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全人格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全人格

一、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健全人格(论文文献综述)

陈莹莹[1](2021)在《人格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的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格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健全人格,目的是实现人的知情意行的协调统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学校人格教育是关注学生心灵发展和自身品格塑造,根据学生人格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施加积极影响,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教育。高中生作为国家发展的后备力量,其人格的形成正处于关键阶段,要充分重视学校教育对学生人格发展的作用,培养学生形成健康而优秀的人格,赢得人生的幸福,造福国家社会。高中思政课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其教学内容是以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情感体验为基础,通过具体的方法和原则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与人格教育理念具有内在统一性。本文将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习近平的完善人格发展观、孟子的人格教育理念、蔡元培的完全人格教育思想等作为理论支撑。立足高中思政课,贯彻落实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深入挖掘思政课本中蕴藏的丰富人格教育资源,更好的纠正高中生不良人格的发展、培育高中生正确的价值观、促进高中生适应社会发展。选取信阳市S中学的高中生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对三个年级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对人格教育在高中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现状进行调查,总结出当前人格教育在高中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部分思政课程教学资源中人格教育相关内容开发力度不足、部分学校人格教育的缺乏和表面化、部分高中思政课教师课程教育理念的偏差、部分家长对思政课的不重视降损了课程的育人性。结合调查问卷和访谈,总结出人格教育未能有效融入高中思政的主要原因:部分学校过度强调升学率、部分思政教师教育理念和方式的落后性、部分家长“唯分数论”的错误认识。结合高中思政课的学科特性提出人格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的优化路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高中思政课建设,构筑人格教育科学运行体系;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发挥教师在人格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鼓励教学方式多样性,拓宽人格教育的实施路径;营造人格教育的良好氛围,助推教育力量的有效结合。

李天娇[2](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研究》文中认为心理疏导作为创新、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已经获得党中央的关注,并多次显现于党的重要会议报告中。2015年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会议中指出:“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和平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也在会议报告中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和平理性、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重要会议对于心理疏导概念的几次重申,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出了明确的改进方向,习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曾说:“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1)”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资源,他们的健康全面发展受到全社会的密切关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面临着外部社会环境和学生内部心理变化的双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问题越来越明显,心理问题引发的负面新闻越来越多,社会各界也对这一问题给与了高度重视。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路径上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应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稳步提升心理疏导的有效性,也是任务中的重要目标。因此,笔者试图对心理疏导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详细的梳理,进而深入分析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过程中的现状,据此,提出了增强心理疏导应用有效性的对策,完善心理疏导方法体系,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远发展。全文除绪论外,主要内容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明确心理疏导概念为切入点,对同类概念进行辨析,为心理疏导的概念界定打下理论基础。归纳心理疏导的特性,阐释心理疏导的原则及作用。第二部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的实际应用情况做深入分析,并针对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寻找问题根源。第三部分:针对心理疏导应用过程中现存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王梦田[3](2021)在《福利院模拟家庭儿童语文学习策略研究 ——以W市儿童福利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儿童福利事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孤儿的关爱与保护工作正在进入一个制度更完善、职责更清晰、措施更有力的阶段。教育作为一种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方式,在现阶段的儿童福利事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在不断进步的儿童福利事业中,“模拟家庭”这一新型养育模式逐渐出现在公众视野,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福利院儿童因长期机构养育模式造成的亲情缺失,助其更好地回归主流社会。但这种新型的养育模式对儿童的学习尤其是语文学习的积极影响还未被广泛关注,政府、福利院、模拟家长对儿童的语文教育,以及语文学科对人格素养的养成作用也尚未得到重视。福利院模拟家庭儿童普遍存在语文学习成绩偏低的现象,他们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兴趣不大,甚至存在厌学情绪,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其语文运用能力,还影响着行为品质、价值观念、健全人格等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发展。针对上述问题,如何提高福利院模拟家庭儿童的语文能力,促进综合素质发展,培养良好道德品行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篇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论文研究的问题缘起与选题意义,针对学界的相关研究现状以文献的形式梳理,并对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进行介绍。第二部分是对本文用得到的学理概念和相关学术理论进行概念阐述,为文章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以W市儿童福利院为例,从模拟家庭儿童的养育情况、接受教育情况等生存现状简要阐述,并对孤儿个性心理状况进行分析,为下一步研究奠定现实基础。第四部分是对该福利院模拟家庭中儿童语文学习教育的调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针对调查结果分别从积极影响和存在的问题两方面展开论述。第五部分是针对该福利院模拟家庭中儿童在语文学习方面产生的问题,从儿童、家长、福利院、政府四个方面进行原因剖析。第六部分是就语文学习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儿童、家长、福利院和政府四个视角提出适用于普遍模拟家庭的可行性整改策略,希望引起社会对福利院儿童语文能力培养给予更多的思考和关注,认识语文教育对福利院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本论文提出的系列策略希望能够对今后该领域改进语文教育模式具有参考性价值,最终目的是希望福利院儿童能够热爱语文、学好语文,通过语文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同原生家庭培养出的儿童一样健康成长,回归主流社会,实现人生理想,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常鑫[4](2021)在《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研究》文中指出当今世界文明、科学与技术的飞跃发展,俨然为培智学校学生生存及其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尊重、关注、理解他们的生存及成长,日益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共识。本研究基于全纳教育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参与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培智学校教育为主线,同时关照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从生存教育的目标和理念、基本知识和技能、课程与教材、管理者及教师的情感与态度等多维视角切入,试图更为客观地阐述H省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现实困境。研究发现,当前H省培智学校以智力障碍学生为主,其生存教育更多地侧重于补足教育,存在教育资源和学段分布不均,仍存在入学困难,缺乏跟进和保障,就业支持相对薄弱,尤其是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匮乏等诸多现实困境。究其缘由,相对于家庭和社会需求,培智学校在教育教学设备、教育目标和理念,教材和课程,师资条件与教育质量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缺口,尚未能满足培智学生全纳性与创造性的拓展。同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衔接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培智学生的生存效度。由于受身心条件所限,培智学校学生一旦缺失家庭教育的养护和社会教育的支持,很难顺利实现学校教育效果的延续和社会性发育。因此,培智学校学生的生存教育不仅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同时需要医疗、残联、民政、财政等各部门予以协同,共同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优势智能的可能空间和条件,进一步实现关注平等差异、积极融入社会、重审人的价值的全纳教育目标和理念。可见,培智学校的生存教育并不是纯粹地教会学生知识,而是利用一切教育力量,通过“身教”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犹如“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从而尽力实现对每一位特殊学生产生实质性的生存培育,突出发展学生的社会能力,帮助学生从中寻求人的突破,营造和谐共生的生存空间。生存教育是培智学校学生获取生存意识与能力的主要途径,需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和保障力度、进一步支持和完善生存教育条件,社会要大力接纳和提供就业机会形成长期支持体系,同时家庭要及时强化和改善培育效果。只有构建各方合作和联动机制,才能更好地实现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目标,才能使学生具备服务自身与社会的意识与能力,才能更完整、自由且公平公正地参与社会融合,实现他们真正的生存价价值。

闫佳伟[5](2021)在《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文中研究指明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意义在该意见中得到了明确规定,并将其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21世纪以来,课程改革不断推动着教育体系的深化,使我国的教育既满足时代性又具有规律性。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有力推动着育人方式的不断变革,使我国在提高育人水平的同时也能提升国民素质,对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教育发展的前瞻性与人才培养时代性具有重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中学阶段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学校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与长远意义。因此中学的教育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旗帜,在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上严格遵循党的教育大政方针,秉持学校的立校文化与育人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本研究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学阶段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要性,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首先,本研究从正本清源的角度,对立德树人进行历史溯源与理论研究,基于传统文化及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的发展研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与育人导向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时代责任、具体内涵与价值意义。其次,基于现实审视的角度,对本研究中的个案F中学立德树人实践进行研究,并将实践工作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进行对标分析,从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个维度,将该校德育工作进行归类梳理。从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实践落地、管理效能三个角度对个案进行研究,总结该校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方面的有益经验与成功做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中的目标、内容和协同机制三方面,反思出当前该校主要面临的德育目标体系建构不清、大中小幼德育体系衔接不畅、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不全、德育综合实践创新力度不大、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程度不高等亟需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从《指南》指要求的六个维度出发重构该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实施路径。最后,本研究继续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诸多要素中核心的三方面内容,即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以及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给出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完善建议。

朱宇[6](2020)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健全人格培养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赋予了党和国家新的历史使命,同时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形成了人才培养教育的新特征。新时代的人才培养,要以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基础,以完善人格为目标,以心理健康、政治品格好、道德素质优与法治观念强为培养内容。因此,为响应新时代国家人才发展的政策方针,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初心,贯彻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革命追求,探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健全人格培养研究,梳理传统人格培养理论,并了解其局限性,提出健全人格的培养新维度,拓展培养新途径,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根据以往的健全人格研究概括出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健全人格培养的目的与意义。总结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健全人格观念、归纳西方心理学的人格培养理论,比较分析其优缺点。以马克思主义中关于健全人格的培养观念为指导,以新时代国家领导提出的人才培养要求与教育培养理念为方针,探索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健全人格培养内涵:在拥有健康心理素质和正确思想意识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修养与法制素养,满足国家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论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健全人格培养的价值。分析健全人格培养存在的思想认识不足、政治参与不够、道德品质不高、法治观念不强、心理素质不好方面地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提出健全人格培养的维度。以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态塑造为根本,以培养高尚的政治品格、优良的道德品质、坚实的法治理念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为目的,探索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健全人格培养途径:继续完善培养思想意识的各项学习、教育制度,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拓展政治学习渠道,培养政治参与行为;建立健全的道德规范,强化道德观念内化为道德行为;学习法律知识,参与法治实践,加强法治教育,改进法治教育模式;以更加完善的心理疏导机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加强对心理健康的了解和关注,增加心理知识的学习渠道。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培养出拥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部[7](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骆语辰[8](2020)在《育德育心品质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的积极效应研究》文中指出在当今竞争激烈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德才兼备、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等有着良好心理素质的高水平人才。2018年7月中共教育部提出“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规范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需求”。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德心共育教育理念等理论的指导下,在吸取前人对于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探索育德获得品质和育心获得品质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积极效应,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本文采用“陕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大数据调查问卷”做抽样调查,采取美国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21.0工具以及结构方程模型(SEM)建模软件AMOS18.0工具对本文所需的调研数据做统计分析,对“育德获得品质——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育心获得品质——性格优势,心理危机组和对照组”等多变量关系,做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和路径分析。通过分析陕西省社会科学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6Z077)中抽取2017、2018年部分高校所发生的严重心理危机致死学生资料做“心理解剖”分析,探索育德因素与育心因素在心理危机中的中介作用。研究高校大学生育德获得品质(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成长效应和育心获得品质(性格优势)成长效应,以及在生活应激诱发心理危机过程中的交互预防干预心理危机的中介效应,得出研究结论如下:(1)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核心机制是其外部环境诱因和内在个体成因的交互作用。本文实证和个案所呈现的大学生所经受的压力和创伤等诱发因素,激活了其内在的思想信念空位等育德预警因素与性格优势缺失等育心预警因素,从而使其产生了心理危机倾向甚至心理危机结果。(2)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核心素养缺失是其心理危机产生的育德预警因素和干预靶标。实证预测和个案分析证实,从思想政治教育来看,大学生拥有并实践人文情怀、珍爱生命、健全人格等核心素养,是其防止心理危机的育德保护因子;反之,这些育德因素的缺失则是其产生心理危机的危险因子。(3)大学生心理教育中性格优势缺失是其心理危机产生的育心预警因素和干预靶标。实证预测和个案分析证实,从心理健康教育来看,大学生习得并开发爱与被爱、责任心、自控力等性格优势,是其防止心理危机的育心保护因子;反之,这些育心因素的缺失则是其产生心理危机的危险因子。(4)防范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内因根据在于是其核心素养与性格优势的交互干预机制。经实证预测和个案证实,育德因素和育心因素相结合,如育德品质人文情怀与育心品质感恩之心的高度融合、育德品质珍爱生命与育心品质爱与被爱能力的息息相通、育德品质社会责任与育心品质责任心的共同担当、育德品质国家认同与育心品质理想信念的报国之行等,都是预防、控制和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育德育心相结合的加工机制。(5)育德品质和育心品质的缺失是心理危机的危险因子,拥有是防控心理危机的保护因子。因此,在大学生育德中培养此核心素养、在育心工作中培养此性格优势,可以有效地预控抑郁发作对心理危机的诱发。(6)大学生的性别、校别、年级等分类变量在育德品质核心素养与育心品质性格优势的交互作用共同预测和干预其心理危机中具有一定的调解作用。根据上述结论,本文也提出育德与育心防范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建议。目前对育德获得品质大学生核心素养与育心获得品质性格优势里的详细指标仍需要进行深入性探讨,对具体工作的研究要做进一步探索研究,对丰富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危机干预研究有重要意义。

胡海鹰[9](2020)在《以人格教育为旨归的初中古诗文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健全人格对于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以及社会的安定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初中是个体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对初中生进行人格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古诗文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人格教育资源,在塑造中学生健全人格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古诗文资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本文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研究对象,力图对古诗文人格教育的教学策略进行一番探讨。论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为“人格与人格教育”。“人格”指的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和特殊的品质,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多方面表现的统一整合。初中时期属于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一个关键时期,其人格教育尤为重要。初中生的人格发展具有鲜明的特点,如:强烈的自我意识与逆反心理、情感细腻敏感且情绪不稳定、抗压抗挫折能力差、意志力薄弱、易钻牛角尖、自我调节能力差等。加强人格教育,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是中学生成才的重要保证、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初中古诗文教学与人格教育的契合,为初中生的人格教育提供了可能性与全新的思路。第二章为“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调查发现,初中生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存在对古诗文学习缺乏兴趣与热情、学习古诗文的目的功利化、学习古诗文的方式僵化等问题。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存在人格教育意识不强、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为学生与古诗文有隔阂、应试教育使得教育方向偏离、师生古诗文素养薄弱等。第三章为“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策略”。为确保古诗文教学中人格教育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需遵守适度性原则、渗透性原则和渐进性原则。教师应提升其专业素养和人格修养,学生应加强课内外古诗文的积累学习。根据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古诗文选文,灵活选取科学而适宜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

杨柳思语[10](2020)在《舞蹈心理治疗在小学舞蹈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以兰州市某小学为例》文中提出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特点是年龄小,社交经验低,生理和心理处于特殊发展阶段,是从依赖到独立的过渡时期,各种各样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将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因此,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视度。同时小学时期的儿童最喜欢运动,善于用肢体参与学习,是学习舞蹈的最佳时期。舞蹈心理治疗是促使人们心理健康、调节情绪和身心平衡、增强个人意识和改善人们心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式,有治疗、预防和保健等积极作用。在小学舞蹈教育中运用舞蹈心理治疗来预防、改善和促进我国小学儿童生理、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综合运用舞蹈心理治疗、舞蹈教育、舞蹈心理学、心理学、美学、小学生心理健康等多科知识,通过文献研究,对舞蹈教育、舞蹈心理治疗和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基础进行整理分析,主要采用文献法和访谈法,以兰州市某小学为调查研究对象,调查小学舞蹈教育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舞蹈心理治疗在小学舞蹈教育中的价值及作用,以小学生心理问题、小学舞蹈课的教学设计、小学舞蹈教育对学生身心的影响和舞蹈心理治疗的认知四个方面为观测要素,对兰州市某小学的校领导和艺术课教师以及高校专业舞蹈教师和高校心理学专业教师的访谈结果的整理,讨论并分析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小学舞蹈课的教学设计和舞蹈心理治疗在小学舞蹈教育中的可行性等问题为切入口,提出更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思考,明确了舞蹈心理治疗在小学舞蹈教育中的价值,以期为舞蹈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性的推动作用,为推进舞蹈教育更科学化的发展提供参考。首先调查对象在小学舞蹈教育中心理健康发展的情况:学生对舞蹈课的兴趣度极高,主要原因是上舞蹈课自己会非常开心快乐,在审美认知、情绪性格、人际交流、身心健康、自信心、学习积极性、专注度、兴趣度等方面发现学习舞蹈后的学生要远高于未学习过舞蹈的学生。其次小学舞蹈教育发展的情况:学校开设有关舞蹈的教学形式有舞蹈兴趣班、普及型舞蹈课试行班。校内舞蹈兴趣班主要是针对个别有天赋、身体协调能力高的学生,普及型舞蹈课试行班主要针对的是全体学生。学生对舞蹈演出的喜爱度极高,参与舞蹈演出的人数均等,演出形式多以学校和班级举办。大多数学生学习舞蹈主要目的是对舞蹈基础技术技巧的学习、参加舞蹈演出和舞蹈考级等。最后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角度讨论和分析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针对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提出重视家庭教育,积极正向引导、丰富课堂内容,加强心理教育和注重自律自觉,增强社会责任方面的建议;对小学舞蹈课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的目标、方法和身心功能方面提出了功能多元化、教师综合化和课程丰富化的建议,以个案分析小学舞蹈教育对学生身心的影响,从实践思考,应加强舞蹈心理治疗的应用,明确了舞蹈心理治疗的价值,包括健全人格导向、培养审美感知、建立团体关系、提升课程效果、促进心理健康等。

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健全人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健全人格(论文提纲范文)

(1)人格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理论意义
        二、应用价值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评述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和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高中思政课人格教育相关研究概述
    第一节 人格教育的基本内涵及其与思政课内在关系
        一、人格相关概念界定
        二、人格教育的概念界定
        三、人格教育与高中思政课的内在关系
    第二节 人格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的理论支撑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
        二、习近平的完善人格发展观
        三、孟子的人格教育理念
        四、蔡元培的完全人格教育思想
第三章 人格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第一节 人格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的必要性
        一、纠正高中生不良人格的迫切需要
        二、培育高中生正确价值观的客观需要
        三、满足高中生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第二节 人格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的可行性
        一、新时代社会发展呼唤人格教育
        二、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体现人格教育要求
        三、高中思政教材蕴藏人格教育资源
第四章 人格教育在高中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第一节 高中生人格教育现状调查问卷设计与发放情况
        一、调查问卷的研究目的
        二、调查问卷的基本内容设置
        三、调查问卷的发放
    第二节 人格教育在高中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二、教师调查结果分析
    第三节 人格教育在高中思政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思政课程教学资源中人格教育相关内容开发力度不足
        二、部分学校人格教育的缺乏和表面化
        三、部分高中思政课教师课程教育理念的偏差
        四、部分家长对思政课的不重视降损了课程的育人性
    第四节 人格教育在高中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原因分析
        一、部分学校过度强调升学率
        二、部分思政课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落后
        三、部分家长“唯分数论”的错误认识
第五章 人格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的优化路径
    第一节 加强高中思政课建设,构筑人格教育科学运行体系
        一、优化高中思政课教学内容,增强人格教育的丰富性
        二、挖掘高中思政课程教育资源,增强人格教育的多元性
        三、改进高中思政课程考评机制,增强人格教育的系统性
    第二节 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发挥教师在人格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一、提高思政课教师素质,打造专业的教师队伍
        二、发挥高中思政课教师示范作用,用教师人格影响学生人格
        三、结合高中生人格发展特点,制定合理的人格培养计划
    第三节 鼓励教学方式多样性,拓宽人格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运用合作学习法,突出学生在高中思政课中的主体性地位
        二、应用启发式教学,增加高中思政课中人格教育的灵活性
        三、借助课外实践活动,丰富高中思政课中人格教育的形式
    第四节 营造人格教育的良好氛围,助推教育力量的有效结合
        一、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陶染学生人格
        二、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塑造学生人格
        三、充分利用家校合作,完善学生人格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高中生人格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 B 高中生人格教育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致谢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相关理论概述
    2.1 心理疏导的概念
        2.1.1 心理疏导词义解析
        2.1.2 心理疏导的概念界定
    2.2 心理疏导相关概念的辨析
        2.2.1 心理疏导与心理辅导
        2.2.2 心理疏导与心理咨询
        2.2.3 心理疏导与心理治疗
    2.3 心理疏导的特点
        2.3.1 共情性
        2.3.2 交互性
        2.3.3 主动性
        2.3.4 保密性
    2.4 心理疏导的原则
        2.4.1 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原则
        2.4.2 防治和推广相结合的原则
        2.4.3 理解与尊重相结合的原则
        2.4.4 助人与自助相结合的原则
    2.5 心理疏导的作用
        2.5.1 有利于排解大学生的不良情绪,促进认知发展
        2.5.2 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5.3 为改善大学生不健康心理状态提供心理支持
        2.5.4 帮助大学生塑造良好人格
        2.5.5 有利于帮助高校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 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及原因分析
    3.1 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调查
        3.1.1 调查问卷的编制
        3.1.2 调查问卷的投放
        3.1.3 调研形式与方法
    3.2 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取得的成绩
        3.2.1 心理疏导内容增多
        3.2.2 心理疏导方法得到改进
        3.2.3 心理疏导机制逐步建立
    3.3 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
        3.3.1 对心理疏导存在认知偏差
        3.3.2 心理疏导方法缺乏针对性
        3.3.3 心理疏导教育载体单一
        3.3.4 心理疏导机制不健全
    3.4 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3.4.1 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理论知识与工作素养有待加强
        3.4.2 心理疏导内容缺乏科学性
        3.4.3 心理疏导环境不成熟
        3.4.4 高校心理疏导载体落伍
        3.4.5 心理疏导机制有待完善
第四章 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的“六位一体”体系
    4.1 整体强化模型的基本思路
    4.2 主体强化策略—提高师资队伍心理疏导能力
        4.2.1 引进与培训并重提升师资队伍相关专业水平
        4.2.2 培养教育者良好的沟通技巧与聆听能力
        4.2.3 重视教育者的内在修养与身心状况的考核
    4.3 内容强化策略—提升心理疏导内容的科学性
        4.3.1 提升心理疏导内容的针对性
        4.3.2 提高心理疏导内容的现实性
    4.4 环境强化策略—创造良好的心理疏导环境
        4.4.1 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4.4.2 搭建家校一体的和谐心理疏导氛围
    4.5 方法强化策略—细化心理疏导方法
        4.5.1 导入——心理沟通的三种策略
        4.5.2 中期——心理疏通的方法与要求
        4.5.3 收尾——心理引导的主要步骤与注意事项
    4.6 载体强化策略—实现心理疏导载体的多样化
        4.6.1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线下线上心理疏导双结合
        4.6.2 充分利用校园活动的平台
    4.7 机制强化策略—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机制
        4.7.1 完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4.7.2 建立学生参与机制
        4.7.3 健全师生互动机制
        4.7.4 建构效果评估机制
结语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福利院模拟家庭儿童语文学习策略研究 ——以W市儿童福利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与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学理界定与相关理论支撑
    (一)相关学理概念界定
        1.模拟家庭
        2.家庭语文教育
        3.语文素养
        4.福利院儿童
    (二)相关理论支撑
        1.劳伦兹的“发展关键期”
        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3.“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4.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5.语文素养的“冰山模型”理论
二、福利院模拟家庭儿童生存现状及个性分析
    (一)福利院模拟家庭养育情况简述
        1.养育对象
        2.养育环境
        3.养育模式
    (二)福利院模拟家庭儿童接受教育情况概述
        1.儿童就读学校情况
        2.福利院对儿童的培养教育情况
        3.模拟家长对儿童的家庭教育情况
    (三)福利院模拟家庭儿童个性心理状况分析
        1.自卑胆怯,缺乏安全感
        2.不易亲近,集体感不强
        3.理想缺失,有厌学情绪
        4.道德偏差,价值观不正
三、福利院模拟家庭儿童语文教育学习情况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
    (一)儿童语文教育学情问卷调查及实地访谈数据分析
        1.儿童语文教育学情的调查目的、方式及对象
        2.问卷调查及实地访谈统计分析
        3.调查结果总述
    (二)福利院模拟家庭语文教育对儿童语文学习的积极影响
        1.家庭语文教育促进儿童情感修复,培养健全人格
        2.畅通教师与家长沟通渠道,及时发现问题苗头
        3.辅导检查语文作业,共同完成家庭实践课题
        4.组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创设良好学习场所
    (三)福利院模拟家庭语文教育在儿童语文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
        1.儿童语文学习成绩普遍偏低
        2.儿童语文学习习惯较差
        3.儿童获取语文学习资源及辅导渠道少
        4.儿童与家长之间缺乏语文沟通互动
四、福利院模拟家庭儿童语文学习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儿童方面
        1.认知偏差,语文学习兴趣不高
        2.沟通不畅,语文学习质效不佳
        3.语文基础差,学习时间不充裕
        4.阅读量小,人文情怀把握不到位
    (二)模拟家长方面
        1.文化程度偏低,培养语文基本能力有局限
        2.语文日常教育影响少,教育方式老套
        3.养育工作任务重,家庭语文教育角色不健全
        4.缺乏有效沟通,家长作用发挥不明显
    (三)福利院方面
        1.语文教育重视不够,学情掌握不全面
        2.专业人才缺口较大,师资力量欠缺
        3.模拟家庭“标签化”严重,实践活动开展少
        4.语文学习资源缺失,文化气息不浓厚
    (四)政府方面
        1.教育情况掌握不到位
        2.政策倾斜力度不够
        3.资金支持力度有待提高
        4.社会舆论宣传不到位
五、福利院模拟家庭儿童语文教育策略分析
    (一)儿童方面
        1.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语文的思想自觉
        2.加强沟通交流,挖掘学习语文的兴趣爱好
        3.养成阅读习惯,实现自我健康成长
        4.树立积极自我形象,唤醒自立自强的内在自觉
    (二)模拟家长方面
        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语文家庭教育影响
        2.提高沟通质效,把握语文学情及心理需求
        3.发掘教材智慧,掌握语文课本教学重点
        4.挖掘兴趣突破口,加强语文基本能力培养
    (三)福利院方面
        1.严把模拟家长文化关,加强教育培训
        2.完善福利院管理机制,工作职责系统化
        3.语文辅导长期化,强化心理健康疏导
        4.优化语文学习资源,创设多元语文实践活动
    (四)政府方面
        1.加强政策倾斜,解决孤儿接受教育问题
        2.加大资金投入,保障福利院软硬件建设
        3.提高福利待遇,扩充社工人员队伍
        4.加强舆论宣传,畅通社会参与渠道
结语
附录:福利院模拟家庭儿童语文学习策略研究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4)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培智学校学生主体教育的意义
        (二)培智学校学生的人文关怀价值
        (三)培智学校学生的社会融合目标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四、概念界定
        (一)生存教育
        (二)培智学校学生
        (三)智力障碍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参与观察法
        (三)问卷法
        (四)访谈法
    六、理论基础
        (一)全纳教育理论
        (二)多元智能理论
    七、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一)本研究的创新点
        (二)本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应然状态
    一、培智学校学生与生存的关系
        (一)学校是培养学生社会规则的主阵地
        (二)家庭是建立学生生活需要的原发动力
        (三)各界联动帮助学生主动适应社会文化
        (四)学生自身与生存建立完形
    二、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理想状态
        (一)培养目标应是健全人格的人
        (二)教育理念应是独立的生存者
        (三)生存实质应是维护学生自由公正的权利
        (四)生存机制应是构建和谐社会道德的体系
第二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实然状态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思路
        (二)调查点的选取及基本情况
        (三)调查样本
        (四)调查工具
    二、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开展情况
        (一)目标定位
        (二)管理措施
        (三)课程设置
        (四)教材使用
        (五)师资配备
    三、培智学校学生家庭生存教育的培育情况
        (一)家庭结构
        (二)家庭生存教育环境
        (三)家庭生存教育内容
        (四)家校合作的生存教育模式
    四、培智学校学生社会生存教育情况
        (一)资本分配情况
        (二)考试选拔情况
        (三)社会沟通情况
        (四)社会就业情况
第三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培智学生生存教育的学校育化困境
        (一)教育管理特殊化不足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
        (三)培智学校学生生存学习桎梏
        (四)学校育化的生存实践脱节
    二、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家庭维护困境
        (一)家长育人意识薄弱
        (二)家长育人方法欠缺
        (三)家校合作教育固化
        (四)家长支持条件缺乏
    三、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社会给养困境
        (一)社会文化给予生存空间不足
        (二)法律保障弱化
        (三)社会匹配资源较少
        (四)社会育人结果被忽视
第四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学校干预困境成因
        (一)生存教育定位模糊
        (二)校园文化的智能环境缺乏
        (三)教师专业素养支持力不足
        (四)管理者的决策粗浅
    二、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家庭教养困境成因
        (一)家庭教育结构残损
        (二)家庭教育意识窄化
        (三)家长教育方式不当
        (四)家校合作不对称
    三、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社会融合困境成因
        (一)社会规则与沟通的适应不调
        (二)同伴关系存在距离
        (三)就业效度岌岌可危
        (四)教育分层处于劣势
第五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的解决策略
    一、加强政府对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保障力度
        (一)建立学生入学综合诊断评估与档案追踪机制
        (二)扩大培智学校办学总量
        (三)扩大培智学校教师培养力度
        (四)政府、专家、一线教师参与校本教材推广
        (五)开设临床教育学,推动五位一体的康养模式
    二、完善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实施条件
        (一)改善教育特殊化环境,促进多元智能发展
        (二)拓宽教师招聘渠道,提高教师培训实效
        (三)教育评价中引入社会性评价机制
        (四)改进教育管理普教化倾向
    三、改善培智学校学生家庭培育效果
        (一)设立家长学校提高家长教育意识与能力
        (二)提供家长公益岗位
        (三)建立家长心理干预调节机制
        (四)改善家长与学校教育的衔接
    四、提高培智学校学生社会生存支持
        (一)加强义工的专业性
        (二)民办培智幼儿教育公助化
        (三)健全职前教育,设立专业性托养机构
        (四)进一步融合培智学校学生的就业支持
结论
附录一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现状调查校长问卷
附录二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现状调查教师问卷
附录三 访谈提纲概要
附录四 课堂参与观察记录表
附录五 双鸭山市S培智学校总课程表1
附录六 哈尔滨市H培智学校总课程表2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以“立德树人”回应青少年成长时代挑战
        (二)用“落实机制”破解立德树人关键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立德树人
        (二)关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三)关于中学德育工作
        (四)关于中学德育工作的国际比较
    三、研究问题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立德树人
        (二)落实机制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一章 正本清源: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与发展探寻
    一、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
    二、党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的发展探寻
        (一)党的历史实践赋予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
        (二)关于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研究
第二章 现实审视: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实践梳理
    一、个案F中学的基本情况
        (一)F中学办学发展历程与区域影响
        (二)F中学建校以来课程与教学改革历史梳理
    二、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实践研究样例
        (一)以“1247”工作模式为载体的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二)以贯通式架构为依托的思政一体化课程实施
        (三)以在体验中提升为追求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四)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五)以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的家校合作工作
    三、依据《指南》分类梳理F中学工作实践
        (一)基于课程育人维度
        (二)基于文化育人维度
        (三)基于活动育人维度
        (四)基于实践育人维度
        (五)基于管理育人维度
        (六)基于协同育人维度
第三章 积极支撑: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有益经验
    一、基于顶层设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解读
        (二)坚持学校改革规划的设计
        (三)统筹学校改革资源的协调
    二、以管理效能服务立德树人工作实施
        (一)强化制度建设
        (二)强化师资培育
    三、以实践落地保障立德树人工作效果
        (一)以五育并举为导向的全学科融合
        (二)家校社会的全过程协同
        (三)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全方位评价
第四章 内视反听: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问题反思
    一、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证分析
        (一)教师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二)学生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三)面向师生家长及居民的访谈与分析
        (四)基于实证研究的问题小结
    二、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目标机制问题
        (一)立德树人系统化实施有待加强
        (二)应重视立德树人诸多要素的良性互动
        (三)需强化全面响应育人方式变革意识
    三、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内容机制问题
        (一)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的双线融合契合度不够
        (二)“五育并举”培养体系中德育路径创新还需拓宽
        (三)需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活动的深度融合
        (四)应更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宽视野
        (五)需强化破“五唯”背景下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四、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协同机制问题
        (一)需加速提升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
        (二)德育一体化纵向衔接与横向融合还需提升
        (三)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四)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发展不均衡
第五章 完善之路: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新建构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指导与内在逻辑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于《指南》六个维度重构F中学立德树人实施路径
        (一)课程育人: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二)文化育人:学校德育文化传承与创新
        (三)活动育人:主体性德育活动体系
        (四)实践育人:依托团·队学生工作体系开展综合实践
        (五)管理育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六)协同育人:多要素协同育人体系
    三、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构建议
        (一)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
        (二)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
        (三)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一、F中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
    二、F中学家校委员会工作制度
    三、F中学教育综合改革自评报告
    四、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调查问卷报告
    五、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健全人格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理论背景
        1.1.1 马克思“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理论
        1.1.2 思想政治教育学“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
        1.1.3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中关于“人格培养”理论
    1.2 现实背景
    1.3 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外研究
        1.3.2 国内研究
2 健全人格及其培养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价值
    2.1 健全人格面面观
        2.1.1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健全人格观
        2.1.2 西方心理学中的健全人格观
        2.1.3 马克思主义中健全人格观
        2.1.4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健全人格观
    2.2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健全人格培养的价值
        2.2.1 健全人格培养是新时代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2.2.2 新时代健全人格标准的外在意蕴
3 人格缺陷表现
    3.1 思想认识不足
    3.2 政治参与不够
    3.3 道德品质不高
    3.4 法治观念不强
    3.5 心理素质不好
4 健全人格的培养维度
    4.1 正确的思想意识
    4.2 高尚的政治品格
    4.3 良好的道德品质
    4.4 坚实的法治理念
    4.5 健康的心理素质
5 健全人格的培养途径
    5.1 培养正确思想意识的途径
    5.2 培养高尚政治品格的途径
    5.3 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途径
    5.4 培养坚实法治理念的途径
    5.5 培养健康心理素质的途径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育德育心品质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的积极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育德防范心理危机的相关研究
        1.2.2 育心防控心理危机的相关研究
        1.2.3 应激诱发心理危机的相关研究
        1.2.4 心理危机干预相关研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1.4.1 理论创新
        1.4.2 方法创新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大学生心理危机
        2.1.1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概念
        2.1.2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
        2.1.3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类型
    2.2 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2.2.1 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概念
        2.2.2 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2.2.3 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
    2.3 性格优势
        2.3.1 性格优势的概念
        2.3.2 性格优势的分类体系
        2.3.3 性格优势测量工具
    2.4 其他相关理论
        2.4.1 德心共育的教育理念
        2.4.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4.3 马克思主义内外因论
第三章 研究对象
    3.1 研究对象
        3.1.1 资料来源
        3.1.2 随机抽样
    3.2 研究工具
        3.2.1 调查工具
        3.2.2 分析工具
    3.3 假设检验
        3.3.1 理论假设
        3.3.2 实证检验
第四章 实证量化分析
    4.1 实证调查:人口学和社会学基本资料分析
        4.1.1 学校分布:抽样27 所高校34518 名学生
        4.1.2 性别分布:抽样学生中男生44.4%和女生55.6%
        4.1.3 年龄分布:抽样学生中年龄16-27 岁均龄19.65 岁
        4.1.4 学校分布:抽样学校中包括三类省属高校
    4.2 目标样本:重度抑郁与自杀倾向抽样资料分析
        4.2.1 重度抑郁:总样中偏重抑郁445 人和严重抑郁96 人
        4.2.2 自杀倾向:总样中红色预警259 人和橙色预警832 人
        4.2.3 交互筛查:总样中红色预警259 人和橙色预警832 人
        4.2.4 研究组自杀危机259 人,对照组无自杀危机263 人
    4.3 育德因素:学生核心素养缺失预测心理危机Logistics分析
        4.3.1 抽样比对:学生核心素养缺失预测心理危机Logistics模型
        4.3.2 性别比对:男女生核心素养缺失预测心理危机Logistics模型
        4.3.3 学校比对:核心素养缺失诱发抑郁并危机Logistics预测
    4.4 育心因素:学生性格优势预测心理危机Logistics分析
        4.4.1 抽样比对:性格优势缺失诱发自杀倾向危机Logistics预测
        4.4.2 性别比对:性格优势和心理资本缺失诱发危机Logistics预测
        4.4.3 学校比对:各校学生性格优势预测心理危机Logistics分析
    4.5 综合因素:学生核心素养和性格优势预测心理危机Logistics分析
        4.5.1 抽样比对:核心素养和性格优势预测心理危机Logistics模型
        4.5.2 性别比对:核心素养和性格优势预测心理危机Logistics模型
        4.5.3 学校比对:核心素养和性格优势预测心理危机Logistics模型
    4.6 实证归纳:学生核心素养和性格优势缺失预测心理危机归纳
        4.6.1 育德归纳:心理危机学生的核心素养缺失项归纳分析
        4.6.2 育心归纳:心理危机学生的性格优势缺失项归纳分析
    4.7 验证模型:学生育德和育心因素双向调节抑郁并危机的结构方程模型
        4.7.1 总样控制模型:无育德育心介入的抑郁发作诱发心理危机预测模型
        4.7.2 总样模型:心理危机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性格优势缺失项归纳分析
        4.7.3 省本高校模型:心理危机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性格优势缺失项归纳分析
        4.7.4 高职院校模型:心理危机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性格优势缺失项归纳分析
        4.7.5 民办高校模型:心理危机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性格优势缺失项归纳分析
    4.8 线性建模验证:育德品质和育心品质缺失预警心理危机的线性方程
        4.8.1 预测变量排序:育德育心品质缺失预警心理危机的线性建模
        4.8.2 回归系数估计:育德育心品质缺失预警心理危机的线性建模
        4.8.3 残差正态分布:育德育心品质缺失预警心理危机的线性建模
        4.8.4 模型建构汇总:育德育心品质缺失预警心理危机的线性建模
第五章 个案质性分析
    5.1 学生育德因素缺失诱发心理危机案例
        5.1.1 缺失“珍爱生命”核心素养的心理危机个案分析
        5.1.2 缺失“乐学善学”核心素养的心理危机个案分析
        5.1.3 缺失“欣赏美好”核心素养的心理危机个案分析
    5.2 学生育心因素缺失诱发心理危机案例
        5.2.1 缺失“爱与被爱”性格优势的心理危机个案分析
        5.2.2 缺失“希望乐观”性格优势的心理危机个案分析
        5.2.3 缺失“自控判断”性格优势的心理危机个案分析
    5.3 育德与育心工作盲区导致心理危机案例
        5.3.1 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灰色地带”
        5.3.2 家庭环境因素诱发学生心理危机
        5.3.3 社会支持系统缺乏导致的心理危机
第六章 讨论与建议
    6.1 外部诱因和内部成因交互作用,是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核心机制
    6.2 大学生多项核心素养的缺失,是其自身心理危机产生的育德预警因素
    6.3 大学生多项性格优势的缺失,是其自身心理危机产生的育心预警因素
    6.4 大学生核心素养与性格优势的缺失交互作用预警其心理危机的产生
    6.5 性别、学校、年级等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调节因素
    6.6 建议:培育育德育心品质以预防干预其心理危机的育德育心工作策略
第七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9)以人格教育为旨归的初中古诗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人格与人格教育
    第一节 人格与初中生人格
        一、人格与健全人格
        二、初中生人格
    第二节 人格教育的发展历程及意义
        一、人格教育的发展历程
        二、人格教育的意义
    第三节 初中古诗文教学与人格教育的契合
        一、初中古诗文选文是人格教育的重要资源
        二、初中古诗文教学与人格教育的联系密不可分
第二章 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
    第一节 初中古诗文选文中的人格教育内容
        一、心怀天下的爱国情怀
        二、感人至深的真挚情感
        三、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四、乐观豁达的人生智慧
        五、诚实守信的美好品质
        六、志存高远的理想抱负
    第二节 初中古诗文教学中人格教育调查分析
        一、初中古诗文教学中人格教育现状调查
        二、初中古诗文教学中人格教育存在的问题
        三、初中古诗文教学中人格教育存在问题之原因
第三章 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策略
    第一节 古诗文教学中人格教育的原则
        一、适度性
        二、渗透性
        三、渐进性
    第二节 古诗文教学中人格教育的要求
        一、对教师的要求
        二、对学生的要求
    第三节 古诗文教学中人格教育的方法
        一、知人论世,尚友古人
        二、熟读成诵,培育气质
        三、多方探究,发越情感
        四、高下相倾,和而不同
        五、涵泳味道,培育品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舞蹈心理治疗在小学舞蹈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以兰州市某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的诸项要素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有关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小学舞蹈教育
        二、舞蹈心理治疗
    第二节 关于小学舞蹈教育的相关研究
        一、小学舞蹈教育的开设形式
        二、在小学阶段开展舞蹈教育的重要性
    第三节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二、舞蹈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第四节 关于舞蹈心理治疗的相关研究
        一、舞蹈心理治疗的国内研究现状
        二、舞蹈心理治疗的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章 舞蹈心理治疗在小学舞蹈教育中的访谈调查与整理
    第一节 数据来源
        一、资料收集
        二、样本概括
    第二节 访谈结果归整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出现情况
        二、小学舞蹈教育中教学设计的侧重点
        三、小学舞蹈教育对学生身心的影响
        四、舞蹈心理治疗的认知
第四章 讨论与分析
    第一节 小学生心理问题影响因素
        一、家庭教育因素
        二、学校教育因素
        三、社会环境因素
    第二节 舞蹈课的教学设计
        一、目标
        二、方法
        三、身心功能
    第三节 舞蹈心理治疗在小学舞蹈教育中的可行性
第五章 舞蹈心理治疗在小学舞蹈教育中的价值思考与建议
    第一节 引导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一、重视家庭教育,积极正向引导
        二、丰富课堂内容,加强心理教育
        三、注重自律自觉,增强社会责任
    第二节 改善小学舞蹈课的教学设计
        一、功能多元化
        二、教师综合化
        三、课程丰富化
    第三节 加强舞蹈心理治疗的应用
        一、健全人格导向
        二、培养审美感知
        三、建立团体关系
        四、提升课程效果
        五、促进心理健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兰州市某小学舞蹈教育现状访谈提纲(校长)
附录二 兰州市某小学舞蹈教育现状访谈提纲(艺术课教师)
附录三 高校舞蹈专业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四 高校心理学专业教师访谈提纲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四、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健全人格(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格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的路径研究[D]. 陈莹莹.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研究[D]. 李天娇.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3]福利院模拟家庭儿童语文学习策略研究 ——以W市儿童福利院为例[D]. 王梦田.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4]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研究[D]. 常鑫.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5]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D]. 闫佳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6]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健全人格培养研究[D]. 朱宇.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12)
  • [7]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8]育德育心品质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的积极效应研究[D]. 骆语辰.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1)
  • [9]以人格教育为旨归的初中古诗文教学研究[D]. 胡海鹰. 陕西理工大学, 2020(11)
  • [10]舞蹈心理治疗在小学舞蹈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以兰州市某小学为例[D]. 杨柳思语.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全人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