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万能博士考试一、二、三名

W万能博士考试一、二、三名

一、W万能博士考试中的状元、榜眼和探花(论文文献综述)

张仲民[1](2020)在《晚清优拔贡的出路——兼论清末的官多为患问题》文中指出1905年清廷停废科举后,继续保留了之前辅助性的优拔等考试作为善后之策,由此优拔贡考试也变得炙手可热,无形中取代了之前乡会试的作用,吸引了大量考生特别是具有新式出身的人与考。实际上,优拔考试之地位远不如科举未废前的乡会试,而且优拔贡的现实出路也并不好,多数中选者难以得到实缺,这种局面的存在无疑又进一步加剧了晚清以来的官多为患局面,被不少人认为是清朝灭亡的造因。

封又民[2](2019)在《中国传统武术伦理精神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中国的典型特征之一是伦理本位,伦理规范与道德精神自然也就成为中华民族这一历史文化共同体的核心基因。当下,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已经四十一年,成了经济总量全球第二、制造业总量全球第一的世界性大国,社会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物质匮乏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往。与此同时,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解构主义、虚无主义等现象和问题也随之而来。对此,在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属性的基础上,反思并借助中国传统文化,整合与塑造社会的道德风尚及价值体系,便显得尤为重要。传统帝国阶段的道德实践表明,以儒、道、佛三家为主导的主流伦理思想,往往可能促使国家文化倾向于内化的净化而非外向的突破——注重和平、反对武力,强调修养、抑制竞争,进而导致国家治理方略上重文轻武,以及民众生活中身体孱弱的局面。相较之下,传统武术精神则不仅吸收了儒、道、释三家的文化思想,同时也承继了墨家的“侠义”、兵家的“尚武”以及刺客游侠的“信义”等伦理取向。对此一领域的关注与研究,一方面,可以适当弥补主流文化的缺失,更为整全的呈现传统社会及其伦理精神的全貌;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武术伦理中的侠义、坚韧、适当的尚武与竞争等品质,对当下社会及民众提供借鉴与引导;再一方面,通过对传统武术及其伦理的反观与损益,实现其现代性的创造性转化及本土化的创新性发展,无疑对坚定文化自信大有裨益。中国传统武术源起于原始社会末期,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分化出内家与外家两大类型,并以拜师择徒、口授身传为主要流传方式。从传统武术伦理精神来看,主要包括尚武与尚德两部分,并遵循以德为先、谨慎用武的原则。武术的伦理导向和价值原则,与传统文化注重天人合一、知行一体;强调忠孝仁义、尚中贵和等文化理念密切相关。“武以载道”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精神内核,规定着修习者所应遵循的价值与行为规范,包括“善天地之生”、“扶人间之正”、“养人性之善”等内容。“武以载道”要求习武之人必须正确处理好“术”与“德”的辩证关系:坚持以德为体、以术为用,做到以德为先、德艺并举。“武以卫道”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价值追求,要求习练者秉持正义和秩序的理念来用武。其中,以身卫国是武术伦理中的大义,行侠仗义是传统武术的善德,去恶除暴是传统武术的担当。概而言之,“武”的存在和发生并不是自足的,而是发扬仁德、惩恶扬善的路径。“武以行道”作为传统武术的道德践履,具体包括授术即育人、养生即养德、强身为正义等内容。传统武术通过授术育人,使自身的伦理精神传承不息;强调养生与养德合一,以养成修习者的道德人格;强身为正义,则是习武者贯通内圣外王的展现。借鉴传统武术伦理精神,启迪现代社会建构,主要包括:(一)传统武术倡导“尚武精神”,有助于指导现代竞技;(二)传统武术倡导“天人合一”,为塑造理想人格提供基础;(三)传统武术主张“以德为先”,为进化社会风气提供启示。实现传统武术伦理精神的当代转型与超越,应该做到:(一)探索构建中国特色武术应用伦理;(二)弘扬传统武术伦理的优秀部分,彰显文化自信;(三)创新武术伦理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更加注意传统武术伦理精神在市场化的社会环境中的实践与运用,增加传统武术伦理精神的现实指导力。

李雪妍[3](2018)在《明清进士数据视觉化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举文化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在当今的教育、人才选拔、人事管理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进士数据中蕴藏着中华古代文化之盛、人才之卓越、历史之辉煌的渊源和见证。深入解析进士数据会对传递历史文化讯息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进士数据的背后不仅贮藏着中国科举文化的璀璨,也暗含着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目前,对明清进士数据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基本来源于文本,在对两个朝代进士整体关系的研究也屈指可数。为了更加直观深入地理解科举文化的精髓,本文以明清进士数据为例,通过对明清科举进士的书籍史料进行人工搜集和文本化资料整合,建立进士信息数据库。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关系维度、属性维度上入手,运用数据视觉化的思维与方法设计呈现出进士数据的视觉化图形图像,并从宏观与微观自由切换的角度发掘科举进士间的内在联系,探索科举背后故事与潜在文化内涵,突破历史文化研究方法的局限性,让传统文化更容易理解和欣赏。

蔡乾[4](2017)在《思想史语境中的17、18世纪英国汉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结合思想史研究的路径、文献学的考证和分析、比较文学形象学和文化研究的视角与方法,对17、18世纪英国汉学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依靠史料方面的深入发掘,并结合地理、贸易、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相关研究以及同时段欧洲大陆各国汉学成果进行补益和参照,在一个较为宏大的视野中探讨以往被学术界所低估的专业汉学阶段之前的英国汉学所取得的成果。更试图在钱锺书、范存忠、陈受颐等前辈学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有所补充、修正和推进,来探究英国汉学产生时期的历史语境。在具体人物的思想观念中理解和分析具体的汉学文本或问题,从产生汉学着作的动态社会历史和知识文化背景中把握汉学家思想观念的转折和变化,尽力展示英国汉学学科体系奠基、并协助英国文化从古典走向现代的过程。从而把握本时段英国汉学的知识体系和思想脉络,并更客观和充分地认识其意义和价值。本文的主体部分共分为五章。绪论部分总结学术成果、理清本文研究思路。第一章首先回顾和分析了“中国”(China)一词的确立过程,即“契丹和中国是否为同一个国家”这一英国汉学研究起点问题形成的历史语境、讨论与验证过程以及产生的影响,为后文的研究勾勒了历史的背景。第二章的视线转向“中国风尚”时期英国人对瓷器、茶叶和园林艺术这些同生活密切相关的器物和实体的研究,探索它们蕴含的中国文化因素对英国社会习俗进步的促进。第三章对英国汉学中的汉语研究进行梳理,重点探讨“普遍语言”观念影响下的汉语研究与18世纪欧洲语言观转变后汉语落后观念的形成。第四章讨论英国学者对中国文学的译介和评论,并对译介水平与特点、文学评论“以中证西”的论证模式和比较视野的初步形成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第五章中集中研究英国学者对中国宗教和社会的相关研究,内容涉及宗教、伦理道德、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讨论。本文注重将“中国风尚”、“普遍语言”观念、“中国年代学争论”、“礼仪之争”、“英国自然神论”、“古今之争”、“爱尔兰启蒙运动”等思潮和事件结合进论述之中,以探索同英国汉学发展密切相关的思想和历史动态所起到的不可忽视的作用。纵观本时段的英国汉学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走过了一条由名到实,从语言基础到文学、艺术审美批评,再到深涉文明核心的伦理道德、宗教、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讨论的道路。进而可以总结出本时段英国汉学研究的特点:其研究既同欧洲大陆汉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又存在着独立的学术思考和立场诉求,并在强烈实用主义精神的影响下,促进了英国现代观念的形成。

黄艺娜[5](2017)在《唐宋以降九龙江北溪中下游区域社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九龙江是福建省第二大河流,其干流北溪中下游地区作为福建少有的平原地带,是早期福建外来移民的重要聚居地。移民与土着的冲突与融合,移民族群之间的竞争与协作,在北溪这块山海之间的缓冲地带交织成复杂的社会网络。如何最大限度利用本地区的山海之利,成了当地乡族的重要课题。由于社会史研究的线索繁多,不易索解,本文选取北溪流域的开发主力金沙、银塘、玉兰、碧溪等四个村落作为典型进行考察,探讨不同历史阶段中北溪流域的社会形态及其发展策略。在北溪流域的开发史上,这四个村落相次代迭,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大放异彩,足以充当特定历史阶段的代表。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结合对民间文献与官方史志的利用,按时间顺序对唐宋以降北溪中下游区域社会的历史进行勾勒,主要内容有.:考察唐代陈元光父子平定九龙江两岸的“蛮獠之乱”并建置漳州的事件所蕴含的拓荒精神,考证追随陈氏父子的部分开漳将士后裔“北溪四乔木”在北溪中下游一带肇基繁衍的时间;以“北溪四乔木”之一的碧溪杨氏为例,详细论述宋代开漳部将后裔肇基的历史渊源及开发山林等举措;从被誉为“北溪先生”的朱熹门生陈淳及其撰写的民间信仰系列文章观察该区域民众精神文化世界的建构;以银塘赵氏为例,分析明代该区域的家族社会强化历程,探究其经营空间的扩展历史;以浦南墟为例,探讨明清以降北溪社会的商业化转进,考证浦南墟兴衰嬗变的时间,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影响、与漳州地方社会的关系等;复原雍正三年(1725)发生在北溪中下游的碧溪、玉兰两村的宗族械斗及其善后处理的历史,探讨清初闽南家族势力的消长对地方社会秩序的影响,进而归纳宗族械斗频发的根本原因、重要原因。借助以上内容的考察,可以发现:九龙江北溪中下游流域开发是一项长期而艰辛的工程,从蛮荒一片,到军事建置、山林开发、文化养成、家族建构、墟市经营,皆需排除万难的拓荒精神去面对。在九龙江北溪中下游流域开发的不同阶段,当地乡族必须针对社会形态的变迁,适时采取与之相应的发展策略,充分利用本区域山海之利,方能取得更有利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同时,在九龙江北溪中下游流域的开发过程中,本区域民众广泛吸收传统文化和外来思想,逐渐建构起以理学和民间信仰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精神世界,形成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慎终追远、安土重迁、崇文尚武、柔中带刚的性格,又反过来对九龙江北溪中下游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张如君[6](2014)在《基于市场化运作的非营利组织三方合作机制研究 ——选美机构和政府、企业的合作》文中研究说明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非营利组织的制度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财政支持减少,同时个人的捐赠积极性也有所降低,再加上非营利组织之间的竞争加剧,在这种背景下,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以及提高组织绩效,非营利组织需要从事更多的市场化或商业化运作,以此来在市场上和企业以及其他的非营利组织等展开竞争。与此同时,为了更大程度地履行其公益使命,非营利组织除了与政府进行合作外,还需要与企业或其他非营利组织进行合作,从而形成了非营利组织和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本文以选美机构为例分析了非营利组织与政府、企业的关系,本文的研究发现,在市场化运作机制下,选美机构面临缺乏完善的自我约束机制、政府监管缺位、与企业合作存在障碍等问题。由于选美机构这类非营利组织的治理结构不规范,导致这类组织在市场化运营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如腐败、利他主义行为,以及这些非营利组织在市场化过程中所面临的资金筹集、营销和绩效评估等方面的问题。本文通过回顾志愿失灵、委托代理等理论,对非盈利组织与政府、企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发现选美机构与政府的合作联盟是一个信息不完全的非合作博弈,其合作联盟是正和博弈;选美机构与企业的合作联盟是合作博弈。本研究认为,为了解决非营利组织的上述问题,一方面政府应完善相关法规并加强对选美机构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选美机构应与企业建立科学的合作机制。随后,本文利用三方合作机制模型,对选美机构与政府、企业三方合作方面做出论述,并进一步研究了三方合作机制如何建立,为解决非营利组织当前遇到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本文的研究成果对分析非营利组织市场化运作、探讨研究其市场化运作相关模式以及如何更好地与政府和企业进行合作等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丁光[7](2013)在《慕雅德眼中的晚清中国(1861~1910)》文中提出本文通过研究英国圣公会传教士慕雅德(Anhur Evans Moule,1836~1918)的档案和着述,从人文地理、历史事件、文化宗教三个方面详尽梳理他对晚清中国城市、政治事件、社会文化、宗教习俗的观察和评述,阐明其观点的价值和影响。慕雅德近距离接触中国各阶层人士,以其独特的家庭背景、社会背景、人生经历、个性特征和宗教取向,观察晚清中国。本文旨在从他者视角重新审视和评论晚清中国,为中外学者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些许借鉴。慕雅德深入地探寻,忠实地描述了晚清时期的宁波和杭州,向西方读者呈现中国城市的文化古韵、风土人情和历史脉络,传递他的中国观。同时,对宁波和杭州的“深度接触”也为他深入了解晚清中国奠定了基础。慕雅德亲身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探究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发韧、兴盛、衰败及影响。他对太平天国的总体评价是:太平天国运动给中国民众带来了恐慌和灾难,其破坏性大大超过了建设性,实质上是一场依托西方宗教而兴起的农民运动。虽然,慕雅德对这场运动的总体评价是负面的,但他敏锐地发现这场运动的积极意义。中国近代内忧外患,在与西方力量角逐中,逐渐觉醒,爱国主义成为现实。其中有一股思潮积极寻求变革,试图借助西方宗教找到挽救中国的道路。慕雅德揭露了鸦片历史和中英鸦片贸易的本质,抨击西方关于中国鸦片久已有之的谬论,指出中英鸦片贸易政策的改变可能对中英印三国带来的影响。他参与反鸦片活动,其主要动力来自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鸦片对基督教在华传播构成的障碍。慕雅德等传教士的反鸦片运动及其关于中英鸦片战争的评论,为我们重新了解中英鸦片贸易和传教士在反鸦片运动中起到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论文研究了慕雅德对明末清初和清末两次“礼仪之争”的评述,揭示他对中西文化诸多层面的理解,对当时西方传教士对“礼仪之争”的不同理解和态度的渐变;对中国宗教、迷信和风水的探究,对基督教在中国步履艰难之现状的剖析;对中国科举制的评判以及今后改革之策略。慕雅德对中国礼仪的态度基本上经历了从抵触、审视到宽容理解的转变过程。他在对中国本土文化从初识到理解的过程中,产生了感情认同,这影响了他在中国的传教策略,也是他采取“文化适应”、“孔子加耶稣”传教方式的主要思想依据。作为英国圣公会华中区的会吏长,慕雅德以50年的中国观察,向西方读者介绍了他对晚清中国的认识和看法,传递了他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的理解,虽然不乏基督教文明至上的偏见,却极大地促进了西方对中国的了解,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功不可没。他以敏锐的眼光洞察晚清中国之弊端,潜心研究中国礼仪与文化,探讨这个东方古国在危难之际依然生生不息的深层原因,并高瞻远瞩,乐观积极地看到了中国在觉醒和变革。

庄恒恺[8](2013)在《多维视野中的福建祠神信仰研究》文中指出祠神信仰是民间信仰的核心内容,是一种以祠神为中心、有固定的场所(祠庙)和相对稳定的信众,仪式和活动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非制度化的全民信仰。它具有“崇德”与“报功”的双翼结构。福建祠神信仰具有悠久历史,至今仍是闽台两地民众现实生活的重要部分。本文较为全面地梳理了方志等地方文献中关于祠神信仰的记载,特别注意使用笔记小说、传教士回忆录、竹枝词等边缘史料;综合运用历史学、宗教学、民俗学、人类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分章论述了:福建祠神信仰的产生;巫觋、巫术与祠神信仰;厉鬼瘟神信仰的双重维度;特定人群的祠神信仰活动;祠神信仰与社会控制。在行文中,重点考察了祠神信仰与民众生活和社会控制的关系,并且将渊源与流变、普遍现象与个案研究有机统一,力求在多维视野中探寻祠神信仰的真实图景。文章认为:一、福建祠神信仰的产生,既有自然和社会因素,又与其移民社会特征密切相关。在晚唐至宋的造神高潮中,外来祠神完成了本土化,本地祠神则具有世俗化的特点。二、巫觋与巫术在福建民众生活中长期处于重要地位。许多祠神、特别是女神,都由巫升转而来。在由巫至神的过程中,灵验传说与美德故事起到了重要作用。祠神信仰因其世俗化的特点,而与民众生活紧密联系。三、厉鬼瘟神信仰,是福建祠神信仰中与傩文化相关的特殊形态。福建民众对待厉鬼、孤魂的态度,经历了由仇到亲、由威到恩的变化,具有双重维度。以瘟神五帝信仰为中心的“出海”,其实质是一种驱逐瘟疫的傩祭。与普度类似,出海等迎神赛会也具有娱乐和经济功能。四、祠神信仰具有随意随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特定人群的崇拜对象和信仰行为往往是功利化的,但在有关祠神的灵验传说中,还是可以看到道德取向。而有违善良风俗的祠神信仰偶像,则传之不久。五、祈雨的实质是一种地方性传统,地方官员的祈雨实践,表达的是对这种传统的尊重。与普通民众相比,官员对于对祠神信仰的态度更为积极。作为个体的官员,自身对于祠神信仰活动的态度也存在差异。辅王化与毁淫祠是中国传统社会神道设教的两面,历史上官方毁禁淫祠常常流于徒劳。应当正确看待祠神信仰所具有的正面价值。在这一问题上,官方应当充分尊重民众的意愿,以教育和引导为主。

丁蓉[9](2012)在《科举、教育与家族:明清常州庄氏家族研究 ——以毗陵庄氏族谱文献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庄存与为代表的常州庄氏家族,是明清苏南着名的望族之一。该家族以科举兴盛着称,明清所出进士、举人人数众多,家族中不乏仕宦显赫、学术造诣深厚之族人。本文着重对明清时期常州庄氏家族的家族史、科举和教育状况进行研究,对常州庄氏家族科举兴盛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考订和数据统计相结合,以毗陵庄氏族谱文献为中心,辑录明清常州庄氏家族近五千名族人之姓名、生卒、学历、仕历、姻娅等信息。利用族谱、正史、地方志、墓志铭、文集等文献所载、庄氏主要族人之年谱、传记、着述等,对辑录信息进行考订和统计。利用族谱、相关科举文献和传记文献,研究明清常州庄氏家族的家族史、科举和教育情况,分析其科举兴盛的原因。除绪论外,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明清常州庄氏家族历史文献考略”。对明清常州庄氏家族族谱、相关科举文献和传记文献进行研究。第一、对毗陵庄氏族谱的编撰情况、现存版本的编修特点、目录、义例、修撰者、修撰过程等进行研究。研究认为毗陵庄氏族谱中“科第”、“年谱”、“世系”、“着述”、“训诫”的史料价值尤高。第二、对有关明清常州庄氏家族的科举文献,诸如乡、会试朱卷和题名类科举文献中,庄氏子弟的试卷、履历等进行研究。第三、对地方志、文集等文献中关于常州庄氏族人的传记进行研究。明清常州庄氏家族丰富的历史文献,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章“明清常州庄氏家族的家族史”。对明清常州庄氏家族的进行宅第、人口、生育、迁徙和姻娅等研究。研究认为,明清常州庄氏家族于明末形成四分格局。其中,以二分最为兴盛,大分偶有青衿,极少仕宦,三分无一青衿,四分断绝于第十一世。庄氏二分多居常州郡城,营建宅第,经济条件较好。其后代有迁徙至苏州、杭州、直隶等地者。大分、三分、四分主要居住在常州乡里,较少迁徙。常州庄氏家族的人口数量,在清前、中期人丁兴旺,咸、同时期人口损失巨大,光绪时有所恢复。常州庄氏家族实行严格的过继和承祧制度,保证了家族中各支后代的延续。明清常州庄氏家族的姻娅缔结崇尚门第,通过联姻,与其他望族建立了联系。第三章“明清常州庄氏家族的科举、仕宦和学术”。对明清常州庄氏家族的进士、举人、科举生员、仕宦情况、着述等进行研究。研究认为,明清常州庄氏家族所出进士、举人人数较多,延续时间较长,科举兴盛。庄氏家族所出举人、进士,不乏名次靠前者,且以青壮年中式者居多,亦有北榜中式者。庄氏二分,拥有较多的科举生员,且以监生为主。史籍中还保留有不少关于常州庄氏家族的科举佳话。明清常州庄氏家族的入仕者,有供职翰林院者,亦有担任乡、会试考官者。庄氏入仕者中,不乏为官清廉、为地方教育做出贡献之人。明清常州庄氏族人还着书立说,于学术方面大有造诣。其着作遍及经、史、子、集四部,尤以经部、集部着作为多。第四章“明清常州庄氏家族的教育和交游”。对明清常州庄氏家族的科举和学术教育、道德和才艺教育、女性教育、交游等进行研究。研究认为,明清常州庄氏家族重视蒙学。庄氏家族的家训,规劝子孙向学,以科第、儒学为志。同时亦劝诫子弟不以功名、富贵为急。太平天国战乱之际,庄氏子弟努力保存家族藏书,为延续和保存庄氏家学做出了努力。庄氏家族为子弟聘请族内外教师,注重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庄氏家族的道德教育,围绕忠、孝、礼、义等内容展开,同时亦注重对子孙才艺的培养,塑造庄氏子弟的人品。庄氏家族忠的不少女性,受家学影响,着述亦多,擅长诗歌、书画。且庄氏家族的女性在家族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举制度废除之后,有庄氏族人接受并参与兴办新式教育,取得了一定成就。庄氏家族亦注重交友、游历和文会,以实践对理论教育进行补充。余论认为,形成明清庄氏家族科举兴盛的原因有,经济对科举的支持、庄氏家学在蒙学、家训、延师、文会等方面的作用、庄氏女性对教育的作用等。

翟海涛[10](2012)在《法政人与清末法制变革研究 ——以日本法政速成科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日本法政大学清国留学生法政速成科”是日本近代专为中国而设立的第一所速成类法政学校,在国人留日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1904年5月-1908年4月短短不到4年的时间中,先后约有1800余名中国留学生于此就读,而有名可考的毕业生则有1142人,使其成为了在清末为中国培养法政人才最多的日本学校。本文以法政速成科中国留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他们在日期间学习、生活等相关资料的梳理,分析了近代速成式法政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方式、教学特点及其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并论述了这种教育模式对中国早期法政人群体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作为中国较早接触西方法政学说的知识人,法政速成科毕业生肩负着传播新知以启民智的重要使命。在1904-1911年间,他们编译了包括四套大型法政丛书在内的多达200余部日本近代法政书籍,参与创办和编辑了众多法政类报刊,首次系统、全面地将西方法政学说引入中国,在中国近代的西法东渐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法政速成科毕业生还广泛参与到了清末的大变革中,是中国近代化转型的重要推手。本文详细考察了法政速成科学生在清末教育界、传媒界、司法界以及政界的各种活动,对他们在清末报馆、法政学堂以及诸如于宪政编查馆、修订法律馆、司法机关、地方自治机构、地方谘议局、资政院、各党派中的职业分布进行了系统地统计和总结,并以此为基,分析了他们在中国近代法制变革乃至社会转型中的重要作用。为进行全面细致地考察,本文对这一群体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代表人物如杨度、宋教仁、汪精卫、胡汉民、朱执信、居正、沈钧儒、汤化龙等人亦不乏个案剖析。通过对他们在清末变局中的各种活动的论述,探讨了清末民初传统士绅向近代知识人转型的方式与路径,并分析了现代化变迁过程中法政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二、W万能博士考试中的状元、榜眼和探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万能博士考试中的状元、榜眼和探花(论文提纲范文)

(1)晚清优拔贡的出路——兼论清末的官多为患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导言
二、优拔之出路
三、官多为患
四、余论

(2)中国传统武术伦理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一章 传统武术伦理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武术概说
        一、传统武术的概念界定
        二、传统武术发展概述
        三、传统武术的流派与功夫类别
        四、武德的内涵与本质
    第二节 武术所传之统:尚武与尚德
        一、尚武之传统
        二、尚德之传统
    第三节 武术伦理精神的理论基础: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根基
        一、“天人合一”思想是武术伦理精神的逻辑起点
        二、“知行合一”思想是武术伦理的实践指导
        三、“忠孝仁义”是传统武术伦理精神的主要内容
        四、“尚中贵和”是传统武术伦理精神的外在表现
第二章 武以载道——传统武术的精神实质
    第一节 武术之魂:术与德的关系
        一、以仁德辅武
        二、拳以德立,无德无拳
        三、德艺并举,德为艺先
    第二节 善天地之生
        一、“武以止戈”的斗争伦理
        二、“后发制人”的技击伦理
        三、“点到为止”的较技伦理
    第三节 扶人间之正
        一、乡土中国:传统武术“扶人间之正”的社会基础
        二、谋天下之利:传统武术“扶人间之正”的伦理导向
        三、“为民鸣不平”:传统武术“扶人间之正”的道德承诺
    第四节 养人性之善
        一、练武先“养气”:武术“养人性之善”的哲学基础
        二、习武即为道:武术“养人性之善”的进阶之途
        三、习武即参禅:武术“养人性之善”的佛理因缘
        四、习武即修德:武术“养人性之善”的日常持守
第三章 武以卫道——传统武术的价值追求
    第一节 以身卫国:武术的大义
        一、执干戈以卫社稷
        二、立功业以成不朽
        三、考武举以报国家
        四、精武艺以强种族
    第二节 行侠仗义:武术的善德
        一、以武犯禁:“侠”的伦理精神溯源
        二、任侠仗义:“侠”的伦理精神内涵
        三、从“武侠”到“文侠”:“侠”之伦理精神的延展
        四、武侠故事:“侠”之伦理精神的承载
    第三节 去恶除暴:武术的担当
        一、武以禁暴:武术的道德蕴含
        二、替天行道:武术抗暴的伦理基础
第四章 武以行道——传统武术的道德践履
    第一节 授术即育人
        一、教民尚武,以成君子之德
        二、收徒授艺,传承道德伦理
        三、练习武术,以养健全人格
    第二节 养生即养德
        一、长生:武术养生与养德的交汇点
        二、内功:武术养生与养德的共同诀窍
        三、审美:武术养生与养德的外部延展
    第三节 强身为正义
        一、博刺强士体:武术“强身为正义”的基本内涵
        二、恒心与苦练:武术“强身为正义”的必经之路
        三、知行合一:武术“强身为正义”的道德践履
第五章 传统武术伦理精神的批判与反思
    第一节 传统武术及其伦理精神的历史局限
        一、纲常伦理束缚了传统武术的发展
        二、“秘技自珍”阻碍了传统武术的传承
        三、虚妄迷信制约了传统武术伦理普及
    第二节 传统武术伦理精神的现代意义
        一、传统武术倡导“尚武精神”,对指导现代竞争具有意义
        二、传统武术倡导“天人合一”,为塑造理想人格提供基础
        三、传统武术主张“以德为先”,为进化社会风气提供启示
    第三节 传统武术伦理精神的当代转型与超越
        一、探索构建中国特色武术应用伦理
        二、弘扬传统武术伦理彰显文化自信
        三、创新武术伦理传播讲好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致谢

(3)明清进士数据视觉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数据视觉化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数据视觉化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的对象
        1.3.2 研究的目的
        1.3.3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二章 数据视觉化概念阐述
    2.1 数据视觉化的概念
        2.1.1 数据的概念
        2.1.2 视觉化与可视化的概念
        2.1.3 数据视觉化的界定
        2.1.4 数据视觉化与数据可视化的区别
    2.2 数据视觉化的意义
第三章 进士数据视觉化原则
    3.1 进士数据化分析
        3.1.1 进士数据的资料背景
        3.1.2 进士数据的筛选与分析
    3.2 进士的数据库建立
    3.3 进士数据视觉化的设计原则
        3.3.1 视觉编码与认知原则
        3.3.2 数据视觉化的设计表达
    3.4 进士数据视觉化设计的工具选择
    3.5 小结
第四章 明清进士数据视觉化的设计方法与表达
    4.1 进士数据视觉化的设计方法
        4.1.1 时间维度
        4.1.2 空间维度
        4.1.3 社会维度
        4.1.4 属性维度
    4.2 进士数据时空视觉化表达
        4.2.1 姓氏视觉设计
        4.2.2 姓名视觉设计
        4.2.3 数量视觉设计
        4.2.4 籍贯视觉设计
        4.2.5 关系视觉设计
        4.2.6 状元群体视觉设计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4)思想史语境中的17、18世纪英国汉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选题意义
        一、题目解析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从契丹到中国——英国汉学的缘起
    第一节 “契丹传说”的产生与发展
        一、“契丹传说”的产生和柏朗嘉宾的证实
        二、鲁布鲁克和罗杰·培根的契丹认识
    第二节 “契丹传说”的兴盛和英国的接受
        一、《马可·波罗游记》中的“契丹传说”和在英国的接受
        二、《曼德维尔游记》何以比《马可·波罗游记》更为畅销?
        三、《曼德维尔游记》中的“契丹传说”
    第三节 从英国到契丹(中国)的征程
        一、英国人对“东北航道”的探索
        二、英国人对“西北航道”的探索
        三、英国人通过东方航路来到中国
    第四节 英国学者对“契丹/中国”问题的讨论
        一、英国的契丹与中国知识来源
        二、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及其他着作的影响
        三、塞缪尔·帕切斯的“契丹/中国”问题讨论
        四、“契丹/中国”问题的解决
    本章小结
第二章 17、18世纪的英国汉学与“中国风尚”
    第一节 瓷器
        一、英国的瓷器消费:从收藏到日用
        二、“ware”、“porcelain”和“china”的词义考察
        三、热潮和反思: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瓷器描写
    第二节 茶叶
        一、中茶西传英国小史
        二、英语中的茶:从“chaa”到“tea”的演变研究
        三、从宫廷赞誉到民间争论:17、18世纪的英国文学与中国茶叶
    第三节 园林艺术
        一、17世纪中国园林艺术在英国的传播
        二、英国自然风景园林的形成与中国园林风格的影响
        三、威廉·钱伯斯与中国园林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7、18世纪英国汉学中的中国语言研究
    第一节 17世纪的英国汉语研究
        一、17世纪前欧洲学者对中国语言的初步印象
        二、普遍语言:白来德、培根、威尔金斯、韦伯等英国学者对汉语的研究
        三、托兰德和莱布尼茨关于汉语学习难易问题的通信
    第二节 18世纪语言观念的转变和英国的汉语认知
        一、18世纪欧洲(英国)学者语言起源问题的探讨和汉语落后观念的形成
        二、詹姆斯·伯尼特的汉语研究
        三、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汉语报告:先在观念和实地印象的嬗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17、18世纪英国汉学中的中国文学研究
    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翻译和影响
        一、初步的接触:转译而来的中国文学
        二、《好逑传》的英译与中国文化认识
        三、威廉·琼斯的中国经典翻译
    第二节 初步的比较视野:中国文学的评论
        一、理查德·赫德《贺拉斯致奥古斯都诗简评注》中的戏剧批评
        二、约翰·布朗对中国诗歌和音乐的讨论
        三、威廉·琼斯《论中国的第二部经典》中的文学评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17、18世纪英国汉学中的中国宗教和社会研究
    第一节 “中英初识时期”的中国宗教和社会认识
        一、哈克路特编着中的中国宗教和社会认识
        二、帕切斯的中国宗教和社会制度描述
        三、其他英译文献中的相关介绍
    第二节 “礼仪之争”的英国回响
        一、“礼仪之争”之简述
        二、“礼仪之争”文献的英译和出版
        三、“礼仪之争”影响下的英国的中国宗教研究
    第三节 英国自然神论者的中国奥援
        一、自然神论的中国“起点”
        二、从赫伯特到伯朗特:英国自然神论者中国论述的转变
        三、从托兰德到拉姆齐:英国自然神论者与护教者的中国论辩
        四、博林布鲁克子爵:英国自然神论者中国论述的余晖
    第四节 英国学者的中国社会认识和研究
        一、从伯顿到坦普尔:17世纪英国仰慕中国社会的开始
        二、航海游记文学热潮和18世纪英国中国社会认识的转变
        三、从报端到案头:18世纪英人对中国社会的臧否和研究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附录一、19世纪前之英国汉学要事系年
    附录二、中西译名对照表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
    二、英文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唐宋以降九龙江北溪中下游区域社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九龙江北溪中下游地区的开发环境
    第一节 自然环境
    第二节 社会环境
第二章 唐代北溪中下游地区的开发与族群演变
    第一节 早期居民及其族群演变
    第二节 陈元光父子与北溪中下游地区的开发
    第三节 “北溪四乔木”与开漳将士后裔肇基考
第三章 宋代北溪中下游地区的开发与文化
    第一节 自然开发与人文科举——以碧溪杨氏为例
    第二节 南宋北溪中下游地区的理学与民间信仰
第四章 明代北溪中下游地区家族社会的强化与经营空间的扩展——以银塘赵氏为例
    第一节 明代北溪中下游地区家族社会强化概况
    第二节 银塘赵氏家族经营述略
    第三节 明代银塘赵氏诗书传家
    第四节 明代银塘赵氏通婚网络
    第五节 银塘赵氏与龙潭十八景、龙潭墟的经营
第五章 明清以降北溪社会的商业化转进——以浦南墟为例
    第一节 明代漳州的商业氛围
    第二节 明清浦南墟的商业发展
    第三节 浦南墟与漳州地方社会
第六章 清代北溪中下游地区宗族势力的消长与地方秩序的重建——以玉兰、碧溪宗族械斗为例
    第一节 清代北溪中下游地区的宗族械斗
    第二节 清代北溪中下游地区玉兰、碧溪宗族械斗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图片索引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基于市场化运作的非营利组织三方合作机制研究 ——选美机构和政府、企业的合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意义与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的流程框架
    第四节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1.4.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
    第一节 非营利组织
        2.1.1 非营利组织概念界定
        2.1.2 非营利组织的特点
        2.1.3 非营利组织市场化运作机制
    第二节 不同国家和地区非营利组织运作
        2.2.1 发达国家非营利组织运作现状
        2.2.2 中国非营利组织运作现状
        2.2.3 台湾非营利组织运作现状
第三章 非营利组织市场化运作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非营利组织市场化运作理论依据
        3.1.1 志愿失灵及公益产权理论
        3.1.2 资源稀缺理论
        3.1.3 交易成本理论及委托代理理论
        3.1.4 利益相关者理论
    第二节 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关系
        3.2.1 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伙伴关系
        3.2.2 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信任关系
        3.2.3 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总体关系
    第三节 非营利组织与企业的关系
        3.3.1 非营利组织与企业联盟的原则
        3.3.2 非营利组织与企业联盟的三个阶段
        3.3.3 非营利组织与企业的多元关系
    第四节 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和企业的三方合作机制
        3.4.1 市场化运作模式的内涵
        3.4.2 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和企业三方合作关系的分类
        3.4.3 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和企业三方合作关系的建立
第四章 选美机构的概念及内部运营
    第一节 选拔、选美与选美机构
        4.1.1 选拔
        4.1.2 选美
        4.1.3 选美机构
    第二节 国际性着名选美机构简述
        4.2.1 世界小姐
        4.2.2 环球小姐
        4.2.3 国际小姐
        4.2.4 地球小姐
        4.2.5 全球城市小姐
    第三节 选美机构的内部运营
        4.3.1 选美机构的产权与法人治理结构
        4.3.2 选美机构的财务制度
        4.3.3 选美机构的人力资源体系
        4.3.4 选美机构的管理
第五章 政府与选美机构市场化运作
    第一节 政府与选美机构的博弈分析
        5.1.1 封闭式跨部门合作联盟是非合作博弈
        5.1.2 封闭式跨部门合作联盟是正和博弈
        5.1.3 封闭式跨部门合作联盟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政府与选美机构合作关系困境
        5.2.1 选美机构边界模糊
        5.2.2 选美机构内部缺乏完善的约束机制
        5.2.3 政府在选美机构市场化运作中责任缺失
    第三节 选美机构的政府扶持运作机制的引进
        5.3.1 加强政府对选美机构市场化运作的扶持力度
        5.3.2 强化政府对选美机构市场化运作的监管责任
第六章 企业与选美机构市场化运作
    第一节 企业与选美机构的博弈分析
        6.1.1 开放式跨部门合作联盟是合作博弈
        6.1.2 典型开放式跨部门合作联盟博弈分析
        6.1.3 开放式跨部门合作联盟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企业与选美机构合作关系困境
        6.2.1 选美机构角度
        6.2.2 企业角度
        6.2.3 合作困境
    第三节 选美机构的企业合作运作机制的引进
        6.3.1 合作伙伴的匹配指标体系的建立
        6.3.2 选美机构与企业联盟的形式
第-七章 选美机构三方合作市场化运作模式
    第一节 资金筹集模式
        7.1.1 依赖政府的单一筹资模式
        7.1.2 多元筹资模式
        7.1.3 资金筹资模式的综合分析
    第二节 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7.2.1 组织管理模式
        7.2.2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第三节 市场营销模式
        7.3.1 单一主体营销
        7.3.2 多元协作营销
    第四节 战略管理与绩效评估模式
        7.4.1 战略管理模式
        7.4.2 绩效评估模式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8.1.1 研究问题的总结
        8.1.2 市场化运作的总结
    第二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8.2.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8.2.2 本研究的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慕雅德眼中的晚清中国(1861~1910)(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理论
    第四节 本研究主要文献资料来源
第一部分 初识中国慕雅德在宁波和杭州
    第一章 走遍天下,不如宁波江厦——慕雅德与宁波
        第一节 宁波历史记忆
        第二节 宁波的基督教信徒众博教育
        第三节 古迹溯源:石雕供桌、天封塔、桃花渡
        第四节 宁波的教会学校——三一书院
    第二章 慕雅德的杭州印象
        第一节 杭州的牌坊
        第二节 杭州的慈善和钱塘江义渡
        第三节 杭州的街巷和杭州人
        第四节 杭州的翻坝
第二部分 慕雅德与晚清中国事件
    第三章 慕雅德眼中的太平天国运动
        第一节 亲历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节 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态度
        第三节 探究太平天国运动的缘起和失败的原因
        第四节 功过是非:对太平天国运动影响之评价
    第四章 慕雅德对鸦片贸易的评述
        第一节 揭示中国人吸食鸦片的历史真相和鸦片贸易的实质
        第二节 论鸦片贸易对来华传教事业的危害
        第三节 反鸦片的行动
第三部分 慕雅德与中国文化
    第五章 慕雅德与“礼仪之争”
        第一节 明末清初“礼仪之争”
        第二节 清末“礼仪之争”
        第三节 对“礼仪之争”态度的渐变
        第四节 对祖先崇拜的应对策略
    第六章 慕雅德对中国的宗教、迷信和风水的评析
        第一节 对儒学的研究
        第二节 对佛教的研究
        第三节 对中国迷信和风水的研究
    第七章 慕雅德对中国科举制的评述
        第一节 19世纪传教士对科举制的评述
        第二节 慕雅德对中国科举制的论述
        第三节 慕雅德对科举制的思考
    第八章 慕雅德的中国传统礼仪观
        第一节 对《礼记》的研究
        第二节 “乐于天,而礼于地”的传教策略
        第三节 对中国传统礼仪中成规陋习的批判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慕雅德生平介绍
附录二 英国圣公会浙江教区

(8)多维视野中的福建祠神信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概念阐释与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史的回顾与讨论
        一、 研究史回顾
        二、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材料
        一、 理论工具
        二、 材料
    第四节 章节安排及主要内容
第一章 神祗初立:福建祠神信仰的产生
    第一节 祠神信仰产生的自然与社会因素
        一、 地理环境
        二、 经济发展
        三、 制度化宗教兴盛
        四、 自然灾害
        五、 社会矛盾
    第二节 外地神祗的传入与本土化
        一、 外地神祗的传入
        二、 移民对福建祠神信仰的影响
        三、 外地神祗的本土化
        四、 关于“祭不越望”的争论
    第三节 本地祠神的兴起与世俗化特征
        一、 本地祠神的兴起
        二、 本地祠神的世俗化特点
第二章 巫觋、巫术与祠神信仰
    第一节 闽地的巫觋与巫术
        一、 “闽人好巫”
        二、 黑白巫术
        三、 信巫不信医
    第二节 巫觋的升转之路
        一、 由巫至神
        二、 灵验传说与美德故事
    第三节 巫术、祠神与民众生活——以妇女为例
        一、 女巫与“问亡”
        二、 寄托愿望:婚育巫术
第三章 傩与礼:厉鬼瘟神信仰的双重维度
    第一节 抚慰孤魂:祭厉和冥婚
        一、 祭厉
        二、 冥婚
    第二节 禳鬼祈福:施孤和普度
        一、 施孤
        二、 普度
    第三节 出海:以驱瘟为中心的迎神赛会
        一、 瘟神五帝及其祠庙
        二、 出海
第四章 随意随俗:特定人群的祠神信仰活动
    第一节 寻求神启:科举士子的信仰活动
        一、 科举士子信仰活动的产生因素
        二、 地方性祠神:考生的信仰选择
        三、 祈梦和扶乩:考生的祈愿行为
        四、 因果报应与道德教化:灵验传说的主题
        五、 小结
    第二节 赌博迷信:操弄神灵的投机行为
        一、 花会
        二、 鬼卜
        三、 赌徒之神与祈祷之术
    第三节 男色之神:月老与淫神之间
第五章 祠神信仰与社会控制
    第一节 祈雨与福建社会
        一、 福建历史上的旱灾
        二、 祈雨方法
        三、 地方官员的祈雨实践
        四、 祈雨活动的实质
    第二节 官员与祠神信仰
        一、 狐仙崇拜:官员对地方传统的妥协
        二、 文昌:祠神祀典化中官员的作用
        三、 扶乩:官员热衷的信仰活动
        四、 余论
    第三节 辅王化与毁淫祠:神道设教的两面
        一、 辅王化
        二、 毁淫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科举、教育与家族:明清常州庄氏家族研究 ——以毗陵庄氏族谱文献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论题的提出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论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有利条件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学术史与研究现状回顾
        一、对家族教育、家族科举的研究回顾
        二、对常州庄氏家族教育、科举的研究回顾
        三、对本文有借鉴意义的其他研究回顾
    第三节 研究方法、目的和论文结构
        一、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
        二、论文结构
第一章 明清常州庄氏家族历史文献考略
    第一节 毗陵庄氏族谱
        一、初修至四修族谱
        二、五修族谱——《武进庄氏增修族谱》清道光十八年刻本
        三、六修族谱——《毗陵庄氏增修族谱》清光绪元年木活字本
        四、七修族谱——《毗陵庄氏增修族谱》1936年铅印本
        五、史料价值
    第二节 相关科举文献
        一、《庄氏乡试会试朱卷》
        二、《清代朱卷集成》
        三、题名类科举文献
    第三节 相关传记文献
    小结
第二章 明清常州庄氏的家族史
    第一节 明清常州庄氏家族简史
        一、明清常州庄氏家族的起源
        二、明清常州庄氏家族的发展脉络
    第二节 明清常州庄氏家族的宅第
        一、“西庄”庄氏宅第
        二、“东庄”庄氏宅第
    第三节 明清常州庄氏家族的人口
        一、明清常州庄氏家族的人口和生卒情况
        二、明清常州庄氏家族的族人寿命
    第四节 明清常州庄氏族人的生育和承祧
        一、明清常州庄氏族人的生育
        二、明清常州庄氏族人的承祧
    第五节 明清常州庄氏家族的迁徙
        一、明清常州庄氏家族的迁徙史
        二、明清常州庄氏家族迁徙的原因
    第六节 明清常州庄氏家族的姻娅
    小结
第三章 明清常州庄氏家族的科举、仕宦和着述
    第一节 明清常州庄氏家族的科举(上)
        一、明清常州庄氏家族进士、举人的名录
        二、明清常州庄氏家族进士、举人的中式年龄
        三、明清常州庄氏家族进十、举人的籍贯
        四、与明清常州府进十、举人人数的比较
        五、与明清相关望族进士人数的比较
    第二节 明清常州庄氏家族的科举(下)
        一、明清常州庄氏家族的科举生员
        二、明清常州庄氏家族的科举佳话
        三、明清常州庄氏族人的科举生活
    第三节 明清常州庄氏家族的仕宦
        一、明清常州庄氏族人仕宦举要
        二、明清常州庄氏族人政绩举要
    第四节 明清常州庄氏家族的着述
    小结
第四章 明清常州庄氏家族的教育和交游
    第一节 明清常州庄氏家族的科举、学术教育
        一、明清常州庄氏家族的蒙学
        二、明清常州庄氏家族的家训
        三、明清常州庄氏家族的家学
        四、明清常州庄氏家族的延师
    第二节 明清常州庄氏家族的道德、才艺教育
        一、明清常州庄氏家族的道德教育
        二、明清常州庄氏家族的才艺教育
    第三节 明清常州庄氏家族的女性及其教育
        一、明清常州庄氏家族的女性
        二、明清常州庄氏家族的女学
        三、明清常州庄氏家族的女性对教育的影响
    第四节 科举废除后常州庄氏族人的教育
    第五节 明清常州庄氏家族的交游与文会
        一、明清常州庄氏家族的交游
        二、明清常州庄氏家族的文会
    小结
余论:明清常州庄氏家族科举兴盛的原因
    一、对明清常州庄氏家族科举兴盛原因的观点回顾
    二、对明清常州庄氏家族科举兴盛原因的分析
        (一) 经济支持
        (二) 家学熏陶
        (三) 女性作用
        (四) 人口素质
    三、对家族与科举之间相互影响的阐释
附录
    一、明清常州庄氏家族主要世系图
    二、《武进庄氏增修族谱》清道光十八年刻本书影
    三、《毗陵庄氏增修族谱》清光绪元年木活字本书影
    四、《毗陵庄氏增修族谱》1936年铅印本书影
    五、明清常州庄氏家族“世科第”、“兄弟翰林”牌坊图
参考文献
    一、古籍
    二、论着
    三、论文
后记

(10)法政人与清末法制变革研究 ——以日本法政速成科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法政大学与日本明治时代的法律教育
    第一节 日本近代法制体系的确立及其对西方法学的移植
    第二节 从开成所到九大法律学校——日本近代的法律教育
    第三节 从学社到大学——日本法政大学的发展轨迹
第二章 留学日本的勃兴与法政速成科的创设
    第一节 日本近代法制变革对中国的启示与吸引
    第二节 日本法政大学清国留学生法政速成科的创设
第三章 法政速成科的教育与生活
    第一节 速成科的法政教育
    第二节 法政速成科留学生的日常生活
    第三节 法政速成科的考试与毕业
第四章 法政速成科与清末法政译介
    第一节 法政速成科的法政丛书编译
    第二节 法政速成科学生的个人编译活动
    第三节 速成科法政编译活动的总体评价
第五章 法政速成科与清末报刊杂志
    第一节 法政速成科与东京留学界办报热潮
    第二节 法政速成科毕业生与清末法政报刊
第六章 法政速成科与清末法政教育
    第一节 清末法政学堂中的法政速成科毕业生
    第二节 法政速成科与清末法政学堂的体制和教材
    第三节 法政速成科对中国近代法政教育的影响
第七章 法政速成科与清末宪政改革
    第一节 宪政编查馆和修订法律馆中的法政速成科毕业生
    第二节 清末司法体制中的法政速成科毕业生
    第三节 法政速成科与清末立宪运动
第八章 法政速成科与辛亥革命
    第一节 促开国会运动的失败及其影响
    第二节 法政速成科与辛亥革命
结论
征引与参考文献
后记

四、W万能博士考试中的状元、榜眼和探花(论文参考文献)

  • [1]晚清优拔贡的出路——兼论清末的官多为患问题[J]. 张仲民. 清史研究, 2020(02)
  • [2]中国传统武术伦理精神研究[D]. 封又民.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3]明清进士数据视觉化设计研究[D]. 李雪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2)
  • [4]思想史语境中的17、18世纪英国汉学研究[D]. 蔡乾.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5]唐宋以降九龙江北溪中下游区域社会研究[D]. 黄艺娜.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6]基于市场化运作的非营利组织三方合作机制研究 ——选美机构和政府、企业的合作[D]. 张如君. 南开大学, 2014(04)
  • [7]慕雅德眼中的晚清中国(1861~1910)[D]. 丁光. 浙江大学, 2013(10)
  • [8]多维视野中的福建祠神信仰研究[D]. 庄恒恺. 福建师范大学, 2013(02)
  • [9]科举、教育与家族:明清常州庄氏家族研究 ——以毗陵庄氏族谱文献为中心[D]. 丁蓉. 华东师范大学, 2012(01)
  • [10]法政人与清末法制变革研究 ——以日本法政速成科为中心[D]. 翟海涛.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1)

标签:;  ;  ;  ;  ;  

W万能博士考试一、二、三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