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荷试验中相对变形值的合理确定

载荷试验中相对变形值的合理确定

一、载荷试验时相对变形值的合理取定(论文文献综述)

王伟胜[1](2012)在《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变形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作为地基处理技术中的一种,其沉降计算理论和实践正处在不断发展之中,理论尚不成熟,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不懈的研究。本文系统地分析总结影响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变形的各种因素,探讨其变形机理。通过建立复合地基本构模型,结合士的本构关系研究成果,对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变形特性进行模拟分析,研究其变形特征,并结合多种影响因素下的变形计算理论,细致分析各种因素对复合地基变形的影响程度。结合理论公式计算数据,进行数值模拟设计参数的反分析工作,对物理、力学参数进行合理调整,使设计值更能反映实际工程应用的要求。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夯实水泥土的沉降性质,发展丰富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沉降变形理论。通过研究分析表明:褥垫层厚度大小与材料性能直接影响其调节复合地基变形的能力;在一定竖向荷载下,随面积置换率的增加,加固层和下卧层的沉降值都在减小,复合土体的沉降减小,但并不是线性变化;桩径对桩端及荷载板下士承载性能要求很高,桩径选取对于复合地基的承载性能影响很大,选取桩径时尤其应充分考虑桩端土的承载性质;伴随着有效桩长的增加,复合地基和下卧层的沉降值都在减小,但加固层的沉降却呈现相反态势,随有效桩长的增加而增大。

李建文[2](2011)在《多因素致某地下结构破坏成因的数值模拟》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城市建设的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地下空间(如:地下室、地下车库仓库、地下商场、地下水池等)的利用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在地下建筑的建造过程中,涉及降水、基坑支护、沉降控制、抗浮、埋深、渗流等多种因素的作用。在通常情况下,采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单一因素对整体基础结构的影响。然而,基础工程具有很强的环境效应和时空效应特点,是一个动态的,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互相制约的系统工程,采用控制变量法,显然没有考虑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地下结构的破坏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针对秦皇岛某建筑物地下结构建造过程及发生的破坏为研究对象,使用有限元结构分析软件,对该结构建造过程中的8种因素进行模拟。首先,分析研究国内外对地下结构破坏的研究现状,总结地下结构抗浮研究现状及相关工程措施。研究发现,地下结构的破坏模拟多数是基于浮力对地下结构的作用,渗流作用仅针对于基坑开挖过程。对于多因素作用下,地下结构破坏的综合影响目前还没有。因此,确定本文思路为,从实际工程出发对多种因素作用下地下结构的破坏作了研究。其次,考察实际工程结构的破坏形态,确定合理的本构、参数刻画地下结构的破坏状态,从而建立合理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而对各个因素对地下结构的影响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际工程数据相对比,研究发现模拟计算结果相关规律与工程实测数据规律一致。因此,模拟结果可供工程实际参考。最后,就对在设计中的可变因素,做了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模拟试验,进行了极差分析,得出不同因素不同水平下对地下结构的内力及变形的影响组合。而后,又考虑了因素水平间的交互作用,做了交互作用分析。

李占强[3](2005)在《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试验研究及其数值模拟》文中研究表明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地基处理方法。它主要用于地下水位比较低的地区,在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北京、河北等地广泛应用。目前,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对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设计计算大都凭经验而定,设计理论和规范亟待完善。实际上,夯实水泥土桩属柔性桩,虽然它的工程特性与其它种类水泥土桩相似,但由于其制桩工艺特殊,所以其承载和变形特性有其独特的特点。对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承载变形特性和本构模型的深入研究,将为今后评价和预测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沉降等提供理论依据。论文运用现代土质土力学、岩体力学、工程地质学理论和方法,按学科交叉思想,通过现场载荷试验和室内水泥土块强度、微观结构等试验,系统研究了击实水泥土的强度特性和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承载变形特性,结合水泥土的微观结构特征与宏观力学行为,从微观结构角度探讨了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变形破坏的机理,进而建立其本构模型,模拟计算夯实水泥土桩的工程特性,获得以下主要成果。(1)试验场地地基土主要由粉土和粉质粘土组成,它属于太行山前冲洪积沉积物。夯实水泥土桩制桩前后桩周土的微观结构研究和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对比显示各指标离散性较大,没有明显的规律性,说明制桩过程对桩周土的工程特性影响不大。这是本次研究获得的新认识之一。(2)水泥土微观结构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变形破坏机理。击实水泥土的微结构特征表现为水泥粉粒水化水解后形成水化物晶体,使散粒体状土体发生团粒化,土颗粒增大。随龄期的增长,水泥水化物结晶体在土粒之间形成网格状结构,将相邻土粒彼此胶结,增强了土颗粒之间的联结力,从而导致水泥土的强度明显高于天然地基土强度。(3)击实水泥土块强度主要与其干密度、拌和土类、水泥掺入比及养护龄期等因素有关。随水泥掺入比的增大,养护龄期的增长,水泥土块的强度呈线性增加。在单轴压缩条件下,水泥土块表现为压致拉裂破坏,现场压桩也显示桩身上端(小于34 桩径范围内)的竖向劈裂破坏。不论是单桩、单桩复合地基还是四桩复合地基都显示复合地基受压后桩身首先屈服,进而复合地基变形破坏的特点。因而,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应以桩身屈服破坏来控制。这是本次研究获得的新认识之二。(4)现场载荷载试验结果表明,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在受竖向荷载作用

程知言[4](2003)在《浅表隧道工程多冷源冻结温度、应力、水分场耦合研究》文中提出在对人工地层冻结研究现状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本文以上海延安东路隧道地层冻结为背景,应用室内试验、现场实测、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综合方法,对饱和软土地区的浅表隧道多冷源冻结的温度场、应力场、水分场耦合原理、规律及相关参数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首先,针对理论研究和冻结工程的实际需要,对上海地区三种饱和软土的起始冻结温度、低温土体未冻水含量、含冰量、冻、融土的比热、土体导热、导温系数、低温土体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三轴剪切强度、弹性摸量及泊松比等指标进行了室内试验。分析了三种软土的起始冻结温度及冻、融土导热、导温系数的影响因素、低温土体未冻水含量、弹性模量、泊松比与温度的定量关系;研究比较了封闭系统中上海三种软土的冻胀特性;讨论了低温土体无侧限抗压强度、三轴剪切强度的变化规律。 其次,归纳、整理了上海延安东路隧道冻结工程的温度、应力、地表变形和土体分层位移现场实测数据。分析了土体冻结过程中温度场、应力场变化及多冻结管供冷的相互干涉、影响规律,并对水分迁移、孔隙水相变和土体变形与温度场、应力场的耦合规律进行了分析。 第三,在对室内试验和现场实测结果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土体冻结过程中温度场、应力场、水分场耦合原理,并按照冻土体形成发展过程,首先建立了单一冷源冻结轴对称温度、应力、水分场耦合模型;接着利用势场的迭加原理,将单一冷源情况的三场耦合问题推广到多冷源情况的三场耦合;最后根据能量守恒平衡方程、应力平衡方程、质量守恒平衡方程、几何方程、物理方程、初始及边界条件,解出了单一冷源平面轴对称问题的解析解。 最后,在应用Galerkin加权余量法分析的基础上,同时做了一些简化和假设,得到了浅表隧道多冷源冻结情况的温度场、应力场、水分场耦合数值解;利用编制的有限元程序对冻结过程进行了计算机模拟,得到了与现场实测基本一致的结果。

李立新,王连广,王宏涛,王德选[5](2001)在《载荷试验时相对变形值的合理取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混沌理论模型的分析值为基础 ,以现场载荷试验的结果为依据 ,对载荷试验法确定地基承载力时相对变形值的合理取定进行了论述 .

二、载荷试验时相对变形值的合理取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载荷试验时相对变形值的合理取定(论文提纲范文)

(1)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变形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复合地基技术的历史与发展现状
        1.2.2 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处理方法概述
        1.2.3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变形特性研究现状
        1.2.4 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第2章 场地地质概况
    2.1 场地地质条件
        2.1.1 地貌与地质概况
        2.1.2 地质构造
        2.1.3 区域地层
    2.2 场地地基土的工程性质
        2.2.1 工程概况
        2.2.2 地基土的分布规律
第3章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变形沉降特性分析
    3.1 水泥土-土复合体变形特征分析
    3.2 桩顶桩间土变形特性
    3.3 夯实水泥土桩变形的影响因素
        3.3.1 褥垫层对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变形特性的影响
        3.3.2 面积置换率与复合地基沉降的关系
        3.3.3 有效桩长对复合地基沉降变形的影响
    3.4 变形计算参数分析及计算
        3.4.1 复合地基中典型单元的受力分析
        3.4.2 复合地基的沉降计算方法
        3.4.3 复合地基变形值的理论解
        3.4.4 复合模量的理论推导
        3.4.5 工程具体条件下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沉降理论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变形数值模拟分析
    4.1 概述
    4.2 有限单元法分析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变形特性
        4.2.1 ANSYS分析软件简介
        4.2.2 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步骤
        4.2.3 复合地基弹塑性本构关系
        4.2.4 本构模型的基本假定
        4.2.5 界面接触单元的建立
        4.2.6 确定模型参数
        4.2.7 模型的建立及计算
    4.3 复合地基应力场和位移场变化规律
        4.3.1 应力场分析
        4.3.2 位移场分析
    4.4 理论计算与模拟实验参数的修正
    4.5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设计优化方法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多因素致某地下结构破坏成因的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1.2.1 地下结构破坏相关因素研究现状
        1.2.2 抗浮设计研究现状
    1.3 总体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3.1 总体研究思路
        1.3.2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工程背景
    2.1 工程概况
        2.1.1 工程地质
        2.1.2 水文条件
    2.2 地下结构破坏状况描述
        2.2.1 结构柱与墙体裂缝分布
        2.2.2 地面裂缝
        2.2.3 屋顶钢梁两端沉降差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下结构破坏影响因素分析及数值模拟
    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1.1 基本假定
        3.1.2 基坑边界及计算区域的确定
        3.1.3 网格划分
        3.1.4 土的本构选取
        3.1.5 边界条件
    3.2 地应力平衡
        3.2.1 地应力平衡概述
        3.2.2 模拟地应力平衡结果
    3.3 地下结构内力及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3.3.1 相邻建筑物施工对地下结构内力及变形分析
        3.3.2 荷载传递路径对地下结构的内力及变形分析
        3.3.3 结构刚度及其与邻建筑物刚度比对结构内力及变形分析
        3.3.4 地下水位及水源对地下结构内力及变形分析
        3.3.5 压缩模量对地下结构内力及变形分析
        3.3.6 渗透系数对地下结构内力及变形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下结构工程实例分析
    4.4 工程实例模拟计算分析
        4.4.1 工程实例有限元参数确定
        4.4.2 模拟计算结果及分析
    4.2 地下结构破坏原因分析
        4.2.1 工程概述
        4.2.2 地下结构破坏原因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因素多水平下对地下结构影响分析
    5.1 正交模拟设计
        5.1.1 正交模拟试验设计表
        5.1.2 正交模拟试验设计
        5.1.3 正交模拟试验设计过程
    5.2 正交模拟计算分析
    5.3 考虑交互作用的正交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试验研究及其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的提出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复合地基的概念
        1.2.2 复合地基技术的发展历史与研究动态
        1.2.3 土体及夯实水泥土块微观结构的研究现状
        1.2.4 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研究进展
        1.2.5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确定方法
        1.2.6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变形特性及沉降计算方法
    1.3 研究内容
    1.4 采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5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2.1 场地区域工程地质条件
        2.1.1 区域构造地质背景
        2.1.2 石家庄市及邻近地区的活动断裂
        2.1.3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概况
        2.1.4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2.2 场地地基土的工程性质
        2.2.1 试验场地及工程概况
        2.2.2 地基土的种类、分布及变化规律
        2.2.3 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分析
    2.3 制桩前后桩周土物理力学性质对比分析
3 击实水泥土块强度与变形特征研究
    3.1 水泥土强度的影响因素
        3.1.1 水泥掺入比和水泥标号
        3.1.2 土的种类
        3.1.3 夯击能
        3.1.4 养护龄期
        3.1.5 其它影响因素
    3.2 击实水泥土块强度试验方法
        3.2.1 试验准备和击实仪的制作
        3.2.2 击实水泥土块制样技术要求
        3.2.3 试验方法
    3.3 试验结果分析
        3.3.1 土的种类
        3.3.2 水泥土块击实干密度
        3.3.3 水泥掺入比
        3.3.4 养护龄期
    3.4 击实水泥土块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应变关系
        3.4.1 试验原理和方法
        3.4.2 试验结果分析
    3.5 桩身及水泥土块的变形破坏形式分析
    3.6 小结
4 击实水泥土块及桩周土的微观结构研究
    4.1 击实水泥土的固化机理分析
        4.1.1 水泥的水解和水化反应
        4.1.2 水泥水化物与土颗粒的作用
    4.2 击实水泥土微观结构研究
        4.2.1 水泥土的微观结构分类
        4.2.2 扫描电子显微镜样品的准备
        4.2.3 击实水泥土块微观结构特征
        4.2.4 不同养护龄期击实水泥土块微观结构特征
    4.3 桩周土微观结构分析
        4.3.1 制桩前地基土的微观结构特征
        4.3.2 制桩后桩周土的微观结构特征
        4.3.3 制桩前后桩周土微观结构特征比较
    4.4 小结
5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试验研究
    5.1 试验方法
        5.1.1 试验目的和仪器设备
        5.1.2 试验方案
        5.1.3 试验方法
    5.2 桩、桩间土及复合地基荷载分配规律研究
        5.2.1 单桩复合地基
        5.2.2 四桩复合地基
    5.3 竖向荷载作用下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
        5.3.1 单桩复合地基
        5.3.2 四桩复合地基
    5.4 褥垫层对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影响
        5.4.1 垫层作用机理
        5.4.2 垫层厚度对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影响
        5.4.3 垫层材料对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影响
        5.4.4 利用褥垫层对复合地基承载力的优化设计
    5.5 小结
6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变形特性的试验研究
    6.1 不同条件下夯实水泥土单桩和复合地基变形特性
        6.1.1 天然地基
        6.1.2 单桩
        6.1.3 单桩复合地基
        6.1.4 四桩复合地基
        6.1.5 单桩及四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确定
    6.2 单桩及多桩复合地基条件下桩和桩间土的变形特征
        6.2.1 桩顶变形特性
        6.2.2 桩间土变形特性
    6.3 褥垫层对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变形特性的影响
        6.3.1 不同厚度的褥垫层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变形特性
        6.3.2 不同材料的褥垫层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变形特性
    6.4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变形规律研究
    6.5 小结
7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承载和变形特性的本构模型及数值模拟
    7.1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弹塑性本构模型的理论框架
        7.1.1 屈服准则
        7.1.2 流动法则
        7.1.3 硬化规律
    7.2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弹塑性本构模型
    7.3 模型的建立
        7.3.1 模型的基本假定
        7.3.2 接触单元的建立
        7.3.3 计算模型的建立
    7.4 模型参数的确定
    7.5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数值模拟
        7.5.1 复合地基中应力场和位移场变化规律
        7.5.2 褥垫层厚度对复合地基中桩土应力影响分析
        7.5.3 复合地基变形特性的模拟计算
    7.6 小结
8 结论和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存在问题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图版Ⅰ~Ⅻ
附图1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个人简历

(4)浅表隧道工程多冷源冻结温度、应力、水分场耦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言
    1.1 人工地层冻结技术在隧道施工中的辅助作用
    1.2 地层冻结技术理论研究综述
        1.2.1 冻土温度场的研究
        1.2.2 冻土应力场的研究
        1.2.3 水分迁移研究
    1.3 本文拟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上海软土的物理力学、热力学性质研究
    2.1 土层分布与成分
        2.1.1 土层分布
        2.1.2 上海软土成分
    2.2 软土物理性质
        2.2.1 软土含水量
        2.2.2 软土的干容重
    2.3 软土热学性质及应用参数
        2.3.1 软土起始冻结温度
        2.3.2 冻土的未冻水含量与含冰量
        2.3.3 融、冻土比热
        2.3.4 土体导热系数及导温系数
    2.4 人工冻土的冻胀性质
        2.4.1 软土冻结过程的冻胀力
        2.4.2 冻胀、融降率
    2.5 人工冻土无侧限抗压强度
    2.6 人工冻土的弹性模量E及泊松比μ
    2.7 人工冻土三轴剪切强度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海延安东路隧道冻结工程现场实测研究
    3.1 工程概况
        3.1.1 工程简介
        3.1.2 地质情况
        3.1.3 周边环境
    3.2 温度场实测研究
        3.2.1 测温系统布设
        3.2.2 温度检测系统
        3.2.3 实测结果分析
    3.3 应力场实测研究
        3.3.1 测压系统及布设
        3.3.2 实测结果分析
    3.4 地表变形、地层分层位移和环境地表变形实测研究
        3.4.1 地表变形实测研究
        3.4.2 土体分层位移实测研究
        3.4.3 环境地表变形实测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隧道多冷源冻结交圈前期温度、应力、水分场耦合模型研究
    4.1 土体冻结温度、应力、水分场耦合原理
    4.2 单一冷源冻结平面轴对称温度、应力、水分场耦合模型研究
        4.2.1 冻结过程温度场研究
        4.2.2 冻结过程应力场研究
        4.2.3 冻结过程水分场研究
        4.2.4 单一冷源平面轴对称温度场、应力场、水分场耦合方程求解
    4.3 单一冷源空间轴对称温度场、应力场、水分场耦合方程
    4.4 多冷源情况温度场、应力场、水分场耦合模型
        4.4.1 温度场分布
        4.4.2 应力场分布
        4.4.3 水分场分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隧道多冷源冻结温度、应力、水分场耦合数值模拟研究
    5.1 解耦说明
    5.2 单一冷源情况冻结区、降温区温度场分布数值解
        5.2.1 冻结区、降温区温度场分布数学模型
        5.2.2 温度场分布数学模型有限元解
    5.3 单一冷源情况冻结区、降温区应力场分布数值解
        5.3.1 冻结区、降温区应力场分布数学模型
        5.3.2 应力场分布数学模型有限元解
    5.4 单一冷源情况冻结区、降温区水分场分布数值解
        5.4.1 冻结区、降温区水分场分布数学模型
        5.4.2 水分场分布数学模型有限元解
    5.5 多冷源情况温度场、应力场、水分场耦合数值模拟
        5.5.1 模型分析
        5.5.2 多冷源冻结数值解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及学术论文清单

(5)载荷试验时相对变形值的合理取定(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分析
2 混沌理论模型分析
3 相对变形值的合理取定
4 结 论

四、载荷试验时相对变形值的合理取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变形特性研究[D]. 王伟胜. 河北工程大学, 2012(05)
  • [2]多因素致某地下结构破坏成因的数值模拟[D]. 李建文. 燕山大学, 2011(11)
  • [3]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试验研究及其数值模拟[D]. 李占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5(02)
  • [4]浅表隧道工程多冷源冻结温度、应力、水分场耦合研究[D]. 程知言. 中南大学, 2003(04)
  • [5]载荷试验时相对变形值的合理取定[J]. 李立新,王连广,王宏涛,王德选.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1(01)

标签:;  ;  ;  ;  

载荷试验中相对变形值的合理确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