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世明》戒与主戒的关系

论《世明》戒与主戒的关系

一、试谈《释名》被训词和主训词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李依一[1](2019)在《《方言笺疏》词义训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钱绎的《方言笺疏》是清代具有代表性的小学着作之一,也是《方言》注疏中最为详实的一部。目前学界对此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同源词”“因声求义”和“校勘训诂”三个方面,而在词义训释方面未见系统的研究成果。本文以《方言笺疏》的词义训释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形、音、义相结合、归纳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分析其词义训释的体例、方法与类型,探究其在训诂学与词汇学史上的价值。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主要概述选题缘由、研究状况、本文的研究内容及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方言笺疏》的体例。包括全书的排列体例和具体词条的训释体例。全书的排列体例完全遵照《方言》一书的编排体例,共分十三卷,每一卷之内的词条排列顺序也完全遵照《方言》。词条的训释体例包括训释对象和训释形式。训释对象主要有两类:1.《方言》和郭注中的词语;2.与《方言》和郭注中的词语有关的词。在训释形式方面,以有无训释术语作为标志,《方言笺疏》词义训释的形式可分为直接援引古训进行训释和采用训释术语进行训释两大类,其中所采用的训释术语主要有:“曰、为、谓之、之谓、之为”、“谓、言”等八种形式。第三章:《方言笺疏》词义训释的方法。通过整理分析,归纳出《方言笺疏》推求词义的方法主要有“因形求义”“因声求义”“排比文献用例归纳词义”“据古人辞例求义”“以词语要素义与整体义互证求义”和“以古今方俗语为据而释义”六种。解说词义的方法主要有“直训”“义界”“描述”和“譬况”四种。第四章:《方言笺疏》所释词义的类型。分别从单个词和词义类聚两个角度对词义进行分析。《方言笺疏》所训释的单个词的词义包括概念义和语源义两大类,其中概念义包括本义、引申义与假借义三类,而引申义又包括相似引申义、相关引申义、相因引申义和相反引申义四小类;《方言笺疏》所训释的词义类聚包括同义类聚、同源类聚、类义类聚和上下位义类聚四类。第五章:《方言笺疏》词义训释的价值与不足。《方言笺疏》词义训释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综合运用多种训释方法。2.丰富的词义训释材料。《方言笺疏》在训释词义时援引文献书目322部、碑文石刻文献33种、古今方言俗语词汇相证49条。3.对後世的辞书编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汉语大字典》(第二版)释词时援引《方言笺疏》内容共计107条。4.对方言词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方言笺疏》除了对《方言》一书中的方言词汇进行训释外,还列举出清代的方言俗语词汇49条。《方言笺疏》词义训释的不足主要体现在训释术语使用、训释方法和训释结论三个方面。本论文从训释体例、训释方法、训释词义的类型以及价值与不足等多角度对《方言笺疏》的词义训释进行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对於词汇学、训诂学、方言学的研究以及辞书编纂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

唐雪艳[2](2012)在《古今汉语辞书法律词语释义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对古今语文词典和专科词典法律词语释义的系统考察,探讨古今不同类型汉语辞书释义方式、释义内容、释义原则等等,希望进一步丰富汉语辞书释义理论研究的内容,并对语文词典和专科词典编纂或修订工作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释义是词典的生命线。前人对释义的理论和编纂实践进行过大量的研究和探讨,得出了许多丰硕的成果。从文献综述部分可以归纳出,与释义相关的学术成果主要包括训诂与词典释义的关系、语言学与词典学的关系、义素分析法在词义分析中的作用、义项的设立与排列、释义的方式、词典释义的缺陷以及释义元语言等方面的内容。所以第一章绪论部分对近几十年词典释义研究成果进行的整理和归纳,目的是使辞书释义理论体系能够更加完善,使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汉语辞书的编纂实践。第二章在分析古代法律词语时,我们将汉语语文词典和法律专科词典共同收录的法律词语的释义作为考察、对比的典型,描写和分析其释义方式的差异情况,总结差异类型并进行量化统计,意在探求造成这些差异的深层原因。随着语言学的发展,特别是词汇语义学研究的精进,与古代辞书法律词语的释义方式相比,现代辞书法律词语的释义方式要复杂得多。第三章运用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同样以语文词典和法律专科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和《法律辞典》(简明本)为语料选取蓝本,借鉴符淮青先生在《词义的分析和描写》(2006)中所总结的表动作行为的词和表名物的词的释义模式,分别对这两部词典中共同收录的表动作行为的双音节法律词语的释义方式和表名物的双音节法律词语的释义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对比分析,以求明晰现代辞书法律词语的释义方式的特点,了解法律词语作为普通义位与学科义位在释义方式与词义成分方面的异同。第四章的研究内容就是在前面二、三两个章节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古今汉语辞书法律词语的释义方式进行纵向的历时比较,展现汉语辞书释义方式在历史发展中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最后对促成古今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本研究通过对法律词语释义模式的对比分析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规律性现象。同时本文在研究前人释义的基础上,指出了释义中出现的缺点,特别是一些词典编纂者必须面对的、如影随形的缺陷,这也是词典释义能够实现创新的突破点所在。

杨晓娟[3](2010)在《《春秋左传集解》中的同义连用、反义连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同义连用和反义连用是古汉语中重要的语言现象,了解它们的组合特点,对阅读古籍、研究汉语词汇的变迁,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的对象为西晋杜预的《春秋左传集解》,这个阶段新词新义大量产生,词汇的双音化步伐加快,词汇系统呈现出与上古时期不同的特点。我们选择同义连用和反义连用为研究实体,来考察杜预注中的同义连用和反义连用,从而对它们的成词做一些探索,它会如实的反映魏晋词汇的一个侧面;再者,《左传》作为先秦时期的文献,杜预注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献,而孔颖达的疏是唐代的语料,若能将这三者的语言特点进行纵向的比较,也是词汇史变迁的一个缩影,具有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内容主要包括:第一章绪论部分,简述选题的缘起、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依据、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二章注中的同义连用。在对前人同义连用研究的总结基础之上,确定同义连用的判断标准,归纳出了同义连用的七个特点:数量的不均衡性、结构的松散性、组合的灵活性、意义的固化、词性的基本稳定性、语法功能的单一性、语义构合的复杂性,对《春秋左传集解》的同义连用做了全面分析,并对同义连用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索。第三章杜注的反义连用。简述了反义连用的产生和反义连用的研究历史,确定了反义连用的判断标准,总结了反义连用的5个特点:数量的不均衡性、结构的松散性、连用时词义的单一明确性、语义构合的复杂性、先褒后贬的语义顺序性,对《春秋左传集解》的反义连用做了全面分析。第四章杜注中同义连用和反义连用的词汇化。同义连用和反义连用是两种独特的构词方式。本章对同义连用和反义连用构成复音词的情况进行了探讨。结论:从研究中我们可以明确的得出结论,同义连用的成词率远远要高于反义连用的成词率,这一原因主要是由同义连用的各组成成分之间的黏性、融合性要高于反义连用各组成成分之间的黏性。而且,同义连用和反义连用作为一个层次上的构词方式,却在从词组到词的演变中有着各自突出的特点,同义连用成词主要是以内部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互相融合见长,反义连用成词主要是以概括抽象取胜。

刘中富[4](2009)在《《释名》性质新论》文中指出《释名》是一部性质颇有争议的着作,概括起来主要有5种观点:训诂着作说;声训着作说;词源学或语源学着作说;理据着作说;百科全书或语文百科综合词典说。这些观点都抓住了《释名》某些方面的特点,具有不同程度的合理性,但是又都没有抓住《释名》的实质,定性均有欠准确、欠科学之处。我们在评判各种观点的基础上认为,《释名》是以声训推源为主要方式,以义训、形训和直陈等为辅助方式,以揭示词的理据为目的的词汇类编。

魏宇文[5](2006)在《《释名》名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名源概说、名源语音、名源语义、名源训释评价等几方面对东汉刘熙《释名》名源进行了专题研究。其中:“《释名》名源概说”对“名源”术语进行了追根溯源,明确了名源与词源的联系和区别,重点论述了刘熙《释名》名源解释在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的意义和价值,并对《释名》声训方式作了归纳,对前贤评价《释名》声训的不同结论作了简单的评说。“《释名》名源语音关系考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释名》名源解释中的被训释词与主训释词之间的语音关系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借以从语音的角度鉴定刘熙名源训释之合理性。“《释名》名源的语义研究”运用语言学理论对《释名》名源解释中的被训释词与主训释词之间的语义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借以从语义的角度考察刘熙名源训释之可信度。其中,对解释合理者进行了分类,对解释牵强者进行了考证。“《释名》名源训释评价”根据对《释名》名源解释中被训释词与主训释词之间的语音关系和语义关系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归纳,从而对《释名》名源作出比较全面、公允的评价。 本文第一次对《释名》名源解释中的被训释词与主训释词之间的声音关系和意义关系作了穷尽性的考察,为正确评价《释名》名源的价值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客观依据。

罗庆云[6](2003)在《试谈《释名》被训词和主训词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语音、语法和语义三方面考察《释名》被训词和主训词的关系,可以看出《释名》在解释单音词时是以语音为线索来探求事物得名之由,释词时不管词性,只以语音为线索,声训时,贯穿了“因声求义”、“音近义通”的原则,即以声音为线索,以语义为核心来探求事物的得名。

二、试谈《释名》被训词和主训词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谈《释名》被训词和主训词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方言笺疏》词义训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概况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版本
第二章 《方言笺疏》的体例
    第一节 《方言笺疏》训释的对象
        一、训释《方言》和郭注中的词语
        二、训释与《方言》和郭注相关的词语
    第二节 《方言笺疏》训释的形式
        一、直接援引古训进行训释
        二、采用训释术语进行训释
第三章 《方言笺疏》词义训释的方法
    第一节 《方言笺疏》推求词义的方法
        一、因形求义
        二、因声求义
        三、排比文献用例归纳词义
        四、据古人辞例求义
        五、以词语要素义与整体义互证求义
        六、以古今方俗语为据而释义
    第二节 《方言笺疏》解说词义的方法
        一、直训
        二、义界
        三、描述
        四、譬况
第四章 《方言笺疏》所释词义的类型
    第一节 《方言笺疏》所释单个词的词义类型
        一、概念义
        二、语源义
    第二节 《方言笺疏》所释词义类聚的类型
        一、同义类聚
        二、同源类聚
        三、类义类聚
        四、上下位义类聚
第五章 《方言笺疏》词义训释的价值与不足
    第一节 《方言笺疏》词义训释的价值
        一、在词义训释方法上的价值
        二、在词义训释材料方面的价值
        三、在词义训释结论方面的价值
        四、在辞书编纂方面的价值
        五、在方言词汇研究方面的价值
    第二节 《方言笺疏》词义训释的不足
        一、训释术语使用方面的不足
        二、训释方法上的不足
        三、训释结论方面的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方言笺疏》援引文献整理
    一、经
    二、史
    三、子
    四、集
附录二 《汉语大字典》援引《方言笺疏》内容整理
附录三《方言笺疏》方言俗语整理
後记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古今汉语辞书法律词语释义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相关研究综述
        1.1.1 词典释义相关研究概述
        1.1.2 词典释义方式相关研究概述
        1.1.3 法律词语相关研究概述
        1.1.4 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古代辞书法律词语释义方式研究
    2.1 古代辞书释义方式的类型界说
    2.2 古代法律词语的选取和研究的基本单位
    2.3 古代法律词项的释义方式
        2.3.1 《康熙字典》法律词项训释方式分析
        2.3.2 《吏学指南》《六部成语注解》法律词项训释方式分析
        2.3.3 古代辞书法律词语释义方式小结
    2.4 古代法律词语释义的个案研究
        2.4.1 《康熙字典》“缉”“解”“招”法律义项的缺失
        2.4.2 古代法律“刑名”词语及其词类归属问题
第三章 现代辞书法律词语释义方式研究
    3.1 表动作行为的法律词语释义方式分析
        3.1.1 《现代汉语词典》和《法律辞典》共同收录的表动作行为的法律词语
        3.1.2 两部词典表动作行为的法律词语释义方式的考察
        3.1.3 两部词典表动作行为的法律词语释义方式的对比分析
    3.2 表名物的法律词语释义方式分析
        3.2.1 《现代汉语词典》和《法律辞典》共同收录的表名物的法律词语
        3.2.2 两部词典表名物的法律词语释义方式的考察
        3.2.3 两部词典表名物的法律词语释义方式的对比分析
    3.3 对现代辞书法律词语释义方式的归类论述
        3.3.1 语词式释义
        3.3.2 扩展式释义
        3.3.3 定义式释义
        3.3.4 其他
第四章 现代辞书法律词语释义对古代辞书的推进
    4.1 现代辞书的释义方式在古代基础上的演进
        4.1.1 现代辞书语词式释义方式在古代辞书直训方式基础上的演进
        4.1.2 现代辞书扩展式和定义式释义方式在古代辞书义界方式基础上的演进
    4.2 对促成古今汉语辞书释义演进的多维因素的审视
        4.2.1 词义学说的演进
        4.2.2 释义传统的影响
        4.2.3 词典类型理论研究的深入
        4.2.4 古今辞书释义目的不同
        4.2.5 汉语词汇的复音节化发展
    4.3 现代辞书释义应注意的问题
        4.3.1 从辞书性质出发,释义力求科学、准确
        4.3.2 辞书编纂力求义项收释完备
        4.3.3 辞书释义方式与被释词语的词性力求一致
        4.3.4 对古代辞书释义方式的批判性继承
第五章 结语
    5.1 对本研究的总结
        5.1.1 古代法律词语释义方式的特点
        5.1.2 现代法律词语释义方式的特点
        5.1.3 现代辞书法律词语释义在古代辞书基础上的推进
    5.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所录词项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春秋左传集解》中的同义连用、反义连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 研究现状
    1.4 特色和创新点
第二章 《春秋左传集解》中的同义连用
    2.1 同义连用的概念
    2.2 同义连用的判定
    2.3 同义连用的特点
    2.4 同义连用产生的原因
第三章 《春秋左传集解》中的反义连用
    3.1 反义连用及相关问题
    3.2 反义连用的判定
    3.3 杜注反义连用的特点
第四章 《春秋左传集解》中同义连用、反义连用词汇化
    4.1 词汇化的相关概念
    4.2 复音词的判断标准
    4.3 同义连用、反义连用成词
    4.4 从词组到词演变中表现的特点
结语
附录1:《春秋左传集解》中的同义连用
附录2:《春秋左传集解》中的反义连用
附录3:《春秋左传集解》中《汉语大词典》的书证迟后词语条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谢辞

(4)《释名》性质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释名》性质的不同认识
二、对各种观点的分析和评判
    (一)训诂着作说
    (二)声训着作说
    (三)词源学或语源学着作说
    (四)理据着作说
    (五)百科全书或语文百科综合词典说
三、结论

(5)《释名》名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释名》研究综述
    第二节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释名》名源概说
    第一节 名源
    第二节 《释名》名源
第三章 《释名》名源语音关系考察
    第一节 被训释词和主训释词声音关系之一:同字
    第二节 被训释词和主训释词语音关系之二:声符相同
    第三节 被训释词和主训释词语音关系之三:声符不同
第四章 《释名》名源的语义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6)试谈《释名》被训词和主训词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语音分析
    1. 声母相同韵部也相同
    2. 声母相同韵部不同
    3. 韵部相同声母不同
    4. 声母相近或韵部相近
二、语法分析
    1. 词性相同
    2. 词性不同
三、语义分析
    1. 附属关系
    2. 类比关系
    3. 同义关系
    4. 其他关系

四、试谈《释名》被训词和主训词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方言笺疏》词义训释研究[D]. 李依一. 喀什大学, 2019(07)
  • [2]古今汉语辞书法律词语释义对比研究[D]. 唐雪艳. 鲁东大学, 2012(10)
  • [3]《春秋左传集解》中的同义连用、反义连用[D]. 杨晓娟. 西北大学, 2010(10)
  • [4]《释名》性质新论[J]. 刘中富. 东方论坛, 2009(01)
  • [5]《释名》名源研究[D]. 魏宇文. 暨南大学, 2006(06)
  • [6]试谈《释名》被训词和主训词的关系[J]. 罗庆云.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3(06)

标签:;  ;  ;  ;  ;  

论《世明》戒与主戒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