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心理学背景探讨

生态心理学背景探讨

一、生态心理学之背景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刘思硕,李勇[1](2021)在《环境与欺凌:生态心理学视角下青少年欺凌的影响因素及干预路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受实用主义、格式塔心理学和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的影响,生态心理学强调的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为研究青少年欺凌行为打开新的视角。环境信息的影响、团体的压力、群体氛围下的从众心理、社会规范和学校环境等微观系统都会影响青少年的欺凌行为与心理。从生态心理学视角出发,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干预校园欺凌技能的课程,采取相关措施明晰青少年的身份,加强对学生人际关系的了解,营建具有安全感的学校空间等方面工作,提升干预学生欺凌的实效性。

潘雪瑶,姜孟,李西[2](2021)在《《可供性的哲学》:管窥后认知主义的一本新书》文中指出1.引言《可供性的哲学》(The philosophy of Affordances)为西班牙巴斯克大学(Universidad del País Vasco)Manuel Heras-Escribano(2019)的一本专着,系《哲学与认知科学新方向》(New Directions in Philosophy and Cognitive Science)系列丛书之一。该书从哲学视角对后认知主义思潮的重要概念——可供性进行解析,有助于阐明可供性对心智哲学和认知科学的影响,加强哲学与生态心理学之间的对话。

丹豫晋[3](2021)在《主流心理学的生态困境、转变与进路及对体育干预研究的启示》文中提出科学技术与研究方法相生相伴,共同发展并促进了人类对自然规律普遍性的认识。主流心理学极力崇尚科学主义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却又因对此的过度追求而极度脱离人的现实生活,陷入缺乏生态效度的窘境。生态心理学的转变和进路为这一窘境带来了新的希望。它将研究对象定位在人与环境的关系,并完成研究态度、思维方式、研究模式的转变。体育干预研究由此获得新的启发和思考。

李亚文[4](2021)在《生态心理学视域下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文中提出

高浩[5](2021)在《基于行为空间交互关系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比13.50%)1,从2000到2017年,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提高约3个百分点,而同期我国老年人口比重提高了约7个百分点,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同时,随着高龄老人及失智失能老人数量的不断增加,介护型养老设施在各大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公共空间作为除居室空间以外的老年人使用频率最高的空间,是维系老年人在设施内精神文化生活最重要的空间,但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养老设施的居住功能、无障碍配置以及是否满足现行规范等的客观层面,以老年人心理及情感等精神需求为导向的更高层面的公共空间的相关研究相对薄弱。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从物质空间与老年人日常行为两个方面出发,以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活动空间作为研究对象,以环境心理学中交互关系理论作为理论支持,选取西安具有代表性的3家介护型养老设施,分别对其老年人公共活动行为与公共活动空间现状调查,总结交互客体对象公共空间及主体对象老年人及其行为的类型与特征,通过“行为-场景”法建立行为场景模型,探讨公共活动空间与老人公共活动行为之间的交互关系;围绕交互过程引发与反馈两阶段对3家设施内老年人公共活动行为与行为领域形成特征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在引发阶段内老年人有多样化行为活动需求但公共活动空间缺少引导性设计,反馈阶段老人具有产生多元化领域需求但公共活动空间缺少承载多元化领域空间等问题。最后,提出在引发阶段内增强集中式公共活动空间的衔接与过渡,采取灵活的空间划分,以及增强分散式公共活动空间功能的多样性、增加引导性设计等设计策略,在交互关系的反馈阶段内提出明确集中式公共活动空间层级关系,避免各种行为领域之间相互干扰,以及简化分散式公共活动空间流线关系,强化行为领域空间边界等设计策略。以期未来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的设计营造在满足基本的功能条件下,可以站在更高层面上来使老年人内心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得以满足。

张曙光[6](2021)在《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范式的三大转向及其整合的学理基础》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下半叶,当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式曾发生三大转向,即文化转向、进化转向、生态转向。为了全面认识和把握三大转向,并揭明它们可资以实现整合的学理基础,本研究首先对三大转向的发生脉络与逻辑,以及其产物亦即新兴研究取向——主要指社会文化心理学取向、进化社会心理学取向、社会生态心理学取向——相对于旧有主导性研究取向的比较优势分别进行简要梳理;而后,基于元理论的视角,以"人的多重性存在"为逻辑起点,对三大转向赖以发生的底层逻辑的整合进行探析,由此建构出整合性元理论框架。该整合性元理论框架建基于,并表征着一种具有统摄性、包容性及辩证性的世界观或思维模式。

陶雪婷[7](2020)在《搬家越多,创造力越高?——开放性的调节效应》文中提出本研究聚焦于社会生态心理学的一个关键变量——居住流动是否会对个体的创造力产生影响,并且试图探究个体的开放性特质尤其是"宽容与尝试"和"理性与思辨"这两个维度在其中起到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显示:(1)居住流动和个体创造力呈正相关,并且研究1验证了宽容与尝试维度在搬迁频率评价和日常创新行为间的正向调节效应;(2)研究2验证了理性与思辨维度在搬家次数、搬迁频率评价和创新行为成就间的正向调节效应。居住流动带来了更加复杂多样的外部环境,当个体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和理性思辨的认知方式时,有利于创造力的提升。

李旸[8](2020)在《生态心理学的理论取向及意义分析》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科学的飞速发展和深入改革创新,越来越多的公众意识到心理学对社会及自然生态发展所起到的重要现实作用。并针对当前社会自然发展的现状有意识地将生态学与心理学的有效融合,延展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意义重大,能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

胡莹[9](2017)在《生态心理学视阈下的民族村寨景区组织冲突研究 ——以贵州西江苗寨为例》文中提出民族村寨景区作为旅游环境对于村寨社会环境介入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型组织形态,其内外关系的变化是民族地区社会环境变化的集中体现。景区范围内各类型冲突的频发必然影响民族村寨的和谐与民族地区综合发展的可持续。民族村寨景区的发展是基于原生社会生态环境,所以其组织的变化体现出与社会环境变化的对应统一性。需要从整体的社会环境关系出发,去研究其组织的冲突问题。通过对社会生态环境与组织关系变化的关联研究,把握冲突与环境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机制,进而实现组织与社会生态环境发展的整体协调与可持续。本文的研究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理论研究方面(1)明确复合组织与社会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关系组织是社会系统的构成基础。在社会环境关系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组织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联系与整体性更加突出,这促进了组织属性和内涵的发展变化。复合组织是组织与其存在或关联的社会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协调适应的产物,其内涵、发展与社会环境有内在联系,并体现整体统一性。以组织的结构、关系与文化三个主要层面表现。(2)提出组织冲突与社会生态系统关系变化相统一的假设冲突的本质是关系主体相互作用的关系状态反应,主体范围内的冲突以及应对可以促进其发展方向。组织主体的复合关系也蕴含复合冲突。从组织与社会生态系统关系的整体性,可推导出组织冲突与社会生态系统关系的应对关系。这是基于生态心理学元理论的整体性、系统性与有机联系性,对于组织与社会生态环境关系内在关系的思考。(3)构建复合组织冲突分析框架并对冲突体系进行分析以生态心理学的思想基础、理论及分析方法对复合组织关系主体进行分析。从复合组织的内涵、结构关系、功能特点到组织与社会生态环境的统一关系进行系统研究,构建组织冲突分析框架。以此分析框架对复合组织的冲突进行研究,在明确组织冲突本质的基础上,拓展组织冲突的内涵,并分析组织冲突与社会生态环境的内在联系,进而研究冲突的立体化体系。2、实证研究部分(1)西江景区组织冲突变化与社会生态环境变化的一致性以复合组织冲突分析框架为基础,以旅游发展前后西江苗寨社会生态环境的关系变化为依据,对景区内组织的具体冲突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发现:旅游开发以前西江苗寨的核心冲突是“日常生活、田地房产”为主的社会性冲突,与其农业生态社会关系对应;旅游发展以后,西江景区冲突发展成为以“村民与景区管理层、田地房产”冲突为核心的“经济性+社会性”复合冲突体系,并以经济性冲突为主体。这与景区的复合性及其“旅游经济+农业”的复合化社会生态环境相对应。(2)西江景区组织冲突体系的构建以西江景区“经济+社会”的复合社会生态环境为基础,通过对各层次组织主体间的冲突分析,明确组织冲突的物质结构和关系;从主体关系发展的时间出发,通过组织主体互动作用的过程,即管理层对村民的具体管理过程冲突进行研究分析。以时空相结合的系统性整体视角,研究西江景区组织冲突的复合属性、分类、关系和特点,构建了西江景区的组织冲突体系与作用机制模型。(3)组织冲突管理的生态化发展构建通过对西江景区组织冲突体系分析研究,依据组织冲突与社会生态关系统一性的理念,提出冲突管理的生态化发展构建。运用多元的研究方法,把握组织群体与社会生态环境的复杂关系与交互构建作用。以整体性思维为基础,针对具体的组织层次冲突制定多维目标体系,并通过营造良好的组织内外关系,构建良性、开放的组织发展环境关系。使其在与环境互动作用过程中,通过对冲突的有效管理、控制,促进其转化、预防,进而实现组织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适应与整体构建。3、主要创新点(1)以组织与环境的统一性关系为认识基础,通过对组织冲突本质与组织系统的内在联系与统一性分析,推导并研究组织冲突与组织环境关系的对应统一性。(2)引入生态心理学的整体性思想和理论,对冲突内涵做出拓展探究。以复合组织冲突与社会生态系统的关联性与相互作用研究为基础,构建复合组织冲突分析框架。(3)以复合组织冲突框架对民族村寨景区组织冲突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尝试整体社会环境中的组织冲突问题研究,并提出组织冲突的生态化管理理念。研究对于组织心理研究的生态化发展,以及组织冲突机制、发展规律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实际环境中的组织及其冲突的系统性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把握环境变化中的组织发展方向与特点,下一步应加强复合组织的环境适应过程和适应差异研究,以及冲突转化过程研究。

池梦薇[10](2017)在《森林公园自然教育系统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文化形式的不断变迁,使人与自然被不断分割。人们积极接触自然的机会日趋减少,与自然环境产生了疏离感,亦被称为“自然缺失症”。自然教育是恢复人与自然的联系、增加接触自然的机会以及治疗“自然缺失症”的重要手段。森林公园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并具有一定开发基础,是开展自然教育最直接、最合适的自然场所。但是,目前我国森林公园自然教育系统的研究尚处空白,不能与蓬勃发展的森林公园建设及社会需求相匹配。本文首先界定自然教育的定义——一种基于自然观察和自然体验,学习并感受自然,以构建人与自然的联系、提升自我与他人关系以及完善自我为目的的教育。进而以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总结分析法,以系统学理论、教育学理论和生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构建森林公园自然教育系统,充分发挥森林公园的教育主体功能,以实现森林公园自然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森林公园自然教育系统包括森林公园自然教育目标、原则、构成要素和构建程序四部分,具体内容如下:(1)森林公园自然教育系统三个目标:解除对生态潜意识的抑制、建立和恢复生态的自我以及重点培养青少年儿童对自然的认同。(2)森林公园自然教育系统六项原则:尊重原则、差异性原则、科普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在地化原则和安全性原则。(3)森林公园自然教育系统五个构成要素:施教者、受教者、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教育场所。施教者包括专业自然教育导师和志愿者;受教者是全龄段的,以年龄情况和团体情况为依据进行划分,并针对性地进行自然教育系统设计;教育方法包括自导式教育法和向导式教育法;自然教育内容包括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和行为层面;结合森林公园的环境异质性,创新性地提出“自然教育场所”这一教育要素及其构成内容:自然教育科研区、自然教育点、自然教育径和自然教育主题区。(4)森林公园自然教育系统构建五道程序:组建施教者队伍、确定受教者人群、制定自然教育方法、选择自然教育内容和规划设计自然教育场所。在构建森林公园自然教育系统基础上,本文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案例,通过实地调研自然教育现状和游客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福州国家森林公园自然教育系统规划与设计,并探讨自然教育系统的改善建议。

二、生态心理学之背景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态心理学之背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环境与欺凌:生态心理学视角下青少年欺凌的影响因素及干预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生态心理学视角下的环境与个体
    (一)心理环境影响个体的行为
    (二)生态系统理论下多系统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三)学校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四)生态心理学对校园欺凌研究的启示
三、影响青少年欺凌的学校生态因素
    (一)学校社会情境对学生助人行为的影响
    (二)学校同伴群体对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
    (三)不同社会关系处境对学生欺凌行为的影响
    (四)班级规范对青少年欺凌行为的影响
    (五)学校社会关系和物理环境对学生欺凌行为的影响
四、生态心理学视角防治青少年欺凌的实施路径
    (一)开设干预校园欺凌技能的课程,增加旁观学生干预的可能性
    (二)明晰青少年作为个体的独立身份,增强学生身份责任感
    (三)引导学生了解校园欺凌的危害,敢于拒绝同伴压力
    (四)加强学生人际关系状况排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五)合理利用学校和班级规范,激发青少年积极的社会行为
    (六)营建具有安全感的学校空间,让学生的行为更加明确

(2)《可供性的哲学》:管窥后认知主义的一本新书(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内容概述
3. 简评与展望

(3)主流心理学的生态困境、转变与进路及对体育干预研究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主流心理学的方法论困境与发展希望
2 生态心理学之于主流心理学的转变与进路
    2.1 生态心理学的转变
        2.1.1 机械个体还原论转变为生态整体论
        2.1.2 单维心理行为研究转变为多维生态交互研究
        2.1.3 僵死的实验室研究转变为现实生态效度
        2.1.4 线性因果解释转变为多元交互解释
        2.1.5 封闭性方法转变为开放式方法
    2.2 生态心理学研究技术与方法的进路
        2.2.1 强调生态效度的实验法
        2.2.2行为样本记录法
        2.2.3 行为背景调查法
        2.2.4 档案法
3 生态心理学对体育干预研究的理论启示

(5)基于行为空间交互关系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趋势
        1.1.2 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政策与措施
        1.1.3 介护型养设老施公共空间现状与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关于交互关系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介护型养老设施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交互关系中的相关概念
        1.4.2 养老设施相关概念
        1.4.3 公共空间相关概念
    1.5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
        1.5.1 交互关系研究对象及范围
        1.5.2 介护型养老设施研究对象及范围
        1.5.3 公共空间研究范围
    1.6 研究内容
        1.6.1 针对交互关系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1.6.2 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实地调查并获得基础数据
        1.6.3 基于行为、空间数据信息构建行为场景模型
        1.6.4 基于交互关系理论分析方法及实地调查提出设计策略
    1.7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7.1 研究方法与统计分析方法
        1.7.2 论文框架
2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 生态心理学中的交互关系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2.1.1 交互关系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2 交互关系相关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2.2 介护型养老设施内老年人特征及行为类型
        2.2.1 介护型养老设施内老年人身体特征
        2.2.2 介护型养老设施内老年人行为类型划分
        2.2.3 介护型养老设施内老年人行为领域划分
    2.3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活动的空间营造
        2.3.1 公共活动空间的“家庭化”营造模式
        2.3.2 公共活动空间分散式的“组团化”营造模式
        2.3.3 公共活动空间功能的“复合性”营造模式
    2.4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活动空间交互关系相关案例研究
        2.4.1 案例一:荷兰Humanitas Bergweg(生命公寓)养老设施
        2.4.2 案例二:美国Maria Montessori认知症照护社区Sundance养老设施
        2.4.3 案例三:北京朝阳区康语轩孙河养老设施
    2.5 本章小结
3 介护型养老设施内交互对象的类型及特征调查
    3.1 实地调研内容与计划
        3.1.1 调查对象一:养老设施基本状况、交互客体对象(公共活动空间)现状
        3.1.2 调查对象二:交互主体对象(老年人)行为活动规律
        3.1.3 调研计划
    3.2 案例一:康隆西城长者屋(简称长者屋)介护型养老设施
        3.2.1 养老设施的基本状况
        3.2.2 客体对象(公共活动空间)的现状
        3.2.3 主体对象(老年人)的公共活动行为实态
        3.2.4 主体对象(老年人)的公共活动行为类型
        3.2.5 主体对象(老年人)的行为领域类型
        3.2.6 公共活动空间与老年人典型行为关系的场景构建
        3.2.7 使用者走访调查总结
    3.3 案例二:康源和意(简称和意)介护型养老设施
        3.3.1 养老设施基本状况
        3.3.2 客体对象(公共活动空间)的现状
        3.3.3 主体对象(老年人)的公共活动行为实态
        3.3.4 主体对象(老年人)的公共活动行为类型
        3.3.5 主体对象(老年人)的公共活动空间行为领域类型
        3.3.6 公共活动空间与老年人典型行为关系的场景构建
        3.3.7 使用者走访调查总结
    3.4 案例三:九九照护之家(简称九九照护)介护型养老设施
        3.4.1 养老设施基本状况
        3.4.2 客体对象(公共活动空间)的现状
        3.4.3 主体对象(老年人)的公共活动行为实态
        3.4.4 主体对象(老年人)的公共活动行为类型
        3.4.5 主体对象(老年人)的公共活动空间行为领域类型
        3.4.6 公共活动空间与老年人典型行为活动的场景构建
        3.4.7 使用者走访调查总结
    3.5 本章小结
4 介护型养老设施内典型活动行为与公共活动空间的交互关系研究
    4.1 长者屋、和意、九九介护型养老设施及其公共活动空间对比
        4.1.1 调研案例介护型养老设施基本现状对比
        4.1.2 公共活动空间现状对比与分析
    4.2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活动空间特征总结
        4.2.1 介护型养老设施集中式公共活动空间特征
        4.2.2 介护型养老设施分散式公共活动空间特征
    4.3 客体对象(公共活动空间)对主体对象(老年人行为活动)的引发影响对比分析
        4.3.1 引发阶段中交互客体对交互主体的引发机制
        4.3.2 公共活动空间对老年人典型主体目的性行为活动的引发影响对比分析
        4.3.3 公共活动空间对老人空间定位型行为活动的引发影响对比分析
    4.4 主体对象(老年人行为领域)对客体对象(公共活动空间)的反馈影响对比分析
        4.4.1 反馈阶段中交互主体对交互客体的反馈机制
        4.4.2 老年人个体型行为领域对公共活动空间的反馈影响对比分析
        4.4.3 老年人群体型行为领域对公共活动空间的反馈影响对比分析
    4.5 以老年人为主体的交互关系类型
        4.5.1 老年人与公共活动空间的交互关系类型
        4.5.2 老年人与老年人之间的交互关系类型
        4.5.3 老年人与护工及工作人员之间的交互关系类型
        4.5.4 老年人与家属之间的交互关系类型
    4.6 引发阶段内老年人的需求及公共活动空间的现状问题
        4.6.1 老年人存在多样化的活动需求
        4.6.2 集中式公共活动空间过于开敞缺少合理的划分
        4.6.3 集中式公共活动空间各层级之间缺少衔接与过渡
        4.6.4 分散式公共活动空间布局、功能构成单一且缺少灵活性设计
        4.6.5 分散式公共活动空间各空间过于独立、缺少引导性设计
    4.7 反馈阶段内老年人的需求及公共活动空间的现状问题
        4.7.1 老年人存在产生多元化行为领域的需求
        4.7.2 集中式公共活动空间各行为领域之间相互干扰
        4.7.3 集中式公共活动空间缺少个体型行为领域形成的承载空间
        4.7.4 分散式公共活动空间缺少承载群体型行为领域形成的空间
        4.7.5 分散式公共活动空间行为领域形成位置与承载空间位置不匹配
    4.8 本章小结
5 基于行为与空间交互关系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活动空间设计策略
    5.1 影响介护型养老设施内老年人行为空间交互关系的相关因素
        5.1.1 非物质空间要素(软质要素)
        5.1.2 物质空间要素(硬质要素)
    5.2 通用性设计原则
        5.2.1 保持公共活动空间内良好的行为空间交互关系
        5.2.2 注重引发与反馈的双向设计模式
        5.2.3 以营造公共活动空间领域多元化
        5.2.4 老人积极自主活动作为设计
    5.3 引发阶段内的集中式公共空间交互设计策略与建议
        5.3.1 划分不同开放程度的活动空间
        5.3.2 设置过渡空间增强各层级的衔接过渡
        5.3.3 局部布置具有趣味性的装置引发老人共鸣
        5.3.4 分时段按需灵活布置家具
    5.4 引发阶段内的分散式公共空间交互设计策略与建议
        5.4.1 整合零散空间、按时分配空间功能
        5.4.2 增加知觉路径引导老年人主动参与活动
        5.4.3 提高公共活动空间的可见性与可达性
        5.4.4 设置标识、标语等鼓励老人自主参与
    5.5 反馈阶段内的集中式公共空间交互设计策略与建议
        5.5.1 明确划分行为领域承载空间促使多元化行为领域共存
        5.5.2 转角、边界等增加小尺度空间
        5.5.3 设置记忆角等空间鼓励老人自主改造空间
        5.5.4 多种行为领域空间并列营造
    5.6 反馈阶段内的分散式公共空间交互设计策略与建议
        5.6.1 空间布局简洁与清晰化、多样性空间串联设计
        5.6.2 运用色彩设计增强不同行为领域之间的边界感
        5.6.3 功能复合化设计、营造多样化领域空间
        5.6.4 边缘空间激活设计、促进形成新的行为领域
    5.7 本章小结
6.结语
    6.1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6.1.1 介护型养老设施与公共活动空间的基本特征、入住老人类型及行为规律
        6.1.2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活动空间对老年人行为活动的引发影响特征
        6.1.3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内老年人行为领域的形成对公共活动空间的反馈影响特征
        6.1.4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活动空间内的内交互关系类型总结
        6.1.5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活动空间内的现存问题总结
        6.1.6 基于交互关系引发阶段内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活动空间设计策略
        6.1.7 基于交互关系反馈阶段内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活动空间设计策略
    6.2 论文局限性与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表目录
图目录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一:长者屋养老设施UWB实时定位图
    附录二:和意养老设施 UWB 实时定位图
    附录三:九九照护养老设施UWB实时定位图
    附件四:长者屋养老设施行为规律实态
    附件五:和意养老设施行为规律实态
    附件六:九九照护养老设施行为规律实态
    附录七:基于行为空间交互关系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调查问卷
致谢

(6)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范式的三大转向及其整合的学理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范式三大转向简梳
    (一)文化转向
    (二)进化转向
    (三)生态转向
三、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范式三大转向的整合机理探析
四、结语

(7)搬家越多,创造力越高?——开放性的调节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言
二 理论和研究概述
    (一)居住流动
    (二)创造力
    (三)居住流动和创造性
    (四)开放性
    (五)研究框架
三 方法
    (一)研究1:开放性在居住流动和个体创造力关系中的调节效应
        1.被试
        2.测量
        3.分析方法
        4.结果和讨论
    (二)研究2:理性与思辨维度在个体居住流动和个体创造力关系中的调节效应
        1.被试
        2.测量
        3.分析方法
        4.结果和讨论
四 讨论
    (一)居住流动和个体创造力的关系
    (二)开放性在居住流动和个体创造力关系中的调节效应
    (三)总结和不足

(8)生态心理学的理论取向及意义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态心理学的相关概述
    (一)生态心理学的内涵分析
    (二)生态学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分析
二、生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一)以整体主义作为基本指导思想
    (二)基于心理学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
        1. 生态潜意识是人类发展的本性
        2. 立足生态自我,解放生态潜意识
    (三)生态环境对个体的心理价值
三、生态心理学的理论取向
    (一)行为—背景理论
    (二)知觉生态理论
    (三)生态系统理论
四、生态心理学创设发展的必要性
    (一)对传统心理学的延伸拓展
    (二)对传统心理学存在观的补充
五、生态心理学的现实意义
    (一)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同发展
    (二)推动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
六、结语

(9)生态心理学视阈下的民族村寨景区组织冲突研究 ——以贵州西江苗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民族村寨景区冲突事件的普遍性与影响
        1.1.2 民族地区和谐发展对于我国和谐统一发展的重要性
        1.1.3 组织研究的生态化发展是组织管理提升的关键
    1.2 研究进展与评述
        1.2.1 民族村寨景区冲突研究综述
        1.2.2 组织冲突研究综述
        1.2.3 生态心理学研究综述
        1.2.4 综述总结
    1.3 研究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基础与典型性
        1.4.1 研究基础
        1.4.2 典型性分析
    1.5 研究方案
        1.5.1 基本研究思路
        1.5.2 主要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2 核心概念研究及理论应用分析
    2.1 民族村寨景区冲突
        2.1.1 民族村寨景区的定义
        2.1.2 民族村寨景区的内涵
        2.1.3 民族村寨景区组织冲突性质
    2.2 组织冲突
        2.2.1 冲突的内涵
        2.2.2 从社会学到管理学的组织冲突
        2.2.3 组织冲突理论的发展
        2.2.4 组织冲突的内涵拓展
    2.3 生态心理学及应用分析
        2.3.1 生态心理学的概念
        2.3.2 生态心理学的发展
        2.3.3 生态心理学研究方法的革新
        2.3.4 生态心理学元理论解析
        2.3.5 生态心理学理论适用性分析
3 复合组织分析框架构建及冲突体系分析
    3.1 复合组织的界定与内涵分析
        3.1.1 复合组织的定义与分类
        3.1.2 复合组织的结构分析
        3.1.3 复合组织的内涵解析
    3.2 复合组织的内部系统分析
        3.2.1 组织心理环境
        3.2.2 复合组织的内在结构——文化体系结构
        3.2.3 复合组织文化体系的内涵
    3.3 复合组织的冲突解析
        3.3.1 组织冲突的本质是矛盾的运动
        3.3.2 组织冲突物质体系的构成
        3.3.3 组织的冲突体系与作用机制
    3.4 复合组织系统的功能与实现途径
        3.4.1 复合组织的功能机制
        3.4.2 功能实现的条件
        3.4.3 组织冲突转化是实现功能的途径
4 西江景区社会环境与组织复合化研究
    4.1 西江景区概况及旅游发展
        4.1.1 西江苗寨概况
        4.1.2 西江景区旅游发展概况
        4.1.3 旅游环境介入后的基本变化
    4.2 西江景区原生环境的组织属性及构成分析
        4.2.1 西江苗寨原生社会生态环境
        4.2.2 苗族传统组织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解析
        4.2.3 西江苗寨原生组织形态与生态环境关系分析
    4.3 西江景区及管理层组织形成演化的过程
        4.3.1 西江景区管理层组织结构变化过程
        4.3.2 西江景区管理层组织系统分析
    4.4 西江景区组织构成及复合社会系统分析
        4.4.1 西江景区组织构成与层次关系分析
        4.4.2 西江景区的复合社会生态系统分析
5 西江景区组织功能失调与冲突系统研究
    5.1 西江景区组织功能失调的表现:冲突系统分析
        5.1.1 西江景区原生社会系统中的组织冲突分析
        5.1.2 西江景区环境变化与组织冲突体系构成
        5.1.3 西江景区组织冲突体系解析
    5.2 西江景区组织冲突的系统原因
        5.2.1 组织关系结构性原因
        5.2.2 组织层次原因
        5.2.3 组织的文化差异原因
    5.3 西江景区冲突的心理原因分析
        5.3.1 西江景区组织心理环境
        5.3.2 西江景区组织冲突心理原因分析
6 西江景区组织管理过程冲突及机制研究
    6.1 管理过程实施的复合化组织环境
        6.1.1 组织系统环境的复合化
        6.1.2 组织系统内部的复合化
    6.2 管理过程冲突形成的主要因素分析
        6.2.1 西江景区组织主体性质及规范差异
        6.2.2 西江景区管理层领导力作用与矛盾关系分析
        6.2.3 西江景区组织沟通的障碍分析
    6.3 西江景区的组织冲突机制
        6.3.1 西江景区组织冲突模型构建
        6.3.2 冲突系统作用机制分析
        6.3.3 冲突转化是西江景区组织功能实现的途径
7 民族村寨景区组织冲突管理的生态化发展
    7.1 组织冲突与组织发展的辩证关系
        7.1.1 组织冲突管理的“两分法”与“综合法”
        7.1.2 生态化的组织冲突功能:从分化到整合的组织文化构建
    7.2 组织冲突管理生态化的理论思考
        7.2.1 组织理论对于组织冲突管理的作用
        7.2.2 组织系统发展与应变理论
    7.3 组织冲突管理体系的构建
        7.3.1 景区组织系统整体性
        7.3.2 复合组织系统中制定组织的多目标体系
        7.3.3 组织内各层次主体的个性策略
        7.3.4 组织(内外)良性开放性环境的构建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1.1 理论研究结论
        8.1.2 实证研究结论
    8.2 论文的创新点
        8.2.1 提出了组织和组织冲突与环境的统一性理念
        8.2.2 构建复合组织冲突分析框架
        8.2.3 提出组织冲突生态化管理理念
    8.3 研究展望
        8.3.1 复合组织的量化研究
        8.3.2 组织冲突的转化过程研究
        8.3.3 生态心理学理论发展下的组织冲突问题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西江苗寨景区冲突调查问卷
致谢

(10)森林公园自然教育系统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人与自然关系断裂
        1.1.2 自然教育空前发展
        1.1.3 森林公园自然教育可持续发展需求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案例研究法
        1.4.3 总结分析法
        1.4.4 问卷调查法
        1.4.5 个案设计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森林公园
        2.1.2 自然教育
    2.2 研究理论基础
        2.2.1 系统学
        2.2.2 教育学
        2.2.3 生态心理学
    2.3 小结
3 森林公园自然教育系统构建
    3.1 系统构建目标
        3.1.1 解除对生态潜意识的抑制
        3.1.2 建立和恢复生态的自我
        3.1.3 重点培养儿童和青少年的自然认同
    3.2 系统构建原则
        3.2.1 尊重性原则
        3.2.2 差异性原则
        3.2.3 科普性原则
        3.2.4 趣味性原则
        3.2.5 在地化原则
        3.2.6 安全性原则
    3.3 系统构成要素
        3.3.1 自然教育施教者
        3.3.2 自然教育受教者
        3.3.3 自然教育方法
        3.3.4 自然教育内容
        3.3.5 自然教育场所
    3.4 系统构建步骤
        3.4.1 组建自然教育施教者队伍
        3.4.2 确定自然教育受教者
        3.4.3 制定自然教育方法
        3.4.4 提炼自然教育内容
        3.4.5 规划设计自然教育场所
    3.5 小结
4 福州国家森林公园自然教育系统规划与设计
    4.1 基地现状
        4.1.1 区位情况
        4.1.2 交通情况
        4.1.3 园区现状
        4.1.4 自然教育现况调查
        4.1.5 现况调查小结
    4.2 组建自然教育施教者队伍
        4.2.1 专业自然教育导师
        4.2.2 志愿者
    4.3 确定自然教育受教者
    4.4 细化自然教育方法
        4.4.1 自导式教育方法
        4.4.2 向导式教育方法
    4.5 提炼自然教育内容
        4.5.1 认知层面
        4.5.2 情感层面
        4.5.3 行为层面
    4.6 自然教育场所规划设计
        4.6.1 自然教育场所总体规划
        4.6.2 自然教育场所详细设计
    4.7 自然教育课程设计
        4.7.1 自然观察类
        4.7.2 自然互动类
        4.7.3 冥想类
    4.8 小结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5.1.1 梳理自然教育定义
        5.1.2 构建森林公园自然教育系统
        5.1.3 设计福州国家森林公园自然教育系统
    5.2 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展望
        5.2.1 不足之处
        5.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福州国家森林公园自然教育前期调查
附录B 阴生植物园自然教育任书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生态心理学之背景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环境与欺凌:生态心理学视角下青少年欺凌的影响因素及干预路径[J]. 刘思硕,李勇. 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 2021
  • [2]《可供性的哲学》:管窥后认知主义的一本新书[J]. 潘雪瑶,姜孟,李西. 外语与翻译, 2021(04)
  • [3]主流心理学的生态困境、转变与进路及对体育干预研究的启示[J]. 丹豫晋.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21(06)
  • [4]生态心理学视域下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 李亚文.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5]基于行为空间交互关系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 高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6]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范式的三大转向及其整合的学理基础[J]. 张曙光.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05)
  • [7]搬家越多,创造力越高?——开放性的调节效应[J]. 陶雪婷.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2020(02)
  • [8]生态心理学的理论取向及意义分析[J]. 李旸. 现代交际, 2020(17)
  • [9]生态心理学视阈下的民族村寨景区组织冲突研究 ——以贵州西江苗寨为例[D]. 胡莹. 云南大学, 2017(12)
  • [10]森林公园自然教育系统构建研究[D]. 池梦薇.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生态心理学背景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