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

音乐教学中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

一、音乐教学中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张丹[1](2021)在《自制乐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以成都市华西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利用大自然、生活中的各种物品进行乐器的探究与制作,将所开发自制乐器课程带进初中的音乐课堂,不仅能提高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意识和学生的探究性自主学习,还能丰富初中的音乐课堂教学形式,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在初一年级开展所开发的五个自制乐器课程,在教学活动中观察、记录、研究,以探讨所开发的自制乐器教学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实施的可行性。课题的研究对象为四川省成都市华西中学初一年级10个班的学生,笔者在学校老师的指导帮助下,进行了12周的听课和教学实践研究。本文以初中音乐课堂中的自制乐器教学作为研究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初中音乐课堂中自制乐器教学应用的理论基础,对于自制乐器的概述以及关于自制乐器教学的相关实例描述;第二部分是关于自制乐器课程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开发的具体内容,包括自制乐器课程开发的原则以及所开发的自制乐器的具体介绍;第三部分是相关自制乐器教学内容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具体实施方案,分为三个阶段依次进行介绍。最后一部分是结语与建议,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与研究,对其研究成果和研究反思与建议两方面进行总结。

王韵[2](2021)在《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文中认为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自传入中国后得到迅速的推广。本文首先阐述该教学法的基本观点、基本内容与教学目标。其次探究引入我国后的实用性与价值所在,为进一步的实践研究奠定理论基础。通过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的基本元素与其教学核心理念,设计出符合我国音乐课堂的具体教学手段;通过教学实例,研究出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应用于我国民族音乐教学的具体实践方式。最后对该教学法在音乐课堂中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与反思,并就该教学法与中国民族音乐及民族舞蹈的契合点进行了分析与展望。证明了该教学法符合我国音乐教学要求,是可以提升学生内在听觉与运动知觉的能力,为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提供养分。

谢文韬[3](2021)在《都市变革下的近代旧体诗坛》文中提出近代引领着变革潮流的都市,和象征着传统的旧体诗坛之间,看似并不协调,实则存在紧密联系。研究近代都市变革与旧体诗坛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发掘近代旧体诗坛的独特性,从而确立其文学史意义。但旧体诗坛面对近代都市的诸多变革,并非一味被动地受到影响,而是根据主观意志进行适应调整,最终形成了与前代不同的面貌。因此需要超越一般文学史书写中常用的机械反映论,避免将旧体诗坛的创作、批评等活动看成都市变革的注脚,单纯从其中寻找涉及近代都市变革的内容的做法,如罗列堆砌与都市某一方面变革相关的诗词作品等,而应将近代旧体诗坛看成由具备不同意志的群体构成的复杂存在,摸索近代旧体诗坛与前代不同的运作机制,寻找其在文学史上的位置。探讨都市变革下的近代旧体诗坛,先须确定近代都市中与旧体诗坛联系紧密的变革,以及近代旧体诗人与都市的基本关系,从而为深入研究打下铺垫。首先物质方面,都市交通方式的变革让诗人们的出游、交际大为便捷;通讯媒介变革与诗人的谋生、求知与济世活动紧密相关;交际场所的变革让诗人们有了新的互动空间。其次在社会方面,都市政治环境的变革给积极入世的诗人们提供了为理想奋斗的机遇;教育体系的变革让在都市中求学、任教成为诗人们的普遍经历;思想风潮的变革则给诗人们走向多样化的人生道路提供了指引。正因如此,凡是在近代旧体诗坛稍有影响的诗人,都与变革的都市密切相关,或长住于这些都市,或长期以其为中心活动,或兼而有之。在明确二者的基本联系后,便可考察都市变革背景下旧体诗坛的生存空间变化。以民国建立、新诗兴起和新文化运动等关键事件为节点,都市中旧体诗坛的实体依托发生了不同轨迹的走向,这直接影响了旧体诗坛的生存状态。在晚清时期,诗坛与都市政治强人的幕府间联系,较前代质变虽然不多,量变却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但进入民国后,这种联系却突然断裂。而报刊在晚清民初经不同诗人群体的努力,逐步被旧体诗坛接受、认可,然而随着新诗的兴起,旧体诗坛在报刊上受到严峻挑战,不得不进行反击,但在关键的论辩方式上,面对以概念定义为逻辑起点的新文学阵营,学衡派为代表的诗坛中坚力量仍保持着以历史经验为逻辑起点的思维模式,在报刊空间中表现得并不适应,反倒是旧体诗坛基层在论战过程中实现了一定的自我突破。而近代高等教育机构,长时间内并未表现出与旧体诗坛的特别联系;但新文化运动后,随着旧体诗坛在社会上逐渐式微,它们成为了旧体诗坛延续微弱生命的难得依托。在理清近代都市变革作为背景的影响后,便可将坐标切换至旧体诗坛本身,探讨近代旧体诗坛自身如何在创作潮流、批评活动以及组织结构方面进行行为上的主动调整以及机制上的自我调适,以适应近代都市的变革。最明显的体现是在创作潮流上。首先,都市政治环境的变革,使得诗人们要通过在诗歌创作中表现政治热情和政治能力来在都市政治场域中生存,甚至获取更多政治资源。虽然这种情况前代也有,但在近代程度可谓达到顶峰。然而不同政治热情、政治目标以及诗歌风格的诗人,在转型幅度和方式上各有不同。其次,近代都市生活场域的变革,则让各种新名物开始成为书写对象,但不同时期诗坛对新名物语汇所普遍采取的书写模式不同。最开始抱着介绍、夸耀心态的诗人,往往将新名物作为诗歌的主题进行书写;而在新名物被熟悉之后,诗人更多将之作为单位在诗中使用,但保守的诗人,则一直只将其作为背景以减弱对旧体诗歌传统造成的冲击。相较之下,尽管都市思想场域的变革使得新概念语汇同样开始进入诗人的笔下,但旧体诗坛最初普遍没有将之与传统的语汇区分开来,故在书写模式上多与传统典故混同,不过随着诗人文化普及意识的提高,诗人们逐渐会将以诗歌作品总体来对这些新概念进行介绍阐释。近代旧体诗坛的批评活动方面也体现了旧体诗坛面对都市变革时的调整。随着信息传播技术与都市中公共话语空间的形成,诗歌批评的形式、对象与本质都在发生变化。形式上,过往单向、个人化的诗话,成为了一种高度公开化、互动化的批评形式,它可由报刊征集素材而生成,能够成为一种集体意志的表达,读者可以用各种即时性的反馈手段来影响诗话的创作,批评者在创作诗话时也必须时刻考虑读者,同时它又保持了一定的自身特色,报刊带来的一些互动形式由于其体式传统而并不能被广泛接受。对象上,在没有被某种具有特定观念的特定群体所垄断的都市公共话语空间中,不同群体用不同的方式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就使得过往累积的诗歌资源会被重新挖掘。而对于诗歌本质的认识,也随都市中社会阶级的变化与前代不同。诗歌不再被视为士人的身份象征,甚至不再是知识分子必须掌握,而对诗歌的文学知识的研究、诗歌的鉴赏等,开始从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分离出来,渐渐变得可以独立进行,且渐渐被知识分子所看重。面对近代都市变革,旧体诗坛结构体系的变化,从宏观到微观都有体现。就诗坛流派而言,“都市型”诗派开始取代“地域型”诗派,成为诗坛主导。就诗人社群而言,过往实地、封闭、主要依赖士人关系网的特点发生改变,在都市的公共空间中更加具有全国意识,对士人关系网有所突破。成员地位取决于存在感,而社群之间界限模糊,比起内部进行活动,向外界公开举办活动变得更为重要。在诗坛的个体层面,都市的风气与社会阶级变革使诗人对于使用诗歌谋取经济利益不再感到可耻,诗歌开始向书画靠近,其交易有走向体系化的趋势,这使得诗人的交际策略和关系网也发生了变化。综合这些方面来看,近代都市的变革,对于旧体诗坛的整体影响,在于地理特征层面的去地域化、社会定位层面的去阶级化以及知识谱系层面的专门多元化三点。这些相对于前代的独特之处也正是近代旧体诗坛的近代性体现。

杨希童[4](2021)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创编活动实践探究 ——以武汉市J初级中学为例》文中认为《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创造性教学是非常关键的内容之一,其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另外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对于音乐内涵的理解,所以创造教学是21世纪音乐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音乐创编活动是创造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创编活动可以准确地了解学生目前的音乐素养,而且还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具备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创编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拥有充分的学习主动性,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能由此提升。而且在创编过程中,学生需要发挥大量的想象力,由此可以显着地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学生的特点来看,中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发散思维能力以及想象力,是具备创编活动的基本条件的。那么如果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合适的方式,激发学生进行音乐创编活动的积极性,必然可以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创编活动无论是对于未来音乐创新人才地培养还是个体思维以及想象力地激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立足于《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其在音乐课程基本理念、音乐课程总目标、音乐课程内容中对创编活动提出的要求以及创编活动在课堂中应发挥的作用。对创编活动应达到的效果做出了预期。在此基础上对武汉市J初级中学进行了实地考察,并进行了相关测试。了解到了目前在该学校中,创编类活动开展的情况,以及分析出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发现目前创编活动地开展存在的问题如下:1.教师方面,工作热情不高、专业技能单一且对创编活动认识不够充分。2学生方面,学生的音乐基本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导致部分学生创编活动参与积极性不强。针对目前笔者了解到的现状与分析出的问题,笔者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1教师方面应该加深对创编课程的理解,努力提高教师各方面的基本素质水平。尝试以交往的模式开展音乐创编活动。2.学生方面应该努力提高在创作,欣赏,表演等方面的水平,提升对音乐创编活动的积极性。笔者希望通过对初中音乐课堂中音乐创编活动的探究,对音乐创编活动的改进起到一定作用。从而使音乐学科在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邴丹妮[5](2021)在《审美体验视域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凝聚着古代先贤们的思想情感与价值取向。文言文的内涵丰富,具有无尽的审美资源和重要的审美价值。《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审美鉴赏与创造”作为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提出,要求在语文学习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语文重要组成部分的文言文本应承担起这一任务,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审美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培养和引导。针对这样的现象,本人以审美体验为视角,以高中文言文审美教学为研究对象,对高中文言文的审美体验教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实践策略。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四章进行讨论。第一章审美体验论与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概述。本章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审美体验的发展、内涵及特征;第二部分探讨了高中文言文进行审美体验教学的原因;第三部分从高中生的发展特点出发阐释了审美体验的可行性;第四部分为研究依据,本文以语文课程标准、审美体验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研究依据进行论文的撰写。第二章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审美体验的内容及教学原则。本章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审美体验的内容分析;第二部分是高中文言文审美体验课堂教学的原则。第三章高中文言文审美教学的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本章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问卷调查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通过调查了解到现阶段高中文言文审美教学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度的原因分析。第四章审美体验视域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实践策略。本章以高中文言文审美体验课堂教学的原则为基础,从审美感知、审美鉴赏、审美表达与创造三个维度出发,提出高中文言文审美教学的具体实践策略,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深化学生的审美体验。文言文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审美因素。以审美体验为基础进行高中文言文的审美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有效的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与鉴赏力,深化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郭蝈[6](2021)在《初中音乐创造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以延安市新区第一中学为例》文中认为音乐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音乐是一门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基于我国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系统为导向,大力开展知识创新、国家培养大量的拥有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是当前现代化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音乐创造教学作为音乐课程改革中的创新性内容,通过丰富的音乐形象用以构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潜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培养学习者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及音乐创造力等方面施展着重要作用。初中阶段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理解能力,其思维呈现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特点,这个时期是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本研究内容聚焦于初中音乐创造教学,以延安市新区第一中学为个案研究,将创造教学这种教学理念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于初中音乐创造教学的相关概念、理论依据、现状调研、实施对策等多方面展开研究。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音乐新课程标准的仔细解读,分析并整理清楚初中音乐创造教学历史的发展过程,从创造教学的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依据去把握其含义,在对初中音乐教学价值的探索过程中,通过培养创造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去挖掘创造教学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价值与意义。第二部分:以延安市新区第一中学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创造音乐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从调查对象的选择(学校的选择、教师的选择、学生的选择)入手,并结合初中生的心理与思维发展特点,以及初中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学习途径,编制有效的调查问卷及真实的访谈内容,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观察与分析,对音乐创造教学常规课与音乐创造教学优质课进行了对比,从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中分析并反思,当前初中音乐创造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同时通过对初中音乐创造教学的课堂观察,更加宏观的了解初中音乐创造教学的优点和不足。得出的结论是:教师应该将“创造”理念贯穿于教学始终,不违背课程基本理念,充分发挥其音乐教育审美育人作用。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数据分析法、经验总结法获得相关的研究资料。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初中音乐创造教学的发展提供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第三部分是对初中音乐创造教学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的研究,主要存在的问题:音乐教师创新创造意识淡薄;音乐教学创造理念滞后;学生缺乏对音乐课程的重视;没有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学生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第四部分:针对第三部分存在的问题做出的提升策略。要关注学生创造性的过程;有特色的进行创造教学;鼓励教师创新创造。并从七年级教材上册、八年级教材上册、九年级教材下册中抽取了三课内容,进行成功的案例设计,且付诸于实践,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以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成果,结合教学案例评析,为初中音乐创造教学提供行之有效的教学建议及策略。

刘树琳[7](2021)在《延安市吴起县初中音乐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普及和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我国中学音乐教育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国家教育部门对中学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完善和提升了中学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使得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紧密的结合起来。当前,我国的音乐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的设置、学校的重视程度、音乐师资水平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通过贯彻实施《中学音乐新课程标准》,从音乐教师人才的培养着手,大力提升师资力量,从而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为提高延安市吴起县初中音乐教学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本文通过五个部分对延安市吴起县初中音乐教学的实施与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与研究。绪论部分,对选题的主要研究对象及其研究课题目的实际意义进行深入的探讨,然后通过对延安市吴起县初中音乐教学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第一章从延安市吴起县初中的音乐教学发展现状问题进行研究,主要是阐述了有关初中音乐教学现状的调查情况以及音乐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第二章通过对学生、教师、学校三个热点方面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当前教学工作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全方位进行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有利于初中音乐教学能够往综合化方向发展。第三章通过对初中音乐的教学案例分析,让学生们能够理解音乐教学的设计理念,以及音乐教学的课堂目标,甚至在课堂中能够深入的理解到教学的重难点,在学习音乐的同时更加能感受到音乐带给自己的美感。这里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通过歌唱教学案例、器乐教学案例以及音乐欣赏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并且让学生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发挥自主的看法。教师也应该在整个教学环节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以及自己所要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深入的教学反思,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第四章是对延安市吴起县初中音乐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通过三个方面的内容梳理,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王冰[8](2021)在《深度学习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深度学习是近年来教育界和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是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探索出的又一研究成果,它的出现为我国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一定的途径。同时,深度学习也是信息时代教学不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古诗词作为我国古代雅文学的典范,是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具有精练含蓄的语言、朦胧丰富的意象、意境以及浓烈深沉的情感等特点。深度学习作为文学解读的一种重要理论知识,是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学习理念,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深入学习,能够将所学知识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整合迁移与应用,并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独特认知,达到深度学习的能力。所以,笔者认为,将深度学习恰当运用于古诗词教学当中,对于解决当前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教学古诗词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因此,本文针对当前高中古诗词的教学现状,以深度学习为理论依据,探讨在高中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如何将古诗词教学向深度化发展,并以此全面提升教师教学古诗词的专业水平以及学生学会鉴赏品读古诗词的能力。本论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进行阐述:在绪论部分,首先详细叙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以及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其次,通过对现有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了深度学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深度学习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研究现状。最后详细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一章详细阐述了“深度学习”的概念及其相关的理论。包括深度学习的内涵,深度学习的相关理论基础以及深度学习的主要特征。第二章详细分析将深度学习运用于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可行性。包括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分析,高中古诗词特点分析以及深度学习运用于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价值分析。第三章是对当前高中古诗词的教学进行现状调查与分析。通过分析学生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内容,了解当前高中古诗词教与学的真实情况,以及教师对古诗词教学的想法和意见。第四章详细阐述了深度学习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情况。具体包括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学阶段、评价阶段以及实践的结果和建议。结语部分总结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以及不足。

潘思伊[9](2021)在《师范大学本科作曲方向开设现状比较研究 ——以西南大学与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作曲在西方音乐教育中是一门开设历史悠久,理论丰富,教学系统完备的学科。在我国作曲专业的开设可追溯自上个世纪20年代,辛亥革命后,以民主与科学为标志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使民主革命斗争和文化建设跨入新阶段。音乐教育事业在这一时期得到发展,并成立了以北大附设音乐传习所、国立音乐院为代表的专业音乐教育学院.其中国立音乐院是最早建立作曲系的专业音乐学院,在成立初期便引入欧洲音乐学院作曲专业设置模式与课程安排,使当时还处于探索阶段的中国音乐教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也使得中国近代作曲学习与创作能与世界接轨。在近一个世纪的探索中,中国作曲事业在创作、研究与教育方面不断发展,到当代作曲的教育教学已不仅只开设于以培养专业音乐人才为目标的专业音乐学院,在以培养面向各级学校教育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师范类大学也多开设作曲方向。笔者因在本科作曲学习过程中发现该方向在国内师范院校的专业系统与教学模式基本与专业音乐学院作曲系相同,但两类院校性质不同,培养人才目的也不同,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学院作曲方向在人才培养上不仅是为了培养出色的作曲家、音乐人,更应是能在各级学校教育中发挥专业水平用以培养更新一代,因此笔者希望通过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并对之进行思考,为高等师范类院校的作曲专业发展提供有利建议。本研究以西南大学音乐学院与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作曲方向开设情况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法及比较研究法,对两所学校作曲方向开设进行对比分析,在共性中寻找个性,以此寻找有利于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院作曲方向发展的条件,为学科发展提出建议。本研究从三个部分进行阐述,即绪论、正文、结论与思考,其中正文包括三章内容,第一章作曲专业开设现状,从作曲专业在国内外的发展历史、开设现状入手进行阐述,第二章两所师范院校本科作曲方向开设情况分析,笔者通过对两校的调查,分别对西南大学与湖南师范大学两所学校音乐学院开设的历史与地理条件、培养目标、师生情况、课程设置、考核评价体系、毕业情况一一进行阐述;第三章两所师范院校本科作曲方向开设情况对比分析,将从第二章所阐述各方面进行两所学校的比较分析,并从国家要求、社会需求、对作曲学科发展、对从事师范专业毕业生的帮助程度方面进行对比结果的分析。最后以此结论进行总结与提出思考。西南大学与湖南师范大学同是我国重点建设的高等院校,音乐学院培养方案也基本以培养教育人才为目标,二者虽在多方面存在共性,但由于建校历史长短不同、两校所处地区地域文化的差异,使得两校音乐学院作曲方向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笔者希望本研究可以在共性基础上寻找个性与差别,以此提出有利建议,推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院作曲方向的发展。

张琪[10](2021)在《“CM”教学法在小学三年级歌唱课堂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堂中,歌唱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歌唱课堂也是音乐课堂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课型,但其目前仍存在着一些问题等待研究者去开发和探究。本研究的题目为“CM”教学法在小学三年级歌唱课堂中的应用研究,目的是探讨“CM”教学法在歌唱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构和适用性,总结“CM”教学法在小学三年级歌唱教学中的应用模式,亲身参与课堂教学,观察学生的歌唱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希望总结出一些歌唱教学的经验供参考。从搜集的资料来看,虽然有较多学者对“CM”教学法进行研究,但缺少在低年级课堂中的应用研究,且缺少实证调查。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运用了文献研究法、教育实验法、行动研究,依据11年音乐课程标准、上海市小学音乐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和上海市三年级音乐教材,编制了“CM”教学法应用下的歌唱课堂教学课例和学生歌唱(齐唱)能力评估表。笔者在导师的帮助下,根据研究目的和客观条件,选择便利抽样将研究对象定为上海市某小学三年级学生。此外,本研究邀请了三位该领域的专家对教案和评估表进行效度分析,通过效度检测及试教、预试等步骤,反复修改调整,形成正式评估表及教案。笔者将四个班级按照结合“CM”教学法设计的教学活动,亲自参与课堂教学进行教学,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对四个班级进行评估,通过前测、过程测、后测观察学生的歌唱能力(齐唱)是否得到提高。通过统计分析,结论如下:1、“CM”歌唱课堂中学生歌唱能力较为显着提升2、“CM”教学法教学效果与学生基础等外部因素正相关根据研究结果,本文从音乐教育研究者、音乐教师自身两个方面提出对“CM”教学法和歌唱课堂的研究建议,从而促进小学歌唱课堂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歌唱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

二、音乐教学中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音乐教学中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自制乐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以成都市华西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1.5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课题的创新性
2.初中音乐课堂中自制乐器教学应用的理论基础
    2.1 自制乐器概述
    2.2 自制乐器教学相关实例
        2.2.1 科尔曼自制乐器的创造性教学实验案例
        2.2.2 奥尔夫自制乐器教学案例
        2.2.3 赵洪啸老师关于自制乐器的教学案例
        2.2.4 赵小军老师关于自制乐器活动的教学案例
3.自制乐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开发
    3.1 自制乐器开发的原则
    3.2 自制乐器开发的内容
        3.2.1 《奇妙的橡筋》自制橡筋琴介绍
        3.2.2 《酒瓶也醉人》自制玻璃瓶编钟乐器介绍
        3.2.3 《杯具变喜具》自制酒杯琴介绍
        3.2.4 《神奇的叶子》天然乐器树叶介绍
        3.2.5 《不务正业的吸管》自制吸管笛介绍
4.自制乐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具体实施
    4.1 计划准备阶段
    4.2 教学实施阶段
        4.2.1 课前导学
        4.2.2 微课推送
        4.2.3 制作探究
        4.2.4 点拨优化
        4.2.5 作品分享
    4.3 分析与反思阶段
        4.3.1 学生音乐学习效果分析
        4.3.2 教师自制乐器开发和课堂实施效果分析
5.结语与建议
    5.1 研究成果
    5.2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2)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历程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我国发展历程
第2章 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概述
    2.1 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的基本内涵
        2.1.1 基本观点阐述
        2.1.2 基本内容及其教学目标阐述
    2.2 引入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的实用性与价值分析
        2.2.1 符合《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
        2.2.2 体现核心素养的培养
第3章 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
    3.1 体态律动教学法在音乐课堂中的实践
        3.1.1 基本元素的教学
        3.1.2 中国民族音乐的教学
    3.2 体态律动教学法在民族民间舞蹈社团中的实践
        3.2.1 节奏律动的教学
        3.2.2 即兴创作的教学
第4章 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在中学音乐教学实践中的反思
    4.1 音乐教学的反思
        4.1.1 音乐课堂的反思
        4.1.2 第二音乐课堂的反思
    4.2 提升学生内在听觉与运动知觉,培养创新型人才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都市变革下的近代旧体诗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相关研究回顾
    二、基本概念、边界与方法
    三、章节设置
第一章 变革的近代都市对旧体诗坛的吸引力
    第一节 近代都市物质变革及其吸引力
        一、交通方式:活动距离限制的解除
        二、通讯媒介:谋生、求知与济世的三重诱惑
        三、交际场所:诗歌互动新型空间的形成
    第二节 近代都市的社会变革及其吸引力
        一、政治环境:提供为理想奋斗的便利
        二、教育体系:求学、任教成为普遍经历
        三、思想风潮:走向偏离传统士人的人生道路
    第三节 近代旧体诗人与都市的基本关系状态
        一、长住都市
        二、环绕都市活动
        三、混合型
第二章 近代都市变革与旧体诗坛的生存空间
    第一节 传统联系从强化到中断:都市幕府与旧体诗坛
        一、晚清都市幕府与诗坛关系的延续发展
        二、民国时期都市幕府与诗坛关系的断裂
        三、都市幕府与旧体诗坛联系从强化到断裂的原因
    第二节 新诗兴起带来命运转折:都市报刊与旧体诗坛
        一、新诗兴起前旧体诗坛对报刊空间的接受
        二、新诗兴起对报刊空间中旧体诗坛的冲击
        三、旧体诗坛中坚力量的论辩方式与局限:对《学衡》杂志的再考察
        四、旧体诗坛基层反击的早期困境:以上海《学生文艺丛刊》为例
        五、旧体诗坛基层的策略转变与局部成功:以天津《益世报》为例
        六、旧体诗坛的反击对新诗阵营基层之影响
    第三节 新文化运动后的生命延续:都市高等教育机构与旧体诗坛
        一、新文化运动前的高等教育机构与旧体诗坛
        二、新文化运动后大学课程设置对旧体诗坛的制度保障
        三、新文化运动后大学教师对旧体诗歌互动风气的引导
        四、新文化运动后大学刊物对旧体诗歌创作成果的呈现
第三章 近代都市变革与旧体诗坛的诗歌创作潮流
    第一节 都市政治场域与旧体诗坛的政治书写模式
        一、典型积极者的转变:以郑孝胥诗歌的政治书写为例
        二、典型消极者的转变:以陈衍诗歌的政治书写为例
        三、非典型诗人的转变:以沈瑜庆、易顺鼎诗歌的政治书写为例
    第二节 都市物质场域与旧体诗坛的“新名物”书写模式
        一、初步接触时作为诗歌主题
        二、认知成熟后作为表意单位及书写模式复合
        三、回避冲击意识下作为创作背景
    第三节 都市文化场域与旧体诗坛的“新概念”书写模式
        一、与传统典故混同的书写模式
        二、文化普及意识下的书写模式
        三、对不同书写模式的兼采
第四章 近代都市变革与旧体诗坛的诗学批评活动
    第一节 形式的变异:近代报刊空间中诗话文本生成机制的转型
        一、传统载体上诗话文本的生成机制
        二、都市话语空间与诗话的素材来源
        三、都市话语空间与诗话的反馈修正
        四、都市话语空间与诗话的创作标准
        五、传统批评形式的变革对近代诗坛之影响
    第二节 资源的再挖掘:以黄景仁《绮怀》诗的近代传播为典例
        一、传统的诗学话语权与《绮怀》诗的流传程度
        二、都市话语空间中的二次创作与《绮怀》诗的公开流行及范式形成
        三、都市话语空间中的学术批评与《绮怀》诗的讨论升温及地位上升
        四、都市话语空间对前代诗歌资源再挖掘的影响
    第三节 本质的重构:从学校教育角度的考察
        一、学校教学制度中诗歌定位与知识体系的变化
        二、教科书中诗歌定位与知识体系的变化
        三、“一般知识分子”诗歌知识的实际表现
        四、诗学本质重定位与诗歌知识体系重构的文学史意义
第五章 近代都市变革与旧体诗坛的组织结构
    第一节 诗坛流派的兴替:从“门存唱和”谈起
        一、“门存唱和”参与诗派与主导权之间的分离
        二、湖湘诗派被分化与湖湘诗学传承被阻断
        三、桐城诗派被吸收与桐城诗学体系被覆盖
        四、“门存唱和”与“都市型诗派”对诗坛的主导
    第二节 诗坛社群的异变:以都市报刊空间为中心
        一、士人私谊网络内的传统诗人社群
        二、报刊诗人社群组建对士人私谊关系的突破:以“同人录”等文件为中心
        三、报刊诗人社群活动的进一步公开化:以诗歌竞赛为中心
        四、报刊诗人社群的新型结构特征
    第三节 诗坛个人的生存选择:由诗歌交易活动观照
        一、晚清都市与诗歌交易的体系形成
        二、民国都市与诗歌交易的观念变化
        三、诗歌交易活动对诗坛结构之影响
结语 近代都市变革对旧体诗坛的独特影响
    一、地理特征层面的去地域化
    二、社会定位层面的去阶级化
    三、知识谱系层面的多元专门化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创编活动实践探究 ——以武汉市J初级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现状
    3 研究意义
    4 研究思路
第一章: “新课标”指导下的音乐创编课程教学
    1 课程基本理念与音乐创编课程教学
        1.1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1.2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1.3 突出学科特点,关注学科综合
        1.4 重视音乐实践,培养创造能力
        1.5 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2 课程基本目标与音乐创编课程教学
        2.1 情感态度价值观
        2.1.1 情感
        2.1.2 态度
        2.2 过程与方法
        2.3 知识与技能
        2.3.1 音乐基础知识
        2.3.2 音乐基本技能
        2.3.3 音乐历史与相关文化知识
    3 课程基本内容与音乐创编课程教学
        3.1 感受与欣赏
        3.2 表现
        3.3 创造
        3.4 音乐相关文化
第二章: 武汉市J初级中学音乐创编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1 教师访谈及问题分析
        1.1 访谈对象及内容设定
        1.2 访谈结果及问题分析
    2 学生音乐创编能力调查
        2.1 调查对象及内容设定
        2.2 调查结果及问题分析
    3 课堂观察
        3.1 歌唱教学内容及实践环节分析
        3.1.1 歌唱课教学内容:七年级歌唱课《西风的话》
        3.1.2 实践环节分析
        3.2 欣赏教学内容及实践环节分析
        3.2.1 欣赏教学内容: 八年级欣赏课《卡门序曲》《今夜无人入眠》
        3.2.2 实践环节分析
        3.3 优秀创编课堂范例
    4 课程问题分析
        4.1 教师方面的问题
        4.2 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4.3 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创编活动实施策略
    1 初中生音乐学习心理特点及创编能力培养
        1.1 初中生音乐学习的心理特点
        1.2 初中生音乐创编能力培养
        1.2.1 音乐技能的培养
        1.2.2 音乐创作能力的培养
        1.2.3 音乐表演能力的培养
        1.2.4 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
    2 教师音乐创编活动教学能力的自我提高与改进
        2.1 教师教学认知能力的提高与改进
        2.2 教师专业基本技能的提高与改进
    3 教师主导下的交往式音乐创编活动
        3.1 注重音乐创编活动的生成性
        3.2 突出音乐创编活动的开放性
        3.3 构建音乐创编活动的交往性
        3.4 把握音乐创编活动的复杂性
        3.5 强化音乐创编活动的过程性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审美体验视域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1.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2.文言文教学现状的要求
        3.文言文自身的重要性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研究综述
        1.审美体验的研究综述
        2.我国审美教育的研究综述
        3.文言文审美教育及教学的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一、审美体验论与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概述
    (一)审美体验的概念阐释
        1.审美体验的产生与发展
        2.审美体验的内涵
        3.审美体验的特征
    (二)审美体验与高中文言文的联系
        1.审美体验是语文美育的关键
        2.文言文承担着语文美育的重要任务
    (三)高中生的发展特点及进行审美体验的可行性
        1.高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2.高中生对审美的需求
        3.高中生进行审美体验的可行性
    (四)高中文言文审美体验教学的研究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
        2.审美体验论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审美体验的内容及教学原则
    (一)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审美体验的内容
        1.感受语言之美
        2.体会人物之美
        3.领略自然之美
        4.感悟情感之美
        5.品析思想之美
    (二)部编版高中文言文审美体验课堂教学的原则
        1.教学的非功利性原则
        2.教学的非理性原则
        3.教学的创新性原则
三、高中文言文审美教学的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一)高中文言文审美教学现状调查的基本信息
        1.问卷调查的背景
        2.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二)高中文言文审美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较低
        2.学生的文言文审美感知力薄弱
        3.高中文言文教学很少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4.学生的审美表达与创造能力不强
    (三)高中文言文审美教学中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1.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功利性较强,缺少对美的发现
        2.教师过分关注知识目标,忽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3.教师对文言文缺乏深入的审美思考与创新
四、审美体验视域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捕捉审美直觉,培养审美感知力
        1.巧设导入,引起学生的审美兴趣
        2.整体感知文本,唤起学生的审美直觉
        3.加强诵读,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
    (二)融入审美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1.以情感为导向设计教学目标
        2.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审美探求
        3.联系实际生活,加深学生的理解鉴赏
    (三)培养创新意识,激励学生进行审美表达与创造
        1.扩宽审美渠道,丰富学生的审美认知
        2.展开审美想象,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
        3.进行审美探讨,鼓励学生表达与交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高中文言文审美教学情况的调查
附录B 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6)初中音乐创造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以延安市新区第一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1.新时代对创新性人才的要求
        2.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教学的要求
        3.本人研究兴趣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研究目标
    (四)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五)研究内容
    (六)研究方法
    (七)研究创新点
一、研究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一)创造教学的概念界定
        1.初中音乐创造教学的内涵
        2.初中音乐创造教学内容
    (二)初中音乐创造教学的价值
        1.实践性价值
        2.审美性价值
二、初中音乐创造教学现状调研
    (一)调查对象的选择
        1.学校的选择
        2.教师的选择
        3.学生的选择
    (二)调查问卷及访谈内容编制
        1.问卷的发放收集情况
        2.学生调查问卷内容设置
        3.教师访谈问卷内容设置
    (三)课堂观察分析
        1.音乐创造教学常规课
        2.音乐创造教学优质课
        3.常规课与优质课对比分析
三、初中音乐创造教学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音乐教师创新创造意识淡薄
        1.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相关内容不熟悉
        2.教师音乐创造教学缺乏连续性
        3.教师缺乏相关理论知识与技能
    (二)音乐创造教育理念滞后
        1.学校缺少教师创造教学方面的培训
        2.音乐创造活动中简易乐器使用率低
    (三)初中音乐创造教学中学生存在问题
        1.学生对音乐课重视程度不够
        2.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
        3.学生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
四、初中音乐创造教学的提升策略
    (一) 要关注学生创造性过程
        1.准备阶段
        2.酝酿阶段
        3.豁朗阶段
        4.加工阶段
    (二)有特色的进行创造教学
        1.营造良好的校内外音乐环境
        2.伴随音乐做相关身体律动
        3.配合相关视频图片引发问题
    (三)鼓励教师创新创造
        1.加强教学模式创新
        2.加强教学曲目创新
        3.加强教学教具创新
    (四)初中音乐创造教学成功案例设计
        1.课例1“丰收锣鼓”
        2.课例2“红河谷”—环球之旅
        3.课例3“夫妻双双把家还”—梨园风采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7)延安市吴起县初中音乐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1.教学现状研究动机
        2.教学现状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教学研究思路
        2.教学研究方法
    (五)国内研究综述
一、吴起县初中音乐教学现状
    (一)吴起县初中音乐教学设施配置概况
        1.音乐课配置现状
        2.学校音乐课管理机构的设置现状
        3.学校音乐教研组的设置与场地器材管理员配备现状
        4.音乐教师教学分析
    (二)吴起县初中音乐教学现状的基本情况
        1.音乐教学指导思想及执行情况
        2.音乐教材、教案和备课情况
        3.音乐课教学内容选择依据
        4.音乐课教学内容及方法
        5.音乐课教学组织形式及考核评价
    (三)吴起县初中音乐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分析
        1.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2.调查结果分析
二、吴起县初中音乐教学现状问题分析
    (一)学生方面
        1.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
        2.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
        3.学生的音乐素质有待提高
    (二)教师方面
        1.音乐专业素养
        2.音乐教师科研与进修培训
        3.音乐教师的工作量分配
    (三)学校方面
        1.学校音乐经费储备
        2.学校音乐场地器材设施
        3.学校音乐的教学设备
        4.学校领导对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
三、中学音乐教学案例分析
    (一)歌唱教学案例分析
        1.设计理念
        2.设计思路
        3.教学目标
        4.教学重难点
        5.教学准备
        6.教学过程
        7.教学反思
    (二)器乐教学案例分析
        1.设计理念
        2.设计思路
        3.教学目标
        4.教学重难点
        5.教学准备
        6.教学过程
        7.教学反思
    (三)音乐欣赏教学案例分析
        1.设计理念
        2.设计思路
        3.教学目标
        4.教学重难点
        5.教学准备
        6.教学过程
        7.教学反思
四、吴起县初中音乐教学对策研究
    (一)正确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1.迎合新时代学生品味需求
        2.增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3.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注重教学中音乐美感的培养
        5.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
    (二)提高音乐教师专业素质与教学水平
        1.自身修养
        2.专业素养
    (三)积极开展课外音乐活动
        1.丰富学生课外音乐活动
        2.加强音乐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四)完善学校师生音乐课程评价体系
        1.坚守音乐课程评价遵循的原则
        2.完善音乐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吴起县初中音乐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深度学习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深度学习概述
    第一节 深度学习的内涵
    第二节 深度学习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深度学习的主要特征
第二章 深度学习运用于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分析
    第二节 高中古诗词特点分析
    第三节 深度学习运用于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价值分析
第三章 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
    第一节 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调查
    第二节 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第四章 深度学习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第一节 准备阶段:深度了解——创设合适的教学环境
    第二节 教学阶段:深度提升——培养学生深度学习能力
    第三节 评价阶段:深度感悟——构建反思性学习方法
    第四节 教学实践效果与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的教师访谈纲要
附录二 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三 深度学习运用于高中古诗词教学的效果调查
致谢

(9)师范大学本科作曲方向开设现状比较研究 ——以西南大学与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缘由与背景
    2.国内外研究现状
    3.研究对象与方法
    4.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章 作曲专业的设置情况概述
    1.1 国内外作曲专业设置的历史与现状
    1.2 高等音乐院校中作曲专业设置情况
    1.3 师范类高校音乐(艺术)学院(系)中作曲方向设置情况
    1.4 专业音乐院校作曲专业与师范类高校音乐学院作曲方向对比
第二章 两所师范院校本科作曲方向开设情况分析
    2.1 西南大学作曲方向设置情况分析
    2.2 湖南师范大学作曲方向设置情况分析
第三章 两所师范院校本科作曲方向开设情况对比
    3.1 两所学校开设历史与地理条件对比
    3.2 两所学校培养目标的对比
    3.3 两所学校师生情况对比
    3.4 两所学校专业设置对比
    3.5 作曲方向相关课程设置对比
    3.6 两所学校考核评价对比
    3.7 两所学校毕业情况对比
    3.8 两所学校作曲方向对比结果分析
第四章 总结与思考
    4.1 总结
    4.2 .思考
参考文献
    1.中文专着
    2.中文期刊
    3.硕博论文
    4.会议记录
    5.其他文献
致谢
附录

(10)“CM”教学法在小学三年级歌唱课堂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问题
    第三节 研究范围与限制
        一 研究范围
        二 研究限制
    第四节 名词解释
        一 歌唱教学
        二 歌唱能力
        三 “CM”教学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CM”教学法在国外音乐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一 “CM”教学法的相关理论研究
        二 “CM”教学法的实践应用研究
    第二节 “CM”教学法在国内音乐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一 “CM”教学法的理论研究
        二 “CM”教学法的实践应用研究
    第三节 “CM”教学法在小学歌唱课堂中的适用性论述
        一 教学理念的适配性
        二 课堂教学的适用性
    第四节 反思与启示
        一 回顾已有研究的不足
        二 本研究创新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设计与思路
        一 研究设计
        二 研究框架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抽样
        一 取样方法
        二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说明
    第三节 研究工具
        一 《学生歌唱能力评估表》的开发与编制
        二 《学生歌唱能力评估表》效度检测
        三 《学生歌唱能力评估表》的预试
        四 正式评估表
        五 正式施测
    第四节 “CM”教学法应用下的三年级歌唱课堂教学课例设计
        一 教学内容设计
        二 课例效度分析
        三 确定正式课例与施教
    第五节 研究步骤
    第六节 资料分析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第一节 样本资料概况
        一 各班级概况
        二 突出优缺点分析
    第二节 施教前后“学生歌唱能力评估表”的测试结果对比
        一 施教前后各班“音色”对比
        二 施教前后各班“速度节拍”对比
        三 施教前后各班“词曲正确”的对比
        四 施教前后各班“情感表达”能力对比
        五 施教前后各班“学生歌唱能力评估表”测试结果对比
    第三节 研究结果主要发现与综合讨论
        一四 班学生歌唱能力评估结果差异显着
        二 教材难度对歌唱能力评估结果产生影响
        三 学情基础外部因素对歌唱能力评估结果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 “CM”歌唱课堂中学生歌唱能力较为显着提升
        二 “CM”教学法教学效果与学生基础等外部因素正相关
    第二节 研究反思
        一 对研究本身的反思
        二 对研究结果的反思
    第三节 建议
        一 对未来研究者的建议
        二 对音乐教师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学生歌唱能力评估表
附录 B 学生歌唱能力评估表数据统计
附录 C 教学教案
致谢

四、音乐教学中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自制乐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以成都市华西中学为例[D]. 张丹.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王韵. 江汉大学, 2021(01)
  • [3]都市变革下的近代旧体诗坛[D]. 谢文韬. 浙江大学, 2021(02)
  • [4]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创编活动实践探究 ——以武汉市J初级中学为例[D]. 杨希童. 扬州大学, 2021(09)
  • [5]审美体验视域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D]. 邴丹妮.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6]初中音乐创造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以延安市新区第一中学为例[D]. 郭蝈. 延安大学, 2021(11)
  • [7]延安市吴起县初中音乐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 刘树琳. 延安大学, 2021(11)
  • [8]深度学习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王冰.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9]师范大学本科作曲方向开设现状比较研究 ——以西南大学与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例[D]. 潘思伊. 西南大学, 2021(01)
  • [10]“CM”教学法在小学三年级歌唱课堂中的应用研究[D]. 张琪.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标签:;  ;  ;  ;  ;  

音乐教学中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