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53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形态、DNA含量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关系

p53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形态、DNA含量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关系

一、胃癌p53蛋白表达及与细胞形态计量、DNA含量、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朱景茹[1](2021)在《柴芍六君汤调节慢性萎缩性胃炎肝郁脾虚证大鼠胃黏膜组织细胞增殖凋亡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采用复合因素造模方法建立慢性萎缩性胃炎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从“方证对应”角度,观察柴芍六君汤的治疗作用,初步探讨柴芍六君汤调节慢性萎缩性胃炎肝郁脾虚证大鼠胃黏膜细胞增殖凋亡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方法8周龄清洁级Sprague Dawley大鼠,雌雄各半,2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正常组6只,造模组20只。正常组不予任何处理,造模组大鼠每日予20mmol/L脱氧胆酸钠溶液和0.1%氨水溶液交替饮用进行化学诱导,配合2d足食、1d禁食的饥饱失常法,每日夹尾激惹1h,造模10周。随机取材2只造模组大鼠观察胃黏膜组织病理形态。以一般情况变化、行为学实验结果及胃黏膜组织病理形态作为模型评价标准。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维酶素组和柴芍六君汤组,每组6只,柴芍六君汤组予浓度为0.51g/mL的柴芍六君汤灌胃,维酶素组予浓度为24mg/mL的维酶素混悬液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予[10mL/(kg·d)]灭菌饮用水灌胃,干预4周。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胃黏膜组织病理形态,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EGF、TGF-α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 PCR)检测胃黏膜组织p53、c-myc 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IHC)检测胃黏膜组织VEGF、PCNA蛋白表达水平,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胃黏膜组织细胞凋亡情况。结果1.模型评价结果:造模结束后,与正常组比较,造模组大鼠毛发质硬色淡黄、蓬松无光泽,活动减少、安静扎堆,反应迟钝,神态疲倦,摄食饮水量减少,体重增长缓慢,大便味臭,溏结不调。旷场实验总路程和直立探索次数明显减少,强迫游泳实验静止时间明显延长(P<0.01或P<0.001)。胃黏膜组织固有腺体萎缩、数量减少,大量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黏膜下层充血水肿较为明显,细胞核深染,主细胞和壁细胞减少,黏膜肌层增厚,未见肠上皮化生或上皮内瘤变改变。2.中药干预后各项指标变化:(1)生物学表征比较:正常组大鼠毛发洁白光泽,活跃灵敏,精神状态佳,灌胃抵抗较明显,大便软硬适中,气味淡;模型组大鼠毛发蓬松,色淡黄质硬无光泽,反应较迟钝,安静少动,神态仍显疲倦,灌胃时温顺不抵抗,大便质地稍软,色偏黄味臭;维酶素组大鼠毛发蓬松,少有光泽,活泼警惕,精神尚可,灌胃偶尔抵抗,大便质地转硬,气味微臭;柴芍六君汤组大鼠毛发淡黄质硬稍有光泽,活泼好动,灌胃时抵抗,大便软硬适中,颜色转为褐色,气味淡。各组大鼠干预后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模型组和维酶素组大鼠体质量增量基本相近,柴芍六君汤组大鼠体质量增量较此三组有上升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胃黏膜组织外观及病理形态比较:大体观察,正常组大鼠胃黏膜组织色泽鲜红光亮,形态正常,黏膜皱襞丰富充盈;模型组大鼠胃黏膜组织色泽较灰暗,厚度变薄,黏膜皱襞减少甚至消失;维酶素组大鼠胃黏膜组织色泽淡红略微苍白,黏膜厚度较模型组稍增厚,黏膜皱襞增多;柴芍六君汤组大鼠胃黏膜组织色泽淡红,形态趋向于正常组,厚度明显增厚,黏膜皱襞明显增多。光镜观察,正常组胃黏膜组织结构完整,层次清晰,细胞排列紧密整齐,主细胞和壁细胞明显可见,仅有少量浆细胞浸润;模型组胃黏膜组织固有腺体萎缩,细胞排列紊乱,主、壁细胞丢失,腺腔体积增宽,大量巨噬细胞、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部分细胞脱落、坏死,细胞间隙可见明显充血水肿;维酶素组胃黏膜组织固有腺体萎缩较模型组稍改善,细胞排列较整齐,腺腔体积仍较大,炎性细胞浸润减少,细胞间隙仍可见充血水肿;柴芍六君汤组胃黏膜组织固有腺体萎缩一定程度改善,细胞排列较整齐,主、壁细胞增加,腺腔体积减小,少量嗜酸性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细胞间隙充血水肿稍减轻。(3)血清EGF、TGF-α含量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EGF、TGF-α含量明显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维酶素组大鼠血清EGF、TGF-α含量有下降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柴芍六君汤组大鼠血清EGF、TGF-α含量下降(P<0.05)。维酶素组与柴芍六君汤组大鼠血清EGF、TGF-α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胃黏膜组织p53、c-myc mRNA表达水平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黏膜组织p53、c-myc mRNA表达水平均显着上升(P<0.01);维酶素组和柴芍六君汤组大鼠胃黏膜组织p53 mRNA表达水平上升(P<0.05或P<0.01),c-myc mRNA表达有上升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维酶素组和柴芍六君汤组大鼠胃黏膜组织p53、c-myc mRNA表达水平下降(P<0.05或P<0.01)。与维酶素组比较,柴芍六君汤组大鼠胃黏膜组织p53、c-myc mRNA表达水平均有上升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胃黏膜组织VEGF、PCNA蛋白表达水平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黏膜组织VEGF、PCNA蛋白表达水平上升(P<0.05或P<0.01),维酶素组大鼠胃黏膜组织PCNA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维酶素组大鼠胃黏膜组织VEGF、PCNA蛋白表达水平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柴芍六君汤组大鼠胃黏膜组织PCNA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5),VEGF蛋白表达水平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酶素组与柴芍六君汤组大鼠胃黏膜组织VEGF、PCNA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凋亡指数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黏膜组织凋亡指数上升(P<0.05)。与模型组比较,维酶素组大鼠胃黏膜组织凋亡指数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柴芍六君汤组大鼠胃黏膜组织凋亡指数下降(P<0.05)。维酶素组与柴芍六君汤组大鼠胃黏膜组织凋亡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慢性萎缩性胃炎肝郁脾虚证大鼠胃黏膜组织细胞增殖凋亡因子存在异常表达,胃黏膜组织细胞增殖凋亡失衡可能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肝郁脾虚证的生物学基础之一。2.采用以脱氧胆酸钠和氨水化学诱导为主的复合因素造模法能够成功建立慢性萎缩性胃炎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柴芍六君汤能够改善模型大鼠的一般状况,减轻胃黏膜组织炎症反应和逆转萎缩胃黏膜腺体。3.柴芍六君汤在调节胃黏膜组织细胞过度增殖凋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可能通过调控大鼠胃黏膜组织细胞增殖凋亡因子EGF、TGF-α、p53、c-myc、PCNA的表达,从而促进胃黏膜组织损伤修复,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肝郁脾虚证。

孙明军[2](2021)在《无机砷上调AS3MT表达对人肺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长期砷接触与一系列肿瘤发生密切相关,但其致癌机制不甚清楚。三价砷甲基转移酶(AS3MT)作为砷甲基化代谢的关键限速酶,在砷致癌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主要探讨无机砷接触人群外周血AS3MT m RNA表达模式,并检测其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AS3MT对A549肺癌细胞和16HBE正常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相关机制,为砷致癌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方法选择砷冶炼厂工人和对照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氢化物发生---冷井捕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检测研究对象尿样中无机砷(i As)及其代谢产物一甲基胂酸(MMA)和二甲基胂酸(DMA)的浓度,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AS3MT m RNA表达水平,通过Pearson积距相关分析AS3MT m RNA表达与t As、i As、MMA和DMA的相关性;以无砷接触史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经q RT-PCR检测无砷暴露史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癌组织、淋巴结转移组织和癌旁组织中AS3MTm RNA表达水平,探索AS3MT与肿瘤发生的关系,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因果关联;进一步在细胞水平通过亚砷酸钠(Na As O2)及其代谢产物(MMA和DMA)染毒A549肺癌细胞和16HBE人支气管上皮细胞验证砷暴露对AS3MT表达影响;通过si RNAs敲低两细胞内AS3MT表达水平,一方面采用MTs和细胞增殖实验检测A549细胞中低表达AS3MT的细胞活力和增殖,采用q RT-PCR检测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的表达,探讨低表达AS3MT抑制细胞增值的相关机制;另一方面,采用HO/PI双染和JC-1实验检测两细胞低表达AS3MT的凋亡变化,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联合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报告实验检测细胞凋亡相关通路基因的表达,探讨低表达AS3MT抑制细胞增值和促进细胞凋亡的相关机制。结果1.砷暴露人群:经对数转换后,与对照组人群尿样t As(1.24±0.05)、i As(0.45±0.04)、MMA(0.39±0.03)和DMA(1.14±0.07)浓度相比较,砷暴露组尿样中t As(2.83±0.06)、i As(1.98±0.05)、MMA(2.10±0.06)和DMA(2.62±0.06)浓度明显升高,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q RT-PCR结果表明,与对照组(3.42±0.21)相比,砷暴露组(4.47±0.26)的AS3MT m 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积距相关分析发现,AS3MT m RNA表达水平与t As(r=0.25)、i As(r=0.22)、MMA(r=0.24)、DMA(r=0.25)浓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2.肺癌患者:该研究共纳入14名无砷暴露史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收集14例癌旁组织、14例肺癌组织和10例淋巴结转移组织。经q RT-PCR检测发现,与癌旁组织(1.96±0.25)相比,AS3MT m RNA在肺癌组织(3.84±0.56)和淋巴结转移组织(3.32±0.38)中表达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肺癌组织和淋巴结转移组织AS3MT m RNA表达水平差异不明显,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体外细胞增殖实验:除20μmol/L外,各浓度Na As O2(40和60μmol/L)染毒A549细胞AS3MT m RNA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与Na As O2染毒浓度呈明显剂量-反应关系;进一步敲低AS3MT表达,发现低表达AS3MT可显着抑制细胞活力和增殖;通过q RT-PCR检测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结果显示,与si Ctrl相比,细胞周期相关基因CDK1、CDK2、CKD4、CDK6、cyclin A2、cyclin E1、cyclin E2和PCNA m RNA在si AS3MT组表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21和E2F1m RNA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cyclin D1和cyclin D2表达量在si Ctrl和si AS3MT两组差异并不显着(p>0.05);4.体外细胞凋亡实验:与对照组相比,各浓度Na As O2(A549细胞:20、40和60μmol/L;16HBE细胞:2、4和6μmol/L)可显着增加两细胞AS3MT蛋白表达水平,且与Na As O2染毒浓度呈明显剂量-反应关系;其代谢产物(A549细胞:MMA 60μmol/L和DMA 60μmol/L;16HBE细胞:MMA6μmol/L和DMA6μmol/L也可显着增加两细胞AS3MT蛋白表达水平,但明显低于同浓度Na As O2水平。进一步敲低两细胞AS3MT表达,发现低表达AS3MT可促进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细胞凋亡相关蛋白MDM2、p21、Puma、Bax、Fas、Caspase-3和Caspase-7在si AS3MT组表达较si Ctrl相比显着升高。机制研究发现,p53 Ser392和p38MAPK在敲低AS3MT低组显着升高,但p53 Ser15位点差异并不显着;此外,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AS3MT可与c-Fos竞争性结合,进而影响p53转录活性。结论1.砷导致职业性人群外周血AS3MT m RNA表达水平增加,且AS3MT m RNA与尿砷t As、i As、MMA和DMA成正相关关系;2.无砷暴露史的NSCLC患者癌旁组织中AS3MT m RNA表达量显着低于癌组织及淋巴结转移组织,提示AS3MT肺癌发生过程密切相关;3.不同浓度Na As O2可诱导两细胞AS3MT表达升高,且呈明显剂量反应关系,但其代谢产物MMA和DMA引起AS3MT异常表达明显低于同浓度Na As O2;4.si RNA介导AS3MT低表达可以显着抑制A549肺癌细胞的活力和增殖,主要通过上调p21和E2F1 m RNAs表达,下调CDK1、CDK2、CDK4、CDK6、cyclin A2、cyclin E1、cyclin E2和PCNA m RNA表达来实现;5.si RNA介导AS3MT低表达可以显着增加A549细胞和16HBE细胞凋亡;其低表达一方面可通过激活p38MAPK增强p53 Ser392位点磷酸化,另一方面其可能通过减弱与c-Fos结合,促进c-Fos和c-Jun二聚体合成进而增强p53转录水平,最终上调p21、Bax、Puma、MDM2和Fas等蛋白表达水平,激活Caspase-3和Caspase-7诱导细胞凋亡。

张晓云[3](2020)在《circZNF609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参与细胞凋亡功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CircZNF609在结直肠癌组织及血清中的表达目的:探究CircZNF609在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和血清中的表达是否存在差异。方法:1.将4%多聚甲醛固定的组织进行脱水、包埋、切片,之后进行HE染色;2.提取组织及血清RNA、反转录、RT-PCR检测并验证CircZNF609在结直肠患者癌组织和血清中的表达水平。结果:首先,针对CircZNF609设计特异性的扩增引物,证实CircZNF609在结直肠组织中存在表达。收集45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标本,检测CircZNF609在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表达,结果显示结直肠癌组织中CircZNF609的表达显着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进一步结合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分析,结果显示CircZNF609的表达与肿瘤直径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分化、肿瘤形态、血管及神经浸润等临床病理因素无关。此外,患者血清检测结果表明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CircZNF609的表达低于健康体检人群(P<0.05)。结论:cir c ZNF609在结直肠癌癌组织中表达水平下降。CircZNF609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表达水平下降,可以作为潜在的结直肠癌诊断生物分子标志物。第二部分CircZNF609参与结直肠癌细胞凋亡的发生目的:探究CircZNF609对CRC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1.分子克隆技术构建circ Z NF609重组质粒;2.使用Lipofectamine 2000转染CircZNF609重组质粒,在细胞中过表达CircZNF609;3.提取细胞RNA、反转录、RT-PCR检测并验证CircZNF609的表达水平。4.CCK8实验检测细胞活力;5.平板克隆实验检测细胞克隆形成能力;6.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的变化;7.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CircZNF609在HCT116和HT29人结肠癌细胞中的表达显着低于正常结直肠粘膜细胞FHC(P<0.05),且H CT116细胞中降低最为明显。CCK8实验结果显示与空载体组相比,过表达CircZNF609后可显着抑制HCT116细胞增殖活力(P<0.05),且细胞克隆数目显着减少(P<0.05)。空载体对照组和过表达CircZNF609组两组PCNA蛋白和c-Myc蛋白的表达均没有显着变化。过表达CircZNF609后HCT116细胞发生凋亡的数目较对照组显着升高(P<0.05)。结论:c irc ZNF609在结直肠癌细胞系HCT116和HT29中表达水平下调。过表达CircZNF609不影响HCT116细胞PCNA和c-Myc蛋白的表达。过表达cir c ZNF609促进HCT116细胞发生细胞凋亡。第三部分CircZNF609促进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目的:探究CircZNF609促进细胞凋亡发生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1.使用Lipofectamine 2000转染CircZNF609重组质粒,在细胞中过表达ci rc ZNF609;2.提取细胞RNA、反转录、RT-PCR检测相关RNA的表达水平。3.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的变化。4.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蛋白质间的共定位。结果:与空载体对照组相比,过表达CircZNF609组HCT116细胞中Bax蛋白表达显着上调(P<0.05),Bcl-2蛋白表达显着下调(P<0.05)。进一步观察,过表达CircZNF609组HCT116细胞中p53蛋白表达显着上调(P<0.05),然而p53 m RNA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检测Mdm-2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过表达CircZNF609组HCT116细胞中Mdm-2蛋白表达显着下调(P<0.05)。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过表达cir c ZNF609组中Mdm-2和p53蛋白的共定位强度较空载体对照组相比显着减少。结论:CircZNF609促进HCT116细胞中p53蛋白的表达,但不影响p53 m RNA的表达水平。CircZNF609抑制HCT116细胞中Mdm-2蛋白的表达。CircZNF609抑制Mdm-2和p53蛋白的结合。

刘伟[4](2019)在《胃痞灵调控mTOR/HIF-1 α/SIRT6信号通路介导胃癌前病变有氧糖酵解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胃癌具有发病率高、转移率高、死亡率高的三高特点,且早期诊断率低,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命健康。胃癌的发生、发展是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根据经典的Correa假说,认为其沿着“正常胃黏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肠上皮化生(IM)→异型增生(Dys)→胃腺癌”方向发展,其中不完全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因癌变风险较高,故被称为胃癌前病变(GPL)。鉴于胃癌无特效治疗药,因此,治疗、延缓GPL进展为胃癌,成为预防胃癌的有效措施。中药能有效改善GPL患者的临床症状,阻断和改善GPL病理的恶性进展,加之中药多靶点、服用安全的特点,使中医药治疗GPL上受到越来越受重视。前期研究发现,亚硝基胍(MNNG)所致GPL大鼠动物个体差异大、造模周期长,采用基因敲除技术结合隔日禁食,可复制出个体差异小、周期短的脾虚证GPL小鼠模型;健脾化瘀解毒中药可通过调控PI3K/AKT/mTOR通路抑制有氧糖酵解(AEG)及胃黏膜上皮细胞(GECs)的过度增殖、凋亡和自噬,但其确切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论文通过探索健脾化瘀解毒中药胃痞灵(WPL)调控mTOR/HIF-1 α/SIRT6信号通路介导的AEG,调节胃黏膜局部微环境,旨在阐明GPL的发病机制及中药治疗GPL的效应和分子机制。目的:1.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敲除C57BL/6J小鼠胃黏膜壁细胞H+-K+-ATP酶α亚基,构建Atp4a-/-小鼠。通过动态观察胃黏膜病理学变化、胃黏膜上皮细胞生物学行为(增殖、凋亡、分化等)及GPL分子标志物的表达(MUC2、Ki-67等),建立、筛选并鉴定GPL小鼠模型;2.在前期GPL大鼠胃黏膜细胞有氧糖酵解(AEG)代谢研究基础上,通过观察Atp4a-/-小鼠AEG代谢限速酶及转运蛋白的表达,从AEG角度探讨GPL和胃癌的发病机制;3.在前期GPL大鼠AEG代谢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机制研究基础上,通过观察GPL模型Atp4-/-鼠mTOR/HIF-1 α/SIRT6活性,从mTOR信号转导通路的下游深入探讨GPL的AEG信号转导调控机制;4.在前期健脾化瘀解毒中药下调PI3K/AKT/mTOR抑制GPL大鼠AEG所致GECs增殖、凋亡失衡和自噬抑制基础上,深入探讨WPL干预mTOR通路下游抑制AEG及改善Atp4a-/-小鼠胃黏膜萎缩、肠化的药效与分子机制。方法:1.GPL模型Atp4a-/-小鼠的复制:①Atp4a-/-小鼠的构建:通过检索C57BL/6J小鼠胃黏膜壁细胞H+K+-ATP酶α亚基编码基因结构,确定转录本、翻译起止位点及编码蛋白,采用CRISPR/Cas9技术对Atp4a基因进行编辑,设计sg RNA,制备sg RNA和Cas9mRNA,将sg RNA和Cas9mRNA注入C57BL/6J小鼠受精卵中,注射后的受精卵移植到假孕母鼠输卵管,获得并筛选验证阳性F0代小鼠,阳性F0通过与野生型小鼠交配获得F1代杂合子小鼠。继续扩繁直到获得F3代纯合子小鼠,PCR技术鉴定基因型。②GPL小鼠动物模型的复制与鉴定:取F3代及以后同代Atp4a-/--小鼠30只,以20只同窝野生型(WT)小鼠为空白组,随机取10只Atp4a-/-小鼠和5只WT小鼠动态观察鼠龄第10周、12周、14周、16周胃黏膜病理:萎缩、IM和Dys(程度、范围与分级),同时测定GECs增殖、凋亡分子标志物(MUC2、Ki-67、p53)、AEG代谢(LDHA)、mTOR/HIF-1 α 信号通路(PI3K、AKT、mTOR、HIF-1 α)。2.胃痞灵对GPL模型Atp4a-/-小鼠AEG代谢调控机制研究:取10只WT小鼠为空白组,取50只Atp4a-/-小鼠随机均分为模型组(Model)、维酶素组(VIT,0.2g·kg-1)、WPL高剂量组(WPL-H,15g·kg-1)、低剂量组(WPL-L,7.5g·kg-1)4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给药组小鼠采用隔日禁食法,造模第10周开始连续灌胃给药,连续10周,末次给药后1.5-2小时处死小鼠,取胃窦部胃黏膜,用于测定胃黏膜上皮细胞mTOR/HIF-1 α/SIRT6 信号通路(PI3K、p-AKT、mTOR、HIF-1 α、SIRT6、AMPK、TSC1、TSC2、Rheb、NF-κ B)、AEG 代谢通路(HK-II、PKM2、ENO1、MPC1 和 LDHA)、肠上皮化生分子物(CDX2、MUC2)、增殖(Ki-67)、凋亡(p53)和转移(Lgr5+)功能蛋白的表达。结果:(一)Atp4a-/-小鼠模型胃黏膜病理结构变化与表型特征与WT小鼠相比,10周龄的Atp4-/-鼠胃黏膜黏膜屏障缺损、消失,腺体排列紊乱,腺体之间腔隙增大,小肠型肠上皮化生杯状细胞增多,组织异形性大肠型肠上皮化生。基底膜增厚,厚薄不均。可见黏膜下层炎性细胞浸润,形成前淋巴结小体。随着鼠龄的增加,腺体萎缩程度加重,基底膜逐渐增厚,肠上皮化生及细胞异型性更明显。AB-PAS染色Atp4a-/-小鼠10周即出现胃黏膜上皮细胞分泌酸性糖蛋白及蛋白多糖黏液,可见较明显蓝染灶,病灶范围较广、染色较深,以小肠型肠上皮化生为主。随着鼠龄的增加,肠上皮化生的范围和程度逐渐增加。10周龄Atp4a-/-小鼠胃黏膜MUC2、Ki-67 和 p53 阳性表达。mTOR/HIF-1 α 信号通路关键分子(PI3K、p-AKT、mmTOR、HIF-1 α)、AEG关键酶(LDHA)与WT组比较有显着性增加(P<0.05)。(二)胃痞灵对GPL动物模型Atp4a-/-小鼠胃黏膜病理组织形态学的影响观察不同剂量的WPL对10周龄的Atp4a-/-小鼠的影响。H&E和AB-PAS染色发现:各给药组胃黏膜组织较模型组腺体排列相对整齐,腺体形态尚规则,少见“背靠背”或复层改变;胃黏膜上皮可见部分杯状细胞,基底侧可见细胞核深染、增大、重叠、极性减弱,核仁突出,见明显核分裂现象,但较模型组明显减轻。AB-PAS染色观察可见,WPL各剂量组小鼠肠上皮化生区域较模型组减少、减弱。(三)胃痞灵对GPL小鼠胃黏膜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WPL-H、WPL-L组Atp4a-/-小鼠胃黏膜CDX2、MUC2、Ki-67、p53、Lgr5+蛋白显着性降低(P<0.05)。(四)胃痞灵对GPL小鼠胃黏膜mTOR/HIF-1 α/SIRT6信号通路介导的AEG关键分子的调控与模型组相比;WPL-H、WPL-L组胃黏膜的AEG关键酶和转运蛋白如HK-II、PKM2、ENO1、MPC1和LDHA均有显着性降低(P<0.05);WPL-H、WPL-L组Atp4a-/-小鼠胃黏膜 PI3K、p-AKT、mTOR、HIF-1 α、AMPK、Rheb、NF-κ B 蛋白表达有显着性降低(P<0.05),SIRT6、TSC1和TSC2蛋白的表达显着升高(P<0.05)。结论:1.10周龄Atp4a-/-小鼠可复制GPL小鼠模型;2.GPL模型Atp4a-/-小鼠存在AEG代谢异常,且受活化mTOR/HIF-1 α/SIRT6信号通路的调控;3.胃痞灵可能通过改善GPL小鼠胃黏膜病理学病变、萎缩、肠化及GECs的过度增生、凋亡抑制、去分化等恶性生物学行为,阻止胃黏癌变;4.胃痞灵可通过抑制GPL小鼠胃黏膜mTOR/HIF-1 α/SIRT6信号通路活化所诱导AEG代谢异常,发挥抗GPL、预防胃癌的作用。总之,本研究成功复制10周龄自发性GPL模型Atp4-/-、鼠。WPL可能通过调控mTOR/HIF-1 α/SIRT6信号通路,抑制AEG活性,从而干预GPL小鼠萎缩性病变基础上,肠上皮化生、干细胞去分化GECs的过度增殖,从而发挥抗GPL、预防胃癌。

陈红梅[5](2018)在《ESCO2基因在胃癌细胞增殖和周期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ESCO2基因表达产物是建立和维持染色体内聚的重要调节蛋白,而染色体内聚直接决定了染色体分离的精准性和染色体稳定性。已知染色体不稳定是胃癌发生的重要机制,但是ESCO2基因与胃癌的关系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对ESCO2基因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和机制展开研究,为胃癌的诊疗提供新的潜在分子靶点。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TCGA数据库中胃腺癌样本数据;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胃腺癌组织芯片的蛋白表达;选用shRNA、sgRNA慢病毒及过表达腺病毒分别感染胃癌AGS、BGC-823、SGC-7901、MKN-74细胞系;CCK-8实验检测胃癌细胞活性,EdU细胞增殖实验检测DNA复制活性,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划痕和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Annexin V-APC单染-FACS检测细胞凋亡,PI-FACS检测细胞周期;裸鼠成瘤实验检测在体肿瘤生长情况;蛋白表达芯片、相对定量蛋白质组学、定量PCR和蛋白印迹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和周期相关信号分子的表达;Co-IP实验分析蛋白相互作用。结果:1、TCGA数据库的胃腺癌组织中ESCO2 m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正常胃黏膜,且该基因表达水平与亚洲黄种人胃癌肿瘤分期呈负相关、与预后呈正相关;胃腺癌组织芯片中癌组织的ESCO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2、ESCO2基因敲减可抑制胃癌细胞增殖活性,过表达结果与之相反;ESCO2基因敲减可抑制胃癌细胞DNA复制活性和细胞克隆形成,并促进胃癌细胞早期凋亡;ESCO2基因敲减可使胃癌细胞被阻滞于G2/M期,反之G2/M期细胞减少。敲除ESCO2基因可显着抑制胃癌细胞增殖活性并促进细胞凋亡。3、ESCO2基因敲减后能显着下调mTOR及其下游S6K1和RPS6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并明显上调mTOR上游的AMPKα蛋白磷酸化水平。而且,ESCO2基因敲减后有14个差异表达蛋白与细胞周期调控直接相关,这些差异蛋白在p53信号通路、泛素化蛋白水解和细胞周期通路的“crosstalk”处明显富集;并且,ESCO2基因敲减可促进p53和p21表达,并抑制Skp2和CyclinB1表达。胃癌细胞中存在ESCO2蛋白和p53蛋白的相互作用。ESCO2基因敲减可抑制裸鼠皮下瘤体大小和瘤重。结论:ESCO2基因在胃腺癌组织高表达;该基因促进胃癌细胞增殖并调控细胞周期,这些调控作用可能与mTOR信号分子和p53/p21/CyclinB1信号通路有关;ESCO2基因敲减可抑制裸鼠成瘤。该基因是胃癌个体化治疗的潜在分子靶点。

杨金娣[6](2016)在《新基因F10参与绒癌细胞系JAR增殖和细胞周期调节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绒癌(choriocarcinoma,CCA)是一种继发于正常或异常妊娠之后的滋养细胞肿瘤,恶性程度极高,发生转移早而广泛。F10基因(GenBank号:AB196290)是本研究团队从葡萄胎与正常早孕绒毛的差异cDNA文库中筛选出的与绒癌发生及侵袭行为相关的新基因[1]。F10基因对绒癌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的影响尚未完全清楚。前期研究通过构建RNAi慢病毒载体及真核质粒表达载体,将设计构建的重组体转染到绒癌细胞,经筛选及包装后获得F10基因稳定沉默及过表达的绒癌细胞系JAR[2],采用CCK-8法、流式细胞仪、Western-Blotting、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等方法,探讨F10基因功能与部分细胞周期蛋白表达的关系,对新基因F10参与绒癌细胞系JAR增殖和细胞周期调节的机制进行初步研究。一、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我们选择已建立并筛选的F10基因沉默、稳定过表达绒癌细胞系JAR,以未处理组绒癌细胞为对照组,采用CCK8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观察F10沉默及过表达对绒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同时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F10基因对细胞周期的影响,进一步通过Western-Blot检测绒癌细胞相关周期蛋白比如:cyclinA2、cyclinB1、cyclin C、cyclinD1、cyclinE、CDK1、CDK2、CDK3、CDK4、CDK5、CDK6、CDK7、CDK8、CDK9、P16、P21以及相关细胞周期调节因子: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黏着斑激酶(FAK)、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4(PAK4)的表达水平差异,并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定位及定量上述周期的蛋白的表达差异。二、结果1.生长曲线反映三组JAR细胞在第一天即开始出现增殖,均呈指数生长,F10过表达组增殖速度最快,未处理组次之,F10沉默组最慢,因此,F10基因的沉默减缓细胞的生长速度,对绒癌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而F10基因的过表达对绒癌细胞的生长有促进作用。2.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三组JAR细胞中,F10沉默组出现了明显凋亡峰,F10过表达组细胞的G2/M期细胞比例(41.37%)较F10沉默组(17.06%)升高2.4倍,未处理组(20.77%)较F10沉默组升高1.2倍,二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F10沉默组、未处理组、F10过表达组的G2/M期细胞依次增多,说明3组细胞增殖周期依次加快。提示F10基因的沉默可能增加绒癌细胞的凋亡,而F10基因过表达有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3.三组绒癌细胞系JAR的周期蛋白表达水平差异。3.1细胞周期正性调节因子:Western blot检测结果示:与未处理对照组相比,F10 基因沉默组 cyclinB1、cyclinD1、cyclinE、CDK3、CDK5、CDK6,CDK8、CDK9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低于未处理对照组(p<0.001),F10过表达组cyclinA2、B1、C、D1、E和CDK6、7、8、9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增高(p<0.001);免疫荧光细胞技术检测结果示:与未处理对照组比较,F10基因沉默组cyclinB1、D1、E 和 CDK1、CDK3、CDK4、CDK5、CDK6、CDK8、CDK9 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低于未处理对照组(p<0.05),F10基因过表达组cyclinB1、D1、E和CDK1、CDK2、CDK4、CDK5、CDK6、CDK7、CDK8、CDK9 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未处理对照组(p<0.05)。3.2细胞周期负性调节因子:Western blot检测结果示:F10基因沉默组、未处理组及过表达组三组细胞P16蛋白表达阳性,且呈上升趋势,沉默组较未处理组、过表达组较未处理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荧光细胞技术检测P16蛋白表达结果于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一致。然而,结合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与免疫荧光细胞技术检测结果示三组细胞P21的蛋白表达差异并不显着。3.3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4(PAK4):Western blot检测结果示F10基因沉默组PAK4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低于未处理对照组(p<0.05),F10基因过表达组PAK4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未处理对照组(p<0.05),与免疫荧光细胞技术检测结果一致。3.4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Western blot检测结果示三组细胞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水平表达无差异,而免疫荧光细胞技术检测结果示:F10基因沉默组PCNA达水平显着低于未处理对照组(p<0.05),F10基因过表达组PCNA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未处理对照组(p<0.05)。3.5黏着斑激酶(FAK):Western blot检测结果示F10基因沉默组及过表达组FAK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未处理对照组(p<0.05),以F10沉默组与未处理组的差异为明显,免疫荧光细胞技术检测FAK蛋白表达结果示F10基因沉默组FAK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未处理对照组(p<0.05);而F10过表达组与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异。3.6绒癌细胞中细胞周期蛋白调节因子的定位:在绒癌细胞中,CyclinA2、D1和CDK7蛋白表达完全在肿瘤细胞核中;cyclinE、CDK1、CDK2、CDK6、CDK8、CDK9、P21蛋白主要表达在细胞核,少量在胞浆中;cyclinB1、C和CDK3、CDK4、CDK5、P16、PAK4、FAK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质中,PCNA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均有表达。三、结论1.通过CCK8法绘制生长曲线,发现F10基因沉默后,绒癌细胞系JAR出现了生长速度减缓,而F10基因过表达使绒癌细胞生长速度加快,提示F10基因促进绒癌细胞生长,从而推测F10基因可能参与其增殖过程。2.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实验显示F10沉默组、F10未处理组、F10过表达组的G2/M期细胞依次增多,3组细胞周期依次加快,提示F10基因可能通过影响细胞周期,从而干预绒癌细胞增殖。3.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细胞技术证实了 F10基因通过调节部分细胞周期蛋白表达,加快细胞周期进程,促进绒癌细胞增殖。

黄佳圆[7](2015)在《Notch-1/AP-1/miR-451信号轴参与人肺腺癌细胞化疗耐药表型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随着紫杉醇、多西紫杉醇、吉西他滨、长春瑞滨等三代临床化疗新药的开发应用,临床上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缓解率有所改善。其中多西紫杉醇联合铂类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客观有效率(OR)提升至近40%,无病进展生存期(PFS)达到近4个月。但仍然有超过半数以上的病人无法从中获益,导致肿瘤持续进展。化学耐药的产生是限制晚期肺腺癌病人临床疗效的重要障碍,化疗耐药的机制错综复杂,涉及众多耐药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异常,还通过复杂的网络信号轴参与调节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近年来,分子标志物指导临床个体化靶向治疗的研究不断聚焦,然而2014年ESMO会议上公布的ET研究和2013年美国ASCO年会上公布的两项既往研究结果均展现了切除修复交叉互补1蛋白(ERCC1)的表达并不能预测非小细胞肺癌使用含铂类方案化疗的疗效和预后,这一阴性结果无疑警醒我们分子标记物指导临床治疗研究的道路仍任重道远,因此阐明化疗耐药相关机制、发现重要分子靶标的研究进程尚面临巨大的挑战。在多种生物体内Notch信号通路,尤其是其中重要的受体Notch-1,在决定细胞命运和联系细胞间信号通讯发挥了显着的作用,包括干细胞表型维持、调节肿瘤分化、增殖、凋亡和化疗耐药形成。Notch信号通路与微小RNA(miRNAs)之间亦存在交互调控作用。本研究旨在寻找参与人肺腺癌耐药表型形成的分子靶标,借助信号通路特异性抑制剂和基因转染等方式人为调控基因表达,体内外验证Notch信号通路上受体Notch-1对肺腺癌化疗耐药的影响,结合课题组前期针对miRNA在肺腺癌中已取得的研究进展,深入研究肺腺癌中Notch通路和miRNAs之间的交叉对话作用。继而探索microRNA-4-51在肺腺癌耐药中的功能,凭借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明确激活蛋白1为重要枢纽后,试阐明Notch-1/AP-1/miR-45 1/MDR-1信号轴参与调控化疗耐药表型形成的分子机制。材料与方法1.收集101例诊断肺腺癌的病人标本,其中39例接受过紫杉类化疗方案的病人入组,免疫组化法检测Notch-1表达。2.所有病例密切随访,总生存时间为手术期至最近一次随访或死亡时间。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Notch-1与临床病理因素以及预后的相关性。3.人肺腺癌化疗耐药细胞系SPC-A1/DTX和H1299/DTX由本实验室前期自建。结合cDNA芯片分析结果,采用实时定量PCR(real-time 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Notch-1表达。时间依赖性诱导实验中多他赛以不同浓度(0,3,5μg/L)处理亲本细胞相同时间,浓度依赖性诱导实验中多西他赛以5μg/L浓度作用亲本细胞不同时间(0,3,5,7days)。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Notch-1 表达。4.Notch信号通路特异性抑制剂DAPT的效果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Notch各受体配体的表达,通过DAPT抑制剂的浓度梯度实验选择最合适的浓度用于后续实验。DAPT对多西他赛耐药细胞的体外功能通过CCK-8,克隆形成实验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以反映其化疗敏感性,增殖能力,凋亡水平以及细胞周期分布改变。5.基于SPC-A1/DTX建立的体内移植瘤模型被用于验证Notch信号通路活性与体内化疗敏感性的关系。当平均肿瘤体积达到1 00mm3时,随机分成四组,分别腹腔内注射1mg/kg多西他赛及100mg/kg DAPT,或联合应用二者,以生理盐水作为对照。H&E染色明确肿瘤结构,免疫组化染色增殖相关分子标志物以验证肿瘤体内增殖能力。6.与亲本细胞相比,Notch-1在耐药细西胞中的表达显着增高。Notch短发夹质粒(pGPU6/sh-Notch-1)和Notch-1 过表达质粒(pcDNA3/Notch-1)被分别转染进入耐药或亲本细胞以调控Notch-1表达,G418筛选出稳定转染的细胞株。Notch-1在肺腺癌耐药细胞上的功能通过CCK-8,克隆形成实验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以反映其化疗敏感性,增殖能力,凋亡水平以及细胞周期分布改变。7.肺腺癌耐药细胞分别稳定转染shRNA-Notch-1和对照空载体后皮下注射建立转移瘤体内模型。成瘤后隔日腹腔内注射多西他赛一次,维持治疗两周,记录绘制肿瘤生长曲线。最终通过H&E染色明确肿瘤结构,免疫组化法对增殖相关分子marker进行染色,分析肿瘤细胞的成瘤能力和对多西他赛的敏感性。8.MiRNAs与Notch信号通路各受体配体之间存在相应的交互调控关系,尤其重要受体之一的Notch-1。结合高通量miRNA芯片筛选结果和前期研究成果,本课题组已证实五条miRNAs(miR-200b,miR-100,miR-451,Let-7c and miR-650)与肺腺癌化疗敏感性紧密相关,q-PCR法检测Notch-1抑制后这五条miRNA的表达变化,miR-451被选为进一步研究对象。通过CCK-8,克隆形成实验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MiR-451的功能,采用western blot等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拯救实验,检测共转染shRNA-Notch-1和miR-451 inhibitor的功能改变。9.应用三种免费开放的 miRNA 数据库(Pictar:http://pictar.mdc-berlin.de;TargetScan:http://www.targetscan.org;MirBase:http://mirbase.org/index,shtml)分析预测miR-451的靶基因。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下游靶基因。Western Blot法检测肺腺癌耐药细胞中Notch-1与miR-451调控后靶基因的蛋白表达。10.应用TFSEARCH(ver.1.3)分析MiR-451上游大约3kb左右序列作为其启动子区,运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和荧光素酶活性实验进一步验证。通过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共转染GV144/c-Jun和miR-451 inhibitor的功能逆转。结果1.Notch-1是肺腺癌不同病理学组织类型的诊断及预后分析中重要的分子标志物,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根据病人化疗的不同反应,我们将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和病情稳定的病人定义为化疗敏感型,而将明显进展的病人定义为化疗抵抗型。Notch-1在化疗抵抗型中呈现高表达。2.接受过紫杉类化疗方案的肺腺癌病人中,Notch-1高表达被发现与淋巴结转移(p=0.023)、复发(p=0.014)和预后差(p=0.026)密切相关。总生存与无病生存期缩短被证实与Notch-1高表达和TNM临床分期差存在关联性。Notch-1在肺腺癌中能够作为独立预后因素。3.前期cDNA基因芯片显示Notch-1在耐药株中表达高于亲本34.5倍,Notch-1的表达在耐药细胞中呈现明显高表达,并且随着浓度升高和时间延长,Notch-1表达进行性升高。4.DAPT有效抑制大多数Notch信号通路上受体和配体的表达,包括Notch-1。10μM DAPT被选为最适浓度用于后续实验。DAPT能够协同作用多西他赛,明显改善化疗敏感性,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能力,促进凋亡进程,诱导G2/M期阻滞,同时减低G1期和S期。5.相比较其他处理组,化疗药与抑制剂联合应用后,裸鼠体内移植瘤的生长曲线明显降低,瘤重减轻。DAPT抑制剂处理后Notch-1受到抑制,与化疗药联合应用后,增殖指标ki-67与细胞核增殖抗原PCNA的阳性率明显降低,显着的核碎裂表象提示凋亡增加。6.在肺腺癌耐药细胞SPC-A1/DTX和H1299/DTX转染sh-Notch-1质粒,人为下调使Notch-1表达明显下降,多西他赛对耐药细胞的半数抑制能力(IC50)明显减弱,细胞体外增殖能力受到抑制,凋亡增加,并且还介导细胞周期G1期和G2/M期升高,S期减低。在亲本细胞SPC-A1和H1299转染pcDNA3/Notch-1过表达质粒,人为上调Notch-1表达后,亲本细胞对多西他赛的药物敏感性减弱,体内外增殖能力增强。7.在裸鼠移植瘤模型中,抑制Notch表达可以与多西他赛产生协同作用,抑制SPC-A1/DTX细胞的成瘤能力,显着提高多西他赛的化疗敏感性,降低体内ki-67和PCNA的阳性率,促进核分裂。8.在SPC-A1/DTX中干扰Notch-1表达后,miR-451明显升高,而miR-451原本在耐药细胞中呈现低表达。过表达的miR-451能够诱导药物敏感性增加,体外增殖能力降低,凋亡增加和介导细胞周期G2/M期阻滞。MiR-451与Notch-1之间呈负向调控关系,干扰miR-451表达能够部分逆转Notch-1抑制后影响。9.MDR-1为miR-451下游靶基因,其在耐药细胞中呈明显高表达。在亲本或耐药细胞中分别人为调控Notch-1或miR-451表达后,MDR-1表达出现相应改变。在耐药细胞中加入DAPT作用亦能减弱MDR-1表达,同时干扰miR-451后可逆转此现象。10.分析发现miR-451启动子区存在五处激活蛋白AP-1的互补结合位点。AP-1为已知的Notch-1下游功能靶点,c-Jun磷酸化水平与AP-1活化程度密切相关。在SPC-A1/DTX中抑制Notch-1表达使c-Jun磷酸化水平明显增加。荧光素酶活性实验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证实c-Jun可能的miR-451启动子区结合位点为705-957bp,986-1252bp,2402-2697bp和2706-3005bp。干扰miR-451 能够部分恢复c-Jun上调引起的MDR-1降低。结论与意义1.Notch-1在肺腺癌化疗耐药表型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抑制其表达能够促进肺腺癌化疗增敏,抑制增殖,增加凋亡和改变细胞周期分布水平。2.MiR-451与Notch-1负向调控,呈抑癌基因表现,与化疗增敏作用,增殖抑制,凋亡增加和细胞周期再分布密切相关。3.MDR-1为miR-451直接靶基因,AP-1与miR-451启动子区存在可能结合位点。Notch-1/AP-1/miR-451功能轴的调控异常促进肺腺癌化疗耐药表型的形成。4.本研究首次探讨了Notch-1/AP-1/miR-451信号轴调控异常在人肺腺癌化疗耐药中的重要作用,其为肺腺癌临床个体化治疗和逆转化疗耐药提供了新的依据和思路。

陈艳[8](2012)在《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早期高相关基因的筛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尽管新疆哈萨克族居住环境及生活方式发生了变迁,但是哈萨克族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这是由于食管癌难以早期发现且预后较差,其5年生存率低于10%。目前,内镜下活检是食管癌早期发现及确诊的主要手段。活检组织主要是依靠病理作为定性诊断,但由于病理学诊断方法本身的局限性,对于一些癌前病变缺乏准确诊断。因此,识别各种病变的转化规律是关键。现有研究表明,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异常,可能是导致细胞异常增生并进一步发生癌变的关键因素。所以,通过分析食管癌前病变基因的变化,筛选出特异的早期高相关基因,用于进行早期基因诊断,才是提高内镜诊断特异性和弥补病理形态学诊断不足的有效方法。而众多研究表明,食管癌癌旁组织的改变代表了早期食管癌的变化。因此,本研究以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作为对象,采用RT-PCR、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和相互作用的拓扑学方法,通过分析癌旁组织和远端无癌组织中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改变,试图发现并确立食管鳞癌发生发展的早期高相关基因,并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早期高相关基因与国际上其他民族、地区食管癌早期相关基因进行拓扑学分析,比较二者的差异。这将为实施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早期基因诊断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建立的早期高相关基因将极大的提高内镜下活检诊断的特异度。同时也为食管鳞癌多基因发病机理研究奠定基础。方法:(1)应用半定量RT-PCR,分别在48例哈萨克族食管鳞癌组织和远端无癌组织,对42个候选基因进行mRNA水平的检测,依据mRNA表达比率的变化,筛选出高相关基因。高相关基因进一步在10例食管鳞癌癌旁组织和远端无癌组织中运用半定量RT-PCR进行mRNA检测,依据结果,初步筛选出早期高相关基因,并应用Western blot检测部分早期高相关基因在10例鳞癌癌旁组织和远端无癌组织的蛋白表达。(2)扩大样本,在新的一组16例哈萨克族食管鳞癌癌旁组织和远端无癌组织中运用半定量RT-PCR对筛选出的早期高相关基因进行检测。同时,以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作为对照,将40例食管鳞癌癌旁组织样本,600张切片分成26组,每组18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早期高相关基因蛋白进行检测。(3)对鉴定出的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早期高相关基因,利用STRING9.0在线数据库和Pajek软件进行拓扑学分析,并与目前报道的其他地区和民族的早期食管鳞癌异常表达的蛋白质的相互作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通过比对42个候选基因在48例食管鳞癌组织和远端无癌组织中mRNA表达比率的差异,筛选出36个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高相关基因。(2)应用半定量RT-PCR、Western blot对36个高相关基因在10例食管鳞癌癌旁组织和远端无癌组织中进行了分析,初步筛选了 26个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早期高相关基因。(3)16例哈萨克族食管鳞癌癌旁组织和远端无癌组织中半定量RT-PCR,以及18例食管鳞癌癌旁组织病理切片免疫组织化学的结果进一步验证了 26个早期高相关基因的表达改变。(4)对26个基因在早期个体标本中的表达分布进行分析,大约40%的个体都呈现的有 survivin、ETV5、MMP-7、TIMP-1、MMP-2、c-myc、c-fos、MTA1、CDK4、cyclinD1、MCM4、SKP2的基因表达组合。(5)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早期高相关基因26个蛋白和目前报道的在食管鳞癌早期异常表达20个蛋白质,两组数据构建的拓扑图截然不同,各组骨架结点图也不同。结论:(1)c-fos、Ki67、MCM4、ETV5、SKP2、TIMP-1、MMP-2、CDK4、MEMD、MTA1、MMP-7、c-myc、c-jun、Survivin、CyclinD1、BAG1、SP-17、c-erbB2、EphB4、CK-1、MGMT、periplakin、Snail、p33、Bax、E-cadherin 共 26 个基因为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的早期高相关基因。(2)联合的多基因检测,可以有效提高特异性,不同基因的26种表达组合可作为早期诊断的实验依据。(3)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早期高相关基因相互作用拓扑图具有民族特异性,其网络中心结点蛋白,对于食管鳞癌分子机制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孟捷[9](2005)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规律探讨和消痞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肿瘤,对胃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明显提高其生存率。一般认为,胃粘膜上皮细胞在发展为恶性肿瘤之前,常经历多年持续的癌前病变,及早识别和治疗这些病变是防治胃癌的有效途径。世界卫生组织胃癌专家会议指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不典型增生时是癌前病变。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机理的研究正在逐渐深入到分子和基因水平。本课题采用现代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因子分析法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候学特点,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探讨中药消痞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分子机制。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文献研究主要总结了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现代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病因、发病机制、治疗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临床研究,采用现代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因子分析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候学特点;第三部分实验研究,在成功复制慢性萎缩性胃炎动物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增殖凋亡、血管形成的改变,以及消痞颗粒对增殖凋亡相关基因蛋白质表达,微血管形成及其调控因子的影响。 研究结果和结论: 临床研究 临床资料分布情况:1.患者年龄平均 55.65±11.65 岁,年龄分布以 50~65 岁年龄组所占比例最大,占总例数的 38.10%,在各年龄段间男女性别构成无显着差异(P<0.05),统计学检验表明随年龄增长发病增加(P<0.01)。2.病理改变是否伴有 IM 和/或 Dys 在性别间没有显着差异(P>0.05),但伴有 IM 和/或 Dy 与年龄正相关(P<0.05)、与病程呈正相关(P<0.01)3.Hp 感染在性别间无显着差异(P>0.05),Hp 感染和年龄无显着相关性(P>0.05),Hp 感染和病程呈负相关(P<0.01)。 中医证候规律:1.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得到 5 个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临床证候分类,类气虚血瘀证、类虚寒夹瘀证、类肝胃不和证、类胃阴不足证、类脾胃湿热证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证候;2.患者性别、年龄在 5 个证候上的分布在统计学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3.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候与患者的病程之间有关(P<0.05),类气虚血瘀证、类虚寒夹瘀证患者病程较长,而属于实证的类肝胃不和证和类脾胃湿热证病程较短。4.脾胃虚弱,瘀血内停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特点。5.中医证候与是否伴有 Hp 感染,是否伴肠化和/或非典型增生无关(P>0.05)。 (2)实验研究 IV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规律探讨和消痞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机理研究实验一 模型组及自然恢复组大鼠胃粘膜 PCNA 阳性表达明显增强,消痞颗粒治疗组 PCNA 表达与自然恢复组相比则明显减弱(P<0.05),而维霉素组与自然恢复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抑制胃粘膜 PCNA 阳性表达是消痞颗粒治疗实验大鼠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有效机制之一,其效果优于阳性对照药维酶素片。实验二 模型组及自然恢复组大鼠胃粘膜 Bcl-2 阳性表达明显增强,Bax 表达则明显减弱(P<0.05),消痞颗粒治疗后 Bcl-2 阳性表达减弱,与正常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消痞颗粒治疗后 Bax 表达则增强,但与模型组、自然恢复组相比无显着差异。结论:抑制胃粘膜 Bcl-2 阳性表达,上调胃粘膜 Bax 阳性表达是消痞颗粒剂治疗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有效机制之一,其效果明显优于阳性对照药维酶素片。实验三 1.模型组 MVC 较正常组增加,有极显着差异(P<0.01),自然恢复组与模型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中药消痞颗粒治疗后,MVC 明显下降,与模型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且疗效优于自然恢复组(P<0.05)和维霉素治疗组(P<0.05),维霉素组与自然恢复组无显着差异(P>0.05)。2.模型组 VEGF 阳性表达较正常组增加,有极显着差异(P<0.01),自然恢复组与模型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中药消痞颗粒治疗后,VEGF 阳性表达明显下降,与模型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且疗效优于自然恢复组(P<0.05),维霉素组与自然恢复组无显着差异(P>0.05)。3.模型组 bFGF阳性表达较正常组增加,有极显着差异(P<0.01),自然恢复组与模型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中药消痞颗粒治疗后,bFGF 阳性表达明显下降,与模型组相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且疗效优于自然恢复组(P<0.01),维霉素组与自然恢复组无显着差异(P>0.05)。结果:本研究通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规律的研究发现脾胃虚弱,瘀血内停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特点。消痞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可能通过抑制粘膜增殖活性、促进细胞凋亡,调节促血管形成因子,减少微血管形成起作用。主题词: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医证候 因子分析 消痞颗粒 不典型增生 增殖凋亡 血管形成

张冬英[10](2005)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的中医证型与P53、PCNA、CerB-2表达及DNA含量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p53、PCNA、CerbB-2的表达及细胞核DNA含量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的中医各证型中的变化,探讨各证型之间在病理组织学及分子生物学水平上有无一定的差异,探索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以期更好地协助指导中医药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 材料与方法:选取14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采用Feulgen染色、病理图像定量分析细胞核DNA含量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此146例患者胃粘膜组织中p53、PCNA、CerbB-2的表达情况。 结果: 1.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轻度异型增生即有癌基因的阳性表达,而且轻、中、重度异型增生之间的p53、PCNA阳性表达均无显着性差异(P均>0.05),CerbB-2在轻、重度之间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 2.DNA含量随异型增生程度的加重逐渐增加,且轻、中、重度异型增生之间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 3.p53、CerbB-2阳性表达率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中医各证型间呈显着性差异(P<0.05),且阳性表达率均存在胃络瘀血型>胃阴不足型>脾胃虚弱型>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的递进关系。 4.PCNA阳性表达率在各证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 5.DNA含量在各证型间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且胃络瘀血型>胃阴不足型>脾胃虚弱型>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 结论: 1.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的中医辨证分型有其一定的病理组织学及分子生物学基础。 2.轻、中、重度异型增生均有癌变的可能,且随着异型增生程度的加重癌变的可能性

二、胃癌p53蛋白表达及与细胞形态计量、DNA含量、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癌p53蛋白表达及与细胞形态计量、DNA含量、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柴芍六君汤调节慢性萎缩性胃炎肝郁脾虚证大鼠胃黏膜组织细胞增殖凋亡的生物学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
        1.3 药物制备
        1.4 实验试剂
        1.5 实验仪器
    2 方法
        2.1 慢性萎缩性胃炎肝郁脾虚证模型建立
        2.2 慢性萎缩性胃炎肝郁脾虚证模型评价
        2.3 实验动物分组与干预
        2.4 行为学指标观察及检测
        2.5 标本采集与处理
        2.6 HE染色观察胃黏膜组织病理变化
        2.7 ELISA检测血清EGF、TGF-α相对含量
        2.8 q PCR检测胃黏膜组织细胞p53、c-myc mRNA表达水平
        2.9 IHC检测胃黏膜组织细胞VEGF、PCNA蛋白表达水平
        2.10 TUNEL检测胃黏膜组织细胞凋亡情况
        2.11 数据统计分析
实验结果
    1 模型评价相关指标变化
        1.1 大鼠一般情况比较
        1.2 大鼠行为学改变
        1.3 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形态HE染色
    2 中药干预后各组大鼠指标变化
        2.1 各组大鼠生物学表征变化
        2.2 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外观及病理形态变化
        2.3 各组大鼠血清EGF、TGF-α含量比较
        2.4 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p53、c-myc mRNA表达水平比较
        2.5 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VEGF、PCNA蛋白表达水平比较
        2.6 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凋亡指数比较
讨论
    1 慢性萎缩性胃炎肝郁脾虚证动物模型建立与评价
        1.1 模型建立
        1.2 模型评价
    2 柴芍六君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肝郁脾虚证的机理研究与探讨
        2.1 肝郁脾虚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理机制和重要病理特点
        2.2 肝郁脾虚证与细胞增殖凋亡具有相关性
        2.3 柴芍六君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肝郁脾虚证大鼠生物学表征的影响
        2.4 柴芍六君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肝郁脾虚证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
        2.5 柴芍六君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肝郁脾虚证大鼠胃黏膜组织增殖凋亡因子的影响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现代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无机砷上调AS3MT表达对人肺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说明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无机砷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2. AS3MT 在砷暴露人群和无砷暴露史肺癌患者中的表达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3. 敲低 AS3MT 表达对 A549 细胞增值作用和机制研究
    3.1.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4. 敲低 AS3MT 表达对 A549 和 16HBE 细胞凋亡影响和机制
    4.1.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4 讨论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已发表) 砷暴露人群相关 LncRNAs 在肿瘤中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circZNF609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参与细胞凋亡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CircZNF609 在结直肠癌组织及血清中的表达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CircZNF609 参与结直肠癌细胞凋亡的发生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CircZNF609 促进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circRNA及其在消化道肿瘤中的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胃痞灵调控mTOR/HIF-1 α/SIRT6信号通路介导胃癌前病变有氧糖酵解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第一节 胃癌前病变的机制及研究现状
    第二节 有氧糖酵解在胃癌前病变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胃癌前病变的小鼠模型的研究
        一、基因工程动物模型
        二、感染幽门螺杆菌的转基因小鼠
        三、化学药物诱导造模法
    第四节 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
        一、胃癌前病变的病因探析
        二、胃癌前病变的病机剖析
        三、胃痞灵的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学作用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ATP4A~(-/-)小鼠胃黏膜组织病理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
        一、材料与方法
        二、指标测定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二节 胃痞灵对ATP4A~(-/-)小鼠病理模型的干预效应
        一、材料及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第三节 胃痞灵对胃癌前病变胃黏膜上皮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一、设备
        二、材料与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四节 从AEG角度探讨胃痞灵对胃癌前病变转归的影响作用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致谢
中文详细摘要

(5)ESCO2基因在胃癌细胞增殖和周期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ESCO2基因与胃癌的研究进展
    1 胃癌分型
        1.1 胃癌组织分型
        1.2 胃癌分子分型
    2 调控胃癌的基因及相关信号通路
        2.1 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
        2.2 mTOR信号通路
        2.3 p53信号通路
    3 ESCO2基因
        3.1 ESCO2的特征和作用
        3.2 ESCO2的主要功能
    4 Cohesin与胃癌
        4.1 Cohesin组分的基因过表达与胃癌
        4.2 Cohesin组分的基因突变与胃癌
        4.3 癌症中cohesin突变的潜在影响
    5 科学问题
第二章 胃癌组织ESCO2表达及其与胃癌的相关性
    材料与方法
        1 主要材料
        1.1 TCGA数据库
        1.2 Oncomine数据库
        1.3 胃腺癌组织芯片
        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 主要试剂
        2.2 主要仪器
        3 主要方法
        3.1 TCGA数据库下载与数据分析
        3.2 Oncomine数据库数据分析
        3.3 胃腺癌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分析
    结果
        1 ESCO2基因在胃癌组织和正常胃黏膜的差异表达
        1.1 ESCO2基因在TCGA数据库中胃癌组织与正常胃黏膜的差异表达
        1.2 ESCO2基因在Oncomine数据库中胃癌组织和正常胃黏膜的差异表达
        1.3 ESCO2基因在胃腺癌组织芯片中的差异表达
        2 ESCO2基因表达与胃癌的相关性
        2.1 TCGA数据库中ESCO2mRNA表达与胃癌的相关性
        2.2 胃癌组织芯片中ESCO2蛋白表达与胃癌的相关性
        3 ESCO2基因表达与胃癌患者生存期的相关性
        3.1 选取样本
        3.2 单因素生存期分析
    讨论
        1 ESCO2基因在癌组织与癌旁组织/正常胃黏膜差异表达的结果分析
        2 ESCO2表达与组织分型、肿瘤分期和生存期的相关性分析
    小结
第三章 ESCO2在胃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1 主要材料
        1.1 细胞株
        1.2 慢病毒与腺病毒
        1.3 动物
        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 主要试剂
        2.2 主要器材
        3 主要方法
        3.1 细胞培养
        3.2 慢/腺病毒感染目的细胞
        3.3 CCK-8细胞活力检测
        3.4 EdU细胞增殖检测
        3.5 细胞克隆形成检测
        3.6 细胞划痕实验
        3.7 细胞Transwell迁移实验
        3.8 蛋白抗体芯片检测增殖相关信号通路蛋白表达
        3.9 qRT-PCR检测增殖相关基因mRNA表达
        3.10 WesternBlotting检测增殖相关蛋白表达
        3.11 裸鼠成瘤实验
        3.12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ESCO2基因在不同胃癌细胞株的表达
        2 目的细胞感染
        2.1 shRNA慢病毒感染细胞
        2.2 sgRNA慢病毒感染细胞
        2.3 过表达腺病毒感染细胞
        3 ESCO2基因对胃癌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
        3.1 干扰/敲除ESCO2基因对胃癌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
        3.2 过表达ESCO2基因对胃癌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
        4 干扰ESCO2基因对胃癌细胞S期细活胞数量的影响
        5 干扰ESCO2基因对胃癌细胞克隆形成的影响
        6 干扰ESCO2基因对胃癌细胞划痕愈合能力的影响
        7 干扰ESCO2基因对胃癌细胞迁移的影响
        8 干扰ESCO2基因对裸鼠成瘤的影响
        9 干扰ESCO2基因对AGS细胞增殖相关蛋白PCNA的影响
        10 干扰ESCO2基因对AGS细胞mTOR通路的影响
        10.1 干扰ESCO2基因对AGS细胞mTOR通路分子转录水平的影响.
        10.2 干扰ESCO2基因对AGS细胞mTOR通路分子蛋白表达和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讨论
    小结
第四章 ESCO2对胃癌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1 主要材料
        1.1 细胞株
        1.2 慢病毒与腺病毒
        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 主要试剂
        2.2 主要器材
        3 主要方法
        3.1 细胞培养
        3.2 慢/腺病毒感染目的细胞
        3.3 细胞凋亡检测(AnnexinV-APC单染法-FACS)
        3.4 细胞周期检测(PI-FACS)
        3.5 等重同位素多标签相对定量蛋白质组学检测与分析
        3.6 qRT-PCR检测周期相关基因mRNA表达
        3.7 蛋白抗体芯片检测p53蛋白表达
        3.8 WesternBlotting检测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
        3.9 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蛋白质相互作用
        3.10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干扰/敲除ESCO2基因对胃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2 ESCO2基因对胃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2.1 干扰ESCO2基因对胃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2.2 过表达ESCO2基因对胃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3 干扰ESCO2基因对胃癌细胞周期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
        3.1 ESCO2基因干扰的BGC-823细胞蛋白组差异表达分析
        3.2 干扰ESCO2基因对胃癌细胞p53表达的影响
        3.3 干扰ESCO2基因对胃癌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4 胃癌细胞中ESCO2蛋白与p53蛋白的相互作用
        4.1 ESCO2蛋白和p53蛋白在AGS和BGC-823细胞中的相互作用
        4.2 ESCO2蛋白和p53蛋白在AGS和BGC-823细胞中互作的定位
    讨论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6)新基因F10参与绒癌细胞系JAR增殖和细胞周期调节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实验材料和方法
    1 细胞培养
        1.1 主要细胞培养试剂
        1.2 主要设备
        1.3 具体细胞培养步骤
    2 CCK8法绘制生长曲线
        2.1 原理
        2.2 主要试剂
        2.3 主要设备
        2.4 具体实验步骤
    3 细胞周期检测
        3.1 原理
        3.2 主要试剂
        3.3 主要设备
        3.4 具体实验步骤
    4 Western blot检测
        4.1 主要试剂
        4.2 主要溶液配制
        4.3 主要实验设备
        4.4 具体实验步骤
    5 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检测
        5.1 原理
        5.2 主要试剂
        5.3 主要设备
        5.4 具体实验步骤
    6 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致谢

(7)Notch-1/AP-1/miR-451信号轴参与人肺腺癌细胞化疗耐药表型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Notch-1在人肺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1、实验材料
    2、实验试剂与设备
    3、实验方法
    4、结果
    5、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Notch-1在人肺腺癌耐药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
    1.实验材料
    2.实验试剂与设备
    3.实验方法
    4.结果
    5.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MiR-451对人肺腺癌耐药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1.面材料
    2.实验试剂与设备
    3.实验方法
    4.结果
    5.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Notch-1/AP-1/miR-451信号轴参与肺腺癌耐药调控的分子机制
    1.实验材料
    2.实验试剂与设备
    3.实验方法
    4.结果
    5.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综述一:Notch-1信号通路与肿瘤耐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Notch信号通路与MicroRNA交互作用对化疗耐药的影响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
致谢

(8)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早期高相关基因的筛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候选基因在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初步筛查的研究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确立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早期高相关基因的研究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早期高相关基因的相互作用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9)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规律探讨和消痞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综述一 中医对慢性萎缩胃炎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一 古代文献综述
        1 历史沿革
        2 病因病机
        3 辨证施治
        二 现代中医对慢性萎缩胃炎的研究进展
        1 现代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2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
        3 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机理研究
        4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 前言
        2 CAG癌前病变的病因学研究
        3 非典型增生的病理分型与分级
        4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病理生理学改变
        5 幽门螺杆菌 Hp 与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 癌前病变
        6 血管形成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
        7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8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治疗
        9.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规律研究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消痞颗粒对实验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胃粘膜PCNA表达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消痞颗粒对实验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胃粘膜BAX和BCL-2 表达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消痞颗粒对实验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胃粘膜MVC和VEGF、BFGF表达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的中医证型与P53、PCNA、CerB-2表达及DNA含量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正文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综述)

四、胃癌p53蛋白表达及与细胞形态计量、DNA含量、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柴芍六君汤调节慢性萎缩性胃炎肝郁脾虚证大鼠胃黏膜组织细胞增殖凋亡的生物学基础研究[D]. 朱景茹.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无机砷上调AS3MT表达对人肺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D]. 孙明军. 大理大学, 2021(09)
  • [3]circZNF609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参与细胞凋亡功能的研究[D]. 张晓云.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1)
  • [4]胃痞灵调控mTOR/HIF-1 α/SIRT6信号通路介导胃癌前病变有氧糖酵解的分子机制研究[D]. 刘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ESCO2基因在胃癌细胞增殖和周期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陈红梅. 兰州大学, 2018(06)
  • [6]新基因F10参与绒癌细胞系JAR增殖和细胞周期调节的机制研究[D]. 杨金娣. 南方医科大学, 2016(05)
  • [7]Notch-1/AP-1/miR-451信号轴参与人肺腺癌细胞化疗耐药表型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D]. 黄佳圆. 南京大学, 2015(01)
  • [8]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早期高相关基因的筛查分析[D]. 陈艳. 新疆医科大学, 2012(05)
  • [9]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规律探讨和消痞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机理研究[D]. 孟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4)
  • [10]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的中医证型与P53、PCNA、CerB-2表达及DNA含量的关系研究[D]. 张冬英. 福建中医学院, 2005(03)

标签:;  ;  ;  ;  ;  

p53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形态、DNA含量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