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螯蟹幼体副溶血性弧菌病的病原分离及药敏试验

绒螯蟹幼体副溶血性弧菌病的病原分离及药敏试验

一、中华绒螯蟹幼体副溶血性弧菌病的病原分离与药敏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于交平[1](2021)在《加州鲈源腐皮镰刀菌的分离鉴定、防控及其感染鱼后的转录组分析》文中认为加州鲈(Micropterus salmoides)肉质嫩,生长快,适应广,是我国重要的养殖品种之一。而病害成为制约其产业发展的因素之一。镰刀菌(Fusarium)分布广泛,能侵染各种植物、人类和水产动物等。鱼类在体表损伤或处于不良养殖环境时,容易感染镰刀菌,发病迅速,致死率较高,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因此,有必要开展镰刀菌病的研究。2019年7月,某循环水室饲养的加州鲈头部、胸鳍、背鳍、尾鳍出现充血发炎,随后逐渐溃烂,并附有白色丝状物,出现死亡现象。鉴此,本论文从加州鲈患病部位分离纯化到一株致病性腐皮镰刀菌,研究了其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方法,同时对加州鲈感染镰刀菌前后的脾脏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加州鲈患病处分离得到一株优势菌MY1,人工感染确定是致病菌,半数致死量(LD50)为1.03×104个/m L。通过形态特征和r DNA-ITS序列分析,鉴定MY1为腐皮镰刀菌(F.solani)。2.腐皮镰刀菌在10℃~35℃和p H=4.32~11.44时可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最适p H 7.85。Na Cl≥10%时,不生长。最适生长培养基为PDA;最适碳源为乳糖;最适氮源为硝酸钠。光照对生长无显着影响。在10℃~35℃、p H=4.32~11.44时可产孢,最适温度25℃,最适p H 7.85。Na Cl≥8%时,不产孢。产孢最适培养基为PDA;最适碳源为淀粉和D-果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光照利于产孢。3.腐皮镰刀菌菌丝对益康唑、大蒜和甲霜灵敏感,MIC值分别为4μg/m L、0.1 g/m L、25 mg/L;孢子对两性霉素B、克霉唑、益康唑、制霉菌素和甲霜灵敏感,MIC分别为8、16、8、32 ug/m L和50 mg/L。4.从加州鲈体表和养殖水中共分离到42株细菌,以腐皮镰刀菌MY1为指示菌,筛选出1株拮抗菌JK10。结合形态、生化特征和16S r RNA序列分析,确定JK10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对氨曲南等9种抗生素耐药。JK10具安全性,且拮抗活性可稳定遗传给下一代。5.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菌JK10的最佳发酵条件:温度30℃,p H值8,转速180 r/min,接种量0.5%,装液量50 m L;最佳培养基组分为14 g/L乳糖,7 g/L酵母粉,10 g/L氯化钾。与优化前相比,对数末期提前2 h,OD600nm值为之前的1.15倍,抑菌率提高了9.5%。6.枯草芽孢杆菌JK10产蛋白酶、淀粉酶和挥发性物质,对腐皮镰刀菌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菌物质主要存在于沉淀物中,对热、酸碱和紫外线有较好的耐受性,适宜常温储存。7.对加州鲈感染镰刀菌前后的脾脏组织进行转录组分析,获得43.72 Gb clean reads,检测到表达的unigene 89458条,差异表达基因2195个,其中上调1519个,下调676个。GO条目分析,差异基因主要涉及小分子代谢、免疫过程、酮酸代谢过程等。差异基因KEGG通路富集到类风湿性关节炎、NF-k B信号通路、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另外,对随机筛选7个免疫基因进行q RT-PCR验证,表达趋势与RNA-seq一致,证实了转录组数据的可靠性。不仅丰富了加州鲈数据库,也为研究镰刀菌致病和免疫机制提供参考信息。本文研究了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方法,同时对感染腐皮镰刀菌前后的脾脏组织进行了转录组分析,为病害的防治提供了依据,也为加州鲈抗真菌感染的免疫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马红丽,孙娜,陆晓岑,刘建男,郭思聪,赵小然,叶仕根[2](2020)在《辽宁地区中华绒螯蟹“牛奶病”的病原分离与鉴定》文中提出为探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牛奶病"的病原,从病蟹(体质量25~35 g)体内分离到一株优势菌,记为2EJM001,该菌可生长在YPD和NA培养基上,形成1~3 mm白色不透明隆起的圆形菌落,并对菌株进行了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药敏试验及18S rDNA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可以使明胶液化,可发酵葡萄糖,不可发酵乳糖、棉子糖、密二糖、半乳糖、麦芽糖和水解淀粉,硝酸盐还原为阴性;对酮康唑、氟康唑、益康唑等药物高度敏感;18S rDNA分子序列与二尖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 bicuspidata的一致性为99.53%且二者自然聚为一支,亲缘关系较近,将其鉴定为二尖梅奇酵母;组织病理检查发现,病蟹肌纤维结构松散、横纹消失,部分区域溶解液化;人工感染试验发现,该菌株对健康中华绒螯蟹具有致病性,并出现与自然病蟹相同的症状。研究表明,二尖梅奇酵母是辽宁地区中华绒螯蟹"牛奶病"的病原。

郭莹[3](2020)在《罗氏沼虾两种病毒、两种细菌及虾肝肠胞虫检测与鉴定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针对罗氏沼虾常见病原白斑综合征(WSS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和虾肝肠胞虫(EHP)建立了单一PCR病原检测技术和多重PCR病原检测技术,同时对罗氏沼虾致病性气单胞菌维氏气单胞菌和豚鼠气单胞菌进行分离鉴定以及致病性和耐药性进行探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罗氏沼虾WSSV、IHHNV和EHP单一PCR检测技术的建立本研究通过设计虾肝肠胞虫(EHP)和白斑综合征(WSSV)特异性引物以及OIE推荐检测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所用引物序列,建立EHP、WSSV和IHHNV单一PCR检测方法,并对引物退火温度、预变性条件、变性条件和循环数进行优化,探究最佳单一PCR反应条件,并检测单一PCR反应的灵敏度。结果显示:WSSV单一PCR反应的的最优程序为:95℃预变性5min;95℃变性30s,退火温度是59.8℃,反应时间是30s,72℃条件下延伸50s,共35个循环,最后72℃条件下延伸8min,WSSV单一PCR检测灵敏度为200 fg包含5.41x104个拷贝;IHHNV单一PCR反应的的最优程序为:95℃预变性5min;95℃变性45s,退火温度是57℃,反应时间是30s,72℃条件下延伸30s,共35个循环,最后72℃条件下延伸8min,IHHNV单一PCR的检测灵敏度是200 fg包含5.99x104个拷贝;EHP单一PCR反应的的最优程序为:95℃预变性5min;95℃变性30s,退火温度是58℃,反应时间是30s,72℃条件下延伸20s,共35个循环,最后72℃条件下延伸8min,EHP单一PCR检测灵敏度是2 pg,包含6.36x105个拷贝。2. EHP和IHHNV、EHP和WSSV及IHHNV和WSSV多重PCR检测技术的建立本实验对EHP和IHHNV、EHP和WSSV以及IHHNV和WSSV分别建立多重PCR检测方法,对其引物的退火温度、预变性条件、变性条件和循环数进行优化,探究最佳多重PCR反应条件,并检测其特异性和反应灵敏度,结果表明:在EHP和IHHNV多重PCR反应中,其最优反应程序为:95℃预变性5min;95℃变性45s,退火温度是57℃,反应时间是30s,72℃条件下延伸30s,共36个循环,最后72℃条件下延伸8min,EHP的检测灵敏度是200 pg包含6.36x107个拷贝,IHHNV的检测灵敏度是20 pg包含5.99x106个拷贝;在EHP和WSSV多重PCR反应中,其最优反应程序为:95℃预变性5min;95℃变性30s,退火温度为58℃,反应时间为30s,72℃延伸50s,共35个循环,最后72℃条件下延伸8min,EHP的检测灵敏度是200pg包含6.36x107个拷贝,WSSV的检测灵敏度是2 pg包含5.41x105个拷贝;在IHHNV和WSSV多重PCR反应中,其最反应程序为:95℃预变性5min;95℃变性30s,退火温度为58.9℃,反应时间为30s,72℃延伸50 s,共38个循环,最后72℃条件下延伸8min,IHHNV的检测灵敏度是20 pg包含5.99x106个拷贝,WSSV的检测灵敏度是2 pg包含5.41x105个拷贝。分别对三种多重PCR反应的特异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三种多重PCR反应的阴性对照豚鼠气单胞菌DNA和SPF罗氏沼虾DNA均无条带扩出,该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三种多重PCR技术具有较强的特异性。3. 罗氏沼虾维氏气单胞菌和豚鼠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本实验从濒死罗氏沼虾幼虾和成虾肝胰腺中分别分离出两株致病菌,对其溶血性、革兰氏染色、形态学、生理生化进行鉴定,并结合16Sr RNA基因测序以及系统进化树分析,判断两株分离菌株分别为维氏气单胞菌(登录号MN733186)和豚鼠气单胞菌(登录号MN736843),并利用分离菌株分别进行人工感染实验,结果发现,被感染的罗氏沼虾出现与自然水域患病虾相似的症状,且在较短时间内发病死亡,说明这两株分离菌株对罗氏沼虾均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对分离菌株的药物敏感性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维氏气单胞菌对头孢曲松、氯霉素、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和利福平5种药物高度敏感,对新生霉素和复方新诺明2种药物中度敏感,对环丙沙星、诺氟沙星、红霉素、阿奇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7种药物耐药;豚鼠气单胞菌对头孢曲松、氯霉素、氟苯尼考、四环素、多西环素5种药物高度敏感,对卡那霉素1种药物中度敏感,对环丙沙星、诺氟沙星、红霉素、阿奇霉素、新生霉素、链霉素、复方新诺明和利福平8种药物耐药。本研究实验结果为罗氏沼虾气单胞菌的病原鉴定及药物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和理论基础。

冯淇元[4](2020)在《虹鳟抗耶尔森菌应激损伤药物添加剂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养殖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面临多种应激因素,其中病原菌入侵所产生的应激反应对其摄食、代谢、繁殖等有很大影响,甚至引起大规模的病害或死亡。导致虹鳟患肠炎红嘴病(Enteric Redmouth Diseases,ERM)的致病菌为鲁氏耶尔森氏菌(Yersinia ruckeri),尤其在虹鳟苗种阶段感染所造成的细菌感染应激损伤更为严重。为探讨虹鳟细菌感染应激反应下各药物添加剂的作用,本研究以虹鳟苗种为实验对象,向各实验组投喂添加0.3 g/kg甘草次酸、0.3 g/kg黄芩苷、0.75 g/kg百优酸、60 g/kg茵陈三黄汤的添加剂,对照组投喂基础饵料。统计28d后各组肥满度(CF)、摄食率、特定生长率(SGR)、虹鳟增重率(WG)和饲料系数(FCR)。饲养结束后感染鲁氏耶尔森菌,统计感染前、24 h、48 h、72 h各组存活率(SR)。检测各组血清应激相关生化、激素指标,对肝组织进行结构观察。测定不同感染时间下肝脏组织中TNF-α、IL-1β、Nrf2、HSP90基因的表达量。结果如下:(1)生长指标测定表明:实验组增重率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升高,其中百优酸组增重率最高,甘草次酸和黄芩苷组次之。黄芩苷和百优酸组特定生长率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升高。药物添加剂降低了FCR,甘草次酸、百优酸和茵陈三黄汤组的摄食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药物添加剂组肥满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着。药物添加剂组有利于虹鳟生长,甘草次酸、黄芩苷和百优酸组的生长效果更佳。(2)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机体感染鲁氏耶尔森菌24 h时,甘草次酸组总蛋白(TP)、白蛋白(ALB)和球蛋白(GLO)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升高,药物添加剂组转氨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显着降低,甘草次酸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升高,药物添加剂组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显着降低,药物添加剂组总胆红素(TBIL)和尿酸(UA)含量低于对照组,黄芩苷和百优酸组甘油三酯(TG)含量低于对照组,甘草次酸组血糖(GLU)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感染48 h时,药物添加剂组与对照组蛋白含量无显着差异,甘草次酸组转氨酶活性最低,黄芩苷和百优酸组ALP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甘草次酸组LDH活性低于对照组。甘草次酸组TBIL、UA和百优酸组UA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感染72 h时,药物添加剂组蛋白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转氨酶活性各组间无差异,其中百优酸、茵陈三黄汤组转氨酶活性较低,各组ALP和LDH活性差异不显着,药物添加剂组TBIL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着降低,各组BUN、TG、TCH、GLU含量无明显差异。添加剂组有利于改善由细菌感染应激引起的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3)激素指标检测结果显示:感染鲁氏耶尔森菌24 h时,黄芩苷和百优酸组皮质醇(COR)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升高。百优酸组三碘甲腺原氨酸(T3)和甲状腺素(T4)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升高。感染48h时,各试验组COR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其中百优酸组COR含量最高。黄芩苷、百优酸和茵陈三黄汤组ACTH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百优酸组T3和T4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升高。感染72h时,对照组COR含量显着低于黄芩苷和百优酸组。黄芩苷、百优酸和茵陈三黄汤组ACTH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升高。百优酸和茵陈三黄汤组T4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升高。黄芩苷和百优酸组的抗细菌感染应激效果较好,提高了激素水平以降低机体应激损伤。(4)基因表达结果显示:感染24 h时,甘草次酸、黄芩苷和茵陈三黄汤组IL-1β基因表达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甘草次酸组Nrf2基因表达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感染48 h时,百优酸和茵陈三黄汤组TNF-α基因表达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甘草次酸组IL-1β和Nrf2基因表达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百优酸组HSP90基因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升高,感染72 h时,甘草次酸和茵陈三黄汤组TNF-α基因表达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甘草次酸、黄芩苷和百优酸组IL-1β和Nrf2基因表达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黄芩苷和茵陈三黄汤组HSP90基因表达量高于对照组。综合分析得出,四种药物添加剂均可不同程度提高虹鳟细菌感染应激的能力,其产生作用的方式各不相同,比较之下,甘草次酸、黄芩苷抗细菌感染应激损伤的综合效果较好。

魏可[5](2020)在《中华乌塘鳢重要免疫相关基因的分子克隆、基因表达及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乌塘鳢(Bostrychus sinensis)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塘鳢科(Eleotridae)、乌塘鳢属(Bostrychus),系河口咸淡水暖水性小型鱼类,具有生命力强、生长快、喜穴居等特点。生理学研究表明,中华乌塘鳢耐干露能力强,干露20h不死亡,非常适合活体运输远销。近年来,广西、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掀起了一股养殖中华乌塘鳢的热潮,使其成为重要的人工养殖对象。随着养殖面积的不断增加,包括肠炎病、赤皮病、弧菌病、寄生虫病等各种养殖疾病也相继出现,对中华乌塘鳢养殖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开展中华乌塘鳢养殖病害方面的研究,对于促进养殖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从台州患病中华乌塘鳢体内分离出1株优势菌,通过回归感染、组织病理切片、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等手段,对患病中华乌塘鳢开展病原学、免疫学等方面的研究,为该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参考。利用中华乌塘鳢在感染副溶血弧菌后脾脏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和建立cDNA文库,然后筛选了以下4个重要的先天免疫基因进行分析:1.中华乌塘鳢超氧化物歧化酶(BsCu/Zn-SOD与BsMn-SOD)基因的克隆及mRNA表达分析本研究克隆获得中华乌塘鳢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家族的两个亚型,即BsCu/Zn-SOD和BsMn-SOD的编码基因(Coding sequence,CDS)序列,其中Cu/Zn-SOD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包含465bp核苷酸,编码154个氨基酸;Mn-SOD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包含678bp核苷酸且编码225个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Cu/Zn-SOD基因无信号肽,为胞内蛋白;Mn-SOD基因在N端含有27aa线粒体靶向序列。正常组织分布检测显示,BsCu/Zn-SOD与BsMn-SOD基因在检测的脑、皮肤、肌肉、鳃、头肾、脾脏、肝脏、外周血、心脏中均有分布,BsCu/Zn-SOD基因在肌肉中分布最广泛,而BsMn-SOD基因主要在肌肉中分布。在副溶血弧菌和聚肌胞苷酸Poly(I:C)刺激下,BsCu/Zn-SOD与BsMn-SOD基因在肝脏、脾脏、外周血和头肾四个组织中的表达量均显着上调。2.中华乌塘鳢过氧化氢酶(BsCAT)基因的克隆、mRNA表达及功能分析本研究克隆获得中华乌塘鳢过氧化氢酶基因(BsCAT)的CDS序列,BsCAT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包含1578bp核苷酸,编码525个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BsCAT基因与其它硬骨鱼类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尤其是过氧化氢酶近端活性位点与过氧化氢酶近端血红素配体签名序列都非常保守和三个氨基酸催化位点His75,Asn158和Tyr358。正常组织分布检测显示,BsCAT基因在健康的中华乌塘鳢的脑、皮肤、肌肉、鳃、头肾、脾脏、肝脏、外周血、心脏中均有分布,但在肝脏中的表达量最高。在副溶血弧菌和Poly(I:C)感染下,实时荧光定量显示,BsCAT基因在肝脏、脾脏、外周血和头肾四个组织中的表达量均显着上调。纯化的重组BsCAT蛋白分析表明其最佳温度和pH分别为15℃和pH 7.0。3.中华乌塘鳢溶菌酶(BsLysG与BsLysC)基因的克隆、mRNA表达及功能分析本研究克隆获得中华乌塘鳢溶菌酶基因家族的两个亚型,即BsLysG和BsLysC的CDS基因及基因组序列,其中BsLysG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包含591bp核苷酸,编码196个氨基酸,其基因组总共包含5046bp核苷酸,四个内含子五个外显子组成;BsLysC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包含465bp核苷酸且编码154个氨基酸,其基因组总共包含2493bp核苷酸,3个内含子4个外显子组成。序列分析显示,BsLysG含有3个保守的催化位点Glu72,Asp85和Asp102及GLMQ基序(Gly97,Leu98,Met99 and Gln100),没有预测到信号肽,是一种胞内蛋白;BsLysC也包含两个保守的催化位点Glu52和Asp69;同时含有8个保守的Cys,形成4对二硫键。N端具有信号肽,为一种分泌蛋白。正常组织分布检测显示,BsLysG和BsLysC基因在检测的脑、皮肤、肌肉、鳃、头肾、脾脏、肝脏、外周血、心脏中均有分布,BsLysG和BsLysC基因均在脾脏中表达量最高,在副溶血弧菌和Poly(I:C)侵染下,BsLysG和BsLysC基因在肝脏、脾脏、外周血和头肾四个组织中的表达量均显着变化,但两种基因在组织中的免疫反应的时间和程度有一定的组织和时空差异性。纯化的重组BsLysG蛋白在35°C和pH 5.5下具有最佳活性;BsLysC蛋白在50°C和pH 6.0下具有最佳活性。4.中华乌塘鳢Hepcidin基因的克隆、mRNA表达及功能分析抗菌肽是许多物种(包括植物,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先天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保护这些生物免遭微生物入侵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克隆获得中华乌塘鳢Hepcidin基因CDS序列及基因组序列,其中BsHep基因开放阅读框包含273bp核苷酸,编码90个氨基酸;基因组总共含有507bp核苷酸,由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组成。结构预测显示,BsHep基因有信号肽24AA、前肽40AA和成熟肽26AA组成,成熟肽中包含8个保守的Cys,形成4对二硫键。正常组织分布检测显示,Hepcidin基因在检测的脑、皮肤、肌肉、鳃、头肾、脾脏、肝脏、外周血、心脏中均有分布,其在肝脏中表达量最高,在脾脏和外周血中次之。在副溶血弧菌和Poly(I:C)侵染下,Hepcidin基因在肝脏、脾脏、外周血和头肾四个组织中的表达量均显着上调。通过合成hepcidin多肽,分析结果表明它具有较强的的抗菌活性。

刘晓丹,肖自东,孙威,李席席,周一凡,张晓君[6](2020)在《青虾源维氏气单胞菌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NCBI已发表的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促旋酶B亚单位基因gyrB和编码细菌RNA聚合酶σ70因子基因rpoD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建立了一种快速检测青虾源维氏气单胞菌的双重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青虾源维氏气单胞菌gyrB和rpoD基因PCR扩增产物大小分别为815 bp、554 bp,而对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哈维弧菌(Vibrio harveyi)、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需钠弧菌(Vibrio natriegens)、非O1霍乱弧菌(non-O1 Vibrio cholerae)、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产气肠杆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扩增结果皆为阴性;灵敏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检测到的最低菌体DNA量为1.8×10-2 ng/μL,且10份送检样本检测结果与传统细菌分离鉴定结果相一致。结果表明,双重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好、灵敏性高,适用于青虾源维氏气单胞菌的快速检测。

左洋洋,朱永肖,罗晓雯,李梦梦,蓝冬丽,李莉,孔祥会[7](2019)在《草鱼源嗜水气单胞菌的毒力与耐药性检测》文中认为从患病草鱼体内分离出优势菌株AH-16,革兰氏染色,结果显示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该优势菌株经分子鉴定确定为嗜水气单胞菌。回归感染实验显示AH-16对鲫鱼的半致死浓度为1.2×107cfu/mL。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嗜水气单胞菌AH-16对复方新诺明、恩诺沙星、奈啶酸、新霉素、头孢噻肟、四环素等11种药物高度敏感;中度敏感的抗菌药物只有3种,有红霉素、妥布霉素和多粘菌素B;而对青霉素G、阿莫西林、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利福平、罗红霉素、磺胺异恶唑等8种抗菌药物表现出耐药性。研究结果将为科学防控鱼类嗜水气单胞菌病提供基础资料。

张小明,崔文耀,丁少青,李伟明,张庆华[8](2017)在《一株凡纳滨对虾源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文中提出【目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是世界范围内最主要的对虾养殖品种之一,2017年5-6月上海某凡纳滨对虾养殖场出现不明原因的死亡病例,发病急,死亡率高。从患病凡纳滨对虾体内分离到一株优势菌AVZ01,旨在确定病因并筛选出敏感药物,为今后凡纳滨对虾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从患病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和肠道中分离致病菌,通过理化特性及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鉴定,通过人工感染试验确定病原,使用Bliss法计算出半数致死剂量(LD50),并通过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从患病凡纳滨对虾体内分离到一株优势菌AVZ01,进行人工回归感染试验后,对虾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相似,凡纳滨对虾的LD50为8.7×105 CFU/m L。根据该菌株的形态特征、理化特性、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综合判断该病原菌为维氏气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米诺环素、诺氟沙星、庆大霉素等16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青霉素、苯唑西林、头孢氨苄等9种抗生素耐药。【结论】分离菌株AVZ01对凡纳滨对虾有较强的致病性,养殖过程中可选用庆大霉素及新霉素等药物进行防控。

王琰[9](2017)在《3种水环境因子胁迫对蜡样芽孢杆菌毒力和致病性影响研究》文中认为1蜡样芽孢杆菌的鉴定及毒性检测本章试验对一株鱼源致病菌进行了16SrDNA的鉴定、6种毒力基因的PCR检测、溶血素和4种胞外酶的定性分析以及对斑马鱼半数致死剂量测定和药敏试验,旨在从毒力基因和外毒素角度评估该菌对水产养殖动物的潜在致病性并通过药物敏感性试验,为蜡样芽孢杆菌引起的水产动物疾病防治提供用药参考。试验结果表明该菌为蜡样芽孢杆菌,携带与腹泻毒素相关的溶血素BL基因(hblC)、肠毒素T基因(bceT)、细胞毒素K基因(CytK)、多效调控因子(plcR)、非溶血性肠毒素(nheA)5种毒力基因,不含呕吐基因(ces);并且该菌分泌溶血素和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尿素酶胞外酶;其对斑马鱼LD50为3.26×108 cfu/mL。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庆大霉素等15种药物敏感。2水环境胁迫因子对蜡样芽孢杆菌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本章试验运用半定量PCR方法研究了单因素水环境胁迫因子对蜡样芽孢杆菌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本章试验旨在通过研究水环境胁迫因子对蜡样芽孢杆菌毒力因子表达的影响来评估养殖水环境因子变化对蜡样芽孢杆菌在水产动物致病性变化和水产品安全性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温度梯度25℃-35℃下,温度对CytK和plcR的毒力基因表达影响无显着差异(P>0.05),而对becT、hblC和nheA的影响均有显着差异(P<0.05),除becT在25℃时基因表达量最高外,CytK、plcR、hblC和nheA均在35℃时基因表达量最高;在pH6.0-8.5梯度下,pH对CytK和nheA的毒力基因表达影响均无显着差异(P>0.05),而对becT、hblC和plcR有显着差异(P<0.05),除nheA在pH为7.2时基因表达量高外,CytK、becT、plcR和hblC均在pH为8.5时基因表达量高;在亚硝酸钠浓度梯度0.75 mg/L-1.50 mg/L下,亚硝酸钠对5种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均有显着差异(P<0.05),并且5种毒力基因均在浓度为3.00 mg/L时基因表达最高。3水环境胁迫因子对蜡样芽孢杆菌胞外产物活性的影响本章试验采用细菌胞外产物测定方法研究了单因素水环境胁迫因子对蜡样芽孢杆菌胞外产物活性的影响,以期从胞外产物角度来评估蜡样芽孢杆菌对养殖水产动物的致病风险。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对5种胞外产物活性均有显着影响(P<0.05),并且均在35℃时,胞外产物活性最高;在不同pH对5种胞外产物活性均有显着影响(P<0.05),除淀粉酶在pH为7.2时活性最高外,其余4种胞外产物均在pH为8.5时活性最高;不同亚硝酸钠浓度下,除淀粉酶浓度为0.75 mg/L时酶活性最高外,亚硝酸钠对4种胞外产物的影响均有显着差异(P<0.05),并且均在亚硝酸钠浓度为3.00 mg/L时酶活性最高。4水环境胁迫因子共同作用对蜡样芽孢杆菌毒力和致病性影响本章通过正交试验来探究多水环境胁迫因子协同作用对蜡样芽孢杆菌毒力基因表达和胞外产物活性变化以及Bc对斑马鱼致死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3种水环境胁迫因子共同作用对蜡样芽孢杆菌5种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均无显着差异(P>0.05),CytK基因表达量最高为第4组(温度:25℃,pH:8.5,亚硝酸盐:1.50 mg/L),becT基因表达量最高为第1组(温度:35℃,pH:8.5,亚硝酸盐:0.75 mg/L),而hblC、plcR、nheA基因表达量最高均为第9组(温度:25℃,pH:6.0,亚硝酸盐:1.50 mg/L);3种水环境胁迫因子对5种胞外产物活性的影响无显着差异(P>0.05),脂肪酶与淀粉酶活性最高为第1组(温度:35℃,pH:8.5,亚硝酸盐:0.75 mg/L),溶血素酶活性最高为第9组(温度:25℃,pH:6.0,亚硝酸盐:1.50 mg/L),蛋白酶和尿素酶活性最高为第8组(温度:30℃,pH:6.0,亚硝酸盐:1.50 mg/L);影响蜡样芽孢杆菌对斑马鱼致死率的因素强弱顺序为:温度>亚硝酸盐>pH,但各实验组间斑马鱼死亡率无显着差异(P>0.05),其死亡率最高组为第9组(温度:25℃,pH:6.0,亚硝酸盐:1.50 mg/L)。蜡样芽孢杆菌对斑马鱼的致死率与毒力基因表达和胞外产物活性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刘开放[10](2017)在《华南沿海哈维氏弧菌耐药性、质粒多性样及其相关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哈维氏弧菌是海水养殖动物的主要病原菌,可引起鱼类眼球突出、体表出血、肌肉溃烂等症状且死亡率极高。随着抗生素在养殖动物中的大量应用,哈维氏弧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也日益严重,特别是多重耐药菌株和超级细菌的出现,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相关学者的高度关注。细菌质粒常带有耐药基因,可在同种属或异种属之间进行转移,这种水平转移常导致细菌耐药性的改变,从而造成细菌耐药基因的广泛传播。本文首先开展了采自中国华南沿海地区41株哈维氏弧菌对40种常见抗生素的耐药性研究,结果表明,41株菌均对阿米卡星耐药,40种抗生素对菌株的耐药率为4.9%~100%,所有菌株对40种抗生素的多重耐药比率在27.5%~95.0%之间,对30种以上抗生素耐药的菌株有15株。耐药谱型为41种,耐药谱的聚类分析得出,当欧式距离平方为2时,全部菌株聚类为7个类群(ⅰ~ⅶ)。当欧式距离平方为8时,全部菌株聚类为2个组群(Ⅰ、Ⅱ),组群Ⅰ菌株的耐药种类多于组群Ⅱ菌株,并且耐药谱型更多。因此,华南地区海水养殖水域中的哈维氏弧菌分离株耐药谱型多样,且具有严重的多重耐药性,来源不同的菌株耐药谱型存在差异。在所有调查菌株中,有36株菌携带质粒,检出率为87.80%,每个菌株携带1~5个质粒,从36株受试菌中共检出23种大小不同的质粒,分别为1.72~36.23 kb,形成20种质粒图谱。经EcoRⅠ消化后,所有菌株仍形成20种酶切质粒图谱,但谱型明显不同,表明这些菌株中存在大小相同但序列不一的质粒。本文采用变温法消除质粒。当通过37℃ (加入SDS)和43℃交替作用30代时,试验21株细菌的质粒全部被消除,但还有15株细菌质粒未被完全消除。根据ERIC分型结果,GDH11385类(华南地区哈维氏弧菌病原的主要遗传型)菌株携带的质粒可完全消除,而其他9种类型的菌株质粒均是部分消除。表明GDH11385类菌株的质粒易消除,对GDH11385进行质粒测序得出,携带的3个质粒容易在菌株间发生结合转移,从而使该菌在环境中具有竞争优势,也证明了该类型菌株具有较强的环境竞争优势,从而表现为该地区主要的弧菌病害病原菌。质粒消除后,有31株细菌的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磺胺类、氟喹诺酮类共4大类抗生素的耐药性明显减弱。根据上述4大类药物的耐药基因(ant(3")-I、aac(6’)-I、blaTEM、blaCTX-M、FloR、Sul I、qnrVC、qnrA,2个/类药)设计了引物并对基因组作PCR检测,结果表明,阳性检出率分别是78%、63.4%、19.5%、46.3%、68.3%、70.7%、0、48.8%。根据菌株耐药表性和PCR检测结果可知华南沿海哈维氏弧菌的耐药基因具有多态性,以上常用的耐药基因不适合该地区菌株的耐药性检测。菌株耐药性与质粒图谱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HNH1105和HNH1111耐药表型明显不同但质粒谱相同,说明这两株菌的抗药性主要是由染色体基因编码的。WC13DH51和GDH11388的耐药表型和质粒谱均不相同,说明这两株菌的抗药性主要是由质粒基因编码的。耐药表型差异明显的菌株其质粒图谱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表明耐药谱和质粒图谱两者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互关系。综上所述,哈维氏弧菌的抗药性既可由质粒基因编码,也可由染色体基因编码。总之,本研究确定了华南地区41株哈维氏弧菌的抗药性特征和质粒图谱,并通过相关性分析,确定了抗生素的耐药基因在菌体中携带方式,不仅为华南地区因哈维氏弧菌引发的重大流行病的防控提供用药指导,还为阐明哈维氏弧耐药分子机制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意义重大。

二、中华绒螯蟹幼体副溶血性弧菌病的病原分离与药敏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华绒螯蟹幼体副溶血性弧菌病的病原分离与药敏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加州鲈源腐皮镰刀菌的分离鉴定、防控及其感染鱼后的转录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致病性腐皮镰刀菌的分离鉴定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动物
        1.1.2 主要试剂
        1.1.3 培养基
    1.2 试验方法
        1.2.1 菌株的分离纯化
        1.2.2 菌株观察
        1.2.3 菌株鉴定
        1.2.4 孢子液制备
        1.2.5 人工感染
        1.2.6 不同浓度孢子液人工感染
    1.3 试验结果
        1.3.1 菌株的分离与观察
        1.3.2 菌株r DNA-ITS序列分析
        1.3.3 人工感染
        1.3.4 不同浓度孢子液人工感染
    1.4 讨论
第二章 腐皮镰刀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菌株
        2.1.2 培养基
    2.2 试验方法
        2.2.1 温度对腐皮镰刀菌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2.2.2 pH值
        2.2.3 盐度
        2.2.4 培养基
        2.2.5 碳源
        2.2.6 氮源
        2.2.7 光照
        2.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试验结果
        2.3.1 温度
        2.3.2 pH值
        2.3.3 盐度
        2.3.4 培养基
        2.3.5 碳源
        2.3.6 氮源
        2.3.7 光照
    2.4 讨论
第三章 腐皮镰刀菌的药敏特性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试验菌株
        3.1.2 药敏质控菌株
        3.1.3 主要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药物储备液制备
        3.2.2 药物对菌丝的作用
        3.2.3 药物对孢子的作用
    3.3 试验结果
        3.3.1 药物初筛结果
        3.3.2 药物MIC值测定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腐皮镰刀菌拮抗菌的筛选鉴定及其拮抗特性研究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菌株
        4.1.2 试验动物
        4.1.3 主要试剂
        4.1.4 培养基
    4.2 试验方法
        4.2.1 拮抗菌分离
        4.2.2 拮抗菌筛选
        4.2.3 拮抗菌鉴定
        4.2.4 拮抗菌药敏试验
        4.2.5 拮抗菌溶血试验
        4.2.6 拮抗菌安全性试验
        4.2.7 拮抗菌稳定性试验
    4.3 试验结果
        4.3.1 拮抗菌分离与筛选
        4.3.2 拮抗菌鉴定
        4.3.3 拮抗菌药敏结果
        4.3.4 拮抗菌溶血试验
        4.3.5 拮抗菌安全性
        4.3.6 拮抗菌稳定性
    4.4 讨论
第五章 拮抗菌发酵条件优化和抑菌物质初步研究
    5.1 试验材料
        5.1.1 试验菌株
        5.1.2 主要仪器
    5.2 试验方法
        5.2.1 拮抗菌生长曲线测定
        5.2.2 拮抗菌发酵条件优化
        5.2.3 拮抗菌培养基组分优化
        5.2.4 优化后生长曲线的测定
        5.2.5 抑菌物质初步研究
        5.2.6 数据统计和分析
    5.3 试验结果
        5.3.1 拮抗菌生长曲线
        5.3.2 拮抗菌发酵条件优化
        5.3.3 拮抗菌培养基组分优化
        5.3.4 优化后生长曲线
        5.3.5 抑菌物质初步研究
    5.4 讨论
第六章 加州鲈感染腐皮镰刀菌的转录组学分析
    6.1 试验材料
        6.1.1 试验菌株
        6.1.2 主要试剂
        6.1.3 主要仪器
    6.2 试验方法
        6.2.1 腐皮镰刀菌感染健康加州鲈
        6.2.2 样品制备
        6.2.3 RNA提取和文库构建
        6.2.4 数据分析
    6.3 试验结果
        6.3.1 测序数据质控
        6.3.2 转录组从头组装及评估
        6.3.3 功能注释
        6.3.4 差异表达分析
        6.3.5 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
        6.3.6 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分析
        6.3.7 qRT-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
    6.4 讨论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辽宁地区中华绒螯蟹“牛奶病”的病原分离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病蟹临床检查
        1.2.2 人工感染试验
        1.2.3 药敏试验
        1.2.4 病原分离与鉴定
        (1)分离。
        (2)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3)18S rDNA扩增与测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临床症状、病原分离、组织病理变化
    2.2 人工感染试验结果
    2.3 药敏试验与生理生化结果
    2.4 系统发育分析
3 讨论
    3.1 酵母的致病性
    3.2 蟹类“牛奶病”病原分析
    3.3 酵母菌的感染与致病

(3)罗氏沼虾两种病毒、两种细菌及虾肝肠胞虫检测与鉴定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罗氏沼虾发展现状
    2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
        2.1 IHHNV基因结构与分类
        2.2 IHHNV宿主范围
        2.3 IHHNV病理症状
        2.4 IHHNV的传播途径
        2.5 IHHNV检测技术
    3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
        3.1 白斑综合征病毒形态结构
        3.2 白斑综合征病毒命名
        3.3 白斑综合征病毒基因组
        3.4 白斑综合征病毒的病理症状
        3.5 白斑综合征易感宿主和传播途径
        3.6 白斑综合征检测技术
    4 虾肝肠胞虫
        4.1 虾肝肠胞虫的易感宿主和传播途径
        4.2 虾肝肠胞虫致病性
        4.3 虾肝肠胞虫患病症状及病理变化
        4.4 虾肝肠胞虫检测方法
        4.5 虾肝肠胞虫防控措施
    5 细菌常规鉴定法
        5.1 气单胞菌
        5.2 气单胞菌致病性
        5.3 细菌鉴定方法
    6 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第二章 罗氏沼虾IHHNV、EHP和 WSSV病原检测方法的建立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毒株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2.2 DNA提取
        2.3 PCR反应体系
        2.4 PCR条件优化
        2.5 质粒构建
        2.6 灵敏度检测
        2.7 临床检验试验
    3 实验结果
        3.1 退火温度优化结果
        3.2 预变性条件优化结果
        3.3 变性条件优化
        3.4 循环数优化
        3.5 WSSV、IHHNV和 EHP的 PCR程序优化结果
        3.6 灵敏度检测
        3.7 临床检测试验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罗氏沼虾IHHNV、EHP和 WSSV多重PCR病原检测方法的建立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试剂
        1.2 实验仪器
        1.3 引物设计与合成
    2 实验方法
        2.1 DNA提取
        2.2 多重PCR反应体系
        2.3 多重PCR反应条件优化
        2.4 多重PCR特异性
        2.5 多重PCR反应敏感性
    3 结果
        3.1 多重PCR退火温度优化
        3.2 多重PCR预变性条件优化
        3.3 多重PCR变性条件优化
        3.4 多重PCR循环次数优化
        3.5 多重PCR程序优化结果
        3.6 多重PCR的特异性扩增结果
        3.7 多重PCR灵敏度检测
    4 讨论
第四章 罗氏沼虾两种细菌性病原的检测与鉴定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1.2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细菌分离培养
        2.2 细菌形态观察
        2.3 细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
        2.4 药敏实验
        2.5 分子生物学鉴定
        2.6 人工感染实验
    3 实验结果
        3.1 病原菌形态特征
        3.2 生理生化特性
        3.3 药敏试验
        3.4 细菌16SrRNA分子鉴定
        3.5 人工感染
    4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虹鳟抗耶尔森菌应激损伤药物添加剂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药物添加剂在水生动物抗应激中的研究现状
        1.1 中草药在水产动物抗应激中的研究
        1.2 酸类在水产动物抗应激中的研究
        1.3 其他添加剂在水产动物抗应激中的研究
    2 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理
        2.1 有效成分
        2.2 中草药的作用机理
    3 中草药在冷水鱼细菌性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3.1 冷水鱼类细菌性疾病
        3.2 中草药防治冷水鱼类细菌性疾病中的应用
        3.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第二章 药物添加剂对耶尔森菌感染下虹鳟生长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1 材料
        1.1 实验鱼
        1.2 药物添加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药物饲料的制备
        2.2 养殖实验及生长指标测定
        2.3 攻毒实验及存活率统计
        2.4 样品采集
        2.5 生化指标测定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饲喂不同药物添加剂对虹鳟生长指标的变化
        3.2 人工感染虹鳟存活率的变化
        3.3 饲喂不同药物添加剂对虹鳟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4 讨论
        4.1 饲喂不同药物添加剂对虹鳟生长指标的影响
        4.2 饲喂不同药物添加剂对虹鳟抗鲁氏耶尔森氏菌感染的影响
        4.3 饲喂不同药物添加剂对虹鳟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5 小结
第三章 药物添加剂对耶尔森菌感染下虹鳟激素水平和组织结构的影响
    1 材料
        1.1 实验鱼
        1.2 药物添加剂
        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2 方法
        2.1 药物饲料的制备
        2.2 养殖实验
        2.3 攻毒实验
        2.4 样品采集
        2.5 血清激素水平的测定
        2.6 组织切片的制作与镜检观察
        2.7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药物添加剂对虹鳟皮质醇(COR)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变化
        3.2 药物添加剂对虹鳟三碘甲腺原氨酸(T3)和甲状腺素(T4)的变化
        3.3 药物添加剂对鲁氏耶尔森菌感染下虹鳟组织结构的变化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药物添加剂对耶尔森菌感染下虹鳟肝脏组织TNF-α、IL-1β、Nrf2和HSP表达的影响
    1 材料
        1.1 实验鱼
        1.2 药物添加剂
        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2 方法
        2.1 药物饲料的制备
        2.2 养殖实验
        2.3 攻毒实验
        2.4 样品采集
        2.5 RNA的提取
        2.6 RNA浓度检测
        2.7 cDNA的制备
        2.8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独立样本基因的表达
        2.9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药物添加剂对细菌感染下虹鳟肝脏TNF-α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2 药物添加剂对细菌感染下虹鳟肝脏IL-1β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3 药物添加剂对细菌感染下虹鳟肝脏Nrf2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4 药物添加剂对细菌感染下虹鳟肝脏HSP90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阶段研究成果
致谢

(5)中华乌塘鳢重要免疫相关基因的分子克隆、基因表达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acct
第1章 综述
    第1节 中华乌塘鳢及研究进展
    第2节 鱼骨先天免疫防御机制
        2.1 鱼类免疫防御机制
        2.2 超氧化物歧化酶
        2.3 过氧化氢酶
        2.4 溶菌酶
        2.5 Hepcidin
第2章 中华乌塘鳢致病菌的分离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动物
        2.1.2 病原菌分离
        2.1.3 人工感染试验
        2.1.4 病原菌形态与理化特性检测
        2.1.5 16SrDNA序列测定和分析
        2.1.6 药敏试验
        2.1.7 主要器官的组织病理观察
    2.2 结果
        2.2.1 患病症状
        2.2.2 病原菌
        2.2.3 人工感染实验
        2.2.4 生理生化鉴定结果
        2.2.5 16SrDNA序列分析
        2.2.6 药敏试验结果
        2.2.7 主要器官的组织病理观察
    2.3 讨论
第3章 中华乌塘鳢超氧化物歧化酶(BsCu/Zn-SOD与 BsMn-SOD)基因的克隆及mRNA表达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动物及菌株
        3.1.2 实验器材及试剂
        3.1.3 中华乌塘鳢脾脏基因组的提取
        3.1.4 中华乌塘鳢各组织总RNA的提取及c DNA合成
        3.1.5 BsCu/Zn-SOD与 BsMn-SOD基因的CDS序列分子克隆获得
        3.1.6 BsCu/Zn-SOD与 BsMn-SOD基因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1.7 BsCu/Zn-SOD与 BsMn-SOD基因的组织差异性表达
        3.1.8 免疫刺激后BsCu/Zn-SOD与 BsMn-SOD基因的表达变化
        3.1.9 副溶血弧菌刺激后BsCu/Zn-SOD与 BsMn-SOD基因的酶活性变化
    3.2 结果
        3.2.1 中华乌塘鳢Cu/Zn-SOD和 Mn-SOD基因CDS序列克隆分析
        3.2.2 中华乌塘鳢Cu/Zn-SOD和 Mn-SOD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析
        3.2.3 中华乌塘鳢Cu/Zn-SOD和 Mn-SOD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
        3.2.4 中华乌塘鳢Cu/Zn-SOD和 Mn-SOD基因结构分析
        3.2.5 中华乌塘鳢Cu/Zn-SOD和 Mn-SOD基因的组织特异性分布表达
        3.2.6 免疫刺激后中华乌塘鳢Cu/Zn-SOD和 Mn-SOD基因的表达
        3.2.7 BsSODs酶活性测定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中华乌塘鳢过氧化氢酶(BsCAT)基因的克隆、mRNA表达及功能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中华乌塘鳢BsCAT基因的CDS序列分子克隆获得
        4.1.3 中华乌塘鳢BsCAT基因序列分析及进化树构建
        4.1.4 中华乌塘鳢BsCAT基因的组织差异性表达
        4.1.5 中华乌塘鳢过氧化氢酶蛋白纯化表达
        4.1.6 中华乌塘鳢过氧化氢酶纯化蛋白的最适温度和pH值测试
    4.2 结果
        4.2.1 BsCAT基因的序列分析
        4.2.2 中华乌塘鳢BsCAT基因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析
        4.2.3 中华乌塘鳢BsCAT基因表达分析
        4.2.4 中华乌塘鳢重组BsCat的表达和纯化
        4.2.5 中华乌塘鳢重组rBsCAT的酶活性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中华乌塘鳢溶菌酶(BsLysG与 BsLysC)基因的克隆、mRNA表达及功能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中华乌塘鳢BsLysG与 BsLysC基因的CDS和基因组序列分子克隆获得
        5.1.3 中华乌塘鳢BsLysG与 BsLysC基因序列的分析
        5.1.4 中华乌塘鳢BsLysG与 BsLysC基因的表达分析
        5.1.5 中华乌塘鳢BsLysG与 BsLysC蛋白纯化表达
        5.1.6 中华乌塘鳢rBsLysG与 rBsLysC酶活性测定
    5.2 结果
        5.2.1 BsLysG与 BsLysC基因的序列分析
        5.2.2 中华乌塘鳢BsLysG与 BsLysC基因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析及进化树构建
        5.2.3 中华乌塘鳢BsLysG与 BsLysC基因表达分析
        5.2.4 中华乌塘鳢r BsLysG与 r BsLysC表达和纯化
        5.2.5 中华乌塘鳢重组rBsLysG和 rBsLysC的蛋白活性检测
    5.3 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中华乌塘鳢Hepcidin基因的克隆、mRNA表达及功能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材料
        6.1.2 中华乌塘鳢Hepcidin基因CDS和基因组序列分子克隆获得
        6.1.3 中华乌塘鳢Hepcidin基因序列的分析
        6.1.4 中华乌塘鳢Hepcidin基因的表达分析
        6.1.5 中华乌塘鳢Hepcidin肽的生物合成
        6.1.6 中华乌塘鳢Hepcidin合成肽的抗菌活性检测
        6.1.7 BsHep肽的免疫调节作用
        6.1.8 鱼类存活率测定
    6.2 结果
        6.2.1 BsHep基因的序列分析
        6.2.2 中华乌塘鳢BsHep基因的同源性分析
        6.2.3 中华乌塘鳢BsHep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
        6.2.4 中华乌塘鳢BsHep基因的表达分析
        6.2.5 BsHep肽的抗菌活性
        6.2.6 BsHep肽的免疫调节和体内保护
    6.3 讨论
    6.4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青虾源维氏气单胞菌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1.2 主要试剂
    1.3 引物设计与合成
    1.4 模板DNA制备
    1.5 分离菌的鉴定
    1.6 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1.7 双重PCR扩增的特异性
    1.8 双重PCR扩增的灵敏性
    1.9 送检样品的检测
2 试验结果
    2.1 分离菌鉴定结果
    2.2 双重 PCR 反应结果
    2.3 双重PCR扩增的特异性结果
    2.4 双重 PCR 扩增的灵敏性结果
    2.5 送检样品双重PCR检测结果
3 讨论

(7)草鱼源嗜水气单胞菌的毒力与耐药性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鱼
    1.2 细菌分离鉴定
        1.2.1 细菌分离
        1.2.2 人工感染
        1.2.3 gyr B基因的PCR扩增
    1.3 药敏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株鉴定
        2.1.1 分离菌的特征
        2.1.2 人工感染
        2.1.3 gyr B基因的PCR扩增
    2.2 药敏试验
3 讨论
    3.1 嗜水气单胞菌的致病性
    3.2 嗜水气单胞菌病的科学防治

(8)一株凡纳滨对虾源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用虾和参考菌株:
        1.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1.2 方法
        1.2.1 病害临床诊断:
        1.2.2 病原分离与纯化:
        1.2.3 人工感染及半数致死剂量 (LD50) 测试试验:
        1.2.4 细菌形态特征观察和生理生化鉴定:
        1.2.5 细菌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
        1.2.6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1.2.7 药物敏感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临床主要症状
    2.2 细菌的分离和形态观察
    2.3 病原菌的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鉴定
    2.4 药敏试验
3 讨论

(9)3种水环境因子胁迫对蜡样芽孢杆菌毒力和致病性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蜡样芽孢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1.1.1 形态特征
        1.1.2 培养特征
    2.1 蜡样芽孢杆菌的危害
    3.1 蜡样芽孢杆菌的毒素类型
        3.1.1 呕吐型
        3.1.2 腹泻型
    4.1 蜡样芽孢杆菌的胞外产物组成
        4.1.1 溶血素
        4.1.2 胞外酶
    5.1 蜡样芽孢杆菌毒力基因的分布情况
    6.1 蜡样芽孢杆菌鉴定方法研究
        6.1.1 常规生化鉴定方法
        6.1.2 PCR分子鉴定方法
    7.1 水环境胁迫因子
        7.1.1 温度
        7.1.2 酸碱性
        7.1.3 亚硝酸盐
    8.1 本试验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8.1.1 本试验的意义
        8.1.2 本试验内容
第二章 蜡样芽孢杆菌的鉴定及毒性检测
    1.1 试验材料与仪器
        1.1.1 试验材料
        1.1.2 试验试剂和仪器
        1.1.3 培养基
    2.1 试验方法
        2.1.1 16SrDNA鉴定
        2.1.2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2.1.3 蜡样芽孢杆菌6种主要毒力基因PCR检测
        2.1.4 胞外酶及溶血素定性分析
        2.1.5 半数致死剂量(LD_(50))测定
        2.1.6 药敏试验
    3.1 结果与分析
        3.1.1 DNA与16SrDNA扩增结果
        3.1.2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3.1.3 毒力基因的检测及序列分析
        3.1.4 胞外酶及溶血素活性
        3.1.5 半数致死剂量的测定
        3.1.6 药敏试验
    4.1 讨论
        4.1.1 蜡样芽孢杆菌的分布及16SrDNA鉴定
        4.1.2 蜡样芽孢杆菌的毒力基因
        4.1.3 蜡样芽孢杆菌的胞外产物
        4.1.4 蜡样芽孢杆菌的攻毒试验
        4.1.5 蜡样芽孢杆菌的药敏试验
    5.1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环境胁迫因子对蜡样芽孢杆菌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
    1.1 试验材料与仪器
        1.1.1 试验材料
        1.1.2 试验试剂和仪器
        1.1.3 培养基
    2.1 试验方法
        2.1.1 细菌培养
        2.1.2 RNA的制备
        2.1.3 RT-PCR反应
    3.1 试验结果
        3.1.1 温度对Bc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
        3.1.2 pH 对Bc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
        3.1.3 亚硝酸钠对Bc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
    4.1 讨论
    5.1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环境胁迫因子对蜡样芽孢杆菌胞外产物活性的影响
    1.1 试验材料与仪器
        1.1.1 试验材料
        1.1.2 试验试剂和仪器
        1.1.3 培养基
    2.1 试验方法
        2.1.1 溶血素测定
        2.1.2 蛋白酶活性测定
        2.1.3 脂肪酶活性测定
        2.1.4 淀粉酶活性测定
        2.1.5 尿素酶活性测定
    3.1 试验结果
        3.1.1 温度对Bc胞外产物活性的影响
        3.1.2 pH对Bc胞外产物活性的影响
        3.1.3 亚硝酸钠对Bc胞外产物活性的影响
    4.1 讨论
    5.1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环境胁迫因子对蜡样芽孢杆菌毒力和致病性的影响
    1.1 试验材料与仪器
        1.1.1 试验材料
        1.1.2 试验试剂和仪器
        1.1.3 培养基
    2.1 试验方法
        2.1.1 正交试验
        2.1.2 正交试验方案
        2.1.3 正交试验条件下水环境胁迫因子对Bc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
        2.1.4 正交试验条件水环境胁迫因子对Bc胞外产物活性的影响
        2.1.5 正交试验下Bc对斑马鱼致病性的影响
    3.1 试验结果
        3.1.1 正交试验条件下水环境胁迫因子对Bc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
        3.1.2 正交试验条件下水环境胁迫因子对Bc胞外产物活性的影响
        3.1.3 正交实验下Bc对斑马鱼致病性的影响
    4.1 讨论
        4.1.1 正交试验条件下水环境胁迫因子对Bc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
        4.1.2 正交试验条件下水环境胁迫因子对Bc胞外产物活性的影响
        4.1.3 正交实验下Bc对斑马鱼致病性的影响
    5.1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10)华南沿海哈维氏弧菌耐药性、质粒多性样及其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哈维氏弧菌的简介
        1.1.1 哈维氏弧菌的生物学特征
        1.1.2 哈维氏弧菌的致病性
    1.2 抗生素的的分类及应用
    1.3 哈维氏弧菌的耐药现状
    1.4 细菌耐药性的遗传机制
        1.4.1 染色体介导的耐药
        1.4.2 获得性耐药
    1.5 质粒DNA分析法
    1.6 质粒的消除研究
        1.6.1 化学试剂
        1.6.2 抗生素
        1.6.3 中草药
    1.7 耐药基因研究
        1.7.1 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
        1.7.2 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
        1.7.3 氟喹诺酮类耐药基因
        1.7.4 磺胺类耐药基因研究
    1.8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华南沿海哈维氏弧菌的耐药性研究
    2.1 材料
        2.1.1 菌株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1.3 试剂
    2.2 方法
        2.2.1 菌株的药敏测定
        2.2.2 基于耐药谱的哈维氏弧菌分型
    2.3 结果
        2.3.1 药敏检测
        2.3.2 基于耐药谱的哈维氏弧菌分型
    2.4 讨论
        2.4.1 哈维氏弧菌的耐药情况
        2.4.2 哈维弧菌耐药性与时空来源的相关性分析
        2.4.3 哈维氏弧菌耐药谱的聚类分析
3 哈维氏弧菌的质粒多样性
    3.1 材料
        3.1.1 菌株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1.3 试剂
    3.2 方法
        3.2.1 哈维氏弧菌的质粒图谱
        3.2.2 哈维氏弧菌的质粒酶切图谱
        3.2.3 质粒DNA片段大小的测定
        3.2.4 基于质粒谱型的哈维氏弧菌分型
        3.2.5 质粒消除
        3.2.6 耐药基因的检测
        3.2.7 哈维氏弧菌GDH11385菌株的质粒序列测定及分析
    3.3 结果
        3.3.1 质粒图谱与质粒DNA片段大小
        3.3.2 质粒酶切图谱与DNA片段大小
        3.3.3 基于质粒谱型的哈维氏弧菌分型
        3.3.4 质粒消除
        3.3.5 质粒消除后耐药谱的变化
        3.3.6 耐药基因检测
        3.3.7 哈维氏弧菌GDH11385菌株的质粒序列测定及分析
    3.4 讨论
        3.4.1 质粒指纹图谱的分析
        3.4.2 哈维氏弧菌质粒图谱的聚类分析
        3.4.3 质粒消除研究
        3.4.4 耐药基因的检测
        3.4.5 哈氏弧菌GDH11385菌株的质粒序列测定及分析
        3.4.6 耐药性与质粒图谱的相关性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中华绒螯蟹幼体副溶血性弧菌病的病原分离与药敏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加州鲈源腐皮镰刀菌的分离鉴定、防控及其感染鱼后的转录组分析[D]. 于交平. 上海海洋大学, 2021
  • [2]辽宁地区中华绒螯蟹“牛奶病”的病原分离与鉴定[J]. 马红丽,孙娜,陆晓岑,刘建男,郭思聪,赵小然,叶仕根.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0(05)
  • [3]罗氏沼虾两种病毒、两种细菌及虾肝肠胞虫检测与鉴定方法的建立[D]. 郭莹.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4]虹鳟抗耶尔森菌应激损伤药物添加剂的初步研究[D]. 冯淇元.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5]中华乌塘鳢重要免疫相关基因的分子克隆、基因表达及功能研究[D]. 魏可.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
  • [6]青虾源维氏气单胞菌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J]. 刘晓丹,肖自东,孙威,李席席,周一凡,张晓君. 淡水渔业, 2020(01)
  • [7]草鱼源嗜水气单胞菌的毒力与耐药性检测[J]. 左洋洋,朱永肖,罗晓雯,李梦梦,蓝冬丽,李莉,孔祥会. 河南水产, 2019(01)
  • [8]一株凡纳滨对虾源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J]. 张小明,崔文耀,丁少青,李伟明,张庆华. 微生物学通报, 2017(12)
  • [9]3种水环境因子胁迫对蜡样芽孢杆菌毒力和致病性影响研究[D]. 王琰. 天津农学院, 2017(07)
  • [10]华南沿海哈维氏弧菌耐药性、质粒多性样及其相关性分析[D]. 刘开放. 海南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绒螯蟹幼体副溶血性弧菌病的病原分离及药敏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