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代书的“骨”说

六代书的“骨”说

一、六朝书论中的“骨”论(论文文献综述)

庞晓菲,张耀[1](2021)在《书法之“势”的发生学研究》文中认为从哲学到书法,"势"的核心在于"差异化分布",与"算筹"平直、平排之态相反。书法的点画之势与波流、木条之类的波状物相关,"势"由此嫁接到书法理论中。而作为书写过程的笔势则体现出了节奏的变化性与趋向的自然性,这又是以水势为原型。以单个笔画的趋向之势为基础,笔画之间亦存在"势",并最终形成了一字之体势。

许亚丽[2](2020)在《当代工笔花鸟画创作光色表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黄伟豪[3](2020)在《以书论为文论——《文心雕龙·练字》“单复”概念与六朝书论及其审美之关系》文中认为"单复"在《文心雕龙·练字》中是一种将汉字构造特点与文学创作、批评鉴赏相结合的文学批评概念。"单复"与"瘠字""肥字"概念之提出,不仅是《文心雕龙》颇为特别的文学批评概念,而且在刘勰以前或以后的六朝文学批评中也属鲜见。此一文学批评概念与《文心雕龙》的其他若干概念,应该移植自南朝乃至汉魏两晋书论中有关书法结体、用墨等审美概念。结合这些书论与文论,可揭示出《文心雕龙》与六朝书论之间的互涉关系及演进轨迹。

吴倩[4](2019)在《魏晋书论中的"骨"说范畴衍化——兼论"骨"在唐宋以后之流变》文中研究表明"骨"说是魏晋书论中的核心范畴,与"力""体""势""意""神韵"等美学概念相互关系,涉及书法的各个层面。本文通过对"骨"概念及其搭配的廓清和梳理,说明"骨"之内涵如何演变成一种特定的审美价值取向,进而对书论中"骨"说的范畴及释义进行分类整理,兼论唐宋以后"骨"说的继承与流变。

朱天曙[5](2019)在《构建与阐释:中国古典书论体系在唐代的形成》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古典书论在汉魏六朝时期奠定了基本门类和基础,唐代时得到极大发展,从印象式的描述转向对书法笔法和精神具体而深入的讨论,形成了包括技法、审美、人文、哲学四个方面内容的完整系统,中国古典书论体系在这一时期完全形成,且唐以前的书法文献也得到了保存。本文从唐太宗与王羲之经典地位的确立、李嗣真与"逸品"的提出、《书谱》和张怀瓘书论的内容与价值、盛中唐书法实践新风的品评、晚唐书写技法、笔法传授与"字学』理论以及张彦远《法书要录》的贡献等方面全面梳理了唐代书论的基本脉络和价值,进而指出中国古典书论体系在唐代的构建和阐释,有关书体、书品、书写技法等重要书论在这一时期得到充分讨论,许多书论在宋代得以新的阐发和完善。

单雪琳[6](2019)在《《法书要录》词汇研究》文中指出《法书要录》是唐代张彦远辑录而成的传世最早的书论专集,收录了东汉至唐元和年间诸多重要的书法材料,具有鲜明的语言特色及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法书要录》中的词汇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对书中的书法特色词、专名词和品评词进行分析和探讨。《法书要录》中与书法相关的特色词主要有书体名、书写技法词等,本文总结出书体名称大多是根据外形、材料、功能、创作者、写法等予以命名。文章以《法书要录》的书法品评词语为主线,从表现形式、内容分类以及构成特色几方面进行探究,并从书之“形”“力”“势”“法”“意”“整体评价”等角度对品评主词、谓词分类描写。本文重点对“冠绝”“流便”“茂密”“轻媚”“屈强”等十个词探究,利用《法书要录》的语料,对《汉语大词典》进行补正。通过研究,文章揭示了《法书要录》书法方面的词汇特色,全面考究了品评词。同时,本文的研究也将对《汉语大词典》的修订和改进做出些许贡献。

陈之勤[7](2019)在《先唐“骨”论研究》文中认为“近取诸身”是中国古人对隐喻思维的独特表达。在这一原则之下,中国古典美学中有大量极富身体性的词汇和概念。“骨”便是其中之一。它作为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固有性质为细长、坚硬,可“直刺”。古人利用“象形”造出“骨”的汉字。秦汉时期,它是相术的重要标准之一,用以断人祸福命运。这一阶段对“骨”的运用充满了实用主义,尚不具有审美属性,但相术的出现,令骨骼这一孤立死物开始同人的生机和其他抽象属性相联系。魏晋时期属于“骨”论发展的萌芽阶段。“骨”从相术向人物品评发展,并同“风”结合,形成了“风骨”这一核心美学范畴,主要用于人物审美,且具有政治色彩和道德意味。如“骨鲠”所代表的是“敢于直谏,刚正不阿”的忠君形象。“风骨”用来形容刚健豪迈,清正积极,不为俗物所滞的人格特点。这一时期的画论不仅以“骨”形容画中人物的神情体态,也用“骨法”来规范用笔的方式,是人物审美和艺术审美的连接点。从文献上来看,画论流行的时间要略早于书论,完全确凿的书论文献要到南朝才出现。《文心雕龙》中“风骨”的提出标志着“骨”论的审美精神在文艺批评中完全确立。“骨”意味着峻拔、雄健,充满力量的美学价值和针砭时弊、刺痛内心的话语表达。这些特点均衍生于骨骼“坚硬直刺”的物理性质。在人类共有的“隐喻思维”下,“骨”首先成为了语言符号。天然存在于我们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将身体的刺激感觉同符号相连接,为“在场”感的唤起提供了生理学证据。因而,身中之“骨”也成了恰当表现峻拔雄健的美学话语。

罗朝璨[8](2018)在《“筋”“骨”“肉”庶谈——以张怀瓘、窦蒙和窦臮的书论文献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筋""骨""肉"是古代书论的一组常见概念,本义是生物体的物质组成部分,也能指代人体各部分;在此基础上亦引申作他义,经由两汉骨相之术、魏晋人物品藻进入书论,其意涵在历代书论中有着复杂的演化过程。盛唐时,张怀瓘和稍晚的窦蒙、窦臮兄弟大量使用"筋""骨""肉"论书,在认识汉魏六朝、初唐书论文献所见"筋""骨""肉"的基础上,辨析张怀瓘、窦氏兄弟对"筋""骨""肉"的运用,能够加深对这组常见概念的认识。

孙又文[9](2018)在《从差异性和相似性论汉魏六朝书论与文论的融会——以品评术语“骨”字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汉魏六朝是文学理论最发达的时代之一,这一时期不仅文论、书论和画论等文艺理论都呈现出空前的盛况。汉魏六朝的文论和书论,无论是从对艺术问题的根本理解,还是从文学批评与书法批评的角度上来看都有着相同之处"。骨"在汉魏六朝的文论与书论中是个重要的品评术语,风骨、骨气等词语广泛的使用,使其成为六朝文选研究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骨"从最早的生理性词汇,至后来演变成人物品藻并成为美学词汇,继而成为书法批评和文学批评的重要范畴。但"骨"的演变并不是孤立的,它与当时的时代、历史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看中人品、德行的汉朝延续着先秦时的"骨"意,以骨相来审视时人的名节、操行。东汉中后期的"骨"则完全由生理意义上转化为一个美学范畴,成为品评人物风貌、骨气神采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一概念一直延续到六朝时期,六朝时期的"骨"在文学理论与书法理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论中多用风骨、骨气和骨髓等词来形容文章所表现出来的刚劲有力的基本风貌,而书论中多用骨气、骨势和多骨等词来表达书法中点画线条所表现出来的笔力雄健的美学风貌。汉魏六朝时期文论与书论的差异性与相似性,两者之间的联系与融会更客观地展现这一时期文论与书论的整体风貌。

陈清[10](2018)在《从“骨法用笔”谈工笔人物画的用笔》文中研究指明主要研究的是谢赫"骨法用笔"的理论以及在中国工笔人物画中的应用。列举并分析了历代具有代表性的各家对"骨法用笔"含义所作的解释,在此基础上阐述笔者对"骨法""用笔"的主张,提出了以中锋用笔为切入点,将游丝描、柳叶描作为工笔人物画衣纹线描的主要用笔方法的观点。

二、六朝书论中的“骨”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六朝书论中的“骨”论(论文提纲范文)

(1)书法之“势”的发生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差异化分布:书法之“势”的词义来源与哲学基础
    1. 从哲学与词源的角度认识“势”
    2. 书论中关于“势”的哲理化阐述
    3. 书论中关于“势”的形象化界说
二、点画之“形势”:笔墨线条的形态美源于波曲状物象
    1. 曲线与“势”及书法的关联
    2. 波流之“势”与点画“形势”
    3. 木枝之“势”与点画“形势”
    4. 云、雷之“势”与点画“形势”
    5. 龙蛇虎鸟之“势”与点画“形势”
三、书写之“笔势”:笔墨运动的节奏、方向与终始
    1.“水势”“笔势”的节奏意味
    2.“水势”“笔势”运动趋向的自然性
    3.“收势”的“尽”与“不尽”
四、一字之“体势”:线条关系与整体结构
    1. 作为线条间相互关系的“势”
    2. 作为一字整体之样态的“势”
余论

(3)以书论为文论——《文心雕龙·练字》“单复”概念与六朝书论及其审美之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 《文心雕龙》与六朝文论的借语现象
二 刘勰及其《文心雕龙》与书法之关系
三 《练字》的“单复”与六朝书论的契合点
四 “单复”概念与南朝艺术观念的文化观照
五 《文心雕龙》与六朝文论话语形式的若干推论

(4)魏晋书论中的"骨"说范畴衍化——兼论"骨"在唐宋以后之流变(论文提纲范文)

『 骨 』 的历史渊 源及概念 界定
从人到书 : 书论中 『 骨 』 说范畴衍 化
    一、 笔法
    二、 字法
    三、 笔势
    四、 神韵
唐宋及以 后 『 骨 』 说继承与 发展流变
结语

(5)构建与阐释:中国古典书论体系在唐代的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弁言
唐太宗与王羲之经典地位的确立
李嗣真与『逸品』的提出
《书谱》:全面讨论书法创作的杰作
张怀瓘:盛唐集大成的书论家
盛中唐书法实践新风的品评
晚唐时期的书写技法、笔法传授与『字学』理论
《法书要录》与张彦远在书学上的贡献
结语

(6)《法书要录》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法书要录》及作者
        1.《法书要录》的内容
        2.关于作者
    (二)版本流传
    (三)研究回溯
    (四)研究意义及价值
    (五)研究方法
二、《法书要录》特色词语研究
    (一)书体类专名词
        1.书体名称
        2.命名之由
    (二)书写技法词
        1.用笔类
        2.技巧类
    (三)书写工具及材料词
    (四)小结
三、《法书要录》的品评词语研究
    (一)品评词语的界定
    (二)《法书要录》品评的表现形式
        1.“主词+谓词”型
        2.“主词省缺”型
        3.“有(乏/无)+主词”型
        4.“短语或句子”型
    (三)《法书要录》品评词语的分类描写
        1.书之“形”
        2.书之“力”
        3.书之“势”
        4.书之“法”
        5.书之“意”
        6.整体评价
    (四)《法书要录》品评词语的构成特色
        1.意义特征
        2.形式特征
    (五)书法品评词与人物品评词的关系
四、《法书要录》与《大词典》编纂
    (一)冠绝
    (二)流便
    (三)茂密
    (四)轻媚
    (五)屈强
    (六)势力
    (七)特出
    (八)险峻
    (九)谐称
    (十)姿形
五、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法书要录》品评词语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先唐“骨”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关于选题中两个问题的界定
    三、选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第一章 观“骨”取象
    第一节 “骨”的使用与造字
    第二节 “取象”的主体
        一、“近取诸身”的隐喻原则
        二、身心合一的认知主体
    第三节 相术:对“骨”的另一种观察
第二章 以“骨”审美的雏形
    第一节 以“骨”品人
        一、识鉴在神明
        二、画论:从品人到品艺的过渡
    第二节 书画理论中“骨”的萌芽
    第三节 政治视域中的人物审美
第三章 “骨”论审美内涵的确立与发展
    第一节 “风骨”的树立
        一、“气”与“风骨”关系辨正
        二、《风骨》篇解
    第二节 诗学“骨”论对人物品藻的继承与发展
        一、清峻
        二、“刺”的内隐
    第三节 “骨”论的审美机制
        一、书画中的“骨”的转换机制
        二、文论诗论中的“骨”的转换机制
余论 初、盛唐对“风骨”的呼唤
附表一
参考文献
后记

(8)“筋”“骨”“肉”庶谈——以张怀瓘、窦蒙和窦臮的书论文献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结语

(9)从差异性和相似性论汉魏六朝书论与文论的融会——以品评术语“骨”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物品藻中的“骨”字
二、文论与书论的融会
三、文论和书论中“骨”字相互融合

(10)从“骨法用笔”谈工笔人物画的用笔(论文提纲范文)

一、历代对“骨法用笔”的解释
二、本人对“骨法用笔”的认知
三、“骨法用笔”与工笔人物画的用笔

四、六朝书论中的“骨”论(论文参考文献)

  • [1]书法之“势”的发生学研究[J]. 庞晓菲,张耀.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21(03)
  • [2]当代工笔花鸟画创作光色表现研究[D]. 许亚丽. 东南大学, 2020
  • [3]以书论为文论——《文心雕龙·练字》“单复”概念与六朝书论及其审美之关系[J]. 黄伟豪. 文学遗产, 2020(02)
  • [4]魏晋书论中的"骨"说范畴衍化——兼论"骨"在唐宋以后之流变[J]. 吴倩. 中国书法, 2019(20)
  • [5]构建与阐释:中国古典书论体系在唐代的形成[J]. 朱天曙. 中国书法, 2019(14)
  • [6]《法书要录》词汇研究[D]. 单雪琳. 温州大学, 2019(01)
  • [7]先唐“骨”论研究[D]. 陈之勤.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3)
  • [8]“筋”“骨”“肉”庶谈——以张怀瓘、窦蒙和窦臮的书论文献为中心[J]. 罗朝璨. 书法赏评, 2018(06)
  • [9]从差异性和相似性论汉魏六朝书论与文论的融会——以品评术语“骨”字为例[J]. 孙又文.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6)
  • [10]从“骨法用笔”谈工笔人物画的用笔[J]. 陈清.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2018(03)

标签:;  ;  ;  ;  ;  

六代书的“骨”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