一种新型组合式电压电流传感器的研究

一种新型组合式电压电流传感器的研究

一、新型组合式电压电流传感器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胡权枝[1](2021)在《自供电纤维基柔性应变传感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智能纺织品的发展,由纺织材料与电子材料结合而成的纤维基柔性应变传感器凭借柔软、重量轻、体积可控、弯曲拉伸性能好、具有独特的纤维结构等优点引起了关注,可以满足可穿戴电子器件变形的需求,易与其它各类柔性器件复合成多功能集成的可穿戴电子产品,在柔性电子领域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本课题用压缩回复性优异的三维涤纶垂直铺网非织造材料作为纤维基材,分别制备了压阻式纤维基柔性应变传感器、电容式纤维基柔性应变传感器以及组合式纤维基柔性应变传感器,并探究了传感性能及应用。首先将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和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粉末(MWNTs-COOH)分散溶解在去离子水中,在50℃的温水以及超声频率为50 Hz的条件下超声处理4小时,制得碳纳米管分散液活性材料。经过测试得出自制的碳纳米管分散液静置24小时后无明显沉淀,分散液粒径分布呈现标准的正态分布,平均粒径为68 nm,浓度为5.0 mg/ml碳纳米管分散液在非织造材料上重复浸渍、干燥3次后电阻保持在5 kΩ左右。将配制的碳纳米管分散液通过浸渍吸附到涤纶垂直铺网非织造基体材料上,制备压阻式纤维基柔性应变传感器样品。通过对样品进行扫描电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以及伏安特性曲线分析,证实碳纳米管成功吸附到涤纶纤维表面,在三维框架的涤纶非织造材料内部形成了稳定的导电网络。对该传感器在压缩和弯曲形变下的传感特性进行探究,得出响应时间为400 ms,能识别100 Pa的小压强,检测范围为100-800 Pa,具有较好的响应性和灵敏度。将碳纳米管活性材料通过滴涂的方法吸附到涤纶垂直铺网非织造材料基体的上下表面,作为电容式传感器的上下极板,中间部分为电介质层,制成电容式纤维基柔性应变传感器。对电容式传感器的电化学特征进行探究,得出电容器的CV实测曲线呈近似等腰三角形,充电和放电时间基本相等,在5 mV/s的扫描速率下,最大体积电容为13.82mF/cm3。并且经过1000次连续充电、放电后,电容器的效率仍稳定在98%,电容损失可以忽略不计,表现出理想的电化学行为。并对该传感器进行应变传感特性研究,得出该传感器的响应时间为200 ms,能识别100 Pa的小压强应变,检测范围为0.5-2 kPa,在5%的压缩应变下,电容变化率为100%,而在20%的压缩应变下,电容变化率为320%,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和传感特性。在压阻式纤维基柔性应变传感器和电容式纤维基柔性应变传感器的基础上,制备了一种集压阻式纤维基柔性应变传感器和纤维基电容器于一体的组合式纤维基柔性应变传感器。这种可高度压缩的体系在100 Pa的压强下时,电阻变化率的绝对值为5%,当压强增加到500 Pa时,电阻变化率的绝对值为12%。当弯曲角度为30°时,电阻变化率的绝对值为3%,弯曲角度为120°时,电阻变化率的绝对值为16%。在弯曲角度为60°时,可重复6000次,在压缩10%的情况下可重复压缩4500次。组合式纤维基应变传感器发挥了非织造材料的三维立体优势,综合了压阻式纤维基柔性应变传感器和电容式纤维基柔性应变传感器的功能并进行拓展,在人体运动变化检测以及自供电传感等方面有应用前景。

杨良兴[2](2021)在《基于组合式隔振装置的半主动控制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火箭测控系统来说,普遍做法是火箭车通过轨道方式在水平方向加速到接近火箭的运行速度,由于轨道不平度等因素会导致火箭车产生极大振动。为了保证测控系统的稳定运行且精度不受影响,应尽可能减小车身传来的振动。本文采用基于变论域模糊天棚控制算法对磁流变弹性体隔振器和压电分流阻尼电路组合成的组合式隔振装置完成控制,从而削弱了振动对测控系统的影响。本文主要工作分为三部分:(1)探讨磁流变弹性体隔振器和压电分流电路的工作原理,通过理论分析构建了磁流变隔振器和压电分流电路的数学模型,通过磁路分析和传递函数参数优化法分别对磁流变隔振器和压电分流电路进行了结构和参数设计。(2)设计了组合式隔振装置的结构,建立了数学模型;同时给出了天棚控制、模糊天棚控制和变论域模糊天棚控制策略,进行了仿真对比。仿真结果显示:组合式隔振装置的减振效果之所以明显优于磁流变隔振器和压电分流电路,是由于组合式隔振装置中压电分流电路起到了对磁流变隔振器的补充作用。相比于天棚控制和模糊天棚控制,变论域模糊天棚控制策略能够更有效地削减被隔设备的振幅。(3)通过振动实验台对所设计的组合式隔振系统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实际的隔振效果和仿真结果在数据趋势上保持了一致。这表明组合式隔振装置和所设计的控制策略能够减弱振动激励传递到被隔设备的振动,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任化帅[3](2020)在《激光扫描式大空间定位系统组合式接收器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激光扫描式定位技术是一种结合光、机、电多学科的新型测量技术,具有布站灵活、测量范围可扩展、空间内多位置并行测量等优势,能够应用于飞机机身装配、船舶制造、桥梁对接等大型零部件装配过程,在工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现有激光扫描式定位系统,虽然已实现了对前端平面型接收器的传感器圆心定位,但是其对激光信号要求较高,对于凹槽、内腔等复杂结构无法实现接触点测量,因此在分析了现有激光扫描式测量优缺点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多特征点约束的组合式测量方法,并设计了前端组合式接收器原理样机,从而实现测头接触点位置测量。本文通过建立多特征点组合式测量模型,利用SolidWorks三维建模与MATLAB仿真,分析了传感器节点数对测量精度影响,完成了组合式接收器机械结构的设计,并设计了基于Zynq-7020的高速光电信号采集、数据处理硬件系统,在Zynq-7020 PL(Program Logic)中完成了多通道信号采集传输逻辑建模,实现了组合式接收器多路传感器同步采集,采集速度达到了 100Mhz。论文同时搭建了 Zynq-7020片上嵌入式系统,在Zynq-7020 PS(Processing System)中完成了组合式接收器的控制、解算和通讯系统设计。针对现有特征角度解算算法采集时间长、解算速度慢所导致的测量系统动态特性差等问题,论文提出了基于单周期信号解算特征角度的算法,减少了系统解算所需的特征信号,提高了系统测量速度。为了提高系统测量精度,论文利用组合式接收器结构参数标定方法,以锥形标定台顶点为球心旋转接收器,构建多位置矢量锥标定模型,并基于Levenberg-Marquardt算法建立参数非线性优化求解模型,保证系统结构参数准确性。论文通过搭建的激光扫描式测量系统实验平台,开展组合式接收器测量精度验证,验证结果表明,在20m范围内,组合式接收器硬件系统能够可靠地完成光电信号的采集、通讯、显示功能。基于单周期信号解算特征角度的算法能够准确解算系统特征角度,用该算法可使组合式接收器测量速度达到13Hz,组合式接收器能够实现测头接触点测量,通过光栅尺上的两个位置点进行的距离精度测量结果证明组合式接收器精度可达±0.3mm。

李俊纬[4](2020)在《基于LED光源的特定蛋白分析仪的光电系统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IVD(体外诊断)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定蛋白、酶以及小分子等物质在人体内含量的检测已经成为判定肌体组织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而用来检测上述物质浓度的特定蛋白分析仪的研究较为滞后,且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仪器的自动化与智能化领域,对仪器的核心检测模块(光电系统)研究较少,而光电系统的性能指标直接影响着仪器的检测精度与临床诊断结果。此外,分析仪常用的以卤素灯为代表的光源功耗大、寿命短、光衰减明显且温度过高,严重影响检测过程中上述物质的活性,从而影响检测结果并容易造成光能量损失。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基于LED发射光谱,提出了新型组合式LED光源结构。该结构将不同发光波段的LED发出的且经过反光罩和凸透镜的光线汇聚形成覆盖340800 nm仪器工作波段的且光强集中的点斑。基于全息凹面光栅的基本原理,提出了以罗兰光栅为基底,摆脱复杂的光谱平场化算法,采用双透镜结构作为转换模块,将罗兰光栅本应呈现出的球面光谱过渡到平面场,可被光电传感器直接读取的新型光学结构并设计了组合式像差矫正透镜。根据光线追迹原理,利用TracePro对光源结构进行了仿真和优化。结果表明,LED发射出的光线能够汇聚形成理想的点斑;光斑中心的竖直方向与水平方向辐照度值一致;光强主要集中在光斑中心点处,半径仅为1.0 mm。使用ZEMAX对光学结构进行了模拟和优化。结果表明,光学结构的光谱平场化效果明显;单色光分辨率达到0.30.7 nm,能够覆盖340800 nm的光谱范围,能量较为集中,接近光谱仪标准。另外,利用EDA软件对电路原理图进行了设计,并结合电路图简要介绍了Keil MDK5环境下的软件系统。结合整机结构,对光电系统进行了实验与分析,且实验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根据行业标准,对仪器进行了性能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基于本课题所设计的光电系统的特定蛋白分析仪的杂散光、吸光度线性范围、吸光度准确度、吸光度稳定性、吸光度重复性等各项指标均达到行业标准,且其中多项指标优于同类仪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廖明园[5](2020)在《水下高可靠中压直流变换器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海洋观测设备及技术的不断发展,海底观测网因其能实现对海洋的全天候、长时间、原位、连续、实时和高精度观测成为当前的研发热点。接驳盒电能变换系统是海底观测网科学节点的核心,作为接驳盒电能变换系统关键环节的水下中压直流变换器,将海底电缆输入的中高压直流电变换为±375VDC供给次接驳盒,从而向各种海底负载提供多通道接口,它对可靠性、集成度、运行寿命等有很高要求。与美、日等国相比,我国海底观测网供电工程起步晚,水下电能变换技术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亟须开展水下高可靠中压直流变换方面的研究与装置研制工作。再者,现有的海底观测网供电工程仍然延续着十几年前的技术,在功率扩展、可靠性提升及运行监测方面难以进一步突破,而随着新型功率器件与直流变换拓扑结构的发展,国内外均快速推进新一代水下高可靠电能变换技术的研发,因此开展水下高可靠中压直流变换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国内外在海底观测网的故障定位和隔离等方面虽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在海底观测网供电系统故障处理和保护机制方面难以跟上海底观测网的发展,亟待研究。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总结如下:(1)与传统移相全桥DC/DC变换器相比,电压馈电型准Z源全桥DC/DC变换器(Voltage-fed Quasi-Z-Source Full-Bridge DC/DC Converter,VQZFB)由于引入了准Z源阻抗网络,具有调压范围宽、控制自由度灵活、允许直通等特点,在水下直流变换应用中具有优势。首先分析了电压馈电型准Z源全桥DC/DC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和运行特性,研究了VQZFB的通用?-?调制法,建立了其小信号模型,并从升降压范围、直流电压利用率等方面详细分析了VQZFB相比移相全桥变换器的优势;(2)基于电压馈电型准Z源全桥DC/DC变换器,通过输入串联输出并联组合,提出了适用于水下中压直流变换的VQZFB组合式变换器拓扑结构,分析了该变换器的可靠运行机制,并建立了小信号模型;在分析ISOP组合式变换器功率平衡约束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双自由度协同控制方法,通过控制VQZFB的移相角和直通角,实现变换器的输入均压和输出电压调节,从而实现了对VQZFB组合式变换器的灵活精确控制;给出了VQZFB组合式变换器的主电路参数设计依据;最后进行了仿真分析和实验验证;(3)结合海底观测网组网方式,分类讨论了海底观测网供电系统中可能的故障,根据不同设备层级和故障类型,设计了海底观测网供电系统自上而下的保护方案,所研究的故障分类及保护机制能根据故障类型及位置有针对性地判断、隔离故障,在节约资源的同时高效可靠地保护海底观测网,实现海底观测网的高可靠性和全寿命成本控制。

白坤锋[6](2020)在《带谐波补偿的能馈型直流电子负载设计》文中指出电源设备在出厂前通常需要进行老化处理以及动静态性能测试,当前的老化和性能测试过程中通常采用并网型能馈电子负载作为电源设备的负载,实现能量回收利用。但是现有的并网型能馈电子负载并未考虑电源输入端整流器引起的电网谐波干扰,并且针对低压直流电源所设计的能馈电子负载通常采用了三级电路结构,使得能量回馈效率很难进一步提高。针对上述能馈型直流电子负载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低压直流电源测试的带谐波补偿的能馈型直流电子负载。所设计的直流电子负载采用了两级电路结构,包括采用Boost变换器作为拓扑结构的负载模拟级电路和采用双向电压源高频环节逆变器组合逆变的能量回馈级逆变电路。负载模拟级根据给定信号控制被测电源的输出电流,达到模拟真实无源负载的目的。能量回馈级则将负载模拟级获得的能量逆变回馈到直流电源的输入端,并补偿电网电流谐波。本文以24V/500A直流电源作为测试对象,设计了直流电子负载的功率电路、电压电流采样电路以及驱动电路,采用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理论的ip-iq法设计了电流基波分离算法,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本课题的能量回馈和谐波补偿算法。本文对Boost变换器和双向电压源高频环节逆变器的工作原理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采用双向电压源高频环节逆变器构成组合逆变器的逆变方式,接着分析了组合逆变器的单相等效原理。在完成功率电路设计的基础上,本文采用状态空间平均法得到负载模拟级输入电流控制和能量回馈级输出电流控制的复频域模型;再根据控制理论的相关知识设计了负载模拟级的PI控制器和能量回馈级的并联式PI+重复控制器。本文采用TMS320F28335作为主控制器,并给出了程序运行流程,同时采用FPGA对DSP的PWM信号进行扩充以满足驱动较多的能量回馈级开关器件的要求。最后,本文根据上述设计内容在MATLAB/Simulink平台上搭建了系统的仿真模型,通过对仿真波形的分析,验证了课题所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本文还搭建了负载模拟级的硬件平台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了负载模拟级对给定电流跟踪的快速性和有效性。

杨皓[7](2020)在《单相级联H桥型逆变器的功率控制算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采用多电平拓扑结构的中高压、大功率、大容量变流器成为了电力电子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多电平变流器主要包括二极管钳位型,飞跨电容型以及级联H桥型等拓扑结构。其中,级联H桥型变流器因其模块化程度高、输出电平相同时电力电子开关器件使用量少以及布局简单等优点在电力牵引、新能源发电以及能源储存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以单相级联H桥型逆变器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应用于地面过分相系统中的组合式供电装置逆变侧以及应用于大型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单相级联H桥型光伏逆变器的功率控制算法展开研究。首先,针对基于单相级联H桥型逆变器的地面过分相系统变流器功率容量大的问题,根据既有线路分区所两端供电臂电压相位差异小的特点,给出了一种单相级联H桥型逆变器输出端串联变压器的组合式供电装置。通过分析由组合式供电装置构成的新型地面过分相系统工作原理,建立该系统的数学模型。结合传统直接功率控制算法的原理,给出了一种适用于组合式供电装置逆变侧的直接功率控制算法,并通过Matlab/Simulink软件搭建系统相关模型,验证了该控制算法的有效性。其次,针对采用单相级联H桥型逆变器的光伏发电系统,以简化系统结构为目的,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单相级联H桥型逆变器的直流侧电容电压重构算法。同时,基于串行计算模式,结合模块化模型预测控制算法,将直流侧电容电压平衡算法嵌入评价函数中,给出了一种适用于无直流侧电压传感器单相级联H桥型光伏逆变器的模型预测功率控制算法。通过Matlab/Simulink软件仿真搭建系统模型,验证了该控制算法应用于无直流侧电压传感器单相级联H桥型光伏逆变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最后,基于RT-Lab硬件在环实验平台搭建了组合式供电装置的新型地面过分相系统以及无直流侧电压传感器单相级联H桥型光伏逆变器的主电路模型,基于DSP+FPGA实现逆变器控制算法和调制算法,并将硬件在环实验结果与Matlab/Simulink仿真结果相比较,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提出控制算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陈杰[8](2020)在《基于电力电子模块优化组合理论的微电网多端口变换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直流微电网具有比交流配电网更高的电能传输效率和灵活性,正逐步成为与交流配电网互补的配电方式。直流变换器是直流微电网的关键技术,现有拓扑一般采用多级变换、单输入单输出的二端口结构,结构复杂,控制难度大,无法满足多电源、多负载配电的需求;另外,还存在输入电流纹波大、增益低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本文针对直流微电网对多端口变换器的特殊要求,提出了电力电子模块优化组合理论,具体地:提出了基于优化组合理论的多端口变换器拓扑设计的详细构造方法,以此来指导多端口变换器拓扑设计,实现单级多端口的高效电能转换。(2)针对多端口变换器输出纹波大而影响微电网稳定性的问题,本文基于所提出的设计方法,设计了一族器件少、功率密度大的非隔离型单级多端口变换器拓扑,满足直流微电网的高性能需求,具体地:本文在设计优化理论的指导下进一步对其中三种电路拓扑进行改进,得到了三种具有纹波抑制功能的单级多端口变换器,并从原理分析、参数设计和仿真验证等方面对所设计的变换器进行了性能验证。(3)针对多端口变换器输出范围有限而影响微电网能量转换,以及输入电流纹波而引起的微电网电磁干扰问题,本文在所提出的优化组合理论下,深度剖析现有高增益变换器拓扑的构造思路,并将其相关理论应用与本文结合,构造出了一系列具有宽电压范围和零输入电流纹波的多端口变换器,满足直流微电网的高性能需求,具体地:通过拓扑结构演化、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等方面验证了其正确性与适用性。(4)为进一步弥补多端口变换器输出电压单一的缺陷,在所设计出电路拓扑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数学运算控制策略,使得变换器不仅能够实现多电压等级的直流输出,还能输出多种电压波形(正弦波、三角波、矩形波、脉冲波等)。为验证其可行性,以其中一种电路为典型案例设计了相应的控制策略,搭建了仿真和实验平台。通过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据此,在所提出的组合优化理论的指导下所设计出的变换器,能较好的满足直流微电网中性能需求,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潘啸[9](2019)在《太阳能半导体照明系统设计和性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全世界各国都在面临着日益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能源短缺问题。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传统能源的开发与应用正面临着比较大的瓶颈,不仅存在能源供应紧张的问题,生态环境也出现了严重的恶化。在这种大背景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应用成为了学界普遍关注的重点。本次研究对当前国内比较成熟的太阳能半导体技术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与分析,建立起了一套可以投入实际应用的照明系统。太阳能是一种典型的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利用并且洁净无污染,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相关企业与学术单位也开始越来越重视光伏发电技术的研发。半导体照明具有绿色环保、节能、寿命长等显着优势,是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普遍公认的一种最有价值的新光源。本次研究从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角度出发,建立了一套新的太阳能半导体照明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是当前国际社会上一种非常有代表性的新型能源,可再生、无污染是该能源最为突出的特点,在长期的研究与应用过程中,相关技术正日益成熟,当前虽然全国并没有普及,但是其未来已经被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承认,将来一定是一种稳定的基础能源,白光的LED是最新的电力光源,这种类型的光源是在白炽灯、荧光灯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的改进,其流明效率也得到了快速的提升,并在普通照明领域中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本次研究对LED技术和太阳能光伏行业的前因后果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其历史背景、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技术或者产业存在的问题、相对的解决策略、未来发展趋势,同时也阐述了照明系统中太阳能发电技术的系统设计方案,围绕白光LED技术和光伏发电技术对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其中太阳能半导体照明系统设计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核心内容在于针对系统控制器的设计。基于当前照明系统各个功能模块的需求分析,对LED工作特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建立了大功率的、以HV9910为基础的LED灯具驱动电路。架构了太阳能半导体照明控制策略,研制成相应的控制器,形成一套完整的太阳能半导体照明系统,详细分析并测试了其在运行状态下的相关参数。经实验研究发现,本次研究所设计的太阳能半导体照明系统符合预期设计要求,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关博[10](2019)在《27.5kV电阻分压式电子式电压互感器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7.5kV电压互感器是用来测量牵引网电压参数的重要设备,一般安装在牵引变电所、AT所、分区所内,其准确度及可靠性与列车的安全、可靠、经济运行密切相关。现阶段应用的电磁式电压互感器虽然测量结果可以满足要求,但故障较多,严重时甚至会发生爆炸,我国济南供电段、沈阳供电段等地方均有该事故发生。此外,体积大、易饱和、线性范围小、集成化程度低、输出信号不能供微机直接使用等缺点也限制了其应用和发展。同时伴随着电子式电压互感器研究的诞生,上述问题都能得到较好的改善。但之前的研究大都停留在互感器本身或是其中单一功能模块上,本文则是针对27.5kV电阻分压式电子式电压互感器的整体系统进行设计,并对其中电阻分压器、信号处理电路等模块进行了优化。本文首先对该新型电压互感器的整体系统进行设计,系统包括电阻分压器、信号处理电路(阻抗匹配电路、光电隔离电路、信号采集与输出模块)、合并单元三大模块,并分别对上述三个功能模块的选型、工艺、集成进行了设计:其次针对其电阻分压器和阻抗匹配电路进行了优化设计,主要完成了分压电阻种类及其各个参数的比选、分压器屏蔽罩最优结构及尺寸的确定、分压器绝缘与封装方式的改进以及阻抗匹配电路功能的完善等工作,进行优化后的电阻分压器能更好的抵抗电阻特性、温度特性以及杂散电容等误差因素对其产生的干扰,降低测量误差,而优化后的阻抗匹配电路能根据误差要求实现对分压器二次输出信号的滤波、移相、调幅等主要功能,进一步提高了该新型电压互感器的测量准确性;最后对以上两个优化设计模块中关键部分进行了理论计算和仿真验证,计算与仿真结果证明了该27.5kV电阻分压式电子式电压互感器整体系统设计的可行性,同时验证了该电阻分压器和阻抗匹配电路优化设计的正确性与合理性。

二、新型组合式电压电流传感器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组合式电压电流传感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自供电纤维基柔性应变传感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应变传感器的分类
        1.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2 应变传感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压阻式纤维基柔性应变传感器
        1.2.2 电容式纤维基柔性应变传感器
        1.2.3 组合式纤维基柔性应变传感器
    1.3 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工作
2 压阻式纤维基柔性应变传感器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碳纳米管分散液制备与表征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2 碳纳米管分散液制备
        2.2.3 测试与表征
        2.2.4 碳纳米管分散液分析
    2.3 实验部分
        2.3.1 垂直铺网非织造材料的三维框架结构
        2.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3.3 压阻式传感器制备
    2.4 测试与表征
    2.5 结果与讨论
        2.5.1 结构和形态
        2.5.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2.5.3 传感特性
    2.6 本章小结
3 电容式纤维基柔性应变传感器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2 电容式传感器制备
    3.3 测试与表征
        3.3.1 电化学性能
        3.3.2 传感性能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电化学性能
        3.4.2 传感性能
    3.5 本章小结
4 组合式纤维基柔性应变传感器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2 组合式传感器制备
    4.3 测试与表征
        4.3.1 电化学性能
        4.3.2 传感性能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电化学性能
        4.4.2 传感性能
    4.5 传感器的应用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基于组合式隔振装置的半主动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磁流变弹性体隔振器研究现状
        1.2.2 压电分流阻尼电路的研究现状
        1.2.3 半主动控制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磁流变弹性体与压电分流电路建模
    2.1 隔振基本原理
    2.2 磁流变弹性体
        2.2.1 磁流变弹性体工作模式
        2.2.2 磁流变效应与磁致刚度
        2.2.3 磁流变弹性体粘弹性模型
    2.3 压电分流阻尼电路分析
        2.3.1 压电效应与压电方程
        2.3.2 压电分流阻尼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组合式隔振器设计
    3.1 总体设计
    3.2 磁流变弹性体隔振器设计
    3.3 分流电路优化设计
        3.3.1 压电分流电路参数优化
        3.3.2 电容、电感电路
    3.4 本章小结
4 组合式隔振系统半主动控制仿真
    4.1 工况条件
        4.1.1 路面不平度
        4.1.2 随机激励模型仿真
    4.2 半主动控制策略
        4.2.1 天棚控制
        4.2.2 模糊天棚控制器设计
        4.2.3 基于变论域的模糊天棚控制器设计
    4.3 数据测试与仿真分析
        4.3.1 压电薄膜和MRE隔振器参数
        4.3.2 系统控制效果评价标准
        4.3.3 组合式隔振系统模型搭建与仿真
        4.3.4 控制策略仿真
    4.4 本章小结
5 实验测试
    5.1 平台搭建
    5.2 组合式隔振实验测试
    5.3 控制策略实验测试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激光扫描式大空间定位系统组合式接收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空间定位技术研究现状
        1.2.2 前端接收器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激光扫描组合式接收器测量原理研究
    2.1 激光扫描式定位原理
        2.1.1 激光扫描式定位系统组成
        2.1.2 激光扫描式定位系统数学模型
    2.2 基于激光扫描组合式测量模型
    2.3 组合式接收器节点数仿真分析
    本章小结
3 组合式接收器硬件设计
    3.1 组合式接收器设计方案
        3.1.1 设计指标
        3.1.2 组合式接收器设计
    3.2 组合式接收器机械结构设计
        3.2.1 结构设计
        3.2.2 结构仿真
    3.3 光电转换模块设计
        3.3.1 传感器选型
        3.3.2 前级光电转换电路设计
        3.3.3 环境光处理
        3.3.4 滤波电路设计
        3.3.5 动态阈值电路设计
        3.3.6 低纹波电源设计
    3.4 基于Zynq信号采集及数据处理平台硬件设计
        3.4.1 处理器选型
        3.4.2 扩展板硬件电路设计
    3.5 多通道信号采集及数据传输模块逻辑建模
        3.5.1 光电信号特征提取模块建模
        3.5.2 基于BRAM数据读写时序设计
        3.5.3 AXI控制寄存器定义
        3.5.4 封装自定义IP
    3.6 Zynq片上系统搭建
    本章小结
4 组合式接收器系统算法研究及软件设计
    4.1 基于单周期信号特征角度解算算法
    4.2 组合式接收器标定算法
        4.2.1 组合式接收器参数标定算法
        4.2.2 组合式接收器标定仿真分析
    4.3 组合式接收器软件设计
        4.3.1 接收器测量模块
        4.3.2 接收器通信模块
        4.3.3 接收器显示模块
    本章小结
5 实验验证
    5.1 实验测量系统构建
        5.1.1 激光发射基站
        5.1.2 接收器
        5.1.3 辅助设备
    5.2 特征角度解算实验
        5.2.1 单台发射基站特征角度解算
        5.2.2 多台发射基站特征角度解算
    5.3 组合式接收器测量精度实验
        5.3.1 实验步骤
        5.3.2 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基于LED光源的特定蛋白分析仪的光电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特定蛋白分析仪检测技术发展状况
    1.3 国内外特定蛋白分析仪发展现状
        1.3.1 国外发展现状
        1.3.2 国内发展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特定蛋白分析仪检测原理
    2.1 抗原抗体反应原理
    2.2 光学原理
        2.2.1 分光光度法及吸光度
        2.2.2 Lambert-Beer定律
    2.3 系统分析方法
        2.3.1 终点法
        2.3.2 动态分析法
        2.3.3 固定时间法
    2.4 光电系统基本结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学系统设计与分析
    3.1 LED光源设计与分析
        3.1.1 光源的选择与比较
        3.1.2 LED光源设计
    3.2 色散器件选型与分析
        3.2.1 分光器件的对比
        3.2.2 光栅的选型与分析
    3.3 全息凹面光栅
        3.3.1 全息凹面光栅基本原理
        3.3.2 全息凹面光栅像差理论
        3.3.3 全息凹面光栅光线追迹原理
    3.4 光学结构设计与分析
        3.4.1 准直透镜设计
        3.4.2 比色杯设计
        3.4.3 分离式矫正透镜设计
        3.4.4 分光光度计设计
    3.5 设计结果分析和讨论
        3.5.1 点列图分析
        3.5.2 均方根半径分析
        3.5.3 能量集中度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电控制系统设计与分析
    4.1 LED驱动电路设计
        4.1.1 驱动电路选型
        4.1.2 驱动电路设计
    4.2 光电转换电路设计
        4.2.1 光电转换原理
        4.2.2 光电传感器比较
        4.2.3 光电传感器放大电路设计
    4.3 A/D转换电路设计
        4.3.1 电路比较
        4.3.2 ADC采样电路设计
    4.4 主控电路设计
        4.4.1 微控制器电路设计
        4.4.2 系统复位及看门狗电路
        4.4.3 电源转换电路
        4.4.4 模拟电源输入
    4.5 通信接口电路设计
        4.5.1 串口通信电路设计
        4.5.2 CAN总线通信电路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光电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1 系统软件整体设计
    5.2 ADC时序控制及程序设计
    5.3 主程序设计
    5.4 通信接口程序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性能测试与结果分析
    6.1 杂散光测试
    6.2 吸光度线性范围测试
    6.3 吸光度准确度测试
    6.4 吸光度稳定性测试
    6.5 吸光度重复性测试
    6.6 温度准确度与波动度测试
    6.7 临床项目批次内精密度测试
    6.8 仪器性能比较
    6.9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和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二 :光电系统实物及整机

(5)水下高可靠中压直流变换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高可靠性宽输入中压直流变换器发展现状
        1.2.1 多电平结构变换器
        1.2.2 串并联组合式变换器
        1.2.3 ISOP组合式变换器控制策略
    1.3 Z源变换器及准Z源变换器
    1.4 缆系海底观测网故障处理机制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创新性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电压馈电型准Z源全桥DC/DC变换器
    2.1 电压馈电型准Z源全桥DC/DC变换器
        2.1.1 拓扑结构及工作模式分析
        2.1.2 VOZFB通用α-β调制法
        2.1.3 VQZFB小信号模型
        2.1.4 直通角电压增益G_(vo-α)(s)特性分析
    2.2 VQZFB与传统移相全桥DC/DC变换器的比较和分析
        2.2.1 升降压范围
        2.2.2 直流电压利用率
        2.2.3 输入端故障安全切除能力
        2.2.4 输出电能质量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VQZFB组合式变换器的研究及设计
    3.1 VQZFB组合式变换器拓扑结构及小信号模型
        3.1.1 VQZFB组合式变换器拓扑结构及可靠运行分析
        3.1.2 VQZFB组合式变换器小信号模型
    3.2 VQZFB组合式变换器控制方法
        3.2.1 VQZFB组合式变换器双自由度协同控制方法
        3.2.2 VQZFB组合式变换器控制参数优化
    3.3 VQZFB组合式变换器主电路参数设计
        3.3.1 VQZFB组合式变换器的技术指标
        3.3.2 电压馈电型准Z源网络电路参数设计
        3.3.3 移相全桥DC/DC变换器部分电路参数设计
    3.4 仿真及实验验证
        3.4.1 VQZFB组合式变换器仿真分析
        3.4.2 VQZFB组合式变换器试验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海底观测网供电系统故障分类及保护机制
    4.1 海底观测网故障类型分析及系统保护技术要求
        4.1.1 海缆网架故障类型及保护技术要求
        4.1.2 科学节点故障类型及保护技术要求
        4.1.3 接驳盒电能系统故障类型及保护技术要求
    4.2 海底观测网故障分类及保护机制设计
        4.2.1 故障分类的总体策略
        4.2.2 各设备层级保护方案设计
        4.2.3 海底观测网保护方案设计案例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带谐波补偿的能馈型直流电子负载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历程
    1.3 谐波补偿的意义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直流电子负载方案设计
    2.1 电子负载原理分析
    2.2 系统方案设计
    2.3 负载模拟级拓扑选择
    2.4 能量回馈级拓扑选择
    2.5 系统整体方案确定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负载模拟级DC-DC变换器设计
    3.1 负载模拟级工作原理
        3.1.1 Boost变换器工作原理
        3.1.2 输入电流控制下的限制条件
    3.2 Boost变换器主电路设计
        3.2.1 电感设计
        3.2.2 开关管及二极管选型
    3.3 直流母线电容设计
    3.4 负载模拟级的数学模型
    3.5 负载模拟级的控制器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能量回馈级逆变电路设计
    4.1 能量回馈级组合逆变电路结构
    4.2 能量回馈级逆变电路工作原理
        4.2.1 双向电压源高频环节逆变器工作原理
        4.2.2 能量回馈级单相等效原理
    4.3 能量回馈级主电路设计
        4.3.1 功率开关器件选型
        4.3.2 高频变压器设计
        4.3.3 输出LCL滤波器设计
    4.4 能量回馈算法
        4.4.1 能量回馈与谐波补偿算法设计
        4.4.2 三相锁相环设计
        4.4.3 基波分离算法
    4.5 能量回馈级控制算法设计
        4.5.1 等效单相逆变器的数学模型
        4.5.2 等效单相逆变器的PI控制器设计
        4.5.3 电网电压前馈控制
        4.5.4 重复控制器的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硬件电路及DSP程序设计
    5.1 系统硬件结构
    5.2 主控芯片选择
    5.3 采样电路设计
        5.3.1 电流采样电路
        5.3.2 电压采样电路
    5.4 驱动电路设计
        5.4.1 负载模拟级驱动电路
        5.4.2 能量回馈级驱动电路
    5.5 DSP程序设计
        5.5.1 DSP主程序流程
        5.5.2 PWM驱动信号的生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仿真与实验分析
    6.1 仿真模型搭建
        6.1.1 系统整体仿真模型
        6.1.2 被测电源仿真模型
        6.1.3 负载模拟级仿真模型
        6.1.4 能量回馈级仿真模型
        6.1.5 基波分离算法模块
        6.1.6 母线电压与逆变电流控制模块
    6.2 仿真波形分析
        6.2.1 负载模拟级跟踪效果
        6.2.2 能量回馈级仿真波形
    6.3 实验分析
        6.3.1 负载模拟级硬件平台
        6.3.2 负载模拟级实验波形分析
    6.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单相级联H桥型逆变器的功率控制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带载过分相技术
        1.2.2 级联H桥型光伏逆变器并网技术
        1.2.3 直接功率控制算法
        1.2.4 模型预测控制算法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适用于组合式供电装置逆变侧的直接功率控制算法
    2.1 基于单相级联H桥型改进拓扑结构的组合式供电装置
        2.1.1 组合式供电装置的拓扑结构
        2.1.2 组合式供电装置的工作原理
    2.2 适用于组合式供电装置逆变侧的直接功率控制算法
        2.2.1 坐标变换
        2.2.2 瞬时功率理论
        2.2.3 直接功率控制算法
    2.3 仿真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无直流电压传感器单相级联逆变器的模型预测控制算法
    3.1 基于单相级联H桥型拓扑结构的光伏逆变系统
        3.1.1 光伏电池的等效电路模型
        3.1.2 单相级联H桥型光伏逆变器的拓扑结构及工作原理
    3.2 适用于单相级联H桥型逆变器直流侧电容电压重构算法
        3.2.1 单个H桥直流侧电容电压重构算法原理
        3.2.2 单相级联H桥型逆变器直流侧电容电压重构算法原理
    3.3 模型预测功率控制算法
    3.4 直流侧电容电压平衡算法
        3.4.1 基于PI控制器的直流侧电容电压平衡算法
        3.4.2 基于冗余开关状态的直流侧电容电压平衡算法
    3.5 仿真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硬件在环实验验证
    4.1 硬件在环测试系统简介
        4.1.1 简介
        4.1.2 电路模型搭建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1 组合式供电装置逆变侧的直接功率控制算法实验
        4.2.2 无直流电压传感器单相级联逆变器的模型预测功率控制算法实验
    4.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基于电力电子模块优化组合理论的微电网多端口变换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直流微电网与多端口变换器研究现状
        1.2.1 直流微电网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多端口变换器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电力电子模块优化组合理论
    2.1 引言
    2.2 前后级联结构
    2.3 输入串联输出串联结构
    2.4 输入并联输出并联结构
    2.5 电力电子模块优化组合理论设计多端口变换器拓扑
        2.5.1 ISOS型多端口变换器的形成
        2.5.2 IPOP型多端口变换器的形成
    2.6 变换器拓扑的优化改进
        2.6.1 纹波抑制
        2.6.2 扩大输出电压范围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单级多端口变换器纹波抑制
    3.1 引言
    3.2 变换器拓扑改进实现纹波抑制
    3.3 工作原理分析
    3.4 参数设计
        3.4.1 器件的电压应力分析
        3.4.2 器件的电流应力分析
        3.4.3 开关器件的选型
        3.4.4 电感的参数设计
        3.4.5 电容的参数设计
    3.5 仿真验证
    3.6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宽输出范围单级多端口变换器
    4.1 引言
    4.2 宽输出电压范围变换器的构造
    4.3 工作原理分析
    4.4 参数设计
        4.4.1 器件的电压应力分析
        4.4.2 器件的电流应力分析
        4.4.3 开关器件和二极管的选型
        4.4.4 电感的参数设计
        4.4.5 电容的参数设计
    4.5 仿真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波形减法运算控制的多波形电压输出
    5.1 引言
    5.2 电路拓扑与多波形电压输出实现
        5.2.1 正弦波形输出模式
        5.2.2 三角波形输出模式
    5.3 工作原理分析
    5.4 控制策略设计
        5.4.1 平均连续时间模型
        5.4.2 电流和电压控制环的设计
    5.5 仿真与实验验证
        5.5.1 仿真验证
        5.5.2 实验验证
    5.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太阳能半导体照明系统设计和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太阳能光伏产业介绍
        1.1.1 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历史
        1.1.2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现状
    1.2 照明领域中发光二极管LED的应用
        1.2.1 LED技术的发展历史
        1.2.2 LED照明技术特点
        1.2.3 LED技术的应用前景
    1.3 LED技术与太阳能技术的综合性应用
        1.3.1 太阳能光伏与LED的结合
        1.3.2 “光太阳电池”概述
        1.3.3 太阳能光伏与LED技术结合的市场前景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太阳能光伏系统设计
    2.1 光伏系统设计原理与方法
    2.2 独立光伏系统
        2.2.1 基本原理
        2.2.2 储能电池设计
        2.2.3 光伏阵列设计
    2.3 并网光伏系统设计
        2.3.1 无外接储能电池的并网光伏系统
        2.3.2 储能电池的并网设计
第三章 太阳能半导体照明系统设计
    3.1 系统总体设计
    3.2 控制器的功能与原理
        3.2.1 控制器的主要功能
        3.2.2 控制器的结构原理
    3.3 控制器硬件
        3.3.1 MCU电路
        3.3.2 AD转换与采样电路
        3.3.3 DC-DC变换电路
        3.3.4 MOSFET驱动电路
        3.3.5 电源模块电路
        3.3.6 温度检测电流
        3.3.7 实时时钟电路
    3.4 控制器软件设计
        3.4.1 总体软件结构
        3.4.2 强太阳辐射模式程序
        3.4.3 弱太阳辐射模式程序
    3.5 大功率LED驱动电路设计
        3.5.1 大功率LED驱动电路原理
        3.5.2 LED驱动器
    3.6 电池
        3.6.1 太阳能电池
        3.6.2 储能锂电池
第四章 太阳能半导体照明系统性能测试及分析
    4.1 太阳能电池输出特性测试分析
    4.2 太阳能电池最大功能跟踪控制测试分析
    4.3 大功率LED性能测试分析
    4.4 太阳能半导体照明系统的照明效果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成果
致谢
附件
    附件1.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书:一种太阳能应急照明装置
    附件2.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书:一种组合式LED照明装置

(10)27.5kV电阻分压式电子式电压互感器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电子式电压互感器的优点及其发展与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各章节安排
第二章 电压互感器概述
    2.1 电磁式电压互感器
        2.1.1 电磁式电压互感器的基本原理
        2.1.2 电磁式电压互感器的误差分析和补偿措施
        2.1.3 电磁式电压互感器存在的问题
    2.2 电容分压式电压互感器
        2.2.1 纯电容分压式互感器的基本原理
        2.2.2 电容分压式互感器的误差分析
        2.2.3 电容分压式互感器存在的问题
    2.3 光电式电压互感器
        2.3.1 光电式电压互感器的基本原理
        2.3.2 光电式电压互感器的分类和结构
        2.3.3 光电式电压互感器存在的问题
    2.4 电阻分压式电压互感器
        2.4.1 电阻分压器的原理分析
        2.4.2 电阻分压器的误差分析
        2.4.3 减小电阻分压器测量误差的措施
        2.4.4 电阻分压式电压互感器的优势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27.5kV电阻分压式电压互感器分压器优化设计与方案比选
    3.1 牵引网用电压互感器的主要技术规范和要求
    3.2 分压电阻种类及参数的优化分析与方案比选
        3.2.1 电阻的主要参数介绍
        3.2.2 电阻种类的选择
        3.2.3 电阻各参数优化分析与确定
        3.2.4 分压器准确度的分析与计算
    3.3 分压器屏蔽罩结构的设计
    3.4 分压器绝缘和封装的优化设计
        3.4.1 分压器的绝缘方式
        3.4.2 分压器的封装方式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27.5kV电阻分压式电压互感器信号处理电路优化设计与仿真
    4.1 阻抗匹配电路的优化设计与仿真
        4.1.1 电压跟随器的设计与仿真
        4.1.2 滤波电路的设计与仿真
        4.1.3 移相电路的设计与仿真
        4.1.4 幅值调节电路的设计与仿真
        4.1.5 正偏移器的设计与仿真
        4.1.6 阻抗匹配电路的整体仿真
    4.2 光电隔离电路的设计与仿真
    4.3 信号采集与输出模块的设计
        4.3.1 AT89C51单片机简介
        4.3.2 AD转换和频率采集模块设计
        4.3.3 通信模块的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27.5kV电阻分压式电压互感器合并单元优化设计与应用
    5.1 合并单元的定义
    5.2 合并单元的通信特点
    5.3 三种规约标准的特点与比选
    5.4 牵引网用合并单元的功能模块及其优化设计方案
        5.4.1 合并单元的功能模块
        5.4.2 合并单元现有方案分析
        5.4.3 数据接收模块的设计
        5.4.4 数据处理模块的设计
        5.4.5 数据输出模块的设计
    5.5 合并单元在电气化铁路中的实际工程应用
        5.5.1 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介绍
        5.5.2 合并单元电源的设计
        5.5.3 合并单元与智能单元的配置方案
        5.5.4 通信网络方案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27.5kV电阻分压式电子式电压互感器整体优化设计
    6.1 27.5kV电阻分压式电压互感器整体系统的优化设计
    6.2 27.5kV电阻分压式电压互感器系统结构的优化设计
    6.3 27.5kV电阻分压式电压互感器各系统模块的优化设计
        6.3.1 电阻分压器的优化设计方案
        6.3.2 信号处理电路的优化设计方案
        6.3.3 合并单元的优化设计与实际应用方案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新型组合式电压电流传感器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自供电纤维基柔性应变传感器研究[D]. 胡权枝.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8)
  • [2]基于组合式隔振装置的半主动控制系统设计[D]. 杨良兴. 中北大学, 2021(09)
  • [3]激光扫描式大空间定位系统组合式接收器技术研究[D]. 任化帅.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4]基于LED光源的特定蛋白分析仪的光电系统研究[D]. 李俊纬. 江南大学, 2020(01)
  • [5]水下高可靠中压直流变换器的研究[D]. 廖明园. 湖南大学, 2020
  • [6]带谐波补偿的能馈型直流电子负载设计[D]. 白坤锋.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单相级联H桥型逆变器的功率控制算法研究[D]. 杨皓.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8]基于电力电子模块优化组合理论的微电网多端口变换器研究[D]. 陈杰.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9]太阳能半导体照明系统设计和性能分析[D]. 潘啸. 厦门大学, 2019(02)
  • [10]27.5kV电阻分压式电子式电压互感器优化设计研究[D]. 关博. 大连交通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一种新型组合式电压电流传感器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