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二苯酯的合成及催化体系

碳酸二苯酯的合成及催化体系

一、碳酸二苯酯的合成及催化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曾伟华,刘俊逸,谢海生,邹永春,吴芮,张爱民,武建勋[1](2021)在《聚碳酸酯合成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概要地介绍了聚碳酸酯的合成技术,重点对非光气法进行了介绍,比较了非光气法相对于光气法的优缺点。按照不同的合成路径对非光气法进行了全面阐述,阐明了双酚A聚碳酸酯非光气化、低碳、减排的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化工工艺技术是聚碳酸酯合成技术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共聚聚碳酸酯和脂肪族聚碳酸酯由于其有别于传统聚碳酸酯的阻燃、绿色、环保以及可降解等性能,逐渐受到各国研究人员的重视。

王卫卫[2](2021)在《异山梨醇高效合成生物基聚碳酸酯催化剂的设计及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聚碳酸酯(PC)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光学材料、电子器件、机械设备和医疗器械等领域的工程塑料。然而,传统PC所依赖的聚合单体双酚A(BPA)是一种具有生物慢毒性的石油基单体。目前,以来源于生物质的异山梨醇取代BPA所合成的聚异山梨醇碳酸酯(PIC)因其良好的热学性能和透明性被认为是传统PC最具潜力的替代者。但由于受到异山梨醇分子内氢键的制约,如何获得高分子量的PIC是当前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为此,本论文设计开发了双阳离子液体(DILs)和低共熔溶剂(DESs)两类绿色催化体系,以碳酸二苯酯和异山梨醇为反应原料,通过熔融酯交换法成功合成了高分子量的PIC,并对催化剂的活化机理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调节阳离子双咪唑环之间的烷基链长度和阴离子的类型设计并合成一系列高活性的DILs,成功打破异山梨醇分子内氢键并平衡了内羟基(endo-OH)和外羟基(exo-OH)的反应活性,最终合成了高分子量的PIC。实验结果表明,在痕量双-(3-甲基-1-咪唑)-亚乙基二溴盐的催化作用下,所合成PIC的重均分子量(Mw)最高可达到98700g/mol。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的结果表明,DILs的高催化活性主要归因于阳离子与底物之间多位点氢键活化作用的形成以及异山梨醇的endo-OH和exo-OH反应活性的有效平衡。此外,进一步的分析了 PIC的分子量、链构型对其热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降低PIC分子链中端羟基的含量可有效调节其热分解温度;增加PIC重复单元中的endo-endo(a1)片段可实现对其玻璃化转变温度的调节。最后,结合核磁氢谱(1HNMR),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表征,提出了基于阳离子多位点活化和阴离子协同催化的反应机理。(2)以1-羟乙基-3-甲基咪唑氯盐([EmimOH]CI)为氢键受体(HBA),通过调节氢键供体(HBD)的酸碱性,成功设计并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不同pH的DESs用于催化PIC的合成。实验结果表明,由近中性的[EmimOH]C1-2EG催化合成的PIC的分子量最高且其Mw达到102000 g/mol。不同DESs催化下的酯交换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随着DESs的碱性增加,酯交换反应速率显着提高,但强碱性反而抑制了 PIC的分子量增长。为了揭示DESs的碱性对PIC分子量的影响,对PIC的降解过程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DESs强碱性会造成大分子链的解聚并最终抑制PIC分子量的增加,由此证明了近中性的DESs更有利于提高PIC的分子量。结合1HNMR,FT-IR表征和动力学实验结果提出了基于HBD和HBA协同催化的反应机理。

李少颖[3](2020)在《复合固体碱催化苯酚与碳酸二甲酯反应制备苯甲醚的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针对传统方法合成苯甲醚中存在的催化剂与产物难分离且反应产率低下等问题,制备了一系列复合固体碱催化剂来研究其对苯酚与碳酸二甲酯甲基化反应的影响。首先以氧化钙负载碱金属氯化物为催化剂,在非均相条件下催化苯酚的转化以制备苯甲醚。研究发现,CaO基催化剂是一种高效的多相催化剂,通过优化实验,确定了氧化钙负载氯化钾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最佳。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为200℃,苯酚与碳酸二甲酯的摩尔比为1:2,催化剂用量为3%,KCl负载量为15%,在反应时间为10h时苯酚转化率可达到100%,且苯甲醚的选择性可达95%。结合SEM、CO2-TPD以及XRD等表征发现催化剂的表面碱度与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密切相关。为进一步提高CaO基催化剂的催化性能,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CaO负载钾盐的固体碱催化剂,并将其用于催化DMC与苯酚的甲基化反应制备苯甲醚。实验结果表明,KF/CaO催化性能最佳,在最优反应条件下,KF负载量为15%,反应8h时苯甲醚的产率为97.48%。结合XRD和CO2-TPD等表征发现,由K+取代CaO中的Ca2+形成新的强碱性位点K2O可能对苯酚的高转化率和苯甲醚的良好选择性具有重要作用。采用浸渍法制备不同植物模板的固体碱催化剂,分别考察该类固体碱催化剂在催化苯酚与碳酸二甲酯甲基化反应体系制备苯甲醚的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KF浸渍的以萝卜为模板的固体碱催化剂在最佳反应条件下,苯甲醚产率和选择性分别为93.95%和93.68,比CaO为载体制备的催化剂产率有所升高。SEM表征结果表明,该类催化剂在制备过程中,有序的大孔道结构为反应物提供了良好的附着面积,因此催化效果最佳。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具有胶体模板的镁铝水滑石催化剂,分别考察该类催化剂在催化苯酚与碳酸二甲酯甲基化反应体系制备苯甲醚中的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2%-CTAB-Mg/Al-3/1-500°C为催化剂,在最佳反应条件下苯甲醚产率和选择性分别为87.11%和99.38%,苯酚转化率为87.66%。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发现煅烧温度对溶胶-凝胶法制得的介孔Mg-Al水滑石具有显着的影响,而煅烧温度对这些催化剂的表面碱度和表面结构具有显着影响。

鄂永胜,王强,赵维振,毛志鑫,李宏艳,迟舒然[4](2020)在《杂多酸催化酯交换法合成碳酸二苯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碳酸二甲酯和苯酚为原料,采用自制的杂多酸11-钨钛合钛[H4Ti(H2O)TiW11O39]为催化剂,对酯交换法合成碳酸二苯酯的反应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原料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碳酸二苯酯产率的影响,得到最佳的反应条件。该反应催化效果好,产品产率高,催化剂可重复使用多次。

姚玮[5](2019)在《碳酸二烷基酯的酯交换催化合成及性质表征》文中研究表明碳酸二烷基酯(DAC)是一类具饱和酯类有机化学品,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低级碳醇碳酸二烷基酯,分子中具有高活性反应基团,如羰基、甲基和甲氧基等官能团。因此,短链碳酸二烷基酯,如碳酸二甲酯,在工业生产中可作为有机合成原料中间体。高级醇二烷基碳酸酯具有较低的倾点,润滑性良好等优点,可作为优质的润滑基材。近年来,使用易于分离且反应条件温和的固体碱催化剂催化酯交换反应成为目前合成碳酸二烷基酯的研究热点。本实验首先将不同金属氧化物进行筛选,其中,钠掺杂氧化锌(ZnO(Na))与氧化铈(CeO2)对DMC与正辛醇(OctOH)之间的酯交换反应合成碳酸二辛酯(DOC),二者表现出了良好的催化活性。不同来源的钾物种(KOH、KNO3和K2CO3)对DMC与OctOH酯交换反应催化效果中,K2CO3表现出了最优异的酯交换催化效果。通过共浸渍法将K2CO3负载在ZnO(Na)和CeO2两种催化剂载体上,制得固体碱催化剂K2CO3/ZnO(Na)与K2CO3/CeO2,并将其用于催化DMC与OctOH的酯交换反应。实验最终结果表明了K2CO3/ZnO(Na)对于催化酯交换反应中表现出了良好的初活性,DOC的选择性与收率分别为94%和76%。而K2CO3/CeO2则更具有稳定的催化活性,DOC的选择性与收率分别为90%和72%。负载型催化剂K2CO3/ZnO(Na)催化酯交换反应过程中表现出更高的催化初活性,但该催化剂的稳定性在重复使用后逐渐降低。利用X射线衍射(XRD)、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拉曼光谱(Raman)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深入研究,证明了掺杂钠在催化剂载体氧化锌中存在。将具有更高合成效率的K2CO3/ZnO(Na)催化酯应用于碳酸二甲酯与长碳链烷基醇酯交换反应中,合成了碳酸二庚酯、碳酸二壬酯、碳酸二癸酯及碳酸二月桂酯。并对不同碳链长度的碳酸二烷基酯进行了初步结构表征。

吴长江[6](2019)在《高分散负载型纳米钯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苯酚氧化羰基化中的性能》文中研究指明碳酸二苯酯(Diphenyl carbonate,简称DPC)作为制备工程热性塑料聚碳酸酯(PC)的重要中间体,其主要的合成方法有光气法,酯交换法和苯酚氧化羰基化法三种。其中,光气法的原料光气有剧毒,对人体和环境危害大;酯交换法的转化率低,能耗高,工艺复杂;而氧化羰基化法工艺简单,使用的原料价格低廉,无污染,因此更具有发展前途。对于苯酚氧化羰基化法来说,开发出高活性,高寿命和高选择性的高性能催化剂是目前研究的重点。负载型贵金属催化剂制备方式简单,使用后易于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回收,以重复使用,因此可以节约大量的成本,符合目前绿色化学的发展趋势。对于高负载量的贵金属催化剂而言,在催化反应过程中只有极少数金属活性组分具有催化作用,因此催化剂中活性组分的尺寸大小对催化剂性能有着重要影响。一般而言,负载型的贵金属纳米颗粒的催化活性随着颗粒尺寸的减小而增强,这种现象被称为贵金属纳米催化剂的“尺寸效应”,其高活性归因于充当活性组分的贵金属在高比表面积的载体上以高分散纳米团簇的形式存在,可以充分利用催化活性位点。目前制备催化剂的方法:共沉淀法,沉积沉淀法,化学气相沉积法,浸渍法,微波辅助合成法和光沉积法等均已被用于纳米尺度催化剂的合成,其中光沉积法和微波辅助合成法作为高效的绿色环保新方法,在制备纳米尺度催化剂方面的应用得到广泛的拓展。本文重点研究了光沉积法和微波辅助合成法制备的纳米催化剂,并探讨了它们分别在苯酚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苯酯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并通过XRD、TEM、XPS、H2-TPR等测试对催化剂进行表征说明。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锰氧化物八面体分子筛OMS-2为载体,采用光沉积法制备了一系列的负载型Pd/OMS-2催化剂,并与传统沉淀法和浸渍法制备的催化剂相比较,考察了它们分别在苯酚氧化羰基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当Pd的负载量固定在2.5 wt%时,光沉积法制备的催化剂无论是在寿命还是稳定性上,都比传统的沉淀法和浸渍法制备的催化剂要优异:在连续反应24小时后DPC的收率可达到20.4%,并且在24小时后未出现明显的活性衰减现象。光沉积法制备Pd/OMS-2催化剂的机理如下:在紫外光照射下,OMS-2纳米棒会吸收光子而变成激发态,产生电子(e-)—空穴对(h+),其中空穴(h+)充当氧化剂,将溶液中的部分乙二醇氧化成成乙二醇自由基-OCH2CH2O·,从而促进Pd Cl中Cl-的去除。而Pd2+将产生的电子(e-)捕获,由此被还原成Pd0,剩余部分的乙二醇充当分散剂,阻止Pd颗粒的聚集。还原后的Pd粒子通过与载体OMS-2结合,形成更多的Pd-O键,使得催化剂即使在焙烧后,活性组分Pd粒子仍然保持高度分散的规整状态,而催化剂表面残留的乙二醇在高温焙烧后被除去。2.采用光沉积法制备催化剂时,对不同负载量及前驱体溶液不同p H值时制备的催化剂性能分别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采用光沉积法时,无论负载量为2.5 wt%还是5.0 wt%,制备的催化剂中活性组分Pd颗粒都分散良好,不同的是,当负载量超过2.5 wt%时,Pd颗粒的尺寸开始增大,在5.0 wt%时,Pd颗粒粒径达到3.48 nm,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也略微降低。在p H值为5时制备的催化剂,反应4小时后DPC收率可达到18.1%。3.以锰氧化物八面体分子筛OMS-2为载体,乙二醇为还原剂,采用微波辅助还原法和液相沉积还原法制备了不同的Pd/OMS-2催化剂,并考察其在苯酚氧化羰基化反应体系中的催化性能。采用液相沉积法制备催化剂时,传热不能同步进行,导致受热不均匀,Pd颗粒开始团聚。而微波法制备催化剂时,产生的电磁能量直接转换为热能,可在分子水平上产生热能,从而提供均匀的热量,因此微波加热会减少催化剂的结焦现象,并增强催化剂的稳定性。采用微波辅助法制备出来的催化剂,Pd颗粒尺寸小,分散度高,在催化苯酚氧化羰基化反应24小时后DPC的收率可达到16.1%。4.采用微波辅助合成法制备催化剂时,通过对前驱体溶液p H值的调控,达到优化催化剂性能的目的。结果表明:随着前驱体溶液p H值的增大,溶液中OH-浓度逐渐增大,OH-随后与乙二醇分解氧化后产生的乙醛共同作用下,对Pd Cl进行还原,并对还原后的Pd颗粒起到稳固作用。p H值为6时,制备的催化剂中Pd颗粒的主要粒径为2.56 nm,在用于催化苯酚氧化羰基化反应4小时后DPC的收率达到14.5%,此时催化剂性能达到最优。

苏伟[7](2019)在《钯负载MnOx基双金属氧化物催化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苯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碳酸二苯酯(DPC)是一种重要的有机碳酸酯,主要作为化工原料中间体以及用于塑料工业制造聚碳酸酯(PC)。碳酸二苯酯的合成方法主要有光气法、酯交换法和氧化羰基化法,其中光气法是目前工业生产DPC的主要方法。但由于反应物光气有剧毒,并且生成的产物HCl会对设备造成腐蚀,所以采用氧化羰基化法一步合成DPC的绿色生产工艺极具开发价值和应用前景。采用非均相双金属复合氧化物载钯催化剂用于苯酚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苯酯(DPC)反应,优点在于工艺过程环境友好,催化剂易于回收。但这类催化剂也存在活性组分易积碳失活,活性中心易烧结等问题。非均相催化体系中催化剂性能的提升与所选择氧化还原助剂的促进作用密切相关,因此对助催化剂和载体进行优化选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采用双金属复合氧化物作为载体,由于其金属氧化物之间的协同作用使得氧化还原能力优于单金属载体,有助于提高催化剂活性。本文采用共沉淀法分别制备Mn掺杂W、V、Bi三种双金属复合氧化物载体,以Pd Cl2作为活性组分制备负载型催化剂,并用于苯酚非均相催化氧化羰基化一步合成碳酸二苯酯进行研究。实验考查不同掺杂金属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不同掺杂比例与不同焙烧温度对催化剂载体结构、氧化态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通过气相色谱(GC)、X射线衍射(XRD)、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2-TPR)、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等表征手段对其催化剂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分析。本工作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由于钨锰双金属复合氧化物因钨掺杂比例和焙烧温度的不断升高,载体中掺杂的部分锰离子由Mn2+升高到Mn3+,同时W渗入MnOx的晶格当中,形成同时含有MnWO4与Mn3O4的金属氧化物载体,在掺杂比为1:1,焙烧温度为600℃时的载体制备的催化剂催化活性最好,DPC收率为5.20%,选择性为98.5%。(2)钒锰掺杂比为1:5时形成MnO2晶相,其催化活性明显提高,焙烧温度为400℃时的催化性能最好,DPC收率为10.46%,选择性为99.4%。但是钒锰双金属氧化物载体的结晶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较高的焙烧温度会使得其晶型遭到破坏,不利于V-Mn氧化物晶型的独立和完整,导致其活性大幅度的下降。(3)对于铋锰双金属复合氧化载体,较低的焙烧温度有利于铋锰双金属复合氧化物的形成,在400℃时生成MnO2使得载体的氧化性能表现较为突出。当铋的掺杂比例越来越大时,催化剂催化性能开始下降,主要是由于铋的增加导致合成载体的晶型遭到破坏。其中在掺杂比例为1:5时载体的晶型结构更加完整,同时生成较多的Bi3+更有利于催化体系的氧化还原循环,使得催化剂活性最高,DPC收率为13.13%,选择性为99.6%。(4)通过双金属催化剂与单金属催化剂、不同双金属组分催化剂结构及催化性能的综合比较,发现铋锰复合双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最好。同时对铋锰复合双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催化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杨扬[8](2019)在《酯交换法合成碳酸二苯酯催化剂筛选及动力学研究》文中认为碳酸二苯酯(DPC)是聚碳酸酯(PC)非光气法合成工艺的重要中间体之一。本文使用反应精馏装置研究了有机金属催化剂和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剂对于苯酚与碳酸二甲酯(DMC)酯交换法合成碳酸二苯酯反应的催化活性,并对该反应的动力学进行了测定。研究了 n-Bu2SnO和Ti(OBu)4两种有机金属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并对该酯交换反应在有机金属催化剂作用下的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发现在常压下,对n-Bu2SnO和Ti(OBu)4两种催化剂,最合适的反应条件皆为Phenol:catalyst(摩尔比)=1:0.01,T=443.15K。在此反应条件下,n-Bu2SnO 表现出的催化活性要略高于Ti(OBu)4。同时,在反应过程中这两种催化剂皆表现出了很好的选择性,只有极微量的副产物苯甲醚生成。在最佳反应条件下研究了 B酸离子液体的催化性能,发现B酸离子液体的催化活性大小顺序与其酸度大小顺序一致,说明B酸离子液体的酸性是影响其催化活性的重要因素。在最佳反应条件下研究了六种L酸离子液体的催化性能,发现氯化亚锡离子液体的催化活性最高,并且得出结论:L酸离子液体的催化活性不仅与L酸活性中心金属离子的种类有关,还会受到阳离子结构的影响。同时,对于阴阳离子相同的L酸离子液体,如[阳离子]Cl[MCly]x(M代表金属),随着x值的增大,L酸强度也会增大,从而催化活性也会增加,但随着酸度的增大,可能会导致主产物的选择性下降。因此,在考虑L酸离子液体作催化剂时,应同时考虑催化活性和选择性,选择酸度适中的离子液体。在n-Bu2SnO催化该酯交换反应机理的基础上,做出了一些合理的假设条件,建立了动力学模型,得到了动力学微分方程。根据实验所得的动力学数据,使用遗传算法对动力学方程进行了拟合,得到了动力学参数。采用适用于非线性模型的统计检验方法检验了模型中的动力学参数与实验数据的相关性,认为所选模型和估算得到的参数皆十分可信。

付增杰[9](2019)在《Cu基金属有机框架负载Pd催化苯酚氧化羰基化反应研究》文中认为碳酸二苯酯(DPC)是一种重要的绿色化学品,是生产高质量聚碳酸酯的化工中间体,也可以用于合成多种有机化学品或高分子化合物,因而受到广泛关注。苯酚氧化羰基化合成DPC利用初级化工原料一步合成,工艺简单、原料易得、污染较小,是最具吸引力的工艺路线。现有的合成DPC的非均相催化剂仍普遍存在催化效率不高和稳定性差的问题,开发高效负载型催化剂依然是提升DPC产率的重要方式。金属有机框架(MOF)是一种新型的多孔材料,其巨大的孔容和比表面积,以及规则有序的孔道结构特别有利于贵金属粒子的分散,是作为多相催化剂的很有潜力的载体材料。本文合成了Cu基MOF材料Cu BTC,以其为载体制备了负载Pd催化剂,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其催化苯酚氧化羰基化反应性能。以Cu(NO3)2·3 H2O为Cu源,均苯三甲酸作有机配体,采用溶剂热法制备得到高比表面、高孔容的Cu基有机框架Cu BTC。在此基础上,采用热回流法负载Pd,制备了Pd/Cu BTC催化剂,在Cu BTC载体上Pd粒子能够高度均匀分散。将Pd/Cu BTC用于苯酚氧化羰基化反应,当Pd的负载量为2.0wt%,催化剂用量为Pd/Phenol=1/425(摩尔比)时,在6.6MPa,100℃反应8h,反应效果最好,苯酚转化率为53.8%,DPC选择性为71.3%。反应后催化剂虽然仍能保持Cu BTC的八面体形貌,但催化活性明显降低,主要是由于Pd物种流失造成的。通过焙烧Pd/Cu BTC得到衍生催化剂Pd Ox/Cu O-ST,考察了焙烧温度、时间对催化剂的影响。结果表明,焙烧时间对催化剂活性影响较小。低温焙烧得到的Pd Ox/Cu O-ST催化剂具有更多晶格氧,催化活性也比较高;较高的温度使Pd与Cu原子结合生成更多的PdxCuyO,表面Pd含量降低,导致活性下降。研究还发现Pd Ox/Cu O-ST催化剂比溶胶凝胶法制备的Pd Ox/Cu O-SG活性高,这因为MOF内部Pd、Cu原子较为分散,热分解后Pd原子与Cu金属更容易相互作用,更能加强Cu O的氧化还原能力,从而有利于Pd(II)活性中心的氧化再生(Pd(0)→Pd(II))。在Pd Ox/Cu O-ST催化剂下,优化了苯酚氧化羰基化反应条件。当反应温度为100℃,反应时间为7h,催化剂用量为Pd/Phenol=1/425(摩尔比),反应压力保持为6.6MPa时,苯酚的转化率与DPC选择性分别为80.8%和84.4%。对该催化剂的稳定性进行了考察,Pd Ox/Cu O-ST失活问题依然严重,Pd物种的流失,有效活性组分Pd O被还原为Pd0,都是Pd Ox/Cu O-ST失活的原因。

刘欢[10](2019)在《钯系金属催化剂催化苯酚氧化羰基化反应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碳酸二苯酯(DPC)是合成聚碳酸酯(PC)的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其合成方法主要有光气法,酯交换法和苯酚氧化羰基化法。与前两种方法,苯酚氧化羰基化法有着制备路径简单,环保性和安全性较好,原料易得等优点。本文通过两种不同的方法,制备了两种钯系贵金属催化剂,通过XRD、TEM、XPS、氮气吸脱附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分析,考察了催化剂、反应条件对于碳酸二苯酯(DPC)收率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通过浸渍法制备了Pd/Cu-MOF-74负载型金属催化剂。基于单变量方法,考察了钯含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氧气分压等条件对苯酚氧化羰基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浸渍法制备的钯负载量1wt%的Pd/Cu-MOF-74为催化剂,在催化剂用量为0.60 g,苯酚30.00 g,四丁基溴化铵1.00 g,对苯醌0.05 g,4A分子筛2.00 g,反应温度为90℃,总压为4.5 MPa,氧气分压为20%,反应时间4 h的条件下,碳酸二苯酯的收率为8.13%。然后,先用共沉淀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备了CeCuMnO3钙钛矿型催化剂载体。再用共沉淀法和浸渍法制备了Pd/CeCuMnO3负载型催化剂。结果发现:共沉淀法制备的钙钛矿载体比溶胶凝胶法效果更好;以氯化钯为钯源,浸渍法负载的催化剂效果比沉淀法负载的催化剂效果好。同时,还探讨了共沉淀法制备钙钛矿复合氧化物的制备条件。研究结果发现,当p H值为9,焙烧温度为600℃,焙烧时间为4 h时,制备的钙钛矿负载钯系催化剂催化苯酚氧化羰基化反应效果最佳。最后,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CeCuMnO3钙钛矿型催化剂载体,以浸渍法制备Pd/CeCuMnO3为催化剂。基于单变量法,考察了钯含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氧气分压等条件对苯酚氧化羰基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钯负载量1wt%的Pd/CeCuMnO3的催化剂用量为0.60 g,苯酚30.00 g,四丁基溴化铵1.00 g,对苯醌0.05 g,4A分子筛2.00 g,反应温度设定为90℃,总压为4.5 MPa,氧气分压为20%,反应时间3 h的条件下,碳酸二苯酯的收率为14.62%。

二、碳酸二苯酯的合成及催化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碳酸二苯酯的合成及催化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聚碳酸酯合成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双酚A型聚碳酸酯的光气法合成技术
    2.1 光气界面缩聚法
    2.2 间接光气法
3 双酚A型聚碳酸酯的非光气法合成技术
    3.1 碳酸二甲酯的合成
        3.1.1 甲醇氧化羰化反应:
        3.1.2 碳酸亚乙酯与甲醇的酯交换反应:
    3.2 碳酸二苯酯的合成
        3.2.1 酯交换法:
        3.2.2 苯酚氧化羰化合成DPC:
    3.3 由DPC和双酚A合成PC
    3.4 由DMC和双酚A合成PC
    3.5 双酚A直接氧化羰化合成PC
4 双酚A型聚碳酸酯共聚改性技术
5 脂肪族聚碳酸酯
6 结束语

(2)异山梨醇高效合成生物基聚碳酸酯催化剂的设计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中国聚碳酸酯市场前景
        1.1.1 聚碳酸酯应用领域
        1.1.2 中国聚碳酸酯发展现状
    1.2 聚异山梨醇碳酸酯
        1.2.1 异山梨醇
        1.2.2 聚异山梨醇碳酸酯的合成方法
    1.3 熔融酯交换法催化剂研究现状
        1.3.1 碱金属催化剂
        1.3.2 有机非金属催化剂
        1.3.3 离子液体催化剂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双阳离子液体催化制备聚异山梨醇碳酸酯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双阳离子液体的合成
        2.3.2 聚异山梨醇碳酸酯的制备
        2.3.3 酯交换动力学实验
    2.4 结构与性能表征
        2.4.1 结构表征
        2.4.2 分子量表征
        2.4.3 热性能表征
        2.4.4 苯酚浓度表征
        2.4.5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2.5 结果与讨论
        2.5.1 双阳离子液体表征
        2.5.2 聚异山梨醇碳酸酯结构表征
        2.5.3 双阳离子液体结构与分子量的相关性
        2.5.4 分子量与内外羟基反应活性的关系
        2.5.5 酯交换过程与催化剂浓度优化
        2.5.6 分子链构型与热学性能的相关性
        2.5.7 催化反应机理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低共熔溶剂催化制备聚异山梨醇碳酸酯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及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低共熔溶剂的合成
        3.3.2 聚异山梨醇碳酸酯的制备
        3.3.3 酯交换动力学实验
        3.3.4 聚异山梨醇碳酸酯的降解
    3.4 结构与性能表征
        3.4.1 低共熔溶剂酸碱性表征
    3.5 结果与讨论
        3.5.1 低共熔溶剂表征
        3.5.2 低共熔溶剂催化活性评价
        3.5.3 低共熔溶剂碱性与分子量的相关性
        3.5.4 酯交换过程工艺优化
        3.5.5 催化反应机理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复合固体碱催化苯酚与碳酸二甲酯反应制备苯甲醚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苯甲醚合成研究进展
    1.3 用DMC合成苯甲醚催化剂研究进展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氧化钙负载碱金属氯化物催化制备苯甲醚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2.2.2 催化剂的制备
        2.2.3 甲基化反应制备苯甲醚
        2.2.4 产物分析及计算方法
        2.2.5 催化剂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CaO负载氯化物催化制备苯甲醚最佳条件的确定
        2.3.2 钙基催化剂的相关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AO负载钾盐催化制备苯甲醚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3.2.2 催化剂的制备
        3.2.3 甲基化反应制备苯甲醚
        3.2.4 产物分析及计算方法
        3.2.5 催化剂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钾盐种类对钙基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3.3.2 KF/CaO催化剂催化制备苯甲醚最佳条件的确定
        3.3.3 KF/CaO复合固体碱催化剂相关表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植物模板催化剂催化制备苯甲醚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4.2.2 植物模板催化剂的制备
        4.2.3 甲基化反应制备苯甲醚
        4.2.4 产物分析及计算方法
        4.2.5 催化剂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植物模板固体碱的催化性能
        4.3.2 KF溶液浸渍萝卜制备催化剂最佳条件的确定
        4.3.3 植物模板固体碱催化剂的相关表征
        4.3.4 不同模板制备固体碱催化剂的相关表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软模板法制备固体碱及催化合成苯甲醚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5.2.2 模板法制备Mg-Al复合氧化物固体碱催化剂
        5.2.3 甲基化反应制备苯甲醚
        5.2.4 产物分析和计算方法
        5.2.5 催化剂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模板剂制备Mg-Al复合氧化物催化性能
        5.3.2 Mg-Al水滑石最佳制备条件的确定
        5.3.3 介孔Mg-Al水滑石催化剂的相关表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4)杂多酸催化酯交换法合成碳酸二苯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1.2 催化剂的制备
    1.3 实验步骤
2 结果与讨论
    2.1 催化剂的表征
    2.2 催化剂用量对碳酸二苯酯产率的影响
    2.3 碳酸二甲酯与苯酚摩尔比对碳酸二苯酯产率的影响
    2.4 第二阶段反应温度对碳酸二苯酯产率的影响
    2.5 反应时间对碳酸二苯酯产率的影响
    2.6 催化剂重复使用对产率的影响
3 结论

(5)碳酸二烷基酯的酯交换催化合成及性质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部分碳酸二烷基酯的性质及用途
    1.3 碳酸二烷基酯合成方法的研究进展
        1.3.1 光气法
        1.3.2 氧化羰基化法
        1.3.3 尿素醇解法
        1.3.4 酯交换法
        1.3.5 脂肪酸分解酶法
        1.3.6 草酸酯分解法
    1.4 酯交换反应合成碳酸二烷基酯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4.1 均相催化剂
        1.4.2 固体酸催化剂
        1.4.3 固体碱催化剂
    1.5 课题的提出及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催化剂制备
        2.1.1 化学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催化剂合成
    2.2 实验过程及产物分析
        2.2.1 实验步骤
        2.2.2 产物分析
        2.2.3 产物分离提纯
    2.3 催化剂的表征
        2.3.1 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XRD)
        2.3.2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FESEM)
        2.3.3 透射电镜分析(TEM)
        2.3.4 拉曼光谱分析(Raman)
        2.3.5 红外光谱分析(FT-IR)
        2.3.6 核磁共振谱测试分析(~1H NMR)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K_2CO_3/ZnO(Na)催化DMC与正辛醇酯交换法合成碳酸二辛酯的研究
        3.1.1 前言
        3.1.2 结果与讨论
        3.1.2.1 不同金属氧化物的催化性能
        3.1.2.2 不同钾源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3.1.2.3 催化剂K_2CO_3/ZnO(Na)的XRD表征
        3.1.2.4 催化剂K_2CO_3/ZnO(Na)的TEM表征
        3.1.2.5 催化剂K_2CO_3/ZnO(Na)的FESEM表征
        3.1.2.6 催化剂K_2CO_3/ZnO(Na)的Raman表征
        3.1.2.7 阶段二反应时间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
        3.1.2.8 阶段二反应温度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
        3.1.2.9 原料物料比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
        3.1.2.10 催化剂添加量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
        3.1.2.11 酯交换反应的正交实验设计
        3.1.2.12 催化剂的稳定性评价
        3.1.3 小结
    3.2 K_2CO_3/CeO_2催化DMC与正辛醇酯交换法合成碳酸二辛酯的研究
        3.2.1 结果与讨论
        3.2.1.1 催化剂添加量对酯交换反应催化效果的影响
        3.2.1.2 阶段二反应温度对酯交换反应催化效果的影响
        3.2.1.3 阶段二反应时间对酯交换反应催化效果的影响
        3.2.1.4 物料配比对酯交换反应催化效果的影响
        3.2.1.5 酯交换反应的正交实验设计
        3.2.1.6 催化剂的稳定性评价
        3.2.2 小结
    3.3 长链碳酸二烷基酯的合成及性质表征
        3.3.1 碳酸二烷基酯的制备
        3.3.2 碳酸二烷基酯的表征
        3.3.2.1 碳酸二烷基酯的红外图谱表征
        3.3.2.2 碳酸二辛酯的核磁共振图谱表征
        3.3.2.3 碳酸二烷基酯的核磁共振模拟图谱
第四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发表论文目录

(6)高分散负载型纳米钯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苯酚氧化羰基化中的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碳酸二苯酯的性质与应用
    1.2 碳酸二苯酯的合成进展
    1.3 均相催化剂和非均相催化剂
    1.4 催化剂的载体效应
    1.5 光沉积法制备负载型催化剂
    1.6 微波辅助法制备负载型催化剂
    1.7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方法
    2.1 主要化学试剂
    2.2 仪器和设备
    2.3 催化剂的表征
        2.3.1 X-射线衍射仪(XRD)
        2.3.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3.3 X射线光电子衍射(XPS)
        2.3.4 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2.3.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
        2.3.6 热稳定分析仪(TAG)
        2.3.7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
    2.4 催化剂活性评价
第3章 光沉积法制备Pd/OMS-2催化剂及其在苯酚氧化羰基化中的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OMS-2的制备
        3.2.2 光沉积法制备Pd/OMS-2负载型催化剂
        3.2.3 沉淀法制备Pd/OMS-2负载型催化剂
        3.2.4 浸渍法制备Pd/OMS-2负载型催化剂
    3.3 合成工艺条件的优化
        3.3.1 催化剂焙烧温度对其性能的影响
        3.3.2 搅拌转速对DPC收率的影响
        3.3.3 反应时间对DPC收率的影响
    3.4 表征结果与讨论
        3.4.1 催化剂的XRD分析
        3.4.2 催化剂的TEM分析
        3.4.3 催化剂的H_2-TPR分析
        3.4.4 催化剂的Pd物种分析
        3.4.5 催化剂的O物种分析
        3.4.6 催化剂活性与选择性评估
        3.4.7 催化剂制备过程中Pd的流失问题
        3.4.8 反应过程中Pd的浸出问题
        3.4.9 光沉积法制备催化剂的机理分析
    3.5 负载量和pH值对光沉积法制备的催化剂的性能影响
        3.5.1 负载量对光沉积法制备催化剂的影响
        3.5.2 pH值对光沉积法制备催化剂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微波辅助法制备Pd/OMS-2催化剂及其在苯酚氧化羰基化中的性能
    4.1 实验部分
        4.1.1 微波辅助还原法
        4.1.2 液相还原沉积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催化剂的XRD分析
        4.2.2 催化剂的TEM分析
        4.2.3 催化剂的Pd元素分析
        4.2.4 催化剂的Mn元素分析
        4.2.5 催化剂的O元素分析
        4.2.6 催化剂的热稳定性分析
    4.3 催化剂在苯酚氧化羰基化反应中的性能研究
        4.3.1 催化剂的活性测试
        4.3.2 催化的寿命考察
        4.3.3 催化剂的稳定性考察
        4.3.4 前驱体pH值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对后续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7)钯负载MnOx基双金属氧化物催化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苯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碳酸二苯酯的性质与应用
    1.2 碳酸二苯酯的生产工艺
        1.2.1 光气法
        1.2.2 酯交换法
        1.2.3 氧化羰基化法
    1.3 氧化羰基化法合成DPC的研究进展
        1.3.1 均相催化体系
        1.3.2 非均相催化体系
        1.3.3 催化助剂的作用
    1.4 载体对催化剂的影响
    1.5 锰掺杂钨、钒、铋制备催化剂
    1.6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方法
    2.1 主要化学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载体及催化剂的表征
        2.3.1 载体和催化剂的物相分析(XRD)
        2.3.2 催化剂各组分间还原状态(TPR)
        2.3.3 催化剂表面组成及价态分析(XPS)
    2.4 催化剂活性评价
        2.4.1 实验装置
        2.4.2 实验操作流程
        2.4.3 活性评价计算方法
第3章 Pd/钨锰双金属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3.1 钨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
        3.1.1 钨氧化物载体和催化剂的制备
        3.1.2 钨氧化物催化剂活性评价
    3.2 钨锰双金属复合氧化物载体及催化剂的制备
        3.2.1 钨源与锰源的选择
        3.2.2 钨锰掺杂方式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3.2.3 钨锰双金属复合氧化物载体的制备
        3.2.4 钨锰双金属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
    3.3 钨锰双金属复合氧化物催化剂活性评价
    3.4 钨锰双金属复合氧化物载体及催化剂表征结果
        3.4.1 不同焙烧温度W-Mn载体XRD及 H_2-TPR分析
        3.4.2 不同掺杂比例W-Mn载体XRD及 H_2-TPR分析
        3.4.3 W-Mn催化剂XPS分析
    3.5 催化剂的寿命考察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Pd/钒锰双金属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4.1 钒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
        4.1.1 钒氧化物载体和催化剂的制备
        4.1.2 钒氧化物催化剂活性评价
    4.2 钒锰双金属复合氧化物载体及催化剂的制备
        4.2.1 钒锰双金属复合氧化物载体的制备
        4.2.2 钒锰双金属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
    4.3 钒锰双金属复合氧化物催化剂活性评价
    4.4 钒锰双金属复合氧化物载体及催化剂表征结果
        4.4.1 不同焙烧温度V-Mn载体XRD及 H_2-TPR分析
        4.4.2 不同掺杂比例V-Mn载体XRD及 H_2-TPR分析
        4.4.3 V-Mn催化剂XPS分析
    4.5 催化剂的寿命考察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Pd/铋锰双金属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5.1 铋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
        5.1.1 铋氧化物载体和催化剂的制备
        5.1.2 铋氧化物催化剂活性评价
    5.2 铋锰双金属复合氧化物载体及催化剂的制备
        5.2.1 铋锰双金属复合氧化物载体的制备
        5.2.2 铋锰双金属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
    5.3 铋锰双金属复合氧化物催化剂活性评价
    5.4 铋锰双金属复合氧化物载体及催化剂表征结果
        5.4.1 不同焙烧温度Bi-Mn载体XRD及 H_2-TPR分析
        5.4.2 不同掺杂比例Bi-Mn载体XRD及 H_2-TPR分析
        5.4.3 Bi-Mn催化剂XPS分析
    5.5 催化剂的寿命考察
    5.6 不同双金属催化剂性能的比较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8)酯交换法合成碳酸二苯酯催化剂筛选及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碳酸二苯酯的工艺进展
        1.2.1 碳酸二苯酯的结构、性质和应用
        1.2.2 碳酸二苯酯合成技术进展
    1.3 碳酸二甲酯与苯酚酯交换反应原理研究进展
        1.3.1 酯交换反应过程
        1.3.2 酯交换法合成碳酸二苯酯热力学
        1.3.3 酯交换法合成碳酸二苯酯动力学
    1.4 碳酸二甲酯与苯酚酯交换反应催化剂研究进展
        1.4.1 均相催化剂
        1.4.2 多相催化剂
    1.5 离子液体
        1.5.1 离子液体简介
        1.5.2 酸性离子液体作为催化剂在酯交换反应中的应用
    1.6 选题目的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 催化剂表征
        2.2.1 核磁共振(NMR)
        2.2.2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B酸离子液体酸性
    2.3 酯交换实验部分
        2.3.1 实验流程
        2.3.2 产物分析方法
第三章 均相催化剂催化酯交换反应合成碳酸二苯酯研究
    3.1 引言
    3.2 n-Bu_2SnO催化性能评价
        3.2.1 n-Bu_2SnO催化反应机理
        3.2.2 传质对反应的影响
        3.2.3 n-Bu_2SnO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3.2.4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3.3 Ti(OBu)_4催化性能评价
        3.3.1 Ti(OBu)_4催化反应机理
        3.3.2 Ti(OBu)_4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3.3.3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离子液体催化酯交换反应合成碳酸二苯酯研究
    4.1 引言
    4.2 B酸离子液体催化性能评价
        4.2.1 B酸离子液体的表征
        4.2.2 B酸离子液体催化酯交换反应机理
        4.2.3 B酸离子液体催化结果与讨论
    4.3 L酸离子液体催化性能评价
        4.3.1 L酸离子液体酸性探讨
        4.3.2 L酸离子液体催化结果与讨论
    4.4 n-Bu_2SnO与促进剂复合催化性能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反应动力学测定
    5.1 n-Bu_2SnO催化反应机理
    5.2 数学建模过程
    5.3 程序设计
        5.3.1 操作平台和算法的选用
        5.3.2 程序部分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终止代数的确定
        5.4.2 动力学参数的计算结果
        5.4.3 模型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和导师介绍
附件

(9)Cu基金属有机框架负载Pd催化苯酚氧化羰基化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Cu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1.1.1 CuBTC的结构与性质
        1.1.2 CuBTC的制备方法
        1.1.3 CuBTC材料的应用
    1.2 Cu-MOF负载贵金属纳米颗粒
        1.2.1 MOFs负载贵金属纳米颗粒
        1.2.2 CuBTC负载金属纳米颗粒
    1.3 碳酸二苯酯的合成
        1.3.1 碳酸二苯酯的物化性质和应用
        1.3.2 碳酸二苯酯的合成方法
        1.3.3 苯酚氧化羰基化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化学原料与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催化剂制备
        2.3.1 CuBTC的制备
        2.3.2 Pd/CuBTC的制备
        2.3.3 PdO_x/CuO-ST的制备
        2.3.4 PdO_x/CuO-SG的制备
    2.4 催化剂表征
        2.4.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2.4.2 X射线衍射(XRD)
        2.4.3 热重分析(TGA)
        2.4.4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测定
        2.4.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元素面扫描(EDS-Mapping)
        2.4.6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EDX)
        2.4.7 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2.4.8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4.9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
    2.5 催化剂活性评价
    2.6 产物定量分析方法
        2.6.1 苯酚和DPC的标准曲线
        2.6.2 反应产物的定量计算
第三章 CuBTC负载Pd催化苯酚氧化羰基化反应
    3.1 前言
    3.2 Pd/CuBTC的制备及表征
        3.2.1 FT-IR表征
        3.2.2 XRD表征
        3.2.3 TG表征
        3.2.4 SEM、TEM表征
        3.2.5 EDS、EDX表征
        3.2.6 N_2等温吸附脱附表征
        3.2.7 XPS表征
    3.3 Pd/CuBTC催化苯酚氧化羰基化反应
        3.3.1 反应时间的影响
        3.3.2 反应温度的影响
        3.3.3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3.3.4 反应压力的影响
        3.3.5 Pd负载量的影响
    3.4 Pd/CuBTC催化剂的稳定性
    3.5 小结
第四章 Pd/CuBTC衍生PdO_x/CuO催化苯酚氧化羰基化反应
    4.1 前言
    4.2 PdO_x/CuO的制备、表征及活性评价
        4.2.1 PdO_x/CuO-ST的表征
        4.2.2 焙烧温度、时间对PdO_x/CuO-ST活性的影响
        4.2.3 制备方式对PdO_x/CuO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4.3 PdO_x/CuO-ST催化苯酚氧化羰基化反应
    4.4 PdO_x/CuO-ST催化剂的稳定性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10)钯系金属催化剂催化苯酚氧化羰基化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碳酸二苯酯的合成研究概况
        1.2.1 光气法
        1.2.2 酯交换法
        1.2.3 苯酚氧化羰基化法
    1.3 苯酚氧化羰基化催化剂的分类
        1.3.1 均相催化剂
        1.3.2 非均相催化剂
    1.4 苯酚氧化羰基化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1.4.1 钯系均相催化剂研究现状
        1.4.2 钯系非均相催化剂研究现状
    1.5 金属有机框架复合催化剂
        1.5.1 MOFs的命名
        1.5.2 MOFs的制备方法
        1.5.3 MOFs的催化潜能
    1.6 钙钛矿复合金属催化剂
        1.6.1 钙钛矿简介
        1.6.2 钙钛矿的制备方法
        1.6.3 钙钛矿负载钯系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1.7 本课题研究任务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2.2 催化剂的表征手段
        2.2.1 粉末X射线衍射(XRD)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2.4 N2 吸脱附(BET)
        2.2.5 电感耦合等离子原子发射光谱(ICP)
        2.2.6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3 催化剂性能评价
    2.4 氧化羰基化结果分析
        2.4.1 定性分析
        2.4.2 定量分析
第三章 金属有机框架负载钯催化苯酚氧化羰基化反应
    3.1 引言
    3.2 催化剂的制备
        3.2.1 Cu-MOF-74 载体的制备
        3.2.2 催化剂的制备
    3.3 催化剂的选择
    3.4 催化剂的表征
        3.4.1 X射线衍射分析
        3.4.2 扫描电镜分析
        3.4.3 透射电镜分析
        3.4.4 氮气吸脱附分析
        3.4.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3.5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3.5.1 钯催化剂含量的影响
        3.5.2 反应温度的影响
        3.5.3 氧气占比的影响
        3.5.4 反应时间的影响
        3.5.5 催化剂的毒化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钙钛矿负载钯催化苯酚氧化羰基化反应
    4.1 引言
    4.2 催化剂的制备
        4.2.1 载体的制备
        4.2.2 催化剂的制备
    4.3 催化剂的选择
        4.3.1 不同载体制备方法对催化剂性能影响
        4.3.2 不同载体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比较
        4.3.3 催化剂负载方法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4.4 共沉淀法制备CeCuMnO_3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4.4.1 pH值对钙钛矿复合氧化物负载钯系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4.4.2 焙烧时间对钙钛矿复合氧化物负载钯系催化剂性能影响
        4.4.3 焙烧温度对钙钛矿复合氧化物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4.5 催化剂的表征结果
        4.5.1 X射线衍射分析
        4.5.2 氮气吸脱附分析
        4.5.3 电感耦合等离子原子发射光谱分析
        4.5.4 扫描电镜分析
        4.5.5 透射电镜分析
        4.5.6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4.6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4.6.1 钯负载量的影响
        4.6.2 温度对苯酚氧化羰基化的影响
        4.6.3 反应时间的影响
        4.6.4 氧气分压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催化助剂对反应的影响
    5.1 不同金属助剂对反应的影响
    5.2 同一金属助剂添加方式对于反应的影响
    5.3 四丁基溴化铵用量对于反应的影响
    5.4 对苯醌用量对于反应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四、碳酸二苯酯的合成及催化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 [1]聚碳酸酯合成技术研究进展[J]. 曾伟华,刘俊逸,谢海生,邹永春,吴芮,张爱民,武建勋.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21(07)
  • [2]异山梨醇高效合成生物基聚碳酸酯催化剂的设计及机理研究[D]. 王卫卫.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1(01)
  • [3]复合固体碱催化苯酚与碳酸二甲酯反应制备苯甲醚的研究[D]. 李少颖.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2)
  • [4]杂多酸催化酯交换法合成碳酸二苯酯的研究[J]. 鄂永胜,王强,赵维振,毛志鑫,李宏艳,迟舒然. 当代化工, 2020(05)
  • [5]碳酸二烷基酯的酯交换催化合成及性质表征[D]. 姚玮. 大连工业大学, 2019(08)
  • [6]高分散负载型纳米钯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苯酚氧化羰基化中的性能[D]. 吴长江. 武汉工程大学, 2019
  • [7]钯负载MnOx基双金属氧化物催化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苯酯的研究[D]. 苏伟. 武汉工程大学, 2019(03)
  • [8]酯交换法合成碳酸二苯酯催化剂筛选及动力学研究[D]. 杨扬.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9]Cu基金属有机框架负载Pd催化苯酚氧化羰基化反应研究[D]. 付增杰. 河北工业大学, 2019
  • [10]钯系金属催化剂催化苯酚氧化羰基化反应的研究[D]. 刘欢.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标签:;  ;  ;  ;  ;  

碳酸二苯酯的合成及催化体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