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垫在液位测量中的应用

气垫在液位测量中的应用

一、气垫在液位测量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徐文晶[1](2020)在《《船舶技术百科全书》中定语从句的汉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本翻译实践报告原文选自《船舶技术百科全书》英汉翻译项目。原文本涉及船舶技术方面的专业术语及相关概念,具有专业性强、措词准确、结构严谨等特点。因此,在翻译科技类信息文本时,译文需达到客观、准确和简洁的要求。本报告旨在研究《船舶技术百科全书》中定语从句的汉译方法。定语从句主要的修辞功能分为限制功能和描述功能。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基于材料中出现的定语从句,结合上述两种功能,从定语从句的关系词、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以及定语从句的特殊结构进行翻译和分析,最后总结出定语从句的四种翻译方法:“译成定语”、“译成并列句”、“译成合成独立句”以及“译成状语”。定语从句是英语中一种特有而又较为常见的语法现象,因此,笔者以期通过上述四种翻译方法,最大限度地使定语从句的翻译达到通顺忠实的要求,从而使译文忠实于原文,并且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万里,韩雅鸣[2](2020)在《基于文献计量学视角的人工智能在中国造纸领域应用研究态势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意义]从文献计量学角度分析人工智能在造纸工业的应用,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分析视角。[方法/过程]以1988—2019年发表的人工智能在造纸领域应用的科技论文为研究对象,基于文献计量方法,用ucinet、VOSviewer等软件分析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结果/结论]整体上看,我国应强化高水平创新主体建设和形成多元化的研究合作体制;中西部地区应加强与发达地区的研究交流,不断加大核心技术的攻关,提升科研能力,进而加快推动国内人工智能在造纸领域应用的全面发展。

李志月[3](2020)在《激光雷达技术在船舶舱容计量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舰船液舱的容量计量是船舶续航力、船舶性能、贸易交接的重要保障,受到船东及货主越来越多的关注,舰船液舱的容量计量已成为现代舰船建造及运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传统舱容计量方法主要采用容量比较法和几何测量法,容量比较法是将标准金属量器内的标准容量传递至液舱中,以此获取液舱容量表;几何测量法利用全站仪、手持测距仪以及钢卷尺等测量设备量取离散点长宽高数据,根据测量数据来计算船舱容量。随着舰船的吨位不断增大,传统的容量计量方法受到舰船建造周期和数据处理等因素的约束,越来越难适应舰船的现代化生产与运营。本文研究激光雷达技术在船舱现场采集液舱内壁及内部结构构件等外形数据的方法,从而获取液舱内部空间的详细几何形状,按此来计算液舱舱容特性。首先,采用激光雷达扫描得到三维空间点云数据,并进行预处理,利用UG建模软件对点云数据的边界按平面或曲面拟合,完成液舱内壁边界实体化建模;接着,液舱内部构件按点云数据尺寸进行建模,得到液舱内部有效空间的详细三维实体模型;然后,对此复杂三维模型进行分析计算液舱容量,开发计算程序和生成容量表;最后采用本文计量方法与容量比较法对一复杂液舱分别计量,两种计量方法得到的舱容差异小于0.3%,验证了本文计量方法的可行性和精确性,随后分析了影响计量的因素和其不确定度。本文研究为船舶不同浮态下的容量准确计量与集成至船舶装载管理系统等后续研究与应用奠定了较好基础。

邹士亮[4](2019)在《大型半潜式起重船反倾覆调载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对陆上资源日益枯竭与近海大陆架开发逐渐饱和,各国加大了对深海石油的开发力度,对半潜式起重船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但是,半潜式起重船在起吊作业时会在短时间内引起船舶产生大幅纵横倾覆,对船舶的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基于半潜式起重船的反倾覆调载系统在整个起吊作业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反倾覆调载系统的研究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半潜式起重船OOS Gretha为例,成功的将气动排压载系统与重力注水系统应用到半潜式起重船上,同时配合常规的压载泵系统,实现了在吊装过程中快速调节压载水。这种由常规的压载泵、气动压载法和重力注水法组合的反倾覆调载系统设计,是国内首次在大型半潜式起重船上的成功尝试,实现了在60min内单个吊机起吊1800t货物和联合起升3600t货物吊装操作,打破了欧美国家在大型半潜起重船上的技术垄断。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对于国内半潜式起重船研究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及意义:(1)根据吊机起吊曲线中的起吊吨位与限制角度关系,对整个吊装过程进行安全拆分模拟;(2)应用GHS分析软件,分析出前后状态压载舱内压载水的变化量,计算出调载时间;(3)对压载舱的通海阀、透气阀与压缩空气阀的连锁控制,实现半潜式起重船按操作程序快速自动调节压载水。

徐静静[5](2019)在《离子电推进器测量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离子电推进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航空控制和推进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对推力的测量主要有天平法、激光干涉法等。因离子电推进器产生的推力仅为毫牛(mN)量级,且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大,从而在测量时会产生较大误差。针对离子电推进器的推力难以测量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一种非接触式激光测量法来实现对离子电推进器的推力测量。与传统的推力测量方法相比,该系统具有精度高、结构简单等特点。基于别费尔德-布朗效应,论文首先分析比较了传统微推力测量的优缺点,将单摆结构与非接触式激光测量技术相结合,搭建离子电推进器的推力测量平台。对比非接触激光测量的两种经典入射方式,根据本课题的实验需要,提出一种新型的三角测量方法(动态斜射式激光三角测量法)。同时对该测试平台的机械误差进行了分析,从理论上验证了该推力测试平台的可行性。系统基于STC89C52单片机,采用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方法,把线阵CCD采集到的输出信号用信号处理电路处理,得到较为稳定的图像模拟电信号。将采集到的信息经串口通信传输到上位机中,实现离子电推进器推力的准确测量。通过校准实验,该推力测量平台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基本满足课题需要。对离子电推进器进行推力测量实验,结果表明该平台用来测量离子电推进器产生的推力是可行的,可以达到课题设计之初的功能与性能。

王冲[6](2020)在《点源异位式动态斐索干涉仪液面绝对检验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精密制造行业对光学元件面形要求的提高,干涉仪系统误差的标定越来越重要。其中,以液面为基准面的检测是一种精度很高的绝对检验方法。本文结合点源异位式动态斐索干涉系统,研究了静态和动态两种液面绝对检验方案,实现了动态干涉仪的系统误差标定测量。首先,设计了基于点光源离轴的动态斐索干涉仪。由于液面的流动性,传统的推动压电陶瓷进行移相的方法不再适用,为此,研究了立式动态斐索干涉系统,为实现瞬态测量构建点光源阵列,通过点光源相对于主光轴的偏移程度获得移相干涉图。针对该仪器,提出了静态液面绝对检验与基于随机平均原理的动态液面绝对检验方案。然后,对基于二甲基硅油的静态液面绝对检验方法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建立液面稳定性评价指标,对不同粘度、厚度液体的稳定性进行探究。为得到具有更高平整度的液面,对液槽的条件进行分析,探究液槽的形状、尺寸、支撑方式与自重等因素对液面平整度与稳定性的影响,并进行相应实验验证。同时在温度、气流、振动与洁净度等方面分析了具体的实验室控制条件。另外,探索了基于稼基液态金属的动态液面绝对检验方法。选用新型无毒液态金属,为解决光强匹配问题,计算筛网衍射模型,得到对比度良好的干涉图,并探究液态金属的振动形态,选取合适的随机平均实验次数,得到了稳定的测试结果。同时进行了实验重复性与复现性的验证,分析了系统误差与实验误差的影响。最后,对液面绝对检验的正确性与精确度进行分析。采用静态与动态两种绝对检验方法对同一台干涉仪进行系统误差的标定,同时进行基于奇偶函数的四步旋转法绝对检验的对比实验,对液面绝对检验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证明了液面绝对检验方法的准确性。实验最终得到静态液面绝对检验方法的PV测量值为22.1nm;动态液面绝对检验方法的PV测量值为20.2nm,基于奇偶函数的四步旋转法绝对检验得到的PV测量值为21.5nm;三种方法得到的残差均在1.5nm以下。

代斌,刘琪,郑友友,梁燕,范亮亮,赵亮[7](2019)在《液体推进剂在轨剩余量测量方法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在轨航天器液体推进剂剩余量测量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首先简要介绍了造成微重力条件下液体推进剂剩余量测量困难的原因;接着回顾了液体推进剂剩余量测量技术的发展脉络,将其技术发展分为技术萌芽、技术成熟和新技术探索三个阶段;然后从基本原理、误差分析、研究进展等方面综述了常用的簿记法(Book-Keeping,BK)、压力体积温度法(Pressure-Volume-Temperature,PVT)和热量激励法(Thermal Gauging Method,TGM)等液体推进剂在轨剩余量测量技术,对比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最后,展望了液体推进剂在轨剩余量测量技术的发展方向:一是利用不同测量技术在不同卫星寿命期间具有不同测量精度的特点,将多种测量技术进行结合,以提高整体测量精度;二是开发适用于卫星全寿命周期高精度测量的新方法。

李超[8](2017)在《新型光纤模式干涉仪传感特性及复合参数测量的研究》文中认为光纤传感器是以光波为载体,光纤为媒质的新型传感器。相对于传统的电学传感器,光纤传感器具有抗电磁干扰、耐腐蚀、灵敏度高等优点,已经广泛应用于机械工程、化学工业、石油存储和结构健康监测等领域,近年来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光纤模式干涉仪具有结构紧凑、灵敏度高、易于复合参数测量等优点,是光纤传感技术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本论文主要对新型光纤模式干涉仪的传感特性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对象为无芯光纤模式干涉仪、多芯光纤模式干涉仪、多模-多芯-多模光纤模式干涉仪,详细研究了新型光纤模式干涉仪的光谱特性,通过实验验证了干涉仪应用不同物理参量的测量。重点研究了新型光纤模式干涉仪不同参数交叉敏感问题,利用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实现了多种结构新颖的光纤复合参数传感器,分析了复合参数传感器的测量原理和分辨率。利用新型光纤模式干涉仪的传感和滤波特性,实现了多种类型的光纤激光传感器,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实验制作了无芯光纤模式干涉仪,该干涉仪由一段无芯光纤熔接于两段单模光纤之间构成,实验研究了其应变、折射率的传感特性;利用无芯光纤模式干涉仪的折射率敏感特性,将无芯光纤模式干涉仪固定于U型钢尺上实现了基于无芯光纤模式干涉仪的液位传感器;利用无芯光纤的弯曲敏感特性,将无芯光纤固定于铝线上,实现了基于安培力和无芯光纤模式干涉仪的电流传感器。该类型干涉仪具有结构简单、机械性能强的优点。(2)提出了一种多芯光纤模式干涉仪,该干涉仪由一段多芯光纤熔接于两段单模光纤之间构成;该干涉仪具有较好的光谱特性,透射谱最大消光比达到了 23 dB;重点研究了该干涉仪的光谱特性和传感特性,将干涉仪分别应用于应变、温度、折射率、曲率等待测参数的测量,干涉仪对以上待测参数展示了较好的线性特性。提出了一种多模-多芯-多模光纤模式干涉仪,其中多芯光纤两端的多模光纤分别作为模式的分束器和合束器;通过和多芯光纤模式干涉仪的对比可以看到由于多模光纤的接入,干涉仪的光谱特性得到了优化,而光谱的损耗并没有增加;对该干涉仪的传感特性进行了研究,将干涉仪分别应用于应变、温度、折射率等参数的测量。该类型干涉仪具有高消光比、制作简单的优点。(3)提出一个基于非对称单模光纤模式干涉仪的液位传感器,非对称光纤模式干涉仪由细锥和偏芯熔接结构构成,同时利用光纤布拉格光栅(FBG)的温度敏感特性,对该液位传感器进行了温度补偿;当波长的分辨率为10pm,可以得到该传感器的液位和温度分辨率分别为0.15 cm和1.01℃,该传感器制作采用单模光纤,具有制作成本低、操作性强的优点。(4)利用无芯光纤模式干涉仪和FBG的复合结构实现了一个应变和温度传感器,当应变和温度变化时,透射谱损耗峰和FBG的波长都会发生漂移,同时透射谱损耗峰和FBG对应变和温度的灵敏度不同,通过测量透射谱损耗峰和FBG的波长漂移可以实现应变和温度的同时测量,当波长的分辨率为10 pm时,该传感器的应变和温度分辨率分别为8.4με和0.78℃。该传感器具有分辨率高、制作简单的优点,在双参数测量领域具有较大吸引力。(5)利用无芯光纤没有包层对折射率敏感特性,提出了一个基于无芯光纤和磁流体的磁场传感器。将无芯光纤模式干涉仪封装于毛细玻璃管内,毛细玻璃管内注入磁流体,并采用环氧树脂胶密封,当外界磁场强度变化时,无芯光纤的透射谱将会发生漂移,同时在无芯光纤模式干涉仪输出单模光纤写制FBG,利用FBG的温度传感特性,实现磁场测量过程中的温度补偿,当传感器工作于线性范围,且波长的最小分辨率为10 pm时,可以得到该传感器的磁场和温度分辨率分别为1.09 mT和0.84℃。该磁场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温度补偿的优点,在磁场测量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6)利用多芯光纤模式干涉仪和FBG复合结构,在一定波长范围内,利用透射谱的两个损耗峰和FBG波长实现了折射率、应变和温度的多参数测量,当波长分辨率为10pm时,该传感器的折射率、应变和温度分辨率分别为0.0004 RIU、11.06με和0.17℃。同时该传感器可以应用于液位、应变和温度的多参数测量,当波长分辨率为10 pm时,该传感器的液位、应变和温度分辨率分别为0.034 cm、11.35με和0.19℃。相对于已有的光纤三参数传感器,该传感器具有消光比高、信息处理简单的优点。(7)根据无芯光纤模式干涉仪、多芯光纤模式干涉仪的传感特性,将无芯光纤模式干涉仪、多芯光纤模式干涉仪,分别作为滤波器应用于光纤环形腔激光器中,实现了光纤激光传感器;当待测参量变化引起光纤模式干涉仪的透射谱发生漂移时,将会导致激光输出波长的变化,因此可以通过测量激光输出波长的变化实现多种待测参量的测量。光纤激光传感器不仅具有光纤传感器的优点,同时具有窄线宽、高功率的优点,在超远距离、高精度测量领域具有独特优势。

谢剑[9](2017)在《管内及表面冷凝相分布调控实验研究》文中提出冷凝分为管内和表面冷凝两个研究方向。对于管内冷凝,相分布(即流型)是影响传热的关键因素。但目前管内冷凝传热强化技术沿用单相传热强化思路,依赖扩展受热面和破坏边界层发展。因此,需要进一步开发适应管内冷凝相分布特点的传热强化技术。对于表面冷凝,滴状冷凝可产生数量庞大的液滴,但液滴大小不一、间距不等,在表面上分布杂乱。若冷凝液滴相分布实现均匀化和阵列化,可在高新科技行业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以相分布调控思想为纲,充分挖掘金属丝网这种功能材料的潜力,开展了相分布调控下管内冷凝传热强化及浸润性异质表面冷凝液滴阵列化生长两个方面的实验研究。管内相分布调控研究包含两个内容:空气-水两相流可视化冷态实验以及有机工质冷凝热态性能实验。空气-水两相流相分布调控冷态实验研究表明:管内插入丝网膜管,分层流和间歇流调控后的相分布,表现出有利于冷凝传热的特征和潜力。分层流流经丝网膜管时,丝网孔产生的毛细力,将管子底部的液体全部或者部分地吸入丝网膜管内的核心区,膜管与有机玻璃管间环隙区的液位降低,从而扩大了气相覆盖管壁的面积。间歇流流经丝网膜管时,丝网孔产生的毛细压差阻止气弹进入丝网膜管核心区,但允许液体从环隙区向膜管内流动。丝网膜管“阻气通液”的作用使得环隙区气弹拉长,在圆周方向上呈马鞍状铺展,从而在管壁上挤出更加宽广的薄液膜区域,有利于降低壁面平均液膜厚度。管内R245fa冷凝实验证实了相分布调控强化传热的能力:管内插入三种不同微观结构参数的微孔膜管,均成功地调控了管内冷凝相分布,有效地强化了管内R245fa冷凝传热。传热强化因子EF随质量含气率xin和质量流速G的增大而增大。实验工况范围内,调控管传热强化因子EF范围为1.121.87。由于R245fa表面张力较小,在管内主要表现为波状分层流和雾式环状流两种流型。微孔膜管通过捕捉环状流气芯中携带液滴,提高环隙区质量含气率xan,避免液滴在壁面沉降引起液膜增厚,从而调控环状流,强化冷凝传热;丝网丝径越小,液滴接触丝网后铺展驱动压差越大,铺展越迅速,液滴捕获效率越高,因而传热强化效果越好。微孔膜抽吸分层流在管道底部沉积的冷凝液,降低环隙区冷凝液液位,增大蒸气与换热壁面接触面积,提高环隙区质量含气率xan,从而调控波状分层流,强化冷凝传热;丝网孔径dp越小,微孔膜抽吸效应越强,因而传热强化效果越好。丝网孔径与开孔率比值dp/?及丝网膜管内外压差,共同决定了经过丝网膜管流向核心区的液体量Gleak,从而改变环隙的质量流速Gan与质量含气率xan,影响冷凝传热强化效果与压降惩罚。浸润性异质表面是调控滴状冷凝相分布、制备阵列液滴的基础。基于丝网功能材料和金属烧结工艺,本文开发了两种新颖的浸润性异质表面制备方法:利用丝网烧结残余应力下的不均匀腐蚀,制备了浸润性异质丝网表面;利用烧结在铜基底上丝网的掩膜作用,在超疏水纳米草间形成阵列排布的亲水点,制备了浸润性异质铜基表面。湿空气中表面冷凝实验表明,两种浸润性异质表面均有效地调控了冷凝液滴分布,成功地制备了尺寸均匀的微米阵列液滴。且液滴生长速率可通过表面过冷度和空气相对湿度控制。浸润性异质丝网表面冷凝相分布调控机理如下:烧结后,纬丝焊接在纯铜基底表面,而经丝被纬丝架空与基底并不接触。基底降温时,纬丝上冷凝速率比经丝大1个数量级。因此,纬丝上冷凝液体远多于经丝。而阵列排布的纬丝顶端比其余部位更“亲水”,在表面能梯度作用下聚集冷凝液体,最终形成阵列液滴。亲疏水相间铜基表面冷凝相分布则受表面放置方位的影响:表面水平放置时,超疏水纳米结构上冷凝液滴发生融合和自驱动弹跳,且在重力作用下回落。回落液滴与亲水点液滴融合将破坏液滴直径的均匀性,触发亲水点液滴弹跳将破坏亲水点液滴的自组织性。回落液滴的多米诺效应、旋转效应和台球效应将进一步破坏自组织性,不能形成阵列液滴。相反,竖直放置的亲疏水表面冷凝时,超疏水纳米结构上杂化液滴跳离表面而不返回,不破坏亲水点上液滴的自组织生长,可形成大小均匀、高度自组织化的阵列液滴。本文利用丝网膜管有效地调控了管内相分布,证实了相分布调控下冷凝传热强化效果。结合可视化图像和理论分析,初步揭示了相分布调控基本原理,探究了丝网膜管微观结构参数对相分布调控及冷凝传热强化效果的影响。提出的相分布冷凝传热强化技术,有利于实现冷凝器小型化,减小换热设备金属消耗和资金投入,缩短ORC发电技术成本回收周期,促进ORC发电技术在低品位能源利用中的推广和应用。表面相分布调控的研究则利用丝网功能材料和金属烧结工艺,开发了两种金属基浸润性异质表面制备方法,具有低廉、高效、可大规模应用的特点。基于亲疏水相间异质表面冷凝液滴相分布调控,获得了自组织生长的微米阵列液滴,揭示了冷凝液滴相分布调控机理及阵列液滴生长速率的控制参数,有助于将滴状冷凝应用拓展到生化检测、光学电子器件制备、污染物控制、电磁辐射屏蔽、军事隐身等高新科技领域。

沃江海[10](2014)在《高精度干涉型光纤传感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干涉型光纤传感器作为近年来光纤传感领域中最重要的研究类型之一,相比普通光纤传感器,具有极高的检测灵敏度、超大的动态范围和超宽的频率响应范围,因此受到极大关注。如今干涉型光纤传感器已广泛应用于结构健康监测、环境监测、生物、人体健康监测等领域中。近年来,由于纳米科技和集成工艺的发展,干涉型传感器开始往高精度、结构简单和微小尺寸等方向发展。本论文针对干涉型光纤传感器的发展需要,结合光纤激光器、微纳光纤和全光纤干涉结构等关键技术,重点研究了几种新型的高灵敏光纤干涉传感结构,并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其主要研究结果包括:从耦合模基本理论出发研究了光纤布拉格光栅和光纤激光器的基础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成功实现了在有源掺铒光纤中的光纤布拉格光栅写入,结合对线性腔掺铒光纤激光器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制作出了以光纤布拉格光栅为反射腔镜的腔长约13mm超短腔光纤分布布拉格反射(DBR)激光器,并进行了实验和测试研究。在理论分析和成功制作光纤DBR激光器的基础上,利用激光器的双偏振干涉拍频解调机理,并根据光纤双折射对横向压力敏感的特性,模拟分析了横向压力对激光器输出拍频的具体影响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同时,通过级联两光纤谐振腔,验证了DBR光纤激光器应用于准分布式测量的可能性。然后,根据DBR激光器的横向压力响应特性,提出并建立了以超短光纤谐振腔为传感核心元件,结合光纤外部特殊封装结构的液位和人体健康参数的高精度传感装置,并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另外,根据光纤双折射系数易受扭转等因素影响的特点,进行了光纤扭转测量的实验研究。系统研究了微纳光纤的波导场方程、倏逝场特性以及其导模特别是高阶模式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机理;搭建了微纳光纤制作平台,并进行了普通微纳光纤的拉制工艺研究;提出了以微纳光纤为传感核心元件,结合马赫泽-德光纤干涉结构的新型折射率传感器,该装置不仅能实现线性测量,还大大提高了折射率测量灵敏度。结果显示,当测量光纤为2gm时,折射率测量灵敏度高达7159μm/RIU。研究了全光纤在线干涉型传感结构,对其各模式间的耦合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多模-单模-多模”光纤的光纤模间干涉结构,并重点研究了其对温度、轴向应力、外界折射率等的响应特性。同时,通过将该传感结构中间的单模光纤拉锥至微米尺度,设计了一种具有模式耦合增强特性的新型光纤传感结构;基于测量干涉谱消光比的解调方法,进行了弯曲曲率的传感研究。实验结果显示,该结构不仅能极大地提高弯曲测量的灵敏度,还能有效地克服温度和光源的功率波动带来的影响。

二、气垫在液位测量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气垫在液位测量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船舶技术百科全书》中定语从句的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任务描述
    1.1 原文介绍
    1.2 翻译任务简介
第2章 任务过程
    2.1 译前准备
    2.2 翻译过程
    2.3 译后事项
第3章 翻译过程分析
    3.1 英汉文本中定语的特点
    3.2 翻译理论
    3.3 英语定语从句概述
        3.3.1 定语从句的关系词
        3.3.2 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3.3.3 定语从句的特殊结构
    3.4 定语从句的翻译方法
        3.4.1 译成定语
        3.4.2 译成并列句
        3.4.3 译成合成独立句
        3.4.4 译成状语
第4章 翻译实践总结
    4.1 总结
    4.2 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原文与译文
    附录B 专业术语与缩略语表
致谢
作者简历

(2)基于文献计量学视角的人工智能在中国造纸领域应用研究态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整体发展态势分析
        2.1.1 发文量分析
        2.1.2 主要产出地区分析
        2.1.3 主要研究机构分析
    2.2 研究热点分析
        2.2.1 研究热点概述
        2.2.2 主要地区研究热点对比分析
    2.3 合作网络分析
        2.3.1 主要地区合作网络分析
        2.3.2 主要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2.4 主要地区创新指标分析
3 结论及建议
    3.1 结论
    3.2 建议
4 结语

(3)激光雷达技术在船舶舱容计量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本论文研究思路
    1.4 本章小结
2 激光雷达技术与点云数据采集
    2.1 激光雷达技术
        2.1.1 三维激光雷达设备
        2.1.2 三维激光雷达设备原理
    2.2 数据采集方法
        2.2.1 数据采集方案
        2.2.2 数据采集
    2.3 本章小结
3 点云数据预处理
    3.1 点云数据配准
        3.1.1 点云数据配准基本算法
        3.1.2 公共靶标提取原理
        3.1.3 点云配准方法
    3.2 点云数据滤波去噪
        3.2.1 点云噪声产生
        3.2.2 点云去噪原理
        3.2.3 点云去噪方法
    3.3 点云数据压缩
    3.4 本章小结
4 三维逆向建模
    4.1 点云分割及分组
    4.2 边界拟合重建
        4.2.1 边界拟合
        4.2.2 边界框实体重建
    4.3 模型内部构件重建
    4.4 本章小结
5 容量计算
    5.1 容量计算
    5.2 生成容量表
    5.3 本章小结
6 试验验证与不确定度分析
    6.1 试验验证
    6.2 误差及不确定度分析
        6.2.1 测量数据的误差分析及修正方法
        6.2.2 模型建立过程中的精度衰减及修正方法研究
        6.2.3 容量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要点总结
    7.2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大型半潜式起重船反倾覆调载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的背景和意义
        1.1.1 论文的背景
        1.1.2 论文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半潜起重船的发展现状
        1.2.2 国内外大型半潜起重船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结构
2 OOS Gretha半潜起重船以及系统介绍
    2.1 半潜式起重船介绍
    2.2 OOS Gretha半潜起重船系统状况
        2.2.1 半潜式起重船基本参数
        2.2.2 反倾覆压载调配系统的设备组成
        2.2.3 压载舱配置
        2.2.4 气动排压载系统
        2.2.5 压载舱管系统
        2.2.6 阀门控制系统
        2.2.7 液位测量系统
    2.3 本章小结
3 反倾覆压载调配系统压载系统原理
    3.1 压载管路的水头损失
    3.2 空压机压排水原理
        3.2.1 压载舱充压缩空气时间计算
        3.2.2 压载舱排水时间计算
    3.3 利用静水压力自由压排水原理
    3.4 泵压排水原理
    3.5 本章小结
4 OOS Gretha半潜起重船模型
    4.1 GHS软件介绍
    4.2 OOS Gretha半潜起重船模型
    4.3 OOS Gretha半潜起重船压载舱舱容
    4.4 本章小结
5 OOS Gretha半潜起重船海上吊装过程分析
    5.1 艉部吊机1800t起吊过程分析
        5.1.1 艉部吊机1800t起升作业过程
        5.1.2 船舶旋转作业
        5.1.3 艉部吊机1800t释放作业过程
    5.2 艏部吊机1800t吊装过程分析
        5.2.1 艏部吊机1800t起升作业过程
        5.2.2 船舶旋转作业
        5.2.3 艏部吊机1800t释放作业过程
    5.3 艏艉两台吊机联合起吊3600t起吊过程分析
        5.3.1 艏艉两台吊机联合起吊3600t起升作业过程
        5.3.2 船舶旋转作业
        5.3.3 艏艉吊机3600t释放作业过程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离子电推进器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离子电推进器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离子电推进器的发展状况
        1.2.2 国内离子电推进器的发展状况
    1.3 激光三角测量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激光三角测量技术的发展状况
        1.3.2 国内激光三角测量技术的发展状况
    1.4 本文主要工作
第2章 测量方案设计及系统模型研究
    2.1 离子电推进器的推力测量方法选择
    2.2 离子电推进器的推力测试平台
    2.3 激光三角测距系统的研究
        2.3.1 Scheimpflug条件
        2.3.2 直射式激光三角法
        2.3.3 斜射式激光三角法
        2.3.4 动态斜射式激光三角位移法
    2.4 系统机械误差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硬件电路的设计
    3.1 半导体激光器的选择
    3.2 光电接收器的驱动电路设计
        3.2.1 光电接收器的选择
        3.2.2 TCD1500C的基本特性及工作原理
        3.2.3 TCD1500C的驱动电路设计
    3.3 信号处理电路设计
        3.3.1 前置放大电路设计
        3.3.2 二阶巴特沃斯滤波电路
    3.4 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3.4.1 信号采集电路选择
        3.4.2 XPT2046 的工作时序和工作模式
        3.4.3 接口电路设计
    3.5 单片机与PC机的串行通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单片机测量系统的软件设计及调试
    4.1 系统软件整体流程
    4.2 线阵CCD驱动设计
        4.2.1 调试过程
    4.3 A/D采样部分
    4.4 串行通讯部分
        4.4.1 串行通讯概述
        4.4.2 可编程串口资源
        4.4.3 串口通讯流程图
        4.4.4 调试过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离子电推进器测量系统调试及实验结果
    5.1 试验准备工作
        5.1.1 实验平台搭建
        5.1.2 线阵CCD光斑信号调试
    5.2 离子电推进器推力测量平台的数据分析及处理
        5.2.1 重复性分析
        5.2.2 精度分析
        5.2.3 死区分析
    5.3 离子电推进器的推力测量
    5.4 误差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附录1
参考文献
致谢

(6)点源异位式动态斐索干涉仪液面绝对检验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平晶的绝对检验方法
        1.2.2 基于液面的绝对检验方法
        1.2.3 研究现状小结
    1.3 课题来源与研究内容
        1.3.1 课题来源
        1.3.2 本文主要内容
2 点光源异位移相干涉与液面绝对检验原理
    2.1 点光源异位空间移相动态干涉测量原理
    2.2 静态液面绝对检验原理
    2.3 动态液面绝对检验原理
    2.4 本章小结
3 静态液面绝对检验标定干涉仪系统误差的关键技术研究
    3.1 液面稳定性评价指标
    3.2 液体材质因素对液面平整度与稳定性的影响
        3.2.1 静止流体的力平衡
        3.2.2 不同粘度液体材质的稳定性探究
        3.2.3 液体对微振动的放大效应与液体厚度的选取
        3.2.4 液面受振动时的测量与液体抗冲击性能的探究
    3.3 液槽因素对液面平整度与稳定性的影响
        3.3.1 液槽边界条件对液面平整度的影响
        3.3.2 液槽尺寸对液面有效口径内平整度的影响
        3.3.3 液槽底部受力变形对液面面形的影响
        3.3.4 液槽自重的影响与选择
    3.4 环境因素对静态液面的影响
        3.4.1 温度变化对液面稳定性的影响
        3.4.2 气流扰动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3.4.3 振动对液面平整度与稳定性的影响
        3.4.4 实验环境洁净度对液面平整度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动态液面绝对检验标定干涉仪系统误差的关键技术研究
    4.1 液体材质的性质探讨
        4.1.1 液态金属的基本性质
        4.1.2 稼基液态金属的特性
    4.2 光强匹配
        4.2.1 筛网衍射实验
        4.2.2 筛网衍射的理论计算
        4.2.3 筛网目数的选择
    4.3 液态金属的随机振动形态分析
    4.4 随机平均次数的选择
    4.5 本章小结
5 干涉仪系统误差的标定与误差分析
    5.1 静态液面绝对检验标定干涉仪系统误差
        5.1.1 标定实验
        5.1.2 液面自身重力弛垂误差分析
        5.1.3 重复性与复现性
        5.1.4 实验误差与不确定度分析
    5.2 动态液面绝对检验标定干涉仪系统误差
        5.2.1 标定实验
        5.2.2 重复性与复现性
        5.2.3 标定误差与测量次数的关系
    5.3 基于奇偶函数的绝对检验对比实验
    5.4 液面绝对检验与平晶绝对检验的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液体推进剂在轨剩余量测量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推进剂在轨剩余量测量方法发展脉络
    第一阶段,1960年~1980年技术萌芽阶段
    第二阶段,1980年~2000年技术成熟阶段
    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新技术探索阶段
3 推进剂在轨剩余量测量方法发展概况
    3.1 PVT法
        3.1.1 PVT法基本原理
        3.1.2 PVT法误差分析
        3.1.3 PVT法研究进展
    3.2 BK法
        3.2.1 BK法基本原理
        3.2.2 BK法误差分析
        3.2.3 BK法研究进展
    3.3 热量激励法
        3.3.1 热量激励法基本原理
        3.3.2 热量激励法误差分析
        3.3.3 热量激励法研究进展
    3.4 其他测量方法
        3.4.1 体积激励法
        3.4.2 光学技术法
        3.4.3 电磁技术法
        3.4.4 超声波技术法
        3.4.5 模态分析法
4 推进剂在轨剩余量测量方法对比
    4.1 常用测量方法对比分析
    4.2 各类测量方法对比分析
5 发展趋势与展望

(8)新型光纤模式干涉仪传感特性及复合参数测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光纤传感器的概述和研究热点
    1.3 模式干涉型光纤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1.3.1 单模光纤模式干涉型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1.3.2 特殊光纤模式干涉型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1.4 光纤复合参数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1.4.1 同构结构光纤复合参数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1.4.2 异构结构光纤复合参数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1.5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2 基于模式干涉的光纤传感器理论分析
    2.1 引言
    2.2 光纤模式理论
    2.3 模式干涉型光纤传感器的原理
        2.3.1 应变传感原理
        2.3.2 温度传感原理
        2.3.3 折射率传感原理
    2.4 光纤复合参数传感器的原理及误差分析
        2.4.1 光纤复合参数传感器的原理
        2.4.2 光纤复合参数传感器的误差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新型光纤模式干涉仪的传感特性分析
    3.1 引言
    3.2 无芯光纤模式干涉仪的传感特性分析
        3.2.1 应变传感特性分析
        3.2.2 折射率传感特性分析
        3.2.3 液位传感特性分析
        3.2.4 基于无芯光纤模式干涉仪的电流传感器
    3.3 多芯光纤模式干涉仪的传感特性分析
        3.3.1 应变传感特性分析
        3.3.2 温度传感特性分析
        3.3.3 折射率传感特性分析
        3.3.4 曲率传感特性分析
        3.3.5 液位传感特性分析
    3.4 多模-多芯-多模光纤模式干涉仪的传感特性分析
        3.4.1 应变传感特性分析
        3.4.2 温度传感特性分析
        3.4.3 折射率传感特性分析
        3.4.4 曲率传感特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FBG、光纤模式干涉仪的复合参数测量
    4.1 引言
    4.2 基于FBG、非对称单模光纤模式干涉仪的双参数测量
        4.2.1 光纤光栅制作
        4.2.2 液位和温度双参数测量
    4.3 基于FBG、无芯光纤模式干涉仪的双参数测量
        4.3.1 应变和温度双参数测量
        4.3.2 磁场和温度双参数测量
    4.4 基于FBG、多芯光纤模式干涉仪的多参数测量
        4.4.1 折射率、应变和温度多参数测量
        4.4.2 液位、应变和温度多参数测量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新型光纤模式干涉仪的环形腔光纤激光传感器
    5.1 引言
    5.2 基于无芯光纤模式干涉仪的环形腔光纤激光传感器
    5.3 基于多芯光纤模式干涉仪的环形腔光纤激光传感器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6.2 下一步拟进行的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管内及表面冷凝相分布调控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管内冷凝研究的发展与现状
        1.1.1 发电工业背景下的水蒸气冷凝基础研究
        1.1.2 制冷工业背景下的有机工质冷凝研究
        1.1.3 新能源开发及余热利用中有机工质冷凝强化需求
    1.2 表面冷凝研究的发展与现状
        1.2.1 金属表面膜状冷凝
        1.2.2 光滑表面滴状冷凝
        1.2.3 微纳结构表面滴状冷凝
    1.3 阵列液滴及异质表面制备研究进展
    1.4 本文研究思路、内容与意义
第2章 水平管内空气-水相分布调控可视化实验
    2.1 引言
    2.2 空气-水两相流可视化实验系统
    2.3 空气-水两相流可视化实验段
    2.4 实验工况及流型
    2.5 分层流调控
    2.6 间歇流调控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相分布调控下R245fa管内冷凝传热实验
    3.1 引言
    3.2 有机工质冷凝实验系统及实验段
        3.2.1 有机工质冷凝实验系统
        3.2.2 有机工质冷凝实验段
        3.2.3 丝网膜管微观结构
    3.3 实验数据处理
        3.3.1 实验段进出口质量含气率计算
        3.3.2 R245fa冷凝传热系数计算
        3.3.3 R245fa冷凝压降计算
        3.3.4 实验段性能评价参数EF、PF及PEC
    3.4 实验工况及实验结果
        3.4.1 实验工况与误差分析
        3.4.2 光管内冷凝传热、压降校核
        3.4.3 相分布调控下冷凝传热、压降性能
    3.5 相分布调控强化冷凝传热机理:x的变化
        3.5.1 光管流型
        3.5.2 雾式环状流调控
        3.5.3 波状分层流调控
    3.6 相分布调控强化冷凝传热机理:G的变化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异质丝网表面冷凝相分布调控及阵列液滴制备
    4.1 引言
    4.2 浸润性异质丝网表面构建
    4.3 湿空气环境下表面滴状冷凝实验系统
    4.4 冷凝液滴相分布调控与阵列化生长
    4.5 冷凝液滴相分布调控机理
        4.5.1 丝网表面传热模型与热阻分析
        4.5.2 自然对流换热及经纬丝冷凝成核
        4.5.3 滴状冷凝换热阶段经纬丝冷凝速率对比
        4.5.4 纬丝表面冷凝液滴聚集及表面能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亲疏水表面冷凝相分布调控及阵列液滴制备
    5.1 引言
    5.2 微纳复合、亲疏水相间功能表面构建
    5.3 水平表面冷凝液滴相分布调控结果
    5.4 水平表面回落液滴行为理论模型
    5.5 垂直表面冷凝液滴相分布调控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主要贡献和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10)高精度干涉型光纤传感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干涉型光纤传感器的技术现状
    1.3 干涉型光纤传感器的发展方向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2 超短腔DBR光纤激光器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2.1 引言
    2.2 超短腔DBR光纤激光器的理论研究
    2.3 超短腔DBR光纤激光器的制作工艺研究
    2.4 超短腔DBR光纤激光器的实验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DBR光纤激光器偏振拍频解调的高精度传感应用研究
    3.1 引言
    3.2 横向压力测量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
    3.3 液位测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3.4 人体脉搏及呼吸测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3.5 扭转测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3.6 轴向应力和温度的交叉响应研究
    3.7 主要创新点
    3.8 本章小结
4 基于微纳光纤干涉仪的高精度传感理论与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微纳光纤倏逝场特性的理论模型和模拟仿真
    4.3 微纳光纤的制备工艺研究
    4.4 基于微纳光纤白光干涉的折射率传感机理研究
    4.5 基于微纳光纤白光干涉的折射率传感实验研究
    4.6 主要创新点
    4.7 本章小结
5 基于光纤微结构模间干涉的传感理论与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光纤模间干涉结构设计及轴向应力和温度传感研究
    5.3 基于光纤模间干涉的折射率和温度双参量传感研究
    5.4 基于拉锥光纤模间干涉的弯曲增敏传感研究
    5.5 主要创新点
    5.6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相关成果
附录3 英文缩写简表

四、气垫在液位测量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船舶技术百科全书》中定语从句的汉译实践报告[D]. 徐文晶.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2]基于文献计量学视角的人工智能在中国造纸领域应用研究态势分析[J]. 万里,韩雅鸣. 情报探索, 2020(04)
  • [3]激光雷达技术在船舶舱容计量中的应用研究[D]. 李志月.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4]大型半潜式起重船反倾覆调载系统研究[D]. 邹士亮.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7)
  • [5]离子电推进器测量方法研究[D]. 徐静静. 河北科技大学, 2019(07)
  • [6]点源异位式动态斐索干涉仪液面绝对检验关键技术研究[D]. 王冲.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7]液体推进剂在轨剩余量测量方法研究进展[J]. 代斌,刘琪,郑友友,梁燕,范亮亮,赵亮. 推进技术, 2019(12)
  • [8]新型光纤模式干涉仪传感特性及复合参数测量的研究[D]. 李超. 北京交通大学, 2017(09)
  • [9]管内及表面冷凝相分布调控实验研究[D]. 谢剑.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7(01)
  • [10]高精度干涉型光纤传感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 沃江海. 华中科技大学, 2014(07)

标签:;  ;  ;  ;  ;  

气垫在液位测量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