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火花塞型号对比

中外火花塞型号对比

一、中外火花塞型号的对照(论文文献综述)

崔世科[1](2021)在《二次喷射对正丁醇发动机燃烧及排放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在当前能源危机以及环境污染问题日渐严重的大背景下,节能减排成为内燃机行业的发展需求,内燃机代用燃料及其高效利用成为研究热点。正丁醇燃料自身含氧且可以再生,具有火焰传播速度快、能量密度大等优势,当其应用于点燃式缸内直喷发动机时,基于正丁醇燃料粘度大以及汽化潜热高的特性,提出了缸内直喷二次喷射的优化策略。本文以一台点燃式发动机为基础进行试验台架搭建,建立d SPACE发动机控制平台,来实现正丁醇缸内喷射等试验参数的精准控制。试验在节气门开度10%,转速1500 r/min的固定工况下,分别改变了不同的第二次喷射时刻、第二次喷射比例、过量空气系数以及点火时刻,同时设置二次喷射比例为0%的单次喷射对照组,通过相关测量仪器记录的数据来分析,在正丁醇燃料发动机上,不同的二次喷射策略对其燃烧及排放的影响。通过分析二次喷射策略对燃烧特性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1)不同的二次喷射比例下最佳点火时刻不尽相同,在20%、40%小比例二次喷射的情况下,最佳点火时刻位于5°CA BTDC附近,当二次喷射比例增加至60%与80%时,最佳点火时刻出现在更早的10°CA BTDC附近。2)二次喷射时刻对缸内混合气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其它条件一定,点火时刻处于最佳时,在100°CA BTDC与125°CA BTDC的二次喷射时刻下,分层混合气形成最为理想,相比于单次喷射,缸压、缸温、放热率峰值都有所提高,滞燃期与快速燃烧期相对缩短,发动机IMEP与扭矩提升明显。3)二次喷射比例同样影响着二次喷射策略的效果,其它条件一定,最佳点火时刻下,二次喷射比例为20%与40%时,燃料撞壁减少,混合气形成最佳,对比单次喷射,缸压、缸温、放热率峰值都相对升高,滞燃期与快速燃烧期显着缩短,燃烧更加快速充分,IMEP与扭矩显着增大。4)不同的过量空气系数下的最佳二次喷射比例也不同,λ=1.0与1.1时,20%的二次喷射比例对燃烧特性的改善最佳。在λ=1.3时,40%的二次喷射比例最佳。在λ=1.3稀薄混合气情况下,最佳的二次喷射时刻与二次喷射比例对发动机的缸内燃烧情况改善更加明显。通过分析二次喷射策略对排放特性的影响,可以得出:1)其它条件一定,不同二次喷射比例下最佳点火时刻的HC的排放量总是最低。最佳点火时刻下,125°CA BTDC的二次喷射时刻与20%、40%二次喷射比例下的HC的排放显着降低。相比λ=1.0,在λ=1.1时不同二次喷射比例下HC的排放整体有所下降。λ=1.3时HC排放上升,但在最佳二次喷射时刻与比例下,HC的排放水平依然可以被很好地控制。2)其它条件一定,不同二次喷射比例下CO的排放随点火时刻的变化趋势不明显。最佳点火时刻下,λ=1.0时,二次喷射比例与二次喷射时刻对CO排放的影响趋势与HC基本一致,在125°CA BTDC与20%、40%的二次喷射时刻与二次喷射比例下,CO的排放为最低。在λ=1.1与1.3时,CO的排放水平整体较低,随二次喷射时刻与比例的变化趋势不明显。3)其它条件一定,不同二次喷射比例下,随着点火时刻的提前,NOx排放皆逐渐升高。点火时刻最佳时,在125°CA BTDC的二次喷射时刻与20%、40%的二次喷射比例下,NOx排放均分别为最高。相比λ=1.0,λ=1.1时不同二次喷射比例对应的NOx排放整体升高,而在λ=1.3时,不同二次喷射比例下NOx排放整体降低。

颜凯[2](2021)在《D公司产品交货期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企业间管理模式的趋同,产品在成本和质量上的差距逐渐缩小甚至难分伯仲,此时能够做到更快的交付产品的企业,就能在竞争中占据先机。在此背景下,企业间的竞争已从过去成本和质量的竞争上升到时间维度的竞争,因此如何缩短整个供应链的交货期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的重点。D公司作为一家工业滑动轴承制造企业,因其项目制特点的原因承受着巨大的交货期的压力,客户对交货期的要求越来越高,甚至某些项目的交货期是客户在招标中首要考虑的因素,因此只有最大程度的缩短交货期,才能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在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本文以如何缩短D公司产品的交货期为研究主题,基于精益生产理论结合价值流工具梳理其目前的业务流程,分析D公司整个供应链流程中存在时间浪费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来缩短交货期。本文选取D公司主要的产品自润滑关节轴承进行分析,绘制该产品的价值流程图,通过对价值流程图的分析找出目前产品交货期长的几个主要问题:直接物料和间接物料采购周期较长,合同评审与订单处理环节的浪费,换型时间长,加工过程中存在浪费等,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善思路并设计了价值流未来图。参照价值流未来图并依据精益生产原则,提出了以下几项优化改进方案:对采购管理进行优化,大幅缩短直接物料的交付时间;对订单处理流程进行优化,去除不必要的操作流程;通过引入BPM系统对间接物料采购流程进行优化,缩短采购申请处理流程和关键刀具的采购时间;通过对换型过程的优化,改善了换型流程并缩短了换型时间;对加工过程进行优化,提高效率缩短作业时间等。通过实施以上方案,最终极大改善了 D公司供应链各环节的流程及处理时间,大幅缩短了 D公司该系列自润滑关节轴承的交付期,使公司在行业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张爽[3](2020)在《台架试验模拟整车测试瞬态工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能源短缺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由于排放法规测试循环的不断升级,尤其是在引进了实际道路行驶排放试验(RDE)之后,这意味着过去对于发动机稳态性能的开发与研究不能很好地适应更加严格的排放法规的挑战,因此针对发动机瞬态工况的测试尤其是深入研究在整车匹配状态下的发动机工作性能对改善整车的燃油经济性和排放特性是十分必要且有意义的。本文通过建立整车模拟测试平台对发动机在整车匹配状态下瞬态工况的测试进行了研究。首先对整车模拟测试平台的功能需求进行了分析,整车模拟测试平台的功能需求分为整车动力特性中较为重要的全油门急加速工况的模拟需求及测试平台的基本功能需求,并根据相应的理论知识建立了整车模型。其次,本文对整车模拟测试平台的搭建进行了设计。在测试台架方面:整车模拟测试台架系统主要由发动机、测功机系统、恒温冷却系统、燃烧分析系统、排放分析系统、数据采集系统和燃料供给系统这几部分组成,本文详细地介绍了各系统的主要工作内容。在测控软件方面:整车模拟测控软件采用了上、下位机的结构,上位机软件与下位机软件之间采用CAN通信,本文为每个整车模型分配一个CAN ID并专用一个独立的报文。基于Labview软件设计了主控显示界面和参数设定界面,实现了整车等相关参数的设定功能,最后基于Labview软件对下位机扭矩输出控制进行了虚拟调节。根据模拟结果证明了该整车模拟测控软件的下位机能够很好的调节并控制扭矩的输出,具备了模拟整车进行整车相关性能试验的基础。再次,选取整车全油门急加速特性试验作为测试系统可靠性与准确性的验证试验。根据前期研究,本文确定了以出现峰值扭矩波动的转速作为试验转速,以峰值扭矩与外特性扭矩差值的大小作为评价急加速性能的指标的模拟整车全油门急加速试验的试验方案。最后,本文基于五种试验油品展开台架模拟整车全油门急加速试验,根据试验数据对整车模拟测试平台的测试准确性进行了验证,并对比研究了不同油品在全油门急加速工况下的峰值扭矩出现频率、峰值扭矩大小、各类有害物排放规律、燃烧性能等。具体的试验结论如下:(1)在动力性能方面:试验油品均在一个或多个转速下出现了峰值扭矩波动现象,其中以1500r/min和1600r/min这两个转速的扭矩波动现象最为突出并逐渐向两侧转速递减,与之前的峰值扭矩波动规律具有一致性,说明了测试结果具有准确性,也进一步说明了该整车模拟测试平台具有可靠性。通过对比同一转速下发动机外特性扭矩与峰值扭矩发现试验油品的峰值扭矩均大于外特性扭矩数值,其中扭矩差值最大的是15%三甲苯在转速为1500r/min时急加速出现的峰值扭矩比外特性扭矩高约20N·m。(2)在排放特性方面:各排放物在全油门急加速工况下的排放具有规律性,验证了测试平台的可靠性。根据试验结果显示:在CO排放方面:15%甲苯的CO排放浓度整体最低,说明含甲苯类的油品在全油门急加速工况下降低CO排放的能力最佳;在CO2排放方面:四种掺混油品均增加了CO2的排放,其中增加最多的是30%三甲苯,相比于烷基化基础油增加了约35%;在NOX排放方面:当转速为1400r/min、1500r/min、1600r/min时30%三甲苯的NOX排放浓度要远远高于其他种类油品,当转速为1700r/min、1800r/min时几种油品的NOx排放情况相差不大;在THC排放方面:当转速为1400r/min和1500r/min时,掺混油品有非常明显的抑制HC生成的作用,但随着转速升高,30%三甲苯的HC排放量要远远大于烷基化基础油的HC排放量。(3)在燃烧特性方面:本文根据不同油品的峰值扭矩到达时间推算出出现峰值扭矩的循环并以此作为工况确定的基准,对比研究了试验油品在转速为1400r/min1800r/min时的缸内压力曲线、缸内压力峰值、燃烧相位与燃烧持续期。通过分析可知在模拟整车瞬间加速过程试验中15%环己烷拥有最早的燃烧始点,燃烧重心最为靠前,说明添加环己烷成分的汽油可以缩短滞燃期;除个别几个循环外,相比于烷基化基础油,掺混油品的燃烧持续期均有所延长。

任晓鸣[4](2020)在《基于燃油构型的汽油机动力性与经济性试验研究》文中提出汽油组分对发动机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目前汽车行业多集中于汽油组分对发动机排放的影响研究,尚缺少对动力性及经济性的研究,且炼油厂与发动机之间存在互相割裂的问题。因此本文从高功率发动机动力及经济性提升的角度探索符合我国实际需求与生产的汽油构型,搭建汽油组分与发动机间的关联性,同时为后续燃油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本文主要内容集中在如下两部分:一、在一台自行搭建的2.0T增压直喷汽油机上对汽油中芳香烃及环烷烃展开研究。首先对芳烃进行定性与定量研究:1.细化芳烃分子结构—对不同碳原子数芳烃及不同甲基数芳烃单体分别进行单因素试验研究;2.研究芳烃(三甲苯)含量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再者探讨环烷烃表征物环己烷对发动机性能影响并与芳烃表征单体三甲苯予以对比,研究“以环代芳”的可能,减少苯及多环芳烃的排放,为进一步优化燃油构型提供依据。结论如下:(1)研究了不同碳原子数C9+、C8、C7芳烃对发动机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芳烃碳原子数减少,缸压峰值及放热率峰值略有升高,发动机外特性转矩有所提高。C7芳烃转矩高出C9+约5N·m。低转速中低负荷区随着碳原子数减少,燃油消耗率减少,C7较C8芳烃平均节油率约1.49%。(2)研究不同甲基数的甲苯、二甲苯、三甲苯芳烃单体对发动机性能影响。甲苯外特性转矩最高,较基准油提升约4%-5%;三甲苯在中低速极限转矩提升率达5.6%;二甲苯转矩平均比基础油略高2N·m,略有提升。燃油经济性:均在低速小负荷存在节油区间,二甲苯在三种芳烃中燃油消耗率稍高,甲苯较二甲苯油耗率降低约为4.01%-4.32%,三甲苯较二甲苯平均降低约3.84%-5.2%。(3)研究了芳烃(三甲苯)含量对发动机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全负荷时随着三甲苯比例增加,缸内最高爆发压力及放热率峰值有所下降,外特性转矩有所下降;燃油消耗率随着三甲苯比例的增加有所上升,但程度较小。小负荷下三甲苯比例升高可使燃烧始点提前,缩短燃烧持续期,提高燃烧定容度。(4)环己烷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及与三甲苯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全负荷下环己烷转矩高于三甲苯约2.5%。小负荷下环己烷放热率峰值及缸内最高爆发压力均高于三甲苯,燃烧持续期变短,改善了燃油经济性;大负荷下由发动机ECU自身调节的爆震反馈控制系统决定的点火提前角推迟,导致燃烧相位推后,燃烧定容度、缸内最大爆发压力及放热率峰值较三甲苯有所下降。二、基于试验结论及数据分析方法进一步提出面向提升高功率发动机动力性及常用工况区(转速<2400r/min,负荷≤100N·m)下的经济性目标。结论如下:(1)基于相关算法提高上述数据拟合精度,以便更精确分析燃油组分与发动机间的关联性。以样条函数拟合各燃油外特性转矩数据;以遗传算法改进后的BP神经网络拟合各工况点的燃油消耗率,拟合相关系数R值高于0.99,验证了拟合方法的可靠性。基于此拟合结果利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研究不同芳烃因素对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敏感程度,并得出结论:a.动力性敏感性大小:芳烃单体>芳烃(三甲苯)比例>芳烃碳原子数。b.燃油经济性:芳烃单体>芳烃碳原子数>芳烃(三甲苯)比例,但敏感度差异性较小。(2)基于试验所得结论及敏感因素分析考虑多因素协同优化,优选所研究组分中燃烧速度快且分子量较小的组分与其他组分联合,进一步优化燃油构型:提高动力性为主导的甲苯+高烯烃燃油;优化芳烃自身结构的甲苯+二甲苯+三甲苯混合芳烃燃油;环烷烃取代部分芳烃的甲苯+高环烷烃燃油,并进行试验验证。动力性:三种燃油动力性均高于市售汽油。中低速下甲苯+高烯烃转矩平均提高3.6%-4%,全工况平均提升约2.96%;甲苯+高环烷烃全工况提升约1.93%;混合芳烃中低转速极限提高约5%,整体提升约1.025%。燃油经济性:低速小负荷区,甲苯+高烯烃平均节油率约2.06%;甲苯+高环烷烃燃油极限节油率可达3.2%,中低负荷平均节油率约1.26%;混合芳烃在40%负荷率内节油率为1.08%。全工况内,三者节油率在0.9%-1.2%之间,综上可得,三种燃油均在低速小负荷下对燃油经济性有较大提升。

郭忠文[5](2020)在《重点语素的构词及其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环节。目前,随着语素教学法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学者开始关注语素选取的问题。杨晓黎(2018)选取了有利于教学的重点语素与核心语素,重点语素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严格的选取标准、确定的数量(228个),为开展语素教学提供了方便。然而,已选重点语素只是根据《等级大纲》和《等级划分》来选取,而以重点语素为基础选取的核心语素(95个)更是严格地按照规定标准来操作,它们都未对实际对外汉语教学语料或相关教材进行考察,所以重点语素的选取标准和核心语素的选取情况还有待探讨,同时,我们还需研究重点语素的教学应用情况。本文一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文章的选题意义、研究思路、方法和语料来源,并描述了前人关于语素构词和语素教学的研究现状。第二章为统计和分析重点语素在现代汉语中构词情况。这部分首先介绍了重点语素的选取和划分标准;其次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构建了重点语素构词语料库,并选取构词能力强的重点语素进行构词分析。第三章为分析重点语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构词分布情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是考察重点语素在《等级划分》中的构词与分布情况;其二是结合对外汉语教材分析重点语素在具体教材中的构词分布情况;其三是将重点语素在《等级划分》中的构词情况和在教材中的构词情况进行比对分析。其四是在比对分析基础上补充重点语素中的核心语素。我们对重点语素在《汉语教程》六册共计2522个词汇构词情况进行穷尽性考察,并构建语料库,在杨晓黎(2018)选取的95个核心语素基础上,根据重点语素在实际汉语教学中的构词能力,对核心语素进行了适当增补。第四章为研究重点语素的对外汉语教学与应用。包括初中高级班重点语素教学的开展策略、教材的编排建议等。结语是对本文的观点和建议进行总结,同时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

王正中[6](2020)在《商标合理使用理论探究与制度完善》文中认为商标是商品经济与市场交易发展的产物,在当今快速发展的商业社会,商标在促进商品交易、规范市场秩序、推动企业产业结构升级乃至提高国家竞争力等方面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商标的功能不再仅仅局限于识别来源,诸如品质保障、广告宣传以及文化传播等其他方面的功能开始得到更多认可与关注。在此背景下,加强商标保护以推进企业商标品牌建设似乎已经成为了社会的共识,而这一共识部分导致了商标权人不断通过法院诉讼或者游说等方式,推动商标权利控制范围以及事项范围的扩张。其中最典型的是驰名商标获得了反淡化的保护,驰名商标权人的权利不再仅限于防止他人在识别来源意义上的使用。诸如此类的权利扩张若漫无边际,则势必影响作为经济根基的自由竞争,同时也可能会限制公众的言论或表达自由。商标法的主要政策目标之一在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法律在保护商标权人商标专用权利的同时,需要维持自由竞争的空间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商标法也要能够保障公众的言论和表达自由不会因为商标的过度保护而受到不合理的限制。正是在这种政策目标影响下,法院从公共利益出发,在商标权不断扩张的同时对其施以各种限制,从而实现社会政策的需要。权利的保护与限制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商标权的限制,能够在不断扩张对商标权人私益保护的同时,又不致于损害其他市场竞争主体以及相关社会公众的利益。从这一层面来理解,商标权利限制制度能够在限制商标权利的同时,维护商标的社会利益。对商标权限制的典型制度表现是商标合理使用,商标法上合理使用观念的产生,源于商标权人试图将商标的权利扩张为符号的权利,去限制非商标权人原本可为的商标使用行为。从竞争自由的角度而言,对商标的限制包括叙述性合理使用、指示性合理使用、功能性合理使用以及惯用性合理使用,其中最为重要和常见的是叙述性合理使用以及指示性合理使用。商标法律制度中最初出现的合理使用制度是其他市场主体对那些具有原本含义商标的叙述性使用。对于具有原本含义的商标而言,它们从一开始就处于公共领域,是人人可用的公共资源,这类商标的注册商标权人,也正是通过利用这种公共资源,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商品或服务销售上的“好处”。这种公共资源,不会因其成为某人的商标或者被包含在了某人的商标之中,就神奇地从公共领域中消失。因此,其他竞争者也有权利用这种公共资源,在商标的原本含义上善意使用该商标或者包含该商标的术语。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是由美国判例法发展而来,主要是从顾及市场经营者需要使用商标指明权利人的商品或服务以及一般公众需要了解特定商品或服务与商标权人所提供商品或服务之间真实关系的角度对商标权作出的限制,指示性合理使用也在防止商标权利过度扩张、垄断社会资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对于上述两种主要合理使用类型,我国相关法律文件以及理论研究普遍以“混淆的不可能性”为核心,构建合理使用判断标准,使得合理使用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在实践中这样的规定或者理论容易产生“寒蝉效应”,其他竞争主体为避免可能的侵权诉讼,往往不对他人商标进行任何可为的使用,这在事实上造成了商标权的扩张。因此,从竞争自由的角度而言,不仅需要明确各种可为的合理使用类型,还有必要在商标立法中明确合理使用判断标准,且这一判断标准不得以“混淆的不可能性”为核心。从言论自由的角度而言,在各种商标侵权诉讼中,商标权人试图在任何场合主张其商标权利,甚至也包括了试图禁止非商标权人对商标的非商业性表达使用。但在当今社会,商标已经不仅仅对人们的消费产生影响,它也对人们表达自己甚至谈论世界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随着商标的持续使用,商标除了传递出识别来源的信息之外,一些驰名商标还不可避免地传递品牌信息,品牌信息不仅包括了识别来源的信息,还包括品牌文化、企业形象、消费者地位等信息,这些信息无疑要求赋予商标更多的交流空间。因此,法律在保护商标识别来源功能的同时,也应允许社会公众对商标的表达性使用,若将商标权利扩张为绝对的符号权利,那么必将限制社会公众言论与表达的自由。此外,商业言论也是言论自由的重要内容,在“纯”商业言论中非商标权人也有权对商标进行表达性使用,只要这种使用没有造成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来源的混淆,也没有造成对驰名商标的淡化,就不应当被认定为侵权,这一点也应当是明确的。商标合理使用制度的构建能够在尊重商标权利人权利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商标保护的反竞争效果以及保障言论自由。因此,多数国家都通过立法的形式确立了商标合理使用制度,但这些制度在确立过程中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在于如何构建一套能够平衡商标权利人、其他市场主体以及相关社会公众利益的具体规则,最大限度地减少制度的不确定性。我国《商标法》关于商标合理使用的制度构建较晚,早期有关商标合理使用的法律文件仅存在于法律位阶较低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以及地方性司法意见中。直到2013年《商标法》修正,才正式增加了商标合理使用条款,但相关条款仅包含有叙述性合理使用以及功能性合理使用的规定,而未考虑到如何在其他使用场景中平衡各方当事人的利益,这就造成了对商标的指示性使用以及惯用性使用没有成文法的依据。此外,我国《商标法》商标合理使用制度构建的水平还比较低,相关条款的设计较为粗略,仅通过列举的方式对合理使用进行了规定,没有涉及合理使用的判断问题,导致了在司法适用中难于操作。在这之后的一些地方性司法意见中虽然有关于商标合理使用的进一步解释,但地方性司法意见适用范围有限,且各地方性的司法意见存在明显的不一致,特别是有关判断标准解释的不一致容易导致司法实践中的争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商标权人原本可为的合理使用行为。目前,我国《商标法》中虽有关于商标合理使用的规定,但这些规定还不是一套功能完整的法律制度,因此,有必要对相关条款进行修订与完善。我国作为成文法传统的国家,应当在《商标法》中构建一套能够平衡商标权利人、其他市场主体以及相关社会公众利益的具体规则。有关的立法模式应根据不同类型合理使用的特点分别采取综合式立法以及概括式立法的方式,在合理使用类型选择方面,建议包括叙述性合理使用、指示性合理使用、功能性合理使用以及惯用性合理使用。具体可在《商标法》第59条增加对于指示性合理使用、惯用性合理使用的规定,同时完善关于叙述性合理使用以及功能性合理使用的规定,以体现平衡各方利益的价值追求。此外,在《商标法实施条例》中应明确合理使用的“合理性”判断标准,以指导司法实践,统一各地方的司法意见,避免司法实践的混乱。在“合理性”判断中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使用商标的目的、被使用商标的性质、使用商标的方式以及使用对商标权人的影响。

周少璇[7](2020)在《某型电控发动机综合实训台设计》文中研究指明为适应国家政策导向,满足行业、企业的用工需求,高职院校已成为培养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维修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要配备有与企业技术水平相适应的教学环境、教学软硬件设备,特别是综合性实训教学台。利用实训台培养学生成为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的教学措施,如何设计实训台,以提升高职院校汽车专业人才的质量,成为了高职院校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解决有关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相关课程中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内容;2.解决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项目化教学;3.解决还原发动机故障,使企业维修过程转化为教学过程。4.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本文完成了如下工作:(1)通过对国内外实训台的技术状况的分析,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2)通过对企业和高职院校的需求调查研究,总结了实训台的功能需求,并完成了实训台总体设计方案,经过对比分析,选择了主台架、示教版和软件系统三个组合的综合实训台设计方案。(3)完成了硬件系统组成设计、硬件系统故障设置设计、智能故障设置系统设计、多媒体综合教学管理平台系统、考核系统和网络教学扩展系统的设计,并完成了仿真教学系统的设计。(4)制定了软件和硬件的制作计划,并通过团队合作共同制作了实训台。(5)对实训台系统的软件、硬件功能和关键数据进行了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符合实训台的使用要求,能够满足高职院校教学需要。(6)最后,对本次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实训台教学的实施提出了建议和改进意见。

黄威[8](2020)在《机床薄弱结构件多步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机床设计一般采用比较保守的办法,比如依靠经验或者类比同类型产品,这就造成了机床结构所能承受载荷与实际载荷不相匹配的结果,材料的利用率较低,除此之外,设计更改周期也比较长,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其次,缺乏一套针对现有机床设计进一步提高其性能的通用性方法,难以满足日益提高的产品质量要求。因此,本文提出一套适用于机床薄弱结构件的多步优化设计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薄弱结构件识别、外部轮廓优化、内部筋板设计和关键尺寸优化四部分,并以PT50型机床和SH523B型双主轴卧式加工中心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高效性和普适性。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介绍汽车发动机缸盖/阀体柔性化生产线,结合产线工艺对PT50型机床进行初步设计,建立PT50型机床有限元模型,对整机进行了静力学分析、谐响应分析和模态分析,结合模态实验识别出整机最薄弱结构件是立柱;提出了针对立柱优化的静力学、动力学和经济性目标。(2)将原始立柱进行材料填充,固定立柱与其他部件接口处不变,采用折衷规划法对其进行外部轮廓拓扑优化,根据优化结果对立柱外形进行二次设计;固定立柱外部轮廓不变,采用折衷规划法对其进行内部筋板拓扑优化,讨论了不同型式筋板对立柱性能的影响,总结出筋板选择的原则,并对立柱进行了内部筋板布局设计。(3)基于响应面优化原理,以立柱重点尺寸为设计变量,建立立柱参数化模型;明确各重点尺寸的取值范围,并根据CCD法设计出实验组;根据实验组计算结果对立柱的各性能指标进行响应面拟合,最终预测出立柱重点尺寸的最优组合。优化后的立柱最大变形量减小了约17%,立柱质量减小了3.4%,前六阶振型的固有频率显着提高。(4)总结PT50机床优化经验,提出一套针对机床薄弱结构件的多步优化设计方法,在SH523B双主轴卧式加工中心上对该设计方法进行了验证;优化后该结构件静态变形量减小了14.93%,前三阶固有频率分别增加了9.19%、5.90%、32.28%,总质量减小了0.37%;将优化后的结构件装配回整机,发现整机静态变形量减小了0.76%,前三阶固有频率分别增加了5.86%、1.24%、30.15%,总质量减小了0.10%。

徐健华[9](2018)在《微型旋转摆式发动机传热特性及其对整机性能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组提出了一种新型追赶式微型旋转摆式发动机,该微型热机具有相对热效率高、功重比大等特点。发动机微型化后面容比增大,腔内工质和接触壁面热交换增强,热损失增大,传热对微型旋转摆式发动机的影响不可忽略。本文基于该问题,开展了微型旋转摆式发动机传热特性及其对发动机性能影响的研究。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基于微型旋转摆式发动机工作原理,建立发动机腔内工质-腔体-环境的传热模型,完善了发动机工作过程的热力学模型。初步仿真计算得到计入工质与腔体热交换后发动机过程参数与性能,为后续腔体热负荷相关计算以及计入工质与壁面热交换后整机性能变化研究奠定基础。通过处理初步计算的结果得到工质的当量循环平均温度和换热系数,作为腔体与转子活塞温度场计算的边界条件。腔体压缩冲程位置为局部低温区(840K左右),燃烧/膨胀与排气冲程位置为相对高温区(1140K左右),温差较大。转子活塞温度较为均匀(1010K左右),顶部稍高于轮毂。热负荷作用下腔体尖角处变形最大达385μm;腔体内壁向外膨胀(最小201.1μm),其变形量小于转子活塞(最大238μm),实际工作中会出现“拉缸”现象。基于完善后的传热模型及腔体与转子活塞温度场,仿真计算了腔内工质与接触面发生换热后更真实情况下发动机的性能。计入传热后,压缩受影响最大,壁面给工质传递热量,压缩过程工质温度上升显着,压缩损耗变大。输出功率从绝热时的2.818kW降至1.700kW,热效率从绝热时的17.288%降至12.061%。同时发现每降低壁温100K,热效率提升0.5个百分点,相对增幅度4.2%。另外,泄漏流所传递交换的热量较之壁面跟工质的换热是相对小量。最后发现尺寸越小,面容比越大,功率下降幅度大于尺寸减小的三次方,性能下降尤为明显。发动机低频运行时泄漏造成的热效率降幅(35.57%)大于传热造成的热效率降幅(30.06%),而高频时传热所造成损失较之泄漏更大。较之热效率,功率对于频率的敏感性更高。通过合理的参数优化,壁温下降200K及对流换热系数减小50W/(m2?K),MSRE的性能相对提升幅度较大,功率在100Hz时升至2628W,热效率在53Hz时升至17.703%。基于课题组现有的原理样机,通过电机拖拽转动验证了其运动可行性。静摩擦阻力矩在0.15N·m左右,结合性能曲线可知其自运转转速约在500rpm。低转速下电机倒拖点火试验中发现当量比0.8时点火连续性最好;采用分段式覆盖测量,循环过程腔内工质温度、压力大幅低于理论计算值,试验中实际的不可逆因素影响相当大。

徐灿[10](2018)在《旋转爆震发动机火焰与压力波传播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旋转爆震发动机(Rotating Detonation Engine,简称RDE)是一种基于爆震的新型推进装置,具有放热快、热循环效率高、结构简单的特点,成为近年研究热点。本文在气相非预混RDE中进行实验,并结合数值模拟,对RDE中火焰与压力波的传播特性进行研究。实验中,通过改变反应物当量比、质量流率、燃烧室长度、燃烧室环缝宽度、尾喷管构型及氧化剂喷注面积等因素,并通过开展长程实验,得到了不稳定工作模态和稳定工作模态,结合离子信号、压力信号和高速摄影图片,对不同工作模态下的火焰与压力波进行分析。数值模拟中,采用了 4种不同构型的尾喷管,分析了不同质量流率下,RDE的内流场结构和工作特性。结果表明:点火阶段,外壁面和内壁面火焰发展快于中间火焰,在随后的双波对撞过程中,火焰与压力波先解耦再称合。熄火阶段,离子信号峰值、压力峰值及压力波的传播速度逐渐降低,火焰与压力波耦合传播一段时间后解耦熄火。轴向脉冲爆震模态下,压力波沿轴向做高频周期性运动,向RDE出口传播时,压力波强度逐渐衰减,向燃烧室入口传播时,压力波强度先衰减,在入口附近增强。燃烧室长度增加后,轴向脉冲爆震的频率有所降低。在当量比较小,且燃烧室长度较大的条件下,出现了声学耦合现象。燃烧室环缝宽度和氧化剂喷注面积对爆震波传播特性有较大影响。当燃烧室环缝宽度不变时,随着氧化剂喷注面积的减小,依次得到稳定传播的单波、同向双波和四波对撞模态,爆震波速度、压力峰值和离子信号峰值按此顺序逐渐降低。RDE稳定工作时,火焰与压力波耦合。单双波交替和爆震波转向过程中,都存在压力波、火焰的对撞,且转变过程中的压力峰值和离子信号峰值较小。随着发动机工作时间的延长,爆震波波前爆震产物有所增多,而爆震波速度有所下降,并最终趋于稳定。爆震波波前混合物中存在部分爆震产物是造成爆震波速度亏损的原因之一。当燃烧室出口不加喷管和加扩张喷管时,随质量流率增加,爆震波高度先增后减,爆震波速度和燃烧室出口平均马赫数逐渐增大,且质量流率越大,爆震波速度越接近理论C-J速度。当燃烧室出口加收敛喷管和Laval喷管时,随质量流率增加,爆震波高度逐渐减小,爆震波速度先升后降,而燃烧室出口平均马赫数基本没有变化。相比于不加喷管和加扩张喷管,加收敛喷管和Laval喷管后,爆震波压力、温度和燃烧室出口平均总压有所增大,而爆震波高度和波速有所减小。

二、中外火花塞型号的对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外火花塞型号的对照(论文提纲范文)

(1)二次喷射对正丁醇发动机燃烧及排放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能源安全
        1.1.2 环境危机
        1.1.3 相关排放法律法规
    1.2 正丁醇燃料的研究与应用
        1.2.1 丁醇燃料的性质
        1.2.2 丁醇燃料的制取与提炼技术
        1.2.3 正丁醇应用于发动机代用燃料的研究现状
    1.3 点燃式发动机缸内直喷与二次喷射策略
        1.3.1 点燃式发动机缸内直喷技术
        1.3.2 缸内直喷二次喷射策略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试验与控制平台及试验方法
    2.1 发动机试验平台
        2.1.1 试验用发动机
        2.1.2 试验用测量仪器及设备
    2.2 发动机控制平台
    2.3 试验方法
        2.3.1 总体试验方案概述
        2.3.2 缸内二次喷射燃料量的标定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二次喷射策略对正丁醇燃料发动机燃烧特性的影响
    3.1 点火时刻在不同二次喷射比例下对缸内燃烧的影响
        3.1.1 点火时刻在不同二次喷射比例下对缸压、放热率及缸温的影响
        3.1.2 点火时刻在不同二次喷射比例下对燃烧过程的影响
        3.1.3 点火时刻在不同二次喷射比例下对IMEP及扭矩的影响
    3.2 二次喷射时刻对二次喷射正丁醇发动机缸内燃烧的影响
        3.2.1 二次喷射时刻对缸压、放热率及缸温的影响
        3.2.2 二次喷射时刻对缸内主要燃烧过程的影响
        3.2.3 二次喷射时刻对IMEP及扭矩的影响
    3.3 不同过量空气系数下二次喷射比例对缸内燃烧的影响
        3.3.1 不同过量空气系数下二次喷射比例对缸压、放热率及缸温的影响
        3.3.2 不同过量空气系数下二次喷射比例对主要燃烧过程的影响
        3.3.3 不同过量空气系数下二次喷射比例对IMEP及扭矩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二次喷射策略对正丁醇燃料发动机排放特性的影响
    4.1 点火时刻在不同二次喷射比例下对排放特性的影响
        4.1.1 点火时刻在不同二次喷射比例下对HC排放的影响
        4.1.2 点火时刻在不同二次喷射比例下对CO排放的影响
        4.1.3 点火时刻在不同二次喷射比例下对NO_x排放的影响
    4.2 二次喷射时刻对排放特性的影响
        4.2.1 二次喷射时刻对HC排放的影响
        4.2.2 二次喷射时刻对CO排放的影响
        4.2.3 二次喷射时刻对NO_x排放的影响
    4.3 不同过量空气系数下二次喷射比例对排放特性的影响
        4.3.1 不同过量空气系数下二次喷射比例对HC排放的影响
        4.3.2 不同过量空气系数下二次喷射比例对CO排放的影响
        4.3.3 不同过量空气系数下二次喷射比例对NO_x排放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和工作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D公司产品交货期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交货期
        2.1.1 交货期概念
        2.1.2 交货期管理
    2.2 精益生产
        2.2.1 精益生产概述
        2.2.2 精益生产的目标
        2.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 价值流
        2.3.1 价值流概念
        2.3.2 价值流图分析
        2.3.3 价值流分析的应用步骤
第3章 D公司交货期管理现状
    3.1 公司及交货期现状简介
        3.1.1 D公司集团总部简介
        3.1.2 D公司简介
        3.1.3 产品交货期现状
    3.2 业务信息流及生产实物流简介
        3.2.1 业务信息流简介
        3.2.2 生产实物流简介
    3.3 公司现状价值流图绘制
        3.3.1 选定产品
        3.3.2 数据收集
        3.3.3 价值流现状图
    3.4 基于价值流图的交货期管理分析
        3.4.1 直接物料采购周期长
        3.4.2 合同评审与订单处理时间长
        3.4.3 等待、搬运时间长
        3.4.4 换型时间长
        3.4.5 工序不平衡
第4章 D公司交货期优化方案设计与实施
    4.1 组建改善团队
    4.2 改善思路分析
    4.3 未来价值流程图设计
    4.4 钢件采购周期优化
    4.5 合同评审与订单处理流程改善实施
    4.6 间接物料采购流程优化
    4.7 实施快速换型
        4.7.1 将内部换型转换为外部换型
        4.7.2 缩短外部换型时间
        4.7.3 缩短内部换型时间
        4.7.4 工序作业时间优化
        4.7.5 设备布局的优化
        4.7.6 换型标准化
第5章 D公司交货期优化保障与效益分析
    5.1 交货期保障目标
    5.2 明确保障团队职责
    5.3 交货期改善效果
    5.4 效益分析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台架试验模拟整车测试瞬态工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能源危机
        1.1.2 国内外排放法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瞬态工况测试研究现状
        1.2.2 整车仿真模拟研究现状
        1.2.3 整车试验现状
    1.3 研究意义及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整车模拟测试平台功能需求分析
    2.1 整车全油门急加速工况模拟
    2.2 整车模拟测试平台基本功能需求
        2.2.1 信号通道功能
        2.2.2 参数设置功能
        2.2.3 控制模式功能
        2.2.4 整车实测路谱回放功能
        2.2.5 数据采集与记录功能
    2.3 整车模型的建立
        2.3.1 行驶阻力模型
        2.3.2 加速阻力模型
        2.3.3 坡度阻力模型
        2.3.4 变速器模型
        2.3.5 离合器模型
        2.3.6 换挡模型
        2.3.7 制动阻力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整车模拟测试平台搭建及试验方案设计
    3.1 整车模拟测试台架设计
        3.1.1 发动机台架设计
        3.1.2 测控系统及试验设备
    3.2 整车模拟测控软件设计
        3.2.1 软件开发平台
        3.2.2 软件架构搭建
        3.2.3 通信功能设计
        3.2.4 参数设置及数据存储功能设计
        3.2.5 整车模拟测控软件的虚拟调试
    3.3 模拟整车全油门急加速试验方案设计
        3.3.1 整车车速与发动机转速对应关系
        3.3.2 模拟整车全油门急加速试验转速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台架试验模拟整车全油门急加速性能研究
    4.1 台架试验模拟整车全油门急加速过程动力性研究
    4.2 台架试验模拟整车全油门急加速过程排放特性研究
    4.3 台架试验模拟整车全油门急加速过程燃烧特性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及工作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基于燃油构型的汽油机动力性与经济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能源消耗与环境恶化
        1.1.2 各国排放法规日益严格
        1.1.3 车用汽油标准发展现状
    1.2 国内外汽油特性及替代组分的研究进展
        1.2.1 汽油理化特性对内燃机性能影响研究
        1.2.2 汽油替代组分对内燃机性能影响研究
    1.3 前期研究基础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发动机试验台架建立及试验方法
    2.1 发动机试验台架建立
        2.1.1 汽油机试验台架
        2.1.2 设备仪器
    2.2 试验油样设计
    2.3 试验研究方法及数据测量方法
        2.3.1 试验工况
        2.3.3 试验数据测量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芳烃和环烷烃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3.1 芳烃碳原子数对发动机动力性及经济性能研究
        3.1.1 芳烃碳原子数与发动机动力性能的相关性
        3.1.2 芳烃碳原子数与发动机燃油经济性能的相关性
    3.2 不同甲基数芳烃单体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3.2.1 不同甲基数芳烃单体对发动机动力性的影响
        3.2.2 不同甲基数芳烃单体对发动机燃油经济性的影响
    3.3 三甲苯含量与发动机性能的相关性
        3.3.1 三甲苯含量对动力性影响
        3.3.2 三甲苯含量对燃油经济性影响
        3.3.3 三甲苯含量对燃烧特性影响
    3.4 环烷烃替代芳烃可行性分析
        3.4.1 环己烷与三甲苯动力性能对比分析
        3.4.2 环己烷与三甲苯燃油经济性能对比分析
        3.4.3 环己烷与三甲苯燃烧特性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汽油构型优化及验证
    4.1 基于数据驱动的动力性及经济性分析
        4.1.1 样条函数外特性转矩数值拟合
        4.1.2 遗传算法优化神经网络初值的燃油消耗率数值拟合
    4.2 发动机动力性及经济性敏感性分析
        4.2.1 敏感性分析方法
        4.2.2 动力性敏感分析
        4.2.3 燃油经济性敏感分析
    4.3 多因素协同优化汽油构型策略及试验验证
        4.3.1 综合分析优化策略
        4.3.2 优化燃油动力性能分析
        4.3.3 优化燃油经济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重点语素的构词及其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语素构词研究
        1.2.2 语素教学法研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语料来源
第二章 重点语素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构词情况考察
    2.1 重点语素的界定
    2.2 重点语素语料库的建立
    2.3 重点语素构词状况考察
        2.3.1 构词频率
        2.3.2 构词类型
        2.3.3 构词位置
第三章 重点语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构词情况统计分析
    3.1 《等级划分》中重点语素构词分析
        3.1.1 构词分布
        3.1.2 构词类型
        3.1.3 构词对比分析
    3.2 对外汉语教材中重点语素构词分析
        3.2.1 构词统计
        3.2.2 构词分布
    3.3 《等级划分》和《汉语教程》构词对比分析
    3.4 重点语素中的核心语素
        3.4.1 新增核心语素的构词情况
        3.4.2 增补核心语素相关分析概括
第四章 重点语素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4.1 利用重点语素进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优势
    4.2 不同阶段重点语素教学实施策略
        4.2.1 初级阶段的重点语素教学
        4.2.2 中级阶段的重点语素教学
        4.2.3 高级阶段的重点语素教学
    4.3 重点语素和对外汉语教材编写
        4.3.1 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存在的不足
        4.3.2 重点语素对汉语教材编写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重点语素构词语料库
附录二 《等级划分》重点语素构词语料库
附录三 《汉语教程》重点语素构词语料库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6)商标合理使用理论探究与制度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主要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学术创新
第一章 商标合理使用概述
    第一节 商标合理使用之提出
        一、“合理使用”用语的选择
        二、商标合理使用的对象分析
        三、商标合理使用的学界争议
    第二节 商标合理使用制度的发展与演进
        一、英美法系国家商标合理使用制度的发展与演进
        二、大陆法系国家商标合理使用制度的发展与演进
        三、我国港台地区商标合理使用制度的发展与演进
        四、我国商标合理使用制度的发展与演进
    第三节 商标合理使用与其他相关制度之比较
        一、商标合理使用与着作权合理使用
        二、商标合理使用与基于公共领域的专利权限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商标合理使用的正当性基础
    第一节 商标合理使用的法哲学基础
        一、知识产权法中的利益平衡
        二、商标合理使用的利益平衡理论
    第二节 商标合理使用的商标法基础
        一、商标合理使用与商标显着性
        二、商标合理使用与商标功能
    第三节 商标合理使用的宪法基础
        一、言论自由的解释
        二、商标专用权与言论自由的互动与冲突
        三、商标合理使用与言论自由
    第四节 商标合理使用的经济学基础
        一、商标合理使用经济分析的起点:商标权
        二、商标合理使用的经济根源:商标权排他性
        三、商标合理使用的经济目标:有效配置资源
        四、商标合理使用的经济依据:增加经济效益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商标合理使用的类型细分
    第一节 商标叙述性合理使用
        一、叙述性合理使用的用语选择
        二、商标叙述性合理使用的具体类型
    第二节 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
        一、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的发展
        二、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的具体类型
    第三节 商标表达性合理使用
        一、商标表达性合理使用的历史探寻
        二、商标表达性合理使用的具体类型
    第四节 商标功能性合理使用
        一、商标功能性合理使用的缘由
        二、商标功能性合理使用的具体类型
    第五节 商标惯用性合理使用
        一、商标惯用性合理使用的背景
        二、商标惯用性合理使用的常见场景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网络环境下商标合理使用的演变
    第一节 网络域名与商标合理使用
        一、网络域名与商标权的纠葛
        二、网络域名与商标合理使用
    第二节 关键词元标签与商标合理使用
        一、关键词元标签与商标权的冲突
        二、关键词元标签与商标合理使用
    第三节 关键词广告与商标合理使用
        一、关键词广告与商标权的冲突
        二、关键词广告与商标合理使用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商标合理使用与商标侵权抗辩
    第一节 商标合理使用与商标混淆可能侵权
        一、商标侵权判定的混淆标准
        二、混淆可能性的认定规则
        三、商标合理使用与商标混淆可能侵权
    第二节 商标合理使用与驰名商标反淡化
        一、商标侵权与淡化保护
        二、商标淡化的证明标准
        三、商标淡化的类型
        四、商标合理使用与驰名商标反淡化
    第三节 商标合理使用的判断标准
        一、传统的商标合理使用构成要件分析
        二、商标合理使用的“合理性”判断标准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商标合理使用制度的完善
    第一节 我国商标合理使用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商标合理使用制度立法的缺陷
        二、对《商标侵权判断标准(征求意见稿)》的评析
    第二节 我国商标合理使用制度的立法设计建议
        一、商标合理使用立法模式的选择
        二、商标合理使用类型的选择
    第三节 我国商标合理使用制度的立法修改建议
        一、《商标法》中相关条款的修改建议
        二、《商标法实施条例》的修改建议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某型电控发动机综合实训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2 国内外实训台技术现状
        1.2.1 国外实训台技术现状
        1.2.2 国内实训台技术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本章小结
2 电控发动机综合实训台总体设计
    2.1 企业人才需求、职业教育需求分析
    2.2 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课程教学内容分析
    2.3 实训台功能分析
        2.3.1 动态运行功能
        2.3.2 实时显示功能
        2.3.3 检测功能
        2.3.4 信号模拟功能
        2.3.5 自诊断功能
        2.3.6 电路图功能
        2.3.7 软件系统功能
    2.4 实训台软硬件总体架构设计
        2.4.1 实训台总体设计方案一
        2.4.2 实训台总体设计方案二
    2.5 设计方案对比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实训台硬件设计
    3.1 实训台发动机选型分析
    3.2 发动机技术参数分析
    3.3 实训台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设计
    3.4 实训台发动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设计
        3.4.1 空气供给系统
        3.4.2 燃油供给系统
        3.4.3 电子控制喷射系统
    3.5 实训台发动机电控点火系统设计
    3.6 实训台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设计
        3.6.1 电控发动机故障原因分析
        3.6.2 实训台故障设置与传感器信号模拟
    3.7 主要传感器电路故障设计
        3.7.1 曲轴位置传感器
        3.7.2 霍尔传感器
        3.7.3 爆震传感器
        3.7.4 冷却液温度传感器
        3.7.5 氧传感器
        3.7.6 节气门控制单元
        3.7.7 进气温度传感器
        3.7.8 空气流量计
    3.8 主要执行器电路故障设计
        3.8.1 点火线圈
        3.8.2 喷油器
    3.9 发动机控制单元电路故障设计
    3.10 本章小结
4 实训台软件系统设计
    4.1 智能故障设置系统
    4.2 多媒体综合教学管理平台系统
        4.2.1 平台系统模块
        4.2.2 教学模块课程设计
        4.2.3 仿真教学课程系统
        4.2.4 仿真教学系统主要特点
        4.2.5 基于Unity3D仿真系统的优点
    4.3 考核系统
    4.4 网络教学扩展系统
    4.5 本章小结
5 实训台软硬件制作
    5.1 实训台软硬件制作分工
    5.2 实训台硬件制作
        5.2.1 实训台硬件制作材料和参数
        5.2.2 实训台主台架与示教台硬件制作
        5.2.3 软件系统配套硬件制作
    5.3 实训台软件制作
        5.3.1 智能故障设置系统制作
        5.3.2 多媒体综合教学管理平台系统制作
        5.3.3 考核系统制作
        5.3.4 网络教学扩展系统系统制作
        5.3.5 仿真教学课程系统制作
    5.4 本章小结
6 实训台测试
    6.1 实训台硬件测试
        6.1.1 主要传感器测试
        6.1.2 主要执行器测试
        6.1.3 实训台动态测试
    6.2 实训台软件测试
        6.2.1 测试项目和方法
        6.2.2 测试结果
        6.2.3 软件系统调试
    6.3 本章小结
7 实训台测试数据分析
    7.1 实训台硬件测试数据分析
        7.1.1 曲轴位置传感器测量数据分析
        7.1.2 霍尔传感器测量数据分析
        7.1.3 水温传感器测量数据分析
        7.1.4 氧传感器测量数据分析
    7.2 实训台硬件测试数据分析结果
    7.3 实训台软件系统测试数据分析
        7.3.1 软件系统测试对象与方法
        7.3.2 软件系统测试考核方式
        7.3.3 软件系统教学对比数据分析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智能故障设置系统程序代码
附录B 仿真教学课程系统部分程序代码

(8)机床薄弱结构件多步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机床静态建模及特性研究
        1.2.2 机床动态特性研究
        1.2.3 机床结构优化设计研究
    1.3 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PT50机床静动态特性分析及薄弱结构件识别
    2.1 PT50机床设计
        2.1.1 缸盖/阀体工艺简介
        2.1.2 PT50机床模块化设计
    2.2 PT50型机床有限元建模
        2.2.1 有限元分析理论
        2.2.2 模型简化
        2.2.3 材料、单元及网格划分
        2.2.4 边界条件及接触面处理
    2.3 PT50机床静力学分析
        2.3.1 机床串联刚度场
        2.3.2 整机静刚度场建模分析
    2.4 PT50机床动态特性分析
        2.4.1 整机谐响应分析
        2.4.2 整机模态分析
        2.4.3 立柱模态分析
    2.5 整机薄弱结构件识别及优化目标提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折衷规划法的薄弱结构件拓扑优化
    3.1 基本原理介绍
        3.1.1 拓扑优化原理
        3.1.2 折衷规划法原理
    3.2 立柱力学模型
    3.3 立柱外形拓扑优化设计
        3.3.1 前处理
        3.3.2 优化过程
        3.3.3 优化结果分析
    3.4 立柱内部拓扑优化设计
        3.4.1 前处理
        3.4.2 优化结果分析
        3.4.3 内部筋板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响应面分析的薄弱结构件尺寸优化
    4.1 响应面分析原理
    4.2 基于响应面分析的立柱关键尺寸优化
        4.2.1 立柱参数化建模
        4.2.2 中心复合实验设计(CCD)
        4.2.3 灵敏度分析
        4.2.4 响应面优化结果分析
    4.3 立柱优化前后性能对比
        4.3.1 立柱静态性能对比
        4.3.2 立柱动态性能对比
    4.4 整机优化前后性能对比
        4.4.1 整机静态性能对比
        4.4.2 整机动态性能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多步优化设计方法的双主轴卧式加工中心结构优化
    5.1 SH523B双主轴卧式加工中心设计
    5.2 基于ANSYS Workbench双主轴卧式加工中心建模
    5.3 双主轴卧式加工中心薄弱结构件识别
        5.3.1 整机静刚度场建模分析
        5.3.2 整机谐响应分析
        5.3.3 整机模态分析
        5.3.4 立柱模态分析
    5.4 立柱拓扑优化
        5.4.1 前处理
        5.4.2 优化结果分析
    5.5 立柱关键尺寸优化
        5.5.1 响应面优化方案设计
        5.5.2 灵敏度分析及优化结果
        5.5.3 优化前后性能对比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模态验证实验
    6.1 实验简介
        6.1.1 实验原理
        6.1.2 实验装置及方案
    6.2 立柱固有频率测量
        6.2.1 实验结果
        6.2.2 实验与仿真结果对比
    6.3 立柱模态振型测量
        6.3.1 实验结果
        6.3.2 实验与仿真结果对比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内容总结
    7.2 创新点
    7.3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9)微型旋转摆式发动机传热特性及其对整机性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微型发动机传热问题研究
        1.3.1 微型发动机传热概况
        1.3.2 发动机传热仿真计算方法研究进展
    1.4 本文研究目标及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MSRE介绍及工作过程数学模型
    2.1 MSRE总体结构概述
        2.1.1 燃烧室主体结构
        2.1.2 驱动约束机构
    2.2 MSRE工作方式
        2.2.1 相位设置
        2.2.2 工质参数
    2.3 MSRE工作过程数学模型
        2.3.1 基本热力学方程
        2.3.2 间隙泄漏模型
        2.3.3 燃烧放热模型
        2.3.4 腔室传热模型
        2.3.5 零维模型计算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SRE腔体与转子活塞热负荷计算与分析
    3.1 研究对象及数值计算模型
        3.1.1 研究对象及网格划分
        3.1.2 初始条件确定及边界条件处理
        3.1.3 数值计算方法
    3.2 腔体与转子活塞温度场分布及分析
    3.3 热负荷作用下的膨胀变形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SRE计入传热后的性能影响与参数优化
    4.1 腔内工质与腔体及转子活塞的换热对MSRE的影响
        4.1.1 对循环过程参数的影响分析
        4.1.2 对MSRE整机性能的影响分析
    4.2 影响腔内工质热交换的因素探究
        4.2.1 壁面温度的影响
        4.2.2 腔室泄漏的影响
        4.2.3 工作频率的影响
        4.2.4 尺寸因子的影响
    4.3 MSRE损失分析与参数优化
        4.3.1 不同损失影响比较分析
        4.3.2 初步热调控与参数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MSRE原理样机的试验研究
    5.1 试验原理与装置简介
        5.1.1 试验原理
        5.1.2 试验装置
    5.2 摩擦阻力与转速的测量
    5.3 热态试验研究
        5.3.1 初步点火与当量比影响
        5.3.2 温度、压力测取与分析
    5.4 存在问题与样机改进
        5.4.1 存在问题分析
        5.4.2 样机结构改进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及结论
    6.2 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旋转爆震发动机火焰与压力波传播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旋转爆震发动机理论基础和发展历程
        1.2.1 爆震基础研究
        1.2.2 RDE早期研究概况
        1.2.3 RDE近期研究概况
    1.3 本文研究内容介绍
2 实验系统与数值方法介绍
    2.1 预爆震管实验系统
    2.2 旋转爆震发动机实验系统
    2.3 火焰测量原理
    2.4 物理模型及数值方法介绍
        2.4.1 物理模型
        2.4.2 计算方法
        2.4.3 边界条件
        2.4.4 数值方法验证
    2.5 小结
3 RDE不稳定工作时火焰与压力波传播特性实验研究
    3.1 不同测量电路分析
    3.2 RDE不稳定工作时火焰与压力信号分析
        3.2.1 点火
        3.2.2 熄火
        3.2.3 轴向脉冲爆震
        3.2.4 四波对撞
        3.2.5 单双波交替
        3.2.6 爆震波转向
    3.3 小结
4 RDE稳定工作过程火焰与压力波传播特性实验研究
    4.1 离子信号研究
    4.2 单波
    4.3 双波
    4.4 喷管构型的影响
    4.5 当量比和质量流率的影响
    4.6 长程实验
    4.7 小结
5 RDE工作特性数值研究
    5.1 流场结构分析
    5.2 质量流率和燃烧室构型对RDE工作特性的影响
    5.3 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本文主要工作及总结
    6.2 本文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中外火花塞型号的对照(论文参考文献)

  • [1]二次喷射对正丁醇发动机燃烧及排放的影响研究[D]. 崔世科. 吉林大学, 2021(01)
  • [2]D公司产品交货期优化策略研究[D]. 颜凯. 山东大学, 2021(02)
  • [3]台架试验模拟整车测试瞬态工况研究[D]. 张爽. 吉林大学, 2020(08)
  • [4]基于燃油构型的汽油机动力性与经济性试验研究[D]. 任晓鸣. 吉林大学, 2020(08)
  • [5]重点语素的构词及其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 郭忠文. 安徽大学, 2020(08)
  • [6]商标合理使用理论探究与制度完善[D]. 王正中.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
  • [7]某型电控发动机综合实训台设计[D]. 周少璇. 西华大学, 2020(01)
  • [8]机床薄弱结构件多步优化设计[D]. 黄威.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9)
  • [9]微型旋转摆式发动机传热特性及其对整机性能影响研究[D]. 徐健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2)
  • [10]旋转爆震发动机火焰与压力波传播特性研究[D]. 徐灿. 南京理工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中外火花塞型号对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