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糖尿病皮损的观察与预防

老年糖尿病皮损的观察与预防

一、老年糖尿病皮肤病变的观察及预防(论文文献综述)

许海灼[1](2021)在《不同骨量2型糖尿病痰湿证患者的骨转换与糖、脂代谢指标相关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不同骨量2型糖尿病(T2DM)痰湿证患者的空腹血糖(FBG)、空腹C肽(FCP)、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碱性磷酸酶(ALP)和骨转换指标(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OC)、I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INP)),分析痰湿证T2DM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糖脂代谢、骨代谢与骨密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集110例符合T2DM痰湿证诊断标准的患者,使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DEXA)测定骨密度(BMD),根据T值结果将T≥-1.0SD的患者纳入骨量正常组(n=36),T值在-1.0SD~-2.5SD的患者纳入骨量减少组(n=37),T≤-2.5SD的患者纳入骨质疏松组(n=37)。分别采集三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糖尿病并发症);测定糖代谢指标(FPG、FCP、HbA1c),脂代谢指标(TC、TG、LDL、HDL),ALP和骨转换指标(BALP、OC、PINP)。分析不同骨量T2DM痰湿证患者上述指标的组间差异和T2DM痰湿证患者糖脂代谢指标、骨代谢指标与骨密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110例T2DM痰湿证患者,其中骨量正常组36例,骨量减少组37例,骨质疏松组37例,三组性别、年龄、病程、糖尿病并发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三组FPG、FCP、HbA1c比较,骨质疏松组的HbA1c高于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少组,骨量正常组与骨量减少组HbA1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间FBG、FCP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三组TC、TG、LDL、HDL比较,骨质疏松组的TG显着高于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TG高于骨量正常组,骨质疏松组TG高于骨量减少组,但两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三组间TC、LDL、HDL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三组间ALP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三组间腰椎L1-L4BMD、股骨颈BMD比较。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骨量正常组。三组间OC比较,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骨量正常组。三组间PINP比较,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骨量正常组。2.相关性分析:L1-L4 BMD、股骨颈BMD与FCP呈正相关关系。L1-L4 BMD、股骨颈BMD与HbA1c呈负相关关系。L1-L4 BMD、股骨颈BMD与FBG无相关关系。L1-L4 BMD、股骨颈BMD与TG呈负相关关系。L1-L4 BMD、股骨颈BMD与TC、LDL、HDL无相关关系。L1-L4 BMD、股骨颈BMD与ALP无明显相关关系。L1-L4 BMD、股骨颈BMD与OC、PINP呈负相关关系。结论:1.T2DM痰湿证患者骨密度与FCP、HbA1c、TG、OC、PINP存在相关性。2.FCP降低,HbA1c、TG升高的T2DM痰湿证患者骨量流失更严重。3.T2DM痰湿证患者发生骨质疏松会出现OC、PINP的升高。

蒲诗函[2](2021)在《2型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数量位居世界第一,皮肤瘙痒症是糖尿病的常见皮肤并发症之一,发病隐匿,病程较长,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治疗存在多变性,虽然不直接威胁生命,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目前国内外关于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候学特点研究较少,为进一步加强临床预防及治疗,值得深入研究。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和中医证候学特点,以及瘙痒程度与血糖、血脂及其他合并症的相关性研究,揭示2型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的中医证型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防治及药物研发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型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患者101例,严格执行纳入标准对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探讨中医证型分布,以及血糖、血脂、BMI、性别、年龄、合并症等与中医证型及皮肤瘙痒程度的相关性。结果:(1)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患者中,性别分布以男性居多,占比66.34%,年龄以60-69岁的患者居多,占比43.88%;瘙痒程度以中度居多,占比62.4%;中医证型分布以湿热困脾证居多,占比49.5%;病程分布以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的患者居多,占比75.2%;发病部位出现频次最多的为下肢,皮损形态以干燥和脱屑为最常见表现。(2)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中医证型分布在年龄上的比较有差异(P<0.05),随着年龄增长,中医证型分布呈现阴虚热盛证、湿热困脾证、血瘀阻络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中医证型分布在病程和体重指数上的比较无差异(P>0.05);各中医证型的瘙痒程度存在显着差别(P<0.05),各证型瘙痒评分表现为气阴两虚证>湿热困脾证>阴虚热盛证>血瘀阻络证>阴阳两虚证;各中医证型在TG、HDL-C、EO#上存在显着差别(P<0.05)。(3)瘙痒程度的相关因素分析提示:糖尿病病程、降糖方案(是否注射胰岛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是影响瘙痒程度的因素(P<0.05),其中糖尿病病程、降糖方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空腹血糖、甘油三酯与皮肤瘙痒程度呈正相关。结论:(1)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好发于病程超过10年的老年男性,多呈中度瘙痒,瘙痒好发于下肢,皮损常见干燥和脱屑。(2)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临床常见湿热困脾和气阴两虚证,各中医证型在瘙痒程度、TG、HDL-C、EO#上存在显着差别。(3)糖尿病病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是影响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患者瘙痒程度的因素,其中糖尿病病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空腹血糖、甘油三酯与皮肤瘙痒程度呈正相关,即糖尿病患者合并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病程越长,空腹血糖及甘油三酯控制不佳,其瘙痒程度越重。

赵泽阳[3](2021)在《2型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相关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搜集关于T2DM合并皮肤瘙痒的临床病例资料,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得出T2DM合并皮肤瘙痒的相关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型特点,从而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借鉴。资料与方法:选取2019年1月一2021年4月期间曾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的病例资料。依据病例资料是否有皮肤瘙痒症状分为T2DM组和T2DM合并皮肤瘙痒两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BMI、饮酒史、吸烟史、随机血糖、Hb A1c、心电图、心脑血管疾病史、高血压遗传史、冠心病遗传史、Ca、P、EOS、BASO、Hb、LYMPH、TG、TC、LDL-C,HDL-C、UA、e GFR、MALB/Ucr、m Alb、糖尿病并发症、中医证型类型情况。结果:1两组数据比较,年龄、病程、Hb Alc、随机血糖、Ca、合并颈动脉硬化症(斑块形成)、合并双下肢动脉硬化症(斑块形成)在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随机血糖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P=0.048<0.05;合并颈动脉硬化症(斑块形成)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P=0.028<0.05。3 36例T2DM合并皮肤瘙痒患者并发症或者合并症出现频率由多至少顺次为颈动脉硬化症(29例)>双下肢动脉硬化症(斑块形成)(25例)>高血压(18例)>DPN(13例)>冠心病(12例)>DN(10例)>DR(4例)。4 36例T2DM合并皮肤瘙痒患者中医证型例数由多至少顺次为气阴两虚兼血瘀证(16例)>湿热困脾兼血瘀证(10例)>阴虚火旺证(5例)>肝郁气滞证(2例)>脾肾两虚证=脾虚气滞证=热入血分证均为1例。5 36例T2DM合并皮肤瘙痒患者病机要素中虚证有脾气虚(18例,占50%)、阴虚(21例,占58.3%)、肾虚(1例,占2.7%);实证有血瘀(26例,占72.2%)、湿热(10例,占27.8%)、血热(6例,占16.7%)、气滞(3例,8.3%)。6 36例T2DM合并皮肤瘙痒患者中药频数>1的57味中药聚类分析结果分四类:气阴两虚兼血瘀证(465次,52.9%)、湿热内蕴证(153次,32.9%)、阴虚证(37,8.0%)、脾虚血热(29次,6.2%)。7 36例T2DM合并皮肤瘙痒患者用药结果为补虚药(136,26.8%)、活血化瘀药(97,19.1%)、清热药(91,18%)、化湿药(31,6.1%)、化痰止咳平喘药(38,7.5%)、消食药(29,5.7%)、利水渗湿药(28,5.4%)、理气药(16,3.2%)、解表药(16,3.2%)、收涩药(15,3.0%)、止血药(3,0.6%)、安神药(3,0.6%)、祛风湿药(2,0.4%)、攻下药(1,0.2%)、平肝息风药药(1,0.2%)。8中医证型数据分析结果示:单因素ANOVA检验中多重比较(LSD)显示气阴两虚兼血瘀证与湿热困脾兼血瘀证间BMI存在差异(P=0.048<0.05)。结论:1 T2DM合并皮肤瘙痒的发生与年龄、病程、随机血糖、Hb A1c、Ca、合并颈动脉硬化症(斑块形成)、合并双下肢动脉硬化症(斑块形成)有关,且随机血糖、合并颈动脉硬化症(斑块形成)是T2DM合并皮肤瘙痒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2 T2DM合并颈动脉硬化症(斑块形成)并发症患者更易出现皮肤瘙痒症。3气阴两虚兼血瘀证是T2DM合并皮肤瘙痒的主要证型。4 T2DM合并皮肤瘙痒患者病机要素以脾气虚、阴虚、血瘀为主。5 T2DM合并皮肤瘙痒患者用药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为主。在治疗上,符合石岩导师治疗T2DM健脾益气、养阴活血的思想。6 T2DM合并皮肤瘙痒患者中湿热困脾兼血瘀证患者BMI高于气阴两虚兼血瘀证患者。

曾慧娟[4](2021)在《昆明市主城区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慢性肾脏病调查研究》文中认为[目 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Non-communicable chronic Diseases)是 2 1 世纪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其中慢性肾脏病(CKD,chronic kidney disease)因为起病隐匿并发症严重,医疗资源消耗巨大,患者生存质量低,对家庭、社会、国家影响严重,CKD同样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挑战。CKD患病率高,在中国CKD患病率达10.8%,特别在CKD早期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识别及管理。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导下,强调基层预防疾病为重点,目前暂缺云南省CKD的公共卫生流行病学等相关调查,结合目前昆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已有的高血压、糖尿病慢性病管理基础,本研究将CKD在临床医学及预防医学中融合起研究,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公共卫生角度按健康生态学模型理论,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居民进行CKD的四部分系列调查研究,发现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CKD的影响因素及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建立社区CKD诊断模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CKD提供早期诊断及防治提供策略和理论依据。本研究旨在:1.探索CKD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管理的可及性,基于健康生态模型理论,采用多维多层次健康相关调查方法,探讨云南省昆明市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中CKD影响因素等。2.基于目前已有国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病管理基础,对CKD高危人群(糖尿病和高血压人群),进行CKD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发现CKD高危人群的流行病学特点,为高危人群中CKD防控提供理论支持。3.考虑个体基因层面,对筛查出CKD患者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实验研究调查,发现云南省昆明市社区居民CKD易感基因,提供精准的实验室诊断依据。4.探索构建适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方便实用的CKD早期诊断模型,为社区CKD早期防治提供实用工具。5.提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CKD相关政策建议及管理策略。[方法]首先,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对社区全部居民,采用宏观问卷调查及体格检查调查昆明市主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关于CKD的基本情况,掌握居民关于CKD危险因素、知晓情况、社区卫生服务利用评价及居民健康素养情况调查。其次,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管理的慢性病人群(高血压和及糖尿病患者)进行CKD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采用问卷、体格检查、血清实验学检测、尿常规分析、尿早期肾损伤(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得出这两类CKD高危人群中CKD流行情况。再次,针对个体先天特质,对CKD易感基因PVT1基因进行检测5个SNP基因位点多态性分析,为CKD诊断提供分子生物学证据。基于前三部分数据,采用机器学习建立四种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CKD风险评估预测模型,发现13个指标对模型建立起主要作用。并建立社区CKD诊断模型,对社区居民实现早期诊断CKD,为CKD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最后,总结四部分研究结果,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CKD提出建议及策略。[结果]第一部分,发现社区居民中对CKD管理需求度高,社区居民中CKD危险因素存在并在慢病人群突显,居民CKD知晓率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居民对CKD的供需矛盾不平衡,居民个人健康素养意识强,但实际居民健康效能评价低,特别需要关注慢性病CKD高危人群(高血压、糖尿病人群),慢性病人群对社区CKD管理的需求更高。第二部分,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高血压糖尿病人群中CKD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高血压糖尿病人群中CKD总患病率为42.6%。高尿酸、男性、肥胖是CKD危险因素。采用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白蛋白尿异常阳性率高达37.0%。分别采用中国人改良MDRD公式、2009 CKD-EPI公式、2012 CKD-EPI胱氨酸抑制素C公式计算eGFR下降率不同,其中2012CKD-EPI胱氨酸抑制素C公式估算eGFR下降阳性率最高(13.4%),用中国人改良MDRD公式估算eGFR下降阳性率最低(4.8%)。通过采用患者积极度量表(PAM13)分析不同分组的慢性病人群,发现不同分组对疾病积极度有统计学差异,需要社区医护及患者提高对慢性病的积极度。第三部分,在昆明市主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中,采用PCR-RFLP 进行 PVT1 基因 5 个 SNP 位点(rs1499368、rs1121947/rs2608030、rs11993333、rs2720659、rs2720660)多态性研究,基因 PVT1rs11993333 及rs2720659多态性在CKD组及非CKD组间有统计学差异,rs11993333基因型TC及TT基因和rs2720659基因型AG及GG在CKD组人群中高表达,其可能为CKD诊断预测的因素之一,并且建议采用PCR-RFLP对社区CKD高危人群进行PVT1基因进行SNP多态性检测,在早期筛查、疾病随访观察及并发症监测中作为影响因素分析。第四部分,基于前三部分调查数据,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CKD风险评估预测模型,发现13个指标对模型建立起主要作用,纳入并建立SVM、RF、Naive Bayes和ANN建立CKD预测模型,比较四种模型各项性能,提出最佳社区CKD诊断ANN模型。最后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实用方便的CKD诊断预测模型,最后提出社区筛查、管理CKD的策略及建议,为社区CKD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 论]基于昆明市主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有的条件及资源,对社区中不同风险居民进行CKD防控非常有必要。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CKD管理,做好CKD基层预防。需要在社区慢性病人群(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开展早期CKD筛查,并对该类人群进行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可以提高医护对CKD早期筛查的意识,给予社区管理的慢性病患者更多CKD早期防治干预。建立并实现为社区医护方便实用的社区CKD早期诊断模型,提高社区居民对CKD认识、早期发现CKD患者,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的CKD管理提供三级预防管理理论依据和策略。本研究创新性:本研究为云南省昆明市首个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CKD调查,研究按健康生态学模型理论,从个体先天特质、个体行为、家庭、社区及生活环境、社会经济卫生政策,包括健康因素的整个多维多层次内容,融合预防医学及临床医学,从公共卫生角度调查出发,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CKD与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防控结合,从全社区普通居民到CKD高危人群,再到筛查出CKD人群基因多态性分析,调查方法全面包括:宏观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血清生化检测及尿液检测、肾损伤早期标志物检测、基因多态性分子检测,弥补了既往单个层面的研究,最后构建出社区CKD早期诊断模型,为社区早期诊断评估CKD提供实用工具。

姜虹[5](2021)在《加强皮肤护理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加强皮肤护理的意义。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法将我院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26例糖尿病患者分为对比组(63例,实施常规护理)和病例组(63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皮肤护理),分析两组患者皮肤护理知识得分、皮肤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结果评价两组患者皮肤护理知识得分:病例组患者皮肤护理知识得分(92.11±6.40)分,对比组患者皮肤护理知识得分(80.73±5.97)分,组间对比结果显示,病例组患者皮肤护理知识得分较对比组更高(t=10.320,P=0.001),差异有意义(P <0.05)。评价两组患者皮肤并发症发生情况:病例组患者中有2例发生皮肤瘙痒,1例发生水疱病,1例发生化脓性感染,未发生糖尿病足,皮肤并发症发生率为6.35%(4/63);对比组患者中有10例发生皮肤瘙痒,5例发生水疱病,3例发生化脓性感染,4例发生糖尿病足,皮肤并发症发生率为34.92%(22/63),组间对比结果显示,病例组患者皮肤并发症发生率较对比组更低(χ2=24.921,P=0.001),差异有意义(P <0.05)。评价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病例组患者中有31例非常满意,27例一般满意,5例非常不满意,护理满意度为92.06%(58/63);对比组患者中有20例非常满意,18例一般满意,25例非常不满意,护理满意度为60.32%(38/63),组间对比结果显示,病例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较对比组更高(χ2=27.767,P=0.001),差异有意义(P <0.05)。结论加强皮肤护理可以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认知度与满意度,预防皮肤瘙痒、水疱病、化脓性感染、糖尿病足等皮肤并发症发生。

谭亚兰[6](2020)在《成人湿疹住院患者与代谢性疾病的临床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成人湿疹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合并代谢性疾病的临床特征,总结相关规律,为探讨成人湿疹与代谢性疾病的相关性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地分析武汉协和医院皮肤性病科在2016年1月2019年9月期间收治的494例成人湿疹住院病例。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身高、体重、血压、诱因、临床表现、病程、过敏史、既往史、实验室检测指标、治疗和住院天数等临床信息,设计Excel工作表,使用IBM SPSS 23.0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结果1、494例成人湿疹患者中,代谢性疾病的患病率约为59.31%,合并1、2、3、4、5种疾病分别占33.20%、18.02%、5.67%、1.62%、0.61%。2、合并高血糖的湿疹患者与未合并者在年龄、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三个方面存在显着差异,且年龄>45岁、ESR≥15 mm/h、CRP≥8 mg/L与湿疹合并高血糖存在独立关联(均P<0.05)。3、与未合并高血压的湿疹患者相比,合并者中年龄>45岁、男性、皮损呈慢性、泛发、住院天数>8天及乳酸脱氢酶(LDH)升高的比例更高。其中年龄>45岁、皮损泛发与湿疹合并高血压存在独立关联(均P<0.05)。4、年龄和体重指数(BMI)在湿疹合并血脂异常组、湿疹未合并血脂异常组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性别、住院天数、皮损特点、病程、诱因、过敏史、Ig E、EOS%等指标在两组间无显着差异(均P>0.05)。5、与未合并超重或肥胖的湿疹患者相比,合并者在发病年龄、性别、住院天数、皮损特点、病程、诱因、过敏史、Ig E、EOS%等方面无显着性差异(均P>0.05)。6、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湿疹患者中男性比例显着大于未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湿疹患者(P<0.05),两组在发病年龄、住院天数、皮损特点、病程、诱因、过敏史、Ig E、EOS%等方面无显着性差异(均P>0.05)。结论成人湿疹住院患者中,代谢性疾病的患病率较高,所患代谢性疾病的种类越多,其患病率越低。高血糖、高血压与湿疹有一定的临床相关性,高血糖可能加重湿疹的炎症反应,高血压可能与湿疹的慢性泛发相关。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与湿疹无显着相关性,而肥胖与血脂异常的相关性仍需大样本多中心研究来予以阐明。代谢性疾病可能参与湿疹的发生发展,皮肤科医师应重视湿疹与代谢性疾病的关系,对此类患者应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

周杨林[7](2020)在《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的数据挖掘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不良事件数据为基础,建立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不良事件数据库,对不良事件数据进行挖掘,发现新风险信号,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促进临床对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研究方法:获取并解析包含有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不良事件的原始数据,进行数据清洗、规范药品名称和数据集成等处理,建立用于风险信号数据挖掘研究的数据库。定义“重要不良事件”和“特殊不良事件”,使用不相称性分析中的报告比值比法对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重要不良事件”、“特殊不良事件”和药品说明书中的“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将说明书中没有记载的“特殊不良事件”作为新的风险信号。研究结果:通过对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不良事件数据库的进行数据挖掘,发现对于重要器官,氟康唑有重要风险信号75个,伊曲康唑有重要风险信号30个,伏立康唑有重要风险信号79个,泊沙康唑有重要风险信号33个。将说明书中已经记载的不良事件与数据挖掘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氟康唑有13个阳性信号,伊曲康唑有14个阳性信号,伏立康唑有38个阳性信号,泊沙康唑有13个阳性信号,4种三唑类抗真菌药物说明书中不良事件是风险信号的占各自记载总不良事件的百分比分别为20.97%、16.28%、25.33%、15.67%。对于特殊不良事件,研究最终发现氟康唑6个新风险信号,伊曲康唑2个新风险信号,伏立康唑8个新风险信号,泊沙康唑11个新风险信号,这些新风险信号均未在现有说明书中记录。研究结论:通过对药品不良事件的数据挖掘,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和泊沙康唑四种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在心脏、血液、胃肠、肝脏和肾脏等重要器官或系统中均存在较多的风险信号;部分特殊不良事件风险信号未被记录在药品说明书中,为新的药品风险信号,对这些新的风险信号需要加强监测。临床在使用三唑类药物进行抗真菌治疗时,需要做好药用药评估以降低药物不良事件的风险。

潘宗妃[8](2020)在《六一散合参苓白术散治疗糖尿病合并湿疹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六一散合参苓白术散治疗糖尿病合并湿疹的临床疗效,旨在为中医药治疗该病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本研究将纳入的74例糖尿病合并湿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8例,试验组36例。两组在生活方式干预和降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分别予对照组氯雷他定片口服,试验组六一散外敷配合参苓白术散内服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湿疹面积和严重度指数(eczema area and severity index,EASI)评分、瘙痒评分、糖化血清蛋白(GSP)、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中医证候积分,治疗1周EASI评分、瘙痒评分、FPG、2hPG、中医证候积分以及治疗2周EASI评分、瘙痒评分、GSP、FPG、2hPG、中医证候积分,对比治疗前后相关指标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EASI评分:六一散合参苓白术散、氯雷他定片均能有效降低糖尿病合并湿疹患者的EASI评分(P<0.05)。相比之下,氯雷他定片组EASI评分下降幅度更大,EASI评分改善总有效率更高。治疗1周的EASI评分变化存在组间显着差异(P<0.05),但治疗2周的EASI评分变化及治疗1周、治疗2周两组间EASI评分疗效等级均无组间显着差异(P>0.05)。2.瘙痒评分:氯雷他定片治疗1周、治疗2周均能显着降低瘙痒评分(P<0.05),六一散合参苓白术散治疗1周尚不能显着降低瘙痒评分(P>0.05),但治疗2周可显着降低瘙痒评分(P<0.05)。治疗1周、治疗2周瘙痒评分变化均无显着组间差异(P>0.05)。3.FPG:六一散合参苓白术散对FPG无显着影响(P>0.05),氯雷他定片治疗1周后能显着升高患者FPG(P<0.05),但治疗2周后对FPG无显着影响(P>0.05)。两组间FPG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2hPG:六一散合参苓白术散、氯雷他定片均对2hPG无显着影响(P>0.05),组间治疗前后2hPG变化亦无显着差异(P>0.05)。5.GSP:六一散合参苓白术散可显着降低患者GSP(P<0.05),而氯雷他定片对GSP无显着影响(P>0.05)。两组间GSP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中医证候积分:六一散合参苓白术散与氯雷他定片均能有效降低糖尿病合并湿疹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P<0.05),但六一散合参苓白术散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显着优于氯雷他定片(P<0.05),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氯雷他定片(P<0.05)。结论:六一散合参苓白术散能有效改善糖尿病合并湿疹患者EASI评分、瘙痒评分、GSP、中医证候积分,有利于糖尿病合并湿疹患者血糖、湿疹皮损情况和临床症状的控制。

孟彩萍[9](2019)在《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改善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临床护理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在改善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患者瘙痒症状、舒适度、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等方面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1月期间上海市两所三甲中医医院内分泌科糖尿病皮肤瘙痒症住院患者共187例,采用分层随机分组的方法,按照年龄因素分为3个年龄层,每个年龄层内随机分为3个干预组。最终纳入中药熏蒸组共60例、耳穴贴压组共64例、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组共63例。中药熏蒸组给予常规护理+中药熏蒸,耳穴贴压组给予常规护理+耳穴贴压,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组给予常规护理+中药熏蒸+耳穴贴压,共干预7天。评价三组患者干预后Duo氏瘙痒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舒适度、中医护理操作依从性、满意度及护理服务满意度的变化。脱落病例采用意向性分析,主要结局指标选择全分析集(Full analysis set,FAS)分析,Duo氏瘙痒评分(Modified Duo’s VAG Scale,Duo’s VAG),次要结局指标选择符合方案集(Per Protocol set,PPS)分析,包括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量表(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General comfort questionnaire,GCQ)、中医护理操作依从性和满意度评价及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ewcastle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scales,NSNS)。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Wilcoxon双侧检验),组间比较应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LSD和SNK法。结果1.三组患者一般资料组间均衡性检验,三组患者在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年龄、身高、体重、BMI、既往病史、过敏史、皮肤瘙痒部位、发病季节、糖尿病病程、皮肤瘙痒病程、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aemoglobin A1C,Hb A1c)、手指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及餐后2小时血糖(2-hour 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2h PG)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主要结局指标:干预后三组患者组间比较,在各年龄层三组患者在Duo’s VAG总分差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对不同年龄段糖尿病瘙痒患者瘙痒症状均有改善作用;不同干预组中三个年龄层患者的瘙痒总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和年龄之间无交互作用(P>0.05)。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组效果优于中药熏蒸组和耳穴贴压组,中药熏蒸组优于耳穴贴压组。在改善瘙痒对睡眠的干扰方面,71~80岁年龄段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效果更佳。3.次要结局指标(1)DLQI:比较各年龄层三组患者DLQI评分差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中药熏蒸和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在提高糖尿病皮肤瘙痒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效果均优于耳穴贴压。(2)GCQ:分别在50~60岁、71~80岁两个年龄段三组患者干预后舒适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在糖尿病皮肤瘙痒患者的舒适度方面效果均优于中药熏蒸和耳穴贴压。(3)中医护理操作依从性、满意度:比较三组之间依从性、满意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三组患者依从率:中药熏蒸与耳穴贴压均高于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三组患者满意率: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高于中药熏蒸与耳穴贴压。(4)NSNS:各年龄层三组患者干预后护理服务满意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项护理操作联合进行对整体护理服务满意度无影响。结论1.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护理技术可以改善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患者的瘙痒症状,在改善瘙痒程度、部位、频率及对睡眠的影响方面均有良好的效果,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较好的舒适度;2.该方法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干预期间未出现不良事件,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陈贝贝[10](2019)在《2型糖尿病合并寻常型银屑病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及中医证候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研究2型糖尿病合并寻常型银屑病(TS)的相关影响因素以及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探讨2型糖尿病(T2DM)病人发生寻常型银屑病的相关影响因素及TS的常见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为临床医师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132例,根据是否合并寻常型银屑病,分为TS组和T2DM组。TS组66例,T2DM组66例。(1)基本资料收集:由专人收集纳入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住院天数、住院次数、糖尿病病程、询问并记录吸烟史、饮酒史、降糖方案、糖尿病家族史,测量身高、体重,计算并记录身体质量指数(BMI)(BMI=体重(kg)/身高(m)2),记录患者入院时的空腹血糖(FPG)、糖化血清白蛋白(GS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脂蛋白(a)、尿酸(UA)和银屑病皮损面积与严重程度(PASI)评分。(2)中医证候的采集:由专人根据附表2采集研究对象的主要中医症状、舌、脉以及局部皮损情况,进行中医证候量化评分,并由两位及以上中医科副主任或主任医师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所有结果采用SPSS25.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TS组FPG高于T2DM组,经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线性相关和简单线性回归分析,FPG与PASI评分具有相关性(P<0.05)。2.TS组糖化血清白蛋白(GSP)较T2DM组显着升高,经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线性相关和简单线性回归分析,GSP与PASI评分具有相关性(P<0.05)。3.TS组血清LDL-C水平较T2DM组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血清HDL-C、TC、TG、脂蛋白(a)、UA在两组间的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LDL-C、HDL-C、TC、TG、脂蛋白(a)、UA与PASI评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4.TS组的BMI较T2DM组增高,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5.TS组吸烟量明显大于T2DM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6.住院天数、年龄、饮酒在TS组与T2DM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7.TS组男性较T2DM组多,性别在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8.TS组的证候出现频率最高的为气阴两虚挟瘀型,其次为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挟湿热型、气阴两虚挟热毒型、气阴两虚型、肝肾阴虚型。两组相比,其中气阴两虚挟瘀型、气阴两虚挟热毒型、气阴两虚型在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S组的气阴两虚挟瘀型和气阴两虚挟热毒型出现频率较T2DM组多,T2DM组气阴两虚型出现频率较TS组多。结论:1.性别、BMI、吸烟剂量、FPG、LDL-C是TS发病的影响因素,年龄、住院天数、HDL-C、TC、TG、脂蛋白(a)、UA与TS的发病无明显关联。2.FPG、GSP与PASI评分具有明显关联。3.TS组与T2DM组相比,其中医证候以气阴两虚挟瘀型和阴虚热盛型常见,其次为气阴两虚挟湿热型、气阴两虚挟热毒型、气阴两虚型、肝肾阴虚型。

二、老年糖尿病皮肤病变的观察及预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糖尿病皮肤病变的观察及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骨量2型糖尿病痰湿证患者的骨转换与糖、脂代谢指标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与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不同骨量分组
        2.2 一般情况收集
        2.3 糖代谢指标收集
        2.4 脂代谢指标收集
        2.5 碱性磷酸酶收集
        2.6 骨代谢指标收集
        2.7 骨密度测定
    3 统计学方法
结果与分析
    1 不同骨量间数据分析
        1.1 不同骨量间一般资料、并发症比较
        1.2 不同骨量间FBG、FCP、HbA1c比较
        1.3 不同骨量间TC、TG、LDL、HDL比较
        1.4 不同骨量间ALP比较
        1.5 不同骨量间OC、PINP比较
    2 L1-L4 BMD,股骨颈BMD与糖脂代谢指标、骨转换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1 L1-L4 BMD,股骨颈BMD与 FBG、FCP、HbA1c的相关性分析
        2.2 L1-L4 BMD,股骨颈BMD与 TC、TG、LDL、HDL的相关性分析
        2.3 L1-L4 BMD,股骨颈BMD与 ALP的相关性分析
        2.4 L1-L4 BMD,股骨颈BMD与 OC、PINP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痰湿对T2DM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
    2 糖、脂代谢对T2DM合并OP的影响
    3 痰湿对T2DM合并OP的影响
    4 骨转换指标在T2DM合并OP中的作用
    5 实验过程相关细节的讨论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病例报告表(CRF)
附录B 知情同意书
附录C 福州市第二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表
文献综述 2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中西医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2型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的西医研究现状
        1.1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的流行病学研究
        1.2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的发病机制研究
        1.3 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的治疗
        1.4 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治疗的新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祖国医学对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的认识
        2.1 糖尿病与皮肤瘙痒症中医源流
        2.2 糖尿病与皮肤瘙痒症病因病机
        2.3 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的中医药治疗近况
        2.4 导师对糖尿病引起皮肤瘙痒的认识及治疗特色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资料采集
        2.2 质量控制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不同中医证型在各项指标上的统计分析
        3.3 不同瘙痒程度在各项指标上的差异性分析
        3.4 影响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患者瘙痒程度的相关因素分析
    4 讨论
        4.1 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一般资料分析
        4.2 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中医证型分析
        4.3 不同瘙痒程度在各项指标上的比较
        4.4 影响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瘙痒程度的相关因素分析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2.1 不足
        2.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2型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相关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2型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古今文献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4)昆明市主城区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慢性肾脏病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背景
        1. 慢性肾脏病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2. 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现状
        3. 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慢性病管理
        4. 健康生态学模型及我国慢病防控
        5. 研究基础及重要性
    研究目的及框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框架
第一部分 社区居民中CKD宏观基本情况调查——CKD危险因素、知晓情况、社区卫生服务利用评价及居民健康素养情况调查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样本量估算
        3. 研究地点选取
        4. 抽样框架
        5. 诊断标准
        6. 调查研究方法
        7. 统计方法
    结果
        1. 人口学特征描述
        2. 居民个人健康体检情况
        3. 居民CKD危险因素分析
        4. 居民对CKD知晓情况分析
        5. 居民健康素养评价
        6.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PCAT评价
        7. 社区居民关于慢性肾脏病在社区管理意愿调查
    讨论
        1. 昆明市主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查居民基本情况
        2. 昆明市主城区居民CKD危险因素
        3. 昆明市社区居民CKD知晓率
        4. 昆明市社区居民健康相关生命质量评分
        5. 社区CKD管理可行性分析
    结论
第二部分 高危人群CKD筛查——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中CKD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样本量估算
        3. 诊断标准
        4. 研究方法
        5. 统计方法
    结果
        1. 人口学特征描述
        2. 社区不同慢性病人群实验室检测结果
        3. 社区慢性病人群CKD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4. 慢性病人群慢性病控制情况问卷调查
        5. 社区慢性病人群其他慢性病调查情况
        6. 社区居民家庭支持调查及疾病指导需求调查
        7. 慢性病患者积极度量表调查
    讨论
        1. 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中CKD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2. 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慢病控制调查分析
    结论
第三部分 CKD患者基因多态性研究——PVT1基因5个位点实验研究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样本量估算
        3. 实验研究方法
        4. 数据分析
    结果
        1. PVT1 5中SNPs实验图谱
        2. 调查对象人口学资料
        3. 基因型Hard-Weinbery平衡检验
        4. PVT1 5个SNPs基因型在所有组间分布比较
        5. PVT1 5个SNPs基因型在CKD和非CKD组间分布比较
    讨论
    结论
第四部分 建立CKD早期诊断预测模型——基于前期数据采用机器学习建模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和相关资料
        2. 统计学方法
        3. 社区慢性肾脏病预测模型的建立
    结果
        1. Logistic回归建立CKD风险评估系统
        2. SVM模型预测结果
        3. RF模型预测结果
        4. Naive Bayes模型预测结果
        5. ANN模型预测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总结
    1. 本研究的意义
    2. 本研究创新性
    3. 本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4. 政策建议
        4.1 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预防为主、做好基层CKD防控
        4.2 结合社区慢病管理基础,针对高危人群重点防控CKD
        4.3 基于社区,建立CKD三级防控
        4.4 基于本研究结果,具体建议和措施
参考文献
附录1 CKD调查普通居民用表
附录2 CKD调查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用表
综述 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加强皮肤护理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护理方法
    1.3 研究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皮肤护理知识得分评价
    2.2 两组患者皮肤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价
3 讨论

(6)成人湿疹住院患者与代谢性疾病的临床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临床表现
    3.3 实验室检测项目
    3.4 湿疹与代谢性疾病的临床相关性分析
        3.4.1 湿疹与高血糖的临床相关性分析
        3.4.2 湿疹与高血压的临床相关性分析
        3.4.3 湿疹与血脂异常的临床相关性分析
        3.4.4 湿疹与肥胖的临床相关性分析
        3.4.5 湿疹与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相关性分析
讨论
    4.1 一般资料
    4.2 临床表现
    4.3 过敏史及实验室检测指标
    4.4 湿疹合并代谢性疾病
        4.4.1 湿疹与高血糖
        4.4.2 湿疹与高血压
        4.4.3 湿疹与血脂异常
        4.4.4 湿疹与肥胖
        4.4.5 湿疹与高尿酸血症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湿疹合并代谢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活动
致谢

(7)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的数据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1.1 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品不良事件的区别
        1.1.2 药品不良事件研究的历史背景
        1.1.3 国内外药品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情况
        1.1.4 药品风险信号的概念和内容
        1.1.5 药品风险信号的研究方法
    1.2 国内外药品风险信号数据挖掘文献研究
        1.2.1 数据挖掘工作的早期探索
        1.2.2 医疗大数据的数据挖掘阶段
        1.2.3 数据挖掘未来发展方向
    1.3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不良事件监测
        1.3.1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研究的基本情况
        1.3.2 选择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1.4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数据挖掘研究内容
        1.4.1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挖掘数据库建立与研究
        1.4.2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数据挖掘研究
        1.4.3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数据挖掘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挖掘数据库建立与研究
    2.1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数据的来源与获取
        2.1.1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数据的来源
        2.1.2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数据的获取
    2.2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原始数据分析与提取
        2.2.1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原始数据条目分析
        2.2.2 提取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原始数据中变量并备份
    2.3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数据的清洗
        2.3.1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数据中重复报告的处理
        2.3.2 对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数据中核心变量缺失的处理
        2.3.3 对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数据中缺失值处理
        2.3.4 对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数据中异常值处理
        2.3.5 研究数据中ISR编码不同但报告内容相同或相近数据处理
    2.4 四种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药名信息收集和处理
        2.4.1 常用药名信息的处理方式
        2.4.2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药名信息
        2.4.3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药名信息处理
    2.5 处理后的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数据集成
    2.6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数据库基本情况与检测
        2.6.1 数据库中基本信息查询
        2.6.2 查询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不良事件的基本信息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数据挖掘研究
    3.1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数据挖掘研究算法介绍和使用
        3.1.1 二乘二列联表与卡方检验
        3.1.2 报告比值比
    3.2 四种三唑类抗真菌药物说明书不良事件信息汇总与研究
        3.2.1 四种三唑类抗真菌药物说明书不良事件信息
        3.2.2 四种三唑类抗真菌药物说明书不良事件风险信号研究
    3.3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重要不良事件风险信号研究
        3.3.1 重要不良事件定义
        3.3.2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重要不良事件风险信号数据挖掘结果
    3.4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特殊不良事件风险信号研究
        3.4.1 特殊不良事件定义
        3.4.2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特殊不良事件风险信号数据挖掘结果
    3.5 讨论
        3.5.1 通过对4 种三唑类抗真菌药物说明书中的风险信号挖掘结果讨论
        3.5.2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重要不良事件风险信号研究结果讨论
        3.5.3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特殊不良风险信号研究结果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创新与展望
    4.1 全文总结
    4.2 本研究的创新
    4.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8)六一散合参苓白术散治疗糖尿病合并湿疹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1.1 流行病学研究
        1.1.2 病因和发病机制
        1.1.3 西医治疗现状
    1.2 中医学研究现状
        1.2.1 中医病名认识
        1.2.2 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1.2.3 中医治疗现状
        1.2.4 六一散合参苓白术散用治糖尿病合并湿疹患者的原因和依据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
        2.2.1 病例来源
        2.2.2 诊断标准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2.5 脱落标准
    2.3 研究方法
        2.3.1 样本量的估算
        2.3.2 随机分组方法
        2.3.3 干预措施
        2.3.4 评价指标
        2.3.5 疗效判定标准
        2.3.6 统计分析方法
    2.4 研究结果
        2.4.1 纳入情况
        2.4.2 基线情况
        2.4.3 疗效对比
第三章 讨论
    3.1 六一散及参苓白术散的组方特点和药理研究
    3.2 六一散合参苓白术散的临床疗效分析
        3.2.1 六一散合参苓白术散对湿疹的影响
        3.2.2 六一散合参苓白术散对糖尿病的影响
        3.2.3 六一散合参苓白术散对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3.2.4 六一散合参苓白术散的安全性评价
    3.3 结论
    3.4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9)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改善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临床护理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1 相关概念定义
    2 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流行病学
    3 糖尿病皮肤瘙痒症发病机制
    4 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影响因素
    5 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特点
    6 中药熏蒸护理技术在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研究现状
    7 耳穴贴压护理技术在糖尿病瘙痒症的研究现状
    8 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护理技术在糖尿病瘙痒症的研究现状
    9 小结
第二部分 研究概述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意义
    3 技术路线
第三部分 基于糖尿病皮肤瘙痒症中医护理干预方案构建
    1 基于糖尿病皮肤瘙痒症中医护理干预方案的初步构建
    2 基于糖尿病皮肤瘙痒症中医护理干预方案的专家论证
第四部分 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改善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护理干预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入组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样本量计算
        2.3 分组方法
        2.4 护理干预方法
        2.5 评价指标
        2.6 数据管理与分析
        2.7 质量控制
        2.8 科研伦理
        2.9 不良事件的观察和处理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关于脱落的说明
        3.2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均衡性比较
        3.3 三组患者干预前Duo氏瘙痒评分及各项目评分均衡性比较
        3.4 三组患者干预前生活质量指数均衡性比较
        3.5 护理效果比较
    4 讨论
        4.1 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可改善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状
        4.2 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对不同年龄层患者瘙痒症状均有改善
        4.3 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可改善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患者瘙痒程度、部位、频率
        4.4 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可改善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患者睡眠
        4.5 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可提高糖尿病皮肤瘙痒患者生活质量
        4.6 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可提高糖尿病皮肤瘙痒患者舒适度
        4.7 中医护理技术的联合应用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的影响
        4.8 中医护理技术依从性及满意度的启示
第五部分 总结
    1 研究结论
    2 本研究的创新性
    3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护理人员使用中医护理技术通知
    附录2 耳穴部位示意图
    附录3 护理常规内容
    附录4 中药熏蒸技术操作流程
    附录5 耳穴贴压技术操作流程
    附录6 中药熏蒸与耳穴贴压护理技术在实施过程中注意事项
    附录7 Duo氏瘙痒评分表(Dou’VAG)
    附录8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
    附录9 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GCQ)
    附录10 中医护理操作依从性和满意度评价表
    附录11 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SNS)
    附录12 不良事件记录表
    附录13 中药熏蒸+耳穴贴压护理记录单
    附录14 伦理审查批件
    附录15 知情同意书
    附录16 综述(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全文)
        参考文献
    附录17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发表论文、获得奖励情况

(10)2型糖尿病合并寻常型银屑病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及中医证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糖尿病皮肤病变中西医研究现状
        1. 中西医对糖尿病相关皮肤病变发病机制的研究
        2. 常见糖尿病皮肤病变的中西医特点及诊疗
        3.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糖尿病与银屑病相关性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
        2. 祖国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
        3. 临床治疗
        4. 西医学对银屑病的认识
        5. 中医学对银屑病的认识
        6. 临床治疗
        7.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与银屑病相关性的认识
        8. 中医学对糖尿病合并银屑病的认识
        9. 临床治疗
        10.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2.1 不足
        2.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老年糖尿病皮肤病变的观察及预防(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骨量2型糖尿病痰湿证患者的骨转换与糖、脂代谢指标相关性分析[D]. 许海灼.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2型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候学研究[D]. 蒲诗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2型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相关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型研究[D]. 赵泽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昆明市主城区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慢性肾脏病调查研究[D]. 曾慧娟.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5]加强皮肤护理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意义[J]. 姜虹. 中国医药指南, 2021(02)
  • [6]成人湿疹住院患者与代谢性疾病的临床相关性研究[D]. 谭亚兰.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7]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的数据挖掘研究[D]. 周杨林.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8]六一散合参苓白术散治疗糖尿病合并湿疹的疗效观察[D]. 潘宗妃.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9]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改善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临床护理效果研究[D]. 孟彩萍.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2型糖尿病合并寻常型银屑病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及中医证候学研究[D]. 陈贝贝.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老年糖尿病皮损的观察与预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