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围山兰花

大围山兰花

一、大围山的兰科植物(论文文献综述)

陶公泯[1](2021)在《云南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调查研究》文中提出兰科植物对生境具有较为严格的要求,不同生境条件下种类组成不同,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备受关注的类群。通过调查,对云南大围山自然保护区内兰科植物的多样性和垂直分布格局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云南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野生兰科植物267种,隶属83属;其中地生类型124种,附生类型136种,腐生类型6种;其中中国特有29种,云南省特有8种,滇东南地区特有3种,大围山特有5种,中越特有10种。大围山保护区内野生兰科植物的垂直分布格局呈"中间膨胀形"或"单峰形",其中海拔1 000~1 500 m段的兰科物种多样性较高。

罗阳兰[2](2019)在《蕙兰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促生能力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蕙兰(Cymbidium faberi)是兰科植物中地生兰的一种,广泛分布于中国、韩国、日本等地区。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陕南地区、云贵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蕙兰是我国栽培历史悠久的四大国兰之一,因其植株高大,花型健美,花香四溢,拥有高雅的象征寓意而受到人们的追捧。近年来,由于人为的过度采挖,导致野生资源日渐枯竭,加之该物种种子细小不易萌发,本身繁殖速度慢,生长周期长,野生资源的保护迫在眉睫;同时蕙兰兼具观赏和药用价值,具有深入开发利用的潜力。本研究对陕南地区3个样地(陕西省略阳县、南郑区和洋县)的野生蕙兰根部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纯培养方法进行蕙兰内生真菌多样性分析;对内生真菌的吲哚乙酸(IAA)活性、铁载体活性等促生潜力进行研究,筛选出5株(NZ5、LY65、LG37、NZ80和LG19)具有促生能力的内生真菌菌株进行蕙兰盆栽试验;通过向不同试验组中添加促生内生真菌,并测定蕙兰的生物量和生理指标,来研究蕙兰促生内生真菌对蕙兰的促生作用。以期为开发利用蕙兰内生真菌资源和促进蕙兰生长发育提供基础。试验主要结论如下:1.从3个采样地中共获得211 517条有效序列,分为986个OTUs,包括8个真菌门,113个属。Basidiomycota为优势门,Guehomyces为优势属。不同地点的样品内生真菌群落组成不同但有相似性,洋县蕙兰多样性最丰富,略阳与南郑之间相对而言相似度更高。实验中仅检测出Thanatephorus、Ceratobasidiaceae和Russulaceae三种菌根真菌,但丰度较低(<0.1%),这表明菌根真菌在蕙兰内生真菌群落中所占比例较低。2.在3个样地中共分离出内生真菌216株,46个属,木霉属Trichoderma为优势属分离率和分离频率分别为18.52%、23.15%。其中略阳样地分离出90株26个属,8个独有属;南郑65株21个属,5个独有属;洋县61株21个属,7个独有属。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略阳样地分离的内生真菌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最高,略阳与洋县的内生真菌群落结构相似,这一结果与高通量测序结果并不相同。实验中分离的内生真菌中包含角担菌属Ceratobasidium和亡革菌属Thanatephorus两个属的菌根真菌,表明陕南蕙兰偏好与角担菌属或亡革菌属菌根真菌共生。3.对蕙兰内生真菌的IAA活性等促生能力进行研究,筛选出促生内生真菌NZ5(Trichoderma sp.)、LY65(Trichoderma sp.)、LG37(Hypocrea sp.)、NZ80(Mucor sp.)和LG19(Nectriopsis sp.),对5株真菌进行培养,并向蕙兰中添加促生内生真菌。实验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通过添加促生内生真菌,蕙兰的生物量及生理指标均有显着性增加或降低,综合实验结果分析,T1(NZ5)处理对蕙兰的促生作用最显着。通过所筛选的促生内生真菌对蕙兰幼苗的促生试验,研究蕙兰促生内生真菌对蕙兰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期促进蕙兰的生长发育,对蕙兰野生资源的保护提供参考。

刘严文[3](2018)在《中国齿唇兰属(Odontochilus)及其近缘属植物的系统分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齿唇兰属(Odontochilus s.s.)及其近缘属于兰科(Orchidaceae)、兰亚科(Subfam.Orchidoideae)、头骨兰族(Trib.Cranichideae)、斑叶兰亚族(Subtrib.Goodyerinae),由于生境一致和花结构相似,该类群植物的鉴定较为困难,其属间界定极不清晰且属下变动频繁,分类学问题突出。本文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了该类群属、种间关系。形态上利用42个形态特征,二进制编码后使用最大似然法(ML)构树;分子上选择齿唇兰属及其近缘的共7个属28个物种62个样品及其他相关类群共248条序列(24条来自Gen Bank),使用nr DNA ITS和cp DNA mat K、trn L-F三条片段以及最大简约法(MP)、ML和贝叶斯推论法(BI)构建分子系统树,重建该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结果如下:1.形态和分子研究均表明,叠鞘兰属(Chamaegastrodia)具有明显的单系起源,为独立的属,南岭叠鞘兰(Odontochilus nanlingensis)和齿爪叠鞘兰(O.poilanei)应恢复至叠鞘兰属。中国有5个物种。2.齿唇兰属(Odontochilus s.l.)的界定范围应扩大至涵盖狭义齿唇兰属(Odontochilus s.s.)、旗唇兰属(Kuhlhasseltia)、全唇兰属(Myrmechis)、双丸兰属(Pristiglottis)后才能实现单系,目前属内不适合进行分组处理。中国广义齿唇兰属包括17个物种。3.分子研究表明,联合基因片段构建的发育树分辨力明显优于nr DNA或cp DNA单数据集,结果均显示广义齿唇兰属和叠鞘兰属与Dossinia、金线兰属(Anoectochilus)、菱兰属(Rhomboda)、鳔唇兰属(Cystorchis)亲缘关系较近,与叉柱兰属(Cheirostylis)、翻唇兰属(Hetaeria)、线柱兰属(Zeuxine)关系较远。4.研究发现Cheirostylis franchetiana King&Pantl.应为独立种,且隶属于齿唇兰属,Chamaegastrodia asraoa(J.Joseph&Abbar.)Seidenf.&A.N.Rao和Anoectochilus tetrapterus J.D.Hook.应分别恢复原分类地位,不应归并至齿唇兰属。那坡齿唇兰(Odontochilus napoensis H.Tang&Y.F.Huang)在云南省屏边县白河乡有分布,可能为云南省新纪录。5.提供了叠鞘兰属及广义齿唇兰属的分属、分种检索表,各物种详细形态描述,相关解剖图和地理分布图。

杨丽芬,孔垂思,郭建伟,杨建,郭娟,高源,王宏飞,李成云,丛花[4](2017)在《云南墨兰炭疽病的病原菌鉴定、致病性及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确定云南屏边墨兰炭疽病的病原菌及其分类学地位、致病谱、生物学特性,为野生墨兰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刺伤接种、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确定墨兰炭疽病的病原菌分类学地位、致病谱,采用生长速率法、血球计数板法测试碳氮源、温度、pH值、光照等对因素对病原菌菌丝生长、产孢的影响。【结果】本试验分离鉴定了云南屏边的2株墨兰炭疽病分离物,经形态学特征、回接发病特征及基于ITS rDNA的系统发育分析鉴定为胶孢炭疽菌。该菌还能侵染兜兰、建兰、红柱兰,菌丝生长最佳碳氮源为甘露醇、甘氨酸,最适温度为30℃,致死温度为55℃,最适pH值为8,最适光照为暗培养;产孢最适碳氮源分别为麦芽糖、蛋白胨,最适温度35℃,致死温度60℃,最适pH值为7,光照对产孢影响不显着。【结论】云南屏边野生墨兰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对兜兰、建兰、红柱兰致病,病原菌的环境适应性强,屏边大围山自然保护区应禁止栽培兜兰、建兰、红柱兰。

王春晶[5](2017)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优先保护》文中指出为了提高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野生植物保护体系的有效性,适应气候变化对野生植物保护的影响,本研究针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进行系统的空间分析,同时对野生植物进行优先保护规划,分析保护空缺地区。研究主要提出三个科学问题:1)探究中国野生植物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子;2)确定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保护区内野生植物分布格局的潜在影响;3)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规划中国野生植物优先保护地及保护空缺分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物种分布模型及保护规划软件等研究方法,收集大量的文献资料,基于不同的野生植物保护层次(维管束植物、森林群落优势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外来入侵植物),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对中国野生植物保护体系进行详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中国野生植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主要包括中国中南、西南等地区,其地理分布格局有着较为明显的纬度和经度地带性。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与温度和降水密切相关,并且土壤异质性和人类足迹也是地理分布格局的重要驱动因子。本研究建议对中国野生植物应该采取持续高效的环境监测、科学的保护管理、严格限制人类活动等保护和管理措施。尤其要考虑未来气候快速变化对自然保护区内野生植物资源的影响,加强气候监测,构建未来气候变化预警体系。(2)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具有较强热带和亚热带地带性。研究发现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多样性与年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都呈正相关的关系。超过130个自然保护区内的6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受到了未来气候变化的威胁,其中主要会威胁自然保护区内的国家重点保护乔木植物,建议将气候变化纳入野生植物的保护内容。研究还分析了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外来入侵植物在自然保护区内的潜在扩散能力,结果表明外来植物有很大的可能性会入侵中国南方的自然保护区,并且气候变化会促进入侵植物在北方自然保护区中的扩散能力。因此,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防控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建议在自然保护区内,监测外来植物种群动态,规范自然保护区内及其附近地区的人类活动,严格控制外来入侵植物在自然保护区内引入。(3)中国森林群落优势种的地理分布南边界随着气候的变化,有向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移动的趋势。在气候变化情景下,规划森林群落优势种优先保护地,发现其优先保护地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南方、西南和东北地区。现存的自然保护区与优先保护地的重合比例在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分别为87.8%、95.7%和80.4%,存在保护空缺。需要加强下列地区和植被型组的保护区建设:西藏、四川、云南的针叶林;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的针阔叶混交林;贵州、广西、湖南、云南、四川的阔叶林。建议自然保护区管理和建设应该针对不同植被型组的森林优势种制定不同的管理策略。(4)中国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优先保护地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南方地区,其中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湖南省、浙江省和贵州省对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保护潜力很高,在优先保护地内,具有较高药用、材料和科研价值的植物主要受到过度开发与利用的威胁;国家重点保护蕨类植物优先保护等级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保护能力强的区域更可能出现在温度季节性变化较小的地区。中国南方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保护能力仍然不足。研究建议要在现有保护区内对气候变化不敏感的地区建立保护小区或者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覆盖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优先保护等级较高的区域。(5)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主要分布在年平均温度较高、温度季节性变化较小的地区。120种极小种群植物共分布在全国247个县。具有较高保护价值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如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主要受到过度开发和利用、生境片断化和野外种群过小的威胁,并且这些植物大多生长在阔叶林和灌丛中。研究发现包括平南县、灵山县、峨眉山市、西昌市、磐石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等29个市(县)存在保护空缺,需要加强有针对性的自然保护小区或保护区建设。对于年平均温度较高、温度季节性变化较小的地区(中国的南部方地区),也就是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优先保护区域,应加强气候变化的环境监测。

汤欢[6](2016)在《兰科重要药用植物DNA条形码鉴定及其生态适宜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兰科植物是被子植物中最进化的类群和世界性大科之一,在全世界约有800属20 000~35 000种。兰科植物中可供药用的物种较多。由于生态环境遭破坏、过度采挖、科研滞后等因素,导致许多野生兰科药用植物的生境遭到破坏甚至丧失,野生兰科药用植物资源量急剧减少。兰科药用植物中的许多物种因其形态高度进化,物种之间仅有细微差异,从形态上对其进行鉴定较困难,急需寻求一种更高效的适宜用于鉴定兰科药用植物的方法。此研究运用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对兰科药用植物进行鉴定研究,探讨此分子鉴定法在鉴定兰科药用植物上的可行性,期望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能从分子水平支持兰科药用植物的传统形态分类,推动兰科药用植物鉴定研究。兰科药用植物是近年来开发的热点,重要问题之一就是生态适宜性问题,人们常常因所选择的引种地不适宜而使种植出的药材达不到药典规定的药材质量标准。鉴于这一现实问题,此研究期望寻求一种简便方法解决该问题,为兰科药用植物的引种提供科学支撑。此研究运用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对163份兰科药用植物样品进行DNA条形码分子鉴定研究,并运用为研究药用植物产地生态适宜性而开发的“药用植物全球产地生态适宜性区划信息系统”(GMPGIS)对其中较常用及珍稀濒危的19种兰科重要药用植物进行生态适宜性研究,并对在野外调查、鉴定及生态适宜性研究中发现的一种兰科齿唇兰属新种开展相关研究。1.兰科药用植物DNA条形码分子鉴定研究兰科药用植物形态分类困难,此研究运用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方法从分子水平验证兰科药用植物的传统形态分类。以matK,psbA-trnH和ITS2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对已进行过形态鉴定的49属135种163份兰科药用植物样品进行分子鉴定。经DNA提取,PCR扩增、双向测序及校对拼接后,将得到的序列在GenBank数据库中进行BLAST比对,然后运用MEGA 7.0软件中的Neighbor-joining(NJ)法构建物种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163份兰科重要药用植物样品均能成功提取DNA;matK,psbA-trnH和ITS2序列的PCR扩增效率分别为100%,100%和98.77%;此研究中共得到487条兰科药用植物DNA条形码序列,其中的345条序列在GenBank数据库中比对到了相应物种的序列,142条为新增序列,这些新提交到GenBank数据库中的兰科药用植物DNA条形码序列将进一步充实GenBank数据库中的物种序列信息,促进兰科药用植物的DNA条形码鉴定研究;运用NJ法,基于matK,psbA-trnH和ITS2这3种DNA条形码序列所构建的兰科药用植物系统进化树中,大部分物种都能单独聚为一支,聚在一起的属种可以成为亲缘关系研究的重点,所得出的兰科药用植物系统进化树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其中一些物种的亲缘关系远近;基于matK序列所构建的物种系统进化树要优于基于psbA-trnH和ITS2序列所构建的系统进化树;matK,psbA-trnH和ITS2序列在鉴定兰科药用植物过程中互为补充,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可用于辅助兰科药用植物的分类鉴定。在相关网站支持下,制作完成了此研究中得到的133种兰科药用植物的ITS2序列信息二维码,方便使用移动终端(Android手机、iPhone等)的用户获取对应物种的DNA条形码序列信息,为今后研究兰科药用植物提供便捷与研究基础。2.兰科药用植物生态适宜性研究由于人们对兰科药用植物需求量的增多,对其野生资源的采挖更加严重,因此急需开展生态适宜性方面的研究,找到物种的适宜生长区域,加大引种栽培,以栽培品代替野生品以满足市场供应,减少人们对野生兰科药用植物的采挖。运用为研究药用植物产地生态适宜性而开发的“药用植物全球产地生态适宜性区划信息系统”(GMPGIS)对较常用及珍稀濒危的19种兰科重要药用植物进行了生态适宜性研究。首先通过开展野外调查(GPS采点)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及数据库,得到此19种兰科重要药用植物在中国的2 725个分布点经纬度信息,再将经整理和转化后的各物种分布点经纬度(附录III)导入GMPGIS中,生成各物种分布点的shape文件,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全球气候数据库、药用植物分布空间数据库等相关数据库的支持下,运用GMPGIS进行此19种兰科重要药用植物在中国的产地生态适宜性分析,最后得到此19种兰科重要药用植物的主要生长区域气候因子值、在中国的分布点图和在中国的最大生态相似度区域分布图,并进行此19种兰科重要药用植物在中国的生态适宜性区划,找出此19种兰科重要药用植物在中国的适宜抚育区域和引种栽培区域。此研究中所得出的此19种兰科药用植物在中国的最大生态相似度区域均包括了《中国植物志》中记载的这些物种在中国的全部分布区域,其最大生态相似度区域与相关研究中得出的分布区域相符,其主要生长区域生态因子值也与相关文献中记载的物种生态因子值相符,并且,此研究还得出了一些在之前的文献中没有记载的兰科药用植物的新适宜分布区域。此研究为较常用及珍稀濒危的19种兰科重要药用植物所做的生态适宜性研究能为这些物种的野生抚育、引种栽培选地及生产区划提供基础研究数据和参考依据。此研究结果对这些物种的育种也能提供一定的帮助,可以为人们在分布区选育出适合当地栽培的品种提供科学依据,如在干旱区域选育耐旱品种。3.兰科齿唇兰属新种研究基于前面的野外调查、鉴定及生态适宜性研究,发现了兰科植物一新种——那坡齿唇兰 Odontochilus napoensis H.Tang et Y.F.Huang sp.nov.,此新种仅被发现分布于靠近中越边境的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那坡县境内妖皇山石灰岩地区的常绿阔叶林下,这个新种很可能在靠近中越边境的越南石灰岩地区也有分布。通过对此新种所进行形态描述及其与近似种的区别、保护和利用、潜在分布区等相关方面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尽早认识此新种并对其开展相关研究和保护工作。通过开展此研究,可以为兰科药用植物的高效鉴定、野生抚育、引种栽培及生产区划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和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能对兰科植物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帮助。

张殷波,杜昊东,金效华,马克平[7](2015)在《中国野生兰科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地理分布》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世界上兰科植物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且全科植物均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保护之列.本研究在确立中国野生兰科植物物种名录和建立物种地理分布数据库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物种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特征的研究.据统计,中国野生兰科植物共计187属1447种,包括特有种601种,生活型以地生兰和附生兰为主.中国野生兰科植物集中分布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和台湾,尤以喜马拉雅山脉东段、横断山脉地区、西双版纳地区,滇东-桂西山地、台湾东部山地、海南岛南部、黔桂交界山区、鄂西渝东山地、秦岭伏牛山一带最为丰富,同时兰科植物在这些地区的区系分化率也非常高.相对地,特有兰科植物的分布呈现出与所有兰科植物完全不同的地理格局,特别是靠近西南国界的地区差异最为显着,分析得到兰科特有比例较高的地区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出离散的分布格局,且许多物种丰富度较低的区域特有种的比例却非常高.最后,采用筛除算法鉴别得到中国野生兰科植物分布的18个热点县,这些热点地区共代表了75%的兰科植物,并且绝大多数与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重叠.本研究旨在为我国野生兰科植物的优先保护提供重要依据.

张晓龙[8](2014)在《中国野生兰科植物地理分布格局研究》文中提出探索生物多样性在地理分布上的格局及其形成机制一直是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的研究热点。关于中国种子植物大尺度地理分布格局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然而关于兰科这一类群物种在地理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较为缺乏,对开展野生兰科植物物种保护工作十分不利。本研究在确定《中国野生兰科植物物种名录》基础上,基于标本数据和文献资料,在GIS软件的支持下,探讨野生兰科植物地理分布格局,结合环境因子和人文因子探讨造成这种格局的主要驱动力。主要结果如下:中国野生兰科植物共收录兰科植物1447种(含亚种、变种),隶属于187属,其中国家I级保护203种,国家II级保护1244种。区系复杂多样,起源古老,具有明显的热带性质,同时也具有明显的温带过渡性,且特有成分丰富。中国野生兰科植物分布范围十分广泛,丰富度分布的基本格局是南高北低,集中分布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和台湾地区。在省级尺度上,物种丰富度等级最高的地区为云南,其次为台湾、四川、广西、西藏、贵州和海南;特有种的丰富度分布格局与所有种基本一致,最高的区域为云南、四川、台湾,次高值区域为贵州、广西和西藏。在县级尺度上,大于200种的县有4个,包括勐腊县、勐海县、景洪市和贡山县,其中勐腊县包含物种数最多,为276种;相比较,特有种分布范围相对狭窄,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靠近国界和大陆边缘地区特有种的分布则较少。中国野生兰科植物生活型齐全,地生兰广泛分布于中国境内,西南地区和台湾省分布最为集中,北方地区有一定比例的分布;附生兰仅大量分布于中国南方地区,特别是云南、西藏、广西和贵州;腐生兰在中国分布较少,零星分布在西南地区和台湾省潮湿腐殖质丰富的山区。运用Dobson筛除算法研究野生兰科植物保护的热点地区,得出129个热点县市,可保护100%的野生兰科植物,同时结合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图,得出大部分热点县市仍在自然保护区外,许多空缺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以及各省的交界山区,这些地区应该成为我国野生兰科植物保护优先考虑的热点地区。在100km×100km尺度上,中国野生兰科植物物种丰富度格局和所有种的县级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基本一致,总体上呈现出明显的纬度梯度格局,物种丰度是南高北低。基于特征值的空域滤波模型的多元回归分析得出影响中国野生兰科植物丰富度格局的主要因子是温度季节性变化、最冷月降水量、最低海拔和公路密度,表明人类活动对丰富度格局影响很大,这对加强野生兰科植物物种保护有参考意义。

卢怡萌[9](2014)在《基于系统保护规划的中国野生兰科植物的优先保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由于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与过度消耗使全球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如何有效地保护地球上现存的生物多样性便成为人类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兰科植物是植物保护中的“旗舰”类群,对兰科植物的保护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对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未来的保护。本研究以中国县级行政单位为基本规划单元,基于系统保护规划的理论和方法,运用系统保护软件C-Plan对我国野生兰科植物进行优先保护研究,并利用生物多样性的GAP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野生兰科植物的保护现状,找出我国兰科植物目前存在的保护空缺并提出了解决对策,旨在为我国野生兰科植物的现状和保护的相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研究结果:(1)地理分布格局:统计了全国各县级行政单位的中国野生兰科植物优先保护物种分布数,得出了全国尺度的物种县级分布图和中国野生兰科植物的地理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云南省、贵州省和西藏自治区是兰科植物分布的热点地区。(2)确定保护优先区:通过不可替代性分析,得出我国兰科植物的保护优先区主要分布喜马拉雅山——横断山区——秦岭地区、西双版纳——滇东南——十万大山地区、滇桂黔——南岭地区、渝东鄂西山地——巫山——雪峰山地区、海南中南部山区、台湾东部山区、阿尔泰山山区和长白山山区等8个地区,共有118个规划单元,可以保护589种中国野生兰科植物优先保护物种。(3)保护空缺性分析:对中国野生兰科植物保护优先区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保护空缺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兰科植物保护优先区中有30个县级地区是我国兰科植物的保护空缺地。其主要分布在6个地区:喜马拉雅山脉、澜沧江流域、云贵高原、广东南岭地区及珠三角地区、四川盆地以及海南岛中南部山区。这些地区全部落在国家级保护区的范围之外,建议在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之,兰科植物属于珍稀濒危植物,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对我国野生兰科植物保护进行优先区和保护空缺的研究十分必要,本研究通过热点地区分析、优先保护分析和保护空缺分析方法,得出我国野生兰科植物保护优先区并找出保护空缺地,为我国兰科植物保育工作及保护区的扩展和建设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喻勋林,蔡磊,范永强[10](2014)在《湖南兰科植物4新记录种——兼论湖南兰科植物的调查与保护》文中提出报道了湖南兰科4新记录种,分别为采自汝城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的多枝拟兰Apostasia ramifera S.C.Chen et K.Y.Lang、小毛兰Eria sinica(Lindl.)Lindl.、拟白赤箭Gastrodia albidoides Y.H.Tan&T.C.Hsu和采自浏阳大围山的山珊瑚Galeola faberi Roife,其中拟兰属为湖南省新记录属。凭证标本保存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植物标本室(CSFI)。湖南省新发现的4种兰科植物,分布区域跨度均较大,在兰科植物区系研究上,有较大价值。兰科植物是森林中的精华,种类虽多,但很多种居群极小,对生态环境要求高,基本上都生长于未受干扰的原生林下或石壁上,因此兰科植物的生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对湖南兰科植物的调查和保护进行了探讨。

二、大围山的兰科植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围山的兰科植物(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概况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多样性及其区系
        2.1.1 多样性。
        2.1.2 区系成分。
    2.2 生活型
    2.3 特有现象
    2.4 垂直分布格局
3 结论

(2)蕙兰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促生能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蕙兰
        1.1.2 兰科植物内生真菌研究现状
        1.1.3 高通量分析兰科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
        1.1.4 兰科植物可培养内生真菌多样性
        1.1.5 兰科植物内生真菌的促生作用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高通量测序分析陕南地区蕙兰内生真菌多样性
    2.1 材料与仪器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剂
        2.1.3 仪器
    2.2 方法
        2.2.1 样品预处理
        2.2.2 样品总DNA提取
        2.2.3 PCR扩增及测序
    2.3 数据处理
        2.3.1 原始数据处理
        2.3.2 OTUs聚类及注释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样品测序结果分析
        2.4.2 各样品间OTUs聚类分析结果
        2.4.3 不同样地真菌群落组成
        2.4.4 不同样地蕙兰内生真菌多样性分析
        2.4.5 不同样地蕙兰内生真菌群落结构的相似度分析
    2.5 结论与讨论
第3章 陕南地区蕙兰可培养内生真菌多样性分析
    3.1 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培养基
        3.1.3 试剂
        3.1.4 仪器
    3.2 方法
        3.2.1 内生真菌的分离
        3.2.2 蕙兰内生真菌菌株的鉴定
        3.2.3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蕙兰内生真菌的分离
        3.3.2 蕙兰内生真菌的鉴定
        3.3.3 蕙兰内生真菌的种群组成及分布特征
        3.3.4 蕙兰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分析
        3.3.5 不同样地蕙兰内生真菌的相似性分析
    3.4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蕙兰促生内生真菌对蕙兰的促生作用
    4.1 材料和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培养基
        4.1.3 试剂
        4.1.4 仪器
    4.2 方法
        4.2.1 蕙兰内生真菌促生能力研究
        4.2.2 蕙兰促生内生真菌对蕙兰的促生作用
        4.2.3 蕙兰促生内生菌对蕙兰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4.2.4 蕙兰促生内生菌对蕙兰植株生理指标的影响
    4.3 结果与分析
        4.3.1 IAA活性
        4.3.2 蕙兰促生内生菌对蕙兰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4.3.3 蕙兰促生内生菌对蕙兰植株生理指标的影响
    4.4 小结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3)中国齿唇兰属(Odontochilus)及其近缘属植物的系统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研究背景
1.1 兰科简介
    1.1.1 分类学研究
    1.1.2 分子系统发育学研究
1.2 斑叶兰亚族简介
    1.2.1 分类学研究
    1.2.2 分子系统发育学研究
1.3 齿唇兰属及其近缘属简介
    1.3.1 分类学研究
    1.3.2 分子系统发育学研究
1.4 研究内容和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2.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形态学研究
    
2.2.1.1 文献检索和标本鉴定
    
2.2.1.2 形态观察和特征解剖
    
2.2.1.3 形态聚类树构建
    2.2.2 分子系统发育学研究
    
2.2.2.1 实验主要仪器、耗材和试剂、药品
    
2.2.2.2 总DNA的提取和检测
    
2.2.2.3 PCR
    
2.2.2.4 系统发育树构建 3.实验结果
3.1 形态聚类树
3.2 系统发育树
    3.2.1 基于nrDNAITS构建的系统发育树
    3.2.2 基于cpDNAtrnL-F和matK构建的系统发育树
    3.2.3 nrDNAITS和cpDNAtrnL-F、matK联合构建的系统发育树 4.讨论
4.1 形态聚类树结果分析
4.2 基于nrDNAITS和cpDNAtrnL-F、matK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结果分析
    4.2.1 不同数据集构建发育树中的拓扑结构分析
    4.2.2 齿唇兰属(Odontochilus)范围的界定
4.3 部分物种的分类处理
    4.3.1 Odontochilusasraoa的分类处理
    4.3.2 Myrmechispumila异名的分类处理
    4.3.3 Odontochilustetrapterus的分类处理 5.中国叠鞘兰属和广义齿唇兰属的分类处理
5.1 叠鞘兰属
    5.1.1 川滇叠鞘兰
    5.1.2 戟唇叠鞘兰
    5.1.3 叠鞘兰
    5.1.4 南岭叠鞘兰
    5.1.5 齿爪叠鞘兰
5.2 齿唇兰属
    5.2.1 腐生齿唇兰
    5.2.2 那坡齿唇兰
    5.2.3 一柱齿唇兰
    5.2.4 旗唇兰
    5.2.5 精巧旗唇兰
    5.2.6 阿里山全唇兰
    5.2.7 日本全唇兰
    5.2.8 全唇兰
    5.2.9 矮全唇兰
    5.2.10 宽瓣全唇兰
    5.2.11 小齿唇兰
    5.2.12 西南齿唇兰
    5.2.13 红萼齿唇兰
    5.2.14 齿唇兰
    5.2.15 南岭齿唇兰
    5.2.16 台湾齿唇兰
    5.2.17 短柱齿唇兰 6.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I 研究中用于系统发育的样品信息
附录II 模式标本图片
附录III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云南墨兰炭疽病的病原菌鉴定、致病性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采集与病原菌的分离、确认
        1.1.1 供试样品采集、症状描述及菌株分离
        1.1.2 回接原寄主及再分离
        1.1.3 病原菌的致病性
    1.2 病原菌鉴定
        1.2.1 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
        1.2.2 病原菌r DNA-ITS鉴定
    1.3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1.3.1 温度对病原菌营养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1.3.2 光照对病原菌营养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1.3.3 p H对病原菌营养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1.3.4 碳源对病原菌营养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1.3.5 氮源对病原菌营养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1.3.6 病原菌菌丝及分生孢子致死温度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原菌分离、致病性及再分离
    2.2 病原菌鉴定
    2.3 温度对营养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2.4 光照对营养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2.5 p H值对营养生长与产孢量的影响
    2.6 碳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2.7 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2.8 致死温度
3 讨论
    3.1 云南墨兰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3.2 病原菌ML-2的生物学特性
    3.3 病原菌的致病谱与防治
4 结论

(5)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优先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保护现状
        1.1.1 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
        1.1.2 中国野生植物保护现状
        1.1.3 中国自然保护区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作用
        1.1.4 中国植物园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作用
    1.2 气候变化对野生植物的影响及保护策略
        1.2.1 气候变化
        1.2.2 气候变化对野生植物及保护的影响
        1.2.3 保护策略
    1.3 野生植物保护地理空间分析研究进展
        1.3.1 地理空间分析的理论基础
        1.3.2 地理空间分析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1.4 野生植物优先保护规划
        1.4.1 保护规划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1.4.2 保护空缺分析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1.4.3 物种分布模型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1.5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2 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子
    2.1 引言
    2.2 研究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材料
        2.2.2 研究方法
    2.3 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子
        2.3.1 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
        2.3.2 气候因子对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影响
        2.3.3 土壤因子对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影响
        2.3.4 人类活动对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影响
    2.4 小结
3 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保护区内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的潜在影响
    3.1 中国自然保护区内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格局及其环境特征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与讨论
    3.2 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保护区内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格局的潜在影响
        3.2.1 研究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讨论
    3.3 气候变化背景下外来入侵植物在自然保护区内扩散能力评估
        3.3.1 研究材料与方法
        3.3.2 结果与讨论
    3.4 小结
4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森林群落优势种地理分布格局及优先保护规划
    4.1 引言
    4.2 研究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材料
        4.2.2 研究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结果
        4.3.2 讨论
    4.4 小结
5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优先保护规划
    5.1 引言
    5.2 气候变化背景下84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优先保护规划
        5.2.1 研究材料
        5.2.2 研究方法
        5.2.3 结果
        5.2.4 讨论
    5.3 气候变化背景下国家重点保护蕨类植物优先保护规划
        5.3.1 研究材料与方法
        5.3.2 结果
        5.3.3 讨论
    5.4 小结
6 中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优先保护规划
    6.1 引言
    6.2 研究材料与方法
        6.2.1 研究材料
        6.2.2 确定影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受危因素
        6.2.3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
        6.2.4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受危程度空间分布及优先保护规划
    6.3 结果
        6.3.1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濒危等级划分
        6.3.2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保护空缺分析
        6.3.3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地理分布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6.3.4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受危热点地区及优先保护规划
        6.3.5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受危因素
    6.4 讨论
    6.5 小结
7 结论和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6)兰科重要药用植物DNA条形码鉴定及其生态适宜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兰科植物研究概况
        1.1.1 兰科植物资源及其分布
        1.1.2 兰科植物保护研究
        1.1.3 兰科药用植物研究进展
    1.2 DNA条形码分子鉴定研究概况
        1.2.1 DNA条形码分子鉴定发展历程
        1.2.2 DNA条形码序列筛选及分析方法
        1.2.3 药用植物DNA条形码研究进展
    1.3 药用植物生态适宜性研究概况
        1.3.1 药用植物生态适宜性研究进展
        1.3.2 GIS与GMPGIS在药用植物生态适宜性中的应用
        1.3.3 兰科植物生态适宜性研究进展
    1.4 兰科新种分类学研究
    1.5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1.5.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兰科药用植物DNA条形码鉴定研究
    2.1 材料、仪器与试剂
        2.1.1 材料
        2.1.2 仪器
        2.1.3 试剂及溶液
    2.2 方法
        2.2.1 样品搜集及DNA提取
        2.2.2 PCR扩增及DNA条形码获取
        2.2.3 结果判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DNA提取及PCR扩增
        2.3.2 测序质量分析
        2.3.3 BLAST分析
        2.3.4 序列分析
        2.3.5 石斛属序列分析
    2.4 讨论与小结
        2.4.1 讨论
        2.4.2 小结
第三章 兰科药用植物生态适宜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铁皮石斛生态适宜性研究
        3.2.2 天麻生态适宜性研究
        3.2.3 石斛生态适宜性研究
        3.2.4 白及生态适宜性研究
        3.2.5 山慈菇生态适宜性研究
        3.2.6 金线兰生态适宜性研究
        3.2.7 斑叶兰生态适宜性研究
        3.2.8 血叶兰生态适宜性研究
        3.2.9 三褶虾脊兰生态适宜性研究
        3.2.10 见血青生态适宜性研究
        3.2.11 笋兰生态适宜性研究
        3.2.12 绿花杓兰生态适宜性研究
        3.2.13 硬叶兜兰生态适宜性研究
    3.3 讨论与小结
        3.3.1 讨论
        3.3.2 小结
第四章 新种发现及兰科植物保护策略
    4.1 兰科齿唇兰属一新种的发现
        4.1.1 分布与生境
        4.1.2 形态描述
        4.1.3 与相近种的区别
        4.1.4 潜在分布区
        4.1.5 保护与利用
    4.2 兰科植物保护策略
    4.3 讨论与小结
        4.3.1 讨论
        4.3.2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成果
    5.2 创新点
    5.3 展望
        5.3.1 此研究的不足
        5.3.2 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中国野生兰科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地理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1数据与方法
2结果
    2.1中国野生兰科植物物种名录
    2.2中国野生兰科植物物种多样性
    2.3中国野生兰科植物的地理分布
    2.4热点地区
3讨论
补充材料

(8)中国野生兰科植物地理分布格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已有研究基础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中国野生兰科植物物种的确定和统计
    2.1 中国野生兰科植物物种名录
        2.1.1 物种名录初稿
        2.1.2 专家审核
        2.1.3 物种名录确定
    2.2 物种统计
        2.2.1 属、种统计
        2.2.2 生活型
        2.2.3 特有性
    2.3 区系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中国野生兰科植物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
    3.1 引言
    3.2 研究区域概况
    3.3 数据与方法
        3.3.1 数据概况
        3.3.2 绘制地理分布图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不同尺度的中国野生兰科植物物种丰富度格局
        3.4.2 不同生活型的中国野生兰科植物物种丰富度格局
    3.5 小结和讨论
第四章 中国野生兰科植物热点地区
    4.1 引言
    4.2 数据与方法
        4.2.1 数据来源
        4.2.2 研究方法
    4.3 结果
        4.3.1 热点地区
        4.3.2 保护空缺
    4.4 小结和讨论
第五章 中国野生兰科植物物种丰富度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5.1 引言
    5.2 数据与方法
        5.2.1 数据来源
        5.2.2 研究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物种丰富格局
        5.3.2 物种丰富度地理格局与解释变量的关系
        5.3.3 各种假说对物种丰富度地理格局的解释
    5.4 小结和讨论
        5.4.1 影响中国野生兰科植物物种丰富度的主要环境因子
        5.4.2 影响中国野生兰科植物物种丰富度的主要人文因子
        5.4.3 最优模型假说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Ⅰ 中国野生兰科植物物种名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承诺书

(9)基于系统保护规划的中国野生兰科植物的优先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系统保护规划研究动态
        1.2.2 中国兰科植物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中国野生兰科植物优先保护物种
    2.1 确定优先保护对象
        2.1.1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
        2.1.2 中国野生兰科植物优先保护物种
    2.2 优先保护物种组成分析
        2.2.1 保护级别
        2.2.2 属、种统计
        2.2.3 生活型分析
        2.2.4 特有种的组成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中国野生兰科植物的地理分布格局
    3.1 研究方法
        3.1.1 数据来源与数据库建设
        3.1.2 绘制地理分布图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中国野生兰科植物县级尺度分布
        3.2.2 中国野生兰科植物受威胁等级分布
    3.3 小结
第四章 中国野生兰科植物的优先保护研究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2.1 计算不可替代性值
        4.2.2 选择保护优先区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可替代性结果分析
        4.3.2 保护优先区的确定
    4.4 小结
第五章 中国野生兰科植物的保护空缺研究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
        5.2.1 数据准备
        5.2.2 保护空缺性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中国野生兰科植物优先保护物种名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承诺书

(10)湖南兰科植物4新记录种——兼论湖南兰科植物的调查与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1 湖南兰科植物4新记录种
    1.1多枝拟兰Apostasia ramifera S.C.Chen et K.Y.Lang
    1.2 小毛兰Eria sinica(Lindl.)Lindl.
    1.3 拟白赤箭Gastrodia albidoides Y.H.Tan&T.C.Hsu
    1.4 山珊瑚Galeola faberi Roife
2 湖南兰科植物的调查与保护

四、大围山的兰科植物(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调查研究[J]. 陶公泯. 乡村科技, 2021(28)
  • [2]蕙兰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促生能力的研究[D]. 罗阳兰. 陕西理工大学, 2019(09)
  • [3]中国齿唇兰属(Odontochilus)及其近缘属植物的系统分类研究[D]. 刘严文.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1)
  • [4]云南墨兰炭疽病的病原菌鉴定、致病性及生物学特性研究[J]. 杨丽芬,孔垂思,郭建伟,杨建,郭娟,高源,王宏飞,李成云,丛花. 西南农业学报, 2017(09)
  • [5]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优先保护[D]. 王春晶.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6]兰科重要药用植物DNA条形码鉴定及其生态适宜性[D]. 汤欢. 四川农业大学, 2016(12)
  • [7]中国野生兰科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地理分布[J]. 张殷波,杜昊东,金效华,马克平. 科学通报, 2015(02)
  • [8]中国野生兰科植物地理分布格局研究[D]. 张晓龙. 山西大学, 2014(03)
  • [9]基于系统保护规划的中国野生兰科植物的优先保护研究[D]. 卢怡萌. 山西大学, 2014(03)
  • [10]湖南兰科植物4新记录种——兼论湖南兰科植物的调查与保护[J]. 喻勋林,蔡磊,范永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4(05)

标签:;  ;  ;  ;  ;  

大围山兰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