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土壤锰元素背景值及其特征研究

云南土壤锰元素背景值及其特征研究

一、云南土壤锰元素背景值及其特征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袁鑫奇,郭兆来,王越,曾铭,俞乃琪,潘瑛,刘嫦娥,段昌群[1](2021)在《滇东北铅锌矿区废弃地的自然演替特征研究》文中认为为探究矿区废弃地的自然演替特征,于2020年10月对滇东北两铅锌矿区废弃地进行植物群落调查和群落土样采集分析。结果表明:两区均受到较严重的重金属污染,土壤Pb、Mn、Zn、Cu和Cd的含量均超过相关背景值。其中,两区土壤Pb和Zn以及富乐镇矿区土壤Mn和Cd的有效态占比大体上都呈现随演替进行而降低的趋势,富乐镇矿区土壤Cu的有效态占比呈现随演替发生而先增后减的趋势,矿山镇矿区土壤Mn、Cu和Cd的有效态占比在不同演替阶段呈现不规则波动。两区土壤全氮随着演替的发生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两区土壤全磷含量变化趋势不同,矿山镇矿区呈现持续增加,富乐镇矿区则呈现先减后增;两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都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在矿山镇矿区中,Pb和Zn、Pb和SOM呈极显着正相关性,Pb和TP、Mn和TN、Cd和TN、Zn和SOM、SOM和TN呈显着正相关性,Pb和Cu、Zn和Cu、Cu和SOM、Cu和TP呈显着负相关性。在富乐镇矿区中,Pb和Zn呈极显着正相关性,Zn和Mn、Zn和Cu、Zn和SOM、Pb和TP、SOM和TN呈显着正相关性,Pb和Cu、Zn和Cd、Cu和Cd呈显着负相关性。研究表明,矿区次生演替过程与废弃农田和灾后森林等生境的次生演替过程相似,土壤重金属元素的有效态会随演替发生而降低。研究结果可为矿区废弃地的自然恢复提供参考借鉴。

王乔林,宋云涛,王成文,彭敏,韩伟,周亚龙[2](2021)在《滇西保山-临沧地区土壤元素背景值特征及成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基于滇西保山-临沧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资料,采用具有稳健特性的中位数表征表层土壤53种元素的地球化学背景值,对比了不同成土母质和不同用地类型元素分布特征和富集贫化规律,在此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从元素组合特征角度剖析了地球化学背景值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As、Hg、Cr、Mn、Sn等9种元素含量明显高于全国和云南省背景值;W、Mo、Sb、U含量高于全国水平但低于云南省背景值;CaO、MgO、Na2O含量低于全国水平但高于云南省背景值;Be、Ba、Cd含量与全国水平相当但高于云南省背景值;Cu、Ni、Pb、Zn、I等19种元素含量高于全国水平但与云南省背景值相当.成土母质是表层土壤元素地球化学背景值的主要控制因素,用地类型对背景值亦有一定的影响.因子分析表明风化作用、淋滤作用、生物富集作用、黏土物理化学吸附作用和人类生产活动共同影响着研究区表层土壤的背景值特征,其中母岩的风化作用起着重要作用.研究成果为区域资源环境评价提供了基础地球化学信息.

陈青松[3](2020)在《贵州山区主要土壤类型剖面钙镁锰形态特征》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选择贵州喀斯特地区石灰土与黄壤两种主要土壤类型为研究对象,并结合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枯枝落叶-土壤-母岩层次得出钙镁锰形态分布情况,揭示不同类型土壤剖面钙镁锰形态空间变化特征及迁移转化规律。为贵州山区水土保持、环境恢复、元素迁移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支撑。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石灰土剖面耕地、退耕还草CaO含量随着土层加深而增大,有效态钙、酸溶态钙整体变化情况为表层聚集,有机结合态钙含量整体为表层>底层。同一层次下耕地土壤CaO含量偏高,水溶态钙、交换态钙、有机结合态钙含量最高均出现在林草间作地。黄壤剖面上酸溶态钙有随着土层加深增大的趋势,其余钙形态较好的聚集在荒草地、灌木地表层。(2)MgO和酸溶态镁含量在石灰土剖面上有淋失的风险,而有效态镁、有机结合态镁则更多的留在表层。同一层次上有效态镁含量最高在林草间作地,酸溶态镁和有机结合态镁在灌木地较高。黄壤剖面上MgO、交换态镁含量均在表层最大。而其余镁形态则在剖面上变化较为复杂。有效态镁、酸溶态镁、有机结合态镁含量在耕地和退耕还草地上处于较高水平。(3)石灰土剖面上MnO和弱酸态锰有淋失的风险,水溶态锰、可氧化态锰、可还原态锰则是表层聚集。同一土层下MnO和可氧化态锰含量在荒草地较高,水溶态锰和弱酸态锰含量在林草间作环境下较高,可还原态锰则是在耕地土壤上最高。在黄壤剖面上除了水溶态锰是表层聚集外其他锰形态都有淋失的现象。同一土层上荒草地MnO、可还原态锰含量较高,水溶态锰和弱酸态锰含量在林地上处于较高水平,可氧化态锰则是在灌木地土壤较高。(4)不分土层下,两种土壤类型钙、镁、锰形态所占比例最大均为交换态钙、酸溶态镁、可还原态锰。石灰土有效态钙与有效态镁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且全氮是影响钙形态含量的主要外界因素之一,磷含量是影响石灰土和黄壤镁形态含量的主要因素,MnO和水溶态锰与有机结合态钙、有效态镁之间都具有相关性,且受理化指标影响较大。而在黄壤上全钾为钙形态的主要影响因素,各锰形态与大多钙镁形态之间具有相关性。

杜晓坤[4](2020)在《基于形态演化的重金属复合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重金属元素在环境介质中都是相伴而生,共同存在的,对污染场地造成的也都是复合污染。但目前而言,对于重金属复合污染的同时提取研究甚少,没有统一的流程及标准。本课题选取了两种经典的提取法:BCR提取法和Tessier提取法,从回收率、重现性、生物有效性组分的识别能力及单一提取和同时提取的差异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筛选出铅镉同时提取效果较好的提取方法并将其应用于铅镉复合污染场地地球化学灾害的模型建立及风险评估中。试验结果表明,Tessier提取法对铅镉的整体平均回收率高达99.98%,其整体平均变异系数为3.18%,表现出较好的回收率及实验重现性;生物有效性分析也表明该提取方法能够更为清晰、全面地量化植物体铅镉的吸收来源;单一提取和同时提取表现出的差异性较小,且在不同污染浓度范围内的某些形态间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因此,将其应用于铅镉复合污染场地的地球化学灾害研究中。静态风险是重金属污染场地所固有的,是场地风险长期自发演化的最终结果。动态风险是否发生,取决于环境条件和场地积累的重金属含量,反映了现场风险在短时间内的动态变化。现场风险评估应同时考虑静态风险和动态风险,对任何一种风险类型的缺失都将导致不完整的风险概况。关于场地风险评估方法和案例研究的报告很多,然而,它们主要是基于重金属的含量及其在场地土壤中的组分,基本上只涉及静态风险,很少或没有考虑场地的动态风险,因此对场地的风险评估是不全面的。本课题选取了云南会泽某铅锌冶炼厂周边区域为研究对象,采用Tessier提取法进行铅镉的形态提取,借鉴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去量钢化的思想对数据进行处理,选取了 Igeo及RAC两种评价方法对铅镉线性转化产生的静态风险进行评估,使用DGH方法对铅镉非线性转化产生的动态风险进行评估,最终对其产生的复合静态、复合动态风险进行了评估。根据Igeo评价表明该区域受到了严重的复合静态污染(class 6,5<Igeo);RAC评价表明该区域具有复合静态高风险(class 4,31<RAC≤50);根据DGH模型判断该区域大约有4.35%~50.00%的区域存在爆发复合动态风险的可能性。该区域部分土壤中铅镉含量已经累积到较高的水平,存在着较高的生态风险,应当尽早采取措施消除隐患。

陈旭[5](2020)在《个旧Sn-Cu多金属矿田隐伏矿预测的地气与土壤测量方法研究》文中认为云南个旧Sn-Cu多金属矿床位于华南地块最西侧的右江褶皱带的西缘,是滇东南锡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闻名世界的超大型个旧Sn-Cu多金属矿床,从北向南依次可分为马拉格、松树脚、高松、老厂、卡房矿田。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个旧断裂以东地区为研究对象,进行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和地气测量工作,对比研究土壤与地气在隐伏矿床上的异常特征以及隐伏矿预测上的指示意义。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分析研究区土壤中12种元素的分布组合特征,可以判断,Sn-Cu是研究区最为重要的成矿元素组合,Pb-Zn-W是较为重要的成矿元素组合,而Ag-As-Sb-Cd-Mo等是与研究区成矿元素有一定成因联系的元素组合。2、各土壤剖面上异常发育位置与相应矿床的空间位置套合较好;剖面穿不同矿床其异常组成元素也略有不同。在松树脚Sn-Pb矿床上方显示清晰的Cu-Sb-B土壤组合异常,在高松Sn-Pb-Zn矿床上方显示清晰的Sn-Mo-Sb土壤组合异常,在老厂Sn-W-Cu矿床和卡房Cu(Au)-Sn矿床上方显示宽广清晰的土壤Sn异常;3、采集的土壤样品,在找矿指示元素组合上,对矿体具有继承性,并对土壤覆盖区隐伏矿体有一定指示作用。4、在矿体上方异常较强的CO2、SO2等地气异常对断裂构造具有较好的反映。通过分析数据,发现地气测量方法在寻找与断裂控矿有关的硫化物矿床中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李伟康[6](2019)在《利用古地貌体获取小尺度流域沉积物重金属元素背景值的方法在东川小江的尝试研究》文中提出重金属元素背景值是重金属污染评价中最为重要的基础数据,传统的元素背景值获取通常是在假定前提条件下利用大量数据统计来实现的,但由于自然地理状况和人类活动的复杂性,这种基于假定前提条件下的数据统计结果往往并不能客观地反映元素的天然本底值,又因工作量巨大,使得我国不同用地类型土壤质量评价标准严重缺失,很多研究只能利用大尺度区域地球化学背景值来评价小尺度区域的元素富集程度的情况,尽管这类工作已经被证明是毫无意义的。本文以东川小江流域为例,尝试利用泥石流台地这类古地貌体获取小尺度流域内沉积物的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背景值,以期找到一种获取元素背景值的新思路。通过使用本次研究获取的背景值与已有的不同区域尺度背景值对小江河漫滩沉积物中重金属Cu、Pb、Mn、Zn、Cr和Cd元素进行污染评价,并对评价结果作对比分析讨论,大致得出以下结论:1.基于达朵台地沉积物元素最大值确定的小江流域沉积物重金属Cu、Pb、Mn、Zn、Cr和Cd元素的背景值分别为:Cu(9891.24mg/kg)、Pb(447.17mg/kg)、Mn(3405.7mg/kg)、Zn(244.87mg/kg)、Cr(209.06mg/kg)和Cd(0.0358mg/kg);2.基于达朵台地沉积物元素平均值确定的小江流域沉积物重金属Cu、Pb、Mn、Zn、Cr和Cd元素的背景值分别为:Cu(657.89mg/kg)、Pb(41.54mg/kg)、Mn(1703.7mg/kg)、Zn(127.13mg/kg)、Cr(62.55mg/kg)和Cd(0.0358mg/kg);3.基于达朵台地沉积物元素最小值确定的小江流域沉积物重金属Cu、Pb、Mn、Zn、Cr和Cd元素的背景值分别为:Cu(0.0139mg/kg)、Pb(0.0098mg/kg)、Mn(42.47mg/kg)、Zn(27.14mg/kg)、Cr(9.19mg/kg)和Cd(0.0358mg/kg);4.通过对基于不同区域尺度背景值的小江河漫滩沉积物重金属Cu、Pb、Mn、Zn、Cr和Cd元素作地质累积指数污染评价,结果表明:Cu、Pb、Mn、Zn、Cr和Cd元素的评价结果总体上都表现出了评价的污染等级随着背景值区域尺度的减小而降低,而这一规律似乎说明选择区域尺度越小的背景值,评价的结果可能越接近真实情况;5.基于本文利用达朵台地获取的小江流域沉积物重金属Cu、Pb、Mn、Zn、Cr和Cd元素背景值对小江河漫滩沉积物中地质累积指数污染进行评价,结果表明:Cu、Mn和Cr元素总体上未受到污染,Pb和Zn元素存在一定的污染,但总体污染程度不高,Cd元素则存在较为严重的污染,需要引起重视。

陈玉真,单睿阳,王峰,林栋良,臧春荣,陈常颂,尤志明,余文权[7](2018)在《闽中茶园土壤和茶叶铁锰含量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实地调查,采集了闽中大田县25个茶园表层土壤、4个剖面土壤样品及相应的茶叶样品(一芽二叶),分析了茶园土壤和茶叶的铁锰含量、剖面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大田县茶园土壤全铁、有效铁、全锰和有效锰含量均值分别为61.08g·kg-1、144.42mg·kg-1、258.97mg·kg-1和33.72mg·kg-1,全铁和有效铁含量丰富,而全锰和有效锰含量较低,约50%茶园土壤存在缺锰现象;茶园土壤全铁剖面分布不明显,但在2040cm土层出现富集现象;有效铁、全锰和有效锰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呈现下降趋势;土壤有机质、pH值、全磷和速效磷含量是影响茶园土壤全铁和有效铁含量的主要因素,土壤全锰和有效锰则与土壤有机质和pH值关系密切。茶叶中铁平均含量为164.52mg·kg-1,锰平均含量为849.73mg·kg-1,茶叶对锰的富集系数远高于铁;茶叶铁含量与土壤有效铁含量呈显着正相关;茶叶锰含量与土壤全锰和有效锰含量均呈显着正相关;茶叶对铁、锰的富集能力随着土壤铁、锰含量的升高而降低。

龚雪刚,廖晓勇,阎秀兰,李尤,杨坤,赵丹[8](2016)在《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土壤基线确定方法》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国内环境污染事故频繁发生,由此引发的环境损害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是中国推行的一项应对环境污染损害的重要环保举措,而基线则是确定损害的关键。基线确定作为损害评估与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评估的关键技术环节和重要前提,也是中国开展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亟待解决的问题。总结国际上常用的4种基线确定方法:即历史数据法、参考点位法、环境标准法和模型推算法的优缺点及应用情况,探讨不同基线确定方法的具体工作步骤,并结合中国土壤环境研究工作积累与进展,提出中国土壤基线确定基本原则和推荐"4步法"工作程序,对中国开展土壤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科学指导作用。

周斯建[9](2014)在《川芎岩石—土壤—植物元素迁移与富集研究》文中认为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是四川着名的道地药材,川芎种植是彭州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项目和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随着川芎质量标准的进一步深化,川芎产区土壤质量和重金属污染现状成为影响川芎优质生产及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探明川芎岩石-土壤-药材的元素迁移、富集特征及来源对扩大川芎药材生产、提高川芎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按不同地质环境因子将川芎GAP种植基地划分为7个取样点,按照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方法,系统测试了川芎生产基地中岩石、土壤、大气降尘、地表灌溉水和川芎全株中的常量元素、有益元素和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研究了地球化学元素在岩石-土壤-川芎系统中的富集、迁移、分布规律。采用污染因子指数法、地积累指数法、富集因子等方法对土壤、大气、地表灌溉水进行质量评价和药材安全性、健康风险评价。利用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法探讨了土壤、大气、川芎中重金属的来源。在此基础上比较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川芎重金属含量的影响,就川芎中重金属对人体的健康风险进行了初步评估,为进一步采取适宜的农业生产方式和耕作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主要取得以下结论:(1)对川芎GAP基地耕作层土壤中常量元素、有益元素和重金属元素的含量测试表明:与当地土壤背景值比较,研究区N、P较为丰富,分别为1657mg/kg和1414.75mg/kg,K、Mg、Fe较缺失,是背景值的0.772-0.833倍。有益元素中Mn含量较低(498mg/kg),Se、Mo含量分别为0.34mg/kg和1.5mg/kg,高于当地背景值。耕作层重金属中,As含量为8.29mg/kg,低于国家土壤背景值而高于当地背景值,Cu含量是当地背景值的0.784倍。Cd、Zn、Cr、Pb含量正常,Hg含量为0.27 mg/kg,分别是全国、成都市、彭县土壤中Hg含量的4.154倍、6.750倍和5.400倍。耕作层土壤质量达到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符合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的要求。运用单因子指数法、综合指数法、地积累指数法和富集因子法对耕作层土壤污染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耕作层土壤存在不同程度的Cd、Pb、Zn污染。(2)在土壤全剖面上,常量元素N、P、S和有益元素钼、硼、硒以及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均表现为随土壤深度(a-d)增加而降低的趋势,表明表层土壤中的上述元素主要来自人类活动。k、ca、mg、si的含量随土壤剖面深度增加而增加,主要来自成土母质。锰在土壤剖面上具有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可能与成土母岩类型相关。7个样点中,常量元素、有益元素和重金属元素含量均在样点Ⅶ中较高,表现出与土壤类型相关性不显着,而受人类活动、水分状况等环境因子影响较大的特征。重金属as、hg、zn、pb在川芎-土壤-岩石系统中的迁移能力较弱,而cd、cr、cu在川芎中的含量高于土壤和成土母岩,存在人为外源。川芎根茎与地上部分对cr的平均富集系数分别为1.399和1.160,较其他元素高,表现出对重金属具有选择性富集的特征:地下根茎较多富集as、cr、hg,地上部分较多富集cd、cu、pb、zn。川芎地上部分和地下根茎对有益元素的富集均为mn>b>mo>se。(3)研究结果证明,地表灌溉水质量满足农田灌溉Ⅴ类水标准,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要求,无cd、cr、pb、se、as、hg和zn的污染。大气降尘中cd、hg、se含量均超过当地土壤背景值,经地累积指数法评价后得出本区大气降尘存在cd、se轻—中等污染、hg中—强污染。(4)以gap标准作衡量,研究区川芎根茎中所有样点pb超标,川芎地上部分cd、cu、hg、zn均超标。采用靶标危害系数法(thq法)对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的结果表明,川芎根茎和地上部分中cd、pb的thq值均小于1,对人体健康风险无明显影响,但样品中川芎地上和根茎的cr对人体健康影响显着,分别有42.86%和57.14%的样品thq值大于1。不同部位比较,川芎地上部分的健康风险值大于地下根茎。与都江堰川芎地理标志产品标准相比,彭州川芎根茎中除as、hg外,cd、cu、hg、pb均远超标准,重金属含量的差异成为地理标志产品主要的品质特征。(5)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探讨川芎及其生长环境中重金属的来源,结果表明:表层土壤中cd、zn、pb来源主要为成土母质因素,as主要受人类耕作活动影响,cr受工业活动影响显着;大气降尘中重金属hg的来源除土壤及其母质外,还与当地燃煤、道路交通有关,cd、se的可能来源是当地工业燃煤。取样点所处环境对川芎根茎和地上部分重金属含量有显着影响。(6)通过比较蔬菜-川芎、水稻-川芎(免耕)、水稻-川芎(翻耕)和旱作-川芎四种耕作方式,得出川芎株高和根茎重量占全株重量的比值在川芎-蔬菜轮作方式中最高,分别是52.940cm和38.04%,在旱作-川芎方式中单株鲜重和单株地上鲜重最高,分别是152.820g和101.720g。四种方式在单株根茎鲜重、亩产鲜重、亩产干重上无显着差异。四种方式下川芎植株中As含量均未超标,但Cd、Pb含量在川芎-蔬菜耕作中最高,均超过食品标准和GAP标准,其重金属主要来自前茬蔬菜生产中的栽培措施如施肥、喷药等。川芎地上部分对Cd、Pb的富集较根茎强,对人体Cd、Pb摄入的风险大于地下根茎。(7)在研究区范围内,取样点环境对川芎生长土壤、大气降尘和川芎植株重金属含量影响显着:以道路交通、人群密度(活动频度)为主要影响因子,成土原因、土壤类型以及水系的丰富程度对重金属的分布影响较小,在部分样点中存在点污染源。因此,在本研究中,人类活动对川芎根茎和地上部分重金属的贡献大于地质背景因素。

张小敏,张秀英,钟太洋,江洪[10](2014)在《中国农田土壤重金属富集状况及其空间分布研究》文中认为在统计有关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相关文献数据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Pb、Cd、Cu、Zn和Cr的空间富集现状.收集到有关土壤Pb、Cd、Cu、Zn和Cr含量的研究分别为173、138、156、139、140个.首先剔除异常值,然后利用剩余样本进行克里金插值,并统计各省地区重金属含量平均值.结果表明我国重金属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西南地区土壤重金属含量较高,其他地区相对较低;与分省的土壤背景值相比较,农田土壤Pb和Cd的含量明显高于背景值.土壤Pb在云南省超出背景值最高,为背景值的1.91倍;Cd在辽宁省超出背景值最高,为23.02倍;Zn在云南省富集最为严重,是背景值的1.55倍,Cu最高的是广东省,达到背景值的2.92倍.

二、云南土壤锰元素背景值及其特征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土壤锰元素背景值及其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滇东北铅锌矿区废弃地的自然演替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植物调查和土壤采集
    1.3 指标测定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矿区植物群落调查
    2.2 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种数的动态变化
    2.3 不同演替阶段土壤重金属含量及其有效态含量的变化
    2.4 不同演替阶段土壤营养元素的变化
    2.5 土壤营养元素与重金属元素之间的相关性
3 讨论
    3.1 矿区废弃地自然演替的发生过程
    3.2 超标重金属元素在演替过程中的变化
    3.3 演替过程中土壤营养元素与重金属元素之间的关联
4 结论

(2)滇西保山-临沧地区土壤元素背景值特征及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研究区概况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2.2 样品分析
    2.3 地球化学背景值确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全区背景值特征
    3.2 不同成土母质背景值及其成因特征
    3.3 不同用地类型背景值及其成因特征
    3.4 土壤背景值特征成因分析
4 结 论

(3)贵州山区主要土壤类型剖面钙镁锰形态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
    1.2 土壤钙、镁、锰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区概况
    1.5 样品采集
    1.6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6.1 技术路线
        1.6.2 土壤理化指标测定方法
        1.6.3 土壤钙镁全量及形态测定方法
        1.6.4 土壤锰全量及形态测定方法
第二章 石灰土剖面钙、镁、锰形态特征
    2.1 钙形态特征
        2.1.1 枯枝落叶-土壤剖面-母岩CaO特征
        2.1.2 水溶态钙剖面特征
        2.1.3 交换态钙剖面特征
        2.1.4 酸溶态钙剖面特征
        2.1.5 有机结合态钙剖面特征
    2.2 镁形态特征
        2.2.1 枯枝落叶-土壤剖面-母岩MgO特征
        2.2.2 水溶态镁剖面特征
        2.2.3 交换态镁剖面特征
        2.2.4 酸溶态镁剖面特征
        2.2.5 有机结合态镁剖面特征
    2.3 锰形态特征
        2.3.1 枯枝落叶-土壤剖面-母岩MnO特征
        2.3.2 水溶态锰剖面特征
        2.3.3 弱酸态锰剖面特征
        2.3.4 可氧化态锰剖面特征
        2.3.5 可还原态锰剖面特征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黄壤剖面钙、镁、锰形态特征
    3.1 钙形态特征
        3.1.1 枯枝落叶-土壤剖面-母岩CaO特征
        3.1.2 水溶态钙剖面特征
        3.1.3 交换态钙剖面特征
        3.1.4 酸溶态钙剖面特征
        3.1.5 有机结合态钙剖面特征
    3.2 镁形态特征
        3.2.1 枯枝落叶-土壤剖面-母岩MgO特征
        3.2.2 水溶态镁剖面特征
        3.2.3 交换态镁剖面特征
        3.2.4 酸溶态镁剖面特征
        3.2.5 有机结合态镁剖面特征
    3.3 锰特征变化
        3.3.1 枯枝落叶-土壤剖面-母岩MnO特征
        3.3.2 水溶态锰剖面特征
        3.3.3 弱酸态锰剖面特征
        3.3.4 可氧化态锰剖面特征
        3.3.5 可还原态锰剖面特征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主要土壤类型钙、镁、锰特征比较及影响因素研究
    4.1 钙特征比较
    4.2 镁特征比较
    4.3 锰特征比较
    4.4 冗余分析
    4.5 钙、镁、锰元素相关性分析
    4.6 讨论
    4.7 小结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不足及展望
        5.2.1 不足
        5.2.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基于形态演化的重金属复合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土壤铅镉污染综述
        1.1.1 土壤中铅镉的来源
        1.1.2 铅镉的危害
        1.1.3 铅镉污染现状
        1.1.4 重金属复合污染特征
    1.2 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转化类型及引起的风险类型
        1.2.1 土壤中重金属形态的转化类型
        1.2.2 形态转化类型所引起的风险类型
    1.3 重金属污染场地风险评估研究现状与不足
        1.3.1 污染场地风险评估研究的现状
        1.3.2 污染场地风险评估面临的问题
    1.4 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研究方法学
        1.4.1 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研究方法学的提出
        1.4.2 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的定义
        1.4.3 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研究方法学的发展过程
    1.5 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在复合污染场地的应用
        1.5.1 复合污染场地概述
        1.5.2 DGH模型在复合污染场地的应用研究
    1.6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1.6.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6.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6.3 研究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 样品采集与前处理
        2.2.1 提取方法比较的实验样品采集、制备及前处理
        2.2.2 盆栽实验土壤样品的制备
        2.2.3 复合污染场地实验样品的采集及预处理
    2.3 土壤样品的理化性质测定
        2.3.1 pH的测定
        2.3.2 有机质含量的测定
        2.3.3 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
        2.3.4 土壤阳离子交换容量的测定
        2.3.5 碳酸盐含量的测定
        2.3.6 土壤中铁含量的测定
        2.3.7 土壤中锰含量的测定
    2.4 铅镉含量的测定
        2.4.1 土壤中铅镉的测定
        2.4.2 植物中铅镉的测定
    2.5 提取方法比较实验中铅镉的形态提取方法
    2.6 盆栽实验
    2.7 云南会泽冶炼厂区域样品的分析
    2.8 风险评估方法学的介绍
        2.8.1 静态风险评估方法学的介绍
        2.8.2 DGH风险评估方法学的介绍
第三章 Tessier、BCR两种形态提取方法的比较
    3.1 引言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实验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
        3.2.2 各形态提取法中铅镉的形态分布
        3.2.3 两种提取法铅镉的组分分布及比较
        3.2.4 两种方法对铅镉可生物利用性识别和提取能力的比较
        3.2.5 两种形态提取法各组分生物可利用性分析
        3.2.6 生物可利用度定量分析
        3.2.7 单一提取与同时提取的比较
    3.3 小结
第四章 会泽某铅锌冶炼厂铅镉污染与形态分布及转化特征
    4.1 引言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某铅锌冶炼厂污染特征
        4.2.2 冶炼厂周边铅镉的形态分布
        4.2.3 铅镉组分的转化、释放及其对场地风险的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复合污染场地风险评估
    5.1 引言
    5.2 结果与讨论
        5.2.1 铅镉线性转化的静态风险评估
        5.2.2 铅镉非线性转化的动态风险评估
        5.2.3 铅镉复合线性转化的静态风险评估
        5.2.4 铅镉复合非线性转化的动态风险评估
        5.2.5 铅镉复合在污染场地土壤中的地球化学转化途径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与发表论文
作者及导师介绍
附件

(5)个旧Sn-Cu多金属矿田隐伏矿预测的地气与土壤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勘查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1.3 研究区概况
        1.3.1 研究区地理及交通情况
        1.3.2 研究区自然及经济概况
        1.3.3 研究区地质工作程度
    1.4 本次勘查工作概况
        1.4.1 研究内容
        1.4.2 完成主要工作量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位置及其演化
    2.2 区域地层
    2.3 构造
        2.3.1 构造单元及其特征
        2.3.2 构造层
        2.3.3 区域内主要断裂
    2.4 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
3 矿区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构造
    3.3 岩浆岩
    3.4 矿床特征
        3.4.1 砂锡矿床
        3.4.2 原生矿床
    3.5 矿石特征
        3.5.1 矿物成分
        3.5.2 矿石结构构造
    3.6 矿床成矿作用
4 测量方法技术
    4.1 测量剖面布设
    4.2 测量方法
        4.2.1 土壤采样方法
        4.2.2 气体采集方法
    4.3 记录
    4.4 测量方法及原理
        4.4.1 土壤分析元素与分析方法
        4.4.2 气体测量仪器工作原理及操作
5 地球化学特征
    5.1 土壤化探数据基本统计特征
        5.1.1 土壤元素丰度特征
        5.1.2 土壤元素分异特征
    5.2 土壤元素共生组合特征
    5.3 土壤地球化学异常分析
        5.3.1 元素异常下限的确定
        5.3.2 各剖面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5.3.3 小结
    5.4 气体地球化学异常分析
        5.4.1 各剖面气体异常下限
        5.4.2 各剖面气体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5.4.3 讨论
    5.5 土壤和气体地球化学异常对比分析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利用古地貌体获取小尺度流域沉积物重金属元素背景值的方法在东川小江的尝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地球化学背景的含义与确定方法
        1.1.1 地球化学背景的含义
        1.1.2 地球化学背景值的确定方法
        1.1.3 目前地球化学背景值的确定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2 东川小江小尺度流域沉积物背景值获取的思路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研究区地质地貌
        2.2.1 研究区地层
        2.2.2 研究区地貌
    2.3 研究区气象水文
        2.3.1 研究区气象
        2.3.2 研究区水文
    2.4 东川铜矿开矿史溯源
    2.5 东川铜矿区、工厂及尾矿堆分布
第三章 样品采集与分析
    3.1 洪积-泥石流沉积台地样品的采集
    3.2 河漫滩表层沉积物样品的采集
    3.3 样品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的测定方法
    3.4 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
第四章 小江流域沉积物Cu、Pb、Mn、Zn、Cr和 Cd元素背景值的确定
第五章 小江流域河漫滩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u、Pb、Mn、Zn、Cr和Cd元素的污染评价
    5.1 小江河漫滩表层沉积物中Cu元素的含量及污染评价
        5.1.1 Cu元素含量测定结果
        5.1.2 Cu元素的地质累积指数(Igeo)污染评价结果
    5.2 小江河漫滩表层沉积物中Pb元素的含量及污染评价
        5.2.1 Pb元素含量测定结果
        5.2.2 Pb元素的地质累积指数(Igeo)污染评价结果
    5.3 小江河漫滩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Mn元素的含量及污染评价
        5.3.1 Mn元素的含量测定结果
        5.3.2 Mn元素的地质累积指数(Igeo)污染评价结果
    5.4 小江河漫滩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Zn元素的含量及污染评价
        5.4.1 Zn元素的含量测定结果
        5.4.2 Zn元素的地质累积指数(Igeo)污染评价结果
    5.5 小江河漫滩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r元素的含量及污染评价
        5.5.1 Cr元素的含量测定结果
        5.5.2 Cr元素的地质累积指数(Igeo)污染评价结果
    5.6 小江河漫滩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d元素的含量及污染评价
        5.6.1 Cd元素的含量测定结果
        5.6.2 Cd元素的地质累积指数(Igeo)污染评价结果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1.1 不同区域尺度背景值的小江河漫滩沉积物中重金属 Cu 污染评价结果比较
        6.1.2 不同区域尺度背景值的小江河漫滩沉积物中重金属 Pb 污染评价结果比较
        6.1.3 不同区域尺度背景值的小江河漫滩沉积物重金属Mn污染评价结果比较
        6.1.4 不同区域尺度背景值的小江河漫滩沉积物中重金属Zn污染评价结果比较
        6.1.5 不同区域尺度背景值的小江河漫滩沉积物中重金属Cr污染评价结果比较
        6.1.6 不同区域尺度背景值的小江河漫滩沉积物中重金属Cd污染评价结果比较
    6.2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闽中茶园土壤和茶叶铁锰含量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与制备
    1.2 样品处理和分析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茶园土壤铁锰含量及有效性
    2.2 茶园土壤铁锰剖面分布特征
    2.3 土壤理化性质对茶园土壤铁锰含量的影响
    2.4 茶叶中铁锰含量
3 讨论与结论
    3.1 茶园土壤铁锰含量、剖面分布及影响因素
    3.2 茶叶中铁锰含量及富集能力

(8)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土壤基线确定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基线的基本认识
3 基线确定的常用方法
    3.1 历史数据法
    3.2 参考点位法
    3.3 环境标准法
    3.4 模型推算法
4 中国前期开展与土壤基线确定相关的基础工作
    4.1 中国土壤基线确定历史数据
    4.2 中国土壤环境标准
5 中国土壤基线确定的推荐方法
    5.1 土壤基线确定的基本原则
    5.2 土壤基线确定推荐程序
6 结论

(9)川芎岩石—土壤—植物元素迁移与富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第四纪地质与农业地质的关系
        1.1.1 第四纪地质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1.1.2 农业地质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1.1.3 元素在岩石-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与富集研究现状
    1.2 选题依据
        1.2.1 川芎的作用
        1.2.2 川芎栽培历史及地理分布
        1.2.3 川芎栽培要点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采样点分布
        1.4.3 样品采集
        1.4.4 样品记录与加工处理
        1.4.5 样品检测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第四纪地质背景
    2.1 地质背景与地貌
    2.2 地理位置
    2.3 气候与水文
    2.4 土壤概况
    2.5 社会经济
    2.6 农业种植
        2.6.1 蔬菜种植
        2.6.2 药材种植
        2.6.3 川芎种植现状
    2.7 自然资源
第3章 川芎种植土壤的地球化学特征
    3.1 耕作层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3.1.1 耕作层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1.2 耕作层土壤有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1.3 耕作层土壤重金属元素特征
    3.2 土壤剖面地球化学元素的迁移规律
        3.2.1 常量元素在土壤剖面的迁移特征
        3.2.2 有益元素在土壤剖面的迁移特征
        3.2.3 重金属元素在土壤剖面的迁移特征
        3.2.4 川芎种植土壤中元素组合关系分析
    3.3 小结
第4章 元素在岩石-土壤-川芎中的迁移与富集
    4.1 川芎植株中有益元素的富集特征
        4.1.1 川芎根茎、地上部分有益元素含量
        4.1.2 川芎根茎、地上部分对有益元素的富集能力
    4.2 川芎根茎、地上部分的重金属含量分布
        4.2.1 川芎根茎、地上部分重金属分布
        4.2.2 川芎植株对重金属的富集
        4.2.3 安全性评价
    4.3 健康风险评价
    4.4 重金属元素在岩石-土壤-川芎中的迁移与富集
        4.4.1 砷
        4.4.2 镉
        4.4.3 铬
        4.4.4 铜
        4.4.5 汞
        4.4.6 铅
        4.4.7 锌
    4.5 小结
第5章 灌溉水及大气降尘对土壤中元素分布的影响
    5.1 川芎种植区灌溉水地球化学特征
        5.1.1 灌溉水常量元素
        5.1.2 川芎种植区灌溉水重金属元素特征
        5.1.3 川芎种植区灌溉水质量评价
        5.1.4 重金属元素来源分析
    5.2 川芎种植区大气降尘地球化学特征
        5.2.1 研究区大气降尘微量元素含量
        5.2.2 样点间大气降尘微量元素含量及比较
        5.2.3 污染评价
        5.2.4 元素来源分析
    5.3 小结
第6章 不同耕作方式对川芎产量及重金属的影响
    6.1 不同耕作方式对川芎产量的影响
    6.2 不同耕作方式下川芎对As、Cd、Pb的富集
        6.2.1 川芎不同部位重金属的分布特征
        6.2.2 川芎不同部位对重金属的生物富集特征
        6.2.3 土壤与植物中重金属的相关性
    6.3 川芎植株中重金属的污染现状
        6.3.1 川芎不同部位中As的现状
        6.3.2 川芎根茎、地上部分中的Cd
        6.3.3 川芎根茎、地上部分中的Pb
    6.4 土壤、植物中重金属的健康风险评估
        6.4.1 土壤-川芎中As的健康风险评估
        6.4.2 土壤-川芎中Cd的健康风险评估
        6.4.3 土壤-川芎中Pb的健康风险评估
    6.5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中英文缩写词释义

(10)中国农田土壤重金属富集状况及其空间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 1 数据收集和整理
    1. 2 研究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半方差分析
    2. 2 农田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
    2. 3 全国分省重金属平均含量分布及其与各省背景值比较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四、云南土壤锰元素背景值及其特征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滇东北铅锌矿区废弃地的自然演替特征研究[J]. 袁鑫奇,郭兆来,王越,曾铭,俞乃琪,潘瑛,刘嫦娥,段昌群.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21
  • [2]滇西保山-临沧地区土壤元素背景值特征及成因分析[J]. 王乔林,宋云涛,王成文,彭敏,韩伟,周亚龙.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2)
  • [3]贵州山区主要土壤类型剖面钙镁锰形态特征[D]. 陈青松. 贵州大学, 2020(01)
  • [4]基于形态演化的重金属复合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方法研究[D]. 杜晓坤.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5]个旧Sn-Cu多金属矿田隐伏矿预测的地气与土壤测量方法研究[D]. 陈旭.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0)
  • [6]利用古地貌体获取小尺度流域沉积物重金属元素背景值的方法在东川小江的尝试研究[D]. 李伟康.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6)
  • [7]闽中茶园土壤和茶叶铁锰含量及影响因素研究[J]. 陈玉真,单睿阳,王峰,林栋良,臧春荣,陈常颂,尤志明,余文权. 福建农业学报, 2018(09)
  • [8]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土壤基线确定方法[J]. 龚雪刚,廖晓勇,阎秀兰,李尤,杨坤,赵丹. 地理研究, 2016(11)
  • [9]川芎岩石—土壤—植物元素迁移与富集研究[D]. 周斯建. 成都理工大学, 2014(01)
  • [10]中国农田土壤重金属富集状况及其空间分布研究[J]. 张小敏,张秀英,钟太洋,江洪. 环境科学, 2014(02)

标签:;  ;  ;  ;  ;  

云南土壤锰元素背景值及其特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