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空调冷热回收利用实例

中央空调冷热回收利用实例

一、中央空调冷却热量回收利用实例(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红[1](2020)在《夏热冬冷地区高校食堂建筑被动节能自然通风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高校食堂是大学校园中最重要的、也是学生光顾频率最高的场所之一。食堂的规划和设计一直被研究者重点关注。但是,高校食堂的热舒适性和节能特征,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研究表明,被动节能自然通风对改善室内热环境有明显的效果,因此存在将其高效应用在高校食堂的可能性。我国夏热冬冷地区季节性特点显着,夏季气候炎热,过渡季时间长,在夏热冬冷地区的被动式通风设计策略中自然通风和夜间通风具有良好的通风效果和节能潜力。自然通风降温技术所适应的建筑环境特征能够很好地与高校食堂的季节性使用特点相耦合。利用自然通风进行室内外空气交换,能够排出浊气,避免空气污染和疾病传播。研究表明:特别是对于人员集中,散热量较大的高校餐厅这类建筑,在夏季和过渡季,合理应用自然通风能够带走室内热量;同时由于人体在自然通风条件下可以适应较大幅度的环境温度变化,室内可以维持较高的温度而不需要运行空调设备;另外,在建筑表皮利用相变材料,则可以在白天学生就餐时还能充分利用夜间通风的降温效果。因此,通过形体和空间设计加强自然通风,结合相变材料应用于表皮降低室内温度,既可以提升用餐舒适度,也可以做到高校餐厅建筑的节能。本文从被动节能自然通风的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以夏热冬冷地区高校食堂建筑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改善室内热环境和节能为目标,研究揭示气候特征、食堂使用特征、建筑空间、形体、界面设计等多种因素的的协同作用规律,提出适用于提高自然通风的建筑设计策略。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分析研究高校食堂的建筑空间特征和食堂功能布局特征,结合国内外高校食堂的使用特点和用餐人员的行为特点,针对夏热冬冷地区的气候特征,研究揭示夏热冬冷地区高校食堂使用特征与被动节能措施中自然通风的耦合规律,包括夏热冬冷地区利用自然通风改善室内热环境和提高节能潜力的耦合规律,以及自然通风应用潜力与高校食堂使用时间特征的耦合规律。(二)通过高校食堂建筑设计及其室内环境改善和节能特性等方面的国内外文献的分析研究,结合长沙地区已建成的六所高校食堂的实地调研,从自然通风研究角度,提出五种夏热冬冷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适用于自然通风的食堂建筑空间布局模型。研究提出了基于CFD模拟的食堂建筑空间优化设计方法,包括设置不同的风向与建筑迎风面之间的夹角,模拟室内气流流动和风速分布,导出云图和测点风速进行分析比较,获得适宜每种模型的最佳朝向;将不同窗地面积比的各种食堂建筑模型进行模拟研究,对比通风效果随着窗地面积比变化的敏感性,获得不同食堂建筑模型和窗地面积比对建筑自然通风的最佳组合;研究食堂功能布局等对自然通风的相互影响,提出不同食堂建筑模型的推荐功能布局形式。基于以上研究,提出有利于自然通风应用的高校食堂建筑形体和空间布局的设计策略,使得高校食堂自然通风成为建筑设计中的可控因素。(三)研究提出基于特朗伯墙和相变蓄能被动通风构造技术的蓄能墙构造,辅助增强自然通风效果:研制了特朗伯蓄能墙系统,该系统由内外双层墙面组成,外墙玻璃层与内墙形成中间空气夹层,在内墙的内外墙面增加有高反射涂料及构造组成的夜间蓄冷相变材料集成系统。该双层板通过墙板内外墙通风口的开闭来发挥调节室内温度的作用。选取高校食堂建筑模型三,将其界面进行改造,在建筑的四个朝向,采用通高的特朗伯蓄能墙替换原来的窗间墙。参照气候适应性评估方法,采用Energy plus模拟软件,通过模拟实验,对使用本技术前后全年舒适时间进行对比,验证了蓄能墙改善自然通风的作用,结果显示蓄能墙的设置能降低室内温度,带来良好的节能效果。对比分析蓄能墙系统在不同朝向、不同季节的差异性,得到相应的界面设计新理念、设计方法和运行管理方法。(四)结合形体和空间布局,以及新型界面的构造和设计方法,形成了关于平面、空间、界面等有利于夏热冬冷地区高校食堂建筑自然通风应用的设计策略。本文针对高校食堂建筑的使用特征和夏热冬冷地区的气候特征,研究提出了五种典型建筑空间模型,研究了有利于高校食堂建筑自然通风的形体和空间优化设计方法以及食堂功能布局优化方法;研究开发了能增强自然通风效果的蓄能墙,提出了相应的建筑界面设计方法。研究成果构成了一套有利于夏热冬冷地区高校食堂建筑自然通风的技术措施和设计方法。通过该措施和方法的推广应用,可以改善夏热冬冷地区高校食堂室内热环境,创造怡人的用餐环境,提高大学生的生活品质,同时做到节约能源,为夏热冬冷地区高校食堂建筑的绿色设计和绿色校园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郑思明[2](2020)在《基于数据中心余热回收的微通道平板环路热管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技的进步,数据中心IT设备高度集成化,数据中心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其能源效率偏差以及机房散热量日渐趋高,引起的高能耗问题开始受到了各界的强烈关注,再加上当前能源形势紧张。因此,运营商目前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改变数据中心当前的高耗能模式,使其散热系统的能耗降低。根据数据中心应用传统机械制冷空调系统存在的高能耗以及局部热点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数据中心余热回收的微通道平板环路热管系统,降低数据中心的能耗以及将热量回收利用。这样可有效提升数据中心的能源效率,促进数据中心节能减排。本研究以微通道平板热管阵列加工而成的蒸发端为吸热部件,以微通道平板热管阵列加工而成的冷凝端为散热部件,配合微通道平板热管加工而成的热交换器、蒸汽输送管线以及液体回流管线等组合成热回收系统。系统及时将IT设备热量传递到室外进行回收,使IT设备保持在规定的工作温度。该系统还可以解决IT设备局部热点问题,提高IT设备的工作效率。从而实现数据中心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在研究过程中,将基于数据中心余热回收的微通道平板环路热管系统进行室内模拟实验测试。利用步入式环境控制室模拟数据机房的温湿度,通过控制循环水流量、热交换器入口水温、蒸发端与冷凝端的高度差、模拟热源热量以及系统充液率这五个变量,分析不同变量对系统热回收效率的影响。并且以500W服务器为分析对象,对系统的经济效益及节能减排效益做出评价。本研究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达到稳定运行时,蒸发端与冷凝端的微通道平板热管表面的温度随着水流量的升高而逐渐降低;随着入口水温和模拟热量的升高而逐渐升高;随着其高度差和充液率的增大变化非常微小。系统的蒸汽压力随着水流量的升高而逐渐降低,随着入口水温和模拟热量的升高而逐渐升高,但是系统的蒸汽压力受高度差和充液率的影响非常微小。系统的平均热回收效率随着水流量、高度差以及充液率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随着入口水温和模拟热量的升高而逐渐降低。通过误差分析发现,系统热回收效率的最大不确定误差为8.98%,不超过10%;说明仪器误差对于系统热回收效率的影响比较小。系统建造成本为2750元,年净收益为4103.02元,投资回收期为1.17年,说明该系统盈利前景较为可观。系统运行一年可节约标准煤的使用量为845.17kg,减少粉尘、NOx、CO2、SO2的排放量分别为574.72kg、31.69kg、2107.01kg、63.39kg。系统运行一年减排的总效益为898.66元,节能减排效果较为显着。

饶顺[3](2020)在《翅片套管式冷凝热回收换热器开发设计》文中指出关于家用空调冷凝热回收利用的研究及应用众多,一致认为,使用空调冷凝热生产生活热水,能带来很大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现今,成熟运用的空调冷凝热回收技术一般都是多换热器系统,其结构相对较复杂、价格昂贵,多用于大型的空调系统,不适于家用空调。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翅片套管式空调冷凝热回收换热器,能同时实现风冷和对空调冷凝热进行回收。文中通过ANSYS-FLUENT软件对换热器在未进行热回收状态下传热管内部的温度场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换热器内管中的流体温度随着夹层管中制冷剂的温度变化而变化,换热器传热管内管中的流体及内管结构不会减弱空气对夹层管内制冷剂的冷却效果。认为该换热器具有很高的可行性。文中结合相关经验公式,对全热回收与部分热回收状态下换热器的节能性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发现,部分热回收时,随着内管中水速的增加,风速逐渐降低;全热回收时,制冷剂出口随着水速逐渐降低;两种热回收状态下,换热器均能生产出80℃以上的生活热水。因此,该热回收换热器具很高的实用价值。

柏友顺[4](2020)在《焓差试验室综合节能技术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制冷空调产品的能耗日益增加。我国针对制冷空调产品提出了许多能效指标及节能要求,而这些措施都是针对其产品本身的,往往都忽视了制冷空调产品检测检验过程中的能耗要求。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对制冷空调产品检测装置中用途最广、能耗最高的焓差试验室进行了节能改造,并通过搭建实验装置进行对比实验研究。最后将其研究成果应用到焓差试验室的实例中,分析其节能效果。本文首先通过分析焓差试验室能耗状况,指出其存在落后、能耗高等不足,进而提出了两种改进方案。一是采用末端阀件无级调节制冷系统以保护压缩机并实现工况快速化过渡;二是将焓差室一侧环境间所配置工况机运行时产生的冷凝热,回收利用到另一侧环境间,以提高能源利用率并降低能耗。在此基础之上搭建了两套制冷系统末端阀件无级调节实验装置。通过与传统热力调节方式的对比实验,发现恒温变负荷情况下,电磁脉冲调节方式比传统热力调节方式工况响应时间缩短4.8%~9.1%,电子联调调节方式比传统热力调节方式工况响应时间缩短14.3%~23.3%;定负荷变温情况下,电磁脉冲调节方式比传统热力调节方式工况响应时间缩短10.0%~16.7%,电子联调调节方式比传统热力调节方式工况响应时间缩短16.0%~33.3%;在温度波动方面,两种情况下,电子联调调节方式出风温度稳定状态最大与最小值偏差也都明显小于其他两者,是性能最佳的无级调节方式。与此同时,本课题还搭建了氟侧和水侧两套冷凝热回收实验装置。通过对比实验发现相同冷却水温条件下,氟侧热回收效率比水侧热回收更高,其全热回收量大于水侧20%左右;氟侧热回收的调节范围比水侧热回收更广,约为水侧热回收的1.73倍;引入热回收系统后,压缩机的排气温度会有所上升,尤其是在进行低温工况试验时,且氟侧热回收对应的压缩机排气温度升高的更快、更高,对压缩机的不利影响更大。最后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某企业搭建的节能型焓差试验室中,计算得出了该节能型焓差试验室每小时最大节约电量132.5k W·h,并估算了投资回收期大致需要半年时间。

张欣[5](2020)在《基于云平台的地源热泵冷却塔耦合系统的动态模拟及运行策略分析》文中认为地源热泵技技术因其使用可再生能源,使得它在全球范围内广泛被运用,相应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然而针对夏热冬冷地区,传统的地源热泵存在严重的土壤热堆积和系统能耗上升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地源热泵冷却塔耦合系统,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为了使地源热泵冷却塔耦合系统更加节能,系统最优的辅助散热控制策略成了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基于上述现状,以夏热冬冷地区城市——合肥为例,研究一典型办公建筑,通过TRNSYS软件建立地源热泵冷却塔系统模型,并对组成系统的主要模块数学模型和各模块参数设置进行介绍。接着介绍了合肥地区的气象特征,并利用TRNSYS软件计算了该实际工程建筑全年动态负荷,并分析了全年动态负荷的特点。再接着利用已有的云平台技术,通过运行实际工程,得到系统在供冷供暖两种工况下分别为期一周的监测数据,与TRNSYS软件模拟得到的实际工程模拟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仿真系统模型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最后对工程实例进行为期多年的连续运行模拟,研究辅助散热设备季节性运行、每日不同运行时间以及不同比例辅助散热量运行控制策略,还研究了同步控制、最高温度控制和温差控制三种系统控制策略,分析土壤平均温度、地埋管换热器出水温度、制冷工况热泵机组COP和系统能耗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得出了地源热泵冷却塔耦合系统最优的运行策略:系统处在同步控制策略下,86%散热量的辅助散热设备春夏季每日7:00-10:00运行。

胡蓬春[6](2019)在《商业办公楼中央空调系统安装工程质量控制体系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商业办公楼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每年新开工面积达到6000万平方米以上,中央空调系统广泛应用于商业办公楼,以满足人们对商业、办公的舒适性需求。由于商业办公楼中央空调系统比较复杂、专业性强,在工期紧、交叉施工、施工环境恶劣的情况下,质量控制难度极大;空调安装工程的质量引起商业办公楼的“天花发霉”、风机噪音大、空调制冷效果不佳、安全隐患等问题不断出现。随着人们对所处环境舒适性和安全性要求的提高,中央空调系统不但影响商业办公楼的品质和经济效益,还关系着客户的身体健康,关乎商业办公楼的安全运营和运营成本的控制,因此对商业办公楼中央空调系统安装工程质量控制体系的研究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本文从质量控制理论出发,建立质量控制体系,重点对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进行研究,特别强调了“人”的因素的重要性,并对质量的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在商业办公楼中央空调系统安装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出现很多质量问题,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根据质量控制体系相关内容,设计了商业办公楼中央空调系统安装工程的质量控制体系,然后对中央空调安装工程在设计、招标阶段、施工阶段和运营保修阶段采取的质量控制方法进行研究,完善了商业办公楼质量控制体系的内容;结合广州珠江新城某商业办公楼中央空调系统安装工程,采取PDCA控制方法和三阶段质量控制方法,解决了实施过程中产生的质量问题,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能够对我国商业办公楼中央空调系统安装质量控制的建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林凯威[7](2019)在《公共建筑中央空调运行控制策略及节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十年来,随着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建筑能源消耗总量也在不断增加。公共建筑中央空调占建筑能耗比较高,因此需要有必要对公共建筑中央空调系统进行节能优化。本文主要研究医院建筑中央空调的运行控制及节能策略,目标是通过建立建筑能耗模型,结合负荷预测及Smith预估模糊PID算法,对中央空调系统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优化。论文首先分析了某医院建筑的基本信息,利用能耗模拟软件建立了建筑能耗模型,模拟了全年空调设备能耗并用实测数据进行了验证。通过模型分析了中央空调系统中不同设备的全年能耗变化特性,结果表明:空调主机能耗最高,占据空调系统总能耗的64.6%,而水泵能耗占据总能耗的19.9%。通过影响因子的计算及对比来研究建筑能耗对不同变量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中央空调系统总能耗受室内设计温度影响程度最大,影响因子能达到0.5以上。利用环境温湿度及上一周期空调系统总负荷,拟合了空调系统能耗预测公式,结果表明:该预测方法可以准确预测建筑物总负荷,并使预测结果的相关系数保持在0.99以上。建立了中央空调变水流量控制的数学模型,研究了基于Smith预估的模糊PID控制方法对空调水系统的响应特性,并与其他控制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利用基于Smith预估的模糊PID控制技术不仅在系统响应速度上更快,能够极大减少超调及振荡现象的发生,且抗干扰性及鲁棒性也更强。最后,建立某医院建筑中央空调自动控制系统,探讨了系统的主框架结构,利用PLC及上位机建立了自动控制系统。研究了模糊PID控制技术在PLC内的实现方法,探讨了将预测控制方法应用在PLC中的思路。通过自动控制系统对数据实时采集,对比了优化前后的空调系统部件运行特性及能耗。结果表明:通过优化后的自动控制系统,可以优化空调设备运行状态,有效减少中央空调整体能耗水平。中央空调系统在制冷季可累计节能6.6万kWh,节能率可达8.8%。应用优化后的变流量控制方式对水泵流量进行控制,可以大大降低水泵运行费用,空调水泵、地源水泵及热水泵在制冷季运行期间可累计节能4.32万kWh,为中央空调系统总节能量的65%。上述研究成果对公共建筑中央空调系统节能运行提供了思路。

周广[8](2019)在《双温冷源独立新风空调系统的建模及仿真研究》文中提出因在保证室内空气品质和热舒适性的同时,又满足建筑节能要求,双温冷源独立新风空调系统(dedicated outdoor air systems,简称DOAS)受到广泛关注。但无论是系统设计形式、新风处理技术还是热回收方式,其研究均有待深入和完善。建模仿真可以根据需要十分方便地改变双温冷源DOAS的结构、设备参数和控制,以较低的成本预测系统性能,为优化系统设计与控制提供决策支持。然而,现有DOAS的建模仿真研究较少系统地介绍其热流物理系统的建模方法,且热流物理系统模型不完善;大多数DOAS仿真研究的重点也不在控制,控制系统模型理想化。另外,传统的建模仿真平台采用命令式编程语言和因果建模方式,模型方程与数值求解方法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存在建模效率低、技术门槛高、缺乏标准化组件接口及模型拓扑结构与实际不一致等问题。为解决现有研究的局限,本课题针对本文设计的新风处理系统及双温冷源DOAS,探索采用基于方程、面向对象的多领域统一建模语言Modelica建立具有标准化接口的DOAS模型库的方法,并按照实际物理系统的拓扑结构建立双温冷源DOAS模型进行实例研究。具体如下:(1)提出了一种变工况适应性强的双表冷器双旁通新风机组FHU-A。设计了喷雾蒸发冷却排风,然后通过板翅式换热器对新风进行预处理的热回收系统。基于不同新风处理方式,设计了三种双温冷源DOAS。根据双温冷源DOAS实际物理系统的拓扑结构,制定了仿真模型的基本架构。(2)介绍了Modelica语言建模的技术路线。系统地研究了各组件的数学模型,并采用Moedelica语言建立了DOAS热流系统对象模型库。其中,一方面建立了比现有模型更快速高效、精度更高的水-空气翅片管换热器(FTHE)湿工况新模型。另一方面,新建了空气-空气板翅式换热器(PFHE)干工况模型。新PFHE模型也可用来模拟其它空气-1空气换热器的传热,只要换热器两侧的结构和几何尺寸一致,传热因子j=c1c2Rem(或者努塞尔数Nu= CRen),且不考虑冷凝。新FTHE和PFHE模型均不需要提供换热器几何数据、传热系数和性能数据文件,只需名义工况数据,就能预测换热器性能。(3)阐述了双温冷源DOAS控制系统对象建模方法。系统地提出接近工程实际的基于气象分区的工况划分方法,各工况对应的新风控制量算法与系统运行模式,以及各子系统设备的本地控制策略及算法。采用Modelica语言建立了双温冷源DOAS的控制系统对象模型库。(4)基于上述DOAS模型库,建立了三个双温冷源DOAS仿真模型。其特点是计算管网压力分布,可测试局部和监督控制算法之间的相互作用;控制系统更接近工程实际;模型拓扑结构与实际物理系统一致。选取典型高湿地区广州市的某办公楼进行实例研究。结果显示:基于本文设计的新风处理系统与双温冷源DOAS及其模型库,按仿真模型架构建立的三个DOAS仿真模型完全可以按预定控制策略和目标运行;系统设计和控制的改进措施改善了控制品质,有效降低了控制系统的复杂性、FHU-A设备造价及各系统能耗。可推广应用的普适性规律:选择高效冷水机组对降低系统能耗十分关键;采用高压泵加雾化喷头的蒸发冷却或加湿方式是十分节能的方案;热回收系统成本回收周期过长,在广州地区不宜采用;高温冷水机组不仅承担了系统的全年大部分冷负荷,还可以承担全年湿负荷,对节能有利;在广州地区,新风处理系统有必要设置双旁通风道,以降低新风处理能耗。研究表明,基于Modelica语言建立的DOAS模型库,可帮助用户在设计阶段快速进行DOAS模型搭建和仿真,创建一个可以灵活地改变系统设计和控制策略的DOAS虚拟实验平台,为预测系统性能,优化系统设计和控制提供决策支持,并为后续更多的研究创新打下基础,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刘群[9](2019)在《严寒地区商业项目空调系统节能与经济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商业建筑迅猛发展,大量高能耗建筑的产生造成社会能源消耗量和经济成本大幅提升。随着建筑中空调系统形式的日新月异,变风量、热回收、全新风、新能源系统等各不相同的空调系统应酝而生,其能源消耗占到了建筑总能耗的很大比例。因此,从能源的合理利用及经济角度分析,节能降耗将成为社会的主要关注点。本文以实际工程为例,对严寒地区商业项目的负荷模拟及空调系统冷热源的选型问题进行分析对比,同时从经济合理的角度分析机组能效等级的选取原则;对比市政热源及燃气锅炉的使用情况及运行成本;根据混合式系统中的一次回风系统[17]、冬季新风及补风机组的运行方案以及整体风平衡系统的设计情况来分析研究整个商业项目的运行及节能情况。通过本文研究分析可以发现:负荷模拟为实现经济与节能的核心基础数据;通过方案比选来提高冷站全年综合效率(EER)为设备选择的必要条件,对热源的选取需综合考虑多种外部条件,不可盲目按照设计参数确定设计方案;在空调系统设计过中,变新风比为空调全年运行过程中的主要节能运行方式,同时通过对不同时间段的风量平衡分析,可避免由于风机(或水泵)选型偏大导致的水系统处于大流量、小温差运行工况,从而提高风机(或水泵)运行效率和冷(热)量输送效率;为保证严寒地区冬季新风机组、补风机组的正常运行,采用增加预热盘管及管道式循环泵的方式可有效降低能源的使用以及后期的运营成本,从而实现设备的经济与节能运行。

赵志达[10](2019)在《基于时滞辨识的中央空调系统建模及优化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央空调系统的理论模型、经验模型以及数据模型能够体现建模环节的热力学特征,因此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其中,理论模型是运用数学逻辑所构建的工程模型,常以能量平衡的方式体现建模环节的内在参数变化。经验模型依据研究人员的经验对理论模型中难以确定或变化范围较大的系数进行简化。数据模型则是以历史数据为分析对象,对建模环节的数据特征的抽象表现形式。同时,中央空调系统中普遍存在着影响着系统温度与热力参数变化的时滞现象,所以任何模型都应将此种现象考虑在内。然而,针对时滞现象的描述通常是在建立基础模型后附加时滞项或在时间变量中增添时滞值,对于时滞值范围与大小的确定并没有过多的研究。作为基础问题研究,合理地分析时滞现象对优化系统建模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性能良好的模型除了揭示系统内在变化特征外,还有利于系统的优化控制。如果模型能够体现或预测出参数调节过程中存在的时滞稳定区间或时滞值,将会降低控制器与执行器的动作时间,使系统状态参数快速达标,进而起到节能的作用。如今,建筑能源管理系统中存储了海量的数据,使得通过数据分析系统中时滞现象及其大小变为可能。但针对中央空调系统的数据采样周期通常较大,使得系统数据的完整程度不够完善,时滞数值无法直接获得。因此,在结合诸多数据处理方法来获得良好的历史数据质量后,才能实现中央空调系统的时滞辨识。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以中央空调系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系统的时滞建模与辨识。分别设计了能够反映系统时滞现象的时滞状态空间模型与数据模型,并对两种模型的应用进行了讨论。详细研究内容如下:首先,给出了中央空调系统中的时滞定义,用于区分在系统中经常存在的热惰性及热惯性,以便确定系统中的时滞研究范围。随后,分析了时滞现象对系统运行的影响,并通过案例建筑说明时滞现象的数据体现。同时,本文结合粒子群算法与卡尔曼滤波对案例建筑历史运行数据处理后,设计了以数据变化趋势为基础的中央空调系统时滞值辨识方法,并应用模拟退火算法对辨识过程中的参数进行寻优。其次,设计了两种能够体现中央空调系统时滞特性并能预测未来状态参数的线性模型及数据模型。其中,线性模型结合了现代控制理论中的时滞状态空间分析法,以中央空调系统中的能量平衡特性为分析依据,能够得到了建模环节的时滞稳定区间上界。在应用方面,将此种建模方法与预见控制理论相结合,以系统中阀门的控制为例进行了优化仿真。数据模型结合了改进的Elman与BP神经网络,模型内部以趋势变化数据作为连接条件及约束条件来预测建模环节的时滞值与未来状态参数。以数据模型为基础,设计了以模糊PID为核心控制器的中央空调系统自适应控制方案。通过与传统的模糊PID控制系统进行了仿真对比得到,此种控制方案获得了更为精确的控制性能,并且控制响应时滞及调节时间都有所减少,设备能耗也有所下降。最后,将线性模型、数据模型及对应控制方法的性能进行了对比,讨论了两种模型的应用条件与优缺点,以便针对不同建筑情况或数据情况进行方法选取及控制方案确定。

二、中央空调冷却热量回收利用实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央空调冷却热量回收利用实例(论文提纲范文)

(1)夏热冬冷地区高校食堂建筑被动节能自然通风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1.4 总结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高校食堂建筑的研究现状
        1.2.2 国外高校食堂建筑及自然通风的研究
    1.3 研究范围界定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范围界定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方案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高校食堂的特点与自然通风的关系
    2.1 国内外高校食堂比较
        2.1.1 国内高校食堂
        2.1.2 国外高校食堂
        2.1.3 总结
    2.2 食堂的特点
        2.2.1 食堂的定义
        2.2.2 我国食堂的发展历程
        2.2.3 高校食堂特点和企事业食堂对比
        2.2.4 高校食堂特点及对设计的确定性
    2.3 食堂的内部物理环境
        2.3.1 声环境现状
        2.3.2 光环境现状
        2.3.3 空气环境现状
        2.3.4 总结
    2.4 高校食堂能耗情况分析
    2.5 高校食堂室内通风的目标
        2.5.1 食堂建筑对室内健康通风的要求
        2.5.2 热舒适通风的要求
        2.5.3 食堂建筑能源利用要求
第3章 自然通风设计和高校食堂特征的耦合
    3.1 风环境设计的方法程序及措施
    3.2 建筑风环境与场地设计的关联
        3.2.1 建筑场地类型及特征
        3.2.2 建筑群体布局
        3.2.3 建筑单体形态
        3.2.4 气候条件
    3.3 风环境和建筑形式
        3.3.1 影响通风的建筑因素
        3.3.2 风能利用和减小风害
    3.4 室内风环境的设计原理及策略
        3.4.1 利用自然通风的特点
        3.4.2 现代模式与传统模式比较
        3.4.3 自然通风的方式
        3.4.4 利用太阳能强化自然通风模式
    3.5 夏热冬冷地区和被动节能自然通风耦合
        3.5.1 夏热冬冷地区气候特点
        3.5.2 夏热冬冷地区的气候适应性策略
        3.5.3 高校食堂季节性与被动节能自然通风耦合
        3.5.4 夏热冬冷地区被动节能通风策略
    3.6 自然通风技术在大体量的建筑中的运用
        3.6.1 平面单元的竖井式自然通风
        3.6.2 双层墙通风模式
        3.6.3 天井分离餐厨通风模式
        3.6.4 利用大通廊作为腔体实现通风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建立食堂自然通风模型
    4.1 高校食堂的建筑特征
        4.1.1 高校食堂的平面布局形式
        4.1.2 用餐区和厨房备餐区的平面关系
        4.1.3 用餐区和厨房备餐区的空间组合形式
    4.2 食堂模型建立的原则
        4.2.1 食堂自然通风的区域
        4.2.2 适宜的建筑形体
        4.2.3 食堂自然通风的形式
    4.3 建筑模型的平面及空间布局
        4.3.1 规模及其他建筑参数的确定
        4.3.2 食堂空间的组合形式
        4.3.3 建立适宜于通风的食堂模型
        4.3.4 模型与长沙六所已建成的高校食堂对比
    4.4 食堂建筑自然通风动态耦合计算
        4.4.1 自然通风评价方法
        4.4.2 模型及建筑计算
    4.5 食堂模型及模拟设置
        4.5.1 食堂CAD形体模型的分析
        4.5.2 网格划分和湍流模型的选择
        4.5.3 边界条件的设置
        4.5.4 模拟计算的取点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CFD自然通风模拟
    5.1 模拟验证及模型模拟任务书
        5.1.1 食堂模型的计算参数及外界条件
        5.1.2 自然通风的计算方法
        5.1.3 已有模型验证
    5.2 迎风面与全年主导风向角度模拟
        5.2.1 迎风面与主导风向成90°
        5.2.2 迎风面与主导风向成75°
        5.2.3 迎风面与主导风向成60°
        5.2.4 迎风面与主导风向成45°
        5.2.5 迎风面与主导风向成0°
        5.2.6 五个模型通风应用潜力对比
    5.3 变风向角度模拟比较分析
        5.3.1 模型一不同角度的风速分布
        5.3.2 模型二不同角度的风速分布
        5.3.3 模型三不同角度的风速分布
        5.3.4 模型四不同角度的风速分布
        5.3.5 模型五不同角度的风速分布
        5.3.6 五模型最佳角度的风速比较
    5.4 窗地面积比模拟比较
        5.4.1 不同窗地面积比对模型一通风应用潜力的影响
        5.4.2 不同窗地面积比对模型二通风应用潜力的影响
        5.4.3 不同窗地面积比对模型三通风应用潜力的影响
        5.4.4 不同窗地面积比对模型四通风应用潜力的影响
        5.4.5 不同窗地面积比对模型五通风应用潜力的影响
        5.4.6 本节小结
    5.5 模型三有无温差条件下通风应用潜力比较
        5.5.1 有温差条件的通风模拟
        5.5.2 有无温差条件下模拟结果对比
    5.6 模型二自然通风应用潜力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蓄能墙系统Energy Plus模拟
    6.1 界面引入双层相变材料墙体结合夜间通风系统
        6.1.1 特朗伯蓄热双层墙的类型介绍
        6.1.2 相变材料壁板PCM Trumbo
        6.1.3 夜间通风蓄冷系统界面
    6.2 长沙气象数据分析
        6.2.1 长沙基础信息
        6.2.2 气象分析软件介绍
    6.3 模型建立及基本假设
        6.3.1 国内外能耗模拟软件比较
        6.3.2 建筑几何模型建立
        6.3.3 建筑围护结构参数信息
        6.3.4 人员、灯光、设备作息时间设定
        6.3.5 模型工况说明
    6.4 模拟结果及分析
        6.4.1 南向模拟结果分析
        6.4.2 北向模拟结果分析
        6.4.3 东向模拟结果分析
        6.4.4 西向模拟结果分析
    6.5 模拟结果对比
        6.5.1 各朝向全年舒适时数提升效果对比
        6.5.2 各季全年舒适时数提升效果对比
        6.5.3 各季各朝向全年舒适时数提升效果对比
    6.6 特朗伯墙板夜间蓄冷系统的发展延伸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设计验证及研究总论
    7.1 被动节能策略集成的建筑模型
        7.1.1 食堂模型的平面布局
        7.1.2 食堂模型的立面外观及效果图
        7.1.3 食堂模型的内部布局及外墙构造
    7.2 食堂模型CFD模拟的结果分析
        7.2.1 测速点的平均风速分析
        7.2.2 有无温差的风速及云图比较
        7.2.3 窗地面积比结果分析
        7.2.4 迎风面与主导风的角度对比
    7.3 Energy-plus模拟蓄能墙的效果验证
        7.3.1 模拟结果显示
        7.3.2 蓄能墙与空调的经济性比较
    7.4 自然通风研究方法及设计策略
        7.4.1 自然通风设计方法
        7.4.2 高校食堂自然通风设计策略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
致谢

(2)基于数据中心余热回收的微通道平板环路热管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数据中心常规空调冷却系统节能研究现状
        1.3.2 微通道平板热管研究现状
        1.3.3 热管技术用于数据中心冷却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目标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装置与测试方案
    2.1 实验平台设计
        2.1.1 系统结构设计
        2.1.2 工作原理
        2.1.3 系统创新点
    2.2 实验平台制作与搭建
        2.2.1 实验台制作
        2.2.2 实验台安装
        2.2.3 主要测试仪器与设备
    2.3 测试方案
        2.3.1 工况设计
        2.3.2 测点布置
        2.3.3 测试步骤
    2.4 误差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性能分析
    3.1 系统传热分析
        3.1.1 蒸发器吸收的热量
        3.1.2 制冷剂相变传输的热量
        3.1.3 冷凝端输出的热量
    3.2 温度变化曲线
        3.2.1 变循环水流量
        3.2.2 变热交换器入口水温
        3.2.3 变蒸发端与冷凝端的高度差
        3.2.4 变模拟热源热量
        3.2.5 变充液率
    3.3 蒸汽压力变化曲线
        3.3.1 变循环水流量
        3.3.2 变热交换器入口水温
        3.3.3 变蒸发端与冷凝端的高度差
        3.3.4 变模拟热源热量
        3.3.5 变充液率
    3.4 瞬时热回收效率
        3.4.1 变循环水流量
        3.4.2 变热交换器入口水温
        3.4.3 变蒸发端与冷凝端的高度差
        3.4.4 变模拟热源热量
        3.4.5 变充液率
    3.5 平均热回收效率
        3.5.1 变循环水流量
        3.5.2 变热交换器入口水温
        3.5.3 变蒸发端与冷凝端的高度差
        3.5.4 变模拟热源热量
        3.5.5 变充液率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经济与节能减排效益分析
    4.1 经济效益分析
        4.1.1 初期投资成本
        4.1.2 投资回收期
    4.2 环境效益分析
    4.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翅片套管式冷凝热回收换热器开发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能源现状
        1.1.2 建筑能耗
        1.1.3 空调冷凝热回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大型空调系统冷凝热回收技术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小型空调系统冷凝热回收技术研究现状
        1.2.3 冷凝热回收技术的分类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翅片套管式冷凝热回收换热器结构设计
    2.1 换热器结构设计
    2.2 具体工作原理
第3章 传热管内部温度场数值分析
    3.1 CFD介绍
        3.1.1 CFD发展
        3.1.2 基本理论
    3.2 物理几何模型的建立
    3.3 网格划分
        3.3.1 网格生成工具ICEM
        3.3.2 网格划分
    3.4 FLUENT数值求解
        3.4.1 ANSYS-FLUENT软件介绍
        3.4.2 FLUENT求解设置
    3.5 边界条件及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3.5.1 夏季制冷剂在换热器冷却时的温度分布曲线
        3.5.2 .冬季制冷剂在换热器内吸热时温度分布曲线
        3.5.3 内管中的流体及内管对制冷剂冷却的影响
第4章 节能性分析
    4.1 MATLAB软件介绍
    4.2 换热器传热过程理论
    4.3 结果及分析
        4.3.1 部分热回收分析
        4.3.2 全热回收分析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应用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学术成果
附录 B 换热理论计算MATLAB程序

(4)焓差试验室综合节能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焓差试验室节能技术现状及发展
        1.2.2 冷凝热回收现状及发展
    1.3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焓差试验室工作原理及节能方案
    2.1 焓差试验室组成及工作原理
        2.1.1 焓差试验室空气处理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2.1.2 焓差试验室水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2.1.3 焓差试验室试验工况要求
    2.2 焓差试验室高能耗原因分析
    2.3 制冷末端阀件无级调节系统
        2.3.1 电磁脉冲无级调节系统
        2.3.2 电子联调无级调节系统
    2.4 冷凝热回收系统
        2.4.1 氟侧直接热回收系统
        2.4.2 水侧间接热回收系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级调节实验装置搭建与实验
    3.1 无级调节实验装置组成与介绍
    3.2 无级调节对比实验
        3.2.1 实验目的
        3.2.2 实验方案
        3.2.3 实验假设
        3.2.4 实验器材与设备
        3.2.5 实验方法与步骤
    3.3 无级调节实验结果分析
        3.3.1 恒温变负荷实验
        3.3.2 定负荷变温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热回收实验装置搭建与实验
    4.1 热回收实验装置组成与介绍
    4.2 热回收对比实验
        4.2.1 实验目的
        4.2.2 实验方案
        4.2.3 实验假设
        4.2.4 实验器材与设备
        4.2.5 实验方法与步骤
    4.3 热回收实验结果分析
        4.3.1 全热回收实验
        4.3.2 变热回收量实验
        4.3.3 变工况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焓差试验室节能应用案例
    5.1 节能型焓差试验室应用案例
        5.1.1 焓差试验室技术规格要求
        5.1.2 焓差试验室设计
    5.2 节能效果分析
    5.3 投资回收期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5)基于云平台的地源热泵冷却塔耦合系统的动态模拟及运行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能源现状
        1.1.2 地源热泵的背景
    1.2 复合式地源热泵系统
    1.3 冷却塔复合式地源热泵系统的研究动态
        1.3.1 冷却塔复合式地源热泵系统国内研究动态
        1.3.2 冷却塔复合式地源热泵系统国外研究动态
    1.4 云平台技术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TRNSYS的地源热泵冷却塔耦合系统建模
    2.1 TRNSYS软件简介
    2.2 系统模块数学模型
        2.2.1 水—水热泵机组模块模型(type225)
        2.2.2 土壤换热器模块模型(type557a)
        2.2.3 冷却塔模块模型(type51)
        2.2.4 板式换热器模块模型(type91)
        2.2.5 循环水泵模块模型(type114)
    2.3 系统模块参数设置
    2.4 系统动态模拟算法
        2.4.1 系统模拟流程
        2.4.2 运行控制策略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程实例
    3.1 工程介绍
        3.1.1 建筑简介
        3.1.2 地源热泵冷却塔耦合系统参数
        3.1.3 空调物联网云平台介绍
        3.1.4 监测数据
    3.2 验证模型的正确性
        3.2.1 合肥地区气象参数分析
        3.2.2 模拟建筑动态负荷
        3.2.3 模拟值和监测数据的对比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TRNSYS的地源热泵冷却塔耦合系统模拟及控制策略分析
    4.1 辅助散热设备季节性运行研究
        4.1.1 建立模型
        4.1.2 仿真结果与分析
    4.2 辅助散热设备每日不同运行时间研究
        4.2.1 建立模型
        4.2.2 仿真结果与分析
    4.3 不同比例辅助散热量研究
        4.3.1 建立模型
        4.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4.4 辅助散热系统三种控制策略比较与仿真研究
        4.4.1 建立模型
        4.4.2 仿真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介绍及成果

(6)商业办公楼中央空调系统安装工程质量控制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质量控制理论与方法研究
    2.1 研究对象与因素分析
    2.2 质量控制体系设计
    2.3 质量控制的运行方法
    2.4 质量控制方法
        2.4.1 PDCA质量控制
        2.4.2 采用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商业办公楼中央空调系统安装工程质量体系设计及控制方法研究
    3.1 商业办公楼中央空调系统安装质量的主要问题分析
        3.1.1 出现质量问题的客观原因分析
        3.1.2 具体质量问题及原因分析
    3.2 商业办公楼中央空调系统安装工程的质量控制体系设计
    3.3 商业办公楼中央空调系统安装工程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商业办公楼中央空调系统安装工程各阶段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4.1 商业办公楼中央空调系统安装工程控制方法研究
        4.1.1 安装工程质量的事前控制
        4.1.2 安装工程质量的事中控制
        4.1.3 安装工程质量的事后控制
    4.2 中央空调系统安装工程在各阶段的质量控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商业办公楼中央空调系统安装质量控制体系的工程应用
    5.1 工程概况
    5.2 案例质量因素分析及质量控制方法的应用
        5.2.1 根据质量控制体系对安装质量的因素分析
        5.2.2 某商业办公楼中央空调系统安装发生的质量事故
        5.2.3 某商业办公楼中央空调系统安装质量控制方法的应用
    5.3 某商业办公楼中央空调系统安装质量控制的实施效果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公共建筑中央空调运行控制策略及节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建筑能耗模拟
        1.2.2 建筑负荷预测
        1.2.3 空调控制系统优化
    1.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建筑能耗模拟基础理论
    2.1 建筑能耗概述
    2.2 建筑能耗模拟技术概述
        2.2.1 建筑能耗模拟技术简介
        2.2.2 建筑能耗模拟技术相关软件
    2.3 建筑能耗模拟软件的选择
        2.3.1 不同建筑能耗模拟软件的对比
        2.3.2 OpenStudio软件简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能耗模型及空调系统特性分析
    3.1 建筑基本信息
        3.1.1 室内设计参数
        3.1.2 空调系统
        3.1.3 负荷特性
    3.2 建筑能耗模型的建立
        3.2.1 物理模型的建立
        3.2.2 建筑信息模型的完善
        3.2.3 时间运行特性设定
        3.2.4 中央空调系统模拟设定
    3.3 模拟结果及分析
        3.3.1 中央空调系统能耗全年分析
        3.3.2 中央空调能耗敏感性分析
        3.3.3 中央空调冷热负荷预测算法
        3.3.4 能耗模型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空调水系统变流量控制仿真研究
    4.1 水泵变频控制原理
    4.2 空调水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4.2.1 空调水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
        4.2.2 空调水系统的传递函数
    4.3 基于Smith预估的模糊PID控制
        4.3.1 模糊控制基本原理
        4.3.2 基于Smith预估的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
    4.4 基于Simulink的仿真模拟分析
        4.4.1 正常工况的运行分析
        4.4.2 应对干扰的运行分析
        4.4.3 复杂工况的运行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央空调系统优化控制策略研究
    5.1 自动控制系统软硬件介绍
        5.1.1 PLC硬件概述
        5.1.2 过程监视系统
    5.2 空调系统控制策略
        5.2.1 控制点位
        5.2.2 空调系统基本逻辑控制
        5.2.3 空调系统优化运行控制
    5.3 基于模糊PID控制的空调系统控制方案
        5.3.1 空调系统控制框架
        5.3.2 西门子PLC主程序
        5.3.3 模糊PID控制算法
    5.4 基于负荷预测的模糊PID控制算法
        5.4.1 空调水负荷数据的采集
        5.4.2 预测控制在PLC中的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央空调系统优化运行效益评估
    6.1 设备运行性能评估
        6.1.1 水泵变流量调节效果分析
        6.1.2 冷却塔优化控制分析
        6.1.3 主机运行时间优化
    6.2 优化控制节能总效益评估
        6.2.1 单日能耗分析
        6.2.2 制冷季能耗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8)双温冷源独立新风空调系统的建模及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双温冷源DOAS的设计形式
        1.2.2 DOAS的建模与仿真研究
        1.2.3 建模仿真平台综述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双温冷源DOAS设计及仿真模型基本架构
    2.1 概述
    2.2 新风处理系统的设计
        2.2.1 双表冷器新风处理机组
        2.2.2 喷雾蒸发冷却排风式热回收系统
    2.3 独立双温冷源DOAS原理图
        2.3.1 FHU-A-DOAS
        2.3.2 FHU-B-DOAS
        2.3.3 HR-DOAS
    2.4 DOAS仿真模型的基本架构
    2.5 模型分类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热流物理系统对象建模
    3.1 概述
    3.2 机房系统模型
        3.2.1 冷水机组模型
        3.2.2 水泵模型
        3.2.3 冷却塔模型
    3.3 新风机组模型
        3.3.1 水-空气翅片管换热器湿工况模型
        3.3.2 新风机组模型
    3.4 热回收系统模型
        3.4.1 空气-空气板翅式换热器干工况模型
        3.4.2 热回收器模型
        3.4.3 喷雾蒸发冷却器(喷雾加湿器)建模
    3.5 房间与末端供冷系统模型
        3.5.1 干风柜(干风机盘管)模型
        3.5.2 末端空气处理与送风系统模型
        3.5.3 房间模型
        3.5.4 房间与末端供冷系统模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控制系统对象建模
    4.1 概述
    4.2 工况与运行模式划分模块的建立
        4.2.1 工况划分与新风控制量
        4.2.2 系统运行模式
        4.2.3 工况与运行模式划分模块
    4.3 本地控制系统对象建模
        4.3.1 机房控制系统对象建模
        4.3.2 新风机控制器建模
        4.3.3 热回收控制系统对象建模
        4.3.4 末端供冷控制系统对象建模
        4.3.5 其它控制器模型介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例验证与分析
    5.1 概述
    5.2 建筑概况
        5.2.1 外形尺寸
        5.2.2 围护结构
    5.3 负荷计算与设备选型
        5.3.1 负荷计算
        5.3.2 系统设计及设备选型
    5.4 DOAS仿真模型
    5.5 仿真
        5.5.1 参数设置
        5.5.2 仿真结果
    5.6 设计改进
        5.6.1 改进措施
        5.6.2 新仿真模型
        5.6.3 仿真结果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特色与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符号表
附录B 新 FTHE模型的详细数学推导及其验证
    B.1 接触因子ζ的推导
    B.2 (UA)_0的计算
    B.3 和的计算
    B.4 模型验证
        B.4.1 实验
        B.4.2 模型验证
附录C 新 PFHE模型的详细数学推导及其验证
    C.1 h_i与h_(i,o)关系式的推导
    C.2 x_i的计算
    C.3 Υ的求解
    C.4 (UA)_0的计算
    C.5 模型验证
        C.5.1 验证实验简介
        C.5.2 验证结果
附录D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严寒地区商业项目空调系统节能与经济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来源及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3 研究的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商业建筑负荷模拟及冷热源选型分析
    2.1 负荷模拟
        2.1.1 商业建筑空调负荷计算特点
        2.1.2 空调负荷模拟实例
    2.2 冷热源选型分析
        2.2.1 空调系统冷、热源概况
        2.2.2 空调冷、热源方案选择的原则
        2.2.3 空调冷热源方案选择指标体系的设置
    2.3 本章小结
3 冷源实例分析对比
    3.1 项目概况及基础数据统计
    3.2 冷水机组选型方案对比与经济分析
        3.2.1 一级能效冷水机组选型方案分析对比
        3.2.2 二级能效冷水机组数据分析
        3.2.3 2×700RT离心机组+2×395RT螺杆机组搭配策略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热源实例分析对比
    4.1 采暖系统方案概述
    4.2 市政热水和燃气热水锅炉方案技术经济对比
    4.3 本章小结
5 商业空调风系统节能设计分析
    5.1 全年工况分区
    5.2 新风及补风机组冬季运行方案
        5.2.1 预热盘管及管道循环泵控制逻辑
        5.2.2 预热盘管材料选型要点
    5.3 中庭风量平衡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基于时滞辨识的中央空调系统建模及优化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中央空调系统模型
        1.2.2 中央空调系统控制方法
        1.2.3 中央空调系统时滞问题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中央空调系统中时滞现象分析
    2.1 中央空调系统时滞现象分析
    2.2 时滞问题对中央空调系统的影响
        2.2.1 时滞对中央空调系统设备运行的影响
        2.2.2 时滞对中央空调系统故障诊断的影响
    2.3 时滞现象及影响的数据体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时滞状态空间的中央空调系统建模
    3.1 时滞状态空间模型
    3.2 时滞状态空间法建模流程
    3.3 建模举例-管道模型
        3.3.1 水管建模
        3.3.2 风管建模
        3.3.3 空调房间模型
    3.4 模型验证
    3.5 中央空调系统模型时滞稳定上界确定
        3.5.1 稳定性
        3.5.2 时滞稳定范围
        3.5.3 仿真示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央空调系统的时滞辨识与数据建模
    4.1 中央空调系统的数据特征
    4.2 数据来源及处理过程
    4.3 中央空调系统时滞辨识
        4.3.1 运行数据变化趋势定义
        4.3.2 寻优算法
    4.4 时滞辨识举例及验证
        4.4.1 问题描述
        4.4.2 数据处理与计算参数设置
    4.5 中央空调系统数据建模
        4.5.1 数据建模基础理论
        4.5.2 建模流程
        4.5.3 改进的Elman神经网络模型-时滞预测
        4.5.4 改进的BP神经网络模型-状态参数预测
    4.6 模型验证
        4.6.1 数据选取规律
        4.6.2 水温与送风温度模型验证
        4.6.3 空调房间温度变化与设备能耗模型验证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时滞状态空间模型与N-E-B模型的中央空调系统优化控制
    5.1 基于时滞状态空间模型的优化控制
        5.1.1 预见控制器
        5.1.2 仿真实例
    5.2 基于N-E-B模型的优化控制
        5.2.1 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器
        5.2.2 仿真实例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多种模型间的应用条件及控制方案对比
    6.1 时滞状态空间模型与传统线性模型仿真对比
        6.1.1 模型性能对比
        6.1.2 控制仿真对比
    6.2 N-E-B模型与常规数据模型及控制仿真对比
        6.2.1 模型性能对比
        6.2.2 控制仿真对比
    6.3 时滞状态空间模型与数据模型应用条件对比
        6.3.1 数据量
        6.3.2 复杂程度
        6.3.3 控制仿真对比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成果
名词索引

四、中央空调冷却热量回收利用实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夏热冬冷地区高校食堂建筑被动节能自然通风设计研究[D]. 刘晓红. 湖南大学, 2020(02)
  • [2]基于数据中心余热回收的微通道平板环路热管实验研究[D]. 郑思明.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3]翅片套管式冷凝热回收换热器开发设计[D]. 饶顺.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4]焓差试验室综合节能技术应用研究[D]. 柏友顺.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5]基于云平台的地源热泵冷却塔耦合系统的动态模拟及运行策略分析[D]. 张欣. 安徽建筑大学, 2020(01)
  • [6]商业办公楼中央空调系统安装工程质量控制体系研究[D]. 胡蓬春.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7]公共建筑中央空调运行控制策略及节能研究[D]. 林凯威. 东南大学, 2019(01)
  • [8]双温冷源独立新风空调系统的建模及仿真研究[D]. 周广. 广州大学, 2019(01)
  • [9]严寒地区商业项目空调系统节能与经济性分析[D]. 刘群.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6)
  • [10]基于时滞辨识的中央空调系统建模及优化控制研究[D]. 赵志达.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中央空调冷热回收利用实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