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酰胺活化过氧化氢连苯三酚红催化褪色光度法测定痕量钴

聚丙烯酰胺活化过氧化氢连苯三酚红催化褪色光度法测定痕量钴

一、聚丙烯酰胺活化过氧化氢氧化邻苯三酚红催化褪色光度法测定痕量钴(论文文献综述)

田瑜[1](2019)在《基于绿色纳米铁的类芬顿法协同两性高分子污泥脱水剂PADS用于污泥脱水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污水排放量与污泥产量逐年递增。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一般含水率高达98%以上,体积庞大且含有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及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如果处置不当,将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污泥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核心环节是污泥脱水,如何更有效的进行污泥脱水,减少后续处理难度,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以山西省晋中市某污水处理厂的浓缩池污泥为目标物,分别利用自制的两性高分子污泥脱水剂P(AM-DAC-SMAS)、基于绿色纳米铁的类芬顿法和基于绿色纳米铁的类芬顿法协同PADS的方法,进行污泥脱水的研究。实验结果如下:(1)自制高分子污泥脱水剂PADS,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对其进行表征,结果显示PADS是含有阳离子基团-季铵基团和阴离子基团-磺酸基团的两性高分子聚合物。采用Plackett-Burman实验和Box-Behnken实验,对PADS的合成条件进行优化,当单体物质量的配比(AM)/(DAC+SMAS)为4.00,氧化还原引发剂质量分数0.1%,反应时间为3h,反应温度为40℃,体系pH值为6.5,搅拌速度为150r/min时,制备的PADS的脱水效率最高;该条件下PADS投加量为7.0mg/(g干泥)时,污泥含水率Wc可由98.56%降为75.05%,污泥比阻SRF由2.98(1013m/kg)降为1.23(1013m/kg)。在相同投加量下,与传统污泥脱水剂CPAM相比,PADS的脱水效果明显优于CPAM。说明PADS具有更强的电中和作用,可以将污泥中带正、负电荷的物质同时中和;并且高分子链式结构使其拥有更强的吸附架桥作用,可以将污泥颗粒更加快速紧密的团聚在一起。(2)基于绿色纳米铁的类芬顿法用于污泥脱水,分别考察了H2O2投加量、pH值、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纳米铁的投加量对污泥脱水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该法适用的pH值范围较宽,pH值在37,污泥脱水效果相近。与传统芬顿法比较,基于绿色纳米铁的类芬顿法用于污泥脱水,不需预先酸化调节pH值,在污泥初始pH为6.82的条件下,H2O2投加量为3.0g/L,纳米铁的投加量为1.0g/L,反应时间为60min,反应温度为20℃时,污泥的Wc由98.86%降为70.31%,SRF由2.98(1013m/kg)降为0.92(1013m/kg)。在扫描电镜SEM下观察到,经该方法处理后的污泥样品表面结构变得不规则,絮体形态松散,测得处理后污泥上清液中的SCOD、蛋白质和多糖与处理前相比,分别增加了9.07倍、14.93倍和14.22倍。说明该类芬顿法能有效破解污泥中的胶态物质EPS以及包裹在EPS内部的有机物。(3)基于绿色纳米铁的类芬顿法协同PADS用于污泥脱水。考察了类芬顿试剂与PADS投加顺序对污泥脱水效果的影响。研究显示:首先利用类芬顿氧化处理污泥,可有效地将EPS中的有机物和微生物的细胞壁等物质裂解,形成输水通道,使其中裹挟着的水分释放到外部。然后再投加PADS将裂解后呈细微悬浮状的物质聚集、絮凝、沉淀,从而可以显着改善污泥脱水性能,大幅度降低污泥的含水率。调理后,Wc和SRF分别由98.43%和3.14(1013m/kg)降低至69.86%和0.85(1013m/kg)。基于绿色纳米铁的类芬顿法协同PADS用于污泥脱水,利用类芬顿的氧化,在不需酸化调节污泥pH值的条件下,将污泥中EPS包裹着的有机物、细胞壁和细胞膜溶解,将蛋白质、多糖和脂质等物质释放到水相中,使得细胞内裹挟着的束缚水变为游离水释放到体系中,再利用PADS,将边界中较小的带负电荷的颗粒重新凝聚成适合压力过滤的大颗粒和致密颗粒,同时还可以将带有正电荷的各种无机悬浮颗粒聚集成大颗粒物质,从而形成具有良好沉降性能的污泥颗粒,便于后续的机械性脱水,降低污泥脱水成本,提高污水处理厂的经济效益。

何家洪,邓茂,宋仲容[2](2011)在《铋的光度法分析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对近年来国内铋的光度法测定的状况作了评述,主要涉及自2000年到2010年间各类显色剂在分光光度法中的应用,以及铋的光度测定在阻抑动力学、催化动力学及荧光光度法及原子荧光光谱法中的应用等内容(引用文献40篇)。

高芝[3](2010)在《催化光度法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催化光度法具有仪器设备简单,操作简便且灵敏度高等特点,在分析测试中得到了极大地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分析工作者将FIA技术应用到催化动力学分析领域,使许多传统溶液处理方法的基本操作得以快速、自动地完成,从而弥补了采用传统的动力学分析时,反应条件不易控制、试剂消耗大,分析速度慢等缺点,极大地推动了催化动力学分析法的进展。本文包括综述和研究报告两部分:第一部分:流动注射催化光度分析综述介绍了催化光度法近七年来的研究现状;概述了近几年来流动注射催化光度法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包括五个研究报告,具体如下:一、以过氧化氢-橙黄G为指示反应,建立了催化褪色光度法测定痕量Co2+的新方法。在pH = 9.53的NH3-NH4Cl缓冲溶液中,沸水浴中加热6min,测定痕量Co2+的线性范围为0.006~2.0μg/25mL,检出限为3.41×10-3μg/25mL,用于维生素B12针剂中微量Co2+的测定,并与火焰原子吸收法比较,方法可靠。二、基于在pH = 11.05的NH3-NH4Cl缓冲溶液介质中,痕量c(Ⅲ)对H2O2氧化橙黄G的褪色反应具有阻抑作用,据此建立了阻抑褪色光度法测定微量Sb(Ⅲ)的新方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10~5.50μg/25mL,检出限为6.36×10-4μg/mL,成功用于水样中微量Sb(Ⅲ)的测定。三、利用在B-R缓冲溶液介质中,Sb(Ⅲ)对H2O2氧化孔雀石绿褪色反应具有催化作用,建立了一种流动注射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微量元素Sb(Ⅲ)的新分析方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10~2.0μg/mL,检出限为7.8×10-3μg/mL,对0.1μg/mL Sb(Ⅲ)平行测定11次的标准偏差为0.97%,进样频率为22.8样/h。用于环境水样中微量Sb(Ⅲ)的测定,回收率为97.3~97.7%。四、研究了在B-R缓冲溶液介质中,Bi(Ⅲ)对H2O2氧化孔雀石绿褪色反应的显着阻抑作用,结合停留技术,建立了一种停留-反相流动注射阻抑光度法测定超痕量Bi(Ⅲ)的新分析方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01~0.54ng/L,检出限为9.9×10-4ng/L,相关系数r = 0.9992。对0.001ng/L Bi(Ⅲ)平行测定11次的标准偏差为1.3%,进样频率为20.9样/h。该方法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可直接用于人发和水中的超痕量Bi(Ⅲ)的测定,回收率为96.0%102.0%。五、在H3BO3-KCl-NaOH缓冲溶液介质中,Bi(Ⅲ)对H2O2氧化结晶紫褪色反应的阻抑作用,建立了一种停留-反相流动注射阻抑光度法测定Bi (Ⅲ)的新分析方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05~0.05μg/mL,检出限为7.28×10-4μg/mL,对0.01μg/mL Bi(Ⅲ)平行测定11次的标准偏差为0.45%,进样频率为21.8样/h。用于胃药中的Bi(Ⅲ)的测定,回收率为101.5%。

张星刚[4](2010)在《双水相萃取光度法测定铬(Ⅵ)、镍(Ⅱ)、锌(Ⅱ)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自八十年代以来,环境分析尤其是水体中水溶态金属离子的分析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很活跃。分光光度法是测定水溶态微量金属离子的常用检测方法,该方法操作简便,仪器结构简单、价格低廉。双水相萃取技术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型分离技术。它具有以水为溶剂、价格低廉、不易挥发、污染小、分相速度快、操作简单、可以与其他技术相结合等优点,已经得到业界的广泛重视。通过双水相萃取技术与分光光度法集成应用,建立了集萃取分离和测定金属离子于一身的双水相萃取光度分析方法。系统地研究了铬(Ⅵ)-二苯碳酰二肼(DPC)的配合物、镍(Ⅱ)-丁二酮肟(DMG)的配合物和锌(Ⅱ)-锌试剂的配合物在聚乙二醇(PEG)2000-硫酸钠双水相体系中的光谱性质、组成、显色和萃取条件,建立了分析铬(Ⅵ)、镍(Ⅱ)、锌(Ⅱ)的新方法。通过对PEG溶液用量、硫酸钠用量、显色剂的用量、体系的酸度等影响因素的优化,提高了选择性和灵敏度、基本消除了基体干扰。从线性关系、检出限、精密度及抗干扰能力等方面对该方法进行评价。将该方法用于工业废水、河水、钢样等实际样品的分析测定,结果与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值相符。

杨清玲[5](2008)在《共振瑞利散射和共振非线性散射光谱在环境分析中的新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共振瑞利散射(RRS)和共振非线性散射(RNLS)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新分析技术。由于它们的高灵敏度和简易性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研究和应用日益增多。其研究和应用已涉及蛋白质、核酸、多糖类等生物大分子、药物、有机物的分析和纳米微粒的研究。近年来此项技术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也受到重视,分析应用研究逐渐增多,表明RRS和RNLS法在环境分析中有广泛的应用潜力,成为扩展这一技术分析应用的新领域和发展环境分析的新途径。为此我们选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氯化氢和氯化物及铝和汞等金属离子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和发展用RRS和RNLS法测定环境中上述物质的新体系和新方法。1、共振瑞利散射和共振非线性散射法测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研究(1)盐酸氯丙嗪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的RRS和RNLS光谱及其分析应用在pH 3.0~5.0的HAc-NaAc缓冲溶液中,盐酸氯丙嗪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二烷基磺酸钠和十二烷基硫酸钠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反应形成离子缔合物时,仅能引起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的微小变化,但却能导致共振瑞利散射(RRS)的显着增强并产生新的RRS光谱,与此同时也观察到二级散射(SOS)和倍频散射(FDS)等共振非线性散射(RNLS)的增强。最大RRS峰分别位于277、369和278 nm处,而它们的SOS峰均在548 nm附近,最大FDS峰均在393 nm附近。其中RRS法灵敏度最高,它对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和十二烷基磺酸钠的检出限分别为0.018、0.046和0.200μg·mL-1,而其线性范围分别为0.06~10.0、0.15~15.0和0.67~12.5μg·mL-1。文中研究了反应产物的吸收、荧光、RRS、SOS和FDS光谱特征,适宜的反应条件及分析化学性质,据此发展了一种用RRS技术灵敏、简便、快速测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新方法。(2)Co(Ⅱ)-5-Br-PADAP螯合物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相互作用的RRS光谱及其分析应用在pH 1.8~3.0的BR缓冲溶液中,钴(Ⅱ)与2-(5-溴-2-吡啶偶氮)-5-二乙氨基酚(5-Br-PADAP,HL)反应形成紫红色螯合阳离子,此时仅能引起吸收光谱的变化,不能导致共振瑞利散射(RRS)的增强。当钴(Ⅱ)-5-Br-PADAP螯合阳离子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十二烷基磺酸钠(SLS)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作用时,仅能与SDBS进一步反应形成三元离子缔合物并引起RRS的显着增强,而不与SDS和SLS产生类似反应。离子缔合物的RRS峰分别位于306nm、370nm和650nm处,在一定范围内RRS增强(ΔI)与SDBS浓度成正比,当用650nm处测量时,其检出限为0.043μg·mL-1,线性范围为0.14~7.00μg·mL-1。文中研究了反应产物的RRS光谱特征,适宜的反应条件及分析化学性质,据此发展了一种在一定量SDS和SLS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存在下选择性测定SDBS的新方法,方法灵敏、简便、快速,用于天然水和污水中SDBS的测定,能获得满意结果。文中还对反应机理进行了讨论。(3)Co(Ⅱ)-钴试剂螯合物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相互作用的RRS光谱及其分析应用在pH 1.8~3.0的BR缓冲溶液中,钴(Ⅱ)与钴试剂(5-Cl-PADAB,L)反应形成螯合物阳离子[CoL2]2+,当它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及十二烷基磺酸钠(SLS)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作用时,仅能与SDBS反应形成三元离子缔合物{[CoL2][SDBS]2},疏水性的离子缔合物在水的挤压作用下和范德华力的作用下彼此靠近,进一步聚集形成纳米微粒{[CoL2][SDBS]2}n(平均粒径为30nm)。此时将引起共振瑞利散射(RRS)的显着增强并产生新的RRS光谱,而SDS和SLS则不产生类似反应,也不导致RRS的明显变化,因此可用于在SDS和SLS等存在下选择性测定SDBS,当用516 nm作为检测波长测定SDBS时,其线性范围为0.05~6.00μg·mL-1,检出限为0.015μg·mL-1。文中研究了反应体系的RRS光谱特征,适宜的反应条件和影响因素,考察了共存物质的影响,表明方法有良好的选择性。因此,基于离子缔合物纳米微粒{[CoL2][SDBS]2}n的形成发展了一种用RRS技术,灵敏、简便、快速测定环境水样中SDBS的新方法,文中还对反应机理进行了讨论。2、共振瑞利散射和共振非线性散射法测定氯化氢和氯化物的研究(1)Ag+-Cl--荧光素体系的RRS和RNLS光谱及其分析应用在pH 3.5~4.4的醋酸盐缓冲溶液中,Ag+与Cl-反应形成AgCl。当Ag+适当过量时,AgCl能与Ag+结合形成[AgCl·Ag]+阳离子,它能进一步借静电引力和疏水作用力与荧光素一价阴离子(HL-)反应形成离子缔合物[(AgCl·Ag)HL],该疏水性的离子缔合物能在水相挤压作用和范德华力的作用下彼此靠近而进一步聚集,形成平均粒径约为20 nm的纳米微粒[(AgCl·Ag)HL]n。此时仅能引起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的微小变化,但能导致共振瑞利散射(RRS)以及倍频散射(FDS)和二级散射(SOS)等共振非线性散射(RNLS)的显着增强,其最大RRS、FDS和SOS波长分别位于313nm、349nm和564nm处。三种散射增强(ΔIRRS、ΔIFDS和ΔISOS)在一定范围内均与氯离子浓度成正比,均可用于氯离子的测定。其中以RRS最灵敏,对于氯离子的检测,其线性范围是0.006~1.90μg·mL-1,检出限为1.9 ng·mL-1;在环境空气或无组织排放废气氯化氢(HCl)的检测中,当采气体积为60 L时,其线性范围是0.001~0.33 mg·m-3,检出限为3.30×10-4mg·m-3;在有组织排放废气HCl的检测中,当采气体积为10 L时,其线性范围是0.008~2.00 mg·m-3,检出限为2.00×10-3mg·m-3。本文研究了[AgCl.Ag.HL]n纳米微粒对吸收、荧光、RRS和RLNS光谱的影响、反应的适宜条件及影响因素,考察了共存物质的影响,表明方法有良好的选择性,据此利用上述反应发展了一种用RRS、SOS和FDS技术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简便、快速测定环境空气和废气中HCl及环境水样中氯化物的新方法。文中还对反应机理进行了讨论。(2)Ag+-Cl--二卤代荧光素体系的RRS和RNLS光谱及其分析应用在pH 3.2~6.2的醋酸盐缓冲溶液中,Ag+与Cl-离子反应形成AgCl。当Ag+适当过量时,AgCl能与Ag+形成[AgCl·Ag]+阳离子,它能进一步借静电引力和疏水作用力与二卤代荧光素(二氯荧光素、二溴荧光素和二碘荧光素)一价阴离子(HL-)反应形成离子缔合物[(AgCl·Ag)HL],该疏水性的离子缔合物能在水相挤压作用和范德华力的作用下彼此靠近而进一步聚集,形成平均粒径约为20 nm的纳米微粒[(AgCl·Ag)HL]n。此时仅能引起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的微小变化,但能导致共振瑞利散射(RRS)以及倍频散射(FDS)和二级散射(SOS)等共振非线性散射(RNLS)的显着增强,其中以二氯荧光素体系最灵敏。二氯荧光素体系的最大RRS、FDS和SOS波长分别位于314 nm、349 nm和564 nm处,三种散射增强(ΔIRRS、ΔIFDS和ΔISOS)在一定范围内均与氯离子浓度成正比,均可用于氯离子的测定。其中以RRS法最灵敏,FDS法次之。三种方法(RRS、FDS和SOS法)对于氯离子的检测,其线性范围分别是0.006~1.94μg·mL-1、0.030~2.20μg·mL-1和0.074~1.94μg·mL-1;检出限分别为1.7 ng·mL-1、8.9 ng·mL-1和22.1 ng·mL-1。在环境空气或无组织排放废气氯化氢(HCl)的检测中,当采气体积为60 L时,其线性范围分别是0.001~0.333mg·m-3、0.005~0.375 mg·m-3和0.012~0.333 mg·m-3;检出限分别为3.0×10-4mg·m-3、1.5×10-3mg·m-3和3.8×10-3 mg·m-3。在有组织排放废气HCl的检测中,当采气体积为10 L时,其线性范围分别是0.006~2.00 mg·m-3、0.031~2.25 mg·m-3和0.074~2.00 mg·m-3;检出限分别为1.8×10-3mg·m-3、9.2×10-3mg·m-3和2.2×10-2mg·m-3。本文研究了[AgCl.Ag.HL]n纳米微粒对吸收、荧光、RRS和RLNS光谱的影响、反应的适宜条件及影响因素,考察了共存物质的影响,表明方法有良好的选择性,据此利用上述反应发展了一种用RRS、SOS和FDS技术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简便、快速测定环境空气和废气中HCl及环境水样中氯化物的新方法。文中还对反应机理进行了讨论。(3)Ag+-Cl-多取代荧光素体系的RRS和RNLS光谱及其分析应用在pH 3.2~5.7的醋酸盐缓冲溶液中,Ag+与Cl-离子反应形成AgCl。当Ag+离子适当过量时,AgCl能与Ag+结合形成[AgCl·Ag]+阳离子,它能借静电引力和疏水作用力与多取代荧光素(曙红B、曙红Y、虎红、荧光桃红、乙基曙红)一价阴离子(HL-)反应形成离子缔合物[(AgCl·Ag)HL],该疏水性的离子缔合物能在水相挤压作用和范德华力的作用下彼此靠近而进一步聚集,形成平均粒径约为20 nm的纳米微粒[(AgCl·Ag)HL]n。此时虽仅引起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的微小变化,但能导致共振瑞利散射(RRS)以及倍频散射(FDS)和二级散射(SOS)等共振非线性散射(RNLS)的显着增强,其中以曙红B体系最灵敏。曙红B体系的最大RRS、FDS和SOS波长分别位于315 nm、349nm和564 nm处,三种散射增强(ΔIRRS、ΔIFDD和ΔISOS)在一定范围内均与氯离子浓度成正比,均可用于氯离子的测定。其中以FDS法最灵敏、RRS法次之。三种方法(RRS、FDS和SOS法)对于氯离子的检测,其线性范围分别是0.005~1.22μg·mL-1、0.004~2.92μg·mL-1和0.01~1.94μg·mL-1;检出限分别为1.5 ng·mL-1、1.2ng·mL-1和3.9 ng·mL-1。在环境空气或无组织排放废气氯化氢(HCl)的检测中,当采气体积为60 L时,其线性范围分别是0.0008~0.21mg·m-3、0.0007~0.50 mg·m-3和0.002~0.33 mg·m-3;检出限分别为2.50×10-4mg·m-3、2.00×10-4mg·m-3和6.70×10-4 mg·m-3。在有组织排放废气HCl的检测中,当采气体积为10L时,其线性范围分别是0.005~1.25 mg·m-3、0.004~3.00 mg·m-3和0.01~2.00 mg·m-3;检出限分别为1.50×10-3mg·m-3、1.20×10-3mg·m-3和4.00×10-3mg·m-3。本文研究了[AgCl.Ag.HL]n纳米微粒对吸收、荧光、RRS和RLNS光谱的影响、反应的适宜条件及影响因素,考察了共存物质的影响,表明方法有良好的选择性,据此利用上述反应发展了一种用RRS、SOS和FDS技术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简便、快速测定环境空气和废气中HCl及环境水样中氯化物的新方法。文中还对反应机理进行了讨论。3、铝(Ⅲ)-铬偶氮酚KS-溴化十六烷基吡啶体系的RRS和RNLS光谱及其分析应用在pH 5.8~6.5的HAc-NaAc缓冲介质中,铝(Ⅲ)离子与铬偶氮酚KS(CALKS,H2L)形成螯合阴离子,能进一步与溴化十六烷基吡啶(CPB)反应形成疏水性的三元离子缔合物Al(OH)[H2L(CP)4]2,此离子缔合物在水相的“挤压”作用和范德华力的作用下能进一步聚集形成平均粒径约50 nm的纳米微粒{Al(OH)[H2L(CP)4]}n,此时将引起共振瑞利散射(RRS)、二级散射(SOS)和倍频散射(FDS)等共振非线性散射(RNLS)的显着增强,并出现新的散射光谱,其最大RRS、SOS和FDS光谱分别位于277 nm、550 nm和350 nm处。在一定范围内散射强度与铝(Ⅲ)的浓度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三种方法测定Al(Ⅲ)的线性范围和检出限分别为0.76~30.0 ng·mL-1和0.23 ng·mL-1(RRS)、0.73~35.0 ng·mL-1和0.22 ng·mL-1(SOS)以及1.03~35.0ng·mL-1和0.31 ng·mL-1(FDS)。本文研究了反应产物的RRS、SOS和FDS光谱特征、适当的反应条件和影响因素,试验了共存离子的影响,表明方法有较好的选择性。据此发展了用铬偶氮酚KS和溴代十六烷基吡啶的灵敏、简便、快速测定Al(Ⅲ)的新方法,应用于实际水样中Al(Ⅲ)的测定,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文中还对反应机理进行了讨论。4、汞(Ⅱ)-碘化物-溴化十四烷基吡啶体系的RRS和RNLS光谱及其分析应用在pH 1.8~6.0的Britton-Robinson(BR)的缓冲溶液中,Hg(Ⅱ)与适当过量的I-生成[HgI4]2-配阴离子,此时仅能引起RRS光谱和RNLS光谱的微小变化;当加入溴化十四烷基吡啶(TPB)之后,[HgL4]2-配阴离子能与TPB反应形成离子缔合物,该疏水性的离子缔合物能在水相挤压作用和范德华力的作用下彼此靠近而进一步聚集,形成平均粒径约为10 nm的纳米微粒。此时仅能引起吸收光谱的微小变化,但能导致共振瑞利散射(RRS)以及倍频散射(FDS)和二级散射(SOS)等共振非线性散射(RNLS)的显着增强,其最大RRS、FDS和SOS波长分别位于366 nm、390 nm和570 nm处。三种散射增强(ΔIRRS、ΔIFDS和ΔISOS)在一定范围内均与Hg(Ⅱ)浓度成正比,均可用于Hg(Ⅱ)的测定。其中以RRS最灵敏,其线性范围分别是0.003~0.125μg·mL-1(RRS)、0.003~0.100μg·mL-1(FDS)和0.004~0.100μg·mL-1(SOS);检出限分别为0.8 ng·mL-1(RRS)、0.9 ng·mL-1(FDS)和1.2 ng·mL-1(SOS)。本文还研究了反应产物的RRS、SOS和FDS光谱特征,适宜的反应条件及分析化学性质,还研究了共存物质的影响,讨论了反应机理。该方法用于地表水和污水及大气降水中汞的测定,结果满意。

刘崴,杨红霞,李冰[6](2008)在《碘分析方法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对国内外碘测定的样品前处理方法作了简要回顾,重点介绍了近10年来有关碘的测定方法及碘形态分析的最新研究进展。碘测定方法主要包括容量法、光度法、电化学法、中子活化法、色谱法、原子光谱法以及质谱法等。对测定碘形态的联用技术进行了简要介绍。引用文献113篇。

刘万清[7](2007)在《流动注射分析法结合化学计量学在多组分重金属离子同时测定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本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对近年来重金属离子的分析测试方法进行了综述,将化学计量学的多元校正方法应用于多组分重金属离子重叠波谱的解析,并对它们的浓度进行了同时测定。第一部分讲述了自然界中重金属离子的存在形式,介绍重金属离子的特点及其对人体的毒害特征。同时报道了重金属离子的分析测试方法,主要介绍了光谱分析法(包括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法、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原子荧光法、动力学光度法)和电化学分析法(包括极谱法和伏安法)等。本文最后对重金属离子的分析方法做了总结与展望,重金属离子的分析依赖于高精密度仪器与技术的联用,同时对于多组分重金属离子的分析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引入化学计量学的多元校正技术。第二部分阐述了铜、锌、锰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总结了它们的分析测试方法。随后简介了流动注射分析法的原理和特点及其近年来在分析化学的应用,介绍了化学计量学与多元校正方法的原理。并采用流动注射分析法、化学计量学和721分光光度计,同时测定了维他命中的铜、锌、锰,实现了这三种技术的联用,并对测定结果同原子吸收光谱法做了对照,结果令人满意。第三部分介绍了铅、镉、汞的对人体的毒害及它们的分析测试方法,并利用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结合化学计量学的多元校正手段,实现了对环境水中铅、镉、汞这三种有毒重金属离子的同时测定,并做了加标回收试验,回收率都在95%-105%之间。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结合化学计量学的多元校正手段,可以在非平衡状态下对多组分进行同时测定,实现了最简单的仪器之间的联用。将这一方法应用于重金属离子的分析测试和其它的多组分同时测定中,就可以实现环境水、空气、食品质量的监测与预报、药品的质量分析与控制等,因而该方法值得在实验室推广。

陈春艳[8](2006)在《两种重金属离子捕集剂的合成、性能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冶金、造纸、电镀等工业技术的发展,重金属的污染日益严重,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安全构成了威胁,如何有效的治理重金属的污染已经成为当前一个热点的课题。在众多的处理方法中,螯合沉淀法去除重金属离子具有处理量大、沉淀快、操作简单等优点,因此备受关注。论文对国家标准GB 7473-87测定铜离子的方法进行了改进;并利用改进的测定方法和国际标准研究了重金属离子捕集剂CU2#和合成的DTC(EDA)对络合状态下的铜离子、铅离子和锌离子的处理效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硼砂-氢氧化钠代替国标中氯化氨-氨水作缓冲液后,测定的铜离子与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生成的络合物的特征吸收波长为440nm,铜离子的检测范围0~0.65mg/L。(2)CU2#对络合铜离子、络合铅离子和络合锌离子的去除效果优化试验结果表明:搅拌时间为5min,pH范围为1~14,络合铜离子的去除率可达99.8%,处理1g铜离子需5.7g的CU2#;搅拌时间为2min,pH范围为1~7,络合铅离子的去除率可达93.4%,处理1g铅离子需32g的CU2#;搅拌时间为5min,pH范围为1~14,络合锌离子的去除率可达82.4%,处理1g铅离子需6.9g的CU2#。(3)论文合成了DTC(EDA),并表征了其溶解性、熔点及紫外、红外光谱特性。DTC(EDA)合成条件优化试验结果表明:7.5mL乙二胺与12.06mL二硫化碳在40mL水溶液中反应,温度为22℃,搅拌时间为2.5h,静止时间为2h,产率为64.5%。(4)DTC(EDA)对络合铜离子、络合铅离子和络合锌离子的去除效果研究表明:搅拌时间为3min,pH范围是3~8,络合铜离子的去除率达98%,去除1g铜离子需3.5g的DTC(EDA);去除络合铅离子的优化搅拌时间为3min,pH范围是3~9,去除率为91.8%,去除1g铅离子需4.3g的DTC(EDA);去除络合锌离子的优化搅拌时间为5min,pH范围是3~9,优化的pH值为6~7,最终达到的去除率为89.4%,去除1g锌离子需5.7g的DTC(EDA)。

林少琴,胡世荣,林璇,陈丽,戴彦琼,刘佳铭,李隆弟[9](2005)在《催化过氧化氢氧化邻苯三酚红固体基质室温磷光猝灭法测定痕量钴》文中研究指明基于硼砂缓冲液中聚丙烯酰胺(PAM)存在下,邻苯三酚红(PGR)于滤纸固体基质上能发射强而稳定的室温磷光,PAM可活化钴离子催化H2O2氧化PGR反应,使PGR的室温磷光猝灭,从而建立了测定痕量钴的新方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4.8960(×10-18g/斑)Co2+(浓度范围0.0122.40×10-9g/L,0.4μL/斑),工作曲线的回归方程ΔIp=12.76+0.1248 mCo2+(×10-18g/斑),n=7,相关系数r=0.9993;检出限为1.2×10-18g/斑(对应浓度为3.0×10-12g/L)。对4.8和960(×10-18g/斑)Co2+重复测定11次(0.4μL点样量),RSD分别为3.6%和4.7%。用PAM比不加PAM时ΔIp增加4.6倍。本方法灵敏、准确、简便快速、重现性好,用于党参、当归、川芎、金银花和VB12中的痕量钴测定,结果满意。

郑长江,蔡文联[10](2004)在《聚丙烯酰胺活化过氧化氢氧化邻苯三酚红催化褪色光度法测定痕量钴》文中研究说明在pH=8.3硼酸-硼砂缓冲溶液中,聚丙烯酰胺(PAM)活化钴(II)催化过氧化氢氧化邻苯三酚红(PGR)使之褪色的指示反应,确定了催化褪色反应测定钴(II)的动力学条件,建立了测定痕量钴的高灵敏度的褪色光度法。此法线性测定范围为0.012~0.28μg/L,检出限为6.0×10-12g/mL,线性回归方程为△A=0.1045+1.199Cco2+(μg/L),r=0.9994。当加入PAM时,△A比不加PAM增大6.5倍。常见离子不影响测定。

二、聚丙烯酰胺活化过氧化氢氧化邻苯三酚红催化褪色光度法测定痕量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丙烯酰胺活化过氧化氢氧化邻苯三酚红催化褪色光度法测定痕量钴(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绿色纳米铁的类芬顿法协同两性高分子污泥脱水剂PADS用于污泥脱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3.1 课题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1.4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污泥的现状
        2.1.1 污泥的来源
        2.1.2 污泥的特性
        2.1.3 胞外聚合物EPS组成及对污泥特性的影响
        2.1.4 污泥的处理现状
    2.2 污泥脱水剂的种类、脱水机理及研究现状
        2.2.1 污泥脱水剂种类
        2.2.2 污泥脱水剂的脱水机理
        2.2.3 污泥脱水剂研究现状
    2.3 芬顿/类芬顿试剂在污泥处理中的应用
        2.3.1 芬顿试剂在污泥中应用
        2.3.2 类芬顿试剂在污泥中应用
第三章 新型两性高分子污泥脱水剂PADS的合成、表征及其性能探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分析方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ADS结构的FT-IR表征
        3.3.2 Plackett-Burman实验确定污泥脱水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
        3.3.3 最陡爬坡实验(Steepest ascent design)逼近最佳值区域
        3.3.4 响应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分析及最佳实验条件的确定
        3.3.5 PADS加入量对污泥处理效果的影响
        3.3.6 PADS与市售的CPAM对污泥的脱水效果的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绿色纳米铁的类芬顿法对活性污泥脱水性能及机理探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影响因素对类芬顿法处理污泥脱水效果的影响
        4.3.2 基于绿色纳米铁的类芬顿法处理污泥脱水机理的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绿色纳米铁的类芬顿法联合PADS对活性污泥脱水性能及机理探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2.3 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讨论PADS投加顺序对污泥脱水效果的影响
        5.3.2 类芬顿氧化技术联合两性高分子污泥脱水剂PADS与单独类芬顿氧化技术、单独PADS对污泥处理效果的比较
        5.3.3 类芬顿联合PADS处理污泥可能的脱水机理模拟示意图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催化光度法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催化动力学光度法
    二、流动注射催化动力学光度分析法
    三、结论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第一章 过氧化氢-橙黄G催化光度法测定痕量钴
    第二章 催化光度法测定环境样品中的Sb(Ⅲ)
        2.1 阻抑褪色光度法测定微量Sb(Ⅲ)
        2.2 流动注射催化光度法测定微量Sb(Ⅲ)
    第三章 催化光度法测定环境样品中 Bi(Ⅲ )
        3.1 停留-反相流动注射阻抑光度法测定超痕量Bi(Ⅲ)
        3.2 反相流动注射阻抑光度法测定药物中的Bi(Ⅲ)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4)双水相萃取光度法测定铬(Ⅵ)、镍(Ⅱ)、锌(Ⅱ)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双水相体系的形成、种类和成相机理
    1.2 双水相萃取技术
    1.3 双水相萃取技术的应用现状
    1.4 双水相萃取技术亟待深入研究的方面
    1.5 论文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2 双水相萃取光度法测定铬(Ⅵ)
    2.1 概述
    2.2 实验部分
    2.3 结果与讨论
    2.4 方法的评价
    2.5 样品的测定
3 双水相萃取光度法测定镍(Ⅱ)
    3.1 概述
    3.2 实验部分
    3.3 结果与讨论
    3.4 方法的评价
    3.5 样品的测定
4 双水相萃取光度法测定锌(Ⅱ)
    4.1 概述
    4.2 实验部分
    4.3 结果与讨论
    4.4 方法的评价
    4.5 样品的测定
5 结论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参考文献

(5)共振瑞利散射和共振非线性散射光谱在环境分析中的新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环境分析在环境科学和分析化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环境分析的研究对象、特点和主要分析方法
        2.1 环境分析的研究对象和主要特点
        2.2 主要分析方法
    3.共振瑞利散射和共振非线性散射及其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3.1 瑞利散射和共振瑞利散射
        3.2 共振非线性散射
        3.3 共振瑞利散射和共振非线性散射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共振瑞利散射和共振非线性散射法测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研究
    第一节 前言
        1.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应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主要分析方法
        3.研究新的RRS和RNLS法测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意义和特点
    第二节 盐酸氯丙嗪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的RRS和RNLS光谱及其分析应用
        1.实验部分
        2.结果与讨论
        3.离子缔合反应及对光谱特征的影响
        4.方法的选择性及分析应用
    第三节 Co(Ⅱ)-5-Br-PADAP螯合物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相互作用的RRS光谱及其分析应用
        1.实验部分
        2.结果与讨论
        3.三元离子缔合物的形成及散射增强作用
        4.方法的选择性及分析应用
    第四节 Co(Ⅱ)-钴试剂螯合物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相互作用的RRS光谱及其分析应用
        1.实验部分
        2.结果与讨论
        3.离子缔合物纳米微粒的形成及散射增强作用
        4.方法的选择性及分析应用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共振瑞利散射和共振非线性散射法测定氯化氢和氯化物的研究
    第一节 前言
        1.氯化氢和氯化物对环境的影响
        2.氯化氢和氯化物的主要分析方法
        3.用RRS和RNLS法测定环境空气和废气中氯化氢及水中氯化物的意义及特点
    第二节 Ag~+-Cl~--荧光素体系的RRS和RNLS光谱及其分析应用
        1.实验部分
        2.结果与讨论
        3.离子缔合纳米微粒的形成及对光谱特征的影响
        4.方法的选择性及分析应用
    第三节 Ag~+-Cl~--二卤代荧光素体系的RRS和RNLS光谱及其分析应用
        1.实验部分
        2.结果与讨论
        3.离子缔合纳米微粒的形成及对光谱特征的影响
        4.方法的选择性及分析应用
    第四节 Ag~+-Cl~--多取代荧光素体系的RRS和RNLS光谱及其分析应用
        1.实验部分
        2.结果与讨论
        3.离子缔合纳米微粒的形成及对光谱特征的影响
        4.方法的选择性及分析应用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共振瑞利散射和共振非线性散射法测定痕量铝的研究
    第一节 前言
        1.铝的性质、用途和对环境的影响
        2.铝的主要分析方法
        3.用RRS和RNLS法测定铝的意义及特点
    第二节 铝(Ⅲ)-铬偶氮酚KS-溴化十六烷基吡啶体系的RRS和RNLS光谱及其分析应用
        1.实验部分
        2.结果与讨论
        3.离子缔合纳米微粒的形成及散射增强作用
        4.方法的选择性及分析应用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共振瑞利散射和共振非线性散射法测定痕量汞的研究
    第一节 前言
        1.汞的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汞的主要分析方法
        3.用RRS和RNLS法测定汞的意义及特点
    第二节 汞(Ⅱ)-碘化物-溴化十四烷基吡啶体系的RRS和RNLS光谱及其分析应用
        1.实验部分
        2.结果与讨论
        3.离子缔合纳米微粒的形成及散射增强作用
        4.方法的选择性及分析应用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碘分析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样品前处理
2 容量法
3 光度法
    3.1 碘淀粉比色法
    3.2 有机试剂光度法
    3.3 催化光度法
4 电化学法
    4.1 离子选择电极法
    4.2 阴极溶出伏安法
    4.3 极谱法
    4.4 毛细管电泳法
5 中子活化法
6 色谱法
    6.1 气相色谱法
    6.2 离子色谱法
    6.3 高效液相色谱法
7 原子光谱法
    7.1 原子吸收光谱法
    7.2 微波诱导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7.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8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9 碘形态分析

(7)流动注射分析法结合化学计量学在多组分重金属离子同时测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重金属离子的危害及其分析测试方法
    1.1 重金属简介
    1.2 重金属离子的毒性特点
    1.3 重金属离子的分析测试方法
        1.3.1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
        1.3.2 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
        1.3.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
        1.3.4 荧光光谱法
        1.3.5 电化学分析法
    1.4 结论与展望
第2章 流动注射多元校正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维他命中的铜、锌、锰
    2.1 前言
        2.1.1 铜、锌、锰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2.1.2 铜、锌、锰的分析测试方法
    2.2 原理与方法
        2.2.1 流动注射分析法简介
        2.2.2 化学计量学与多元校正法简介
    2.3 实验部分
        2.3.1 实验试剂
        2.3.2 实验仪器
        2.3.3 实验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混合组分的重叠光谱
        2.4.2 实验条件的优化
        2.4.3 各单组分的回归参数
        2.4.4 合成样品的测定
    2.5 实际样品的测定
        2.5.1 干扰物质的影响及其排除
        2.5.2 实际样品的前处理
        2.5.3 实际样品的测定及结果
    2.6 结论
第3章 流动注射多元校正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环境水中的铅、镉、汞
    3.1 前言
        3.1.1 铅、镉、汞的毒性及对人体的危害
        3.1.2 铅、镉、汞的分析测试方法
        3.1.3 本工作内容简介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混合组分吸收光谱曲线
        3.3.2 实验条件的优化
        3.3.3 单组分的回归参数
        3.3.4 合成样品的测定
    3.4 实际样品的测定
        3.4.1 干扰物质的影响及消除
        3.4.2 实际样品的前处理
        3.4.3 实际样品的测定及结果
    3.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两种重金属离子捕集剂的合成、性能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重金属的危害
        1.1.1 铜的危害
        1.1.2 汞的危害
        1.1.3 镉的危害
        1.1.4 铅的危害
        1.1.5 铬的危害
        1.1.6 砷的危害
        1.1.7 锌的危害
    1.2 重金属离子废水处理现状
        1.2.1 中和沉淀法
        1.2.2 硫化法
        1.2.3 离子交换法
        1.2.4 吸附法
        1.2.5 浮选法
        1.2.6 反渗透法
        1.2.7 电化学法
        1.2.8 铁氧体法
        1.2.9 生物法
        1.2.10 螯合法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重金属离子分析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理论基础
    2.3 分光光度法测定重金属离子
        2.3.1 铜的测定
        2.3.2 铬的测定
        2.3.3 汞的测定
        2.3.4 铅的测定
        2.3.5 镉的测定
        2.3.6 砷的测定
        2.3.7 锌的测定
    2.4 分光光度法测定铜离子的研究
        2.4.1 主要仪器与试剂
        2.4.2 溶液的配置
        2.4.3 实验步骤
        2.4.4 结果与讨论
    2.5 本章小节
3 CU2#对铜、铅和锌的去除研究
    3.1 引言
    3.2 主要试剂与仪器
    3.3 实验步骤
        3.3.1 CU2#处理含铜模拟废水及浓度检测
        3.3.2 CU2#处理含铅模拟废水及浓度检测
        3.3.3 CU2#处理含锌模拟废水及浓度检测
        3.3.4 CU2#处理其它重金属模拟废水的实验步骤
    3.4 铅、锌含量-吸光度的标准曲线
        3.4.1 铅的含量-吸光度标准曲线
        3.4.2 锌的含量-吸光度标准曲线
    3.5 结果与讨论
        3.5.1 CU2#去除铜离子的效果研究
        3.5.2 CU2#去除铅离子的效果研究
        3.5.3 CU2#去除锌离子的效果研究
        3.5.4 CU2#对其它重金属离子的去除试验
    3.6 本章小节
4 DTC(EDA)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主要试剂与仪器
    4.3 实验步骤
        4.3.1 DTC(EDA)的合成步骤
        4.3.2 DTC(EDA)处理分别含铜、铅和锌模拟废水及浓度检测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合成条件的确定
        4.4.2 DTC(EDA)的物理性质
        4.4.3 DTC(EDA)的结构表征
        4.4.4 DTC(EDA)去除铜离子的效果研究
        4.4.5 DTC(EDA)去除铅离子的效果研究
        4.4.6 DTC(EDA)去除锌离子的效果研究
        4.4.7 DTC(EDA)对其它重金属离子的去除试验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9)催化过氧化氢氧化邻苯三酚红固体基质室温磷光猝灭法测定痕量钴(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2.2 磷光反应
    2.3 固体基质室温磷光检测
3 结果与讨论
    3.1 磷光与荧光光谱
    3.2 最佳条件
        3.2.1 固体基质、试剂浓度与用量
        3.2.2 活化剂的影响
        3.2.3 重原子的影响
        3.2.4 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体系稳定性
        3.2.5 干燥温度与时间
    3.3 工作曲线、线性范围、检出限与精密度
    3.4 磷光寿命
    3.5 干扰实验
    3.6 样品分析

四、聚丙烯酰胺活化过氧化氢氧化邻苯三酚红催化褪色光度法测定痕量钴(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绿色纳米铁的类芬顿法协同两性高分子污泥脱水剂PADS用于污泥脱水的研究[D]. 田瑜. 太原理工大学, 2019(08)
  • [2]铋的光度法分析进展[J]. 何家洪,邓茂,宋仲容.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2011(07)
  • [3]催化光度法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D]. 高芝. 延安大学, 2010(05)
  • [4]双水相萃取光度法测定铬(Ⅵ)、镍(Ⅱ)、锌(Ⅱ)的研究与应用[D]. 张星刚. 山东科技大学, 2010(02)
  • [5]共振瑞利散射和共振非线性散射光谱在环境分析中的新应用研究[D]. 杨清玲. 西南大学, 2008(05)
  • [6]碘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 刘崴,杨红霞,李冰. 岩矿测试, 2008(02)
  • [7]流动注射分析法结合化学计量学在多组分重金属离子同时测定中的应用[D]. 刘万清. 南昌大学, 2007(06)
  • [8]两种重金属离子捕集剂的合成、性能及应用研究[D]. 陈春艳. 重庆大学, 2006(01)
  • [9]催化过氧化氢氧化邻苯三酚红固体基质室温磷光猝灭法测定痕量钴[J]. 林少琴,胡世荣,林璇,陈丽,戴彦琼,刘佳铭,李隆弟. 分析化学, 2005(12)
  • [10]聚丙烯酰胺活化过氧化氢氧化邻苯三酚红催化褪色光度法测定痕量钴[J]. 郑长江,蔡文联.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 2004(04)

标签:;  ;  ;  ;  ;  

聚丙烯酰胺活化过氧化氢连苯三酚红催化褪色光度法测定痕量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