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属国有工业企业要苦练内功

县属国有工业企业要苦练内功

一、县属国有工业企业要苦练内功(论文文献综述)

薛浩[1](2020)在《自由与秩序:民间武术意义的建构 ——基于沛县武术的历史人类学考察》文中研究表明民间武术是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缩影,是地方社会的文化标识,是窥视地方社会运行的微观窗口。它源于生产、扎根民间、相伴生活,并穿梭于中国历史长河中。但民间武术在时空维度的结构性变动中,也必然巧妙地编织成一个关系网络和意义结构。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民间武术长期嵌套于地方社会管理和运行中,在推进地方社会的公共事务、净化社会道德秩序、维持地方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学术界、武术界对民间武术关注颇多,但主要基于本体论视角下考察其“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或在体育学框架下说武议武,或对其叙事性研究,都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但却未曾充分把握研究对象的社会文化前提下进行研究,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拟从“民间习武所为何来?”为支点对民间武术结构与功能意义的历史人类学考察,运用“四因说”解构不同历史时期的沛县武术,以窥探民间武术是如何将个人、社会及国家勾连起来,由此进行结构生产和功能转换。这或许是对武术史学研究范式的一种新的尝试,并以此学术自觉为基础,有可能对武术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或可对民间武术历史勾画出一幅新的图景。在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与体育学等学科理论指导下,以四因说、自然秩序理论、社会控制理论和国家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研究、田野考察、历史分析、案例研究、口述史等方法,遵循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研究理路,全面考察沛县武术的历史演进、结构与功能变迁,来呈现不同时空坐标下沛县武术“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并以此来探讨民间武术在自由与秩序框架下是如何参与身体秩序和社会秩序建构的,进而对民间武术进行现代文化图景的意义建构。其得出主要结论:(1)在传统时期,民间武术扮演着村落自治与管理的非官方组织。不仅具有传承武术拳种、发扬武术精神的作用,还兼具促进社会认同、参与社会治理、调试社会秩序等功能。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其功能选择由国家、社会与个人需求来判定,并在一个整体框架内适时调整。(2)民间习武作为世人追求自由的惯常手段,既有历史必然性,也有其自身主动选择性。习武是一种价值指向性的积极自由行为,并以此来满足自身价值预设。但价值达成之余,因人之欲的驱使而不断扩张,以掠获更大的资源与权力空间等,但必然受到武林制衡、社会控制与国家治理,从而使之走向秩序。(3)民间武术既是社会控制的目标,又是社会控制的手段。在地方社会秩序的建构中起着一种精神性的情感纽带作用,其能够很好地实现一种彼此接近的互通或一种高度自觉的共同,从而产生自我与他人的无形制约。从社会控制的价值取向上来看,民间武术相较于行政干预或强权政治,则能更加根本地、更加有效地触及人们的精神、情感世界,从而实现基于价值达成概念下的社会控制。(4)民间武术在不同时期被国家征用是一个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过程。其根据国家主题的转换、政府性质的变迁与人民生活的需求来采择其结构功能,而使之为国所用、为社会服务以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与此同时,民间武术自身依照国家、社会与个人之需适时调整自身角色和定位。(5)民间武术的演进与变迁是地方社会秩序建构与变动过程的缩影,也是国家意志行为向地方性社会延伸、管辖、治理的具体应现,具有鲜明的国家在场、社会治理与精英行动互为共治的特点,并由此体现出民间武术从自由到秩序的意义建构过程。(6)民间武术意义的现代建构是其依据自身的调适与更新机制,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变化的自然生态与社会文化环境所作出的积极回应,是一种由文化主体依靠自身能动性所进行的文化创新和发展,是文化变迁的一种积极形式。

吴金园[2](2009)在《工业管理体制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管理体制是指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一国或地区政府管理和调控工业发展的制度、方法、手段等的总称,它是一国或地区工业经济有效运行的制度保障。实现工业化,必须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工业管理体制。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工业发展历史显示,工业管理体制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的进程。我国改革开放前后的工业发展进程同样揭示,工业化进程快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业管理体制与其适应程度。比较研究不同国家工业管理体制及其对工业的促进作用,总结中国工业管理体制的历史演进及其存在的局限性,研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能够积极推进工业化快速、协调、持续发展的工业管理体制,将促进和加快中国新型工业化的进程和步伐,同时也有助于丰富工业发展管理理论。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经济学理论、政府规制理论等为理论依据,运用制度分析方法,比较研究不同国家的工业管理体制的特征及效率,探索适合中国国情、推动中国新型工业化步伐的工业管理体制模式和实现路径。首先,论文界定了工业管理体制的内涵,明确了工业管理体制的主体与客体,分析了工业管理体制的作用,尤其是工业管理体制与新型工业化的关系;研究了政府管理工业的三种途径,即宏观调控、政府规制及日常行政管理。其次,论文研究了工业管理体制的理论基础,探讨了西方各种经济流派与国家干预经济方式选择,分析了各种政府管制理论。再次,论文系统比较了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及其特征,从政府管理机构、民间管理组织、政府管理机制等方面,比较分析了各个国家的工业管理体制,寻找可资借鉴之处。然后,论文回顾了建国以来中国工业管理体制的模式及其变迁,总结了政府工业管理结构的几次重大调整和职能转换,描述了工业行业协会的成长与发展,分析了七次大的宏观调控及成效,探讨了中国现行工业管理体制及其存在的问题。在上述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论文提出了创新和完善中国工业管理体制的政策建议。最后,论文以汽车工业为例,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工业管理体制变革及其对中国汽车工业的促进作用,分析了制约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体制性因素,提出了完善汽车工业管理体制、促进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对策。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系统研究了英、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和韩、印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工业化历程及工业管理体制特征,总结其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即:正确处理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的关系,坚持政府主导;正确处理发展轻工业和重化工业的关系,坚持协调发展;强化产业政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高度重视行业协会作用,实行同业民主自治;坚持科技为本,教育为先;坚持自主创新,推动技术进步等。2.回顾了建国以来中国工业管理体制的历史变迁,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即:政府工业管理主体职责存在错位,政企不分依然存在;宏观调控过于青睐行政手段,调控政策缺乏前瞻性;行业协会行政色彩浓厚,职能定位不清;政府管制法规滞后,规制方式不尽合理等。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了完善和创新工业管理体制的思路:(1)准确进行政府功能定位,合理设置政府工业管理部门;(2)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扩大内需与增加外需、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四大关系,创新宏观调控机制,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3)完善工业行业协会,改进行业管理;(4)健全规制法规,统一规制机构,强化社会性规制,实施激励性规制,纠正市场失灵等。3.以汽车工业行业为例,研究了工业管理体制的变革及其对汽车工业的影响,提出了加快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即:推进汽车产业战略重组,提高规模经济;加大政策扶植力度,提高民族汽车工业的竞争力;加快开拓与培育国内汽车消费市场,扩大汽车内需。

傅鸿建[3](2008)在《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推进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文中研究说明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也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大连市的国有企业改革伴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历经30年的不懈努力,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基本完成.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全市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国有资本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作用突出显现,带动力和竞争力明显提升.从而推动了大连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裴智[4](2007)在《城口工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单元的县域经济空前活跃,在满足城乡人民生活需要方而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县域经济未来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没有县域经济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我国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因此,如何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经济学届最为关注的问题。城口县是一个山区农业县。长期以来,受体制等因素的束缚,一直未能摆脱“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局面.如何有效地组织和开发县域资源,通过有效的开发与管理,实现经济的快速腾飞,是摆在城口二十三万人民和各及领导干部面前急待解决的问题。工业是创造国民财富的主导部门,工业的发展对于地区乃至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工业发展战略决定着一定时期内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发展水平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程度。“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城口县“十一·五”工业发展战略对其工业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从县域经济的基本理论分析入手,综合运用战略管理和产业经济学等多门学科理论思想,运用静态和动态分析等方法,论述了城口工业发展进程中自身的优劣势并分析了其发展所面临的环境,确定了城口目前所处的工业化发展阶段,制定了城口“十一·五”期间的工业发展战略,明确了其工业主导产业及其发展重点。

甘道明[5](2004)在《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 展壮大国有经济》文中提出本文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推进西部大开发的精神,对四川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情况,下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等问题作了详尽的阐述。

欧阳海泉[6](2005)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个体工商户、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中小型企业得以合法存在和发展,并逐步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到2003年,我国经工商行政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超过360万家,个体工商户2790万家。中小企业提供了我国75%以上的就业岗位,已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5.6%,工业新增产值占74.7%,出口额占62.3%,中小企业也成为我国技术与机制创新的主体,发明了我国专利的65%,完成了我国75%以上的技术创新,开发了我国80%以上的新产品。 为支持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针对中小企业存在融资困难的问题,于1998年6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改善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1999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又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金融机构加强和改进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尽管如此,中小企业仍存在融资困难的问题。截止到2002年底,中小企业借款总额只占银行全部贷款总额的6%,只有极少量的中小企业能通过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市场直接筹集资金,中小企业板发展缓慢。计量回归分析显示只有自有资金和外资引进对中小企业的产出发挥了应有的经济效应,而通过国家及有关部门扶持资金、金融机构贷款和其他资金这三种方式所筹资金对中小企业的生产产生了滞后作用。这表明中小企业要想在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中完全成长起来,就非常有必要扩大融资渠道,在不断积累自有资金的同时还要通过一切正规合法的手段来扩充资本。 尽管有关部门一直采取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措施,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并未有效解决。因为,中小企业融资难首先内生于赶超战略下的传统金融管理体制。赶超战略优先发展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和设备需要进口的资本高度密集型重工业,这既与我国资本缺乏的资源禀赋所决定的高利率水平形成矛盾,又与我国少量的经济剩余分散在农村从而筹资能力弱形成矛盾。为此,政府采取了客观上全面排斥市场机制的金融制度安排,人为地压低利率水平,制定苛刻的金融市场准入标准,限制外来者进入,并逐渐实现国有银行对金融市场的高度垄断。针对低利率条件下的市场资金需求大于市场资金供给,政府通过国有银行实施信贷补贴或指令性信贷计划,使资金配置到符合政府发展战略目标的大型企业,并最终形成高度集中、统一的传统金融管理体制。改革开放以来,内生于赶超战略的金融制度安排不断变迁,城市金融市场由中国人民银行独家垄断、农村金融市场由农村信用合作社独家垄断式的一行一社制金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研究市场发生重大变化,但金融市场上金融二元结构的歧视性制度安排却未发生根本改变。在金融抑制的制度安排下,政府继续人为压低利率水平,限制中小企业进入金融市场,通过国有银行实施信贷配给优先支持国有大型企业,并最终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 其次,中小企业融资难内生于金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和中小企业自身缺陷。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经营活动透明度差,财务信息具有非公开性,可用于抵押的资产不足,信息显示能力弱。同时,银行职员激励不足,其人力资本的专业化程度低,难以识别和理解信贷项目特有的技术风险,这使得银行识别与控制风险、降低信息不对称的能力较低,银行出于安全考虑放弃了本可赢利的机会,这使银行对资金利润率很高的快速成长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低于最优水平。与大企业相比,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监督和控制的单位资金成本高,从而对中小企业形成规模歧视。另外,由于投资者担心中小企业在不对称信息的掩护下,从事偏离投资者利益而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活动,在项目资金到位之后并不按计划用途使用,在证券市场融资时,投资者对中小企业有更高的透明度要求,增加证券发行的交易成本。 为解决中小企业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在充分借鉴不同国家和地区先进的中小企业融资政策基础上,我们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关于我国中小企业间接融资体系构建,我们认为金融制度作为规范金融产业的制度安排,其微观组织结构的制度安排是最根本的。尽快消除市场准入的所有制歧视,让内生于中小产业资本的金融资本得以产生和健康发展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出路。其次,应该积极发展与中小企业相适应的中小型金融机构,第三,要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辅助系统、制定优惠筹资政策、强化银行服务职能、重构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关系、进行宏观监管制度创新。 关于我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体系构建问题,我们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第一、培育私人风险投资市场。第二、积极探索创立我国的第二板市场。第三、发展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基金。第四、建立高科技风险投资基金。第五、积极稳妥地选择有条件的中小企业(股份公司)尝试发行可转换债券、附新股认购权证的企业债券、浮动利率企业债券、企业的境外债券等品种。 关于我国中小企业中介服务体系的构建问题,我们认为政府可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将对企业的直接拨款、解困、救济、贴息等资金转变为对担保机构的资

季允石[7](2003)在《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文中研究表明

赵大远[8](2003)在《中韩企业管理比较的借鉴与启示》文中认为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客观现实,而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成长起来的东亚经济和东亚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东亚奇迹”隐含着“东亚危机”,东亚崛起的原因恰恰又形成了东亚发展的瓶颈,似乎没有一种模式能够永唱凯歌。东亚各国也都正在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以使自己能够不断提升核心竞争能力,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当中。在此过程中,各国企业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借鉴成为必然的需求。就现实意义而言,无论是英美模式、日本模式还是巴西模式,无不是在充分吸收他国管理经验中有价值并适合本国国情的部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是比较管理这门科学产生的现实原因之一,也是本研究的现实意义所在;从理论意义上讲,本文不仅是对现有管理理论的应用和检验,同时也是对新的管理模式、方法的探索,本研究也正是基于历史的、辩证的眼光,通过对中韩企业管理的比较,探索两国所适合的新的企业发展模式。本文在理论基础部分对比较管理理论和管理移植理论首先做了基本的介绍和探讨,它们无论是对于管理研究还是对于管理实践很强的指导意义,也是本文最基本的理论出发点。就本文而言,问题的提出、思路的形成、研究方法的运用以及整个研究过程中都从这些理论基础中受益匪浅。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是许多学者所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难题,作者的初衷之一也在于希望本研究能够给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注入一些新的活力,所以作者在本部分中也对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有关问题作了基本的描述,为后文的进一步的研究埋下伏笔。在实证性的比较研究部分,本文从演进路径、组织架构、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四个主要方面对中韩企业分别展开探讨:在演进路径方面,在不同的客观环境中,中韩两国的企业有各自不同的发展道路,本部分首先对中韩两种不同演进路径的主导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中韩两国企业的演进模式进行了比较。值得关注的是,韩国企业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而中国的大部分企业安然无恙,至少在当时是这样的,本部分也特此对韩国模式的弊端等问题作了研究;在组织结构与运行方面,现代企业制度是中韩两国企业采用的共同模式,韩国现代企业制度应该说已经基本建立了,中国可以说还处于对企业组织探索与创新的阶段,本部分是对两国组织结构与运行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在管理制度方面,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两国企业的产权制度、<WP=4>激励制度、决策制度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两国模式也各有利弊,这部分研究旨在促进两国尽快建立和完善现代管理的进程;在企业文化方面,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在两国企业管理中都占据着重要位置,并且各有特点,韩国在东方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了一定的西方文化,中国则在长期内一直作为东方文化的典型代表,本部分是对这些内容的详细比较和分析。在最后的展望与反思部分中,作者在前面整个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中韩两国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展开讨论和展望,并结合韩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对中国普遍关注的国有企业改革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尽管因为相关资料以及作者的个人能力和时间有限,作者希望本研究能够实现作者的初衷,也希望本文能够对中韩两国企业管理的促进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

中央企业改革课题组[9](2002)在《中央所属国有企业的改革和重组(以军工,铁路和电信为例)》文中提出经过24年的艰辛探索,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取的了明显进展:——着眼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基本完成了从政府行政机构附属物向相对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的转变;——立足于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与改革取得一定进展,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所有制结构正在形成;——致力于改善企业外部环境,大力推进配套改革,市场机制已成为资源配置的基本调节者.

彭岳武[10](2001)在《国有中小企业股份制改造模式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股份制是实现公有制的一种有效形式。股份制作为一种有效的产权制度,可以提高微观经济效益,有利于国有企业的科技进步;有利于推动国有企业经营体制的转换;有利于生产资源的合理使用和优化配置;有利于激发职工的生产积极性。现有的国有中小企业,基本上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由于没有建立起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产权模糊,缺乏经营自主权,无法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因而大部分资产经营状况恶化,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对国有中小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已成为企业走出困境的最主要手段。论文从分析我国国有企业改制历程入手,以岳阳市几家中小企业股份制改造为实例,对现行的一些股份制改造模式进行了研究,并对影响企业股份制改造的相关配套政策进行了探讨,提出国有中小企业应根据各自实际选择合适的股份制改造模式。

二、县属国有工业企业要苦练内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县属国有工业企业要苦练内功(论文提纲范文)

(1)自由与秩序:民间武术意义的建构 ——基于沛县武术的历史人类学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2.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中国武术研究述评
        1.3.1.1 武术的起源和概念研究
        1.3.1.2 武术的价值和定位研究
        1.3.1.3 武术的保护和发展研究
        1.3.2 地域武术研究述评
        1.3.3 武术人类学研究述评
        1.3.4 民间武术研究述评
    1.4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4.1 概念界定
        1.4.1.1 民间武术
        1.4.1.2 自由
        1.4.1.3 秩序
        1.4.1.4 自由与秩序的辩证
        1.4.2 理论基础
        1.4.2.1 四因说
        1.4.2.2 自然秩序理论
        1.4.2.3 社会控制理论
        1.4.2.4 国家治理理论
    1.5 研究问题与创新
        1.5.1 研究问题
        1.5.2 研究创新
        1.5.2.1 研究视角的创新
        1.5.2.2 研究思路的创新
        1.5.2.3 学术观点的创新
    1.6 研究对象与方法
        1.6.1 研究对象
        1.6.2 研究方法
        1.6.2.1 文献研究法
        1.6.2.2 田野调查法
        1.6.2.3 历史分析法
        1.6.2.4 案例研究法
        1.6.2.5 口述史方法
    1.7 研究思路与内容
        1.7.1 研究思路
        1.7.2 研究内容
    1.8 研究重点与难点
        1.8.1 研究重点
        1.8.2 研究难点
2 历史与田野:江苏沛县的历史文化与区域图景
    2.1 历史情景中的田野
    2.2 地理场景中的田野
    2.3 现实图景中的田野
    2.4 沛县域景中的武术
3 演进与变迁:江苏沛县武术的历史考察
    3.1 古代沛县武术(秦汉—1840年)
        3.1.1 古代沛县武术的社会基础
        3.1.2 古代沛县武术的组织形式
        3.1.2.1 兵操演练
        3.1.2.2 隐匿民间
        3.1.2.3 寓于舞中
        3.1.3 古代沛县武术的支撑体系
        3.1.3.1 战事之需
        3.1.3.2 武举制度
        3.1.3.3 任侠尚武
        3.1.4 古代沛县武术的目标体系
        3.1.4.1 统一天下
        3.1.4.2 治国理政
        3.1.4.3 竞逐自由
    3.2 近代沛县武术(1840年—1949年)
        3.2.1 近代沛县武术的社会基础
        3.2.2 近代沛县武术的组织形式
        3.2.2.1 流转授拳
        3.2.2.2 民间结社
        3.2.2.3 湖团组织
        3.2.3 近代沛县武术的支撑体系
        3.2.3.1 自然环境
        3.2.3.2 政权迭变
        3.2.3.3 社会变迁
        3.2.4 近代沛县武术的目标体系
        3.2.4.1 驱除鞑虏
        3.2.4.2 强国强种
        3.2.4.3 自由放任
    3.3 现代沛县武术(1949年—2000年)
        3.3.1 改革开放前沛县武术
        3.3.1.1 改革开放前沛县武术的社会基础
        3.3.1.2 改革开放前沛县武术的组织形式
        3.3.1.3 改革开放前沛县武术的支撑体系
        3.3.1.4 改革开放前沛县武术的目标体系
        3.3.2 改革开放后沛县武术
        3.3.2.1 改革开放后沛县武术的社会基础
        3.3.2.2 改革开放后沛县武术的组织形式
        3.3.2.3 改革开放后沛县武术的支撑体系
        3.3.2.4 改革开放后沛县武术的目标体系
    3.4 当代沛县武术(21世纪—至今)
        3.4.1 当代沛县武术的社会基础
        3.4.2 当代沛县武术的组织形式
        3.4.2.1 竞技武术
        3.4.2.2 群众武术
        3.4.2.3 学校武术
        3.4.3 当代沛县武术的支撑体系
        3.4.3.1 国家战略
        3.4.3.2 政策利好
        3.4.3.3 续写传统
        3.4.4 当代沛县武术的目标体系
        3.4.4.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3.4.4.2 搞活沛县武术产业
        3.4.4.3 提升全民健身健康
        3.4.4.4 助力地域品牌建设
        3.4.4.5 参与现代社会治理
4 记忆与表达:江苏沛县武术的门派纷呈
    4.1 沛县武术门派的历史形成
    4.2 沛县武术门派的纷呈图景
        4.2.1 纷呈图景
        4.2.2 地理分布
        4.2.3 传承谱系
    4.3 沛县武术门派的拳械套路
        4.3.1 沛县武术内容存量丰厚
        4.3.2 沛县武术器械五花八门
    4.4 沛县武术门派的拳种特点
    4.5 民间武术门派的纷呈根源
        4.5.1 家国同构的政治思维是武术门派纷呈的重要因素
        4.5.2 血缘宗法的传承脉络是武术门派纷呈的制度根源
        4.5.3 宋明理学的文化内核是武术门派纷呈的思想源泉
        4.5.4 门户空间的社会建构是武术门派纷呈的动力机制
        4.5.5 偏于一偶的武学追求是武术门派纷呈的直接动因
5 追问与悬搁:民间习武所为何来?
    5.1 始末缘起:自由的嵌入
    5.2 反本溯源:自由的追问
    5.3 实证考察:自由的达成
6 扩张与制约:民间武术的社会控制
    6.1 民间武术中的自由扩张
        6.1.1 自利则生
        6.1.2 以正求反
        6.1.3 自由扩张
    6.2 社会控制中的民间武术
        6.2.1 利他方能利己
        6.2.2 制衡利益格局
        6.2.3 正义穿插其中
7 平衡与秩序:民间武术的国家征用
    7.1 国家强权与军事征用
    7.2 国家形象与政治征用
    7.3 立德树人与育人征用
    7.4 全民健康与身体征用
8 从自由到秩序:民间武术意义的建构机制
    8.1 精英行动
        8.1.1 武术精英在社会秩序构建中的行动策略
        8.1.1.1 日常生活交往积累了良好的乡性
        8.1.1.2 原发性人力资本增加了社会威望
        8.1.1.3 介入村落公私事务树立公共威望
        8.1.2 武术精英在基层协商民主中的行动策略
        8.1.3 武术精英在村落纠纷调解中的行动策略
    8.2 地方社会
        8.2.1 湖田之争与地方社会
        8.2.1.1 建国前湖田之争
        8.2.1.2 建国后湖田之争
        8.2.1.3 事件之何以形成
        8.2.2 门派林立与地方社会
        8.2.2.1 门派林立彰显社会伦理规训
        8.2.2.2 武术门派参与村落社会治理
        8.2.2.3 武术门派协同调试社会秩序
    8.3 国家在场
        8.3.1 国家权力机构与民间武术
        8.3.2 国家权力代理人与民间武术
        8.3.3 国家权力符号与民间武术
    8.4 相互在场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访谈提纲Ⅰ
附录2 :访谈提纲Ⅱ
附录3 :访谈提纲Ⅲ
附录4 :碑文选录Ⅰ
附录5 :碑文选录Ⅱ
附录6 :碑文选录Ⅲ
附录7 :碑文选录Ⅳ
附录8 :文件Ⅰ
附录9 :文件Ⅱ
附录10 :民事纠纷案例Ⅰ
附录11 :民事纠纷案例Ⅱ
附录12 :口述访谈选录
学习简历与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2)工业管理体制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1.3.1 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
        1.3.2 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工业管理体制基本理论
    2.1 工业管理体制的基本界定
        2.1.1 工业管理体制的涵义
        2.1.2 工业管理体制的主体
        2.1.3 工业管理体制的客体
        2.1.4 工业管理体制的作用
    2.2 工业管理体制的运行方式
        2.2.1 政府宏观调控
        2.2.2 政府规制
        2.2.3 政府日常工业管理
    2.3 工业管理体制的理论基础
        2.3.1 西方经济学流派与国家干预经济
        2.3.2 政府规制理论
第3章 西方发达国家工业管理体制比较研究
    3.1 英国工业管理体制
        3.1.1 英国工业化过程的特点
        3.1.2 英国工业的政府管理机构
        3.1.3 英国工业的民间管理组织
        3.1.4 英国工业的政府管理机制
    3.2 美国工业管理体制
        3.2.1 美国工业化过程的特点
        3.2.2 美国工业的政府管理机构
        3.2.3 美国工业的民间管理组织
        3.2.4 美国工业的政府管理机制
    3.3 日本工业管理体制
        3.3.1 日本工业化过程的特点
        3.3.2 日本工业的政府管理机构
        3.3.3 日本工业的民间管理组织
        3.3.4 日本工业的政府管理机制
    3.4 英、美、日三国工业管理体制的比较及启示
        3.4.1 英、美、日三国工业管理体制的比较分析
        3.4.2 英、美、日工业管理体制的启示
第4章 新兴工业化国家工业管理体制比较研究
    4.1 韩国工业管理体制
        4.1.1 韩国工业化过程的特点
        4.1.2 韩国工业的政府管理机构
        4.1.3 韩国工业的民间管理组织
        4.1.4 韩国工业的政府管理机制
    4.2 印度的工业管理体制
        4.2.1 印度工业化过程的特点
        4.2.2 印度工业的政府管理机构
        4.2.3 印度工业的民间管理组织
        4.2.4 印度工业的政府管理机制
        4.2.5 印度经济体制的变革
    4.3 新兴工业化国家工业管理体制的启示
        4.3.1 韩、印工业管理体制的比较分析
        4.3.2 韩、英工业管理体制的启示
第5章 中国工业管理体制的历史演进及现状
    5.1 中国工业管理体制的模式及其变迁
        5.1.1 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业管理模式
        5.1.2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下工业管理模式
        5.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工业管理模式
    5.2 政府工业管理机构调整和职能转换
        5.2.1 20世纪80年代的政府机构调整
        5.2.2 1993年政府机构重大调整
        5.2.3 1998年政府机构的重大调整
        5.2.4 2003年政府机构的重大调整
        5.2.5 2008年政府机构重大改革
    5.3 我国工业行业协会成长与发展
        5.3.1 工业行业协会的前期准备阶段
        5.3.2 工业行业协会的推进阶段
        5.3.3 工业行业协会的快速发展阶段
    5.4 政府宏观调控
        5.4.1 1978~1981年的宏观调控
        5.4.2 1984~1986年的宏观调控
        5.4.3 1988~1990年的宏观调控
        5.4.4 1991~1997年的宏观调控
        5.4.5 1998~2003年的宏观调控
        5.4.6 2004~2007年的宏观调控
        5.4.7 2008年的宏观调控
    5.5 政府规制
        5.5.1 中国的反垄断法
        5.5.2 反不正当竞争法
    5.6 中国现行工业管理体制及存在的问题
        5.6.1 我国现行政府工业管理体系及其存在的问题
        5.6.2 我国政府宏观调控存在的问题
        5.6.3 我国工业行业协会存在的问题
        5.6.4 我国工业行业政府管制存在的问题
第6章 中国工业管理体制完善及创新
    6.1 我国政府管理工业主体创新
        6.1.1 准确进行政府功能定位
        6.1.2 恰当设置政府工业管理部门
    6.2 宏观调控机制创新
        6.2.1 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努力扩大国内消费有效需求
        6.2.2 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实现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增长
        6.2.3 正确处理扩大内需与增加外需的关系,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6.2.4 正确处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关系,确保宏观调控效果
    6.3 完善工业行业协会,改善行业管理
        6.3.1 改革工业行业协会体制机制,促进工业行业协会健康快速发展
        6.3.2 发挥工业行业协会的引领作用,沉着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6.4 工业行业政府规制创新
        6.4.1 建立健全规制法规体系
        6.4.2 建立独立和统一的政府规制机构
        6.4.3 放松经济性规制,强化社会性规制
        6.4.4 实施激励性规制
        6.4.5 强化对规制者的规制
第7章 中国汽车工业管理体制变迁、绩效及改进
    7.1 中国汽车工业管理体制的变迁
        7.1.1 试办工业托拉斯
        7.1.2 组建汽车联营公司和中汽公司
        7.1.3 企业自主经营权下放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7.1.4 产业政策引导
    7.2 中国汽车工业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的问题
        7.2.1 中国汽车工业取得的成就
        7.2.2 中国汽车工业存在的问题
    7.3 工业管理体制对汽车工业的影响分析
        7.3.1 政府的角色
        7.3.2 产业政策
        7.3.3 政府管制
    7.4 加快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7.4.1 推进汽车产业战略重组,提高规模经济
        7.4.2 加大政策扶植力度,提高民族汽车工业的竞争力
        7.4.3 加快开拓与培育国内汽车消费市场,扩大汽车内需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本文总结
        8.1.1 本文的研究成果
        8.1.2 本文的研究不足
    8.2 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课题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城口工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县域经济理论
    2.1 县域制度演变
    2.2 县域经济内涵
        2.2.1 县域经济定义
        2.2.2 县域经济特征
        2.2.3 县域经济类型
    2.3 县域经济发展理论
        2.3.1 区位理论
        2.3.2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3.3 区域经济理论新进展
3 城口县工业经济外部环境分析
    3.1 国家宏观环境
        3.1.1 宏观经济
        3.1.2 宏观调控
        3.1.3 宏观政策
    3.2 重庆市微观环境
        3.2.1 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3.2.2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3.3 城口县概况及经济发展总揽
        3.3.1 城口县概况
        3.3.2 城口县经济发展总揽
4 城口县工业经济内部资源分析
    4.1 城口县区位条件
    4.2 城口县自然条件
        4.2.1 矿产资源
        4.2.2 水力资源
        4.2.3 农林资源
    4.3 城口县工业经济现状分析
        4.3.1 工业经济现状
        4.3.2 工业经济特点
    4.4 城口县工业经济SWOT 分析
        4.4.1 工业经济优势
        4.4.2 工业经济劣势
        4.4.3 工业经济面临的机遇
        4.4.4 工业经济面临的挑战
5 城口县工业经济战略规划及实施
    5.1 城口县工业经济战略定位和总体思路
    5.2 工业经济发展具体目标
    5.3 工业经济发展布局及措施
6 城口县工业经济战略政策建议
    6.1 科学规划布局,明确发展目标
    6.2 政府积极引导,调整产业结构
    6.3 企业苦练内功,增强竞争能力
    6.4 全县通力合作,优化投资环境
    6.5 拓展融资渠道,加大金融扶持
    6.6 建立循环经济,确保和谐发展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 展壮大国有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一、四川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情况
    1、坚持以适应市场化为改革取向,国有企业体制创新迈出了重大步伐
    2、着眼于搞活整个国有经济,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初见成效
    3、着力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国有经济总体实力和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二、下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
    1、大力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增强国有经济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2、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3、加快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步伐,为国有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4、深化企业内部体制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5、加强和改进企业党建工作,探索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党建工作新体制和机制
三、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1、全面摸清家底,掌握真实情况。
    2、转变职能,树立出资人意识。
    3、健全制度,创新监管体制。

(6)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0.1 问题的提出
    0.2 基本框架
    0.3 研究方法与研究特征
第1章 中小企业融资的理论考察
    1.1 中小企业的界定
        1.1.1 中小企业的特征
        1.1.2 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
        1.1.3 我国中小企业划分标准
    1.2 融资的内涵和分类
        1.2.1 融资的涵义
        1.2.2 融资的实质
        1.2.3 企业融资方式: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
    1.3 中小企业融资理论:文献综述
        1.3.1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1.3.2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
    1.4 信息不对称理论与中小企业融资:文献综述
        1.4.1 关于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及其原因的研究
        1.4.2 关于信息不对称的危害研究
        1.4.3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典型行为特征研究
        1.4.4 克服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间不对称信息障碍的研究
第2章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一般分析
    2.1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及其外部环境
        2.1.1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2.1.2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2.2 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
        2.2.1 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2.2.2 中小企业与国有企业融资结构的比较
    2.3 中小企业融资的经济效应分析
        2.3.1 模型建立及数据选取
        2.3.2 回归结果及经验分析
        2.3.3 小结
第3章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制度分析
    3.1 金融抑制与中小企业融资难
        3.1.1 金融抑制、赶超战略与传统金融管理机制
        3.1.2 金融抑制与中小企业融资难
    3.2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剖析
        3.2.1 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
        3.2.2 资本市场的制约因素
        3.2.3 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约束
        3.2.4 利率结构不尽科学
    3.3 中小企业的自身缺陷
第4章 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国际比较
    4.1 美国的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体系的特点和演变
        4.1.1 美国小企业发展概况
        4.1.2 美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模式
    4.2 日本的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体系的特点和演变
        4.2.1 日本小企业发展概况
        4.2.2 日本中小企业的融资模式
    4.3 中国台湾地区的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体系的特点和演变
        4.3.1 台湾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体系
        4.3.2 中小企业融资保证体系
        4.3.3 台湾扩大中小企业融资的新举措
    4.4 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国际比较
        4.4.1 形成两大模式的背景
        4.4.2 两大模式的对比
第5章 中小企业融资中的政府行为
    5.1 政府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必要性
        5.1.1 中小企业发展需要政府支持
        5.1.2 政府在中小企业优化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略
        5.1.3 充分发挥政府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引导作用
    5.2 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与国家经济增长:一个信息理论模型
        5.2.1 基本模型
        5.2.2 均衡分析
        5.2.3 政府预算约束与市场均衡
    5.3 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的基本措施建议
        5.3.1 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法律法规建设
        5.3.2 建立中小企业管理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良好的环境
        5.3.3 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机构
        5.3.4 确立中小企业外源融资的信用基础
        5.3.5 健全相应的配套政策
第6章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构建
    6.1 我国中小企业间接融资体系的构建
        6.1.1 重构银行与中小企业关系
        6.1.2 发挥国有商业银行的主导作用
        6.1.3 发展与中小企业相适应的中小型金融机构
        6.1.4 实施中小企业信用工程
        6.1.5 制定优惠筹资政策
    6.2 我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体系的构建
        6.2.1 我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6.2.2 我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体系构建
第7章 构建我国中小企业中介服务体系
    7.1 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
        7.1.1 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的重要性
        7.1.2 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
    7.2 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辅导体系
        7.2.1 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社会辅助体系
        7.2.2 完善我国创业辅导机构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8)中韩企业管理比较的借鉴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导论
    第一章 导论-经济全球化中的中韩经济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第二节 世人瞩目的东亚经济奇迹
        第三节 东亚奇迹的反思
        第四节 本文研究框架
第二部分 理论基础
    第二章 理论基础之一:比较管理理论
        第一节 比较研究理论综述
        一、 比较管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 比较管理理论溯源
        三、 比较管理研究理论的不同流派
        第二节 比较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 比较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
        二、 比较管理理论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比较管理研究的几个经典模型
        一、 “法默—里奇曼”模型
        二、 “尼根希—埃斯塔芬”模型
        三、 “孔茨”模型
    第三章 理论基础之二:管理移植理论
        第一节 管理移植浅析
        一、 管理移植的概念
        二、 论管理移植的功能和作用
        第二节 管理移植的过程描述
        一、 管理移植的五个步骤
        二、 来自日本的经验
        第三节 管理移植活动的基本原则
    第四章 理论基础之三: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概论
        第一节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
        第二节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导理论
        一、 产权改革核心论
        二、 公平竞争市场论
        三、 管理重组论
        四、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三种路径的比较分析
第三部分 实证性比较
    第五章 中韩企业的演进路径
        第一节 中韩企业的演进路径分析
        一、 中韩企业的规模现状
        二、 中国非公有制企业演进路径
        三、 韩国部分大企业演进的路径
        第二节 韩国大企业危机对中国企业发展的启示
        一、 韩国大企业危机及其成因
        二、 韩国大企业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第六章 中韩企业的组织架构
        第一节 现代企业制度概述
        一、 现代企业-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理论
        二、 中国关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科学内涵
        第二节 中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的探索与创新
        一、 中国企业集团的一般组织结构分析
        二、 企业集团组织机构的设置
        三、 完善组织结构、实现规模扩张
        四、 如何在中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再思考
        五、 中国私营企业的企业制度形式及特点
        第三节 韩国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
        一、 韩国企业的组织结构一般分析
        二、 韩国企业集团组织机构的设置
        三、 个案研究:三星的组织设置
        第四节 中韩两国现代企业制度比较
        一、 中韩两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共同之处
        二、 中韩两国现代企业制度的不同点
    第七章 中韩企业的管理制度
        第一节 中韩企业的产权差异
        一、 中国企业的产权状况
        二、 韩国企业的产权制度安排
        三、 中韩企业产权制度对比分析
        第二节 中国的激励制度与韩国的人事制度
        一、 中国企业管理的激励制度
        二、 中国私营企业的激励制度
        三、 韩国典型案例:韩国三星的人事管理
        第三节 中韩企业决策制度的比较
        一、 中国企业管理的决策制度
        二、 韩国企业管理的决策制度
    第八章 中韩企业的企业文化
        第一节 文化与企业文化
        一、 文化的内涵及其特性
        二、 企业文化及其影响力
        第二节 儒家思想对中韩企业文化的影响
        一、 儒家文化——东亚企业的共同财富
        二、 儒家文化与中国企业
        三、 儒家文化对韩国企业的影响
        第三节 中韩企业的企业文化
        一、 中国企业文化的现有特征
        二、 韩国企业的文化特点
        三、 韩国企业之路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有益启示
        第四节 儒家思想背景下的东方企业文化
第四部分 展望与反思
    第九章 中韩企业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第一节 中国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 新条件下中国大企业集团的演变
        二、 中国企业管理模式的新转变
        第二节 金融危机后韩国企业的发展趋势
        一、 韩国国内多金融部门的全面重组
        二、 韩国的企业重建
        三、 金融危机后韩国大企业的新特点
    第十章 中韩国有企业改革的反思
        第一节 中韩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
        一、 中韩国有企业的特征、作用比较
        二、 中韩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及其成效
        三、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问题探因
        第二节 韩国道路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启示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韩文部分
英文部分

(10)国有中小企业股份制改造模式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股份制在我国的实践
2 股份制企业概述
    2.1 股份制的概念与特征
    2.2 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和特征
3 国有中小企业如何改组为股份制企业
    3.1 国有中小企业进行股份制改组的目的和意义
    3.2 企业股份制改组的条件和程序
    3.3 股份制公司的组建与管理
4 国有中小企业股份制改造的资产重组问题
    4.1 国有资产存量问题
    4.2 国有中小企业的资产重组
5 国有中小企业股份制改造模式
    5.1 我国股份制改造模式的探索形式
    5.2 股份制改造模式实证案例
6 国有中小企业股份制改造的环境保证
    6.1 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政治环境
    6.2 企业股份制改造的经济环境
    6.3 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法制环境
    6.4 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文化环境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县属国有工业企业要苦练内功(论文参考文献)

  • [1]自由与秩序:民间武术意义的建构 ——基于沛县武术的历史人类学考察[D]. 薛浩.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2]工业管理体制比较研究[D]. 吴金园. 合肥工业大学, 2009(11)
  • [3]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推进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J]. 傅鸿建. 大连干部学刊, 2008(12)
  • [4]城口工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 裴智. 重庆大学, 2007(06)
  • [5]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 展壮大国有经济[J]. 甘道明. 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2004(04)
  • [6]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研究[D]. 欧阳海泉. 湖南大学, 2005(02)
  • [7]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J]. 季允石. 经济论坛, 2003(17)
  • [8]中韩企业管理比较的借鉴与启示[D]. 赵大远. 复旦大学, 2003(03)
  • [9]中央所属国有企业的改革和重组(以军工,铁路和电信为例)[A]. 中央企业改革课题组.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2001年研究课题汇编, 2002
  • [10]国有中小企业股份制改造模式问题研究[D]. 彭岳武. 湖南大学, 2001(01)

标签:;  ;  ;  ;  ;  

县属国有工业企业要苦练内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