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保护性耕作

浅谈保护性耕作

一、浅议保护性耕作法(论文文献综述)

夏增玉[1](2019)在《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玉米产业在我国农业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要想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就必须对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研究和应用,构建现代化的农作物种植体系,从而促进玉米种植业发展。

武淑娜[2](2019)在《旱作农田保耕保水调控对土壤水热及大豆生长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阿荣旗是内蒙占东北部的主要农作区,春旱严重成为限制当地农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何采取保水措施来提升土壤水热及作物产量成为当地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大豆为供试材料开展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施加聚丙烯酰胺(PAM)和保水剂(SAP)、免耕(M)、秸秆覆盖(TS)、地膜覆盖(TP)以及地膜覆盖加施PAM(TPP)、秸秆覆盖加施PAM(TSP)、秸秆覆盖加施SAP(TSS)和地膜覆盖加施SAP(TPS)等措施对旱作农田土壤水分、温度的影响和对大豆生理特性及产量等的作用效果,以期为旱作地区大豆田保蓄水的科学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主要结论如下:(1)与传统耕作(CK)相比施加PAM和SAP的土壤保水效果随施用量的增加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生育期内含水率在10.31%~26.85%之间;SAP处理下的土壤贮水量总体优于PAM处理,水分利用效率(WUE)介于9.17~11.11kg/(mm.hm2)。各处理产量均大于CK,总体较CK增产26.56%~65.51%,施加保水材料下0~100cm 土体水分与产量极显着正相关。(2)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可改善土壤水热状况。全生育期土壤温度在M和TS处理时表现为一定的降温效果;TP处理表现出增降温双重效应;0~100cm 土体内总含水率在8.26%~23.00%之间变化,TS和TP处理保水效果相对较好。TS处理时产量(3282.62kg/hm2)达到最高,各处理产量之间差异显着;WUE在9.30~11.32kg/(mm.hm2)范围内变化,TS处理为最大。全生育期内0~20cm 土壤均温与同深度土层内土壤水分呈显着负相关,保耕措施利于平抑土壤温度波动。(3)保耕和保水措施调控能够促进大豆生长。全生育期0~100cm 土体内含水率在9.68%~25.76%之间;土壤耗水量相对较高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明显,WUE在10.42~12.30kg/(mm·hm2)间变化;不同生育时期的大豆干物质增长速率存在差异,各处理对其总量的影响表现为TSP>TSS>TPP>TPS;株高、茎粗、LAI在结荚期达最高;TSS处理可以显着提高旱作大豆的产量(3845.24kg/hm2)。土壤水分与产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产量受土壤水分影响明显。(4)PAM施用量为67.5kg/hm2或SAP施用量为90kg/hm2时保水效果较好,其中SAP的作用效果优于PAM;TS与TP处理的土壤水热状况与大豆生长好于M处理;以TSS作为最终优选耕作方式。

张卓[3](2019)在《基于玉米大豆轮作模式的大豆精密播种技术研究及配套耕播机设计》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平衡玉米和大豆的产量,逐步摸索出多种适合东北地区实际情况的轮作技术,其中玉米大豆轮作技术是逐渐兴起的一项轮作技术。玉米大豆轮作技术为前两年播种玉米,第三年播种大豆,依次循环往复,这种轮作技术具有蓄水保墒、降低风蚀水蚀、根茬降解腐烂程度高、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等优势。由于采取玉米大豆轮作模式,因而在大豆播种作业时,地表上残留大量玉米秸秆和根茬,致使大豆播种作业时发生如下问题:秸秆、根茬易堵塞开沟装置,破茬作业需同时针对秸秆和根茬进行作业;在播种过程中解决大豆的精密排种问题;拖拉机行驶轮和机具在作业时均会接触到残留于地表的根茬,机具震动增加,排种器易发生掉种现象。上述问题使传统的大豆播种机很难适用于玉米大豆轮作种植模式,因而本文对玉米大豆轮作模式下的精密播种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并研制一种适用于玉米大豆轮作技术的大豆耕播机。本研究结合玉米大豆轮作技术特点和东北地区实际作业条件,通过理论分析、试验设计、数学建模、仿真分析等方法,研究关键部件的几何形态、结构参数、作业方式与作业效果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和量化其规律,从而设计出合理的排种、破茬、传动等关键部件,最终设计出与玉米大豆轮作技术相配套的大豆耕播机具。1、针对玉米秸秆覆盖模式下的破茬需要,本研究设计了一种适用于玉米大豆轮作种植模式的播种机防堵装置,其采用组合刀片式结构,具有作业功耗小、秸秆切断率高等优点。通过理论建模和动力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滑切刀片滑切秸秆的过程进行研究,得出滑切刀片侧切刃最优曲线应为一条等滑切角曲线。通过三因素三水平正交组合试验得出滑切刀片的最佳参数组合为:作业速度2 m/s、耕作深度35 mm、滑切刀片回转半径为185 mm,并进行验证试验得出秸秆切断率为91%,单把刀片功耗为8.2 W。2、设计了一种大豆气吸式双圆盘排种器。通过分析气吸式双圆盘排种器取种、排种作业原理,对其关键部件进行了设计、优化。以排种器播种吸盘转速、气流运动速度为试验因素,漏播率为试验指标分别进行单因素试验和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试验,运用Design-Expert软件得出回归曲面并建立数学模型,得出最佳因素组合为气流速度220 m/s、排种器播种吸盘转速100 r/min,此时漏播率为2.79%。3、本文设计的液控起降摩擦轮传动装置,通过理论分析和现有研究资料对比确定两个传动轮胎的径向尺寸,并合理选择传动轮胎。将整个传动机构建立三维模型,运用ADAMS仿真软件实现传动机构的运动学仿真分析,取得了东北地区坡度等级下的摩擦轮作业过程中的纵向偏差。经计算可知实现传动的最大摩擦轮胎压值为25.9psi。根据田间试验测试摩擦轮传动装置的传动效果,通过更改摩擦轮胎压值测量各轮胎转数和移动距离,并根据测得结果计算对比不同胎压摩擦轮的滑移率,做出摩擦轮的滑移率变化曲线,并求得摩擦轮传动效果最好的胎压最优值为24.345 psi。4、针对保护性耕作条件下与大豆耕播机配套的镇压辊压实土壤不均匀、相关耕播机具纵向尺寸过长的问题,设计了一种仿形弹性镇压辊,采用弹性辐条结构,通过理论分析确定了镇压辊的主要结构参数:直径D=450 mm,宽度B=210 mm,弹性辐条数量n=12。综合上述技术,本文研制了2BDG-6型大豆耕播机,经田间试验表明其在作业速度6 km/h的前提下,粒距合格指数86.8%,漏播指数5.2%,播种深度合格率93.75%,种子破损率仅为0.3%,机具的各项性能指标均超过国家相关标准规定的指标要求,可为玉米大豆轮作技术在东北地区的推广起到装备与技术支撑作用。

马骏[4](2017)在《耕作方式对晋西北土壤质量及作物产量的影响》文中认为本研究通过对晋西北沙化耕地的对比试验,以4种不同耕作方式:传统耕作不覆盖(CT)、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塑料地膜覆盖(CTF)、传统耕作喷洒液膜(CTA)种植为研究对象,在2014年、2015年和2016年连续三年,在玉米生长期分析4种不同耕作管理方式对土壤水分和物理性质(含水量、容重、田间持水量、饱和含水量)、土壤养分(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含量)的动态变化,以及4种耕作管理方式下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4种不同耕作管理方式下土壤剖面的含水量:CTF处理的土壤饱和含水量相对较高,NTS处理的土壤饱和含水量在玉米整个生长期保持相对较低,CTA处理的土壤相对于CT处理土壤含水量每年相对于前一年都有改善趋势。(2)4种不同耕作管理方式下土壤养分方面:CTF处理和CTA处理相对于CT处理在玉米生长期间土壤都有较高的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在第二年CTA处理对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的提高作用更明显,而且提高效果逐年递增。NTS处理连续三年的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最低。(3)4种耕作管理方式下土壤的物理性质(容重、田间持水量、饱和含水量)方面:三年试验期间,NTS处理的容重一直较高,但是在生长期结束后下降程度最大。CTF、CTA处理相对于CT处理都有减缓容重增加的作用。CTA处理对减缓容重增加的作用逐年明显。三年4种耕作处理的土壤田间持水量都有所上升,NTS处理的田间持水量一直较低,但到收获期后上升幅度最大。CTF处理上升程度最小。CTA处理相对于CT处理田间持水能力有一定的改善。NTS处理的土壤饱和含水量较低,CTF处理的土壤饱和含水量偏高但变化不稳定。CTA处理的土壤饱和含水量逐年提高,趋势好于CTF处理。(4)4种耕作方式下玉米的生长情况、产量以及经济效益方面:NTS处理土壤的玉米连续三年生长情况最差,产量较低,经济效益差,CTA处理和CTF处理相对于CT处理对玉米的生长发育,产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CTF处理的玉米产量最高,CTA处理和CTF处理之间的玉米的产量以及经济效益差距在逐年减小。(5)NTS处理试验结果的各个指标都较差,目前这种耕作方式不适应晋西北地区大范围耕作。CTF处理和CTA处理这两种耕作方式相对于CT处理试验结果的改良明显,CTF处理的试验结果甚至更好一些,CTF处理的塑料地膜难分解,会造成环境污染。CTA处理的试验结果逐年变好,甚至一些结果优于CTF处理。CTA处理这种耕作管理方式可在晋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进行进一步研究。

王慧杰[5](2015)在《微孔穴深松耕的土壤环境效应及对棉花产量与棉籽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重型农机具进行耕翻、耙耱、播种、收获、运输等作业时,对土地的频繁碾压是造成土壤犁底层的主要原因之一。鉴于犁底层的存在给农业生产带来诸多不利影响的原因,本文在系统分析山西省运城市近20年气候资料的基础上,针对农田犁底层问题,以棉花为供试作物,开展用微孔深松耕技术解决犁底层问题的试验。研究内容包括:微孔深松耕技术破除犁底层、降低耕作层土壤硬度的效果;微孔深松耕技术对土壤团粒结构、土壤肥力及土壤孔隙度的影响;围绕深松耕孔穴进行稀穴密株种植和深施肥诱导棉花根系深扎、对土壤深层养分分布和数量的影响效果;微孔深松耕棉田不同播种期、不同果枝节位棉铃由于气候差异导致棉铃发育、种籽活力和种籽品质发育的差异等。研究结果证明:1、微孔穴深松耕深施肥技术使棉花苗期犁底层的土壤硬度由9069.7 Kpa降低到558.8 Kpa,吐絮期犁底层的土壤硬度由8089.7 Kpa降低到1174.2 Kpa,35~40 cm土壤容重由1.56 g/cm3减低到1.05 g/cm3;在>30 cm深度土层中,全N含量增加0.07%,速效K含量增加146.71 mg/kg,速效P含量增加11.38 mg/kg,有机质含量增加0.55mg/kg;总根量比CK增加187.03%,侧根条数增加了26条;微孔穴深松耕棉田5室铃率增加15%,每个棉瓤的种子数平均增加1~2粒;棉籽的籽指、比重、绒长均明显增加,脂肪及可溶性糖含量亦显着提高,蛋白质含量则显着降低,单株铃数比CK提高6.34%,铃重提高5.75%,皮棉产量增加9.96%。可见,微孔深松耕作技术具有打破犁底层、改善根域土壤环境,促进棉花生长和提高棉籽品质的作用。2、棉株不同采摘部位棉铃中的棉籽,由于发育期间所经历的气候环境存在差异,其籽指、种子发芽力及出苗率均有显着差异。棉株中部采摘的棉铃籽指最大,平均达12.09 g,上部平均为11.19 g,壳仁比前者为0.81,后者为0.86,达显着差异;中部棉籽的发芽率高达94.93%,比棉株上部收获的棉籽提高14.06%,中部棉籽出苗天数平均为7 d,比植株上部的棉籽出苗天数早了3 d;中部棉籽后代籽棉产量最高,为4821.11 kg/hm2,分别比下部、上部棉籽后代增加14.53%,17.56%,三者之间分别达显着差异;棉籽中可溶性糖含量和脂肪百分含量均随采摘部位的增高而逐渐降低,也随着子位从铃肩到基部的变化逐渐减低;蛋白质百分含量与脂肪百分含量相关系数为r=-0.990,呈显着负相关;蛋白质百分含量与可溶性糖相关系数为r=-0.997,呈显着负相关;脂肪百分含量与可溶性糖相关系数为r=0.998,呈极显着正相关。3、对于不同留苗株数的稀穴密株种植的棉花,各处理棉株的株高和叶片数随着穴留苗株数的增加呈逐渐递减的变化趋势,棉株第一果枝节位随着每穴不同留苗株数的增加呈增加的变化趋势。稀穴密株种植群体的光合速率在棉花花铃期以后下降的速度较快,在光合速率达最大值的盛花期,2株/穴处理较CK、3株/穴和4株/穴处理分别高出14.82%、7.8%、22.6%。棉花叶片的SPAD值、百粒棉籽生物量、粗脂肪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均随着穴留苗株数的增加逐渐减小。2株/穴和3株/穴的棉花纤维品质差异不显着,与CK和4株/穴棉花纤维品质呈显着差异。

王丽学,刘国宝,马慧,赵宁,姜熙,屈美琰[6](2014)在《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热和玉米生长情况的影响》文中提出通过条带覆盖、留茬覆盖、压实覆盖、浅松覆盖几种试验处理的方法与传统耕作对比,得出几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蒸发量、土壤水分入渗、地温及玉米的出苗率、长势的影响,并在这个基础上探索出最适宜的保护性耕作方式,提高玉米产量。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均可不同程度减小土壤蒸发量,改变土壤水分入渗率。在地温方面,除浅松覆盖外均低于对照。浅松覆盖和条带覆盖的玉米的生长情况优于传统,而留茬覆盖和压实覆盖的玉米的生长情况不如传统耕作。

邹晓霞[7](2013)在《节水灌溉与保护性耕作应对气候变化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其已经且将继续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产生影响。农业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脆弱的部门之一,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弊大于利。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应将减缓与适应并重,但目前我国农业领域尚没有系统的从减排、适应和成本效益三方面评价气候变化应对措施的研究成果,所以本研究在分析农业领域主要减排和适应措施的基础上,筛选节水灌溉和保护性耕作这两种国家推荐且实施范围广的对我国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的措施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减排和适应效果及成本效益进行量化分析,以期为国家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就减缓气候变化而言,节水灌溉和保护性耕作均有积极的效果,2010年节水灌溉实施的总CO2当量减排量可达315.18~683.04万吨,保护性耕作可达1276.872584.16万吨。不同灌溉措施的排放强度与单位面积灌水量和提水扬程显着相关,提升水分利用率和地下水位可以降低灌溉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保护性耕作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可能会部分甚至全部抵消土壤的固碳减排量,所以保护性耕作体系下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监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2.就适应气候变化而言,2010年节水灌溉措施的总节水量可达316.5~478.5亿立方米,约占2010年农业总供水量的8.58%~12.97%,若节约的水资源用于扩大灌溉面积(将旱地变成水浇地),理论上可增加粮食产量14683015万吨,另外,由于水分利用率提高,节水灌溉当季可直接增加粮食产量2439.423101.99万吨;保护性耕作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减少土壤侵蚀,提高或保持土壤肥力,增加粮食产量,2010年保护性耕作实施约增加粮食产量172.30万吨。3.就措施实施的经济可行性而言:在综合考虑减排和适应收益后,节水灌溉和保护性耕作都有很好的经济可行性,但不同的是,相对于传统灌溉,节水灌溉措施中除防渗渠道外其他措施的实施都需要额外追加成本,而保护性耕作相对于传统耕作却能节约成本,每公顷平均节约781.7元;在考虑减排和适应收益的情况下,节水灌溉实施的总收益可达1068.22(微灌)1783.68(防渗渠道)元/公顷,保护性耕作可达1562.472192.53元/公顷。4.基于本研究结果和我国的区域特色,对节水灌溉发展提出下述建议:1)加强水资源利用的宏观调控,统筹协调地下水和表水利用,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2)在发展中,若为求高减排效果,资金充足时建议选择微灌,不足时建议选防渗渠道;为求高适应效果,资金充足时建议选喷灌,不足时建议选防渗渠道;对保护性耕作的发展提出下述建议:1)研究和开发适宜不同地区种植特色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2)开发和推广适宜于不同种植模式的配套农机具;3)探索和实施能调动农户积极性的风险补偿机制;4)监测和明确保护性耕作体系的温室气体排放通量;5)研究和推广与保护性耕作技术配套的杂草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本研究虽然探索性的评估了节水灌溉和保护性耕作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效果和成本效益,但是由于气候变化相关研究和评估方法还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以及受到数据可获得性的限制,本研究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建议后续加大研究力度和深度,以期更好地为我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技术支撑。

石贞芳[8](2012)在《保护性耕作一年一作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浅议》文中指出结合山西省一年一作玉米的生产实际,通过论述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实施及其技术工艺流程,可为农机合作组织、农机示范户及农机操作手提供参考。

荆苗[9](2012)在《双排反向振动深松机的设计及田间试验》文中研究说明实现农业机械化对发展现代化农业具有重要意义,深松机是一种重要的保护性耕作机械。然而目前的普通机械式深松机在作业中存在着牵引阻力大、松土效果差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在研究了普通深松机理和振动深松机理的基础上,研制了双排反向振动深松机。双排反向振动深松机主要由机架、上悬挂、转向器、联轴器、传动轴、六杆振动机构、前排深松铲、后排深松铲、限深轮等组成。整机结构布局合理,紧凑,机构设计独特。其最大特点是深松铲分为前、后两排,通过采用六杆机构实现前、后排深松铲在随机具前进的同时还做振动运动,并且前后排深松铲的振动方向总是相反,即反向振动。对该深松机样机进行了田间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测试了当深松铲在是否振动、不同耕深、不同前进速度、不同铲宽的情况下机组的牵引阻力分布,测试结果表明:其它因素不变,随着耕深的增大,牵引阻力有增大的趋势;在相同耕深情况下,随着机组前进速度的增大,牵引阻力有增大的趋势;牵引阻力随铲宽的增大有增大的趋势;双排深松铲反向振动作业时对机组的牵引阻力比不振动作业时的阻力明显要小,平均减阻百分比为19.5%。对振动深松和普通深松后的作业效果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振动深松作业后的土壤容重与普通深松后的相比有所减小,振动深松后的土壤疏松面积比普通深松后的疏松面积要大,振动深松作业对土壤的影响范围更大,作业效果更好。

张劼[10](2012)在《浅议保护性耕作的实践与发展》文中提出保护性耕作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耕作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作物及牧草的种植。近几年来,我国逐步开展了保护性耕作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并取得了成效,为大规模实施保护性耕作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二、浅议保护性耕作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保护性耕作法(论文提纲范文)

(1)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及发展现状
    (一)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
    (二)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现状
        1. 在推广过程中农民认知不足
        2. 国家对保护性耕作技术投入有限
        3. 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水平落后
二、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作用
三、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
    (一)应用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1. 气候方面
        2. 玉米种植密度方面
        3. 注意玉米播种时期
    (二)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效果
        1. 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2. 对玉米生长过程中病虫害的影响
        3. 对土壤周围环境的影响
        4. 对玉米田间管理的影响
三、结语

(2)旱作农田保耕保水调控对土壤水热及大豆生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保水材料对土壤水分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1.2.2 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土壤温度的影响研究
        1.2.3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和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3.4 创新点
2 研究区概况及试验设计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3.1 旱作农田保水材料用量优化研究试验设计
        2.3.2 旱作农田保护性耕作研究试验设计
        2.3.3 旱作农田保耕保水联合调控试验设计
    2.4 观测项目及方法
        2.4.1 气象资料
        2.4.2 土壤指标观测
        2.4.3 大豆生长指标测定
    2.5 数据分析与处理
3 旱作条件下保水材料优化用量研究
    3.1 不同PAM与SAP施用量下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研究
        3.1.1 旱作大豆各生育阶段土壤含水率变化
        3.1.2 旱作大豆表层及耕层土壤含水率变化
        3.1.3 旱作大豆全生育期土壤贮水量变化
        3.1.4 旱作大豆全生育期土壤耗水变化规律
    3.2 不同PAM与SAP施用量下旱作大豆生长及产量变化规律研究
        3.2.1 旱作大豆株高的变化
        3.2.2 旱作大豆茎粗的变化
        3.2.3 旱作大豆LAI的变化
        3.2.4 旱作大豆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3.2.5 旱作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变化
        3.2.6 旱作大豆水分利用效率对不同PAM和SAP施用量的响应
    3.3 本章小结
4 保耕条件下耕层土壤水热及作物生长变化规律研究
    4.1 保耕条件下耕层土壤温度变化规律研究
        4.1.1 全生育阶段不同处理各层土壤温度变化
        4.1.2 全生育期耕层土壤均温变化
        4.1.3 各生育阶段耕层土壤剖面温度变化
        4.1.4 各生育阶段土壤温度日变化
        4.1.5 典型天气对土壤温度日变化的影响
        4.1.6 生育期内土壤积温变化特征
        4.1.7 生育期内土壤温度差异变化特征
    4.2 保耕条件下耕层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研究
        4.2.1 生育期土壤剖面水分变化规律
        4.2.2 生育期耕作层土壤贮水量变化
        4.2.3 生育期耕作层土壤阶段耗水量变化
    4.3 保耕条件下耕层作物生长及产量变化规律研究
        4.3.1 保耕条件对大豆株高的影响
        4.3.2 保耕条件对大豆茎粗的影响
        4.3.3 保耕条件对大豆LAI的影响
        4.3.4 保耕条件对大豆干物质积累量与分配的影响
        4.3.5 保耕条件对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4.3.6 保耕条件对大豆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保耕和保水联合调控下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及作物特性研究
    5.1 保耕和保水联合调控下土壤水分变化
        5.1.1 生育期土壤剖面水分变化规律
        5.1.2 生育期耕作层土壤贮水量变化
        5.1.3 生育期耕作层土壤阶段耗水量变化
    5.2 保耕和保水联合调控对旱作大豆生长及产量变化规律研究
        5.2.1 保耕和保水联合调控对大豆株高的影响
        5.2.2 保耕和保水联合调控对大豆茎粗的影响
        5.2.3 保耕和保水联合调控对大豆LAI的影响
        5.2.4 保耕和保水联合调控对大豆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5.2.5 保耕和保水联合调控对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5.2.6 保耕和保水联合调控对大豆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旱作大豆土壤温度、水分以及作物产量的相关性研究
    6.1 保水材料作用下各要素间相关性分析
        6.1.1 土壤水分与产量及产量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6.1.2 土壤水分与大豆生长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6.2 保耕作用下各要素间相关性分析
        6.2.1 大豆土壤水分与土壤温度相关性分析
        6.2.2 土壤温度与大豆产量及产量要素相关性分析
        6.2.3 土壤温度与大豆生长指标相关性分析
    6.3 保耕与保水联合调控下各要素间相关性分析
        6.3.1 土壤水分和大豆产量及产量要素相关性分析
        6.3.2 土壤水分和大豆生长指标相关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基于玉米大豆轮作模式的大豆精密播种技术研究及配套耕播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玉米、大豆轮作种植模式
        1.1.1 玉米种植模式
        1.1.2 大豆种植模式
        1.1.3 玉米、大豆轮耕种植模式
    1.2 大豆耕播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选题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滑切刀式破茬防堵机构对玉米残茬切割效果的影响
    2.1 滑切刀式破茬防堵机构设计
        2.1.1 滑切刀式破茬防堵机构结构的设计
        2.1.2 滑切刀片侧刃静滑切角的选取
        2.1.3 滑切刀片侧刃曲线的解析式计算
    2.2 滑切刀式破茬防堵机构对耕作效果的影响
        2.2.1 试验条件
        2.2.2 试验方法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3.1 试验结果
        2.3.2 秸秆切断率方差分析
        2.3.3 单把刀片功率消耗方差分析
    2.4 响应曲面法分析
        2.4.1 前进速度、耕作深度对秸秆切断率的影响
        2.4.2 前进速度、耕作深度对单把刀片功率消耗的影响
        2.4.3 前进速度、滑切刀片回转半径对秸秆切断率的影响
        2.4.4 前进速度、滑切刀片回转半径对单把刀片功率消耗的影响
        2.4.5 耕作深度、滑切刀片回转半径对秸秆切断率的影响
        2.4.6 耕作深度、滑切刀片回转半径对单把刀片功率消耗的影响
    2.5 验证性试验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豆气吸式双圆盘排种器设计
    3.1 大豆气吸式双圆盘排种器的基本结构设计
    3.2 大豆气吸式双圆盘排种器的设计
        3.2.1 取种、排种过程中的受力分析
        3.2.2 吸种孔参数的设计
    3.3 试验设计
        3.3.1 试验因素的选择及设计
        3.3.2 试验方法
        3.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摩擦轮传动机构的设计
    4.1 摩擦传动机构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4.1.1 摩擦传动机构的结构
        4.1.2 摩擦传动机构的特点
        4.1.3 摩擦轮之间的摩擦分析
        4.1.4 摩擦传动机构的模拟与分析
    4.2 试验方法
        4.2.1 试验条件
        4.2.2 试验方法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滑移率的测量结果及分析
        4.3.2 播种株距的测量结果及分析
        4.3.3 对比试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豆耕播机其他关键部件的设计
    5.1 大豆耕播机的结构
    5.2 耕整地部件设计
        5.2.1 仿生深松铲设计
        5.2.2 挤压式覆土器设计
    5.3 镇压辊设计
        5.3.1 镇压辊仿形结构的总体设计
        5.3.2 镇压辊仿形结构参数的确定
    5.4 镇压力检测系统的设计
        5.4.1 镇压力数据采集原理
        5.4.2 镇压力标定
        5.4.3 数据传输模块
        5.4.4 系统硬件设计
        5.4.5 镇压力数据采集模块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整机田间试验
    6.1 田间试验准备
        6.1.1 试验条件
        6.1.2 土壤指标测试方法
    6.2 播种机性能测定
        6.2.1 排种、排肥稳定性和一致性测定
        6.2.2 种子破损率测定
        6.2.3 播种均匀性测定
        6.2.4 排种器性能指标的测定
        6.2.5 地轮滑移率测定
        6.2.6 排种(排肥)开沟器一致性测定
        6.2.7 作业速度及机组打滑率
        6.2.8 整地深度测定
    6.3 试验结果与分析
        6.3.1 土壤指标测试结果
        6.3.2 播种机性能测定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导师及作者简介
致谢

(4)耕作方式对晋西北土壤质量及作物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不同耕作管理方式下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变化分析
        1.2.2 不同耕作管理方式下土壤养分时空动态变化分析
        1.2.3 不同耕作管理方式下土壤物理指标变化分析
        1.2.4 不同耕作管理方式下作物生长状况、产量以及经济效益分析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采样分析
    2.1 研究区自然及农业经济概况
        2.1.1 研究区自然概况
        2.1.2 农业经济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1 土剖面含水量分的测定
        2.3.2 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
        2.3.3 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含量的测定
        2.3.4 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产量及经济效益
    2.4 统计分析
第三章 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变化分析
    3.1 2014年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变化
    3.2 2015年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变化
    3.3 2016年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变化
    3.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耕作管理方式下土壤养分时空动态变化分析
    4.1 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硝态氮时空动态变化
    4.2 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铵态氮时空动态变化
    4.3 小结
第五章 不同耕作管理方式下土壤物理指标变化分析
    5.1 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容重动态分析
        5.1.1 2014年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容重动态
        5.1.2 2015年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容重动态
        5.1.3 2016年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容重动态
        5.1.4 小结
    5.2 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田间持水量动态分析
        5.2.1 2014年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田间持水量动态
        5.2.2 2015年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田间持水量动态
        5.2.3 2016年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田间持水量动态
        5.2.4 小结
    5.3 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饱和含水量动态分析
        5.3.1 2014年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饱和含水量动态
        5.3.2 2015年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饱和含水量动态
        5.3.3 2016年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饱和含水量动态
        5.3.4 小结
第六章 不同耕作处理对玉米生长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6.1 不同耕作方式下玉米株高以及叶面积指数动态
        6.1.1 不同耕作处理下玉米叶面积指数变化
        6.1.2 不同耕作处理下玉米株高变化
    6.2 不同耕作方式下玉米产量以及经济效益动态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微孔穴深松耕的土壤环境效应及对棉花产量与棉籽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不同耕作方式及其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2.1 目前常见耕作方式
        2.2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2.2.1 耕作方式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2.2.2 耕作方式对土壤蓄水保墒能力的影响
        2.2.3 耕作方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2.2.4 耕作方式对土壤犁底层的影响
        2.2.5 耕作方式对土壤养分及PH值的影响
        2.2.6 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3 环境因素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3.1 气象因素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3.1.1 温度对棉花生长发育及棉籽品质的影响
        3.1.2 光照对棉花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
        3.2 其它环境因素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3.2.1 土壤水分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3.2.2 土壤养分对棉花生长发育及棉籽品质的影响
    4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近20 a来运城市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引言
    1 研究区概况
    2 资料选择与方法
    3 运城市主要气候要素变化分析
        3.1 运城市气温变化趋势分析
        3.1.1 气温年际变化趋势分析
        3.1.2 季平均气温变化特征
        3.1.3 运城市棉花播种季节气温变化趋势分析
        3.1.4 运城市≥10℃积温变化趋势分析
        3.1.5 运城市初终霜日期及无霜期变化情况
        3.2 运城市降水量变化趋势分析
        3.2.1 降水量年际变化趋势分析
        3.2.2 降雨量季节变化趋势分析
        3.2.3 播种期(4月份)降雨量变化趋势分析
        3.2.4 棉花生育期降雨量变化趋势
        3.2.5 棉花吐絮期(9和10月份)降雨量变化趋势
        3.3 日照时数变化趋势分析
        3.3.1 日照时数年际变化特征
        3.3.2 各季日照时数变化趋势
        3.3.3 各月日照时数变化趋势
    4 结论
        4.1 温度变化
        4.2 降雨变化
        4.3 日照时数变化
第三章 微孔深松耕的土壤环境效应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微孔穴深松耕破除犁底层的效果
        2.2 微孔深松耕对土壤团粒结构的影响
        2.3 微孔穴深松耕对土壤孔隙度的影响
        2.4 微孔深松耕土壤蓄水量变化的影响
        2.5 微孔深松耕降雨后湿润峰变化分布
        2.6 微孔深松耕对土壤含水量的剖面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3.1 微孔深松耕处理对土壤紧实度和容重的影响
        3.2 微孔深松耕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及分布
第四章 微孔深松耕与不同播期的互作效应及对棉籽品质发育与产量的影响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括
        1.2 试验材料和土壤条件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和方法
        1.4.1 棉花生育进程测定
        1.4.2 数据采集和处理
        1.4.3 产量与产量构成测定
        1.4.4 品质检测
        1.4.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播期对棉花生育时期的影响
        2.2 棉铃生物量累积变化
        2.3 棉籽中可溶性糖、粗脂肪与蛋白质的累积
        2.3.1 棉籽中可溶性糖的变化
        2.3.2 棉籽中粗脂肪含量变化
        2.3.3 棉籽中蛋白质含量变化
        2.4 不同播期对棉纤维品质的影响
        2.4.1 不同播期对棉花绒长的影响
        2.4.2 不同播期对棉花纤维整齐度的影响
        2.4.3 不同播期对棉纤维比强度的影响
        2.4.4 不同播期对棉纤维伸长率的影响
        2.5 不同播种期对棉花产量、产量结构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微孔深松耕稀穴密株种植对棉花产量与品质发育的影响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及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3.1 棉株农艺性状的调查
        1.3.2 棉叶净光合速率的测定
        1.3.3 棉花冠层光照强度的测定
        1.3.4 叶绿素和叶温测定
        1.3.5 棉籽营养品质的测定
        1.3.6 棉株营养和生殖器官干物质重的测定
        1.3.7 棉株产量及品质构成因素的调查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每穴留苗数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
        2.2 每穴留苗株数对棉株光合作用的影响
        2.2.1 每穴留苗数对棉花种植群体光合速率的变化
        2.2.2 每穴留苗数对棉花冠层光强分布的影响
        2.2.3 每穴留苗数对棉花叶片营养的影响
        2.3 每穴留苗数对棉籽生物量的影响
        2.4 每穴留株数对棉籽脂肪含量的影响
        2.5 每穴留苗数对棉籽蛋白含量的影响
        2.6 每穴留株数对棉花干物质的影响
        2.7 每穴留株数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分析
        2.7.1 每穴留苗数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2.7.2 每穴留苗株数对棉花四桃的影响
        2.7.3 每穴留苗株数棉花各项纤维品质比较
    3 结论与讨论
        3.1 每穴留苗株数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
        3.2 每穴留苗株数对棉株光照的影响
        3.3 每穴留苗株数对棉籽品质的影响
        3.4 每穴留苗株数对棉花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第六章 微孔深松耕孔穴集中深施肥对棉花产量与品质发育的影响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 棉花根系测定方法
        1.2.2 棉花种籽品质特性值定量测定方法
        1.2.3 产量及其构成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微孔深松耕集中深施肥对根域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的影响
        2.1.1 微孔深松耕集中深施肥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2.1.2 微孔深松耕集中深施肥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2.1.3 微孔深松耕集中深施肥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2.1.4 微孔深松耕集中深施肥对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2.1.5 微孔深松耕集中深施肥对土壤中PH值含量的影响
        2.2 微孔深松耕集中深施肥对棉花根系深扎和种籽品质发育的影响
        2.2.1 不同生育期根系生物量比较
        2.2.2 不同处理根系生物量的垂直分布
        2.2.3 不同处理棉花侧根数量的垂直分布
        2.3 微孔深松耕集中深施肥对棉花种籽的影响
        2.3.1 微孔深松耕集中深施肥对棉花种籽品质发育的影响
        2.4.2 微孔深松耕集中深施肥对棉花种子发芽力的影响
        2.3.3 微孔深松耕集中深施肥对棉花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2.4 生产成本、产出和效益分析
    3 结论
第七章 微孔深松耕对不同果枝棉籽活力状况及营养品质影响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1.2 材料与方法
        1.2.1 试验材料和土壤条件
        1.2.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采摘部位棉子品质及活力比较
        2.2 粗脂肪含量
        2.3 蛋白质含量
        2.4 可溶性糖含量
        2.5 不同部位棉子产量及产量结构的比较
        2.6 不同部位棉籽纤维品质比较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热和玉米生长情况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的影响
        2.1.1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蒸发量的影响
        2.1.2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
        2.1.3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地温的影响
    2.2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玉米出生长状况的影响
        2.2.1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玉米出苗率的影响
        2.2.2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玉米长势的影响
        2.2.3 保护性耕作耕作措施对玉米干物质及产量的影响
3 结语

(7)节水灌溉与保护性耕作应对气候变化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序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气候变化现状
        1.1.2 农业领域开展减排、适应工作的必要性
    1.2 研究综述
        1.2.1 节水灌溉
        1.2.2 保护性耕作
        1.2.3 减排与适应成本问题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目标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整体研究思路
    2.2 节水灌溉研究相关方法
        2.2.1 节水灌溉应对气候变化效果及成本效益评价模型
        2.2.2 基线情景设定及解释
        2.2.3 灌溉提水和传输过程碳排放及节水灌溉减排量计算方法
        2.2.4 灌溉设备生产过程涉及的碳排放计算
        2.2.5 节水灌适应气候变化的效果评价方法
        2.2.6 成本效益计算方法
    2.3 保护性耕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效果及成本效益评价方法
        2.3.1 保护性耕作应对气候变化效果及成本效益评价模型
        2.3.2 基线情景设定及解释
        2.3.3 研究方法及内容
        2.3.4 保护性耕作减排效果评价方法
        2.3.5 适应效果评价方法
        2.3.6 减排与适应成本评价方法
第三章 节水灌溉应对气候变化的效果及成本效益分析
    3.1 灌溉过程总排放量估算结果
        3.1.1 灌溉水在提取和传输过程的碳排放
        3.1.2 灌溉设备和配件在生产过程的碳排放
        3.1.3 灌溉过程总排放
    3.2 节水灌溉措施的减排与适应效果
        3.2.1 节水灌溉措施的减排效果
        3.2.2 节水灌溉适应效果
        3.2.3 节水灌溉单位面积减排适应效果
    3.3 节水灌溉措施的减排与适应成本
        3.3.1 节水灌溉措施的成本投入
        3.3.2 节水灌溉措施的减排和适应成本分析
        3.3.3 减排和适应成本敏感性分析
        3.3.4 减排和适应综合效益分析
        3.3.5 减排和适应潜力分析
    3.4 讨论
        3.4.1 农业灌溉碳排放的研究
        3.4.2 节水灌溉措施在减缓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3.4.3 节水灌溉措施在适应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3.4.4 减排与适应成本效益分析
        3.4.5 中国节水灌溉发展问题思考
    3.5 结论
第四章 保护性耕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效果及成本效益分析
    4.1 保护性耕作对减缓气候变化的作用
        4.1.1 保护性耕作相关措施对土壤固碳效果的影响
        4.1.2 减少农机耗能而实现的减排效果
        4.1.3 减少土壤侵蚀排放
        4.1.4 减少秸秆焚烧而实现的减排效果
        4.1.5 保护性耕作总的减排效果
    4.2 保护性耕作对适应气候变化的作用
        4.2.1 保护性耕作对长江中上游地区粮食产量的影响
        4.2.2 保护性耕作对黄淮海地区粮食产量的影响
        4.2.3 保护性耕作对东北地区粮食产量的影响
        4.2.4 保护性耕作对东南沿海地区粮食产量的影响
        4.2.5 保护性耕作对西南地区粮食产量的影响
        4.2.6 保护性耕作对西北地区粮食产量的影响
        4.2.7 保护性耕作对各地区粮食产量的影响结果汇总
        4.2.8 保护性耕作的适应效果
    4.3 保护性耕作减排与适应成本效益
        4.3.1 保护性耕作的单位面积年均减排与适应效果
        4.3.2 保护性耕作的减排与适应成本
        4.3.3 保护性耕作减排与适应成本敏感性分析
        4.3.4 保护性耕作减排与适应综合效益分析
    4.4 保护性耕作的减排与适应潜力
    4.5 讨论
        4.5.1 保护性耕作在减缓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4.5.2 保护性耕作在适应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4.5.3 保护性耕作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成本效益分析
        4.5.4 保护性耕作发展问题思考
    4.6 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8)保护性耕作一年一作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浅议(论文提纲范文)

1 玉米的免耕播种
    1.1 播前准备和播种适期的确定
    1.2 机具的检修与购置
    1.3 播种作业的要求及注意事项
2 玉米的田间管理
    2.1 定苗, 除草
    2.2 深松与追肥
    2.3 病虫害防治
3 玉米收获及其秸秆处理
    3.1 玉米的联合收获
    3.2 秸秆处理
    3.3 表土浅耕
4 土壤深松

(9)双排反向振动深松机的设计及田间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意义
    1.3 深松技术及机具的重要性
    1.4 深松机具的发展
    1.5 国内外深松机具研究现状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6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7 本章小结
2 振动深松机减阻机理
    2.1 振动深松机减阻机理分析
    2.2 振动深松机构运动分析
    2.3 深松铲和土体的受力模型分析
        2.3.1 不振动情况下深松铲的受力分析
        2.3.2 振动情况下深松铲的受力分析
    2.4 反向振动深松机理
    2.5 本章小结
3 双排反向振动深松机的设计
    3.1 总体设计原则
    3.2 整机结构
    3.3 机构分析
        3.3.1 机构自由度分析
        3.3.2 机构振动运动过程
    3.4 主要部件设计
        3.4.1 机架
        3.4.2 转向箱的选型
        3.4.3 传动轴
        3.4.4 振动机构的设计
        3.4.4.1 曲柄
        3.4.4.2 深松铲
    3.5 本章小节
4 样机田间性能试验
    4.1 试验目的
    4.2 试验地点、时间和试验设备
    4.3 试验区规划
    4.4 牵引阻力测定
        4.4.1 试验内容及方案
        4.4.2 试验结果统计与分析
    4.5 作业效果分析
        4.5.1 振动深松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4.5.2 振动深松对土壤截面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浅议保护性耕作的实践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保护性耕作在中国的实践与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2 加快推进保护性耕作的探讨

四、浅议保护性耕作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及其应用研究[J]. 夏增玉. 河南农业, 2019(32)
  • [2]旱作农田保耕保水调控对土壤水热及大豆生长的影响研究[D]. 武淑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3]基于玉米大豆轮作模式的大豆精密播种技术研究及配套耕播机设计[D]. 张卓. 吉林大学, 2019(10)
  • [4]耕作方式对晋西北土壤质量及作物产量的影响[D]. 马骏. 山西大学, 2017(03)
  • [5]微孔穴深松耕的土壤环境效应及对棉花产量与棉籽品质的影响[D]. 王慧杰. 山西农业大学, 2015(07)
  • [6]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热和玉米生长情况的影响[J]. 王丽学,刘国宝,马慧,赵宁,姜熙,屈美琰. 节水灌溉, 2014(03)
  • [7]节水灌溉与保护性耕作应对气候变化效果分析[D]. 邹晓霞.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1)
  • [8]保护性耕作一年一作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浅议[J]. 石贞芳. 农产品加工(创新版), 2012(12)
  • [9]双排反向振动深松机的设计及田间试验[D]. 荆苗. 河南理工大学, 2012(01)
  • [10]浅议保护性耕作的实践与发展[J]. 张劼. 河北农机, 2012(01)

标签:;  ;  ;  ;  ;  

浅谈保护性耕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