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名化学家、教育家邢启义逝世

着名化学家、教育家邢启义逝世

一、着名化学家和教育家邢其毅院士逝世(论文文献综述)

张宏志,裴红英[1](2020)在《邢其毅:开拓创新的有机人生》文中提出邢其毅是我国着名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利用甲基化反应和氧化反应,确定防己诺林碱是去甲基防己碱和酚基的位置,这是我国科学家最早确定结构的生物碱之一。60年代参与和领导牛胰岛素的全合成,攻克了二硫键拆分和合成途径选择的难题,于1965年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晶体。运用动态法研究啤酒花的香气成分,首次揭示了高原盐湖杜氏藻的香气之谜。邢其毅也是着名的有机化学教育家,他撰写的《有机化学》、《基础有机化学》是最有影响的高等学校化学教科书。

铁流[2](2018)在《高度(下)》文中指出第四章一个时代的影像大协作1959年末,当生化所的杜雨苍和张友尚这两位年轻人在胰岛素上初获收获的时候,以钮经义为首的合成小组也打开了喜人的局面。令人振奋的是,他们已经把串成B链的30个氨基酸小肽合成了。1959年冬季的某一天,钮经义正在王应睐的办公室里绘声绘色地为他描述人工合成胰岛素的前景,钮经义边说边抽烟,那烟雾在狭小的办公室愈积愈多,愈来愈浓,王应睐吸了一下鼻子,不禁咳嗽了一声,钮经义赶忙掐灭了烟,不好意思地说,看我这大烟鬼,呛着你了。王应睐笑了,要是你在胰岛素上有更大突

安健,张鹏[3](2012)在《建设高水平特色示范中心 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专访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主任欧阳津教授》文中指出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的历史可追溯到1912年成立的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理化部,曾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专家、学者,许多着名的化学家和教育家先后在此学习或任教,如陈裕光教授、吴承洛教授、丁绪贤教授、邢其毅院士、杨葆昌教授、严梅和教授、鲁宝重教授等翘楚。在她迎来百年华诞之际,我们采访了该院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主任欧阳津教授,从实验教学中心近几年丰硕的建设成果中领略化学学院的迅速发展。

赵小平[4](2012)在《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史考察 ——以法治科技观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选取“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史考察”为题,以科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科技观为线索,遵循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探索了法治科技观在共和国从萌芽到确立的艰难历程,并借助科技事件,进一步揭示了不同时期的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状况。论文具体分六章展开分析:第一章,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发展渊源(1921-1949)。根据地时期的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是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摇篮。在中国共产党早期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与法治观指引下,根据地科技科技法制促进了科技文化建设。萌芽于根据地时期的法治科技观在共和国成立后得以初步确立并促进了科技事业的发展,但这种“阶级性”与“功利性”的法治科技观在共和国日后的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中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消极影响。第二章,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初步创建(1949-1957)。“阶级性”的法治科技观在共和国成立后初步确立,在法治科技观影响下,科技法制建设从科研机构与社团、科技奖励、科技人员的培养与管理、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展开,科技文化在科技法制的框架内建设发展。中国科学院的组建、留学生归国潮、技术革新运动以及“156项”工程的实施等科技事件揭示出法治科技观指引下的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共同促进了共和国科技事业向前发展。第三章,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曲折发展(1957-1966)。在强调“阶级性”的重人治、轻法治科技观影响下,科技法制建设从总体上经历了停滞、削弱及走下坡路的过程,科技界反右、科技大跃进以及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科技事件反映了“重人治、轻法治”科技观影响下的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在曲折中发展。正是有了科学精神的回归与中共中央即时纠偏,才能取得成功合成牛胰岛素等标志性科技成就,从而迎来共和国第一个科技发展的黄金期。第四章,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畸形发展(1966-1976)。“人治+群治”科技观影响下,毛泽东《最高指示》被视为科研领域人们行为与判断是非的准则。科技法制建设几近空白,科技事业遭受严重摧残。对相对论的批判与蜗牛事件是文革时期批判资产阶级学说、批判洋奴哲学的典型,揭示出“人治+群治”科技观影响下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畸形发展,共和国同世界本来缩小的科技差距又拉大了。第五章,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恢复发展(1976-1993)。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不仅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也推动了科技领域“人治”观念向“法治”观念的革新。摒弃“阶级性”的法治化科技观在这一时期逐步确立,以《科技进步法》为龙头的科技法制体系到1993年已初步形成。伴随着科技法制的恢复发展,科研机构与社团相继恢复建立,科技人员与科学的地位获得了极大提高,共和国迎来了科技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期。陈梦猇事件、韩琨事件以及曹时中事件反映出法治化科技观引导下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恢复发展进程;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建立,使共和国获得南极事务的决策权,标志着共和国的极地考察事业进入一个新阶段,预示着共和国的国际科技合作走向世界。第六章,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谐调发展(1993-)。自1993年《科技进步法》实施以来,第三代与第四代领导人高度重视新时期的科技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在1999年以宪法形式确立,共和国终于从人治走上了法治的轨道。从此,共和国科技法制建设进入以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为主要内容、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科技为奋斗目标的新阶段。伴随着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法治科技观的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法制体系在2010年基本形成,科技文化在建设健全的科技法制框架内谐调发展,共和国迎来科技发展的第三个黄金期。三桩科普文章官司反映了科技人员在自觉履行科技共同体的社会责任,揭示出中国科技界的社会分层状况与科学精神的部分缺失。“汉芯”事件的披露与处理显示出全社会尤其是科技共同体的科技法律意识在不断提高,促进了科研诚信法制建设,也反映出科技评价法律机制亟待改进;《科普法》中“伪科学”一词的存废之争事件,引起了全社会对科学精神的关注。这几起科技事件折射出“功利性”法治科技观的消极影响,启示我们应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和谐法治科技观。结论:萌芽于根据地时期的法治科技观在共和国经历了一个从“自在”到“自觉”的确立过程,以法治科技观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科技文化是科技法制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而科技法制则是科技文化健康发展的制度保障。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的历程启示我们:必须坚决摒弃“阶级性”的法治科技观,逐步摒弃“功利性”的法治科技观,构建一种新型的和谐法治科技观。

张琳[5](2012)在《高中化学教材中化学史内容分析与编写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新课程背景下,化学史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的教育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论文对国内化学史教育价值及化学教材中化学史内容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和综述,分析了目前国内化学史教育及教材化学史内容的研究现状。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科学教育观、HPS教育和教材中化学史内容的比较模型构建的相关内容,涉及到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理论分析法、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等。论文首先从理论上对化学史教育的内容要素进行分析,包括化学史人物、化学家成长背景、研究背景、研究经历、研究结论、研究过程中化学家合作研究、研究过程中存在的科学争论、研究的历史贡献及重要应用、某些研究及结论的局限性、某些研究及结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化学研究成果获奖情况等;并对化学史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进行了分析,包括知识陈述的方式、阅读资料的方式、与其他学科内容交叉渗透的方式、旁注或脚注的方式、练习或实践的方式、思考或讨论的方式、图示的方式等。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现行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的三种版本高中化学教材和美国高中主流化学教材《化学概念与应用》中化学史内容进行对比和分析,得出国内三种高中化学教材在化学史内容的性质和要素、呈现方式上的特点,及美国主流化学教材在化学史内容的呈现上的启示。最后得出对于国内高中化学教材中化学史内容的编写建议。

叶蕴华[6](2011)在《难忘恩师教诲——纪念邢其毅院士百年诞辰》文中提出今年11月是邢其毅教授百年诞辰,为纪念这位着名化学家和教育家,本刊特发表两篇由曾经在邢先生身边学习和工作过的作者撰写的缅怀文章,以飨读者。

张培富[7](2008)在《中国近代留学活动的历史走向与化学留学生》文中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现代与科学发展源自西方文明的冲击,其中近代留学生的归来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一百年来的不同时期,中国近代留学生运动表现出不同的历史特点,从宗教留学走向世俗留学;从科技救国到变革社会;从东洋留学到西洋留学。几代留学志士不屈不挠的奋斗和奉献,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和包括化学在内的科学的发展。

宋焕刚[8](2007)在《刘知新化学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刘知新先生是我国着名的化学教育家,多年致力于基础化学教育研究及化学教学论学科的建设工作,从理论与实践方面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化学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刘知新先生一生着述颇丰,从课程到教学,从宏观理论到微观实践,思想内涵丰富。笔者以刘知新先生的着述为基础,采用文献法、访谈法,循着历史、实践的脉络,紧扣刘知新先生化学教育理论的时代特点,从它的产生、架构、启示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论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前言。介绍了刘知新先生化学教育思想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以及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第二部分,刘知新化学教育思想的形成。从传统底蕴、国际视野、实践基础三个方面,分析了刘知新先生对传统思想的继承,对世界先进理论的吸收,以及在实践中充盈。第三部分,刘知新先生化学教育思想举要。主要从化学课程与教材价值观、化学教学过程观、化学教学质量观、化学实验革新观、学科建设的构想与实践等五个方面论述了刘知新先生的化学教育思想。第四部分,刘知新化学教育思想的启示。以刘知新教育思想为视角对现实的教育进行了分析,并对未来化学教育研究的视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论文最后对刘知新先生的着述和生平年表进行了整理,为以后的研究提供资料和基础。

张培富[9](2006)在《中国近代化学留学生与院士》文中研究表明中国院士制度已有半个多世纪,而占据化学家院士群体主导地位的是中国近代留学归国的化学家。他们直接影响了中国化学的百年发展,在中国化学体制化进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张培富[10](2006)在《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的社会史考察 ——近代留学生对化学体制化的贡献》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近代化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归国化学留学生的奋斗史。本文通过追溯中国近代化学家角色与中国近代化学体制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考察中国近代归国化学留学生在中国近代化学的体制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重点放在中国近代化学家共同体内部来讨论化学的体制化问题。贯穿全文的有两条线索: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和中国近代化学留学生。 从论文结构看,本文由导言、正文六个部分、结束语,及两个重要的附录组成。尽管把关于中国近代留学活动背景的描述和中国近代化学留学生群体资料的整理放在“附录”部分,但它们却是本文立论的出发点和基础,因此首先介绍两个附录的内容。 附录Ⅰ,“中国近代留学活动的历史走向与化学留学生”。 这部分概况性地阐述了中国近代化学留学生是在怎样一个社会和留学大背景下出现与发展起来的。从留学时间上看,制度化的留学活动在民国时期形成,化学留学生正是在制度化的留学活动中诞生的。从留学主题来看,正是在多元化主题留学的大潮中,以学术为主题的留学活动才成为时代的强音,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正是以学术为主题的留学活动的产物。从留学地域上看,欧洲一直是中国留学生稳定的留学地域,日本曾经是中国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国家,美国是中国近代科学强国杰出人才最重要的培养基地,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的中坚力量正是留学美国的归国化学家。 附录Ⅱ,“中国近代化学留学生名录”。 《中国近代化学留学生名录》共收录377名近代化学留学生,这是一份目前为止最为完整的《中国近代化学留学生名录》。《名录》共分为姓名、生卒年、性别、籍贯及出生地、出国前受教育学校、出国时间、留学国家、国外受教育学校及其他机构、所获最后学位及学校、回国时间、回国后的工作专业及职业、国外学习和国内外工作简况等12个指标与栏目,具有指标分类合理,表格直观有序,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等特点,相当于一个中国近代化学留学生小传。

二、着名化学家和教育家邢其毅院士逝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着名化学家和教育家邢其毅院士逝世(论文提纲范文)

(1)邢其毅:开拓创新的有机人生(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平概述
二、才华初露
三、学术高峰
    1. 氯霉素的合成
    2. 牛胰岛素的全合成
四、老骥伏枥
五、教育名师
六、结语

(4)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史考察 ——以法治科技观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科技法制
        (二) 科技文化
        (三) 法治科技观
    三 研究现状与问题
        (一) 研究现状
        (二) 研究存在的问题
    四 研究思路与内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内容
    五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及不足之处
        (一) 研究重点难点
        (二) 研究创新之处
        (三) 研究不足之处
第一章 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发展渊源(1921-1949)
    1.1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科技观与法治观
        1.1.1 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
        1.1.2 马克思主义的法治观
    1.2 根据地科技法制建设
        1.2.1 宪法性文件对科技的规定
        1.2.2 优待科技人才的政策法令
        1.2.3 奖励发明与技术改进的规章
        1.2.4 发展农林牧业的规章
    1.3 根据地科技法制促进了科技文化建设
        1.3.1 吸引和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
        1.3.2 组建科研机构和科学社团
        1.3.3 边区的科技奖励活动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初步创建(1949-1957)
    2.1 法治科技观的初步确立
        2.1.1 第一代领导人的有关论述
        2.1.2 政策性文件的有关论述
        2.1.3 科技共同体的关注
        2.1.4 “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2.2 科技法制的初创
        2.2.1 《共同纲领》与《五四宪法》对科技的规定
        2.2.2 科研机构与社团的规章
        2.2.3 科技人员的法规规章
        2.2.4 科技奖励的法规规章
        2.2.5 特定科技领域的法规规章
        2.2.6 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国际协定
    2.3 科技文化观照下的科技事件
        2.3.1 科技建制规章的彰显:中国科学院的组建
        2.3.2 科技强国的召唤:留学生归国潮
        2.3.3 科技奖励规章的凸显:技术革新运动
        2.3.4 国际科技合作的先河:“156项工程”的实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曲折发展(1957-1966)
    3.1 重人治、轻法治的科技观
        3.1.1 第一代领导人的有关论述
        3.1.2 未经法律程序的“科技宪法”
    3.2 科技法制的曲折发展
        3.2.1 科研开发的法规规章与政策性文件
        3.2.2 科技人员的法规规章与政策性文件
        3.2.3 科技成果的法规规章
        3.2.4 特定科技领域的法规规章
        3.2.5 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国际协定
    3.3 科技文化观照下的科技事件
        3.3.1 阶级性科技观的初显:科技界的“反右”运动
        3.3.2 科学精神的缺失:科技大跃进
        3.3.3 科学精神的回归: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畸形发展(1966-1976)
    4.1 “人治+群治”的科技观
        4.1.1 《五·七指示》:开门办科研
        4.1.2 《七·二一指示》:从工农中选拔科技人才
    4.2 几近空白的科技法制建设
        4.2.1 《七五宪法》取消了公民的科研自由权
        4.2.2 《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
        4.2.3 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国际协定
    4.3 科技文化观照下的科技事件
        4.3.1 批判资产阶级学说:对相对论的批判
        4.3.2 批判洋奴哲学:蜗牛事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恢复发展(1976-1993)
    5.1 科技观的法治化
        5.1.1 第二代和第三代领导人的有关论述
        5.1.2 科技共同体的关注
        5.1.3 科技体制改革走上了法治化路径
    5.2 科技法制体系的初步形成
        5.2.1 科技基本法
        5.2.2 科技研究开发法
        5.2.3 科技成果法
        5.2.4 特定科技领域的专门法
        5.2.5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法
    5.3 科技文化观照下的科技事件
        5.3.1 人治科技观的余毒:陈梦猇事件
        5.3.2 法治化科技观的初步觉醒:韩琨事件
        5.3.3 法治化科技观的再次觉醒:曹时中事件
        5.3.4 南极事务决策权的取得:南极科学考察站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谐调发展(1993-)
    6.1 法治科技观的确立
        6.1.1 第三代和第四代领导人的有关论述
        6.1.2 政策性文件的有关论述
        6.1.3 科技共同体的关注
    6.2 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法制体系
        6.2.1 科技基本法
        6.2.2 科技研究开发法
        6.2.3 科技成果法
        6.2.4 特定科技领域的专门法
        6.2.5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法
    6.3 科技文化观照下的科技事件
        6.3.1 科技共同体的社会责任:科普文章官司
        6.3.2 科研诚信的缺失:“汉芯”事件
        6.3.3 科学精神的弘扬:《科普法》中“伪科学”一词的存废之争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高中化学教材中化学史内容分析与编写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任务
        1.3.3 研究方法
2.研究综述
    2.1 国内有关化学史教育的研究
        2.1.1 对化学史教学形式的研究
        2.1.2 对化学史教育价值的研究
        2.1.3 基于化学史教育视角的化学教材的研究
    2.2 国外有关化学史教育的研究
3.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2 情境学习理论
    3.3 科学教育观
    3.4 HPS 教育
    3.5 教材中化学史内容的比较模型构建
4.高中化学教材中化学史内容分析
    4.1 化学史教育内容要素分析
        4.1.1 化学史人物
        4.1.2 研究背景和研究经历
        4.1.3 化学史研究结论的呈现
        4.1.4 化学家的交流与合作
        4.1.5 化学研究过程中的科学争论
        4.1.6 化学研究的历史贡献及重要应用
        4.1.7 某些化学研究及结论的局限性
        4.1.8 某些研究成果的应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4.1.9 化学研究成果获奖情况
    4.2 化学史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分析
        4.2.1 知识陈述的方式
        4.2.2 阅读资料的方式
        4.2.3 与其他学科内容交叉渗透的方式
        4.2.4 旁注或脚注的方式
        4.2.5 练习或实践的方式
        4.2.6 思考或讨论的方式
        4.2.7 图示的方式
5.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化学史内容分析及编写建议
    5.1 我国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化学史内容设计分析
        5.1.1 我国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化学史内容的性质和要素分析
        5.1.2 我国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化学史内容的呈现方式分析
    5.2 美国《科学发现者》教材化学史教育内容分析
        5.2.1 美国《科学发现者》教材化学史内容的性质和要素分析
        5.2.2 美国《科学发现者》教材化学史内容的呈现方式分析
    5.3 对国内高中化学教材中化学史内容的编写建议
        5.3.1 增加我国化学家及化学研究的史实资料
        5.3.2 客观、全面地塑造化学家形象
        5.3.3 对于人物的介绍和史实的描写,应尽量生动、贴近生活
        5.3.4 适当增加有代表性的重大化学事件和有代表性的化学家事迹
        5.3.5 化学史实的叙述不要简单罗列,要注重化学发展史
        5.3.6 可适量补充化学研究过程中的争议与失误
        5.3.7 设计学生探究实验,由学生亲身完成实验的探究过程
        5.3.8 适当呈现化学学科的发展对其他学科发展的影响和贡献
        5.3.9 化学史内容的呈现应体现时代性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难忘恩师教诲——纪念邢其毅院士百年诞辰(论文提纲范文)

1 指引学生走进有机化学的殿堂
2 注重科学研究要有“想头”
3 对待青年教师精心培养并严格要求

(7)中国近代留学活动的历史走向与化学留学生(论文提纲范文)

一 负笈西方的先驱——宗教留学生
二 走出研习神学的圈子——从留美开始
三 洋务运动的进一步深化——官费派遣幼童赴美留学
四 创办海军,加强海防——官费留学欧洲
五 留学救国——东渡扶桑
六 庚款留学——再启留美航船
七 勤工俭学——奔向法兰西
八 民国欧美留学生——中国学术研究之中坚

(8)刘知新化学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前言
    一、研究的意义
    二、研究的内容
    三、研究的方法
第二部分 刘知新化学教育思想的形成
    一、传统底蕴
    二、国际视野
    三、实践基础
第三部分 刘知新化学教育思想举要
    一、化学课程与教材价值观
    二、化学教学过程观
    三、化学教学质量观
    四、化学实验革新观
    五、学科建设的构想与实践
第四部分 刘知新化学教育思想的启示
    一、树立教育平衡观
    二、化学教育研究的视野
参考文献
附录一、刘知新年表
附录二、刘知新着述目录
附录三、论文作者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后记

(10)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的社会史考察 ——近代留学生对化学体制化的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1. 中国近代科学体制化的社会史研究
    2. 中国近代留学生与近代化学体制化的研究
    3. 研究思路与方案
    4. 研究难点与创新
一、中国近代化学家角色形成的留学生群体指标分析
    1.1 留学生出国前的群体指标分析
        1.1.1 出生年代情况分析
        1.1.2 籍贯情况分析
        1.1.3 受教育情况分析
        1.1.4 出国年代情况分析
        1.1.5 出国年龄情况分析
    1.2 留学生出国后的群体指标分析
        1.2.1 留学国家情况分析
        1.2.2 留学大学情况分析
        1.2.3 获得学位情况分析
        1.2.4 留学时间情况分析
    1.3 留学生回国后的群体指标分析
        1.3.1 回国年代情况分析
        1.3.2 回国年龄情况分析
        1.3.3 回国后专业分布情况分析
    1.4 结论
二、创建社团及期刊—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的开端
    2.1 留学生组建海外化学社团
        2.1.1 创建中国最早的化学社团
        2.1.2 创建中国最大的海外化学社团
        2.1.3 创建中国化学工程学会
    2.2 留学生创建国内化学社团
        2.2.1 创建中国最早的化工社团
        2.2.2 创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化学社团
    2.3 留学生创办化学化工期刊
        2.3.1 创办中国最早的化学化工期刊
        2.3.2 创办中国近代化学外文核心期刊
        2.3.3 创办中国近代化学中文核心期刊
    2.4 结论
三、发展高等教育——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的重要依托
    3.1 留学生带领中国近代化学教育的兴起
        3.1.1 化学教育的初建
        3.1.2 化学教材的奠基
    3.2 留学生创建中国近代高等化学教育体系
        3.2.1 化学教育体制的建立
        3.2.2 化学课程体系的形成
        3.2.3 化学教育物质条件的建设
        3.2.4 化学教学与科研的结合
        3.2.5 开创化工教育事业
    3.3 留学生力鼎中国近代化学教育的曲折发展
        3.3.1 留学生群体的整合和壮大
        3.3.2 强化教育体制的管理职能
        3.3.3 扩张国立高校化学教育
        3.3.4 发展西部高等化学教育
    3.4 结论
四、建立研究机构——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的核心建制
    4.1 留学生创设独立的化学研究建制
        4.1.1 创建国家化学研究中心
        4.1.2 创建国内北方化学研究中心
        4.1.3 创建国内中草药化学研究中心
        4.1.4 创建国内放射化学研究中心
        4.1.5 创建国家工业化学研究中心
        4.1.6 创建国家化学武器研究中心
    4.2 留学生创设高校化学研究建制
        4.2.1 开创高校化学研究建制化的先河
        4.2.2 战火中创建高校应用化学研究机构
    4.3 留学生创设企业化学研究建制
        4.3.1 创建中国第一个民办科研机构
        4.3.2 推进中国近代民办化学研究的建制化
    4.4 结论
五、取得标志性成就——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的成果
    5.1 留学生出版的近代化学经典着作
    5.2 留学生发表的近代化学代表性论文
    5.3 留学生取得的近代化工开创性成就
    5.4 结论
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化学家角色形成的最高体现
    6.1 中国首批国家科学院院士——100%的近代留学生院士
    6.2 中国科学院首批院士——近代留学生为主体的院士
    6.3 近代留学生最多的院士增选
    6.4 最后增选的近代留学生院士
    6.5 结论
结束语
    1. 困难的结束与总结
    2. 有益的借鉴与展望
附录Ⅰ中国近代留学活动的历史走向与化学留学生
    附 1.1 负岌西方的先驱——宗教留学生
    附 1.2 走出研习神学的圈子——从留美开始
    附 1.3 洋务运动的深化——官费派遣幼童赴美留学
    附 1.4 创办海军 加强海防——官费留学欧洲
    附 1.5 留学救国——东渡扶桑
    附 1.6 庚款留学——再启留美航船
    附 1.7 勤工俭学——奔向法兰西
    附 1.8 民国欧美留学生——中国学术研究体制化之中坚
附录Ⅱ 中国近代化学留学生名录
    附2.1 入选《名录》人员标准
    附2.2 附表2-2-1 《名录》
    附2.3 制作《名录》主要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
承诺书

四、着名化学家和教育家邢其毅院士逝世(论文参考文献)

  • [1]邢其毅:开拓创新的有机人生[J]. 张宏志,裴红英.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0(02)
  • [2]高度(下)[J]. 铁流. 时代文学, 2018(07)
  • [3]建设高水平特色示范中心 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专访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主任欧阳津教授[J]. 安健,张鹏.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2(17)
  • [4]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史考察 ——以法治科技观为视角[D]. 赵小平. 山西大学, 2012(01)
  • [5]高中化学教材中化学史内容分析与编写建议[D]. 张琳. 辽宁师范大学, 2012(06)
  • [6]难忘恩师教诲——纪念邢其毅院士百年诞辰[J]. 叶蕴华. 大学化学, 2011(05)
  • [7]中国近代留学活动的历史走向与化学留学生[J]. 张培富.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2)
  • [8]刘知新化学教育思想研究[D]. 宋焕刚. 山东师范大学, 2007(04)
  • [9]中国近代化学留学生与院士[J]. 张培富. 哲学堂, 2006(00)
  • [10]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的社会史考察 ——近代留学生对化学体制化的贡献[D]. 张培富. 山西大学, 2006(10)

标签:;  ;  ;  ;  ;  

着名化学家、教育家邢启义逝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