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神经综合征发病机制的临床研究

马尾神经综合征发病机制的临床研究

一、马尾神经综合征发病机制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鸿雁,黄霄云[1](2021)在《马尾综合征15例神经电生理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马尾综合征(CES)的神经电生理特征。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经临床确诊为CES的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神经电生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资料无一例运动传导速度、感觉传导速度减慢,腓肠、隐神经无一例感觉神经动作电位异常。F波、H反射、神经传导阳性率低于针极肌电图阳性率;针极肌电图阳性率高达100%。外伤起病者位置偏高(第2腰神经根),腰椎间盘突出症起病者位置偏低(第5腰神经根)。CES可双侧对称或不对称,与发病机制相关,但二者间统计数据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盆底肌在第3~4骶神经根功能检查中应用简单、便捷,可有效保护患者隐私。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判断CES简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和真实性,对神经根损伤的定位、定性诊断意义重大。

敬羚誉[2](2021)在《磁共振脊髓水成像分析腰骶神经根变异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需行手术患者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利用磁共振脊髓水成像对经皮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前腰骶神经根变异患者的诊断及对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上存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状和影像学不符合的在我院行经皮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患者58例,术前均行常规腰椎动力位X片、脊柱正侧位拼接片、腰椎CT、腰椎磁共振及磁共振脊髓水成像,在INFINITT软件上测量以下几个指标:(1)在腰椎MRI正中矢状面上测量L3-L4、L4-L5、L5-S1椎间隙高度(Height,H)(2)在磁共振脊髓水成像神经根显示最佳层面冠状面测出变异神经根及对侧神经根自硬膜囊穿出角度(Nerve TOOt Angle,NRA)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对比出现变异和不出现变异患者病程长短、术前、术后腰椎JOA评分及腰部、患肢VAS疼痛评分。结果:在影像学上明确存在腰骶神经根变异有10例,发现率17.24%,腰骶神经根变异患者影像学上存在不同的骨畸形,变异节段均为L4/5,L5/S1。通过分析有5例是神经根起点异常(近根型),有2例是神经根直径变异,有3例为神经根共根型,均为单侧变异。变异组测量L3-S1椎间隙高度逐渐降低,双侧神经根自硬膜囊穿出角度亦逐渐减少。变异组病程0.34±0.31年,非变异组1.86±3.83年,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变异组患者术前JOA、腰部VAS评分、患肢VAS评分(?)±s:13.40±5.76、2.80±1.75、6.00±1.16,术后一周评分(?)±s:24.00±1.56、0.10±0.32、0.40±0.84,术后一月评分(?)±s:26.70±0.48、0.10±0.32、0.40±0.84,非变异组患者术前JOA、腰部VAS评分、患肢VAS评分(?)±s:13.52±4.47、2.10±2.12、6.48±1.41,术后一周评分(?)±s:22.94±1.80、0.56±1.05、0.79±1.34,术后一月评分(?)±s:27.10±1.13、0.15±0.58、0.35±1.00,两组间比较术前JOA及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评分长期随访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磁共振脊髓水成像能在术前通过无创的方式清晰可视化腰骶丛神经,准确定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责任节段”,在发现腰骶神经根变异患者上有较高的诊断价值。2、术前明确变异神经根的发出硬膜囊位置、角度规则以及对变异神经根走形的全面把握,能让手术医生在术前准确制定手术计划,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3、腰骶神经根变异的患者往往合并骶裂、椎体骨骺、脊椎滑移、移行椎等骨畸形。

王晋桓[3](2020)在《益气活血方治疗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5年以上随访及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5年以上回顾性随访研究,对比分析口服益气活血方保守治疗与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手术治疗两种治疗方式,对于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影像学和临床疗效方面的改变,以研究益气活血方中远期影响和疗效,探讨益气活血方治疗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可行性。方法:在2010年05月-2015年03月期间,随机选取30例在苏州市中医医院门诊就诊并选择口服益气活血方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保守治疗组,以及30例在苏州市中医医院住院行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的患者作为手术对照组,所选病人均经MRI检查诊断为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通过5年以上的随访,分析评估JOA评分及疗效优良率、ODI指数、恢复工作时间等功能指标以比较两种治疗方式对于本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通过比较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突出物突出率和吸收率、体积改变率、最大面积占椎管面积比值改变率等影像学数据,分析比较两种治疗方式对于本病影像学的改善情况。结果:(1)本次回顾性研究患者共60例,其中口服益气活血方治疗组30例患者中有1例因发生马尾神经综合征,1例因无法忍受疼痛,而采取手术治疗,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30例患者中2例因公出国工作,不便随访,最终56例病例完成随访。(2)两组患者相比较,5年以上的随访显示:JOA评分、JOA评分改善率、JOA疗效优良率、ODI指数、ODI指数改善率等临床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突出物最大面积占椎管面积比值改善率、突出物吸收率、突出物体积改善率等影像学指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孔镜手术对照组影像学改善率优于益气活血方治疗组。恢复工作时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孔镜治疗组恢复工作时间短于益气活血方治疗组。(3)末次随访时,益气活血方治疗组中发现2例突出物消失(突出物吸收率>80%),13例发生明显重吸收(80%>突出物吸收率≥50%),1例发生部分重吸收(50%>突出物吸收率≥30%),12例未发生重吸收(30%>突出物吸收率),12例中2例患者末次随访时突出物变大。28例患者除1例患者会阴部麻木,出现性功能减退,其余所有患者均无进行性神经功能损害及马尾神经综合征病例。结论:(1)益气活血方治疗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2)益气活血方能够在不同程度上缩小突出的椎间盘的体积,发生重吸收概率较高,但总体影像学改善率不及手术对照组。(3)益气活血方治疗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在5年以上随访过程中疗效稳定、复发率低,远期疗效值得肯定。

陈旦[4](2019)在《脊髓栓系幼鼠模型的建立及其病理机制的初步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使用出生后鼠龄为15天的幼鼠建立脊髓栓系动物模型,模拟人体先天性脊髓栓系综合征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并以该动物模型为基础,分别从行为学、影像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等多个方面进行检测,探讨脊髓栓系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该脊髓栓系幼鼠模型的成功建立,可以为后续研究脊柱短缩脊髓轴性减压术式治疗脊髓栓系综合征进行动物模型准备,也可以作为脊髓栓系综合征的新型动物模型进行脊髓栓系综合征的其他相关研究。方法:取健康SD幼鼠38只,鼠龄均为出生后15天(研究资料表明:0-2个月为幼年期,2-20个月为成年期),随机抽取2只幼鼠进行组织结构解剖,然后按照随机抽取的方法分为两个实验组(术后14天,幼年期;术后28天,成长发育期)及相应空白对照组,每组12只,分组后予幼鼠依次编号。一、幼鼠脊柱组织结构解剖:麻醉成功后对幼鼠进行解剖,了解幼鼠脊柱骨骼、和椎管内解剖结构,如脊髓圆锥的形态、颜色、位置,马尾神经的分布情况等。二、建立脊髓栓系幼鼠模型:取健康雄性SD幼鼠24只,按照模型设计,选择以两侧髂骨结节连线与脊柱纵轴线的交叉点为中心点(约第六腰椎和骶骨结合点的位置),往头部为上,往尾部为下,在中心点处用胶水对马尾神经进行粘连。手术过程如下:麻醉成功后,选择背部正中纵行切口,手术切开幼鼠皮肤、皮下组织、肌肉层;咬除第六腰椎棘突、椎板和第一骶骨椎板,手术操作注意避免损伤脊髓神经根;切开脊髓硬膜和蛛网膜,显露马尾神经后,用科峰牌医用胶水将尾神经与椎管内周围组织和硬膜进行粘连,逐层严密缝合肌肉层,避免脑脊液漏出,缝合皮肤,包扎切口,术毕。三、术后动态观察幼鼠后肢行走情况,使用改良tarlov评分标准对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并记录,分别在幼鼠鼠龄29天时(幼年期)和鼠龄43天时(生长发育期),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幼鼠带往医院,使用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图像法)对幼鼠的脊柱、脊髓进行检测。核磁检测完成后提取脊髓组织进行病理学和生物化学检验,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幼鼠处死,测量脊髓圆锥末端的位置,提取脊髓组织,运用病理学(HE染色法)和生物化学(ELISA法)技术对脊髓组织进行检测,获取数据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解剖发现:幼鼠胸椎13块、腰椎6块、荐椎4块,两侧髋结节连线平对第六腰椎和第一骶骨结合处,脊髓末端位于第6腰椎和骶骨结合处上方约0.1cm处。幼鼠马尾栓系术后第14天时,解剖发现幼鼠脊髓末端的位置距离腰骶结合处均约0.2cm;幼鼠马尾栓系术后第28天时,解剖发现幼鼠脊髓末端的位置距离腰骶结合处均约1.6cm。幼鼠马尾栓系术后第14天,对实验组术后幼鼠与对照组幼鼠进行比较,发现实验组幼鼠后肢肌力出现轻微的下降,但后肢行走功能无明显受限,使用改良tarlov评分标准对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评定4-分,幼鼠马尾栓系术后28天,对实验组术后幼鼠与对照组幼鼠进行比较,发现实验组幼鼠后肢肌力出现下降,后肢行走功能较正常稍有受限,使用改良tarlov评分标准对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评定3+分。幼鼠马尾栓系术后第14天时,对幼鼠脊髓进行核磁共振检查,由于小鼠脊髓组织纤细,MRI图像未能清晰显示出来。幼鼠马尾栓系术后28天,MRI检测发现,实验组幼鼠FA值随着脊髓的检测位置与脊髓圆锥末端的距离逐渐减小而逐渐下降,在脊髓圆锥末端处最低;ADC值的变化趋势正好和FA值的相反,ADC随着检测部位与脊髓圆锥末端的距离逐渐减小反而逐渐升高;将对照组幼鼠FA值和ADC值进行分析,未发现有具体的变化规律。幼鼠马尾栓系术后第14天时,幼鼠脊髓组织病理切片镜下观测发现:实验组幼鼠脊髓神经细胞出现变性,神经细胞体积存在差异,有部分神经细胞体积较小,部分神经细胞体积较大。幼鼠马尾栓系术后28天,实验组幼鼠脊髓神经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变性,可见空泡形成,局部可见胶质细胞轻度增生。幼鼠马尾栓系术后第14天时,幼鼠脊髓组织脂质磷酸酶A2生化检测结果:实验组幼鼠脊髓脂质磷酸酶A2检测值范围是4.87±0.73,实验组幼鼠脊髓脂质磷酸酶A2检测值范围是3.23±0.93,使用统计学电脑分析软件对脂质磷酸酶A2的检测值进行分析,得出两组检测值之间值差异有计学意义(t=-4.798,P﹤0.001)。幼鼠马尾栓系术后第28天时,幼鼠脊髓组织脂质磷酸酶A2生化检测结果:幼鼠脊髓组织脂质磷酸酶A2生化检测结果:实验组幼鼠脊髓脂质磷酸酶A2检测值范围是6.28±0.62,实验组幼鼠脊髓脂质磷酸酶A2检测值范围是3.01±0.63,使用统计学电脑分析软件对脂质磷酸酶A2的检测值进行分析,得出两组检测值之间值差异有计学意义(t=-12.776,P﹤0.001)。结论:在幼鼠的正常生长过程中,由于幼鼠脊柱骨骼和脊髓的生长速度存在差异,随着幼鼠的自然生长,脊柱脊髓末端位置在椎管内会出现相应的上移,但是,在建立脊髓栓系幼鼠模型的手术过程中,我们将幼鼠马尾神经进行了粘连,由于马尾神经受到栓系,脊髓末端在椎管内的位置未能得到相应的上移,脊髓组织受到轴性牵拉张力升高,继而出现神经细胞受损。这时,我们对幼鼠脊柱脊髓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发现:实验组幼鼠FA值随着脊髓的检测位置与脊髓圆锥末端的距离逐渐减小而逐渐下降,在脊髓圆锥末端处最低;ADC值的变化趋势正好和FA值的相反,ADC随着检测部位与脊髓圆锥末端的距离逐渐减小反而逐渐升高;将对照组幼鼠FA值和ADC值进行分析,未发现有具体的变化规律。幼鼠脊髓组织病理切片镜下观测发现:实验组幼鼠脊髓神经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变性,显示有部分神经细胞体积较小,部分神经细胞体积较大,并可见空泡形成,局部可见胶质细胞轻度增生。在幼鼠马尾栓系术后第14天时和第28天时,分别提取对照组和实验组幼鼠脊髓组织进行脂质磷酸酶A2生化检测,使用统计学电脑分析软件对两次时间截点的检测值进行分析,得出对照组检测值和实验组检测值之间值差异有计学意义。上述各项实验检测数据符合实验设计预期设想,实验结果表明,脊髓栓系综合征的发病可能机制为:由于先天性或后天性的原因,使脊髓受到牵拉,脊髓末端血管变形变细,神经细胞缺氧,线粒体和生产的ATP明显减少,使脊髓从机械性损伤发展为代谢性损伤,引起脊髓栓系综合征症状的出现;实验也证明了通过使用出生后鼠龄为15天的幼鼠建立脊髓栓系幼鼠模型,来对人类脊髓栓系综合征进行研究,该设计方案具有可行性。

孔庆捷,史建刚[5](2017)在《马尾神经综合征的基础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马尾神经综合征涉及一系列病理过程,包括神经细胞坏死凋亡、组织水肿和神经纤维华勒变性,从而导致相应的运动、感觉、括约肌功能障碍。临床手术治疗往往只能解除马尾神经的压迫,减少继发性损伤,为马尾神经的功能恢复提供有限的空间环境,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而基础研究将有可能改变这一局面。神经科学的发展改变了既往神经损伤后轴突不可再生的观点,为神经损伤的修复拓宽了新局面,细胞移植技术、分子技术的引入为高效修复马尾神经损伤带来了希望。本文综述了马尾神经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动物模型、神经损伤修复等基础研究领域的主要进展,在此基础上,对马尾神经综合征的治疗前景进行展望。

孔庆捷[6](2017)在《HDACi对大鼠急性马尾神经压迫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背景马尾神经综合征(CES)病程发病急、致残率高,一直作为腰椎疾病的一大难题难以攻破。马尾神经因其特殊的解剖结构,生理上易受到机械性损伤,并且一旦临床上出现鞍区感觉缺失、肠道功能紊乱以及性功能障碍等恶化症状后,手术治疗预后效果很差,多数患者残留有膀胱或肛门括约肌的功能障碍,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沉重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目前临床上采用的药物对症治疗和手术方法均未取得良好效果,临床研究少有突破。因此,寻求一种新的有效治疗马尾神经损伤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核小体中,组蛋白乙酰化酶(HAT)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共同调节组蛋白的乙酰化水平,维持组蛋白乙酰化稳态。由于与基因的转录、表达、抑制和细胞的增殖、分化关系密切,HDAC已经作为肿瘤靶标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随着广大学者对HADC及HDACi的深入研究发现,除肿瘤领域外,HDACi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也有治疗效果。已有研究证实了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的神经保护作用,它影响着突触活性和神经元的功能。但目前关于HDACi应用于马尾神经损伤的研究尚未见相关报道。本项研究在以往实验基础上构建并改进了大鼠马尾神经压迫损伤的模型;其次将HDACi经皮下注入急性马尾神经压迫损伤的大鼠体内,以期恢复组蛋白乙酰化和去乙酰化之间的平衡状态,调节基因转录障碍,从而达到保护马尾神经功能的目的;最后,应用RNA-seq研究大鼠马尾神经压迫损伤给予HDACi治疗后转录组基因表达变化,通过分析数据,探究其深层次的分子机制,期望从中发现HDACi对于马尾神经压迫损伤保护作用的作用靶点。研究目的建立并改进大鼠马尾神经压迫损伤的模型;证实HDACi对大鼠急性马尾神经压迫损伤的保护作用;利用RNA-seq手段研究大鼠马尾神经压迫损伤给予HDACi治疗后转录组基因表达变化,通过分析数据,探究其深层次的分子机制,为进一步研究马尾神经损伤保护修复机制提供实验基础,以期在马尾神经综合征的治疗中开拓新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1、选取20只出生6周左右、体重约250克的实验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n=8;假手术组,n=6;对照组,n=6。模型组大鼠在L4处咬除椎骨背脊,用电钻在咬除部位钻一1.2mm小孔,钻透椎板,将一长10.0mm、厚1.1mm、宽1.0mm的硅胶条沿小孔置入椎管远端,压迫l5及l6段马尾神经。假手术组仅在l4椎板上钻孔,未置入硅胶条。模型建立3天后,运用马尾神经压迫损伤模型的bbb评分、斜板实验评分判定各实验组动物行为学改变。在术后设置时间点取材,运用he染色、lfb染色、tunel染色、免疫荧光组织染色判定各实验组动物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确定模型建立成功。2、选取30只出生6周左右、体重约250克的实验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注入vpa组),n=10;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组),n=10;假手术组,n=10。设计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只大鼠l4椎板上钻孔,并置入硅胶条,假手术组仅钻孔,不置入硅胶条。实验组术前2h经皮下注入vpa(300mg/kg),造模后实验组给予vpa(300g/kg,2/d),对照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在大鼠造模前2h及术后连续7d采集大鼠bbb评分、斜板试验评分。在术后7d,取大鼠的马尾神经组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he染色和lfb染色,取大鼠的背根神经节(drg)组织进行tunel染色,取大鼠受损马尾神经近段的脊髓圆锥组织进行tunel染色。3、借助于最新的高通量测序技术,rna-seq来检测实验组与对照组对应节段马尾神经组织的基因表达差异,通过分析数据,初步找到与hdaci保护马尾神经压迫损伤作用机制高度相关的关键分子和信号通路。结果1、成功地建立并改进大鼠马尾神经压迫损伤模型。2、本次研究中,检测动物模型行为学的bbb评分、斜板实验评分结果提示,vpa注入后,实验组的下肢运动功能较对照组有明显的改善,组织病理学结果提示,实验组马尾神经的神经纤维华勒变性和脱髓鞘病变明显减轻,免疫荧光组织染色可以观察到实验组较对照组髓鞘化增多。tunel染色发现,实验组中脊髓前角细胞神经元和drg神经元细胞凋亡数量明显减少。3、通过分析大鼠马尾神经压迫损伤应用hdaci治疗后的差异基因表达及初步验证,筛选出hdac11,il18,fgf1,fgf5等差异表达基因,其中hdac11在vpa作用后存在高表达,il18在vpa作用后表达下降,fgf1在vpa作用后存在高表达,fgf5在vpa作用后存在表达下降。通过目前通用的keggpathway富集分析,发现了以下一些高度相关信号通路:mapk-jnk、p38mapk、calciumchannel、grb2-ras-mapk-erk、neuroactiveligand-receptorinteraction。结论本实验所建立的大鼠马尾神经压迫损伤模型设计合理、方便操作、可复制性强。能够真实有效地模拟引起马尾神经损伤的临床常见致病因素-腰椎间盘突出的致病过程。hdaci对大鼠急性马尾神经压迫损伤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它可以改善马尾神经压迫损伤后的运动功能障碍、减少神经元凋亡、促进神经损伤后轴突再生。因此,HDACi是一种具有重大潜力的可配合临床减压手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功能的药物治疗措施。通过RNA-seq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初步验证,结合KEGG Pathway富集分析,我们筛选出了与HDACi保护马尾神经压迫损伤的作用机制高度相关的关键分子及信号通路:HDAC11,IL18,FGF1,FGF5,MAPK-JNK、p38MAPK、calcium chanel、GRB2-Ras-MAPK-Erk、Neuroactive Ligand-Receptor Interaction。这些发现帮助我们加深对马尾神经损伤病理机制及HDACi保护马尾神经压迫损伤作用机制的理解,将成为我们下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希望可以找到高效治疗马尾神经损伤的关键作用靶点,开发精准分子治疗手段,造福广大马尾神经综合征患者。

翟炎冰[7](2016)在《刘志顺主任医师电针治疗马尾神经损伤后二便功能障碍诊疗经验》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刘志顺主任医师电针治疗马尾神经损伤引起的二便功能障碍的诊疗经验。方法从2013年10月15日到2015年6月30日,每周随诊1次,观察导师治疗20例马尾神经损伤后引起的二便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评价指标为自主排尿能力、B超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尿意、便意及自主排便能力,观察近期疗效和随访疗效;同时详细记录导师辨证、治则、针灸取穴、操作、电针参数、治疗频次、总治疗时间、随症加减等特点和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导师电针治疗马尾神经损伤后二便障碍的诊疗经验。结果1.临床资料:8例无尿意的患者中,有7例患者恢复尿意(7/8,87.5%),说明电针对帮助患者恢复膀胱感觉有一定作用;治疗后,有12例患者恢复了自主排尿功能(12/20,60.0%),20例患者的平均残余尿量由治疗前的321.8±130.7ml减少至80.0±49.0mml(p<0.000),降幅达241.8±126.4ml,改善率为75.1%,说明本方案对减少患者残余尿量有显着疗效;6例行尿动力学检测的患者,治疗后平均最大尿流率由3.6±2.5ml/s增加到12.0±5.6ml/s(p=0.017),表明电针显着改善逼尿肌收缩力。6例治疗前无便意的患者在治疗后有4例恢复了便意(4/6,66.7%),显示电针能促进直肠感觉恢复;治疗后,9例无法自主排便的患者中,有6例恢复了自主排便(6/9,66.7%,p=0.031),说明电针对患者恢复排便能力有一定作用;随访6个月,20例患者的残余尿量、尿意、排便功能、便意及排便方法均与治疗结束时没有显着差别,说明电针治疗具有一定的远期疗效。治疗期间无不良事件发生。2.诊疗方案:(1)膀胱功能障碍主穴:次髎、中醪、会阳。随症加减:下肢无力加委中、气海俞、足三里;勃起功能障碍加肾俞、命门;大便干燥加支沟、合谷。操作方法:次髎及中髎穴使用3-5寸芒针向内下斜刺,使患者局部产生酸痛或麻电感,并向前阴或盆底扩散为宜;会阳穴使用3寸芒针向外上方刺,以患者自觉局部酸胀,并向盆底部或会阴放射为宜。其余穴位常规刺法。双侧中髎和次髎穴接一组电极,双侧会阳穴接一组电极,电针仪频率设置为20~40Hz,电流强度调至患者耐受为度,效果以患者双大腿做内旋运动为佳,留针20min,前4周治疗频次为5次/周,后续治疗为3次/周,4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1-4个疗程。(2)直肠功能障碍:若患者同时伴有肠道功能障碍,在上述主穴的基础上加大肠俞共为主穴。操作方法:次骼、中骼、会阳穴操作方法同膀胱功能障碍,大肠俞以3寸芒针深刺,小幅度提插,使局部产生酸、麻、胀感即可。电针参数、频次、总治疗时间均与膀胱功能障碍相同。结论1.电针可以改善患者膀胱及肠道功能,恢复自主排尿及膀胱感觉、降低膀胱残余尿量、改善逼尿肌收缩力、恢复自主排便,且有一定远期疗效。2.电针治疗安全性好,治疗期间无不良事件及并发症发生。3.刘志顺主任医师遵循“病-症-位”相结合的原则,以通利经气为治则,选取次髎、中髎、会阳(合并肠道功能障碍者加大肠俞)为主穴,随症加减,留针20分钟,前4周每周治疗5次,后续每周3次,4周为一疗程,坚持治疗1-4个疗程。

乔全来,李念虎,徐展望,陈德强[8](2014)在《椎间盘源性马尾神经综合征的中西医结合诊治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椎间盘源性马尾神经综合征的中西医结合诊治策略。方法:回顾我院脊柱骨科2010年4月-2012年4月收治的15例椎间盘源性马尾神经综合征的临床资料,运用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思路分析椎间盘源性马尾神经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与处理策略。结果:出院后随访3个月-2年,平均1年,优良率80%。结论:中西医结合在椎间盘源性马尾神经综合的诊疗过程中可以起到很好的疗效。

陈聪,李伟,刘贵峰[9](2012)在《马尾综合征的研究与临床诊治》文中研究说明马尾综合征(CES)是由于马尾神经受到压迫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在临床试验和国内外文献报道也不少。本文对CES的概念、病因、特点、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王永杰,洪毅[10](2011)在《马尾神经综合征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对椎间盘突出及腰椎管狭窄所致马尾神经综合征进行系统性总结,从而对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特别是对外科治疗及治疗后效果的各方争论进行综述。

二、马尾神经综合征发病机制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尾神经综合征发病机制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磁共振脊髓水成像分析腰骶神经根变异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需行手术患者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ABBREVIATION
1 前言
    1.1 概述
    1.2 腰椎间盘的应用解剖
2 文献综述
    2.1 概述
    2.2 腰骶部损伤的发生机制
    2.3 腰骶神经根变异的临床症状
    2.4 腰骶神经根变异的诊断
        2.4.1 常规影像学检查诊断
        2.4.2 核磁共振检查诊断
        2.4.3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
        2.4.4 扩散张量成像诊断
    2.5 腰骶部神经根病变的治疗方式
        2.5.1 西医治疗
        2.5.2 中医治疗
        2.5.3 中西医结合治疗
        2.5.4 运动锻炼治疗
    2.6 腰骶部神经根病变术后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
        2.6.1 肢体功能锻炼
        2.6.2 体位护理
        2.6.3 心理护理
    2.7 小结与展望
3 研究方法
    3.1 临床资料
        3.1.1 一般资料
        3.1.2 诊断标准
        3.1.3 纳入标准
        3.1.4 排除标准
    3.2 手术麻醉方案
    3.3 手术方法的选择
    3.4 磁共振脊髓水成像
        3.4.1 测量方案
        3.4.2 术后效果评定方案
    3.5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4.1 测量结果
    4.2 JOA及 VAS评分统计学分析
    4.3 变异组患者存在骨畸形的情况
5 分析与讨论
    5.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分析
    5.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指征及手术方式
    5.3 磁共振水成像对腰骶神经根变异的诊断价值
    5.4 腰骶神经根变异对手术的指导价值
    5.5 腰骶神经根变异的解剖意义
    5.6 局限与不足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7 参考文献
致谢

(3)益气活血方治疗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5年以上随访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腰椎间盘突出症现代研究及进展
        1.1 流行病学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治疗进展
    2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进展
        2.1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2.2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理论的病因病机
        2.3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辩证论治
        2.4 导师姜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经验总结
    3 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研究
        3.1 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义及特点
        3.2 重吸收理论与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的联系
        3.3 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依据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治疗方法
        1.8 随访方式
        1.9 观察指标
        1.10 影像学观察
        1.11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临床观察指标分析
        2.3 影像学观察指标对比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益气活血方功效、方解和临床研究
        1.1 益气活血方的功效及方解
        1.2 益气活血方现代医学及临床研究
        1.3 益气活血方治疗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分析
    2 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的适应症及风险
        2.1 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的适应症
        2.2 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的风险
    3 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的意义
    4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展望
    5 本次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学术成果
致谢

(4)脊髓栓系幼鼠模型的建立及其病理机制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对象和方法
    1.1 实验对象
    1.2 实验材料
    1.3 实验方法
        1.3.1 小鼠麻醉
        1.3.2 小鼠脊柱组织结构进行解剖
        1.3.3 建立小鼠脊髓栓系模型
        1.3.4 小鼠脊髓影像学检测(MRI)
        1.3.5 小鼠脊髓影像学检测(MRI)
        1.3.6 小鼠脊髓病理学检测
        1.3.7 小鼠脊髓脂质磷酸酶A2生化检测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对脊髓栓系综合症病因、诊治概况的研究及展望
    综述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5)马尾神经综合征的基础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CES的发病机制
2 动物模型
    2.1 压迫损伤模型
    2.2 脊神经撕脱模型
3 神经损伤修复的基础研究
    3.1 细胞移植
        3.1.1 周围神经
        3.1.2 成体干细胞
    3.2 NTF的应用
    3.3 分子治疗
        3.3.1 激活或阻断影响神经损伤的分子和通路
        3.3.2 保护宿主神经元和胶质细胞, 阻止马尾神经继发性损伤
    3.4 其他
4 小结和展望

(6)HDACi对大鼠急性马尾神经压迫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大鼠马尾神经压迫损伤模型的建立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HDACi对大鼠急性马尾神经压迫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HDACi对大鼠急性马尾神经压迫损伤保护作用的作用机制研究初探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References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7)刘志顺主任医师电针治疗马尾神经损伤后二便功能障碍诊疗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马尾神经损伤后二便功能障碍的现代研究进展
        1. 马尾神经损伤的定义、危害及流行病学研究
        2. 神经源性膀胱
        3. 马尾神经损伤后肠道功能障碍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对马尾神经损伤后二便功能障碍的认识与治疗现状
        1. 中医对马尾神经损伤的认识
        2. 中医对神经源性膀胱的认识
        3. 中医对马尾神经损伤后肠道功能障碍的认识
        4. 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临床资料
4. 观察指标
5. 结果
6. 病案举隅
7. 经验总结及思路探讨
8. 小结
9.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8)椎间盘源性马尾神经综合征的中西医结合诊治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影像学检查
    1.3 分型
    1.4 治疗方法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2.2 随访结果
3 讨论
    3.1 中医对马尾神经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认识
    3.2 中医辨证施治治疗马尾神经综合征
    3.3 椎间盘源性马尾神经综合征病因、病理及手术时机的选择
    3.4 中西医结合诊治椎间盘源性马尾神经综合征

(9)马尾综合征的研究与临床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 CES的特点
2 CES的发病机制
3 CES的诊断
4 CES的治疗

(10)马尾神经综合征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病学
2 发病机制
3 临床表现
4 神经源性膀胱
5 分型及分期
6 实验室检查
    6.1 尿动力学检查
    6.2 影像学检查
    6.3 电生理检查
7 治疗
8 手术时机的选择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9 结论

四、马尾神经综合征发病机制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尾综合征15例神经电生理特征分析[J]. 张鸿雁,黄霄云. 中国实用医刊, 2021(13)
  • [2]磁共振脊髓水成像分析腰骶神经根变异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需行手术患者的研究[D]. 敬羚誉.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8)
  • [3]益气活血方治疗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5年以上随访及疗效分析[D]. 王晋桓.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脊髓栓系幼鼠模型的建立及其病理机制的初步探讨[D]. 陈旦. 海南医学院, 2019(02)
  • [5]马尾神经综合征的基础研究进展[J]. 孔庆捷,史建刚.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17(11)
  • [6]HDACi对大鼠急性马尾神经压迫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 孔庆捷. 第二军医大学, 2017(01)
  • [7]刘志顺主任医师电针治疗马尾神经损伤后二便功能障碍诊疗经验[D]. 翟炎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8]椎间盘源性马尾神经综合征的中西医结合诊治策略[J]. 乔全来,李念虎,徐展望,陈德强. 中医临床研究, 2014(05)
  • [9]马尾综合征的研究与临床诊治[J]. 陈聪,李伟,刘贵峰. 求医问药(下半月), 2012(02)
  • [10]马尾神经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 王永杰,洪毅.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1(06)

标签:;  ;  ;  ;  ;  

马尾神经综合征发病机制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