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以德治国”战略,促进两种文明协调发展

实施“以德治国”战略,促进两种文明协调发展

一、贯彻落实“以德治国”方略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陈成玉[1](2021)在《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承载着提升人们道德水平及社会文明程度的重大使命。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道德建设,从毛泽东“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等道德原则要求的提出,到邓小平“四有新人”、江泽民“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及胡锦涛“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再到习近平“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无不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对道德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和遵循。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使我们充分认识到:道德建设极大地影响着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成效,如果不能抓好道德建设或背离其发展方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及其他建设效果必将大打折扣。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多次谈到道德建设,并以“引领”“支撑”“保证”等词语形容道德,凸显了道德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本论文以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为主题,以道德建设为主线,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文本研究与资料分析等研究方法,围绕“为什么要对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进行研究”“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有哪些内容、特色及价值”“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等问题,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论述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主要从现实境遇、理论基础及形成脉络三个方面展开,其中,现实境遇主要包括思想领域各种社会思潮和错误论调的泛起、资产阶级道德的不断渗透和侵袭、中华传统美德遭受冲击及各种道德问题的出现;理论基础主要有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理论、列宁的社会主义道德学说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建设理论;而其形成脉络可作萌芽阶段、初步形成阶段、发展阶段的大致划分。其次,阐述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内容架构。该部分从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传统美德、社会主义道德四个方面的论述展开,不仅系统回答了当前要对哪些道德予以加强建设及为什么要对其加强建设等问题,而且对四个主要方面在道德建设中的地位作用进行了阐释。再次,对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色与本质要求进行提炼总结。就理论特色而言,该重要论述呈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性相统一、广泛性和层次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的基本特征以及思维系统化、内容大众化、方式生活化、视野国际化等鲜明特色;在本质要求上,“四个要求、三个理念、四个指向”贯穿该重要论述的始终,为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落实提供了原则指向。复次,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重要贡献和价值意蕴。从重要贡献来看,该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新时代道德建设的实践指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力保障;就价值意蕴看,该重要论述不仅蕴含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价值标准,而且体现出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为建立健全新时代道德建设评价标准体系提供了重要遵循。最后,就如何践行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展开探讨。这部分重点阐述新时代贯彻落实该重要论述的主要路径,具体从加强理想信念建设、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以及抓住“最大公约数”等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如批判错误社会思潮及论调、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遵循“双创”原则方针、加强道德教育引导、提升德法合治能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以及发挥制度保障作用,等等。

孙健[2](2019)在《新时代我国道德治理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道德治理”始见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十八大报告对道德治理进行了强调与重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论述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强大支撑和动力作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又把道德治理问题纳入到国家治理体系之中,使其成为国家治理的构成性要素。道德治理作为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形式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内生性要素,对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论文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治国方略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战略任务的时代语境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学理价值与主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和思想政治教育学为基本理论依据,在遵循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将文献研究法、多学科协同研究法和功能研究法相统一,探讨了新时代我国道德治理的实践问题。论文主要研究了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关于新时代我国道德治理实践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的研究。主要界定了道德治理的内涵,并对与之相关的概念做了辨析,阐释了道德治理实践研究的理论基础,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二是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道德治理实践回顾与反思的研究。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道德建设和道德治理实践的梳理,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实现“治理”转向的进程中的经验,即推进指导思想的理论创新、注重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结合、倡导参与主体的共建共享,并且从道德建设必须实现治理转向、道德治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德法兼治、必须发挥重点人群的实践引领作用等五个方面论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道德治理演进生成的实践对于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进行道德治理实践的启示。三是关于新时代我国道德治理实践的机遇与挑战的研究。分析了道德治理实践在物质条件、领导保障、道德现状和文化资源等方面的时代机遇,与此同时从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社会治理相对滞后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道德治理实践带来的现实挑战。四是关于新时代我国道德治理实践基本路径的研究。主要是加强党和政府建设为提升道德治理实践领导能力提供前提、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道德治理实践筑牢经济根基、加强人民群众道德教育为提升道德治理实践参与能力提供条件、完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为道德治理实践奠定道德基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道德治理实践提供法治保障等五个方面。

邬俊美[3](2018)在《新时代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先后在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新闻舆论工作会议、网络安全工作会议、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党的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等多个会议上反复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定位、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和建设路径等各个方面进行了高屋建瓴的论述和部署,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新时代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新时代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后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实践的结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坚实的基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灵魂和神经系统,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保障,也是新时代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遵循和重要指针。因此研究新时代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全文由七个部分组成。第一章导论交代了选题缘由及其研究意义,对相关学术史进行了梳理和评述,特别是对新时代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研究的不足和今后学术发展的方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还对本论文的基本框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作了具体说明。第二章主要阐述了新时代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任何理论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是在借鉴继承前人成果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新时代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形态思想在新时代的创新和发展。文章重点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意识形态的基本思想及其主要观点,并梳理了中国共产党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思想的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历史发展脉络。第三章论述了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发展历程,分析勾勒了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发展历程和阶段性特征。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文章把它分为三个阶段,即萌芽阶段、形成阶段、成熟阶段。萌芽阶段是从1969年习近平到延川县农村插队到2012年中共十八大的召开,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的萌芽来源于其丰富的从政实践和对马列主义理论的学习;形成阶段是从2012年11月到2016年12月,也就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标志着习近平意识形态思想的形成,越来越趋向成熟;成熟阶段是从2017年7月至2017年10月十九大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县处级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发表的重要讲话和十九大报告的提出标志着习近平意识形态思想已经发展成熟。第四章至第六章对新时代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内容体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思考。第四章具体分析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定位和基本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用“极端重要”、“三个事关”说明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但同时也强调意识形态工作不能干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要服从服务于经济工作,并有一定的边界,不能泛化意识形态。习近平总书记用“两个巩固”、“补党员干部精神上的钙”、“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等来说明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目标,深刻地说明了意识形态工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无上地位和崇高使命。第五章分析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原则,那就是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相结合,优化体制机制与创新传播方式相结合,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意识形态建设与政治、经济、社会建设相结合,党性原则与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相结合。第六章分析了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意识形态的理论发展、工作的规划、政策的制定、措施的落实、宣传方式和内容创新等许多方面,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意识形态工作建设放到了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并针对意识形态建设做了具体的战略布局: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重视新媒体的引导和管理;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建设;提升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等。第七章系统总结了新时代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基本特征和当代价值。新时代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具有浓郁的“习式”色彩,体现出了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高度统一、建设性与批判性的高度统一、全面性与重点性的高度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的高度统一等鲜明特征。新时代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思想武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所蕴含的“中国智慧”和“中国精神”为解决当代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难题。

张娜[4](2014)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法治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政治主要是政党政治,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担任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法治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为有效的国家治理方式。一个国家执政党的法治理论成熟与否是影响其能否实现善治的关键因素。只有执政党致力于践行法治,国家才会获得稳定、有序、健康、持续的发展。中国也是一个政党政治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对法治的认识和实践直接影响着中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直接决定着党执政能力的提高和执政绩效的优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共产党对法治的认识发生了严重的偏差,导致出现“文化大革命”轻视、践踏法律的极端现象。在“文化大革命”的惨痛经历中,中国共产党深深认识到民主法制对于保障国家稳定、社会有序和人民安宁的重要意义。改革开放后,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法治思想的指导下,结合中国法治建设的具体实际,不断推动法治理论与实践的创新,领导中国人民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奋勇前进。本文试图系统总结、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法治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创新,探究其背后的根源,分析促使其不断创新的动力机制,总结其创新的基本经验,寻找在新形势新任务下党法治创新的具体出路。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综合评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述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进而提出本论文的研究思路、预期的创新和不足之处。最后界定了“人治”、“法制”、“法治”的含义。第二章,改革开放以来党法治创新的思想根源与实践基础。从理论基础、历史参照、现代借鉴、现实基础四个角度进行了全方位探究,认为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是党法治创新的理论基础;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精华和中国法律近代转型的经验是党法治创新的重要历史参照;西方法治思想是党法治创新的现代借鉴;建国前后党领导法制建设的成就与挫折是党法治创新的现实基础。其中,把改革开放前党领导法制建设的成就分为建国前和建国后两个部分,以展现党法治创新的历史延续性。第三章,改革开放以来党法治创新的主要成就。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党的法治创新是一个全面、系统的整体。文章从五个方面系统归纳了党对法治理论与实践的创新。首先,是党对民主法制的新认识。党创新性地认识到民主必须与法制紧密结合,并把民主法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基本内容。其次,是党对社会主义国家治国方略的创新和发展。党第一次将“依法治国”确定社会主义国家的治国方略,并不断发展和丰富它。再次,是党在法治原则下对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创新。党第一次将“依法执政”确定为党的基本执政方式。第四,是党对法价值观的创新。党的法价值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党法治理论的不断成熟,出现了秩序价值观、公平正义观、人本法律观及和谐价值观等,表明党对法的价值认识逐步迈向了较高的层次。最后,是党对法治运行机制的系统创新。分别论述了党对立法、行政、司法、守法等法治运行的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创新。第四章,改革开放以来推动党法治创新的动力机制。从推动党法治创新的客观因素和主体因素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论证。推动党法治创新的客观因素包括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两个方面,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发展是党法治创新的内部动力;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经济的全球化是党法治创新的外部动力。推动党法治创新的主体因素有:中国共产党法治理念的不断提高是党法治创新的内生动力;民众法治意识的普遍提高是党法治创新的根本力量;法学家的专业推动是党法治创新的智慧力量。可见,中国共产党的法治创新既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又体现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五章,改革开放以来党法治创新的基本经验。紧紧抓住党法治创新的目标任务、理论指导、基本方向、重要借鉴等关键方面,将基本经验归纳为五个坚持,即坚持以人为本、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的指导、法治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法的继承和法的移植相统一。第六章,党进一步推进法治创新的挑战与对策。从立法、行政、司法、法治意识的培育等方面分析了在新形势下党法治创新面临的问题,并探寻解决问题的具体出路。

田海舰[5](2010)在《中国共产党对“科学治国观”的历史探索和伟大贡献》文中指出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选择什么样的治国方略进行了艰辛探索。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认真研究和贯彻落实"科学治国观"在当前尤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戴木才,田海舰[6](2009)在《建国6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以德治国”方略的探索历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以德治国"方略的探索,经历了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初步探索、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到"以德治国"方略的初步形成、全面确立"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基本治国方略及其创造性发展的历程。经过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我们党走上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科学治国之路。

郭乃硕[7](2007)在《中国共产党治国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自诞生伊始就担负起拯救国家于危亡、振兴民族于世界的历史重托。中国共产党把自己置于历史的坐标中,广泛吸取古今中外的各种治国思想与理论,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形成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领导集体,并对如何建设一个符合中国实际、体现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三代领导集体在各自的治国实践中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治国思想与治国风格,同时又保持了内在的一致性:中共三代领导集体都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治国的指导思想,旗帜鲜明地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坚定走自己的路;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治国的基本出发点。中国共产党治国思想是党领导人民进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理论总结,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时代发展潮流并日渐稳定成熟的经验概括,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治国思想财富。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把执政治国接力棒一代代传承,不断总结党执政治国的成功经验,不断探索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好局面。第一章探寻和挖掘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执政治国的思想渊源。本文从马克思列主义国家学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治国之道、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思想三个部分阐释了中国共产党治国思想的理论渊源;从中国历代王朝治国兴衰的经验借鉴、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治国成败的经验借鉴、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治国实践的经验论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思想的经验借鉴;从中国共产党治国思想的萌动与试验、中国共产党治国思想的形成与实践、中国共产党治国思想的成熟与发展考证中国共产党治国思想的实践来源。第二章到第四章梳理和评价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执政治国历史脉络。通过治国理念、治国目标、治国方略、治国特点等四大方面分别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治国思想进行纵向分析和横向比较,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共产党治国思想发展的历史轨迹,而每一次治国思想的理论创新和实践超越都是对前一代领导集体治国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五章分析和总结中国共产党治国思想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执政治国的成功之道首先在于拥有先进、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在于中国共产党在治国实践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在于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治国的基本出发点,把握住了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在于积极汲取古今中外进步的治国思想,找到了依法治国,这一有效的执政治国手段;在于中国共产党不断提升治国理念,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作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的最高境界。

雷绍业[8](2005)在《小康大德 ——论全面小康社会及其道德内涵》文中指出本文首次全面、系统地从伦理学的视域介入小康社会之研究。在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文章梳理了我国自先秦而近代而当代社会的小康理论与实践发展脉络,并在此基础上首次对传统小康思想与当代中国小康思想进行道德解读,分别阐释了不同历史时期小康思想的道德内涵;文章还研究了全面小康社会道德建设的实践模式及相关问题。 一、系统地梳理了我国小康社会思想及其发展历程 文章系统地梳理了我国社会自先秦而近代而当代社会的小康思想,特别是深入分析了当代中国小康思想的发展历程,包括邓小平小康思想的提出及其发展历程、全面小康社会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传统小康思想曾经一度出现过理论断层现象及其仅停留于梦想层面而不得以实现的必然性;在论及邓小平小康思想的内涵时,文章指出,邓小平小康思想的实质乃在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他的规划中,小康社会始终是一个动态与发展的概念,它既是一个目标和终点,又是新目标的基础和起点。文章还指出,全面小康思想是在我国基本实现邓小平所规划的小康社会目标之后,而提出的我国在新时期的新的历史任务,这一理论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拓展了邓小平小康社会理论的内涵,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二、首次对传统小康思想与当代中国小康思想进行道德解读 文章深入分析了传统小康思想与邓小平小康思想的道德内涵:作者认为,传统中国小康思想的道德内涵包括礼制、良序社会及德治等内容;而康有为的小康思想则是以近代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为基本价值取向,他所宣扬的是近代资产阶级价值体系。康氏小康思想除共享了传统儒家小康的空想色彩之外,还更有

潘黔玲[9](2004)在《思想道德建设与发展先进文化》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在我们大力开展文化与思想道德建设的进程中,需要不断深化对思想道德建设与先进文化建设的理论认识,同时需要不断解决思想道德建设与先进文化建设的众多实践课题,进行思想道德建设与先进文化相关课题的研究,对于推进思想道德建设与先进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即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这一指示,为本课题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本文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 第一部分,深入分析了文化、先进文化的内涵及实质,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形势和任务。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二部分,就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问题,如思想道德建设的内涵及本质,思想道德建设的理论指导、思想道德建设的地位作用、任务目标等进行了阐述。 第三部分,围绕着江泽民同志“思想道德建设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的论断,深入分析思想道德建设与先进文化的辨证关系,总结了我党在处理思想道德建设与发展先进文化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提出: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要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一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第四部分,提出发展先进文化,关键是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要正确认识到思想道德建设的形势任务,把握好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解决好思想道德建设的突出问题,采取切实的措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李宇遐[10](2004)在《关于实施以德治国与弘扬民族精神关系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实施以德治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共同关注的大事,以德治国是我国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和文化的沉积,历来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之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力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实施以德治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问题作以认真的研究。特别是对二者的关系作以深刻的探讨。首先, 本文较为系统的阐述了以德治国的含义、实施的历史根据、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以德治国思想的比较、实施以德治国的重要作用和特点。指出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方略是不仅具有历史根据和现实根据,而且具有理论基础。另外本文还重点分析了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作用和特点,认为实施以德治国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本文对民族精神的含义、内涵、作用和特点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从理论界对民族精神含义的不同理解,给出了民族精神的含义、以及传统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等。着重强调指出民族精神作为研究的对象,它的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时代性,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本文还重点阐述了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指出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重要的推动力。在明确了以德治国和民族精神的基本理论后,本文从马克思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简要论述了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关系,指出以德治国属于政治上层建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属于思想上层建筑。二者关系从总体上看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接着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具体论述以德治国和民族精神的关系。重点分析了民族精神和以德治国的联系:我国古代以德治国的思想促进了汉民族的形成和各民族的大融合,对我国的民族传统、民族心理、民族习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分析了中华传统道德的民族特点,指出中华传统的德治思想推动了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从中国当代实际出发,弘扬民族道德的优秀传统,实行以德治国是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由之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同实施以德治国,在实践中互相推动、共同发展。本文结合目前我国正在实施以德治国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伟大实践活动,要求正确处理好实施以德治国和弘扬民族精神与传统徳治思想、依法治国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WP=3>等的关系。在实践中实施以德治国、弘扬和培育当代的民族精神。最后,指出实施以德治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实践中存在的困难。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就是进行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教育工作,加强制度建设。在实践中把实施以德治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思想政策落到实处。

二、贯彻落实“以德治国”方略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贯彻落实“以德治国”方略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二)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理想信念
        (二)爱国主义
        (三)中华传统美德
        (四)社会主义道德
        (五)道德建设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形成的现实境遇
        一、思想领域各种社会思潮和错误论调的泛起
        二、资产阶级道德的渗透和侵袭
        三、中华传统美德遭受冲击及各种道德问题的出现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理论
        二、列宁的社会主义道德学说
        三、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建设理论
    第三节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形成脉络
        一、萌芽阶段:十八大以前
        二、初步形成阶段:十八大至十九大
        三、发展阶段:十九大之后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内容构架
    第一节 理想信念:道德建设的“定盘星”
        一、将“理想信念”提升到“精神之钙”“总开关”的战略高度
        二、赋予理想信念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三、将理想信念教育与“中国梦”相结合
        四、提出理想信念的客观衡量标准
    第二节 爱国主义:道德建设的“主旋律”
        一、爱国主义的本质体现: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二、爱国主义的国际视野:“家国情怀”之外兼具“人类关怀”
        三、新时代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永恒主题
    第三节 中华传统美德:道德建设的“精神根脉”
        一、将中华传统美德当成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二、拓展中华传统美德的丰富内涵
        三、形塑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
        四、“双创”:中华传统美德继承弘扬的原则方针
    第四节 社会主义道德:道德建设的“重要工程”
        一、将社会主义道德提升至“兴国立人”的战略位置
        二、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德法并举提升社会主义道德水平
        四、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色和本质要求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色
        一、基本特征:“四个统一”
        (一)民族性和时代性统一
        (二)广泛性和层次性统一
        (三)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
        (四)继承性和创新性统一
        二、鲜明特色:“四化”
        (一)思维系统化
        (二)内容大众化
        (三)方式生活化
        (四)视野国际化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本质要求
        一、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四个要求”
        (一)坚持对中华传统美德批判地继承弘扬是基本要求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核心要求
        (三)占领网络道德建设新阵地、提升道德传播能力是重要要求
        (四)加强党对道德建设的领导是根本要求
        二、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三个理念”
        (一)“最大公约数”理念
        (二)“协同育人”理念
        (三)“弘扬正能量”理念
        三、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四个指向”
        (一)加强顶层规划,明确道德建设的战略地位
        (二)强调全方位,科学谋划推进创新
        (三)关注多层次,循序渐进提升育人实效
        (四)注重宽领域,各战线多场域协同发力
第四章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重要贡献和价值意蕴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重要贡献
        一、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一)对马克思列宁主义道德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二)对中国共产党道德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二、新时代推进道德建设的实践指南
        (一)深化了党对道德建设规律的认识
        (二)拓展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理念
        (三)揭开了新时代道德建设的新篇章
        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有力保障
        (一)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道路指引
        (二)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精神支撑
        (三)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力量泉源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
        一、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价值标准
        (一)人民对美好道德的向往是党的奋斗目标
        (二)人民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体
        (三)人民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工作的最终评判者
        二、蕴含了集体主义的价值原则
        (一)强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二)体现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
        三、蕴含道德建设实效性的价值评判标准
        (一)蕴含了对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评判标准
        (二)体现了领导干部的政德标准
        (三)包含了教师的师德标准
        (四)强调了青少年的道德标准
第五章 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路径
    第一节 加强理想信念建设,把握道德建设的方向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学习
        二、加强对理想信念渺茫论、共产主义过时论等思潮的批判力度
        三、区分对象进行有层次有重点的理想信念教育
        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实践中践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第二节 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推进道德建设深入发展
        一、教育引导人民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历史和文化
        二、通过“两个共同体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
        三、抓住重点对象并注重发挥仪式礼仪的爱国育人作用
        四、疏堵结合营造爱国主义精神弘扬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三节 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赋予道德建设以深厚的精神滋养
        一、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二、在遵循“双创”方针下推进中华传统美德继承弘扬
        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推进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弘扬
        四、以家庭美德建设和世界美德传播推动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弘扬
    第四节 抓住“最大公约数”,增强道德建设的践行成效
        一、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以个人品德建设为重要着力点开启公民道德建设新征程
        三、注重发挥重点阵地和群体的道德育人作用
        四、在国家治理中推动法治和德治协同发展、相得益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新时代我国道德治理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我国道德治理实践研究的相关概述与理论
    2.1 道德治理相关概念的内涵与厘定
        2.1.1 道德的内涵与功能
        2.1.2 治理的内涵及相关概念辨析
        2.1.3 道德治理的内涵及相关概念辨析
    2.2 道德治理实践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道德教育与治理的主要思想
        2.2.2 中国共产党关于道德教育与治理的主要思想
        2.2.3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
        2.2.4 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结构理论
        2.2.5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管理理论
        2.2.6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新中国成立以来道德治理实践的回顾与反思
    3.1 新中国成立以来道德治理实践的回顾
        3.1.1 改革开放前道德治理演进生成的实践
        3.1.2 改革开放新时期道德治理演进生成的实践
        3.1.3 新时代道德治理的实践
    3.2 新中国成立以来道德治理实践的经验
        3.2.1 推进指导思想的理论创新
        3.2.2 注重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结合
        3.2.3 倡导参与主体的共建共享
    3.3 新中国成立以来道德治理实践的启示
        3.3.1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实现治理转向
        3.3.2 道德治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3.3.3 道德治理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3.4 道德治理必须坚持德法兼治
        3.3.5 道德治理必须发挥重点人群的实践引领作用
    3.4 本章小结
4 新时代我国道德治理实践面临的时代机遇与现实挑战
    4.1 新时代我国道德治理实践面临的时代机遇
        4.1.1 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为道德治理实践提供坚实的物质条件
        4.1.2 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为道德治理实践提供坚强的领导保障
        4.1.3 道德状况的日益好转为道德治理实践奠定坚定的信心
        4.1.4 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丰富了道德治理实践的文化资源
    4.2 新时代我国道德治理实践面临的现实挑战
        4.2.1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突与博弈对道德治理实践形成挑战
        4.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给道德治理实践带来考验
        4.2.3 社会治理相对滞后给道德治理实践提出难题
        4.2.4 网络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给道德治理实践增添变数
    4.3 本章小结
5 新时代我国道德治理实践的基本路径
    5.1 加强党和政府建设为提升道德治理实践领导能力提供前提
        5.1.1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5.1.2 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
        5.1.3 加强公职人员政德教育
    5.2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道德治理实践筑牢经济根基
        5.2.1 优化经济结构
        5.2.2 转换增长动力
        5.2.3 完善经济治理体系
    5.3 加强人民群众道德教育为提升道德治理实践参与能力提供条件
        5.3.1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3.2 创新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
        5.3.3 加强重点人群的思想道德教育
    5.4 完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为道德治理实践奠定道德基础
        5.4.1 完善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道德理论体系
        5.4.2 完善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道德话语体系
    5.5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道德治理实践提供法治保障
        5.5.1 加快道德领域问题立法
        5.5.2 建立法治实施监督保障体系
        5.5.3 完善党内法规体系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状况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3)新时代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缘由及其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相关研究述评
        1.2.1 国外研究述评
        1.2.2 国内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第2章 新时代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的基本思想
        2.1.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1.2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原理
    2.2 列宁关于意识形态的基本思想
        2.2.1 意识形态灌输理论
        2.2.2 两种文化”思想
        2.2.3 意识形态的党性原则
        2.2.4 无产阶级“文化革命”思想
    2.3 毛泽东关于意识形态的基本思想
        2.3.1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基本内容
        2.3.2 毛泽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基本内容
    2.4 邓小平关于意识形态的基本思想
        2.4.1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概念
        2.4.2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新目标和基本原则
        2.4.3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方略
    2.5 江泽民关于意识形态的基本思想
        2.5.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5.2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基本方略
        2.5.3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2.6 胡锦涛关于意识形态的基本思想
        2.6.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2.6.2 党的建设科学化
        2.6.3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3章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发展历程
    3.1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萌芽
        3.1.1 习近平的成长环境和个人经历
        3.1.2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萌芽期的基本观点及特点
    3.2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形成
        3.2.1 重要论述形成的标志及其特点
        3.2.2 重要论述形成阶段的主要内容
    3.3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成熟
        3.3.1 重要论述成熟的标志及其特点
        3.3.2 重要论述成熟阶段的主要内容
第4章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定位和基本目标
    4.1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定位
        4.1.1 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
        4.1.2 意识形态工作“三个事关”
        4.1.3 意识形态工作要服从于中心工作
        4.1.4 意识形态工作不能“泛化”
    4.2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目标
        4.2.1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4.2.2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4.2.3 坚定全体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
        4.2.4 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第5章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原则
    5.1 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
    5.2 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相结合
    5.3 优化体制机制与创新传播方式相结合
    5.4 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
    5.5 意识形态建设与政治、经济、社会建设相结合
    5.6 党性原则与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相结合
第6章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路径
    6.1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及其基本内涵
        6.1.2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6.1.3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路径
    6.2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6.2.1 文化自信的内涵
        6.2.2 文化自信对于国家、民族、政党发展的重要意义
        6.2.3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主要路径
    6.3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6.3.1 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面临的主要挑战
        6.3.2 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重要意义
        6.3.3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的基本策略
    6.4 重视新媒体的引导和管理
        6.4.1 新媒体的性质、特征及其发展
        6.4.2 新媒体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复杂影响
        6.4.3 引导和管理新媒体的基本策略
    6.5 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建设
        6.5.1 高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建设面临的挑战
        6.5.2 高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建设存在的不足
        6.5.3 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建设的举措
    6.6 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6.6.1 提升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必要性
        6.6.2 提升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重要性
        6.6.3 提升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策略
第7章 新时代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基本特征和当代价值
    7.1 新时代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基本特征
        7.1.1 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
        7.1.2 理论性与实践性的高度统一
        7.1.3 建设性与批判性的高度统一
        7.1.4 全面性与重点性的高度统一
        7.1.5 继承性与创新性的高度统一
    7.2 新时代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当代价值
        7.2.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7.2.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7.2.3 永葆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思想武器
        7.2.4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
        7.2.5 推进全球治理体系良性发展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法治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1.1 国内研究现状
        1.1.2 国外研究现状
        1.1.3 研究述评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学术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难点、预期创新及不足之处
        1.4.1 研究难点
        1.4.2 预期创新之处
        1.4.3 不足之处
    1.5 相关概念的界定
        1.5.1 人治与法治
        1.5.2 法制与法治
第2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推进法治创新的思想根源与实践基础
    2.1 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是党法治创新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法治思想
        2.1.2 列宁的法治思想
    2.2 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及其近代转型是党法治创新的重要参照
        2.2.1 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精华
        2.2.2 中国法律近代转型的经验
    2.3 西方法治文明的先进经验是党法治创新的现代借鉴
        2.3.1 法律至上
        2.3.2 正义、平等、自由、权利等法价值观
        2.3.3 法治必须建立在民主政治的基础上
    2.4 建国前后法制建设的成就与挫折是党法治创新的现实基础
        2.4.1 建国前党探索法制建设的成就
        2.4.2 建国初期党探索法制建设的成就
        2.4.3 建国后党探索法制建设的挫折
第3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法治创新的主要成就
    3.1 党对民主与法制的新认识
        3.1.1 民主法制关系的创新:民主与法制必须紧密结合
        3.1.2 民主法制地位的创新:民主法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基本内容
    3.2 党对社会主义国家治国方略的创新
        3.2.1 确定“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3.2.2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
        3.2.3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
        3.2.4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3.3 党在法治原则下对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创新
        3.3.1 党的领导,不是“党包办一切”
        3.3.2 第一次将“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3.4 党的法价值观创新
        3.4.1 法秩序价值观
        3.4.2 法公平正义观
        3.4.3 法人本价值观
        3.4.4 法和谐价值观
    3.5 党对法治运行机制的系统创新
        3.5.1 立法理论和实践的创新
        3.5.2 行政法治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3.5.3 司法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3.5.4 守法意识培育的创新
第4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法治创新的动力机制
    4.1 推动党法治创新的客观因素
        4.1.1 市场经济的完善、民主政治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是推动党法治创新的内部动力
        4.1.2 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经济的全球化是党法治创新的外部动力
    4.2 推动党法治创新的主体因素
        4.2.1 中国共产党法治理念的不断提高是法治创新的内生动力
        4.2.2 民众法治意识的不断增强是党法治创新的根本动力
        4.2.3 法学家的专业推动是党法治创新的智慧力量
第5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法治创新的基本经验
    5.1 坚持以人为本,把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法治创新的根本目标
        5.1.1 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推动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
        5.1.2 在法治运行的各个环节尊重和保障人权
    5.2 坚持党的领导,把维护党的执政地位作为法治创新的基本任务
        5.2.1 坚持党的领导是法治创新的根本保证
        5.2.2 加强法治是维护和巩固党执政地位的重要途径
    5.3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把推动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作为法治创新的理论指导
        5.3.1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的实质
        5.3.2 丰富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的中国化
    5.4 坚持法治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作为法治创新的基本方向
        5.4.1 坚持法治的普遍性,彰显人类法治的共同经验
        5.4.2 不否定法治的特殊性,保持法治建设的中国特色
    5.5 坚持法的继承和法的移植相统一,把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和西方先进的法治文明作为法治创新的重要借鉴
        5.5.1 认真对待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继承其优秀成分
        5.5.2 批判借鉴西方法治文明,汲取其先进经验
第6章 党进一步推进法治创新的挑战与对策
    6.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发展完善,任重而道远
        6.1.1 继续完善各项法律法规
        6.1.2 加强法律体系的整体协调性
        6.1.3 在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方面迈出新步伐
    6.2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探索建设法治政府的新途径
        6.2.1 更新依法行政的观念
        6.2.2 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体制,落实执法责任
        6.2.3 完善行政监督机制,增强监督效能
    6.3 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司法公正的实现
        6.3.1 探索“去行政化、去地方化”的司法管理体制
        6.3.2 逐步实现审理权与裁判权的统一
        6.3.3 进一步完善司法公开制度
    6.4 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
        6.4.1 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6.4.2 加大法制宣传力度,突出法制宣传教育重点
        6.4.3 推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增强全社会法治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5)中国共产党对“科学治国观”的历史探索和伟大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一、“科学治国观”的形成与确立
二、“科学治国观”是对传统“德治”与“法治”的超越, 是人类治国经验的科学总结
三、“科学治国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毛
    1.“科学治国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2.“科学治国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四、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 高度重视和强调“科学治国观”的贯彻与落实

(6)建国6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以德治国”方略的探索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国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初步探索
二、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到“以德治国”方略的初步形成
三、全面确立“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治国方略
四、“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基本治国方略的创造性发展

(7)中国共产党治国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治国思想的渊源
    一、中国共产党治国思想的理论来源
        (一) 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学说
        (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治国之道
        (三) 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思想
    二、中国共产党治国思想的经验借鉴
        (一) 对中国历代王朝治国兴衰的经验借鉴
        (二)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治国成败的经验借鉴
        (三)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治国实践的经验借鉴
    三、中国共产党治国思想的实践基础
        (一) 中国共产党治国思想的初步形成和在局部地区的实践(1921-1949)
        (二) 中国共产党治国思想的基本形成及其在全国的实践(1949-1978)
        (三) 中国共产党治国思想的成熟与发展(1978——现在)
第二章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治国思想
    一、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
        (一) 治国理念的核心:政治治国、政策治国
        (二) 治国理念的形成根据
        (三) 治国理念的实践效果
    二、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治国目标
        (一) 治国目标指向: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 治国目标的形成条件
        (三) 治国目标的评价
    三、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治国方略
        (一) 政治上对人民民主与对敌人专政相结合
        (二) 经济上实行统供统销的计划经济
        (三) 文化上提出“双百”方针
        (四) 外交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五) 军事上执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和现代化的国防政策
        (六) 在统一战线上坚持以服务政治为中心的两个联盟
    四、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治国特点
        (一) 重视阶级斗争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忽视生产力的发展
        (二) 重人治轻法治,偏重于政策治国
        (三) 在治国途径上重视群众运动,在封闭的状态下自力更生
        (四) 在治国风格上重理想轻现实,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第三章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治国思想
    一、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
        (一) 治国理念的核心:依法治国,制度治国
        (二) 治国理念的形成依据
        (三) 治国理念的实践效果
    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治国目标
        (一) 治国目标指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 治国目标的形成条件
        (三) 治国目标评价
    三、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治国方略
        (一)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二)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三) 精神文明是治国的精神动力
        (四) 精兵之路是治国的根本保障
        (五) 独立自主基础上的更加务实的和平外交政策
        (六) 在统一战线上坚持以服务经济为中心的两个联盟
    四、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治国特点
        (一) 在治国思想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文明一起抓
        (二) 在治国方式上,实现了由人治向法制的转变
        (三) 在治国途径上,实行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
        (四) 在治国风格上,灵活务实
第四章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治国思想
    一、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
        (一) 治国理念的核心:依法治国,以德治国
        (二) 治国理念的形成依据
        (三) 治国理念的实践效果
    二、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治国目标
        (一) 治国目标指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 治国目标的形成条件
        (三) 治国目标评价
    三、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治国方略
        (一)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二)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四) 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全面提升军队的综合素质
        (五) 以邻为伴,与邻为善,和平发展
        (六) 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四、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治国特点
        (一) 在治国思想上以人为本,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二) 在治国方式上实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三) 在治国途径上以稳定求发展,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四) 在治国风格上表现为勇于创新的革命精神与和谐发展的科学态度之间的辩证统一
    五、党的治国思想的当代新发展
        (一) 治国理念的新境界
        (二) 治国目标的新高度
        (三) 治国方略的新理念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治国的基本经验
    一、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治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二、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治国的政策基石
    三、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执政治国的基本出发点
    四、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治国的可靠保证
    五、科学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的最高境界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小康大德 ——论全面小康社会及其道德内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传统小康思想及其道德内涵
    1.1 先秦小康思想及其道德内涵
        1.1.1 先秦小康思想
        1.1.2 先秦小康思想的道德内涵
    1.2 近代中国小康思想及其道德内涵
        1.2.1 康有为的小康思想
        1.2.2 孙中山的小康思想
        1.2.3 近代中国小康思想的道德内涵
2.当代中国小康思想及其道德内涵
    2.1 邓小平小康思想及其道德内涵
        2.1.1 邓小平的小康思想及其发展历程
        2.1.2 邓小平小康思想的道德内涵
        2.1.3 邓小平小康思想的道德意义
    2.2 全面小康社会思想的提出及其历史背景
    2.3 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
3.全面小康社会的道德内涵之一——人与人和谐的道德之维
    3.1 人与人和谐的人本指向
        3.1.1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3.1.2 以人为本的深刻意义
    3.2 人与人和谐的人本方略
        3.2.1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坚持以人为本
        3.2.2 关于以人为本发展观的几个理论与实践误区
    3.3 人与人和谐的发展目标
        3.3.1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与人和谐的基本道德目标
        3.3.2 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
4.全面小康社会的道德内涵之二——人与社会和谐的道德之维
    4.1 人与社会和谐的基本内涵
        4.1.1 人与社会和谐思想的提出
        4.1.2 人与社会和谐的基本内涵
        4.1.3 人与社会和谐的伦理向度
    4.2 实现人与社会和谐的社会公正机制
        4.2.1 社会公正概述
        4.2.2 小康社会的公正向度
        4.2.3 社会公正的实现
    4.3 实现人与社会和谐的诚信基础
        4.3.1 诚信的内涵、实质和功能
        4.3.2 当前我国的诚信危机
        4.3.3 全面小康社会的诚信建设
5.全面小康社会的道德内涵之三——人与自然和谐的道德之维
    5.1 自然价值观的矫正
        5.1.1 传统自然价值观的缺失
        5.1.2 自然价值观的调整
    5.2 生活方式的伦理审视
        5.2.1 传统消费观的省思
        5.2.2 消费行为的价值规约
    5.3 发展模式的伦理引导
        5.3.1 可持续发展及其理论的提出
        5.3.2 我国对可持续发展观的认识与立场
        5.3.3 可持续发展的伦理意蕴
6.全面小康社会道德建设的实践模式
    6.1 道德建设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基本向度之一
        6.1.1 邓小平小康思想中的道德建设理论
        6.1.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中的道德建设理论
    6.2 “以德治国”与全面小康社会的道德建设
        6.2.1 “以德治国”理论及其必要性
        6.2.2 全面小康社会与“以德治国”
    6.3 公民道德建设与全面小康社会的道德建设
        6.3.1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及其时代意义
        6.3.2 公民道德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结语 跨文化的视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际比较
    一、全面小康社会的国际比较
    二、小康之后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小康社会国际比较附表
附录二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9)思想道德建设与发展先进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本课题研究的重大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的现状
    三、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一章 关于发展先进文化问题
    一、先进文化的内涵与本质
    二、先进文化的基本特征
    三、先进文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先进文化建设的任务和目标
第二章 关于思想道德建设问题
    一、思想道德建设的内涵
    二、思想道德建设的理论指导
    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地位
    四、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目标
第三章 思想道德建设与发展先进文化的辨证关系
    一、思想道德建设对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性
    二、先进文化建设有利于推进思想道德建设
    三、在处理思想道德建设与先进文化建设关系方面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第四章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关键
    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推进思想道德建设
    二、文化发展与思想道德建设取得的成绩与面临的形势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先进文化
参考文献
后记

(10)关于实施以德治国与弘扬民族精神关系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2 以德治国的基本理论
    2.1 以德治国的内涵
        2.1.1 以德治国的含义
        2.1.2 以德治国的内容
    2.2 以德治国确立的历史根据
    2.3 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的德治思想
    2.4 以德治国思想的特征
    2.5 确立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3 民族精神的基本理论
    3.1 民族精神内涵
        3.1.1 民族精神的含义
        3.1.2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
    3.2 民族精神的特征
    3.3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4 实施以德治国方略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关系
    4.1 实施以德治国和培育民族精神关系的实质
    4.2 实施以德治国和弘扬民族精神区别
    4.3 实施以德治国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联系
        4.3.1 中华民族传统徳治思想推动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4.3.2 实施以德治国方略和弘扬民族精神互相推动、共同发展
5 在实践中实施以德治国方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5.1 实施以德治国和弘扬民族精神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对矛盾
        5.1.1 正确处理以德治国和弘扬民族精神与传统徳治思想的关系
        5.1.2 正确处理以德治国和弘扬民族精神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5.1.3 正确处理以德治国和弘扬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5.2 实施以德治国方略,培育时代精神
    5.3 实施以德治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方法和途径
        5.3.1 实施以德治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实践中存在的困难
        5.3.2 实施以德治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6 结论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四、贯彻落实“以德治国”方略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研究[D]. 陈成玉.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2]新时代我国道德治理的实践研究[D]. 孙健.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3]新时代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研究[D]. 邬俊美.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7)
  •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法治创新研究[D]. 张娜. 陕西师范大学, 2014(04)
  • [5]中国共产党对“科学治国观”的历史探索和伟大贡献[J]. 田海舰. 求知, 2010(06)
  • [6]建国6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以德治国”方略的探索历程[J]. 戴木才,田海舰.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 [7]中国共产党治国思想研究[D]. 郭乃硕. 东北师范大学, 2007(05)
  • [8]小康大德 ——论全面小康社会及其道德内涵[D]. 雷绍业. 湖南师范大学, 2005(07)
  • [9]思想道德建设与发展先进文化[D]. 潘黔玲. 武汉大学, 2004(05)
  • [10]关于实施以德治国与弘扬民族精神关系问题的研究[D]. 李宇遐. 西安科技大学, 2004(04)

标签:;  ;  ;  ;  ;  

实施“以德治国”战略,促进两种文明协调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