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助剂对聚丙烯薄膜预辐照接枝丙烯酸和丙烯酰胺的增强效果

几种助剂对聚丙烯薄膜预辐照接枝丙烯酸和丙烯酰胺的增强效果

一、几种添加剂对聚丙烯膜预辐射接枝丙烯酸和丙烯酰胺的增强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王崧合[1](2020)在《选择性加热固相接枝法及其在聚丙烯功能化方面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聚烯烃,主要包括聚乙烯和聚丙烯二大类通用高分子材料,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是消费量最大的高分子材料,全球年消费量达2亿吨,占三大高分子合成材料总消费量的50%以上。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和消费国,2018年消费量近6000万吨,占合成树脂总消费量的60%以上。但是,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聚烯烃产业出现了明显的过剩趋势,我国则出现了结构性过剩问题,即通用产品产能过剩,高性能产品大量进口。高性能化不仅是聚烯烃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也是解决我国结构性过剩问题的必由之路。接枝改性是实现聚烯烃高性能化的重要方法,与极性单体的接枝改性则是聚烯烃接枝改性最重要的研究方向。由于聚烯烃是疏水及化学惰性的,未经接枝改性的聚烯烃通常在粘合、涂漆、着色、共混和增强改性等方面的应用受到限制。为此,聚烯烃的接枝改性研究一直是聚烯烃高性能化最重要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聚合物接枝方法主要有熔融接枝法,溶液接枝法,固相接枝法。最常用的是熔融接枝法,该方法需要使用过氧化物作为接枝引发剂,造成聚合物交联或降解。并且,过氧化物残留与未接枝的单体共同造成接枝产物有色有味。固相接枝法可以部分克服熔融接枝法的不足,残留的过氧化物和未接枝的单体可以在接枝反应后被去除,但接枝反应必须在聚合物熔点以下进行,接枝效率很低。学术界和工业界一直在寻求一种高效的固相接枝方法。本论文对聚合物固相接枝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发明了一种固相接枝新方法。该方法是一种在高于聚合物熔点的温度下进行的固相接枝反应。采用该方法,本论文成功对聚丙烯树脂及其制品进行了接枝改性,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性贡献如下:1.提出了一种高于聚合物熔点的固相接枝新方法:选择性加热接枝法。以聚丙烯粉料为接枝聚合物,马来酸酐、乙烯基硅烷和乙烯基硅油为接枝单体,通过微波辐照制备出高性能功能化聚丙烯树脂。研究了接枝机理,探讨了接枝单体添加量,微波辐照时间等对接枝率的影响以及聚丙烯树脂在接枝前后力学性能及结晶行为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选择性加热接枝法,是一种不需要引发剂,接枝温度高于聚合物熔点的固相接枝新方法。采用该方法首先制备了一种具有高熔体强度的马来酸接枝聚丙烯,由于接枝反应发生在聚丙烯粉料表面及空隙中,未发生接枝反应的残余马来酸酐可以在接枝反应完成后通过水洗全部去除。新方法制备的马来酸接枝聚丙烯含有大量β晶体,该接枝聚丙烯还具有韧性高的特点。因此,马来酸接枝聚丙烯是一种高性能极性聚丙烯树脂,具有无异味、刚韧性能和耐热性优异的特点。进一步研究发现,在马来酸酐中加入微量部分还原的氧化石墨烯,在微波下可以提高接枝反应温度并使马来酸酐的接枝率提高,性能得到改善。得到的马来酸接枝聚丙烯可以继续与氢氧化钠反应制备马来酸钠接枝聚丙烯,接枝到聚丙烯分子链上的马来酸钠影响了聚丙烯结晶行为,使聚丙烯树脂的刚性和耐热性进一步提高,得到的高熔体强度极性马来酸钠接枝聚丙烯无色无味,并且具有与成核剂NA11改性聚丙烯类似的力学和热性能。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少量氯化钠还可使不容易吸收微波的不饱和硅烷接枝到聚丙烯分子链上,表明这种新接枝方法有广泛的适用性。2.Janus聚丙烯薄膜的制备及应用。以新接枝方法制备得到马来酸钠接枝聚丙烯树脂为原料,采用溶剂法诱导树脂自组装,制备了一面超亲水、一面疏水的可用于集水及减少水蒸发的Janus薄膜。研究了薄膜具有超亲水性能的原因,发现了薄膜在集水和阻止水蒸发方面的优异性能,探讨了薄膜在水库和农业节水灌溉等方面应用的可能性。3.超润湿聚丙烯表面的设计及制备。以表面有微孔的聚丙烯薄片为原材料,利用新固相接枝法制备了超亲水、超亲油、超双亲的聚丙烯表面。研究了接枝改性对表面形貌和化学成分的影响及聚丙烯表面微纳结构对表面浸润性的影响,分析了超浸润现象的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接枝单体的性质、微孔表面的毛细作用和毛细管内的微纳米结构共同赋予聚丙烯表面超润湿性能。通过将亲水单体(马来酸钠)或亲油单体(不饱和硅油)接枝到具有微孔表面的聚丙烯薄片上,不仅可以得到具有超亲水性能和超亲油性能的聚丙烯表面,还可通过同时接枝亲水亲油单体,制备具有超双亲性能的聚丙烯表面。实验还得到令人吃惊的结果,制备的超亲水聚丙烯表面可以用水性粘合剂(聚乙烯醇水溶液)粘合,粘接强度达到8Kpa。表明这种制备超浸润表面的新方法可能在涂料、印刷和粘合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4.高通量聚丙烯超滤膜的设计及制备。以聚丙烯平板膜及聚丙烯中空纤维膜为原料,制备了在常压下就有超高水/油通量的平板超滤膜,以及在压力测试条件下具有超高水通量的中空纤维膜。研究了改性超滤膜的稳定性,膜内微孔结构对膜浸润性的影响,以及接枝单体和微波辐照时间对接枝率、水/油通量等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在聚丙烯平板超滤膜上接枝亲水性单体(马来酸钠)、亲油性单体(不饱和硅油)、同时接枝上述两种单体,可分别得到具有超高水通量聚丙烯平板超滤膜、超高油通量聚丙烯平板超滤膜和超高水油通量的聚丙烯平板超滤膜。这三种超滤膜能显着提高水或者花生油、白油和三氯甲烷的通量。采用新接枝方法将马来酸钠接枝在聚丙烯中空纤维膜上可使膜的水通量提高12倍。这是一种简单、高效制备高通量聚丙烯超滤膜的新方法。

樊凯[2](2018)在《基于均相共辐射法的PES接枝改性高分子超滤膜的制备及应用》文中指出聚醚砜(PES)有很好的化学和热力学稳定性,近年来利用PES作为制膜材料的研究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尽管对PES膜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一些问题还有待解决。其中之一便是由于PES的疏水性较强,容易导致膜的污染的问题。通过不同的方法实现对PES制膜材料的亲水改性,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针对粉体预辐照和异相共辐照改性的方法中,制备的改性共聚物在接枝率较高时不能很好溶解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均相共辐照的方法。实验结果证明,这种方法制备的改性共聚物有很好的溶解效果。用均相共辐照的方法,本文在均相溶液中将甲基丙烯酸(MAA)接枝在PES分子链上,制备了可溶解的改性共聚物PES-g-PMAA,通过元素分析法和FT-IR对产物的接枝率进行了表征,发现当单体浓度低于2%时,共聚物的接枝率随着单体浓度的增大而不断升高;进一步提升单体浓度,接枝率反而出现一定的下降。并因此提出了均相共辐照中三种反应包括:单体的均聚反应、接枝反应以及PES和接枝链的降解反应之间的竞争关系对其加以解释。用这种改性共聚物制备了改性超滤膜,膜接触角研究表明,改性超滤膜的亲水性增强;通过SEM对膜断面的表征,说明接枝后的改性膜由原来的“指状孔”转变为“海绵状孔”。在不同pH值的水溶液中,测试了改性超滤膜孔径以及水通量随pH值的变化,发现相比原始的PES膜,改性后的膜孔径随着pH值增大而减小,膜水通量随pH值的增大而降低,改性膜有很好的pH敏感性。改性后的膜材料也表现出很好的环境温度敏感性。相比原始的PES膜,改性后的膜对环境温度的敏感性增强,改性膜的水通量和切割分子量(MWCO)均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而不断增大,说明改性超滤膜具有很好的环境温度敏感性。本文还通过均相共辐射的方法将PVP接枝在PES的分子链上制备了改性共聚物PVP-g-PES。通过元素分析法和FT-IR研究了包括单体浓度和辐照吸收剂量等动力学因素,结果发现当单体浓度低于12%,辐照吸收剂量低于35KGy时,接枝率随着单体浓度和辐照吸收剂量的增大而不断升高。并绘制铸膜液的相图分析了其热力学稳定性,发现接枝后的聚合物铸膜液热力学稳定性有所降低。由于PVP本身是一种良好的制孔剂,本文尝试了直接利用辐照接枝后的溶液刮膜,并研究了不同溶剂、单体浓度和辐照吸收剂量对膜性能的影响,发现以DMAC作为溶剂制备的超滤膜有很好的渗透和过滤性能;单体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对膜性能没有太大的影响;辐照吸收剂量的增大不利于膜性能的提升。同时,本文以PES-g-PVP作为原材料制备了改性超滤膜,测试了改性膜对BSA溶液的通量保持率,结果发现改性后的超滤膜比原始的PES膜的通量保持率有所增加,说明改性后的超滤膜抗污染性能有所提升。

张越[3](2017)在《聚丙烯膜表面氯化原位接枝过程及其结构与环境响应性》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聚丙烯膜(PP)为大分子基质,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主要接枝单体,采用氯化原位接枝方法(ISCGC)来制备表面重构化的聚丙烯膜,得到环境响应性聚合物膜材料。ISCGC过程在气-固相中进行,基于氯在光和热条件下分解产生氯自由基(Cl·),在“聚合物膜/单体(可自由基聚合)”体系中,引发聚合物膜表面大分子产生活性点,继而与单体进行接枝反应。特殊的反应过程赋予产物特殊的分子结构:氯自由基的高活性使整个分子链上有足够的接枝活性点,骨架聚合物接枝密度较高;同时氯分子也参与终止反应,PP正在增长的侧基会被周围高浓度的氯分子终止,不断的快速终止使支链的分子量小且分布较窄,可以接近于1;基于终止方式主要是向氯分子转移,产物末端含有氯取代基。根据这一过程,产物为多官能化聚合物,反应历程与“从表面接枝”相似。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是研究ISCGC用于PP膜的表面改性,制备高接枝率、表面接枝效果均匀、类似聚合物刷的环境响应性膜材料的过程与结构。首先探讨了影响膜表面结构的因素,主要包括氯气流量、浸润时间、反应时间、反应温度以及预氯化法对接枝率和表面均匀性的影响等。其次,采用全反射红外光谱、核磁氢谱、凝胶渗透色谱、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分析,对接枝产物CPP-cg-MMA膜的结构进行详细的表征。包括产物表面的分子结构、接枝厚度、接枝物覆盖率和微观形貌结构。最后,通过接触角与原子力显微镜对MMA、AA和AM单体氯化原位接枝PP膜产物进行了环境响应性研究。包括不同溶剂和pH值环境变化下,改性PP膜的环境响应性。

肖新才,肖咪,邓萌萌,熊小翠,张瑞连[4](2016)在《聚丙烯酸凝胶球的制备及其粒径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表明为制备聚丙烯酸凝胶球,并考察油水比、分散剂用量和转速三种因素对其粒径的变化趋势的影响,以亲水性丙烯酸为单体、Span-80为分散剂、N,N’一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过硫酸铵为引发剂,维持丙烯酸水溶液内各物质配比不变,改变油水比、分散剂用量或搅拌转速,在煤油中进行了反相乳液聚合.用光学显微镜对其粒径进行了表征,并对PAAC凝胶球粒径的大小和分散性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制得的聚丙烯酸凝胶球的平均粒径为100600μm;当改变油水比时,凝胶球粒径及分散系数变化不大;Span-80用量和搅拌速度对反应体系的稳定性有较大影响.

缪小莉,李吉豪,向群,徐甲强,李林繁,李景烨[5](2015)在《聚丙烯膜辐射接枝聚丙烯酰胺制备锂离子二次电池隔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共辐射接枝的方法将聚丙烯酰胺(Polyacrylamide,PAAm)接枝到聚丙烯(Polypropylene,PP)膜上,研究了丙烯酰胺单体浓度对接枝率的影响。接枝前后隔膜的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对比表明,聚丙烯酰胺已经成功接枝到PP膜上,对隔膜的热性能、机械性能、电导率等性能进行了表征。将隔膜组装成扣式电池后,充放电循环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以PP-g-PAAm作为隔膜的锂离子电池性能优于以原始PP作为隔膜的电池性能。

丁川[6](2015)在《电子束辐射引发涤纶(PET)接枝提高阻燃抗熔滴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聚合物科学领域的的研究重点之一是对聚合物实施改性从而获得新的性能,这对聚合物工业也有重要意义。作为当前使用最为普遍的聚合物之一,PET有着良好的性能,但在使用中还存在易燃、熔滴的缺点,为提高其使用性能,常对其做改性处理。电子束辐射是一项比较方便高效的技术,它在聚合物的接枝改性上正有着越来越多的应用。本文采用高能电子束为能量源,通过单体的选择和条件的优化对PET材料进行接枝改性,在PET上形成一种类似膨胀阻燃体系,从而提高PET材料的阻燃及抗熔滴性能。本文首先进行了PET电子束(Electron Beam,EB)辐射效应的相关研究,发现:1)PET在空气中接受电子束辐射后,断裂强力和断裂延伸度下降,机械性能受到损伤;2)PET的分子量以及热稳定性随电子束辐射剂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说明PET大分子链发生了辐致降解;3)根据XPS谱图推断,PET的电子束辐射降解按NorrishⅠ型机理进行,降解中伴生CO、CO2气体;4)通过SPM图像判断,电子束辐射导致PET表面受损,变得粗糙不平;5)通过X射线衍射(XRD)分析,发现低剂量的电子束辐射产生的热效应会导致PET结晶度上升,但高剂量的电子束辐射会破坏PET的规整结构,导致其结晶度下降。研究电子束共辐射法引发丙烯酸在PET上的接枝,并对接枝后PET的结构以及热和燃烧性能做了评价,结果表明:当剂量为400kGy,单体浓度为40%,FeSO4浓度在0.1g/L,预处理温度85°C,时间2hr时,接枝率最高,可达22.3%。通过SEM和FTIR的分析,证实丙烯酸被成功地接枝到PET上。通过对比接枝前后PET的机械性能发现,随着接枝率的上升,断裂强力逐渐提高,断裂延伸度逐渐下降。同时,接枝丙烯酸后的PET热失重性能有了明显改变,失重过程变得复杂,出现五个失重阶段,1)由于失水形成的50°C到160°C失重阶段;2)160°C到247°C之间的失重阶段由于羧基脱水生成酸酐造成;3)支链断链形成的第三个失重阶段最高温度为314°C;4)超过377°C时由于聚合物主链断链形成的;5)当温度超过450°C,PET炭化导致的失重阶段。接枝后PET的抗熔滴性能有明显提高,但极限氧指数(Limited Oxygen Index,LOI)值随着接枝率的提高而下降。DSC分析发现PAAc接枝后破坏了原有PET的结晶结构,使得接枝后的结晶度下降。说明丙烯酸渗透到了PET的内部,经过电子辐照后与PET反应,破坏了pet原有的结晶结构,使得其结晶度出现了较大幅度地下降。nmr分析表明,接枝后的样品上叔碳原子数目增加,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应当是,接枝后样品上发生了交联。结合tem照片分析,发现辐射接枝交联后的pet纤维皮层结构变得较为疏松,说明丙烯酸的接枝交联发生在pet的皮层。研究电子束辐射引发丙烯酰胺在pet上的接枝,并对接枝后pet的结构以及热和燃烧性能做了评价,结果表明:当辐射剂量为400kgy时,单体浓度低于40%时,feso4浓度在0.1g/l,预处理温度85°c,接枝率最高可达7.8%。随着接枝率的上升,断裂强力逐渐提高,随着接枝率的提高,断裂延伸度逐渐下降。接枝丙烯酰胺后的pet热失重曲线较未接枝时多了180°c到313°c这一阶段,这是由接枝到pet上的丙烯酰胺侧链断链引起的。这个过程中不仅有侧链的分解断裂,还包括了氨基的缩合与环化。随着接枝率的提高,pet的阻燃性逐渐提高,但是无论接枝率为多少,熔滴现象始终存在。dsc分析发现丙烯酰胺接枝后pet对的结晶结构没有太大影响。使用了aac/aam混合单体由电子束辐射引发在pet上的接枝,赋予pet抗熔滴和阻燃的性能。结果表明:1)选择辐射剂量、单体浓度、feso4等方面混合单体与单独使用丙烯酸或丙烯酰胺有相同的规律,但两种单体同时接枝存在协同效应,可以明显提高接枝率可达36.7%;2)pet接枝后以后其热稳定性有所提高,表现出同时接枝丙烯酸和丙烯酰胺的规律;3)分析阻燃测试现象与残余物剖面sem照片分析结合,发现使用混合单体接枝能够起到提高阻燃性能和抗熔滴性能的双重作用。当接枝率达到36.7%时,loi值为27.3,垂直燃烧时续燃时间5.5s,无阴燃时间,炭长114mm,且无熔滴现象;4)接枝丙烯酰胺后的pet热失重性能有了明显改变,失重过程变得复杂,主要表现为增加了由于失水形成的失重阶段,羧基脱水形成酸酐导致的失重阶段,以及支链断链形成的第三个失重阶段;5)同时结合dsc分析,判断接枝后接枝物存在于pet表面还存在与pet本体内,造成其结晶度的明显下降。本文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推断了pet在空气氛围中受到电子束辐射的降解机理。总结性提出了电子束辐射引发接枝反应的模型,从几个方面对电子束辐射引发接枝是自由基聚合反应这个结论作了分析和判断,并较系统地描述了采用液相照射接枝一步法时的聚合反应过程,对接枝后pet阻燃抗熔滴的做了分析,提出了pet燃烧成炭的机理。以上的实验研究及分析表明,将电子束辐射接枝概念和方法引入纺织品的功能改性领域,开发用于阻燃抗熔滴织物,是切实可行和行之有效的。

石小丽[7](2014)在《紫外照射功能化接枝聚合改性丙纶织物及其微观结构性能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合成纤维总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50%以上,但除涤纶、锦纶、腈纶等常规品种外,功能性纤维类型不多,特别是功能性丙纶甚少。近十几年来,我国核辐射、电子束照射和等离子体照射改性技术在聚合物改性研究中得到应用,这弥补新材料在合成技术开发方面的不足。相比较而言,紫外光引发接枝改性设备成本低,反应速度快,易于连续化操作,且穿透性小,接枝聚合可严格限定在聚合物的表面,不会损坏聚合物本体力学性能,在改善聚丙烯亲水性、吸附性与染色性有重要推广应用价值。本文基于溶液聚合和紫外引发技术,将功能性不饱和单体接枝聚合到丙纶织物表面,赋予丙纶亲水性与吸附性能。论文系统地探讨了七种不同单体(三种类型的单体)接枝聚合规律,三种不同形态结构丙纶织物和三种不同预处理方法对丙纶织物接枝率的影响及接枝织物微观结构和性能,并将接枝丙纶织物应用于模拟染料废水和重金属废水的处理,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在选定实验条件下,七种单体接枝聚合的活性顺序为:MAPTAC>GMA>AA>HEMA>DADMAC>MAA-AA>MAA本质上,当单体聚合活性高、在丙纶表面润湿性好和接枝聚合链在接枝溶剂中溶胀优时,单体的接枝率高。(2)三种丙纶织物中,SMS接枝率最高,优先接枝在熔喷层。MPF接枝率最低。MAPTAC接枝使丙纶结晶度明显降低,而AA和DADMAC接枝对丙纶结晶度影响小。(3)接枝织物的润湿性与单体、织物结构及接枝聚合物的位置有关。疏水性的GMA接枝物缓慢降低水接触角;亲水性的HEMA接枝物均明显地降低水接触角。在接枝的SMS中,大量接枝的PMAPTAC形成了芯吸效应;而PAA接枝率低时仍表现疏水作用。接枝织物的水通量与织物结构及单体有关。当单位面积、单位质量织物的接枝率相同时,纺粘布水通量最大。疏水性单体接枝后织物水通量明显降低,而亲水性单体接枝后水通量降低较小。(4)经电子束照射、高能射线辐射和电晕放电预处理后,在纤维表面富集了自由基,这有利于疏水性的GMA在丙纶工业丝布表面接枝。其中,电晕放电处理效果更明显。但亲水性的HEMA和DADMAC在预处理后的接枝率提高不明显。光敏剂预浸泡、辐射预处理和丙烯酸中和等三种方法并用显着地提高了AA在丙纶工业丝布表面的接枝率,且使接枝物能均匀覆盖织物表面。(5)弱酸性红染料趋于团聚和缔合现象使低浓度染料去除率反而减小。染料分子与接枝聚合物之间较弱的作用力使吸附温度依赖性不明显。两种类型的染料分子吸附动力学和吸附平衡均分别服从Lagergren’s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式。在动态吸附过程中,强碱性的PMAPTAC吸附作用受小分子电解质和酸碱性等环境影响相对较小,而弱酸性的PAA受环境影响大。吸附质的尺寸效应和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的作用力决定分离效果。重金属离子去除率低,但吸附量较高。尺寸大的染料分子去除率高,但吸附量低。本文特色与创新之处在于:(1)系统地探讨了(三种不同类型)七种单体或者组合对丙纶纺粘织物接枝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体本身聚合反应活性、单体在纤维表面的润湿性以及接枝聚合物在接枝溶剂中溶解性是决定接枝率的主要因素。(2)系统地研究了三种丙纶织物接枝改性,结果表明:纤维的结晶度与结晶类型和纤维的线密度是决定接枝率的重要因素。(3)通过γ射线预照射、高能电子束预照射和放电预处理丙纶工业丝布和继续紫外接枝改性研究发现:三种照射方法促进了GMA接枝聚合,而对HEMA接枝无效。当预照射与预浸泡光敏剂、丙烯酸中和方法并用时,显着改善了丙烯酸接枝率。

杨宗锋[8](2013)在《葡萄糖双子表面活性剂功能化聚丙烯膜的制备及其血液相容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烷基胺、葡萄糖酸内酯为主要原料合成了烷基葡萄糖酰胺表面活性剂,分别为正辛基葡萄糖酰胺表面活性剂(NOGA)、十二烷基葡萄糖酰胺表面活性剂(NDGA)、十六烷基葡萄糖酰胺表面活性剂(NCGA);以葡萄糖酸内酯、乙二胺、烷基溴制备了N,N’-二烷基-N,N’-二葡萄糖乙二酰胺双子表面活性剂(GA-2-GA),分别是N,N’-二正辛烷基-N,N’-二葡萄糖乙二酰胺(NOGA-2-NOGA)、N,N’-二十二烷基-N,N’-二葡萄糖乙二酰胺(NDGA-2-NDGA)、N,N’-二十六烷基-N,N’-二葡萄糖乙二酰胺(NCGA-2-NCGA);为了进一步研究葡萄糖双子表面活性剂中连接基团的作用,以葡萄糖酸内酯、1,3-二溴代烷、烷基胺为原料制备了N,N’-二烷基-N,N’-二葡萄糖丙二酰胺双子表面活性剂(GA-3-GA),分别是N,N’-二正辛基-N,N’-二葡萄糖丙二酰胺(NOGA-3-NOGA)、 N,N’-二十二烷基-N,N’-二葡萄糖丙二酰胺(NDGA-3-NDGA)、N,N’-二十六烷基-N,N’-二葡萄糖丙二酰胺(NCGA-3-NCGA)。以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氢核磁共振(1HNMR)确定了产物的结构,采用悬滴法、动态激光光散射测定了葡萄糖双子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在溶液中的粒度大小和分布。采用等离子体预处理、紫外引发结合的方法将甲基丙烯酸甘油酯(GMA)接枝到聚丙烯无纺布(PPNWF)表面,得到改性膜PPNWF-GMA,然后将所制备的表面活性剂通过环氧键接枝到聚丙烯的表面,得到功能化的聚丙烯无纺布。以ATR-FTIR对其表面的化学结构进行分析,以XPS对其表面微区进行元素分析,结果表明葡萄糖双子表面活性剂成功接枝到了PPNWF表面。通过水接触角衡量亲水性能,利用蛋白质吸附实验、血小板粘附实验衡量血液相容性。葡萄糖双子表面活性剂固定的PPNWF均有较好的血液相容性,但由于表面活性剂的结构不同,血液相容性也不同。烷基葡萄糖酰胺功能化PPNWF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

宋欢[9](2013)在《紫外光照射引发阳离子单体接枝丙纶无纺布及其吸附行为研究》文中提出聚丙烯无纺布具有力学强度高、孔隙率大,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服装、医疗卫生和空气过滤等领域。但由于丙纶大分子链结构规整、结晶度高、缺乏极性基团、表观孔径偏大,无法直接应用于染料废水的过滤分离处理。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印染废水排放量约为3-4×106m3/d,其中COD浓度高达2000mg/L。因此,印染废水的综合治理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本论文利用紫外照射引发技术,将两种阳离子单体,甲基丙烯酰丙基三甲基氯化铵(MAPTAC)和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进行自由基聚合接枝到丙纶纤维表面,赋予丙纶无纺布对酸性染料吸附分离功能,并对模拟染料废水进行吸附分离处理。采用红外光谱仪、热失重分析仪和扫描电镜等测试手段分别探讨接枝物组成、微观结构与形态,使用电子万能试验机分析了接枝改性无纺布的力学性能,考察了接枝无纺布透水性,使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评价改性无纺布对弱酸性红GN水溶液的吸附分离作用。得出如下重要结论;(1)采用紫外光引发和溶液自由基聚合接枝的方法,将阳离子单体成功地接枝到丙纶纤维表面。最佳接枝工艺条件是单体浓度30%-40%,光敏剂浓度1.0%,交联剂浓度为2.7%,吐温浓度为1.5%,光照时间为30min,接枝率在100%左右。(2)采用水/丙酮混合溶剂时,丙酮含量较少时,引发剂和交联剂溶解效果不好、接枝率较低;丙酮含量较高时,接枝过程中容易出现凝胶。采用水/乙醇混合溶剂时,引发剂和交联剂溶解效果好,接枝率高且不易产生凝胶。(3)接枝改性后无纺布的亲水性大大提高,最大吸水率可达130%。接枝丙纶无纺布初始热失重温度降低,但接枝改性过程未造成PP主链明显降解,改性无纺布拉伸断裂强力下降40%左右。(4)随着接枝率的增加,MAPTAC改性接枝布的水通量急剧下降。当接枝率为89.6%和压力为0.02MPa时,接枝布的纯水通量降为500L/m2h。过滤压力增加,纯水通量上升。当过滤溶液由酸性变换到碱性时,接枝布水通量降低。但高接枝率时,接枝布水通量与水溶液酸碱性关系不大。溶液中存在高浓度强电解质时,接枝布水通量的水通量与中性水溶液类似。(5)接枝改性布对阴离子染料有良好的吸附性能。染料溶液的温度升高,接枝布接枝率增加,染料浓度增大,都有利于染料吸附,去除率增大。对于接枝率为89%的织物,当吸附温度为50℃时,40min时的去除率已达到92%,吸附120min左右基本达到平衡,去除率为99%。对浓度为100mg/L的弱酸性红GN染料的去除率均大于99%。(6)静态吸附时,等温平衡吸附遵循Freundlich方程;动态吸附过程遵循Lagergren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动态吸附时,对10mg/L弱酸性红GN染料模拟废水的吸附分离处理时,总量高达3500ml染料废水的去除率近似100%。(7)吸附染料的改性织物可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有机溶剂、去离子水超声波解吸。重复吸附10次,每次吸附率仍达99%以上,说明改性后的织物可以重复使用。(8)当DMDAAC浓度为40%,光敏剂1.0%,交联剂2.7%,光照30min,接枝率可达45%。当V(DMDAAC):V(MAPTAC)体积比为1:1时,接枝率可达到92.6%。当纯DMDAAC接枝率为35%,20mg/L染料废水的去除率为45%。而当DMDAAC:MAPTAC体积比为3:1时,接枝率为60%,20mg/L染料废水去除率接近70%。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在于:(1)用紫外光引发自由基聚合的方法,成功地将阳离子单体(MAPTAC和DMDAAC)接枝到聚丙烯无纺布表面,制备出的接枝改性布对阴离子染料有优异的过滤吸附分离功能(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当接枝改性丙纶无纺布的接枝率为89.6%、过滤压力为0.02MPa时,PP-g-MAPTAC接枝布的纯水通量为500L/m2h,而酚酞基聚芳醚酮超滤膜((PEK-C)在0.4MPa压力下纯水透过通量为220L/m2h。即接枝改性无纺布水通量一般大于超滤膜的水通量。本实验制得的PP-g-MAPTAC织物对弱酸性红GN染料吸附分离作用显着优于超滤膜。再生效率高,可重复使用。

许辰琪[10](2013)在《聚偏氟乙烯分离膜材料的辐射接枝改性研究》文中认为聚偏氟乙烯(PVDF)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成膜性,是当今应用最为广泛的含氟聚合物分离膜材料之一。但由于PVDF材料本身具有很强的疏水性,使得蛋白等污染物很容易在PVDF分离膜表面发生吸附和沉积,导致其分离效率迅速下降,从而在水处理方面的应用受到限制。目前,对PVDF分离膜材料进行亲水性改性是提高其抗蛋白污染能力的一个有效方法。本文拟采用亲水性单体(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和两性离子单体对(甲基丙烯酸二甲氨乙酯,DM与β-丙烯酰氧丙酸,CA)对原料PVDF粉体进行辐射接枝改性,并进一步制备具有良好抗蛋白吸附性能的PVDF分离膜。60分别采用Co-γ射线共辐射和预辐射液相接枝共聚的方法将单体NVP接枝共聚到PVDF粉体上,得到接枝共聚物PVDF-g-PNVP。考察了接枝聚合反应过程中各种因素对接枝率的影响,得到了最优的接枝聚合反应条件,并对接枝产物进行60了详细表征。以Co-γ射线预辐射液相接枝共聚得到接枝率最高的PVDF-g-PNVP(接枝率为17.7%)为添加剂,按一定比例与纯PVDF粉体共混,通过浸没沉淀相转化法制备一系列PVDF/PVDF-g-PNVP微滤膜。SEM结果表明,共混改性PVDF微滤膜的骨架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膜孔径先随PVDF-g-PNVP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当添加量PVDF-g-PNVP为10%时,膜孔径达到最大,然后又呈下降趋势;改性后PVDF膜表面的亲水性显着提高,且纯水通量增大,解决了通常PVDF膜表面接枝改性带来的水通量降低的弊端,同时其抗蛋白污染性能明显高于未改性的PVDF膜。60同样采用Co-γ射线预辐射液相共聚方法,将两性离子单体对DM-CA(按不同单体比例)接枝共聚到原料PVDF粉体上,然后以浸没沉淀相转化法制备一系列两性离子聚合物改性的PVDF分离膜(PVDF-g-P(DM-r-CA))。SEM结果表明,改性PVDF制备得到的分离膜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仍具有非对称结构,但孔径有所增大,表面亲水性得到改善,纯水通量增大,而且这种由异种电荷平衡的两性离子聚合物P(DM-r-CA)改性的PVDF分离膜具有很强的抗蛋白质污染能力。

二、几种添加剂对聚丙烯膜预辐射接枝丙烯酸和丙烯酰胺的增强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几种添加剂对聚丙烯膜预辐射接枝丙烯酸和丙烯酰胺的增强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选择性加热固相接枝法及其在聚丙烯功能化方面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聚烯烃简介
        1.1.1 聚乙烯树脂
        1.1.2 聚丙烯树脂
    1.2 接枝聚合物的研究意义及其应用
        1.2.1 接枝聚合物的研究意义
        1.2.2 接枝聚合物的性能及应用
    1.3 聚合物接枝方法研究进展
        1.3.1 熔融接枝法
        1.3.2 溶液接枝法
        1.3.3 固相接枝法
        1.3.4 悬浮接枝法
        1.3.5 辐射接枝法
    1.4 聚合物表面改性方法研究进展
        1.4.1 化学改性
        1.4.2 物理改性
    1.5 聚合物表面的超润湿和Janus膜材料
        1.5.1 超疏水材料研究进展
        1.5.2 超亲水材料研究进展
        1.5.3 Janus膜材料研究进展
    1.6 聚合物超滤膜研究进展
        1.6.1 聚合物/聚合物超滤膜
        1.6.2 聚合物/无机复合超滤膜
    1.7 本课题立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1.7.1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7.2 课题研究内容
        1.7.3 课题的创新点
第二章 选择性加热固相接枝法制备功能聚丙烯树脂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2.2.2 实验方法
        2.2.3 实验测试及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选择性加热固相接枝法接枝机理
        2.3.2 选择性加热接枝法制备马来酸接枝聚丙烯(PP-g-MA)
        2.3.3 PP-g-MA的力学性能和结晶行为
        2.3.4 马来酸钠接枝聚丙烯的制备及其结晶动力学
        2.3.5 不饱和硅烷接枝聚丙烯的制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Janus聚丙烯薄膜的制备及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实验测试及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Janus PP-g-NaMA薄膜形成过程
        3.3.2 Janus PP-g-NaMA薄膜的超亲水机理研究
        3.3.3 PP-g-NaMA薄膜在集水和减少水蒸发方面的应用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润湿可粘接聚丙烯表面的设计与制备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实验测试及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超润湿表面的设计和制备及其润湿机理
        4.3.2 超亲油及超双亲表面的设计和制备
        4.3.3 超润湿表面在粘接方面的应用及其先进性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超高通量聚丙烯超滤膜的设计和制备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方法
        5.2.3 实验测试及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超高水通量PP超滤膜的设计和制备
        5.3.2 超高油通量PP超滤膜的设计和制备
        5.3.3 同时具有超高水油通量PP超滤膜的设计和制备
        5.3.4 超滤膜稳定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学术论文
导师和作者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2)基于均相共辐射法的PES接枝改性高分子超滤膜的制备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分离膜的分类
    1.3 超滤膜的制备方法概述
    1.4 相转化法制膜的基本原理
    1.5 相转化成膜的方法
    1.6 相转化法制膜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1.6.1 溶剂/非溶剂的选择
        1.6.2 聚合物的浓度
        1.6.3 添加剂的种类
        1.6.4 制备的条件
    1.7 膜通量的衰减、膜污染及抗污染的方法
        1.7.1 浓差极化和蛋白吸附对膜通量的影响
        1.7.2 膜污染
        1.7.3 减少膜污染的应对方法
    1.8 聚醚砜(PES)膜材料的特性
    1.9 对聚醚砜分离膜的亲水和pH敏感性的改性研究
    1.10 聚醚砜膜材料pH智能化改性的方法
        1.10.1 聚醚砜孔内填充法(Pore-filled membrane)
        1.10.2 对聚醚砜膜进行表面涂覆(Coating)
        1.10.3 聚醚砜与pH功能基团的共混法(Blending)
        1.10.4 化学接枝法(Chemical reaction grafting)
        1.10.5 光照引发接枝改性法(Photo-induce grafting)
        1.10.6 其他方法
    1.11 聚醚砜分离膜均相共辐射接枝改性
    1.1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均相共辐射法PES接枝MAA的接枝动力学
    2.1 试剂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接枝样品PES-g-PMAA的制备和接枝率的测定
        2.2.2 接枝共聚物PES-g-PMAA的红外谱图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单体浓度对接枝共聚物PES-g-PMAA接枝率的影响
        2.3.2 接枝共聚物PES-g-PMAA的红外谱图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均相共辐射法PES接枝NVP的接枝动力学
    3.1 试剂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接枝样品PES-g-PVP的制备和接枝率的测定
        3.2.2 接枝共聚物PES-g-PVP的红外谱图的测定
        3.2.3 接枝共聚物PES-g-PVP三元相图的绘制
        3.2.4 接枝共聚物PES-g-PVP热重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单体浓度对接枝共聚物PES-g-PMAA接枝率的影响
        3.3.2 辐照吸收剂量对接枝共聚物PES-g-PMAA接枝率的影响
        3.3.3 接枝共聚物PES-g-PVP的红外谱图
        3.3.4 不同铸膜液体系的三元相图
        3.3.5 接枝前后聚合物的热重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改性共聚物PES-g-PMAA超滤膜的制备和表征
    4.1 试剂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超滤膜的制备
        4.2.2 超滤膜接触角的测定
        4.2.3 超滤膜断面形态的表征
        4.2.4 超滤膜过滤性能的评价
        4.2.5 超滤膜孔径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超滤膜接触角的变化
        4.3.2 超滤膜的断面形态
        4.3.3 PES-g-PMAA超滤膜孔径随pH值的变化
        4.3.4 PES-g-PMAA超滤膜水通量随接枝率的变化
        4.3.5 PES-g-PMAA超滤膜的pH敏感性
        4.3.6 PES-g-PMAA超滤膜环境温度敏感性
        4.3.7 PES-g-PMAA超滤膜pH和环境温度敏感性潜在机理的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改性共聚物PES-g-PVP超滤膜的制备和表征
    5.1 试剂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超滤膜的制备
        5.2.2 超滤膜膜厚的测定
        5.2.3 超滤膜接触角的测定
        5.2.4 超滤膜断面形态的表征
        5.2.5 超滤膜性能的评价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超滤膜接触角的变化
        5.3.2 SEM表征超滤膜断面形态
        5.3.3 AMF表征超滤膜表面粗糙度
        5.3.4 超滤膜的膜厚
    5.4 均相铸膜液辐照后直接刮膜的膜性能
        5.4.1 溶剂种类对成膜性能的影响
        5.4.2 单体浓度对成膜性能的影响
        5.4.3 辐射吸收剂量对成膜性能的影响
    5.5 PES-g-PVP超滤膜的性能
        5.5.1 不同接枝率和不同PVP共混浓度对膜水通量的影响
        5.5.2 不同接枝率和不同PVP共混浓度下膜对BSA过滤性能的影响
        5.5.3 PES-g-PVP超滤膜的抗污染性能
        5.5.4 PES-g-PVP超滤膜的抗污染机理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1.1 PES-g-PMAA改性超滤膜
        6.1.2 PES-g-PVP改性超滤膜
        6.1.3 均相共辐照法的优势
    6.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6.3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3)聚丙烯膜表面氯化原位接枝过程及其结构与环境响应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聚丙烯及聚丙烯膜概述
        1.1.1 聚丙烯概述
        1.1.2 聚丙烯膜概述
        1.1.3 PP薄膜主要生产技术
        1.1.3.1 管膜法
        1.1.3.2 平膜法
        1.1.4 影响PP薄膜性能的因素
        1.1.4.1 取向
        1.1.4.2 拉伸温度
        1.1.4.3 拉伸速度与拉伸比
        1.1.4.4 热处理过程中的结晶
    1.2 聚合物刷
        1.2.1 聚合物刷的分类
        1.2.1.1 根据化学组成分类
        1.2.1.2 根据维度分类
        1.2.1.3 根据环境因素分类
        1.2.2 聚合物刷的制备方法
        1.2.2.1 物理吸附法
        1.2.2.2 化学键合法
        1.2.3 聚合物刷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1.2.3.1 聚合物刷制备的研究现状
        1.2.3.2 聚合物刷的应用
    1.3 聚丙烯膜的表面改性
        1.3.1 等离子体改性
        1.3.2 紫外光引发接枝聚合
        1.3.3 表面辐射改性
        1.3.4 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SI-ATRP)
    1.4 烯烃类聚合物氯化原位接枝改性
        1.4.1 氯化原位接枝概述
        1.4.2 影响聚烯烃接枝改性反应的影响因素
        1.4.2.1 单体用量及第二单体的选择的影响
        1.4.2.2 引发剂
        1.4.2.3 溶剂
    1.5 改性聚丙烯膜的表征
        1.5.1 红外光谱法
        1.5.2 核磁共振谱法
        1.5.3 扫描电子显微镜
        1.5.4 原子力显微镜
        1.5.5 其他表征方法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意义及创新性
第二章 聚丙烯膜表面氯化原位接枝过程
    2.1 前言
    2.2 实验用材料及仪器
        2.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2.2.3 反应实验装置的建立
        2.2.4 Cl_2流量的定量表征
        2.2.5 CPP-cg-MMA的制备
        2.2.6 不同氯含量CPP的制备
        2.2.7 氯含量的测定
        2.2.8 接枝率(GD)计算
        2.2.9 PP氯化过程降解率(DR)的测定
        2.2.10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2.11 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测定(GPC)
        2.2.12 全反射红外光谱分析(ATR-FTIR)
        2.2.13 接枝厚度的测量
        2.2.14 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CPP-cg-MMA接枝率及表面均匀性的影响因素
        2.3.1.1 氯气流量
        2.3.1.2 浸润时间
        2.3.1.3 反应温度
        2.3.1.4 反应时间
        2.3.1.5 产物CPP-cg-MMA膜的增厚
        2.3.2 预氯化法制备CPP-cg-MMA
        2.3.2.1 预氯化对CPP-cg-MMA接枝率的影响
        2.3.2.2 预氯化对膜表面形貌影响
    2.4 本章结论
第三章 聚丙烯膜氯化原位接枝表面结构表征
    3.1 前言
    3.2 实验用材料及仪器
        3.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3.2.2 主要设备及仪器
        3.2.3 全反射红外光谱分析(ATR-FTIR)
        3.2.4 核磁氢谱分析(1H-NMR)
        3.2.5 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测定(GPC)
        3.2.6 接枝厚度的测量
        3.2.7 覆盖率(CR)
        3.2.8 聚合物表面微观形貌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分子结构表征
        3.3.1.1 FTIR分析
        3.3.1.2 ~1H-NMR分析
        3.3.1.3 接枝侧链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
        3.3.2 接枝产物的厚度
        3.3.3 覆盖率(CR)
        3.3.4 表面形貌结构
        3.3.4.1 SEM分析
        3.3.4.2 AFM分析
    3.4 本章结论
第四章 聚丙烯膜表面氯化原位接枝制备环境响应性材料
    4.1 前言
    4.2 实验用材料及仪器
        4.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4.2.2 主要设备及仪器
        4.2.3 CPP-cg-AA的合成
        4.2.4 CPP-cg-AM的合成
        4.2.5 pH溶液的配制
        4.2.6 接触角(CA)测试
        4.2.7 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CPP-cg-MMA膜的环境响应性
        4.3.1.1 与水的润湿性
        4.3.1.2 溶剂响应性
        4.3.1.3 pH响应性
        4.3.2 CPP-cg-AA的环境响应性
        4.3.2.1 与水的润湿性
        4.3.2.2 溶剂响应性
        4.3.2.3 pH响应性
        4.3.3 CPP-cg-AM的环境响应性
        4.3.3.1 与水的润湿性
        4.3.3.2 溶剂响应性
        4.3.3.3 pH响应性
    4.4 本章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聚丙烯酸凝胶球的制备及其粒径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和仪器
    1.2 聚丙烯酸(PAAC)凝胶球的制备
    1.3 微球的表征
2 结果与讨论
    2.1 影响聚丙烯酸微球粒径的因素
        2.1.1 油水比的影响
        2.1.2 分散剂用量的影响
        2.1.3 搅拌转速的影响
3 结论

(5)聚丙烯膜辐射接枝聚丙烯酰胺制备锂离子二次电池隔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实验材料和方法
    1.1材料、试剂和仪器
    1.2样品制备过程和方法
    1.3样品测试
        1.3.1 FT-IR和XPS测试
        1.3.2 微观形貌表征
        1.3.3 热力学TGA和DSC测试
        1.3.4 机械性能测试
        1.3.5 吸液量测试
        1.3.6 电导率测试
        1.3.7 电池性能测试
2结果与讨论
    2.1接枝率随单体浓度的变化规律
    2.2化学结构分析
    2.3热重分析
    2.4差示扫描量热法
    2.5微观结构分析
    2.6机械性能
    2.7吸液量
    2.8电导率
    2.9循环性能
3结语

(6)电子束辐射引发涤纶(PET)接枝提高阻燃抗熔滴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纺织品的燃烧与阻燃
        1.1.1 纺织品的燃烧
        1.1.2 纺织品的阻燃
    1.2 PET纤维阻燃抗熔滴的现状
        1.2.1 PET纤维阻燃技术现状
        1.2.2 PET纤维抗熔滴技术现状
    1.3 PET纤维阻燃抗熔滴原理
        1.3.1 膨胀型阻燃剂
        1.3.2 燃烧的碳化过程与交联结构
    1.4 电子束辐射接枝技术简介
        1.4.1 直接辐射法(共辐射法或同时辐射法)
        1.4.2 预辐射接枝法
        1.4.3 过氧化接枝法
        1.4.4 电子束辐射涤纶接枝原理
        1.4.5 电子束辐射接枝在PET改性中的应用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2 PET的电子束辐射效应
    2.1 引言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电子束辐射装置
        2.2.3 实验方法
        2.2.4 测试方法
    2.3 结果和讨论
        2.3.1 机械性能
        2.3.2 分子量
        2.3.3 热稳定性分析
        2.3.4 XPS分析
        2.3.5 SPM结果分析
        2.3.6 XRD分析
        2.3.7 辐照对PET染色性能的影响
    2.4 小结
3 电子束辐射接枝丙烯酸改性PET的研究
    3.1 引言
    3.2 接枝单体的选择
    3.3 接枝方法的选择
    3.4 实验方法
        3.4.1 实验原料
        3.4.2 PET织物的电子束辐射接枝改性
        3.4.3 接枝后PET织物的性能测试及表征
    3.5 结果与讨论
        3.5.1 辐射剂量的影响
        3.5.2 单体浓度的影响
        3.5.3 阻聚剂的影响
        3.5.4 浸渍温度和时间的影响
        3.5.5 接枝前后PET的表观形貌
        3.5.6 接枝前后PET的ATR-FTIR分析
        3.5.7 接枝对PET机械性能的影响
        3.5.8 接枝前后PET的吸湿性能
        3.5.9 接枝前后PET的热稳定性能
        3.5.10 DSC分析
        3.5.11 NMR分析
        3.5.12 TEM分析
        3.5.13 接枝前后PET阻燃性能的比较
        3.5.14 燃烧残炭的SEM分析
    3.6 小结
4 电子束辐射接枝丙烯酰胺改性接枝..PET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原料
        4.2.2 PET织物的电子束辐射接枝改性
        4.2.3 接枝后PET织物的性能测试及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辐射剂量对接枝效果的影响
        4.3.2 单体浓度的影响
        4.3.3 阻聚剂的影响
        4.3.4 浸渍温度和时间的影响
        4.3.5 接枝对PET机械性能的影响
        4.3.6 接枝丙烯酰胺前后PET的表观形貌
        4.3.7 ATR-FTIR分析
        4.3.8 NMR分析
        4.3.9 接枝丙烯酰胺对PET吸湿性能的影响
        4.3.10 接枝丙烯酰胺对PET热稳定性的影响
        4.3.11 DSC分析
        4.3.12 阻燃性能研究
        4.3.13 残炭形貌分析
    4.4 小结
5 丙烯酸/丙烯酰胺体系电子束辐射接枝PET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2.1 实验原料
        5.2.2 PET织物的电子束辐射接枝改性
        5.2.3 接枝后PET织物的性能测试及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单体组成对接枝率的影响
        5.3.2 单体浓度对接枝率的影响
        5.3.3 辐射剂量对接枝率的影响
        5.3.4 阻聚剂浓度对接枝率的影响
        5.3.5 接枝对PET机械性能的影响
        5.3.6 接枝对PET吸湿性能的影响
        5.3.7 接枝AAc/AAm后PET的表观形貌
        5.3.8 接枝AAc/AAm对PET热稳定性的影响
        5.3.9 接枝前后PET的DSC分析
        5.3.10 接枝AAc/AAm前后PET阻燃性能的比较
        5.3.11 接枝AAc/AAm后PET燃烧残炭的形貌分析
    5.4 小结
6 电子束辐射接枝及阻燃抗熔滴的机理
    6.1 引言
    6.2 电子束共辐射法引发接枝聚合反应的机理
        6.2.1 单体
        6.2.2 引发作用
        6.2.3 阻聚剂
        6.2.4 电子束辐射的作用
    6.3 对电子束辐射引发接枝反应过程的描述
    6.4 接枝AAc/AAm后PET的阻燃抗熔滴机理
    6.5 小结
7 结论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7)紫外照射功能化接枝聚合改性丙纶织物及其微观结构性能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章 绪论
    1.1 聚丙烯及其化学接枝改性
        1.1.1 反应挤出与熔体接枝方法
        1.1.2 微孔膜与固相接枝方法
    1.2 丙纶纤维与织物化学改性技术
        1.2.1 引发剂接枝改性
        1.2.2 等离子体照射接枝改性
        1.2.3 电子束照射接枝改性
        1.2.4 高能射线照射接枝改性
    1.3 丙纶织物紫外照射接枝改性技术
        1.3.1 光敏剂类型及光化学反应
        1.3.2 紫外光源类型
        1.3.3 光敏剂载入方式
        1.3.4 基材结构
        1.3.5 溶剂和单体结构
        1.3.6 紫外照射方式
    1.4 印染与化工废水处理技术
    1.5 丙纶吸附分离材料
    1.6 本文研究目的与意义、内容和主要创新与特色
第二章 单体类型和溶剂对丙纶纺粘布接枝改性及其性能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与仪器
        2.2.2 接枝改性方法
        2.2.3 接枝织物结构与性能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丙烯酸类单体接枝改性
        2.3.2 中性反应性单体接枝改性
        2.3.3 季铵盐单体接枝改性
        2.3.4 混合溶剂对丙纶织物接枝改性的影响
        2.3.5 GMA和HEMA接枝织物功能化改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织物结构形态对紫外照射接枝改性及其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与仪器
        3.2.2 化学接枝改性方法
        3.2.3 接枝织物结构与性能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丙纶工业丝布(MPF)接枝改性
        3.3.2 纺熔非织造布(SMS)接枝改性
        3.3.3 丙纶纺粘布(SB)接枝改性
        3.3.4 丙纶织物接枝改性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辐照预处理接枝改性工业丝布及其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与仪器
        4.2.2 样品预处理方法
        4.2.3 化学接枝改性方法
        4.2.4 接枝织物结构与性能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电子束预处理及紫外照射接枝改性
        4.3.2 高能射线预处理及紫外照射接枝改性
        4.3.3 电晕与辉光放电预处理及紫外照射接枝改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性丙纶织物的吸附分离性能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5.2.2 静态吸附
        5.2.3 动态吸附
        5.2.4 接枝织物的再生利用
        5.2.5 接枝织物吸附与解吸性能测试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SB-g-(AA-MAA)织物吸附阳离子红染料
        5.3.2 SMS-g-MAPTAC织物吸附弱酸性红染料
        5.3.3 SB-g-(AA-MAA)织物过滤模拟染料废水
        5.3.4 SB-g-(AA-MAA)织物过滤模拟二价铜离子废水
        5.3.5 SMS-g-MAPTAC织物过滤模拟染料废水
        5.3.6 SMS-g-MAPTAC与SB-g-(AA-MAA)织物共同过滤染缸染料废水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主要结论
    6.2 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6.3 今后研究与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8)葡萄糖双子表面活性剂功能化聚丙烯膜的制备及其血液相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综述
    1.1 改善高分子材料血液相容性的方法
        1.1.1 本体改性
        1.1.2 表面改性
    1.2 改善高分子材料血液相容性的材料
        1.2.1 聚乙二醇类
        1.2.2 磷酰胆碱类
        1.2.3 内盐类
        1.2.4 肝素类
        1.2.5 糖类
    1.3 葡萄糖双子表面活性剂
        1.3.1 临界胶束浓度
        1.3.2 生物降解性
        1.3.3 界面吸附行为
        1.3.4 协同效应
        1.3.5 增溶作用
        1.3.6 生物相容性
    1.4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烷基葡萄糖酰胺表面活性剂功能化聚丙烯无纺布及其血液相容性的研究
    2.1 前言
    2.2 试剂与表征
        2.2.1 试剂
        2.2.2 表征测试
    2.3 烷基葡萄糖酰胺的制备及聚丙烯无纺布功能化
        2.3.1 烷基葡萄糖酰胺的制备
        2.3.2 PPNWF-GMA 的制备
        2.3.3 烷基葡萄糖酰胺功能化 PPNWF 的制备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烷基葡萄糖酰胺的合成与表征
        2.4.2 烷基葡萄糖酰胺功能化 PPNWF 的结构表征
        2.4.3 烷基葡萄糖酰胺功能化 PPNWF 的血液相容性表征
    2.5 小结
3 N,N'-二烷基- N,N'-二葡萄糖乙二酰胺双子表面活性剂功能化聚丙烯无纺布及其血液相容性的研究
    3.1 前言
    3.2 试剂与表征
        3.2.1 试剂
        3.2.2 表征测试
    3.3 N,N'-二烷基-N,N'-二葡萄糖乙二酰胺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聚丙烯无纺布功能化
        3.3.1 N,N'-二烷基-N,N'-二葡萄糖乙二酰胺的制备
        3.3.2 PPNWF-GMA 的制备
        3.3.3 N,N'-二烷基-N,N'-二葡萄糖乙二酰胺功能化 PPNWF 的制备
    3.4 结果与讨论
        3.4.1 N,N'-二烷基-N,N'-二葡萄糖乙二酰胺的表征
        3.4.2 表面活性
        3.4.3 N,N'-二烷基-N,N'-二葡萄糖乙二酰胺功能化 PPNWF 的结构表征
        3.4.4 N,N'-二烷基-N,N'-二葡萄糖乙二酰胺功能化 PPNWF 的血液相容性表征
    3.5 小结
4 N,N'-二烷基- N,N'-二葡萄糖丙二酰胺双子表面活性剂功能化聚丙烯无纺布及其血液相容性的研究
    4.1 前言
    4.2 试剂与表征
        4.2.1 试剂
        4.2.2 表征测试
    4.3 N,N'-二烷基-N,N'-二葡萄糖丙二酰胺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聚丙烯无纺布功能化
        4.3.1 N,N'-二烷基-N,N'-二葡萄糖丙二酰胺表面活性剂的制备
        4.3.2 PPNWF-GMA 的制备
        4.3.3 N,N'-二烷基- N,N'-二葡萄糖丙二酰胺功能化 PPNWF 的制备
    4.4 结果与讨论
        4.4.1 N,N'-二烷基-N,N'-二葡萄糖丙二酰胺的表征
        4.4.2 表面活性
        4.4.3 N,N'-二烷基-N,N'-二葡萄糖丙二酰胺功能化 PPNWF 的结构表征
        4.4.4 N,N'-二烷基-N,N'-二葡萄糖丙二酰胺功能化 PPNWF 的血液相容性表征
    4.5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 2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技成果和参与课题研究

(9)紫外光照射引发阳离子单体接枝丙纶无纺布及其吸附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聚合物表面改性方法
        1.1.1 化学接枝改性
        1.1.2 高能射线辐射接枝改性
        1.1.3 等离子体辐射接枝改性
        1.1.4 光化学接枝改性
        1.1.5 几种方法的比较
    1.2 影响聚合物光化学接枝的因素
        1.2.1 聚合物基体
        1.2.2 单体
        1.2.3 光敏引发剂
        1.2.4 溶剂
        1.2.5 氧气
        1.2.6 反应时间
        1.2.7 接枝方法
    1.3 聚丙烯接枝改性研究
        1.3.1 聚丙烯纤维的接枝改性
        1.3.2 聚丙烯膜的接枝改性
        1.3.3 其他聚丙烯类材料的亲水改性
    1.4 染料废水处理技术与研究现状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1.5.1 课题研究内容
        1.5.2 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2章 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接枝改性丙纶无纺布
    摘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2 接枝溶液制备
        2.2.3 PP 改性无纺布的制备
        2.2.4 结构与性能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P 无纺布改性前后的形态结构与性能
        2.3.2 光接枝反应条件对接枝率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PP-g-MAPTAC 吸附和再生性能研究
    摘要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与实验仪器
        3.2.2 水通量实验
        3.2.3 吸水性试验
        3.2.4 吸附试验
        3.2.5 再生试验
        3.2.6 测试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P 改性无纺布水通量
        3.3.2 PP 改性无纺布吸水率
        3.3.3 PP 改性无纺布对弱酸性 GN 染料的吸附性
        3.3.4 PP 接枝改性无纺布的再生重复使用可行性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接枝改性 PP 无纺布
    摘要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与实验仪器
        4.2.2 接枝液制备
        4.2.3 紫外光照射接枝改性
        4.2.4 吸附试验
        4.2.5 结构与性能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P 无纺布改性前后的形态结构与性能
        4.3.2 光接枝聚合反应的影响因素
        4.3.3 DMDAAC/MAPTAC 共聚接枝 PP 无纺布
        4.3.4 PP-g-DMDAAC 对弱酸性红 GN 染料的吸附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聚偏氟乙烯分离膜材料的辐射接枝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高分子分离膜材料
    1.3 聚偏氟乙烯
    1.4 常见的高分子分离膜改性方法
        1.4.1 表面物理改性
        1.4.2 表面化学改性
        1.4.2.1 化学接枝法
        1.4.2.2 光接枝聚合法
        1.4.2.3 臭氧处理法
        1.4.2.4 等离子体法
        1.4.2.5 电晕放电处理法
        1.4.2.6 辐射接枝法
        1.4.3 本体改性
        1.4.3.1 共混改性
        1.4.3.2 共聚改性
    1.5 辐射接枝共聚概述
        1.5.1 共辐射接枝法的基本原理
        1.5.2 预辐射接枝法的基本原理
        1.5.3 辐射接枝法在高分子膜分离技术领域的应用
    1.6 本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1.7 研究内容
        1.7.1 ~(60)Co-γ射线共辐射和预辐射液相接枝NVP改性PVDF粉体
        1.7.2 亲水性PVDF微滤膜的制备
        1.7.3 两性离子类聚合物接枝改性PVDF粉体及其分离膜制备的初步研究
        1.7.4 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PVDF粉体辐射接枝NVP的研究
    2.1 PVDF粉体共辐射接枝NVP
        2.1.1 实验部分
        2.1.1.1 实验原料
        2.1.1.2 PVDF粉体共辐射接枝聚合反应
        2.1.1.3 接枝率的测定方法
        2.1.2 结果与讨论
        2.1.2.1 接枝聚合反应条件对接枝率的影响
        2.1.2.1.1 单体浓度对接枝率的影响
        2.1.2.1.2 辐射剂量和阻聚剂对接枝率的影响
        2.1.2.1.3 溶剂对接枝率的影响
    2.2 PVDF粉体预辐射接枝NVP
        2.2.1 实验部分
        2.2.1.1 实验原料
        2.2.1.2 PVDF粉体预辐射接枝聚合反应
        2.2.1.3 接枝率的测定
        2.2.2 结果与讨论
        2.2.2.1 接枝聚合条件对接枝率的影响
        2.2.2.1.1 反应时间对接枝率的影响
        2.2.2.1.2 辐射剂量和阻聚剂对接枝率的影响
        2.2.2.1.3 单体浓度对接枝率的影响
        2.2.2.1.4 溶剂对接枝率的影响
    2.3 PVDF-g-PNVP粉体的表征
        2.3.1 实验部分
        2.3.1.1 红外表征(FTIR)
        2.3.1.2 1核磁表征(H NMR)
        2.3.1.3 光电子能谱表征(XPS)
        2.3.1.4 热重表征(TGA)
        2.3.2 结果与讨论
        2.3.2.1 FTIR分析
        2.3.2.2 1H NMR分析
        2.3.2.3 XPS分析
        2.3.2.4 TGA分析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亲水性PVDF微滤膜的制备及抗污染性能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原料
        3.1.2 PVDF/PVDF-g-PNVP微滤膜的制备
        3.1.3 PVDF/PVDF-g-PNVP微滤膜的表征
        3.1.3.1 微滤膜的红外表征(FTIR-ATR)
        3.1.3.2 微滤膜的孔径测试
        3.1.3.3 微滤膜的扫描电镜表征(SEM)
        3.1.3.4 微滤膜的原子力显微镜表征(AFM)
        3.1.3.5 微滤膜的接触角测试
        3.1.4 亲水性PVDF微滤膜的过滤性能和抗污染性能测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FTIR-ATR分析
        3.2.2 孔径分析
        3.2.3 SEM分析
        3.2.4 AFM分析
        3.2.5 表面接触角分析
        3.2.6 过滤性能分析
        3.2.7 抗污染性能分析
    3.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两性离子聚合物接枝改性PVDF粉体及其分离膜的制备和抗污染性能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原料
        4.1.2 PVDF粉体预辐射接枝聚合反应
        4.1.3 PVDF-g-P(DM-r-CA)微滤膜的制备
        4.1.4 PVDF-g-P(DM-r-CA)的表征
        4.1.4.1 1接枝粉体的核磁表征(H NMR)
        4.1.4.2 接枝粉体的热重表征(TGA)
        4.1.4.3 PVDF-g-P(DM-r-CA)微滤膜的光电子能谱表征(XPS)
        4.1.4.4 PVDF-g-P(DM-r-CA)微滤膜的扫描电镜表征(SEM)
        4.1.4.5 PVDF-g-P(DM-r-CA)微滤膜的原子力显微镜表征(AFM)
        4.1.4.6 PVDF-g-P(DM-r-CA)微滤膜的Zeta电位表征
        4.1.4.7 PVDF-g-P(DM-r-CA)微滤膜的接触角测试
        4.1.5 PVDF-g-P(DM-r-CA)微滤膜的过滤性能和抗污染性能测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1H NMR分析
        4.2.2 TGA分析
        4.2.3 XPS分析
        4.2.4 SEM分析
        4.2.5 AFM分析
        4.2.6 表面Zeta电位分析
        4.2.7 表面接触角分析
        4.2.8 抗污染性能分析
    4.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几种添加剂对聚丙烯膜预辐射接枝丙烯酸和丙烯酰胺的增强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 [1]选择性加热固相接枝法及其在聚丙烯功能化方面的应用[D]. 王崧合.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1)
  • [2]基于均相共辐射法的PES接枝改性高分子超滤膜的制备及应用[D]. 樊凯.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18(07)
  • [3]聚丙烯膜表面氯化原位接枝过程及其结构与环境响应性[D]. 张越. 青岛科技大学, 2017(01)
  • [4]聚丙烯酸凝胶球的制备及其粒径影响因素[J]. 肖新才,肖咪,邓萌萌,熊小翠,张瑞连.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2)
  • [5]聚丙烯膜辐射接枝聚丙烯酰胺制备锂离子二次电池隔膜研究[J]. 缪小莉,李吉豪,向群,徐甲强,李林繁,李景烨. 核技术, 2015(11)
  • [6]电子束辐射引发涤纶(PET)接枝提高阻燃抗熔滴性能的研究[D]. 丁川. 东华大学, 2015(07)
  • [7]紫外照射功能化接枝聚合改性丙纶织物及其微观结构性能与应用[D]. 石小丽. 苏州大学, 2014(12)
  • [8]葡萄糖双子表面活性剂功能化聚丙烯膜的制备及其血液相容性的研究[D]. 杨宗锋. 烟台大学, 2013(03)
  • [9]紫外光照射引发阳离子单体接枝丙纶无纺布及其吸附行为研究[D]. 宋欢. 苏州大学, 2013(S2)
  • [10]聚偏氟乙烯分离膜材料的辐射接枝改性研究[D]. 许辰琪. 上海交通大学, 2013(07)

标签:;  ;  ;  ;  ;  

几种助剂对聚丙烯薄膜预辐照接枝丙烯酸和丙烯酰胺的增强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