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80C196KC的混合有源电力滤波系统研究

基于80C196KC的混合有源电力滤波系统研究

一、基于80C196KC的混合式有源电力滤波系统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范利良[1](2015)在《新型混合式单相有源电力滤波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在有源电力滤波器方面研究较多的是三相三线及三相四线的有源电力滤波器,而对单相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研究较少,但单相电力电子设备的使用量也非常大,对电网造成的谐波污染也非常严重,且单相有源电力滤波器的谐波电流检测与控制及直流侧电压控制等均有其特定问题。无源滤波器可以对指定次谐波进行滤波,而无功补偿器可以提高功率因数,若结合两者的长处不仅可以降低单相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容量,且可简化单相有源电力滤波器以提高性价比,故研究混合式单相有源电力滤波器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探讨一种新型的谐波电流检测与控制方案并制作新型混合式单相有源电力滤波器实验装置进行实验研究。首先,本文对混合式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针对新型混合式单相有源电力滤波器,提出了加窗快速傅里叶变换法的谐波电流检测方案、PI控制与重复控制结合的谐波补偿控制方案,确定了系统的总体方案与功能,并制定了研究思路。其次,确定了新型混合式单相有源电力滤波器的总体结构。根据单相系统的特殊性及对常用谐波电流检测法的分析,提出了应用加窗快速傅里叶变换的谐波电流检测法,及采用PI控制与重复控制相结合的综合控制方法。利用MATLAB仿真,对比了加窗快速傅里叶变换法与目前应用较多的三相瞬时无功功率谐波检测法在单相有源电力滤波器上的谐波测控效果,结果表明本文所用检测方法具有检测更准确、应用更容易的优点。进而,本文对新型混合式单相有源电力滤波器进行测控综合仿真,结果表明采用综合控制方法后,提高了谐波补偿效果。然后,对新型混合式单相有源电力滤波器进行了软、硬件设计,并以单相有源电力滤波器为主,以无源滤波器和无功补偿器为辅。硬件部分选择了以STM32F103ZET6芯片为测控核心,设计了系统控制电路与驱动电路,软件部分完成了加窗快速傅里叶变换法、PI控制法和重复控制法等新型测控方法程序的实现,并移植了uC/OS-II实时操作系统,实现多任务操作。最后,搭建了新型混合式单相有源电力滤波器实验装置,进行了基于加窗快速傅里叶变换法的谐波电流检测、PI控制和重复控制相结合的谐波电流测控实验,初步验证了本文所用测控方案的可行性。

王秉旭[2](2011)在《单相光伏发电并网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物质的需求不断提升,对能源的要求也与日俱增,但是地球上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储量有限,寻找清洁能源代替化石能源也就迫在眉睫。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光伏发电技术也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随着光伏电池组件成本的降低,光伏发电技术的不断成熟,光伏发电技术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已将光伏发电列入“十二五”规划重点发展的对象。本文阐述了小功率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结构组成、电路拓扑结构、控制原理设计等问题,就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如:逆变器输出与电网电压同频同相、光伏电池阵列最大功率跟踪控制和光伏发电系统的独立发电与并网发电模式间的切换等问题作了详细分析,对光伏逆变器控制进行仿真实验,针对单电流环控制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双环控制策略,对光伏并网系统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论文首先对目前太阳能的发展状况做了简要介绍,对单相光伏发电系统的结构组成进行了简要的阐述,给出单相光伏发电系统一个总体的概念;其次,研究了光伏发电系统中的最大功率跟踪环节,结合电导增量法最大功率跟踪控制策略,采用Matlab/Simulink搭建系统仿真模型,针对太阳能电池在不同条件下的输出特性进行功率跟踪实验分析,选用80C196KC单片机芯片作为Boost变换电路的控制器,对控制器硬件的电路和软件进行了设计;第三,对太阳能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拓扑结构作了详细的分析,阐述了光伏逆变器独立工作模式和并网工作模式的相互转换,采用一种采用三相逆变器模块作为单相并网逆变器,实现逆变和交流系统切换的功能;最后,对并网逆变器的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针对单电流环控制存在的不足本文采用了双环的控制方法,并对电流内环控制和引入电压前馈补偿电流内环控制进行对比,通过PSIM软件进行了仿真研究,验证其可行性。由于仿真结果得出的输出并网电流存在纹波问题,产生纹波的原因跟参数的选择之间的关系通过数学公式推导和仿真实验进行了验证,得出纹波电流的大小与直流侧电压和电感的取值有密切的关系。

陈雄[3](2009)在《基于196单片机控制的新型原动系统仿真器及其软件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原动机仿真系统是用于电力系统动态模拟的重要设备,它对电力系统中的真实原动机(水轮机和汽轮机)及其调速器进行模拟,以便研究电力系统中的大干扰问题和机电暂态过程。目前,国内原动机仿真系统,逐步由模拟控制转向模拟和数字混合控制,这有利于克服模拟电路存在结构复杂、电子元器件容易老化、易受环境温度影响、抗干扰能力差等缺点。对本文调速器仿真系统用微机数字化设计方案,利用计算机软件去取代模拟电路的功能,很好地克服模拟电路的上述缺点,提高了原动仿真系统的可靠性和自动化程度。本文首先介绍了原动机仿真系统的发展历程、本文主要研究工作、课题的来源及意义,然后介绍了原动机仿真系统数字控制部分的硬件结构、原理、特点及系统中用作地址译码PLD芯片的烧制方法。阐述了原动机仿真系统主程序的设计思路和流程,详细介绍了80C196KC的中断资源及中断编程,对系统调速器模型的离散化编程做了详细分析。针对水轮机中的油动机模型在积分环节存在量化误差的问题,提出了“零存整取”的解决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水机运行的震荡问题,提高了系统的响应速度和控制精度。对双脉冲测速方案中出现的速度突变和测速死区进行了分析论证,提出了测速齿轮槽口尺寸减小和测速软件限时的解决方案。此外,为提高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实现了对模拟量采集中软件和硬件的滤波器设计,并对软件运行抗干扰措施做了详细的阐述。最后,本文对硬件和软件进行了调试,总结了部分软件的调试查错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方案是可行的。

周永兵[4](2008)在《并联有源电力滤波器(SAPF)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力电子装置的应用越来越广,其产生的谐波和无功功率给电网带来的各种危害也越来越大。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作为一种新型的谐波、无功综合补偿系统,是电能质量领域一个研究的重点。目前,国内正期盼并联有源电力滤波器产品问世,它必将有力促进有源电力滤波器产业化的发展,因此对并联有源电力滤波器(SAPF)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已成为研究的最前沿的课题之一。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并联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工作原理和发展现状。通过理论和仿真手段,对并联有源电力滤波器(SAPF)谐波补偿电流检测模块进行了设计,采用自适应谐波检测原理,通过改进的三相自适应谐波检测方法,达到良好的检测效果,同时结构简单,也易硬件实现。针对并联有源电力滤波器(SAPF)电流跟踪传统控制存在响应速度和精度不能较好的协调性问题,引入了空间矢量控制方法。把电压源逆变器件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在矢量控制空间中用有限的静止矢量去合成和跟踪调制波的空间旋转矢量,使合成矢量含调制波的信息,提高了跟踪的速度的同时,也提高了补偿的精度。采用能量PI控制取代传统PI控制有效地稳定了SAPF直流侧电压,同时对PI参数进行了设计,达到良好的控制效果。第一次把SAPF应用于立体车库系统中,针对特定负荷的SAPF实用化问题进行分析,包括主电路的选择,参数设计等等。建立有源滤波器和某企业立体车库系统的谐波模型,仿真考查有源滤波器的补偿效果。分别对特征负载和立体车库系统的谐波情况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对电流谐波具有良好的补偿效果。本文对有源电力滤波器关键技术进行了应用研究,为今后SAPF装置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提供了技术支持,将推动国内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伴随着人们对电能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和电力电子技术的逐步完善,SAPF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罗其锋[5](2008)在《有源电力滤波器在配网中的关键技术实用化研究》文中提出当前节能减排受到广泛的关注,在消除谐波方面有着显着性能的有滤电力滤波器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以全数字化控制技术实现的有源电力滤波器必将成为电力电子技术中新的研究热点,当前国内市场盼望着拥有核心技术和合理价格的实际产品。由于前期工作已经在负载电流很小的情形进行了研究,本文从电力系统谐波研究的实际问题出发,以并联电压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关键技术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分析了并联电压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系统结构、补偿策略、谐波电流检测方法、补偿电流控制策略、直流侧电压控制、主电路的设计等问题。特别是对双环软启动控制策略的工作过程进行研究和分析,提示出有源电力滤波器各参数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制约关系。同时模拟程序执行的实际情形,对有源电力滤波器进行了建模和仿真,并对各主要模块的具体模型进行了验证,仿真结果证实了本文设计的有源电力滤波器的正确性和谐波补偿的实时性,并且通过仿真修正了装置的必需参数。本文以与开平市莱福电气设备有限公司合作科研项目“有源电力滤波器装置的研究”为背景,以双CPU控制为核心设计制作了一套应用于低压配网380V,容量为100kVA的并联电压型有源电力滤波器装置。对于实际应用的主电路,说明了变流器的选取和保护,推导了连接电感值和直流侧电容的取值;优化了控制器中的采样电路板和控制电路板的;而有源电力滤波器外围的实用控制电路更从具体操作上进行了图文说明。另外,对于负载侧和补偿侧所选用的互感器不同变比所引起对双环控制,特别是对电流闭环的影响进行了比较说明,还有介绍了构造较大电流的负载而利于进行实验。通过在此有源电力滤波器装置上所作的大量实验,取得了一些满意的结果和关键技术实际应用的对策,有助于指导应用于低压配网的并联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实际研发和生产。

许加柱[6](2007)在《新型换流变压器及其滤波系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为了实现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自耦补偿与谐波屏蔽整流变压器”的产业化,湖南省以“十五”“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05GK1002-1,06GK1003-1予以支持。本文以该重大专项为背景,围绕着建立起此项专利在直流输电领域应用的新型换流变压器及其滤波系统(简称新系统)的理论分析体系开展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结合我国未来二十年“西电东送,南北互供,全国联网,电力市场”的电力工业发展方针,阐述了我国高压及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应用发展现状,指出我国发展特高压直流输电是必须的和可行的。但是,传统高压直流输电中谐波抑制和无功补偿方案存在滤波效果不好、增加换流变压器负担等问题。分析了换流变压器的功能、技术特点及结构型式;建立起传统换流变压器的数学模型;并基于数学模型,分析了上下两组换流变压器阻抗不等对换相电压的影响;分析了在不计及和计及换流变压器换相电抗两种条件下换流变压器的谐波特性;在此基础上,对传统换流变压器的设计容量进行了计算;给出了传统换流变压器及其滤波和无功补偿方案。分析了新型换流变压器绕组电压之间的相量关系,给出了四种可能结构型式;分析了新系统的自耦补偿功能,并以单相谐波屏蔽变压器以例,分析其谐波抑制的机理;分析了新系统的谐波特性;在此基础上,对其设计容量进行计算;最后,建立了基于新型换流变压器及其滤波系统和传统换流变压器及其滤波系统的两种直流输电系统仿真模型,仿真结果验证了感应滤波的思想。提出了以多绕组变压器理论为基础,结合磁势平衡方程、基尔霍夫定律、回路电压、电流方程的系统化建模方法,建立了新系统的数学模型;分析了负载电流与绕组电流之间的矩阵变换关系及阀侧端口电压与网侧绕组相电压之间的矩阵变换关系;分析了网侧三相电压不对称对新系统运行特性的影响;对电压损失进行了分析计算;建立了新系统在相坐标下的节点导纳矩阵,为系统统一建模提供方便。针对新系统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换相电抗的三相测量法,并同时采用单相及三相测量法对系统的换相电抗进行计算,与基于数学模型的换相电抗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三者是完全一致的,验证了新系统数学模型的正确性;简要分析了滤波支路基频阻抗对换相电抗的影响。创造性提出了一种滤波换相换流器(Filter Commutated Converter, FCC)的概念;给出了FCC阀侧无功补偿度(简称补偿度)的定义;分析了补偿度对阀侧线电压损失、换相电抗、阀侧空载线电压、直流侧电压、换相角及功率因数的影响;建立了FCC等效Graetz桥电路模型及其等效直流侧电路模型,为进一步研究FCC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分析逆变器发生换相失败的机理和影响换相失败的因素,分析了FCC逆变器各运行变量对换相失败的影响及运行变量对关断角的灵敏度函数;依据上述分析结果,给出FCC逆变器避免换相失败的预防措施。综述了传统滤波装置的设计方法,给出了传统单调谐、双调谐及二阶高通滤波器及并联电容器的参数设计步骤;基于谐波屏蔽变压器的谐波抑制机理,提出了基于谐波屏蔽变压器的滤波器的设计方法,给出了此类单调谐、双调谐滤波器参数设计步骤;最后,根据拟建立的新型直流输电系统研究平台设计参数,对平台的滤波和无功补偿装置进行了综合设计,详细给出了滤波器和并联电容器的设计参数。详细给出了新型直流输电系统研究平台的设计思想,系统的结构框图和各子系统的功能设计;在建设完成的研究平台上,开展如下试验研究:阀侧无功补偿度对换相电抗的影响、阀侧无功补偿度K对阀侧空载线电压的影响、补偿度K为零时各绕组谐波电流分析影响、阀侧无功补偿度对直流侧电压及换相角的影响及传统滤波方式和新型滤波方式滤波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新系统良好的运行特性和滤波效果。新系统充分利用变压器自身的电磁感应原理和无源滤波器的滤波及无功补偿功能,克服了传统换流变压器及其滤波系统存在的不足。新系统良好的运行特性和滤波效果,使其必然具有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新型直流输电系统研究平台的建立也为进一步推广新系统在地铁供电、化工、冶金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中试产品。

朱宇翔[7](2006)在《基于DSP的在线成分分析仪的嵌入式系统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计算机技术特别是嵌入式系统的发展,传统分析仪器正在不断进行着更新换代,正在向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微型化和固态化等方向迈进。目前,我国的分析仪器水平和国外同类产品之间仍有一定差距,仍需要分析仪器研究者做出更多不懈的努力。本课题即是以南京市南分分析仪器厂的国产分析仪器数字化平台项目为基础所做的进一步研究,这对于我国分析仪器进一步数字化、智能化甚至微型化的研究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分析仪器作为一种嵌入式系统也要求我们紧跟嵌入式系统的发展形势和要求,尤其是对微处理器的发展和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发展趋势应做到及时的学习和应用,这样才能更好地赶超世界分析仪器的发展水平。作者针对在线多组分智能分析平台,对基于DSP F2812的嵌入式测控平台进行了研究和设计,分析了基于单片机80196KC与基于DSP F2812这两种平台的异同及各自性能上的特点,提出了该平台未来的性能扩展方向。目前该平台已完成了软硬件的初步调试。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本文对分析仪器的定义及发展进行了回顾,介绍了监测分析仪器的基本现状及其发展重点,并阐述了监测分析仪器作为高科技产品的发展前景,从而给出了作者的研究背景及主要工作。接着,本文简要介绍了基于80196KC单片机的嵌入式测控平台的功能,并分析了该测控平台所存在的欠缺以及普通单片机应用于该平台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考虑到对原测控平台性能的提高,作者对新型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的硬件组成和性能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基于F2812的实现上述平台功能的软硬件设计方案。实验证明,该平台的设计方案获得了良好的性能,满足了产品更新换代的需求。与此同时,作者系统全面地比较了以上两种测控平台的差异,分析了研发基于DSP的嵌入式测控平台的意义和必要性。本文的最后,作者从系统硬、软件两方面对全文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该嵌入式测控平台进行了展望,提出了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若干方向。

牛礼民[8](2005)在《辅助动力电动汽车整车匹配及电机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提出汽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汽车的普及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具体表现之一,但不断增长的汽车保有量在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的同时又将能源枯竭及环境污染问题推到了一个日益严重的位置,这也是世界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两大难题。为节省宝贵的石油资源,降低油耗,减少排放污染,确保必须用石油作原料的工业部门的石油供应,寻找替代能源是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因此电动汽车成为主要选择。由于电动汽车电池技术的不足导致纯电动汽车距离市场化的目标仍然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为此,研究开发辅助动力电动汽车意义重大。 本文第一章介绍了国内外电动汽车的发展现状;然后在“工大千网-1”(Ⅰ型车)电动汽车的基础上提出了辅助动力电动汽车(Ⅱ型车)方案。 第二章在阐述辅助动力概念的基础上,从辅助动力电动汽车基本结构、整车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原理以及辅助动力单元三个方面对辅助动力电动汽车做了详细介绍;分别对辅助动力电动汽车各关键部件的选型进行了论述。 第三章阐述了辅助动力电动汽车电机控制系统的整体结构及工作原理;完成了控制系统软硬件的设计与实现。详细分析了控制系统硬件部分的弱电子系统和强电子系统电路原理。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进行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保证了软件的可扩展性、可移植性及继承性。 第四章基于辅助动力电动汽车的试验平台,分别进行了电池试验、电机试验、发动机试验和充放电数据采集与显示试验,结果表明,证实了电机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和辅助动力的可行性。最后对试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最后一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有待于进一步开展的工作。通过对Ⅰ型车电机控制系统的改进,可靠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在获得最佳经济性的同时延长电动车续驶里程,有助于延长电池使用寿命;与Ⅰ型车相比,增加辅助动力之后能提高电动汽车一次充电后的行驶里程。

贺彦峰[9](2005)在《电动汽车驱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减少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电动汽车(EV)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也将其列入了重点发展之列。在电池技术未能取得根本突破的情况下,续驶里程的不足已成为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主要瓶颈。目前,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已成为电动汽车行业发展的主流。电机驱动控制系统是电动汽车三大关键技术之一,解决这一关键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结合电动汽车的实际情况,研究和设计了基于单片机的控制器硬件系统,针对各部分的具体要求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为实现电动汽车驱动控制系统要求快速敏捷、实时性高等特点,设计中选用了Intel 公司的80C196KC 16位单片机作为控制系统的核心芯片。在考虑电磁干扰的基础上,采用了数字软件滤波和光电隔离等抗干扰措施。其次,在对原有强电回路进行分解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性能更为优良的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作为主要功率器件设计了强电主回路。IGBT 的传统驱动保护电路存在缺陷,本文在参考有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更为实用的改进用法。实验表明,在使用新方法后,IGBT 的工作更为安全可靠。最后,根据当前的电机运行状态与控制输入,进行了系统的软件设计,在采用PID 控制算法后,实现了对驱动电机的安全可靠控制。在系统设计完成后,进行了电动汽车的起动、换挡、加速等模拟测试,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袁帅[10](2005)在《基于80C196KC的激光雕刻机控制系统研制》文中提出激光雕刻机是一种典型的光、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加工效率高、加工精度好的特点,已广泛应用在印刷以及广告制作等行业。基于80C196KC的激光雕刻机控制系统采用主从式的控制结构,上位机用于数据处理和数据传输,下位机是激光雕刻机的控制核心。下位机采用Intel公司的16位单片机80C196KC为微处理器,控制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主要模块包括:存储器扩展模块、数据传输模块、激光电源控制模块以及人机交互模块。论文研究了单片机扩展大容量存储器的方法,实现了在硬件和软件上单片机对扩展存储器的操作。分析了斜坡雕刻的原理,提出应用定频调宽的方式动态控制激光电源输出功率。研究了单片机和PC机的并行口进行并行数据传输的可行性和实现方法,并设计了硬件电路,提高了数据传输的速率。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便于操作。研制的雕刻机可以实现清扫、位图以及影像图(灰度图)和斜坡等多种加工方式,控制系统稳定可靠。

二、基于80C196KC的混合式有源电力滤波系统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80C196KC的混合式有源电力滤波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混合式单相有源电力滤波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同行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1.2.1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发展动态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各章内容安排
第2章 新型混合式单相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组成原理
    2.1 系统总体方案与功能
    2.2 基本研究思路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型混合式单相有源电力滤波器的谐波电流检测与补偿控制方法
    3.1 新型混合式单相有源电力滤波器的主电路结构
    3.2 新型混合式单相有源电力滤波器中的无源滤波器及无功补偿器
        3.2.1 无源滤波器
        3.2.2 无功补偿器
    3.3 新型混合式单相有源电力滤波器的谐波电流检测方法
        3.3.1 常用的谐波电流检测方法
        3.3.2 基于加窗快速傅里叶变换的谐波电流检测方法
    3.4 新型混合式单相有源电力滤波器的谐波电流补偿控制方法
        3.4.1 常用的谐波电流补偿控制方法
        3.4.2 新型混合式单相有源电力滤波器的谐波电流补偿控制方法
    3.5 系统仿真分析
        3.5.1 新型混合式单相有源电力滤波器参数
        3.5.2 无源滤波器单独滤波分析
        3.5.3 单相有源电力滤波器单独滤波分析
        3.5.4 无功补偿器补偿效果分析
        3.5.5 重复控制效果分析
        3.5.6 综合仿真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型混合式单相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实现技术
    4.1 总体技术实现方案
    4.2 硬件、软件功能分配
    4.3 新型混合式单相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硬件设计
        4.3.1 主电路及 PWM 信号隔离驱动电路设计
        4.3.2 基于嵌入式 CPU 的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4.3.3 外围测控电路的设计
        4.3.4 操作面板及电路设计
        4.3.5 主电源及辅助电源电路设计
    4.4 新型混合式单相有源电力滤波器的软件设计
        4.4.1 软件开发环境
        4.4.2 uC/OS-II 在 STM32 上的移植
        4.4.3 基于 uC/OS-II 的应用程序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型混合式单相有源电力滤波器系统的实验分析
    5.1 新型混合式单相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硬件、软件联调
    5.2 实验测试与分析
        5.2.1 基于加窗 FFT 的谐波电流检测实验
        5.2.2 基于重复控制的谐波电流补充控制实验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控制电路板—CPU 电路原理图
附录二:驱动电路板—主电路原理图
附录三:驱动电路板—供电电路原理图
附录四:驱动电路板—母线电压和相电流电路原理图
附录五: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2)单相光伏发电并网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光伏发电在国内外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2.1 国外光伏发电的基本现状
        1.2.2 国内光伏发电的基本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光伏发电系统介绍
    2.1 光伏发电系统的分类
        2.1.1 独立式光伏发电系统
        2.1.2 并网式光伏发电系统
        2.1.3 混合式发电系统
    2.2 并网式光伏发电系统主电路结构
        2.2.1 单相光伏发电并网系统的组成
        2.2.2 并网式光伏发电系统的电路拓扑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最大功率跟踪问题的研究
    3.1 太阳能电池的原理及输出特性
        3.1.1 太阳能电池的基本原理与构造
        3.1.2 太阳能电池的输出特性
    3.2 最大功率理论分析
    3.3 常用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分析与比较
        3.3.1 电压反馈法
        3.3.2 直线近似法
        3.3.3 功率扰动观察法
        3.3.4 电导增量法
    3.4 DC/DC变换电路的MPPT功能实现
        3.4.1 典型的DC/DC变换电路和实现功率跟踪变换电路的选取
        3.4.2 Boost变换器实现最大功率点跟踪拓扑电路设计
        3.4.3 Boost变换电路参数选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最大功率跟踪系统的仿真实验与系统设计
    4.1 基于电导增量法的最大功率跟踪仿真实验及系统控制电路设计
    4.2 基于80C196KC芯片的硬件电路和软件设计
        4.2.1 基于80C196KC芯片硬件电路设计
        4.2.2 软件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并网逆变器及控制算法实现
    5.1 光伏并网逆变器的选择
        5.1.1 并网型光伏发电逆变器的选择要求
        5.1.2 改进的并网逆变器设计
        5.1.3 改进后的并网逆变器工作原理
    5.2 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
        5.2.1 单电流环模型分析及控制器设计
        5.2.2 单电流环控制仿真实验和结果分析
        5.2.3 引入电压前馈内环控制策略及仿真分析
    5.3 对实验结果产生的纹波电流分析
        5.3.1 纹波电流数学分析
        5.3.2 参数变化对纹波电流的影响仿真实验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196单片机控制的新型原动系统仿真器及其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目的
    1.2 国内外原动仿真系统研究状况
    1.3 原动系统仿真器的发展趋势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第2章 原动系统基本特性及数学模型
    2.1 发电机原动系统的基本特性
    2.2 原动系统调速数学模型的建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原动系统硬件及基本结构
    3.1 系统结构
        3.1.1 CPU及存储器
        3.1.2 模拟信号通道的设计
        3.1.3 实时转速测量
        3.1.4 并口的扩展
        3.1.5 看门狗电路及数据掉电保护
        3.1.6 其它外设
    3.2 用PLD实现I/O地址分配
        3.2.1 系统的I/O地址分配
        3.2.2 用Protel 99SE编写PLD程序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及其原理
    4.1 主程序
        4.1.1 主程序设计的基本要求
        4.1.2 主程序流程
    4.2 中断服务程序
        4.2.1 中断控制字
        4.2.2 中断向量入口及写中断控制字程序
    4.3 HSO编程及软件定时器
        4.3.1 HSO编程
        4.3.2 软件定时器0 中断服务程序
    4.4 调速器控制模块程序
        4.4.1 调速器模型的离散化
        4.4.2 调速器采样周期T的选择
        4.4.3 调速器参数初始化运算程序
        4.4.4 调速器中断服务运算程序
        4.4.5 原动机变步长启动与超调调整
        4.4.6 水机运行震荡不稳及其算法改进
    4.5 转速测量程序模块
        4.5.1 M法测速
        4.5.2 T法测速
        4.5.3 原动机测速方法
        4.5.4 高速输入器HSI及测速编程
        4.5.5 测速程序优化
        4.5.6 两脉冲测速程序调试问题及解决方法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原动仿真系统可靠性与抗干扰技术
    5.1 模拟量采集抗干扰措施
        5.1.1 采用无源滤波器抗干扰
        5.1.2 模拟量采集的数字滤波
    5.2 系统主板芯片配置与抗干扰
        5.2.1 去耦电容配置
        5.2.2 主板中数字电路不用端的处理
        5.2.3 存储器的布线
    5.3 系统输入输出开关量抗干扰
    5.4 程序稳定运行抗干扰技术
        5.4.1 指令冗余
        5.4.2 看门狗技术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软件调试及其结果分析
    6.1 伟福开发工具及其仿真环境的介绍
    6.2 输入与显示模块调试
        6.2.1 键盘及面板指示灯测试与故障分析
        6.2.2 界面显示部分硬件测试与故障分析
        6.2.3 显示模块软件测试与故障分析
    6.3 模拟量数据采集与保护测试
        6.3.1 电枢电流、电枢电压及励磁电流保护测试及故障分析
        6.3.2 测速模块调试及故障分析
    6.4 伟福仿真软件断点跟踪调试
        6.4.1 设置断点
        6.4.2 断点的操作
        6.4.3 修改断点属性
    6.5 观察窗口对调速器水机数学模型的调试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技成果)
致谢

(4)并联有源电力滤波器(SAPF)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和研究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意义
    1.2 有源电力滤波器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
    1.3 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突出优势及其应用前景
    1.4 并联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关键技术
        1.4.1 目前SAPF 主要的关键技术
        1.4.2 SAPF 关键技术研究现状和趋势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自适应谐波检测适用技术
    2.1 SAPF 谐波检测方法简介
    2.2 自适应谐波检测技术
        2.2.1 自适应噪声对消原理
        2.2.2 基于自适应消除干扰原理的谐波检测法
        2.2.3 先进的APF 补偿电流自适应检测方法
        2.2.4 锁相环产生参考信号电路
    2.3 仿真结果及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空间电压矢量谐波电流跟踪补偿技术
    3.1 谐波电流跟踪补偿技术控制方法简介
    3.2 空间电压矢量调制(SVPWM)
        3.2.1 SVPWM 控制应用于SAPF 控制可行性分析
        3.2.2 SVPWM 控制技术原理分析
        3.2.3 SVPWM 控制技术在SAPF 中的应用
    3.3 数字仿真验证
    3.4 小结
第四章 SAPF 主电路选择和工程实用参数设计
    4.1 SAPF 主电路拓扑结构的选择
        4.1.1 SAPF 主电路拓扑结构
        4.1.2 SAPF 拓扑结构的选择
    4.2 三相三线制SAPF 的实际应用机理
    4.3 工程实用参数设计
    4.4 小结
第五章 SAPF 直流侧电压稳定性控制技术
    5.1 SAPF 直流侧电压稳定控制的意义
    5.2 SAPF 直流侧电压分析
        5.2.1 SAPF 直流侧电压和系统电源侧电压关系
        5.2.2 三相三线SAPF 直流侧电压分析
        5.2.3 三相三线SAPF 直流侧电压稳定控制
    5.3 数字仿真验证
    5.4 小结
第六章 关键实用技术的综合应用仿真
    6.1 三相三线制SAPF 在三相整流全桥负荷中的仿真研究
        6.1.1 仿真模型的建立
        6.1.2 仿真结果
    6.2 三相三线制SAPF 在立体车库系统谐波负荷中的仿真研究
        6.2.1 仿真模型的建立
        6.2.2 仿真结果
    6.3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有源电力滤波器在配网中的关键技术实用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ATALOG
第一章 绪论
    1.1 谐波研究的背景
    1.2 谐波起因及抑制措施
        1.2.1 谐波的起因及危害
        1.2.2 当前的谐波标准
        1.2.3 谐波抑制的措施
    1.3 APF实用化研究概况
        1.3.1 实用化发展概况
        1.3.2 实用化的应用前景
    1.4 本文所做的工作及安排
第二章 配网中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关键技术
    2.1 APF的基本工作原理
    2.2 APF电流检测及控制技术
        2.2.1 电流检测技术
        2.2.2 电流控制技术
    2.3 实用化的谐波检测关键技术
        2.3.1 pq理论基础
        2.3.2 实用的i_p-i_q电流检测法
        2.3.3 电流检测法的优化
    2.4 实用化的电流控制关键技术
    2.5 实用化的APF直流电压稳定控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PF主电路参数及控制电路硬件设计
    3.1 APF的主电路参数设计
        3.1.1 主电路的数学模型
        3.1.2 主电路容量的计算
        3.1.3 连接电感的推算
        3.1.4 直流侧电压大小以及电容容量的选择
        3.1.5 变流器的选择
        3.1.6 变流器的驱动模块
        3.1.7 变流器的缓冲电路
        3.1.8 变流器的散热设计
    3.2 APF控制与采样电路设计
        3.2.1 双CPU控制系统
        3.2.2 数据采样设计
    3.3 APF外围实用控制电路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PF双环软启动实用控制策略实验分析
    4.1 双环软启动控制策略
        4.1.1 软启动控制的必要性
        4.1.2 软启动控制的方式
        4.1.3 双环软启动实用控制策略的具体实现
    4.2 APF的仿真及结果分析
        4.2.1 程序化仿真模型的构造
        4.2.2 仿真结果及分析
        4.2.3 影响补偿效果的主要因素
        4.2.4 其它仿真类型
    4.3 装置实验结果及分析
        4.3.1 实验环境及条件
        4.3.2 实验研究结果
        4.3.3 影响实验效果的主要因素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本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2.展望及进一步设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新型换流变压器及其滤波系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的工程背景
    1.2 谐波抑制和无功补偿方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传统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中滤波和无功补偿方案存在的问题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本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第2章 传统换流变压器及其滤波系统的接线方案与原理研究
    2.1 换流变压器的功能
    2.2 换流变压器的特点
    2.3 传统换流变压器的结构型式
    2.4 传统换流变压器的接线方案
    2.5 传统12 脉动换流变压器的数学模型
    2.6 直流电压和换相压降的计算
    2.7 传统12 脉动换流变压器的谐波特性分析
    2.8 谐波消除对系统运行参数的要求
    2.9 功率因数的计算
    2.10 传统换流变压器设计容量的计算
    2.11 传统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滤波和无功补偿的接线方案
    2.12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型换流变压器及其滤波系统的接线方案和原理研究
    3.1 新型换流变压器及其滤波系统的接线方案研究
    3.2 自耦补偿原理研究
    3.3 谐波屏蔽原理研究
    3.4 新型12 脉动换流变压器的谐波特性分析
    3.5 新型换流变压器设计容量的计算
    3.6 算例仿真验证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型换流变压器及其阀侧滤波系统的运行特性研究
    4.1 I 桥换流变压器及其阀侧滤波系统的数学模型
    4.2 II 桥换流变压器及其阀侧滤波系统的数学模型
    4.3 网侧电压不对称对新型换流变压器运行特性的影响分析
    4.4 电压损失计算
    4.5 相坐标下的节点导纳矩阵的求解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型换流变压器的换相电抗的测量与分析计算
    5.1 概述
    5.2 传统换流变压器换相电抗测量与计算
    5.3 新型换流变压器的换相电抗的测量与分析计算
    5.4 基于数学模型的换相电抗计算
    5.5 两种测量法计算结果与数学模型结果对比
    5.6 换相电抗的实验验证和模型仿真
    5.7 阀侧滤波支路基频阻抗对换相电抗的影响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FCC 等效电路模型及其对直流输电系统的影响研究
    6.1 概述
    6.2 FCC 阀侧无功补偿度的定义
    6.3 补偿度K 对系统变量的影响
    6.4 FCC 等效GRAETZ 桥电路模型
    6.5 HVDC 输电系统的换相失败
    6.6 FCC 对换相失败的影响分析
    6.7 FCC 避免换相失败的预防措施
    6.8 仿真分析
    6.9 本章小结
第7章 新型换流变压器配套滤波装置的综合设计
    7.1 概述
    7.2 传统滤波装置的综合设计
    7.3 基于谐波抑制原理的滤波器设计方法研究
    7.4 新型直流输电系统平台滤波装置的综合设计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新型直流输电系统研究平台设计及试验研究
    8.1 新型直流输电系统研究平台结构设计
    8.2 试验研究
    8.3 本章小结
结论
    1. 本文完成的工作
    2. 今后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新型直流输电系统原理图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附录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7)基于DSP的在线成分分析仪的嵌入式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及背景
    1.2 监测分析仪器简介
    1.3 嵌入式系统简介
    1.4 作者的主要工作内容
第二章 嵌入式系统设计
    2.1 基于80C196KC 的多组分智能测控平台
    2.2 基于DSP F2812 的多组分智能测控平台
    2.3 DSP 芯片选择
    2.4 系统开发平台选择
    2.5 基于DSP 的测控平台系统需求分析
第三章 基于F2812 的分析仪器智能测控平台的硬件设计
    3.1 基于F2812 智能测控平台总体设计
    3.2 DSP 信号板设计
    3.3 模拟信号板设计
第四章 基于F2812 的分析仪器智能测控平台软件设计
    4.1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4.2 各功能模块软件设计
    4.3 DSP/BIOS 的初步研究与实现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课题的经验收获
    5.3 课题的创新点
    5.4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项目参与情况
致谢

(8)辅助动力电动汽车整车匹配及电机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国内外电动汽车发展概述
        1.1.1 国外发展概述
        1.1.2 国内发展概述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课题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辅助动力电动汽车整车匹配
    2.1 辅助动力概念的提出
    2.2 辅助动力电动汽车简介
        2.2.1 辅助动力电动汽车基本结构
        2.2.2 整车控制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
        2.2.3 辅助动力单元
    2.3 关键部件选型
        2.3.1 驱动电机选型
        2.3.2 电池选型
        2.3.3 发动机选型
        2.3.4 发电机选型
    2.4 本章小结
3 电机控制系统软硬件的设计与实现
    3.1 电机驱动控制系统整体结构
    3.2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3.2.1 控制系统弱电子系统
        3.2.2 控制系统强电子系统
    3.3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3.3.1 软件设计思想与实现功能
        3.3.2 初始化程序
    3.4 系统抗干扰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试验结果及分析
    4.1 主要部件试验
        4.1.2 电机试验
        4.1.3 发动机试验
    4.2 数据采集与显示试验
    4.3 结果分析
        4.3.1 车载电池组充电试验结果
        4.3.2 车载电池组放电试验结果
        4.3.3 驱动电机运行性能测试结果
    4.4 试验问题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电动汽车驱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电动汽车的发展背景
        1.1.1 能源危机
        1.1.2 环境保护的现实需要
        1.1.3 电动汽车的比较优势
    1.2 电动汽车的发展现状
        1.2.1 国外电动汽车发展概况
        1.2.2 我国电动汽车的研究现状
    1.3 电动汽车行业的前景展望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第2章 电动汽车驱动控制系统的主流技术
    2.1 电动汽车的基本结构
    2.2 电动汽车对驱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2.3 驱动电机及其控制方法
        2.3.1 普通直流电机的脉宽调制
        2.3.2 交流电机极其控制系统
        2.3.3 永磁电机驱动控制系统
        2.3.4 开关磁阻电机驱动控制系统
        2.3.5 多态电机驱动控制系统
    2.4 本课题中驱动电机与控制方法的选择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整体硬件设计
    3.1 驱动控制系统整体结构
    3.2 控制单元硬件设计
        3.2.1 嵌入式微处理器80C196KC
        3.2.2 控制单元开关量的输入输出
        3.2.3 模拟量的输入输出
        3.2.4 其他外围电路
    3.3 功率驱动单元的分析与设计
        3.3.1 原有单元的分解分析
        3.3.2 功率单元的改进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IGBT 与GTR 的驱动保护电路
    4.1 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
    4.2 IGBT 的驱动与保护
        4.2.1 IGBT 专用集成驱动芯片EXB841
        4.2.2 IGBT 的过压保护
        4.2.3 IGBT 的过流保护
        4.2.4 IBGT 的过热分析与保护
    4.3 GTR 的驱动与保护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的软件设计
    5.1 初始化程序
        5.1.1 单片机的初始化
        5.1.2 XC9572 的初始化
    5.2 系统中断函数
    5.3 系统主程序设计
        5.3.1 采样函数的软件滤波
        5.3.2 接触器控制子程序
        5.3.3 控制系统主程序工作过程
    5.4 PID 调节器
        5.4.1 PID 调节器原理与各参数对控制效果的影响
        5.4.2 PID 三大参数的常用整定方法
        5.4.3 PID 调节器的优缺点及其未来发展方向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台架试验的结果与分析
    6.1 系统台架试验的目的
    6.2 系统台架试验的内容
        6.2.1 Ⅱ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电机驱动控制器可靠性试验
        6.2.2 充电控制可靠性试验
        6.2.3 同时充放电控制可靠性试验
    6.3 试验结果分析
        6.3.1 车载电池组充电试验结果分析
        6.3.2 驱动电机控制系统运行性能试验结果分析
        6.3.3 车载电池组放电试验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基于80C196KC的激光雕刻机控制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激光雕刻机概述
        1.1.1 激光加工及特点
        1.1.2 激光加工的应用领域
    1.2 激光雕刻及激光雕刻机
        1.2.1 激光雕刻的基本原理
        1.2.2 激光雕刻机的一般构成
    1.3 激光雕刻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3.1 激光雕刻机的现状分析
        1.3.2 发展趋势
    1.4 课题来源和研究目的
第2章 激光雕刻机总体方案设计
    2.1 激光雕刻机的控制结构
    2.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2.1 控制系统方案选择
        2.2.2 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
    2.3 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2.3.1 硬件系统设计原则
        2.3.2 系统硬件组成
    2.4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概况
第3章 系统硬件试验研究与设计开发
    3.1 80C196KC的硬件资源
        3.1.1 80C196KC的总线控制
        3.1.2 芯片配置寄存器
        3.1.3 系统总线宽度选择
    3.2 地址译码器的设计
    3.3 存储器的扩展
        3.3.1 程序存储器(R0M)的扩展
        3.3.2 数据存储器(RAM)的扩展
    3.4 并行端口扩展设计
        3.4.1 8255A的工作方式
        3.4.2 8255A控制字
        3.4.3 步进电机控制
    3.5 LCD显示器设计
        3.5.1 12864J内部结构
        3.5.2 汉字的显示
        3.5.3 12864J的电路设计
    3.6 斜坡(灰度)加工电路设计
        3.6.1 斜坡加工的理论分析
        3.6.2 斜坡加工的实现方法
        3.6.2.1 PWM电路设计
        3.6.2.2 D/A转换器的扩展
        3.6.2.3 雕刻深度与输入参考电压的关系
        3.6.2.4 晶体管射极输出电路
    3.7 键盘输入电路
        3.7.1 键盘界面设计
        3.7.2 键盘电路设计
        3.7.3 按键消除抖动措施
    3.8 控制系统抗干扰设计
        3.8.1 干扰对雕刻机产生的影响
        3.8.2 干扰的主要耦合方式
        3.8.3 控制系统抑制干扰的方法
        3.8.4 在印制电路板中考虑的抗干扰因素
第4章 上下位机通讯系统研究设计
    4.1 RS-232标准串行通讯
        4.1.1 串行口的通讯模式
        4.1.2 串行口控制
        4.1.3 串行通讯波特率的计算
        4.1.4 串行通讯接口电路
        4.1.5 串行通讯程序设计
        4.1.6 串行传输的优缺点
    4.2 基于 PC并口通讯系统实验研究
        4.2.1 基于 PC并行口传输问题的提出
        4.2.2 传统的单片机与 PC并行通讯方式分析
        4.2.3 并口资源简介
        4.2.4 并口的访问
        4.2.5 IDT7132简介
        4.2.5.1 IDT7132的工作原理
        4.2.5.2 IDT7132仲裁方式
        4.2.6 双口RAM在上、下位机数据传输中工作模式分析
        4.2.7 并口通讯硬件电路设计
        4.2.7.1 地址和数据的分时传输
        4.2.7.2 硬件握手信号的连接
        4.2.8 软件的实现
        4.2.8.1 数据传输的流程
        4.2.8.2 握手信号的实现
        4.2.8.3 非竞争模式设计
第5章 下位机控制软件设计
    5.1 控制系统主流程
    5.2 初始化模块软件设计
    5.3 键盘检测模块软件设计
    5.4 LCD显示程序设计
    5.5 速度控制模块软件设计
    5.6 插补原理
    5.7 步进电机控制模块软件设计
    5.8 加减速处理(升降频方法)
    5.9 软件抗干扰设计
        5.9.1 指令冗余法
        5.9.2 软件陷井法
        5.9.3 软件“看门狗”(WATCHDOG)法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四、基于80C196KC的混合式有源电力滤波系统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混合式单相有源电力滤波器[D]. 范利良.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5(10)
  • [2]单相光伏发电并网系统的研究[D]. 王秉旭.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4)
  • [3]基于196单片机控制的新型原动系统仿真器及其软件设计[D]. 陈雄. 湖南大学, 2009(01)
  • [4]并联有源电力滤波器(SAPF)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D]. 周永兵. 天津理工大学, 2008(07)
  • [5]有源电力滤波器在配网中的关键技术实用化研究[D]. 罗其锋. 广东工业大学, 2008(08)
  • [6]新型换流变压器及其滤波系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 许加柱. 湖南大学, 2007(05)
  • [7]基于DSP的在线成分分析仪的嵌入式系统研究[D]. 朱宇翔. 南京工业大学, 2006(05)
  • [8]辅助动力电动汽车整车匹配及电机控制系统研究[D]. 牛礼民. 安徽农业大学, 2005(05)
  • [9]电动汽车驱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贺彦峰. 北京工业大学, 2005(06)
  • [10]基于80C196KC的激光雕刻机控制系统研制[D]. 袁帅. 合肥工业大学, 2005(04)

标签:;  ;  ;  ;  ;  

基于80C196KC的混合有源电力滤波系统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