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民营企业发展的理论分析

武汉民营企业发展的理论分析

一、武汉市私营企业发展的理论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吴巍[1](2020)在《武汉私营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既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城市发动的一场意义重大的政治运动,也是对经济领域的一次声势浩大的制度变革。作为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旨在对私营工商业的所有制变革,同步展开对“人”的改造,最终达到国家政治、经济与思想的统一,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多见诸于共和国史和经济通史这类大部头的着作中,主要还是立足于宏观角度的研究与论述,鲜有微观的历史考察,以城市视角为个案的研究则更为稀少。本选题以武汉市私营企业改造为研究个案,在宏观层面,探讨武汉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过程;微观层面,着重探讨私营企业制度的改造与人的改造的具体内容。新中国成立初期,遭受长期战乱的社会经济呈现出崩溃局面。为了恢复和发展武汉社会经济,中共对武汉市私营企业的改造主要集中于所有制的变革与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的改造。在所有制层面,主要从产权、公司治理结构、收益分配的变化来反映。产权变革上,要从清产定股、股权比例的调整来反映;在企业治理结构重构上,既在外部构成了多层级且由高到低的委托代理关系,又于内部达成了公私合营后公私双方合作共事的关系;收益分配再造上,主要对私营企业合营后的工资福利进行调整,从盈余分配到定息的政策变化反映出私营企业收益分配制度的变迁历程。经营管理层面,实现企业内部管理机构的改革即“一长制”的推行;立足于成本效益,对私营企业的产、供、销管理进行调整;同时对原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与监督制度进行改革与重建。作为中共“双重改造”构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私营企业及“人”的改造,其政治意义的焦点还在国家、资本家和工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上。通过公私合营,国家以公方代表人的身份进入私营企业中,构建起“公方”“私方”“工人”分层色彩的政治结构。在此结构下,无论是资本家还是工人,都经历了思想上、政治上和行为上的改造,但其结果迥然不同。资本家变成了“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工人则确立了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

董少明[2](2020)在《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文中研究说明并购重组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从过去国有企业激发活力,实现扭亏为盈和发展壮大,到当下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和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并购重组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有必要从历史演进的大视角考察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演进的阶段性特征和历史规律,在历史演进的分析中重新认识当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意义和作用,以更好的指导当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改革实践。基于此,本论文尝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遵循“理论分析——历史演进——实证研究——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对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进行研究。论文首先梳理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相关文献、理论,从而奠定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之后,着重从历史演进的视角考察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发展的起步阶段(1984—1991)、转型阶段(1992-2002)和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8),剖析各个阶段的背景、特点和成效;其次,论文对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进行实证检验和绩效评价,总结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成绩,剖析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并进一步构建计量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影响因素;最后,论文借鉴域外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顶层设计,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原则、目标和模式,厘析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主体定位和政府作用,并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提升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对策建议,尤其要加强“顶层设计”,强调“法治企业”,构建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和破产清算体系,以及建立资本市场淘汰机制和建立稳定的失业保障体系。

李昊[3](2020)在《土地财政背景下地方政府招商引资补贴行为及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独特的“经济分权-政治集权”体制促使地方政府为发展经济而进行招商引资竞争。向企业提供税收补贴和工业地价补贴是地方政府吸引企业投资的主要方式,而土地财政对预算内财政收入的补充是地方政府能够持续为企业提供补贴的重要财力保障。在土地财政背景下研究地方政府招商引资补贴行为及其效果,对于完整理解政府补贴行为规律、准确度量补贴效果、客观评价土地财政作用,进而科学推进地方政府招商引资补贴、土地财政等方面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上述研究目的,论文首先从企业税收补贴(包括应缴税额补贴和征缴力度补贴两种形式)和工业地价补贴的形成机制出发,对土地财政影响地方政府招商引资补贴行为和补贴行为影响招商引资效果的相关机制进行理论分析,提出若干待检验假说。在此基础上,论文一方面基于企业税收调查数据库和工业用地出让数据库,采用工具变量法、双重差分法等方法分别分析土地财政对企业税收补贴和工业地价补贴的影响;另一方面基于企业工商注册数据库,分别采用条件离散选择模型和分层扩展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上述补贴对招商引资数量和质量的影响效果。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居住用地出让收入的增长将带动该城市政府显着增加为企业提供的税收补贴和工业地价补贴,且其影响幅度显着高于预算内财政收入的影响幅度。其中,普惠型征缴力度补贴对居住用地出让收入变化的敏感性程度高于特惠型的应缴税额补贴和工业地价补贴。(2)企业税收补贴和工业地价补贴都在数量维度上对城市政府招商引资效果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该影响效果大小依照征缴力度补贴、应缴税额补贴、工业地价补贴的顺序递减。(3)征缴力度补贴对城市政府招商引资质量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应缴税额补贴和工业地价补贴则存在“引得来、留不住”的现象,即对以被投资企业持续经营时间表征的招商引资质量存在显着的负向影响。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在改革企业补贴方式的过程中,建议在规范税收征缴行为的基础上以征缴力度补贴作为主要补贴形式,优化整体营商环境。第二,借助特惠型补贴措施引进特定企业时,建议采用应缴税额补贴而非工业地价补贴,同时有必要对企业经营持续性进行合同限制。第三,推进土地财政改革过程中,应注意土地出让收入减少在短期内可能对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效果乃至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并进行必要的政策储备。

王琦[4](2020)在《“独生子女护理假”政策执行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为了缓解人口大流动和代际分离居住冲击下的家庭赡养和照料相脱离的现象,保障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合法权益,从2016年起各省市政府陆续出台和落实了“独生子女护理假”相关政策。这一政策旨在通过增加“护理假”为子女提供对父母的养老照料便利。“独生子女护理假”政策是时代的产物,但在现实中政策执行情况并不尽如人意。论文从政策本身属性——模糊性和冲突性出发,依托“模糊-冲突”模型对政策执行模式进行分析,结合政策执行情况,发现政策执行存在许多现实困境,包括政策知晓困境、政策推行困境和政策监管困境。聚焦政策执行的支配性要素发现困境原因在于支配性要素——政策执行资源、政策参与者积极性以及社会力量作用的不足或缺失。从“模糊-冲突”模型理论出发,摆脱“独生子女护理假”政策执行困境的关键在于支配性要素,论文立基于支配性要素对突破政策执行困境的理论路径进行了探析,并结合政策实际及国内外经验,对政策执行困境的现实解决策略从近期、中期、远期分别进行阐述,以期为政策后续调整和改进提供一定思路和方向。

施菁[5](2020)在《湖北省金融发展水平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湖北省民营经济日新月异,民间投资处于恢复性增长阶段,截至2020年2月,湖北境内上市公司突破108家,超过一半为民营企业。湖北省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湖北地区经济的发展,印证了“民企兴则国兴、民企强则国强”的规律。但从整体上看,湖北省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其他城市相比仍然差距较大,存在着融资难、融资贵、发展不充分、缺乏金融支持等问题依旧是制约湖北省民营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因素。本文通过理论结合实证的方法,研究湖北省金融发展水平对湖北省民营经济发展的影响。文章第一、二部分首先阐述国内外学者对金融发展与民营经济增长的研究综述,以及分析金融发展与民营经济发展相关概念、相关理论背景,进而得出两者之间的传导机制。第三章开始介绍湖北省的民营经济发展现状、民营企业融资现状、以及湖北省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现状。第四章运用实证检验的方法证明了湖北省金融发展水平对于民营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当前湖北省的金融支持体系不能很好的满足民营经济的发展需求,因此文章第五部分从间接金融支持、直接金融支持、以及政策性金融支持三个角度出发,提出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些政策建议。

卢飞[6](2019)在《家族企业传承中继任者的权威获得 ——基于多案例的社会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家族企业研究是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话题。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这40年是我国家族企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当下,国内超过半数的家族企业正进入或即将新老交替的关键阶段,这就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家族企业传承与持续发展问题。由于我国家族企业带有强烈的家族主义特性,使得企业主权威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对资源配置起着关键作用,但很多家族企业在权力交接期间,会因为企业主权力分散、继任者有权无威而导致企业传承失败。换言之,随着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企业主逐渐退出,家族企业的传承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但企业传承不仅仅是制度性权力的传递,更重要的是非制度性权力的传承,并通过不同行动策略把权力转化成权威,这才是实现企业传承的关键所在,而继任者的权威反过来可以强化其制度性权力,为成功的企业传承奠定基础。因此,本文展开研究的基础问题和核心线索就在于分析权力结构和权威获得在企业传承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与功能。从理论上讲,权力是构成权威的基础性要素,研究继任者的权威获得,相应地就要讨论其权力来源与权力结构。同样地,权威获得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它是继任者在企业传承中采取不同行为策略的结果。在家族和企业双重性质的组织中,面对企业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双重压力,继任者要通过行动来展示自己的个人权威,并充分运用习得的非制度性权力,走出对制度性权力的依赖,即实现组织中法理性权威向能力权威和职位权威的转变,进而在家族企业中树立新的权威形象。基于此,笔者尝试在本研究中运用“权力—权威”的理论分析框架,将继任者权力结构与权威获得视为两个相互影响的因素,其中继任者的行动策略是联接这两者的关键纽带,即继任者权威合法化的有效路径。在本文,笔者运用“权力—权威”的理论分析路径来分析三例家族企业传承过程中继任者如何建构新权威主体的个案,并试图窥见不同行动类型中的权力结构与权威获得的差异化形态。根据继任者获取权力的方式来看,并基于“权力—权威”的分析框架,可以分别将这三个案例看作“后致权威不足,先赋权力弱化”、“先赋权力权威化”和“后致权力权威化”的典型,它们是对现实中企业传承的类型化分析,分别蕴含了继任者权力结构以及企业传承中权力对权威获得的不同作用机制。首先,从“后致权威不足,先赋权力弱化”的典型来看,我们在个案中发现:在家族企业传承过程中,家族威权结构决定继任者的初始权力结构,继任者往往在传承中优先获得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等制度性权力,并暂时维持家庭和谐与企业稳定,但权力不会自动转化为权威。随着企业家的退出,相关家族性资源也逐渐衰退,企业家原有的关系网络逐渐断裂和老员工的抗争,制约继任者的行动合法性,继而使得继任者在企业中行使权力的时候遭遇阻力,难以正常行使其应有的管理权力来开展工作。在双重性质的家族企业内部,面对行动权力合法性不足和低度的组织权力,继任者倾向于在企业内采取冒进的创业策略来试图确立新的权威主体,然而,权威并不是个体自决的,而是嵌入在家庭结构、关系结构和市场环境中的。在此过程中,继任者没能对市场和关系结构有正确的认知导致其面临失败的风险,这更加削弱其先赋权力效应,进而在企业内部出现更大的管理危机,企业传承最终走向失败。其次,从“先赋权力权威化”的行动路径来看,重新确立企业发展战略或联合创业是继任者获取权威的重要策略。在家族企业传承过程中继任者要想在企业确立新的权威主体,仅仅依靠先赋制度性权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继任者在获得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后,要通过企业转型和创业行动积极开辟新领地,进而打破组织中企业主的“权威阴影”,重新定义自己“企二代”的身份,并通过维护家族关系、制度化治理和文化规训等策略维护家族权威、打造企业权威和树立社会权威,进而获得家族成员、企业员工和相关利益群体的认可,这有利于继任者在企业内部被重新确立为新的权威主体,并实现“企二代”向“创二代”的身份转变。最后,从“后致权力权威化”的角度来说,继任者对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占有并不是通过纯粹的传承方式获得,而是通过组织职位上的逐级晋升来展示自己的才能,进而获得制度性权力和非制度性权力。在这种传承方式中,继任者可以在与企业主共同管理公司的过程中学习管理经验和管理技巧,并在潜移默化中习得父辈的创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同时,积极拓展社会关系与兼顾理性治理来打造个人权力空间,并在企业内部实行制度化管理和文化生产双轨制来稳固其职位权力,使其个人权威和组织权威受到家族成员和企业员工的认可,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得以平稳顺利地传递下去,并在企业传承中转化为权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传承行动本质上是一种权力的实践。在家族企业传承中,继任者通过行动来获得权威,而权威反过来也会进一步强化继任者的权力效应,进而塑造其在家族企业中新的身份认同。借助“权力—权威”分析路径观察我国家族企业传承,我们不难发现,企业传承中继任者权威合法性不足与企业传承方式和继任者培养方式密切相关,同时继任者的权威获得不是“个体自决”的,而是嵌入在具体的制度安排、关系网络和社会环境中的。当前,我国家族企业的代际传承有必要从单纯的“权力转移”向“权威主体”的培养与重构转变,唯有这样才能实现家族企业的顺利传承。对于当前中国家族企业的传承而言,“权力—权威”理论的实践意义在于其明确指出:家族企业的代际传承不仅要完成所有权和控制权等制度性权力的传递,更要注重企业家精神、企业文化和隐性社会资本等非制度性权力在代际之间的传承,只有二者在企业传承中协调运用,才有利于重新确立继任者在企业中权威主体身份,带领家族成员和企业员工共同维护家族利益,从而实现家族企业的持续发展。

帅维[7](2019)在《武汉市江汉区政府城市营销的行为优化研究 ——基于多源流理论的分析视角》文中研究表明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应该以实现公共意志、满足社会需要等公共性为本质特征,政府的任务是服务和促进公共利益。而城市营销作为促进江汉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项公共政策,政府在制定城市营销政策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整个区域的经济、文化、社会背景加以考虑,从公众利益和公私平衡的角度进行确立。因此,影响江汉区政府在城市营销行为中的因素很多,政策问题的聚焦、政策参与者和利益相关者的讨论、政策议程的的设置,到最后城市营销政策的出台,都有一个自然发展的逻辑,而多源流理论作为公共政策过程研究领域的经典模型,则为本文研究江汉区政府的城市营销行为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理论框架和分析视角。本文尝试运用多源流理论的分析视角来对江汉区城市营销的政府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个案分析,通过阐述江汉区城市营销的问题源流、政策源流、政治源流,及三个源流对江汉区城市营销困境的影响因素,来探析造成江汉区政府面临城市营销行为困境的原因,并试图为破解江汉区政府的城市营销行为困境提供可行路径的选择和优化,同时,为了使多源流理论更好地契合于江汉区的现实情况,本文还对多源流理论的分析框架进行了重新梳理,使其更符合实践。

彭佳颖[8](2019)在《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环境规制通过影响企业生产过程、资源配置、创新激励等过程,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影响着企业经济活动。随着市场资源配置能力的提升,中国政府逐步减少直接行政干预和控制手段,转而依靠市场手段解决环境问题,市场激励型规制工具更能激发企业技术创新,进而对企业竞争力产生影响。结合中国环境规制实践中的规制工具转变以及波特假说理论核心观点,本文基于中国企业产品层面、企业层面、行业层面、城市层面的大样本数据,构建了多维度、多层次的量化指标反映企业竞争力,着重考察了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政策这个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并采用规范系统的计量方法检验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企业生产率、企业出口绩效、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产业升级的影响,捕捉不同情况下对竞争力影响效应的差异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在回顾环境规制对企业竞争力影响的研究进展基础之上,梳理了环境政策在中国的实践情况,界定了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及企业竞争力的具体表现。确定了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政策作为研究对象,并将企业竞争力分解为企业生产率、企业出口绩效、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及产业升级四个具体表现。从作用渠道、作用机制、差异化效应三个方面论述了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机理。第二,基于中国企业层面全要素生产率及相关控制变量的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识别了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通过对中国企业工业数据进行清理、匹配处理,利用LP方法计算出中国企业层面全要素生产率,并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进行经验分析。研究发现,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着地促进效应;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政策效应呈现递减趋势,但在实施三年内都能对企业生产率产生显着的提升作用,政策起效时间相对持久;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政策因企业所有制、所属行业、生产率水平的差异,而对企业生产率影响表现出显着的异质效应。第三,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与海关贸易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效应。通过匹配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与海关贸易数据,将企业出口额作为企业出口绩效的代理变量,并对此进行出口边际分解,用出口扩展边际、出口集约边际以及出口混合边际扩充企业出口绩效的内涵,检验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企业出口绩效产生显着促进作用,这种促进效应是沿着出口的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实现的;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在企业所有制方面存在异质效应,但所属行业异质效应不显着;企业技术创新渠道是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政策提升企业出口额的主要路径。第四,基于中国企业-产品层面的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及相关因素的面板数据,进一步考察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通过企业出口产品的价格和数量间接推断出产品质量,并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对此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政策显着地降低了企业出口产品质量,说明在样本期间,该政策仅是促进了中国“重数量、轻质量”的粗放式对外贸易增长;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负面影响不存在滞后效应,但同样不存在长效作用;该政策对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的企业影响显现出差异化特点。第五,基于中国城市层面的产业技术复杂度及相关控制变量的面板数据,识别了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政策对城市产业升级的辐射影响。在产品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基础上,结合产业结构来构造地区制造业产业技术复杂度指标来反映城市产业升级水平,并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对此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政策能够显着提升城市技术复杂度,并且这种产业升级促进效应存在3年左右的滞后期;该政策对产业升级促进效应存在动态性、地区异质性、技术水平异质性;随着城市技术复杂度水平的逐步提高,该政策对城市产业升级的促进效应呈现出了“U”型变化趋势。综上所述,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企业竞争力具有显着的影响效应并且存在异质性。本文的研究得到了几点启示,其一,确保排放权市场交易有效运转,加快建立全国多种排放权交易市场。其二,合理利用财政工具为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的有效实施提供制度保障和经济激励,确保政府规制与市场机制的统一。其三,加快多种市场激励型规制工具的研究与实践,充分发挥各类环境规制工具“1+1>2”的聚势效应。

韩华桂[9](2019)在《绿色技术创新促进了地区环境质量提升吗?》文中提出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已然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绿色技术创新有助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双赢”局面。政府高度重视绿色技术创新,我国绿色技术创新专利的申请和授权数量日渐庞大,但由于绿色技术使用成本较高且环境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目前绿色技术的使用率较低。因而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能否有效促进地区环境质量改善有待考证。环境规制是政府控制环境污染的直接手段,研究环境规制水平提升是否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更好地发挥节能减排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绿色技术创新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理论分析部分首先对绿色技术创新影响环境质量的可能的内在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其次构建一个垄断市场下环境规制对厂商绿色技术创新采用行为影响的理论模型,探讨绿色技术创新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是否因环境规制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实证检验部分基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及专利数据库,使用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3~2015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对理论假说进行实证检验。本文研究表明: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地区环境质量改善;受环境规制水平提升的影响,绿色技术创新的使用率提高,其对环境质量的改善作用增强;提高地方政府财政分权水平、鼓励私营经济发展、促进金融发展、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科学推进城市化进程都有利于绿色技术创新以及环境规制工具更好地发挥改善环境质量的作用。本文的研究为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关皓明[10](2018)在《基于演化弹性理论的沈阳老工业城市产业结构演变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产业结构不断演变是推动城市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关于产业结构演变研究始终是学术界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经济面临越来越多的扰动和危机,产业结构演变研究始终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老工业城市相比于新兴工业城市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其调整改造对于任何国家而言都是一项艰巨的难题。目前,中国大多数老工业城市产业结构仍处于由工业为主向工业与服务业并重的调整阶段,其中东北地区老工业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更加迫切。2013年以来,东北地区经历前十年经济的快速增长后呈现“断崖式下跌”,以沈阳市为代表的“新东北现象”再度引起了学界、政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基于演化弹性理论的区域经济弹性研究已成为西方经济地理学者研究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工具,演化弹性理论可为认知区域产业结构长期的动态演变过程及内在机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所以本论文将演化弹性理论应用到老工业城市产业结构演变研究中,丰富了城市产业结构的理论维度,拓宽了演化弹性理论的应用范畴。论文比较分析了沈阳市与其他典型老工业城市产业结构变动的差异性,构建了基于演化弹性理论的产业结构演变分析框架,分析了沈阳市产业结构演变机理,以期为科学认知以沈阳市为代表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演变规律以及为新一轮振兴东北实践提供理论参考。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通过对产业结构演变、演化弹性、老工业城市经济发展等国内外研究进展及相关基础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将演化弹性理论引入到城市产业结构研究中,构建基于演化弹性理论视角的城市产业结构演变分析框架。2.选取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武汉市、西安市、哈尔滨市作为沈阳市的比较对象,从改革开放以来三次产业结构、第二产业内部的轻重工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规模结构、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及主要服务业结构等维度比较分析了7个老工业城市的产业结构变动过程,比较分析沈阳市产业结构变动的特征。3.从宏观产业层面,需要分别研究区域弹性的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产业增长弹性是区域弹性的外在特征,区域新老路径产业结构变动是区域弹性内在的长期特征。首先分析了三次产业以及制造业高中低三类技术产业增长的弹性特征,识别了影响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制造业结构变动的关键产业。其次,识别出沈阳市长期制造业内部结构演化过程中的新老路径产业,老路径产业由机械工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三个产业构成,新路径产业由食品加工与制造、计算机及通信电子设备、非金属矿物制品三个产业构成,并对新老路径产业增长的适应能力以及二者之间结构变化进行了分析。最后,总结出沈阳市产业增长弹性变化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响应特征。4.新优势产业进入和老优势产业退出是区域产业结构演化过程中区域弹性内在的短期特征。从产业关联与产业结构演变的关系出发,选取全国作为横向比较对象,分析了20042013年沈阳市制造业比较优势产业进入退出特征及路径创造。5.从微观企业层面,衡量区域弹性需要研究新企业进入和老企业退出所引起的创造性破坏过程。企业动态引发产业结构变化。从企业所属产业类型、空间分布、市场主体类型的企业异质性角度分析了20012013年沈阳市新老路径产业企业动态的变化特征,进而分析沈阳市产业结构演变特征。6.适应性循环模型可为从演化弹性视角认知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动态复杂过程提供理论分析框架。根据适应性循环模型,对2001年以来沈阳市产业发展进行阶段划分,重点研究了不同阶段产业适应过程与产业结构演变。论文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包括:1.本文构建了基于演化弹性理论的城市产业结构演变分析框架,具体从宏观产业、微观企业以及区域经济适应性循环过程三个层面展开。从宏观产业层面,产业增长能力是区域弹性的外在特征,区域新老路径产业结构变动是区域弹性内在的长期特征,不断发生的优势产业进入与退出是区域弹性内在的短期特征;从微观企业层面,区域弹性表现为企业动态引发的产业结构变化;从区域经济适应性循环过程层面,产业系统适应发展过程中区域弹性表现为周期性特征。2.改革开放以来,沈阳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幅度大,尤其是2002年以来沈阳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动表现出与其他典型老工业城市相反的变化趋势,突出特征是第二产业比重重新大幅度提升,二三产业之间结构协调性较差。制造业企业所有制改革成效明显,私营企业发展迅速并占据主导,但私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大企业发展不足,尤其是代表现代企业的股份有限公司比重较低,说明沈阳市私营企业中大企业较少,主要以小企业为主的企业规模结构。2003年以来,沈阳市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业水平有所提升但仍相对较低。3.改革开放以来,受宏观经济运行周期的影响,沈阳市产业增长能力表现出“收缩-扩张”的变换波动特征,第二产业增长能力表现出更强的扩张力和收缩力。三次产业结构转换方向具有较大的波动性,其中1990s和2012年以来的经济结构服务化的快速提升并非是产业结构主动调整的结果,而是第二产业增长失速造成的。1999年以来沈阳市制造业高端化进程放缓且缺乏稳定性。尤其是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以来,沈阳市中低端产业表现出更强的扩张力和收缩力。沈阳市老路径产业增长能力具有“收缩-扩张”连续变换的周期性特征,对制造业结构演变进程影响较大,其中老路径增长能力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创新能力不足造成的。新老路径演变中新路径发展呈现低端化特征。21世纪初以来,沈阳市新老路径在经济外向度和创新两方面的发展水平低且波动程度大,其中以机械、交通、电气等产业构成的老路径产业市场化改革进程较慢。4.利用2004、2008、2013年沈阳市和全国制造业(大中类)三次普查数据研究发现,20042008年沈阳市制造业结构多样化增强,产业结构演变的路径创造表现为路径突破特征,新形成的比较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低端和高端制造业,与此同时一些具有传统比较优势的高端制造业相继退出;20082013年沈阳市制造业结构多样化降低,产业结构演变的路径创造表现为路径依赖特征,新比较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高端制造业,老比较优势产业退出主要集中在低端和中端制造业。5.通过对注册资本在1000万以上的制造业企业动态变化研究发现,20012013年期间,新、老路径产业的企业动态特征均呈现企业进入减少,企业退出增加,区域弹性降低。企业动态与产业结构变化方面,企业数量变化所反映的新老路径产业结构趋向以老路径产业为主的不平衡方向发展。企业动态与产业空间结构变化方面,新路径产业企业空间分布朝向均衡空间发展,老路径产业企业空间依旧是以铁西区(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的非均衡空间发展。企业动态与产业市场主体类型结构变化方面,新路径产业市场主体类型结构朝向以私营企业为主的非均衡方向发展,老路径产业市场主体类型结构与新路径产业相似,其中私营企业数量比重更高。6.依据适应性循环模型分析框架,2001年以来,沈阳市产业系统在潜力值、关联度、弹性值三个属性变化影响下经历了阶段性变化,目前正处于由维持向释放过渡的阶段。其中,开发阶段-维持阶段(20012008年),沈阳市产业结构相关多样化逐步提升,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发展,产业系统的适应能力有所提升。老路径产业创新水平有所提升,新老路径产业集聚资本的能力均显着提升,新老路径产业实现快速发展,二者结构相对稳定。老路径产业内部结构发生转换,机械工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提升了老路径产业的适应能力,新路径产业内部发生转换,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非金属矿物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抵消了计算机及通信电子产业放缓带来的消极影响稳固了新路径产业发展。维持阶段-释放阶段(20092015年),沈阳市产业结构相关多样化下降显着,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降低。新老路径产业创新水平相对较低,新产品少,集聚资本、科技人才的竞争能力显着下降,新老路径产业增速放缓,其中新路径产业增速下滑明显,新老路径产业结构演变进程放缓。老路径产业内部结构发生转换,机械工业增速显着下滑降低了老路径产业的适应能力,新路径产业内部三个产业之间结构保持稳定,缺少抵消产业衰退造成的消极影响的能力,导致新路径产业适应能力下降。

二、武汉市私营企业发展的理论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武汉市私营企业发展的理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武汉私营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学界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1.2.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 相关概念和范畴阐释
        1.4.1 私营企业
        1.4.2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第2章 武汉私营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历程
    2.1 武汉私营企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准备阶段
        2.1.1 调整并恢复武汉私营工商业
        2.1.2 “五反”运动和私营企业增产节约运动的开展
    2.2 武汉私营企业走向公私合营
        2.2.1 个别企业公私合营的开展
        2.2.2 有计划有准备地扩展公私合营
        2.2.3 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出现与推进
    2.3 企业与“人”双重改造设想的实践
第3章 过渡时期武汉私营企业所有制变革
    3.1 公私合营后企业的产权变革
        3.1.1 清产定股
        3.1.2 股权结构的调整
    3.2 企业治理结构的重建
        3.2.1 公私合营后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
        3.2.2 公私合营后企业内部公私共事关系
    3.3 公私合营后企业收益分配制度的再造
        3.3.1 工资福利
        3.3.2 盈余分配
        3.3.3 定息政策
第4章 过渡时期武汉私营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的改造
    4.1 一长制的推行
    4.2 供产销管理的调整
    4.3 财务管理和监督制度的重建
第5章 “人”之改造
    5.1 资本家:从“剥削者”到“劳动者”
        5.1.1 思想观念的改造
        5.1.2 工作方式的转变
        5.1.3 家庭生活的改造
    5.2 工人:主人翁地位的确立
        5.2.1 思想上:工人主人翁意识的树立
        5.2.2 法律上:主人翁地位的制度化
        5.2.3 政治上:政治地位的提高
第6章 结束语:武汉私营企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审视
    6.1 武汉私营企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及历史功绩
        6.1.1 武汉私营企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
        6.1.2 武汉私营企业改造的历史功绩
        6.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6.2 武汉私营企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启示
致谢
参考文献

(2)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一、主要创新点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范畴界定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基本概述
        一、研究范畴界定
        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动因分析
        三、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类型
    第二节 企业并购重组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资本流动与资本集中理论
        二、现代西方企业重组理论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第二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起步阶段(1984-1991)
    第一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一、现实背景——国有企业普遍亏损
        二、理论背景——对“两权分离”的认识突破
    第二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一、企业兼并的目标转向自觉优化经济结构
        二、交易的自发性与政府干预并存
        三、兼并方式以承担债务式和出资购买式为主
        四、局部产权交易市场开始兴起
    第三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地方探索
        一、成都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二、武汉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三、保定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第三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转型阶段(1992-2002)
    第一节 转型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一、中国经济制度环境的变迁
        二、企业重组受到政府高度重视
        三、各类市场体系的建立
        四、国企脱困和国企改革任务
    第二节 转型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一、产权市场普遍兴起
        二、企业并购的规模逐步扩大
        三、政府积极参与引导
        四、上市公司并购成为热点
        五、部分中国企业开始参与跨国并购
        六、外商并购国有企业成为新景观
    第三节 转型阶段的并购重组成效
        一、国企成功脱困
        二、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利用国内国外资本市场
第四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8)
    第一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一、中国融入全球化经济发展
        二、鼓励混合所有制发展
        三、法律法规逐步健全
    第二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一、战略并购成为企业并购的重点
        二、国企大型跨国企业的出现
        三、以横向整合与纵向整合为主
    第三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取得的成效
        一、国企各项经济指标增长迅速
        二、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
        三、国有企业治理规范化
第五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制度演进:绩效、问题与成因
    第一节 国企并购重组取得的辉煌成绩
        一、优化了产业布局,提升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二、提高了资产证券化率,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三、盘活了国有资产,提升了国有企业经营绩效
    第二节 国企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
        一、并购重组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二、并购支付方式和融资渠道单一
        三、盲目规模扩张与多元化转型并存
        四、标的公司资产质量差导致并购效率低下
        五、并购双方缺乏深层次整合
        六、海外并购重组困难重重
    第三节 国企并购重组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并购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二、政府“缺位”和“越位”现象并存
        三、中介机构和资本市场尚不发达
        四、企业自身条件缺乏
第六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国有企业并购下政府与国企高管的行为动机分析
        二、国企高管行为影响并购绩效的研究假设
    第二节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一、变量选择
        二、数据来源
    第三节 数据描述性分析
        一、主要变量统计描述
        二、变量趋势分析
    第四节 计量模型设定
        一、实证基本模型设定
        二、面板数据模型
    第五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面板数据模型形式检验
        二、计量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第七章 域外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美国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借鉴
        一、美国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美国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第二节 日本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借鉴
        一、日本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日本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第三节 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借鉴
        一、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及教训
        一、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教训
第八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原则、目标与模式
    第一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时代特征
        一、通过调整结构来优化供给侧的重组方式
        二、在重组中解决亏损企业与多余的产能
        三、并购重组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步进行
    第二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原则
        一、最大限度地释放和激发国有企业竞争力
        二、在国企并购重组中推进国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在国企并购重组中促进产能的优化配置
    第三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目标导向
        一、促进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
        三、服务“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
    第四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模式
        一、横向重组模式
        二、纵向重组模式
        三、混合重组模式
        四、策略联盟重组模式
第九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主体定位与政府作用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主体分析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不宜作为国企并购重组的主体
        二、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凸显优势
        三、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
    第二节 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作用
        一、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正面效应
        二、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负面效应
    第三节 政府在国企并购重组中的角色定位
        一、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政策引导者
        二、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宏观调控者
        三、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信息中介者
        四、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服务者
        五、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具体监督者
    第四节 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制度创新
        一、保持国有资产管理权的独立性
        二、完善法律制度
        三、营造公平竞争的并购重组环境
        四、制定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战略规划和指导政策
第十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指导思想
        一、深化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顶层设计
        二、强化并购重组的理念共识
        三、明确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指导思想与基本要求
    第二节 强调“法治企业”,突出国企总法律顾问作用
        一、全面打造法治企业
        二、深化国有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建设
    第三节 构建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及破产清算体系
        一、建立健全产权保护体系
        二、构建破产清算体系
    第四节 建立资本市场淘汰机制
        一、加快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二、完善资本市场退市制度
        三、健全资本市场推动并购重组的作用机制
    第五节 建立稳定的失业保障体系
        一、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发挥社会托底作用
        二、加大失业救助力度,维护社会稳定
        三、完善再就业服务保障机制,促进再就业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土地财政背景下地方政府招商引资补贴行为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问题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关键概念与研究范围
        1.2.1 关键概念
        1.2.2 研究范围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与进展
        1.3.1 地方政府竞争行为研究
        1.3.2 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研究
        1.3.3 文献综述小结
    1.4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4.3 技术路线
    1.5 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2章 理论分析与实证数据基础
    2.1 地方政府招商引资补贴行为的形成机制
        2.1.1 企业税收补贴的形成机制
        2.1.2 工业地价补贴的形成机制
        2.1.3 招商引资补贴行为特点分析
    2.2 土地财政下招商引资补贴行为及效果理论分析
        2.2.1 土地财政影响招商引资补贴行为机制分析
        2.2.2 地方政府招商引资补贴行为影响效果分析
    2.3 实证研究数据基础
        2.3.1 企业税收调查数据
        2.3.2 全国土地出让数据
        2.3.3 企业工商注册数据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土地财政对企业税收补贴的影响效果研究
    3.1 企业税收补贴指标设计
        3.1.1 应缴税额补贴指标设计
        3.1.2 征缴力度补贴指标设计
    3.2 实证研究模型与数据描述
        3.2.1 实证研究模型设定
        3.2.2 实证研究数据描述性统计
    3.3 土地财政对应缴税额补贴的影响效果分析
        3.3.1 基础影响效果分析
        3.3.2 影响效果作用渠道分析
        3.3.3 影响效果异质性分析
    3.4 土地财政对征缴力度补贴的影响效果分析
        3.4.1 基础影响效果分析
        3.4.2 影响效果异质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土地财政对工业地价补贴的影响效果研究
    4.1 工业地价补贴指标设计
    4.2 实证研究模型与数据描述
        4.2.1 双重差分法实证研究模型设定
        4.2.2 工具变量法实证研究模型设定
        4.2.3 实证研究数据描述性统计
    4.3 基于双重差分法的土地财政对工业地价补贴的影响效果分析
        4.3.1 住房限购政策概述及效果分析
        4.3.2 基础影响效果分析
        4.3.3 影响效果异质性分析
    4.4 基于工具变量法的土地财政对工业地价补贴的影响效果分析
        4.4.1 基础影响效果分析
        4.4.2 影响效果异质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企业补贴对城市招商引资的影响效果研究
    5.1 招商引资效果指标设计
        5.1.1 招商引资数量指标设计
        5.1.2 招商引资质量指标设计
    5.2 实证研究模型与数据描述
        5.2.1 企业补贴影响招商引资数量的实证模型设定
        5.2.2 企业补贴影响招商引资质量的实证模型设定
        5.2.3 实证研究数据描述性统计
    5.3 企业补贴对招商引资数量的影响效果分析
        5.3.1 基础影响效果分析
        5.3.2 影响效果异质性分析
    5.4 企业补贴对招商引资质量的影响效果分析
        5.4.1 基础影响效果分析
        5.4.2 影响效果异质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相关政策建议
    6.3 主要学术贡献
    6.4 研究局限性与后续研究计划
        6.4.1 研究局限性
        6.4.2 后续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独生子女护理假”政策执行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关于“模糊-冲突”模型的研究
        1.2.2 关于家庭护理假相关研究
        1.2.3 关于“独生子女护理假”政策相关研究
        1.2.4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论文结构安排与创新点
        1.4.1 论文结构与安排
        1.4.2 创新点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分析
    2.1 基本概念
        2.1.1 公共政策
        2.1.2 政策执行
        2.1.3 独生子女护理假
    2.2 “模糊-冲突”模型理论概述
        2.2.1 理论模型回眸
        2.2.2 理论适用性分析
        2.2.3 理论模型的修正
第3章 “独生子女护理假”政策执行概况——以湖北省为例
    3.1 “独生子女护理假”政策概述
        3.1.1 我国“独生子女护理假”政策概况
        3.1.2 湖北省“独生子女护理假”政策概况
    3.2 湖北省“独生子女护理假”政策执行现状
        3.2.1 基本情况总体概述
        3.2.2 政策知晓情况
        3.2.3 政策落实情况
        3.2.4 政策使用情况
    3.3 小结
第4章 “独生子女护理假”政策执行困境及原因
    4.1 “独生子女护理假”政策执行困境的表现
        4.1.1 政策知晓困境
        4.1.2 政策推进困境
        4.1.3 政策监管困境
    4.2 “独生子女护理假”政策执行困境的形成逻辑
        4.2.1 高模糊低冲突:试验性执行
        4.2.2 高模糊高冲突:象征性执行
    4.3 “独生子女护理假”政策执行困境的原因
        4.3.1 政策执行资源不足
        4.3.2 参与者积极性不够
        4.3.3 社会力量作用缺失
第5章 摆脱“独生子女护理假”政策执行困境的策略选择
    5.1 理论路径
        5.1.1 加大政策执行资源投入
        5.1.2 提高政策参与度
        5.1.3 发挥社会力量作用
    5.2 实践举措
        5.2.1 近期:推进地方政策完善落实
        5.2.2 中期:上升至国家制度安排
        5.2.3 远期:形成家庭护理假制度体系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5)湖北省金融发展水平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主要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可能的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过程中的难点
第2章 金融发展与民营经济发展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
    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1 国外文献综述
        2.1.2 国内文献综述
        2.1.3 文献评述
    2.2 相关概念解释
        2.2.1 民营经济发展水平
        2.2.2 金融发展水平
    2.3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
        2.3.1 金融中介论
        2.3.2 广义货币金融理论
        2.3.3 金融供需论
        2.3.4 金融结构论
        2.3.5 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论
        2.3.6 内生金融增长理论
    2.4 金融发展水平与民营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传导机制
        2.4.1 金融发展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引导作用
        2.4.2 民营经济发展对金融市场的反作用
第3章 湖北省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及其金融支持水平
    3.1 湖北省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3.1.1 湖北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变化情况
        3.1.2 湖北省民营企业户数及从业人员
        3.1.3 湖北省民营上市公司数量
        3.1.4 湖北省民营企业500强情况
        3.1.5 湖北省民营企业对地区技术创新的贡献
    3.2 湖北省民营企业融资现状
        3.2.1 外源融资比例低,内源融资占主导
        3.2.2 融资规模小、渠道窄,融资期限短
        3.2.3 缺少抵押物,融资成本高
    3.3 湖北省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3.3.1 湖北省民营经济间接金融支持现状
        3.3.2 湖北省民营经济直接金融支持现状
        3.3.3 湖北省民营经济政策性金融支持现状
第4章 湖北省金融发展水平对民营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指标选取
        4.1.1 金融发展指标
        4.1.2 民营经济指标
    4.2 数据来源
    4.3 平稳性检验
    4.4 协整检验
    4.5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
    4.6 格兰杰因果检验
    4.7 实证结果分析
第5章 构建湖北省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
    5.1 促进湖北民营经济发展的间接金融支持体系
        5.1.1 大力发展民营银行
        5.1.2 支持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
        5.1.3 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
    5.2 完善湖北民营经济发展的直接金融支持体系
        5.2.1 鼓励民营企业上市融资
        5.2.2 支持中小企业集合债和集合票据的发行
        5.2.3 发挥供应链金融的作用
        5.2.4 着力减轻民营企业税收负担
    5.3 健全湖北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
        5.3.1 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5.3.2 加强融资服务平台建设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家族企业传承中继任者的权威获得 ——基于多案例的社会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家族企业继任者权威获得问题的缘起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提出:家族企业继任者的权威获得如何可能?
    第二节 家族企业继任者权威获得研究的文献梳理
        一、家族企业:一个难以界定的概念
        二、关于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研究
        三、关于企业传承中继任者权威获得的研究
        四、文献评述
第二章 权威获得: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理论基础:权力与权威获得学术框架
        一、权力与权威的概念厘析
        二、权力与权威的议题:一个理论分析的框架
        三、“权力结构—权威获得”的分析路径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二、研究方法与进入“田野”
    第三节 个案介绍:传承类型及其权威获得
        一、传承类型与权威获得的关系
        二、案例基本情况的概述
第三章 失落的“企二代”:后致权成不足与继承危机
    第一节 身份获得、先赋权力与权威效应
        一、家庭特征与身份获得:LH的个案
        二、先赋权力与权威效应
    第二节 继承危机:后致权威不足与先赋权力丧失
        一、代际阴影与身份困惑
        二、后致权威不足与先赋权力丧失
    第三节 思考与小结
第四章 企二代到创二代:先赋权力权威化
    第一节 先赋权力与身份获得:ZW的个案
        一、打破性别偏见:谁说女子不如男
        二、制度变迁与“女性传承”的兴起
        三、先赋权力:继任者的身份获得与赋权
    第二节 身份重构:“企二代”到“创二代”
        一、克服“接班人诅咒”:走自己的路
        二、开辟新领地何以可能:市场驱动和关系效应
        三、创二代:开辟新领地,打破权威阴影
    第三节 权力认同与权威获得
        一、维护家族权威:家族威信与家族愿景
        二、打造企业权威:家族企业治理制度化、规范化
        三、树立社会权威: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声誉
    第四节 思考与小结
第五章 家族企业守护者:后致权力权威化
    第一节 身份认知与权力获得:YSH的个案
        一、身份认知:我是接班人与我要接班
        二、扶上马,送一程:为继任者赋权和立威
    第二节 个人权力与能力权威
        一、权力获取:身份特征与能力本位的二元融合
        二、摆脱依赖:打造自己的权力空间
    第三节 职位权力与组织权威
        一、企业治理:职位权力与权威认同
        二、文化生产:隐性知识与组织认同
        三、职位权力与组织权威:合法性的中介作用
    第四节 思考与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结论:权力与权威的嵌入性
        一、家族性资本与继任者权威获得
        二、制度安排、文化传统与继任者权威获得
        三、社会关系与继任者权威获得
    第二节 讨论:权威生成理论与其现实意义
        一、权威生成机制的变与不变
        二、继任者的权威获得与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读博期间的主要论文发表

(7)武汉市江汉区政府城市营销的行为优化研究 ——基于多源流理论的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2 多源流理论及其分析框架建构
    2.1 多源流理论
    2.2 多源流理论与城市营销契合分析
    2.3 多源流理论分析框架的建构
3 武汉市江汉区政府城市营销的行为现状扫描
    3.1 江汉区城市营销行为概况
    3.2 江汉区城市营销行为动力
    3.3 江汉区城市营销行为变迁
4 武汉市江汉区政府城市营销的行为困境
    4.1 营销战略目标定位模糊
    4.2 职能部门协调机制缺位
    4.3 城市营销政策导向错位
5 武汉市江汉区政府城市营销的行为困境解析
    5.1 问题源流凸显
    5.2 政策源流滞后
    5.3 政治源流冲突
6 武汉市江汉区政府城市营销的行为优化路径
    6.1 把握问题源流,明确城市营销战略目标
    6.2 运用政策源流,构建城市营销体系
    6.3 强化政治源流,完善城市营销策略
结束语
注释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附录2 江汉区城市营销状况调查问卷

(8)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相关研究进展
    2.1 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的内涵和测度
        2.1.1 环境规制的内涵和测度
        2.1.2 企业竞争力的内涵和测度
    2.2 环境规制对企业竞争力影响的理论研究
        2.2.1 波特假说理论的提出
        2.2.2 波特假说理论的分歧
    2.3 环境规制对企业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2.3.1 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2.3.2 环境规制对生产率的影响
        2.3.3 环境规制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2.3.4 环境规制对产业升级的辐射影响
    2.4 文献述评
第3章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企业竞争力影响的典型事实及理论分析
    3.1 市场激励型环境政策的典型事实
        3.1.1 中国环境治理进程
        3.1.2 环境规制工具在二氧化硫排放控制中的运用
    3.2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的具体表现
        3.2.1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的具体表现
        3.2.2 企业竞争力的具体表现
    3.3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机理分析
        3.3.1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企业竞争力影响的作用渠道
        3.3.2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企业竞争力影响的作用机制
        3.3.3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企业竞争力影响的差异化效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4.1 引言
    4.2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影响企业生产率的研究方法
        4.2.1 计量模型设定
        4.2.2 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计算
        4.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4.3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影响企业生产率的实证检验
        4.3.1 变量数据特征事实
        4.3.2 基准模型估计
        4.3.3 平行趋势检验
        4.3.4 稳健性检验
    4.4 异质效应检验
        4.4.1 所有制差异效应检验
        4.4.2 产业间异质性效应检验
        4.4.3 生产率水平异质效应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研究
    5.1 引言
    5.2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影响企业出口绩效的研究方法
        5.2.1 计量模型设定
        5.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3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影响企业出口绩效的实证检验
        5.3.1 基准模型估计
        5.3.2 平行趋势检验
        5.3.3 稳健性检验
    5.4 异质效应检验
        5.4.1 所有制异质效应检验
        5.4.2 行业污染异质效应检验
        5.4.3 影响渠道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
    6.1 引言
    6.2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影响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研究方法
        6.2.1 计量模型设定
        6.2.2 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测算
        6.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6.3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影响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实证检验
        6.3.1 基准模型估计
        6.3.2 平行趋势检验
        6.3.3 稳健性检验
    6.4 异质效应检验
        6.4.1 所有制差异效应检验
        6.4.2 贸易类型异质效应检验
        6.4.3 产业间异质效应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产业升级的辐射影响研究
    7.1 引言
    7.2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影响产业升级的研究方法
        7.2.1 计量模型设定
        7.2.2 城市层面产业升级水平的测度
        7.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7.3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影响产业升级的实证检验
        7.3.1 试点区城市与非试点区城市关键变量均值对比分析
        7.3.2 基准模型估计
        7.3.3 平行趋势检验
        7.3.4 稳健性检验
        7.3.5 动态效应检验
    7.4 异质效应检验
        7.4.1 地区异质性效应检验
        7.4.2 产业升级水平的边际效应检验
    7.5 本章小结
结论与政策启示
    1.研究结论
    2.政策启示
    3.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完成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9)绿色技术创新促进了地区环境质量提升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方法与可能的创新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2.3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技术创新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2.2 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2.3 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共同作用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我国地区环境质量与绿色技术创新的现状分析
    3.1 我国地区环境质量现状分析
        3.1.1 我国环境质量总体情况
        3.1.2 地区环境质量的度量与特征
    3.2 绿色技术创新现状分析
        3.2.1 绿色技术创新的概念界定
        3.2.2 绿色技术创新的度量与特征
第四章 绿色技术创新影响地区环境质量的机理分析
    4.1 绿色技术创新对地区环境质量的影响
    4.2 环境规制约束下绿色技术创新对地区环境质量的影响
第五章 绿色技术创新影响地区环境质量的实证分析
    5.1 实证研究模型设定
    5.2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5.2.1 变量选取
        5.2.2 数据说明
        5.2.3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5.3 实证结果分析
        5.3.1 绿色技术创新对地区环境质量的影响:基准回归
        5.3.2 绿色技术创新影响地区环境质量的中间机制检验
        5.3.3 环境规制调节作用的考察
        5.3.4 稳健性分析
    5.4 基于城市异质性的扩展分析
        5.4.1 地方政府财政分权视角
        5.4.2 城市私营经济发展视角
        5.4.3 金融发展水平视角
        5.4.4 外向型经济发展视角
        5.4.5 城市化视角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10)基于演化弹性理论的沈阳老工业城市产业结构演变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产业结构演变研究
        二、城市与区域弹性研究
        三、小结
    第三节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与拟解决关键问题
        二、研究方案
        三、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理论问题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老工业城市概念与内涵
        二、城市产业结构研究理论框架
        三、弹性概念及演变历程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二、产业结构理论
        三、生命周期理论
        四、路径依赖理论
        五、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第三节 演化弹性理论视角下产业结构演变分析框架
第三章 沈阳市产业结构演变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 沈阳老工业城市的建设回顾与改造历程
        一、建设综合型老工业城市的初始条件
        二、沈阳老工业城市的改造历程
    第二节 三次产业构成变动比较分析
        一、第二产业比重变动比较
        二、第三产业比重变动比较
        三、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比值变动比较
    第三节 第二产业内部构成的变动比较分析
        一、按轻重工业分工业内部构成的变动比较
        二、按所有制分工业内部构成的变动比较
        三、按企业规模结构分工业内部构成的变动比较
    第四节 第三产业内部构成的变动比较分析
        一、基于四分法划分的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比较
        二、主要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变动比较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沈阳市产业增长弹性与产业结构响应
    第一节 产业增长弹性视角下的产业结构响应分析框架
        一、分析模型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第二节 沈阳市经济弹性特征及产业结构响应
        一、经济增长的弹性特征与比较
        二、产业增长的弹性特征及结构响应
        三、新老路径适应能力变化特征及结构响应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沈阳市产业关联与产业结构演变的路径创造
    第一节 产业关联与新产业生成
        一、区域新产业生成的界定
        二、路径创造类型
        三、产业关联与路径创造
    第二节 路径创造的识别方法
        一、产业关联测度方法
        二、路径依赖与路径突破的界定方法
    第三节 路径突破还是路径依赖
        一、数据来源
        二、按全部类型企业数据的产业结构演变的路径创造
        三、按不同登记类型企业数据的产业结构演变的路径创造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沈阳市企业动态与产业结构变化特征
    第一节 企业动态与产业结构演变
        一、企业动态
        二、数据来源与企业动态解释
    第二节 企业进入退出与结构变化
        一、企业进入退出与产业结构变化
        二、企业进入退出与产业空间结构变化
        三、企业进入退出与产业市场主体类型结构变化
    第三节 小结
第七章 沈阳市产业适应发展与产业结构演变
    第一节 产业适应发展过程分析框架
        一、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循环过程
        二、产业发展的适应主体
        三、产业发展的外部扰动分析
        四、产业适应发展概念框架
    第二节 产业适应发展过程与结构变化
        一、分析指标的选取
        二、产业发展适应性循环阶段划分
        三、不同阶段产业适应过程与结构变化
    第三节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四、武汉市私营企业发展的理论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武汉私营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研究[D]. 吴巍.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2]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D]. 董少明.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0)
  • [3]土地财政背景下地方政府招商引资补贴行为及效果研究[D]. 李昊. 清华大学, 2020
  • [4]“独生子女护理假”政策执行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D]. 王琦.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5]湖北省金融发展水平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 施菁.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6]家族企业传承中继任者的权威获得 ——基于多案例的社会学研究[D]. 卢飞.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7)
  • [7]武汉市江汉区政府城市营销的行为优化研究 ——基于多源流理论的分析视角[D]. 帅维.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8]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 彭佳颖. 湖南大学, 2019(07)
  • [9]绿色技术创新促进了地区环境质量提升吗?[D]. 韩华桂. 厦门大学, 2019(08)
  • [10]基于演化弹性理论的沈阳老工业城市产业结构演变机理研究[D]. 关皓明.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8(12)

标签:;  ;  ;  ;  ;  

武汉民营企业发展的理论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