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中央青年与大学生谈保罗精神

共青团中央青年与大学生谈保罗精神

一、团中央机关青年与大学生共话保尔精神(论文文献综述)

李伟达[1](2021)在《中国共产党青年工作的百年发展历程与经验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坚持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青年工作,凝聚了中国青年的共同思想基础,构建了中国特色的青年工作体系,探索了形式多样的青年工作方法,开辟了青年工作的互联网新阵地,实现了青年工作的创新发展。党的青年工作呈现向上向好的积极态势,党对青年及其特点的认识逐渐深化,青年工作逐步制度化、多样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国共产党青年工作的宝贵经验,对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具有重要启示,概括起来集中体现在:必须始终坚持"党管青年"原则、准确把握青年工作的职责使命、加强理论教育和舆论引导、充分发挥青年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

黄明姝[2](2021)在《青年问题与创造社研究》文中提出

胡羽思[3](2021)在《新中国7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青年动员经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动员力是中国共产党广泛发动群众的一项重要政治能力,回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至现在的发展历程,中国革命、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都不开党的动员。在每一次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都展现了卓越的动员智慧和强大领导能力。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党的动员所蕴含的强大功能和独特魅力无时无刻不在现代社会治理和凝聚民众认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的动员力建设已经在历史传承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经验,持续焕发出蓬勃生机。尤其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成为了执政党,更加需要动员最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望。而青年是最具有朝气,最具有梦想的群体,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党的事业薪火相传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将这一接力棒传递下去。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无论是近代中国还是当代社会,青年的价值追求都天然的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目标相联系在一起。青年总能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以青年之力量谱写青春的史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发展事业,反复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本文从新的历史方位出发,以历史梳理的方式回顾新中国70年来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对青年的培养任务和要求,将培养青年作为时代新人的路径扎根在历史经验的土壤中,不断回答“为谁培养青年、怎样培养青年”的时代之问。本文的研究以新中国成立为青年动员研究的时间始点,具体研究内容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讨论研究缘由、研究现状、研究方法、重难点以及基本概念。第二部分为本文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本研究以党的群众路线理论、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和社会运动理论为课题的理论铺垫,将实现青年个体的全面发展和青年工作的创新性发展作为现实依据进而开展青年动员工作。第三部分是梳理新中国7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围绕党和国家的发展的中心任务,遵循青年的身心特征,结合社会动员的理论框架分析各阶段中国共产党青年动员的行为。第四部分是总结中国共产党青年动员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青年奋斗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青年动员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共产党青年工作的历史经验。最后一部分是未来展望。这一部分不仅是对以往正面经验的继承,更是结合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推进党的青年工作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李建楠[4](202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演变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其实一直为党、国家和教育界所关注,并且不断有相关政策出台。但从现实情况来看,相关政策的实施尚未完全改变人们对劳动的错误认识和态度,尚未彻底改变人们对劳动教育的错误认知。在一些教育场合,劳动教育甚至被当作惩罚学生的手段,这也背离了劳动教育的应有之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无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还是《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在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中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作用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的出台,都体现了进入新时代后中国共产党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劳动是创造人类社会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教育则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这其实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教育是伴随着人类劳动而出现的。我国的劳动教育,一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为基础,同时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教育理念,并根据我国国情合理采纳中外教育学者的相关理论和各国实践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关于劳动和劳动教育的论述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相关思想,不断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思想,为我国劳动教育事业提供了更丰富的理论支撑。因此,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劳动教育思想演变历程的梳理和挖掘,有助于厘清劳动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发展脉络,在理论层面推进对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的研究。同时,中国共产党的劳动教育思想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发展历程中已经出现诸多变化,这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而劳动教育对社会的改造作用也应加以考量,这样从整体上以历史视角分析劳动教育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劳动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理论上跟上时代步伐。围绕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的演变与发展,本研究在论证中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重点介绍本研究的背景,阐明研究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对国内外大量关于劳动教育思想及实践的研究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并说明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同时对研究中存在的创新点和现有不足进行总结。第二部分为研究中涉及的主要概念。其一是对劳动及劳动教育的概念梳理,通过古今中外对二者的认识做综合分析和界定;其二是通过分析劳动在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劳动能力提升、劳动形态变化、劳动范围扩展,阐明影响劳动教育相关主要概念变化的主要因素;其三是从树立劳动观念、培养劳动精神、提升劳动素养的角度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劳动教育的特征进行分析。第三部分为本研究的理论来源,着重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的劳动教育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观念和耕读教育理念,并对近现代中外学者对劳动教育的思考和探索进行概述。第四部分为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党的劳动教育思想的确立与曲折发展探析,通过对该时期党的劳动教育思想从确立到探索实践,再到“文革”期间的曲折探索的梳理,从劳动教育目的和实践效果进行剖析。第五部分是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之前,党对劳动教育思想的重塑与革新。改革开放带来的生产力快速发展,使得劳动教育思想在发展中添加了“技术”的元素,无论是从劳动素养还是综合实践出发,这时期的劳动教育思想开始强调综合技术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性。第六部分是进入新时代后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的全面构建。中国共产党明确了这一时期劳动教育思想的理论出发点和创新动力,在劳动教育思想中强调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塑造良好社会风气、培育人才创新能力,这些是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培育时代新人、破解人才培养问题的需要,同时将劳动教育延伸到社会不同主体,体现了新时代党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全面性。第七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演进与发展的经验及启示,指出劳动教育思想演进与社会主要矛盾紧密相关,在劳动教育思想发展中要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把握理论实际相结合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拓展实践平台,完善制度保障体系,使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更好发挥作用。

王文山[5](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教育研究》文中提出

邵明众[6](2021)在《共青团分类引导青年工作的基本状况、原因及对策——以M省为案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为主动适应时代发展和青年变化,分类引导青年工作作为共青团中央视为命脉的战略任务、根本任务被正式提出。本文以具有代表性的M省为案例,通过研究共青团分类引导青年工作的基本状况发现,共青团分类引导青年工作从团中央到团县域组织,落实力度层层递减;分类引导青年工作在县域以下难以推进;团组织对分类引导青年工作存在一定困惑;资源匮乏制约分类引导青年工作开展。其原因就在于共青团原有组织动员体系的功能弱化;基层团组织建设始终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改善;团干部培训缺乏现实针对性。改进对策在于打破现有的科层等级体系,推进团组织的扁平化;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重组",革新基层组织形态;改革现有的团干部培训模式,加强培训人才队伍建设;将青年工作纳入党政考核重要指标,真正实现"党管青年"。

刘定慧[7](2020)在《语言接触视角下汉语俄源词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语言接触是语言演变的根本动因。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其从学科发展到理论建设也都日臻完善。而语言接触引起的语言演变现象更是成为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不过,由于语言接触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学界对语言接触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的不均衡现象。主要表现为对国内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接触、普通话与方言接触着力较多,研究得也更为深入。而对汉语与外语之间相互接触的研究稍显薄弱,而就汉语与外语接触的研究而言,也主要集中于对汉语与英语、日语的接触研究,对汉语与其他外语的接触研究则关注不够。“五·四”时期开始,很多充满时代色彩的俄源词开始批量进入到汉语中,其所携带的社会文化意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然而,我国学者关于汉语外源词的论着中,大多比较重视英源词和日源词的研究,而对俄源词的研究则缺乏足够的关注。基于此,本文在先学研究的基础上以汉语中的俄源词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语言接触的视角出发对不同历史时期俄源词的引进特点、本土化规律和动因以及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活力状态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本文共分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通过对已有语言接触研究、语言接触引发的语言结构演变研究、语言演变中的词汇借用研究、汉俄语言接触中的汉语俄源词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后,指出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对不同历史时期俄源词的引进特点进行了研究。本章以重要的中俄(苏)交往历史事件为时间节点将俄源词的引进大致分为五个时期:恰克图边境贸易兴起时期、中东铁路修筑时期、“五·四”至解放前时期、中苏友好时期、苏联解体至今的新时期。通过参阅相关文献资料以及检索俄源词在《晚清、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BCC语料库》中的最早出现时间,界定了现有俄源词出现在汉语中的大致时间范围,从而将其归并到本文所划定的相应历史时期对其引进特点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汉俄语言接触范围、接触方式和接触主体的不同是造成不同历史时期俄源词呈现不同特点的主要原因。第三章主要对俄源词语音本土化及其主要动因进行了研究。本章在汉俄语音对比的基础上,对俄源词进入汉语后在音节结构演变及汉俄音系匹配方面呈现出的规律和特征进行了全面地分析研究。俄源词语音本土化首先体现在其进入汉语后发生了十分普遍的音节结构演变现象。本文发现,不仅俄语中独有的音节结构发生了演变,而且汉俄语言中共有的音节结构也发生了演变。据本文分析,增加音位和删减音位是俄源词音节结构演变主要方式,并且呈现出以增加音位为主的特点。汉俄音系匹配则是俄源词语音本土化的又一重要体现。本文发现,用汉语声母匹配俄语词首辅音、用汉语韵母匹配俄语元音的现象在汉俄语言接触中十分普遍。并且本文还发现了用汉语韵母匹配俄语辅音的特殊情况。通过对具体匹配形式进行归纳整理后,本文分析出了汉俄音系匹配的两种主要方式:相似匹配和条件匹配。结合对具体语言事实的分析后,本文认为,汉俄语音差异是促使俄源词音节结构演变的根本动因。而词汇借用过程中的知觉映射、音系知觉原则等汉语母语者的认知因素则是促成汉俄音系出现多种匹配形式的重要原因。这些因素同时也是俄源词语音本土化的主要动因。第四章主要对俄源词词汇本土化及其主要动因进行了研究。本章利用汉俄两种语言的大型综合语料库对俄源词在汉俄两种语言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对比,对俄源词进入汉语后在结构和表意方面的本土化规律和特点进行了详细地分析。俄源词进入汉语后在结构方面的本土化主要体现在产生了几种特殊的构词方式。这些构词方式不仅为汉语带来了全新的构词语素、构词模式,还将特殊构词中所蕴含的俄罗斯民族所特有的心理特征、文化背景和认知方式等也同时带到了汉语中,从而对汉语产生了影响。俄源词进入汉语在表意方面的本土化主要通过音义相兼、词义变化、语用意义变化、影响汉语固有词词义等多种方式来实现。通过一系列适应汉语语言体系的变化,俄源词在实现表意本土化的同时,也在填补汉语语义空缺、促使汉语语义系统重新调整方面影响了汉语。本文通过对具体语料进行分析后,认为俄源词进入汉语后词汇本土化的动因既有适应汉语语言环境的语言内部原因,也有社会、心理及文化因素等语言外部的原因。第五章主要从共时角度对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活力状态进行了研究。本章结合几个大型语料库的检索结果对筛选出来的近1000个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总体活力状态进行了宏观界定。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超过半数以上的俄源词在汉语中已经失去活力,只有少部分俄源词继续在汉语中维持活力。为了进一步考察俄源词在汉语中的具体活力状态,本文从存有活力的俄源词中甄选出了被2016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的俄源词作为考察样本,结合其在《人民日报》(2015-2019)中的使用情况,对其活力程度和活力特征进行了研究。本文发现样本中的俄源词虽然都属于本文所界定的有活力状态,但是其在汉语中的具体活力程度却存在差异。本文通过对具体语料进行分析后认为,使用频次、语义表达、语法功能、语用范围和语用领域等语言因素以及相关的社会因素均会对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活力状态产生影响。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语。主要对全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本文的研究价值和存在的不足。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不仅对汉语中的俄源词演变规律有了更全面、科学、客观地认识,而且对汉俄语言接触与语言演变也有了更系统地把握。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对非亲属语言之间词汇借用规律的理解和认识。词汇借用现象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常新课题,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在未来的研究中仍需不断完善和深化。

梁馨月[8](2020)在《新时代首都高校“青马工程”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是党和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任务,是革命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2007年5月15日共青团中央正式启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简称“青马工程”),2007年10月,共青团中央颁布《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的颁布为高校实施“青马工程”提供了政策支撑。本文致力于对新时代首都高校“青马工程”建设的研究,这一研究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青年成长成才、对培养和造就肩负强国使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新时代首都高校“青马工程”建设现状入手,在了解首都高校“青马工程”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围绕培养对象、培养内容、保障机制三个方面,将新时代要求与北京精神相结合,为新时代首都高校“青马工程”建设提出对策建议。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绪论部分。从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相关文件解读的角度出发,对当前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梳理。第二,对当前首都高校“青马工程”建设从涵义、历史依据、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的角度进行概述。第三,现状分析部分,用问卷调查法、个体访谈法、数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首都高校在校生和在职教师进行调查,总结建设成就,凝练和分析出当前首都高校“青马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即培养群体比较单一、培养内容不够完善、培养形式不够丰富、培养机制不够健全。从学校、学生两个层面剖析了问题的根源。第四,对策部分,从培养原则、基本素质、培养对象、培养内容、保障机制等方面对新时代首都高校“青马工程”建设提出了对策建议,培养原则要坚持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组织培养与自我教育相结合、首善意识与普遍要求相结合;完善新时代首都高校“青马工程”建设的具体措施,包括扩大培养对象、优化培养内容、完善保障机制等方面。第五,结论部分,对本文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

闫力[9](2020)在《闽西苏区中国共产党的体育思想及其实践研究(1929-1934)》文中认为

陈小凤[10](2020)在《新时代加强党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关怀下诞生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中国共产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共青团的存在和发展,对于凝聚广大青年投身社会建设,对于巩固和扩大党的青年群众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党与团在九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风雨同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青团顺应时代要求和形势变化,不断实现新发展。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就是要通过党的指导和帮助,解决好在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共青团”和“怎样建设共青团”的问题,这是新时代共青团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实现“党带团,团促党,党团共建”这一良好局面的必然要求。本文以深入研究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党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这一内容为中心,紧紧围绕着“党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关系是什么”“新时代为什么要加强党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以及“新时代怎样加强和改进党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这三个问题展开。从“党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关系是什么”出发,在探讨党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关系这一基本问题的基础上,从党对共青团工作领导的相关基本问题分析出发,研究和阐述了党对共青团工作领导遵循的原则及主要影响因素,并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党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关系的主要思想和重要论述。在此基础上,以党和团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会议为线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共青团工作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历史考察,以表明我们党在领导和帮助共青团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共青团建设经验;共青团也在党的领导下,在团结和凝聚广大团员青年跟党走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青年工作经验,这些宝贵的经验是指导未来党领导共青团工作的重要指南。从“新时代为什么要加强党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出发,通过问卷调查与研究,对当前党领导共青团工作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考察,并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阐明了新时代加强党对共青团工作领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从“新时代怎样加强和改进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出发,以问题为导向,直面当前党领导共青团工作的问题与挑战,多角度、多方面探索了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中国共产党对共青团工作领导的实践指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青年群体作为社会中最活跃的群体,也在时代变化发展中呈现出许多新特点。青年强则国强,引导和教育好青年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富强。共青团作为广大团员青年的引领者,作为为党培养优秀人才的后备学校,理应顺应新时代,实现新发展。从严治团是从严治党的题中应有之义,共青团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是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收官之年,在这一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为共青团的建设和改革提供方向和指南,使共青团继续发挥“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优良传统,继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更大范围地凝聚和团结广大团员青年投身到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事业当中,引领青年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奋斗。

二、团中央机关青年与大学生共话保尔精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团中央机关青年与大学生共话保尔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青年工作的百年发展历程与经验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共产党青年工作的百年历程
    (一)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青年工作的初探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青年工作的突破
    (三)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青年工作的创新
    (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青年工作的新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对青年工作的历史贡献
    (一)凝聚了中国青年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构建了中国特色的青年工作体系
    (三)探索了形式多样的青年工作方法
    (四)开辟了青年工作的互联网新阵地
三、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青年工作的经验启示
    (一)必须始终坚持“党管青年”原则
    (二)必须准确把握青年工作的职责使命
    (三)必须加强理论教育和舆论引导
    (四)必须充分发挥青年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

(3)新中国7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青年动员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基本概念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一、中国共产党青年动员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一)中国共产党青年动员的理论依据
        1.党的群众路线是动员的源动力
        2.社会动员理论提供了微观动员视角
        3.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丰富青年的科学内涵
    (二)中国共产党青年动员的实践依据
        1.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
        2.不断推进青年事业的发展和创新
二、新中国70 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青年动员的历史沿革
    (一)中国共产党青年动员的调整阶段-革命经验的历史延续(1949-1956)
        1.建国初期的社会背景及党的主要工作
        2.中国共产党围绕政治制度进行青年政治认同教育
        3.以马列主义的思想原则广泛占领青年思想阵地
        4.建立健全宣传组织机构加强对青年思想工作的领导
    (二)中国共产党青年动员的探索-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建设(1957-1966)
        1.全民范围内开展社会主义教育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
        3.榜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
        4.文学艺术的思想批判与政治斗争界限模糊
    (三)中国共产党青年动员的放缓-青年工作的缓慢推进(1967-1977)
        1.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2.文教科技战线的工作整顿与发展
    (四)中国共产党青年动员的新篇章-中国共产党的科学化动员(1978-1992)
        1.国家治理从群众运动式向科学化、常规化过渡
        2.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同步并行
        3.高校教育事业工作在改革中开创新局面
        4.媒介舆论建构青年群体的国家认同感
        5.充分发挥隐性教育资源的框架整合作用
    (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青年动员的稳步推进(1992-2012)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重建社会规范
        2.理论教育开展的常态化加深青年的集体认同
        3.互联网构建的“弱联系”逐步代替地域形成“强联系”
        4.正确的价值导向强化动员客体之间的“身份认同”
    (六)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青年动员的新发展(2012 年至今)
        1.新媒体时代下搭建网络动员的工具平台
        2.整合社会资源壮大青年发展空间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青年价值立场
        4.理想信念教育为青年思想塑魂
        5.新时代文化自信成为青年发展的动力之源
三、新中国70 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青年动员的历史经验
    (一)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观点指导工作
    (二)党高度重视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充分尊重青年发展的自主性
    (四)坚持党管青年的重要原则
    (五)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青年的价值涵养
四、中国共产党青年动员的继承和发展
    (一)民族复兴视域下锻造青年成为“时代新人”
        1.将中国精神融入理想信念教育构筑青年的精神家园
        2.多维度培育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良好道德风貌
        3.督促青年锤炼过硬的本领助力精准扶贫实践
        4.小结
    (二)坚持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为思想动员的出发点
        1.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青年的统一领导巩固思想基础
        2.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出发尊重青年的主体地位
        3.小结
    (三)以青年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投资青年发展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优先保障生存发展需要
        2.整合高质量文化资源为青年亚文化赋能
        3.完善青年相关制度保障青年发展的权益
        4. 小结
    (四)推动网络执政成为党管青年的实践探索
        1.党性与民间舆论场的良性交融塑造国家舆论引导力
        2.合理利用网络情感资源创建青年“情感共同体”
        3.统筹线上与线下双渠道形成青年实践力量
        4. 小结
    (五)提升青年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
        1.打造旗帜鲜明的文化符号建构青年文化身份认同
        2.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核心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大国形象
        3.提高我国跨文化传播的国际话语权保障文化安全
        4.小结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演变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劳动教育的一般解释
    2.1 劳动与劳动教育的概念诠释
        2.1.1 劳动
        2.1.2 劳动教育
    2.2 社会发展中导致劳动教育相关概念变化的主要因素
        2.2.1 劳动能力提升
        2.2.2 劳动形态变化
        2.2.3 劳动范围拓展
    2.3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劳动教育特征
        2.3.1 树立尊重广大劳动人民的劳动观念
        2.3.2 培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劳动精神
        2.3.3 提升面向人的全面发展的劳动素养
第3章 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的理论来源
    3.1 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的劳动教育观
        3.1.1 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3.1.2 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主要途径
        3.1.3 劳动精神是社会主义社会以及个体发展的需要
    3.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近现代教育学者的劳动教育理念
        3.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观念
        3.2.2 符合农业社会发展需要的“耕读”劳动教育理念
        3.2.3 中国近现代教育学者对传统劳动教育的反思
    3.3 国外学者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3.3.1 近代欧洲学者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和探索
        3.3.2 苏联教育学者在劳动教育方面的理论与实践
第4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的确立与曲折发展
    4.1 新中国成立后劳动教育思想的初步确立
        4.1.1 以“为工农服务”作为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
        4.1.2 以解决毕业生就业和人才紧缺为劳动教育契机
        4.1.3 “以俄为师”的劳动教育政策取向
    4.2 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的十年探索与实践
        4.2.1 劳动教育向“本土探索”的思想转变
        4.2.2 摆正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
        4.2.3 以培养有文化的劳动者为劳动教育目的
        4.2.4 通过课堂教学和勤工俭学进行劳动教育实践
    4.3 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的曲折探索
        4.3.1 以世界观改造为劳动教育重点
        4.3.2 以“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劳动教育目的
        4.3.3 “开门办学,上山下乡”的劳动教育实践
第5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的探索革新
    5.1 强调“技术”的劳动教育恢复与探索
        5.1.1 劳动与技术“合成”下的劳动教育
        5.1.2 以“为四化培养建设人才”为劳动教育目的
        5.1.3 通过开设劳动技术课进行劳动教育实践
    5.2 立足“素养”的劳动教育改革与深化
        5.2.1 劳动教育中“人”的回归
        5.2.2 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素质为劳动教育目的
        5.2.3 劳动教育列入综合实践活动
第6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的全面构建
    6.1 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意义审视
        6.1.1 劳动教育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基本前提
        6.1.2 劳动教育是培养现代化强国建设人才的重要支撑
        6.1.3 劳动教育是破解人才培养突出问题的现实需要
    6.2 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在新时代的发展
        6.2.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的理论出发点
        6.2.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的创新动力
    6.3 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思想建设的要点
        6.3.1 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6.3.2 塑造诚实劳动的良好社会风气
        6.3.3 培育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能力
    6.4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
        6.4.1 重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6.4.2 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的体制机制
        6.4.3 强化党员干部劳动教育,筑牢拒腐防变底线
第7章 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演进与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7.1 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演进的历史经验
        7.1.1 劳动教育思想演进与社会主要矛盾紧密相关
        7.1.2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党的劳动教育思想的根本遵循
    7.2 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发展的主要原则
        7.2.1 坚持理论实际相结合,在发展中丰富党的劳动教育思想
        7.2.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实践创新为社会提供合格建设者
    7.3 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实践的机制构建
        7.3.1 探索立德树人中劳动教育的合理路径
        7.3.2 拓展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实践平台
        7.3.3 不断完善劳动教育制度保障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6)共青团分类引导青年工作的基本状况、原因及对策——以M省为案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共青团分类引导青年工作的基本状况
    (一)从团中央到团县域组织,落实力度层层递减
    (二)分类引导青年工作在县域以下难以推进
    (三)团组织对分类引导青年工作存在一定困惑
    (四)资源匮乏制约分类引导青年工作开展
二、分类引导青年工作困境的原因探析
    (一)共青团原有组织动员体系的功能弱化
    (二)基层团组织建设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三)团干部培训缺乏现实针对性
三、改进分类引导青年工作的对策
    (一)打破现有的科层等级体系,推进团组织的扁平化
    (二)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重组”,革新基层组织形态
    (三)改革现有的团干部培训模式,加强培训人才队伍建设
    (四)青年工作纳入党政考核重要指标,真正实现“党管青年”

(7)语言接触视角下汉语俄源词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0 选题缘起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语料来源
    1.5 研究方法
    1.6 已有成果研究综述
        1.6.1 语言接触研究
        1.6.2 语言接触引发的语言结构演变研究
        1.6.3 语言结构演变中的词汇借用研究
        1.6.4 汉俄语言接触与俄源词研究
第二章 不同历史时期汉俄语言接触与俄源词的引进
    2.1 恰克图边境贸易兴起时期俄源词的引进
        2.1.1 “恰克图混合语”的形成与汉俄语言接触
        2.1.2 俄源词的引进与特点
    2.2 中东铁路修筑时期俄源词的引进
        2.2.1 “哈尔滨汉俄混合语”的形成与汉俄语言接触
        2.2.2 俄源词的引进与特点
    2.3 “五·四”至解放前时期俄源词的引进
        2.3.1 大批俄苏译着出版发行与汉俄语言接触
        2.3.2 俄源词的引进与特点
    2.4 中苏友好时期汉俄语言接触与俄源词的引进
        2.4.1 自上而下的“苏联热”与汉俄语言接触
        2.4.2 俄源词的引进与特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俄源词语音本土化及主要动因
    3.1 俄源词音节结构类型演变及方式
        3.1.1 俄语A类音节结构在汉语中的演变
        3.1.2 俄语C类音节结构在汉语中的演变
        3.1.3 俄源词音节结构演变方式
    3.2 汉俄音系匹配类型及方式
        3.2.1 汉语声母匹配俄语词首辅音
        3.2.2 汉语韵母匹配俄语元音
        3.2.3 特殊匹配
        3.2.4 汉俄音系匹配方式
    3.3 俄源词语音本土化的主要动因
        3.3.1 汉俄语音差异
        3.3.2 汉语母语者的认知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俄源词词汇本土化及主要动因
    4.1 俄源词结构演变类型
        4.1.1 音译语素组合构词
        4.1.2 汉俄混合式构词
        4.1.3 借俄重组式构词
        4.1.4 喻义仿造式构词
        4.1.5 汉语简缩式构词
    4.2 不同结构类型在汉语中的竞争
        4.2.1 意译形式取代音译形式
        4.2.2 意译形式与音译形式并存
        4.2.3 音译形式独立
    4.3 俄源词表意本土化
        4.3.1 音义相兼
        4.3.2 词义变化
        4.3.3 语用意义变化
        4.3.4 影响汉语固有词词义
    4.4 俄源词词汇本土化的主要动因
        4.4.1 适应汉语语言系统
        4.4.2 社会、心理、文化等因素的促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活力
    5.1 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总体活力
        5.1.1 失去活力俄源词的分布
        5.1.2 有活力俄源词的分布
    5.2 有活力俄源词的特点
        5.2.1 活力程度
        5.2.2 活力特征
    5.3 影响俄源词活力的因素
        5.3.1 语言因素对俄源词活力的影响
        5.3.2 社会因素对俄源词活力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8)新时代首都高校“青马工程”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难点、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难点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首都高校“青马工程”建设概述
    第一节 “青马工程”的涵义
        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内涵
        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内涵
        三、高校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新时代首都高校“青马工程”建设的历史依据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
        三、改革开放时期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
    第三节 新时代首都高校“青马工程”建设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三、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观
        四、习近平的青年观
    第四节 新时代首都高校“青马工程”建设的现实依据
        一、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举措
        二、培养担当强国大任生力军的时代要求
        三、建设“首善之区”的迫切需要
第二章 新时代首都高校“青马工程”建设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新时代首都高校“青马工程”实施情况
        一、调研方案设计
        二、实施的基本情况
        三、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二节 新时代首都高校“青马工程”实施中存在问题
        一、培养群体比较单一
        二、培养内容不够完善
        三、实践形式不够丰富
        四、培养机制不够健全
    第三节 新时代首都高校“青马工程”实施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层面
        二、学生层面
第三章 完善新时代首都高校“青马工程”建设的对策
    第一节 明确新时代首都高校“青马工程”建设的原则
        一、坚持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二、坚持组织培养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三、坚持首善意识与普遍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节 完善新时代首都高校“青马工程”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扩大培养对象
        二、优化培养内容
        三、完善保障机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新时代加强党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说明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意义
    二、相关文献述评
        (一)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二)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一) 研究思路
        (二) 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相关基本问题与思想基础
    一、党对共青团工作领导的相关基本问题分析
        (一) 党对共青团工作领导涉及的基本范畴
        (二) 党对共青团工作领导遵循的基本原则
        (三) 党对共青团工作领导的主要影响因素
    二、党对共青团工作领导的思想基础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理论
        (二) 中国共产党人的相关重要论述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共青团工作的历史考察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共青团工作的发展历程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三)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共青团工作的基本经验
        (一) 始终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发挥关键少数的作用
        (二) 始终坚持以服务青年为主线,注重提升服务的质量
        (三) 始终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重视思想教育的引领
        (四) 始终坚持继承与创新相融合,保持与时俱进的思路
第三章 新时代加强党对共青团工作领导的现实审视
    一、新时代加强党对共青团工作领导的新进展
    二、新时代党对共青团工作领导状况的调查分析
        (一) 调查研究的设计与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
        (二) 调查研究结果分析
    三、新时代党对共青团工作领导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一) 各级党组织在领导共青团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
        (二) 各级团组织在开展共青团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增强开拓精神
        (三) 青年群体和青年自组织的发展变化带来新挑战
第四章 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党对共青团工作领导的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规划与部署,提高共青团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一) 指方向、明定位,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
        (二) 构格局、推举措,接续发力推动团建工作
    二、强化培养与教育,坚定不移推进从严治团
        (一) 重培养、抓推优,加强共青团组织的队伍建设
        (二) 强“三性”、去“四化”,夯实基层团组织建设
    三、强化服务与带动,切实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作用
        (一) 配资源、建阵地,充实共青团组织的人财物资源
        (二) 定制度、建机制,坚持党建带团建助力工作开展
    四、强化改革与创新,实现共青团改革向纵深发展
        (一) 转方式、调方法,把握好新时代青年脉搏
        (二) 创思路、优载体,搭建共青团新媒体平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共青团工作现状调查问卷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团中央机关青年与大学生共话保尔精神(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青年工作的百年发展历程与经验启示[J]. 李伟达.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3)
  • [2]青年问题与创造社研究[D]. 黄明姝.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新中国7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青年动员经验研究[D]. 胡羽思. 广西师范大学, 2021
  • [4]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演变与发展研究[D]. 李建楠. 吉林大学, 2021(01)
  • [5]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教育研究[D]. 王文山. 中国地质大学, 2021
  • [6]共青团分类引导青年工作的基本状况、原因及对策——以M省为案例的研究[J]. 邵明众. 青年学报, 2021(01)
  • [7]语言接触视角下汉语俄源词演变研究[D]. 刘定慧. 吉林大学, 2020(01)
  • [8]新时代首都高校“青马工程”建设研究[D]. 梁馨月.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5)
  • [9]闽西苏区中国共产党的体育思想及其实践研究(1929-1934)[D]. 闫力.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10]新时代加强党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研究[D]. 陈小凤. 山东大学, 2020(10)

标签:;  ;  ;  ;  ;  

共青团中央青年与大学生谈保罗精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