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耗系数方阵逆向优化调整

消耗系数方阵逆向优化调整

一、消耗系数方阵的逆向优化调整(论文文献综述)

吴维奇[1](2019)在《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的心电逆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心血管疾病是当今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表现为心脏表面跨膜电位变化的心脏电活动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表征,其特定信号和异常活动的发现和定位对心脏疾病的发现及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现有的心脏表面电位检测手段或者基于临床经验,或者需要对病人的身体造成创伤,因此可以无创和定量地重建心脏表面电活动的心电逆问题的研究具有广泛且重要的意义。心电逆问题的研究目标在于根据人体表面检测到的电位信息,通过分析人体心脏-胸腔物理几何模型,建立心脏表面电位和体表电位的联系,从而定量地重建心脏表面电位信息。由于构建人体模型所带来的不适定性以及心脏节点电位的复杂性,输入的体表电位值中存在的微小噪声都会对最后的重建结果产生极大的影响。本文针对心电逆问题做了以下几项工作:首先,本文采用了ADMM算法作为求解心电逆问题的基础算法模型,既保证了结果的收敛性,又可以在确定正则化参数的情况下通过多次迭代来得到相对精确的结果。为了避免传统正则化方法中复杂并且错误率较高的L-curve选取正则化参数方法,论文将ADMM算法与深度学习方法相结合,将其迭代过程构建为神经网络架构,提出了新的ADMM-net方法来求解心电逆问题;其次,本文采用求解逆问题常用迭代算法ISTA作为算法模型基础,将其与神经网络模型相结合,提高了结果的泛化程度,同时为了提高结果的精度和收敛性,提出新的ISTA-net方法;最后,考虑到周期产生的心电信号具有明显的时序特性,论文采用了最新的LSTM网络模型来作为求解心电逆问题的方法,以求在处理时序信号上有更好的效果。在实验中,使用研究心电逆问题专用的软件ECGsim仿真的心电模型数据和体表数据作为模型的输入和输出,仿真的心脏体表电位结果作为验证集,重建出了相应的心外膜电位映射并将其可视化。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能够较好地重建出心电特征,可以实现参数的自动选取,同时保持了结果的生理特性,是求解心电逆问题的有效方法。

石磊[2](2018)在《扫描干涉术中待测件的计算机辅助调整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计算机辅助装调(Computer Aided Alignment,CAA)技术,是运用计算机求解元件位置失调量并加以自动调整的技术,在应对复杂的精密仪器设备的装调上比人工更加快捷和准确。本文参考该技术的原理,围绕扫描干涉中待测件的计算机辅助调整,提出了一种基于干涉测量和灵敏度矩阵的计算机辅助调整方法。从计算机辅助调整的基本原理出发,分析了像差与失调量的关系,对Zernike多项式表示的像差及其特征进行了详尽说明,阐述了灵敏度矩阵及其求解方法,并利用仿真验证了其应用于装调的可靠性。同时列出了基于灵敏度矩阵的计算机辅助调整步骤,根据检测系统的特点提出了基于干涉测量的灵敏度矩阵求解方法,借助数学原理验证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最后对拟合区域偏差做出分析,简述了误差减小的方法。对扫描检测非球面的数学原理作了详细的介绍,说明了其中采用的面形重建方法和扫描路径规划方法。最后论述了基于干涉测量和灵敏度矩阵的计算机辅助调整在其中的实现方式和作用,并进一步分析了扫描路径上出现的拟合区域偏差。对软件和硬件系统做了详细说明,将各部分的功能以及工作流程表述了出来。实验验证中,利用大口径非球面作为待测件,通过Zernike系数的变化来判断调整效果,并分析了影响调整精度的因素。最后非球面面形检测结果与Taylor Hobson轮廓仪测试结果作比较,精度相当,验证了调整及检测方法的可行性。

杨文昱[3](2016)在《基于不同频率数据的套期保值与投资组合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现代信息与计算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金融市场在近几十年发展迅猛,以互联网等通讯技术为基础的电子化交易市场成为最主要的金融市场组织形式。金融市场数据的存储与处理的成本不断降低,海量数据被妥善地采集、存储和处理,数据的频率、精度和可靠性也越来越高。传统市场统计数据主要以日、周、月、年等典型频率记录,称之为低频数据;高频数据指以秒、分钟或小时为频率收集的日内数据,即在交易所开盘时间与收盘时间之间的交易数据。高频数据较完整地记录了证券的交易过程,能够提供低频数据忽略掉的重要细节,是探索证券价格的短期行为和动态特征的利器。高频数据在增进投资者理解证券或资产类别的特征与市场的整体运作特点、减少交易成本和增加交易的灵活性、发现和改进投资与交易策略、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投资决策质量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高频数据在欧美等成熟金融市场中被广泛使用,各种基于高频数据的日内交易策略层出不穷。目前高频数据在中国金融市场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期货市场,而股票市场现有的交易制度不允许当日回转交易,无法直接运用日内交易策略。尽管如此,高频数据能够提供大量关于证券价格波动的信息,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整合这些信息可能会提高以日或者更低频率的投资决策质量,从而创造额外的经济价值。在此背景下,本文将结合低频数据与高频数据分析有代表性股票指数以及股指期货等资产价格过程的波动与跳跃特征,分析资产收益与波动的互动关系。此外,本文还将探讨动态期货套期保值策略的设计与实施、动态投资组合的构建与评价等重要金融决策问题。本文结合金融理论建模与实证分析,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策略,获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在伊藤半鞅框架下采用非参数模型设定检验对资产价格过程的路径特征展开实证分析。为减少市场微观结构噪声以及观测等价性问题对实证结果的干扰,本文选择流动性强、影响范围广、高频数据的时间跨度大的证券作为实证研究对象,系统地分析实证结果对检验自由参数的稳定性。以沪深300股指期货为研究对象的实证结果表明,沪深300股指期货价格过程包含扩散项、有限活动跳跃项以及无限活动跳跃项。(2)构建了带随机杠杆的随机波动模型(SV-SL模型)来考察资产收益与波动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SV-SL模型是非线性状态空间模型,能够刻画资产收益与波动关系的随机时变性。为有效地估计SV-SL模型,结合全天已实现波动率替代真实波动率和有效重要性抽样方法设计了模拟极大似然估计方法。基于上证综合指数和深证成份指数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中国股票市场收益与波动关系具有显着的随机时变性,杠杆效应并不显着;收益与波动关系的方向性与股票市场行情存在密切联系,熊市阶段存在显着的杠杆效应,牛市阶段存在显着的反向杠杆效应。这些研究结论解释了基于标准带杠杆随机波动模型的实证结果和基于GARCH族模型的实证结果的冲突性。(3)系统分析了单期期货套期保值策略及其绩效评价方法,推导了三类建模变量(期货与现货的价格改变量、简单收益率和对数收益率)下最小方差套期保值比率的等价公式,设计了基于高频数据的最小方差套期保值比率估计方法和套期保值绩效评价指标。为克服传统套期保值绩效评价指标的局限性,借助多模型评价理论与统计决策理论建立了比较多种套期保值策略的统计推断框架。(4)在均值-方差分析框架下建立了考虑逐日盯市制度的多期期货套期保值模型。为克服均值-方差分析在多期问题中存在的时间不一致性,探讨了时间一致性最优套期保值策略和带承诺最优套期保值策略的求解方法,得到了确定多期最优策略的递推公式。此外,在期望效应最大化框架下,通过对期货和现货价格过程施加限制,得到了多期最优策略不依赖于效用函数的充分条件,对比分析了近视动态策略、静态策略与最优策略,说明了整个套期保值期间统筹规划的重要性。(5)研究了考虑资产收益时序相关性的多期均值-方差投资组合优化问题,分别推导出了只投资于风险资产与可投资于无风险资产两种情形下时间一致性最优投资策略;在资产收益线性可预测性条件下,开展多期投资组合策略的实证研究。选择有代表性的投资期数、风险厌恶系数、无风险利率等参数,结合理论结果与数值仿真方法得到了多期投资策略终止时刻财富的经验分布函数,进一步计算了终止时刻财富的确定性等价值和夏普比率等绩效评价指标。实证结果表明,与不考虑资产收益可预测性的投资策略相比,考虑资产收益可预测性的投资策略能为投资者创造显着的经济价值。

杨晓辉[4](2015)在《数控机床中永磁同步电机非线性混沌同步控制算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永磁同步电机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效率高和运行可靠等诸多优点在数控机床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永磁同步电机是一个强耦合、多变量、非线性的复杂系统。为了满足在复杂工作环境下高可靠性的控制要求,需要解决参数摄动、外部扰动等不确定性因素所带来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的条件下直接影响着控制系统的稳定运行,即混沌现象。为了满足工程应用的需求,迫切需要在永磁同步电机混沌控制方法上有所突破,以保证永磁同步电机系统在数控机床中稳定运行。本文以数控机床中永磁同步电机混沌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在“973”项目“数学机械化方法及其在数字化设计制造中的应用”的资助下,开展了混沌反推同步控制、混沌脉冲同步控制、混沌模糊同步控制以及混沌模糊脉冲同步控制等非线性控制策略的相关研究,探讨永磁同步电机稳定运行的混沌同步控制方法以及如何设计简单实用的控制器,具有理论与工程应用双重价值。首先建立永磁同步电机的混沌数学模型,并研究永磁同步电机的混沌行为,研究表明,永磁同步电机对输入参数非常敏感,当参数落入某个区域时,永磁同步电机会产生混沌现象,由于这种混沌现象对于永磁同步电机来说是非常有害的,应该给予抑制。基于这点,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对永磁同步电机中的混沌现象实施混沌同步控制。另外,系统可能由于机械磨损,建模误差,或者测量误差导致参数的不确定性,于是,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考虑了参数不确定的情况,针对参数不确定的永磁同步电机,分析了混沌现象的存在。同时研究了用Poincare映射和李雅普诺夫指数来分析非线性系统的混沌现象,这为分析非线性系统的混沌现象提供了新的工具。然后对数控机床中永磁同步电机非线性混沌同步控制策略进行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研究参数固定的永磁同步电机混沌反推同步控制策略,以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和非线性反推理论为基础,针对数控机床中永磁同步电机的混沌数学模型,设计出了反推同步控制器。其设计参数少,便于工程实现;另外反推同步控制是从Lyapunov稳定性出发来设计的,因此能够保证系统的稳定性。(2)针对混沌反推同步控制在参数不确定的情况下控制精度不高,提出参数不确定的永磁同步电机混沌脉冲同步控制策略,运用脉冲控制方法完成系统同步,根据Lyapunov稳定性原理以及脉冲控制相关理论,给出永磁同步电机混沌系统脉冲同步的稳定判据,得到了参数不确定的永磁同步电机系统渐近稳定和指数稳定的充分条件,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进一步证明,该方法具有控制能量小、通用性强的特点。(3)针对设计的脉冲同步控制器的脉冲时间间隔难以准确确定,提出参数不确定的永磁同步电机混沌模糊同步控制策略,首先确定模糊同步控制的数学模型,然后设计相应的控制规则,并研究其稳定性,得到参数不确定的永磁同步电机渐近稳定和全局稳定的充分条件,基于Lyapunov稳定性理论,设计参数不确定永磁同步电机模糊同步控制器。最后针对上面的研究结果,进行相应的数值模拟,数值实验进一步证实所研究结果的有效性。(4)在研究脉冲同步控制和模糊同步控制的基础上,提出模糊脉冲同步控制的混沌数学模型,设计一种能够综合利用脉冲同步控制和模糊同步控制优点的控制器,并研究其稳定性,得出参数不确定的永磁同步电机的渐近稳定的充分条件。最后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所得的结果对于永磁同步电机的稳定性控制是有效的。总而言之,本文把非线性反推理论、脉冲同步理论、模糊同步理论引入到永磁同步电机系统是很好的思想,利用反推理论、脉冲微分方程的基本理论、模糊同步控制的基本理论和Lyapunov稳定性理论,研究在反推同步控制、脉冲同步控制、模糊同步控制以及模糊脉冲同步控制框架下的永磁同步电机系统稳定问题,为永磁同步电机的应用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最后总结分析论文在混沌同步控制研究中的成果和不足,并指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丁盼盼[5](2013)在《直接消耗系数逆向调整探究》文中研究指明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是分析宏观经济和区域经济问题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旨在探求国民经济运行中各部门之间的数量关系,它是由美国着名经济学家列昂惕夫创立的。他于1936年发表了投入产出分析的第一篇论文《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宣告了投入产出理论的诞生。他在这个领域的杰出贡献,使他荣获了1973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投入产出技术的核心是投入产出表。在利用投入产出方法研究经济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通常通过建立数学模型,也就是利用数学形式(线性方程、非线性方程等)来表示所研究的经济活动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所以也常使用投入产出模型这一名词。本文以静态投入产出表为基础,结合目前投入产出技术在国内和国际上的研究现状,围绕华罗庚教授在《计划经济大范围最优化的数学理论》中提出的“正特征矢量法”展开研究,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果。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本文的引言部分,简单介绍了投入产出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第二章介绍投入产出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本文的一些理论基础;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文的主要内容,第五章是实证分析。由“正特征矢量法”,若要整个国民经济系统保持平衡,那么各年度的价格和产出结构应该分别是直接消耗系数矩阵的左右正特征向量。而从最终需求出发,我们所期望的产出结构和价格向量可能与上述正特征矢量并不一致,这时就应该寻求方法调整直接消耗矩阵,使其以期望的产出结构和价格向量为正特征矢量。第三章和第四章就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讨论了这一问题。第三章以消耗系数方阵逆向优化调整的一系列方法为基础,利用非线性规划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基本思路是先构造一个矩阵,使其以给定的价格和产出结构为左右正特征矢量,然后调整该矩阵使得其与原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差距最小。基于由简入繁的思想,我们先只考虑产出结构,得出合理的结果后,再综合考虑产出结构和价格。第四章则是利用人们熟知的RAS方法,基本思路是用RAS方法调整原消耗系数矩阵,使得其左右正特征矢量分别与给定的价格和产出结构差距足够小。当然,与第三章一样,本章也是先只考虑产出结构,再综合考虑产出结构和价格。第五章分别给出了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实证分析。

徐云志[6](2013)在《直接消耗系数的最优调整》文中研究说明投入产出分析又被称为部门联系平衡法,是研究各个部门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一种十分有效的经济数量方法。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着名经济学家瓦里西.列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发表了论文《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投入产出方法由此诞生。在随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投入产出分析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取得了显着的成果。直接消耗系数是投入产出模型的核心参数。在经典的投入产出分析中,人们往往假设直接消耗系数是稳定不变的。但在现实的经济环境中,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直接消耗系数必然会随之发生改变;同时,社会最终需求已经成为了拉动经济生产的主导力量,需求量的增长是迫使企业做出技术革新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最终需求的变化对于直接消耗系数的影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命题。笔者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研究了当社会最终需求增长时,直接消耗系数应当做出怎样的最优调整。本文的主要内容集中于第三章和第四章。本文的第三章是理论分析,总共分为四个小节。在一、二小节中,笔者假设社会的总产值不随最终需求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并从绝对改变和相对改变两个角度,建立了对应的最优化约束方程,并分别计算出了直接消耗系数的最优调整式。第三小节是前两小节的扩展,主要研究了社会总产值的改变对上述最优化模型的影响,并给出了在最优调整意义下,直接消耗系数矩阵所满足的约束方程。第四小节讨论了在调整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重点研究了当直接消耗系数服从均匀分布时,投入产出模型所满足的概率方程;进一步的,当随机变量个数为2并且相互独立时,笔者给出了该概率方程的解。本文的第四章是实证部分,主要用于检验上述理论结果的合理性。笔者以2007年山东省六部门投入产出表作为分析数据,将前一章的结论分别应用,并讨论了结果的经济含义。

王尚[7](2012)在《基于LED阵列的自由曲面光学系统与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大功率发光二级管(LED)芯片流明效率、封装集成度的提升和制造成本的下降,大功率LED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各种照明领域。由于单颗LED芯片的总光通量有限,将多颗LED芯片以平面阵列的形式进行整体封装形成扩展光源模块来提高光源光通量已经成为LED封装的主流趋势。但另一方面,多LED芯片的集成封装会导致光源的发光面积增大,光源的近场区域不再可以视为点光源和Lambert型配光来进行处理,为LED的应用光学设计带来了巨大的难题。本论文围绕实现阵列式LED扩展光源的光束控制及其优化方法,进行了LED自由曲面光学设计与LED阵列优化的相关研究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自由曲面透镜算法与空间整体照明设计方法,并基于这些算法设计了各种新型自由曲面透镜,提高了LED光学系统的光效,实现了配光可控和光型可变换。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小间距LED阵列自由曲面光学系统优化方法和大间距LED阵列的光学系统设计与阵列排布方式的自动优化方法等。针对小间距LED芯片阵列光源的照度分布优化,提出了一种基于网格调控理论来实现全出光角度可控的自由曲面透镜优化算法。该算法在等能量划分的基础上进行了能量映射优化,实现了对扩展光源的光型可控。在此方法的基础上,我们又提出了非对称形式的网格调控方法。该方法除上述方法的优点以外,能量映射关系更为灵活。基于两种方法我们设计的两款LED阵列式道路照明模块,具有较高的亮度、照度均匀性和较低的眩光值。针对小间距LED芯片阵列扩展光源的光强度分布优化,提出一种基于逆向拟合方法的自由曲面优化方法。该方法利用采集、反馈不同出射角度的光强度分布信息来反向优化透镜面型,使得扩展光源所造成的配光劣化得到补偿。利用该方法设计了正态分布形式的高光效、可调节地面导航光学系统,各项光学指标符合ICAO的相关要求。针对大间距LED光源阵列的优化排布,提出了两种基于区域补偿理论的均匀照明自动调节算法——区域扩展法和亚区域补偿法。此方法能够根据实际的光强度获得可用于模拟运算的光强度分布形式,通过对LED阵列的排布方式进行优化,可以改善照明均匀性。在实际应用中,实现利用较少的LED模块获得较高的照度均匀优化效果,案例均匀度达到了0.6以上。针对大间距LED阵列光源的自由曲面光学系统设计,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自由曲面结构阵列的扩展光源光束控制方法。在该方法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能够实现一维扩束、圆形均匀照明、矩形均匀照明的光学系统,并提出了一种光型可变换的阵列结构光学系统。在微结构板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自由曲面算法对微结构光学薄膜的面型进行优化,使得光学薄膜实现光效增加、均匀照明和光型可控。同时我们研发了一款适用于舞台灯的多通道阵列式LED光源的调光控制系统,利用DMX512通讯协议控制单片机进行PWM调光最终实现8种颜色的256级调光,从而实现全彩照明。在色品图的颜色覆盖范围超过传统舞台灯的范围,能够生成更多的极端颜色照明。

李石磊[8](2009)在《数据和模型混合驱动的虚拟人运动生成与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针对当前虚拟人特定动作生成所面临的工作繁杂、可控性和适应性差等难题,本文采用数据和模型混合驱动的策略,分别从人体运动系统的建模仿真方法、考虑全身姿态变化的虚拟人抓取、操作类动作快速生成、虚拟人关键帧姿态的自动交互生成以及虚拟人全身运动的多优先级编辑合成与交互控制等方面对虚拟人的运动生成与控制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策略和模型,并对传统的算法做了改进,主要研究内容概括如下:(1)论文首先在第一章对虚拟人运动生成与控制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对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比较,提出采用数据和模型混合驱动的策略进行虚拟人的运动生成与控制技术研究,以期在虚拟人动作的逼真性、可控性和灵活性之间取得最佳地折衷。然后,在第二章对人体运动系统的建模仿真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后续工作建立数学基础。(2)对于考虑虚拟人全身姿态变化的抓取、操作类动作姿态快速生成问题,本文提出将姿态样本库和解析逆向运动学算法相结合,上肢姿态由解析逆向运动学算法在线实时求解,全身的其余关节姿态直接由事先离线构建的姿态样本生成,保证了算法的实时交互性。对于7自由度的上肢关节链肘圆问题,提出了腕关节旋转量最小的优化指标,将优化求解和定向搜索相结合实现了上肢关节姿态的快速计算生成,并在求解过程中融合了碰撞检测及关节旋转角度的生理范围约束判断,确保动作姿态的物理逼真。在姿态样本库的离线设计实现时,提出基于肩关节的高度变化进行姿态样本的间隔采样与设计生成,给定目标点信息后,利用姿态库中各姿态样本的肩关节高度信息实现了对应所需姿态样本的快速搜索匹配。整个抓取、操作类动作姿态生成过程最显着的优点为实时性高,可以方便地应用于游戏、操作训练等交互应用领域。(3)对于虚拟人关键帧姿态的自动交互生成问题,提出了将姿态样本库和带优先级的逆向运动学(PIK,Prioritized Inverse Kinematics)算法相结合,首先根据任务约束由姿态样本库生成最终理想姿态的估计值并用作PIK算法所需的初始参考姿态,然后利用PIK算法对所有任务约束按优先级顺序进行逆向运动学(IK,Inverse Kinematics)迭代求解,实现全身姿态的进一步优化生成。既克服了传统基于数据样本的IK算法只能生成与原有姿态样本差别不大的姿态的限制,又可适度保证最终姿态结果的逼真自然性。提出了参数化姿态拼接技术用于虚拟人全身姿态的估计生成,先根据不同的任务约束对全身关节进行分组,然后通过最近邻参数化插值方法实现了不同关节组的姿态求解,保证拼接合成的全身姿态与最终理想的全身姿态具有全局相似性。随后以姿态估计值为初始参考姿态,利用PIK算法实现全身姿态的进一步优化求解。为了保证最终姿态结果的静态平衡,在PIK算法的迭代计算过程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平衡约束迭代求解策略,将静态平衡约束和其它任务约束分层单独求解,解决了平衡任务约束的优先级设置问题,并可确保最终姿态结果的静态平衡性。将基于姿态样本库的参数化姿态拼接技术和PIK算法相结合,一方面克服了传统参数化插值方法要求所有动作姿态样本具有相同任务约束的限制,姿态样本不需要与各种任务约束进行精确匹配,并可大幅减少所需姿态样本的数量;另一方面解决了PIK算法的初值选取问题,相应地减少了PIK算法所需的迭代求解次数,提高了求解计算效率,为虚拟人全身姿态的自动交互生成提供了一种实用、高效的算法思路。(4)为了使运动捕捉数据驱动的虚拟人能够根据用户的各种交互控制输入及外界不可预料的小幅动态物理交互,自动生成各种逼真的反应性动作,提出了一种基于各种任务约束的冗余空间,在加速度层次上的、具有任意多个优先级的虚拟人全身运动编辑合成与交互控制算法。给定某一参考动作序列后,算法可根据用户的各种交互控制输入及其相互之间的优先级顺序,生成期望的关节加速度信息,并通过调整期望关节加速度的方式对运动改编结果进行了在线的动态平衡修正。在对原有动作数据进行多优先级运动改编过程中,引入了选择矩阵的概念,使本文所提出的运动数据编辑合成与交互控制算法可以对笛卡尔任务空间和关节空间中的高层任务约束进行统一处理。当虚拟人受到外界的小幅动态交互作用后,由于多优先级运动改编算法在加速度层次上实现,可以方便地基于期望的关节加速度信息,利用考虑虚拟人与外界交互作用力的逆向动力学算法进行动力学跟踪控制器的构建,从而通过动力学仿真实现反应跟随性动作生成。在动力学仿真过程中,提出将交互作用力的优化求解方法和近似估算方法相结合,既提高了动力学仿真的计算效率,又可保证动力学跟踪控制器的精度。当动态物理交互作用消除后,为提高求解计算效率,系统需重新转入单纯的运动学改编,提出了一种简便的运动学改编与动力学仿真之间的过渡处理方法。加速度层次上的多优先级运动编辑合成与交互控制算法实现了运动学约束处理和动力学仿真的无缝衔接,为虚拟人的运动控制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算法框架。(5)最后进行了虚拟人运动生成与控制仿真集成软件环境原型系统开发,以现有的虚拟人应用开发软件为基础,根据其优缺点进行了集成开发,整个软件环境划分为前台界面层、中间数据层和后台的仿真计算层,以广泛应用的商业软件Poser和DIGuy软件平台分别作为交互界面和可视化渲染输出,方便了相关应用系统开发。随后以某导弹武器装备模拟操作训练系统为应用实例,进行了虚拟人应用模块的开发,对本文所提出的模型算法和集成软件环境原型系统进行了实例验证。

耿国靖[9](2007)在《正特征矢量法在投入产出分析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本文主要研究正特征矢量在投入产出模型中的应用,是对国民经济管理中的宏观经济进行数量分析,利用数学理论建立起模型与方法。当然这些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这包括华罗庚提出的“正特征矢量法”和美籍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节夫提出的“投入产出分析”。“投入产出分析”主要是对宏观经济静态的情况进行研究。“正特征矢量法”是对宏观经济的动态进行研究,从长期的角度考虑宏观经济平衡增长的充分必要条件,并且得到一个基本定理,它是本文的理论基础。本文试图把二者结合起来,研究国民经济当前以及长远的发展规律。第一、第二章分别是绪论和预备知识,第三、四章是对华氏宏观经济模型的推广,主要是在原来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同时增加消费、投资的模型。论文的最后一部分是第五章实证分析,阐述了当代中国经济的现状,主要是从技术结构的角度分析,并给出理论指导。

吴宇翔[10](2006)在《高技术产业关联突破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科技产业带动结构调整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已成为全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和新潮流,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因此,世界各国纷纷制定高技术产业发展计划,将高技术产业确定为带动本国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力图在高技术领域日益激烈的国际和地区竞争中占领制高点。 本文综合运用产业结构理论、投入产出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理论和方法,基于中国2000年投入产出表、湖北省2000年投入产出延长表数据,运用数量经济模型,计算了高技术产业的产业关联指标,深刻揭示了高技术产业之间以及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技术经济联系,分析了高技术产业关联对经济增长的突破带动作用。 本文主要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主要是阐述了产业关联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的含义、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第二章以2000年全国投入产出表为对象,把国民经济分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以及高技术产业四部门,得到一个四部门投入产出表,进而分析高技术产业与第一、二、三产业之间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状况。同时,也分析了高技术产业主要行业间的关联及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联。通过产业关联指标,揭示了高技术产业对其它产业具有较大的推动性和带动性。 第三章主要阐述了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自组织机制。高技术产业是一个动态系统,由科技、生产和流通三要素组成,它的形成是一个涨落和风险的实现过程,又是三要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同时还是与产业环境高度开放融合的产物 第四章,产业关联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从高技术产业间及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等方面阐述了产业关联对经济增长的带动。 第五章,分析了加强高技术产业关联带动经济增长的对策。

二、消耗系数方阵的逆向优化调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消耗系数方阵的逆向优化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的心电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心电逆问题的提出
        1.1.2 心电逆问题的特性和研究难点
        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论文的整体结构和内容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
第二章 心电逆问题的求解方法
    2.1 心电基础知识
    2.2 心电逆问题相关模型及算法
        2.2.1 心脏等效源模型
        2.2.2 心电逆问题数值定义
        2.2.3 心脏-胸腔模型
        2.2.4 数值计算方法
        2.2.5 经典心电逆问题算法
        2.2.5.1 直接正则化法
        2.2.5.2 迭代正则化方法
        2.2.6 正则化参数选取算法
        2.2.6.1 广义交叉验证(GCV)法
        2.2.6.2 L-curve法
    2.3 深度学习方法与心电逆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DMM-net算法求解心电逆逆问题
    3.1 ADMM算法原理
    3.2 ADMM算法求解心电逆问题
    3.3 ADMM-net模型
    3.4 实验与结果
        3.4.1 实验数据条件
        3.4.2 结果评价标准
        3.4.3 ADMM-net实验及结果分析
    3.5 本章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ISTA-net算法求解心电逆问题
    4.1 ISTA算法原理
    4.2 ISTA-net网络模型
    4.3 实验与结果
        4.3.1 实验条件
        4.3.2 实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LSTM算法求解心电逆问题
    5.1 LSTM算法原理
    5.2 LSTM网络结构
    5.3 实验与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扫描干涉术中待测件的计算机辅助调整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计算机辅助装调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2.1 计算机辅助装调的发展历程
        1.2.2 计算机辅助装调研究现状
    1.3 扫描检测非球面的研究现状
        1.3.1 机械探针式检测方法
        1.3.2 激光扫描法
        1.3.3 子孔径拼接检测方法
        1.3.4 计算机辅助调整与扫描干涉检测非球面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基于干涉测量及灵敏度矩阵的计算机辅助调整方法
    2.1 调整方法总述
    2.2 干涉测量和Zernike多项式拟合
        2.2.1 干涉测量概述
        2.2.2 Zernike多项式
    2.3 基于灵敏度矩阵的计算机辅助调整基本原理
        2.3.1 灵敏度矩阵
        2.3.2 基于灵敏度矩阵的计算机辅助调整基本步骤
        2.3.3 基于灵敏度矩阵的计算机辅助调整仿真
    2.4 基于干涉测量的灵敏度矩阵求解
        2.4.1 基本原理
        2.4.2 求解方法的误差预测与消除
    2.5 本章小结
3 扫描干涉检测非球面
    3.1 扫描检测方法
        3.1.1 面形重建算法
        3.1.2 扫描路径的确定方法
    3.2 扫描干涉过程中的计算机辅助调整
        3.2.1 调整原理及流程
        3.2.2 Zernike拟合区域选择
        3.2.3 辅助调整的闭环结构
    3.3 本章小结
4 扫描干涉系统设计
    4.1 硬件系统
        4.1.1 完整的检测系统
        4.1.2 实验仪器参数
    4.2 非球面检测与调整系统的软件设计
        4.2.1 软件功能分析
        4.2.2 软件各模块分析
        4.2.3 软件界面
    4.3 本章小结
5 扫描干涉检测非球面中的计算机辅助调整实验探究
    5.1 扫描干涉检测非球面系统搭建
    5.2 计算机辅助调整实验及分析
        5.2.1 调整方法的稳定性分析
        5.2.2 非球面面形偏差对灵敏度矩阵的影响
    5.3 非球面检测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基于不同频率数据的套期保值与投资组合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伊藤半鞅过程
    2.2 资产波动率的高频估计方法
        2.2.1 已实现波动率
        2.2.2 实现协方差
    2.3 套期保值理论
        2.3.1 单期套期保值
        2.3.2 多期套期保值
    2.4 投资组合理论
        2.4.1 单期投资组合
        2.4.2 多期投资组合
第3章 基于高频数据的资产收益特征研究
    3.1 资产价格过程模型
        3.1.1 连续时间与离散时间
        3.1.2 高频数据与低频数据
    3.2 资产价格动态过程模型设定检验
        3.2.1 模型设定检验的非参数方法
        3.2.2 资产价格动态过程模型设定检验的实证分析
    3.3 股票收益率与波动率的关系
        3.3.1 中国股票市场收益率与波动率的关系
        3.3.2 SV-SL模型及其估计方法
        3.3.3 中国股票市场收益与波动关系的随机时变性
    3.4 小结
第4章 基于高频数据的单期期货套期保值策略研究
    4.1 股指期货与套期保值策略
        4.1.1 股指期货
        4.1.2 套期保值策略
    4.2 期货套期保值策略的实施
        4.2.1 建模变量的选择
        4.2.2 套期保值比率的估计模型
        4.2.3 套期保值策略的绩效分析
    4.3 小结
第5章 多期期货套期保值策略研究
    5.1 多期期货套期保值问题
    5.2 均值-方差分析框架下的多期期货套期保值
        5.2.1 时间一致性最优套期保值策略
        5.2.2 带承诺最优套期保值策略
    5.3 简化的动态期货套期保值策略
        5.3.1 与效用函数无关的动态最优期货套期保值策略
        5.3.2 动态策略与静态策略的比较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多期投资组合策略研究
    6.1 多期投资组合优化问题
    6.2 多期投资组合的建模与分析
        6.2.1 证券市场描述与模型构建
        6.2.2 时间一致性最优投资策略
    6.3 多期投资组合策略的实证分析
        6.3.1 投资组合策略绩效评价指标
        6.3.2 实证结果
    6.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课题

(4)数控机床中永磁同步电机非线性混沌同步控制算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3 永磁同步电机简介
    1.4 混沌简介
        1.4.1 混浊的定义与特征
        1.4.2 混浊控制的特点
        1.4.3 混纯控制的研究现状
    1.5 混沌同步
        1.5.1 混沌同步概述
        1.5.2 混沌同步的定义
        1.5.3 混沌同步方法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6.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及混沌分析
    2.1 引言
    2.2 永磁同步电机的基本电磁关系
        2.2.1 永磁同步电机的基本方程
        2.2.2 Clark变换
        2.2.3 Park变换
        2.2.4 永磁同步电机d-q模型
    2.3 永磁同步电机的混沌模型
    2.4 永磁同步电机混沌分析
        2.4.1 稳定性的相关知识
        2.4.2 混沌模型平衡点的确定
        2.4.3 稳态运行情形分析
        2.4.4 仿真结果
    2.5 利用混沌指标分析PMSM中的混沌现象
        2.5.1 基于Poincare映射的永磁同步电机混沌现象的分析
        2.5.2 利用lyapunov指数分析PMSM中的混沌现象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永磁同步电机混沌反推同步控制
    3.1 引言
    3.2 非线性反推控制理论
        3.2.1 lyapunov稳定性理论
        3.2.2 严格反馈控制形式
    3.3 反推法的原理
    3.4 永磁同步电机反推同步控制
        3.4.1 反推控制的设计步骤
        3.4.2 反推同步控制器的设计
        3.4.3 反推同步控制稳定性证明
        3.4.4 数值仿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永磁同步电机混沌脉冲同步控制
    4.1 引言
    4.2 脉冲系统的基本理论与数学模型
        4.2.1 脉冲系统的基本理论
        4.2.2 脉冲系统的数学模型
    4.3 脉冲同步控制器的设计
    4.4 稳定性分析
    4.5 数值仿真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永磁同步电机混沌模糊同步控制
    5.1 引言
    5.2 模糊控制的基本理论
        5.2.1 模糊控制理论概述
        5.2.2 T-S模糊模型基本理论
    5.3 模糊同步控制在混沌中的应用
        5.3.1 模糊控制的数学模型
        5.3.2 模糊同步控制的数学模型
    5.4 模糊同步控制器的设计
    5.5 稳定性分析
    5.6 数值仿真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永磁同步电机混沌模糊脉冲同步控制
    6.1 引言
    6.2 模糊脉冲同步基本理论
        6.2.1 模糊脉冲的数学模型
        6.2.2 模糊脉冲同步的数学模型
    6.3 模糊脉冲同步控制器的设计
    6.4 稳定性分析
    6.5 数值仿真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直接消耗系数逆向调整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投入产出分析概述
    §1.2 投入产出分析的历史与发展
    §1.3 投入产出分析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投入产出方法的基本原理
    §2.2 正特征矢量法
第三章 利用非线性规划调整直接消耗矩阵
    §3.1 方法一—只考虑产出结构
    §3.2 方法二—考虑产出结构和价格
第四章 用RAS方法调整直接消耗矩阵
    §4.1 RAS方法简介
    §4.2 方法一—只考虑产出结构
    §4.3 方法二—考虑产出结构和价格
第五章 实证分析
    §5.1 非线性规划实证
    §5.2 RAS方法实证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直接消耗系数的最优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投入产出分析简介
    §1.2 投入产出分析的产生与发展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原理及扩展
    §2.1 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原理
        §2.1.1 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概念
        §2.1.2 投入产出表
        §2.1.3 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假定
        §2.1.4 投入产出基本模型
    §2.2 投入产出模型的扩展
第三章 直接消耗系数的最优调整
    §3.1 总产量不变时直接消耗系数的最优调整
    §3.2 相对改变量下的最优调整
    §3.3 总产量变化时的最优调整
    §3.4 最优调整的不确定性讨论
第四章 应用实例分析
    §4.1 直接消耗系数的调整
    §4.2 部门生产策略的制定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7)基于LED阵列的自由曲面光学系统与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LED自由曲面光学系统设计进展
    1.2 LED驱动控制系统研究进展
    1.3 课题来源与研究内容
2 基于网格调控方法的LED阵列光源自由曲面透镜优化理论研究
    2.1 引言
    2.2 扩展光源的自由曲面透镜网格调控方法研究
    2.3 网格调控优化方法在道路照明光学系统设计中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逆向拟合方法的LED阵列光源自由曲面透镜优化理论研究
    3.1 引言
    3.2 LED全反射准直光学系统的算法研究与结构设计
    3.3 基于逆向拟合理论的自由曲面光学系统设计与应用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区域补偿理论的阵列式LED照度分布自动调节算法研究
    4.1 引言
    4.2 定向扩散与区域补偿均匀照明优化算法研究
    4.3 自动调节系统在均匀照明中的设计应用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LED阵列光源的自由曲面光学系统与多通道调光控制系统
    5.1 引言
    5.2 自由曲面阵列光学系统的算法研究与结构设计
    5.3 多通道阵列式LED调光控制系统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

(8)数据和模型混合驱动的虚拟人运动生成与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虚拟人运动生成与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 虚拟人运动生成与控制方法概述
        1.2.2 虚拟人运动生成与控制技术的典型应用
        1.2.3 虚拟人应用软件发展概况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
        1.2.4 存在的问题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组织结构和贡献
        1.3.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论文的组织结构
        1.3.3 论文的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第二章 人体运动系统建模技术研究
    2.1 人体运动系统仿真建模概述
    2.2 人体运动系统内部结构建模
        2.2.1 人体骨架结构运动学建模
        2.2.2 人体运动系统动力学建模
        2.2.3 人体运动系统生物力学建模
    2.3 运动捕捉技术
        2.3.1 运动捕捉技术概述
        2.3.2 运动捕捉数据的存储格式
    2.4 虚拟人的几何外观表示方法
    2.5 小结
第三章 考虑全身姿态变化的虚拟人抓取、操作类动作生成
    3.1 引言
        3.1.1 相关工作
        3.1.2 要解决的问题及算法思路
    3.2 基于解析逆向运动学算法的上肢关节链姿态求解
        3.2.1 基于轴角向量表示法的7自由度上肢关节链姿态描述
        3.2.2 基于肘部冗余自由度的上肢关节链姿态求解
    3.3 基于定向搜索的上肢关节链姿态优化求解
        3.3.1 基于腕关节旋转量最小的肘部冗余自由度优化求解
        3.3.2 约束求解
    3.4 考虑全身姿态变化的虚拟人抓取、操作类动作姿态快速生成
        3.4.1 姿态样本库的离线构建
        3.4.2 虚拟人全身姿态的在线交互生成
    3.5 抓取、操作类动作中间过渡姿态序列生成
    3.6 试验结果与分析
    3.7 小结
第四章 虚拟人关键帧姿态的自动交互生成
    4.1 引言
        4.1.1 相关工作
        4.1.2 要解决的问题及算法思路
    4.2 虚拟人全身姿态的参数化拼接
        4.2.1 运动拼接技术概述
        4.2.2 姿态样本库的构建
        4.2.3 虚拟人关节组姿态的参数化插值
        4.2.4 虚拟人全身姿态的拼接合成
    4.3 基于姿态样本库和PIK算法的虚拟人全身姿态的自动交互生成
        4.3.1 PIK算法概述
        4.3.2 虚拟人全身姿态的自动交互生成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虚拟人全身运动的多优先级编辑合成与交互控制
    5.1 引言
        5.1.1 相关工作
        5.1.2 要解决的问题及算法思路
    5.2 任务空间多优先级控制算法概述
        5.2.1 不同层次上的多优先级控制算法
        5.2.2 不同方法的优缺点比较
    5.3 加速度层次上的虚拟人多优先级运动改编算法
        5.3.1 算法概述
        5.3.2 任务空间和关节空间约束的统一处理
        5.3.3 改编后动作数据的平衡修正
    5.4 单纯运动学改编与动力学主动控制之间的统一算法框架
        5.4.1 单纯运动学改编
        5.4.2 动力学跟踪控制器的构建
        5.4.3 单纯运动学改编与动力学仿真之间的过渡处理
        5.4.4 算法的整体框架
    5.5 实验结果与讨论
        5.5.1 仿真参数选取与实验平台的建立
        5.5.2 实验结果
        5.5.3 讨论
    5.6 小结
第六章 虚拟人仿真集成软件环境原型系统开发及其应用
    6.1 引言
        6.1.1 典型的虚拟人应用系统开发软件
        6.1.2 要解决的问题及思路
    6.2 虚拟人仿真集成软件环境原型系统开发
        6.2.1 虚拟人仿真集成软件环境的框架结构
        6.2.2 不同软件平台之间的集成处理
    6.3 虚拟人在某导弹武器装备模拟操作训练系统中的应用
        6.3.1 某导弹武器装备模拟操作训练系统设计开发思路概述
        6.3.2 虚拟人在某导弹武器装备模拟操作训练系统中的应用
    6.4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BVH格式运动捕捉数据文件解析
附录B Dl_Guy在Vega环境下对Poser软件所生成的BVH格式动作数据文件的读取

(9)正特征矢量法在投入产出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意义和研究背景
    1.2 基本概念、假设和符号
    1.3 非负不可约矩阵和本原矩阵
        1.3.1 不可约矩阵和本原矩阵的定义
        1.3.2 不可约矩阵和本原矩阵的经济学含义
        1.3.3 不可约矩阵和本原矩阵的性质
    1.4 经济意义
第二章 多部门宏观经济系统的结构特点
    2.1 正特征矢量法综述
    2.2 有关概念和引理
    2.3 直接消耗系数矩阵的极限特征
第三章 基于直接消耗系数为外生变量的宏观经济分析
    3.1 引言
    3.2 直接消耗系数为外生变量的比较静态分析
    3.3 进出口结构对合理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
        3.3.1 直接消耗系数矩阵的扩展
        3.3.2 相关分析及结论
    3.4 结论
    3.5 经济解释
第四章 华氏宏观经济模型的推广
    4.1 有消费的宏观经济模型
    4.2 有投资的宏观经济模型
        4.2.1 均衡增长解
        4.2.2 有投资的宏观模型
    4.3 有投资和消费的宏观经济模型
第五章 实证分析
    5.1 国际间直接消耗系致的比较
        5.1.1 正特征值和特征矢量的比较
    5.2 中国经济增长的数量分析
    5.3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高技术产业关联突破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理论溯源
    1.1 产业关联理论
        1.1.1 产业关联的含义
        1.1.2 产业关联理论的建立
        1.1.3 产业关联的研究方法
    1.2 经济增长理论
        1.2.1 经济增长的定义
        1.2.2 经济增长理论的思想渊源
        1.2.3 经济增长理论的几大流派
第二章 高技术产业成长中的产业关联效应
    2.1 高技术产业的产业关联特性
        2.1.1 数据来源及其整理
        2.1.2 三部门投入产出表编制
        2.1.3 四部门投入产出表编制
        2.1.4 高技术产业的产业关联特性分析
    2.2 高技术产业主要行业的关联效果分析
        2.2.1 高技术产业主要行业间的关联效应分析
        2.2.2 与传统产业的关联效果分析
第三章 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自组织机制
    3.1 高技术产业系统
    3.2 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自组织机制
        3.2.1 自扩展机制
        3.2.2 自繁殖机制
        3.2.3 自适应机制
        3.2.4 自稳定机制
第四章 高技术产业关联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4.1 高技术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
    4.2 高技术产业间的产业关联促进经济增长
    4.3 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产业关联促进经济增长
第五章 加强高技术产业关联突破性带动经济增长
    5.1 发展核心产业及基础产业是关键
    5.2 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
    5.3 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带动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消耗系数方阵的逆向优化调整(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的心电逆问题研究[D]. 吴维奇. 厦门大学, 2019(07)
  • [2]扫描干涉术中待测件的计算机辅助调整方法研究[D]. 石磊. 南京理工大学, 2018(01)
  • [3]基于不同频率数据的套期保值与投资组合理论与实证研究[D]. 杨文昱. 湖南大学, 2016(02)
  • [4]数控机床中永磁同步电机非线性混沌同步控制算法的研究[D]. 杨晓辉. 南昌大学, 2015(03)
  • [5]直接消耗系数逆向调整探究[D]. 丁盼盼. 山东大学, 2013(11)
  • [6]直接消耗系数的最优调整[D]. 徐云志. 山东大学, 2013(11)
  • [7]基于LED阵列的自由曲面光学系统与控制系统研究[D]. 王尚.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9)
  • [8]数据和模型混合驱动的虚拟人运动生成与控制技术研究[D]. 李石磊.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9(05)
  • [9]正特征矢量法在投入产出分析中的应用[D]. 耿国靖. 中南大学, 2007(06)
  • [10]高技术产业关联突破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D]. 吴宇翔. 武汉理工大学, 2006(08)

标签:;  ;  ;  ;  ;  

消耗系数方阵逆向优化调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