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抑素增强他莫昔芬抗乳腺癌作用的体外研究

生长抑素增强他莫昔芬抗乳腺癌作用的体外研究

一、生长抑素增强三苯氧胺抗乳腺癌作用的体外研究(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胥旸[1](2021)在《柴胡皂苷D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MDA-MB-231凋亡及自噬的影响》文中指出乳腺癌仍然是威胁全球妇女健康的最常见癌症之一。预计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将在未来几年内继续增加。其中,三阴性乳腺癌所占比例约不到四分之一。相对于其他亚型的乳腺癌三阴性乳腺癌更具侵略性,并可能通过局部浸润扩散或血液及淋巴循环引起远处转移,以及具有高复发率的特点。自噬与多种生理功能有关并且被认为是维持细胞体内平衡的关键过程。同时,对癌症细胞而言自噬也是一种有效的逃逸机制,它和各种癌症对药物的耐药性相关。自噬通常是由几种自噬相关蛋白的协同作用引发的,一开始自噬体会把部分的细胞质和细胞器包围在自己体内,然后会与溶酶体结合转变成自噬溶酶体,最终自噬溶酶体会降解。多种研究表明,中药治疗有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传统治疗时的不良反应及降低耐药性等优势。并且近年来,在中药提取物对肿瘤作用的研究上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柴胡皂苷D(Saikosaponin D,SSD),一种以柴胡为原材料提取的三萜皂苷。现有的研究报道显示,柴胡皂苷D的功能十分复杂,已经发现的功能有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其中不仅有卵巢癌和肺癌,还包括肝癌和成胶质细胞瘤等。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SSD对人乳腺癌MDA-MB-231在细胞凋亡和自噬方面的作用。材料与方法:首先要进行对细胞的培养,将其培养在96孔板当中,每个孔板用相异浓度的药物,培养时间为半天,一天还有2天时间。然后,将每个孔中的细胞用CCK-8溶液处理后,在37℃孵育2小时,使用酶标仪测量450nm处的吸光度值;取对数生长期的MDA-MB-231细胞,先对细胞悬液密度进行调整为3×105个/ml,之后接种到6孔板中,每孔2ml,等待细胞生长达到70%左右的时候,对其进行加药处理,药物处理时间为一天,用FITC-Annexin V和碘化丙啶进行染色,随后通过Flow Jo软件进行分析;电镜下观察自噬小体;采用不相同浓度的SDS-PAGE胶分离蛋白质。把分离的蛋白质转移至PVDF膜上,并选用5%牛奶在室温下对其封闭半小时。把膜与一抗置于4℃的温度下孵育过夜;将培养的细胞用p CMV-m Cherry-GFP-LC3B转染,加入药物处理24小时,拍照前用4%低聚甲醛固定,最后使用荧光显微镜捕获图像。结果:1.SSD作用于细胞后,12小时的IC50值为5.49μM;24小时的IC50值为6.85μM;48小时的IC50值为10.41μM。2.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与对照组相比高浓度组(8μM)的早期凋亡和晚期凋亡总百分数有明显的提高(P<0.05),低浓度组(4μM)和中浓度组(6μM)和对照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3.SSD在12h内诱导MDA-MB-231细胞产生大量的胞内空泡。4.通过共聚焦激光显微镜观察,经Rapa处理的细胞(阳性对照)中黄色和红色点的数量增加。而在SSD处理的情况下,细胞中大量红色和绿色点的形成,并呈现黄色覆盖。5.LC3BⅡ的表达随着药物浓度和时间增加而增加,在12h达到高峰后下降(RAPA为阳性对照)。P62的表达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ATG7和Beclin1并没有发生变化。此外采用SSD和CQ对细胞进行处理时,LC3B表达量在数据上比单独用SSD和CQ处理的组更高。结论:研究数据表明,三阴乳腺癌细胞MDA-MB-231能被SSD诱导发生凋亡,同时也能够抑制自噬体与溶酶体的融合,从而抑制自噬溶酶体的形成。这一结果也为自噬降解的抑制与细胞死亡之间的关联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王新乐[2](2021)在《MTDH在HER2+乳腺癌中的表达与新辅助治疗疗效及预后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HER2+乳腺癌异粘蛋白MTDH的表达新辅助治疗疗效关系的研究。目的:探讨HER2+赫赛汀联合新辅助治疗患者MTDH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疗效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01月至2017年07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使用赫赛汀联合新辅助化疗的局部晚期HER2+患者资料,共144例,为实验组,使用SPSS22病例对照匹配(Case Control Matching),1:1匹配同期局部晚期HER2+未使用赫赛汀的新辅助化疗患者为对照组共144例。上述患者均首先经免疫组化证实HER2+,若HER2 2+,则经过FISH检测,明确HER2扩增,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MTDH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化疗疗效以及预后的关系。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单因素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统计均采用双侧检验。结果:1.实验组与对照组临床特征、化疗方案选择等进行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两组病例选择无差异。2.实验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评价,无差异,可能由于评价方式不同导致(P=0.154)。病理疗效评价,实验组MP分级及病理淋巴结分期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p CR率上,两组比较虽无统计学意义,但实验组(23.6%)相较于对照组(17.3%)有明显增高趋势。3.对比临床病理学特征与实验组新辅助疗效关系发现,TNM分期越高,病理N分期越高,新辅助治疗效果越差(P<0.05),Ki-67>14%时新辅助治疗效果更佳(P=0.027),蒽环类序贯紫杉+赫赛汀化疗效果更佳(P<0.05),MTDH表达越高新辅助化疗效果越差(P<0.05)而年龄、受体情况、HER2分层、赫赛汀单周与三周方案均与化疗有效率无显着性相关(P>0.05)。4.MTDH表达,TNM分期,淋巴结转移个数,Ki-67表达,化疗方案选择,p CR率与新辅助化疗疗效相关(P<0.05),而年龄、ER、PR、曲妥珠单抗三周和单周方案与新辅助治疗疗效无关。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MTDH低表达,TNMⅡ期,AC-TH化疗方案选择以及Ki-67高表达的患者对加用赫赛汀的新辅助治疗更敏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MTDH表达,TNM分期、化疗方案选择为影响化疗效果的独立因素。第二部分HER2+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联合赫赛汀治疗的MTDH表达与预后关系的探讨目的:MTDH表达对于局部晚期HER2+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联合曲妥珠单抗治疗和单纯新辅助化疗两组患者预后影响的探讨。方法:筛选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09-2017年曲妥珠单抗联合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共144例,为实验组,随访成功144例,同时间段,单纯新辅助化疗患者,共144例,为对照组,其中137例患者成功随访,上述所有患者均术前穿刺标本进行FISH检测,或免疫组化染色,证实为HER2扩增或HER2+,对MTDH蛋白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实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MTDH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采用SPSS22.00进行分析,Kaplan-Meier进行生存分析,Cox单因素、多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卡方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实验组144例患者MTDH高表达者45.14%(65/144),低表达者,54.86%(79/144),其中,MTDH状况与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X2=71.001,P<0.05)、Ki-67的表达状况(X2=35.002,P<0.05),MP分级(X2=16.421,P<0.05)有关,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与PR、TNM分期、组织学分级、ER的表达并无相关性(P>0.05)。对照组中144例患者50.00%(72/144)MTDH低表达,50.00%(72/144)高表达,MTDH表达状况与TNM分期(X2=12.119,P<0.05)、Ki-67(X2=27.998,P<0.05)、组织学分级(X2=10.001,P<0.05)、淋巴结转移(X2=31.001,P<0.05)、MP分级(X2=5.998,P<0.05)、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年龄、ER、P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截至访视日期实验组共11例患者出现死亡,中位生存79月,1年、3年、5年总生存率为94.9%、93.9%、84.0%;截至访视日期对照组共28例患者出现死亡,中位生存54月,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4.4%、77.9%、71.6%,两者有显着差异(X2=4.204,P=0.040)(Fig.3)。实验组MTDH表达、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状况可以影响患者总生存期。(P<0.05)。截至访视日期实验组共21例患者出现远位转移或者局部复发,中位无病生存期为48月,1年、3年、5年无病生存率为91.9%、80.1%、77.9%;截至访视日期对照组共55例患者出现远位转移或者局部复发,无病中位生存期39月,1年、3年、5年无病生存率为89.9%、64.1%、48.9%,两者差异显着(X2=10.089,P=0.001)(Fig.4)。实验组患者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状况、Ki67表达状况、MTDH表达可以影响患者无病生存(P<0.05)3.单因素Cox风险比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组织学分级、MTDH表达、MP分级、TNM分期、Ki-67、淋巴结状况对患者的OS有影响,差异显着(P<0.05)。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TDH表达情况、淋巴结状况、TNM分期、Ki-67对OS有显着影响,差异显着(P<0.05)。单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组织学分级、MTDH表达、淋巴结转移情况、TNM分期、PR、MP分级、Ki-67对患者的DFS有影响,差异(P<0.05)。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MTDH表达情况、淋巴结转移情况对DFS有显着影响,差异显着(P<0.05)。第三部分shRNA沉默MTDH基因对HER2+乳腺癌SK-BR-3细胞曲妥珠单抗联合紫杉醇敏感性影响及对裸鼠成瘤能力的研究目的:探讨MTDH基因沉默对HER2+乳腺癌SK-BR-3细胞增殖及对紫杉醇联合赫赛汀耐药性的影响,并研究在裸鼠体内MTDH沉默对HER2+乳腺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1.慢病毒侵染方法,构建稳定低表达MTDH的HER2+乳腺癌细胞SK-BR-3,检测转染效率方法选择western-blot及RT-qPCR,构建稳定转染的细胞株,命名为sh-MTDH。2.MTS方法检测MTDH基因对紫杉醇和赫赛汀配伍处理后,乳腺癌SK-BR-3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3.稳定低表达MTDH的乳腺癌细胞株sh-MTDH及sh-NC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4.检测sh-MTDH和sh-NC细胞在裸鼠体内的生长情况,并测量各组裸鼠肿瘤的大小。5.western-blot法,免疫组化法检测裸鼠移植瘤组织中MTDH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RT-qPCR和免疫荧光法显示,成功构建稳定低表达MTDH的HER2+乳腺癌细胞株sh-MTDH。2.显微镜下观察稳转MTDH基因的乳腺癌细胞,以及紫杉醇和赫赛汀处理后乳腺癌细胞的形态学改变。转染sh NC和sh MTDH的乳腺癌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形态并未发生明显改变。而加入0.1ug/ml紫杉醇和10ug/ml赫赛汀24小时后,细胞呈现凋亡状态,形态表现为皱缩或变圆。3.采用MTS方法检测不同表达水平MTDH的乳腺癌细胞SK-BR-3对紫杉醇和赫赛汀治疗敏感性的影响。在乳腺癌细胞SK-BR-3中,敲低MTDH可明显增加对紫杉醇和赫赛汀联合用药的敏感性。4.裸鼠成瘤实验结果显示,敲低MTDH基因表达后,sh-MTDH细胞在体内形成的种植瘤,其重量显着减轻,体积显着减小(P<0.05)5.western-blot法,免疫组化法分析裸鼠种植瘤MTDH表达水平,sh-MTDH种植瘤中MTDH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5)。

吕鹏[3](2020)在《龙贝逍遥散调控miR-145/c-Myc/TP53信号通路抗乳腺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乳腺癌是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乳腺癌的死亡率呈持续上升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预计,在2030年我国乳腺癌发病数可达到23.4万例。目前,紫杉类药物及蒽环类药物仍是治疗乳腺癌单药有效的化疗药物。然而,临床实践证实仍有30%~50%的乳腺癌患者对其不敏感。中医药在乳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案具有生存时间及生活质量优势。乳腺癌属于中医学“乳岩”及“乳石痈”等范畴。根据乳腺癌“肝郁脾虚、痰瘀互阻”的病机特点,课题组提出乳腺癌的基本治则是“疏肝健脾,活血化痰”。逍遥散具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之功,为疏肝健脾的经典古方。加入具有活血化痰功效的穿山龙、浙贝母组成的龙贝逍遥散辨证加减应用于临床取得较好临床疗效,机制研究发现逍遥散类方剂抗乳腺癌癌作用可能与调控凋亡相关基因及靶蛋白表达有关。乳腺癌是一个多基因、多因素、多阶段及多途径的复杂过程,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包括遗传改变和表观遗传的改变。从遗传及表观遗传方面综合深入探索其靶点及作用机制,为临床验方龙贝逍遥散推广应用于乳腺癌的综合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目的1.在明确龙贝逍遥散对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及乳腺癌细胞增殖与迁移作用,以及miR-145甲基化及低表达对乳腺癌细胞增殖与迁移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前提下,明确龙贝逍遥散体外对乳腺癌细胞的作用机制;2.明确龙贝逍遥散对体内乳腺癌移植瘤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1.体外实验观察龙贝逍遥散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与迁移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①龙贝逍遥散抑制人乳腺癌细胞功能实验:CCK-8法筛选龙贝逍遥散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浓度;根据IC50值的药物浓度进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龙贝逍遥散抑制乳腺癌细胞迁移的作用;②慢病毒转染miR-145入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CCK8法及划痕实验检测miR-145对乳腺癌细胞增殖与迁移作用,qPCR法检测miR-145对miR-145/c-Myc/TP53信号通路及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Bcl-2及Bax表达的影响;③BSP及qPCR法检测龙贝逍遥散冻干粉乳腺癌细胞miR-145启动子甲基化及miR-145表达的调控作用,以及龙贝逍遥散冻干粉对miR-145/c-Myc/TP53信号通路及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Bcl-2及Bax表达的影响。2.体内移植瘤实验观察龙贝逍遥散对乳腺癌移植瘤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构建MDA-MB-231及高表达miR-145的MDA-MB-231的乳腺癌移植瘤模型,设立正常对照组、肿瘤模型组、高表达miR-145移植瘤组、龙贝逍遥散冻干粉组、紫杉醇组、联合用药组(龙贝逍遥散冻干粉联合紫杉醇)进行药物干预,观察裸鼠一般状态;给药结束后剥离瘤体,测量移植瘤长短径,计算瘤体积、移植瘤瘤重和抑瘤率;观察裸鼠生存期;BSP及qPCR方法检测龙贝逍遥散对移植瘤组织miR-145启动子甲基化及miR-145表达的影响,以及龙贝逍遥散对miR-145/c-Myc/TP53通路及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Bcl-2及B ax表达的影响。结果1.体外实验龙贝逍遥散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与迁移的作用及作用机制:①龙贝逍遥散冻干粉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的IC50值,48h为0.7613mg/ml,72h为0.7664mg/ml。龙贝逍遥散冻干粉对ER阳性乳腺癌细胞株MCF-7的IC50值,48h为1.261mg/ml,72h为1.095mg/ml。龙贝逍遥散冻干粉对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 MCF-10A 的 IC50 值,48h 为 2.891mg/ml,72h 为 2.423mg/ml。MDA-MB-231细胞IC50值最小,对中药最为敏感,而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的IC50值最大,表明该细胞对中药处理最为耐受;且龙贝逍遥散冻干粉在MCF-7及MDA-MB-231的IC50值内对MCF-10A无明显抑制作用甚至促增殖作用。相同条件培养48h后,根据MDA-MB-231及MCF-7的IC50值浓度,龙贝逍遥散冻干粉能明显抑制乳腺癌细胞迁移(P<0.05),而对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迁移无明显抑制作用(P>0.05)。②荟萃分析结果表明,miR-145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SMD为-2.90(95%CI=-3.11,-2.70)。此外,ER阳性和HER-2阳性乳腺癌组织中miR-145表达明显低于ER及HER-2阴性乳腺癌组织。miR-145在淋巴结转移阴性或直径小于2cm的乳腺癌患者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阳性或直径大于2cm的乳腺癌患者(P<0.001)。MCF-7及MDA-MB-231乳腺癌细胞miR-145启动子处于高甲基化状态,其miR-145表达明显低于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慢病毒转染miR-145入MDA-MB-231细胞后,发现miR-145能抑制MDA-MB-231乳腺癌细胞的增殖与迁移。过表达miR-145可上调MDA-MB-231细胞Bax及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P<0.01),下调c-Myc及Bcl-2的mRNA表达水平(P<0.01;P<0.001),但对TP53无显着影响(P>0.05)。③龙贝逍遥散冻干粉0.8mg/ml干预MDA-MB-231细胞24h后,可部分下调MDA-MB-231细胞miR-145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并可上调MDA-MB-231细胞miR-145、TP53、Bax 及 caspase3 mRNA 表达水平(P<0.01),下调 c-Myc 及 Bcl-2 的mRNA表达水平(P<0.05;P<0.01)。2.龙贝逍遥散对体内乳腺癌移植瘤的作用及作用机制:①miR-145高表达移植瘤组、龙贝逍遥散冻干粉组、联合用药组及正常对照组裸鼠状态较好,反应灵敏,活动及饮食、饮水量正常,皮肤红润;模型对照组及紫杉醇组裸鼠一般状态较差。②各组裸鼠腋下移植瘤持续增长,模型对照组裸鼠瘤块生长速度从给药后第4天开始明显快于miR-145高表达移植瘤组、紫杉醇组、龙贝逍遥散冻干粉组、联合用药组。药物干预10天后取材,肿瘤模型组、高表达miR-145移植瘤组、龙贝逍遥散冻干粉组、PTX组及联合用药组瘤重分别为1.01±0.20g、0.73±0.13g、0.55±0.10g、0.53±0.10g及0.42±0.04g。高表达miR-145移植瘤组、龙贝逍遥散冻干粉组、PTX组及联合用药组的抑瘤率分别为27.72%、45.54%、47.52%及58.42%,联合用药组对三阴性乳腺癌移植瘤的抑瘤率最高。③利用Log-rank(Mantel-Cox)test(conservative)统计分析生存期,龙贝逍遥散组生存期优于联合用药组优于高表达miR-145移植瘤组优于PTX组优于肿瘤模型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体内机制研究表明,经过药物干预后,龙贝逍遥散冻干粉分及联合用药组移植瘤组织细胞miR-145表达较肿瘤模型组比较明显上升(P<0.01),PTX组较肿瘤模型组具有上升趋势(P>0.05)。与肿瘤模型组比较,龙贝逍遥散冻干粉组、PTX组及联合用药组TP53、caspase3及BAX相对表达量不同程度上升,c-Myc及BCL-2相对表达量呈现不同程度下调,且龙贝逍遥散冻干粉联合应用PTX较单纯应用PTX比较,在TP53、c-Myc及BCL-2mRNA相对表达量上具有协同作用(P<0.05)。结论1.龙贝逍遥散能抑制乳腺癌细胞MCF-7及MDA-MB-231的增殖与迁移,在抑制乳腺癌细胞的有效剂量内对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无明显增殖抑制作用,显示出一定的靶向性,尤其对于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最为敏感;2.基于文献荟萃分析及细胞实验证实miR-145启动子甲基化及低表达与乳腺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miR-145可通过调节miR-145/c-Myc/TP53信号通路及凋亡相关基因表达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与迁移;3.龙贝逍遥散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与迁移的机制可能与通过miR-145启动子去甲基化调控miR-145/c-Myc/TP53信号通路及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Bcl-2及Bax等表达有关;4.龙贝逍遥散可改善乳腺癌移植瘤小鼠的一般状态,提高小鼠生存质量,延长小鼠生存期,抑制小鼠乳腺癌移植瘤的生长,与紫杉醇联合应用能提高紫杉醇的抑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miR-145启动子去甲基化调控miR-145/c-Myc/TP53信号通路及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Bcl-2及Bax等发挥抗小鼠移植瘤作用。

刘金玉[4](2020)在《疏肝凉血方调控免疫代谢抗乳腺癌的药理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乳腺癌发生发展与免疫状态密切相关,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下降,免疫抑制增强,促进肿瘤免疫逃逸,进而促进乳腺癌发展。免疫状态受代谢调控,其中,吲哚胺2,3双加氧酶1(Indoleamine-2,3-dioxygenase-1,IDO1)介导的色氨酸代谢通路在乳腺癌免疫逃逸中发挥重要作用。疏肝凉血方(Shugan-Liangxue Prescription,SLP)由柴胡、郁金、陈皮、丹皮、黄芪、甘草、槐花、紫草、莪术、丹参、夏枯草十一味中药组成,以“疏肝凉血、补虚扶正、活血化瘀”为治则,在乳腺癌临床治疗上取得了满意疗效。本课题基于前期研究,首先建立了乳腺癌大鼠免疫药理模型,用于方剂抗乳腺癌的免疫药效评价,并采用组学技术探索了促进乳腺癌免疫逃逸的代谢机制;其次,从IDO1介导的色氨酸代谢途径,探讨了 SLP抗乳腺癌免疫逃逸的药效及药理;最后,初步构建了体外模型,拟用于抗乳腺癌药的免疫药效评价及机制探索快速检测。第一部分乳腺癌免疫药理模型建立1.1大鼠乳腺癌免疫药理模型建立目的:在化学诱导性大鼠乳腺癌上,以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刺激免疫,建立大鼠乳腺癌免疫药理模型,用于方剂抗乳腺癌的免疫药效评价及机制探索。方法:230只大鼠,对照组70只,其余160只一次性灌胃二甲基苯蒽(7,12-demethylbenz[a]anthracene,DMBA)诱导乳腺癌,d052造模大鼠按肿瘤评分均衡分为模型组及复方组,根据CFA致敏和发敏之间的梯度时间间隔,每组再分别分为7亚组(ni=10),d052,054,058给予CFA致敏,按梯度时间间隔(25d-95d,k=0.8)各亚组分别发敏注射CFA,d056模型组灌胃羧甲基纤维素钠(Carboxy methyl cellulose,CMC),复方组灌胃SLP;对照组同步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CMC。实验终点检测肿瘤体积,取肿瘤组织定性评价病理类型,统计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数量,检测血清IL-12水平,以回归肿瘤体积和对数时间间隔得到的半数有效时间间隔(Median effective interval,EI50)作为最佳造模条件,以回归IL-12含量和对数时间间隔得到EI50 IL-12评价乳腺癌癌免疫监视状态。结果:乳腺癌病理特征为浸润性小叶癌,模型组EI50及其95%置信区间分别为33d和26d-41d,相关方程为Y=-0.05+0.95/(1+1015.97-100.52x),R=0.97,复方组曲线较模型组右移;模型组El50 IL-12及95%置信区间分别为40d和25d-63d,相关方程为Y=0.25+0.73/(1+10-36.08+22.52X),R=0.92,复方组曲线较模型组左移。结论:DMBA诱导大鼠乳腺癌,CFA放大免疫效应,CFA致敏和发敏的最适时间间隔为33d,IL-12曲线显示了乳腺癌免疫监视状态,复方组确认该模型可用于评价方剂抗乳腺癌的免疫效应。1.2免疫代谢参与乳腺癌免疫逃逸的病理机制目的:观察免疫代谢在乳腺癌免疫逃逸中的作用。方法:230只大鼠,对照组70只,其余160只一次性灌胃DMBA诱导乳腺癌,d052造模大鼠按肿瘤评分均衡分为模型组及复方组,根据CFA致敏和发敏之间的梯度时间间隔,每组再分别分为7亚组(ni=10),d052,054,058给予CFA致敏,按梯度时间间隔(25d-95d,k=0.8)各亚组分别发敏注射CFA,d056模型组灌胃CMC,复方组灌胃SLP,对照组同步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CMC。检测致敏和发敏间隔31d的各组大鼠肿瘤特征及浸润淋巴细胞,采用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IHC)检测肿瘤组织内的CD8、NKG2D、CCR7、foxp3表达,检测大鼠脾脏转录组学,蛋白组学,脂质代谢物组学,胆汁酸及氨基酸代谢改变,跨组学分析参与乳腺癌免疫逃逸的通路和标志物,差异标志物同免疫细胞标志分子进行相关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Western blot和IHC检测IDO1-AhR通路、CaN-NFAT通路及ERα、β的相关分子表达和钙调磷酸神经酶(Calcineurin,CaN),IDO1酶活性,同免疫标志分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筛选出了多个脂质,胆汁酸,氨基酸差异代谢物,跨组学分析参与乳腺癌免疫逃逸通路,模型组IDO1介导的色氨酸代谢及CaN-NFAT通路激活,ERα表达上调,ERβ表达下调,IDO1、CaN与免疫逃逸标志分子成正相关,复方组证实了免疫逃逸机制可逆。结论:免疫代谢相关信号通路IDO1介导的色氨酸代谢通路)或致病代谢物诱导乳腺癌免疫逃逸;SLP调节免疫代谢,抑制乳腺癌免疫逃逸。第二部分疏肝凉血方抗乳腺癌免疫逃逸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2.1疏肝凉血方抗大鼠乳腺癌免疫逃逸的药理作用目的:观察SLP抗乳腺癌免疫逃逸的药理作用。方法:doo1灌胃DMBA复制大鼠乳腺癌,灌胃橄榄油作为对照(ni=12)。d052.054.058造模大鼠用CFA致敏,d052将大鼠按肿瘤体积均衡随机分为8组(ni=12):模型组、三苯氧胺(TAM)组、糖代谢组(al loxan)组、脂代谢(Met)组、胆固醇代谢(atorvastatin)组、疏肝凉血方低(SLPL)、中(SLPM)、高剂量(SLPH)组,d056每天灌胃给药,d085,087,091分别皮下给予CFA发敏,对照组给予同剂量生理盐水,每周测量肿瘤体积,d135处死大鼠,检测瘤重;IHC检测肿瘤组织Ki-67,脾脏CD8、CD206、NKG2D、NKG2A表达,Elisa检测血清中IL-12、IL-4含量。结果:Met组、atorvastatin组、SLPM和SLPH组显着抑制肿瘤生长和癌细胞增殖,抑瘤率分别为 72.96%,67.27%,74.92%,69.52%,Met 组、atorvastatin 组及 SLP中、高剂量组上调血清IL-12含量,下调IL-4含量,上调脾脏中CD8、NKG2D表达,下调CD206、NKG2A表达。结论:SLP能抑制免疫逃逸,增强免疫监视抗乳腺癌。2.2疏肝凉血方调控免疫代谢抗乳腺癌免疫逃逸的药理机制目的:探索SLP调控免疫代谢抗乳腺癌的药理机制。方法:d001灌胃DMBA复制大鼠乳腺癌,灌胃橄榄油作为对照(ni=12)。d052,054,058造模大鼠用CFA致敏,d052将大鼠按肿瘤体积均衡随机分为8组(ni=12):模型组、TAM 组、alloxan 组、Met 组、atorvastatin 组、SLPL、SLPM、SLPH 组,d056 起每天灌胃给药,d085,087,,091分别皮下给予CFA发敏,对照组给予同剂量生理盐水,每周测量肿瘤体积,d135处死大鼠。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犬尿氨酸(kynurenine)含量,RT-PCR、WB和IHC检测脾脏IDO1、AhR、foxp3表达,生化仪检测血清葡萄糖(Glucose,GLU)、游离脂肪酸(Non-esterified fatty acid,NEFA)和胆固醇(Cholesterol,CHO)含量,并同免疫细胞标志分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SLP下调IDO1、AhR和foxp3的表达,降低kynurenine含量,SLP下调GLU、NEFA含量,脾脏NKG2A、NKG2D表达分别与GLU含量成正、负相关,foxp3、CD206表达与NEFA成正相关,CD8表达与CHO成负相关。结论:SLP通过抑制IDO1介导的色氨酸代谢激活,抑制免疫逃逸抗乳腺癌,同时抑制免疫逃逸功能与调控免疫糖、脂代谢密切相关。第三部分乳腺癌免疫监视效应速检的规范方法探索3.1原代乳腺癌-脾细胞共培养模型建立目的:建立原代脾细胞-乳腺癌细胞共培养模型,确定最佳接种密度和培养时间,拟用于调控免疫代谢抗乳腺癌候选药的药理机制研究。方法:分离CFA刺激免疫的乳腺癌大鼠中脾细胞和乳腺癌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分别设置癌细胞、脾细胞、癌-脾共培养组,按梯度细胞密度接种,培养梯度时间,实验终点检测培养基上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用相同条件的三组计算杀伤情况:LDH=(LDH共-LDH癌-LDH脾)/(LDH癌+LDH脾),计算量效和时效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回归LDH活性AUC值的半数有效时间(Median effective time,ET50)和半数有效密度(Median effective inoculation density,ED50)作为最佳培养时间和接种密度,细胞爬片观察细胞状态。结果:共培养时间的ET50及95%置信区间分别为40h和14h-110h,相关方程为Y=0.12+0.80/(1+101056-1.60X),R=0.93。共培养接种密度 ED50及 95%置信区间分别为 8×104个/mL和 5×103个/mL-1 ×106个/mL,相关方程为 Y=0.32+0.70/(1+1015.714.91X),R=0.83。结论:成功建立原代脾细胞-乳腺癌细胞共培养模型,确定最适培养时间和接种密度分别为40h和8×104个/mL。3.2免疫代谢参与乳腺癌免疫逃逸体外模型初探目的:以糖代谢为例,初探体外免疫代谢参与乳腺癌免疫逃逸体外模型。方法:分离CFA刺激免疫的乳腺癌大鼠中乳腺癌细胞与脾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分为癌细胞、脾细胞、癌-脾共培养组,分别加入梯度浓度2-脱氧-D-葡萄糖(2-deoxy-D-glucose,2-DG)培养20h,实验终点检测上清LDH,IFN-γ变化,回归 IFN-γ含量半数有效浓度(Median effective concentration,EC50)作为 2-DG 的最适造模条件。结果:2-DG调节糖代谢促进免疫逃逸的EC50及95%置信区间分别为50mM和1×10-3mM-2×106mM,相关方程为Y=0.29+0.57/(1+10-2.94+1.75X),R=0.59。结论:在原代乳腺癌-脾细胞共培养模型上,探索了免疫代谢参与乳腺癌免疫逃逸的体外模型。

李文红[5](2020)在《血清Cys-C、VEGF、CA153联合检测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文中提出背景乳腺癌(breast cancer)是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患者的早期症状隐匿,常因病情延误而危及了患者的生命,因此对于早期乳腺癌筛查至关重要,目前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和病理组织切片进行诊断。但受瘤体大小和病理活检创伤性的影响,这两种方法的缺点也十分明显,特别是在较小肿瘤的早期诊断和肿瘤筛查中应用受限。近年来血清乳腺癌标志物检测因简便、快速、创伤小等优势而广泛应用,但单项检测具有局限性,提倡有针对性的进行联合检测。因此本研究通过检测乳腺癌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糖类抗原153(carbohydrate antigen 153,CA153)的表达水平,探讨三者联合检测在乳腺癌早期诊断和筛查中的临床价值。目的通过检测乳腺癌早期患者Cys-C、VEGF、CA153的表达水平,探讨单项和联合检测对乳腺癌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53例早期乳腺癌(乳腺癌组)和118例乳腺良性肿瘤(良性肿瘤组)患者;另收集同期该院女性健康体检者86例(对照组)。血清Cys-C、VEGF、CA153依次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比较三组血清Cys-C、CA153与VEGF水平的差异,分析三指标单项及联合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1.各组血清Cys-C、CA153与VEGF水平比较,乳腺癌组三项指标明显高于乳腺良性肿瘤组和健康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良性肿瘤组血清Cys-C、CA153、VEGF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Cys-C、CA153、VEGF单项临床灵敏度依次为29.41%、26.14%、49.67%,临床特异度依次为89.83%、96.61%、86.44%,阳性预测值依次为78.95%、90.91%、82.61%,阴性预测值依次为49.53%、50.22%、56.98%,假阳性率依次为10.17%、3.39%、13.56%,假阴性率依次为70.59%、73.86%、50.33%,阳性似然比依次为2.89、7.71、3.67,阴性似然比依次为0.79、0.76、0.58,约登指数依次为0.192、0.228、0.361;VEGF+CA153、VEGF+Cys-C、CA153+Cys-C两两联合临床灵敏度依次为62.75%、64.71%、47.71%,临床特异度依次为83.90%、77.97%、86.44%,阳性预测值依次为83.48%、79.20%、82.02%,阴性预测值依次为63.46%、63.01%、56.04%,假阳性率依次16.10%、22.03%、13.56%,假阴性率依次为37.25%、35.29%、52.29%,阳性似然比依次为3.90、2.94、3.52,阴性似然比依次为0.44、0.45、0.60,约登指数依次为0.467、0.427、0.342;三项联合检测灵敏度为73.86%,特异度为75.42%,阳性预测值为79.58%,阴性预测值为68.99%,假阳性率为24.58%,假阴性率为26.14%,阳性似然比依次为3.00,阴性似然比依次为0.35,约登指数依次为0.493。3.血清Cys-C、CA153、VEGF单项诊断早期乳腺癌的曲线下面积(AUC)依次为0.679、0.801、0.777;三项联合检测诊断早期乳腺癌的AUC为0.875。4.乳腺癌组血清Cys-C、CA153表达水平与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ER、PR、HER-2、Ki67、分子分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VEGF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年龄、肿瘤大小、ER、PR、HER-2、Ki67、分子分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ys-C、CA153和VEGF三项联合检测可以提高早期乳腺癌的检出率并降低漏诊率,在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周思颖[6](2020)在《CircVAPA/miR-130a-5p调节轴对乳腺癌侵袭迁移的影响及紫草素干预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旨在初步探讨环状RNA circVAPA通过竞争性结合miR-130a-5p促进人乳腺癌细胞侵袭和迁移的作用,以及紫草素在此过程中的干预作用,并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以此为转移性乳腺癌的中西医结合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分子靶标,也为指导临床使用紫草素治疗乳腺癌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CircVAP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目的:研究环状RNA circVAPA在乳腺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调控乳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中的作用。方法:(1)利用环状RNA高通量测序分析3例乳腺癌及邻近癌旁组织的冰冻标本中环状RNA的表达情况。(2)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在29例乳腺癌及邻近癌旁组织的冰冻标本以及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和MDA-MB-231中检测circVAPA的表达情况,并通过Sanger测序判断circVAPA的接头序列。(3)构建circVAPA过表达质粒(p-circVAPA),通过转染过表达质粒使低侵袭性的乳腺癌细胞株MCF-7过表达circVAPA后进行功能学实验,探索过表达circVAPA对MCF-7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同时,在高侵袭性的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中转染siRNA(specific interfering RNA)敲低circVAPA的表达后进行功能学实验,探索circVAPA低表达对MDA-MB-231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1)与癌旁组织相比,circVAPA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与淋巴结阴性组织相比,circVAPA在淋巴结阳性组织中高表达。(2)与低侵袭性的MCF-7细胞相比,circVAPA在高侵袭性的MDA-MB-231细胞中高表达。(3)过表达circVAPA的MCF-7细胞株的侵袭及迁移能力显着增强,而敲除circVAPA的MDA-MB-231细胞株的侵袭及迁移能力明显减弱。结论:环状RNA circVAPA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呈正相关,异常表达的circVAPA能够影响乳腺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第二部分紫草素在体内外对乳腺癌发生发展的抑制作用目的:在体外细胞株中研究紫草素(shikonin)对乳腺癌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并在体内动物模型中探讨紫草素对乳腺癌的抑瘤作用。方法:(1)选择不同浓度的紫草素(1,2,4,8,16,32,64 μM)分别处理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MDA-MB-231,利用MTT法测定紫草素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和半数致死量(IC50)。采用流式细胞术观察紫草素处理MCF-7和MDA-MB-231细胞24 h后的细胞凋亡率。确定紫草素在两株细胞中的无毒剂量。(2)利用EdU细胞增殖检测技术观察不同浓度紫草素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利用细胞划痕及Transwell实验检测紫草素处理24 h后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变化。(3)建立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异种移植瘤裸鼠模型,使用不同剂量紫草素对裸鼠进行药物治疗,检测紫草素对裸鼠瘤体的生长抑制作用,并观察其毒副作用。结果:(1)紫草素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MDA-MB-231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效应呈一定的浓度和时间依赖性。(2)2,4 μM浓度的紫草素能够显着抑制MCF-7细胞的侵袭及迁移能力;8μM浓度的紫草素能够显着抑制MDA-MB-231细胞的侵袭及迁移能力。(3)高剂量紫草素(15 mg/kg/d)对人乳腺癌细胞荷瘤裸鼠的瘤体具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且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中药单体紫草素不仅能够在体外有效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在体内依然可以显着抑制乳腺癌移植瘤的生长,在乳腺癌的治疗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第三部分CircVAPA/miR-130a-5p调节轴促进乳腺癌侵袭迁移及紫草素的干预作用目的:研究环状RNA circVAPA对乳腺癌侵袭迁移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并探讨紫草素在circVAPA/miR-130a-5p调节轴中的干预作用。方法:(1)利用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判断 circVAPA 在细胞中的定位。(2)利用miRNA高通量测序分析3例乳腺癌及邻近癌旁组织的冰冻标本中miRNA的表达;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circVAPA可能的下游miRNA,与miRNA高通量测序结果取交集。(3)利用RT-qPCR在29例乳腺癌及邻近癌旁组织的冰冻标本以及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和MDA-MB-231中检测miR-130a-5p的表达情况。(4)使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circVAPA与miR-130a-5p是否存在吸附关系。对MDA-MB-231细胞进行miR-130a-5p模拟物(mimics)的转染,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证实miR-130a-5p的功能。最后通过功能恢复实验,验证过表达circVAPA是否能抑制miR-130a-5p的生物学功能。(5)利用RT-qPCR在紫草素处理MDA-MB-231细胞前后检测miR-130a-5p的表达情况。对紫草素处理后的MDA-MB-231细胞进行miR-130a-5p抑制物(inhibitor)的转染,从反面证实紫草素在乳腺癌细胞中通过上调miR-130a-5p发挥功能。(6)利用RT-qPCR检测亲本基因VAPA在MCF-7和MDA-MB-231中的表达以及过表达和敲除circVAPA后VAPA的表达水平。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方法分析1764位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数据。结果:(1)原位杂交技术证实circVAPA主要存在于乳腺癌细胞的细胞质中。(2)与癌旁组织相比,miR-130a-5p在乳腺癌组织中低表达;与淋巴结阴性组织相比,miR-130a-5p在淋巴结阳性组织中低表达。(3)与低侵袭性的MCF-7细胞相比,miR-130a-5p在高侵袭性的MDA-MB-231细胞中低表达。(4)生物信息学预测表明miR-130a-5p包含一个与circVAPA匹配的结合位点并且有很强的结合可能性。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结果提示circVAPA能够通过结合位点吸附miR-130a-5p。同时,划痕实验及transwell迁移实验均表明miR-130a-5p能降低MDA-MB-231细胞株的侵袭迁移能力。由circVAPA和miR-130a-5p的相反的生物学功能,提示circVAPA可以竞争性结合miR-130a-5p抑制其在MDA-MB-231细胞中的抗侵袭和迁移能力。(5)RT-qPCR结果发现经紫草素处理后,miR-130a-5p在MDA-MB-231细胞中的表达上调。同时,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均证实紫草素在乳腺癌细胞中通过上调miR-130a-5p恢复其抗侵袭和迁移能力。(6)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表明VAPA基因的低表达与较差的无病生存率(DFS)密切相关。上调或者下调circVAPA的表达不会影响VAPA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结论:CircVAPA通过竞争性结合miR-130a-5p促进乳腺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紫草素在一定程度上能通过干预circVAPA/miR-130a-5p调节轴抑制乳腺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

雷姗姗[7](2020)在《甘草素增强三阴乳腺癌细胞对多柔比星敏感性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乳腺癌是一种高度异质性肿瘤,根据其组织生物学特征可将其分为不同的分子亚型。三阴型乳腺癌(TNBC)是其中较特殊的亚型。因为缺乏有效的内分泌治疗和抗HER2治疗的靶点,TNBC患者难以从以上两种乳腺癌全身治疗中获益,而常规化疗被认为是TNBC仅剩的一种全身治疗手段。但是,TNBC患者的化疗疗效仍然有限,因此,提高TNBC患者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成为了改善三阴型乳腺癌治疗效果的策略之一。雌激素受体β(ERβ)已证实是TNBC的一种肿瘤抑制因子,ERβ高表达的TNBC患者往往具有较好的生存预后,但ERβ表达状态与三阴乳腺癌化疗疗效之间的关系仍缺乏研究。目的:观察ERβ特异性激动剂甘草素(Liq)联合多柔比星(DOX)在体内外对TNBC细胞株增殖能力的影响,研究Liq增加TNBC细胞对DOX化疗敏感性的机制,为Liq在TNBC治疗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在体外研究中,选用ERβ阳性的TNBC细胞株MDA-MB-231、BT-549。运用CCK-8法、细胞克隆形成、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研究Liq及Liq联合DOX对MDA-MB-231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运用CCK-8法检测对照组、DOX组、Liq组、DOX+Liq联合药物组中MDA-MB-231和BT-549细胞活力的变化,观察Liq、DOX药物对TNBC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2.在体内研究中,在裸鼠中构建MDA-MB-231细胞移植瘤模型,将荷瘤小鼠分为对照组、DOX组、Liq组及DOX+Liq联合组进行药物干预,观察移植瘤的生长情况。3.在机制研究中,将体外培养的MDA-MB-231细胞分为对照组、DOX组、Liq组、DOX+Liq联合药物组干预48 h后,运用Real-time PCR检测各组细胞ERβmRNA的表达;运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ERβ、AKT、mTOR的蛋白表达并比较差异;运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不同组别裸鼠体内移植瘤中ERβ、AKT、mTOR蛋白的表达并进行比较;采用RNA干扰的方法敲低ERβ基因,明确Liq对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的机制。结果:1.体外实验中:Liq抑制了 MDA-MB-231细胞增殖活力,并呈剂量依赖性;小剂量Liq抑制了 MDA-MB-231细胞的活力、克隆形成、迁移和侵袭(P<0.05);Liq和DOX联合较单用DOX,使MDA-MB-231细胞的活力、克隆形成、迁移能力、侵袭能力进一步下降(P<0.05);联用Liq增强了 DOX对MDA-MB-231、BT-549细胞活力的抑制(P<0.05)。2.体内实验中:在裸鼠中成功构建MDA-MB-231细胞移植瘤模型;随机分配进行药物干预,DOX+Liq联合药物组小鼠的移植瘤体积明显小于其他各组(P<0.05)。3.机制研究中:DOX和Liq联合组较其他各组增加了体外MDA-MB-231细胞中ERβ mRNA的表达;升高了体外细胞和体内移植瘤中蛋白ERβ/β-actin的比值,降低了 pAKT/AKT、p-mTOR/mTOR 的比值(P<0.05);成功构建 MDA-MB-231细胞的ERβ沉默株(ERβKD MDA-MB-231),与NC-KD MDA-MB-231细胞相比,Liq联合DOX对ERβKD MDA-MB-231细胞抑制作用减弱。结论:1.甘草素可在体外抑制TNBC细胞株MDA-MB-231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能力;甘草素和DOX联合使用可增强DOX对MDA-MB-231细胞增殖、迁徙、侵袭能力的抑制作用,可增强TNBC细胞株MDA-MB-231和BT-549对DOX的药物敏感性。2.在MDA-MB-231细胞移植瘤内,甘草素可增强DOX对MDA-MB-231细胞增殖能力的抑制。3.在MDA-MB-231细胞中,甘草素对DOX的化疗增敏作用与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抑制有关。4.在MDA-MB-231细胞中,甘草素联合DOX对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抑制是ERβ相关性的。

黄文晶[8](2019)在《用于克服肿瘤耐药的纳米载药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是肿瘤化疗成功的主要障碍,突破肿瘤多药耐药是肿瘤治疗面临的一大挑战。目前单一的化疗药物或治疗手段突破肿瘤耐药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运用多种类型化疗药物或治疗手段的联合治疗来突破肿瘤耐药引起关注。纳米技术相比传统药物具有许多优势如改善药物释放、通过增强渗透与滞留效应(enhanced permeatin and retention,EPR)增加肿瘤组织富集、可控修饰、以及多种药物或多种治疗手段的协同作用等,增加肿瘤治疗效果,降低毒副反应。因此本课题探索新型协同作用的纳米药物用于克服肿瘤的耐药,我们分别设计了具有高载药量的表面活性素(Surfactin,SUR)载药纳米粒DOX@SUR以及pH和光热双重响应的智能金纳米笼(Gold nanocages,GNCs)纳米药物DOX@pPGNCs,实现多种化疗药物或化疗与光热作用的协同治疗。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DOX@SUR纳米粒的制备及特性研究。通过控制投料比制备具有高载药量和合适粒径的DOX@SUR纳米粒,对其形貌、粒径、电位、稳定性、释药行为等进行研究。(2)DOX@SUR纳米粒克服肿瘤耐药性的研究。通过体外耐阿霉素乳腺癌MCF-7/ADR细胞评价,DOX@SUR纳米粒可影响MCF-7/ADR相关m RNA基因的表达,抑制耐药细胞的增殖和促进耐药细胞的凋亡,从而能增强MCF-7/ADR对阿霉素的敏感性。DOX@SUR纳米粒不诱导耐药MCF-7/ADR细胞P-糖蛋白(P-glycoproteins,P-gp)表达量升高,促使胞内阿霉素外排速率降低且蓄积增加。通过体内实验评价,DOX@SUR纳米粒可以被动靶向肿瘤,增加其在肿瘤部位的蓄积,具有良好的抑制耐药肿瘤生长的效果和生物安全性。(3)pH和光热双重响应的智能纳米药物DOX@pPGNCs的制备与表征。首先合成具有不同低临界溶解温度(Lower critical solution temperature,LCST)的温敏聚合物PLOEG、POEG和PHOEG(LCST分别为31.6、41.6和52.2℃),将聚合物分别与GNCs偶联,考察其在37℃的载药和光控释药能力,确定最适LCST的POEG(其LCST为41.6℃)修饰的PGNCs,进行后续的研究;并偶联酸敏靶向肽(pH low insertion peptide,pHLIP)获得pPGNCs,pHLIP通过对弱酸性肿瘤微环境的响应,经历了从随机无序构象到α-螺旋的构象转变,使其插入到肿瘤细胞膜中,从而达到靶向肿瘤细胞的目的,增强pPGNCs在肿瘤微酸环境中主动靶向细胞的能力;然后通过硫酸铵梯度法载药获得pH及光控响应的智能纳米药物DOX@pPGNCs。对其形貌、粒径、电位、稳定性、释药行为等进行研究,证明了DOX@pPGNCs的光热效应及光控释药功能。(4)DOX@pPGNCs体外细胞及体内克服耐药的药效学研究。通过细胞摄取研究证明了DOX@pPGNCs具有酸敏靶向功能,该功能不受肿瘤细胞耐药的影响并且具有一定的普适性。进一步发现DOX@pPGNCs在细胞内具备光热控制的释药特性。其次通过细胞毒性等研究确定了DOX@pPGNCs对肿瘤耐药细胞具有化疗与光热协同作用的能力。在荷MCF-7/ADR瘤的裸鼠模型中,DOX@pPGNCs不仅具有良好的体内光热效率及肿瘤靶向能力,还具有较强的肿瘤深部穿透以及克服肿瘤耐药能力,且具有一定的生物安全性。在本论文中,构建了两种类型的纳米药物,分别实现多种药物和多种治疗方式的协同作用,增加肿瘤耐药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克服肿瘤耐药,同时增强药物在肿瘤部位的蓄积,降低不良反应,这些研究有望为克服肿瘤耐药提供新思路。

刘孟雨[9](2019)在《基于TCGA数据库乳腺癌IncRNA的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中乳腺癌和癌旁组织的lncRNA,研究lncRNA对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从TCGA数据库中下载乳腺癌lncRNA表达RNAseq数据,对乳腺癌患者的lncRNA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对得出的差异表达lncRNA进一步行生存分析,得到与乳腺癌有明显差异表达同时也对生存有相关性的lncRNA。另外,对mRNA、miRNA行差异表达分析,对得到的构建lncRNA-miRNA-mRNA相关ceRNA调控网,再对生存相关lncRNA所相关的mRNA进一步行靶基因预测和功能分析,并进一步构建蛋白质互作网络。结果:我们共发现了713个差异表达的lncRNA,表达上调的有546个,表达下调的有167个,lncRNA ADAMTS9-AS1与乳腺癌患者生存明显相关。其中共有215个差异表达的miRNA,有上调miRNA 150个,下调miRNA 65个。共有6457个差异表达的mRNA,上调mRNA 4154个,下调mRNA 2303个。lncRNA ADAMTS9-AS1调控网中的mRNA在Transcriptional misregulation in cancer、MAPK signaling pathway、Pathways in cancer、FoxO signaling pathway、Melanoma、Melanogenesis,五条KEGG通路中明显富集。结论:TCGA数据库显示lncRNA ADAMTS9-AS1与乳腺癌患者生存明显呈正相关。在乳腺癌患者中lncRNA ADAMTS9-AS1表达降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miR-145、miR-454、miR-144、miR-96、miR-155、miR-21、miR-301b参与lncRNA ADAMTS9-AS1调控网,在多种信号转导通路中发挥作用。

方琦[10](2018)在《4-羟基他莫昔芬对乳腺癌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及抑制乳腺癌进展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乳腺癌为目前全球女性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以他莫昔芬(Tamoxifen,TAM)等为代表的内分泌治疗是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阳性的乳腺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但TAM抑制乳腺癌进展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由于CXC趋化因子配体8(C-X-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8,CXCL8)在肿瘤的形成及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检测了乳腺癌组织CXCL8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病人临床指标及10年总生存期的关系。结果发现ER阴性(ER-)的乳腺癌组织CXCL8表达水平显着升高,高表达CXCL8(≥3.095)且ER-的乳腺癌病人总生存期明显短。为了明确TAM是否影响CXCL8的表达及探索TAM抑制乳腺癌进展的可能机制,本研究分析了4-羟基他莫昔芬(4-hydroxytamoxifen,4-OH-TAM)对乳腺癌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结果发现4-OH-TAM对ER阳性(ER+)乳腺癌细胞株(MCF-7)及ER-乳腺癌细胞株(MDA-MB-468及MDA-MB-231)的CXCL8表达均无影响。进一步分析表明,4-OH-TAM显着影响MCF-7细胞的652个基因表达,其中332个基因上调,320个基因下调。经实时PCR复测验证,一些与细胞增殖、凋亡、细胞周期及雌激素和干扰素信号通路等相关的基因,包括上调基因(STAT1、STAT2、EIF2AK2、TGM2、DDX58、PARP9、SASH1、RBL2和USP18)及下调基因(CCDN1、S100A9、S100A8、ANXA1、PGR、KNL1、SGK494、DBF4B、DSCC1、FAM102B、GINS3、KLHL7、KNSTRN、MRPL1、MRPS28、MRTO4、MTFR2、MYO19、NCAPH、POLA2、PPIH、RPS14、SPDL1、TIFA和TESC)与基因芯片的检测结果一致。本研究选择了20个下调基因,用高内涵筛选的方法,通过比较各基因经sh RNA敲减后对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发现对增殖抑制表型最明显的基因是RPS14。RPS14基因敲减后,MCF-7细胞增殖明显减少、凋亡数明显增多、S期的细胞减少、G1期的细胞增多及G2/M期的细胞增多,提示RPS14基因与MCF-7细胞周期显着相关。以上结果表明乳腺癌组织CXCL8基因表达水平与病人总生存期有关,但CXCL8基因并不是TAM的作用靶点;TAM可显着影响与细胞增殖、凋亡、细胞周期及雌激素和干扰素信号通路等相关的一些基因;并且可能通过下调RPS14基因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本研究为阐明TAM通过ER依赖和非依赖的途径抗乳腺癌的机制提供了新的靶标和实验依据。

二、生长抑素增强三苯氧胺抗乳腺癌作用的体外研究(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长抑素增强三苯氧胺抗乳腺癌作用的体外研究(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柴胡皂苷D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MDA-MB-231凋亡及自噬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2)MTDH在HER2+乳腺癌中的表达与新辅助治疗疗效及预后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HER2+乳腺癌异粘蛋白MTDH的表达及与新辅助化疗疗效关系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HER2+乳腺癌患者赫赛汀联合新辅助化疗的MTDH表达与预后关系的探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慢病毒介导shRNA沉默HER2+乳腺癌SK-BR-3细胞MTDH基因对赫赛汀联合紫杉醇敏感性影响及对裸鼠成瘤能力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HER2+乳腺癌靶向治疗及相关分子通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龙贝逍遥散调控miR-145/c-Myc/TP53信号通路抗乳腺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乳腺癌相关miRNA研究进展及miR-145临床病理的荟萃分析
        1 miRNA概述
        2 miRNA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作用研究
        3 miRNA在乳腺癌诊断治疗中作用研究
        4 miR-145与乳腺癌临床病理意义的荟萃评价
        5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药单药及复方抗乳腺癌基础研究进展
        1 单味中药抗乳腺癌基础研究
        2 中药复方抗乳腺癌基础研究
        3 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实验研究
    实验一 龙贝逍遥散冻干粉对乳腺癌细胞增殖与迁移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龙贝逍遥散冻干粉对乳腺癌细胞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龙贝逍遥散对乳腺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与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4)疏肝凉血方调控免疫代谢抗乳腺癌的药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参考文献
实验部分
    第一部分乳腺癌免疫药理模型建立
        第一节 大鼠乳腺癌免疫药理模型建立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免疫代谢参与乳腺癌免疫逃逸的病理机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疏肝凉血方抗乳腺癌免疫逃逸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第一节 疏肝凉血方抗大鼠乳腺癌免疫逃逸的药理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疏肝凉血方调控免疫代谢抗乳腺癌免疫逃逸的药理机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乳腺癌免疫监视效应速检的规范方法探索
        第一节 原代乳腺癌-脾细胞共培养模型建立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免疫代谢参与乳腺癌免疫逃逸体外模型初探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综述部分
    综述一 乳腺癌中西医防治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乳腺癌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肿瘤免疫动物模型构建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5)血清Cys-C、VEGF、CA153联合检测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乳腺癌生物标志物检测与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6)CircVAPA/miR-130a-5p调节轴对乳腺癌侵袭迁移的影响及紫草素干预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研究进展
    (一) 环状RNA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1.1 环状RNA的发展历史和生物起源
        1.2 环状RNA的生物学功能
        1.3 环状RNA与乳腺癌
        1.4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二) 紫草素抗肿瘤作用的临床及机制研究进展
        2.1 紫草素抗肿瘤作用的理论依据
        2.2 紫草素抗肿瘤的研究进展
        2.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CircVAP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组织标本
        2.2 细胞株
        2.3 材料
        2.4 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乳腺癌组织环状RNA-seq中差异表达的环状RNA
        3.2 环状RNA circVAPA在乳腺癌中的特性
        3.3 环状RNA circVAPA对乳腺癌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紫草素在体内外对乳腺癌发生发展的抑制作用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细胞株和实验动物来源
        2.2 材料
        2.3 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紫草素对人乳腺癌细胞的体外实验研究
        3.2 紫草素对人乳腺癌细胞的体内实验研究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CircVAPA/miR-130a-5p调节轴促进乳腺癌侵袭转移及紫草素的干预作用
    1.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组织标本
        2.2 细胞株
        2.3 材料
        2.4 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乳腺癌组织miRNA-seq中差异表达的miRNA
        3.2 环状RNA circVAPA靶向吸附miR-130a-5p
        3.3 环状RNA circVAPA可竞争性结合miR-130a-5p抑制其功能
        3.4 紫草素通过上调miR-130a-5p的表达恢复其对乳腺癌侵袭迁移的抑制功能
        3.5 环状RNA circVAPA对其亲本基因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7)甘草素增强三阴乳腺癌细胞对多柔比星敏感性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甘草素增强三阴型乳腺癌细胞对多柔比星敏感性的体外和体内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章 甘草素增强三阴乳腺癌细胞对多柔比星化疗敏感性的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成果及参与课题
致谢

(8)用于克服肿瘤耐药的纳米载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肿瘤耐药的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1.2.1 MDR机制的分类
        1.2.2 病人个体差异因素导致的MDR
        1.2.3 肿瘤相关因素导致的MDR
        1.2.4 病人个体差异与肿瘤相关因素联合作用导致MDR
        1.2.5 其他原因导致MDR
    1.3 纳米载药系统在克服肿瘤耐药上的优势和应用
        1.3.1 纳米载药系统增加药物在肿瘤部位的蓄积
        1.3.2 纳米载药系统降低药物在肿瘤细胞的外排
        1.3.3 纳米载药系统对肿瘤干细胞的杀伤作用
        1.3.4 纳米载药系统改善肿瘤微环境
        1.3.5 纳米载药系统的释药方式对肿瘤耐药的影响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本文的研究意义
        1.4.2 本文的研究内容
2 载药DOX@SUR纳米粒的制备与表征
    2.1 引言
    2.2 材料和仪器
        2.2.1 材料
        2.2.2 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SUR空白纳米粒制备
        2.3.2 DOX@SUR纳米粒制备
        2.3.3 DOX@SUR纳米粒载药量测定
        2.3.4 DOX@SUR纳米粒粒径、Zeta电位表征
        2.3.5 DOX@SUR纳米粒透射电镜(TEM)表征
        2.3.6 DOX@SUR纳米粒的体外释药行为研究
        2.3.7 DOX@SUR纳米粒的体外稳定性研究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DOX@SUR纳米粒制备
        2.4.2 DOX@SUR纳米粒表征
        2.4.3 DOX@SUR纳米粒的体外释药行为
        2.4.4 DOX@SUR纳米粒的体外稳定性
    2.5 本章小结
3 DOX@SUR纳米粒克服肿瘤耐药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和仪器
        3.2.1 材料
        3.2.2 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细胞培养方法
        3.3.2 DOX@SUR纳米粒的细胞摄取
        3.3.3 DOX@SUR纳米粒细胞毒性研究
        3.3.4 DOX@SUR纳米粒内吞方式研究
        3.3.5 DOX@SUR纳米粒在MCF-7/ADR细胞内滞留行为研究
        3.3.6 DOX@SUR纳米粒对MCF-7/ADR细胞P-gp表达的影响
        3.3.7 DOX@SUR纳米粒的胞内定位研究
        3.3.8 DOX@SUR纳米粒对MCF-7/ADR细胞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3.9 DOX@SUR纳米粒在荷瘤裸鼠体内的离体分布成像
        3.3.10 DOX@SUR纳米粒体内组织分布的定量检测
        3.3.11 DOX@SUR纳米粒的药效学评价
        3.3.12 统计学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DOX@SUR纳米粒对MCF-7和MCF-7/ADR的细胞毒性
        3.4.2 DOX@SUR纳米粒对细胞凋亡或增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4.3 DOX@SUR纳米粒的细胞摄取行为
        3.4.4 MCF-7/ADR细胞对DOX@SUR纳米粒的外排行为
        3.4.5 DOX@SUR纳米粒对MCF-7/ADR细胞P-gp表达的影响
        3.4.6 MCF-7/ADR细胞对DOX@SUR纳米粒内吞方式
        3.4.7 DOX@SUR纳米粒在MCF-7/ADR细胞中的胞内定位
        3.4.8 DOX在荷瘤裸鼠体内的分布
        3.4.9 DOX@SUR纳米粒在荷瘤鼠体内克服肿瘤耐药
        3.4.10 DOX@SUR纳米粒对MCF7/ADR荷瘤鼠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3.4.11 DOX@SUR纳米粒初步的生物安全性
    3.5 本章小结
4 pH和光热双重响应多功能纳米药物DOX@pPGNCs制备与表征
    4.1 引言
    4.2 材料和仪器
        4.2.1 材料
        4.2.2 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温敏聚合物pMEO2MAx-co-pOEGMA200-x(POEG)的合成
        4.3.2 POEG的 LCST确定
        4.3.3 POEG结构和分子量的确认
        4.3.4 GNCs的制备
        4.3.5 POEG和 pHLIP修饰的GNCS(pPGNCs)的制备
        4.3.6 DOX@pPGNCs的制备
        4.3.7 热重(TGA)分析
        4.3.8 材料粒径和Zeta电位的表征
        4.3.9 DOX@pPGNCs的形貌表征
        4.3.10 圆二色谱(CD)分析
        4.3.11 DOX@pPGNCs体外光热效率研究
        4.3.12 DOX@pPGNCs体外光热稳定性研究
        4.3.13 DOX@pPGNCs体外光控释药研究
    4.4 结果与讨论
        4.4.1 GNCs的制备
        4.4.2 温敏聚合物pMEO2MAx-co-pOEGMA200-x(POEG)的合成
        4.4.3 最适温敏聚合物POEG的确定
        4.4.4 pPGNCs的合成与表征
        4.4.5 pPGNCs的热重分析
        4.4.6 pPGNCs的温敏特性
        4.4.7 DOX@PGNCs和 DOX@pPGNCs的粒径、Zeta电位
        4.4.8 DOX@pPGNCs的光热效率
        4.4.9 DOX@pPGNCs的光控释药行为
    4.5 本章小结
5 DOX@pPGNCs的光热-化疗协同克服肿瘤耐药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和仪器
        5.2.1 材料
        5.2.2 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DOX@pPGNCs细胞摄取行为研究
        5.3.2 DOX@pPGNCs细胞毒性评价
        5.3.3 DOX@pPGNCs细胞内光控释药定量分析
        5.3.4 DOX@pPGNCs细胞光控释药定性分析
        5.3.5 荷MCF-7/ADR瘤裸鼠模型建立
        5.3.6 DOX@pPGNCs在荷MCF-7/ADR瘤裸鼠体内组织分布分析
        5.3.7 DOX@pPGNCs在肿瘤组织中穿透行为研究
        5.3.8 DOX@pPGNCs在荷瘤裸鼠体内光热效率分析
        5.3.9 DOX@pPGNCs对耐药肿瘤的抑瘤效果研究
        5.3.10 统计学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DOX@pPGNCs的肿瘤细胞靶向摄取
        5.4.2 DOX@pPGNCs的胞内光控释药行为
        5.4.3 DOX@pPGNCs对肿瘤细胞的毒性
        5.4.4 DOX@pPGNCs在荷瘤裸鼠体内分布
        5.4.5 DOX@pPGNCs的肿瘤深部穿透作用
        5.4.6 DOX@pPGNCs在荷瘤裸鼠体内光热效率
        5.4.7 DOX@pPGNCs在体内克服肿瘤耐药
        5.4.8 DOX@pPGNCs在荷瘤裸鼠体内生物安全性
    5.5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果
    6.2 创新之处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基于TCGA数据库乳腺癌IncRNA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材料和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英语术语(缩略语)对照
附录B 个人简历及已发表论文专利或专利申报等其他成果
附录C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10)4-羟基他莫昔芬对乳腺癌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及抑制乳腺癌进展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序言
    1.乳腺癌研究背景
    2.他莫昔芬研究背景
    3.CXCL8的研究背景
    4.总结
第一部分 CXCL8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第二部分 4-OH-TAM抑制MCF-7 乳腺癌细胞增殖及对其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第三部分 4-OH-TAM通过下调RPS14 基因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发表论文
附录
    附1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附2 基因芯片相关内容及数据分析补充内容
    附3 RNAi基因慢病毒载体构建和包装
致谢

四、生长抑素增强三苯氧胺抗乳腺癌作用的体外研究(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柴胡皂苷D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MDA-MB-231凋亡及自噬的影响[D]. 胥旸.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MTDH在HER2+乳腺癌中的表达与新辅助治疗疗效及预后关系的研究[D]. 王新乐.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3]龙贝逍遥散调控miR-145/c-Myc/TP53信号通路抗乳腺癌机制研究[D]. 吕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疏肝凉血方调控免疫代谢抗乳腺癌的药理机制研究[D]. 刘金玉.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5]血清Cys-C、VEGF、CA153联合检测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D]. 李文红.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6]CircVAPA/miR-130a-5p调节轴对乳腺癌侵袭迁移的影响及紫草素干预作用的研究[D]. 周思颖.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甘草素增强三阴乳腺癌细胞对多柔比星敏感性及机制研究[D]. 雷姗姗.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 [8]用于克服肿瘤耐药的纳米载药系统研究[D]. 黄文晶.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9]基于TCGA数据库乳腺癌IncRNA的分析研究[D]. 刘孟雨. 蚌埠医学院, 2019(01)
  • [10]4-羟基他莫昔芬对乳腺癌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及抑制乳腺癌进展的机制研究[D]. 方琦. 苏州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生长抑素增强他莫昔芬抗乳腺癌作用的体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