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EG-4技术新发展——Digital Video致力于开发基于DSP的硬件系统

MPEG-4技术新发展——Digital Video致力于开发基于DSP的硬件系统

一、MPEG—4技术的新发展——数码视讯致力于基于DSP硬件系统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任巨[1](2010)在《基于流计算模型的视频编码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数字视频,是信息时代中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它广泛应用于视频会议、远程医疗、远程教学、网络视频点播、高清数字电视广播、数字电影以及数字视频存储等领域。视频压缩编码是数字视频应用的核心,计算量大、算法复杂,是典型的计算密集型应用。随着视频逐渐向高清发展,视频压缩编码对计算性能的需求越来越高,已经达到每秒万亿次级。现有的运行于通用处理器上的串行结构编码器已经不能满足高性能视频编码的需求,而专用硬件实现的编码器又具有灵活性差、开发周期长、成本高等缺点。因此在高性能视频压缩编码领域,可编程处理器上基于并行计算模型的编码器成为新的研究方向。流计算模型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并行计算模型,已经在包括视频编码在内的媒体处理、信号处理、科学计算等密集计算应用的加速领域获得了成功。流计算模型通过对计算密集性、多级并行性、多层次局域性的充分挖掘,使视频编码应用获得显着的性能提升。然而,在视频向高清甚至未来超高清的发展过程中,视频图像分辨率的增大、编码实时性和压缩率要求的提高、视频编码本身固有的特征都向基于流计算模型的视频编码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包括流计算视频编码的扩展性问题、编码过程中广泛存在的相关性问题和高分辨率视频编码的计算性能问题等等。在此背景下,本文选择了“基于流计算模型的视频编码关键技术研究”作为博士研究课题。针对基于流计算模型的视频编码所面临的扩展性、相关性和计算性能问题,本文在视频编码的并行计算流框架、高效并行流算法、相关性约束消除、流化视频编码器的高效执行等四个方面,完成了以下创新性研究工作:1、提出一种基于流计算模型的具有扩展性的视频编码框架——视频编码的可扩展流框架VSSF。VSSF旨在解决视频编码器面临的并行粒度扩展、并行度扩展、图像规模扩展和编码模块扩展等四个方面的问题。VSSF以流计算模型为基础,将视频编码中的计算和访存解耦合,计算部分封装在多个独立的计算核心引擎中,以数据带的形式进行访存。VSSF通过向片外存回数据的方式割裂了不同计算核心引擎之间在并行实现方式上的联系,从而支持并行粒度扩展;VSSF具有灵活的数据组织机制,通过修改数据带的组织方式支持并行度扩展;VSSF的设计与视频图像分辨率无关,因此可以通过修改每个计算核心引擎所处理数据带的数目来支持图像规模扩展;VSSF是一种开放性的并行框架,各个计算核心引擎之间属于松散耦合关系,从而支持视频编码模块扩展。2、提出一种基于流的计算量低、计算和访存规则的帧间预测算法——多分辨率多窗口帧间预测MRMW。针对帧间预测计算量大、计算不规则的问题,本文提出多分辨率多窗口帧间预测算法MRMW,同时满足计算量降低和计算规则两个方面的需求。MRMW通过将帧间预测划分为降分辨率全搜索、多窗口精化搜索、运动补偿等三个独立的搜索步骤,降低了帧间预测中非规则问题的影响。MRMW通过在多个不同级别分辨率的图像中搜索候选运动矢量的方法有效降低计算量。MRMW的多窗口精化搜索则能够获得更加精确的运动矢量。另外,针对多窗口的选择问题,本文基于运动矢量预测原理提出双向相关运动矢量选择法,综合利用当前宏块周围各方向相邻宏块的相关性,使预测更为准确。3、提出相关性约束对并行限制的消除方法,解决视频编码中各种相关性问题。针对视频编码模块中存在的数据相关、控制相关、码流存储的优先约束等多种相关性问题,分别提出解决方案来消除它们对基于流计算的SIMD并行的限制:针对码流存储过程中的优先约束,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数据并行的CAVLC方法,割裂了计算与访存紧密耦合引起的串行路径,使具有典型串行特征的CAVLC打破了优先约束的限制,实现了并行的CAVLC。针对帧内预测的块间数据相关,基于对相关关系的分析,采用分阶段块级并行方法,提高帧内预测并行度和数据吞吐率。针对去块滤波中的多层次双向数据相关问题,提出分组并行法,实现细粒度的数据并行。4、提出一种通过提高异构核协同效率来加速视频编码执行的方法——软硬结合的异构核协同方法。针对流化视频编码核心程序在经典流体系结构中执行性能低的问题,提出了软硬结合的异构核协同方法。该方法避免了单纯使用软件方法进行异构核协同导致效率低下问题,在硬件结构、软件模块、指令集和编译等多个层次上进行设计和扩展,共同完成标量处理核和流处理核间的协同工作:在硬件结构层次设计了异构核协同单元,负责完成对性能需求较高的协同任务;在软件层次设计了软件协同模块,并提供相对应的编译扩展支持,负责灵活性较高而复杂的协同任务。实验结果表明,软硬结合的异构核协同方法使异构核间的协同性能提升2个量级,而在硬件开销方面只增加整个流处理器芯片面积的2%左右。本文还在流处理器、GPU、多核CPU和DSP等多个并行计算平台上实现了H.264 VSSF编码器。使用高清视频序列HD-VideoBench测试的结果显示,VSSF编码器对1920x1080视频的H.264编码在上述平台获得了十分显着的性能提升,并且在流处理器上达到了实时编码的性能需求。

李榕[2](2010)在《无线信道中的低码率视频编码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通信技术向综合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发展。3G技术的迅速普及,在无线信道网络平台上传输语音、数据、图像,成为了新型通信业务的发展动力。由于无线信道相对于有线信道,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网络特性;移动终端相对于固定终端,也对应用提出了不一样的要求,因此,研究无线信道环境中的网络视频传输关键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分析了无线网络传输环境,指出低码率视频压缩技术、码率控制技术、差错控制技术及节能技术是解决无线传输环境高带宽波动、高误码率和移动终端运算能力弱、待机时间短的关键技术。针对经典的码率控制由于需要计算方差而带来的计算复杂度较高的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优化比特分配的低复杂度码率控制算法。首先根据图像的复杂度分配帧层的目标比特数;然后在宏块层利用复杂度和运动信息计算编码的权重,确定最优编码器。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在不降低视频传输质量的情况下,将码率更稳定地控制在目标码率附近。在分析了主流的低码率视频编码技术分类的基础上,选择了近年来兴起的“视觉感兴趣编码算法(ROI算法)”作为研究对象,指出视频分割算法是影响ROI算法效率和质量的关键技术。经典的视频分割算法需要做大量的预处理工作,以提高分割的准确率,运算量大。本文在基于支持向量机分类的基础上,通过合理选取初始类中心,在图像分类的过程中动态地调整分类数量,提出了一种基于运动矢量聚类分析的视频分割算法,对静止背景下的移动目标进行分割,作为感兴趣区域。该算法利用了视频压缩算法的中间处理结果,预处理工作少,算法并行度高,算法复杂度低,易于硬件实现。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对运动区域的优先编码,采用基于SPIHT算法的精细编码;对背景区域或视觉不敏感区域的H.264编码。实践证明,该方法提高编码效率和传输效率,符合人眼视觉效果。针对经典视频分割算法对复杂纹理图像分割效果不好,效率低下的问题,使用了离散幅度信号变换理论,建立以信号量化精度作为尺度的离散幅度多分辨率分析为基础的视频分割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很好对卫星图像等复杂纹理图像进行分割,同时适合于硬件实现高速实时并行处理。最后,针对差错控制算法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一种解码端差错检测及差错隐藏的算法。比较空间相邻宏块、时间相邻宏块,利用大块视觉效应原理,可以检测出错误宏块,并采用空域隐藏、时域隐藏的方法进行错误隐藏。实验表明,该算法能很好的检测出错误宏块,并进行错误隐藏。在各个算法理论及仿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硬件实现、算法优化的方法,利用DSP、FPGA和GPU的硬件特性,提高运算速度,降低功耗。

张海佶[3](2009)在《天视通公司网络视频监控业务战略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公众对安全保证的要求越来越高,带动视频监控市场的高速成长,其中表现比较优秀的有不少国内的民营企业,他们拥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2008年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到了重新审视企业战略的关键时刻,天视通公司就是其中的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希望通过对天视通战略方面的探讨,能帮助天视通公司找到自己的蓝海,同时能提供给同类企业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采取PEST环境分析、五力分析和SWOT分析的方法,按照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层层推进的研究思路,以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和核心竞争力理论为主要依据,通过具体细致的分析,制定出天视通公司总体发展战略和基本竞争战略。天视通公司采取“基于成本领先执行差异化和聚焦”的混合式企业发展总体战略方针。结合企业实际,从组织结构调整、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加大技术开发力度、加强企业管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积极拓展市场六个方面制定了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朱鹏程[4](2008)在《移动数字电视标准及在智能手机上多标准兼容设计实现》文中提出移动数字电视(MDTV)将成为手机上继彩屏、照相、MP3、MPEG-4等之后的新功能热点。目前全球比较主流并已经局部商用的电视手机标准有T-DMB、DVB-H、ISDB-T及MediaFLO等;而在中国迄今为止已经提出的移动数字电视标准也很多,比如CMMB、T-MMB、CDMB、DMB-TH、CMB等,可谓百家争鸣。同时,目前市面上电视手机终端大都是只支持单一标准,比如只支持T-DMB、ISDB-T或DVB-H等。实际上,对于国外而言,不同的国家将可能采用不同的标准甚至于一个国家还有几个标准,单一标准的手机终端将受到很多的区域限制;而对于国内诸多的标准,由于最终哪个标准会成为国内市场的主流还存在变数,所以开发只支持单一制式的电视手机终端也势必存在很大的市场风险。另外,从电视手机终端价格来看,目前市面仅有的终端还是非常昂贵,性价比不高,这也大大限制了终端用户市场的普及,同时也阻碍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鉴于目前的现实情况,如果能开发设计出多标准兼容并且成本较低、性价比又高的电视手机终端,将对整个移动电视市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行业共存的几种主要的移动数字电视标准,并论述了在智能手机平台上如何去实现多种电视标准的兼容设计。同时,本文着重从系统方案设计及产业化的角度去分析和论述电视手机产品开发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包括方案的评估及选择、主要技术问题的分析及对策、产业化上需要关注的问题等。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如何从软件和硬件上进行设计优化和改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针对目前移动数字电视标准种类太多而且相互不兼容的问题,本文论述了如何在手机上实现多电视标准的兼容设计,最终使得该产品能够做到同时支持T-DMB、DVB-H、ISDB-T、CDMB和DAB-IP,使得产品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性。(2)针对目前国内外的部分移动电视标准对于信源标准方面还存在不确定性,比如是采用H.264、VC-1还是AVS?音频标准是采用AAC+、BSAC还是DRA?……如果采用硬件编解码将存在后续标准升级的兼容风险,所以本文从采用灵活的软件解码的方式,很好地解决了后续标准兼容的问题。(3)此外,由于目前市面上已有终端成本过于昂贵,这将严重阻碍整个终端市场的普及,也不利于整个电视手机产业链的发展。本文着重从产业化的高度以及从系统架构的角度,在保证产品性能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成本的最优化设计。从硬件方案到软件方案的选型,都是本着最大限度提高产品性价比的原则,因而使得该课题研究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杨可[5](2008)在《基于对象的视频编解码算法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信息社会,人们迫切希望计算机能以人类习惯的方式提供信息服务,因而多媒体技术应运而生。它的出现,使得原本只有文字界面的计算机有了生动的面孔。人们不仅可以通过直接看到的影像和听到的声音来学习和使用对象,并可以参与或者改变信息的演示。接着,多媒体视频、音频通信也随之出现了,这将是通信的发展方向。本文讨论了面向对象的MPEG-4视频压缩编码算法的整体流程及MPEG-4简单子集(SP)的DSP实现过程,并结合硬件主芯片——ADI公司的Blackfin系列ADSP-BF533的特点,对编码过程中的部分算法模块进行优化。本文最后使用几种标准测试序列对ADSP-BF533实现的编码器进行了测试,并对实验结果分别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实验结果验证了编码器的有效性,并且通过硬件仿真说明了基于ADSP-BF533的实时嵌入式视频处理器是可行的。

李巍[6](2008)在《支持网络的嵌入式视频编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3C (Computer, Communication, Consumer)合一的趋势己经形成,从而导致了计算机产业重心的转移,即从计算机产品转移到信息产品。特别是随着硬件技术的发展及人们对于信息产品网络化功能要求的提高,嵌入式系统及其应用也就成为这个行业的研究热点。同时,在计算机本身的领域里面,微型化和专业化是一个新的发展趋势,而它同样也需要嵌入式系统的支持。因此,对嵌入式系统及其在网络环境中应用技术的研究,就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本论文在ADI公司生产的ADSP-BF537 EZ KIT Lite嵌入式开发平台上,分别针对嵌入式操作系统、支持网络功能的嵌入式TCP/IP协议栈和H.264视频编码算法在嵌入式平台的实现这三个关键技术展开研究,主要完成的工作包括: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II的功能分析与实现。μC/OS-II是由美国的Jean J.Labrosse编写的一个开源的嵌入式多任务实时操作系统。本文通过分析μC/OS-II的内核结构,结合嵌入式处理器的硬件架构,将其成功的移植到BF537处理器上。通过在嵌入式硬件平台引入实时操作系统,大大缩短了系统的开发周期,提高系统的扩展性。支持网路功能的嵌入式TCP/IP协议栈μIP的实现。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提供支持网络功能的嵌入式设备成为嵌入式系统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嵌入式TCP/IP协议栈μIP的体系结构,接口技术及协议实现,设计开发了底层的驱动程序,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一个基于Web Server的视频点播系统。H.264/AVC视频编码器的移植与优化。作为下一代的视频编码标准,H.264/AVC大幅提高了编码器的编码效率,但其编码的复杂度也相应的增加。本文结合BF537芯片结构与H.264编码器自身特点,利用常用的嵌入式优化手段,在不降低编码质量的前提下,有效提升局部运算速度。实现网络视频点播与H.264视频编码这两个任务的并行处理。证明了网络环境下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多任务处理能力,为下一步开发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奠定了基础。

陈军[7](2007)在《基于WLAN的嵌入式多媒体通信终端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相对于蜂窝通信网络,无线局域网(WLAN)具有组网灵活,扩容方便,应用广泛,成本低廉等优势,在某些场合(例如家庭、办公室等)可以完全代替蜂窝网络,实现多媒体终端等手持设备的无线组网。本文提出一种基于WLAN的手持多媒体通信终端的实现方案,在家庭、办公室、野外等多种环境中,不需要借助传统的蜂窝通信基站等复杂设备,就可以进行无线通信,处理和传输音视频、数据结合的多媒体信号,实现多媒体信息的实时交互。多媒体终端硬件层采用ARM和DSP的双核架构,使终端具有极强的多媒体处理和网络交互能力、灵活的系统扩展性和软件升级能力。多媒体终端软件层采用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负责对整个系统进行控制,提供人机交互的接口和友好的图形用户界面(GUI);采用H.264视频压缩编码标准,由DSP进行实现,对实时采集的视频信号进行压缩;基于RTP/RTSP协议,通过WLAN实现H.264的流媒体实时传输和播放。论文主要完成了H.264编码算法在DM642上的优化,Linux设备驱动程序的编写以及H.264的流媒体传输服务器端和客户端程序的编写等工作,终端实现了对多媒体信号的实时采集、处理和传输。

鲁国宁[8](2006)在《基于DSP的视频采集及MPEG4-AVC视频解码算法研究》文中提出数字视频技术广泛应用于通信、计算机科学、广播电视等领域,带来了会议电视、可视电话及数字电视、媒体存储等一系列应用,将人们带入数字化信息时代。然而数字化之后的视频音频信息具有数据海量性,它给信息的存储和传输造成了较大的困难,成为阻碍人类有效地获取和使用信息的瓶颈之一。因此,在以往就H.262/MPEG2曾有良好合作的情况下,ISO/IEC和ITU-T两大标准组织再次联手制定新的视频编码标准:H.264/MPEG4-AVC。使用了多参考帧、1/4象素运动估计、整型DCT变换以及其它新技术的H.264/MPEG4-AVC标准比其它的压缩标准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码率,使得在固定带宽传输条件下传送更多更高质量的视频图像成为可能。本论文不仅介绍了基于DSP的视频采集设备的设计和调试,还详细的讲述了H.264/MPEG4-AVC标准的发展动态、最新的技术方向,以及相关的技术原理。在H.264/MPEG4-AVC标准研究方面,本论文详细讲述了H.264/MPEG4-AVC标准规定的各个解码模块,并在此基础之上,实现了把一个仅支持Baseline profile视频流的解码器,重构为一个可以支持Main profile的视频流的解码器。这两个解码器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后者可以对包含双向预测编码的视频流进行识别和解码。此工作将重新构造原解码器的控制系统和参考视频存储结构。本论文详细介绍了基于DSP的视频采集系统的设计思路,同时也深刻阐述了作者对H.264/MPEG4-AVC标准的研究和相关项目的设计,最后总结了项目的进展情况,提出了需要改进的工作和项目的发展方向。

王成利[9](2005)在《面向对象的MPEG-4视频编码算法的研究及其DSP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信息社会,人们迫切希望计算机能以人类习惯的方式提供信息服务,因而多媒体技术应运而生。它的出现,使得原本只有文字界面的计算机有了生动的面孔。人们不仅可以通过直接看到的影像和听到的声音来学习和使用对象,并可以参与或者改变信息的演示。接着,多媒体视频、音频通信也随之出现了,这将是通信的发展方向。本文讨论了面向对象的MPEG-4视频压缩编码算法的整体流程及MPEG-4简单子集(SP)的DSP实现过程,并结合硬件主芯片——ADI公司的Blackfin系列ADSP-BF533的特点,对编码过程中的部分算法模块进行优化。本文最后使用几种标准测试序列对ADSP-BF533实现的编码器进行了测试,并对实验结果分别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实验结果验证了编码器的有效性,并且通过硬件仿真说明了基于ADSP-BF533的实时嵌入式视频处理器是可行的。

邹鑫[10](2003)在《MPEG-4 技术的新发展——数码视讯致力于基于DSP硬件系统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描述了MPEG—4技术的最新发展动向及其可预见在广电、监控、视频会议等领域的广阔应用。数码视讯公司凭借其雄厚的技术实力以及在视音频领域的丰富经验开发研制基于 DSP的实时 MPEG—4编码设备,并将实现良好的市场应用。

二、MPEG—4技术的新发展——数码视讯致力于基于DSP硬件系统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PEG—4技术的新发展——数码视讯致力于基于DSP硬件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流计算模型的视频编码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视频编码
        1.1.2 流计算和流应用
    1.2 研究现状
        1.2.1 视频编码相关研究
        1.2.2 基于流计算的视频编码相关研究
    1.3 课题研究内容
    1.4 论文工作与创新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流计算与视频编码
    2.1 流计算
        2.1.1 流计算模型
        2.1.2 流计算模型的体系结构支持
        2.1.3 流程序的执行
    2.2 视频编码框架及并行流化潜力
    2.3 基于流计算模型的视频编码面临的问题
    2.4 小结
第三章 视频编码的可扩展流框架:提供扩展性支持
    3.1 视频编码的可扩展流框架
        3.1.1 视频编码流框架
        3.1.2 可扩展流框架
    3.2 视频编码程序结构转换
        3.2.1 程序结构特征分析
        3.2.2 程序结构转换方法
    3.3 H.264 编码可扩展流框架
        3.3.1 H.264 编码器设置
        3.3.2 H.264 编码的可扩展流框架设计
    3.4 小结
第四章 多分辨率多窗口帧间预测:提高流计算性能
    4.1 帧间预测
    4.2 运动估计算法计算量和并行性分析
    4.3 多分辨率多窗口帧间预测
        4.3.1 MRMW 总体结构
        4.3.2 降分辨率全搜索
        4.3.3 多窗口精化搜索和可变块大小运动补偿
    4.4 帧间预测引擎
    4.5 量化分析与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基于流计算的帧内预测、熵编码和去块滤波:解决相关约束对流计算的限制
    5.1 基于流计算的帧内预测与变换量化
        5.1.1 帧内预测与变换量化
        5.1.2 帧内预测与变换量化相关性分析
        5.1.3 分阶段块并行帧内预测与变换量化流算法
        5.1.4 量化分析与讨论
    5.2 基于流计算的熵编码
        5.2.1 熵编码算法
        5.2.2 CAVLC 的多种相关性问题分析
        5.2.3 并行计算与并行码流存储的CAVLC 流算法
        5.2.4 量化分析与讨论
    5.3 基于流计算的去块滤波
        5.3.1 去块滤波
        5.3.2 去块滤波的多层次双向相关问题分析
        5.3.3 分组并行去块滤波流算法
        5.3.4 量化分析与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软硬结合的异构核协同:加速流程序执行
    6.1 流化视频编码器执行特征与异构核协同
    6.2 软硬结合的异构核协同
        6.2.1 异构核协同硬件模块
        6.2.2 异构核协同软件模块
        6.2.3 异构核协同任务的实现
    6.3 性能评测和分析
        6.3.1 数据传输
        6.3.2 计算核心执行
    6.4 小结
第七章 H.264 可扩展流化编码器的实现与评测
    7.1 H.264 VSSF 编码器
    7.2 评测环境
        7.2.1 硬件测试平台
        7.2.2 视频测试序列
    7.3 性能评测与分析
        7.3.1 编码性能
        7.3.2 视频质量和压缩率
        7.3.3 流程序结构指标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工作总结
    8.2 未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2)无线信道中的低码率视频编码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
    1.2 无线视频通信环境及分析
    1.3 无线视频通信编码技术研究方案
    1.4 无线视频编码处理技术应用及相关国际标准
    1.5 本文对编码和视频传输技术的主要工作和创新
2 一种新的基于网络传输性能的低码率视频编码方法
    2.1 视频传输控制协议
    2.2 经典码率控制技术
    2.3 一种新的基于H.264标准的视频码率控制方法
    2.4 基于I帧编码模式改进的测试结果
    2.5 基于多核处理器CUDA的程序优化设计
    2.6 结论
3 基于低码率传输的视频感兴趣区域编码算法
    3.1 感兴趣区域目标跟踪的预处理技术
    3.2 基于支持向量机分类的感兴趣区域对象分割
    3.3 基于分割目标为感兴趣区域的ROI编码
    3.4 基于DSP实现的并行处理方案
    3.5 结论
4 一种新的基于离散幅频变换的编码方法
    4.1 经典离散余弦变换和小波变换分析
    4.2 基于二比特重构定理的幅度变换
    4.3 信号的离散幅频多分辨率分析
    4.4 离散幅频变换并行处理设计
    4.5 幅频多分辨率编码分析及系统验证
    4.6 结论
5 基于信道特征的差错编码技术和无线传输方案
    5.1 鲁棒性视频传输技术的研究进展
    5.2 低码率视频流的典型抗误码应用环境
    5.3 视频差错控制技术现状
    5.4 基于低码率视频传输通信的差错隐藏技术实现
    5.5 结论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主要工作及论文发表

(3)天视通公司网络视频监控业务战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公司发展现状
        1.1.1 公司简介
        1.1.2 公司发展历程
        1.1.3 主流产品介绍
        1.1.4 部分成功案例
    1.2 公司面临的发展困境
    1.3 研究思路及基本结构
第二章 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2.1 行业发展背景
        2.1.1 第一代的视频监控
        2.1.2 第二代的视频监控
        2.1.3 第三代的视频监控
    2.2 网络视频产业链
        2.2.1 产业链现状
        2.2.2 产业发展政策
    2.3 市场需求分析
        2.3.1 政府采购拉动
        2.3.2 通用市场需求
        2.3.3 电信运营商市场需求
    2.4 外部环境PEST 分析
    2.5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2.5.1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2.5.2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2.5.3 同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2.5.4 替代品竞争者的威胁
        2.5.5 潜在的竞争者的威胁
第三章 公司内部资源能力和 SWOT 分析
    3.1 内部资源能力分析
    3.2 SWOT 分析
        3.2.1 天视通的优势(S)
        3.2.2 天视通的劣势(W)
        3.2.3 天视通的机会(O)
        3.2.4 天视通的威胁(T)
        3.2.5 SWOT 战略匹配组合分析
第四章 公司战略制定
    4.1 战略制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4.2 战略目标
    4.3 战略选择
        4.3.1 总体发展战略
        4.3.2 基本竟争战略
        4.3.3 职能战略
第五章 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5.1 重组公司组织结构
    5.2 革新研发中心,整合研发资源
        5.2.1 面向市场,加大技术研发力度
        5.2.2 面向社会,整合研发资源
    5.3 借船出海,积极开拓市场
        5.3.1 内部挖潜,提高销售能力
        5.3.2 借船出海,融资、融人脉
    5.4 全面加强企业管理
        5.4.1 加强员工绩效管理
        5.4.2 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5.4.3 强化IT 信息系统的应用
    5.5 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主流厂家具体情况介绍
    “十一五”视频监控产业发展的政策摘要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移动数字电视标准及在智能手机上多标准兼容设计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移动电视手机终端发展状况
        1.1.1 全球手机电视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
        1.1.2 中国手机电视市场发展现状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问题和论文结构
第二章 移动数字电视技术及实现方式分析
    2.1 移动电视的实现方式
        2.1.1 基于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实现方式
        2.1.2 基于广播网络的实现方式
        2.1.3 几种承载方式对比分析
    2.2 国际主流电视手机标准分析
        2.2.1 ISDB-T
        2.2.2 T-DMB
        2.2.3 DVB-H
        2.2.4 MediaFLO
    2.3 国内主流电视手机标准分析
        2.3.1 DMB-TH(DMMB )
        2.3.2 T-MMB
        2.3.3 CMMB
        2.3.4 CDMB
    2.4 主流移标准的关键技术分析
        2.4.1 信源编码
        2.4.2 信道传输技术
        2.4.3 功耗问题
        2.4.4 灵敏度
        2.4.5 移动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兼容多标准电视手机方案选型评估
    3.1 选型原则及总体架构
        3.1.1 选型原则
        3.1.2 系统方案思路
    3.2 硬件方案选型
        3.2.1 应用处理器选择策略
        3.2.2 TV 接收方案选择策略
        3.2.3 GSM 方案选择
        3.2.4 CAS 方案选型
    3.3 软件方案设选型评估
        3.3.1 操作系统方案
        3.3.2 数字电视接收软件方案
    3.4 系统方案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方案详细设计及实施
    4.1 硬件关键设计
        4.1.1 AK7801 部分设计
        4.1.2 GSM 部分设计
        4.1.3 TV 接收部分设计
        4.1.4 CAS 兼容设计
        4.1.5 PCB 设计
    4.2 软件关键设计
        4.2.1 系统软件控制流程
        4.2.2 移动电视接收软件方案
        4.2.3 节电技术
    4.3 IDMD 关键设计
        4.3.1 ID 设计
        4.3.2 MD 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试论证及结果
    5.1 关键技术问题的分析和对策
        5.1.1 电视接收灵敏度
        5.1.2 功耗要求
    5.2 测试论证
        5.2.1 耗流测试
        5.2.2 电视接收天线测试
        5.2.3 电视接收灵敏度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5)基于对象的视频编解码算法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 绪论
        1.1 数字视频技术
        1.1.1 数字视频标准
        1.2 数字视频信号压缩
        1.3 视频压缩的国际标准简介
        1.3.1 视频压缩的必要性
        1.3.2 MPEG
        1.3.3 MPEG-1
        1.3.4 MPEG-4
        1.3.5 MPEG-7
        1.4 DSP的发展历程及方向
        1.4.1 DSP发展历程
        1.4.2 DSP的特点
        1.4.3 近年来DSP的发展
        1.4.4 DSP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视频编码器硬件介绍—ADSP-BF533
    2.1 ADSP-BF533DEMO板结构框图
    2.2 BLACKFIN DSP内核结构
    2.3 存储器
    2.4 程序控制器
    2.5 动态电源管理
    2.6 集成调试环境VISUALDSP++
第三章 MPEG-4视频压缩算法及程序优化
    3.1 编码器的总体结构
    3.2 编码算法及其优化
        3.2.1 DCT和IDCT变换
        3.2.2 量化与反量化
        3.2.3 交直流预测
        3.2.4 Zigzag扫描和VLC编码
        3.2.5 半像素插值
        3.2.6 无限运动估计和运动补偿
        3.2.7 MPEG-4的容错方式
    3.3 软件开发流程
    3.4 解码部分
    3.5 小结
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编码器编码过程的时间测试
        4.1.1 优化前后时间比较
        4.1.2 不同测试序列编码时间比较
        4.1.3 代码优化后主要算法模块占用的时间比例
    4.2 码率测试
        4.2.1 同一序列在不同码率下的PSNR和数据量的比较
        4.2.2 不同测试序列在相同码率下的PSNR和数据量比较
    4.3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与展望
    5.2 课题的意义
    5.3 论文的组织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详细摘要

(6)支持网络的嵌入式视频编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嵌入式系统的发展历程
        1.2.2 目前DSP应用的现状
        1.2.3 嵌入式Internet的实现方案
    1.3 本论文的目标及内容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系统的结构设计与硬件平台性能分析
    2.1 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与分析
    2.2 硬件平台
        2.2.1 Blackfin处理器架构概述
        2.2.2 BF537 处理器内核性能分析
        2.2.3 ADSP-BF537 EZ-KIT Lite平台简介
    2.3 软件开发环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II的功能分析与实现
    3.1 实时操作系统(RTOS)
        3.1.1 RTOS的定义
        3.1.2 实时操作系统的特点
        3.1.3 实时操作系统的衡量标准
    3.2 嵌入式操作系统
        3.2.1 嵌入式操作系统定义
        3.2.2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特点
    3.3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II
        3.3.1 μC/OS-II的特点
        3.3.2 μC/OS-II的内核分析
        3.3.3 μC/OS-II移植到BF537 处理器的设计与实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嵌入式TCP/IP协议栈的实现
    4.1 TCP/IP模型
    4.2 嵌入式TCP/IP的特点
    4.3 μIP协议栈及其体系结构
    4.4 μIP的接口技术分析
        4.4.1 μIP的应用接口
        4.4.2 μIP的系统接口
    4.5 μIP的协议实现
        4.5.1 ARP协议及实现
        4.5.2 IP协议及实现
        4.5.3 ICMP协议及实现
        4.5.4 TCP协议及实现
    4.6 底层网络驱动
        4.6.1 MAC控制器的功能实现
        4.6.2 PHY芯片的功能实现
    4.7 构建嵌入式Web Server
        4.7.1 HTTP协议分析
        4.7.2 Web Server的应用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H.264 视频编码器的移植与优化
    5.1 H.264 视频编码标准概述
        5.1.1 H.264 的技术特色
        5.1.2 H.264 视频编码器
        5.1.3 H.264 的核心技术
    5.2 H.264 编码器的移植
        5.2.1 H.264 编码器的选择
        5.2.2 移植需要解决的问题
    5.3 H.264 编码器的优化
    5.4 优化结果与性能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多任务并行处理
    6.1 多任务并行处理的含义
    6.2 堆栈分配
    6.3 任务切换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所获奖励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完成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基于WLAN的嵌入式多媒体通信终端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无线局域网(WLAN)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1.4 本文的工作
第2章 系统总体方案和结构
    2.1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2 终端的总体结构
    2.3 芯片选择
第3章 系统流程和软件总体设计
    3.1 操作系统的选择
    3.2 编码算法的选择
    3.3 系统流程
    3.4 视频编码流程
    3.5 视频解码方案与流程
        3.5.1 CPU直接解码方案
        3.5.2 DSP解码方案
第4章 H.264及其优化
    4.1 H.264基本原理
        4.1.1 帧内预测
        4.1.2 帧间预测
        4.1.3 H.264的其他特点
    4.2 H.264的优化概述
        4.2.1 算法级的优化
        4.2.2 代码级优化
    4.3 C代码优化
        4.3.1 编译器选项
        4.3.2 存储器相关性
        4.3.3 使用内联函数(intrinsics)
        4.3.4 对短字长的数据使用宽长度的存储器访问(数据打包处理)
        4.3.5 软件流水
        4.3.6 优化结果
    4.4 线性汇编
        4.4.1 线性汇编中的伪指令
        4.4.2 C代码转换为线性汇编
        4.4.3 通过线性汇编优化汇编代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嵌入式 LINUX及设备驱动程序
    5.1 嵌入式系统软件的层次结构
    5.2 嵌入式系统开发环境的建立和软件开发流程
        5.2.1 构建嵌入式系统的软件开发平台
        5.2.2 嵌入式 Linux应用软件开发流程
    5.3 LINUX设备驱动程序
        5.3.1 设备分类
        5.3.2 主设备号和次设备号
        5.3.3 设备驱动程序接口
        5.3.4 设备驱动程序的基本框架
        5.3.5 数据通道驱动程序
        5.3.6 CF接口的无线网卡驱动的移植
    5.4 LINUX下的多线程编程
        5.4.1 线程概念
        5.4.2 线程的创建与终止
        5.4.3 线程同步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RTP/RTSP协议的流媒体传输
    6.1 流媒体基本概念
    6.2 流媒体传输协议
        6.2.1 RTP协议
        6.2.2 RTCP协议
        6.2.3 RTSP协议
    6.3 H.264的RTP封装策略
        6.3.1 H.264的网络提取层单元NALU
        6.3.2 H.264的RTP封装格式
    6.4 流媒体传输方案的实现
        6.4.1 整个系统的框架
        6.4.2 服务器端 RTSP Server程序的编写
        6.4.3 客户端 Mplayer的移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编译器反馈信息
附录2 数据通道驱动程序
读研期间完成的论文
致谢

(8)基于DSP的视频采集及MPEG4-AVC视频解码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背景
    1.2 视频压缩编解码算法发展简介
    1.3 视频采集硬件平台简介
    1.4 论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H.264/MPEG-4 AVC 简介
    2.1、各种视频标准的关系
    2.2、H.264 /MPEG-4 AVC 的新特点
    2.3、H.264 /MPEG-4 AVC 应用
    2.4、H.264 /MPEG-4 AVC 的新发展
    2.5、H.264 /MPEG-4 AVC 的性能
    2.6、标准的限定范围
    2.7、H.264 /MPEG-4 AVC 编码器结构
    2.8、H.264 /MPEG-4 AVC 解码器结构
    2.9、H.264 /MPEG-4 AVC 的Profile 和Level
    2.10、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网络提取层(NAL)和视频编码层(VCL)研究
    3.1、网络提取层简介
    3.2、NAL 的一些关键概念
    3.3、视频编码层关键性概念的介绍
    3.4、视频源的生成
    3.5、NAL 和VCL 的对比研究
    3.6、帧内预测
    3.7、帧间预测
    3.8、变换, 缩放, 量化和扫描
    3.9、熵编码模块
    3.10、去块滤波
    3.11、差错掩盖(ERC)技术
    3.12、H.264 /MPEG-4 AVC 解码器的升级设计
    3.13、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DSP 的视频采集
    4.1、系统设计原理
    4.2、项目具体设计方案
    4.3、本章小节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结论
    5.2、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面向对象的MPEG-4视频编码算法的研究及其DSP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数字视频技术
        1.1.1 数字视频标准
        1.1.2 图像的采样格式
    1.2 数字视频信号压缩
    1.3 视频压缩的国际标准简介
        1.3.1 视频压缩的必要性
        1.3.2 JPEG/JPEG2000 标准
        1.3.3 H.261 和H.263
        1.3.4 MPEG
        1.3.4.1 MPEG-1
        1.3.4.2 MPEG-2
        1.3.4.3 MPEG-4
        1.3.4.4 MPEG-7
    1.4 DSP 的发展历程及方向
        1.4.1 DSP 发展历程
        1.4.2 DSP 的特点
        1.4.3 近年来DSP 的发展
        1.4.4 DSP 的发展趋势
    1.5 课题的意义
    1.6 论文的组织
2 视频编码器硬件介绍—ADSP-BF533
    2.1 ADSP-BF533DEMO 板结构框图
    2.2 Blackfin DSP 内核结构
    2.3 存储器
    2.4 程序控制器
    2.5 动态电源管理
    2.6 Blackfin 外设及其使用
        2.6.1 并行外设接口——PPI
        2.6.2 外部总线接口单元——EBIU
        2.6.3 直接存储器访问——DMA
        2.6.4 时钟锁相环——PLL
    2.7 集成调试环境 VisualDSP++
3 MPEG-4 视频压缩算法及程序优化
    3.1 编码器的总体结构
    3.2 编码算法及其优化
        3.2.1 DCT 和IDCT 变换
        3.2.2 量化与反量化
        3.2.3 交直流预测
        3.2.4 Zigzag 扫描和VLC 编码
        3.2.5 半像素插值
        3.2.6 无限运动估计和运动补偿
        3.2.7 先进的运动向量预测
        3.2.8 PSNR 和码率计算
        3.2.9 MPEG-4 的容错方式
    3.3 软件开发流程
    3.4 解码部分
    3.5 小结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编码器编码过程的时间测试
        4.1.1 优化前后时间比较
        4.1.2 不同测试序列编码时间比较
        4.1.3 代码优化后主要算法模块占用的时间比例
    4.2 码率测试
        4.2.1 同一序列在不同码率下的PSNR 和数据量的比较
        4.2.2 不同测试序列在相同码率下的PSNR 和数据量比较
    4.3 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摘要
ABSTRACT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四、MPEG—4技术的新发展——数码视讯致力于基于DSP硬件系统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流计算模型的视频编码关键技术研究[D]. 任巨.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0(08)
  • [2]无线信道中的低码率视频编码关键技术研究[D]. 李榕. 华中科技大学, 2010(11)
  • [3]天视通公司网络视频监控业务战略探讨[D]. 张海佶. 上海交通大学, 2009(05)
  • [4]移动数字电视标准及在智能手机上多标准兼容设计实现[D]. 朱鹏程. 上海交通大学, 2008(10)
  • [5]基于对象的视频编解码算法的研究与实现[D]. 杨可. 贵州大学, 2008(09)
  • [6]支持网络的嵌入式视频编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巍. 北京工业大学, 2008(08)
  • [7]基于WLAN的嵌入式多媒体通信终端的设计与实现[D]. 陈军. 浙江大学, 2007(02)
  • [8]基于DSP的视频采集及MPEG4-AVC视频解码算法研究[D]. 鲁国宁. 电子科技大学, 2006(12)
  • [9]面向对象的MPEG-4视频编码算法的研究及其DSP实现[D]. 王成利. 吉林大学, 2005(06)
  • [10]MPEG-4 技术的新发展——数码视讯致力于基于DSP硬件系统的研制[J]. 邹鑫. 有线电视技术, 2003(08)

标签:;  ;  ;  ;  ;  

MPEG-4技术新发展——Digital Video致力于开发基于DSP的硬件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