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线控制AF”功能及其应用

“视线控制AF”功能及其应用

一、“视线控制自动对焦”功能及其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杨欣[1](2019)在《面向眼机交互的界面控件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眼机交互是目前人机交互技术中具有前瞻性研究价值的新方向,目前已逐步应用在虚拟现实、残疾人辅助、医疗、教育和军事等诸多领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设备将眼机交互的方式加入到人机对话中,发挥其直接、自然和快捷的交互特点,替代复杂繁琐的传统交互操作。但是,许多现有的眼机交互系统在界面设计上仍较为粗糙,缺少科学性、美观性和易用性,影响了实际操作中的用户体验。因此,考虑到眼机交互在将来更为广泛的应用,必须有一套成熟的设计规范以保证界面设计的可用性。本次课题致力于研究眼机交互界面控件的合理设计方法,在对眼机交互技术工作原理、眼动信号采集精度、及米达斯接触问题的探讨基础上,认为影响眼机交互界面控件使用的因素主要有控件位置、控件面积、控件间距和控件的凝视触发时间,并针对性开展了工效学的实验探究。首先,对眼机交互界面中不同区域位置和面积大小的控件触发情况的进行了实验探究,通过对20名被试的触发率和触发任务完成时间的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到了不同区域控件面积设计的推荐范围。根据控件的触发情况对于控件的位置摆放提出了最优区域、次优区域和一般区域的理论。其次,在合理的控件面积设计下,对相邻控件之间的间距的改变是否对控件的触发情况产生影响这一因素进行了实验探讨,得到了相邻控件之间间距的推荐值:控件之间的距离在75像素(视角1.084°),控件的触发效果达到最好。第三项实验是控件触发时间的合理设置范围的探究实验,实验得到的结论是:当控件的大小、间距设置合理的情况下,控件的触发时间设置的推荐范围是700到900ms之间。这些实验结论为眼机交互界面控件的面积大小的设计和区域位置的安排,以及触发时间的设置,提供了客观的理论依据。论文的最后,对眼机交互界面中控件的视觉表征设计做了相应的总结,阐述了眼机交互界面设计和交互设计的基本原则,将得到的结论应用于实际的界面中,对设计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供参考意见,并给出了具体的眼机交互界面设计参考案例。

马春晖[2](2019)在《视线追踪在轮椅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人工智能领域的兴起,视线跟踪(gazetracking)技术已经成为各大研究机构和高校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视线跟踪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机交互技术,它的应用十分广泛,包括智慧医疗、辅助驾驶、心理研究、虚拟现实和军事等多个领域。极为丰富的眼动信息能够反映人类情绪的变化和行为动向,同时也是视觉任务的最直观体现,因此,当对可视对象进行选择和操控任务时,可以通过视觉通道对人-机通道进行控制,即使用者首先注视需要感兴趣物体,再引导视觉通道进行选择或操控动作。综上所述,采用眼控系统的优点在于能够更加方便、迅速地对可视对象进行控制。论文围绕着视线追踪这一主题,采用基于瞳孔-角膜反射的视线估计方法,构建了头戴式视线跟踪控制轮椅系统,该系统相对于非头戴式视线跟踪控制轮椅系统来说,具有精度高和适用场景广的优点。探讨了瞳孔定位方法、视线落点的计算和眼控轮椅的整体方案:1.研究了瞳孔和普尔钦斑点中心的提取算法。采用的是基于弧段提取的椭圆拟合算法定位瞳孔中心。为了解决非线性非高斯问题,同时提高瞳孔状态参数的提取精度,本文使用了粒子滤波和卡尔曼滤波相结合的方法来对瞳孔进行跟踪,使系统的鲁棒性明显提高。为了更为精确的提取普尔钦光斑中心,首先截取瞳孔周边的区域;接着使用最大类间法(OSTU)对图像进行二值化分割出普尔钦光斑;最后利用质心法计算出普尔钦光斑的中心。2.分析视线落点估计的原理及流程,利用真实视线落点坐标与眼动参数计算眼部图像坐标系与场景图像坐标系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从而估计出场景图像坐标系下注视点坐标。本文采用BP神经网络去拟合该映射关系,结合15×10个样本去训练神经网络,从而确定眼部图像坐标系与场景图像坐标系的映射关系。3.构建了眼控轮椅系统。通过计算瞳孔中心坐标与参考点坐标的相对位置,将该相对位置转换为方向指令,并通过蓝牙发送给轮椅控制器,最终达到控制轮椅的运动方向的目的。实验结果表明,视线跟踪在平均误差距离不超过5个单位时,视线落点的准确率为91%,对轮椅的5种运动方式分别为前进、后退、向左、向右和停止的平均准确率为98.2%。通过调整眼动参数能够稳定控制轮椅的运动,为残疾人、渐冻人和老年人等提供了能自由活动的新型方式。

王倩玉[3](2019)在《以妹岛和世为例的图解建筑研究》文中提出建筑学中的图解不仅有着解释和说明的作用,其中有些图解还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起着重要的生成作用,这样的图解称为生成性图解。妹岛和世的建筑作品就是生成性图解中一种重要的分类——“图解建筑”,目前缺少相关的深入研究与系统总结。本论文以图解理论为基础,通过文献归纳研究、图解分析、归纳与总结等研究方法,研究了妹岛和世的“图解建筑”作品中的图解设计方法,并且用图解分析法展示了妹岛和世在设计过程中的图解手法。本文从建筑图解设计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图解原的选择、图解原的转换和图解转化为建筑)入手,来对妹岛和世的“图解建筑”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本文将其中出现的图解原归类为矩形、网格和曲线三大种类并分析;在图解原的转换阶段,本文从图底关系、位置关系、形状变化三个方面总结出了共计十多种典型的图解操作手法并剖析;在二维图解向建筑转换的过程中,本文选取了材料与结构两个方面,总结二维图解向三维建筑的转换过程中所进行的处理。通过关于三个阶段的分析,再结合与其他图解建筑师的比较分析,本文对妹岛和世的“图解建筑”的特点总结为简单而直接的纯粹、精致而微妙的细节、方向多样的不确定性三点,并且对图解设计手法进行了一定的再思考,以期望能够学有所用,将所收获到的知识与方法进行总结后能运用到实践中。

桑学佳[4](2018)在《无人机及深度学习在地质调查中的应用 ——以辽宁兴城和甘肃北山地区为例》文中提出野外地质调查工作方法在数字填图系统之后一直缺乏较大的改进,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合适的数据采集方式,无法保存野外复杂多样的数据。数据的缺乏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质调查工作中新技术的应用。无人机作为近年来的新生事物,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行业引入。无人机是一种灵活、轻便、不受地形控制的,十分优秀的近地面遥感数据获取载荷平台。而以SFM、MVS为代表的影像建模技术的成熟,更是将无人机的应用领域扩展到三维建模领域。其不仅可以建立细节精美的三维模型,其空间关系也一并完整地保存下来。无人机和影像建模技术的结合,可以满足地质野外数据采集要求。其不仅可以产生三维模型、三维点云、正射影像等多种数据,而且可以提供非常高的分辨率。但随着数据量的增大,数据分析工作也面临着难题。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对海量数据的处理效果非常不好,在数据处理流程中引入人工智能算法,也变得非常必要了。人工智能算法,尤其是深度学习算法,近年来在模式识别领域发展非常迅速,以AlphaGo为例,其通过自我训练和超快的学习速度,以非常快的速度达到了对李世石胜利的程度,并且,AlphaGo Zero版本又在短短36个小时内,完成了从零到胜过AlphaGo的学习过程。人工智能算法,尤其是深度学习算法,非常适合用来解决海量数据、海量判断逻辑的问题。因此,影像建模技术使得无人机可以产生更多维的数据,而人工智能则是处理这些数据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这三者相辅相成。本论文主要研究影像建模技术、无人机和人工智能在地质学中的应用关键技术。主要从数据采集方法、数据处理方法、数据的分析方法和应用案例来说明,这三种技术对地质调查工作数字化的促进作用。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本文通过实验,得出了一套使用无人机进行地质数据采集的工作流程。在这个流程中,在飞行之前需要对目标区域进行现场踏勘,了解当地地形和空域情况。并预先准备若干紧急降落场所以备不时。然后使用无人机对不同尺度的地质露头进行数据采集,可以获得不同分辨率、不同覆盖范围的地质数据。其分别用来表现区域尺度的地表起伏和岩层走势、露头尺度的地质现象、手标本尺度的精细模型。除此之外,配合确认疑难岩性的地面踏勘也是不可或缺的。(2)本文介绍了无人机地质数据的主要处理方法,包括影像预处理、切片、姿态参数的提取、SFM和MVS等。在无人机飞行完毕之后,经过这些算法处理,可以得到三维模型、三维点云、正射影像等多种地质专题数据。(3)本文介绍了几种地质分析方法,包括CNNs算法、超像素分类算法、Kd-tree索引算法、色差算法等等。这些算法可以有效地将无人机生成的数据转换为易于解读的二次数据。这些算法在保证速度的前提下,精度都有较好的保证。(4)本文在兴城多地,分别实验了CNNs-SLIC算法在大比例尺地质填图中的应用、三维构造分析中的应用和GOCAD建模中的应用。(5)其中SLIC-CNN方法在辽宁省兴城市台里海滨进行了应用,在这项研究中,通过结合SLIC算法对纹理边缘的识别能力来加强深度神经网络分类地物的能力,本文的分类算法在辽宁兴城台里的分类正确率达到了88.7%,Kappa检验结果k=0.8523,提供了较高的岩体识别准确率,可以大大减少外业地质测量工作,并部分取代内业人工填图的工作。(6)本文使用Kd-tree算法聚类三维点云,实现了对兴城夹山和白庙子的地质露头的构造信息提取。在三维模型上试验了三维标绘和矢量化,并将结果导入至GOCAD软件中。(7)实验了无人机在绿色矿产地质调查中的应用情况,对比了无人机地质调查和传统地质调查对环境的破坏程度的差异。得出了,无人机野外地质调查对环境的扰动是传统方法的二十分之一左右的结果。(8)搭建了一套虚拟野外地质系统。结合野外采集和制作的许多精美模型,实现了和以往虚拟地学系统完全不同体验的地质系统。其不仅可以提供高度的沉浸感,还可以为易损的地质露头提供数字化保存的平台。而且可以作为地质教学、地质实习等课程的学习平台使用。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1)本文提出了有无人机、影像建模和人工智能改进的地质调查方法流程,从该方法在兴城台里海滨、夹山、白庙子等地的实验可以看出,该方法是行之有效的。(2)本文提出了一套SLIC-CNN方法,可以简化地质填图流程,其自动填图正确率达到了88.7%,可以大大减少大比例尺填图的内业人工工作,用较少的时间出具一副较高分类精度的大比例尺地质草图。(3)无人机采集到高分影像和影像建模技术产生的三维数据可以帮助地质调查工作获取更全面的产状、岩性、构造等地址信息,对研究地质演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利用无人机和影像建模技术,以实景三维的方式记录和保存野外多尺度地质情况,可以保存具有丰富细节的野外地质场景。(5)使用实景三维模型建设的虚拟野外地质系统,可以提供与传统虚拟系统不同的,更加沉浸式的用户体验。(6)无人机在野外地质调查中的使用可以大幅度减少地质调查对环境的扰动。从本研究来看,以地质调查工作中机动车碾压的情况为例,使用无人机辅助地质调查可以减少二十多倍的土壤和植被破坏。

张宜芹[5](2018)在《江西财经大学校园植物景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江西财经大学蛟桥园、麦庐园两校区植物景观为研究对象,在充分检索和收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实地现场调查。从生态学角度剖析校园植物区系组成及特征、群落数量特征,采用AHP法和SBE法进行植物景观评价,基于现状,提出优化方案。主要研究内容有:鉴定统计校园植物种类组成,对校园内维管束植物的科、属多样性以及种子植物科、属的分布区类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校区共有463种维管束植物,分属117科326属,其中蕨类植物10科10属11种,裸子植物7科17属30种,被子植物100科299属422种。校园植物在科的构成上,以寡种科为主体,优势科明显。在属的构成上,以单种属为主体,优势属不明显。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多样,地理成分复杂。热带成分的科构成校园种子植物科的主体,在属的分布区类型中,热带成分最为重要,温带成分比重略低,但相差不大,两者均占据重要地位。具有一定的特有成分,2个中国特有科和9个特有属。采用典型性取样方法,根据用地性质和功能将校园划分功能分区,蛟桥园共抽取99个典型植物景观,麦庐园共抽取90个典型植物景观。运用群落生态学研究方法对调查的样地植物景观密度、郁闭度、数量特征、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由视觉质量、生态质量、服务质量和文化质量4个方面组成,共包括8个定量指标和9个定性指标的评价模型,对两校区100个样方植物景观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每个评价指标的分值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Ⅰ级植物景观仅有1个,Ⅱ级植物景观有63个,Ⅲ级植物景观有34个,Ⅳ级植物景观有2个,绝大多数的植物景观处于Ⅱ级、Ⅲ级水平。运用SBE美景度评价法对100个样地植物景观照片直接打分计算SBE值,得到样方植物景观质量排序。结果显示,100个样方植物景观的SBE值有59个为正值,41个为负值。通过对比AHP和SBE两种评价值排序表明,采用AHP法和SBE法对校园植物景观评价,差异性较小,评价结果有一定的一致性,但差异性是必然存在的。两种评价方法均能够反映植物景观质量的优劣。AHP法理论性更强、更科学、更系统,可以统筹生态、美学、服务和文化等方面,而SBE法比较侧重视觉效果。根据以上调查内容,分析了校园植物景观现状的优缺点,并从整体角度出发对江西财经大学校园植物景观提出了5方面优化建议,即植物郁闭度调整、增加缀花草坪面积、增加水生植物、提高校园植物景观的服务质量、强化校园植物景观的科普教育功能。最后,选择评价结果较差的样地植物景观进行具体优化设计。

李爽[6](2018)在《眼控界面的设计及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与人机交互技术蓬勃的发展,具备自然交互特性的产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下一代人机交互界面倾向于朝着整合触觉、听觉、视觉等多通道的方向发展。眼动数据作为输入通道进行交互无疑是可以打开的一条新的通道,这也是虚拟现实热潮中被广大受众所关注的,具有前瞻性的研究价值。本课题分析了国内外不同眼动交互系统的局限性和应用领域的优缺点,依据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原则提出了眼动交互设计原则,完成了基于Unity的眼动交互系统的框架,介绍了该系统核心的三个功能模块:视线校准模块、视线监测反馈模块及眼动交互模块,并总结了本课题眼动交互实验项目开发的技术路线及所使用的方法。为了保证眼动交互系统的鲁棒性、可靠性,首先按照眼控时空特性理论计算得出了物理尺寸为24英寸、分辨率为1920×1080显示屏的眼控界面元素的最小尺寸为1.5°(121px)及眼控界面不出现误操作的最小元素间隙为1°(40px),才能保障任务流操作中眼动交互的正确率。其次,从界面信息容量方面对眼控界面设计进行研究,通过实验得出了眼动交互时间与界面容量大小成正相关的关系,同时界面元素容量为25时,任务流眼动交互仍然能保证很高的完成率。随后,在界面容量为25的前提下,从界面元素的间距与角度两个维度对任务流操作中元素的搜索习惯的研究,通过眼控界面布局实验定性分析得出了元素位置优势性,并通过定量回归分析总结出眼动交互时间与元素间距之间的关系方程为t=0.705·D0.28+2(驻留时间阈值为2s,大小依实际情况而定),完成了眼动控制理论中时间预测模型拓展的眼控时间预测模型公式的修正。最后,本课题结合前人关于飞机任务流程的研究,选择数字界面就起飞前、着陆两个任务流程进行飞机任务流眼控模拟评估实验。评估结果表明:眼控时间预测模型的经验公式t=0.705·D0.28+2计算出的理论眼动交互时间与任务流操作的实际交互时间一致,模型十分有效。

黎小靖[7](2018)在《基于多元感官的养老社区景观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机构养老的养老方式逐渐被人们关注,养老社区作为承载老年人日常生活和设计活动的场所,其景观环境也是老年人关注的焦点。然而中国景观环境设计起步晚,养老社区的景观设计更是只是停留在提供基本的生存空间和满足安全性的设计规范上。近些年来,国外设计师们探索出基于多元感官的设计理念,这为景观设计开拓了新的设计研究领域。人通过多元感官来认知和感受环境,而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景观环境亦有和年轻人截然不同的感官需求。因此,本文从老年人的特殊性出发,研究基于多元感官景观的设计策略,达到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并促进其参与社交活动的目的,从而增加其对养老社区的认同感和幸福感。本文首先从养老社区现状与老年人多元感官需求的矛盾出发,对多元感官、养老社区景观设计的国内外现状和相关概念进行综述,了解到相关研究的空白和不足并对其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进行阐述;然后对三所养老社区老年人的心理、行为和感官的特征与需求展开问卷调查和访谈,从而整合出老年人的特征和其对景观的多元感官需求。为了进一步了解老年人多元感官和养老社区景观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不同的景观要素对老年人的感官产生不同的作用进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和行为方式,为我们探索如何通过景观要素来促进老年人更好的参与到室外活动中提供了理论基础;由于国外的养老社区景观设计较为成熟,选取两所优秀的案例进行了分析,吸收借鉴了许多成熟的多元感官营造方式,同时也分析了国内设计的不足,印证了课题项目的价值。最后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总结出设计原则和策略并进行实际项目设计,并得出研究结论。以期通过本次研究,将多元感官的设计理论融入养老社区景观设计中,构建一个舒适、健康、趣味的养老社区景观环境,让曾经为社会发展贡献了整个青春的老年人度过幸福的晚年生活,提高社会整体的幸福指数。

梁丹[8](2017)在《仿人眼光学系统与视觉注意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工程技术的发展,视觉成像与信息处理系统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经过长期的进化,人眼形成了独特的光学结构与视觉信息处理机制,为仿生视觉系统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对人眼的光学结构、成像机理与视觉信息处理机制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提出新型仿人眼光学系统设计与视觉注意建模方法,研制出基于高分子聚合物材料的固液混合多层可调透镜、仿人眼变焦距光学成像系统和仿生可调节人工晶状体,并建立基于双通道与特征融合的视觉注意模型,进行相关的仿真与实验研究,促进仿人眼视觉技术在光学、眼科学与图像处理中的应用与发展,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阐述本课题的相关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介绍仿人眼视觉技术方面的研究内容与概况,着重对变焦距光学系统、人工晶状体与视觉注意模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主要方法进行阐述,分析仿人眼光学系统与视觉注意机理研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给出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二章,针对可调光学透镜设计与制作的关键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新型基于高分子聚合物材料的固液混合多层可调透镜的结构原理,并对其制作工艺和调节过程展开深入研究。首先,对人眼的生理特点与光学模型进行介绍与分析,根据高分子弹性聚合物材料的特点,提出固液混合多层可调透镜的结构原理;然后,对聚合物材料的本构关系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调透镜的制作方法与工艺流程;最后,搭建可调透镜实验平台,对可调透镜的形变特点、成像效果、调焦过程进行测试,得到可调透镜负载-曲率半径-焦距的非线性变化曲线,并完成透镜光学特性的仿真实验与定量分析。第三章,根据人眼的光学结构与调焦特点,提出仿人眼光学成像系统的实现原理与研制方法。首先,进行仿人眼光学成像系统的整体结构与调焦方案设计,提出基于仿生变焦镜头的光学成像系统的实现原理与设计方法;然后,根据系统的结构特点,对关键组件进行原型样机的设计与制备;最后,针对仿人眼光学成像系统的调焦控制问题,设计仿人眼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控制平台,对成像系统的调焦范围、成像效果、光学特性进行实验测试与仿真分析,得到仿人眼光学系统的成像特点与焦距调节规律。第四章,将聚合物可调透镜用于变倍成像系统中,提出基于聚合物可调透镜的变倍成像系统,对系统的结构特点与调节机理进行研究。针对基于可调透镜光学变倍成像系统的设计优化问题,对系统的像差理论进行分析,得出基于可调透镜的变倍系统像差优化的特点与一般原则。最后,对原型样机的变倍效果、成像质量与光学特性进行测试、仿真与分析,得到位移负载-焦距-变倍数的变化特点与调节规律。第五章,针对人眼视觉调节能力退化问题,提出仿生可调节人工晶状体的结构原理与制作工艺。首先,对人眼晶状体的结构特点与形变机理进行研究,分析晶状体的光学模型;再根据人眼晶状体特点与应用需求,提出仿生可调节人工晶状体的设计方法,并对其光学结构、制作工艺进行研究;最后,搭建仿生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测试平台,对其形变特点、调节能力、成像效果、表面粗糙度等进行实验测试与分析。第六章,对人眼的视觉注意过程与颜色拮抗机制进行分析,模拟人眼视觉感知过程的多通道特性与神经生物学机理,提出基于双通道与特征融合的视觉注意建模方法。利用多尺度对比度特征和位置特征建立预注意通路,基于高斯金字塔与多特征融合建立后注意通路,通过加权整合机制生成总显着图并确定注意区域。对算法基本原理、显着性度量和特征融合方法进行研究,与传统的视觉注意模型的处理结果进行比较,通过实验对本文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与分析。第七章,对全文进行总结,阐述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结论与创新点,并对课题后续的研究工作做出展望。

毛永成[9](2016)在《杭州高校春季植物景观及其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校园绿地是师生学习、成长以及生活的主要载体,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快速发展,校园面积得到了较大拓展,校园绿地建设也得到了充分的重视。杭州是浙江省高校集聚之地,江南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孕育了独树一帜的春季植物景观,杭州高校春季植物景观也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本文以杭州5所高校8个校区的校园绿地春季植物景观为研究对象,在全面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选取46个典型样方,记录样方中植物种类、数量、组团植物配置模式、植物所围合空间类型等,分析植物景观的属性、功能、空间等,运用综合评价法进行植物景观质量评价。其结论如下:(1)杭州高校春季景观植物材料丰富,春季植物景观精彩纷呈。5所高校8个校区春季景观植物有352种(含种以下等级),以观花和观叶植物为主,其中观花植物220种,观叶植物115种。观花和观叶植物中应用频率较高的主要集中在蔷薇科、木兰科、忍冬科、槭树科、豆科、小檗科以及木犀科,其中白玉兰Magnoia denudate、山茶Camellia japonica、鸡爪槭Acer palmatum、垂丝海棠Malus halliana等树种出现频率较高,江南植物景观特征较为明显。并且各个高校各具特点,如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梅园、木兰园、蔷薇园等专类园,突出春季观赏植物景观;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沿河春景观赏带则选用紫叶李Prunus Cerasifera、樱花Cerasus yedoensis、垂丝海棠Malus halliana、西府海棠Malus micromalus、日本晚樱Prunus serrulata‘Lannesiana’等,按照春季植物开花时间序列进行布局。校园春季植物景观的营造与所在高校的学科背景以及师生对景观的需求有一定的关联。(2)杭州高校春季植物群落景观功能性突出,空间类型多样。5所高校8个校区植物景观空间主要有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封闭空间、覆盖空间以及垂直空间五种类型,其中开敞空间所占比例最大,其余空间类型所占比例基本相同。开敞空间和半开敞空间活动类型和活动人数明显比其它空间要多,成为高校校园春季植物景观空间最喜爱的类型。(3)杭州高校春季植物群落景观类型多样,其中观花、观叶植物景观主基调明显。所调查的46个样方中,花叶兼观类植物景观和观花类植物景观数量最多,是杭州校园绿地春季主要的观赏植物群落类型。在观花类植物景观、观叶类植物景观、花叶兼观类植物景观、花叶果芽兼观类植物景观中,花叶果芽兼观类样方平均投影值最大,观赏特性丰富,景观效果最佳;其次是花叶兼观类和观花类,景观效果较好。观叶类植物景观样方平均投影值最小,春季景观效果略显单调。花叶果芽兼观类植物景观是高校校园植物景观群落类型中值得挖掘营造的植物配置模式。(4)运用美景度评判法、遗传加速算法、投影寻踪评价法相结合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46个典型样方进行春季植物景观质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群落稳定性、植物绿视率、春季观赏特性丰富度等9个评价指标对校园春季植物景观质量影响较大,是校园春季植物景观和季相植物景观营造时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涂文铎[10](2016)在《建筑智能化生成设计法演化历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筑智能化生成设计法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种采用计算机智能技术辅助建筑师完成特定建筑设计任务的设计方法,它能够发挥计算机强大的逻辑运算能力,快速生成建筑设计方案,优化空间布局,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国内相关研究不过十年,基础性研究还很薄弱,导致国内认知体系不完整,研究和应用前景令人堪忧。为了弥补当前国内在建筑智能化生成设计法在基础性研究层面的不足,本文对建筑智能化生成设计法的演化历程进行补充性研究,试图完善认知体系,促进其后续发展。本论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针对理论基础方面,简要阐述了三种主要的设计范式;并对算法、模型系统、程序平台三大关键技术构成要素进行了解析。第二部分,对建筑智能化生成设计法的演化历程进行了详细阐述,选取在建筑智能化生成设计领域研究成果丰硕、处于主导研究地位的国外先锋院校为参照对象,对建筑智能化生成设计法的演化历程及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将其划分为两个时期:其一是以美洲先锋院校为研究主导,“形状语法”、“布局自动生成”和“专家系统”的应用为研究主要内容的雏形发展期;其二是以欧洲亚洲先锋院校为研究主导,“基于案例推理技术”、“多代理系统”的应用为研究主要内容的传承推广期。第三部分,首先综合性地梳理了建筑智能化生成设计法的整个演化历程,对流派的分异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评价;然后分别从学科发展层面与实践应用层面论述了建筑智能生成设计的相关方法对建筑领域的促进作用;最后针对我国在该领域研究的不足之处,寻求国外研究的相关经验,提出未来发展的建议。论文最后反思了在当代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应用及借鉴国内外建筑智能化生成的设计方法,提高建筑设计效率、降低设计成本、优化设计方案,改善城乡建设中传统风貌破坏,生态环境污染,建造资源浪费等困境,以实现建筑智能化生成设计法的社会价值。

二、“视线控制自动对焦”功能及其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视线控制自动对焦”功能及其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眼机交互的界面控件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眼机交互研究基础
    2.1 人眼的生理特征
        2.1.1 人眼的结构
        2.1.2 眼球的运动
        2.1.3 眼动信号的采集及其精度问题
    2.2 眼机交互技术
    2.3 眼动交互的应用
        2.3.1 显式输入与隐式输入
        2.3.2 眼机交互的使用情境
    2.4 米达斯接触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眼机交互界面控件位置和大小的实验研究
    3.1 眼机交互实验界面的控件尺寸设计
    3.2 眼机交互界面不同位置控件面积大小研究实验
        3.2.1 实验目的
        3.2.2 实验环境
        3.2.3 实验设备
        3.2.4 被试者
        3.2.5 任务设计
    3.3 实验数据分析与讨论
        3.3.1 触发率
        3.3.2 任务完成时间
    3.4 实验结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控件间距与触发时间的实验研究
    4.1 眼机交互界面控件间距的实验设计
        4.1.1 实验目的
        4.1.2 实验条件和被试
        4.1.3 素材设计
        4.1.4 任务流程
    4.2 实验数据分析与结论
        4.2.1 实验数据分析
        4.2.2 实验结论
    4.3 眼机交互控件触发时间的研究
        4.3.1 实验目的
        4.3.2 实验条件和被试
        4.3.3 素材设计
        4.3.4 任务设计
    4.4 实验数据分析与结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眼机交互界面控件设计方法
    5.1 眼机交互界面控件设计原则
    5.2 眼机交互界面设计要关注的矛盾与解决方法
    5.3 界面设计实例
        5.3.1 眼机交互音乐播放器界面设计实例
        5.3.2 眼动语音相结合的菜谱应用界面设计案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研究不足之处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视线追踪在轮椅控制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视线跟踪技术的发展现状
        1.2.1 接触式视线跟踪技术
        1.2.2 非接触式硬件设备视线跟踪方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2章 头戴式视线追踪原理与系统构建
    2.1 眼球的生理模型
    2.2 头盔式视线跟踪系统原理和系统构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近红外下的眼动特征提取
    3.1 眼动特征提取的总体框架
    3.2 瞳孔中心定位
        3.2.1 瞳孔中心定位分类
        3.2.2 基于椭圆拟合的瞳孔检测
        3.2.3 改进型最小二乘椭圆拟合瞳孔检测方法
    3.3 粒子滤波和卡尔曼滤波组合的瞳孔跟踪方法
        3.3.1 粒子滤波算法和卡尔曼滤波算法组合的基本原理
        3.3.2 实验与结果
    3.4 普尔钦光斑中心检测方法
        3.4.1 二值化截取矩形图像
        3.4.2 普尔钦光斑中心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注视点的标定
    4.1 标定流程
    4.2 标定原理及其方法
        4.2.1 标定的分类
        4.2.2 静态标定的原理
        4.2.3 场景图像注视点中心检测方法
        4.2.4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静态标定方法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低延迟的跟踪视线控制轮椅运动
    5.1 软硬件平台
        5.1.1 轮椅硬件设计
        5.1.2 头戴式视线跟踪硬件选型
        5.1.3 系统软件实现流程
    5.2 实验与结果分析
        5.2.1 注视点估计实验
        5.2.2 轮椅控制实验
        5.2.3 实验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3)以妹岛和世为例的图解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及对象范围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现状
        1.3.1 建筑图解的理论研究现状
        1.3.2 关于妹岛和世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框架
    1.5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第2章 建筑图解的理论基础
    2.1 重要概念解释及分析
        2.1.1 图解
        2.1.2 生成性图解
        2.1.3 图解建筑
        2.1.4 图解原
    2.2 建筑图解的发展历史
        2.2.1 产业革命之前的的初始图解
        2.2.2 产业革命后现代意义图解的出现
        2.2.3 二战后的建筑图解实践及理论研究
        2.2.4 信息时代的图解发展
    2.3 建筑图解的分类体系
        2.3.1 建筑图解的分类
        2.3.2 国外对生成性图解的分类
        2.3.3 国内对生成性图解的分类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妹岛和世生平及成长背景
    3.1 妹岛和世简介及生平
    3.2 日本文化的影响
        3.2.1 禅宗影响下的美学倾向
        3.2.2 日本传统建筑影响下的空间认知
    3.3 其他建筑师对妹岛和世的影响
        3.3.1 师承关系与合作关系产生的影响
        3.3.2 伊东丰雄的影响及“图解建筑”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妹岛和世的图解建筑中的图解原
    4.1 图解原的来源根据
        4.1.1 图解原通过场地条件转化而来
        4.1.2 图解原通过功能需求转化而来
        4.1.3 从纯粹的几何图形出发
    4.2 图解原的几何分类
        4.2.1 纯粹而理性的矩形
        4.2.2 均质而秩序的网格
        4.2.3 动态而活泼的曲线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图解转换过程中的操作手法
    5.1 图底关系的运用及图底反转
        5.1.1 图底关系在总平面中的应用
        5.1.2 图底关系在建筑平面内的应用
        5.1.3 图底关系在建筑立面内的应用
    5.2 根据位置关系进行的图解转化
        5.2.1 偏心位移
        5.2.2 错动位移
        5.2.3 相切关系
        5.2.4 其他位置关系:相离、相接、相交、内含
    5.3 基于形状变化的图解转换手法
        5.3.1 三维翘曲
        5.3.2 叠加嵌套
        5.3.3 缩放重复
        5.3.4 自然延伸
        5.3.5 均质分离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二维图解向实体建筑的转换
    6.1 建筑结构的处理
        6.1.1 打破结构的均质状态
        6.1.2 将结构元素分解
        6.1.3 使结构消失于围合墙体
    6.2 材料的运用
        6.2.1 表现多样的玻璃及亚克力
        6.2.2 轻盈现代的氧化铝材
        6.2.3 效果反差的混凝土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图解建筑及图解设计方法的总结与评价
    7.1 与其他图解建筑师的比较
        7.1.1 与埃森曼的建筑图解比较
        7.1.2 与其他使用生成性图解的建筑师的比较
        7.1.3 相较于其他图解建筑师的特点总结
    7.2 妹岛和世的图解建筑的评价
        7.2.1 简单而直接的纯粹
        7.2.2 精致而微妙的细节
        7.2.3 方向多样的不确定性
    7.3 对图解设计手法的其他思考
        7.3.1 对图解的功能的再思考
        7.3.2 图解建筑的意义
        7.3.3 图解设计方法的意义
        7.3.4 图解设计手法的弊端
    7.4 心得与展望
        7.4.1 对今后建筑设计实践的启发
        7.4.2 图解建筑设计方法对中国建筑师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妹岛和世建筑师事务所作品年表及图解分析(1988-2015)
附录 B SANAA建筑设计事务所作品年表及图解分析(1988-2015)
附录 C 妹岛和世绘制的概念图、草图集
致谢

(4)无人机及深度学习在地质调查中的应用 ——以辽宁兴城和甘肃北山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无人机在地质学中的应用现状
        1.2.2 深度学习研究现状
        1.2.3 影像三维重建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工作量
        1.3.4 创新点
第2章 无人机技术及其在地质调查中的作用
    2.1 无人机技术
        2.1.1 无人机技术含义、使用规定及其发展趋势
        2.1.2 多旋翼无人机和固定翼无人机
        2.1.3 传感器和载荷
    2.2 无人机技术在地质调查中的作用
        2.2.1 路线踏勘
        2.2.2 实测剖面
        2.2.3 地质填图
        2.2.4 产状测量
        2.2.5 专题研究
        2.2.6 图件编制
    2.3 无人机技术的适用条件
        2.3.1 地形较平缓露头良好的地区
        2.3.2 岩石出露良好的山脉
        2.3.3 岩石海岸带地区
        2.3.4 地表植被发育地形切割强烈的地区
        2.3.5 地形较平缓且覆盖严重的地区
第3章 无人机地质影像采集方法与流程
    3.1 无人机地质影像采集流程
        3.1.1 资料和技术准备
        3.1.2 无人机野外作业
        3.1.3 航线规划方法
        3.1.4 数据管理
    3.2 三维建模影像采集方法
        3.2.1 三维建模影像数据采集方法
    3.3 多尺度数据采集方法
第4章 无人机地质影像数据处理方法
    4.1 无人机影像处理流程
    4.2 无人机影像处理的主要步骤
        4.2.1 空中三角测量
        4.2.2 无人机地质影像处理
        4.2.3 基于变换域的影像匹配
        4.2.4 基于特征点的影像匹配
        4.2.5 影像融合
        4.2.6 无人机姿态参数的提取和格式化
    4.3 基于无人机影像的三维建模
        4.3.1 从运动中恢复几何结构(SFM)
        4.3.2 用多视图立体视觉(MVS)计算致密点云
        4.3.3 三维模型与正射影像生成
        4.3.4 精度和适用性
第5章 无人机影像地质分析方法
    5.1 地质体识别方法
        5.1.1 深度学习
        5.1.2 基于深度学习的岩体识别方法
    5.2 构造分析方法
        5.2.1 Kd-tree算法
        5.2.2 色差算法
        5.2.3 使用色差算法提取岩体点云
        5.2.4 使用Kd-Tree算法提取产状信息
        5.2.5 无人机构造分析方法的结果与验证
第6章 无人机在辽宁兴城地区的地质应用实例
    6.1 研究区地质概况
        6.1.1 区域地层
        6.1.2 区域岩浆岩
        6.1.3 区域变质岩
    6.2 兴城台里人工智能填图应用
        6.2.1 划分效果
    6.3 对地质露头的三维点云进行构造分析
        6.3.1 获取露头点云
        6.3.2 兴城白庙子背斜构造的产状提取
    6.4 使用面模型建立地质体模型
第7章 无人机在绿色矿产勘查中的应用
    7.1 绿色矿产勘查
    7.2 甘肃北山地区地质背景
        7.1.1 地理位置
        7.1.2 地质背景
    7.3 传统地质工作对环境的影响
        7.3.1 探槽对环境的影响
        7.3.2 机动车碾压对环境的影响
    7.4 无人机在绿色矿产勘查中的作用
第8章 虚拟野外地质系统
    8.1 虚拟野外地质与虚拟野外地质系统
        8.1.1 虚拟野外地质
        8.1.2 虚拟野外地质系统
    8.2 虚拟野外地质系统的特点
        8.2.1 提供实景地质模型展示
        8.2.2 保存野外地质现象
    8.3 系统建设
        8.3.1 野外现场踏勘
        8.3.2 数据采集和整理
        8.3.3 场景搭建和人机交互设置
    8.4 系统简介
        8.4.1 系统结构
        8.4.2 基本界面
    8.5 虚拟野外地质系统未来展望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江西财经大学校园植物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
        1.2.1 植物景观
        1.2.2 校园植物景观
    1.3 研究现状
        1.3.1 校园植物区系研究进展
        1.3.2 校园植物景观群落学研究进展
        1.3.3 植物景观评价研究进展
        1.3.4 校园植物景观优化研究进展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技术路线及框架
    1.8 论文的创新与突破
2 江西财经大学校园植物区系特征分析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植物种类
        2.3.2 校园植物多样性分析
        2.3.3 校园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2.4 小结
3 江西财经大学校园植物景观群落学特征分析
    3.1 研究内容和方法
        3.1.1 调查区域的选择
        3.1.2 调查方法
        3.1.3 调查内容
    3.2 统计与分析
        3.2.1 植物分类统计
        3.2.2 植物群落密度与郁闭度分析
        3.2.3 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分析
        3.2.4 多样性指数分析
    3.3 小结
4 江西财经大学校园植物景观评价
    4.1 景观评价方法的选择
    4.2 试验材料及方法
        4.2.1 材料的采集及评价对象
        4.2.2 评判者的选择
        4.2.3 评价方法及程序
    4.3 基于AHP法的校园植物景观评价
        4.3.1 建立AHP景观评价模型
        4.3.2 结果与分析
        4.3.3 综合评价分值的计算
        4.3.4 评价结果
        4.3.5 评价指标分值分析
    4.4 基于SBE法的校园植物景观评价
        4.4.1 评判标准
        4.4.2 数据处理
        4.4.3 结果与分析
    4.5 比较AHP和SBE法的评价结果
    4.6 小结
5 江西财经大学校园植物景观优化设计
    5.1 校园植物景观现状特点
        5.1.1 景观现状的主要优点
        5.1.2 景观现状的主要缺点
    5.2 具体优化方案设计
        5.2.1 统筹优化设计
        5.2.2 局部优化设计
    5.3 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江西财经大学蛟桥园、麦庐园主要植物名录表
附录2 定性指标评分标准
附录3 样地植物景观评价照片
致谢

(6)眼控界面的设计及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背景概述
        1.1.2 本课题提出的意义
    1.2 眼动追踪技术研究现状
        1.2.1 国内发展现状
        1.2.2 国外发展现状
        1.2.3 面向界面的眼动技术的发展趋势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论文创新点
    1.6 研究路线
第二章 眼动交互系统框架
    2.1 人眼的生理特征
        2.1.1 人眼工作原理
        2.1.2 眼动的基本模式
    2.2 眼动追踪技术
    2.3 眼动交互设计原则
    2.4 眼动交互系统框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眼动交互系统的搭建
    3.1 眼动交互系统研发背景
    3.2 系统软硬件开发环境
        3.2.1 系统的硬件环境
        3.2.2 系统的软件环境
    3.3 眼动交互系统搭建
        3.3.1 视线校准模块
        3.3.2 视线监测反馈模块
        3.3.3 眼控界面信息容量实验交互模块
        3.3.4 眼控界面布局探索实验交互模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眼控界面信息容量研究
    4.1 眼控界面设计分析
        4.1.1 眼动行为分析及元素设计尺寸确定
        4.1.2 界面布局分析
    4.2 眼控界面信息容量实验设计
        4.2.1 实验目的
        4.2.2 素材设计
        4.2.3 任务设计
    4.3 眼控界面信息容量实验数据分析
        4.3.1 正确率
        4.3.2 眼动交互时间
    4.4 眼控界面信息容量实验结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任务流眼控界面布局研究
    5.1 眼控界面信息搜索习惯研究背景
        5.1.1 “F”型搜索习惯理论
        5.1.2 搜索习惯分析
    5.2 眼控界面元素间距研究背景
        5.2.1 眼动控制理论
        5.2.2 常用时间预测模型
        5.2.3 眼控时间预测模型
        5.2.4 元素间距人机工效学分析
    5.3 眼控界面布局实验设计
        5.3.1 实验目的
        5.3.2 素材设计
        5.3.3 任务流程
    5.4 眼控界面布局实验数据分析
        5.4.1 定性分析
        5.4.2 定量分析
    5.5 眼控界面布局实验结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任务流眼控模拟实验评估
    6.1 特定飞行任务流程分析
        6.1.1 人的记忆系统
        6.1.2 多通道交互融合
        6.1.3 类波音737飞行任务的分析
    6.2 评估实验设计
        6.2.1 实验背景
        6.2.2 实验目的
        6.2.3 素材设计
        6.2.4 实验流程
    6.3 数据分析及结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系统评估
    7.2 论文总结
    7.3 研究不足之处
    7.4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附录 (二)

(7)基于多元感官的养老社区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老龄化现状及特点
        1.1.2 我国现行养老环境现状与老年人感官需求的矛盾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阐述和理论基础
        1.3.1 相关概念诠释
        1.3.2 理论基础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第2章 老年人的特征与多元感官需求分析
    2.1 老年人的特征与需求调查
        2.1.1 调查技术路径
        2.1.2 基本情况调查
        2.1.3 老年人的特征调查
        2.1.4 老年人对景观环境的需求调查
    2.2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及需求分析
        2.2.1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2.2.2 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2.3 老年人的行为特征和需求分析
        2.3.1 老年人活动类型
        2.3.2 老年人的行为特征
        2.3.3 老年人的活动需求
    2.4 老年人的多元感官特征及需求分析
        2.4.1 老年人的多元感官特征
        2.4.2 老年人的多元感官需求
第3章 基于多元感官的养老社区环境要素与案例分析
    3.1 多元感官体验的积极作用
        3.1.1 多元感官体验对老年人的积极影响
        3.1.2 多元感官体验对老年人认知环境的积极作用
    3.2 基于老年人多元感官的养老社区景观因子相关性分析
        3.2.1 景观中的视觉因子
        3.2.2 景观中的听觉因子
        3.2.3 景观中的嗅觉因子
        3.2.4 景观中的味觉因子
        3.2.5 景观中的触觉因子
    3.3 国内外养老社区的案例分析
        3.3.1 美国太阳城养老社区
        3.3.2 日本宝塚市太阳城
        3.3.3 武汉合众优年退休社区
        3.3.4 国内外养老社区的可借鉴经验与存在的不足
第4章 基于多元感官的养老社区景观设计策略
    4.1 养老社区景观设计原则
    4.2 基于老年人视觉需求的景观设计
        4.2.1 多层次的视觉空间
        4.2.2 布置合理的道路视线
        4.2.3 易识别的色彩搭配
        4.2.4 适宜的光影环境
        4.2.5 多样化的景观要素
    4.3 基于老年人听觉需求的景观设计
        4.3.1 引入舒适的自然声景
        4.3.2 增添人工声景
        4.3.3 消除环境噪音污染
    4.4 基于老年人嗅觉需求的景观设计
        4.4.1 健康的香景营造
        4.4.2 降低异味的干扰
    4.5 基于老年人味觉需求的景观设计
        4.5.1 参与性味觉景观
        4.5.2 观赏性味觉景观
    4.6 基于老年人触觉需求的景观设计
        4.6.1 舒适的硬质景观
        4.6.2 可互动的软质景观
        4.6.3 改善虚体要素
    4.7 基于多元感官的综合景观设计
第5章 孝天养老社区的景观设计实例
    5.1 项目概况
        5.1.1 项目背景
        5.1.2 项目区位
        5.1.3 项目场地状况
    5.2 总体布局
        5.2.1 设计理念
        5.2.2 设计总平面图与功能区位规划
    5.3 基于多元感官的景观节点设计
        5.3.1 银杏观园
        5.3.2 丝竹园
        5.3.3 芬芳园
        5.3.4 生态蔬果园
        5.3.5 生态鱼塘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成果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调查问卷
附录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8)仿人眼光学系统与视觉注意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课题意义
        1.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1.1.2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变焦距光学系统的研究现状
        1.2.1.1 变焦系统的发展与应用
        1.2.1.2 可调透镜的研究现状
        1.2.2 人工晶状体研究现状
        1.2.2.1 人工晶状体的发展
        1.2.2.2 可调人工晶状体的研究现状
        1.2.3 视觉注意机制的研究现状
        1.2.3.1 视觉注意研究的发展
        1.2.3.2 视觉注意模型的分类
    1.3 仿人眼视觉技术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基于聚合物材料的仿生可调透镜
    2.1 引言
    2.2 眼球的生理结构与光学模型
        2.2.1 眼球的生理结构
        2.2.2 人眼系统的光学模型
    2.3 仿生可调透镜的结构原理
        2.3.1 仿生可调透镜的整体结构
        2.3.2 仿生可调透镜的材料选择
        2.3.3 仿生可调透镜的光路分析
        2.3.4 聚合物材料PDMS的本构关系
    2.4 固液混合多层可调透镜的工艺流程
        2.4.1 HDPE支撑环的制作
        2.4.2 聚合物层的制作
        2.4.3 可调透镜的整体组装
    2.5 可调透镜的成像实验与形变测试
    2.6 可调透镜的仿真与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仿人眼光学成像系统设计与实验
    3.1 引言
    3.2 仿人眼光学成像系统的设计
        3.2.1 仿人眼光学成像系统的方案设计
        3.2.2 仿人眼变焦镜头的设计
        3.2.3 驱动机构的选择
        3.2.4 图像传感器的选择
        3.2.5 系统的结构参数
    3.3 关键元件的制备
    3.4 仿人眼光学系统焦距控制模块设计
    3.5 调焦过程的形变测试
    3.6 成像实验与光学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焦距可调透镜的变倍成像系统
    4.1 引言
    4.2 变倍系统的原理与设计特点
        4.2.1 光学变倍系统的基本原理
        4.2.2 变倍系统的设计特点
    4.3 基于焦距可调透镜的变倍成像系统的结构原理
        4.3.1 基于可调透镜的变倍成像系统的基本结构
        4.3.2 新型变倍成像系统的调节机理
        4.3.3 基于可调透镜的变倍系统像差优化方法
    4.4 形变测量与变倍成像实验
    4.5 光学建模与仿真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仿生可调节人工晶状体的研制
    5.1 引言
    5.2 晶状体的结构特点与光学模型
        5.2.1 晶状体的结构特点
        5.2.2 晶状体的光学模型
    5.3 仿生可调节人工晶状体的设计与调节原理
        5.3.1 仿生晶状体的设计原则
        5.3.2 仿生晶状体的结构原理
    5.4 仿生可调节人工晶状体的工艺流程
        5.4.1 弹性聚合物薄膜的制备
        5.4.2 支撑元件的制备
        5.4.3 改性键合与组装
    5.5 实验测试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人眼视觉注意机理与建模
    6.1 引言
    6.2 人眼的视觉感知与颜色拮抗机制
        6.2.1 眼睛的视觉感知过程
        6.2.2 视觉注意机制特点
        6.2.3 视觉系统的颜色拮抗机制
    6.3 基于双通道与特征融合的视觉注意模型原理
        6.3.1 视觉感知的神经生物学特点
        6.3.2 基于双通道与特征融合的视觉注意模型
    6.4 基于对比度和位置显着性的预注意通道
        6.4.1 基于分水岭算法的图像预分割
        6.4.2 预注意显着图的构建
    6.5 基于高斯金字塔与特征融合的后注意通道
        6.5.1 图像的多尺度表示
        6.5.2 基于颜色拮抗的初级视觉特征提取
        6.5.3 中央周边差
        6.5.4 后注意通道显着图的构建与整合
    6.6 总显着图与注视区域生成
    6.7 实验与分析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9)杭州高校春季植物景观及其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概念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1.3.1 植物景观营造研究概况
        1.3.2 春季植物景观研究概况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地与研究对象
    2.1 研究地自然条件概况
        2.1.1 地理区位
        2.1.2 气候条件
        2.1.3 地貌水文条件
        2.1.4 历史文化
        2.1.5 植物资源
    2.2 研究对象选择
3 杭州高校春季观赏植物资源与植物景观特征研究
    3.1 样地与方法
        3.1.1 样地选择
        3.1.2 调查方法
        3.1.3 数据分析方法
    3.2 杭州高校春季观赏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
        3.2.1 春季观赏植物资源分析
        3.2.2 春季观赏植物组成分析
    3.3 杭州高校春季植物景观特征分析
        3.3.1 春季植物景观属性分析
        3.3.2 春季植物景观功能分析
        3.3.3 春季植物景观空间分析
    3.4 小结
4 杭州高校春季植物景观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研究材料
        4.1.2 评价方法
    4.2 构建评价体系
        4.2.1 评价指标筛选的筛选原则
        4.2.2 评价指标描述
        4.2.3 评分标准确定
    4.3 评价过程
        4.3.1 SBE评分过程
        4.3.2 评价模型建立过程
    4.4 评价结果与分析
        4.4.1 样地综合评价结果
        4.4.2 评价指标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分析
        4.4.3 春季植物景观植物群落造景分析
    4.5 小结
5 杭州高校春季植物景观优化研究
    5.1 杭州高校春季植物景观优化原则
    5.2 校园绿地春季观赏植物资源的选择
    5.3 校园春季植物景观的搭配组合
        5.3.1 从植物形态角度优化植物搭配组合
        5.3.2 从植物色彩角度优化植物搭配组合
        5.3.3 从最佳观赏期角度优化植物搭配组合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10)建筑智能化生成设计法演化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计算机建筑生成设计法的应用
        1.1.2 建筑智能化生成设计法引发关注
        1.1.3 基础性研究内容缺失混乱,亟待补充梳理
    1.2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范围
        1.2.1 计算机建筑生成设计法的定义与定位
        1.2.2 计算机生成设计法与参数化设计法的对比研究
    1.3 智能化生成设计法与形态生成设计法对比研究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1.4.1 国外相关研究
        1.4.2 国内相关研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跨学科研究法
        1.5.3 图解分析法
        1.5.4 分类比较法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意义
    1.7 研究框架
第2章 建筑智能化生成设计法基础性研究
    2.1 理论基础
        2.1.1 基于因果的设计范式
        2.1.2 基于性能的设计范式
    2.2 技术原理简析
        2.2.1 算法
        2.2.2 模型系统
        2.2.3 程序平台
    2.3 实践历程研究图景
        2.3.1 发展历程简述
        2.3.2 国际学术组织
        2.3.3 先驱研究院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建筑智能化生成设计法的起源——美洲地区
    3.1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3.2 卡内基梅隆大学
        3.2.1 生成设计法初期实践
        3.2.2 前期设计辅助生成开发环境SEED
        3.2.3 SEED的后续开发
    3.3 麻省理工学院
        3.3.1 ShapeGrammars的提出与初步探索
        3.3.2 ShapeGrammars的不断完善
        3.3.3 ShapeGrammars的实践探索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建筑智能化生成设计法的传承——欧亚地区
    4.1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4.1.1 CAAD与AIL
        4.1.2 CAAD与Kaisersrot
        4.1.3 CAAD与IA
    4.2 东伦敦大学
        4.2.1 元胞自动机、基于代理建模
        4.2.2 人工神经网络(SOM,GNN,GNS)
        4.2.3 SSSP生成工具包
    4.3 悉尼大学
        4.3.1 遗传算法引入SLP问题
        4.3.2 提升Pareto最优解
    4.4 国内建筑智能化生成设计实践
        4.4.1 东南大学
        4.4.2 清华大学
        4.4.3 天津大学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建筑智能化生成设计法的前景与未来
    5.1 演化历程与前景分析
        5.1.1 演化历程
        5.1.2 流派的分异
        5.1.3 发展趋势评价
    5.2 对建筑设计领域的影响
        5.2.1 对既有工作流程的改变
        5.2.2 对建筑学科的促进作用
    5.3 我国相关研究的不足与发展建议
        5.3.1 我国相关研究的不足
        5.3.2 对我国相关研究的发展建议
    5.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学术会议)
附录 B(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实际工程项目)
致谢

四、“视线控制自动对焦”功能及其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眼机交互的界面控件设计方法研究[D]. 杨欣. 东南大学, 2019
  • [2]视线追踪在轮椅控制系统中的应用[D]. 马春晖. 吉林大学, 2019(12)
  • [3]以妹岛和世为例的图解建筑研究[D]. 王倩玉. 天津大学, 2019(06)
  • [4]无人机及深度学习在地质调查中的应用 ——以辽宁兴城和甘肃北山地区为例[D]. 桑学佳. 吉林大学, 2018(04)
  • [5]江西财经大学校园植物景观研究[D]. 张宜芹. 江西财经大学, 2018(01)
  • [6]眼控界面的设计及评估方法研究[D]. 李爽. 东南大学, 2018(05)
  • [7]基于多元感官的养老社区景观设计研究[D]. 黎小靖.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7)
  • [8]仿人眼光学系统与视觉注意机理研究[D]. 梁丹. 浙江大学, 2017(05)
  • [9]杭州高校春季植物景观及其评价研究[D]. 毛永成. 浙江农林大学, 2016(05)
  • [10]建筑智能化生成设计法演化历程[D]. 涂文铎. 湖南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视线控制AF”功能及其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