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加热冷冻干燥过程中热电耦合的研究

微波加热冷冻干燥过程中热电耦合的研究

一、微波加热冷冻干燥过程中热电耦合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马晓彤[1](2021)在《紫苏叶预处理联合微波干燥过程传质规律及气味分析》文中指出热风干燥和微波干燥在实际工业生产中应用甚广,然而干燥时产生的高温会导致产品逐渐发生物理、化学和营养成分方面的不良变化。因此为了改善干燥过程带来的问题和缺陷,提高干燥速率以及营养成分的保留率,并且探究新型技术超声波在食品干燥方面的优点与应用,本研究采用新型技术超声波进行预处理的方式,利用超声波振动产生的空化和机械效应,缩短干燥时间,提高最终干燥产品的品质。实验物料为药食同源的食品—紫苏叶,探究其在不同预处理和干燥条件下的传质规律和品质变化,使用PEN3电子鼻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联合分析干燥产物中挥发性化合物成分的变化,进而选取最佳的处理条件。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1)首先探究了不同预处理温度(70℃、80℃)和时间(1 min、3 min)的条件下,紫苏叶热风干燥后的传质规律,颜色变化和营养成分(叶绿素,总黄酮,迷迭香酸)含量变化,通过菲克第二定律计算有效水分扩散系数,利用AZUARA双组分模型预测干燥过程中的水分损失量,使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各个指标进行区分,分类结果表明B70-1、UB70-1、UB70-3三种预处理条件下的样品聚集在一起,说明了品质指标的相似性。GC-MS检测后,通过对比五种典型挥发性化合物的变化趋势,得到超声波预处理温度70℃的条件下,较短的预处理时间可以得到较高质量的干制紫苏叶。(2)固定合适且良好的预处理条件(对照组,UB70-1,UB70-3),使用能够对干燥过程中的气味进行在线检测并且基于温度反馈维持干燥时的温度的微波热风干燥装置,在恒温(50℃、60℃、70℃)条件下,对紫苏叶进行干燥处理。在干燥过程中使用PEN3型电子鼻对干燥过程的气味进行实时检测,结果发现传感器S2、S6、S7、S9的响应值比较高,对干燥过程中挥发性物质成分较为敏感,并且与干燥前经过预处理的样品相比,没有经过预处理的样品在传感器S2和S6的响应值最高,S7的响应值最低。计算样品的有效扩散系数和活化能,对干燥后的样品进行挥发性物质和品质分析并与热风干燥进行对比,证明预处理联合微波热风干燥能够节约能耗,保留营养成分,提高品质,在生产加工方面具有优势。(3)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干燥紫苏叶中的挥发性化合物的变化情况。共鉴定出70种主要挥发性化合物,其中包括22种烯烃类物质,11种醇类,8种烷烃类,7种醛类,6种酯类,5种酮类,4种芳香类物质,3种酸类和4种其他化合物。电子鼻和GC-MS的主成分以及聚类分析结果,都表明较高的干燥温度和较长的干燥时间无益于保留紫苏叶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干燥温度60℃左右更能保留挥发性风味物质。相关性分析表明,电子鼻的传感器S1、S3、S5的信号强度与α-蒎烯,β-石竹烯,α-律草烯,大根香叶烯,紫苏酮等呈正相关,也验证了S1、S3和S5传感器对烯烃类和芳香化合物敏感。

唐宇佳[2](2021)在《发泡物料微波冷冻干燥制备功能性蓝莓食品》文中认为冷冻干燥是将含湿物料在低温低压下以升华和解吸的方式除去湿份的过程。冷冻干燥能够有效保留原料的风味和挥发性成分,减少生物活性成分的降解,产品质量极佳。然而,冷冻干燥时间长、能耗高的缺点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为了强化冷冻干燥过程、缩短干燥时间并获得高质量的蓝莓粉末产品,本论文通过对蓝莓果浆进行发泡处理以强化过程传质,采用吸波材料碳化硅(SiC)辅助微波加热以强化过程传热。此外,为了评价冷冻干燥产品的质量,建立了本产品的质量评价体系。首先测定了蓝莓果浆的共晶点,并以此为依据确定预冻温度;确定了合适的发泡剂和稳定剂浓度以获得具有较高膨胀率且稳定的泡沫;制备了未发泡和发泡两种冷冻样品,采用石英和SiC两种材质的底盘,进行了常规冷冻干燥和微波冷冻干燥实验,探究发泡处理和吸波材料辅助的微波加热对冷冻干燥过程的影响;对冷冻干燥产品水分含量、色泽、花色苷和总酚含量进行测定,以此为依据评价常规冷冻干燥和微波冷冻干燥产品质量;对未发泡和发泡物料冷冻干燥产品进行SEM形貌表征,从微观角度分析发泡处理的强化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30℃和15 Pa下采用石英底盘,发泡物料比未发泡物料冷冻干燥时间缩短了39.1%。当温度提高至40℃时,未发泡与发泡物料冷冻干燥时间分别缩短了15.2%和17.9%。在30℃、15 Pa下施加2 W微波功率,采用SiC底盘替代石英底盘,发泡物料微波冷冻干燥时间比发泡与未发泡物料常规冷冻干燥(0 W)分别缩短了14.3%和47.8%;微波功率提高至4 W时,干燥时间分别缩短了25.0%和54.3%。微波冷冻干燥产品与常规冷冻干燥产品的色泽参数以及花色苷单体总含量和总酚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常规冷冻干燥和微波冷冻干燥产品均具有较高的总单体花色苷和总酚保留率,分别在80%和75%以上。干燥产品的SEM形貌表征表明,未发泡物料干燥产品结构致密;而发泡物料干燥产品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孔壁纤薄,减小了水蒸气的迁移阻力。吸波材料辅助的发泡物料微波冷冻干燥实现了过程传质传热的同时强化,大幅缩短了冷冻干燥时间,提高了过程经济性,而且干燥产品质量与常规冷冻干燥相当。在实现过程低能耗的同时,获得了高质量的产品。

燕光龙[3](2021)在《空调除湿系统性能比较及热力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空气调节的空气除湿系统,由于多样性以及与环境的适用性品类众多及组合方式复杂,导致应用起来难度很大。分析可知空调除湿系统性能的影响主要涉及除湿器,换热器和再生器三部分,尤其是再生器部分可以降低能耗和高效除湿,对空调除湿系统的运行产生重要作用。许多专家学者对于这三方面影响因素做了很多的研究,但是都集中于除湿剂的选择和改性、换热器外形的构造和再生器高温热源的应用,缺乏过程中热力学机制的解释和对低温热源的利用。本文试图在众多除湿器中比较并做出优选;在此基础上对再生过程进行热力学分析,明确再生热力学含义;最后通过优化再生过程,提高整个除湿系统效率。首先,通过对几种设备的除湿性能进行了在经济性、复杂性、储能、维修花费和占地面积等方面的比较,列表明确了各种除湿设备的优缺点,为不同除湿环境下除湿设备的选择提供了工程的指导。其次,从相位关系入手,用热力学分析对空调除湿系统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再生环节,具体内容是固体除湿剂的热风再生和微波再生以及液体除湿剂加热液体再生和加热空气再生过程中传热传质的相互促进或抑制的机理,揭示湿量逆迁移和热量逆迁移的热力学原理,深刻剖析再生过程所蕴含的热力学机制,为下一步优化做了准备。最后,运用FLUENT软件对液体除湿剂再生器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模拟不同入口空气风量、不同入口溶液浓度、温度、流量,通过观察再生器内温度分布云图情况以便为提高再生器的再生效率提供工程指导,对影响再生器再生效率的因素做了验证,为提高再生器效率提供支持。

沈柳杨[4](2020)在《发芽糙米微波干燥及品质变化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发芽糙米是一种新型的功能性稻米制品,具有较高的营养及保健价值。但鲜湿发芽糙米含水率较高,易引起微生物繁殖导致品质劣变,失去营养和商品价值。快速、及时将其干燥至安全贮藏含水率(13.0%~14.5%,w.b.),不仅有利于延长贮藏期,而且也可为后续产品的精深加工提供有力保障。微波干燥具有干燥速度快、能效高等优点,可满足鲜湿发芽糙米对快速、及时干燥的需求。然而,发芽糙米在微波场作用下的干燥过程复杂、品质变化不稳定,限制了微波技术在其加工产业中的广泛应用。为了提高发芽糙米的微波干燥适用性,采用台架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发芽糙米微波干燥及品质(裂纹、颜色和γ-氨基丁酸(GABA)含量)变化机理,提出微波干燥发芽糙米的品质控制模式。首先,在微波工作站中利用台架试验,研究发芽糙米的微波干燥特性及动力学,同时通过构建电磁、温度和水分场的多物理场耦合模型,并提出实现物料随玻璃转盘旋转运动的仿真策略,模拟解析旋转微波干燥过程中料层的空间电场、温度和水分分布特征,以更好地理解发芽糙米的微波干燥过程。其次,基于微波干燥对品质指标的影响机理,提出保证品质的临界温度和适宜微波强度。再次,进一步研究发芽糙米在连续式微波干燥机中的干燥过程及品质变化,通过提出实现物料随输送带移动的仿真方法,模拟解析发芽糙米的连续式微波干燥过程,并结合台架试验揭示发芽糙米的品质(颜色和裂纹)变化机理。最后,提出适于发芽糙米连续式微波干燥生产的加工条件,以控制干后品质。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研究了不同微波强度1~5 W/g条件下发芽糙米的干燥特性及动力学。提高微波强度可显着缩短干燥时间、加快干燥进程;干燥速率随微波强度增加而增大,干燥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的恒速阶段,且干燥过程主要由降速阶段主导。微波干燥引起发芽糙米微观结构的变化,在干燥初期,微观裂纹或孔隙的形成,有利于水分扩散和蒸发,提高干燥速率;在干燥后期,由于微波体积热的积累,物料温度不断升高,导致淀粉部分糊化或熔融,增加了水分传递阻力,干燥速率下降。发芽糙米的有效水分扩散系数(Deff)为1.55×10-8~1.17×10-7 m2/s,活化能(Ea)为2.48 W/g,扩散因子(D0)为1.76×10-7 m2/s。通过对六种常用薄层干燥模型的比较,Midilli et al.模型最适合描述发芽糙米的微波干燥特性及动力学。(2)基于电磁-温度-水分场的多物理场耦合模型和提出的物料旋转仿真策略,实现了发芽糙米的旋转微波干燥过程模拟。模拟的温度和含水率与实测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证实所建立模型和仿真方法可靠地表征发芽糙米的旋转微波干燥过程。基于模拟结果,解析了干燥过程中料层的空间电场、微波能吸收、温度和水分分布特征,料层中心区域存在明显的聚焦(热点集中)效应,温度分布随干燥过程呈现由料层中心向边缘延伸的趋势、且温度梯度逐渐增大,而料层水分分布特征与温度分布相反。(3)研究了不同微波强度1~5 W/g对发芽糙米干后裂纹的影响,并探究了米粒裂纹对其蒸煮品质的影响。微波强度对干后米粒的裂纹率有显着影响(p<0.05),高于4 W/g时干燥后期的米粒裂纹程度以4~5条裂纹为主,考虑干燥效率和干后米粒适宜裂纹程度(3~4条裂纹),微波强度3~4 W/g适于发芽糙米微波干燥。干后米粒3~4条混合裂纹有利于改善蒸煮特性(即减少蒸煮时间和总固形物损失,提高吸水率和体积膨胀率)和提高蒸煮品质(即降低米饭硬度,提高米饭的黏附性、弹性、内聚性、粘性和咀嚼性),是微波干燥发芽糙米的适宜裂纹范围。蒸煮时间与吸水率、体积膨胀率和总固形物损失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硬度与黏附性和粘性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而与弹性、咀嚼性和内聚性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证实,微波干燥破坏发芽糙米内部致密的淀粉颗粒排布结构,形成了微观裂纹和孔隙,3~4条裂纹程度为米粒提供了适宜水分渗透途径,进而提高蒸煮品质。(4)研究了不同微波强度1~5 W/g对发芽糙米品质(颜色和GABA含量)的影响,并分析了微波干燥特性与品质形成的相关性。提高微波强度可加速发芽糙米颜色变化,防止料层发生严重褐变和焦糊的临界温度分别为132 oC和170 oC;Fractional conversion模型最适合表征发芽糙米的颜色变化动力学。不同微波强度下发芽糙米的GABA含量总体上趋于减少,保持较高GABA含量的适宜平均温度应控制在64~67 oC范围内,调控干燥过程中的料层温度可作为控制发芽糙米GABA含量的参数依据。考虑干燥效率和干后颜色及营养品质,微波强度3~4 W/g适于发芽糙米微波干燥。(5)构建了多物理场耦合模型和提出了物料随输送带移动的仿真方法,实现了发芽糙米在连续式微波干燥机中的干燥过程模拟,并优化出适于发芽糙米干后金黄色外观和适度裂纹(3~4条裂纹)品质形成的控制条件,以及通过单个米粒内部水分和应力的模拟,辅助分析了米粒裂纹的形成机理。物料在微波腔中的平移运动,可改善干后产品的干燥均匀性。随微波强度增加,沿米粒短轴方向上的应力不断增大,加剧了米粒裂纹形成,在微波强度低于5 W/g时,米粒内部水分分布相对均匀,干后处于适宜裂纹程度。提高风速强化了米粒内部水分扩散和表面蒸发,使米粒内外部的水分梯度增大,加速了裂纹形成。发芽糙米微波干后金黄色外观品质形成的温度为90~132 oC,适于连续式微波干燥的品质控制条件为微波强度4 W/g、风速1.0 m/s、每循环干燥时间10 min和缓苏比1:2。研究结果为发芽糙米等颗粒状物料的微波高效、保质干燥提供了理论与技术依据。

王欣奇[5](2020)在《杂多酸催化水解及耦合处理调控溶解浆性能及规律研究》文中指出溶解浆是一种高纯纤维素化学精制浆,是制备粘胶纤维、纤维素醚、纤维素酯以及纳米纤维素等产品的重要中间体,其中粘胶纤维产品占溶解浆总用量的60-65%。溶解浆的工业化生产工艺主要采用酸性亚硫酸盐法(AS)和预水解硫酸盐法(PHK),由于AS法制备的溶解浆纯度较低,所以目前新建溶解浆生产线基本上采用PHK法。近年来,溶解浆需求不断增大,将漂白化学浆精制成溶解浆因具有投资成本低、工艺灵活高效引起了研究者和制浆行业的广泛关注。碱抽提技术,尤其是冷碱抽提(CCE),是有效去除半纤维素,获得精制纤维素的成熟的工业化技术。溶解浆的性能与下游粘胶纤维的生产加工性和产品品质密切相关,其关键质量指标包含黏度、纤维素纯度和反应性能,其中后两者尤为重要。由于碱法制浆方式,PHK法和CCE法制备的溶解浆都存在制备的溶解浆纯度较高但反应性能较低的问题,且传统CCE法制备过程碱消耗量大,需要多段洗涤,增加了能耗和设备等生产成本。因此,采取一定手段降低CCE法制浆碱浓及提高CCE溶解浆和PHK溶解浆反应性能是非常有必要的。杂多酸(HPA)是一种新型绿色固体酸催化剂,具有强Br(?)nsted酸性、高稳定性、质子迁移率以及良好的可再生和循环利用特性。论文重点研究HPA催化水解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通过耦合微波处理、机械磨浆等方法提升溶解浆的纯度和反应性能的规律。首先,以PHK溶解浆为原料,采用单因素实验确定HPA催化水解溶解浆纤维素最佳工艺条件为:H+浓度为0.01 mol/L,反应温度为90℃,反应时间为30min,浆浓为10%。对比了四种HPA处理对溶解浆的黏度、反应性能、纤维可及性(纤维形貌和保水值)的影响,表明磷钨酸(PTA)优于硅钨酸(STA)、磷钼酸(PMA)和硅钼酸(SMA),因此选择PTA为催化水解溶解浆纤维素催化剂进行后续研究。STA、PTA和PMA三种杂多酸的回收率都在87%以上,实验表明,回用的HPA催化活性基本保持不变。论文重点探究了 PTA催化水解纤维素活化PHK溶解浆的反应性能及其相关机理。结果表明,PTA处理使得溶解浆纤维孔径、孔体积、比表面积(SSA)和保水值(WRV)增大,溶解浆纤维素可及性显着提高,黏度从561 mL/g降至437 mL/g,反应性能从49.1%提升至74.1%。PTA循环6次后仍能保持87.1%的回收率,溶解浆Fock反应性能达到72.5%,催化活性基本不变,表明PTA具有可回收循环利用的可能性。其次,为进一步强化PTA催化水解作用,采用微波辐射与PTA催化同步处理(MW-PTAsim)使纤维表面更加粗糙、出现更多的裂纹和孔隙结构、SSA提升三倍以上,WRV增加了 75%,活化PHK溶解浆纤维素可及性,进而强化溶解浆反应性能提升。MW-PTAsim处理过程中的协同作用机理促进活化了溶解浆反应性能,经MW-PTAsim处理,溶解浆反应性能由原浆的49.1%提升到85.8%,优于单独微波、PTA催化水解以及分步处理效果。微波处理后PTA与新鲜PTA具有类似的催化活性,循环六次后回收率在87%以上,Fock反应性能仍达到83.2%,表明微波辐射未改变PTA的化学稳定性和再利用性。再者,为解决高碱浓CCE处理导致升级的溶解浆反应性能较低及碱液分离洗涤成本高等问题,开发了 PTA催化水解耦合低浓CCE(PTA-4%CCE)处理将漂白硫酸盐纸商品浆(KP)提升为溶解浆的改良工艺。PTA催化水解作用大幅提升了纤维的可及性,促进了 CCE溶出半纤维素,将KP浆中的半纤维素含量由13.96%降至4.03%,α-纤维素含量从85.20%提高到了94.92%,达到了溶解浆水平。相比8%CCE升级的溶解浆(α-纤维素为94.82%,反应性能25.0%),PTA-4%CCE溶解浆纯度相当,但反应性能更高(49.5%)。基于PTA的催化水解作用,PTA-4%CCE对半纤维素的去除率及溶出选择性均高于4%CCE和8%CCE,以上证实PTA协同低浓CCE处理是一种高效去除浆料中半纤维素的方法。最后,PTA的回用效率较高,发生了已降解低分子量的半纤维素的在回收PTA溶液中积累现象,影响了 PTA的作用效果,因而可适当纯化PTA后再加以回收利用。最后,基于机械磨浆(R)协同PTA催化处理强化CCE溶出半纤维素,再通过PTA后处理(R/PTAr-CCE-PTAf)的三段处理制备了高纯度、高反应性能的特种溶解浆(α-纤维素为96.96%),其中R/PTA-CCE处理用于浆料纯度提升,而PTA后处理用于浆料反应性能活化。采用R/PTA催化水解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效率,与此同时,PTA催化水解也促进了磨浆效率、降低磨浆能耗,二者存在一定的协同效应。R/PTA协同处理具有更强的催化水解纤维素和高分子量半纤维素的能力,R/PTA处理后KP浆中半纤维素的分子量显着降低;R/PTA-CCE处理的KP浆的半纤维素脱除率为85.17%,且纯化后的溶解浆的α-纤维素含量为96.96%,达到了特种溶解浆水平。PTA后处理将R/PTA-CCE纯化处理后的溶解浆反应性能从54.2%提升至73.8%,从而制备出高纯度、高反应性能溶解浆。回收的PTA经乙醚萃取后纯度得到了提高,促进了 PTA的内循环和催化效率等总体效果的提升。PTA循环回用八次后,上述三段处理方式仍能够将KP升级为特种溶解浆,且浆料反应性能仍能达到73.2%。综上所述,采用质子酸性强、催化活性高、易储存回收、再利用率好的PTA催化水解纤维素既控制了溶解浆黏度,又提高了溶解浆纤维的可及性和反应性能。PTA催化水解KP浆半纤维素,不仅降低了半纤维素的分子量和含量,同时适当打开了纤维紧密层状结构,促进纤维可及性的提高,从而实现在低浓CCE处理下的化学纸浆升级。与此同时,使用后的PTA可进行简单纯化并回收利用,因而为采用绿色、经济和高效的模式制备高纯度和高反应性能的高品质溶解浆纤维素产品提供了良好的思路与借鉴。

徐聪[6](2020)在《分布式电/冷/除湿/脱盐联供系统集成方法》文中认为在分布式能源和工业用能领域,吸收式除湿技术可以利用低品位余热或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等作为驱动热源进行能的转换与利用,从而提升整个能源系统的效率,可作为低温热能利用的一种有效途径。本学位论文深入研究了分布式能源系统中动力余热利用的吸收式除湿与吸收式制冷、吸收式脱盐的耦合方法与系统集成方法。针对海洋、海岛及沿海地区高温、高湿、高盐气候特点和用户、设施的需求,提出利用分布式能源系统解决空气降温、除湿、脱盐的一体化方法。研究了吸收式制冷与除湿、吸收式除湿与脱盐的耦合方法。利用溶液的吸湿性及其表面张力对盐雾颗粒的捕获作用,同时实现空气的除湿和脱盐,再与吸收式制冷结合,达到空气降温、除湿和脱盐的目的。基于同离子效应原理,遴选氯化锂为吸收工质,提出将大气盐雾主要成分氯化钠从体系内脱除的结晶方法,维持除湿脱盐系统稳定运行。基于能的深度梯级利用原理,提出了分布式能源系统动力余热驱动的吸收式制冷/溶液除湿耦合循环系统。该系统耦合机理为吸收式制冷循环和除湿循环梯级利用动力余热,同时吸收式制冷循环产出的冷能被除湿循环利用从而实现系统内部冷热匹配。研究了制冷循环的制冷温度、除湿循环的溶液再生温度和除湿溶液浓度、环境大气温、湿度参数变化等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该循环空气处理量可达到常规热驱动空调系统的2.73倍,余热利用率提高一倍以上。设计搭建了吸收式除湿脱盐一体化实验台,该实验台由海洋大气环境模拟系统、除湿脱盐一体化系统、测量控制系统三部分组成。海洋大气环境模拟系统对空气具有加热、加湿、加盐等功能,可以模拟高温、高湿、高盐的大气环境。除湿脱盐一体化系统,由吸收式除湿脱盐和溶液冷却结晶两部分组成,可处理最大风量为3000m3/h。测量控制系统可以实现空气温湿度、风量、空气含盐量的测量。实验结果表明:在新风温度26-34℃,相对湿度70-90%和送风温度16-20℃的工况下,系统冷耗系数COPc保持1.0左右,热耗系数COPH在0.6~0.9范围内,除湿性能比较稳定,3000 m3/h风量下脱盐率达96.4%,验证了除湿脱盐一体化方法的可行性。针对高温、高湿、高盐的典型海岛气候环境,依据余热梯级利用原理和吸收式除湿脱盐一体化原理,设计了分布式电、冷、除湿、脱盐联供系统方案,并开展不同规模、不同用户需求的案例分析。结果表明,海岛内燃机分布式能源系统,回收动力机组余热并进行梯级利用,采用吸收式制冷、除湿脱盐一体化技术,在实现温湿度独立控制和室内环境主动防腐的同时,相比于传统供能模式,节能率达到29%,投资回收期约为2.1年。电、冷、除湿、脱盐联供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可以为海岛用户提供高效可靠的能源供应,同时也可为其设备防腐和人员舒适性需求提供解决方案,在海岛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本论文还对分布式能源系统的节能率评价指标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了分产系统性能对冷电联产、热电联产系统相对节能率的影响,分析了发电效率、热电比、余热利用程度等关键参数对系统节能率的影响。针对多能互补,特别是含有可再生能源的能源系统节能率缺乏计算方法的问题,提出多能源热互补或热化学互补系统的节能率评价方法。对燃气电冷热除湿联供系统和太阳能热化学热电联产系统,结合具体案例开展了节能率评价分析。本研究为多能互补、多产品产出的能源系统节能率评价提供了新方法。

王鹏飞[7](2020)在《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太阳能光热转换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出现的太阳能光热转换驱动水蒸发技术,不仅为太阳能高效利用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案,而且为扩展太阳能的利用途径、实现太阳能与多种能源的转换提供了新思路。制备具有高光学吸收能力且具有高光热转换能力的光热转换材料是实现高效太阳能光热转换的关键与基础,其中金属氧化物材料由于光学吸收范围与太阳光谱十分匹配且易于修饰改性等优势而被视为最具前景的光热转换材料之一。但是,由于金属氧化物自身的粉体状态难以适用于界面蒸发以及蒸发装置设计的不合理,金属氧化物基光热转换材料普遍存在蒸发性能较低,成本较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创新性地提出将金属氧化物与不同的基底复合,通过对原料选择及制备工艺优化,结合界面蒸发装置,实现了在较低光强下的高效太阳能光热驱动水蒸发。此外,利用太阳能光热转换材料与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特性相仿的特点,创新性的提出将超级电容器与太阳能光热界面蒸发相结合,丰富了太阳能光热转换驱动水蒸发技术的应用领域。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利用水热-煅烧两步法制备了Co3O4/泡沫镍光热转换材料,通过对水热反应温度的调控,在110℃获得了具有纳米花和纳米线组合形貌的Co3O4光吸收层,对应最大吸光率为96.27%。得益于其良好的光吸收能力,该复合光热转换材料在1 k W m-2的光照强度下,蒸发速率可以达到1.226 kg m-2 h-1,对应的光热转换效率可以达到84.45%。而通过光热转换层与蒸发层分离的设计,可以实现在较低光强下更加高效太阳能光热转换,如在0.25 k W m-2的光照强度下,蒸发速率为0.352 kg m-2 h-1,而其光热转换效率可以达到95.83%。此外,利用太阳能蒸发装置可以实现对模拟海水及模拟重金属废水的处理,经该系统处理过的水符合饮用水标准。选择含有多种金属氧化物的工业固体废弃物赤泥作为原料来源,通过生物质热解还原法调控其成分,在600℃的热处理温度下可以获得含有Fe3O4相的还原赤泥,将其掺入到PVA/CS基体中,并利用冷冻干燥工艺获得了含Fe3O4相的还原赤泥/聚乙烯醇(PVA)/壳聚糖(CS)复合冻干胶。通过对不同热处理温度和还原赤泥掺量的研究,发现赤泥掺量为20%时,掺入经600℃热处理的还原赤泥的复合冻干胶会表现出最好的光热转换能力,在1 k W m-2的光照强度下,其蒸发速率最高可以达到2.185 kg m-2 h-1。此外,通过对多种水体的处理实验发现,该复合冻干胶对多种水体都具有良好的净化能力。利用共沉淀-界面聚合法制备了锰氧化物/聚吡咯(PPy)复合纸电极,该纸电极具有多孔结构、良好的润湿性以及导电性,在2 mol L-1 Na Cl的电解质溶液中,最高比电容为1676.92 m F cm-2。同时,相比于空白滤纸、锰氧化物/滤纸,该纸电极还具有良好的光热转换性能,在1k W m-2的光照强度下,蒸发速率可以达到1.355 kg m-2 h-1,光热转换效率可以达到91.88%。将该电极组装的准固态超级电容器与光热界面蒸发装置相结合,当光照强度为1 k W m-2时,在光热界面蒸发条件下,其比电容性能可以提高到原来的5倍。

李明明[8](2020)在《Cu2Se/rGO纳米粉体的微波溶剂热合成及其反应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的日益严重,加强了热电材料的研究现实意义,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学者的关注。理论的发展和先进的合成方法,促使传统热电材料的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由于Cu2Se本身类液态效应,具有很好的热电性能,引起了人们对Cu2Se进一步研究。提升Cu2Se热电性能的手段主要有纳米化、掺杂、复合工程、偏离化学计量比等,旨在进一步降低热导率,提升电导率,提升z T值。微波加热技术由于其直接将微波能转换为热能,因此具有传统加热方式不具备的体积加热、受热均匀、选择性加热和瞬时加热的特点。本文首先使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微波加热对反应溶液的传质过程的影响。随后使用微波高效加热技术合成Cu2Se以及Cu2Se/rGO复合材料,在微波溶剂热法合成条件下,调整工艺参数,包括反应温度、保温时间、原料配比和表面活性剂的添加量制备高纯度、尺寸均一的Cu2Se粉体以及Cu2Se/rGO复合粉体。分析各个影响因素对Cu2Se粉体相结构、尺寸以及形貌的影响。具体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在微波加热和常规加热过程中,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反应溶剂乙二醇氢键网络结构以及反应物扩散。微波电场存在可以改变氢键结构,降低氢键数量及寿命,弱化了氢键网络,使反应物质的扩散系数均得到较大程度提升。微波引入改变了体系的传质过程,加快反应及形核速率。利用微波溶剂热法制备Cu2Se粉体。经过XRD,SEM和TEM分析得出最佳实验条件为:反应温度为240℃,保温30min,Na OH与Se O2摩尔比为2:1,表面活性剂PVP添加量为0.2g,此工艺条件下合成可以获得单相Cu2Se,且所获粉体形貌均一,以纳米板结构为主。反应温度,保温时间和Na OH含量影响相组成,表面活性剂含量,反应温度和Na OH含量对粉体形貌和尺寸产生影响。并给出了微波溶剂热法条件下的可能的反应方程和Cu2Se的形核结晶过程。利用微波溶剂热法,一步合成了Cu2Se/rGO复合粉体,微波溶剂热条件下可实现GO的一步还原,与GO复合可以有效降低Cu2Se晶粒尺寸,并且Cu2Se在GO表面的原位生长,可有效避免石墨烯团聚。以乙二醇为溶剂的微波溶剂热可使到GO含氧官能团的数量大大减少,石墨烯的共轭结构得到恢复,得到rGO。

熊焱[9](2020)在《有机与钙钛矿薄膜材料和器件的热电机理研究及其光伏-热电集成》文中研究表明热电发电可以实现热能与电能之间的直接转换,具有清洁、环保、可持续发展等优点,为广大研究者们所青睐。与传统块体热电材料相比,有机和有机-无机复合薄膜等低维材料具有质量轻薄、可柔化、溶液法大面积制备、成本低,易于大面积制备,绿色环保等优点,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但是,能量转换效率低、稳定性差等缺点限制了薄膜热电材料与器件的发展。为提高有机复合薄膜材料与器件的热电性能,有必要深入研究了解有机复合薄膜热电器件内部的输运机制,调控电子和声子输运过程。本论文以有机和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薄膜材料与器件为对象,针对目前热电研究中存在的塞贝克系数、电导率、热导率三者参数互相耦合的问题,采用光激发、界面效应、极化效应等手段,调控热电性能,实现了热电参数相互去耦合,为进一步改善热电性能提供了实验方法与理论依据。进一步,针对当前薄膜材料热电转换较低的问题,制备了新型光伏-热电集成器件,切实提高了能量转换效率。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包括如下四个部分:(1)光激发下提升有机薄膜器件热电性能的机理研究。制备了基于MEH:PPV和PCBM材料的p型和n型有机薄膜器件,通过光激发的手段实现了同时提高塞贝克系数和电导率。通过定量分析比较有机薄膜材料在组分共混前后、光激发前后载流子迁移率和浓度的变化趋势,证实了载流子迁移率提高和表面极化增强是实现热电参数去耦合的主要机制。(2)利用界面效应优化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薄膜器件热电性能。通过添加Bi I3的手段提高了MAPbI3钙钛矿多晶薄膜的热稳定性,改善薄膜的热电性能,将薄膜垂直方向最大塞贝克系数提高了3倍,电导率提升了将近两个数量级,而水平方向热导率明显增加,实现热电参数去耦合。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添加的Bi I3组分对MAPbI3钙钛矿多晶薄膜的晶粒表面和界面进行修饰,钝化晶粒表面缺陷,抑制表面离子迁移效应,促进电荷输运,改善了钙钛矿薄膜器件的热电性能与稳定性。另一方面,Bi I3组分添加诱导的界面修饰增强了薄膜器件的表面极化,除传统熵差驱动外,温差诱导的表面极化差作为一种额外驱动力,同时提高电导率和塞贝克系数,而对薄膜的热导率没有明显的升高,实现了热电参数去耦合的作用。(3)离子迁移诱导的极化梯度优化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薄膜电子的热电性能。首次研究了离子迁移对MAPbI3多晶薄膜热电输运的影响,采用冷冻-加热-冷冻的重复过程测量了低温下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薄膜的热电性能,区分并计算了钙钛矿中的电子塞贝克系数和离子塞贝克系数的大小,分析了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薄膜中离子对电子塞贝克系数的影响。进而通过离子迁移调控薄膜的极化梯度差,在传统的熵差驱动之外引入额外的极化差驱动力,在电导率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将塞贝克系数提高了接近3个数量级,达到了5 m V K-1,有效地促进温差下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薄膜电荷输运性能。(4)基于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光伏-热电集成器件。制备了无空穴传输层碳电极介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和Bi2Te3基热电器件集成的光伏-热电集成器件。与单独的光伏器件相比较,该集成器件工作时能够降低光伏器件表面温度,提高光伏器件稳定性,同时利用塞贝克效应将热能转化为电能。在极限环境下集成器件开路电压达到了1.29 V,将光电转换效率提高5%以上,证明光伏-热电集成器件是提高效率的有效手段。

张玲聪[10](2020)在《真空红外绿色节能复合干燥加工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果蔬食品加工作为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组成,其干燥加工技术是核心,如何克服传统干燥加工技术中暴露的效率低、品质差、能耗大等难题,是现阶段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本研究提出一种红外辐射和真空干燥相结合的复合干燥加工技术,真空环境下水分可在较低的温度下蒸发,使得干燥过程中最大程度上降低了能耗。该真空红外干燥加工技术能有效干燥某些类型的果蔬,大大提高农产品的综合质量,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业效益,提高农民收入,拉动食品产业发展。本论文进行了真空红外绿色节能复合干燥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建立物料品质评价、质热传递以及气体分子动力学模型,得到干燥装置内温度、真空度、物料厚度对干燥特性和干燥品质的影响。然后根据模型参数设计真空红外干燥装备并建立三维模型,通过计算及后处理分析,得到流场分布规律,验证干燥炉膛设计的合理性。同时基于单因素试验分析温度、真空度、物料厚度对物料收缩率、含水率、复水比等干燥特性指标以及色差指标的影响,用以模型的验证;通过干燥工艺的正交试验,以叶绿素含量、VC保留率、总皂苷质量分数、苦瓜片表观观察和感官评价为评价指标,研究真空红外干燥最佳工艺参数。具体结论如下:(1)不同干燥温度条件下苦瓜片的明度值随温度的升高逐渐下降,真空度对苦瓜片干燥表观变化影响不显着,而苦瓜片越厚,对干燥品质影响越小;(2)随着干燥炉膛内绝对压力的降低,水分蒸发量逐渐增加,真空度对物料低温干燥动力学的影响显着,而同一真空度,由于干燥物料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增大,水分减少率随干燥温度的升高而增大;(3)真空红外干燥对苦瓜叶绿色含量、VC含量等主要营养成分影响不显着(P<0.05),苦瓜综合品质满足生产要求,确立苦瓜片真空红外干燥的最优工艺组合为物料厚度为4 mm,干燥温度为55℃,真空度为10 kPa,真空红外干燥装备设计较为合理,干燥模型能较好地预测物料含水率的变化。

二、微波加热冷冻干燥过程中热电耦合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波加热冷冻干燥过程中热电耦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紫苏叶预处理联合微波干燥过程传质规律及气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预处理对于果蔬干燥方面的影响
        1.2.2 微波干燥过程中的传热传质过程
        1.2.3 干燥过程气味成分检测与分析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
    1.6 创新点
第二章 不同预处理对紫苏叶片对流干燥传质及品质特性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材料准备
        2.2.2 实验设备
        2.2.3 预处理方案
        2.2.4 干燥过程
        2.2.5 干燥动力学
        2.2.6 有效水分扩散系数(D_(eff))
        2.2.7 色差分析
        2.2.8 营养物质成分分析
        2.2.9 气味检测
        2.2.10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超声波预处理
        2.3.2 预处理对紫苏叶干燥过程的影响
        2.3.3 水分损失和有效水分扩散系数的测定
        2.3.4 预处理对紫苏叶颜色变化的影响
        2.3.5 预处理对紫苏叶营养成分的影响
        2.3.6 主成分和聚类分析
        2.3.7 预处理对干燥紫苏叶挥发性气味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波热风干燥紫苏叶的品质变化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材料
        3.2.2 实验设备与方法
        3.2.3 干燥动力学
        3.2.4 有效水分扩散系数和活化能
        3.2.5 色差分析
        3.2.6 营养物质分析
        3.2.7 气味检测
        3.2.8 微观结构
        3.2.9 能耗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干燥温度与预处理条件对紫苏干燥过程的影响
        3.3.2 干燥过程的水分损失
        3.3.3 有效水分扩散系数及活化能
        3.3.4 干燥紫苏叶的颜色变化
        3.3.5 营养物质含量变化分析
        3.3.6 电子鼻数据分析
        3.3.7 干燥紫苏叶的微观结构
        3.3.8 热风与微波热风干燥中紫苏叶风味物质及品质变化规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C-MS和电子鼻技术对微波热风干燥紫苏叶挥发性成分进行表征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材料准备
        4.2.2 实验设备
        4.2.3 实验方法
        4.2.4 电子鼻检测方法
        4.2.5 GC-MS检测方法
        4.2.6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电子鼻数据分析
        4.3.2 GC-MS数据分析
        4.3.3 电子鼻与GC-MS数据的相关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发泡物料微波冷冻干燥制备功能性蓝莓食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冷冻干燥概述
        1.1.1 冷冻干燥原理
        1.1.2 冷冻干燥的基本过程
        1.1.3 冷冻干燥的特点和应用
        1.1.4 冷冻干燥过程强化
    1.2 微波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1.2.1 微波技术基础
        1.2.2 微波加热的原理和特点
        1.2.3 微波加热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1.2.4 微波加热面临的挑战
    1.3 泡沫理论概述
        1.3.1 泡沫形成理论
        1.3.2 泡沫形成方法
        1.3.3 泡沫稳定性
        1.3.4 发泡剂和稳定剂
    1.4 果浆干燥方法概述
        1.4.1 喷雾干燥
        1.4.2 泡沫干燥
        1.4.3 冷冻干燥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
2 实验材料与装置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 共晶点测试装置
    2.3 微波冷冻干燥实验装置
        2.3.1 冷冻系统
        2.3.2 真空系统
        2.3.3 控温系统
        2.3.4 数据采集系统
        2.3.5 微波加热系统
    2.4 本章小结
3 共晶点的测定和添加剂浓度的选择
    3.1 共晶点测试实验
        3.1.1 实验方法
        3.1.2 实验结果分析
    3.2 添加剂浓度对泡沫性质的影响
        3.2.1 泡沫的性质表征
        3.2.2 果胶浓度影响
        3.2.3 分离乳清蛋白浓度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冷冻干燥实验
    4.1 样品制备和实验步骤
    4.2 发泡处理对冷冻干燥过程的影响
    4.3 操作条件对冷冻干燥过程的影响
        4.3.1 操作温度的影响
        4.3.2 操作压力的影响
    4.4 微波加热对冷冻干燥过程的影响
    4.5 吸波材料辅助微波加热对冷冻干燥过程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产品质量评价
    5.1 蓝莓干粉质量评价指标
        5.1.1 水分含量
        5.1.2 色泽
        5.1.3 微观形貌分析
        5.1.4 花色苷含量
        5.1.5 总酚含量
    5.2 统计分析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水分含量
        5.3.2 色泽
        5.3.3 SEM形貌分析
        5.3.4 花色苷与总酚含量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空调除湿系统性能比较及热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除湿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换热器研究现状
    1.3 除湿剂研究现状
        1.3.1 固体除湿剂研究现状
        1.3.2 液体除湿剂研究现状
    1.4 除湿剂再生研究现状
    1.5 孤立系统中的热力学耦合与空调除湿
    1.6 本论文创新点
    1.7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空调除湿系统介绍
    2.1 空调运行基本流程
    2.2 除湿性能评价参数
        2.2.1 除湿量
        2.2.2 除湿效率
        2.2.3 有效除湿时间
    2.3 换热器性能评价参数
        2.3.1 换热器换热效率
        2.3.2 显热热交换器和全热热交换器效率
    2.4 再生器性能评价参数
        2.4.1 再生量
        2.4.2 再生热交换率
        2.4.3 再生湿交换率
        2.4.4 再生效率
    2.5 空调除湿系统性能的影响因素
        2.5.1 换热器因素
        2.5.2 除湿因素
        2.5.3 再生因素
    2.6 空调除湿系统传热传质研究
        2.6.1 流体与壁面传热研究
        2.6.2 固体除湿剂传热传质研究
        2.6.3 液体除湿剂传热传质研究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空调除湿设备性能比较
    3.1 加热通风除湿空调
    3.2 冷冻除湿空调
    3.3 膜法除湿空调
    3.4 干燥剂除湿
        3.4.1 固体干燥剂除湿空调
        3.4.2 液体除湿
    3.5 内冷型除湿器
    3.6 几种除湿装置比较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除湿系统热湿交叉的热力学机制
    4.1 空调除湿系统热湿交叉分析
    4.2 场协同和热力学耦合机制
    4.3 固体除湿剂再生热力学分析
        4.3.1 热风再生
        4.3.2 微波干燥再生
        4.3.3 两种再生方式比较
    4.4 再生器分类
        4.4.1 加热液体除湿剂的再生方式
        4.4.2 加热空气的再生方式
        4.4.3 两种再生方式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值模拟分析优化再生过程
    5.1 再生器物理模型
    5.2 数值模拟的网格及边界条件设置
    5.3 LiCl溶液的属性设置
    5.4 不同入口参数下再生器内温度分布情况
        5.4.1 不同入口空气风量下再生器内温度分布云图
        5.4.2 不同入口溶液浓度下再生器内温度分布云图
        5.4.3 不同入口溶液温度下再生器内温度分布云图
        5.4.4 不同入口溶液流量下再生器内温度分布云图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发芽糙米微波干燥及品质变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发芽糙米干燥技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微波干燥特性及工艺研究
        1.3.2 微波干燥过程研究
        1.3.3 微波干燥品质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发芽糙米微波干燥特性及动力学分析
    2.1 材料与设备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备
    2.2 发芽糙米微波干燥试验
    2.3 指标测定及计算
        2.3.1 含水率的测定
        2.3.2 水分比的计算
        2.3.3 干燥速率的计算
        2.3.4 有效水分扩散系数的计算
        2.3.5 活化能的计算
    2.4 干燥动力学模型适用性分析
    2.5 数据处理
    2.6 结果与讨论
        2.6.1 不同微波强度下发芽糙米干燥特性分析
        2.6.2 发芽糙米有效水分扩散系数和活化能
        2.6.3 发芽糙米微波干燥动力学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发芽糙米微波干燥过程模拟及分析
    3.1 问题描述
    3.2 模型建立
        3.2.1 几何模型
        3.2.2 模型假设
        3.2.3 模型控制方程
        3.2.4 初始及边界条件
    3.3 物料旋转仿真策略
    3.4 仿真计算
    3.5 模型评价
    3.6 结果与讨论
        3.6.1 仿真结果评价及分析
        3.6.2 微波能在料层中的传递及吸收特性分析
        3.6.3 发芽糙米微波干燥过程传热传质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微波干燥诱导发芽糙米裂纹对蒸煮品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备
        4.1.3 试验方法
        4.1.4 发芽糙米干后裂纹率的计算
        4.1.5 DGBR蒸煮特性研究
        4.1.6 CGBR质构特性研究
        4.1.7 DGBR和 CGBR的微观结构分析
        4.1.8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微波干燥对MDGBR裂纹率的影响
        4.2.2 裂纹对DGBR蒸煮特性的影响
        4.2.3 裂纹对CGBR质构特性的影响
        4.2.4 蒸煮特性与质构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4.2.5 裂纹影响GBR蒸煮品质的微观结构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微波干燥对发芽糙米颜色及GABA含量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备
        5.1.3 试验方法
        5.1.4 温度分布测定及干燥均匀性评价
        5.1.5 外观颜色指标的测定
        5.1.6 颜色变化动力学模型
        5.1.7 GABA含量的测定
        5.1.8 数据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讨论
        5.2.1 料层温度变化及干燥均匀性分析
        5.2.2 微波干燥过程中发芽糙米颜色变化分析
        5.2.3 微波干燥过程中发芽糙米GABA含量变化分析
        5.2.4 发芽糙米干燥特性与颜色及GABA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发芽糙米连续式微波干燥过程及品质控制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设备
        6.1.3 试验设计与方法
        6.1.4 指标测定及计算
        6.1.5 数据分析
    6.2 发芽糙米连续式微波干燥过程模拟
        6.2.1 几何模型
        6.2.2 模型假定
        6.2.3 控制方程
        6.2.4 初始及边界条件
        6.2.5 仿真策略
        6.2.6 仿真计算
        6.2.7 模型验证与评价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发芽糙米连续式微波干燥过程分析
        6.3.2 发芽糙米连续式微波干燥工艺参数优化
        6.3.3 发芽糙米连续式微波干燥品质控制条件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创新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杂多酸催化水解及耦合处理调控溶解浆性能及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溶解浆
        1.2.1 生产原料
        1.2.2 生产方法
        1.2.3 溶解浆市场与应用
    1.3 粘胶纤维用溶解浆的质量要求
        1.3.1 纯度
        1.3.2 特性黏度(聚合度)
        1.3.3 反应性能
    1.4 溶解浆的纯化和反应性能的提升
        1.4.1 溶解浆的纯化及研究现状
        1.4.2 溶解浆反应性能提升及研究现状
    1.5 杂多酸
        1.5.1 杂多酸的结构和性质
        1.5.2 杂多酸催化水解纤维素纤维的研究现状
    1.6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目的意义
        1.6.1 课题的研究内容
        1.6.2 课题的来源
        1.6.3 课题的目的意义
2 杂多酸催化水解纤维素对溶解浆黏度控制及工艺优化
    2.1 前言
    2.2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杂多酸处理溶解浆
        2.3.2 浆料黏度的测定
        2.3.3 Fock反应性能的测定
        2.3.4 保水值的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单因素对降低溶解浆黏度的影响
        2.4.2 不同杂多酸对溶解浆反应性能的影响
        2.4.3 不同杂多酸对溶解浆得率的影响
        2.4.4 不同杂多酸对溶解浆纤维可及性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磷钨酸催化水解纤维素活化溶解浆反应性能及其机理探究
    3.1 前言
    3.2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磷钨酸处理溶解浆
        3.3.2 特性黏度和链剪切测定
        3.3.3 纤维可及性的测定
        3.3.4 反应性能的测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磷钨酸水解纤维过程中的浆料黏度和链剪切变化动力学
        3.4.2 磷钨酸催化水解纤维素机理探究
        3.4.3 磷钨酸水解对溶解浆纤维可及性的影响
        3.4.4 磷钨酸水解对溶解浆反应性能的影响
        3.4.5 磷钨酸的回用
        3.4.6 磷钨酸循环催化水解纤维素提升溶解浆反应性能的机理探究
        3.4.7 磷钨酸的规模化应用前景展望
    3.5 本章小结
4 微波辅助磷钨酸水解活化溶解浆反应性能及其强化机理探究
    4.1 前言
    4.2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微波辅助磷钨酸处理溶解浆
        4.3.2 特性黏度的测定
        4.3.3 纤维形态结构和可及性的测定
        4.3.4 纤维微观形貌检测
        4.3.5 反应性能的测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微波加热时间对溶解浆黏度的影响
        4.4.2 微波辅助磷钨酸对溶解浆黏度和反应性能的影响
        4.4.3 微波辅助磷钨酸催化水解对纤维可及性的影响
        4.4.4 微波辅助磷钨酸催化水解溶解浆纤维的机理探究
        4.4.5 磷钨酸的回用率及回用磷钨酸水解对溶解浆反应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磷钨酸催化水解耦合低浓冷碱处理升级漂白硫酸盐阔叶木浆至溶解浆的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试剂
        5.2.3 实验仪器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磷钨酸耦合冷碱抽提处理漂白硫酸盐阔叶木浆
        5.3.2 浆料α-纤维素含量和碱溶解度的测定
        5.3.3 浆料碳水化合物组分的测定
        5.3.4 浆料中半纤维素分子量的测定
        5.3.5 浆料得率和半纤维素溶出率及溶出选择性
        5.3.6 X射线衍射分析
        5.3.7 特性黏度的测定
        5.3.8 纤维形态结构和可及性的测定
        5.3.9 反应性能的测定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磷钨酸催化水解耦合低浓冷碱处理升级纸浆至溶解浆的设想
        5.4.2 浆料碳水化合物的组成
        5.4.3 PTA耦合CCE处理对半纤维素溶出率和半纤维素分子量的影响
        5.4.4 PTA耦合CCE处理对浆料反应性能和黏度的影响
        5.4.5 PTA催化水解耦合低浓CCE处理升级纸浆为溶解浆的机理研究
        5.4.6 PTA的回用效率及再生PTA对升级溶解浆的纯度和反应性能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机械磨浆协同磷钨酸催化处理强化冷碱溶出漂白硫酸盐浆半纤维素的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6.2.1 实验原料
        6.2.2 实验试剂
        6.2.3 实验仪器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机械磨浆协同磷钨酸(R/PTA_r)处理强化CCE处理漂白硫酸盐阔叶木浆
        6.3.2 肖伯氏打浆度的测定
        6.3.3 浆料碳水化合物组分的测定
        6.3.4 浆料中半纤维素分子量的测定
        6.3.5 浆料得率和半纤维素溶出率及溶出选择性
        6.3.6 特性黏度的测定
        6.3.7 纤维形态结构和可及性的测定
        6.3.8 纤维微观形貌检测
        6.3.9 反应性能的测定
    6.4 结果与讨论
        6.4.1 R/PTA_r-CCE-PTA_f处理制备高纯度和高反应性能溶解浆的构想
        6.4.2 R/PTA处理对磨浆性能及磷钨酸催化水解效率的影响
        6.4.3 R/PTA强化CCE处理对半纤维素溶出的影响
        6.4.4 R/PTA强化CCE处理KP对半纤维素溶出率和半纤维素分子量的影响
        6.4.5 R/PTA_r-CCE-PTA_f三段处理KP对浆料反应性能的影响
        6.4.6 PTA的回用效率及再生PTA对升级溶解浆的纯度和反应性能的影响
        6.4.7 R/PTA_r-CCE-PTA_f处理制备高纯度高反应性能溶解浆的规模化应用前景展望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建议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进一步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分布式电/冷/除湿/脱盐联供系统集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分布式能源的研究进展
        1.2.1 分布式能源定义
        1.2.2 分布式能源系统的作用和意义
        1.2.3 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分类
        1.2.4 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发展历程
        1.2.5 分布式能源系统集成
        1.2.6 分布式能源系统评价指标
    1.3 海岛型分布式能源系统研究进展
        1.3.1 余热制冷技术
        1.3.2 空气除湿技术
        1.3.3 空气脱盐技术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分布式能源系统除湿脱盐一体化与评价方法
    2.1 引言
    2.2 除湿脱盐一体化方法
        2.2.1 盐雾的产生,分布,腐蚀机理
        2.2.2 除湿脱盐一体化方法
    2.3 分布式能源系统的评价方法
        2.3.1 分布式能源系统能效评价体系
        2.3.2 化石能源系统节能率评价方法
        2.3.3 多能源互补系统节能率评价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低品位热驱动的制冷/除湿耦合循环系统研究
    3.1 引言
    3.2 低品位热驱动的制冷/除湿耦合循环系统
        3.2.1 系统流程介绍
        3.2.2 系统建模及评价方法
        3.2.3 系统性能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除湿脱盐一体化方法实验验证
    4.1 引言
    4.2 除湿脱盐一体化实验平台设计
    4.3 除湿脱盐一体化实验平台建设
        4.3.1 海洋大气环境模拟系统
        4.3.2 除湿脱盐一体化系统
        4.3.3 测量控制系统
    4.4 除湿脱盐一体化实验研究
        4.4.1 除湿性能测试
        4.4.2 空气脱盐率的测定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集成除湿脱盐系统的海岛分布式能源系统
    5.1 热带海岛气候环境特点分析
        5.1.1 热带海岛气候环境概述
        5.1.2 “三高”气候环境危害
    5.2 海岛用户负荷特性分析
    5.3 针对典型海岛用户的分布式能源系统
        5.3.1 系统概述
        5.3.2 系统性能评价方法
        5.3.3 典型海岛用户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论文的主要成果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太阳能光热转换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太阳能光热利用技术
        §1.1.1 传统太阳能光热利用技术
        §1.1.2 新型太阳能光热利用技术
    §1.2 新型太阳能光热转换关键材料与结构优化设计
        §1.2.1 典型的太阳能光热转换材料
        §1.2.2 高效太阳能光热转换过程的实现策略
    §1.3 基于新型太阳能光热转换原理的系统与器件
        §1.3.1 太阳能光热蒸馏器
        §1.3.2 太阳能光热-光催化耦合系统
        §1.3.3 太阳能光热-热电联用系统
        §1.3.4 太阳能光热-电化学系统
    §1.4 论文选题的意义、主要研究工作与创新点
        §1.4.1 论文选题意义
        §1.4.2 主要研究工作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主要实验、表征、性能测试方法与关键参数计算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工艺
        §2.2.1 水热法
        §2.2.2 生物质热解还原法
        §2.2.3 冷冻干燥法
        §2.2.4 湿化学法
        §2.2.5 界面聚合法
    §2.3 表征方法
        §2.3.1 X-射线衍射
        §2.3.2 扫描电镜与能谱分析
        §2.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
        §2.3.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2.3.5 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
        §2.3.6 粒度分析
        §2.3.7 热重分析
    §2.4 性能测试方法
        §2.4.1 太阳能光热转换测试装置
        §2.4.2 温度测量
        §2.4.3 电化学测试
    §2.5 关键参数计算
        §2.5.1 太阳光谱吸收系数
        §2.5.2 蒸发速率
        §2.5.3 系统热损失计算
        §2.5.4 二维界面蒸发的蒸发效率与热平衡
        §2.5.5 电化学参数计算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纳米Co_3O_4/泡沫镍的制备及其太阳能光热转换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Co_3O_4/泡沫镍光热转换材料的制备
        §3.2.2 Co_3O_4/泡沫镍光热转换测试
        §3.2.3 Co_3O_4/泡沫镍太阳能光热转换处理模拟盐水与废水
    §3.3 材料表征与测试
        §3.3.1 XRD
        §3.3.2 XPS
        §3.3.3 SEM
        §3.3.4 UV-vis-NIR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不同水热条件下纳米Co_3O_4/泡沫镍蒸发性能研究
        §3.4.2 不同光照强度下纳米Co_3O_4/泡沫镍光热蒸发性能研究
        §3.4.3 纳米Co_3O_4/泡沫镍光热蒸发的循环性能研究
        §3.4.4 纳米Co_3O_4/泡沫镍的太阳能光热模拟废水处理性能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含Fe_3O_4相的还原赤泥/PVA/CS复合冻干胶的制备及其太阳能光热转换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制备
        §4.2.2 样品溶胀性测试
        §4.2.3 太阳能蒸汽装置搭建
        §4.2.4 太阳能水处理实验
    §4.3 材料表征与测试
        §4.3.1 XRD
        §4.3.2 热分析表征
        §4.3.3 粒度表征
        §4.3.4 SEM与EDS
        §4.3.5 亲水性表征
        §4.3.6 UV-vis-NIR
    §4.4 结果与分析
        §4.4.1 赤泥掺量与热处理温度对于复合冻干胶光热转换性能的影响
        §4.4.2 样品高度对于还原赤泥/PVA/CS复合冻干胶光热转换性能的影响
        §4.4.3 还原赤泥/PVA/CS复合冻干胶稳定性研究
        §4.4.4 还原赤泥/PVA/CS复合冻干胶用于太阳能光热处理多种废水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锰氧化物/PPy复合纸电极的制备及太阳能光热转换对于超级电容器电容性能影响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锰氧化物/PPy多孔电极的制备
        §5.2.2 锰氧化物/PPy多孔电极的太阳能光热性能测试
        §5.2.3 锰氧化物/PPy复合纸电极的单电极性能测试
        §5.2.4 锰氧化物/PPy准固态超级电容器的制备
        §5.2.5 锰氧化物/PPy准固态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及光热效应影响测试
    §5.3 材料表征与测试
        §5.3.1 XRD
        §5.3.2 SEM及EDS
        §5.3.3 红外光谱
        §5.3.4 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
    §5.4 结果与分析
        §5.4.1 锰氧化合物/PPy复合纸电极的单电极性能
        §5.4.2 锰氧化合物/PPy复合纸电极的光热蒸发性能
        §5.4.3 锰氧化合物/PPy准固态超级电容器的制备及太阳能光热界面蒸发对超级电容器电容性能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Cu2Se/rGO纳米粉体的微波溶剂热合成及其反应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Cu_2Se热电材料研究进展
        1.1.1 热电效应原理
        1.1.2 热电材料的主要性能参数
        1.1.3 Cu_2Se晶体结构
        1.1.4 Cu_2Se基热电材料优化性能途径
        1.1.5 Cu_2Se基热电材料制备
    1.2 石墨烯在热电材料中的应用
        1.2.1 合成方式
        1.2.2 优化性能相关机制
    1.3 微波加热技术及在材料合成中的应用
        1.3.1 微波加热原理
        1.3.2 微波辅助合成应用
        1.3.3 微波溶剂热法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材料及试验方法
    2.1 实验样品及器材
    2.2 样品制备流程
        2.2.1 氧化石墨烯制备(GO)工艺
        2.2.2 Cu_2Se粉体制备工艺
        2.2.3 Cu_2Se/rGO复合粉体制备工艺
    2.3 材料物性表征
        2.3.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2.3.2 扫描电子显微(SEM)分析
        2.3.3 透射电镜(TEM)显微分析
        2.3.4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2.3.6 拉曼(Raman)分析
        2.3.7 热重(TG)分析
第3章 微波对反应溶液传质扩散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3.1 分子动力学(MD)模拟
        3.1.1 模拟原理
        3.1.2 积分算法
        3.1.3 统计系综
        3.1.4 周期性边界条件
        3.1.5 GROMACS软件及模拟步骤
    3.2 模拟过程及结果
        3.2.1 体系及氢键的模拟可视化
        3.2.2 微波场存在下溶剂氢键变化
        3.2.3 微波场对粒子扩散的影响
    3.3 微波场对结晶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微波溶剂热法合成Cu_2Se粉体
    4.1 NaOH/SeO_2摩尔比对粉体产物的影响
        4.1.1 NaOH/SeO_2摩尔比对粉体产物相组成影响
        4.1.2 NaOH/SeO_2摩尔比对粉体产物形貌影响
    4.2 反应温度对粉体产物的影响
        4.2.1 反应温度比对粉体产物相组成影响
        4.2.2 反应温度比对粉体产物形貌影响
    4.3 反应时间对粉体产物的影响
        4.3.1 反应时间对粉体产物相组成影响
        4.3.2 反应时间对粉体产物形貌影响
    4.4 PVP含量对粉末产物的影响
        4.4.1 PVP含量对粉末产物相组成的影响
        4.4.2 PVP含量对粉末产物形貌的影响
    4.5 形核生长机理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微波溶剂热法制备Cu_2Se/rGO复合粉体
    5.1 Cu_2Se/rGO纳米粉体物相分析
    5.2 Cu_2Se/rGO纳米粉体形貌及形成机理
    5.3 Cu_2Se/rGO纳米粉体物理表征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有机与钙钛矿薄膜材料和器件的热电机理研究及其光伏-热电集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热电理论概述
    1.3 热电效应的应用
    1.4 热电材料与器件研究进展
    1.5 论文研究思路
2 热电材料输运机理与实验方法
    2.1 热电输运理论
    2.2 热电参数去耦合方法
    2.3 材料与器件的热电性能测试
    2.4 论文所用实验材料与仪器
3 光激发下提升有机薄膜器件热电性能的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界面修饰优化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薄膜器件热电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离子迁移诱导极化梯度对薄膜材料热电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3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光伏-热电集成器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内容总结
    7.2 论文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论文发表情况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专利发表情况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奖励

(10)真空红外绿色节能复合干燥加工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常用干燥技术
        1.1.1 热风干燥技术
        1.1.2 微波干燥技术
        1.1.3 热泵干燥技术
        1.1.4 真空冷冻干燥技术
    1.2 真空红外绿色节能干燥技术
        1.2.1 真空红外干燥技术基本概念
        1.2.2 真空红外干燥技术绿色节能原理
        1.2.3 真空红外干燥技术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3.1 课题研究背景
        1.3.2 课题研究意义
    1.4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4.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真空红外绿色节能干燥理论分析
    2.1 真空红外干燥原理
    2.2 真空红外干燥物料品质模型建立
        2.2.1 颜色变化动力学方程
        2.2.2 呈味有效物料成分动力学方程
    2.3 真空红外干燥条件下质热传递模型建立
        2.3.1 物料吸收能量方程
        2.3.2 质热传递方程
    2.4 真空红外干燥过程气体分子动力学模型建立
        2.4.1 水分子蒸发控制方程
        2.4.2 压力控制方程
    2.5 基于Matlab的数学模型求解
        2.5.1 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的确定
        2.5.2 参数的确定
        2.5.3 模型模拟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真空红外绿色节能干燥实验装置设计及数值分析
    3.1 真空红外干燥装置工作原理
    3.2 真空红外干燥实验装置设计
        3.2.1 干燥设备箱体设计
        3.2.2 真空系统的设计
        3.2.3 红外辐射系统设计
    3.3 基于Fluent的CFD数值模拟分析求解步骤
    3.4 真空红外干燥耦合场数值模拟
        3.4.1 物理模型
        3.4.2 箱体形状尺寸
        3.4.3 网格划分
        3.4.4 基本控制方程
        3.4.5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3.5 模拟结果及分析
        3.5.1 流场压力分布
        3.5.2 流场热量分布
        3.5.3 流场质量流
        3.5.4 流场分布对比
        3.5.5 红外管与物料对流场的影响
        3.5.6 结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真空红外干燥试验设计
        4.3.2 温度及真空度测定
        4.3.3 含水率测定
        4.3.4 收缩率测定
        4.3.5 复水比测定
        4.3.6 品质测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真空红外干燥试验分析
    5.1 苦瓜干燥过程表征变化分析
        5.1.1 苦瓜干燥过程表观现象分析
        5.1.2 苦瓜干燥过程感官变化分析
        5.1.3 苦瓜干燥过程收缩率变化分析
    5.2 苦瓜干燥过程品质分析
        5.2.1 苦瓜干燥过程色差变化分析
        5.2.2 真空红外干燥工艺对苦瓜营养成分的影响
        5.2.3 苦瓜干燥过程复水特性分析
    5.3 苦瓜干燥过程含水率变化分析
        5.3.1 不同干燥温度对含水率的影响
        5.3.2 不同真空度对含水率的影响
        5.3.3 不同切片厚度对含水率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本文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微波加热冷冻干燥过程中热电耦合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紫苏叶预处理联合微波干燥过程传质规律及气味分析[D]. 马晓彤. 江南大学, 2021
  • [2]发泡物料微波冷冻干燥制备功能性蓝莓食品[D]. 唐宇佳.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空调除湿系统性能比较及热力学分析[D]. 燕光龙.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4]发芽糙米微波干燥及品质变化机理研究[D]. 沈柳杨. 东北农业大学, 2020
  • [5]杂多酸催化水解及耦合处理调控溶解浆性能及规律研究[D]. 王欣奇.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5)
  • [6]分布式电/冷/除湿/脱盐联供系统集成方法[D]. 徐聪.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20(01)
  • [7]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太阳能光热转换性能的研究[D]. 王鹏飞.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8]Cu2Se/rGO纳米粉体的微波溶剂热合成及其反应机理研究[D]. 李明明.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9]有机与钙钛矿薄膜材料和器件的热电机理研究及其光伏-热电集成[D]. 熊焱.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10]真空红外绿色节能复合干燥加工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D]. 张玲聪. 扬州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微波加热冷冻干燥过程中热电耦合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