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伏沉降河谷泥石流防治结构与计算

起伏沉降河谷泥石流防治结构与计算

一、冲淤变动型沟谷泥石流防治结构及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郑成成,龙小刚,胡广柱,袁祥,马春辉,李高超[1](2021)在《基于离散元的高陡堆石边坡失稳过程模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鉴于工程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高陡堆石边坡工程,其稳定性、失稳过程、影响范围对工程的运行安全至关重要,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开展高陡堆石边坡失稳过程模拟。以某抽水蓄能电站工程为例,建立高陡堆石边坡离散元模型,通过模拟极限工况下的边坡失稳过程,分析该高堆石边坡的堆石运动、挡墙受力以及边坡整体变化情况。根据平均不平衡力比,将堆石边坡失稳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并重点分析各阶段内边坡体型、堆石位移、堆石速度等的变化;通过监测堆石边坡能量、挡墙受力等变化情况,进一步揭示堆石边坡的失稳机制;通过对比初始状态和失稳后块石位移与越过特定位置的块石数量,论证挡墙措施的阻滑作用;结合到达河床底部的颗粒数量和挡墙受力变化情况,认为堆石边坡底部的混凝土挡墙迫切需要加强,通过对高陡堆石边坡进行离散元数值模拟,明确了边坡失稳过程、影响范围,并提出了混凝土挡墙的建议高度。

廖学海,陈洪凯,蒋鸿正[2](2021)在《山区公路泥石流病害与防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泥石流作为一种突发性强、物质容量大、流速快、破坏力强的灾害性地质现象,在我国西藏、新疆、甘肃、四川、重庆、云南等地频频发生,对这些地区的公路交通、房屋建设、矿山设施、水电站造成毁灭性打击,甚至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已成为我国西部地区乡村建设、城镇建设,尤其是西部地区公路建设及养护中的拦路虎。因而,以公路泥石流病害成因与防治研究破除我国西部公路建设及养护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不仅尤为必要,还迫在眉睫。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公路泥石流研究及治理》(2014年5月版)一书,

朱霞[3](2021)在《大连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减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地理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日益显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口密度增大,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不断增加,对防灾减灾需求也日益提高。对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研究及危险性评价是防灾减灾的前提和基础,大连市共有大型、特大型地质灾害点74处,地质灾害险情等级较高,威胁人口共计36611人,威胁资产75423万元,开展大连市地质灾害危险评价与减灾研究,对大连市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基于野外实地调查和大连市地质灾害相关参考资料,针对大连市745处地质灾害点,借助Arcgis对大连市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价,对比层次分析法、信息量法、组合赋权法三种方法,验证对比得出更适用于大连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方法,且针对大连市地质灾害特点和危险性分区初步提出减灾研究方法,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分析地质灾害分布特点及发育特征。展示大连市主要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格局,对大连市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四种主要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及分布特征进行分析,选取特征鲜明案例进行分析,对大连市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和发育特征进行总结。(2)确定评价因子构建评价体系。搜集整理关于大连市地质灾害的相关资料,通过遥感解译获取研究区高程、坡度、坡向及土地利用类型等信息,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及管理功能对大连市的地形地貌、河流水系、岩石地层、气候气象、植被分布等情况进行剖析,依据评价因子选取原则,确定致灾因子为坡度、坡向、土地利用类型、地层岩性、主要断裂带距离、多年年均降水量、距河流距离和距道路距离八大指标,主要分为基础因子和诱发因子两大类,构建评价体系。(3)危险性分区评价及检验。通过对灾害点与选取因子的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信息量法和组合赋权法对其危险性进行评价,利用ROC曲线,验证三种方法适用于大连市地质灾害评价的精确度,对比得出组合赋权法是三种方法中最适用于大连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方法。(4)提出减灾方法。基于大连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依据相关减灾原则,针对大连市地质灾害提出避灾、工程、建立监测体系和地质环境保护等减灾方法,初步提出减灾方案设计,并针对不同区域提出分区防治对策。

李惠[4](2020)在《沟谷型泥石流演化及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 ——以岷江白水寨沟为例》文中提出泥石流是我国西部山区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类型,通常具有突发性、群发性、破坏力强的灾害特点。鉴于沟谷型泥石流构成的严重危害,对其评价预测具有极为重要的实际意义。由于沟谷型泥石流灾害形成条件的复杂性,泥石流的评价预测始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科学难题。由此可见,进一步认识沟谷型泥石流形成条件及动力特性,对该类泥石流的评价预测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茂县南新镇白水寨沟为典型实例,通过资料收集、现场调查、工程地质分析以及数值仿真模拟等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沟谷型泥石流的形成条件以及沟谷特征,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了流域的地貌演化,总结古泥石流的发育特征以及古泥石流演化历史,计算出现代泥石流的容重、流量等动力学参数以及运用CFX软件对现代泥石流动力学进行三维流场数值模拟,在古泥石流演化的基础上,利用遥感技术划分出物源的演化规律,综合评价预测了沟谷型泥石流的发展趋势以及提出相应的工程治理措施。取得主要成果如下:(1)白水寨沟泥石流沟流域呈扇形状,面积为68.2km2,主沟纵长12.8km。泥石流物源以滑坡为主,固体物质静储量为27295.18×104m3,可能参与泥石流活动的动储量为774.13×104m3,主要分布在左沟大水沟及主沟中下游段。(2)由计算熵值的定量分析可知,研究区在地形地貌上具有发生泥石流的条件。其中主沟的熵值H=0.67,地貌演化阶段为老年期,支沟大水沟的熵值H=0.36,地貌演化阶段为壮年期。(3)沟口堆积地貌显示白水寨沟是一条多期次发生的泥石流沟,历史上发生过Ⅳ期泥石流,堆积扇为扇套扇特征。Ⅰ期泥石流规模最大,方量约925.10×104m3,后几期规模方量分别为388.30×104m3、108.62×104m3、45.13×104m3,而最近“7.10”泥石流的方量约19.29×104m3,规模逐渐减小。该沟在历史上至少经历过一次从形成—发展—衰退—停歇的演化,是一条衰退期的泥石流沟。(4)通过ANSYS中的CFX模拟结果得:当降雨为10年一遇(P=10%)时,白水寨沟泥石流最大流速为11.39m/s,平均流速为4.32m/s,沟口的流速为1.28 m/s;当降雨为20年一遇(P=5%)时,白水寨沟泥石流最大流速为13.18m/s,平均流速为4.67m/s,沟口的流速为1.39m/s;当降雨为50年一遇(P=2%)时,白水寨沟泥石流最大流速为14.78m/s,平均流速为5.96m/s,沟口的流速为1.98m/s;当降雨为100年一遇(P=1%)时,白水寨沟泥石流最大流速为15.91m/s,平均流速为6.73m/s,沟口的流速为2.53m/s,与稀性泥石流计算公式所得值2.41 m/s基本吻合。(5)白水寨沟的泥石流易发程度的量化分值为100,该沟泥石流的易发程度为易发。白水寨沟仍具备再次爆发泥石流灾害的物源、地形的内在条件,且伴随全球气候环境的不断恶化,极端气候出现的强度和频率逐渐增大,该地域今后仍存在出现更大降雨强度的可能,且极可能再次发生泥石流灾害,泥石流规模可能随降水量增大而增大。(6)当白水寨沟暴发100年一遇的大规模泥石流时,其造成岷江的全部堵断可能性较大;当白水寨沟暴发50年一遇的泥石流及以下时,会不同程度的淤积岷江以及填充下游铜钟电站的库区。因此,对流域提出的工程治理措施建议为:采取拦挡、排导以及生物工程等综合治理。

徐士彬[5](2017)在《泥石流作用下路基易损性试验研究与综合评价》文中指出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现象,是产生于山地沟谷中或坡地上的饱含大量泥沙石块的固液两相流体,具有暴发突然、历时短暂、破坏能力强、成灾快速等特点。近年来,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进程的加快,人类活动显着增强,加上全球气候变暖、地震频发等因素,使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本来就十分脆弱的西部地区成为泥石流高发地带,泥石流分布广泛、类型多样、活动频繁,常常冲毁桥涵、冲断路基或造成公路的大面积淤埋。喀喇昆仑公路奥依塔克镇至布伦口段因泥石流灾害频发而成为该路线的瓶颈路段,制约着公路的安全畅通。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多处路段采用路基直接穿越泥石流危险区的方式,导致路基受到泥石流的冲击和淤埋,交通中断时有发生,给新疆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命安全带来巨大危害。因此亟需对泥石流灾害作用下路基的易损性进行研究,确定路基的易损性等级,从而为公路的选线、设计优化、维修养护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由于路基易损性研究较少,因此本文的工作对其他地区路基易损性研究具有指导意义。为此本文以奥依塔克镇至布伦口段改扩建工程为依托,以公路沿线主要泥石流及其对应路基为研究对象,以路基易损性为研究目的,以模型试验和综合评价两种方法为研究手段,对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研究:(1)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路基易损性的概念。详细调查了研究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震与新构造运动、气候水文、冰川等7方面系统的分析了该地区泥石流形成的地形条件、物源条件和水源条件,总结得到了公路沿线主要泥石流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公路的危害方式,为区域泥石流的研究提供了基础。(2)以K1561+952K1562+306处的泥石流沟为原型,开展了泥石流灾害作用下路基冲淤状况研究的模型试验,研究了泥石流对路基的冲击力变化和路基的淤埋情况。模型试验结果与现场调查结果相吻合,因而可以预测潜在泥石流暴发后对路基的冲淤影响,为该地区路基易损性的确定提供了一种可靠方法。利用该模型进行了6个因素共25组试验,得到了不同因素对路基易损性的影响规律,丰富了泥石流冲淤路基的试验研究,且模型试验结果可以为易损性综合评价的指标选取和权重的确定提供指导作用。(3)根据泥石流危险性和路基承灾能力及现场路基的受损情况将易损性划分为5级,并参考结构可靠性理论,创新性的从泥石流动力学角度选取了泥石流破坏能力评价指标,从强度、变形和稳定性三方面选取了路基承灾能力评价指标,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并划分了指标等级,为路基易损性综合评价奠定了基础。(4)研究了Fuzzy-AHP评价法和集对分析与三角模糊数?-截集耦合方法,建立了两种评价模型,并对公路沿线24条主要泥石流沟及其对应路基进行了易损性评价,得到了路基易损性等级。两种评价模型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且与现场调查结果基本吻合,证明了综合评价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同时,综合分析了理论计算结果与现场调查结果,并绘制了研究路段的易损性分区图,对工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玄超群[6](2013)在《铁米尔苏水电站泥石流堵河分析及预测》文中研究说明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的一种常见自然灾害现象。近几十年,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不断增强,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和对环境的持续破坏,使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更趋严重。我国每年因泥石流灾害造成的直接损失达10多亿元,死亡近千人。在水利水电领域,泥石流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尤为严重,主要是冲毁水电站、引水渠道及过沟建筑物,淤埋水电站尾水渠并淤积水库、磨蚀坝面等。地质灾害研究表明,泥石流堵塞甚至堵断主河形成的二次灾害比泥石流本身的灾害要大得多。本文以新疆铁米尔苏河一二三级水电站坝址区内多条泥石流沟谷的调查研究为基础,选取二级坝址附近两条典型的泥石流沟谷,对沟谷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基本特征及流速、流量等重要参数进行研究分析。坝址区的阿克恰衣苏沟泥石流为稀性泥石流,早期和近期泥石流流速分别为2.89m/s、2.4m/s,流量分别为108.0m3/s、192.62m3/s,整体冲击力分别为0.512tf/m、0.617tf/m2,早期泥石流单块块石最大冲击力为6.77tf。其干布拉克沟泥石流为稀性泥石流,早期泥石流流速为2.75m/s,流量为37.125m3/s,整体冲击力为0.57tf/m2,单块块石最大撞击力为3.37tf。通过前人对泥石流堵河的研究成果,分析总结了影响堵河的主要因素包括:泥石流流量、主河流量、泥石流重度、主支沟交汇角和河宽。在分析前人建立的泥石流堵河公式的基础上,选取周必凡堵河经验公式及张金山堵河经验公式对堵河进行了预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阿克恰衣苏河泥石流仅100年一遇的泥石流可能造成影响一级发电厂房安全的堵河情况,其干布拉克沟各频率泥石流均不能完全堵河。通过对铁米尔苏水电站泥石流堵河的分析研究,不仅有利于该水电站的正常建设与安全运营,也为其他工程中沟谷泥石流堵河预测与防治提供借鉴和参考。

王昱[7](2010)在《山区沿河公路路基在泥石流作用下破坏机制与防护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泥石流是产生于山地沟谷中或坡地上的饱含大量泥沙和巨砾的固液两相流体,具有爆发突然,历时短暂,来势凶猛,破坏力大等特点,是现阶段最活跃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山区公路多沿河傍山布线,当遭遇泥石流来袭时,公路路基失稳现象时常发生。针对沿河公路路基失稳破坏,造成严重的断道阻车,使人员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和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一情况,采取理论研究方法对泥石流成因条件,启动类型,冲击磨蚀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泥石流的防治结构进行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1.丰富的物源,足够的水源,陡峻的地形是泥石流形成的三个因素,缺一不可。山区多山,且风化严重,从而堆积有大量松散土石;公路沿线沿河流选线,在夏季降雨丰富,为泥石流的产生提供了水源;山区多沟,泥石流体易沿沟而下,势能转化为动能,为泥石流提供巨大的冲击力提供动力。2.提出了三种泥石流启动类型:①降雨冲击启动型②强度衰减启动型③冲刷切割启动型。并且分别给出了三种启动类型的相关计算公式,提出了实际降雨的冲击性能比与临界性能比关系,稳定性指标大小,实际下切量与临界深度关系,为泥石流体是否启动提供判别准则。3.从泥石流对山区沿河公路的冲击,磨蚀两个方面对公路路基的破坏进行研究。从泥石流两相流方面进行研究,推导出泥石流两相流冲击力计算公式和冲击时间计算方法。发现弯道横比降,弯道环流,冲刷深度三个因素是弯道处公路路基破坏的河流侵蚀原因;泥石流固相石块的切割作用与液相浆体磨蚀掏刷作用是泥石流侵蚀公路路基的两大因素;也是泥石流作用下山区沿河公路路基损毁的主要原因。4.通过对天山公路K630沟谷泥石流进行冲击力模型实验,对泥石流冲击力随粒径的增大以及固相比增大,流速减小而冲击力会随之增大的变化规律给定假设并得到了验证;运用有限元软件ADINA对路基冲击磨蚀,路基破坏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阐明山区沿河公路路基破坏机理。5.利用废旧轮胎充当拦挡坝消能材料。废旧轮胎具有环保,造价低廉,消能效果好等优点,能大程度的减少泥石流冲击力对泥石流坝体的破坏,使泥石流拦挡坝得到防护,减少维修的时间和维修费用。

李珂[8](2008)在《泥石流防治结构计算软件开发与应用》文中指出泥石流是典型的地质灾害现象。泥石流危害巨大,对泥石流区域内人民生活造成巨大影响,对建筑结构具有极强的破坏力,特别是对穿越泥石流沟或沿泥石流沟岸的公路会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往往造成公路长期阻断,严重制约当地的经济发展。泥石流防治困难,突发性强,不易被监控和观测。我国泥石流分布数量多,仅西部地区就有公路泥石流沟6000余条、川藏公路受泥石流危害里程累计可达160余公里。全国由泥石流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0亿元每年。为了防治泥石流危害公路设施,保障交通运输的正常运营,陈洪凯教授等对公路泥石流进行了广泛、深入地研究,在此基础上研发了泥石流速排结构、异型墩、泥石流隧道等为代表的公路泥石流防治结构,避免或减轻了泥石流对公路交通的危害。通过对以往泥石流防治结构的经验总结和对新型结构计算方法的详细分析,运用Visual Fortran和Visual Basic研发出一套用于泥石流核心防治结构的计算软件,并通过工程实例、模型试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计算软件的应用进行了验证。泥石流防治结构软件的设计,首次实现了泥石流防治结构计算的电算化,为泥石流防治结构的计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本文得到主要结论包括:(1)在成熟的隧道结构计算理论基础上,针对泥石流这类灾害和防治结构自身应用特点;在运用结构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隧道力学、公路泥石流力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将泥石流隧道防治结构的内力计算进行程序设计,得到了一套能较好计算在泥石流爆发条件下隧道内力情况的软件,并运用工程实例与数值模拟对泥石流隧道进行了验证,得到了较好的效果。软件的开发为泥石流隧道的设计、计算以及进一步改进提供了可靠的平台。提高了泥石流隧道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2)通过对陈洪凯教授《公路泥石流研究及治理》中新型速流防治结构计算方法的改进,结合弹性地基梁计算原理和泥石流冲击力和摩蚀力计算原理,开发了运用于计算泥石流速流结构内力的计算程序,并在实体模型试验与工程应用中进行了验证,为以后速流防治结构的应用提供了依据与参考。(3)在对已有水工结构和岩土工程中所用护岸挡墙计算进行深化的基础上,结合泥石流运动特点和结构破坏形式,对泥石流护岸挡墙结构设计与验算进行了程序设计,参照水工与岩土方面的规范,在充分考虑到泥石流荷载作用下挡墙结构状态的情况下,适当提高了泥石流护岸挡墙的验算要求,并在挡墙结构上对其进行了强化。(4)在已有泥石流拦渣坝防治结构工程计算理论与验算方法基础上,结合泥石流浆体运动淤积与排导特点,在总结泥石流与坝体结构的各种不同荷载组合、程序在较全面考虑泥石流作用拦渣坝的基础上,改进了已有拦渣坝结构计算方法,并对结构计算与结构验算进行了程序开发。(5)新型泥石流群桩防治结构的内力计算及其验算主要运用了桩基础计算原理与泥石流运动力学原理,通过对群桩抗滑的原理研究。在总结陈洪凯教授《公路泥石流研究及治理》中的设计理念与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泥石流群桩内力计算和结构验算程序,为该结构的设计与应用提供了计算基础和技术保障。(6)新型泥石流翼型墩防治结构程序设计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以及桩基础设计原理。运用空气动力学中翼面过流原理,将其引入泥石流防治结构中,在改进儒氏翼型基础上运用保角映射法,结合桩基设计原理得到了翼型墩结构计算方法与结构验算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Visual Fortran和Visual Basic联合编程,开发了泥石流翼型墩结构计算软件。为以后新型防治结构的应用和改进提供了平台和基础。通过对上述六种泥石流防治结构计算方法程序设计,得到了一套专门应用于泥石流防治结构计算的系统软件,为今后泥石流防治结构的设计、应用和改进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为泥石流多种防治结构的综合设计和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黄勇[9](2007)在《天山公路沟谷泥石流运动机理和防治工程设计参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新疆天山公路沟谷泥石流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独特的泥石流形成环境及发展条件。在此基础上,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室内外大型模型试验及模拟分析等手段,尝试性探索天山公路沟谷泥石流的运动机理(主要包括运动特征及动力学特征两方面),初步建立相应理论模型和计算公式,并补充优化相关工程防治设计参数指标体系,为今后有效防治天山公路泥石流灾害提供可靠的科学理论基础。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天山公路地区沟谷泥石流研究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对比分析、天山公路沟谷泥石流形成环境分析、天山公路沟谷泥石流运动机理研究(主要包括泥石流运动特征参数和动力特征参数研究两方面内容)、天山公路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参数研究、天山公路典型沟谷泥石流室内与野外原位模型试验对比分析研究等。本研究力求在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索一套针对于天山地区(高寒、高海拔)的公路沟谷泥石流的防治设计理论模型,并界定此类地区独特的泥石流特征参数指标体系,为今后相关防治技术的研究开发及丰富公路泥石流防治理论体系将起到深远的意义。

陈洪凯,马康,马永泰,唐红梅[10](2006)在《《公路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指南》梗概》文中研究说明作者基于多年来对公路泥石流的研究成果积累,编制了《公路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指南》(简称《指南》).本文简述了《指南》的编写背景及依据、概述了《指南》的主要技术框架以及《指南》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为公路建设及养护等相关技术规范的修改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冲淤变动型沟谷泥石流防治结构及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冲淤变动型沟谷泥石流防治结构及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离散元的高陡堆石边坡失稳过程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1 离散元原理及模拟方法
2 工程背景与离散元模型建立
3 堆石边坡失稳过程模拟
4 结 语

(2)山区公路泥石流病害与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立意明确,为整个研究框架奠定了基础
二、内容新颖,丰富发展了泥石流学科体系
三、成果突出,填补国内泥石流病害研究空白

(3)大连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减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地质灾害研究综述
        1.2.2 国内地质灾害研究综述
        1.2.3 减灾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3.3 本文研究特色
2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2.1 概况
    2.2 地质环境条件
        2.2.1 地层岩性
        2.2.2 地质构造及地震
    2.3 自然地理环境
        2.3.1 地形地貌
        2.3.2 气象水文
        2.3.3 植被状况
    2.4 人类工程活动
3 主要地质灾害特征
    3.1 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与分布
        3.1.1 空间分布
        3.1.2 时间分布
    3.2 地质灾害特征分析
        3.2.1 崩塌发育特征
        3.2.2 滑坡灾害发育特征
        3.2.3 泥石流灾害发育特征
        3.2.4 地面塌陷灾害发育特征
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4.1 危险性评价数据来源与方法
        4.1.1 数据来源
        4.1.2 评价单元的选取
        4.1.3 层次分析法(AHP)
        4.1.4 信息量法
        4.1.5 组合赋权法
    4.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
        4.2.1 评价因子的选取
        4.2.2 评价因子分析
        4.2.3 危险性评价指标的量化
    4.3 评价方法对比验证
        4.3.1 层次分析法危险性评价
        4.3.2 信息量法危险性评价
        4.3.3 组合赋权法危险性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4.3.4 多种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5 地质灾害减灾
    5.1 地质灾害减灾原则
    5.2 大连市地质灾害分区对策
    5.3 大连市地质灾害减灾机制建设
        5.3.1 建立应急机制
        5.3.2 建设应急管理机制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沟谷型泥石流演化及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 ——以岷江白水寨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沟谷型泥石流演化历史研究现状
        1.2.2 泥石流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2.3 沟谷型泥石流发展趋势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自然和地质环境条件
    2.1 自然环境
        2.1.1 地理位置及交通
        2.1.2 气象水文
    2.2 地形地貌
    2.3 地层岩性
    2.4 地质构造
    2.5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2.6 水文地质条件
    2.7 人类工程活动概况
第3章 沟谷型泥石流形成条件分析
    3.1 流域地形地貌条件
    3.2 流域沟谷特征
        3.2.1 清水区特征
        3.2.2 形成区特征
        3.2.3 形成流通区特征
        3.2.4 堆积区特征
    3.3 物源条件
        3.3.1 松散固体物质概述
        3.3.2 滑坡堆积体物源
        3.3.3 沟道堆积体物源
        3.3.4 其他物源
    3.4 水源条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泥石流演化历史及规律分析
    4.1 沟谷地貌演化及熵值分析
        4.1.1 区域地貌背景分析
        4.1.2 研究区沟谷地形特征
        4.1.3 沟谷地貌演化的熵值分析
    4.2 古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其演化史分析
        4.2.1 古泥石流发育特征
        4.2.2 古泥石流物源分析
        4.2.3 白水寨沟泥石流堆积体叠置关系及演化规律
    4.3 近期泥石流发育特征分析
        4.3.1 近期泥石流风发育特征
        4.3.2 堆积范围及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区泥石流灾害动力学数值模拟
    5.1 白水寨沟泥石流运动特征值计算
        5.1.1 泥石流容重
        5.1.2 泥石流流速
        5.1.3 泥石流流量
    5.2 模拟软件简介
        5.2.1 CFD介绍
        5.2.2 CFX介绍
    5.3 泥石流模拟过程
        5.3.1 假设条件
        5.3.2 模型的建立以及网格的划分
        5.3.3 前处理过程
        5.3.4 求解过程
        5.3.5 后处理
    5.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沟谷型泥石流的发展趋势预测
    6.1 沟谷近期物源演化分析
        6.1.1 泥石流的物源解译结果
        6.1.2 物源的分布规律
        6.1.3 物源的演化规律
        6.1.4 泥石流物源转化关系
    6.2 研究区泥石流的发生频率及规模预测
        6.2.1 研究区泥石流易发程度分析与评价
        6.2.2 研究区发展趋势预测
    6.3 研究区泥石流堵断岷江的可能性预测
        6.3.1 定性分析
        6.3.2 定量分析
    6.4 研究区流域工程治理措施建议
    6.5 沟谷型泥石流的发展趋势分析
    6.6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泥石流作用下路基易损性试验研究与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泥石流研究现状
        1.2.2 易损性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奥依塔克镇至布伦口段泥石流调查与分析
    2.1 工程概况
    2.2 研究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质构造
        2.2.3 地层岩性
        2.2.4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2.2.5 气候水文
        2.2.6 冰川
        2.2.7 植被及人类活动
    2.3 研究区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和特征
        2.3.1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2.3.2 泥石流的时空分布特征
        2.3.3 泥石流的区域特征
    2.4 泥石流对公路的危害调查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泥石流作用下路基易损性模型试验研究
    3.1 概述
    3.2 试验背景及目的
    3.3 模型试验设计与研究
        3.3.1 模型试验设计
        3.3.2 模型试验研究
    3.4 泥石流对路基冲淤作用规律的试验研究
        3.4.1 路基与泥石流出山口之间的距离
        3.4.2 路基与泥石流主沟道的夹角
        3.4.3 泥石流重度
        3.4.4 泥石流流通区坡度
        3.4.5 一次泥石流冲出物最大方量
        3.4.6 泥石流暴发频率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泥石流作用下路基易损性综合评价研究
    4.1 概述
    4.2 路基易损性等级划分
    4.3 路基易损性评价指标及其分级
        4.3.1 泥石流破坏能力影响因素
        4.3.2 路基承灾能力影响因素
        4.3.3 模型试验对易损性综合评价的指导作用
        4.3.4 路基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及分级
    4.4 易损性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4.4.1 Fuzzy-AHP评价法
        4.4.2 集对分析与三角模糊数α-截集耦合方法
    4.5 奥依塔克镇至布伦口段路基易损性综合评价
        4.5.1 基于Fuzzy-AHP评价法的路基易损性综合评价
        4.5.2 基于集对分析与三角模糊数α-截集耦合方法的路基易损性综合评价
    4.6 易损性结果分析
    4.7 易损性分区图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的研究结论
    5.2 后续研究工作的改进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6)铁米尔苏水电站泥石流堵河分析及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坝址区泥石流发育的环境条件
    2.1 气候条件
        2.1.1 气候总体特征
        2.1.2 降水特征
    2.2 区域地质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大地构造部位
        2.2.4 区域地质构造
    2.3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2.3.1 新构造运动特征
        2.3.2 地震
    2.4 水文地质条件
    2.5 物理地质现象
    2.6 植被条件
第三章 沟谷泥石流的基本特征研究
    3.1 阿克恰衣苏沟泥石流形成条件
        3.1.1 阿克恰衣苏沟地形地貌
        3.1.2 阿克恰衣苏沟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特征
        3.1.3 阿克恰衣苏沟松散固体物源方量
        3.1.4 阿克恰衣苏沟泥石流活动的分区特征
    3.2 阿克恰衣苏沟泥石流活动性及堆积物特征
        3.2.1 阿克恰衣苏沟泥石流的活动特征
        3.2.2 阿克恰衣苏沟泥石流堆积物特征
        3.2.3 阿克恰衣苏沟泥石流堆积物粒度特征与流体性质
    3.3 阿克恰衣苏沟泥石流运动及动力学特征
        3.3.1 阿克恰衣苏沟泥石流流速的计算
        3.3.2 阿克恰衣苏沟泥石流流量预测
        3.3.3 阿克恰衣苏沟泥石流冲击力评价
    3.4 其干布拉克沟泥石流形成条件
        3.4.1 其干布拉克沟地形地貌条件
        3.4.2 其干布拉克沟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条件
        3.4.3 其干布拉克沟松散固体物源条件
        3.4.4 其干布拉克沟泥石流活动的分区特征
    3.5 其干布拉克沟泥石流活动及堆积物特征
        3.5.1 其干布拉克沟泥石流的活动特征
        3.5.2 其干布拉克沟泥石流堆积物特征
        3.5.3 其干布拉克沟泥石流流体性质
    3.6 其干布拉克沟泥石流流速及动力学特征
        3.6.1 其干布拉克沟泥石流流速计算
        3.6.2 其干布拉克沟泥石流流量计算
        3.6.3 其干布拉克沟泥石流冲击力计算
第四章 堵河分析及预测
    4.1 影响泥石流堵河的主要因素
    4.2 堵河预测
        4.2.1 泥石流堆积范围预测
        4.2.2 周必凡堵河公式计算分析结果
        4.2.3 张金山经验公式堵河可能性计算分析结果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山区沿河公路路基在泥石流作用下破坏机制与防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处
    1.3 本文研究的思路、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及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山区沿河公路沟谷泥石流形成环境及形成机理
    2.1 泥石流分布特征及公路泥石流分类
        2.1.1 泥石流空间分布特点
        2.1.2 泥石流的时间分布特点
        2.1.3 公路泥石流的分类
    2.2 山区公路沟谷泥石流的形成发育机理
        2.2.1 沟谷泥石流物源物质吸水蠕变
        2.2.2 崩塌土体吸水蠕变
        2.2.3 沟谷型山区泥石流的启动类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沿河公路泥石流对山区公路破坏机理研究
    3.1 泥石流对山区公路路基的冲击作用
        3.1.1 泥石流冲击脉冲形式
        3.1.2 泥石流冲击频谱
        3.1.3 泥石流两相冲击力及冲击时间计算方法
    3.2 山区沟谷泥石流冲击力试验分析
        3.2.1 实验装置
        3.2.2 实验物料
        3.2.3 泥石流流速与冲击力实验分析
    3.3 山区沿河公路路基磨蚀破坏机理
        3.3.1 河流弯道路基侵蚀机理
        3.3.2 泥石流对山区公路路基的磨蚀机理
    3.4 沿河路基土体强度变化分析
        3.4.1 路基两侧水位差引起渗流影响
        3.4.2 强降雨引起的路基渗流影响
        3.4.3 强度随时间变化规律
    3.5 泥石流路基耦合冲击磨蚀数值模拟分析
        3.5.1 流-固耦合路基冲击力数值模型的建立
        3.5.2 流-固耦合路基冲击力数值模拟过程分析
        3.5.3 流-固耦合路基冲击力数值模拟结果
        3.5.4 泥石流冲击路基破坏过程模拟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区公路泥石流拦挡技术研究
    4.1 山区公路泥石流坝体拦挡技术研究
        4.1.1 重力式拦挡坝结构
        4.1.2 格栅坝拦挡结构
    4.2 糙底群桩拦挡结构
        4.2.1 技术内涵
        4.2.2 糙底群桩设计原则
        4.2.3 糙底群桩的施工原则
    4.3 SNS 柔性防护系统
        4.3.1 泥石流柔性防护技术的原理和特点
        4.3.2 设计特点
        4.3.3 施工工艺
        4.3.4 工程实例
    4.4 新型拦挡结构-废旧轮胎梳齿坝
        4.4.1 废旧轮胎梳齿坝模型研究
        4.4.2 泥石流巨砾冲击力
        4.4.3 泥石流冲击坝体问题的三维数值模型
        4.4.4 泥石流冲击坝体问题的三维数值计算与分析
        4.4.5 悬臂式梳齿坝设计
        4.4.6 实例计算及配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区公路路基防护技术研究
    5.1 路基防护工程类型及适用条件
        5.1.1 路基防护工程类型
        5.1.2 路基防护工程适用条件
    5.2 加固工程的类型与功能
    5.3 山区公路路基防护结构研究
        5.3.1 路基防护结构
        5.3.2 挡土墙护岸结构
        5.3.3 柔性石笼护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学位申请人在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及论着情况

(8)泥石流防治结构计算软件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泥石流及其防治技术研究现状及趋势
        1.2.1 泥石流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1.2.2 泥石流速流槽防治结构
        1.2.3 泥石流护岸挡墙结构
        1.2.4 泥石流拦渣坝防治结构
        1.2.5 泥石流隧道防治工程
        1.2.7 泥石流群桩防治结构
        1.2.8 泥石流翼型墩防治结构
    1.3 泥石流防治结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及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公路泥石流防治结构类型与软件设计思路
    2.1 公路泥石流防治结构的设计思路
        2.1.1 泥石流防治一般原则
        2.1.2 公路泥石流防治结构的类型
    2.2 公路泥石流防治结构软件设计思路
        2.2.1 防治结构计算软件编制流程
        2.2.2 防治结构计算软件程序流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公路泥石流隧道防治结构计算程序
    3.1 公路泥石流隧道防治结构计算方法
        3.1.1 结构计算基本方程
        3.1.2 变位计算方法
        3.1.3 泥石流隧道内力计算
    3.2 泥石流隧道整体可靠度计算
        3.2.1 泥石流隧道破坏形式
        3.2.2 参数分析
        3.2.3 极限状态方程
    3.3 泥石流隧道防治结构程序与程序说明
        3.3.1 程序功能
        3.3.2 程序结构
        3.3.3 程序使用说明和使用步骤
    3.4 源程序代码
    3.5 泥石流隧道防治结构工程实践
        3.5.1 工程背景
        3.5.2 荷载及结构计算
        3.5.3 工程防治效果
    3.6 泥石流隧道有限元数值模拟
        3.6.1 数值模拟模型
        3.6.2 泥石流隧道数值模拟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泥石流速流防治结构计算程序
    4.1 公路泥石流速流防治结构计算方法
        4.1.1 速流结构
        4.1.2 适用条件
        4.1.3 汇流槽计算方法
        4.1.4 速流槽计算理论
    4.2 速流防治结构程序
        4.2.1 程序的功能
        4.2.2 程序结构
    4.3 程序说明和使用步骤
        4.3.1 程序说明
        4.3.2 程序使用步骤
    4.4 源程序代码
    4.5 泥石流速流防治结构工程实践——平川泥石流防治工程
        4.5.1 工程概况
        4.5.2 速流结构
        4.5.3 经济效益分析
    4.6 泥石流速流结构试验
        4.6.1 防治工程概况
        4.6.2 试验模型
        4.6.3 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泥石流护岸挡墙结构计算程序
    5.1 泥石流护岸挡墙结构形式与设计方法
        5.1.1 泥石流护岸挡墙类型与功能
        5.1.2 泥石流护岸形式与功能
    5.2 泥石流护岸结构土压力计算
        5.2.1 土压力理论的应用
        5.2.2 抗滑稳定性验算
        5.2.3 抗倾稳定性验算
        5.2.4 基底应力及合力偏心矩验算
        5.2.5 护岸墙身截面验算
        5.2.6 整体稳定性验算
        5.2.7 地震条件下泥石流护岸挡墙的验算
        5.2.8 泥石流护岸挡土结构的排水系统
    5.3 护岸挡墙防治结构计算程序
        5.3.1 计算程序的功能介绍
        5.3.2 程序组织结构
    5.4 程序说明和使用步骤
        5.4.1 程序说明
        5.4.2 程序使用步骤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泥石流拦渣坝结构计算程序
    6.1 泥石流拦渣坝结构形式与设计原则
        6.1.1 泥石流拦渣坝结构型式
        6.1.2 坝址选择原则
        6.1.3 坝型选择原则
        6.1.4 拦渣坝坝高确定
    6.2 荷载分析
        6.2.1 坝体承受的荷载
        6.2.2 荷载组合
    6.3 拦渣坝结构计算
        6.3.1 稳定性计算
        6.3.2 坝体强度计算
    6.4 拦渣坝防治结构计算程序
        6.4.1 计算程序的功能介绍
    6.5 程序说明和使用步骤
        6.5.1 程序说明
        6.5.2 程序使用步骤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泥石流群桩结构计算程序
    7.1 结构型式与功能
    7.2 结构计算方法
        7.2.1 泥石流荷载计算
        7.2.2 桩尺寸与桩的布置
        7.2.3 泥石流糙底群桩受荷计算
    7.3 群桩的地基强度和变形验算
        7.3.1 群桩强度验算
        7.3.2 桩基中各桩的受力验算
        7.3.3 糙底群桩抗冲设计理念
    7.4 群桩防治结构计算程序
        7.4.1 计算程序的功能介绍
        7.4.2 程序组织结构
    7.5 程序说明和使用步骤
        7.5.1 程序说明
        7.5.2 程序使用步骤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泥石流翼型墩结构计算程序
    8.1 翼型墩结构型式和功能
    8.2 翼型墩结构设计原理
        8.2.1 翼型墩平面设计原理
        8.2.2 翼型墩结构设计原理
    8.3 翼型墩汇流结构抗冲设计理念
        8.3.1 翼型墩汇流结构抗冲设计
        8.3.2 翼型墩汇流结构平面布置设计
    8.4 翼型墩防治结构计算程序
        8.4.1 计算程序的功能介绍
        8.4.2 程序组织结构
    8.5 程序说明和使用步骤
        8.5.1 程序说明
        8.5.2 程序使用步骤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9.1 主要结论
    9.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学位申请人在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及论着情况

(9)天山公路沟谷泥石流运动机理和防治工程设计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成果应用于天山公路地区时的不足之处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及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新疆天山公路沟谷泥石流形成环境
    2.1 泥石流类型特征、分布及分期
        2.1.1 泥石流类型特征及分布
        2.1.2 分期特征
    2.2 公路泥石流发育的宏观规律
    2.3 天山公路沟谷泥石流形成环境
        2.3.1 丰富的物源
        2.3.2 特殊的地貌环境
        2.3.3 具有梵凤效应的气象条件
    2.4 公路泥石流形成的诱发因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天山公路沟谷泥石流运动机理及防治工程设计参数研究
    3.1 天山公路沟谷泥石流运动机理研究
        3.1.1 天山公路沟谷泥石流运动机理综述
        3.1.2 天山公路沟谷泥石流流态研究
        3.1.3 泥石流运动剪切力、运动阻力及泥石流体抗剪强度
        3.1.4 泥石流流量研究
        3.1.4.1 暴雨型泥石流流量的确定
        3.1.4.2 冰川融雪型泥石流流量的确定
        3.1.4.3 暴雨—冰川融雪型泥石流流量的确定
        3.1.4.4 天山公路泥石流流量的综合成因法计算
        3.1.4.5 天山公路泥石流流量计算补充研究
        3.1.5 泥石流流速研究
        3.1.6 一次爆发后泥石流总量和固体物质总量
        3.1.7 一次爆发后泥石流堆积扇特征参数研究
        3.1.8 泥石流冲击力参数研究
        3.1.9 泥石流弯道超高分析
        3.1.10 泥石流爬高和冲起高度研究
    3.2 天山公路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参数研究
        3.2.1 天山公路泥石流防治构造物基础埋深的研究
        3.2.2 泥石流地区桥梁孔径及路基防护高度安全值的研究
        3.2.2.1 泥石流流量对桥涵孔径的影响分析
        3.2.2.2 路基防护安全高度计算分析
        3.2.3 泥石流防治构造物抗泥石流冲击力安全性能的研究
        3.2.4 泥石流速流结构特征参数的研究
        3.2.5 泥石流堆积扇下底埋隧道防治工程设计参数研究
        3.2.6 泥石流拦渣坝和储於场库容量设计研究
        3.2.7 泥石流磨蚀机理及磨蚀量化参数计算研究
        3.2.7.1 磨蚀机理
        3.2.7.2 磨蚀力、磨蚀速度及磨蚀量计算研究
        3.2.8 天山公路泥石流沉积物淤埋机理研究
    3.3 小结
第四章 天山公路典型沟谷泥石流室内外模型试验对比分析研究
    4.1 K630 沟谷泥石流模型试验研究
        4.1.1 K630 沟谷泥石流模型试验背景
        4.1.2 K630 沟谷泥石流模型试验目的
        4.1.3 K630 沟谷泥石流模型试验相似设计
        4.1.4 K630 沟谷泥石流模型试验研究
    4.2 K630 沟谷泥石流原位模型试验
        4.2.1 K630 沟谷泥石流原位模型试验测试
        4.2.2 K630 沟谷泥石流原位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公路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指南》梗概(论文提纲范文)

1 《指南》的编制背景及依据
2 《指南》的技术框架
    2.1 总则
    2.2 基本规定
    2.3 防治工程
3 应用《指南》的注意事项
4 结 语

四、冲淤变动型沟谷泥石流防治结构及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离散元的高陡堆石边坡失稳过程模拟[J]. 郑成成,龙小刚,胡广柱,袁祥,马春辉,李高超.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21(06)
  • [2]山区公路泥石流病害与防治研究[J]. 廖学海,陈洪凯,蒋鸿正.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21(06)
  • [3]大连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减灾研究[D]. 朱霞.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8)
  • [4]沟谷型泥石流演化及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 ——以岷江白水寨沟为例[D]. 李惠.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5]泥石流作用下路基易损性试验研究与综合评价[D]. 徐士彬. 合肥工业大学, 2017(01)
  • [6]铁米尔苏水电站泥石流堵河分析及预测[D]. 玄超群. 兰州大学, 2013(12)
  • [7]山区沿河公路路基在泥石流作用下破坏机制与防护技术研究[D]. 王昱. 重庆交通大学, 2010(12)
  • [8]泥石流防治结构计算软件开发与应用[D]. 李珂. 重庆交通大学, 2008(10)
  • [9]天山公路沟谷泥石流运动机理和防治工程设计参数研究[D]. 黄勇. 新疆农业大学, 2007(02)
  • [10]《公路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指南》梗概[J]. 陈洪凯,马康,马永泰,唐红梅.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2006(04)

标签:;  ;  ;  

起伏沉降河谷泥石流防治结构与计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