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水混凝处理试验研究

矿井水混凝处理试验研究

一、矿井水混凝处理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永峰,石炳兴,徐旭峰,郑利祥,杨建超,郭中权[1](2021)在《高寒地区露天矿矿坑水混凝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解决高寒地区露天矿低温矿坑水悬浮物去除效率低、处理成本高等问题,研究了内蒙古某露天矿矿坑水的水量水质,利用粒径分析、Zeta电位表征了悬浮物的微观结构,采用静态混凝试验研究了悬浮物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该露天矿矿坑水水量和水温均呈夏高冬低两极化,全年矿坑水的水温有8个月处于10℃以下,7个月低于4℃;初沉后矿坑水中的悬浮物仍高于15 000 mg/L,悬浮物粒径大部分处于0.4~1.5μm且带负电,属于亚微米级颗粒物;室温下最佳的药剂组合为聚合氯化铝(PAC)+阴离子聚丙烯酰胺(APAM),最佳投加量分别为150 mg/L和1 mg/L,最佳混凝沉淀程序为快速混合搅拌(200 r/min) 2 min、絮凝搅拌(60 r/min) 15 min,静置沉淀15 min;全年以10℃为基准分为常规段(6~9月)和低温段(1~5月和10~12月)加药,由于低温减缓了混凝剂的絮凝反应,低温段加药量同比常规段增加20%~33%;混凝沉淀出水悬浮物和浊度分别小于50 mg/L和10 NTU,达到《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0426—2006)中的悬浮物含量限制要求。

王伟[2](2020)在《巨野矿区某煤矿高矿化度矿井水处理与综合利用》文中研究表明煤矿开采不可避免地排放矿井水,同时部分煤矿位于缺水地区。研究矿井水的处理与利用,有利于缓解煤矿缺水现状,提高绿色矿山建设和清洁生产水平,促进矿区生态文明发展。本文在总结分析国内外相关科技文献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巨野矿区某煤矿矿井水水化学特征,开展了高矿化度水处理技术、中低温矿井水余热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实践,拓展了矿井水综合利用途径,提高了绿色矿山建设和清洁生产水平。该研究可望为改进矿井水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论文取得如下主要成果:(1)深入分析了某煤矿矿井水化学特征及变化规律。该煤矿建井期间,矿井涌水量一度达到1600m3/h,投产以后很快趋于稳定,涌水量为1200m3/h左右。矿井涌水主要来源于3煤顶底板砂岩水和底板三灰水,3砂含水层涌水量为460m3/h左右,三灰含水层涌水量为430m3/h左右,温度大于40℃,矿化度超过4g/L,水化学类型为SO4-Na型水,为中低温高矿化度矿井水。(2)提出了高矿化度矿井水处理方案并开展了工程应用。设计了“超滤+反渗透(BWRO)+一级管式微滤除硬系统+反渗透(SWRO)+二级管式微滤除硬系统+离子交换+脱碳塔+电渗析+MVR蒸发结晶”的组合工艺方案,处理规模为740m3/h,设计进水全盐量、硫酸盐分别为4540mg/L、2510mg/L,出水全盐量、硫酸盐分别低于1600mg/L、650mg/L,满足山东省地方排放标准,同时优化管网布置,将部分出水用于煤矿生活、办公场所及东副立井工业场地。分析蒸发冷冻母液水质,提出后续蒸发结晶脱除氯化钠、杂盐途径,提高出水水质。(3)优化了中低温矿井水的综合利用方案。根据煤矿供暖现状,进行热量平衡核算,分析利用矿井水余热代替现有锅炉进行煤矿供暖的可行性,结合该煤矿工业广场布局及现有供水管网布置,确定煤矿余热资源优化布局及建设方案,实现了煤矿中低温矿井水余热综合利用。本论文有图30幅,表23个,参考文献82篇。

陈阳[3](2020)在《含氟矿井水除氟试验研究》文中提出含氟矿井水不仅影响矿井水的综合利用,也对周围水环境产生一定的危害。本文分别研究了混凝法、吸附法和电絮凝法对矿井水除氟效果。本研究主要采用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以及响应面试验等方法,以氟离子的去除为主要检测指标,浊度为次要检测指标,研究了各因素对试验效果的影响。并给出了矿井水除氟工艺方案,并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由混凝试验结果表明,以氟离子去除为主要指标时,混凝过程中四个因素的影响排序依次为pH、絮凝时间、助凝剂、混凝剂。混凝正交试验中,氟离子的最高去除率为59.43%,残余氟离子浓度为1.05mg/L,达不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标准(CF-≤1mg/L)。但混凝试验对于浊度的去除效果较好,去除率可达到98%以上。故采用混凝法无法有效去除矿井水中的氟离子。(2)通过吸附试验对混凝出水的氟离子进一步处理。结果表明,氟化物去除效果影响较显着的因素为pH>时间>温度>吸附剂。最优方案为:吸附剂为羟基磷灰石粉末5g,pH为4,吸附温度为25℃,吸附时间为90min。吸附正交试验中,残余氟离子浓度为0.35~0.79mg/L,可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CF-≤1mg/L)。改性原煤粉处理含氟矿井水研究发现,R2对于氟离子的吸附效果优于R1,其最高吸附容量可达到0.269mg/g,去除率为91.82%。对于矿井水中氟离子的吸附中,改性原煤粉R1和R2吸附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故采用混凝—吸附法可以有效的去除含氟矿井水中的浊度和氟离子。(3)由电絮凝试验结果表明,选用了 Al-Al极板,电絮凝时间为40min时,以氟离子浓度为响应值,电絮凝反应过程中的三因素的显着性顺序为pH>极板间距>电流密度,而且极板间距和pH的交互作用较为显着。最佳运行条件是电流为0.75A,电流密度为3.22mA/cm2,极板间距为4.88cm,pH为5.09,模拟氟离子去除率为93.95%。在电絮凝除氟试验动力学特性研究中,其动力学特性总体符合—级动力学。在电絮凝响应面试验过程中,氟离子平均去除率为88.52%。其中氟离子最高去除率为92.72%,所对应的剩余氟离子最低浓度为0.19mg/L,可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标准(CF-≤1mg/L)。对于浊度的去除效果,其最高去除率为97.73%,浊度为40.1NTU,效果相对较差。故为了有效的去除含氟矿井中的浊度和氟离子建议采用混凝—电絮凝法。综上所述,在含氟矿井水的处理过程中,当悬浮物含量较低时,可采用吸附法或电絮凝法,且电絮凝法去除效果优于吸附法;当悬浮物含量较高时,可采用混凝—吸附法或混凝—电絮凝法。图[48]表[24]参[94]

戚威盛[4](2020)在《内置导流筒旋流澄清器分离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煤矿开采程度的加快、加深,矿井废水逐渐呈现悬浮物含量高、粒级细、比重轻等新特点,加重了处理过程中的设备负荷,提高了运行成本。针对此类问题,本文提出“静态混合器+内置导流筒旋流澄清器”的矿井水处理新工艺。在处理过程中利用重介质(微砂)加强絮体比重、强度,在内置导流筒旋流澄清器离心力场、重力场的基础上实现泥水快速沉降分离。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内置导流筒旋流澄清器内部水体流场特性与颗粒相互作用情况进行探究,通过沉降分离试验探究操作参数与结构参数对分离性能的影响规律,完善旋流分离理论,指导内置导流筒旋流澄清器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以混凝动力学、旋流分离等理论为基础,推导内置导流筒装置的结构参数计算方法。建立内置导流筒旋流澄清器内流体运动方程,对复合力场下的微砂絮体进行受力分析,得出内置导流筒旋流澄清器絮凝区内微砂絮体粒径分布规律。利用Fluent对澄清器内部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全面分析了进口速度、内置导流筒外径、内置导流筒插入深度、内置导流筒倾斜角对流场中速度、湍动能、湍动能耗散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适当增加进口速度可以提高初始剪切强度,有利于絮体絮凝;适当增加插入深度可以延长水力沿程,有利于絮体生长;适当增加倾斜角可以减小速度梯度变化差值,避免大絮体破碎;适当增大外径可以提高初始速度梯度,有利于絮体絮凝。综合分析,选取最优参数组合:进口速度0.93m/s,插入深度50mm、倾斜角2°、外径180mm。通过试验对内置导流筒旋流澄清器的分离性能进行研究,对旋流澄清器有、无内置导流筒进行对比试验,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了不同操作参数,结构参数对分离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对比较重要的参数进行正交试验研究,得到最优参数组合。试验结果表明:内置导流筒旋流澄清器对比普通旋流澄清器处理性能显着提高,SS(悬浮物)稳定在50mg/L以下,悬浮物去除率稳定在95%以上,适当增大进口速度,有利于提高出水水质,但过大的进口速度则对絮体造成破坏;随着倾斜角度、插入深度、外径的增加,溢流出水水质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随着筒体高度的增加,溢流出水水质呈现先降低后逐渐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通过正交试验得进口速度0.93 m/s、外径180mm、插入深度50mm、倾斜角2°时,SS(悬浮物)可降低到36.2 mg/L,浊度可降低为7.7NTU,溢流颗粒数为12010个/ml。影响澄清器分离性能的主次顺序为:进口速度>外径>倾斜角>插入深度。在理论及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对宁夏某矿高达1000mg/L的矿井废水进行了工业试验研究,澄清系统预计处理量5m3/h,运行结果表明出水SS(悬浮物)稳定在10mg/L以下,底流浓度10%以上,实现矿井废水高效处理和底泥的快速回收,为矿井水高效处理系统的设计及模拟放大提供了设计依据。

孙凯[5](2020)在《西北荒漠区煤炭基地植被恢复的再生水水质要求及污水适度处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北荒漠区煤炭基地干旱缺水,可用水量较少。再生水(矿井水及生活污水)是其可利用于植被恢复的主要水源之一。本研究首先研究了适用于西北荒漠区煤炭基地植被恢复的再生水水质要求,之后根据再生水水质要求对生活污水和矿井水分别利用活性污泥与生物膜复合体系及纳滤膜过滤技术进行适度处理。并研究了满足再生水水质要求的适度处理运行参数,探究了污染物的去除机理,最后根据羊场湾矿区的再生水处理和利用给出技术经济概算。对西北荒漠区煤炭基地水土植被的保育、植被多样性建立、生态平衡维护、以及自然环境改善具深刻意义。根据西北地区生活污水及矿井水原水水质,结合国家再生水相关标准以及相关再生水用于植被恢复的文献,确定了适用于西北荒漠区植被恢复的再生水水质。再生水主要污染物控制指标为:浊度≤10 NTU;悬浮物≤30 mg/L;总硬度≤450 mg/L;氯化物≤350 mg/L;TDS≤1000 mg/L;COD≤65 mg/L;NH4+-N≤20 mg/L;TP≤4 mg/L。生活污水适度处理采用序批式泥膜一体HBR(复合生物反应器),形成污染物去除能力强的稳定活性污泥和生物膜的复合生物体系。序批式复合反应器采取厌氧-缺氧-好氧模式。达到适度污水处理要求的适宜运行工况为:进水15 min、厌氧90 min、缺氧90 min、好氧180 min、沉淀30 min、排水15 min,排泥10 d,最佳运行温度为25℃,最佳填料投加比例为1/4,最佳碳氮比为7/1。系统稳定运行5个月,结果显示序批式复合反应器具有较强的抗冲击和去污染能力,出水COD浓度为58 mg/L、NH4+-N浓度为9.4 mg/L、TN浓度为14 mg/L、TP浓度为2.8 mg/L,既保障污水中有机物的去除,又保证适量的氮磷作为植被灌溉时的营养物质。悬浮物和矿化度较高是西北煤炭基地矿井水的主要问题。结合混凝-沉淀预处理工艺去除水中悬浮物,采用以纳滤为主的膜过滤工艺达到脱盐目的。试验结果表明,混凝-沉淀预处理过程聚合氯化铝的投加量为80 mg/L,去除水中悬浮物和浊度效果最佳,出水浊度5.14 NTU、悬浮物8.55 mg/L。结合矿井水处理效果及经济性比选,选择NF90纳滤膜过滤技术。适宜的NF90膜操作压力为0.8 MPa、操作温度为25℃。采用2%的柠檬酸清洗并用氨水调节p H至2.5-4可以明显减小膜污染并且恢复膜通量。该工艺对羊场湾煤矿矿井水的处理效果明显,出水总硬度为14.64 mg/L、氯化物为331.12 mg/L、TDS为735 mg/L。在满足适度处理要求的同时,又节约了处理成本。根据工程场地—羊场湾矿区植被恢复规划,利用羊场湾矿区已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结合本研究提出的工艺及优化运行条件,给出了符合羊场湾矿区植被恢复的再生水适度处理技术的工程概算。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改进后效率提升30%,处理成本约为0.98元/吨,年平均生活污水总处理成本为40.75万元;矿井水处理成本为0.182元/吨,年平均矿井水总处理成本为114.478万元。

丁舒航[6](2020)在《煤矸石制备新型混凝剂及其应用试验研究》文中认为混凝是人类最早也是最常使用的水质净化方法,近年来,废水排放量随着当今经济的迅速发展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这意味着对混凝剂的需求逐年增加,混凝剂的生产原料铝矾土等矿物日趋减少甚至枯竭,这不仅提高了混凝剂的成本,也限制了混凝剂的生产,因此寻求混凝剂的新的廉价原料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煤炭占据能源的主导地位,煤矸石已成为一种排出量和储存量最大的工业废弃物,且煤矸石在放置过程中被风化会产生大量有毒物质及有害气体,对人体、生态都造成极大危害。但煤矸石中Al2O3、Fe2O3含量较高,从中提取氧化铝制备铝、铁产品是煤矸石资源化利用的一个重要途径。研究利用煤矸石制备新型复合混凝剂的工艺方法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对于有效减少煤矸石的堆存量及实现混凝剂的低成本工业化生产具有重要意义。钛盐具有无毒、混凝效果好的优点,以钛盐为原材料的钛基混凝剂是目前混凝剂研究的热点。但常见的钛基混凝剂如TiCl4等存在一定的缺陷,钛离子在水中会迅速水解,产生大量H+,使出水pH降低,对金属器械、管道等产生腐蚀。为了提高钛盐混凝剂的性能,各种钛基混凝剂被研制出来,但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煤矸石来进行钛基混凝剂制备的研究报道还鲜有人涉足。本课题首先利用煤矸石制备了无机高分子混凝剂,之后参考无机-无机复合混凝剂的制备原则,将钛盐与煤矸石制备的无机高分子混凝剂进行复合,制备了聚合氯化铝铁钙(Calcium aluminum ferric chloride PAFCC)及聚合氯化铝铁钛(Polyaluminum iron titanium PTAFC),研究了两种混凝剂的混凝反应最佳合成条件、最佳工况及反应机理,最后使用实际水体对两种混凝剂进行了效果验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煤矸石为原料,经过高温焙烧、酸浸、钛掺杂、聚合、熟化和浓缩干燥等过程,制备了高效无机高分子混凝剂PAFCC、PTAFC;(2)系统性地研究了酸浸液固比、酸浓度、酸浸时间、酸浸温度对煤矸石中金属离子铁、铝、钙离子的溶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铁、铝、钙离子的溶出率最高的条件为液固比7:1、盐酸浓度为8 mol·L-1、酸浸温度100℃、反应时间3小时;(3)系统性地研究了pH、聚合温度、聚合时间、熟化温度、熟化时间对PAFCC混凝性能的影响以及钛投加量、pH、聚合温度、聚合时间对PTAFC混凝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AFCC的最佳制备条件为:酸浸液pH=2,聚合温度60℃,搅拌反应5小时,在40℃下熟化28小时;PTAFC的最佳制备条件为:钛铁摩尔比0.3、pH=1.5、聚合温度60℃、聚合时间3 h;PAFCC在投加量110 mg·L-1、pH=9、反应温度20℃、慢速搅拌速度40 r·min-1,静置10min后混凝效果最佳,浊度去除率达到98%;PTAFC在投加量70 mg·L-1、pH=7、反应温度20℃、慢速搅拌速度40 r·min-1、静置10min的混凝条件下,浊度去除率达到99%以上,余浊小于1NTU;(4)研究了PAFCC和PTAFC对城镇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出水及炼化废水浊度、CODcr、总磷和氨氮的去除效果,同时研究了PAFCC和PTAFC对煤矿矿井水浊度、CODcr、色度的去除效果,并与市购聚合氯化铝(Polyaluminium chloride PAC)进行了对比。PAFCC和PTAFC对城镇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出水和炼化废水的浊度和总磷有极好的去除效果,同时对CODcr和氨氮有一定去除能力,总体而言污染物去除能力去除率PTAFC>PAFCC>PAC,这可能是由于PAFCC中Al(Ⅲ)、Fe(Ⅲ)及Ca(Ⅱ)在处理原水时发生协同增效作用,可以更好地发挥吸附电中和和压缩双电层作用,PTAFC中存在更高价态的Ti(IV),能使混凝剂电性中和和压缩双电层能力加强,所以PTAFC对水中污染物的去除率更高。研究成果对有效减少煤矸石的堆存量、拓宽煤矸石利用渠道,实现混凝剂的低成本、高效率工业化生产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朱云浩[7](2019)在《河北某矿矿井水处理工艺研究及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河北南部某矿区矿井水排放量为6000m3/d,矿井水中悬浮物含量为350380mg/L,溶解性总固体为1709.7mg/L,硬度为83.2mg/L(以CaCO3计)。为了使处理过后的矿井水达到矿方对回用水水质及回收率的要求,满足出水TDS≤200mg/L,总硬度≤10mg/L,回收率≥85%,通过试验研究和方案比较,确定最佳工艺流程及参数,并完成工艺设计。混凝沉淀试验结果表明,当PAC投加量为170mg/L、PAM(阴离子型)投加量为0.6mg/L时,沉淀出水浊度为4.6NTU,去除率为98.7%。由于在混凝沉淀法中PAC投加量过高,因此考虑采用二次混凝+沉淀法进行处理:当一次混凝投加100mg/L PAC、二次混凝投加20mg/L PAC+0.6mg/L阴离子型PAM时,沉淀出水浊度为4.6NTU,去除率为98.7%,采用二次混凝+沉淀法PAC投加量较混凝沉淀法减少了29.4%。在二次混凝+沉淀法最佳试验条件下进行石灰软化试验,当Ca(OH)2的投加量为120mg/L时,沉淀出水浊度为14.3NTU,硬度为43.3mg/L,硬度去除率为47.9%,除硬效率较低且增加了出水浊度与污泥量。使用001×7钠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对经二次混凝+沉淀法处理过后的水样进行软化,试验得出此树脂的工作交换容量为945.8mmol/L,考虑到本工程矿井水原水硬度较低且对软化水质要求较高,最终选择采用离子交换法对矿井水进行软化处理。通过对目前工程中常用的澄清池、滤池与除盐工艺的比较,综合考虑确定处理工艺流程为:预沉调节池→水力循环澄清池→普通快滤池→中间水池→超滤系统→钠离子交换器→高效反渗透系统。根据工艺流程,进行了工程设计计算。本矿井水处理项目总投资为652.06万元,处理成本为1.89元/吨水,经处理过后的矿井水回用至矿区各个用水系统中,解决了该矿区用水紧张的问题,达到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张晓航[8](2020)在《气浮-加载絮凝-零价铁过滤处理煤矿矿井水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不断推进,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占比中始终保持在高位。伴随着煤炭开采,就会排放大量矿井水,矿井水直接排放不仅污染环境,还会造成水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由于我国高端装备制造水平的不断提升,井下开采综采化率与煤炭产量亦不断提高,导致外排矿井水具有了一些新特点,主要表现在:①大型综采设备和液压支架的“跑、冒、滴、漏”现象使矿井水中乳化油含量增加。②采掘速度的提升使矿井水中悬浮物以及与水文地质条件有关的特殊污染物浓度提高,这些新特点造成传统矿井水处理工艺在运行中出现诸多问题。另外,中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煤炭主产区,矿井水作为一种生态补水,当地普遍要求煤矿企业外排水需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水体要求,对水中含有的石油类和特殊污染物(如硒、砷、汞等)均规定了限值,其他地区则要求外排水需满足《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同时,若矿井水进行井上或井下回用,各回用途径均对水中悬浮物和乳化油含量作出要求。矿井水所具有的新特点以及未来水质标准的日趋严格,对水处理装备的处理效果和集成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开发出一种能够适应矿井水新特点的,满足不同地区不同水质要求的,兼具工艺流程短、占地面积小、耐冲击负荷强且具有相当智能化的集成化装备就格外重要。本文以陕西省紫阳县某煤矿矿井水作为研究对象,该矿井水中乳化油、悬浮物和硒含量超标,通过工艺比选确定采用气浮-加载絮凝-零价铁过滤工艺对该矿井水进行处理,以达到相关排放标准。在气浮单元中,针对传统溶气释放器所存在的诸多问题,设计出一种新型溶气释放器,对该释放器气泡生成与变化机理进行探究,归纳相关设计方法,经小试试验筛选出最优破乳药剂和复配配方,并与传统TV型释放器比较乳化油去除效果。采用加载絮凝单元去除水中的高浓度悬浮物,经一系列因素筛选试验确定各因素之间的交互关系并得到最优反应条件。在该条件下,观察絮体的分形维数、回转半径、孔隙率和特征长度等形态特征,分别采用普通与改进有限扩散凝聚(DLA)模型对生成絮体形态特征进行对比,推导出普通絮体和加载絮体沉降速率方面的差异,并通过沉降试验验证;依据斜管沉淀模型比较了普通絮凝和加载絮凝在沉淀总效率上的差异,验证加载絮凝对斜管堵塞的缓解效果。对于水中的硒,采用零价铁过滤的方法去除,考察了不同反应条件对硒去除率的影响,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分析(XRD)方法对除硒前后零价铁性质变化进行表征。根据气浮单元、加载絮凝单元和零价铁过滤单元小试试验结论,使用中试试验装置进行验证性运行,分别采用反相传播人工神经网络(BPNN)、广义回归人工神经网络(GRNN)和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NN)对运行数据进行拟合,确定了最优智能化控制方法。通过上述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释放器软管中气泡的大小和数量是水空化因素、气液传质因素和气泡间的聚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释放器的孔径、管径和溶气压力等条件均会对以上因素产生影响,进而改变释放器的处理效果;通过比较数值计算粒径与实际出口处释放气泡的粒径,可知采用的计算方法具有相当的准确性,可用来指导工程实践应用;通过小试试验,确定最优破乳药剂配方为AR:PFS:PAM=10mg:40mg:0mg,采用连续试验的方式,认为新型释放器的乳化油去除表现优于传统TV型溶气释放器。(2)在影响加载絮凝和普通絮凝出水水质的诸多条件中,混凝剂投加量、絮凝剂投加量、熟化池搅拌强度、注射池搅拌强度均对出水水质有显着影响。在最优反应条件下,改进DLA模型生成的絮体与实际絮体在形态特征方面具有较好的吻合性,通过沉降速率试验观察到加载絮体和普通絮体理论沉速值和实测沉速值拟合曲线之间的差距较小,说明理论计算方法可以有效表示絮体的实际沉降过程;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结果得出加载絮凝的实际沉淀总效率高于普通絮凝实际沉淀总效率的结论,并认为加载絮凝可以有效缓解沉淀池斜管积泥和堵塞现象的发生。(3)零价铁除硒过程中滤料回流对滤层中的滤料均质和单质硒的分离具有重要影响;滤池滤速、滤层高度和停留时间对硒的去除率均有重要影响,滤速上升会显着降低硒的去除率;在一定范围内,滤层高度的增加将可使含硒矿井水中硒的去除率增加,但当超出一定范围时,则硒去除率随滤层高度的增加而减少;对于接触时间,随着时间的延长,滤料对水中硒的去除率会逐步提高。滤料回流对过滤时间有显着影响,当滤料回流时,随过滤时间的延长,滤池硒去除率始终保持稳定状态;当滤料不回流时,随过滤时间的延长,硒的去除率呈下降趋势,但与传统除铁锰滤池相比,降幅较小,说明该滤料具有除硒容量高、使用寿命长的特征。(4)分别采用BPNN、GRNN和RBFNN三种人工神经网络拟合中试装置的参数关系,从R2和RMSE两个指标可知,RBFNN的表现均好于另外两种人工神经网络。通过人工神经网络控制与小试试验最优反应条件对比,认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在于处理规模的差异,较少的处理规模更有利于药液溶液与原水的混合,混匀时间更短,反应也更为充分。较大的处理规模则意味着需要更大的搅拌强度,则接近搅拌桨叶处将拥有更大的水力剪切力,不利于絮体的生成与持续生长。

张怡晓[9](2019)在《煤矿矿井废水絮凝药剂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混凝处理是最常用的处理煤矿矿井废水的方法,而絮凝剂起着关键的因素。本研究采用物理共混法制备絮凝剂,并优选、优化制备出聚合硅酸铝铁-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PSAF-APAM),应用处理煤矿矿井水降低COD与浊度的浓度,并确定混凝沉淀的最佳工艺条件,使之COD与浊度达到地表水II级标准,解决目前由于絮凝药剂选用不当与之使用运行工艺条件造成的煤矿矿井水处理药剂投加量高、效果差的问题,并根据试验参数进行絮凝沉淀池的设计。通过单因素法分析复合絮凝剂制备过程中pH、温度、时间、聚硅酸铝铁与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配比各因素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复合絮凝剂最佳制备条件PSAF:APAM配比为10:1,pH值为2,混合时间为1h,温度为40℃。表征证明,聚硅酸铝铁(PSAF)与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APAM)的结合,综合了两种絮凝剂的优点,增大了絮凝剂的吸附表面积,APAM的添加增加了聚合硅酸铝铁的吸附架桥、网捕与电中和作用。通过煤矿矿井水处理研究,确定PSAF-APAM复合絮凝剂处理矿井废水采用混凝沉淀时最优条件为:复合絮凝剂最佳投加量为60.00 mg/L,降低温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无需调节pH值仍达到最佳处理效果,快速搅拌,即实际运行凝聚阶段,时间为2 min、速率为500 r/min;慢速搅拌,即实际运行矾化阶段,时间为5 min、速率为120r/min;并且静置沉淀时间为2h,即实际运行停留时间为2h。运行此条件,复合絮凝剂处理矿井水,COD与浊度去除效果98.00%与99.34%,剩余量分别为4.00 mg/L、1.45 NTU,达到了地表水II级标准。并且与煤矿原絮凝剂对比效率各自提高2.54%、11.57%,投加量降低40%,每吨水处理成本降低了 0.07元。本研究制备的复合絮凝剂PSAF-APAM具有高效、节约的絮凝剂,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与研究价值。通过对絮凝-斜板沉淀池设计计算,处理水量为12000 m3/d,絮凝池3个规格为3.3×3.3×3.3 m;斜板沉淀池规格为16×14×5 m。

汪伟,贾宝山,祁云,李守国[10](2019)在《高浊度矿井水资源化处理条件优选试验研究》文中提出为了解决高浊度矿井水直接排放造成资源浪费的问题,针对晋牛煤矿矿井水水质和利用现状,进行了资源化处理条件优选试验,研究了不同混凝剂及投放量对水样浊度的影响,并对絮凝剂的最佳投放时间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原浊度为175.4 NTU的矿井水,采用投放浓度为1.5m L/L的聚合氯化铝(PAC)作为混凝剂和浓度0.8 mL/L的聚丙烯酰胺(PAM)作为絮凝剂配合使用,并且PAC投放时间要超前PAM投放时间90 s时混凝能力最佳,出水浊度为2.9 NTU,浊度去除率达98.3%,总投放成本大幅降低但能够保证出水水质,能够实现高浊度矿井水的资源化。

二、矿井水混凝处理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矿井水混凝处理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高寒地区露天矿矿坑水混凝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设备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内蒙古某露天矿矿坑水基本特征
    2.2 矿坑水悬浮颗粒物表征
        2.2.1 悬浮物粒径分布及微观结构
        2.2.2 矿坑水悬浮物荷电性
    2.3 混凝试验
        2.3.1 混凝剂种类和投加量的影响
        2.3.2 助凝剂种类及投加量的影响
        2.3.3 搅拌速率的影响
        2.3.4 絮凝反应时间的影响
        2.3.5 水温的影响
        2.3.6 处理药剂成本及对比
3 结论

(2)巨野矿区某煤矿高矿化度矿井水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煤矿矿井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3 煤矿矿井水的利用现状
2 巨野矿区某煤矿矿井水水质特征
    2.1 矿井水来源分析
    2.2 水质变化情况
    2.3 现状及存在问题
3 高矿化度矿井水处理工艺设计
    3.1 处理规模
    3.2 设计进出水水质
    3.3 高矿化度矿井水处理技术路线
    3.4 工艺比选
    3.5 工程设计与运行分析
    3.6 小结
4 中低温矿井水热源应用
    4.1 热源应用技术
    4.2 煤矿热源需求及供暖现状
    4.3 煤矿余热资源赋存及利用现状
    4.4 煤矿余热资源利用布局优化
    4.5 余热利用效果分析
    4.6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含氟矿井水除氟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沉淀法
        1.4.2 电絮凝法
        1.4.3 吸附法
        1.4.4 膜处理法
        1.4.5 离子交换法
        1.4.6 组合工艺除氟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仪器与装置
    2.2 试验药品
    2.3 试验材料
    2.4 试验方案
        2.4.1 原水采集与分析
        2.4.2 混凝试验
        2.4.3 吸附试验
        2.4.4 电絮凝试验
    2.5 试验数据分析
3 混凝沉淀法处理含氟矿井水试验研究
    3.1 混凝单因素试验
        3.1.1 混凝剂对氟离子和浊度去除效果的影响
        3.1.2 助凝剂对氟离子和浊度去除效果的影响
        3.1.3 pH对氟离子和浊度去除效果的影响
        3.1.4 絮凝时间对氟离子和浊度去除效果的影响
    3.2 混凝正交试验
        3.2.1 混凝正交试验结果
        3.2.2 混凝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吸附法处理含氟矿井水试验研究
    4.1 常用吸附剂对氟离子吸附单因素试验
        4.1.1 常用吸附剂对氟离子去除效果的影响
        4.1.2 投加量对氟离子去除效果的影响
        4.1.3 pH对氟离子除氟效果的影响
        4.1.4 吸附时间对氟离子去除效果的影响
        4.1.5 吸附温度对氟离子去除效果的影响
    4.2 吸附正交试验
        4.2.1 吸附正交试验结果
        4.2.2 吸附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4.3 吸附动力学试验
    4.4 改性原煤粉处理含氟矿井水研究
        4.4.1 投加量对氟离子吸附效果的影响
        4.4.2 pH对氟离子吸附效果的影响
        4.4.3 温度对氟离子吸附效果的影响
        4.4.4 吸附时间对氟离子吸附效果的影响
        4.4.5 改性原煤粉吸附动力学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电絮凝法处理含氟矿井水试验研究
    5.1 电絮凝单因素试验
        5.1.1 pH对电絮凝除氟效果的影响
        5.1.2 电流密度对电絮凝除氟效果的影响
        5.1.3 时间对电絮凝除氟效果的影响
        5.1.4 极板间距对电絮凝除氟效果的影响
        5.1.5 极板材料对电絮凝除氟效果的影响
    5.2 电絮凝除氟响应面曲线
        5.2.1 响应面试验结果
        5.2.2 响应面试验结果分析
    5.3 电絮凝除氟动力学特性
    5.4 含氟矿井水除氟工艺比较研究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4)内置导流筒旋流澄清器分离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工作
2 理论基础及系统设计
    2.1 微砂絮凝理论分析
    2.2 澄清器基本理论
    2.3 微砂絮体的动力学分析
    2.4 内置导流筒旋流澄清器性能评价指标
    2.5 本章小结
3 内部流场数值模拟
    3.1 数值模拟理论基础
    3.2 几何建模与网格划分
    3.3 流场模拟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分离性能试验
    4.1 试验装置及方案
    4.2 旋流澄清器分离性能试验
    4.3 本章小结
5 工业试验
    5.1 矿井水处理工艺试验研究
    5.2 长期运行试验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5)西北荒漠区煤炭基地植被恢复的再生水水质要求及污水适度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2.1 氧化沟法
        1.2.2 厌氧/缺氧/好氧(A~2/O)工艺
        1.2.3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
        1.2.4 生物接触氧化法
        1.2.5 曝气生物滤池(BAF)
        1.2.6 膜生物反应器(MBR)法
        1.2.7 复合生物反应器(HBR)
    1.3 矿井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3.1 蒸馏法
        1.3.2 电渗析法
        1.3.3 纳滤法(NF)
        1.3.4 反渗透法(RO)
    1.4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课题来源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内容
        1.4.4 技术路线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 实验装置
        2.2.1 生活污水适度处理实验装置
        2.2.2 矿井水适度处理实验装置
    2.3 实验方法
        2.3.1 生活污水适度处理实验
        2.3.2 矿井水脱盐实验
    2.4 主要分析指标及检测方法
        2.4.1 生活污水水质指标测定
        2.4.2 矿井水水质指标测定
        2.4.3 微生物群落分析
        2.4.4 纳滤膜表面结构表征
    2.5 数据处理
3 西北荒漠区煤炭基地植被恢复的再生水水质要求研究
    3.1 羊场湾矿区生活污水及矿井水水量调研
    3.2 生活污水水质调研
    3.3 矿井水水质调研
    3.4 再生水水质标准分析
    3.5 用于西北荒漠区植被恢复的生活污水出水水质要求
    3.6 用于西北荒漠区植被恢复的矿井水出水水质确定
    3.7 小结
4 生活污水适度处理研究
    4.1 HBR的挂膜启动
    4.2 HBR的 HRT优化
        4.2.1 HRT对 COD去除的影响
        4.2.2 HRT对氮去除影响
        4.2.3 HRT对TP去除的影响
    4.3 HBR填料投加比例的优化
        4.3.1 填料投加比例对COD去除的影响
        4.3.2 填料投加比例对NH_4~+-N去除的影响
        4.3.3 填料投加比例对TN去除的影响
        4.3.4 填料投加比例对TP去除的影响
    4.4 进水碳氮比对序批式复合反应器效果的影响
        4.4.1 进水碳氮比对COD去除的影响
        4.4.2 进水碳氮比对氮去除的影响
        4.4.3 进水碳氮比对TP去除的影响
    4.5 温度对HBR出水效果的影响
        4.5.1 温度对反应器出水COD的影响
        4.5.2 温度对系统内氮去除的影响
        4.5.3 温度对反应器出水TP的影响
    4.6 低温下系统出水达标所需HRT研究
        4.6.1 HBR系统温度为15℃时出水COD浓度达标所需的HRT
        4.6.2 HBR系统温度为10℃时出水COD浓度达标所需的HRT
    4.7 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分析
        4.7.1 多样性分析
        4.7.2 温度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4.8 小结
5 矿井水适度脱盐处理研究
    5.1 混凝-沉淀预处理优化
    5.2 膜组件的选择
        5.2.1 UA60膜操作条件优化
        5.2.2 NF90膜的操作条件优化
        5.2.3 BW30膜的操作条件优化
    5.3 NF90膜污染特征
        5.3.1 NF90膜污染原因分析
        5.3.2 NF90膜清洗
        5.3.3 NF90膜表面的扫描电镜分析
    5.4 小结
6 技术经济概算
    6.1 工程实施区域概况
        6.1.1 地理环境
        6.1.2 气象条件
        6.1.3 水文特征
        6.1.4 植被选择
    6.2 生活污水回用成本估算
    6.3 矿井水回用成本估算
    6.4 生态节水效应
    6.5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副导师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6)煤矸石制备新型混凝剂及其应用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煤矸石基本概况
        1.2.1 煤矸石及其危害
        1.2.2 国内外煤矸石利用现状
    1.3 混凝基本概况
        1.3.1 混凝技术的研究进展
        1.3.2 混凝的主要机理
        1.3.3 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
        1.3.4 混凝剂制备工艺
        1.3.5 混凝剂的种类
    1.4 研究目的、内容及研究意义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4.3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4 技术路线
        1.4.5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试剂和实验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煤矸石原材料成分分析
    2.2 煤矸石酸浸及检测方法
        2.2.1 煤矸石酸浸方法
        2.2.2 酸浸液成分检测方法
    2.3 混凝剂的制备及实验水样的制备(采集)
        2.3.1 PAFCC的制备
        2.3.2 PTAFC的制备
        2.3.3 模拟水样的制备
        2.3.4 实际水样的采集
    2.4 混凝实验及水质指标的测定
        2.4.1 混凝实验
        2.4.2 水质指标的测定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酸浸取法提取煤矸石中铝、铁、钙离子的研究
    3.1 实验方法及实验原理
        3.1.1 煤矸石的热活化
        3.1.2 煤矸石的酸浸取法
    3.2 酸浸单因素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液固比的影响
        3.2.2 酸浓度的影响
        3.2.3 酸浸反应温度的影响
        3.2.4 酸浸反应时间的确定
    3.3 响应面优化分析
        3.3.1 铁离子析出率响应面实验结果与讨论
        3.3.2 铝离子析出率响应面实验结果与讨论
        3.3.3 钙离子析出率响应面实验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聚合氯化铝铁钙(PAFCC)的制备
    4.1 PAFCC的制备方法
    4.2 制备条件对PAFCC混凝性能的影响
        4.2.1 pH对 PAFCC混凝性能的影响
        4.2.2 聚合时间对PAFCC混凝性能的影响
        4.2.3 聚合温度对PAFCC混凝性能的影响
        4.2.4 熟化时间对PAFCC混凝性能的影响
        4.2.5 熟化温度对PAFCC混凝性能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聚合氯化铝铁钛(PTAFC)的制备及表征
    5.1 PTAFC的制备方法
    5.2 制备条件对PAFCC混凝性能的影响
        5.2.1 钛铁摩尔比对絮凝性能的影响
        5.2.2 聚合pH对絮凝性能的影响
        5.2.3 聚合温度对絮凝性能的影响
        5.2.4 聚合时间对絮凝性能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PAFCC和 PTAFC的性能研究及实际应用
    6.1 混凝条件
        6.1.1 投加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6.1.2 搅拌速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6.1.3 沉淀时间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6.1.4 pH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6.1.5 反应温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6.2 实际应用
        6.2.1 PAFCC、PTAFC及 PAC对二沉池出水的处理效果对比
        6.2.2 PAFCC、PTAFC及 PAC对炼化废水的处理效果对比
        6.2.3 PAFCC、PTAFC及 PAC对矿井水的处理效果对比
    6.3 经济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即科研成果

(7)河北某矿矿井水处理工艺研究及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矿井水处理技术现状
        1.2.1 矿井水中悬浮物及浊度的去除技术
        1.2.2 矿井水中硬度的去除技术
        1.2.3 矿井水中盐类的去除技术
    1.3 课题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原水水质特点
    2.2 试验药剂与仪器
    2.3 试验装置
        2.3.1 ZR4-6 型混凝试验搅拌机
        2.3.2 离子交换软化试验装置
    2.4 试验方法
        2.4.1 混凝沉淀试验方法
        2.4.2 二次混凝+沉淀试验方法
        2.4.3 石灰软化试验方法
        2.4.4 离子交换软化试验方法
    2.5 试验检测分析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试验结果与讨论
    3.1 混凝沉淀试验结果与分析
        3.1.1 不同的混凝剂及投加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1.2 不同的助凝剂及投加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2 二次混凝+沉淀试验结果与分析
        3.2.1 混凝剂投加方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2.2 助凝剂投加方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2.3 混凝剂投加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2.4 助凝剂投加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3 石灰软化试验结果与分析
    3.4 离子交换软化试验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矿井水处理工艺的研究
    4.1 工程概况
        4.1.1 矿区概况
        4.1.2 项目水质水量及回用标准
    4.2 矿井水处理工艺的选取
        4.2.1 澄清池的选取
        4.2.2 滤池的选取
        4.2.3 除盐工艺的选取
    4.3 污泥处理工艺的选取
    4.4 工艺流程及水量平衡图
        4.4.1 工艺流程图
        4.4.2 水量平衡图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矿井水处理工程工艺设计
    5.1 构筑物的设计计算
        5.1.1 预沉调节池
        5.1.2 水力循环澄清池
        5.1.3 普通快滤池
        5.1.4 中间水池
        5.1.5 超滤系统
        5.1.6 超滤水池
        5.1.7 钠离子交换器
        5.1.8 高效反渗透系统
        5.1.9 反渗透浓水池
        5.1.10 反渗透淡水池
        5.1.11 竖流式污泥浓缩池
        5.1.12 污泥压滤车间
        5.1.13 加药间
        5.1.14 废水池
    5.2 平面布置
    5.3 高程布置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项目调试
第7章 项目经济分析
    7.1 项目投资
    7.2 项目运行成本
    7.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附录

(8)气浮-加载絮凝-零价铁过滤处理煤矿矿井水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我国煤炭产量结构与矿井水水质特点
        1.2.2 关键污染物去除工艺节点的确定
        1.2.3 气浮单元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加载絮凝单元国内外研究现状
        1.2.5 特殊污染物去除单元国内外研究现状
        1.2.6 水处理工艺的智能化控制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煤矿矿井水水质分析
    2.1 矿井水来源与水质分析
    2.2 矿井水模拟水样的配制
    2.3 矿井水原水的连续监测
    2.4 本章小结
3 加压溶气气浮单元去除水中污染物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剂及用水
        3.1.2 实验装置与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释气量、释气效率与释气流量变化规律
        3.2.2 气泡粒径变化规律
        3.2.3 孔径与释气量、气泡粒径的关系
        3.2.4 气泡实测直径与计算直径的比较
        3.2.5 新型释放器设计方法归纳
        3.2.6 气浮工艺的小试研究
    3.3 本章小结
4 加载絮凝单元去除水中污染物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剂与用水
        4.1.2 实验装置与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最佳混凝剂的筛选
        4.2.2 最佳絮凝剂的筛选
        4.2.3 最佳加载物的筛选
        4.2.4 最佳沉淀时间的确定
        4.2.5 最佳搅拌强度的确定
        4.2.6 磁系材料比选试验
        4.2.7 最佳固液分离方式的确定
        4.2.8 Plackett-Burman设计筛选影响加载絮凝和普通絮凝处理效果的显着因素
        4.2.9 最陡爬坡试验确定响应面实验因素水平的中心点
        4.2.10 响应面设计确定加载絮凝和普通絮凝显着因素的最优水平
        4.2.11 改进DLA模型絮体形态特征分析
        4.2.12 絮体的沉降特征研究
        4.2.13 两种絮凝工艺斜管沉淀总效率比较
        4.2.14 两种絮凝工艺缓解斜管堵塞效果
    4.3 本章小结
5 零价铁过滤单元去除水中污染物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剂与用水
        5.1.2 实验装置与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零价铁滤料回流对滤层的影响
        5.2.2 滤速对硒去除率影响
        5.2.3 滤层高度对硒去除率影响
        5.2.4 停留时间对硒去除率影响
        5.2.5 过滤时间对硒去除率影响
        5.2.6 反应前后零价铁性质变化
    5.3 本章小结
6 气浮-加载絮凝-零价铁过滤工艺现场应用与智能化控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装置与方法
        6.1.2 试验装置的智能化控制方法
        6.1.3 BPNN、GRNN和RBFNN的实现
        6.1.4 BPNN的初始化
        6.1.5 GRNN神经网络的初始化
        6.1.6 RBF神经网络的初始化
        6.1.7 回归能力的评价
        6.1.8 人工神经网络控制与小试试验最优反应条件对比
    6.2 结果与讨论
        6.2.1 中试装置初始化过程出水浊度变化
        6.2.2 BPNN的预测结果与参数调整
        6.2.3 GRNN神经网络预测结果的表现与分析
        6.2.4 RBF神经网络预测结果的表现与分析
        6.2.5 三种神经网络回归能力的分析与比较
        6.2.6 人工神经网络控制与小试试验最优反应条件对比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煤矿矿井废水絮凝药剂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课题背景
    1.2 煤矿矿井废水的分类与处理现状
        1.2.1 煤矿矿井废水分类
        1.2.2 煤矿矿井废水的处理现状
        1.2.3 煤矿矿井废水处理目前存在问题
    1.3 复合絮凝剂研究现状
        1.3.1 复合絮凝剂处理煤矿废水现状
        1.3.2 复合絮凝剂的制备方法
        1.3.3 复合絮凝剂的絮凝原理
    1.4 絮凝剂的选择与制备方法的确定
        1.4.1 絮凝剂的选择
        1.4.2 制备方法的确定
    1.5 研究目的
    1.6 研究内容
    1.7 研究技术路线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水样
        2.1.2 实验试剂
    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絮凝方法
        2.3.2 制备方法
        2.3.3 主要指标测试方法及原理
        2.3.4 表征方法
3 复合絮凝剂的制备与表征
    3.1 复合絮凝剂的制备与优选
        3.1.1 制备复合絮凝剂
        3.1.2 优选复合絮凝剂
    3.2 复合絮凝剂制备条件的优化
        3.2.1 单因素法研究制备条件
        3.2.2 正交试验法研究制备
    3.3 复合絮凝剂的表征
        3.3.1 X射线衍射仪的分析
        3.3.2 红外光谱分析
        3.3.3 扫描电镜
        3.3.4 ZETA电位
    3.4 本章小结
4 复合絮凝剂应用煤矿矿井水的研究
    4.1 复合絮凝剂应用煤矿矿井水运行条件的研究
        4.1.1 絮凝剂投加量的影响
        4.1.2 PH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4.1.3 温度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4.1.4 快速搅拌时间与速度的影响
        4.1.5 慢速搅拌时间与速度的影响
        4.1.6 絮凝静置时间的影响
    4.2 优化复合絮凝剂效益分析对比
        4.2.1 优化复合絮凝剂处理效果
        4.2.2 优化复合絮凝剂成本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煤矿矿井水絮凝-沉淀池的设计
    5.1 设计概况
        5.1.1 规模概况
        5.1.2 设计依据
        5.1.3 设计原则
    5.2 设计计算
        5.2.1 絮凝池设计计算
        5.2.2 斜板沉淀池设计计算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10)高浊度矿井水资源化处理条件优选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部分
    1.1 晋牛煤矿矿井水水质特性分析
    1.2 试验原理
    1.3 原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2 结果与讨论
    2.1 混凝剂投放效果分析
    2.2 混凝剂与絮凝剂联用效果分析
    2.3 晋牛煤矿水处理条件优化试验研究
        2.3.1 PAC与PAM最佳投放量研究:
        2.3.2 PAC与PAM最佳投配比研究:
        2.3.3 PAC与PAM沉淀时间研究:
        2.3.4 PAC与PAM投放时间间隔研究:
        2.3.5 PAC与PAM最佳p H值研究:
3 结论

四、矿井水混凝处理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寒地区露天矿矿坑水混凝试验研究[J]. 刘永峰,石炳兴,徐旭峰,郑利祥,杨建超,郭中权. 能源环境保护, 2021(03)
  • [2]巨野矿区某煤矿高矿化度矿井水处理与综合利用[D]. 王伟.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3]含氟矿井水除氟试验研究[D]. 陈阳.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4)
  • [4]内置导流筒旋流澄清器分离性能研究[D]. 戚威盛. 山东科技大学, 2020
  • [5]西北荒漠区煤炭基地植被恢复的再生水水质要求及污水适度处理技术研究[D]. 孙凯.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6]煤矸石制备新型混凝剂及其应用试验研究[D]. 丁舒航.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7]河北某矿矿井水处理工艺研究及设计[D]. 朱云浩. 河北工程大学, 2019(03)
  • [8]气浮-加载絮凝-零价铁过滤处理煤矿矿井水技术研究[D]. 张晓航.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
  • [9]煤矿矿井废水絮凝药剂的优化研究[D]. 张怡晓.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10]高浊度矿井水资源化处理条件优选试验研究[J]. 汪伟,贾宝山,祁云,李守国. 非金属矿, 2019(01)

标签:;  ;  ;  ;  ;  

矿井水混凝处理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