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木洋渔业大黄鱼放流情况

大木洋渔业大黄鱼放流情况

一、大目洋渔场大黄鱼放流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余建文[1](2022)在《请为越冬大黄鱼留一条“生命通道”》文中研究表明本月14日,象山石浦东门渔村渔船一网捕获3000来条大黄鱼,卖了900多万元。这条新闻不断在网上“发酵”,也引起了渔业专家的关注。“经过DNA检测,这网大黄鱼基本是纯野生群体。”前天,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宁波综合试验站站长、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研究员吴雄飞把?

王琪[2](2019)在《浙江省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浙江渔场是全国海洋渔业生产力最高的海域之一,是东海渔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渔业资源丰富。海洋捕捞是浙江省传统的基础产业,年产量约占全省水产品总产量的60%多和全国海洋捕捞总产量的23%左右。近年来随着现代机械化捕捞作业方式的不断改良,捕捞产能严重过剩,且资源人工修复力度不足,同时海上污染影响不断加剧,浙江海洋渔业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以资源消耗为代价、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要发展手段的发展模式没有根本改变。浙江海洋捕捞年产量已连续20年维持在百万吨级水平,而其中85%以上的产量来之于近海捕捞。长期超额、过渡捕捞已使我国近海鱼类产卵地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海洋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海洋渔业资源衰减已成为浙江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渔业经济管理的核心问题。本文选择浙江省海洋与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研究方向,在搜集大量相关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分析浙江省海洋渔业现状和发展历程,引用Walters&Hilborn提出的非平衡产量模型计算最大持续产量,据此构建近海渔业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利用该模型评估浙江省近海渔业资源承载力状况,在此基础上通过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未来渔船功率的发展趋势,以现有海洋渔业数据成果为基础评估分析浙江省海洋渔业资源现状和开发利用情况,分析过度利用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浙江省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

张其永,洪万树,陈仕玺[3](2017)在《中国近海大黄鱼和日本带鱼群体数量变动及其资源保护措施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者根据长期调查研究,分析了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和日本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群体数量变动的因果关系,并提出了加强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科学监管的建议:(1)正确划分大黄鱼和带鱼地理种群及其产卵群体,为资源繁殖保护提供参考依据;(2)修订若干《渔业法》条款,重新审定《官井洋大黄鱼繁殖保护区管理规定》;(3)充分合理开发利用闽东渔场近海岛屿周边海域,并且采用抗风浪升降式圆柱形深水养殖网箱养殖大黄鱼;建立内湾性官井洋大黄鱼海洋牧场渔业基地,并新建中国着名舟山渔场大黄鱼繁殖保护区;(4)继续加强大黄鱼原种场建设,大力开展大黄鱼良种选育研究,每年提供大批量野生大黄鱼人工培育的原种子一代幼鱼进行增殖放流;(5)巩固和扩大伏季休渔效果,全年禁止违法而严重损害带鱼幼鱼资源的各种张网作业;(6)以法治渔,加快制定符合于我国实情的海洋渔业科学监管的有效措施.

马晓林[4](2016)在《洞头海域大黄鱼增殖放流及其效果初步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大黄鱼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鱼种之一。为了探明大黄鱼的洄游分布,我国最初从20世纪60年代利用捕捞到的活体大黄鱼进行标志放流工作。70年代末由于过度捕捞致使东海大黄鱼越冬场遭到严重破坏,资源量严重衰退。80年代中后期,福建省首先突破了苗种培育技术,为大黄鱼的增殖放流提供了苗种基础,此后浙江省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1998年)开始了岱衢族大黄鱼的探索性规模化增殖放流工作,在大黄鱼的增殖放流工作方面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并在放流技术、规格及海区选择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和制定了相关标准,对大黄鱼大规模增殖放流提供了技术支撑。但大黄鱼放流效果的评估研究一直是难点,相关研究文献少之又少,多数则是对放流情况进行概括总结,或是对于种群划分、地理隔离及洄游路线的研究。随着放流工作的深入进行,有必要对放流后的效果进一步的评价,为今后大黄鱼增殖放流工作提供依据。本文材料来源于20132015年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承担的中海油生态补偿增殖放流项目在洞头海域实施的大黄鱼增殖放流有关数据资料。论文内容概述如下:第一章为前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章材料与方法,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放流苗种的相关要求及方法。第二部分交代了文中所用的调查方式:一是放流区海上定点调查;二是外围周边水域海上调查;三是放流海域开展各种捕捞作业方式的生产监测;四是开展社会调查和标志鱼回收。第三部分内容则是关于放流效果评价的方法:一是对比分析法分析大黄鱼资源密度时空分布变化及放流鱼在自然海域的生长情况;二是通过对上述数据的处理,运用多种方式估算资源量及渔获量;三是计算产出与投入比衡量经济效益;四是通过回捕率来评价标志鱼的放流效果。第三章详细具体阐述了20132015年洞头海域大黄鱼增殖放流实施情况。第四章是对放流情况调查结果的总结。放流区海上定点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比2013年同期9月份,生物量密度增加130%,尾数资源密度增加30.9%;由放流区外围周边海域调查分析,4、5月份大黄鱼资源密度呈现增长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分布范围总体呈逐年扩大的趋势;渔业生产动态监测调查获得捕捞大黄鱼的各作业船只数及其渔获量;社会调查分析了放流后不同时间、不同规格大黄鱼的市场价格和标志鱼回收尾数。第五章是对上述调查所得数据运用评价方法进行效果评价。(1)运用对比分析法得出20132015年放流大黄鱼体长体重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依据vasnctson的生长对数式计算大黄鱼生长速率,所得值基本分布在2.034.26之间,说明放流鱼生长良好;(2)通过三年间体长分布频率的对比体现了放流鱼年龄组成趋向复杂;(3)利用扫海面积法估算出2013年、2015年放流海域大黄鱼9月份瞬时资源量分别为4.13t和9.5t。(4)通过渔业生产动态调查,并结合社会调查结果推算出洞头县20132015年大黄鱼总的渔获量分别为114.43t、132.66t和134.42t,每年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由基于世代分析法模型和渔获量方程估算三年产量分别为90.3t、152.43t、156.26t。大黄鱼的洄游特性使得放流鱼不但使本县渔民收的良好收益,还为其他渔区渔民提供了捕捞渔获量。(5)根据估算的放流鱼提供的理论产值和苗种投入资金之比估算产出投入比,算得三年总的比值接近11:1,体现了良好的经济收益。根据标志鱼的回收情况计算可得2014年标志鱼回捕率为1.69%。(6)最后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角度出发对放流所产效果做整体评价。第六章对于文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1)运用相关系数的R2的结果探讨放流量与瞬时资源量、渔获量的关系。(2)评价方法的探讨与选取。(3)对影响评价方法的因素进行总结分析。第七章,总结全文。

张其永,洪万树[5](2015)在《官井洋大黄鱼资源的兴衰演变及其修复对策》文中研究指明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被誉为"国鱼",曾经是中国四大海洋渔业种类之首。20世纪5060年代大黄鱼资源丰富,东海区年产量达10×104t以上。内湾性官井洋是大黄鱼的主要产卵场之一,其生殖群体有春夏季产卵的春宗和秋季产卵的秋宗生态群体之分。19561961年闽东和浙江渔场发展敲罟作业,敲罟禁捕后又大力推广机帆船大围缯和对拖网渔船作业,严重的过度捕捞破坏了官井洋大黄鱼产卵群体资源,致使产卵群体小型化、低龄化和性早熟。当前资源已经衰退枯竭,趋于濒危物种。本文叙述了官井洋大黄鱼地理种群归属、生活史类型、产卵群体的分布洄游以及资源的兴衰演变过程,并提出一些修复官井洋大黄鱼资源的对策,以供海洋渔业界讨论。

陈亮[6](2013)在《国家、技术与市场:闽台沿海海洋鱼类种群结构变迁原因研究(1492-1966)》文中提出海洋鱼类种群数量和结构的随机波动会导致大种群逐渐演变成小种群,而小种群则由于个体数量等方面的限制更易于产生衰退现象。闽台沿海的鱼类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也较为复杂。然而,如果从长时段的视角来看,历史时期内,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以及鱼类种群自身的变化都能对当地的海洋鱼类种群数量和结构产生影响。台湾西部沿海各地盛产鲻鱼。每年冬季洄游至此产卵的鱼群为当地带来了繁荣的鲻鱼渔业。虽然鲻鱼的渔汛、洄游路线并未发生过大的变化,但清代乾隆、道光年间洋流等自然因素的变化,还是使得鲻鱼的某些重要产卵场的位置也与随之发生了改变。然而,历史时期内,这一海区自然环境因素的变化对鱼类种群结构变迁的影响并不显着,影响鱼类种群结构的变迁主要因素还是来自人为方面。就人为因素而言,首先要考虑国家海洋政策对渔业生产的影响。明代以来,政府通过设立海防体系以及渔甲制度对渔民的采捕活动进行了有效的管理。福建沿海海岛众多,这些海岛周边又大都是多种经济鱼类聚集的渔场。政府出于政治或军事方面的考量,对这些岛屿的管理、控制要严格得多。明、清两代的海禁政策从客观上延缓了滨海渔民对主要海岛的开发过程,而政府对于主要岛屿的严格管控也使得当地的渔业资源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明清两代,带鱼、大黄鱼、真鲷均是闽台沿海十分重要的经济鱼类。至迟在明万历年间,带鱼就已经成为福建沿海地区“产多销广”的大宗海产品,渔民从事带鱼捕捞所获得的收益成为其购买粮食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制度、技术等因素都会对福建沿海带鱼资源造成影响,但诸多因素中最为核心的还是市场。1950年代后,在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压力下,由于缺乏限制措施而造成的对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才是福建沿海带鱼资源衰落最重要的原因。与带鱼的情形形似,明代末期,大黄鱼就已经成为福建沿海最为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传统时代,渔场地形、渔船渔具等因素对人类的捕捞活动多有限制,福建沿海渔民只在渔汛期内捕捞特定渔场的大黄鱼。不同渔场内的渔具多有差异,而这一差异也在客观上限制了不同地区渔民的越界采捕。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影响福建沿海大黄鱼资源数量的最主要因素来自于1960年代初闽东沿海越冬场的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过度捕捞。作为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名贵鱼类,明清两代,福建沿海真鲷资源的兴盛,除了捕捞因素所造成的影响较小这一原因外,还与浙江沿海渔民对“东海地方种群”的开发时间较晚以及位于澎湖近海的“闽南-南海地方种群”一直未被开发有关。福建沿海真鲷种群开始受到致命影响主要是在1937年日本调查船发现其在澎湖列岛近海的越冬场之后。不仅某些特定经济鱼类的种群结构发生了变化,闽南渔场传统的捕捞结构以及海洋鱼类的种群结构均在1950年代末发生了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在1930年代初,福建沿海各地陆续出现了一些“新式”的渔业公司,但都昙花一现。虽然他们的渔船、渔具在当时都颇为先进,然而由于经营不善等原因,很快便宣告破产。此后,福建沿海各地的渔业捕捞活动中,传统的渔船、渔具仍占绝对优势。1950年代是传统中国社会最后一幅清晰的画面。与传统时代相较,此时福建沿海各地所用的渔船、渔具、捕捞技术以及主要作业区域并未发生大的变化。通过对这一时期保存下来的相关水产档案进行分析,由近及古,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传统时代的情形。1950-1960年代间,在以东山岛为中心的闽南渔场内,海洋鱼类的捕捞结构以及海洋鱼类的种群结构较以往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导致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因素则来自于人为方面。除了自然环境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外,海洋鱼类种群内个体的数量、年龄、性别比例、体型等自身因素的变化也能影响到种群结构的变化。种群中个体的体长、体重、年龄是描述种群资源质量以及种群结构的主要内容。通过分析地方志以及古文献中所记载的这些指标,可以“还原”出长时段内海洋鱼类种群结构的变化。这一研究发现,明、清以及民国间,闽台沿海大部分较大型鱼类,无论是中上层、中下层还是底层,其优势体长组较1950年代后为长;而日本鬼鲉、大弹涂鱼、凤鲚等鱼类的优势体长组并没有发生变化。位于食物链下层的金色小沙丁鱼,由于主要捕食者资源数量的衰落,其优势体长组体长反较1950年代后为短。总之,过去500年间,影响闽台沿海鱼类种群结构以及资源数量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来自国家制度、捕捞技术以及消费市场的变化,自然环境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并不显着,而鱼类种群自身的变化也多来自于人为因素的影响。传统时代,闽台沿海海洋鱼类的种群结构较为稳定,渔业资源十分丰富,生物多样性也较为复杂。但在1950年代后,伴随着国家工业化的进程,市场因素的影响作用日益凸显,在消费需求的不断刺激下,渔业生产在技术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而无节制的过度捕捞最终导致了主要经济鱼类资源的破坏以及海洋生态系统功能的退化。

郑元甲,洪万树,张其永[7](2013)在《中国主要海洋底层鱼类生物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回顾了中国海洋主要底层经济鱼类资源生物学的研究历史和科研成果,并重点叙述了带鱼、小黄鱼、大黄鱼和绿鳍马面鲀等重要经济鱼类资源生物学研究概况。概述的内容包括地理种群及其产卵群体的鉴别和划分、生活史型的演变、种群和群体结构、种群数量变动、年龄组成和生长特性、摄食习性、性成熟周期、性腺成熟指数(GSI)、产卵群体生殖力、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及洄游路线、资源量和渔获量、各种作业渔船的调整及其捕捞力量的限制措施等,并展望了中国海洋底层经济鱼类资源生物学研究的前景。

叶金清[8](2012)在《官井洋大黄鱼的资源和生物学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大黄鱼渔业捕捞强度的不断增大,已远远超过了大黄鱼资源的承受能力,大黄鱼资源量快速衰减,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黄鱼已不能形成渔汛,渔业部门虽然制订了许多资源保护措施,但至今大黄鱼仍属资源严重衰退的鱼种。与此同时,大黄鱼渔获物个体出现小型化、低龄化和性成熟提前等现象,资源处于典型过度捕捞。在我国急需恢复大黄鱼资源的背景条件下,研究现有大黄鱼群体资源状况、产卵场以及生物学特征等,为大黄鱼资源管理和养护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本文利用2010年6月至2011年5月三沙湾渔业资源定点调查和常规监测调查资料以及历史资料对官井洋大黄鱼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三沙湾渔业资源和大黄鱼渔业利用现状和资源现存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三沙湾渔业资源调查共鉴定出鱼类163种,其中包含7未定种(鉴定到属)。隶属13目58科113属,鱼类以暖水性鱼类为主。其中大黄鱼是三沙湾渔业资源中重要的优势种。大黄鱼资源状量3-4月处于低值,随着大黄鱼进入产卵期大黄鱼资源量出现大幅度上升,6月大黄鱼资源量达到最高值,之后大黄鱼资源量出现下降,10月大黄鱼资源量有一个小幅度的回升。对三沙湾2010年大黄鱼资源品估量为100t上下,远远低于2001年200t大黄鱼产量。产卵场分布及其环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三沙湾的大黄鱼一年内有2次生殖高峰,第一次出现在春夏季,第二次出现在秋季。而且以春夏季为主也就是5-6月为主,秋季为次;大黄鱼产卵场的核心位置主要分布在三沙湾鸡公山至青山岛北侧一带宽阔的海域。大黄鱼鱼卵和仔鱼在潮流作用下扩散引起大黄鱼鱼卵高值出现在其他海域而非产卵场的核心位置。大黄鱼鱼卵和仔鱼由于受潮流作用时间不同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生物学研究表明:目前三沙湾大黄鱼平均体长132.6mm,优势体长组为110~150mm,占55.96%;平均体重45.1g,优势体重组为10~50g,占61.77%,大黄鱼幼鱼和补充群体已成为渔业生产的主要捕捞对象。大黄鱼体长-体重间的关系式为W=2.001×10-5L.3.006。用ELEFAN技术拟合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参数分别为L∞=385.4mm、k=0.43及t0=-0.32a,拐点年龄为2.2龄。对照20世纪80年代福建近海海域大黄鱼群体L∞值从555.4mm下降到现在的385.4mm,拐点年龄由2.97下降到2.2。说明当今大黄鱼群体小型化,低龄化严重。生长系数k已经由0.36增长到0.43大黄鱼的生长速度加快。总死亡系数(Z)为3.12,自然死亡系数(M)为0.45,捕捞死亡系数(F)为2.67,资源开发率(E)为0.856。大黄鱼M值出现上升,可能由福建近海环境质量下降有关,而高强度的捕捞促使大黄鱼捕捞死亡系数由0.84上升到2.67,说明大黄鱼资源已经处于过度开发状态。恢复官井洋大黄鱼产卵场必须恢复东黄海大黄鱼渔汛同时保持三沙湾产卵条件。官井洋大黄鱼现行资源状态下,应努力降低捕捞死亡水平,保护大黄鱼生存环境恢复大黄鱼资源;渔业资源管理措施,对目前已小型化和低龄化为主的大黄鱼群体,建议应以控制大黄鱼的开捕年龄(t0)为主。

陈佳杰,徐兆礼[9](2012)在《东、黄海大黄鱼种群划分与地理隔离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往研究认为,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可划分为3个种群,其中在东黄海,浙江的岱衢洋大黄鱼和福建的官井洋大黄鱼被认为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种群。本研究根据中国大陆10多个主要渔业公司1971 1982年间的大黄鱼捕捞统计资料,从地理隔离、数量动态和海洋水文方面,重新审视了东黄海大黄鱼种群划分问题,为大黄鱼种群划分和大黄鱼资源兴衰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东海北部外海和东海南部近海是大黄鱼主要的两个越冬场,其中闽东温台水域的大黄鱼产量在东海南部近海产量占主导地位。东海南部近海大黄鱼地理分布表明,从温台渔场到闽东渔场大黄鱼的越冬场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连续性,而官井洋大黄鱼正是闽东渔场大黄鱼的主体部分。由此可以认为:官井洋所在的闽东渔场的大黄鱼和东黄海大黄鱼同属于东黄海大黄鱼种群。这一结论通过3个旁证得到印证:其一,大黄鱼标志放流结果显示,1959年4月21日在连江县北茭洋东32 m深的地方(26°21′5″N、119°50′E)重捕到浙江水产实验所于1958年5月20日在岱衢洋寨子山东偏北大黄鱼产卵场放流的1尾雄性大黄鱼,因此,闽东渔场的大黄鱼和岱衢洋是相互混栖的同一群体;其二,东海沿岸流和台湾暖流终年影响着闽浙近海,难以形成大黄鱼种群隔离、种群分化所需要的海洋学条件;其三,官井洋大黄鱼春夏之交产卵,与岱衢洋和猫头洋大黄鱼相似,而与粤东和粤西大黄鱼在9-12月产卵完全不同。本研究旨在为大黄鱼资源的研究提供依据。

陶蕾,王伟定[10](2011)在《舟山海域“十一五”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现状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以舟山海域"十一五"期间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为背景,依据2006-2010年统计调查数据,对舟山海域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情况进行探讨分析,指出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为今后舟山海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有效开展与科学管理提供有益的思路。

二、大目洋渔场大黄鱼放流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目洋渔场大黄鱼放流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请为越冬大黄鱼留一条“生命通道”(论文提纲范文)

孕育10年的野生种群被“一锅端”
野生大黄鱼资源修复任重道远
保护大黄鱼越冬场,促进鱼群自然繁衍

(2)浙江省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方法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结构
        1.3.3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章 浙江省海洋渔业资源状况
    3.1 浙江渔场区域分布
    3.2 浙江海域渔业资源状况
        3.2.1 浙江海域渔业资源总体状况
        3.2.2 浙江近岸(近海)海域渔业资源状况
第四章 浙江省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及存在问题
    4.1 浙江省海洋渔业装备及结构发展状况
        4.1.1 渔船发展状况
        4.1.2 作业结构发展状况
        4.1.3 捕捞效率发展状况
    4.2 浙江省海洋渔业产出状况
        4.2.1 海洋渔业总产出
        4.2.2 浙江省海洋捕捞产量和CPUE的变化
        4.2.3 主要渔获情况
        4.2.4 主要经济鱼类情况
    4.3 浙江省海洋渔业管控状况
        4.3.1 海洋渔业管控政策
        4.3.2 重大慧渔政策
        4.3.3 减船转产管控政策
        4.3.4 “一打三整治”专项行动
    4.4 浙江省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存在问题
第五章 浙江省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估
    5.1 数据来源与方法
        5.1.1 计算方法
        5.1.2 数据来源
    5.2 浙江省海洋渔业资源承载力评估
        5.2.1 浙江省海洋渔业捕捞量变化分析
        5.2.2 浙江省最大可持续捕捞量计算
        5.2.3 浙江省海洋渔业资源承载力评估
    5.3 浙江省海洋渔业可持续捕捞功率评估
        5.3.1 浙江省海洋渔业可持续捕捞功率计算
        5.3.2 浙江省海洋渔业渔船功率预测
        5.3.3 浙江省海洋渔业渔船功率消减计算
    5.4 评估结果分析
第六章 浙江省海洋渔业资源过度利用原因分析
    6.1 渔业制度原因
    6.2 渔业管控原因
    6.3 产业发展模式原因
    6.4 渔民传统观念原因
    6.5 环境恶化原因
第七章 浙江省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7.1 制度层面的设计
    7.2 管控角度的设计
    7.3 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
    7.4 传统观念的破除
    7.5 生态环境修复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中国近海大黄鱼和日本带鱼群体数量变动及其资源保护措施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大黄鱼和日本带鱼群体数量变动分析
    1.1 大黄鱼和日本带鱼捕捞强度远超其资源再生能力
    1.2 张网作业严重损害日本带鱼等主要海洋经济幼鱼
    1.3 近海水质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
2 大黄鱼和日本带鱼资源保护措施
    2.1 正确划分大黄鱼和日本带鱼地理种群及其产卵群体, 为资源繁殖保护提供依据
    2.2 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的一些条款, 重新审定《官井洋大黄鱼繁殖保护区管理规定》
    2.3 合理开发利用深水养殖网箱, 建立大黄鱼海洋牧场和产卵场保护区
    2.4 加强大黄鱼原种场建设, 大力开展良种选育研究, 每年提供大批量增殖放流苗种
    2.5 巩固和扩大伏季休渔生态效果, 全年禁捕经济幼鱼资源的张网作业
    2.6 加强海洋渔业执法力度, 保障各项海洋渔业监管措施到位

(4)洞头海域大黄鱼增殖放流及其效果初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渔业增殖放流概述
        1.1.1.1 国外渔业增殖放流概述
        1.1.1.2 国内渔业增殖放流概述
        1.1.2 增殖放流效果评价概述
        1.1.2.1 国外增殖放流效果评价研究
        1.1.2.2 国内增殖放流效果评价研究
        1.1.2.3 大黄鱼资源变化及保护措施
    1.2 研究现状
        1.2.1 大黄鱼增殖放流历史回顾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放流苗种和放流方法
        2.2.1 苗种来源
        2.2.2 放流方法
    2.3 调查内容
    2.4 放流效果调查方法
        2.4.1 放流区海上定点调查
        2.4.2 放流区外围周边水域海上跟踪调查
        2.4.3 渔业生产动态调查
        2.4.4 社会调查
        2.4.5 标志鱼回收
    2.5 效果评价方法
        2.5.1 对比分析法
        2.5.2 资源量估算
        2.5.3 投入与产出比
        2.5.4 回捕率
第三章 大黄鱼放流概况
    3.1 洞头海域大黄鱼放流情况
        3.1.1 苗种放流时间和位置
        3.1.2 苗种计数和运输
        3.1.3 苗种放流规格及数量
        3.1.4 苗种投放
第四章 调查结果
    4.1 放流区海上定点调查结果
    4.2.放流区外围周边海域调查结果
    4.3 渔业生产动态调查结果
        4.3.1 洞头捕捞大黄鱼的作业方式和船只数
        4.3.2 社会调查结果
    4.4 标志鱼回捕
第五章 效果分析与评价
    5.1 放流大黄鱼生长
        5.1.1 2013-2015年大黄鱼各年生长情况
        5.1.2 2013~2015年放流大黄鱼体长分布频率对比分析
    5.2 资源量估算及渔获量推算
    5.3 产出与投入比
    5.4 回捕率
    5.5 放流效果整体评价
        5.5.1 社会效益
        5.5.2 生态效益
        5.5.3 经济效益
第六章 讨论与分析
    6.1 放流量与产量关系定性分析
    6.2 评价方法的选择分析
    6.3 影响放流效果评价的因素
第七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官井洋大黄鱼资源的兴衰演变及其修复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官井洋大黄鱼地理种群的归属问题及其生活史选择型
2官井洋大黄鱼产卵群体的洄游分布
3官井洋大黄鱼资源的兴衰演变过程
4官井洋大黄鱼资源枯竭后人工增养殖的产业化
5官井洋大黄鱼资源修复对策的讨论
    5.1建议重新审定《官井洋大黄鱼繁殖保护区管理规定》
    5.2开发利用闽东近海岛屿周边海域,设置现代化抗风浪深水养殖网箱
    5.3长期开展官井洋大黄鱼产卵群体原种子一代幼鱼增殖放流
    5.4加强大黄鱼原种场建设,大力开展大黄鱼良种选育研究

(6)国家、技术与市场:闽台沿海海洋鱼类种群结构变迁原因研究(1492-1966)(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摘要
Abstract
图表索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四节 研究资料和相关概念界定
        一、 研究材料
        二、 概念界定
第二章 洋流的力量:台湾鲻鱼渔场的此消彼长
    第一节 荷据时期(1624-1662)的乌鱼渔场
    第二节 打狗、淡水渔场的消失
    第三节 鹿仔渔场的衰落
    第四节 洋流变动与渔场变迁
    第五节 讨论
第三章 海禁与生计:海岛渔业资源的开发
    第一节 内海与外海
    第二节 明代前期的海岛管控
    第三节 明代后期的“汛外采捕”
    第四节 清代海岛开发的“弛禁之争”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技术与市场:带鱼资源的开发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市最多卖”:福建近海带鱼贸易
        一、 闽地盛产带鱼
        二、 带鱼的流向
        三、 鱼粮比价
    第三节 “闽人独善钓”:带鱼延绳钓技术的垄断
        一、 延绳钓技术的出现
        二、 闽人入浙钓带
    第四节 市场与捕捞成本的变化
        一、 市场的变化
        二、 单位成本与捕捞量的关系
        三、 收益分配比例的变迁
    第五节 讨论
第五章 技术与渔场:大黄鱼资源的开发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资源分布与开发
        一、 闽东渔场
        二、 闽中渔场
        三、 闽南渔场
    第三节 “闽中腊月为盛”:渔汛的差异
    第四节 官井洋渔民与“叩网”作业
    第五节 技术突破与新渔场的开发
    第六节 讨论
第六章 技术与资源:真鲷资源的开发
    第一节 鱼名辨析与分类
    第二节 资源分布与开发
        一、 东海地方种群
        二、 闽南-南海地方种群
    第三节 捕捞技术与资源数量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由近及古:海洋鱼类的种群变动
    第一节 由近及古:一种方法论
    第二节 水产品产量的变动
    第三节 主要经济鱼类资源数量的变动
    第四节 影响资源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
        一、 自然环境变化
        二、 人为因素
        三、 生产资料以及收购价格的变动
    第五节 小结
第八章 明清以来海洋动物种群结构的变迁
    第一节 度量衡的折算
        一、 清末台湾沿海各地度制、衡制
        二、 1910-1920 年代福建沿海各地度制、衡制
    第二节 海洋哺乳动物
    第三节 鱼类体型变小者:较大型
    第四节 鱼类体长变小者:中小型
    第五节 鱼类体长变化不明显及变大者
    第六节 小结
第九章 结论
    一、 自然环境的影响
    二、 国家制度与渔业生产
    三、 捕捞技术的影响
    四、 市场与资源的关系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7)中国主要海洋底层鱼类生物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海洋底层经济鱼类资源生物学研究成果概述
    1.1 带鱼
    1.2 小黄鱼
    1.3 大黄鱼
    1.4 绿鳍马面鲀
2 主要海洋底层经济鱼类种群变动与生活史型的演变
3 展望

(8)官井洋大黄鱼的资源和生物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官井洋及其三沙湾环境背景的研究
        1.2.1 地貌
        1.2.2 水文
        1.2.3 气候
        1.2.4 潮水
        1.2.5 生态、水质
        1.2.6 渔业资源
    1.3 我国近海大黄鱼资源和生物学的研究
    1.4 大黄鱼鱼卵和仔鱼的研究
    1.5 大黄鱼资源学研究概况
        1.5.1 大黄鱼种群划分
        1.5.2 大黄鱼洄游分布
        1.5.3 大黄鱼食性
        1.5.4 大黄鱼繁殖习性
        1.5.5 大黄鱼养殖群体研究
        1.5.6 大黄鱼资源衰退原因以及管理
    1.6 本研究的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7 技术路线图
第一章 三沙湾渔业资源多样性和资源状况
    1.1 材料与方法
        1.1.1 调查地点和采样方法
        1.1.2 资源密度计算
        1.1.3 渔获多样性分析
        1.1.4 优势种分析
    1.2 结果
        1.2.1 群落组成和生态类群
        1.2.2 种类数的平面分布
        1.2.3 鱼类资源密度分布
        1.2.4 鱼类优势种
        1.2.5 多样性的平面分布
    1.3 讨论
        1.3.1 三沙湾鱼类种类数和多样性特征
        1.3.2 三沙湾鱼类数量、优势种特征
第二章 官井洋大黄鱼资源状况分析
    2.1 结果
        2.1.1 环境因子
        2.1.2 大黄鱼渔获质量、渔获尾数占总渔获物的比例
        2.1.3 大黄鱼尾数密度分布特征
        2.1.4 大黄鱼重量密度分布特征
    2.2 讨论
        2.2.1 三沙湾海域大黄鱼不同季节资源密度分析
        2.2.2 大黄鱼资源状况利用分析
        2.2.3 官井洋大黄鱼保护利用
第三章 官井洋大黄鱼产卵场的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调查的航次和站位分布
        3.1.2 样品的采集处理和分析
    3.2 结果
        3.2.1 大黄鱼产卵的季节分布
        3.2.2 大黄鱼鱼卵数量的水平分布特征
        3.2.3 垂直网分布特征
        3.2.4 水平网分布特征
        3.2.5 大黄鱼仔稚鱼数量的水平分布特征
        3.2.6 垂直网水平分布特征
        3.2.7 水平网水平分布特征
        3.2.8 与湾外比较
    3.3 讨论
        3.3.1 官井洋大黄鱼产卵期
        3.3.2 水温与官井洋大黄鱼产卵期关系
        3.3.3 官井洋大黄鱼产卵场的位置特征
        3.3.4 潮流对大黄鱼鱼卵和仔鱼分布的影响
        3.3.5 影响官井洋大黄鱼产卵场的其它因素
        3.3.6 三沙湾内外鱼卵仔鱼分布的比较
        3.3.7 官井洋大黄鱼产卵产保护建议
第四章 大黄鱼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采样的地点和日期
        4.1.2 实验和数据处理方法
        4.1.3 生长参数的计算方法
        4.1.4 死亡参数的计算方法
        4.1.5 拐点年龄和临界年龄的计算方法
    4.2 结果
        4.2.1 体长、体重组成
        4.2.2 体长-体重关系
        4.2.3 生长参数
        4.2.4 死亡系数
        4.2.5 性比率和性腺成熟度
        4.2.6 拐点年龄和临界年龄
    4.3 讨论
        4.3.1 生物学参数的变化
        4.3.2 官井洋大黄鱼性腺特征
        4.3.3 大黄鱼死亡率变化
        4.3.4 大黄鱼的合理利用
结论
研究特色和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东、黄海大黄鱼种群划分与地理隔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时间、区域和方法
    1.2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1977年东黄海大黄鱼产量空间分布
    2.2 东黄海大黄鱼越冬鱼群空间格局
    2.3 不同越冬场大黄鱼百分数量的年间变化
    2.4 闽东及其邻近海域大黄鱼种群空间分布的连续性分析
    2.5闽东及其邻近海域大黄鱼越冬场种群出现率和产量分布
3 讨论
    3.1 对以往大黄鱼种群划分研究的回顾
    3.2 东海近海是大黄鱼的主要越冬场之一
    3.3 从近海越冬鱼群空间分布的连续性看官井洋大黄鱼的种群归属
    3.4 大黄鱼种群划分的海洋学分析
    3.5 大黄鱼种群划分的生态学分析
    3.6 大黄鱼种群划分证据的充分性且必要性的分析

(10)舟山海域“十一五”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现状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放流品种结构及放流海区分布
    1.1 舟山海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品种
    1.2 渔业资源增殖主要放流品种构成与资金投入分配
    1.3 放流海区分布
2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效益显着
    2.1 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显着
    2.2 主要放流品种效益分析
        2.2.1 大黄鱼
        2.2.2 黑鲷
        2.2.3 海蜇
        2.2.4 梭子蟹
        2.2.5 曼氏无针乌贼
3 存在问题
4 对策建议

四、大目洋渔场大黄鱼放流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请为越冬大黄鱼留一条“生命通道”[N]. 余建文. 宁波日报, 2022
  • [2]浙江省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 王琪.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2)
  • [3]中国近海大黄鱼和日本带鱼群体数量变动及其资源保护措施探讨[J]. 张其永,洪万树,陈仕玺. 应用海洋学学报, 2017(03)
  • [4]洞头海域大黄鱼增殖放流及其效果初步评价[D]. 马晓林. 浙江海洋大学, 2016(03)
  • [5]官井洋大黄鱼资源的兴衰演变及其修复对策[J]. 张其永,洪万树. 海洋渔业, 2015(02)
  • [6]国家、技术与市场:闽台沿海海洋鱼类种群结构变迁原因研究(1492-1966)[D]. 陈亮. 上海交通大学, 2013(02)
  • [7]中国主要海洋底层鱼类生物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郑元甲,洪万树,张其永. 水产学报, 2013(01)
  • [8]官井洋大黄鱼的资源和生物学特征[D]. 叶金清. 上海海洋大学, 2012(03)
  • [9]东、黄海大黄鱼种群划分与地理隔离分析[J]. 陈佳杰,徐兆礼. 中国水产科学, 2012(02)
  • [10]舟山海域“十一五”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现状对策分析[J]. 陶蕾,王伟定.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5)

标签:;  ;  ;  ;  ;  

大木洋渔业大黄鱼放流情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