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作品大赛首次举办拍卖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作品大赛首次举办拍卖

一、“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作品竞赛首次举办拍卖会(论文文献综述)

秦涛,范煜[1](2020)在《“挑战杯”竞赛历程回顾和发展思考》文中研究指明"挑战杯"竞赛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已成为共青团为党育人、高校立德树人、大学生科创报国的重要载体。通过对"挑战杯"竞赛三十年历程的回顾,总结了"挑战杯"竞赛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特征,提出了一种竞赛持续发展的作用传递模型来解释"挑战杯"竞赛蓬勃发展的内在逻辑,同时结合当前存在的痛点和问题剖析了新时代"挑战杯"竞赛面临的五大挑战,最后针对五大挑战从群众性、客观性、创新性、思想性、规律性等五方面提出了推动"挑战杯"竞赛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陶思吉[2](2020)在《兰坪县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生计能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致富攻坚战的重要举措,也是彻底摆脱贫困的有效方法之一。随着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开展,关于搬迁后移民的生计问题也逐渐被学者所重视。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属于滇西边境地区的内地县,是中央明确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截至2018年底,兰坪县全县还有89个贫困村、66581名贫困人口尚未脱贫。兰坪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自开展以来,取得了显着成效,但移民生计问题依然是搬迁后工作的重中之重。研究移民的生计能力提升问题,对于移民脱贫致富和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完善意义深远。本研究选取兰坪县县城北区安置点永安社区和通甸镇易门箐移民安置点作为调研点,对兰坪县易地扶贫搬迁的实施现状进行调查。运用可持续生计理论的五类生计资本分析调研点移民的生计能力提升情况,结合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移民的生计资本进行分析,探研移民生计能力提升情况。本文首先分析了兰坪县易地扶贫搬迁的实施情况、移民安置情况、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发现兰坪县搬迁工作实施情况较好,但安置地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完善;其次概括了兰坪县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生计能力提升的几种路径,即政府主导路径、企业帮扶路径、社会支援路径、移民自身发展路径,认为移民生计能力提升路径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基于上述生计能力的提升路径,通过对生计资本的定量分析发现,搬迁前移民的生计资本总量为0.3778,搬迁后生计资本的总量为0.419,说明搬迁后移民的总体生计能力有所提升。研究也发现兰坪县易地扶贫搬迁具有就业政策不完善、移民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移民安置地管理政策落后等生计能力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该问题,笔者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政府需要完善相关管理政策,加强产业扶持力度;社区应该在掌握民情民意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管理和服务;最重要的则是移民增强自我发展意识,提升自主就业、创业等能力,只有移民将自力更生的意识贯彻到获取生计资本的行动中去,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生计能力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袁小涵[3](2019)在《中职财经类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研究 ——以福州市为例》文中指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必然举措,也是我国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生动力。中职学校进行财经类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主体参与,共同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机制。本文运用人力资本理论、三螺旋理论和协同理论,从福州市中职学校实际出发,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福州市四所以财经商贸类专业为重点的中等职业学校为例进行调查,分析当前福州市中职学校财经类专业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现状,并得出当前中职财经类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的问题:保障机制弱化、协同机制不力、约束机制松散和评价监督机制缺位。根据存在的现实问题展开探索性研究,探索出中职财经类协同创新水平提升的方式与路径。其中方式包括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校长负责、校内多部门联动协同培养;路径包括政府和企业深度参与中职育人全过程、校政企共建共享教育资源、师资队伍的协同培养和共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最终构建出福州市中职财经类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包括完善保障机制、建立协同机制、强化约束机制和实施评价监督机制。

刘兴璀[4](2018)在《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德育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形式,在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在多元主义文化背景之下的美国高校如何造就一批适应技术发展、市场自由、政治民主的高素质人才,这得益于一套行之有效的高校德育方法体系。本文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文献搜集、访问调查、历史归纳、案例分析以及跨学科研究等方法,对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的历史进程、理论渊源、主要理论、主要方法以及方法的具体实践进行了深入、完整的研讨,力求在真实还原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原则,植根于美国特有的文化状况、政治制度和民族特点,剖析其合理性和局限性,并对其创新发展的趋势进行推理,以求对我国高校德育方法的发展提供合理借鉴。梳理美国建国以来240年的高校发展历史,其德育教学方法的理论和实践经历了不断的质疑和再质疑的进程,最终形成了多元开放的体系。建国初期美国高校的德育方法继承了殖民地时期9所教派学院的宗教德育方法色彩,但民族国家的独立以及宗教教派的内部分化,单调的宗教方法严重阻碍了统治阶级倡导民主、共和、爱国的道德价值取向,高校德育方法的世俗化改革与宗教德育方法的有限度的调整在不断的冲突、调和中并存。直到19世纪,随着对人的智力的认知、科学的发展,以及实用哲学的出现,德育方法向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世俗主义与宗教主义的论争演变成传授知识与教会技能之间的斗争,基于知识价值的学术性方法、以研究为中心的德育方法和基于实用哲学的经验性方法构成了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科学理性的框架。这种理性方法体系基本满足了美国精英化高等教育的需要。二战以后美国高等教育迅速大众化、普及化,大学生更多地追求以生活为目的的教育,高校德育方法领域的正规方法逐渐弱化,高校德育效果降低,乃至发生学生运动,直到70年代高等教育领域开始进行道德的反思,力图恢复和重建高校德育方法。20世纪90年代以后,高等教育特色化、国际化、市场化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等的发展,任何一种主导的德育方法理论或实践都难以满足需要,多元开放的高校德育方法体系逐渐形成并不断更新,展现了一个高效运行的高校德育方法领域。在这一历史发展进程中,自由主义、实用主义、人本主义理论不同程度上为美国高校德育方法奠定了思想基础。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指导,从古典自由主义到新自由主义,支撑着每一历史时期高校德育方法变革的主导;人本主义从人的存在出发,阐释人的道德发展与教育的关系,体现人在道德以及道德教育中的主体性,提供了高校德育方法构建的人性论基础;而实用主义作为美国特色的哲学思想,强调经验主义的立场、自然主义的原则、工具主义的价值,奠定了德育的实用价值取向。在这三种理论来源基础之上,美国高校德育领域形成了各种类型的德育方法理论流派。比较典型的就是全面主义德育方法理论、人本主义德育方法理论和德目主义德育方法理论流派,这些流派内部又涌现了各具特征的理论派别,代表了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德育方法理论发展的特征。如进步德育方法理论将德育教学与社区、事务、服务和活动联系起来,拓展了德育方法的覆盖面,也有效解决解决了道德与现实的冲突;认知发展德育方法理论强调“道德两难问题”、“公正团体”等德育方法,肯定了人自身的思维发展对道德发展的影响;价值澄清德育方法理论致力于“评价”和“价值澄清”过程,通过价值教育活动策略以及具体操作方式的设计,澄清个人的道德价值观。这是三种德育方法理论立足于全面主义德育的立场,是杜威实用主义德育方法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存在主义德育方法理论积极倡导个人的存在和个人的自由选择,鼓励学生在道德学习中要发扬个性,通过学生自我的积极探讨来获取道德知识和道德行为的准则;关怀德育方法理论强调建立在“关怀”基础上开展德育教学,这两种德育方法理论充分显示了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理论坚持人本主义的德育理念。理性为本的德育方法理论则强调知识路径的德育教学;完善人格德育方法理论强调将完善人格的要素作为内容进行传授,体现了德目主义德育方法理论的显着特点。美国高校德育方法恢复和重建的效果就是涌现了大量的高校德育方法主张,用以指导和变革高校德育具体方法的实施,尤其是近40年以来,美国高校德育专家和倡导者一直积极探索指导有效德育教学的方法,也探索出了众多的成果。例如在高校德育课堂直接教学方法方面,有道德问题论证法、探究教学法、理解性教学法、批判教学法、多元文化教学法等;在高校德育的间接学习法方面,有服务-学习法、联通主义学习法、分散式学习法、科研规范结构等;还有以大学校长为代表的倡导者提出的整合教学方法,如宽阔学习经验法、整合的学术法、跨学科学习法以及科研-教学-学习联合体等。这些有关高校德育方法的主张,不仅深化了人们对高校德育功能的认识,而且确立了方法在高校德育中的地位,为开展丰富多彩的高校德育活动提供了方法指导。理论付诸实践,不仅能够检验理论的科学性,而且能够真正促进目标的实现。在高校德育方法主张下的高校德育方法的具体实践形式是实现高校德育目标的关键。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的实践形式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各高校德育方法呈现各具特色、多彩缤纷的局面。但总体上离不开以讨论、讲授、渗透为主的课堂教学方法和以网络、科研、服务体验、文化熏陶为主的日常德育方法两种形式。每一种方法都在不同的高校中体现为不同的形态,如讨论法中有新生研讨会、小班讨论、大班分组讨论;讲授包括互动式讲授、办公室时间、校园励志演讲等;渗透教学方法包括“课程串”、跨学科课程等;网络育德法如计算机辅助教学、开放课程、MOOC等;科研育德法如伦理研究、研究伦理、绿色实验室运动、学术诚信教育等;实践育德法包括慈善服务、周末活动等;校园文化育德法如关怀社区、宗教文化、海外游学等,由此体现了美国高校德育方法多元开放的特征。通过对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的系统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美国高校德育方法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仅形成了全面的德育方法体系,形成开放多样的德育方法实践模式,而且注重采用最新技术更新方法系统,保持其先进性;同时,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的多样性又容易导致相互之间的冲突,方法发展存在过于理想化的弊端,忽视了其在具体实践中可能产生反面道德影响的可能性。我们应该在批判借鉴的基础上,立足我国高校德育方法的缺陷,积极构建高校大德育课堂,融合直接德育课、德育渗透课以及各种跨学科德育课,推进我国高校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引进和开发新技术型德育方法等,促进我国高校德育方法的变革。

周雯[5](2018)在《庆阳民俗文化发展与传播研究 ——以庆阳香包、剪纸、刺绣为例》文中指出近几年,社会各界对民俗文化的关注和认识显着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民俗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民俗文化植根于民众物质生活土壤,又从物质生活反映了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并代表着普通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针对于民俗文化的研究,就是面向老百姓日常生活点滴的研究;而针对民俗文化发展传播的研究,则是对民俗文化在时间传承和空间扩布上的立体研究,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庆阳民俗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被称为“香包刺绣之乡”和“民间剪纸之乡”。本研究以庆阳的香包、剪纸、刺绣为例,运用参与式观察真正融入到手工艺人的生活之中,深度参与香包制作和售卖过程,掌握了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运用访谈法对文化部门的领导及工作人员,香包、刺绣、剪纸的手工艺人和生产经营者进行了访谈,了解了庆阳民俗的传承与发展现状;运用文本分析法,对上千幅作品进行文本分析,归纳总结了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全文分为5章,分别研究庆阳民俗文化的发展生态、起源、文化内涵、传播现状和发展策略,力求为庆阳民俗文化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发展方向。最终的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庆阳民俗文化要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要坚持对内传播民俗文化和对外发展民俗文化衍生品的双轨道发展策略。最后对于如何传承民俗文化和发展民俗文化衍生品提出了几点建议。

王晓萍[6](2017)在《基于中高职工艺美术专业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的研究》文中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2015年的网络搜索关键词之一。创业已经成为大学生毕业之后另一种就业途径,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内容,是深化高等教育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鼓励大学生创业,虽然有国家、地方政府支持,还有高校开设相关创业教育课程指导,但是关注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的比较多,忽略了中职学生的创业教育问题。目前在高职中没有关于工艺美术专业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学生创业还面临资金困难、经验少、政策及专业指导性不够等问题。美国、英国等欧美国家创业教育开展较早,有较为全面完整的课程体系,相关创业政策、基金、机构等职能部门也比较齐全,发展成熟。相对我国的创业教育,近两年来国家政策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全国各地的创业比赛、创业教育活动也越来越多,但同时面临的问题也很多。比如创业教育概念的界定、内涵及外延的定义不够清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不够系统,针对性不强,应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创业教育针对的人群除了高校、高职的学生之外,对于中职学生的创业教育培养课程没有系统的规划与设计;没有系统的总结学生创业成功的典型案例,分析其成功背后的原因;在互联网+时代下,创业教育发展的路径及对策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概念界定和工艺美术创业教育背景分析,从概念上厘清创业、创业教育、工艺美术的定义,文章就中高职工艺美术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背景分析进行论述,分析开展工艺美术创业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文章第二部分是对目前相关实践教学的具体做法和效果分析,具体做法分为两点,一是基于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线上平台(淘宝、微商)和线下平台(工作室、创客、众筹)开展工艺美术专业创业教育实践的研究;二是基于访谈和调查问卷的研究方法,通过采用对于问卷调查后取得数据进行基本情况分析与总结。效果分析主要分为课堂实施情况分析、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情况、对创业活动的指导及评价方式以及存在问题分析四个部分。文章第三部分是优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方案分析,通过课程体系原则、课程体系策略以及课程体系评价方式及效果开展分析。文章第四部分是探索构建工艺美术专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想,围绕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保障四个部分展开,最终为形成具有工艺美术专业和本土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提供一些建议及对策。文章的最后部分一是对目前工艺美术专业创业教育实践后的总结与反思,二是对“创新教育”之前瞻进行分析。

陈勉[7](2016)在《创业社团在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与途径》文中指出创业社团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载体。高职创业社团的良好发展,有利于提高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为例,阐述了创业社团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必要性与积极意义,说明创业社团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推动作用,并提出了引导创业社团良性发展的几点建议。

申潞娟[8](2016)在《与专业课程融合的创业课程研究 ——基于斯坦福大学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社会正处在重要转型期,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已成为社会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就必须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对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来说,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及创造力的人才,高等教育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因此现代高等教育应打破传统的就业教育观念,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可见大学创业教育是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而生。我国自1999年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清华大学承办的首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拉开创业教育帷幕,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已实施创业教育。然而,就其实施现状和效果而言,由于起步晚、起点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在课程设置、师资培养、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其中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如创业课程多为讲座、公选课或创业大赛等第二课堂形式,缺乏整体系统性等方面问题。对此,教育部有关文件指出,创业教育教学要坚持结合专业的原则,将高校创业教育有机融入相关的专业教育中。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应该是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一个基本方向,因为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相融合将更具实效性,可使学生专业素养的社会价值得到充分持续地发挥。美国斯坦福大学在创业教育开展方面成就卓着,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创业课程体系,尤其是各学院开设的结合专业特色的创业课程,为我国高校基于专业知识的创业课程建设提供了一个模板,值得探讨。带着这样的初衷,本文试图通过研究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创业课程体系,寻找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模式,为我国研究型大学构建创业课程体系提供有益借鉴,为其他类型的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提供参考。本文在对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课程体系整体了解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斯坦福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人文科学学院和工程学院的专业相关创业课程内容,探索专业课程和创业课程的融合原理。概括而言,斯坦福大学专业课程和创业课程的融合模式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课程目标定位高远;2.课程数目因专业而异;3.教学方法多样化;4.授课教师多元化;5.教学对象主要集中于本专业学生;6.课程评价以实践取向。根据斯坦福大学的实践经验,本研究认为我国研究型大学在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方面应从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师队伍这五个方面入手,以体现研究型大学定位的课程目标、衔接专业知识的课程内容、整合专业资源的课程设置、体现课程特色的教学方法和多元化构成的教师队伍等途径,实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全面融合,将创业思想理念逐步融入专业教学中。

郭曰铎,李鲲鹏[9](2014)在《不虚,不偏,不空——青岛科技大学教育实践活动实录》文中提出根据党中央和山东省委统一部署,青岛科技大学作为山东省第一批单位,自2013年7月中下旬正式启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省委督导组的指导下,学校党委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做到不虚、不偏、不空,教育实践活动取得群众满意的实效,为加快建设教学研究型高水平大学提供了有力保障。不虚:教育实践活动不走过场青岛科技大学把"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贯穿教育实

彭黎明[10](2014)在《项目管理在高校学生活动管理中的创新运用》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改革开放30余年,知识爆炸式增长,科技日新月异,各种文化与思想相互渗透,社会信仰缺失,竞争环境不公,社会个体自我而浮躁,大小环境和管理服务对象的变化给高校学生管理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尝试突破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和模式,试图找到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高校学生管理新模式,在现有的学生管理领域构建一个科学有效的新模式已成为高校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本文对学生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涉及到的几个核心概念重新进行了界定,对两者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到它们之间的共通性,从理论上对作为公共管理领域的项目管理学科运用到学生管理进行了可行性论证。文中选取了最能体现时代感的学生活动模块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在过程中参入学生管理工作的其他方面。详细阐述了传统学生活动管理存在问题,在遵循高校学生活动项目化管理原则的基础上,运用项目管理相应理论知识体系和常用方法与工具,科学而规范的操作活动项目的整个流程,有效提高高校学生活动管理层次和水平,更好发挥高校学生活动育人树人的作用。

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作品竞赛首次举办拍卖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作品竞赛首次举办拍卖会(论文提纲范文)

(1)“挑战杯”竞赛历程回顾和发展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挑战杯”竞赛的历史回顾
    (一)竞赛发起阶段:规模快速增长、赛制逐步完善
    (二)竞赛成长阶段:面向社会办赛、服务国家战略
    (三)竞赛成熟阶段:融入教育体系,服务经济社会
    (四)竞赛改革创新阶段:培育科创人才,助力民族复兴
二、“挑战杯”竞赛的发展逻辑
    (一)面向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孵化:社会—竞赛—学生和作品—社会
    (二)融入教育体系的创新能力培养和第二课堂活动:教育—竞赛—高校和教师—教育
    (三)坚持守正创新的不断改革创新和维护公平公正:竞赛自我优化完善
三、“挑战杯”竞赛面临的新挑战
    (一)大学生群体对科技创新的认识较为片面
    (二)竞赛评审的公平性和科学性亟须提升
    (三)竞赛导向存在“重比赛、轻育人”的偏离倾向
    (四)其他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的发展和竞争
    (五)“挑战杯”竞赛的理论研究跟不上赛事改革创新的步伐
四、推动“挑战杯”竞赛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巩固三级赛制、加强常态引领,增强竞赛群众性
    (二)扎紧制度笼子、完善评审体系,提升竞赛客观性
    (三)坚持育人导向、促进成果转化,加强竞赛创新性
    (四)明确职责定位、牢记初心使命,突出竞赛思想性
    (五)加强理论研究、深入总结经验,探索竞赛规律性

(2)兰坪县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生计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一)选题由来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移民生计问题研究
        (二)易地扶贫搬迁研究
        (三)文献简评
    三、基本概念
        (一)易地扶贫搬迁
        (二)移民
        (三)生计能力
    四、理论工具--可持续生计理论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回顾
        (二)问卷调查
        (三)结构式访谈
        (四)统计分析法
    六、创新之处
第一章 兰坪县易地扶贫搬迁概况
    一、兰坪县易地扶贫搬迁的缘起与进展
        (一)兰坪县易地扶贫搬迁的缘起
        (二)兰坪县易地扶贫搬迁的进展
    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情况
        (一)兰坪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概况
        (二)兰坪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概况
    三、兰坪县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概况
        (一)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基本状况
        (二)兰坪县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生计面临挑战
第二章 兰坪县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生计能力提升路径
    一、政府主导路径
        (一)劳动力转移
        (二)开发公益性岗位
        (三)移民就业能力提升
    二、企业帮扶路径
        (一)蔬菜基地
        (二)蓝莓基地
        (三)中药材基地
    三、社会支援路径
        (一)社会捐赠
        (二)社会组织支持
    四、移民自主发展路径
        (一)种植药材
        (二)外出务工
        (三)个体经营
第三章 兰坪县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生计能力提升成效评估
    一、搬迁前后生计资本现状描述性分析
        (一)自然资本
        (二)物质资本
        (三)金融资本
        (四)社会资本
        (五)人力资本
    二、搬迁前后生计资本对比定量分析
        (一)生计资本指标
        (二)生计资本综合指数
        (三)生计资本综合指数对比
        (四)移民生计能力总体评价
    三、移民的评价
        (一)对基础设施的评价
        (二)移民适应情况
第四章 兰坪县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生计能力提升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生计能力提升存在的问题
        (一)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不完善
        (二)社会企业承载力弱
        (三)移民自身造血能力差
    二、生计能力提升的建议
        (一)不断完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
        (二)大力扶持社会企业
        (三)增强移民自身造血能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中职财经类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研究 ——以福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关于创新创业教育及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
        二、国外关于创新创业教育及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创新与创新教育
        二、创业与创业教育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创新创业人才
        四、协同培养
    第二节 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构成要素
        一、政府
        二、中职学校
        三、行业企业
        四、学生
    第三节 理论基础
        一、人力资本理论
        二、三螺旋理论
        三、协同理论
第二章 福州市中职财经类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现状分析
    第一节 福州市中职学校基本情况
    第二节 福州市中职财经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情况
    第三节 福州市中职财经类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的与内容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三、调查结果分析
第三章 福州市中职财经类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问题分析
    第一节 保障机制弱化
        一、法律政策保障不完善
        二、资金保障差异化且不足
        三、缺乏协同专业运作平台
    第二节 协同机制不力
        一、校校协同不力
        二、校企协同不力
    第三节 约束机制松散
        一、缺乏对中职学校的约束机制
        二、缺乏对企业的约束机制
        三、缺乏对学生的约束机制
    第四节 评价监督机制缺位
第四章 提升福州市中职财经类协同创新水平的方式与路径
    第一节 提升中职财经类协同创新水平的方式
        一、强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培养
        二、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
        三、校长负责、校内多部门联动培养
    第二节 提升中职财经类协同创新水平的路径
        一、政府、企业深度参与中职育人全过程
        二、共建共享教育资源
        三、师资队伍协同培养
        四、共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
第五章 福州市中职财经类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机制构建
    第一节 完善保障机制
        一、法律政策和政府计划保障
        二、统筹服务、资金与人力资源保障
        三、搭建创新创业专业运作平台
    第二节 建立协同机制
        一、中职学校主动融入协同机制运行
        二、企业担当起建立协同育人机制责任
    第三节 强化约束机制
        一、加强对中职学校的约束
        二、加强对企业的约束
        三、加强对学生的约束
    第四节 实施评价监督机制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展望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三)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的发展进程
    一、建国初期高校德育方法的世俗化变革
        (一) 高校世俗德育方法的萌芽
        (二) 宗教德育方法有限度的调整
    二、19世纪高校德育方法的科学确立
        (一) 基于知识价值的学术性德育方法的确立
        (二) 以研究为中心的德育方法的确立
        (三) 基于实用价值的经验性德育方法的确立
    三、二战之后高校德育方法的曲折发展
        (一) 战后大学正规德育方法的弱化
        (二) 60年代学生运动与高校德育方法系统的崩溃
        (三) 70-80年代高校德育方法的恢复与重建
    四、20世纪90年代以后高校德育方法的多元发展
        (一) 高校特色化德育方法的发展
        (二) 高校国际化德育方法的发展
        (三) 高校市场化德育方法的发展
        (四) 高校技术化德育方法的发展
第三章 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的理论渊源
    一、自由主义的理论影响
        (一) 古典自由主义的理论溯源
        (二) 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发展
    二、人本主义的理论呼吁
        (一) 存在主义的理论思考
        (二) 个人主义的理论担当
    三、实用主义的理论基石
        (一) 经验主义的理论立场
        (二) 自然主义的理论原则
        (三) 工具主义的理论张扬
第四章 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理论
    一、全面主义德育方法理论
        (一) 进步主义德育方法理论
        (二) 价值澄清德育方法理论
        (三) 认知发展德育方法理论
    二、人本主义德育方法理论
        (一) 存在主义德育方法理论
        (二) 关怀德育方法理论
    三、德目主义德育方法理论
        (一) 理性为本的德育方法理论
        (二) 完善人格德育方法理论
第五章 美国高校德育的主要方法
    一、直接德育方法
        (一) 道德问题论证法
        (二) 探究教学法
        (三) 理解性教学法
        (四) 批判教学法
        (五) 多元文化教学法
    二、间接德育方法
        (一) 服务-学习法
        (二) 联通主义学习法
        (三) 科研规范结构
    三、整合德育方法
        (一) 宽阔学习经验法
        (二) 整合学术法
        (三) 跨学科学习法
        (四) 科研-教学-学习联合体
第六章 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的实践模式
    一、美国高校课堂德育方法的实践模式
        (一) 研讨模式
        (二) 讲授模式
        (三) 渗透模式
    二、美国高校日常德育方法的实践模式
        (一) 网络育德模式
        (二) 科研育德模式
        (三) 实践活动育德模式
        (四) 校园文化育德模式
第七章 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的评价与启示
    一、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的评价
        (一) 合理性
        (二) 局限性
    二、美国高校德育方法对我国的启示
        (一) 构建大德育课堂
        (二) 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
        (三) 开发新技术型德育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庆阳民俗文化发展与传播研究 ——以庆阳香包、剪纸、刺绣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对象选择与说明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庆阳民俗文化的发展生态
    第一节 庆阳的地理自然环境
        一、沟壑纵横的黄土残塬
        二、半湿润半干旱的季风气候
    第二节 庆阳的人文社会环境
        一、聚族而居的社会结构
        二、尚德务实的淳厚民风
        三、多民族融合,多宗教共存的文化环境
第二章 庆阳民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 香包-端午节驱虫辟邪的法物
    第二节 剪纸-古代巫术的道具
    第三节 刺绣-大禹遗风的沿袭
第三章 庆阳民俗文化的内涵
    第一节 图腾崇拜与生殖崇拜的原始文化遗存
        一、图腾崇拜的基因密码解读
        二、男女欢爱与生殖崇拜
    第二节 阴阳平衡与天人相应的古老哲学思想
    第三节 驱邪消灾与祈福迎祥的民俗文化心理
第四章 庆阳民俗文化的传播现状研究
    第一节 生产者:手工艺人现状
    第二节 接受者:消费者与消费市场现状
    第三节 传播内容:产品研发现状
    第四节 传播渠道:民俗文化的传播现状
    第五节 庆阳民俗文化传播效果
第五章 网络媒体时代庆阳民俗文化传播的对策
    第一节 对内传承民俗文化
    第二节 对外发展民俗文化衍生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致谢

(6)基于中高职工艺美术专业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概念界定和工艺美术创业教育背景分析
    2.1 核心概念界定
    2.2 中高职工艺美术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背景分析
第3章 目前相关实践教学的具体做法和效果分析
    3.1 开展工艺美术创业教育实践的具体做法
        3.1.1 基于案例分析的方法
        3.1.2 基于访谈法和问卷调查的方法
    3.2 开展工艺美术专业创业教育实践的实施效果
        3.2.1 课堂实施情况分析
        3.2.2 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情况
        3.2.3 对创业活动的指导及评价方式
        3.2.4 存在问题分析
第4章 优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方案分析
    4.1 课程体系原则
        4.1.1 个性与共性相结合
        4.1.2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4.1.3 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
    4.2 课程体系策略
        4.2.1 建设创业教育本土化教材
        4.2.2 实现跨专业跨学科的创业教育教学
        4.2.3 建立专兼职的师资队伍
        4.2.4 建立校内外创业平台,多渠道合作
    4.3 课程体系评价方式及效果
        4.3.1 课程评价方式
        4.3.2 课程评价的效果
第5章 探索构建工艺美术专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想
    5.1 工艺美术专业创业教育课程目标
    5.2 工艺美术专业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
    5.3 工艺美术专业创业教育课程实施
        5.3.1 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阵地
        5.3.2 师生产学研融合是提高创业教育科研服务能力的关键
        5.3.3 学院继续开展国际创业教育的新途径
    5.4 工艺美术专业创业教育的课程保障
        5.4.1 制度保障
        5.4.2 环境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创业社团在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与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高职创业社团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1.1 创业社团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必要性
    1.2 创业社团活动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积极意义
2 基于高职创业社团建设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途径
    2.1 依托创新创业课程指导创业社团的建立和发展
    2.2 加强社团创业导师队伍选聘, 引导社团良性发展
    2.3 培养社团骨干, 以点带面推动社团发展
    2.4 打造社团特色活动, 带动全员参与热情

(8)与专业课程融合的创业课程研究 ——基于斯坦福大学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框架
        1.研究目的及研究问题
        2.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案例研究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创业教育
        2.创业教育课程
        3.研究型大学
        4.社会创业
    二、国内外创业教育研究现状
        1.高校创业教育研究
        2.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研究
        3.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研究
第三章 斯坦福大学创业课程体系概览
    一、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发展社会背景
    二、斯坦福大学创业课程发展历程
    三、斯坦福大学全校创业课程体系
第四章 斯坦福大学与专业融合的创业课程分析
    一、斯坦福大学与专业相关创业课程内容
        1.地球科学学院与专业相关的创业课程
        2.人文科学学院与专业相关的创业课程
        3.工程学院与专业相关的创业课程
    二、斯坦福大学与专业融合的创业课程体系特点
第五章 讨论与启示
    一、课程目标体现研究型大学定位
    二、课程内容有效衔接专业知识
    三、课程设置注重整合专业资源
    四、教学方法体现课程特色
    五、教师队伍构建多元化群体
    六、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
    二、外文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斯坦福大学各学院创业课程汇总
    附录B 地科、人文及工程学院本科层次专业相关创业课程汇总
致谢

(10)项目管理在高校学生活动管理中的创新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论文总体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论文研究的总体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结构安排
第2章 高校学生管理与项目管理
    2.1 高校学生管理
        2.1.1 高校学生管理的概念界定
        2.1.2 高校学生管理的主要内容
        2.1.3 高校学生管理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2.2 项目与项目管理
        2.2.1 项目的定义及特点
        2.2.2 项目管理定义及特点
        2.2.3 项目管理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运用
        2.2.4 将项目管理理念引入学生管理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第3章 项目管理在高校学生活动管理中的应用设计
    3.1 高校学生活动和高校学生活动管理
        3.1.1 高校学生活动和高校学生活动管理的概念解读
        3.1.2 高校学生活动的分类
        3.1.3 高校学生活动管理存在的问题
    3.2 高校学生活动管理运用的项目管理内容
        3.2.1 项目计划与组织
        3.2.2 项目团队与项目冲突管理
        3.2.3 项目进度管理
        3.2.4 高校学生活动管理涉及的其他项目管理理论
        3.2.5 高校学生活动项目化管理原则
第4章 以文艺之春为例分析项目管理方法在学生活动过程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4.1 项目启动
    4.2 活动项目计划
        4.2.1 “文艺之春”活动项目策划
        4.2.2 “文艺之春”WBS 工作分解
    4.3 活动项目的实施与控制
    4.4 活动项目的收尾
        4.4.1 高校学生活动项目(“文艺之春”)评价步骤
        4.4.2 高校学生活动项目评价遵循的原则
        4.4.3 高校学生活动项目评价方法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作品竞赛首次举办拍卖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挑战杯”竞赛历程回顾和发展思考[J]. 秦涛,范煜. 青年发展论坛, 2020(04)
  • [2]兰坪县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生计能力提升研究[D]. 陶思吉.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中职财经类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研究 ——以福州市为例[D]. 袁小涵.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4]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研究[D]. 刘兴璀. 武汉大学, 2018(01)
  • [5]庆阳民俗文化发展与传播研究 ——以庆阳香包、剪纸、刺绣为例[D]. 周雯. 兰州大学, 2018(11)
  • [6]基于中高职工艺美术专业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的研究[D]. 王晓萍.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2)
  • [7]创业社团在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与途径[J]. 陈勉.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06)
  • [8]与专业课程融合的创业课程研究 ——基于斯坦福大学的案例研究[D]. 申潞娟. 南京大学, 2016(04)
  • [9]不虚,不偏,不空——青岛科技大学教育实践活动实录[J]. 郭曰铎,李鲲鹏. 教育, 2014(23)
  • [10]项目管理在高校学生活动管理中的创新运用[D]. 彭黎明. 南昌大学, 2014(02)

标签:;  ;  ;  ;  ;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作品大赛首次举办拍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