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麻黄碱的稳定性研究(合成)

盐酸麻黄碱的稳定性研究(合成)

一、盐酸麻黄碱(合成)稳定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闫伊萌[1](2021)在《黄英咳喘糖浆物质基础及质量标准提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英咳喘糖浆是由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桔梗、黄芩、蒲公英、罂粟壳、薄荷脑9味中药组成的复方制剂,现代临床研究及药效学研究结果表明,该方可用于治疗风热、风寒、肺热及肺气不收等引起的咳嗽、气喘及支气管炎,效果显着。该产品现行的质量标准仅包括黄芩、杏仁、罂粟壳、甘草、薄荷脑的薄层色谱鉴别以及麻黄中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的含量测定,该标准较为单一,无法全面反映复方质量、保证其药效。因此,本论文通过对黄英咳喘糖浆的体外化学轮廓及入血成分进行系统分析,结合靶向网络药理学的研究策略,确定其药效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质量控制指标,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新指标的含量测定方法及黄英咳喘糖浆指纹图谱,提升了该产品的质量标准。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方面:1.黄英咳喘糖浆化学成分分析采用UPLC-Q-TOF-MSE技术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对黄英咳喘糖浆提取物进行检测,通过UNIFI软件辅助分析,共推断及鉴定出93个化合物,其中生物碱类化合物9个、黄酮类化合物41个、三萜及三萜皂苷类化合物22个、有机酸类化合物13个、氰苷类化合物2个、其他类化合物6个,并总结归纳了主要类别化合物的结果推断过程,为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及质量标准的提升奠定了基础。2.基于靶向网络药理学方法的黄英咳喘糖浆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收集大鼠经黄英咳喘糖浆灌胃后的含药血浆,采用UPLC-Q-TOF-MSE技术对样品进行检测。通过对空白及给药血浆的对比及UNIFI软件的辅助鉴定,共鉴定出25种入血原型成分。采用靶向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构建黄英咳喘糖浆的“体内成分-靶点-疾病”网络,筛选出主要的药效成分、阐述了药效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可待因、伪麻黄碱、吗啡、甘草酸、桔梗皂苷D在黄英咳喘糖浆治疗咳嗽、哮喘时,可通过鞘脂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c AMP信号通路发挥药效作用,可用作质量标准的指标成分。3.黄英咳喘糖浆指纹图谱研究以高效液相色谱(HPLC)为主要分析技术,以10批黄英咳喘糖浆为研究对象,通过方法学考察建立了指纹图谱HPLC分析方法。结合上述化学成分分析结果,在指纹图谱中共标定18个共有峰,通过相似度考察,结果发现相似度均在0.99-1之间,证明方法稳定可行,符合要求,所建立的指纹图谱可用于黄英咳喘糖浆的整体质量控制。结合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将引起批次间差异的成分峰9(黄芩苷)、峰13(汉黄芩苷)作为质量标准的指标成分。4.黄英咳喘糖浆指标性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研究综合体外-体内化学成分分析及指纹图谱研究结果,确定了质量标准控制成分。根据这些成分的化学性质特点,分别建立三种含量测定方法:(1)采用HPLC-UV法建立了毒麻性成分吗啡、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磷酸可待因的含量测定方法。(2)采用HPLC-ELSD法建立了桔梗皂苷D的含量测定方法。(3)采用HPLC-UV法建立了黄芩苷、汉黄芩苷、甘草酸的含量测定方法。通过系统性试验及方法学考察,确定以上三种方法均稳定可行,可用于黄英咳喘糖浆的质量控制,为提升质量标准提供了依据。

高娟[2](2021)在《基于β2-AR固定化新方法的桂枝厚朴杏子汤活性成分筛选》文中指出桂枝厚朴杏子汤出自《伤寒论》,临床广泛用于过敏性哮喘、变异性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的治疗,然而其平喘物质基础尚不清晰。本文以哮喘治疗靶点β2-肾上腺素受体(β2-AR)为例,建立固定化β2-AR色谱新方法,筛选桂枝厚朴杏子汤靶向β2-AR的活性成分,为进一步明确其平喘功效物质提供实验基础,也为其他中药靶向功效成分快速筛选提供方法学借鉴。全文共分为四章,主要内容如下:1.以β2-AR构象特异性核酸适配体为探针,稳定受体至特定构象,利用适配体-β2-AR的亲和作用和Ni2+-His-tag的螯合作用,将His-tag-β2-AR从细胞裂解液中一步捕获至色谱填料表面,制备β2-AR色谱固定相。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荧光显微镜技术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分别对微球进行形态学表征及元素分析;运用放射性配体法和免疫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表征固定化β2-AR的配体识别和抗体结合活性。以β2-AR激动剂沙丁胺醇等为工具,色谱法表征固定化受体对激动剂和拮抗剂的识别特异性。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双位点固定化β2-AR方法特异性强、稳定性好,可实现构象稳定型受体的一步快速固定化,为其他G蛋白偶联受体色谱固定相制备提供方法学借鉴。2.以β2-AR特异性配体激动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甲氧那明和盐酸麻黄碱为探针,采用前沿分析法、直接进样法和分子对接法研究四种配体与固定化β2-AR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四种配体与β2-AR相互作用属于单朗格缪尔等温吸附模型,亲和力大小排序为: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甲氧那明>盐酸麻黄碱,该结果与文献中放射性免疫配体法结果一致。分子对接研究结果显示四种配体与β2-AR的主要作用氨基酸残基为Phe193、His 296和Tyr 308。结果说明所建立β2-AR色谱模型可特异性识别配体,可用于评价受体-药物的相互作用。3.利用β2-AR色谱模型筛选桂枝厚朴杏子汤中受体靶向激动活性成分,离子阱质谱法鉴定其结构,结果表明,无刺枣苄苷Ⅱ、木兰苷B和芍药苷为桂枝厚朴杏子汤中β2-AR的靶向功效成分,为阐明桂枝厚朴杏子汤止咳平喘功效物质基础提供依据,为其他中药靶向功效成分快速筛选和物质基础研究提供新思路。

贾玲[3](2021)在《盐酸麻黄碱的化学传感器研究》文中提出盐酸麻黄碱(EPh)是一种拟交感神经胺类药物,作为常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和低血压,有时也被用作食欲抑制剂。EPh在生物体内过量存在时表现出类似甲基苯丙胺(冰毒)的性质,可引起神经紧张、心跳加速、高血压和癫痫,已经被国际奥委会医学委员会列入禁药名单。同时,EPh也是制造冰毒的重要原料之一,被我国列入了第一类易制毒化学品名单。为了打击EPh的滥用和毒品犯罪,迫切需要有一种简单,行之有效的EPh分析检测方法。在本工作中,充分利用了分子印迹技术,电化学方法,FRET理论以及荧光分析法,发展了两种EPh的分析新方法。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基于分子印迹技术,利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分子印迹聚合物(MIP),MIP与Nafion-MWCNTs结合形成的复合材料作为检测EPh的电化学传感器,并对该传感器的电化学行为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具有良好的选择性、稳定性、重现性和抗干扰性能。在最佳条件下,传感器对EPh检测的线性范围为0.18-75μM,检出限达到了0.072μM(S/N=3),超越了很多之前报道过的工作。同时,在实际样品分析中该传感器也显示出了良好的分析性能。本工作不仅为EPh的分析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也可以作为一种通用的分析方法拓展到其他物质的分析领域。2.以MPA作CdTe的包覆剂,利用水相合成法制备了MPA-CdTe。以MPA-CdTe与罗丹明B的荧光淬灭体系作为基础,FRET原理为指导,制备了“on-off”型EPh荧光传感器。该传感器对EPh的检测具有很高的灵敏度,检出限可以达到0.037μM,分析能力高于很多已有的报道,对实际样品的检测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这一研究为基于QDs与FRET原理的高灵敏荧光传感器的设计和构建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何文佳[4](2020)在《基于分子标记与代谢组学方法对麻黄属(Ephedra)4种植物的鉴定与药效相关活性评价》文中指出麻黄(Ephedra)为麻黄科麻黄属植物,是常用的中药材和藏药材。分布于青藏高原的麻黄植物形态相似,尤其是藏麻黄(E.saxatilis)和山岭麻黄(E.gerardiana)在非花期时难于辨认,这阻碍了对麻黄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及导致中药质量不一致等问题。本论文采用DNA条形码技术和代谢组学相结合的方法,开发藏麻黄、山岭麻黄、单子麻黄(E.monosperma)、中麻黄(E.intermedia)和草麻黄(E.sinica)物种鉴定的方法,建立青藏高原麻黄植物中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含量测定方法,分析不同居群样品和不同种麻黄的抗氧化能力和抗补体能力,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在青藏高原采集了藏麻黄、山岭麻黄、单子麻黄、中麻黄16个居群141个植物个体的DNA样本,用于代谢组分析,另选择采集于青海的草麻黄植物用于盐酸麻黄碱含量分析中的对照样本;(2)采用试剂盒提取方法进行DNA的提取,用ITS2和trnT-trnF序列合成引物,扩增DNA产物并测序;用NJ法、ML法构建麻黄系统进化树,并基于K2P模型计算麻黄的种内和种间遗传距离。结果显示ITS2和trnT-trnF序列的扩增成功率分别为70.21%、93.62%;根据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这两种分子标记能使单子麻黄和草麻黄与其它种麻黄分开,但藏麻黄和山岭麻黄分不开;用这两种分子标记得到的序列进行遗传距离分析,结果山岭麻黄与单子麻黄种间遗传距离最小,中麻黄与单子麻黄的种间遗传距离最大;(3)基于《中国药典》中对麻黄药材中麻黄碱含量测定方法,采用HPLC建立了本研究材料5种麻黄植物中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含量的测定方法,分析盐酸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含量在麻黄种间和居群间的差异。麻黄碱含量在中麻黄最高,山岭麻黄最低,藏麻黄和草麻黄中介于中麻黄和山岭麻黄之间。用麻黄碱含量获得麻黄种间聚类结果与分子系统发育进化关系相似;(4)采用UPLC-MS方法对16个麻黄居群植物进行代谢组研究。经PCA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等多元统计分析,使用KEGG数据库和HMDB数据对麻黄代谢产物进行注释,根据变量权重值(VIP)>1和显着性差异检验(P<0.05)来筛选不同种麻黄的差异代谢产物。结果表明:UPLC-MS共鉴定出212个化合物,其中37个代谢物有KEGG注释信息,199个代谢物有HMDB注释信息,筛选出了11个差异代谢产物,分别为:桂花苷A、麦角甾醇过氧化物、激动素1-3、他氟前列素、丹参酚B、9(Z),11(E)-共轭亚油酸、N-花生四烯酸甘氨酸、赤霉素A4葡萄糖基酯、瑞格列奈芳香胺、5-羟基丁螺环酮、诺曼癌素。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用UPLC-MS方法可以把中麻黄与其它种麻黄分开。用GC-MS代谢组分析方法,共鉴定出213个化合物,其中149个代谢物有KEGG注释信息,有95个代谢物有HMDB注释信息,筛选出了14个差异代谢产物,分别为:酮亮氨酸、反式-4-羟基-L-脯氨酸、L-丝氨酸、L-高肌氨酸、乙酰水杨酸、甲基琥珀酸、葡萄糖-1-磷酸、甘油3-磷酸酯、乙基正丙胺、丁基双(三甲硅基)胺、d-(-)-果糖、乙酰氨基葡萄糖、异麦芽酮糖醇、儿茶酚;(5)采用DPPH法和经典途径方法测定不同种麻黄的抗氧化能力和抗补体能力。不同种麻黄的抗氧化能力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山岭麻黄、单子麻黄、藏麻黄、中麻黄。不同种麻黄的抗补体能力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单子麻黄、藏麻黄、中麻黄、山岭麻黄。研究结果显示单子麻黄和藏麻黄的抗氧化能力和抗补体能力都优于中药用的中麻黄药材。研究结果不仅为分布于青藏高原的麻黄物种的鉴定提供方法和技术手段,也为挖掘麻黄药效成分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原泉[5](2020)在《鼻舒宁温敏凝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鼻舒宁温敏凝胶的制备工艺、质量标准以及药效学进行研究,为工业生产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1.鼻舒宁温敏凝胶的制备工艺研究以麻黄中盐酸麻黄碱和盐酸伪麻黄碱提取量之和为考察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优选鼻舒宁温敏凝胶的提取工艺。对其进行优化,得到最佳方案。以泊洛沙姆407(P407)和泊洛沙姆188(P188)为凝胶基质,用冷溶法制备凝胶。以凝胶温度(T)和凝胶时间(t)为评价指标,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确定泊洛沙姆407、188的含量。使用无膜溶出法和透析袋法考察药物体外释放。2.鼻舒宁温敏凝胶的质量标准研究采用薄层层析法进行鉴别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含量测定研究;建立鼻舒宁温敏凝胶质量标准草案。3.鼻舒宁温敏凝胶主要药效学研究考察鼻舒宁温敏凝胶对大鼠的抗炎作用;建立AR大鼠模型,通过症状积分,确定治疗效果。结果:1.通过试验得到鼻舒宁温敏凝胶的最佳提取工艺为:采用水为提取溶媒,提取2次,第一次加入8倍量的水,浸泡2小时,提取1小时;第二次加入6倍量的水,提取1小时,滤液浓缩液加入2倍量乙醇,静置过夜,回收乙醇,即得。2.采用薄层色谱法鉴别出麻黄、白芷等药味;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盐酸麻黄碱进样量在0.116~1.45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较好,r=0.99997,含量测定方法的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均良好,回收率为100.81%,RSD=0.610%;盐酸伪麻黄碱进样量在0.106~1.325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8,含量测定方法的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均良好,回收率为103.32%,RSD=2.627%;水合氧化前胡素进样量在0.0680~1.360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8,含量测定方法的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均良好,回收率为101.27%,RSD=1.08%;醋酸氯己定进样量在0.4002~4.002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0,含量测定方法的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均良好,回收率为103.28%,RSD=1.757%。3.经过优化的处方组成为以20.88%泊洛沙姆P407和5.03%泊洛沙姆P188为基质,偏差均小于5%;鼻舒宁凝胶主要是通过扩散而不是溶蚀方式释放,释放曲线符合一级释放方程。4.鼻舒宁温敏凝胶高、中、低剂量组,对大鼠二甲苯所致耳肿,肉芽肿、足肿胀均有治疗效果。高剂量组给药6 h后对足肿胀的治疗效果高于模型组,能有效降低AR大鼠抓鼻、喷嚏现象。鼻舒宁温敏凝胶高剂量组优于阳性药物组。结论:1.优选得到的鼻舒宁温敏凝胶工艺稳定可靠,主要以扩散方式释药,具有缓释作用。2.建立了鼻舒宁温敏凝胶的薄层鉴别、含量测定方法,制订了其质量标准草案。3.药效学实验结果表明,鼻舒宁温敏凝胶具有抗炎作用,能缓解过敏性鼻炎的症状。

林红,李忠红,任焘[6](2019)在《呋麻滴鼻液质量控制及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呋麻滴鼻液的有关物质和呋喃西林及盐酸麻黄碱的含量,同时考察呋麻滴鼻液的稳定性。方法采用Phenomenex Luna C18柱(250×4.6mm,5μm),流动相A:0.05mol·L-1磷酸二氢钾溶液-乙腈(90∶10);流动相B:乙腈,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57nm。结果检出的物质总量为6.4%~26.6%;盐酸麻黄碱与呋喃西林含量测定的回收率分别为99.08%和99.21%,RSD均为0.8%;pH是导致制剂中呋喃西林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结论该法简便、重现性好,适合于生产和质量控制。

王玉霞[7](2019)在《滴通鼻炎喷涂凝胶剂药学部分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在耳鼻喉科疾病中,鼻炎发病率较高,治愈困难。传统中医理论认为,此病由肺、脾、肾、胆亏损和外感风邪所致。滴通鼻炎喷涂凝胶剂由滴通鼻炎水改剂型而来,原处方收载于卫生部颁药品标准,其具有清热祛风,宣肺通窍的功效,临床用于鼻窒、鼻鼽、鼻渊等症。本课题拟优化滴通鼻炎喷涂凝胶剂的提取工艺,筛选稳定、合理的制备工艺,建立其质量控制方法,并进行鼻黏膜毒性初步评价,为后期药物新制剂的研发奠定基础和提供试验依据。方法:1.采用单因素试验,以挥发油提取量为指标,优选芳香水提取的最佳提取工艺;以干膏率、黄芩苷和盐酸麻黄碱含量作为评价指标,优选水提的最佳工艺;并通过验证试验,确定最优提取工艺。2.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星点设计-效应面试验,以凝胶温度、凝胶长度、凝胶粘度和凝胶脱水状况为考察指标,优选最佳处方;并通过验证试验,确定最佳辅料比例。3.采用无膜溶出法进行体外释放度试验,测定指标成分药物累积释放率和溶蚀率;为探讨滴通鼻炎喷涂凝胶剂释药机制,对黄芩苷、盐酸麻黄碱、咖啡酸的释药行为拟合数学模型进行分析。4.质量标准研究:主要开展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项目的研究。采用薄层鉴别的方法对蒲公英、黄芩、麻黄、石菖蒲、白芷、苍耳子等六药味进行鉴别;参照《中国药典》(2015版)对pH、装量差异、每瓶总喷次、每瓶主药含量、微生物限度进行检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黄芩苷和盐酸麻黄碱进行含量测定,并初步制订其含量限度。5.采用肉眼观察和HE染色方法初步评价本品的鼻黏膜毒性,通过打喷嚏试验,考察其宏观刺激性;观察大鼠体内气管、支气管、肺等组织、器官并判断其毒性;分析鼻黏膜损伤程度和恢复程度。结果:1.制备工艺:白芷、苍耳子、细辛、石菖蒲、辛夷、麻黄加10倍量水水蒸气蒸馏,收集馏出液约200 mL备用,药渣与蒲公英、黄芩加20倍量水煎煮二次,每次1.5 h,上述试验均需补充吸水率,分别为168.88%、174.63%。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稠膏状(密度1.10-1.35 g/mL),加乙醇四倍量,搅匀,静置过夜。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加入白芷等蒸馏液,备用。采用单因素试验确定处方辅料浓度范围;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试验,以凝胶温度、凝胶长度、凝胶粘度和凝胶脱水状况为考察指标,优化处方工艺。综合评分结果表明最佳处方比为泊洛沙姆407(P407):泊洛沙姆188(P188):甘油为20:3:5。最佳制备工艺:200 g P407,30 g P188,50 mL甘油,2 g苯甲酸钠,pH 5.5-6.5,储备药液,加水至1000 mL,分装,即得。2.成品采用无膜溶出法进行药物体外释放行为试验,结果表明药物累积溶蚀率与释药率有较强的线性关系;黄芩苷和盐酸麻黄碱体外释放最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咖啡酸最符合Higuchi动力学方程,说明三种有效成分的释放方式以溶蚀为主,以扩散为辅,具有缓释特征,可达到缓释长效的作用。3.建立质量标准(草案):蒲公英、黄芩、麻黄、石菖蒲和白芷的薄层色谱鉴别专属性良好,不受其它成分的影响,可纳入质量标准;含量测定结果显示黄芩苷和盐酸麻黄碱的线性关系良好,重复性、稳定性、专属性均良好。本品每1 mL含黄芩以黄芩苷(C21H18O11)计,不得少于0.15 mg;本品每1 mL含麻黄以盐酸麻黄碱(C10H15NO·H Cl)计,不得少于0.09 mg。4.鼻黏膜毒性初步评价:利用打喷嚏次数判断大鼠鼻腔刺激性,结果发现对大鼠的鼻腔有一定刺激性,但停药30 min即可恢复正常。肉眼观察气管、支气管和肺部,均未出现红肿、充血等现象。HE染色的结果表明,本品对大鼠鼻黏膜有轻微损伤,停药7天后,除阳性组黏膜固有层可见腺管上皮细胞发生轻度空泡变性,黏膜上皮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固有层有充血、出血现象外,其余各组均可恢复正常。综上,本品局部应用毒性较小,安全性较高,值得深入研发。结论:试验结果表明,滴通鼻炎喷涂凝胶剂的制备工艺合理可行,并具有一定的缓释特征,所建立质量标准(草案)可控制其质量。本品对气管、支气管、肺等组织、器官无毒性,对鼻黏膜的轻微刺激具有可逆性。本品毒性较小,停药可恢复,安全性较高,值得深入研发。

梁媛[8](2019)在《桔梗汤止咳平喘活性成分筛选及药靶识别动力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药活性成分筛选对于高效创新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中医药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基于固定化靶标的亲和色谱法作为中药活性成分筛选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该领域得到了广泛推广。然而,已有亲和色谱法多集中在活性成分筛选及靶标-成分相互作用热力学行为研究方面,鲜有靶标-成分动力学行为探讨,限制了该方法的推广应用。桔梗汤出自《伤寒论》,主要用于宣肺止咳,但其活性成分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一直是制约该方进一步研究的瓶颈。本论文以桔梗汤为例,围绕β2-肾上腺素受体(β2-AR)靶向活性成分筛选及受体-靶向成分作用动力学展开了系统研究,明确了桔梗汤β2-AR靶向活性成分,建立了两种受体与活性成分相互作用动力学评价方法,为中药活性成分药代动力学和成药性早期评价提供了方法学借鉴。全文共分为三章,作者的主要贡献如下:1.采用固定化β2-AR色谱模型对桔梗汤活性成分进行了筛选,离子阱质谱对所筛选的活性成分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桔梗皂苷D和芹糖甘草苷或异芹糖甘草苷为桔梗汤中作用于β2-AR的活性成分,对明确桔梗汤止咳平喘功效物质基础具有重要意义,为中药等复杂体系活性成分筛选提供了方法借鉴。2.以硫酸沙丁胺醇、硫酸特布他林、甲氧那明、盐酸异丙肾上腺素及盐酸麻黄碱5种工具药为探针,固定化β2-AR色谱为手段,建立了峰轮廓法和非线性色谱法两种受体-药物相互作用动力学评价方法,用该方法研究了桔梗汤活性成分桔梗皂苷D与β2-AR相互作用动力学,两种方法测得桔梗皂苷D与β2-AR相互作用的解离速率常数分别为3.70 s-1和0.50 s-1,提示桔梗皂苷D等活性成分具有较为理想的药代动力学行为,有望研发为止咳平喘创新药物,为其他中药活性成分成药性评价提供了新思路。

张宁[9](2019)在《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的杏贝止咳颗粒质量标准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杏贝止咳颗粒(XZK)由麻黄、苦杏仁、前胡、浙贝母、桔梗、木蝴蝶、百部、北沙参和甘草九味药材组成,具有清宣肺气、止咳化痰之功效。中药质量标志物是存在于中药材和中药产品中固有的或加工制备过程中形成的、与中药功能属性相关的化学物质,作为反映中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标示性物质进行质量控制。目前,杏贝止咳颗粒物质基础研究相对薄弱,现行质量标准控制成分较单一,本课题采用液质联用技术阐释杏贝止咳颗粒化学成分,通过对处方各药材主要成分生源途径分析,明确杏贝止咳颗粒化学成分的来源和结构的特异性;进一步结合XZK中的大鼠入血成分研究以及小鼠氨水引咳模型,明确该复方中与镇咳活性相关的成分。综合研究结果确定杏贝止咳颗粒质量标志物,为质量标准提升提供依据。以杏贝止咳颗粒质量标志物为基础进行薄层鉴别、含量测定以及指纹图谱研究,以提升杏贝止咳颗粒质量标准,为有效控制产品质量、保证批间一致性提供技术支持。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杏贝止咳颗粒质量标志物的确定1.1杏贝止咳颗粒化学物质组辨识采用UPLC-Q-TOF-MS/MS技术,对杏贝止咳颗粒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的分析,共鉴定和推测出92个化学成分,包括黄酮类21个,香豆素类20个,生物碱类36个,三萜皂苷类7个,其他类成分5个以及未知成分3个;并对主要成分进行生源途径和特异性分析,为质量标志物的筛选提供依据。1.2杏贝止咳颗粒镇咳活性相关的质量标志物的发现与确定基于杏贝止咳颗粒化学成分研究,采用UPLC-Q-TOF-MS/MS技术分析杏贝止咳颗粒入血成分,通过与空白血浆、化学成分谱进行对比分析,检测到入血成分共28个,包括18个原型成分和10个代谢产物,明确杏贝止咳颗粒发挥止咳平喘作用的可能活性成分。综合杏贝止咳颗粒化学成分谱、化学成分生源途径和特异性分析以及入血成分研究,初步筛选出17个成分进行镇咳活性研究。本实验采用小鼠氨水引咳模型对黄芩素、白杨素、贝母辛、异甘草素、木蝴蝶苷A共5个成分进行镇咳活性评价,结果表明除木蝴蝶苷A以外的4个成分均具有镇咳活性,结合课题组前期对其他12个成分镇咳作用筛选结果,最终确定1 1个成分为杏贝止咳颗粒质量标志物,包括君药麻黄中的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君药苦杏仁中的苦杏仁苷,臣药浙贝母中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臣药前胡中的白花前胡甲素、白花前胡乙素、白花前胡丙素,佐药木蝴蝶中的黄芩素、黄芩苷,使药甘草中的甘草酸。2、杏贝止咳颗粒质量标准提升研究2.1薄层鉴别研究..对现行标准中6个薄层鉴别方法的展开剂、供试品溶液制备等进行优化,并新建立了苦杏仁的薄层鉴别方法,对7个薄层鉴别方法进行耐用性考察,结果表明7个薄层鉴别方法耐用性和专属性良好,适用于杏贝止咳颗粒中浙贝母、前胡、甘草、木蝴蝶、麻黄、百部和苦杏仁的薄层鉴别,完善杏贝止咳颗粒薄层鉴别定性研究。2.2含量测定研究在现行标准苦杏仁苷含量控制的基础上,新增加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含量控制,并利用二维超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杏贝止咳颗粒整体质量控制进行研究。(1)采用HPLC-UV技术建立同时测定制剂中盐酸麻黄碱和盐酸伪麻黄碱含量的分析方法,方法学考察结果良好,以10批次样品累积数据结合生产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限度,拟纳入质量标准。(2)采用HPLC-ELSD技术建立同时测定制剂中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含量的分析方法,方法学考察结果良好,需累积更多批次数据结合生产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限度,并进一步考虑是否纳入质量标准。(3)采用二维超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建立同时测定制剂中9个质量标志物以及木蝴蝶苷A和木蝴蝶苷B的含量,方法学考察精密度、重复性、加样回收率等均符合分析方法要求,可行性较好,为深入研究并提升杏贝止咳颗粒整体质量标准提供参考。2.3指纹图谱研究采用HPLC-UV技术建立了杏贝止咳颗粒指纹图谱分析方法,以10批杏贝止咳颗粒的指纹图谱为参考共标定26个共有峰。结合处方药材及UPLC-Q-TOF-MS对26个共有峰进行归属和指认,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用于杏贝止咳颗粒整体质量评价。对10批杏贝止咳颗粒指纹图谱进行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结果表明批次之间产生差异的主要成分共5个,主要归属于制剂中百部、前胡和木蝴蝶三味药材,提示生产中需重点关注这三味药材的质量,可以更加科学、高效地控制杏贝止咳颗粒批次质量。

王晓明[10](2018)在《基于系统药理学的麻黄-桂枝药对抗炎作用物质基础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麻黄-桂枝(Eph-RC)是中医临床常用的经典药对,前期研究发现,Eph-RC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且表现出协同增效的特点,但物质基础和分子机制尚未清楚。目的:采用系统药理学方法,从分子水平、药理水平、系统水平全面阐释Eph-RC抗炎作用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整体效应,明确物质基础、阐释分子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采用各种急慢性炎症模型及疼痛模型考察Eph-RC抗炎、镇痛作用及机理。(2)通过数据库及文献查阅构建分子数据库;以ADME评价筛选候选化合物;预测候选化合物的靶点,并以分子对接验证靶点预测的准确性;筛选出炎症相关潜在靶点及通路;对潜在靶点进行GOBP分析;以Cytoscape软件构建成分、靶点、通路及疾病之间的网络关系并进行特征分析;建立一个整合的Eph-RC“炎症相关通路”。(3)MTT法检测预测的活性成分对RAW264.7细胞活力的影响,并考察各成分对细胞释放NO、PGE2、IL-6、TNF-α的影响。(4)CCK-8法检测Eph-RC对RAW264.7细胞活力的影响,采用qRT-PCR技术考察其对 LPS 诱导的 RAW264.7 细胞 iNOS、COX-2、TNF-α、IL-6mRNA 表达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其对细胞MAPKs和NF-κB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Eph-RC组较模型组炎性渗出显着下降,与剂量正相关,且高剂量组与阳性药组作用相当,高、中剂量具有镇痛作用,且高剂量具有中枢镇痛作用。(2)构建了 502个化学成分的数据库;有47个被列为候选化合物,对应262个候选靶点;其中42个活性成分对应的99个靶点及46条通路与炎症相关;这些靶点通过参与炎症、免疫反应等生物进程,对心血管、呼吸道及免疫系统等多种疾病发挥抗炎作用;整合通路分析表明Eph-RC主要通过“MAPK signaling pathway”、“NF-kappa B signaling pathway”等调节炎症因子的产生及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等活动。(3)安全剂量下,各成分组细胞NO、PGE2、IL-6、TNF-α水平较模型组显着下降,并呈浓度依赖性;部分成分高剂量组与地塞米松作用相当。(4)与模型组相比,Eph-RC组iNOS、TNF-α、IL-6、COX-2 mRNA表达水平显着下降,炎症初期P-p65、P-IκB-α P-JNK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ERK显着增加,P-p38无显着差异,炎症后期P-p38和P-ERK表达显着降低。结论:(1)Eph-RC对急慢性炎症及炎症性疼痛均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机制与抑制PGE2、TNF-α、IL-1β的生成及iNOS、ICAM-1的表达有关。(2)Eph-RC中42个活性成分及其99个靶点与炎症密切相关,并同时作用于多条抗炎、免疫调节通路,充分体现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一些成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与抗炎类西药相似的药理学机制。有些化合物如香豆素、β-谷甾醇、儿茶素,是Eph和RC的共有成分,且两味药材的不同成分可以作用于相同靶点或同一条通路的不同靶点,说明二者协同增效的配伍机制。(3)Eph-RC中木犀草素、香豆素、桂皮醛、麻黄碱、伪麻黄碱等对LPS诱导的炎症反应具有保护作用,为抗炎药效物质基础。(4)Eph-RC可能通过对炎症细胞因子和促炎介质的调控来减轻炎症反应;并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中p65、IκB-α以及MAPKs信号通路中p38、ERK、JNK蛋白的磷酸化来发挥抗炎作用。

二、盐酸麻黄碱(合成)稳定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盐酸麻黄碱(合成)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黄英咳喘糖浆物质基础及质量标准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黄英咳喘糖浆研究现状
        1.1.1 麻黄
        1.1.2 黄芩
        1.1.3 杏仁
        1.1.4 石膏
        1.1.5 甘草
        1.1.6 桔梗
        1.1.7 蒲公英
        1.1.8 罂粟壳
    1.2 液质联用分析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1.2.1 LC-MS法在中药成分分析的应用
        1.2.2 LC-MS法在中药炮制的应用
        1.2.3 LC-MS法在中药多成分含量测定中的应用
        1.2.4 LC-MS法在中药真伪鉴别中的应用
        1.2.5 LC-MS法在中药非法添加检测中的应用
    1.3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1.3.1 网络药理学在阐明证候中的应用
        1.3.2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靶点筛选中的应用
        1.3.3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1.3.4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1.4 中药及其制剂质量标准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及内容
第2章 黄英咳喘糖浆化学成分分析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黄英咳喘糖浆成分分析结果
        2.2.2 主要类别化合物的鉴定及裂解规律分析
    2.3 小结
第3章 基于靶向网络药理学方法的黄英咳喘糖浆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材料
        3.1.2 给药及入血成分的采集
        3.1.3 靶向网络药理学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血浆样品前处理方法确定
        3.2.2 入血成分分析
        3.2.3 黄英咳喘糖浆活性成分相关作用靶点
        3.2.4 咳嗽、哮喘相关靶点
        3.2.5 黄英咳喘糖浆治疗咳嗽、哮喘潜在作用靶点
        3.2.6 核心靶点的分析
        3.2.7 黄英咳喘糖浆“入血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分析
        3.2.8 GO、KEGG富集分析
    3.3 小结
第4章 黄英咳喘糖浆指纹图谱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测定波长的确定
        4.2.2 指纹图谱的建立
        4.2.3 方法学考察结果
        4.2.4 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
        4.2.5 共有峰归属
        4.2.6 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指纹图谱
    4.3 小结
第5章 黄英咳喘糖浆指标性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5.1 黄英咳喘糖浆中毒麻性成分含量测定
        5.1.1 实验部分
        5.1.2 结果与讨论
    5.2 桔梗皂苷D含量测定
        5.2.1 实验部分
        5.2.2 结果与讨论
    5.3 黄芩苷、汉黄芩苷、甘草酸的含量测定
        5.3.1 实验部分
        5.3.2 结果与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β2-AR固定化新方法的桂枝厚朴杏子汤活性成分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桂枝厚朴杏子汤介绍
        1.2.1 桂枝厚朴杏子汤组方配伍分析
        1.2.2 桂枝厚朴杏子汤临床应用和药理作用研究
        1.2.3 桂枝厚朴杏子汤化学成分研究
    1.3 药物活性成分筛选方法
        1.3.1 传统的植化分离筛选方法
        1.3.2 以活性为导向的活性成分筛选
        1.3.3 基于血清药物化学和血清药理学的活性成分筛选
        1.3.4 基于计算机辅助虚拟技术的活性成分筛选
        1.3.5 基于生物色谱技术的活性成分筛选
    1.4 蛋白质固定化方法
        1.4.1 随意固定化方法
        1.4.2 随意共价固定化方法
        1.4.3 定向固定化方法
    1.5 蛋白质构象调节
    1.6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β_2-AR固定化方法建立及表征
    2.1 引言
    2.2 仪器与试剂
        2.2.1 仪器
        2.2.2 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β_2-肾上腺素受体制备
        2.3.2 β_2-AR色谱柱的制备
        2.3.3 β_2-AR色谱固定相形貌学表征
        2.3.4 β_2-AR色谱固定相生物活性表征
    2.4 结果与讨论
        2.4.1 β_2-AR的表达及活性检测
        2.4.2 受体固载量测定及反应条件优化
        2.4.3 固定化β_2-AR色谱固定相形貌表征
        2.4.4 固定化β_2-AR生物活性表征
        2.4.5 固定化β_2-AR色谱柱稳定性考察
    2.5 小结
第三章 固定化β_2-AR与配体相互作用研究
    3.1 引言
    3.2 仪器与试剂
        3.2.1 仪器
        3.2.2 试剂
    3.3 理论
        3.3.1 前沿分析法
        3.3.2 直接进样法
    3.4 固定化β_2-AR与配体相互作用研究
        3.4.1 前沿分析法研究固定化β_2-AR与配体相互作用
        3.4.2 直接进样法研究固定化β_2-AR与配体相互作用
        3.4.3 分子对接法研究β_2-AR与配体相互作用
    3.5 结果与讨论
        3.5.1 前沿分析法研究固定化β_2-AR与四种配体相互作用参数测定
        3.5.2 直接进样法研究固定化β_2-AR与四种配体相互作用参数测定
        3.5.3 不同方法测定配体与固定化β_2-AR相互作用参数比较
        3.5.4 分子对接法研究β_2-AR与四种配体相互作用
    3.6 小结
第四章 β_2-AR色谱模型筛选桂枝厚朴杏子汤活性成分
    4.1 引言
    4.2 仪器与试剂
        4.2.1 仪器
        4.2.2 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桂枝厚朴杏子汤提取液制备
        4.3.2 桂枝厚朴杏子汤提取液活性成分筛选
        4.3.3 桂枝厚朴杏子汤提取液活性成分鉴定
        4.3.4 分子对接法研究β_2-AR与筛选活性成分相互作用
    4.4 结果与讨论
        4.4.1 β_2-AR色谱模型靶向筛选桂枝厚朴杏子汤活性成分
        4.4.2 桂枝厚朴杏子汤提取液及其活性成分的质谱鉴定分析
        4.4.3 桂枝厚朴杏子汤筛选成分与β_2-AR相互作用研究
    4.5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盐酸麻黄碱的化学传感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盐酸麻黄碱
        1.1.1 盐酸麻黄碱简介
        1.1.2 EPh的检测方法
    1.2 分子印迹技术
        1.2.1 分子印迹技术概述
        1.2.2 分子印迹技术的分类与原理
        1.2.3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1.2.4 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
    1.3 基于量子点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传感器
        1.3.1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和量子点简介
        1.3.2 QDs的制备方法
        1.3.3 QDs-FRET传感器的应用
    1.4 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MIP/Nafion-MWCNTs修饰电极的盐酸麻黄碱电化学传感器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药品和仪器
        2.2.2 多壁碳纳米管的预处理
        2.2.3 GCE的预处理
        2.2.4 EPh传感器的制备
        2.2.5 传感器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2.2.6 传感分析过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分子印迹聚合物结合机理分析
        2.3.2 传感器结构的表征
        2.3.3 传感器的电化学特性
        2.3.4 实验条件的优化
        2.3.5 EPh的定量分析
        2.3.6 传感器的选择性和重现性
        2.3.7 实际样品的检测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基于巯基丙酸包裹的CdTe量子点的合成及其在盐酸麻黄碱检测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化学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水溶性MPA-CdTe的制备
        3.2.4 Rh B溶液的配制
        3.2.5 EPh的配制与荧光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MPA-CdTe的表征
        3.3.2 MPA-CdTe的光学特性
        3.3.3 FRET体系的构建
        3.3.4 荧光动力学
        3.3.5 实验条件优化
        3.3.6 EPh的检测
        3.3.7 抗干扰研究
        3.3.8 稳定性和重现性
        3.3.9 实际样品检测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基于分子标记与代谢组学方法对麻黄属(Ephedra)4种植物的鉴定与药效相关活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麻黄物种分布特征及形态特征
    1.2 DNA条形码概述
    1.3 代谢组学研究概述
    1.4 麻黄药效活性概述
第二章 麻黄的DNA条形码鉴定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麻黄DNA的提取
        2.3.2 PCR扩增体系和程序
        2.3.3 PCR产物凝胶电泳检测
        2.3.4 序列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麻黄DNA提取及测序结果
        2.4.2 聚类分析结果
    2.5 讨论
第三章 麻黄碱含量的测定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试剂
    3.3 方法与结果
        3.3.1 色谱条件
        3.3.2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3.3.3 供试品溶液制备
        3.3.4 方法学考察
    3.4 讨论
第四章 麻黄的UPLC-MS代谢组研究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仪器与试剂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供试样品制备
        4.3.2 色谱条件
        4.3.3 质控样品制备
        4.3.4 数据处理
    4.4 实验结果
        4.4.1 麻黄代谢产物的KEGG数据库分析
        4.4.2 麻黄代谢产物的HMDB数据库分析结果
        4.4.3 麻黄代谢产物主成分分析
        4.4.4 麻黄差异代谢产物分析结果
    4.5 讨论
第五章 麻黄GC-MS代谢组研究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仪器与试剂
        5.2.1 实验仪器
        5.2.2 实验试剂
    5.3 实验方法
        5.3.1 供试样品的制备
        5.3.2 色谱条件
        5.3.3 质谱条件
        5.3.4 质控样品制备
        5.3.5 数据处理
    5.4 实验结果
        5.4.1 麻黄代谢产物的KEGG数据库分析结果
        5.4.2 麻黄代谢产物的HMDB数据库分析结果
        5.4.3 麻黄代谢产物主成分分析
        5.4.4 麻黄差异代谢产物分析结果
    5.5 讨论
第六章 麻黄抗氧化和抗补体能力测定
    6.1 实验材料
    6.2 实验仪器和试剂
        6.2.1 实验仪器
        6.2.2 实验试剂
    6.3 实验方法
        6.3.1 麻黄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6.3.2 麻黄抗补体能力的测定
    6.4 实验结果
        6.4.1 麻黄抗氧化能力
        6.4.2 麻黄抗补体能力
    6.5 讨论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鼻舒宁温敏凝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鼻舒宁温敏凝胶的制备工艺研究
    第一节 挥发油提取工艺研究
        1 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与结果
    第二节 正交设计优选提取工艺参数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3 小结
    第三节 纯化工艺考察
        1 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与结果
        3 小结
    第四节 成型工艺研究
        1 处方工艺研究
        2 体外释放研究
    讨论
第二章 鼻舒宁温敏凝胶质量标准研究
    第一节 鼻舒宁温敏凝胶的鉴别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第二节 鼻舒宁温敏凝胶的含量测定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第三节 鼻舒宁温敏凝胶质量检查
        1.性状
        2.PH值
        3.粒度
        4.微生物限度检查
        5.小结
    讨论
第三章 鼻舒宁温敏凝胶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第一节 对大鼠抗炎作用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第二节 对大鼠变应性鼻炎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讨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过敏性鼻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6)呋麻滴鼻液质量控制及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HPLC色谱条件
    2.2 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 线性关系考察
    2.4 重复性试验
    2.5 准确度试验
    2.6 样品测定
    2.7 稳定性研究
        2.7.1 pH值:
        2.7.2 有关物质:
        2.7.3 稳定性影响因素
        2.7.3.1 光和热破坏:
        2.7.3.2 碱破坏:
3 讨论

(7)滴通鼻炎喷涂凝胶剂药学部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鼻腔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1.1.1 鼻腔给药特点
        1.1.2 鼻腔给药剂型历史沿革
        1.1.3 鼻炎病因的中医理论
    1.2 原位凝胶研究进展
        1.2.1 原位凝胶的类型
        1.2.2 温敏凝胶常用基质
    1.3 立题依据、意义
    1.4 处方研究
        1.4.1 处方来源
        1.4.2 处方组成
        1.4.3 功能与主治
        1.4.4 处方药物的现代研究
第2章 制剂工艺研究
    2.1 概述
        2.1.1 原制备工艺
        2.1.2 现工艺目的
        2.1.3 工艺路线设计流程
    2.2 提取工艺研究
        2.2.1 试验仪器与材料
        2.2.2 芳香水提取工艺研究
        2.2.3 水提工艺研究
        2.2.4 浓缩与纯化
        2.2.5 讨论
        2.2.6 小结
    2.3 成型工艺研究
        2.3.1 试验仪器与材料
        2.3.2 评价指标分析与测定方法
        2.3.3 单因素试验
        2.3.4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处方优化
        2.3.5 防腐剂
        2.3.6 包装材料的确定
        2.3.7 讨论
        2.3.8 小结
    2.4 体外释放度
        2.4.1 试验仪器与材料
        2.4.2 试验条件
        2.4.3 试验方法
        2.4.4 试验结果
        2.4.5 讨论
        2.4.6 小结
第3章 滴通鼻炎喷涂凝胶剂质量标准研究
    3.1 试验仪器与材料
        3.1.1 试验仪器
        3.1.2 试验材料
    3.2 制法
    3.3 性状
    3.4 鉴别
        3.4.1 蒲公英的TLC鉴别
        3.4.2 黄芩的TLC鉴别
        3.4.3 麻黄的TLC鉴别
        3.4.4 白芷的TLC鉴别
        3.4.5 石菖蒲的TLC鉴别
        3.4.6 苍耳子的TLC鉴别
    3.5 检查
        3.5.1 pH检查
        3.5.2 装量差异检查
        3.5.3 每瓶总喷次
        3.5.4 每喷主药含量
        3.5.5 微生物限度
    3.6 含量测定
        3.6.1 黄芩苷含量测定
        3.6.2 盐酸麻黄碱含量测定
        3.6.3 咖啡酸含量测定
    3.7 功能与主治
    3.8 用法与用量
    3.9 规格
    3.10 贮藏
    3.11 质量标准(草案)
    3.12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滴通鼻炎喷涂凝胶剂鼻黏膜毒性初步评价
    4.1 试验仪器与材料
        4.1.1 试验动物
        4.1.2 试验试剂
        4.1.3 试验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给药剂量
        4.2.2 动物分组
        4.2.3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宏观刺激性考察
        4.3.2 大鼠气管、支气管、肺毒性考察
        4.3.3 大鼠鼻黏膜损伤考察
        4.3.4 鼻黏膜恢复程度考察
    4.4 讨论
        4.4.1 试验注意事项
        4.4.2 宏观刺激性试验判断方法
    4.5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桔梗汤止咳平喘活性成分筛选及药靶识别动力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药物活性成分筛选方法
        1.2.1 药理模型法
        1.2.2 高通量筛选技术
        1.2.3 计算机虚拟技术
        1.2.4 色谱技术
    1.3 药物-受体相互作用动力学研究方法
        1.3.1 放射性配体免疫法
        1.3.2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
        1.3.3 亲和色谱技术
    1.4 研究对象简介
        1.4.1 β_2-AR简介
        1.4.2 桔梗汤简介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桔梗汤β_2-AR靶向活性成分筛选
    2.1 引言
    2.2 试剂与仪器
        2.2.1 试剂
        2.2.2 仪器
    2.3 β_2-AR色谱模型的构建
        2.3.1 重组β_2-AR的诱导表达
        2.3.2 重组β_2-AR的纯化
        2.3.3 重组β_2-AR纯度检测
    2.4 固定化β_2-AR色谱柱的制备
        2.4.1 β_2-AR色谱固定相合成
        2.4.2 β_2-AR色谱柱的制备
    2.5 β_2-AR色谱柱筛选桔梗汤活性成分
        2.5.1 桔梗汤配伍比例研究
        2.5.2 桔梗汤提取液的制备
        2.5.3 β_2-AR受体色谱模型筛选桔梗汤活性成分
        2.5.4 桔梗汤活性成分定性分析
    2.6 结果与讨论
        2.6.1 β_2-AR色谱柱的表征
        2.6.2 β_2-AR色谱柱稳定性考察
        2.6.3 β_2-AR色谱柱筛选桔梗汤活性成分
        2.6.4 桔梗汤β_2-AR靶向活性成分鉴定
    2.7 小结
第三章 桔梗汤活性成分与β_2-AR相互作用评价
    3.1 引言
    3.2 β_2-AR与活性成分相互作用动力学研究方法的建立
        3.2.1 峰轮廓法
        3.2.2 非线性色谱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峰轮廓法测定五种配体与β_2-AR相互作用动力学参数
        3.3.2 多流速峰轮廓法测定五种配体与β_2-AR相互作用的解离速率常数
        3.3.3 非线性色谱测定五种配体与β_2-AR相互作用动力学参数
        3.3.4 平衡常数的测定
        3.3.5 桔梗汤活性成分桔梗皂苷D与β_2-AR相互作用动力学评价
    3.4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的杏贝止咳颗粒质量标准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杏贝止咳颗粒研究概况
    二 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研究概况
    三 二维液相色谱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
    四 本课题的整体研究思路
第二章 杏贝止咳颗粒质量标志物的确定
    第一节 杏贝止咳颗粒化学成分谱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药品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UPLC-Q-TOF-MS/MS分析条件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 结果与分析
        3.1 杏贝止咳颗粒中各类化学成分裂解规律总结
        3.2 化学成分生源途径与特异性分析
        4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杏贝止咳颗粒镇咳活性相关质量标志物的发现与确定
        1 杏贝止咳颗粒的入血成分研究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结果与分析
        1.4 小结与讨论
        2 杏贝止咳颗粒镇咳活性相关质量标志物的确定
        2.1 实验材料
        2.2 方法与结果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杏贝止咳颗粒质量标准提升研究
    第一节 杏贝止咳颗粒薄层鉴别研究
        1 浙贝母的薄层鉴别研究
        1.1 仪器与试药
        1.2 现行标准验证
        1.3 方法优化
        1.4 方法验证
        1.5 小结
        2 前胡的薄层鉴别研究
        2.1 仪器与试药
        2.2 现行标准验证
        2.3 方法优化
        2.4 方法验证
        2.5 小结
        3 甘草的薄层鉴别研究
        3.1 仪器与试药
        3.2 方法改进
        3.3 方法验证
        3.4 小结
        4 麻黄(蜜制)的薄层鉴别研究
        4.1 仪器与试药
        4.2 现行标准验证
        4.3 方法优化
        4.4 方法验证
        4.5 小结
        5 木蝴蝶薄层鉴别研究
        5.1 仪器与试药
        5.2 现行标准验证
        5.3 方法优化
        5.4 方法验证
        5.5 小结
        6 百部的薄层鉴别研究
        6.1 仪器与试药
        6.2 现行方法验证
        6.3 方法优化
        6.4 方法验证
        6.5 小结
        7 苦杏仁薄层鉴别研究
        7.1 仪器与试药
        7.2 实验方法
        7.3 方法验证
        7.4 小结
    第二节 杏贝止咳颗粒含量测定研究
        1 杏贝止咳颗粒中盐酸麻黄碱和盐酸伪麻黄碱含量测定
        1.1 仪器与试药
        1.2 方法与结果
        1.3 小结
        2 杏贝止咳颗粒中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含量测定
        2.1 仪器与试药
        2.2 方法与结果
        2.3 小结
        3 二维超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测定杏贝止咳颗粒中11个成分含量
        3.1 仪器与试药
        3.2 方法与结果
        3.3 小结
    第三节 杏贝止咳颗粒指纹图谱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实验仪器
        1.2 药品与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优化
        2.2 供试品溶液制备
        2.3 指纹图谱共有峰的标定
        2.4 方法学考察
        2.5 相似度评价和共有峰归属
        2.6 应用化学计量学分析指纹图谱
        3 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基于系统药理学的麻黄-桂枝药对抗炎作用物质基础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系统药理学
    1.2 麻黄、桂枝的研究进展
    1.3 炎症的研究进展
    1.4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第二章 麻黄-桂枝水煎液的制备及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2.1 药材质量检测
    2.2 麻黄-桂枝水煎液的制备及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麻黄-桂枝药对体内抗炎作用的研究
    3.1 麻黄-桂枝药对的抗炎药效评价
    3.2 麻黄-桂枝药对的镇痛药效评价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麻黄-桂枝药对抗炎作用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的系统药理学研究
    4.1 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麻黄-桂枝药对活性成分体外抗炎作用的研究
    5.1 麻黄-桂枝药对活性成分对RAW264.7细胞活力的影响
    5.2 麻黄-桂枝药对活性成分对LPS诱导的RAW264.7释放NO、PGE_2、TNF-α、IL-6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麻黄-桂枝药对体外抗炎作用及分子机制的研究
    6.1 麻黄-桂枝药对对RAW264.7细胞活力的影响
    6.2 麻黄-桂枝药对对LPS诱导的RAW264.7 iNOS、COX-2、TNF-α、IL-6mRNA表达的影响
    6.3 麻黄-桂枝药对对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NF-κB和MAPKs信号通路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1 研究结论
    2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3 工作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英文缩写词
    2 麻黄、桂枝中的502个化学成分
    3 麻黄、桂枝中42个候选化合物对应的262个靶点
    4 炎症相关靶点参与的所有生物进程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四、盐酸麻黄碱(合成)稳定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黄英咳喘糖浆物质基础及质量标准提升研究[D]. 闫伊萌. 吉林大学, 2021(01)
  • [2]基于β2-AR固定化新方法的桂枝厚朴杏子汤活性成分筛选[D]. 高娟. 西北大学, 2021(12)
  • [3]盐酸麻黄碱的化学传感器研究[D]. 贾玲. 东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基于分子标记与代谢组学方法对麻黄属(Ephedra)4种植物的鉴定与药效相关活性评价[D]. 何文佳. 西藏大学, 2020(02)
  • [5]鼻舒宁温敏凝胶的研究[D]. 原泉.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呋麻滴鼻液质量控制及稳定性研究[J]. 林红,李忠红,任焘. 海峡药学, 2019(06)
  • [7]滴通鼻炎喷涂凝胶剂药学部分研究[D]. 王玉霞.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8]桔梗汤止咳平喘活性成分筛选及药靶识别动力学[D]. 梁媛. 西北大学, 2019(01)
  • [9]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的杏贝止咳颗粒质量标准提升研究[D]. 张宁.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10]基于系统药理学的麻黄-桂枝药对抗炎作用物质基础及分子机制研究[D]. 王晓明.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盐酸麻黄碱的稳定性研究(合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