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炭吸附处理金矿含氰废水的试验研究

活性炭吸附处理金矿含氰废水的试验研究

一、活性炭吸附法处理金矿含氰废水的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贺立旭,杨卫春,杨志辉,廖骐[1](2021)在《金矿堆场含氰污染物及其处理技术综述》文中研究指明金矿资源的低品位化和金稳定的化学性质,使氰化堆浸工艺在金矿开采行业中日益突显,目前全球的黄金生产中氰化提金法约占90%的比例。金矿成分复杂,常伴生铅、砷、铜、铁等多种金属硫化矿物,导致大量氰化试剂损耗并进入氰化废水废渣中。氰化物属于剧毒物质,对人体及其他动植物的危害极大,一旦过多地进入环境中势必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本文介绍了氰化废水废渣的特点及危害并对常用的处理工艺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未来的氰化污染治理新技术的开发提供一个参考。

晏春华[2](2021)在《含氰废水处理技术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含氰废水的来源、危害以及我国各行业现行含氰废水处理排放标准,将多种含氰废水处理技术归纳总结为氰根回收方法、氰根转移方法及氰根销毁方法,并对各方法的原理和处理效果进行比较,提出了含氰废水的处理技术展望。

闫敬民[3](2021)在《氧化金矿氰化浸出渣的无害化处置》文中指出氰化提金工艺因工艺简单、金回收率高等优点在当前黄金工业中占据主导地位。目前国内黄金行业产生的氰化尾渣除少量用于水泥厂协同处置外,其余大部分采用尾矿库堆存。2018年3月1日发布并实施的《黄金行业含氰废渣污染控制技术规范》(HJ943-2018)规定氰渣浸出毒性液中总氰化物含量不大于5 mg/L时才可进入尾矿库处置,否则要按照危险固废征收1000元/吨的环境保护税。然而目前的氰化尾渣无害化处理技术仍存在成本高、处理效果差、产生二次废物等不足,限制了其在黄金工业中的推广使用。因此,氰化尾渣无害化处置迫切需要更加环保、高效、低能耗的处理工艺。本研究致力于使氰化尾渣实现经济、高效环保的无害化处置,进行了“压滤反洗涤-硫化沉铜-焦亚破氰-RO膜系统”和“压滤反洗涤-酸化沉铜-气态膜系统”两种新型工艺的可行性研究及机理分析。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首先,通过XRD、SEM、浸出毒性实验及化学元素分析等测试方法表明氰化尾渣的毒性主要来源于氰化尾渣所含水分中的铜氰络合物。确定了本研究基本路线:氰化尾渣压滤反洗涤-洗脱水净化循环。(2)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探索性实验,验证了压滤反洗涤处理氰化尾渣的可行性;研究了硫化沉铜-焦亚破氰处理铜氰废水的效果,得出在最优条件下铜回收率为98.12%,总氰化物去除率为99.19%;研究了酸化法处理铜氰废水的效果,得出在最优条件下铜回收率为98.58%。(3)基于实验室的研究,在扩大实验条件下进行了压滤反洗涤-硫化沉铜-焦亚破氰-RO膜系统工艺的扩大实验,验证了其可行性及稳定性,并进行了机理分析。通过研究压滤反洗涤对氰化尾渣无害化处理效果的影响,得出在最优条件下可使处理后氰化尾渣满足尾矿库储存的要求。对该工艺进行了五次循环实验,五次循环实验中处理后氰化尾渣均可进入尾矿库储存,洗脱水中的铜离子回收率平均达98.03%,总氰化物去除率达98.96%,硫氰化物去除率达80.07%,满足循环使用的要求。机理分析表明:压滤反洗涤过程实质上是反洗水与氰化尾渣中高浓度含氰水的置换过程;硫化沉铜反应中含铜产物主要有Cu2S和CuSCN,焦亚破氰反应本质上是SO2/O2氧化法;RO膜以压力差为驱动力,依靠半渗透膜实现含氰水中水分子与铜氰络合物及无机盐离子的分离。(4)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针对洗脱水中氰化物回收利用率低的问题,采用酸化沉铜-气态膜吸收HCN联合工艺,将氰化物以NaCN的形式回收。在扩大实验条件下进行了压滤反洗涤-酸化沉铜-气态膜系统工艺的扩大实验,验证了其可行性及稳定性,并进行了机理分析。通过对气态膜处理含氰废水的研究,得出在最优条件下含氰水中氰化物回收率达99.87%。对该工艺进行了五次循环实验,五次循环实验中洗涤后氰化尾渣均可进入尾矿库储存,含氰水中的铜离子回收率平均达98.20%,总氰化物回收率达99.81%,硫氰化物去除率达94.09%,证明了新型工艺的可行性及稳定性。机理分析表明:酸化沉铜反应中铜离子主要以CuCN和CuSCN的形式回收;气态膜吸收HCN的原理实质上是HCN与NaOH的酸碱中和反应。

彭彪[4](2021)在《基于季铵盐缔合作用的金矿废水中锌氰络离子去除规律研究及机理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氰和锌、铜、铅等金属离子是金矿选冶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也常见于电镀、金属加工、化工冶炼等行业废水中。这些金属离子和氰均具有很强的生物毒性,一旦大量进入环境会产生巨大危害。本文尝试利用季铵盐缔合沉淀金矿废水中锌离子和氰,并用气浮法分离沉淀物,处理后浓度可达到尾矿储存回水利用的标准。这种方法不仅能反应速度快,工艺简单,同时还实现金属资源的回收。论文通过批次试验研究季铵盐对总氰和锌的去除规律及其它离子的竞争作用,用VisualMINTEQ 3.1计算氰和锌络合形态和浓度分布,结合沉淀物FTIR、SEM-EDS、TGA测试结果,分析季铵盐与锌氰络合物的作用机理,并探索聚合物强化对去除效果的影响。批次试验研究表明:季铵盐碳链越长,锌氰络离子去除效果越好,十八烷基三甲基溴化铵(OTAB)用量为1.0m M/L,锌氰摩尔比1:3(锌50mg/L,总氰60mg/L),p H为10时,总氰和锌的去除率分别可达92.17%和88.86%。其它金属离子的存在提高锌氰去除率,当总氰12.0m M/L,金属含量4.0m M/L(铜:锌:镍:镉=1:1:1:1)时,总氰去除率为98.51%,锌的去除率为90%,金属总去除率92.74%;去除金属的顺序Cu>Zn>Ni>Cd。对比研究曝气柱、浮选机气浮分离和0.45mm孔径滤纸分离缔合沉淀物对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分离方法对总氰和锌的去除效果影响较小,对总氰和锌的去除率均在90%。溶液化学计算表明碱性条件下Zn(CN)3-,Zn(CN)42-为优势组分。当Zn(CN)3-含量高于Zn(CN)42-时OTAB与锌氰缔合形成沉淀物较稳定,缔合去除效果较好;缔合沉淀物中粒径小于20um颗粒占90%以上,季铵盐与锌氰络合离子缔合主要为电中和作用,季铵盐与锌氰络离子作用没有产生新的化学键。沉淀物中C、N和Zn原子比分别为86.3%、11.45%、2.24%,与OTAB与Zn(CN)3-,Zn(CN)42-结合的理论比一致。TGA进一步分析发现沉淀物中锌的含量占比为10.85%,可推知其主要成分为[R4N+][Zn(CN)3-](s)或[R4N+]2[Zn(CN)42-](s)。分别利用聚苯乙烯磺酸钠(PSS)和聚丙烯酸钠(PAAS)与季铵盐联合形成聚合物-表面活性剂聚集体(PAS)结构,强化锌氰去除效果。在PSS和OTAB用量分别为300mg/L,2.5m M/L时,总氰和锌的去除率分别为96.32%,93.04%。当PAAS与OTAB用量分别为100mg/L,2.5m M/L时,总氰和锌的去除率分别为97.27%,94.51%。测得OTAB与PSS作用形成PAS结构时,临界形成浓度(CFC)范围为0.05-0.10m M/L。该论文有图44幅,表8个,参考文献123篇。

冯佳[5](2020)在《焦化废水中氰化物降解功能菌的研究》文中提出焦化废水是含氰浓度较高的工业废水,《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6171-2012)规定:焦化废水间接排放时氰化物浓度≤0.2 mg/L。焦化废水经处理后出水一般用于配煤炼焦,所以氰化物会随着炼焦进入下一生产环节,对环境造成危害。利用功能菌去除焦化废水中氰化物,容易和焦化厂废水处理工艺结合,有较好的应用前景。通过对唐山某焦化厂好氧池活性污泥微生物的富集培养,分离筛选出具有一定耐氰能力的微生物,对所得的微生物纯化,初筛、复筛,确定出降解效果较好的三株菌,经过细菌的种属鉴定,XSJH-1为Serratia属,XSJH-3和XSJH-13均为Bacillus属。通过控制菌株添加量,菌株培养时间,摇床转速和温度对氰化物模拟水样进行降解,当XSJH-3添加量为30%,摇床转速为150 r/min,培养时间为6 h,温度35°C时,对5 mg/L氰化物模拟水样的降解效果最好,氰化物去除效率达90%以上;XSJH-3对5~20 mg/L模拟水中氰化物的去除效果稳定,去除率均大于90%。为了得到各因素对优势菌降解氰化物效果的影响,采用四因素四水平正交实验的方法,确定了XSJH-3降解氰化物的影响因素依次为降解温度、摇床转速、菌株添加量和菌株培养时间;得到了温度35°C,摇床转速120 r/min,菌株添加量为30%,菌株培养时间6 h为最佳降解条件。最后,确定了XSJH-3对焦化厂废水中的氰化物的最佳降解条件,在35°C,150 r/min,接种量20%,菌株培养6 h时,对焦化废水中的氰化物降解效率可达98%。图24幅;表11个;参84篇。

刘杰[6](2019)在《离子浮选处理氰化提金废水的研究》文中认为氰化提金具有工艺简单、提金速度快等优点,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提金技术。氰化提金技术的广泛应用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大量氰化废水,而金矿往往与铜铁锌等硫化矿紧密伴生,造成氰化废水中金属离子含量过高,增加了氰化废水的处理难度。本论文以模拟水样为研究对象,采用季铵盐离子浮选处理氰化提金废水,探索了pH、季铵盐种类和用量、搅拌时间、絮凝剂种类和用量对氰化物去除效果的影响。pH对浮选效果影响较大,亚铜氰络离子随pH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分布特征。随着pH的升高,亚铜氰络离子去除效果逐渐变差。季铵盐筛选试验可知,长链季铵盐起泡能力更弱,与亚铜氰络离子缔合稳定性更好。季铵盐与锌氰络离子缔合稳定性较差,仅有双链季铵盐可以和锌氰络离子生成不溶性缔合物,因此选择加入铜离子络合游离氰化物。絮凝剂探索试验发现,有机絮凝剂的添加降低了铜氰络合物的去除率。在低浓度条件下,无机絮凝剂对铜氰络合物有一定促进作用,但高浓度的的无机絮凝剂会降低铜氰络合物的去除率。选择CTAB为粗选捕收剂,DDAC为扫选捕收剂,采用一粗两扫浮选工艺,浮选后溶液中残余铜和总氰的含量分别为10.57 mg/L和39.03 mg/L,去除率分别是94.78%和88.78%。浮选后仍有部分氰化物无法去除,计算表明浮选后90%的氰化物都是HCN。在模拟水样基础上,通过溶液化学计算、粒度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对季铵盐与铜氰络合物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溶液化学计算可知,在pH=5时,溶液中Cu(CN)2-为优势组分,随着pH进一步增加,Cu(CN)32-和Cu(CN)43-含量逐渐升高,当pH大于8后,Cu(CN)32-变为优势组分,说明季铵盐和亚铜氰络离子的生成缔合物的稳定程度依次是Cu(CN)2->Cu(CN)32->Cu(CN)43-。粒度测试发现双链季铵盐缔合效果更好,生成缔合物粒度更大。缔合物中铜含量测定结果表明,随pH的升高,缔合物中铜含量不断降低,说明Cu(CN)32-和Cu(CN)43-含量逐渐升高,与热力学计算结果相吻合。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缔合物在2114 cm-1处出现了氰基吸收峰,说明季铵盐与亚铜氰络离子发生了缔合反应。实际废水浮选试验结果表明,离子浮选对铜、铁、氰化物和硫氰根均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在油酸用量为0.1168 g/L时,去除效果最好,铜、铁、氰和硫氰浓度分别是80.9 mg/L、90.2 mg/L、169.5 mg/L和0.81 g/L,去除率分别是78.37%、41.69%、80.92%和60.62%。离子浮选对实际废水处理效果不太理想,主要由于实际废水中离子强度过高,一方面使季铵盐碳链发生蜷曲,降低了缔合物的疏水性;另一方面改变了亚铜氰络离子分布情况,降低了季铵盐与铜氰络合物的缔合效果。该论文有图29副,表23个,参考文献97篇。

王彦隽,张志刚,贾丽[7](2019)在《选铜含氰废水处理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实现选铜含氰废水的达标排放,以及有价金属的回收,采用过氧化氢氧化—改性活性炭吸附法进行处理,并对试验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p H=10、过氧化氢用量25 m L/L、搅拌速度200 r/min、反应时间120 min,改性活性炭用量20 g/L的最佳条件下,氰化物去除率高达99. 91%,铜去除率达98. 83%,金回收率95. 56%,载金炭金品位0. 022 mg/g。该研究有效解决了水循环利用"疲劳"问题,为工业应用提供参考。

杨婷婷[8](2019)在《含氰土壤无害化处理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众所周知,氰化物具有极强的毒性,可通过多种途径对人体、动植物和水生生物产生危害,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氰化物污染治理刻不容缓。在含氰土壤治理技术中,淋洗技术具有处理范围广、见效快、处理容量大、效果显着、处理成本低等优点,且已经在土壤修复方面得到了应用。本课题采用淋洗法处理污染土壤中的氰化物,通过瓶浸和柱浸实验,研究氰化物浸出的过程,通过协同臭氧氧化工艺,对含氰淋洗液进行无害化处理,实现含氰土壤脱毒和含氰废水的达标排放,为工程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此外,本文就实际堆浸的边坡稳定性问题进行了探讨。本课题研究以天津某氰化物污染场地的土壤为实验土样。采用浸取法进行含氰土壤的可行性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固液比、搅拌强度和浸取浓度对氰化物浸取效果没有显着的影响,浸取温度和土壤粒径是影响氰化物浸取效果的关键因素,升高浸取温度、减小土壤粒径能促进氰化物浸取过程,有利于提高氰化物浸取效果。采用淋洗法处理含氰土壤,考察淋洗强度和土壤粒径对含氰土壤中氰化物浸出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0.5 mm<r0≤1 mm 土壤,淋洗强度对氰化物浸出速率没有显着的影响;对于粒径为1 mm<r0≤2 mm、2 mm<r0≤3 mm、3 mm<r0≤4 mm和4 mm<r0≤5 mm的污染土壤,氰化物分别在 42 L/(m2·h)、52 L/(m2·h)、65 L/(m2·h)和79L/(m2·h)淋洗强度下具有最佳浸出效果,所用淋洗时间分别为430 min、350 min、280 min和230 min;对于污染原土壤,淋洗强度从15 L/(m2·h)分别增大至32 L/(m2·h)和79 L/(m2·h),所用淋洗时间分别缩短了 21%和62%;在相同淋洗强度和淋洗时间下,土壤残留的氰化物浓度随粒径的增大而增大;污染土壤中氰化物的浸出过程处于降速阶段,分为降速第一阶段和降速第二阶段,浸出速率随氰化物浓度的降低而减小。以水中的氰化物达标为目标,进行了含氰废水无害化处理的试验研究,考察了臭氧及其组合工艺对含氰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采用间歇处理方式,处理废水量为8 L,总氰化物浓度约为2 mg/L,不同臭氧投加量对含氰废水的处理效果不同,当臭氧投加量为0.3 g/h时,经20 h处理后,总氰化物去除率为12.9%,当臭氧投加量增大至4 g/h时,经20 h处理后,总氰化物去除率增大至46.7%;臭氧组合工艺处理含氰废水的试验表明,当臭氧投加量为0.3 g/h时,添加活性炭单元对总氰化物去除效果影响较小;增加紫外反应器后,对总氰化物去除效果显着,经2h处理后,总氰化物浓度降至检测线以下,表明臭氧-紫外组合工艺是一种快速、有效处理含氰废水的方法。以土壤中及水中的氰化物达标为目标,进行了含氰土壤无害化处理的试验研究,考察了淋洗-臭氧-紫外组合技术对含氰土壤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采用淋洗-臭氧-紫外工艺处理含氰土壤及其含氰淋洗液,在淋洗强度为79 L/(m2·h),臭氧投加量为0.3 g/h,紫外反应器照射强度为145 μw/cm2,水力停留时间为1.17 min条件下能够有效处理氰化物,经30 h处理后土壤总氰化物浓度由68.95 mg/kg降至6.70 mg/kg,淋洗液中总氰化物由14.78 mg/L降至0.97 mg/L,循环淋洗液中的总氰化物保持在0.5 mg/L以下,处理后土壤中的氰化物浓度达到《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风险管控标准》(GB 36600-2018)中住宅类用地低于9.86 mg/kg的要求,处理后废水中氰化物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中低于0.5 mg/L的要求。筑堆淋洗过程堆场处于不稳定状态,堆场越高,则占地面积越少,但会引起边坡塌陷,破坏淋洗过程,甚至导致堆场事故。为确定淋洗前堆场的稳定性,应用FLAC3D数值模拟方法进行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在5.2 m的堆高条件下,堆场塑性区和潜在滑移面没有贯通、计算收敛、无位移突变,且FLAC3D数值模拟方法计算所得的安全系数值为3.85,大于《有色金属矿山排土场设计规范》(GB 50421-2007)要求中的1.25,表明该堆场在设计条件下整体处于稳定状态,不会产生滑坡。

蔡凌[9](2017)在《危险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方法及决策支持系统构建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环境问题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另一方面,国内外危险化学品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频发,对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员安全及生态环境等都产生了严重危害。因此,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理处置技术研究对保障社会安定和人员安全、维护经济发展环境都有着重要意义。但就目前情况而言,由于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特别是危险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十分复杂,相关研究仍然较为匮乏,应急方法及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成果有限,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决策支持程度不够。因此对目前常用的危险化学品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案例、技术及流程进行深入研究,对应急技术进行评估与筛选并构建应急决策支持系统,对提高危险化学品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的决策效率,减少经济损失,降低人员伤害风险,避免二次污染都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首先通过对国内外大量突发环境事件案例的调研、分析,从应急执行的角度,针对现场应急的技术选择、污染预防、安全保障、环境监测等方面及应急废物处置所包含的废物现场收集、运输、存储,直到最终处理处置等诸多环节的管理进行深入研究,并首次建立了以高效环境应急管理为导向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的全过程管理体系,有效避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废物处理处置过程中的二次污染风险。其次,本研究以化学品事故特别是涉及危险化学品的突发环境事故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现行的危险化学品分类体系进行分析,指出了现行化学品名录及分类体系与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需求间存在的矛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满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及应急废物处理处置工作需求的化学品分类体系。最后,在化学品分类体系构建完成的基础上,采用归纳法对各种应急技术进行归类、总结和适用性分析;采用演绎分析法、事件树分析法对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的污染情形及各种情形下产生的应急废物性质进行了分析预测,并进而针对各种污染情形提出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技术选择方案及应急废物处理处置技术选择方案,构建完成了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污染处置技术库,该成果是对原有相关成果的深化与完善。其三,本研究建立了以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相结合的技术评价方法,用于评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技术、应急废物处置技术或技术方案。在选取评价技术指标时,综合考虑现场应急技术应用及应急废物处置技术应用的特征与需求后,选取了技术性能、环境影响、经济成本、社会影响等指标作为一级评价指标,进而构建了技术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该方法为首次建立的简便快捷的技术评价方法,兼具层次分析法的综合性及专家打分法的针对性和快捷性,并规避了两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其评价结果可用于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技术或应急技术方案的选择。同时,本研究立足于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工作需求,以化学品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决策为主要研究方向,为提高该类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决策效率,本研究在综合前章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助计算机技术、模拟分析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等技术进行了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决策支持系统构建的研究,构建的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决策支持系统,实现了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污染情况预测,应急处置技术方案生成,多方案比选等功能,并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实现了预测结果的可视化表达,该系统的应用可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具有极大的实用意义。最后,本研究相关成果在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应急过程中进行了应用,经受了实践的检验,为该次事故的应急及事故产生的高浓度含氰废液应急处置工作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技术支持。

张蕾[10](2017)在《水蒸汽活化兰炭末制备活性炭及处理含氰废水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课题以陕北榆林地区所产的兰炭末为原料、以水蒸汽为活化剂制备颗粒活性炭,并采用活性炭吸附法对提金含氰废水进行了吸附处理。是兰炭资源增值改性、提质加工、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同时为含氰废水的综合处理提供了一种更为廉价的方法。活性炭制备的工艺实验中,主要探讨了活化温度、活化时间、兰炭末粒度以及水炭比对活性炭碘吸附值和收率的影响。并使用场发射电子显微镜(SEM)、全自动N2吸附仪等分析手段对兰炭基活性炭的表面形貌、比表面积(BET)及孔隙结构等进行表征。研究表明,采用酸碱法对兰炭末原料去灰,再经水蒸汽活化能够提高活性炭的吸附性能。活化温度900℃、活化时间150 min、粒径6目5目(3.4mm4 mm)、水蒸汽流量1 kg/h、加碳量8 g为活性炭最优制备工艺。最优工艺条件下可得收率为55.87%,碘吸附值为863.24 mg/g,比表面积为641.84 m2/g,孔容为0.37198 cm3/g的微孔活性炭。含氰废水的吸附实验中,主要研究了活性炭投加量、吸附时间以及吸附温度对氰化废水中各离子浓度去除效果的影响。实验表明,当活性炭投加量为10 g/100mL、吸附时间为8 h、吸附温度为25℃时,总氰的去除率为67.14%,CN-的去除率为84.72%,Zn离子的去除率为65.79%,Cu离子的去除率为63.87%。采用硝酸氧化与KOH氧化对活性炭进行改性处理,采用全自动N2吸附仪、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碘吸附值对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孔结构以及官能团种类和数量等进行分析表征。并将改性后活性炭应用于含氰废水的吸附处理,研究活性炭改性对含氰废水中各离子吸附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硝酸改性活性炭(AC1)的总氰去除率为72.86%,氢氧化钾改性活性炭(AC2)则可达81.71%。硝酸改性能够增加活性炭的中孔和大孔的体积,KOH改性后氰化物的去除率的提高主要得益于表面含氧官能团数量的增加。

二、活性炭吸附法处理金矿含氰废水的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活性炭吸附法处理金矿含氰废水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金矿堆场含氰污染物及其处理技术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氰化堆浸过程含氰污染物概述
    1.1 氰化物的种类及毒性
    1.2 含氰废物的性质和特点
2 氰化物处理技术
    2.1 自然降解
    2.2 化学处理
        2.2.1 碱性氯氧化法
        2.2.2 因科法
        2.2.3 高级氧化法
        2.2.4 酸化回收法
    2.3 生物降解
3 结语

(2)含氰废水处理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含氰废水来源及危害
    1.1 含氰废水来源及组成
    1.2 含氰废水对环境的影响
    1.3 含氰废水排放标准
2 含氰废水处理方法
    2.1 氰根回收方法
    2.2 氰根转移方法
        2.2.1 物理法
        2.2.1.1 吸附法
        2.2.1.2 膜分离法
        2.2.2 化学法
        2.2.2.1 络合沉淀法
        2.2.2.2 离子交换法
    2.3 氰根销毁
        2.3.1 化学法
        2.3.1.1 碱性氯化法
        2.3.1.2 过氧化氢氧化法
        2.3.1.3 高级氧化法
        2.3.2 微生物法
3 含氰废水处理技术展望

(3)氧化金矿氰化浸出渣的无害化处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含氰废水无害化处理研究现状
        1.2.1 直接分解法
        1.2.2 回收法
    1.3 国内外氰化尾渣无害化处理研究现状
        1.3.1 氰化尾渣直接处理法
        1.3.2 氰化尾渣洗涤-水处理法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氰化尾渣毒性分析
    2.1 引言
    2.2 分析测试方法
    2.3 氰化尾渣化学成分及物相分析
    2.4 氰化尾渣毒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氰化尾渣无害化处理条件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3 压滤反洗涤处理氰化尾渣的研究
    3.4 硫化沉铜-焦亚破氰法处理铜氰废水的研究
        3.4.1 初始pH的影响
        3.4.2 NaHS用量的影响
        3.4.3 NaHS反应时间的影响
        3.4.4 Na_2S_2O_5用量的影响
        3.4.5 Na_2S_2O_5反应时间的影响
    3.5 酸化沉铜法处理铜氰废水的研究
        3.5.1 酸化初始pH值的影响
        3.5.2 NaHS用量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压滤反洗涤-硫化沉铜-焦亚破氰-RO膜系统工艺研究
    4.1 引言
    4.2 现场扩大实验
        4.2.1 实验方法
        4.2.2 压滤反洗涤处理氰化渣的研究
        4.2.3 曝气强度对焦亚破氰效果的影响
        4.2.4 工艺循环实验
        4.2.5 工艺原理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压滤反洗涤-酸化沉铜-气态膜系统工艺研究
    5.1 引言
    5.2 现场扩大实验
        5.2.1 实验方法
        5.2.2 气态膜处理含氰水的研究
        5.2.3 工艺循环实验
        5.2.4 工艺原理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基于季铵盐缔合作用的金矿废水中锌氰络离子去除规律研究及机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概述
    1.2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金矿含氰废水特征及危害
    2.2 金矿含氰废水处理方法概述
    2.3 季铵盐沉淀/气浮法
3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主要试剂
    3.2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
    3.3 试验分析方法
    3.4 试验设计
4 季铵盐沉淀-气浮处理废水的试验研究
    4.1 锌和氰离子的形态分布
    4.2 季铵盐类型和用量对去除效果影响
    4.3 p H和温度对锌氰去除效果影响
    4.4 共存物质对锌氰去除效果的影响
    4.5 多金属共存氰化废水沉淀规律
    4.6 分离方法对锌氰去除效果影响
    4.7 本章小结
5 季铵盐沉淀作用的机理研究
    5.1 粒度分布
    5.2 Zeta电位分布
    5.3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分析
    5.4 SEM-EDS测试分析
    5.5 热重测试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聚合物联合季铵盐强化去除锌氰
    6.1 PSS联合季铵盐去除锌氰
    6.2 PAAS联合季铵盐去除锌氰
    6.3 聚合物与季铵盐联合作用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焦化废水中氰化物降解功能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焦化废水污染及处理现状
        1.1.1 焦化废水的污染状况
        1.1.2 焦化废水的处理现状
        1.1.3 生物法处理焦化废水
    1.2 含氰废水的来源、危害及处理方法
        1.2.1 含氰废水的来源和危害
        1.2.2 含氰废水的处理方法
    1.3 生物法降解氰化物的机理
        1.3.1 降解氰化物的微生物种类
        1.3.2 微生物降解氰化物的机理
    1.4 生物法降解含氰废水的应用
        1.4.1 生物法处理含氰废水工艺
        1.4.2 生物法处理含氰废水案例
    1.5 立题依据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药品与设备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2 研究内容及方法
        2.2.1 研究内容
        2.2.2 实验方案
    2.3 实验原料及氰化物测试方法
        2.3.1 供试废水及活性污泥来源
        2.3.2 氰化物分析方法及标准曲线
    2.4 技术路线图
第3章 氰化物降解优势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3.1 降解氰化物优势菌株的筛选
        3.1.1 优势菌株的分离
        3.1.2 优势菌株的筛选
    3.2 优势菌株鉴定
        3.2.1 PCR扩增过程
        3.2.2 PCR测序结果
    3.3 小结
第4章 优势菌株降解模拟含氰废水条件的确定
    4.1 优势菌株降解模拟含氰废水的初步筛选
        4.1.1 菌株添加量对氰化物降解的影响
        4.1.2 菌株培养时间对氰化物降解的影响
        4.1.3 摇床转速对氰化物降解的影响
        4.1.4 温度对氰化物降解的影响
    4.2 XSJH-3对不同浓度氰化物的稳定性分析
        4.2.1 菌株添加量对不同浓度氰化物降解效率的影响
        4.2.2 菌株培养时间对不同浓度氰化物降解效率的影响
        4.2.3 摇床转速对不同浓度氰化物降解效率的影响
        4.2.4 温度对不同浓度氰化物降解效率的影响
    4.3 XSJH-3对模拟含氰废水降解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XSJH-3降解焦化厂废水中氰化物的研究
    5.1 温度对XSJH-3降解焦化废水中氰化物的影响
    5.2 摇床转速对XSJH-3降解焦化废水中氰化物的影响
    5.3 菌株添加量对XSJH-3降解焦化废水中氰化物的影响
    5.4 菌株培养时间对XSJH-3降解焦化废水中氰化物的影响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6S rDNA序列
致谢
导师简介
企业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6)离子浮选处理氰化提金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主要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图
2 文献综述
    2.1 氰化提金废水的来源及特征
    2.2 氰化提金废水处理现状
    2.3 离子浮选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
3 试验样品及研究方法
    3.1 试验药剂及主要仪器
    3.2 试验研究方法
4 实验室浮选试验
    4.1 溶液化学计算
    4.2 离子浮选去除亚铜氰络离子条件试验
    4.3 离子浮选去除锌氰络离子条件试验
    4.4 浮选流程条件试验
    4.5 浮选产品的表征
    4.6 实际废水浮选试验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选铜含氰废水处理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部分
    1.1 废水性质
    1.2 工艺流程
    1.3 仪器与试剂
2 试验结果与讨论
    2.1 pH
    2.2 过氧化氢用量
    2.3 反应时间
    2.4 正交试验
    2.5 改性活性炭用量
3 结论

(8)含氰土壤无害化处理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氰化物的种类和毒性
        1.2.1 氰化物的种类
        1.2.2 氰化物的毒性
    1.3 氰化物的来源
        1.3.1 氰化物生产行业
        1.3.2 采矿业
        1.3.3 电镀业
        1.3.4 焦化厂
        1.3.5 合成氨工业
    1.4 氰化物污染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1.4.1 自然降解
        1.4.2 化学修复技术
        1.4.3 生物修复技术
        1.4.4 淋洗修复技术
    1.5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1.5.1 研究背景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及可行性分析
        1.5.4 课题研究创新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主要药品
    2.2 实验主要仪器
    2.3 实验原料
    2.4 检测方法
        2.4.1 氰化物浓度检测方法
        2.4.2 污染土壤基本性质检测方法
3 浸取法处理含氰土壤的可行性研究
    3.1 实验原料与方法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固液比对氰化物浸取效果的影响
        3.2.2 搅拌强度对氰化物浸取效果的影响
        3.2.3 氰化物浓度对氰化物浸取效果的影响
        3.2.4 温度对氰化物浸取效果的影响
        3.2.5 粒径对浸取效果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淋洗法处理含氰土壤试验研究
    4.1 实验原料和方法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污染土壤的比表面积
        4.2.2 污染土壤的渗透系数
        4.2.8 淋洗强度对污染原土壤中氰化物浸出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含氰废水无害化处理试验研究
    5.1 实验原料和方法
        5.1.1 实验原料
        5.1.2 实验方法
        5.1.3 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臭氧投加量对含氰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5.2.2 单独紫外工艺对含氰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5.2.3 臭氧组合工艺对含氰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5.3 小结
6 含氰土壤无害化处理试验研究
    6.1 实验原料和方法
        6.1.1 实验原料
        6.1.2 实验方法
        6.1.3 分析方法
    6.2 结果与讨论
        6.2.1 淋洗液中总氰化物的去除效果
        6.2.2 淋洗液中铁(Ⅱ、Ⅲ)氰络合物的去除效果
        6.2.3 淋洗液中易释放氰化物的去除效果
        6.2.4 土壤中污染物质的去除效果
    6.3 小结
7 筑堆过程中堆场边坡稳定性研究
    7.1 实验原料和方法
        7.1.1 实验原料
        7.1.2 实验方法
    7.2 结果与讨论
        7.2.1 堆场土壤的力学性质
        7.2.2 堆场边坡稳定性模拟
    7.3 小结
8 结论
    8.1 全文结论
    8.2 论文的创新点
    8.3 论文的不足之处
9 展望
10 参考文献
1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2 致谢

(9)危险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方法及决策支持系统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情况与研究进展
        1.2.2 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应用现状
        1.2.3 决策支持系统研究与应用现状
    1.3 研究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全过程管理研究
    2.1 引言
    2.2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流程分析
    2.3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全过程管理流程
        2.3.1 应急废物处置准备工作
        2.3.2 应急废物的现场收集
        2.3.3 应急废物的运输管理
        2.3.4 应急废物的厂内管理及处理处置
    2.4 加强应急废物处理处置管理能力建设的相关建议
        2.4.1 地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建议
        2.4.2 应急废物处置企业应急能力建设建议
        2.4.3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技术研究建议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技术库构建
    3.1 引言
    3.2 适于突发事件应急的化学品分类研究
        3.2.1 我国危险化学品分类体系的衍变
        3.2.2 适于突发事件应急的危险化学品分类
    3.3 突发环境事件污染情形及后果分析
        3.3.1 突发环境事件污染情形分析
        3.3.2 突发环境事件污染情况预测
    3.4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技术及废物产生情况分析
        3.4.1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废物产生情况分析
        3.4.2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技术适用性分析
    3.5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技术库构建
    3.6 本章小节
第4章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技术评价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技术评价方法的确定
        4.2.1 常用技术评价模型应用特点分析
        4.2.2 应急技术评价方法的确定
    4.3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技术评价方法构建
        4.3.1 评估指标选取的原则
        4.3.2 评价指标体系整体逻辑层次性原则
    4.4 技术评价方法建立
        4.4.1 层次结构模型构建
        4.4.2 制定专家评定表
        4.4.3 技术评价方法计算
        4.4.4 应急废物处理处置技术评价评分准则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决策支持系统构建
    5.1 引言
    5.2 系统需求分析
        5.2.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5.2.2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5.3 系统结构
        5.3.1 系统体系结构
        5.3.2 系统功能结构
    5.4 系统设计
    5.5 系统功能模块的实现
        5.5.1 文件管理模块
        5.5.2 处置单位信息检索模块
        5.5.3 突发环境污染事故污染情形预测模块
        5.5.4 事故应急处理处置技术方案生成与比选模块
        5.5.5 事故应急废物处置运输最佳路径选择模块
        5.5.6 事故应急法律法规标准查询模块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含氰废液应急处置案例研究
    6.1 引言
    6.2 事故概述
    6.3 需求分析
    6.4 含氰废液处理处置单位选择
    6.5 含氰废液处理处置的全过程管理
        6.5.1 含氰废液现场收集管理
        6.5.2 含氰废液转运管理
        6.5.3 含氰废液接收管理
        6.5.4 含氰废液应急处置管理
    6.6 含氰废液处理处置过程
        6.6.1 含氰废液处理技术选择
        6.6.2 含氰废液处理技术选择
    6.7 综合性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参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示范
        6.7.1 基于危险废物处理设施的高浓度含氰废液处理技术研究
        6.7.2 高浓度含氰废液快速分析平台构建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
    7.1 研究总结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技术库
附录B 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决策支持系统操作指南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10)水蒸汽活化兰炭末制备活性炭及处理含氰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兰炭概述
        1.1.1 兰炭简介及分类
        1.1.2 兰炭末的存在问题及利用现状
        1.1.3 兰炭基活性炭的概述
        1.1.4 兰炭基活性炭的研究现状
    1.2 含氰废水概述
        1.2.1 含氰废水的来源、危害
        1.2.2 含氰废水处理方式
    1.3 活性炭吸附法概述
        1.3.1 活性炭吸附法的特点
        1.3.2 活性炭吸附处理含氰废水的原理
        1.3.3 活性炭吸附法的研究进展
    1.4 本论文的工作
        1.4.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4.2 主要内容
2 实验程序
    2.1 原料
    2.2 实验试剂与设备
    2.3 实验步骤
        2.3.1 兰炭原料的去灰对比实验
        2.3.2 活性炭的制备
        2.3.3 吸附实验
        2.3.4 兰炭基活性炭的改性实验
    2.4 分析表征手段及方法
        2.4.1 收率计算
        2.4.2 碘吸附值测定
        2.4.3 活性炭的分析表征
        2.4.4 溶液中离子浓度分析测定
3 兰炭末活化制备活性炭的研究
    3.1 去灰方式的影响
    3.2 活化温度的影响
        3.2.1 活性炭收率及碘吸附值
        3.2.2 SEM分析
        3.2.3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分析
        3.2.4 水蒸汽活化过程分析
    3.3 活化时间影响
        3.3.1 活性炭收率及碘吸附值
        3.3.2 SEM分析
    3.4 原料粒度的影响
    3.5 水炭比的影响
    3.6 平行实验
        3.6.1 收率及碘吸附值
        3.6.2 SEM分析
        3.6.3 比表面积和等温吸附曲线
    3.7 本章小结
4 活性炭吸附处理氰化提金废水的研究
    4.1 工艺试验
        4.1.1 投加量的影响
        4.1.2 吸附时间的影响
        4.1.3 吸附温度的影响
    4.2 活性炭改性及含氰废水吸附
        4.2.1 改性活性炭的制备方法和步骤
        4.2.2 含氰废水吸附对比
        4.2.3 改性活性炭性能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四、活性炭吸附法处理金矿含氰废水的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金矿堆场含氰污染物及其处理技术综述[A]. 贺立旭,杨卫春,杨志辉,廖骐.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1年科学技术年会——环境工程技术创新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四), 2021
  • [2]含氰废水处理技术进展[J]. 晏春华. 化工与医药工程, 2021(04)
  • [3]氧化金矿氰化浸出渣的无害化处置[D]. 闫敬民.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1(01)
  • [4]基于季铵盐缔合作用的金矿废水中锌氰络离子去除规律研究及机理探讨[D]. 彭彪.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5]焦化废水中氰化物降解功能菌的研究[D]. 冯佳.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6]离子浮选处理氰化提金废水的研究[D]. 刘杰.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1)
  • [7]选铜含氰废水处理试验研究[J]. 王彦隽,张志刚,贾丽. 黄金, 2019(03)
  • [8]含氰土壤无害化处理试验研究[D]. 杨婷婷.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9]危险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方法及决策支持系统构建研究[D]. 蔡凌. 天津大学, 2017(01)
  • [10]水蒸汽活化兰炭末制备活性炭及处理含氰废水的研究[D]. 张蕾.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活性炭吸附处理金矿含氰废水的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