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清远市区水环境设计

创新清远市区水环境设计

一、创新清远市区水环境设想(论文文献综述)

许美思[1](2021)在《粤北生态发展区定位下清远绿色发展的现状分析》文中认为绿色发展是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作为粤北生态发展区之一的清远市,是广东省生态最好的区域之一,承担广东粤北的生态价值功能,其绿色发展现状如何对清远,乃至广东的未来发展都至关重要。文章从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绿色政策和绿色金融等方面对清远绿色发展现状进行客观评价,科学判断现阶段清远推进绿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最终提出关于清远市绿色发展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边泓溱[2](2021)在《存量规划视角下的中观层面城市设计导则管控体系建构研究》文中认为中观层面城市设计导则是政府用于指导三维空间建设、完善公共参与机制的有效手段之一。尤其是近年来,伴随着存量规划时期的不断深入,我国导则更应当增强自身的管控能力,以此应对复杂的存量发展态势。然而,在以往的理论研究及实践工作中,依旧避免不了导则职能定位混乱、对象界定模糊等问题的发生,从而削弱了理论研究成果在存量规划时期的指导能力。为了避免本次理论研究工作重蹈上述覆辙,保障理论成果能够契合存量规划时期的发展需求。本文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回顾我国中观层面城市设计导则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以往学者的理论研究观点和实践成果特征之间的问题,以及问题成因与增存量发展时期之间的关联,从而明确本次理论研究工作的关注重点及研究思路;第二,依照发展历程回顾工作的启示,本文不仅分析了存量规划时期下的经济发展规律及土地产权特征变化趋势对导则编制工作所产生的影响,还根据存量时期以来的12部公开导则成果进行梳理,进一步对我国导则管控体系的应对能力进行研判,并提炼了当前实践工作中所存在的三大问题;第三,本文简要阐述了存量时期导则改革工作背后的内涵,分析了在相同背景下,美国《精明准则》管控体系的具体应对思路及启示;第四,在存量规划的背景下,借鉴《精明准则》的管控特征启示以及《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指南》征求意见稿的要求,围绕“管控目标、文本结构、管控模式、指标构成、赋值形式”五个方面,为我国存量时期的导则重新构建了一套详细的管控体系,以期提升中观层面城市设计导则在存量时期中的地位,同时保障本次理论研究工作所提出的方法与存量规划时期的变化趋势相契合。研究发现,受到经济与产权两大因素的影响,存量规划时期的导则管控体系应将公共品质的提升及协同机制的完善作为关注重点,以更为柔性的横断面分区管控模式,增强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同时将行人活动体验及场所氛围感知作为公共指标的赋值依据,以此增强公共要素指标的管控能力。最后,导则还应当完善“机构组成”、“审核流程”及“许可要求”有关的指标规定,进而提升导则在存量规划时期中的调控及应变能力。

梁志超[3](2021)在《粤北清远黄布村既有乡村风貌及景观适宜性改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然而,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困境。其中,乡村原生风貌及景观系统遭受的冲击尤显突出。缺乏合理有效的规划管控,尚未形成有针对性的建设指引等原因,导致当下乡村普遍出现风貌杂乱、环境污染等问题,破坏了乡村原生风貌及景观。乡村景观风貌既有外在的空间和功能,也有内在的精神和记忆。面对愈渐消散的乡村景观风貌特征,我们需清晰认识到在满足当下生活所需的同时,也要与过往的历史文脉进行关联。为此,本文以适宜性改造的方式对既有乡村风貌及景观开展整治研究,旨在让乡村景观风貌能动态地适应当下和未来的发展,达到乡村之美与生态、生活、生产和历史人文的协调统一。本文一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乡村风貌及景观适宜性改造的研究背景、概念界定及辨析,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具体的研究方法,同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第二章通过对既有乡村风貌及景观类型进行划分,确立适宜性改造的四个层面,即自然生态环境、聚落生活环境、经济生产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并对四个层面的关键子要素进行概述。同时,指出了适宜性改造应注意的问题和原则;第三章为案例解读分析,通过选取国内及周边具有相似文化背景的国家与地区的成功案例,汲取其经验为研究提供参考借鉴;第四章选取黄布村作实证探讨研究,主要是对黄布村村落历史、资源概况、文化体系以及既有乡村风貌特征进行梳理整合,并阐明其目前景观风貌的问题和成因;第五章以适宜性改造四个层面为依据,分类提出黄布村既有乡村风貌及景观适宜性改造的具体内容;第六章总结出黄布村在适宜性改造方式下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最后,希望通过适宜性改造,让乡村风貌及景观在满足当下与未来发展需求的同时,能延续乡村恒久和谐之美。

林泳[4](2021)在《广东省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文本质量分析 ——以三个城市为样本》文中指出自2015年3月15日《立法法》修改以来,广东省有17个设区的市先后获得地方性法规立法权,地方性法规立法主体扩容后,法规数量井喷式地增长,有效地满足各地市的立法需求,极大地调动了各地市自主管理的积极性,推动各项事业的繁荣发展。广东省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立法数量快速增长,但是其立法文本质量是否与其增长速度相协调,尚有疑问,这需要从宏观与微观等角度进行分析。截至2020年12月30日,广东省17个新获得立法权的设区的市,先后颁布104部法规。通过对广东省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立法进行宏观层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各设区的市立法数量与其GDP总量相关性弱;区域立法的积极性冷热不均;广东省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调整对象存在不均衡的现象;在设区的市之间的地方性法规的调整对象亦存在不均衡的情况。若对广东省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文本质量进行微观层面的分析,那么一套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文本质量评估标准是前提条件。根据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总结,得出一套较为科学的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文本质量评估标准是由合法性、合理性、可操作、地方特色和立法技术性等要求构成。结合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文本质量评估标准,以广东省的F市、Z市和C市的地方性法规为例,对其文本质量进行分析,探究广东省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文本质量水平。这三个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整体的文本质量较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个别法规条文合法性不足、一些法规条文合理性不强、有些法规条文可操作性不强、地方特色弱和部分法规条文立法技术欠佳等。提高广东省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文本质量,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强立法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公众参与立法积极性;深入调研市情,了解地方特色;加强立法评估工作;加强立法备案审查。

黄慧诚,钟奇振[5](2021)在《绿色发展立潮头——广东三年污染防治攻坚战纪实》文中认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碧水蓝天激荡新时代绿色发展巨澜。2020年岁末,广东碧水攻坚战东莞前线传来捷报,监测数据显示,历经一年考验,该市原有3个劣Ⅴ类国考断面水质全面消除劣Ⅴ类。至此,广东胜利宣告,全省原有9个劣Ⅴ类国考断面全部"清零",水环境质量实现重大改善。让广东人时刻牢记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2018年10月,总书记在广东考察调研时,要求广东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彼时广东还有9个劣Ⅴ类国考断面记挂于心。

刘学[6](2020)在《我国南部城市水环境特征解析与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文中提出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问题日渐突出,城市水体急需治理。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该地区城市水环境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类型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进行总结,对其污染成因与影响因素进行解析,提出该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及分步分阶段技术路线图。我国南部地区包括广东、福建、广西、海南、香港、澳门和台湾在内的全部地区。该地区以低山丘陵为主,年降雨量几乎是全国的2倍;人口密集,城镇化率高,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6%,人口约占全国的15%;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以二、三产业并重,人均收入几乎是全国的2.3倍,但区域发展非常不均衡。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城市总体水质达标率为63%,城市水环境总体污染严重。从时空特征分析,该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存在显着的时空特征,大部分城市新老城区之间也表现出较强的污染空间特性,主要与汛期降雨、人类活动和排水体制有关。空间因子分析与与污染源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城市污染主控因子为氨氮、总磷和溶解氧,主要污染来源为城市降雨径流、生活排污、工业排污和老城区合流制溢流。在该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和污染问题的基础上,筛选出适用于该地区不同城市的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水环境污染削减负荷分配模型和城市河流生态流量核算方法;依据城市水环境污染治理分类表单,选取适用于该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控制技术;评估该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控制技术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后的方案效益,给出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结合现有的城市区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体系及预期,提出近期与中长期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本研究成果对于该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总体调控、水环境质量改善意义重大,可为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或类似城市水环境的综合整治提供技术和政策支持。

杨角[7](2020)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文中指出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促进城市发展绿色转型,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当前在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所要面临的一个重大而又紧迫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同时也是今后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和必然趋势。本文通过综合借鉴政治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以及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学科相关重要理论和研究范式,基于比较客观而又丰富详实的数据资料,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灰色关联度评价法、案例研究法以及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历史演变历程、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及其可能的原因、我国绿色城镇化的理论机理、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实践经验总结及其对我国的借鉴启示以及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和现实路径等诸多重要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科学、客观深入、细致严谨地分析、论证和研究。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历程可分为起步发展阶段、稳步发展阶段、深入发展阶段以及蓬勃发展阶段等四个阶段;人口压力问题、资源短缺问题、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以及城镇布局不当与规模结构不合理问题是现阶段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资源环境承载力薄弱的现实国情、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经济利益驱动、过快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速度、城镇化建设重心偏离以及部分城镇居民环保意识观念淡薄、我国民间环保公益组织力量薄弱、新闻媒体与舆论监督作用略显不足等均是造成当前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与挑战的客观原因。第二,与传统城镇化不同,绿色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追求更高层次的绿色城市建设,从而推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发展。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能够优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这是通过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整体向下移动或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左移两种途径来实现的;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系统具有优化或胁迫作用。反过来,生态环境系统对城镇化同样具有促进或约束作用。城镇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两大系统之间这种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交互耦合关系就构成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内在运行机理;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发展演变可划分为绿色治理阶段和绿色文明阶段两个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城镇绿色发展方式不尽相同。第三,从2012—2017年: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虽然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整体不高;该阶段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整体呈现波浪式上升趋势,并且可明确划分为三个演变阶段;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基本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总体格局,并且这一总体格局尚未出现较大改变,东部地区城市绿色发展实力依然最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城市绿色发展实力依然相对较弱,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表现出较大的区域不平衡性和空间分异性,梯度分布特征较为显着;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状况呈现出显着的规模特征,城市规模越大,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状况就越好;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状况还呈现出显着的行政级别特征,城市行政自主性权利越大,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状况就越好。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和政府环境规制是影响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因素、技术创新因素和政府环境规制因素对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对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有着不显着的负向影响。第四,国外绿色城镇化实践起步较早,目前其已积累起极为丰富的成功经验。这些国家既包括美国、日本、德国、瑞典、丹麦、挪威、瑞士、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众多发达国家,同时也包括巴西、南非等部分发展中国家。北京、上海和贵阳是国内践行绿色城镇化理念和实践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它们在这方面起步较早,发展水平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并且已经积累起了比较丰富的成功经验。总结与分析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实践的共同经验与普遍规律对今后推动我国绿色城镇化实践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第五,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在绿色城镇化发展中的关系、要高度重视绿色城市规划的重要引领作用、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政府重要的引导作用、要构建与绿色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绿色产业结构、要全力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城市管理与运营、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在绿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来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以及要以系统思维全面推进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是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必须要遵循的九大基本原则。第六,绿色城镇化建设与发展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路径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层次目标路径共同组成的有机统一体。促进经济绿色转型升级、大力弘扬绿色生态文化、着力推动社会绿色进步发展以及切实改善与修复生态环境是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终极目标实现的有效路径。本文最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研究视角创新。城镇化问题和绿色发展问题是当前国内外学界研究中的两个重点问题和热点问题。以往绝大多数学者都是单独研究这两个问题,要么是单独研究城镇化相关问题,要么是单独研究绿色发展相关问题,较少有学者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做一交叉研究。本文试图将城镇化问题和绿色发展问题这二者结合起来,基于现阶段我国绿色发展这一全新的现实背景,站在绿色发展这一全新的研究视角下重新审视和看待我国城镇化问题,着重研究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其实现路径问题,以期取得与以往研究成果有所不同的新的研究观点和研究结论,进一步指导今后我国绿色城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就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因此,本文最重要和最突出的创新之处就在于研究视角创新。第二,研究方法创新。以往大多数学者在对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和综合评价过程中,绝大多数都选择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TOPSIS法等综合评价方法,鲜有学者使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正是基于这一考虑,并且考虑到研究方法的适用性问题,本文选择使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对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和综合评价。因此,研究方法创新就成为本文的一点创新之处。第三,研究观点创新。本文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观点。具体如下:一是,城镇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两大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交互耦合关系构成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内在运行机理。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发展演变可划分为绿色治理阶段和绿色文明阶段两个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城镇绿色发展方式不尽相同。二是,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呈现出显着的规模特征和行政级别特征:城市规模越大,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越高;城市行政级别越高,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也越高。三是,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也要重视发挥政府的重要引导作用,要将二者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向前发展。四是,要以城市管理与运营方面的不断创新持续推动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五是,要促进信息化和绿色城镇化融合发展,以信息化引领和推动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这些新观点也是本文的一点创新之处。第四,评价指标体系创新。本文在对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与综合评价过程中,是在对绿色城镇化概念内涵重新界定并基于对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借鉴的基础上,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动态性、典型性与可比性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构建了与其他研究成果有所不同的由经济发展、资源高效、环境友好和社会进步等4个一级指标及其所属20个二级指标所组成的比较全面的、科学合理的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在该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对2012—2017年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度与综合评价,这就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

梁杏桃[8](2020)在《广东清源水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广东清源水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5月,作为清远市市属一级全资国有企业,在市政府和市国资委的指导下,以高度的责任感承担起市内二十多项的民生工程项目的投资建设,初步完成了市里交办的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建设成了市区最大的自来水厂——江南水厂,保障了市区用水需求。同时,经过近八年的发展,广东清源水业有限公司的资产从1亿元提高到28.5亿元,收入从0到去年的2.4亿元,公司不断发展壮大,业务范围不断拓展,成功从融资平台的角色转变成实体企业,成为市国资系统内表现较为出色的一员。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公司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其中表现比较突出的是其主营业务收入较为单一,过于依赖河砂生产经营业务,河砂公司的收入占了公司总收入80%以上,其他业务表现并不突出,且暂时在市场上并无太大竞争力。即使是具有天然垄断属性的自来水业务,也由于市里多年前自来水私有化而尚未发挥其利润增长点的作用。河砂业务受政府政策影响很大,若政府政策有变,该业务收入将大受影响,若公司无其他可靠的收入来源,则公司极有可能收入无法支撑支出,将无法存续下去。因此,本文将探讨广东清源水业有限公司在面对上述情况时,如何结合现有政策及市场情况制定发展战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从国有企业改革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方针政策出发,结合清远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初步方案及广东清源水业有限公司的发展概况,说明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以及有何研究意义。接下来,本文基于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阐述了研究方法及内容,具体介绍公司的发展过程和现状,说明了公司各组成部分及简要情况,论述了企业在国企改革背景下的发展需求。其次,本文阐述了广东清源水业有限公司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从公司自身查摆问题,分析问题成因。接着,本文分析了企业所面临的的外部宏观环境、外部产业环境和内部环境,并采用SWOT分析对上述内容的优缺点进行分析,认为公司所面临的情况是:机会大于威胁,优势优于劣势。因此,本文结合SWOT分析结果明确了广东清源水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是目标什么,并提出了以多元化战略为主,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辅的战略选择,并因应战略选择制定了实施方案。最后,根据战略实施方案,提出了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兼顾长远与短期发展需求,打好公司发展目标的资金及人才保障等基础。因此,广东清源水业有限公司面对国企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应该根据环境变化及自身实际情况,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刘亚晶[9](2020)在《基于人地关系的广东省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区域协调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取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进一步要求优化区域互助和深化区域合作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然而长期以来,不管是在全国层面还是在区域层面都面临着“不协调、不平衡、不持续”的重大挑战,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如何通过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安排区域内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资源利用间的发展关系,区域间形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持续承载的发展新格局,已经成为当前区域发展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人地关系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反馈,包含了多功能的地理环境与多层次的人类活动主体的相互作用、彼此渗透与双向生成;区域协调是指在既定的条件和环境下,各区域之间发展机会趋于均等,发展利益趋于一致,总体上处于发展同步、利益共享的相对协调状态,区内通过良性竞争与紧密合作形成一个相互促进、协同的有机整体。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明确要求广东加快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实现优势互补的差异化协调发展。然而广东省因其固有的“核心-外围”空间结构,区内发展差异较大,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典型性、迫切性和全局性。改革开放之后,省内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各地级市之间的空间竞争与合作的相互作用愈发紧密,整体上看各区域内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的耦合度逐渐提高,但山区地区耦合度低于沿海地区;不同区域协调发展的能力在逐渐增强,但是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水平正在逐渐拉大,珠三角地区协调发展水平显着高于省域外围地区,区域间的不平衡发展问题亦愈加突出。因此,作为我国经济第一强省,广东需要深入实践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针对省内区域发展失衡的问题,在优化创新粤港澳大湾区、强化粤东西北支持力度,特别是区域发展的空间政策调控方面开展体制机制创新,破解后发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以及工业化、城镇化新格局,率先构建海陆一体、陆海协调的海岸带经济发展新空间。本研究以广东省为案例,在梳理其人地关系区域演进规律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模型、建立评价体系,测度区域发展协调性的时空分异,探求其区域协调发展的调控机理并提出优化调控的政策建议,是有效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实践。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7个章节:第1章,绪论。从区域发展失衡、人地空间矛盾的现实问题和理论诉求出发,提出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阐明开展广东省人地关系空间协调性研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并对本文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进行说明,搭建整体结构安排,明晰研究技术路线。第2章,相关理论与研究进展。对本文涉及的人地关系、区域协调、调控机理等基本概念进行辨析,界定研究对象,对人地关系协调、区域发展规划、产业空间布局、城镇化与公共服务、资源环境承载力等相关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对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述。第3章,研究区域、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从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等方面介绍研究区域的概况,并对研究区域的划分和选择的缘由进行交代,介绍本文的数据来源和数据处理方法。在此基础上,分别构建区域综合发展、协调发展的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说明各项指标的具体意义并利用熵值法确定其影响权重的大小。第4章,广东省人地关系的区域分异研究。结合定性和定量研究,从时间维度对广东省区域人地关系演进规律进行梳理,从地级市和四大区域两个空间维度剖析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以及综合发展的状况,进一步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四个方面对广东省人地关系的空间规律和特征进行分析,探究广东省人地关系的时空结构格局。第5章,广东省区域发展协调性的时空测度。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评价广东省不同区域内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耦合度和协调度的时空分布,构建人地关系空间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全省经济、社会、环境、资源4个子系统以及综合发展的空间协调发展状况,并总结区域协调发展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第6章,广东省区域协调发展调控机理与政策建议。基于前文相关章节的研究基础,利用地理加权回归和地理探测器分析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机制,对广东省近年来发布和实施的区域调控规划政策及驱动力进行评估和解析,对现有区域政策实施效果、作用机制进行研判,从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共建、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和海陆统筹等方面提出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第7章,结论与展望。归纳总结主要的研究结论,并说明研究可能的创新点,以及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研究表明:①广东省区域综合发展状况区域差距较大,珠三角地区综合发展状况较好且长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粤北山区综合发展状况波动较大,粤东地区和粤西地区综合发展状况较差;②广东省区域发展差距持续扩大的速度放缓,珠三角地区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水平在不断提高,粤东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事业增长较快,与珠三角地区的差距在不断缩小;③广东省各区域内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协调性、均衡性较低,区域间协调发展矛盾仍然突出,需要衔接都市圈和大湾区建设,从基础设施、产业共建、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和海陆功能等方面进行优化调控。

杨青[10](2019)在《环境治理中的政策扩散研究 ——基于广东“河长制”报道的新闻框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就是政府生态环境治理,大众媒体在环境治理政策扩散上发挥重要作用。文章结合创新扩散理论分析了“河长制”政策的扩散特点。并运用框架理论对《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信息时报》《新快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六家广东影响力较高的报纸,在2007年-2017年十年间与“河长制”政策相关的报道,结合半结构式访谈了解媒体记者对“河长制”的认知框架,从内容研究的角度来看“河长制”的媒体报道框架,以及综合分析媒体在“河长制”的扩散过程中主要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起到怎样的作用。研究发现,“河长制”政策在广东扩散的主要动力来源于上级政府的强制推广,标志为2013年广东省环保厅出台的《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2013-2020年)》。“河长制”政策在大众媒体中的扩散呈现出“区域间的公共政策位移扩散——自下而上的吸纳辐射扩散”的扩散模式,兼具强制、学习与基于区域性交流网络的社会化的特点。政策扩散主体为政府官员,媒体作为第三方积极参与到政策的推行中,并促进了政策的完善,对“河长”的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

二、创新清远市区水环境设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新清远市区水环境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1)粤北生态发展区定位下清远绿色发展的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清远市绿色发展现状
    1.1 自然地理概况
    1.2 社会经济概况
    1.3 生态环境概况
    1.4 资源利用概况
    1.5 绿色政策概况
    1.6 绿色金融概况
2 清远市绿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经济规模较小,经济增长方式需转型
    2.2 政府的统筹协调机制有待健全
    2.3 企业的环境社会责任意识缺乏
    2.4 社会公众的生态道德意识薄弱
3 推进清远市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推进经济转型,优化产业结构
    3.2 合理规划,整体提升城市绿色发展水平
    3.3 完善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开展绿色创新
    3.4 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公众社会道德意识

(2)存量规划视角下的中观层面城市设计导则管控体系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标题释义
        1.2.1 存量规划
        1.2.2 中观层面城市设计导则
        1.2.3 管控体系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综述
        1.4.1 国内研究综述
        1.4.2 国外研究综述
        1.4.3 现状研究问题思考
    1.5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我国中观层面城市设计导则的发展综述
    2.1 中观层面城市设计导则的发展历程
        2.1.1 导则的萌芽阶段(1980-1994)
        2.1.2 导则的初创阶段(1995-2004)
        2.1.3 导则的提升阶段(2005-2010)
        2.1.4 导则的转型阶段(2011至今)
    2.2 中观层面城市设计导则的理论成果梳理
        2.2.1 编制程序
        2.2.2 管控内容
        2.2.3 运作流程
        2.2.4 理论成果研究小结
    2.3 实践成果的职能特征研究
        2.3.1 作为指标推演的工具
        2.3.2 作为形态导控的方案
        2.3.3 作为评估管理的指南
    2.4 四十年导则研究总结
    2.5 增存量时期的导则发展问题成因研究
        2.5.1 增量规划时期的导则发展问题研究
        2.5.2 存量规划时期的导则发展问题研究
        2.5.3 导则发展问题的启示
第三章 存量规划背景下的中观层面城市设计导则研究
    3.1 存量规划时期中观层面城市设计导则的影响因素分析
        3.1.1 城市经济内涵变化所带来的问题
        3.1.2 土地产权特征变化所带来的问题
        3.1.3 两大因素变化特征对导则编制工作的思考
    3.2 我国存量发展阶段的导则样本成果研究
        3.2.1 规划目标类型研究
        3.2.2 文本结构特征研究
        3.2.3 样本管控模式研究
        3.2.4 样本指标构成研究
        3.2.5 指标编制特征研究
        3.2.6 样本目标类型与指标编制特征关系分析
    3.3 存量时期样本成果所存在的管控问题
        3.3.1 导则管控思路存在滞后
        3.3.2 公共要素赋值形式模糊
        3.3.3 “成果落地”机制缺失
第四章 存量发展背景下中美两国导则管控体系对比研究
    4.1 追本溯源:国外经验研究对我国存量阶段的导则发展意义
    4.2 美国规划体系发展背景梳理
        4.2.1 1916年:《区划法》的诞生
        4.2.2 1961年:《区划法》的矛盾
        4.2.3 2000年:《精明准则》的诞生
    4.3 《精明准则》与我国中观层面城市设计导则发展相关性研究
        4.3.1 发展背景关联性分析
        4.3.2 管控对象相关性研究
        4.3.3 管控尺度相关性研究
    4.4 《精明准则》体系下的实践成果管控策略研究
        4.4.1 样本规划目标研究
        4.4.2 文本结构特征研究
        4.4.3 管控模式特征研究
        4.4.4 样本指标构成研究
        4.4.5 指标编制特征研究
    4.5 存量规划背景下我国导则与《精明准则》实践案例的对比分析
        4.5.1 规划目标差异性分析
        4.5.2 文本结构差异性分析
        4.5.3 管控模式差异性分析
        4.5.4 样本指标构成及编制特征差异性分析
    4.6 《精明准则》的差异之处对我国存量规划导则研究工作的启示
        4.6.1 模块单元增强了管控工作的灵活性
        4.6.2 横断面类型提升了指标之间的关联性
        4.6.3 指标编制形式体现了管控的公共性
        4.6.4 机构组成保障了运作流程带来的公正性
        4.6.5 豁免机制强化了成果的兼容性
第五章 存量规划时期中观层面城市设计导则管控体系建构
    5.1 存量规划时期的导则目标定位
    5.2 存量规划时期的管控模式变革
    5.3 存量规划时期的文本结构重塑
    5.4 存量规划背景下的指标内容重构
        5.4.1 我国规划体制对导则的编制成果要求解析
        5.4.2 导则管控指标构成
    5.5 存量规划时期的指标编制形式建构
        5.5.1 土地开发类指标编制形式变化
        5.5.2 建筑风貌类指标编制形式变化
        5.5.3 公共空间类指标编制形式变化
        5.5.4 场所景观类指标编制形式变化
        5.5.5 运作机制类指标编制形式变化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3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图片索引
表格索引
附录A:二十四部导则编制背景汇总表
附录B:二十四部导则目录内容汇总表
附录C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及设计

(3)粤北清远黄布村既有乡村风貌及景观适宜性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1.3 地域背景
    1.2 概念界定及辨析
        1.2.1 概念界定
        1.2.2 相关概念辨析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
        1.4.1 乡村风貌及景观适宜性改造内涵
        1.4.2 乡村风貌及景观面临的问题与成因剖析
        1.4.3 乡村风貌及景观适宜性改造策略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和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乡村风貌及景观适宜性改造内涵
    2.1 乡村风貌及景观适宜性改造范畴
        2.1.1 生态环境适宜性改造
        2.1.2 聚落环境适宜性改造
        2.1.3 生产环境适宜性改造
        2.1.4 文化形式适宜性改造
    2.2 乡村风貌及景观适宜性改造方式
        2.2.1 动态改造
        2.2.2 微改造
    2.3 适宜性改造应关注的层面
        2.3.1 生活与创作的关系
        2.3.2 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2.3.3 多元与具体的关系
    2.4 适宜性改造原则
        2.4.1 整体性原则
        2.4.2 原真性原则
        2.4.3 在地性原则
        2.4.4 时代性原则
        2.4.5 渐进性原则
        2.4.6 可持续性原则
        2.4.7 参与性原则
        2.4.8 经济性原则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相关案例解读分析
    3.1 台湾桃米生态村
    3.2 南京李巷
    3.3 日本水上町
    3.4 韩国甘川洞文化村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粤北清远黄布村既有乡村风貌及景观现状调研分析
    4.1 黄布村相关背景
        4.1.1 区位及村落历史
        4.1.2 自然环境概况
        4.1.3 经济条件概况
        4.1.4 历史文化概况
    4.2 黄布村风貌及景观现状
        4.2.1 自然生态风貌及景观环境
        4.2.2 聚落生活风貌及景观环境
        4.2.3 经济生产风貌及景观环境
        4.2.4 历史文化风貌及景观环境
    4.3 黄布村既有乡村风貌及景观现状问题与成因剖析
        4.3.1 黄布村既有乡村风貌及景观现状问题
        4.3.2 黄布村既有乡村风貌及景观现状问题成因剖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粤北清远黄布村既有乡村风貌及景观适宜性改造策略
    5.1 自然生态风貌及景观适宜性改造
    5.2 聚落生活风貌及景观适宜性改造
        5.2.1 聚落空间适宜性改造
        5.2.2 既有建筑适宜性改造
        5.2.3 环境设施适宜性改造
    5.3 经济生产风貌及景观适宜性改造
        5.3.1 产业景观营造
        5.3.2 绿灰色生产性基础设施景观营造
    5.4 历史人文风貌及景观适宜性改造
        5.4.1 物质层面
        5.4.2 非物质层面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6.2.1 不足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
致谢

(4)广东省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文本质量分析 ——以三个城市为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第2章 广东省设区的市地方立法宏观分析
    2.1 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特征
    2.2 设区的市的地方立法权历史演变脉络
    2.3 广东省设区的市地方立法宏观情况分析
        2.3.1 关于广东省设区的市地方立法事项的分析
        2.3.2 关于立法积极性与GDP总量关系的分析
        2.3.3 关于区域立法积极性的分析
        2.3.4 关于立法调整对象的分析
第3章 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文本质量评估标准
    3.1 合法性
        3.1.1 立法主体的合法性
        3.1.2 立法权限的合法性
        3.1.3 立法程序的合法性
        3.1.4 立法内容的合法性
    3.2 合理性
        3.2.1 权责配置要合理
        3.2.2 权利与义务配置要合理
        3.2.3 赏罚配置要合理
    3.3 可操作性
        3.3.1 权利性规则的明确性
        3.3.2 义务性规则的明确性
        3.3.3 程序性规则的明确性
        3.3.4 法律责任规则的明确性
    3.4 地方特色
        3.4.1 考量地域内特殊因素
        3.4.2 针对性地解决地方事务
        3.4.3 创新性执行上位法
    3.5 技术性
        3.5.1 立法结构的技术性
        3.5.2 立法语言的技术性
第4章 广东省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文本质量问题分析
    4.1 个别地方性法规合法性不足
    4.2 一些地方性法规合理性不足
    4.3 有些地方性法规可操作性有待提高
    4.4 地方性法规地方特色弱
    4.5 部分地方性法规立法技术欠佳
第5章 提高广东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文本质量的措施
    5.1 加强立法人才队伍建设
        5.1.1 加强设区市的人大立法人才配备与培养
        5.1.2 加强各方面立法人才引进与合作
    5.2 提高公众参与立法的积极性
        5.2.1 增强公众参与立法的内在动力
        5.2.2 拓展公众参与立法的途径
    5.3 强化市情调研挖掘地方特色
        5.3.1 立法调研组成员配置要合理
        5.3.2 立法调研要注重倾听各方面声音
    5.4 加强立法评估
        5.4.1 加强立法前评估
        5.4.2 加强立法后评估
    5.5 加强备案审查
        5.5.1 明确备案审查主体责任
        5.5.2 健全公众参与备案审查的工作制度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后记

(5)绿色发展立潮头——广东三年污染防治攻坚战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思想引领高位推动 开辟广东生态环境保护新境界
    前所未有的重视
    前所未有的力度
    前所未有的投入
绿色发展源头防控 推动经济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环保引领,让发展更高效
    优化布局,让发展更充分
    清洁能源,让发展更低碳
    环境再造,让发展更添力
人民至上治污攻坚 增强人民群众环境改善获得感
    示范引领,打好蓝天保卫战
    治差水、保好水,打好碧水攻坚战
    吃得放心、住的安心,打好净土防御战
法治环保全民环保 提升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法治环保强保障
    全民环保齐参与
    科技环保显威力
    低碳环保新征程

(6)我国南部城市水环境特征解析与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和综合整治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研究进展
        1.2.2 国内外城市水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研究进展
    1.3 课题来源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概况及污染特征解析
    2.1 我国南部地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降雨特征概况
        2.1.3 人口经济概况
        2.1.4 基础设施概况
        2.1.5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分类
    2.2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现状
        2.2.1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资源现状
        2.2.2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质量现状
        2.2.3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污染物排放量
    2.3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解析
        2.3.1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河流污染时空特征
        2.3.2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内湖污染时空特征
        2.3.3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时空特征解析
    2.4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关键因子识别和成因解析
        2.4.1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关键因子识别
        2.4.2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源解析
        2.4.3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问题诊断
    2.5 本章小节
3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
    3.1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编制方法
        3.1.1 方案编制指导思想
        3.1.2 方案目的及适用范围
        3.1.3 方案编制原则与依据
        3.1.4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目标的确定
        3.1.5 方案编制的步骤与方法
    3.2 城市水环境功能区划和水环境目标的确定
    3.3 城市水环境容量及污染物削减负荷分配
        3.3.1 计算方法及分配模型的选取
        3.3.2 水环境容量方法比选
        3.3.3 污染物负荷削减分配模型比选
        3.3.4 实际案例
    3.4 城市水环境生态流量核算
        3.4.1 生态流量核算方法选取原则
        3.4.2 城市河流生态流量核算方法
        3.4.3 实际案例
    3.5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控制方案
        3.5.1 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点源污染控制方案
        3.5.2 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面源污染控制方案
        3.5.3 城市水体水质改善与提升控制方案
        3.5.4 城市节水方案
    3.6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控制方案效益分析
        3.6.1 经济效益分析
        3.6.2 环境效益分析
        3.6.3 实际案例
    3.7 本章小节
4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
    4.1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编制方法
        4.1.1 技术路线图编制目的
        4.1.2 技术路线图编制原则与依据
        4.1.3 技术路线图编制方法
    4.2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制定方法研究
        4.2.1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时间轴的确立
        4.2.2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需求和战略任务分析
        4.2.3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未来技术发展重点
    4.3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
    4.4 本章小节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副导师简介
致谢

(7)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框架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
    2.2 国内文献
    2.3 文献简要评述
第三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城镇化
        3.1.2 “城镇化”与“城市化”概念辨析
        3.1.3 新型城镇化
        3.1.4 绿色发展
        3.1.5 绿色城镇化
        3.1.6 耦合
    3.2 相关理论介绍
        3.2.1 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思想
        3.2.2 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
        3.2.3 可持续城镇化理论
        3.2.4 生命周期理论
        3.2.5 系统理论
        3.2.6 PSR框架模型
第四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历史、面临问题及原因剖析
    4.1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历程
        4.1.1 起步发展阶段
        4.1.2 稳步发展阶段
        4.1.3 深入发展阶段
        4.1.4 蓬勃发展阶段
    4.2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4.2.1 人口问题影响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2.2 资源问题限制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2.3 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2.4 城镇布局不当与规模结构不合理问题严重影响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3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面临问题的原因剖析
        4.3.1 资源环境承载力薄弱的现实国情
        4.3.2 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
        4.3.3 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4.3.4 经济利益驱动
        4.3.5 过快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速度
        4.3.6 城镇化建设重心偏离
        4.3.7 其他原因
第五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的理论机理分析
    5.1 绿色城镇化的理论依据
        5.1.1 绿色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5.1.2 绿色城镇化的基本特征
    5.2 绿色城镇化的库兹涅茨分析
        5.2.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5.2.2 绿色城镇化优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5.3 绿色城镇化的作用机理分析
        5.3.1 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作用机理
        5.3.2 生态环境系统对城镇化的作用机理
        5.3.3 绿色城镇化的运行机理
    5.4 绿色城镇化的动态演化分析
        5.4.1 城镇化与环境压力关系的动态分析
        5.4.2 绿色城镇化演变的阶段分析
第六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6.1 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1.2 指标体系的构成及其依据
    6.2 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的方法选择
        6.2.1 评价方法选择
        6.2.2 权重的确定
        6.2.3 评价样本选择
        6.2.4 数据来源
    6.3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分析
    6.4 中国绿色城镇化影响因素分析
        6.4.1 研究假设与影响因素指标选取
        6.4.2 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6.4.3 回归结果与分析
第七章 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发展的案例研究
    7.1 国外绿色城镇化实践经验
        7.1.1 德国埃朗根
        7.1.2 瑞典马尔默
        7.1.3 美国伯克利
        7.1.4 日本北九州
        7.1.5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
        7.1.6 巴西库里蒂巴
        7.1.7 南非约翰内斯堡
    7.2 国内绿色城镇化实践经验
        7.2.1 北京
        7.2.2 上海
        7.2.3 贵阳
    7.3 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实践发展共同经验总结
第八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原则、路径与对策
    8.1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
        8.1.1 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在绿色城镇化发展中的关系
        8.1.2 要高度重视绿色城市规划的重要引领作用
        8.1.3 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政府重要的引导作用
        8.1.4 要构建与绿色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绿色产业结构
        8.1.5 要全力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8.1.6 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城市管理与运营
        8.1.7 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在绿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8.1.8 要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来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8.1.9 要以系统思维全面推进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8.2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实现路径
        8.2.1 促进经济绿色转型升级
        8.2.2 大力弘扬绿色生态文化
        8.2.3 着力推动社会绿色进步发展
        8.2.4 切实改善修复生态环境
    8.3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8.3.1 加快构建绿色产业结构,大力推动城镇经济发展
        8.3.2 着重加强城市绿色发展薄弱环节投入与建设
        8.3.3 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区域城市绿色发展政策
        8.3.4 不断优化城镇布局,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8.3.5 适当减少城市行政层级,适度扩大城市自主权
        8.3.6 高度重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修复工作
第九章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不足及未来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A 2012—2017年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广东清源水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第2章 广东清源水业有限公司发展现状和问题分析
    2.1 公司发展概况
    2.2 广东清源水业有限公司发展现状评价
    2.3 广东清源水业有限公司公司发展存在的问题
    2.4 广东清源水业有限公司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3章 广东清源水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环境分析
    3.1 广东清源水业有限公司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3.2 广东清源水业有限公司发展的内部环境分析
    3.3 广东清源水业有限公司发展的SWOT分析
第4章 广东清源水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制定及实施
    4.1 广东清源水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的目标
    4.2 广东清源水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的选择
    4.3 广东清源水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
    4.4 广东清源水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人地关系的广东省区域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相关基础理论与研究进展
    2.1 理论基础与概念体系
        2.1.1 相关概念
        2.1.2 理论基础
    2.2 国外研究进展
        2.2.1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研究
        2.2.2 区域人地关系协调研究
        2.2.3 区域协调发展调控研究
    2.3 国内研究进展
        2.3.1 区域人地关系协调研究
        2.3.2 主体功能区与协调发展研究
        2.3.3 空间布局与区域协调研究
        2.3.4 区域协调发展调控研究
    2.4 研究评述
    2.5 本章小结
3 研究区域、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
    3.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3.1.1 研究区域概况
        3.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1.3 选择的缘由
    3.2 区域综合发展与协调发展评价模型
        3.2.1 区域发展水平测度
        3.2.2 耦合度评价模型
        3.2.3 协调度评价模型
        3.2.4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3.3 区域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3.3.1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3.3.2 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3.3.3 社会进步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3.3.4 环境保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3.3.5 资源利用状况评价指标体系
    3.4 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3.4.1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3.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4.3 数据测算与预处理
    3.5 本章小结
4 广东省人地关系的区域分异研究
    4.1 区域人地关系演进
        4.1.1 区域人地关系演进规律
        4.1.2 广东区域人地关系演进阶段划分
    4.2 各地级市人地关系时空分异
        4.2.1 经济发展水平时空分异
        4.2.2 社会进步水平时空分异
        4.2.3 环境保护质量时空分异
        4.2.4 资源利用状况时空分异
        4.2.5 区域综合发展时空分异
    4.3 四大区域人地关系概况
        4.3.1 珠三角地区
        4.3.2 粤东地区
        4.3.3 粤西地区
        4.3.4 粤北地区
    4.4 四大区域人地关系时空分异
        4.4.1 经济发展空间
        4.4.2 社会进步空间
        4.4.3 环境保护空间
        4.4.4 资源利用空间
    4.5 本章小结
5 广东省区域发展协调性的时空测度
    5.1 区域内部协调发展时空测度
        5.1.1 区域内部发展耦合度时空分布
        5.1.2 区域内部发展协调度时空分布
    5.2 区域间经济发展协调性时空测度
        5.2.1 经济发展指数的构建
        5.2.2 经济发展的全局空间相关性
        5.2.3 经济发展的局域空间相关性
    5.3 区域间社会发展协调性时空测度
        5.3.1 社会发展指数的构建
        5.3.2 社会发展的全局空间相关性
        5.3.3 社会发展的局域空间相关性
    5.4 区域间环境发展协调性时空测度
        5.4.1 环境发展指数的构建
        5.4.2 环境发展的全局空间相关性
        5.4.3 环境发展的局域空间相关性
    5.5 区域间资源发展协调性时空测度
        5.5.1 资源发展指数的构建
        5.5.2 资源发展的全局空间相关性
        5.5.3 资源发展的局域空间相关性
    5.6 区域间综合发展协调性时空测度
        5.6.1 综合发展指数的构建
        5.6.2 综合发展的全局空间相关性
        5.6.3 综合发展的局域空间相关性
    5.7 区域协调发展成效与问题
        5.7.1 区域协调发展取得的成效
        5.7.2 区域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5.8 本章小结
6 广东省区域协调发展调控机理与政策建议
    6.1 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机制
        6.1.1 区域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
        6.1.2 区域协调发展的地理探测
    6.2 区域协调发展调控机理分析
        6.2.1 珠三角地区
        6.2.2 粤东地区
        6.2.3 粤西地区
        6.2.4 粤北地区
    6.3 都市圈与大湾区建设调控区域协调
        6.3.1 都市圈建设调控区域协调
        6.3.2 大湾区建设调控区域协调
    6.4 广东省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建议
        6.4.1 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压缩区域时空距离
        6.4.2 探索区域产业共建,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6.4.3 补足公共服务短板,共享区域发展成果
        6.4.4 构建优质生态环境,协调人与自然关系
        6.4.5 统筹海陆功能衔接,打造一流湾区经济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可能的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层次分析法计算程序
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10)环境治理中的政策扩散研究 ——基于广东“河长制”报道的新闻框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2 研究设计
    2.1 内容分析法
    2.2 深度访谈法
3 “河长制”政策的扩散路径分析
    3.1 “河长制”在全国的扩散路径分析
    3.2 “河长制”在广东的扩散路径分析
4 “河长制”政策的报道框架分析
    4.1 “河长制”报道内容分析
    4.2 “河长制”报道框架分析
5 记者的认知框架分析
    5.1 记者的自我认知
    5.2 “河长制”的认知来源及媒介的认知取向
    5.3 新闻报道内容的设定及影响因素
6 结论与讨论
    6.1 “河长制”政策扩散的特点
    6.2 大众媒体的作用和呈现特点
    6.3 研究局限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1:内容分析文章列表
附录2:半结构式访谈提纲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四、创新清远市区水环境设想(论文参考文献)

  • [1]粤北生态发展区定位下清远绿色发展的现状分析[J]. 许美思.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04)
  • [2]存量规划视角下的中观层面城市设计导则管控体系建构研究[D]. 边泓溱. 广西大学, 2021(12)
  • [3]粤北清远黄布村既有乡村风貌及景观适宜性改造研究[D]. 梁志超.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4]广东省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文本质量分析 ——以三个城市为样本[D]. 林泳.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2021(12)
  • [5]绿色发展立潮头——广东三年污染防治攻坚战纪实[J]. 黄慧诚,钟奇振. 环境, 2021(01)
  • [6]我国南部城市水环境特征解析与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D]. 刘学.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7]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D]. 杨角. 西北大学, 2020(07)
  • [8]广东清源水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梁杏桃. 吉林大学, 2020(08)
  • [9]基于人地关系的广东省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 刘亚晶. 华中师范大学, 2020
  • [10]环境治理中的政策扩散研究 ——基于广东“河长制”报道的新闻框架分析[D]. 杨青. 暨南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创新清远市区水环境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