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未来教育目的观的文化价值取向

论未来教育目的观的文化价值取向

一、试论未来教育目的观的文化价值取向(论文文献综述)

祝智庭,胡姣[1](2022)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逻辑与发展机遇》文中指出"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实践中的热点,也是未来教育创新变革的发展趋势。教育数字化转型作为一种强调技术推动教育创新和变革的过程,其产生和实践有着重要的发展意蕴。社会和文化的变迁、技术革新的动力、国家政策的主导和教育系统内生发展四个因素形成推拉合力驱动着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逻辑则可视为具有价值意图支配的行为选择,在实践活动中深层次的生成原则包括:"问题驱动+理念引领"的原则、"系统进化+创新突破"的原则和"价值评估+迭代优化"的原则。目前,在构建智能社会新生态、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和COVID-19外部压力催化的背景下,教育数字化转型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当下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与所期待的价值取向还有一定差距。因此,需要研发教育数字化成熟度模型或框架、开展全国性的教育数字化就绪行动、做好各级各类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重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相关教育理论研究,以更主动的姿态迎接世界教育变革的浪潮。

严鹏,严俊,郭明慧[2](2021)在《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路径研究——基于ICT视角》文中认为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是提振乡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信心的重要抓手。后疫情时代的信息化教育,主要呈现适应性不够、成效性不高以及组织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文章从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视角出发,通过增强乡村教师教学能力反思,依托"技术+智慧"塑造情景化教学氛围,建立教学活动客体对象间的信息传输链,兼顾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的政策导向和信息道德,从而使乡村教师适应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线上教学、混合教学、数字教学管理和智能化教学评价的新形势。

张晓文,吴晓蓉[3](2021)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反贫困逻辑取向的历史与未来:一个系统性分析框架》文中指出贫困伴随社会发展而存在,反贫困则一直受到人类持续关注。"温饱无忧"作为教育反贫困的内隐式历史逻辑取向,已成为党和国家及全社会的历史夙愿。基于对后扶贫时代相关文献梳理及田野实证考察,围绕教育与贫困的关系脉络,构建以"智能素养"为导向的中观、微观、宏观三维一体的教育反贫困新系统性逻辑分析框架。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反贫困未来逻辑取向生成将呈现人才标准转型、职业类型升级、学习模式变革、创造创新突显、全球利益联动等五大新挑战。同时,人工智能也为教育反贫困未来逻辑取向达成提供新方略,从智能素养人才培育、智能化职业生涯规划、智能化学习策略构建、智能化创新思维耕植、智能化反贫共同体建设,以此生成教育反贫困未来逻辑取向,最终培育贫困者适应未来社会的"智能素养"。

朱永新[4](2021)在《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以来,新教育实验坚持以执着坚守的理想主义、深入现场的田野意识、共同生活的合作态度和悲天悯人的公益情怀为价值准则,以教师成长为逻辑起点,以营造书香校园等"十大行动"和相关课程为路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标,进行了二十年的田野实践探索。新教育实验提出的教师专业成长"三专模式"使数以千计的普通教师成长为卓越教师,在国内率先开展的"营造书香校园""家校合作共育"等教育理念与行动实践,为建设书香社会、推动家校社政共育提供了强大助力。在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抗教育异化,回归教育本质以及大面积改善区域教育生态等方面,新教育实验也进行了颇有成效的探索。展望未来,我们将通过持续完善课程体系、开展未来学习中心试点、探索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力争把新教育实验建设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使新教育共同体成为扎根中国大地的新教育学派。

郑新丽[5](2021)在《新时代核心素养的内涵分析、框架建构与实践路径》文中认为面对21世纪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社会现实,国家需要怎样的人才才能在群雄逐鹿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个人需要具备怎样的本领才能在未来拥有属于自己的优质生活?为了回答这些问题,经合组织率先在全球范围内启动了核心素养研究。此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以及美、日、英等发达国家纷纷开展了基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受国外研究热点的强势驱动,我国在2014年后也自上而下开展了对核心素养的研究,这些研究多集中在概念特征、体系建构和实践评估三个方面,其成果还存在三方面不足:一是未能将概念界定、框架建构和方法策略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对核心素养框架体系的构建显得较为臃肿繁杂。三是研究依然有着较为浓郁的"国际风"。事实上,中文语境下的核心素养指的是在学生素养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对学生构建正确的"三观",运用最优的思维方式,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从而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起关键作用的本原性要素。《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是学界公认的研究核心素养的权威资料,然而部分学者认为,《总体框架》的外延表述较为宽泛,对象聚焦较为模糊。中文语境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从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找寻对学生学习和发展起本原性作用的要素。针对当前学生发展的薄弱环节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不难构建对学生学习和发展起本原性作用的素养要素:人生信念(知识文化,思想道德)、思辨创新(思辨探究,实践创新)、行为模式(学习方法,合作沟通)、习惯态度(信息科学,社会责任)。在这四种素养中,人生信念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核心,因为人生信念可以为学生"才""德"的发展奠定潜在的基础,对其他三种素养的形成与提升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如此也就构成了"一核三维"的框架体系。要将核心素养从一套理论框架和目标体系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中去,以实现其育人的功能与价值,就需要建构融课程设计、实践开发、考查评价、师资培训于一体,贯通各学段整体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方法大厦,如此才能培养出自由自觉的人。

韦妙,何舟洋[6](2022)在《本体、认识与价值:智能教育的技术伦理风险隐忧与治理进路》文中研究说明人工智能技术引领的智能教育革命方兴未艾,各类智能教育新应用为教育发展增值赋能的同时也隐匿着巨大的伦理风险,不断侵蚀着人类教育几千年来所坚守的道德基础。研究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三重哲学视角对智能教育的技术伦理问题进行本质还原,探寻智能教育伦理风险的原点逻辑和治理之道。从本体论出发,智能技术的本质是以符号世界替代真实世界,这会引发盲目的科学崇拜,只有保有对智能技术的理性与慎辨才能指向智能教育的澄明进路;从认识论出发,智能技术颠覆了主客二分的"人-技术"关系,奇点超越后混乱的人机关系将导致不可测的道德危机,只有在承认智能技术"类人"身份后赋予其道德观念和道德能力才能形塑智能教育的道德进路;从价值论出发,智能技术描绘了教育公平的美好愿景,但其深藏的技术偏向可能把教育带向更深层次的歧视和不公,只有依赖制度力量构建问责机制对智能技术应用予以监管,才能促进智能教育的福祉进路。

秦惠民,覃云云[7](2021)在《学习贯彻新修订教育法努力开创教育事业新局面——《教育法》修订学习研讨会观点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1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修订通过并施行。此次教育法修订具有重大意义,是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2021新版教育法丰富了教育事业的指导思想,凸显了教育事业的重要地位,明确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增加了教育内容的文化内涵,回应了教育公平的时代要求,体现了教育基本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为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游明伦[8](2021)在《人的心灵成长:新时代高职教育创新驱动一流发展的新路径》文中研究说明教育的本质及其终极价值在于点亮人的智慧光芒,促进人的心灵成长,帮助和促进人的精神的圆满和人格的健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新时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来看,"双高"视域下的人才培养工作把"促进人的高素质全面发展"放在重要位置,把心智技能培育作为"铸魂育人、卓越成才"的重要内容及其核心质量标签。基于此,新时代高职教育"时代新人"的培养必然呼唤新的教育实践及其理论创新。反思高职教育实践及其发展历程,因受"工具理性"扩张的利益驱动影响,其在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高职教育价值取向偏离完整的人的教育方向,以及心智培育与心灵成长生态环境及其机制缺失的突出问题,影响和制约着高职教育走向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及其路径选择。对此,文章基于人的心智培育及其心灵成长的视角,重点从"新时代教育变革:时代新人呼唤心智觉醒的一流高职教育" "人的心智培育缺失:高职教育走向一流高质量发展的‘痛点’" "工具理性扩张加剧:高职教育实施创新驱动一流发展的隐忧" "强化心灵教育变革:高职教育实现高质量一流发展的新思路"四个方面,就新时代高职教育如何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一流高质量发展进程进行深入浅出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究。

彭洪莉[9](2021)在《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测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杨原香[10](2021)在《核心素养下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价值取向研究》文中认为

二、试论未来教育目的观的文化价值取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未来教育目的观的文化价值取向(论文提纲范文)

(1)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逻辑与发展机遇(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与动因
    (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
    (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动因
        1. 社会和文化的变迁促动
        2. 技术革新的动力驱动
        3. 国家政策的主导推动
        4. 教育系统内生发展的需求拉动
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逻辑
    (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逻辑
        1.“问题驱动+理念引领”的原则
        2.“系统进化+创新突破”的原则
        3.“价值评估+迭代优化”的原则
    (二)多重实践逻辑构建的实践轨迹
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机遇
    (一)构建智能社会新生态对教育系统提出的新要求
    (二)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建有赖于教育数字化转型
    (三)COVID-19倒逼教育加快数字化转型
五、对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建议
    (一)研发教育数字化成熟度模型或框架
    (二)开展全国性的教育数字化就绪行动
    (三)做好各级各类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
    (四)重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相关教育理论研究

(2)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路径研究——基于ICT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ICT视角下的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再认识
    1. 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的政策导引
    2. 教育场域下的信息通信技术
    3. 信息素养与信息化教学能力
    4. 乡村教师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潜在需要
        (1)教学任务需要
        (2)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需要
        (3)乡村社会信息化建设需要
二、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实困境
    1. 信息化教学的常态化适应性不够
    2. 信息化设备的教学作用不显着
    3. 在线教学的组织管理能力不足
三、ICT视角下的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路径
    1. 基于ICT视角增强乡村教师教学能力的反思
    2. 依托“技术+智慧”塑造情景化教学氛围
    3. 建立教学活动客体对象间的信息传输链
    4. 兼顾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过程中的政策导向和信息道德
四、结束语

(3)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反贫困逻辑取向的历史与未来:一个系统性分析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育反贫困逻辑取向释义
二、温饱无忧:教育反贫困历史逻辑取向回顾
    (一)1949—1978年:救济式反贫困为主,教育反贫困作用未显
    (二)1979—2000年:开发式反贫困为主,教育反贫困价值初显
    (三)2001—2020年:精准式反贫困为主,教育反贫困功能凸显
三、智能时代教育反贫困未来逻辑取向预判
    (一)后扶贫时代相关探索
    (二)系统性逻辑:未来逻辑趋向分析
四、智能时代教育反贫困未来逻辑取向生成挑战
    (一)人才标准转型升级,智能素养生成为核心
    (二)职业类型升级分化,智能分工重组为指南
    (三)学习模式智能导引,学习文化塑造为根本
    (四)创造创新价值彰显,教育深化改革为动力源
    (五)全球共同利益联动,人类价值贡献为宗旨
五、智能素养:教育反贫困未来逻辑取向生成策略
    (一)优化智能时代教育顶层设计,培养贫困区域本土发展智能人才
    (二)树立现代智能职业教育理念,规划贫困生主体智能化职业生涯
    (三)转变贫困地区传统教学范式,构建学习者智能化有效学习策略
    (四)坚定智能创新教育投资思想,耕植消解贫困创造思维培育土壤
    (五)恪守智能社会人文主义教育,构筑全球治理本土反贫困共同体
六、结语

(4)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新教育实验的发展历程
    (一)实验酝酿期(1986年—1999年)
    (二)实验初创期(1999年—2002年)
    (三)实验建构期(2002年—2013年)
    (四)实验深化期(2013年至今)
三、新教育实验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
    (一)新教育实验的使命
    (二)新教育实验的愿景
        1. 愿景一: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
        2. 愿景二:成为扎根中国大地的新教育学派
    (三)新教育实验的价值观
        1. 执着坚守的理想主义
        2. 深入现场的田野意识
        3. 共同生活的合作态度
        4. 悲天悯人的公益情怀
四、新教育实验的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
    (一)新教育实验的哲学基础
    (二)新教育实验的伦理学基础
    (三)新教育实验的心理学基础
五、新教育实验的十大行动
    (一)营造书香校园
    (二)师生共写随笔
    (三)聆听窗外声音
    (四)培养卓越口才
    (五)构筑理想课堂
    (六)建设数码社区
    (七)推进每月一事
    (八)缔造完美教室
    (九)研发卓越课程
        1. 新生命教育课程
        2. 新智识教育课程
        3. 新德育课程
        4. 新艺术教育课程
        5. 特色教育课程
    (十)家校合作共育
六、新教育实验的主要贡献、问题反思与未来发展
    (一)新教育实验的主要贡献
        1. 通过教师“三专”培养模式,使大批普通教师得以成长提升
        2. 通过书香校园建设,使大批乡村学校、普通孩子获得优质发展
        3. 通过家校社政共育,形成多元协同教育效应,使许多实验区教育生态得以改变
        4. 通过加强理论研究,形成了一系列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二)新教育实验的问题反思
        1. 关于大规模教育实验与质量控制的问题
        2. 关于新教育实验系统推进与重点突破的问题
        3. 关于新教育实验话语体系与学派建设的问题
        4. 关于如何提高新教育实验年会水平与成效的问题
    (三)新教育实验的未来发展
        1. 继续加强新教育的理论体系建设,完善新教育课程体系
        2. 继续加强贫困地区、边远地区的新教育实验区建设,发挥新教育在推进教育公平方面的作用
        3. 继续深化新教育教师成长模式,开展教师培养体系再造探索
        4. 继续研究未来学校的转型,开展未来学习中心试点

(5)新时代核心素养的内涵分析、框架建构与实践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
二、核心素养的内涵
    (一)素养的内涵
        1. 国内外对素养内涵的分析
        2. 素养的内涵
    (二)核心素养的内涵
        1. 国外对核心素养内涵的研究
        2. 国内学者对核心素养的研究
三、构建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前的思考
    (一)关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探讨
        1. 外延表述较为宽泛
        2. 对象聚焦较为模糊
    (二)中文语境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
        1. 个人价值取向
        2. 社会价值取向
四、核心素养框架体系的重构
    (一)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构建
        1. 人生信念:知识文化,思想道德
        2. 思辨创新:思辨探究,实践创新
        3. 行为模式:学习方法,合作沟通
        4. 习惯态度:信息科学,社会责任
    (二)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关系
        1. 人生信念素养对其他三种素养的作用
        2. 人生信念对人发展所起的作用
        3. 人生信念的本质
五、核心素养的落实与推行
    (一)课程系统设计是基础
    (二)课程开发实践是根本
    (三)课程评价引导是抓手
    (四)教师素养发展是关键
六、结语

(6)本体、认识与价值:智能教育的技术伦理风险隐忧与治理进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智能技术的三重哲学反观
    (一)本体论反观:智能技术是真实映现世界的吗?
    (二)认识论反观:人如何与智能技术交往?
    (三)价值论反观:智能技术能否忠于人类价值需求?
三、智能教育的技术伦理风险隐忧
    (一)符号世界的预设:智能教育的科学崇拜
    (二)人机关系的重构:智能教育的奇点超越
    (三)教育公平的“神话”:智能教育的价值歧视
四、智能教育的技术伦理治理进路
    (一)理性与慎辨:智能教育的澄明进路
    (二)身份与责任:智能教育的道德进路
    (三)公平与法治:智能教育的福祉进路
五、结语

(7)学习贯彻新修订教育法努力开创教育事业新局面——《教育法》修订学习研讨会观点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育法修订是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二、新版教育法丰富了教育事业的指导思想
三、新版教育法凸显了教育事业的重要地位
四、新版教育法明确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五、新版教育法增加了教育内容的文化内涵
六、新版教育法回应了教育公平的时代要求
七、新版教育法体现了教育基本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
八、新版教育法为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8)人的心灵成长:新时代高职教育创新驱动一流发展的新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新时代教育变革:时代新人呼唤心智觉醒的一流高职教育
三、人的心智培育缺失:高职教育走向一流高质量发展的“痛点”
    (一)心智培育的核心地位缺失
    (二)“心智品质”培养存在机制缺失
    (三)环境的灵性意义建构缺失
    (四)智慧人才培养思想缺失
四、工具理性扩张加剧:高职教育实施创新驱动一流发展的隐忧
五、强化心灵教育变革:高职教育实现高质量一流发展的新思路
    (一)把心灵成长作为高职人才培养新目标
    (二)正确认知灵性教育人才培养特征
    (三)科学构建以灵商为核心的心灵成长培养体系

四、试论未来教育目的观的文化价值取向(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逻辑与发展机遇[J]. 祝智庭,胡姣. 电化教育研究, 2022(01)
  • [2]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路径研究——基于ICT视角[J]. 严鹏,严俊,郭明慧.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1(22)
  • [3]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反贫困逻辑取向的历史与未来:一个系统性分析框架[J]. 张晓文,吴晓蓉. 电化教育研究, 2021(11)
  • [4]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J]. 朱永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11)
  • [5]新时代核心素养的内涵分析、框架建构与实践路径[J]. 郑新丽. 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5)
  • [6]本体、认识与价值:智能教育的技术伦理风险隐忧与治理进路[J]. 韦妙,何舟洋.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22(01)
  • [7]学习贯彻新修订教育法努力开创教育事业新局面——《教育法》修订学习研讨会观点综述[J]. 秦惠民,覃云云.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2021(03)
  • [8]人的心灵成长:新时代高职教育创新驱动一流发展的新路径[J]. 游明伦. 铜仁学院学报, 2021(04)
  • [9]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测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彭洪莉. 西南大学, 2021
  • [10]核心素养下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价值取向研究[D]. 杨原香. 西南大学, 2021

标签:;  ;  ;  ;  ;  

论未来教育目的观的文化价值取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