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度屋面桁架拱的探索与实践

大跨度屋面桁架拱的探索与实践

一、大跨屋盖空间桁架拱的探索和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陆伟东,陆斌辉,屈丽荣,程小武,孙小鸾,刘杏杏,马晋,尹逸飞,张秉坤,张唯键,仲明明[1](2021)在《大跨木结构研究现状及关键技术》文中指出木结构具有环保节能、布置灵活和易于装配等优势。随着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出现,大跨木结构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基于已建的大跨木结构建筑,本文总结了现有的大跨木结构类型,并从结构布置、整体构型和基本受力单元3个方面进行了分类。同时,分析了不同大跨木结构类型的研究进展和关键设计技术,讨论了大跨木结构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陈由檀[2](2021)在《新型混合张弦穹顶结构力学性能及施工过程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内大跨张弦结构形式不断的推进发展,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单一张弦体系结构,因此新型混合张弦穹顶结构顺势而生。新型混合张弦穹顶结构是融合了弦支穹顶与单向张弦梁的新型预应力空间杂交结构体系,其具有自重轻、适应更大跨度、整体受力性能较优等特点。但因此结构体系的创新性,国内外对其整体静动力特性、断索受力及施工过程方面的研究非常匮乏,故进行相关结构性能研究具有一定价值。本文以某体育馆在建钢屋盖为背景工程,探究混合张弦穹顶结构的各项力学性能。本文先是阐述了大跨张弦结构体系的整体受力特点以及目前国内外对其所做的研究与应用,介绍了本课题中混合张弦穹顶结构的概念与背景工程概况,并总结了目前适用于张弦结构体系性能研究的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随后,运用有限元软件MIDAS GEN对混合张弦穹顶结构以及另两种对比结构进行了静、动力性能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混合张弦穹顶结构比弦支穹顶和张弦梁网壳结构具有更强的抗变形能力出色、更小的水平支座推力并且可使得上弦网壳应力分布均匀且不易超限;且混合张弦穹顶结构的刚度与质量分布均匀,有着更加良好的动力特性。此外,还研究了活荷载半跨分布对于结构静力性能的影响以及拉索预应力幅值的变化对结构自振特性的影响。再利用构件局部拆除法杆件拆除模拟分析关键拉索破断后结构的力学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径向索与内环索断裂后屋盖的变形、内力虽有所改变,但其安全性仍有保障;然而,当中、外环索与张弦梁索断裂会使结构相应区域局部塌落,此时应采取可靠措施来有效预防拉索的断裂失效。最后,基于提出的混合张弦穹顶钢结构与拉索的整体施工思路及方法,给出了以张拉过程为主的总体施工方案,运用软件ANSYS对此方案进行张拉施工全过程模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结构在施工全过程中的构件内力与变形均无异常突变状况,即在施工中的安全性能得以保障;并将此结构施工后竣工态与设计时初始平衡态的控制参数进行比对,得出此张拉施工方法能有效控制张拉力的损失以及结构竣工态下所增加的初始应力与位移,得出此张拉施工方法适用于该屋盖结构。

向禹帆[3](2020)在《布置高强拉索支撑的格构式拱形刚架抗震性能及减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结构跨度和空间的需求不断增大。格构式拱形刚架结构作为一种新型结构形式,具有构造简单、外形美观、受力明确等优点,同时可以通过调整桁架柱高度的方式较好地满足建筑大空间需求。目前,科研人员对格构式拱形刚架结构的静力及整体稳定性能方面开展了一些研究,而对于结构动力尤其是减震性方面的研究还较少。本文在格构式拱向刚架中布置了高强拉索支撑,对比了布索结构和未布索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地震响应,并将粘滞阻尼器引入格构式拱形刚架中,以期有效控制结构平面内的动力响应,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本文主要开展以下工作:(1)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格构式拱形刚架有限元模型;通过模态分析,研究了布索结构和未布索结构的基本动力特性,进一步分析了高强拉索支撑对结构各向刚度的影响,并探索了高强拉索支撑布置位置与结构纵向刚度的关系。(2)从结构桁架拱和桁架柱两个角度出发,通过时程分析法,探索了高强拉索支撑布置位置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研究了布置高强拉索支撑结构在不同地震荷载下动力响应,布索结构较未布索结构拱桁架的地震响应更小,但是对桁架柱具有不利的影响,通过不同频率的简谐荷载的作用进一步反映了结构的动力响应与地震荷载频谱特性的关系;最后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着重探究了交叉拉索支撑对结构位移响应和杆件内力的影响。(3)将粘滞阻尼器引入格构式拱形刚架,分析了阻尼器对结构平面内地震响应的控制效果。通过动力时程分析,研究了多遇地震作用下阻尼器减震效果随阻尼器布置位置、阻尼系数及结构关键参数取值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结构拱柱连接处附加粘滞阻尼器,其竖向减震效果较横向更显着;随阻尼系数的增加,位移减震率先上升后平缓甚至下降;揭示了罕遇地震作用下粘滞阻尼器对结构受力性能的改善机理,在体系层面,粘滞阻尼器有效地降低了结构的整体变形;在构件层面,粘滞阻尼器改善了拱脚杆件塑性程度,使结构各构件受力更均匀。

陆鼎[4](2020)在《基于折纸机构原理的开合屋盖体系开发及受力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开合屋盖结构虽然有久远的历史,但作为建筑结构的一部分真正受到世人所关注则是近代以来数十年间的事。由于现代工业技术的进步,开合屋盖结构得以在大型公共建筑的应用中绽放光芒,各种形式的开合屋盖丰富了城市的景观,也为建筑的使用增添了新的功能。目前折纸机构在开合屋盖结构中仅仅只有少量概念上的探索,还没有大规模地进行工程应用。研究新型的基于折纸机构的开合屋盖结构不但可以为建筑设计提供更多的选择方案,而且还能为拓宽建筑使用功能和结构形式提供新的设计研究思路。本文首先概括了刚性折纸的概念,介绍了三浦折叠机构及其拱形变体和扇形变体的几何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布置剪式铰单元矩形机构以形成三类新型开合屋盖结构体系,推导各新型开合屋盖协同运动的相容条件,给出了对应的改进方案。随后针对此类新型开合屋盖结构的运动规律及力学性能展开了一系列研究。针对结构的运动学问题,基于Grasshopper建模方法以及等参分割法网格划分原理建立了基于折纸机构原理的刚性折叠网架结构,并给出了详细的建模步骤及参数控制方法。探究此类开合屋盖结构的厚板化方法,并分析了板厚及切除坡口深度对最大开启率的影响。利用SolidWorks软件对简化模型进行了运动模拟,结果表明,三浦折叠式开合屋盖在展开过程中先以横向运动为主,之后逐渐以纵向运动为主。拱形变体开合屋盖则先以横向伸展为主,后以边缘部位向上抬升为主,且边缘端及剪式铰单元的运动速度整体上要大于结构中部,在实际应用中应以控制远端速度为宜。而扇形变体开合屋盖的内边缘在展开过程中会逐渐远离结构中心,且中间的空缺部位会随结构的展开而逐渐增大。针对结构的力学性能,参数化分析了夹角、长高比和剪式铰数量对三浦折叠式开合屋盖结构最大应力、最大位移的影响,利用弧长法原理考察了结构的静力稳定性能,结果表明此类结构有三种失稳模式,失稳模式因几何参数而异。夹角及长高比过小会导致结构在展开过程中的极限承载力出现大幅的下降,而剪式铰单元数量会影响结构的失稳模式,只有当取值较为适中时,极限承载力变化幅度才相对较小,且结构在失稳后刚度下降较慢,延性较好。采用荷载域全过程响应分析法进行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得出以下有参考价值的结论:夹角的增加有助于提高结构的动力稳定性能;结构的形状尤其是长高比对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稳定性能影响极大,结构平面越规则,动力稳定性越好;而剪式铰数量的增大不利于提高结构的动力稳定性能;结构在不同地震波作用下的临界加速度峰值差异较大,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应采用多条地震波对此类开合屋盖结构进行动力稳定性能分析,以得到更全面的结果。

黎嘉勇[5](2020)在《基于Logistic混沌量子粒子群算法的大跨屋盖结构抗风优化方法》文中研究说明大跨屋盖结构通常具有质量轻、阻尼小、刚度小和自振频率低等特点,因此是典型的风敏感性结构。然而大跨屋盖结构的抗风优化研究较少,完全参照高层结构抗风优化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智能算法作为新兴的优化算法已经在土木领域的各个领域取得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结构优化设计。因此,本文将把应用最为广泛的智能算法之一——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PSO的改进算法——量子粒子群优化算法(Quantum-behaved PSO,QPSO)和Logistic混沌量子粒子群算法(Logistic Chaos QPSO,LCQPSO)应用到大跨屋盖结构的抗风优化设计,并分析算法参数对优化的影响。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采用谐波激励法(Harmonic Excitation Method,HEM)基于风洞试验获得的屋盖风压数据计算大跨屋盖结构的风振响应,随后根据荷载—响应相关法(Load Response Correlation,LRC)计算屋盖在最不利风向角下的等效静力风荷载,在此基础上建立大跨屋盖抗风优化的数学模型,即在满足位移和应力约束下,使屋盖结构在等效风荷载作用下的杆件截面积总和最小,使用粒子的距离值与罚函数之和的适应度函数选择优化过程中最优的设计方案。(2)针对QPSO算法易陷入局部最优的不足,把混沌映射引入到QPSO算法中。利用混沌映射以一定的变异概率代替QPSO算法中粒子更新的随机数,使用混沌局部搜索技术对每一次迭代的全局最优解进行更新。(3)编制基于PSO、QPSO和LCQPSO算法的抗风优化程序,分析算法参数对大跨抗风优化的的影响。三种算法共同的最佳参数设置为:最大迭代数Tmax取值为400,种群N取值为10。基于PSO算法优化的其余最佳参数设置为:最大速度限值Vmax取值[0.0076,0.0141],惯性权重w取值为0.5,学习因子c1和c2均取值为2。基于LCQPSO算法优化的其余最佳参数设置为:变异概率p m(t)取值为0.3,初始混沌值φ0取值为在(0,1)一维的随机值,且φ0(?){0.25,0.5,0.75},混沌方法为Logistic混沌映射。(4)基于PSO、QPSO和LCQPSO算法的抗风优化都能在400代前达到收敛,同时在满足约束条件下得到的收敛解比结构初始总重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表明了三种算法在大跨屋盖抗风优化的适用性。通过三种算法最优解的分析得知,基于LCQPSO算法优化后的结构总重最小为320.27t,比结构初始总重降低了55.67%。基于QPSO和LCQPSO算法优化后,杆件的截面积均小于初始值。PSO算法第11类杆件的截面积比优化前的截面积更大,说明算法在优化过程中陷入了局部最优。在优化过程中,位移约束冗余一直小于零,而应力约束冗余度在迭代中出现多次超过约束限值的情况,说明应力对设计变量的约束力更强。

任杰[6](2020)在《基于ANSYS的大跨度薄膜温室结构有限元分析及优化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设施园艺机械化生产的需求日益迫切。传统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跨度小、脊高低,不利于室内机械化操作,设施构型逐步向大空间、少立柱、标准化的方向发展。秉承这一理念,生产中出现了一种新型大跨度薄膜温室,在塑料大棚的基础上增大跨度和高度,并增加外保温被,在许多地区获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跨度和空间的增大对结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园艺设施的破坏倒塌事故屡见不鲜,对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大跨度薄膜温室的设计和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研究较少,因此,对大跨度温室进行结构分析和优化设计,对于此类温室的进一步应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针对一种跨度为20m,平面桁架拱与空间桁架拱组合的薄膜温室结构,进行了受力分析和优化设计。首先结合结构体系特点,在合理简化后建立了温室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并利用应变电测方法和实物加载试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基于江苏南京地区,分析和计算了温室常见的荷载情况,总结了3种重要的荷载工况组合。然后进行了结构的静力学和稳定性分析,从应力、变形和失稳特性3方面探究了结构各个部分的受力特性,总结了结构的优势和薄弱点。最后结合结构安全性和实用性对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平面桁架拱和空间桁架拱组成的结构体系是屋面的主要受力构件。在绝大部分情况下,构件主要承受轴向应力,且上弦杆受压,下弦杆受拉,而弯曲应力很小,体现了桁架拱结构的优势。在桁架拱顶端、拱脚、肩部的少量弦杆存在较大的弯曲应力,跨中部位竖直方向上的变形普遍大于其他部位。上弦杆的强度大于下弦杆,空间桁架拱的受力优于平面桁架拱,总体而言,结构组成较为合理。(2)三种荷载工况中,结构对非均匀雪荷载组合工况最为敏感。在均匀雪荷载组合工况和风荷载组合工况下,结构的最大Von Mises分别是177.5 MPa和84.5 MPa,最大总位移分别是62.2 mm和24.5 mm,均低于允许值。但在非均匀雪荷载组合工况下,积雪堆积效应非常明显,最大Von Mises为319.8MPa,位于桁架拱肩部弧形过渡处,最大变形值为132.9mm,位于跨中积雪堆积处。二者均超过规范中的限值,但超限杆件数量很少。顶纵梁与桁架拱弦杆的连接处为焊接连接,存在截面形状突变和不连续点,计算表明此处存在一定的应力集中现象。(3)对桁架拱结构进行了特征值屈曲分析表明,结构可能在平面桁架拱跨中部位出现侧向扭转失稳;进一步以一阶屈曲模态为基础,结合几何非线性和材料非线性进行双重非线性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失稳状态为平衡分叉失稳,即使失稳后仍具有保持平衡的能力,其稳定承载力大于荷载设计值,且失稳时位移很小,因此结构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这表明结构的安全性主要是由构件强度和刚度控制的。(4)根据结构的受力特性,结合类似结构的实践经验,对结构提出了一些优化方案:桁架拱肩部由垂直落地改为倾斜落地,拱脚与地面夹角为70°;拱端部腹杆加密;系杆截面由32 mm增大到48 mm。优化后在最不利工况下的静力学计算显示,桁架拱应力峰值下降27.5%,位移峰值下降31.8%,系杆部分的最大应力和位移分别下降33.9%和32.8%,表明优化后原结构的不合理之处得到修正,结构的强度和刚度得到较大提升。此外,在具体优化设计的同时,从施工工艺等方面对提出了一些建议,以兼顾结构安全性和经济性。

王宏磊[7](2020)在《航站楼金属屋面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中国的城市化建设以优先发展交通基础设施为主,随着民航旅客运载量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比重提升,一、二线城市相继进入机场扩容之中。如何兼顾内部功能与外部形象是设计者们需要解决的根本命题。金属屋面作为航站楼重要外围护结构之一,对航站楼的室内空间环境与外在建筑形象有着关键性影响,但由于现阶段我国缺乏对金属屋面深化设计的重视,设计院把屋面设计任务转嫁给屋面加工厂家的设计模式,使其与建筑需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从航站楼这一特定建筑类型出发,从建筑师的角度总结兼顾屋面技术与艺术的设计策略,对指导航站楼建筑实践、促进金属屋面设计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金属屋面技术理论的基础上,对航站楼建筑的金属屋面从建筑设计角度分析研究。论文首先对航站楼建筑和金属屋面进行了分析,对航站楼金属屋面的应用、特点及审美进行了研究,作为航站楼金属屋面设计的理论基础。其次,通过与国内金属屋面厂家的合作对国内外30个大中型航站楼的金属屋面进行案例收集分析,总结出现阶段航站楼金属屋面应用的主流屋面类型、屋面构型、天窗设计、防水构造以及保温构造类型,分析不同类型在航站楼建筑中的适用性。并选取代表性的案例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设计特点总结。结合以上案例研究,对航站楼金属屋面的技术体系和技术难点进行解析,提出解决策略。最终基于提升屋面艺术表现力和实现优越的围护功能,从金属屋面整体设计、细部设计与可持续设计三个方面提出航站楼金属屋面设计策略。本文在对多个实际工程的案例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结合实践经验与设计理论,提出航站楼金属屋面设计的参考性框架,以具体的设计策略引导航站楼设计人员更好地进行设计实践。

张文驰[8](2020)在《矿坑生态修复项目重型钢构屋盖施工风险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意识的关注,各地留存有许多废弃矿坑需要进行生态修复利用。在矿坑上建造重型钢构屋盖是生态修复项目中常用的一种结构形式。在地势复杂的矿坑上方进行重型钢结构屋盖施工具有一定特殊性。常规的施工风险管理手段适用范围有限,常常建立在管理者主观判断和经验的基础上,无法有效地定量进行施工风险评价,预警和控制手段滞后。工程领域尚未针对矿坑生态修复项目的重型钢结构屋盖施工风险评价手段进行专门研究,更缺乏工程实例验证。为了解决该类项目中施工风险因素复杂、风险评价困难、风险可控性差的问题,研究适用于矿坑生态修复项目重型钢结构屋盖的施工风险评价理论和方法。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方法基本原理,结合矿坑生态修复项目重型钢构屋盖分区域施工、现场拼装和整体吊装提升的施工特点,对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研究,识别出影响项目施工风险的5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将施工准备阶段、运输拼装阶段、吊装提升阶段、焊接安装阶段、质量验收阶段作为准则层,将准则层中的各种影响因素作为方案层,建立施工风险评价递阶层次结构模型。按照层次分析方法步骤,建立比较判断矩阵,然后采用几何平均法计算指标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由此计算得到各个指标的组合权重。最后,根据施工风险评价标准,识别出施工风险预警等级严重的指标。最后以笔者亲历的矿坑生态修复利用项目—湘江冰雪欢乐世界重型钢结构屋盖的工程案例作为实证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方法进行施工风险评价,判定各因素对施工风险的影响程度,形成量化的权重指标。在湘江欢乐城冰雪世界项目进行实例验证的研究结果表明,平台堆载量、人员操作、气候条件、高处坠物、高空作业等环节在风险因素权重指标中占比较大,相对于目标层的权重均达到8%以上,是存在较大风险的施工过程。最终提出合理化的施工风险预警和控制措施,按照施工风险评价方法,在施工前进行有效预防、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施工完成后认真总结,形成了完整的重型钢构屋盖施工风险控制体系。运用本文研究成果,决策者能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有效识别出各个施工阶段的主要风险和一般风险因素,以便于采取合理措施进行预警和控制,防范施工风险造成的不利影响,避免经济财产损失。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施工风险评价手段还能为同类型矿坑生态修复项目的重型钢结构屋盖施工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彭瀚林[9](2020)在《不同布索形式拉索预应力巨型网格结构的断索分析》文中认为拉索预应力圆柱面巨型网格结构由上部巨型网格结构和下部预应力拉索体系两部分组成。上部巨型网格结构传力明确、形式多样、施工方便,下部预应力拉索体系可以有效提高结构刚度,减小杆件截面,降低用钢量。作为一种新型预应力大跨结构,国内外对该结构的结构形体、力学性能、计算方法、优化分析等进行了大量研究分析,但对下部索网破断影响研究较少。近年来结构连续倒塌性能越发受到关注,因此研究这种新型结构体系下部索网破断对结构整体影响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在有限元理论的的基础之上,利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拉索预应力圆柱面巨型网格结构进行了结构参数化建模以及采用单元生死法对拉索破断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其局部断索对结构位移及杆件内力的影响。明确了不同位置拉索破断对拉索预应力圆柱面巨型网格结构整体刚度影响不同,并研究了不同布索形式局部断索对上部巨型网格结构关键杆件及位移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变相关参数探究局部断索对结构影响的差异,从而得出了局部断索影响一般性结论。本文通过大量数值模拟得出的结论主要如下:(1)对拉索预应力巨型网格结构进行了形态分析。根据形态分析理论,对两种布索形式下拉索预应力巨型网格结构进行找形和找力分析,得出了两种结构性质在预应力放样态下的几何形状和索杆初始缺陷。并对预应力大小、撑杆长度、矢跨比、结构跨度进行了变参分析。研究表明各参数下对结构进行形态分析的十分必要。(2)运用弧长法对不同位置拉索退出工作后的结构受力情况进行跟踪分析。探究了局部拉索破断对结构刚度、拉索、及上部巨型网格结构不同位置杆件的影响。分析比较了不同布索形式断索前后结构在极限状态下杆件的受力以及结构位移情况。并探讨不同预应力大小、撑杆长度、矢跨比以及结构跨度下,拉索破断对结构整体位移的影响。研究表明,预应力越大,撑杆长度越长、跨度越小、矢跨比越大断索对结构产生的影响越小。(3)运用瞬时动力法,探究了拉索破断对结构的瞬时动力响应。分析对比了不同布索模式在跨中及端部拉索破断对上部巨型网格结构位移及关键杆件的动力响应特点,并给出了各节点及杆件动力解与静力解的比值。探讨不同预应力大小、撑杆长度、矢跨比以及结构跨度下,局部断索对结构的动力响应大小。研究表明断索后结构动力响应随预应力、跨度以及矢跨比的增大不断增强。撑杆长度大小对断索后结构动力响应影响不显着。

林美君[10](2019)在《东山县文体中心体育场馆地域适应性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体育发展得到国家重视。我国接连承办国际及全国大型综合或专项体育比赛,体育设施的建设进入空前的高潮期,全民健身热情高涨。但我国体育建筑仍存在能耗大、盲目跟风和忽视地域性、可持续性和适应性不足等问题。并且,不同城市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环境、发展变化均具地域区别,体育建筑的设计和发展也是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的过程。另外,我国体育建筑方面,全面系统的地域适应性研究较少。因此,提出体育场馆的“地域适应性”设计研究。本文中的体育场馆设计“地域适应性”,主要为在建筑适应性思维的指导下,“有机主体”——体育场馆设计与其“客观环境”——地域经济、地域自然及地域人文环境间相互协调、适应的特点。首先,建构体育场馆设计的地域适应性理论。本文利用建筑适应性思维将体育场馆设计要素和地域性影响因子整合,从而提出体育场馆地域适应性设计理论,以引导后面章节的分析。其次,提出体育场馆地域适应性设计策略,分别从地域经济技术、地域自然、地域人文三个方面探究。运用体育场馆地域适应性设计理论,分别提出满足地域经济技术、契合地域自然条件、兼顾地域人文特征的策略,以指导我国体育场馆的地域适应性设计。最后,从实际项目出发,对东山县文体中心体育场馆地域适应性设计实践进行具体分析。对东山县体育场馆地域经济技术、地域自然、地域人文的适应三方面研究,探讨其优势与不足。东山县体育场馆满足地域经济技术,从符合地域经济和匹配地域技术分析;契合地域自然条件,从迎合地貌特征、适应气候条件、利用地域资源分析;兼顾地域人文特征,从顺应海岛文化、人文思想内涵分析。由于东山县文体中心尚处在初步设计阶段,故本文着重研究项目的规划布局和建筑设计阶段,并对施工及运营预先考虑。最后利用体育场馆地域适应性策略,针对东山体育场馆适应地域经济技术、地域自然条件、地域人文特征的不足,提出优化策略,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本文的研究成果在于,为之后同类型的体育场馆地域适应性设计提供合适的策略依据,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以期提高我国体育场馆的设计水平,并利于可持续发展。

二、大跨屋盖空间桁架拱的探索和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跨屋盖空间桁架拱的探索和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大跨木结构研究现状及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大跨木结构类型及分类
    1.1 大跨木结构类型
    1.2 大跨木结构分类
        1.2.1 平面木结构
        1.2.2 空间木结构
2 大跨木结构设计的关键技术
    2.1 木拱结构
        2.1.1 短期/长期力学性能和稳定性能
        2.1.2 结构性能提升方法
    2.2 木桁架结构
        2.2.1 节点设计
        2.2.2 节点性能提升方法
    2.3 木桁架拱结构
    2.4 木网壳结构
        2.4.1 稳定性能
        2.4.2 节点设计
        2.4.3 数值模拟
        2.4.4 长期性能
    2.5 木编织结构
        2.5.1 结构找形
        2.5.2 节点设计
        2.5.3 数值模拟
        2.5.4 施工方法
    2.6 木折板结构
        2.6.1 力学性能
        2.6.2 节点设计
    2.7 木互承结构
        2.7.1 力学性能(一维互承结构)
        2.7.2 结构构型(二维和三维互承结构)
    2.8 木树形结构
    2.9 木网架结构
    2.10 木张弦拱结构
    2.11 木张弦梁结构
        2.11.1 力学性能
        2.11.2 结构性能提升方法
        2.11.3 长期性能
    2.12 木张弦网壳结构
        2.12.1 稳定性能
        2.12.2 动力性能和长期性能
3 大跨木结构亟待解决的问题
4 结 论

(2)新型混合张弦穹顶结构力学性能及施工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2 大跨张弦结构的组成和受力特点
        1.2.1 弦支穹顶的结构组成和受力特点
        1.2.2 张弦梁的结构组成和受力特点
        1.2.3 大跨张弦结构特点及力学形态
    1.3 大跨张弦结构国内外研究与发展
        1.3.1 大跨张弦结构国外研究与发展
        1.3.2 大跨张弦结构国内研究与发展
    1.4 大跨张弦结构实际工程的应用概述
    1.5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张弦结构体系分析的相关理论
    2.1 引言
    2.2 非线性分析
        2.2.1 非线性分析的概述
        2.2.2 非线性分析的平衡方程
    2.3 自振特性分析基本理论
    2.4 施工阶段分析
        2.4.1 施工全过程仿真分析方法
        2.4.2 单元生死运算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型混合张弦穹顶结构静、动力特性分析
    3.1 引言
    3.2 本文背景工程概况
    3.3 MIDAS GEN有限元计算模型
        3.3.1 新型混合张弦穹顶结构
        3.3.2 弦支穹顶结构
        3.3.3 张弦梁网壳结构
        3.3.4 构件几何与材料参数
    3.4 结构的设计参数
    3.5 混合张弦穹顶结构的非线性静力性能研究
        3.5.1 静力分析荷载组合
        3.5.2 混合张弦穹顶结构的静力计算结果
        3.5.3 三种结构模型的静力性能对比分析
        3.5.4 活荷载分布模式对静力性能的影响
    3.6 混合张弦穹顶结构的动力特性研究
        3.6.1 混合张弦穹顶结构的自振特性分析
        3.6.2 三种结构模型的动力特性对比分析
        3.6.3 预应力幅值变化对动力特性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型混合张弦穹顶结构局部断索分析
    4.1 引言
    4.2 断索分析时荷载作用
    4.3 断索分析中关键拉索的选取
    4.4 局部索破断对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
        4.4.1 弦支索破断对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
        4.4.2 张弦梁索破断对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型混合张弦穹顶结构施工全过程研究与分析
    5.1 引言
    5.2 混合张弦穹顶结构总体施工方案
        5.2.1 钢结构整体安装施工过程研究
        5.2.2 拉索的整体施工过程研究
        5.2.3 结构总体施工方案
    5.3 张拉施工全过程模拟分析
        5.3.1 施工阶段有限元模型的创建
        5.3.2 张拉施工过程分析结果
        5.3.3 结构的施工竣工态与初始平衡态对比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布置高强拉索支撑的格构式拱形刚架抗震性能及减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结构振动控制
        1.2.1 被动控制
        1.2.2 主动控制
        1.2.3 半主动控制
        1.2.4 混合控制
        1.2.5 智能控制
    1.3 研究现状
        1.3.1 格构式拱形刚架研究现状
        1.3.2 高强拉索支撑研究现状
    1.4 大跨空间结构减震研究进展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结构减震研究基本理论
    2.1 引言
    2.2 粘滞阻尼器基本原理
        2.2.1 粘滞材料耗能机理
        2.2.2 阻尼器的类型与构造
        2.2.3 恢复力模型
    2.3 结构动力分析方法
        2.3.1 动力微分方程的建立
        2.3.2 动力微分方程求解方法
        2.3.3 阻尼选取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布置高强拉索支撑的格构式拱形刚架动力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分析模型
        3.2.1 相关单元介绍
        3.2.2 材料本构模型
    3.3 基本自振特性
    3.4 布置高强拉索支撑结构基本动力特性
        3.4.1 自振频率
        3.4.2 振型分析
    3.5 交叉拉索位置对纵向刚度的影响
        3.5.1 单道拉索支撑
        3.5.2 多道拉索支撑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布置拉索支撑的格构式拱形刚架地震响应研究
    4.1 引言
    4.2 地震波的选取
        4.2.1 天然波选取
        4.2.2 人工波合成
    4.3 拉索支撑布置方案分析
    4.4 不同工况下动力响应分析
        4.4.1 地震荷载
        4.4.2 简谐荷载
    4.5 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响应
        4.5.1 结构位移
        4.5.2 杆件内力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布置粘滞阻尼器的格构式拱形刚架抗震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结构计算模型
    5.3 角部粘滞阻尼器控制效果
        5.3.1 地震波选取
        5.3.2 阻尼器布置位置
        5.3.3 阻尼器控制效果
    5.4 参数分析
        5.4.1 阻尼器附加节点位置
        5.4.2 阻尼系数
        5.4.3 结构参数
    5.5 罕遇地震作用下减震分析
        5.5.1 结构整体响应
        5.5.2 主要构件响应
        5.5.3 粘滞阻尼器耗能特征
    5.6 整体结构减震分析
        5.6.1 位移响应
        5.6.2 加速度响应
    5.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基于折纸机构原理的开合屋盖体系开发及受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开合屋盖结构实际工程应用
        1.2.1 国外经典开合屋盖结构案例
        1.2.2 国内开合屋盖结构案例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可展结构的发展
        1.3.2 开合屋盖结构的研究
        1.3.3 折纸结构的发展与应用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基于折纸机构原理的开合屋盖
    2.1 引言
    2.2 刚性折纸的概念
    2.3 适用于开合屋盖体系开发的折纸机构
        2.3.1 三浦折叠及其几何规律
        2.3.2 三浦折叠拱形变体
        2.3.3 三浦折叠扇形变体
    2.4 可展剪式铰单元
    2.5 开合屋盖厚板化分析
    2.6 基于Grasshopper的建模方法
    2.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基于折纸原理的开合屋盖结构运动分析
    3.1 引言
    3.2 可展网格结构的布置
        3.2.1 三浦折叠式开合屋盖
        3.2.2 拱形变体开合屋盖
        3.2.3 扇形变体开合屋盖
    3.3 基于折纸原理的开合屋盖运动模拟
        3.3.1 三浦折叠式开合屋盖
        3.3.2 拱形变体开合屋盖
        3.3.3 扇形变体开合屋盖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基于折纸原理的开合屋盖结构静力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新型开合屋盖结构多状态静力分析
        4.2.1 几何参数设置
        4.2.2 计算结果
        4.2.3 静力性能参数分析
    4.3 静力稳定性能分析
        4.3.1 荷载-位移全过程分析
        4.3.2 结构失稳模式
        4.3.3 静力稳定性参数分析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基于折纸原理的开合屋盖结构动力稳定性能
    5.1 引言
    5.2 基本自振特性分析
        5.2.1 结构自振频率
        5.2.2 结构自振振型
    5.3 开合屋盖结构动力稳定性能
        5.3.1 动力稳定判别方法
        5.3.2 地震波的选取与调整
        5.3.3 动力稳定性能全过程分析
    5.4 不同方向地震作用下结构动力响应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今后工作展望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5)基于Logistic混沌量子粒子群算法的大跨屋盖结构抗风优化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结构抗风优化概况
        1.2.1 结构抗风优化研究现状
        1.2.2 基于智能算法的结构抗风优化现状
    1.3 混沌量子粒子群算法
        1.3.1 粒子群算法的发展
        1.3.2 量子粒子群算法的发展
        1.3.3 混沌量子粒子群算法
    1.4 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本文工作
        1.4.1 不足之处
        1.4.2 本文工作
第二章 屋盖抗风优化模型
    2.1 结构简介
    2.2 风荷载来源
        2.2.1 风洞试验
        2.2.2 等效风荷载
    2.3 抗风优化数学模型
    2.4 约束处理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大跨屋盖结构抗风优化设计
    3.1 粒子群算法原理
    3.2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大跨屋盖结构抗风优化方法
    3.3 基于粒子群算法优化的参数分析
        3.3.1 最大迭代次数T_(max)
        3.3.2 最大速度限值V_(max)
        3.3.3 种群N
        3.3.4 学习因子c_1和c_2
        3.3.5 惯性权重w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Logistic混沌量子粒子群算法的大跨屋盖结构抗风优化设计
    4.1 算法原理
        4.1.1 量子粒子群算法
        4.1.2 混沌理论
        4.1.3 混沌量子粒子群算法
    4.2 基于Logistic混沌量子粒子群算法的大跨屋盖结构抗风优化方法
    4.3 参数分析
        4.3.1 基于量子粒子群算法优化的参数分析
        4.3.1.1 最大迭代次数T_(max)
        4.3.1.2 种群
        4.3.2 基于Logistic混沌量子粒子群算法优化的参数分析
        4.3.2.1 最大迭代次数T_(max)
        4.3.2.2 种群N
        4.3.2.3 初始混沌值φ_0
        4.3.2.4 变异概率p_m(t)
        4.3.2.5 Logistic混沌和Tent混沌
    4.4 三种算法综合分析
        4.4.1 优化结果
        4.4.2 设计变量
        4.4.3 约束条件
        4.4.4 目标函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6)基于ANSYS的大跨度薄膜温室结构有限元分析及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2 常见温室的结构分析及优化
        2.1 日光温室
        2.2 塑料大棚和温室
        2.3 其他温室类型
        2.4 温室荷载研究
    3 大跨度温室结构发展现状
    4 研究内容和方法
        4.1 研究方法
        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大跨度薄膜温室结构的有限元建模及模型验证
    1 大跨度薄膜温室结构的有限元建模
        1.1 有限元法基本原理
        1.2 ANSYS基本介绍
        1.3 温室结构描述
        1.4 模型建立
        1.4.1 模型简化
        1.4.2 几何模型建立
        1.4.3 单元选择及网格划分
        1.4.4 约束情况
    2 基于应变试验的模型验证
        2.1 测试系统
        2.2 测点布置
        2.3 加载方式
        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第三章 大跨度薄膜温室的荷载及力学分析
    1 大跨度薄膜温室荷载分析计算
        1.1 荷载分类
        1.1.1 永久荷载
        1.1.2 风荷载
        1.1.3 雪荷载
        1.1.4 作物荷载
        1.1.5 移动设备荷载
        1.1.6 地震荷载
        1.2 荷载组合
    2 结构静力及稳定性分析结果
        2.1 应力分析
        2.2 变形分析
        2.3 稳定性分析
        2.3.1 线性稳定性
        2.3.2 非线性稳定性
    3 讨论
第四章 大跨度薄膜温室结构优化设计
    1 优化理念
    2 优化结果
    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致谢

(7)航站楼金属屋面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航站楼快速建设背景
        1.1.2 金属屋面在航站楼中的应用背景
        1.1.3 航站楼金属屋面设计现状问题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
        1.3.1 研究对象界定
        1.3.2 研究范围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资料法
        1.5.2 比较研究法
        1.5.3 案例分析法
        1.5.4 图示分析法
    1.6 研究内容及框架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框架
2 航站楼金属屋面概述
    2.1 航站楼建筑概述
        2.1.1 航站楼建筑构型
        2.1.2 航站楼建筑特征
    2.2 金属屋面概述
        2.2.1 金属屋面的定义
        2.2.2 金属屋面的系统分类
    2.3 航站楼金属屋面概述
        2.3.1 航站楼金属屋面应用发展
        2.3.2 航站楼金属屋面的应用动因
        2.3.3 航站楼金属屋面的特点
    2.4 航站楼金属屋面的设计要素
        2.4.1 金属屋面构型设计
        2.4.2 金属屋面系统选型
        2.4.3 金属屋面细部构造
        2.4.4 金属屋面的节能技术
    2.5 本章小结
3 航站楼金属屋面的应用及实例研究
    3.1 调研的目的、对象和方式
        3.1.1 调研目的
        3.1.2 调研对象
        3.1.3 调研方式
    3.2 航站楼金属屋面应用类型研究
        3.2.1 金属屋面的板型体系
        3.2.2 金属屋面构型设计
        3.2.3 金属屋面采光天窗形式
        3.2.4 金属屋面的防水构造
        3.2.5 金属屋面的保温构造
    3.3 国内航站楼金属屋面设计实例解析
        3.3.1 青岛胶东国际机场
        3.3.2 北京大兴机场航站楼
        3.3.3 桂林两江机场T2航站楼
        3.3.4 昆明长水机场航站楼
        3.3.5 深圳宝安机场T3航站楼
    3.4 国外航站楼金属屋面设计解析实例
        3.4.1 日本关西国际机场航站楼
        3.4.2 西班牙马德里巴拉哈斯国际机场T4航站楼
    3.5 航站楼金属屋面设计问题总结
    3.6 本章小结
4 航站楼金属屋面的艺术表现与技术难点
    4.1 航站楼金属屋面的艺术表现
        4.1.1 表皮处理
        4.1.2 平面构成
        4.1.3 立体造型
    4.2 航站楼金属屋面技术难点分析
        4.2.1 航站楼金属屋面抗风设计
        4.2.2 航站楼金属屋面防水设计
        4.2.3 航站楼金属屋面声学设计
        4.2.4 航站楼金属屋面防雷设计
    4.3 本章小结
5 航站楼金属屋面设计策略
    5.1 航站楼金属屋面设计原则
        5.1.1 构造合理原则
        5.1.2 技术适宜原则
        5.1.3 形式美观原则
    5.2 航站楼金属屋面整体设计
        5.2.1 基于围护功能
        5.2.2 基于空间需求
        5.2.3 基于建筑表现
    5.3 航站楼金属屋面细部设计
        5.3.1 适宜的屋面选型
        5.3.2 合理的采光窗设计
        5.3.3 科学的构造设计
    5.4 航站楼金属屋面可持续设计
        5.4.1 金属屋面性能优化
        5.4.2 屋面节能技术应用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航站楼金属屋面设计研究总结
    6.2 航站楼金属屋面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致谢

(8)矿坑生态修复项目重型钢构屋盖施工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1.2.1 钢结构屋盖施工技术进展
        1.2.2 施工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内容
第2章 重型钢构屋盖施工风险评价理论基础
    2.1 施工风险基本理论
        2.1.1 施工风险特点
        2.1.2 施工风险分类
        2.1.3 施工风险管理基本过程
    2.2 施工风险识别
        2.2.1 风险识别方法
        2.2.2 风险识别过程
    2.3 风险估计
    2.4 施工风险评价
    2.5 施工风险控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AHP法的钢构屋盖施工风险评价体系
    3.1 施工风险评价方法比选
    3.2 层次分析法
        3.2.1 主要步骤
        3.2.2 结构类型
    3.3 确定施工风险评价指标
        3.3.1 评价指标的确定原则
        3.3.2 施工风险因素分析
    3.4 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3.5 AHP法施工风险评价过程
        3.5.1 建立比较判断矩阵
        3.5.2 几何平均法计算指标权重
        3.5.3 一致性检验
        3.5.4 计算组合权重
    3.6 施工风险评价标准
    3.7 本章总结
第4章 湘江欢乐城冰雪世界实证研究
    4.1 生态修复项目工程概况
        4.1.1 矿坑原貌
        4.1.2 生态修复方案
        4.1.3 湘江冰雪世界重型钢构屋盖简介
    4.2 钢结构屋盖施工方案
        4.2.1 施工顺序
        4.2.2 施工难点
    4.3 重型钢构屋盖施工风险评价模型
        4.3.1 一级指标判断矩阵
        4.3.2 二级指标判断矩阵
    4.4 基于AHP法的施工风险评价
        4.4.1 准则层
        4.4.2 方案层
        4.4.3 组合权重的计算
        4.4.4 评价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重型钢构屋盖施工风险预警及控制
    5.1 施工风险预警
    5.2 风险控制措施
        5.2.1 平台堆载量超载控制
        5.2.2 人员作业风险控制
        5.2.3 气候条件风险控制
        5.2.4 高处坠物与高空作业风险控制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不同布索形式拉索预应力巨型网格结构的断索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空间巨型网格结构研究现状
        1.2.2 大跨空间结构断索分析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2.模型的建立与分析方法
    2.1 概述
    2.2 非线性有限元理论
        2.2.1 几何非线性理论
        2.2.2 材料非线性
        2.2.3 非线性方程组的求解
    2.3 分析方法介绍
        2.3.1 预应力的引入
        2.3.2 形态分析方法
        2.3.3 生死单元法
        2.3.4 全过程路径跟踪计算方法
    2.4 模型的建立
        2.4.1 单元简介
        2.4.2 材料的本构模型
        2.4.3 模型的建立
        2.4.4 工况的选取
        2.4.5 结构的计算简图
    2.5 断索有限元验证
    2.6 本章小结
3.结构形态分析
    3.1 概述
    3.2 形态分析方法
        3.2.1 张力补偿法
        3.2.2 逆迭代法
    3.3 形态分析有限元验证
    3.4 两种布索方案找形分析
    3.5 变参分析
        3.5.1 拉索预应力影响
        3.5.2 撑杆长度影响
        3.5.3 结构跨度影响
        3.5.4 矢跨比影响
    3.6 本章小结
4.拉索破断静力分析
    4.1 概述
    4.2 拉索的破断模拟
    4.3 跨中拉索破断分析
    4.4 端部拉索破断分析
    4.5 同跨索破断分析
    4.6 变参分析
        4.6.1 拉索预应力影响
        4.6.2 撑杆长度影响
        4.6.3 结构跨度影响
        4.6.4 矢跨比影响
    4.7 本章小结
5.拉索破断瞬时动力分析
    5.1 绪论
    5.2 瞬态分析基本理论
    5.3 瞬态分析流程
    5.4 跨中索破断瞬态动力分析
    5.5 端部索破断瞬态动力分析
    5.6 变参分析
        5.6.1 拉索预应力影响
        5.6.2 撑杆长度影响
        5.6.3 结构跨度影响
        5.6.4 矢跨比影响
    5.7 本章小结
6.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的论文、科研及获奖情况

(10)东山县文体中心体育场馆地域适应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带动
        1.1.2 盲目跟风和忽视地域性
        1.1.3 可持续性和适应性不足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3.1 促进文化传播和地域匹配
        1.3.2 促进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1.3.3 优化城市发展和多元运营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体育场馆设计的地域适应性理论建构
    2.1 适应性理念的发展与引介
        2.1.1 适应性的概念及其发展
        2.1.2 建筑的适应性思维
    2.2 体育场馆设计要素梳理
        2.2.1 体育场馆的定义与内涵
        2.2.2 体育场馆设计要素提取
    2.3 体育场馆地域性影响因素分析
        2.3.1 地域性的概念与内涵
        2.3.2 体育场馆设计地域性影响因子提取
    2.4 基于地域适应性的体育场馆设计理论
        2.4.1 体育场馆设计的地域适应观
        2.4.2 地域适应性思维在体育场馆设计中的体现
    2.5 本章小结
3 体育场馆地域适应性设计策略
    3.1 满足地域经济技术
        3.1.1 符合地域经济
        3.1.2 匹配地域技术
    3.2 契合地域自然条件
        3.2.1 适应地形
        3.2.2 协调周边
        3.2.3 生态廊道下的建筑布局
        3.2.4 海绵城市
        3.2.5 景观配置
        3.2.6 物理性能适应
    3.3 兼顾地域人文特征
        3.3.1 文脉形式与技法传承
        3.3.2 文化抽象显扬
        3.3.3 人文思想适应
    3.4 本章小结
4 东山县文体中心体育场馆地域适应性设计解析
    4.1 地域背景
        4.1.1 东山县综合的地域经济技术特征
        4.1.2 东山县独特的地域自然特征
        4.1.3 东山县多元的地域人文特征
        4.1.4 东山文体中心项目概况
    4.2 体育场馆满足地域经济技术
        4.2.1 选址适宜
        4.2.2 适合市场需求的策划定位
        4.2.3 功能复合化设计
        4.2.4 容积控制与空间集约
        4.2.5 比赛场地的多功能设计
        4.2.6 看台的灵活组合和空间利用
        4.2.7 附属用房的转变
        4.2.8 屋盖形式及结构选型
        4.2.9 材料的选择与设计
        4.2.10 资源在地化运用
        4.2.11 气流组织形式设计
    4.3 体育场馆对地域自然的适应
        4.3.1 适应地形
        4.3.2 顺应城市生态廊道
        4.3.3 协调周边与界面形成
        4.3.4 打造场所记忆
        4.3.5 建筑布局适候
        4.3.6 建筑形态适候
        4.3.7 海绵城市和雨洪管理
        4.3.8 利用地域资源
    4.4 体育场馆对地域人文的适应
        4.4.1 顺应海岛文化
        4.4.2 人文思想适应
    4.5 优化策略
    4.6 本章小结
5 结语
    5.1 结论
    5.2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片目录
表目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社会实践

四、大跨屋盖空间桁架拱的探索和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跨木结构研究现状及关键技术[J]. 陆伟东,陆斌辉,屈丽荣,程小武,孙小鸾,刘杏杏,马晋,尹逸飞,张秉坤,张唯键,仲明明.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21(04)
  • [2]新型混合张弦穹顶结构力学性能及施工过程研究[D]. 陈由檀. 燕山大学, 2021(01)
  • [3]布置高强拉索支撑的格构式拱形刚架抗震性能及减震研究[D]. 向禹帆. 湖南大学, 2020
  • [4]基于折纸机构原理的开合屋盖体系开发及受力性能研究[D]. 陆鼎. 东南大学, 2020
  • [5]基于Logistic混沌量子粒子群算法的大跨屋盖结构抗风优化方法[D]. 黎嘉勇. 广州大学, 2020(02)
  • [6]基于ANSYS的大跨度薄膜温室结构有限元分析及优化设计[D]. 任杰. 南京农业大学, 2020
  • [7]航站楼金属屋面设计研究[D]. 王宏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8]矿坑生态修复项目重型钢构屋盖施工风险评价研究[D]. 张文驰. 湖南大学, 2020(08)
  • [9]不同布索形式拉索预应力巨型网格结构的断索分析[D]. 彭瀚林.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7)
  • [10]东山县文体中心体育场馆地域适应性设计研究[D]. 林美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大跨度屋面桁架拱的探索与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