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同志任河南省委书记陈奎元同志调北京

李克强同志任河南省委书记陈奎元同志调北京

一、李克强同志任河南省委书记 陈奎元同志调北京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王明科[1](2018)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活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程中,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党诞生、成长、发展、壮大的见证,也是党面向未来实现新目标、夺取新胜利、铸造新辉煌的保证;而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则是这一重大政治活动的主体,他们以参与者和决策者的政治角色创造历史,也以这样的身份载入史册。从中共一大开始,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便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群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每个重要历史节点上,都发挥着重要的历史作用。而适应不同的历史环境、革命建设任务变化需要,每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在微观上,又呈现出不同的结构特点和个体风貌。更为重要的是,伴随着党的建设的不断加强,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全国代表大会制度的不断完善,代表制度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规范,从单一到系统的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而且,随着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深入推进,代表制度也需要持续改进和完善,以保证与其所承担的时代使命相适应。考察代表问题的历史发展,探究代表制度建设的未来走向,正是论文致力于研究的核心问题。论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后面部分共分为五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和阐述论文的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概念界定及主要文献史料、学术研究的情况、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点和重点难点等。第一章,主要研究中共一大至七大的代表问题。这七次代表大会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召开,按照重要性,代表制度建设的丰富程度,代表人数等方面的差别划分为四节进行阐述。中共一大代表是代表问题的起点,他们不仅参与了早期党组织的建立,而且亲手缔造了中国共产党,在一大召开期间,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创立了代表履职尽责的典范。中共二大是代表制度化的开端,代表中首次出现工人代表,体现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属性,由于人数较少,代表在大会上承担了各类角色。中共三大、四大期间,代表制度开始具体化,部分地区的代表产生开始采取选举的方式,而围绕着第一次国共合作问题,代表在大会议事时进行了激烈争论,思想分歧开始呈现。中共五大、六大时,面对大革命失败,代表们经历了五大时的迷茫,也经历了六大时的艰辛,在沉痛中反思,在逆境中崛起,开启了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新探索。中共七大时,中国共产党已经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全党上下思想空前统一,在这样的形势下,七大代表几经波折,最终共同成就了一次独立自主、团结奋进的代表大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代表问题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第二章,主要探讨八大至十一大的代表问题。这四次代表大会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召开的,根据历史背景的不同进行分别阐述。八大是新中国成立后召开的第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是党代表大会历史上唯一一次提出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大会。代表在大会上广泛发言,充分行使选举权,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意见建议。九大、十大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召开,受极“左”思潮影响,在代表推选、代表队伍结构和履职行为方面偏离正确轨道,出现许多偏差。中共十一大虽然没有实现拨乱反正,但对代表制度进行了初步恢复。代表问题在这一期间经历的挫折起伏,恰恰反映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性、根本性作用,对依规治党有重要启示。第三章,主要探讨十二大至十五大的代表问题。这四次代表大会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形成时期召开的,有着拨乱反正、实现党内生活正常化和规范化、不断加强党的建设的独特历史背景。在此期间,代表制度不仅得到恢复,而且实现了发展,特别是党内选举制度的建立,使得代表产生机制更加规范。代表的先进性标准条件不断提升,候补代表被取消,特邀代表设立,台湾省籍党员代表的选举过程更加规范,代表中党员干部比例总体趋于下降,生产和工作一线代表占比不断增加,代表结构更加科学合理。代表问题进入发展和完善的大好时期,无论是制度建设还是实践层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第四章,主要探讨十六大至十九大的代表问题。十六大党章对党的性质进行了新概括,“两个先锋队”的性质定位,对党员结构影响深远。从十六大开始,中央逐渐吸取地方常任制试点经验,探索加强代表制度建设,增强代表联系党员群众、发挥作用的途径,建立了以规范代表问题为核心的党内法规——代表任期制。代表的条件更加与时俱进,新社会阶层和新经济组织党员开始进入代表队伍,代表产生程序步骤更加规范,差额公示展现发扬民主新风貌。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下,代表资格审查在十九大时正向发力,传递了强烈的从严信号;而“党代表通道”的开放,也为代表履职增添了新的平台。第五章,主要对代表制度建设与代表作用发挥的路径选择进行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承担着为推进伟大事业,进行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提供坚强组织保证的重任。在这样的党情国情背景下,代表问题需要立足基础性、长期性和稳定型的本质属性,以全面从严理念为引领,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要求为指导思想,以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为动力源泉,以发扬党内民主为重要目标,深化代表制度建设,保持代表结构基本稳定,强化对代表政治素质的要求,推进代表提案制的实施,完善代表培训机制,建立党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统筹联络代表的日常工作机构,强化代表作用发挥。

陶克[2](2016)在《“编外雷锋团”是怎么叫响的》文中指出2014年5月25日,是邓州"编外雷锋团"一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们收到了中央办公厅调研室一封信。信中写道——邓州"编外雷锋团"的同志们:你们写给习近平总书记的信收到了。在离开雷锋的日子里,你们接过他的旗帜,踏着他的足迹,创建邓州"编外雷锋团",持之以恒地传承雷锋精神,推动学雷锋活动在中原大地蓬勃开展,你们的所作所为令人感动。相信在你们的影响下,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弘扬雷锋精神的队伍,积极

李锐[3](2013)在《我国省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研究 ——以近三次省级党政正职领导换届为例》文中认为自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工作重点逐渐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来,对干部的工作能力和素质水平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执政党的转型和新阶段政府工作重心的转移,干部选拔任用的标准和过程也相应地发生了较大的变革。2000年以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入了全面推进、深入发展的新阶段,这之后的三次省级党政领导换届调整便是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2000年)、《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2002年)、《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2009年)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的指导下进行的。本文依据省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制度基础,以2001年至2003年,2006年至2008年,2011年至2013年这三次省级党政领导干部换届过程为研究对象,以历次换届产生的新任省级党政正职领导为样本,选取“任职年龄”、“知识专业结构”、“性别组成”、“民族结构”、“地缘属性”、“任职路径”、“任职方式”等可以量化统计的指标对干部选拔任用的标准和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省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运作的有效性及其改革实践的进展情况,了解目前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从实证基础上对下一阶段的深入改革工作提供依据和思路。基于这些实证分析,本文得出了以下几个主要结论:第一,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受到制度及制度运行环境的共同约束和作用,在改革中不能忽视现实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三次换届结果所显示出的一些积极的改革成效并不能完全归因于制度,社会和经济、文化领域的变革也为改革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客观条件。第二,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在于明确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权力主体,亦即地方领导人事任免权的实际归属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推进干部选拔任用方式改革。三次换届结果表明,十多年来中央在省级党政干部选拔任用中享有实质话语权,委任制仍是干部的主要任职方式,选举的形式意义大于实质意义。第三,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改革的当务之急在于建构起系统完善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体系和科学合理的选拔任用机制作为改革的保障。制度设计和机制运作的核心是设定科学有效的“程序”和“规则”:在明确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权力主体、保障制度体系合法性的前提下,坚持以“系统性”、“有机性”、“可操作性”的原则来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体系;而选拔任用机制的构建则应遵循“竞争”、“民主”、“公开”等程序和规则,保障广大党员和人民选举权的有效行使。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吴海峰,苗洁,陈明星[4](2012)在《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的历程、成就与经验》文中提出本文提出,改革开放尤其21世纪以来,河南省实施"三化"协调发展战略,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走出了一条不以牺牲粮食和农业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文章梳理了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战略的提出、形成和完善的历史过程,分析阐述了河南省实施"三化"协调发展战略取得的巨大成就,系统总结了河南省实施"三化"协调发展战略的主要经验。

颜超[5](2012)在《政治典型的建构逻辑 ——以李连成为个案分析》文中认为政治典型是中国政治社会的一道“独特景观”,树立政治典型虽缘起于苏联,但随着前苏联的解体,政治典型的树立和宣传亦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在言论相对自由、宣传媒介民间经营的西方,推出体现统治阶级核心利益的典型也屡见不鲜,但从其社会政治功能和思想引导的目的来看,西方国家同我国树立政治典型的目的和社会功能是不可比拟的。中国的“政治典型”是在某一领域或者某一历史时期突显出来的、对于特定工作领域具有指引作用的范例,是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活的、形象的解释者,是活化了的时代精神、社会规范或政治主张。中国社会的树典型活动与政治权威关系密切,政治认同理论和符号权力理论为研究中国政治典型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采用“过程—事件”方法,通过讲述李连成如何当选为西辛庄村党支部书记,吃亏奉献,艰苦创业,带领西辛庄脱贫致富,逐步成长成为地方乃至全国性的政治典型,并当选全国十届、十一届代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代表和十七大中央主席团成员,河南省委委员、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候选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双料代表”、“农民第一人”这一具体事件的经过来展开中心论点的探讨,从典型自我成长过程、发现和界定典型、培养和树立典型、宣传和推广典型等方面,详细介绍政治典型给村庄和国家社会带来的影响及作用,运用政治认同理论和政治符号/象征理论对政治典型的建构活动进行剖析,以揭示政治典型的作用、实质和运作机制等。和谐社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需要建立社会自身运行、管理、协调、保障等一系列机制,还需要建立一套形成社会共识、协调价值观念、团结社会力量的社会认同机制。政治权威应该结合时代特征和实际国情,对传统文化和理想主义下的政治运作机制进行适当调整,兼顾政治权威、政治典型、社会民众三者的利益,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作为社会认同和治理的核心逻辑。

李亚兴[6](2012)在《目前村级党组织自身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农村工作,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不断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对农村的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但是城乡差距依然存在,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在进入21世纪以来,中央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决策,为实现社会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农村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而基层党组织建设又是全面推进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举措。进行基层党组织建设就是要发挥党在其中的领导作用,确保各项工作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从根本上保障农村建设的成功。农村基层党组织经历了长期的建设,为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宣传与落实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问题不断的暴露出来,由于一些党员干部的工作态度散漫、组织职能划分不够明确和组织建设投入不足,使得党在基层的领导核心地位被弱化,还有党风廉政、工作水平、组织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也使得农村的党政群关系出现了不和谐的状况,甚至一些地区的干群矛盾十分尖锐,成为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针对基层党组织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认识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处理农村建设问题与矛盾的重要解决方案。在目前基层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情况下,通过对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管理和选拔任用有助于加强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的建设。再者,可通过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完善组织分工、健全民主制度等对策,理顺基层党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的工作关系,为两者同心协力共同建设农村提供保障。要实现社会的全面小康,就必须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基层党组织要多举措并行,并加大重点帮扶力度,使得农村群众充分享受到社会主义建设物质与精神文明的成果,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九十年的风雨历程证明党之所以能够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并带领国家取得不断胜利的源泉在于创新,创新是党永葆青春的根本。所以在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到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时,基层党组织的工作理念、方式、组织设置、能力创新就成为适应社会发展新时期需要的必然要求。基层党组织的直接工作对象就是基层群众,因此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社会管理能力是融洽党与群众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否、基层工作的复杂等问题对于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基层党员干部应该提升修养与管理水平,识大体、顾大局的把基层工作做好,为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而努力。

谢建晓[7](2010)在《阎济民同志遗体送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举行》文中研究指明本报讯 (记者谢建晓)5月9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政协第六届河南省委员会主席阎济民同志的遗体送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阎济民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0年5月3日11时5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阎济民同志病重期间和逝

张俊梅,司志晓[8](2009)在《为文字立传 传中华文明》文中提出11月16日,中国文字博物馆正式开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了开幕式。作为“十一五”重大文化工程项目,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开馆再次引发公众的兴趣:为什么要建中国文字博物馆?如何推进这项文化工程的建设?众多馆藏文物和陈列文物从何而来等等?本报记者追踪新闻热点及其?

申朝明,聂震,苏迅,刘云鹏[9](2009)在《彰显文明 铸就永恒》文中指出三千年岁月长河,舞动着绵延起伏的文波字浪;几百世沧海桑田,积淀了中华文字的一脉相承。 汉字承载历史,历史演绎汉字。历史早已远去,祖先的文字却未消失,它已成为中国人世世代代的印记。 一片甲骨惊天下。19世纪末,在安阳殷墟地下沉睡了3000余年的甲?

赵冰[10](2008)在《中国现任高层党政领导干部职业成长阶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分析中国现任高层党政领导干部的传记资料,探寻现任高层党政领导干部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和职业经历特征对其职务升迁的影响,从而揭示中国现任高层党政领导干部职业成长各个阶段及其影响因素。本文探讨现任高层党政领导干部的职业成长阶段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促进中国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健康成长,建设一支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党政领导干部队伍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选取中国现任省部级正职及以上职务的党政领导干部为研究对象,抽取内容比较全面且连贯的185位党政领导干部的履历作为研究样本。以实证分析为主,运用事件史分析技术,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对中国现任高层党政领导干部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和职业成长经历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定量研究,揭示了中国现任高层党政领导干部职业成长的阶段性特征,并分别构建了党政领导干部职业成长适应期、积累期、成熟期的职务升迁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模型,模型的拟合度检验显示,实际数据与模型拟合较好。通过不同职业成长阶段的职务升迁影响因素模型的比较发现,在党政领导干部职业成长的早期,影响职务升迁的因素主要体现为党政领导干部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如出生年份、所学专业的科目等,但是伴随着党政领导干部的职业成长,人口统计学特征对于职务升迁的影响逐渐弱化,特别是职业生涯中后期,影响职务升迁的主要因素更多体现为党政领导干部的任职单位的工作性质、同一层级的任职时间长度、同级职位变动的次数等职业成长经历特征。

二、李克强同志任河南省委书记 陈奎元同志调北京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李克强同志任河南省委书记 陈奎元同志调北京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一、学科视角:代表问题是中共党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二、选题意义:丰富和深化中共制度史与人物史的研究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主要文献史料
        一、概念界定
        二、主要文献史料
    第三节 学术研究综述
        一、关于学术研究过程的概述
        二、关于学术研究内容的概述
        三、评价:关于学术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重点、创新点和难点
第一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代表问题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代表制度的初步确立
        一、做始也简:早期党组织的建立与一大的筹备
        二、星星之火:一大代表的产生方式与结构
        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一大代表的开创性履职实践
        四、制度发轫:二大党章首次规定代表人数由中央委员会确定
        五、结构变化:二大代表中开始出现工人身份的代表
        六、角色多元:二大代表承担的职能开始丰富化
    第二节 三大、四大:代表制度建设与履职实践情况
        一、代表制度内容开始具体化
        二、选举代表方式的采用与代表结构的多元化
        三、代表议事中的思想分歧与代表培训的萌芽
    第三节 五大、六大:大革命失败前后的代表制度的坚守
        一、背景:党的建设加强与代表大会制度的继续完善
        二、代表制度内容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
        三、代表队伍的壮大与代表结构导向的变化
        四、从迷茫到反思:大革命失败对代表履职尽责的影响
    第四节 七大前后:关于代表问题的自主探索与实践
        一、革命形势变化与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发挥
        二、中国共产党对代表制度的自主探索与完善
        三、七大代表的产生过程与全面审查
        四、“小长征”与代表选举权的行使
第二章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代表问题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后代表制度建设的历史背景
        一、“九月决议”与恢复、扩大党内民主生活
        二、“两个国会”论开启了代表制度建设的新阶段
        三、自下探索:地方党代表大会的实践及其意义
        四、八大“预演”:1955年党的全国代表会议
    第二节 八大期间:代表问题的发展与实践具有开创性
        一、全面执政条件下代表产生机制的巩固与完善
        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实施及其对代表制度的影响
        三、代表的结构特点——党员干部超八成
        四、代表履职展现积极、热烈、民主的良好会风
        五、极“左”思潮影响下的代表制度式微
    第三节 九大至十一大的代表问题
        一、九大代表推选偏离正确轨道
        二、十大代表推选工作继续错误路线
        三、九大、十大代表履职行为存在偏差
        四、九大、十大:代表制度的根基尚存
        五、十一大对代表制度初步恢复
        六、对九大至十一大期间代表问题的反思
第三章 改革开放初期至十五大的代表问题
    第一节 代表制度恢复与继续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思想与理论的拨乱反正
        二、党内政治生活逐步正常化与规范化
        三、党的建设:从“整党”到“从严治党”,再到“新的伟大工程”
    第二节 代表制度恢复与继续发展的具体内容及过程
        一、党代表大会制度的规范化建设与发展
        二、代表制度的恢复与发展
        三、党内选举制度的完善及对代表制度的影响
    第三节 十二大至十五大代表的产生
        一、代表先进性的标准衍变
        二、取消候补代表的制度设计,设置特邀代表
        三、代表的产生时间和选举单位
        四、选举代表的程序与方式
        五、台湾省籍党员代表的选举
        六、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人员结构及审查内容
    第四节 十二大至十五大代表的结构分析及其特点
        一、代表分配名额和人数每次递增
        二、从代表结构变化看党内民主的发展
    第五节 十二大至十五大代表的履职问题
        一、取消大会发言,开启代表分组讨论的议事模式
        二、代表“议政”的主要内容
        三、差额选举方式与代表选举权的行使
        四、代表履职行为的开放程度取得突破性进展
第四章 十六大以来的代表问题
    第一节 新世纪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及其影响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代表制度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二、“两个先锋队”的性质定位强化了对代表履职的激励
        三、党的建设“主线”推动了代表制度建设与实践取得历史性突破
        四、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指明了代表问题完善与发展的新方向
    第二节 代表制度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一、扩大的市、县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对代表制度建设的探索
        二、加强党内监督制度建设对代表履职制度的丰富
        三、代表制度“独立成规”——代表任期制的建立和实施
        四、代表制度建设继续深化——代表提案制的提出与实施
    第三节 代表选举工作的突破与创新
        一、代表条件与时俱进
        二、代表产生程序更加规范
        三、十八大:代表选举首次引入差额公示
        四、十九大:全面从严的代表资格审查
        五、十九大:中央领导人提名参选单位原则变化
    第四节 十六大至十九大代表结构比较
        一、代表人数继续增加
        二、代表选举单位的变化
        三、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人员结构
        四、代表中出现新的社会阶层的党员
        五、代表身份构成个案剖析——以十八大代表为例
        六、代表结构的多角度多层次剖析
    第五节 代表的履职问题
        一、党代表大会召开前后代表的基本履职历程
        二、会议期间代表团讨论环节逐步面向媒体开放
        三、十九大:首次设置“党代表通道”
第五章 关于代表制度建设与代表作用发挥的思考
    第一节 代表问题的本质属性
        一、从功能定位看,代表问题属基础性问题
        二、从历史进程看,代表问题属长期性问题
        三、从制度建构看,代表问题属稳定型问题
    第二节 深化代表制度建设、发挥代表作用的基本遵循
        一、以“全面从严”理念为引领
        二、以新时代党建总要求为指导
        三、以落实党内政治生活准则要求为动力
        四、以发扬党内民主为重要目标
    第三节 深化代表制度建设、发挥代表作用的路径选择
        一、保持代表名额、结构的基本固定
        二、更加突出对代表的政治素质要求
        三、代表直选不适合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代表选举
        四、推进代表提案制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层面的实践
        五、基层一线代表培训工作应纳入中央统一部署
        六、建立代表联络工作机构,健全完善配套工作制度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问题大事记
附录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名录
附录3 八大代表选举情况汇总
表格索引
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后记

(2)“编外雷锋团”是怎么叫响的(论文提纲范文)

国有危难想雷锋
雷锋的战友在哪里?
“北建雷锋团, 南创雷锋城”
不忘初心, 前赴后继

(3)我国省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研究 ——以近三次省级党政正职领导换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框架
        1、研究目的
        2、研究框架
    第六节 研究结论
第二章 省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二节 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与党的执政地位
        1、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与党的执政合法性
        2、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与党的自身建设
    第三节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制度依据
第三章 省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实践分析
    第一节 近三次换届中省级党政正职领导任职年龄分析
        1、三届党政正职任职年龄分布呈现不同趋势和特征
        2、干部选拔任用中注重各省党政正职的年龄搭配
        3、小结
    第二节 近三次换届中省级党政正职领导知识和专业结构分析
        1、党政干部学历水平逐届升高,在职深造成提升学历主要途径
        2、党政干部专业背景日益多元,各省党政正职学科搭配渐多样
        3、各级党校成干部在职培训主阵地
        4、小结
    第三节 近三次换届中省级党政正职领导性别、民族、地缘属性分析
        1、女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逐步改观,改革力度仍显不足
        2、少数民族干部选拔任用改革局限于少数民族自治区
        3、干部地缘属性显示干部交流日益活跃
        4、小结
    第四节 近三次换届中省级党政正职领导的任职路径分析
        1、党委正职的任职路径:异地调任和省内调整比例基本持平
        2、行政正职的任职路径:省内调整为主,异地调任占比三成
        3、小结
    第五节 近三次换届中省级党政正职领导的主要任职方式分析
        1、“未经选举先行上任”的党委正职任职方式
        2、“先调任后当选”的党委正职任职方式
        3、“提拔上任”的行政正职及其基本晋升路径
        4、小结
第四章 省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问题与思考
    第一节 省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出现权力主体错位
        2、选任制和委任制的使用界限不明朗
        3、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体系尚不健全
        4、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落实情况不容乐观
    第二节 省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困境突破
        1、明确权力主体,坚持党管干部和扩大民主相统一
        2、推进干部选拔任用方式改革,保障人民的选举权
        3、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选拔机制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的历程、成就与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战略决策的形成和完善历程
    (一) 萌芽时期 (1983~1990年) 。
    (二) 雏形时期 (1991~1997年) 。
    (三) 形成时期 (1998~2004年) 。
    (四) 完善时期 (2005~2011年) 。
二、河南省实施“三化”协调发展战略取得的成就
    (一) 粮食和农业稳定增产。
    (二) 新兴工业大省迅速崛起。
    (三) 城镇建设日新月异。
        1. 城镇化起步发展阶段 (1978~1991年) 。
        2. 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 (1992~2002年) 。
        3. 城镇化迅速推进阶段 (2003~2011年) 。
三、河南省推进“三化”协调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 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积极扶持粮食大县、加大农业支持力度, 是推动粮食增产、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动力源泉。
    (二) 立足丰富农业资源进行深加工、推动相关产业集聚融合、使农业“长入”工业、大力培育涉农工业, 是实现工农业良性互动发展的重要路径。
    (三) 推进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依托区域优势培育优势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是壮大工业规模和提升工业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四) 坚持严格保护耕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通过土地整理等实现耕地占补动态平衡, 是解决“三化”协调发展土地制约瓶颈的有效措施。
    (五) 建立高效科技研发体系、不断完善科技推广体系、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努力提高企业竞争力, 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关键支撑。
    (六) 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不断强化产业支撑、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推进城乡一体化, 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

(5)政治典型的建构逻辑 ——以李连成为个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相关研究
        (二) 国外相关研究
    三、 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一) 理论基础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政治典型的自我成长过程
    一、 先富能人的成长路
    二、 民众、政治权威的认同过程
        (一) 民众的逐步认同
        (二) 宗族村治的排斥
        (三) 先富能人的不断成长
        (四) 基层权威的认同
    三、 能人治村的发展道路
        (一) 先富带动,少数富
        (二) 股份制企业
        (三) 群众不富,心不安
        (四) 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二章 政治典型的运作机制
    一、 政治权威确定李连成的典型身份
        (一) 授予荣誉称号(含获得的政治身份)
        (二) 领导接见或视察
        (三) 发出号召学习
    二、 政治权威宣传李连成的典型事迹
        (一) 新闻媒体宣传
        (二) 专题报告宣传
        (三) 文艺作品宣传
    三、 政治权威指导、帮扶典型发展
        (一) 政治上指导
        (二) 经济上扶持(含基础设施建设)
        (三) 文化上帮扶
        (四) 生活上关心
    四、 政治权威利用和推广典型
第三章 对政治典型建构逻辑的思考
    一、 政治典型建构逻辑的背景
        (一) 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二) 当代文化和理想主义的影响
    二、 政治典型建构逻辑的内涵
        (一) 确认机制中的认同逻辑
        (二) 培养机制中的利益逻辑
    三、 建构逻辑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6)目前村级党组织自身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和突破
2 解决目前村级党组织自身建设问题的重要意义
    2.1 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保障
        2.1.1 有利于推动农村政治、经济建设
        2.1.2 有利于推动农村社会文化发展
    2.2 提高党执政能力的必由之路
3 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党的组织在基层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存在弱化趋势
        3.1.1 基层部分党员干部工作态度散漫
        3.1.2 组织职能尚需完善、强化
        3.1.3 组织建设的投入有待增强
    3.2 村级党组织自身建设有待加强
        3.2.1 党员干部政治素养、廉政思想亟待提高
        3.2.2 运行机制的相对落后、僵化
    3.3 村级党组织党员干部的工作水平有待提高
        3.3.1 开拓创新能力不足
        3.3.2 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不强
        3.3.3 维护社会稳定、协调社会矛盾方面能力有限
    3.4 农村党政群关系协调方面的问题
        3.4.1 党政关系协调方面的问题
        3.4.2 党群矛盾的问题
        3.4.3 党组织部分成员内部关系不和谐的问题
4 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的对策
    4.1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建设
        4.1.1 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加强教育和管理
        4.1.2 加强对农村党支部书记的选拔任用工作
    4.2 理顺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
        4.2.1 加大培训教育力度,为处理好“两委”关系奠定思想基础
        4.2.2 推进“两委”组织分工设置的科学化为其提供体制和制度的保障
        4.2.3 建立健全农村民主制度,使“两委”关系处理有据可依
    4.3 坚持促进经济发展的重心和方向
        4.3.1 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实现重点帮扶
        4.3.2 要创新思路,多举措并举
    4.4 创新党建工作机制
        4.4.1 工作理念创新
        4.4.2 工作方式创新
        4.4.3 组织设置创新
        4.4.4 工作能力创新
        4.4.5 保障机制创新
    4.5 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社会管理能力
        4.5.1 要提高执行政策的能力
        4.5.2 要增强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
        4.5.3 要提高服务群众和凝聚人心的能力
        4.5.4 要增强组织协调各方利益间矛盾的能力
        4.5.5 要提高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4.5.6 要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中国现任高层党政领导干部职业成长阶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选题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综合文献法
        1.4.2 传记研究法
        1.4.3 统计分析法—事件史分析技术
    1.5 创新点
        1.5.1 首次将事件史分析方法引入中国党政领导干部研究领域
        1.5.2 首次揭示中国高层党政领导干部职业成长阶段
        1.5.3 首次构建中国高层党政领导干部职业成长各个阶段影响因素的模型
第2章 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中国党政领导干部的概念
        2.1.2 对中国高层党政领导干部的界定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学者对中国领导干部研究的概述
        2.2.2 国内学者对中国领导干部研究的概述
第3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3.1 研究设计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样本及数据来源
        3.1.3 研究变量和研究模型
        3.1.4 研究假设
    3.2 研究的实施过程
        3.2.1 数据的收集
        3.2.2 数据的整理
        3.2.3 数据的转换
第4章 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
    4.1 性别特征分析
    4.2 民族特征分析
    4.3 年龄特征分析
    4.4 出生地特征分析
    4.5 政治面貌特征分析
    4.6 入党时间与参加工作时间分析
    4.7 受教育情况特征分析
        4.7.1 学历分析
        4.7.2 毕业院校分析
        4.7.3 专业学科分析
    4.8 小结
第5章 职业成长阶段划分与影响因素分析
    5.1 职业成长阶段的划分
        5.1.1 职业成长适应阶段
        5.1.2 职业成长积累阶段
        5.1.3 职业成长成熟阶段
        5.1.4 职业成长升华阶段
    5.2 职务升迁影响因素分析及模型构建
        5.2.1 职业成长适应阶段职务升迁影响因素分析及模型构建
        5.2.2 职业成长积累阶段职务升迁影响因素分析及模型构建
        5.2.3 职业成长成熟阶段职务升迁影响因素分析及模型构建
    5.3 模型总结与比较
        5.3.1 模型总结与分析
        5.3.2 模型比较与分析
    5.4 研究假设的检验
    5.5 小结
        5.5.1 人口统计学特征对职务升迁的影响分析
        5.5.2 职业成长经历特征对职务升迁的影响分析
第6章 结论
    6.1 中国现任高层党政领导干部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6.2 中国现任高层党政领导干部职业成长阶段及其影响因素
        6.2.1 高层党政领导干部职业成长的阶段性
        6.2.2 高层党政领导干部职业成长各阶段的影响因素
    6.3 研究不足与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研究样本的高层领导干部名录
    附录B 样本履历的范例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四、李克强同志任河南省委书记 陈奎元同志调北京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问题研究[D]. 王明科.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2]“编外雷锋团”是怎么叫响的[J]. 陶克. 雷锋, 2016(10)
  • [3]我国省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研究 ——以近三次省级党政正职领导换届为例[D]. 李锐. 复旦大学, 2013(03)
  • [4]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的历程、成就与经验[J].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吴海峰,苗洁,陈明星. 经济研究参考, 2012(49)
  • [5]政治典型的建构逻辑 ——以李连成为个案分析[D]. 颜超. 河南大学, 2012(10)
  • [6]目前村级党组织自身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D]. 李亚兴. 郑州大学, 2012(10)
  • [7]阎济民同志遗体送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举行[N]. 谢建晓. 河南日报, 2010
  • [8]为文字立传 传中华文明[N]. 张俊梅,司志晓. 中国文物报, 2009
  • [9]彰显文明 铸就永恒[N]. 申朝明,聂震,苏迅,刘云鹏. 安阳日报, 2009
  • [10]中国现任高层党政领导干部职业成长阶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赵冰. 东北大学, 2008(03)

标签:;  ;  ;  ;  ;  

李克强同志任河南省委书记陈奎元同志调北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