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方言音系初探

昆明方言音系初探

一、昆明话音系系统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卢春[1](2020)在《里呼壮语的中元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李方桂先生构拟的原始台语元音系统中,中元音*e、*o、*?不能单独作韵母,只出现在闭音节中,而当代壮侗语的中元音e、o普遍能作单元音韵母,元音?则多用在汉语借词中。李方桂、梁敏、张均如认为e、o、?作单元音韵母是后起演变现象。本文以里呼壮语的中元音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里呼壮语中元音的来源及演化为主要目标。通过详细描写里呼壮语的语音面貌,从共时的角度考察里呼壮语中元音的分布对应与最小对立,从历时的角度考察其来源与演化。对壮侗语的中元音作单元音韵母后起的观点作印证和补充。全文分为六个部分,简要概述如下:第一部分绪论,包括研究缘起、研究对象和范围、研究意义、中元音研究现状、理论与方法、语料来源等内容,主要回顾壮侗语的中元音研究情况。第二部分描写了里呼壮语的声、韵、调系统,揭示其基本的语音面貌。第三部分通过对应比较,分析了里呼壮语中元音所构成的韵母,以此为基础,对比分析了它们与文山境内其它壮语方言土语同类韵母的异同,从中探寻相互之间的语音对应规律。第四部分写里呼壮语的中元音作单元音韵母时与中元音带韵尾时的最小对立情况,同时参照其它壮侗语中元音的对立情况。通过数据统计,作出元音格局图,直观的考察文山境内各土语的元音分布位置及数量。第五部分借助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比较方法,通过与原始台语的元音系统进行比较分析,探讨里呼壮语元音系统的演变情况,解释了里呼壮语几个中元音的来源、异同因由和历史演变的轨迹。第六部分对本文所得出的结论、创新与不足进行梳理总结。

黄利[2](2019)在《柳州方言和昆明方言语音比较研究》文中提出论文所谓“柳州方言”和“昆明方言”分别指通行于柳州市区、昆明市区的汉语方言,它们都隶属于西南官话。文章以柳州方言和昆明方言的语音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传统方言学、实验语音学与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做更加全面深入的探究。全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相关的背景知识、研究方法及发音人信息。第二章至第四章是全文的重点,构建了一个更为全面的方言语音研究模式。第二章和第三章按照传统语音研究的典型模式,分别从声母、韵母、声调三个方面对两地方言进行比较描写,从静态、共时层面揭示了两地方言的语音特点。第四章则是通过作者在调查中发现的一些语音变异现象,结合社会语言学语言接触的相关理论,以古精知庄章组、古日母和古蟹止臻三摄为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从而在传统研究模式的基础上加入了“变异和演变”的部分。这样,将传统的语音描写、历史比较与语音变异和演变相结合,使得语音研究更加全面,为以后学者的研究和语音史的研究提供参考。第五章是结语部分,总结了全文的研究。

陈柳蓓[3](2019)在《马尔康汉语方言语音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采用田野调查录音设备对马尔康市汉语方言进行数据采集,结合实验语音学、方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对马尔康汉语方言语音系统进行描写分析。根据本次对马尔康市汉语方言的调查研究显示:马尔康汉语方言与西南官话成渝片的相似度最高。具体的语音特征是:声调方面,马尔康汉语方言有阴阳上去四个声调,入声归阳平。声母上,马尔康方言具有全浊声母清化、泥(娘)来母洪混细分、尖团音合流等特点;马尔康汉语方言分平翘舌,翘舌主要来自古知庄章组字,精组也有少部分字读翘舌,分布规律与自贡话、老成都话大致相同。从本次调查的情况来看,受强势方言的影响,马尔康的翘舌音正在逐渐向平舌音转变。韵母上,四呼俱全,但受嘉绒藏语影响,纯藏族双语发音人的a/ia/ua主元音较其他两类人更靠后;双语发音人的鼻音尾较纯汉族发音人稳固。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概述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及马尔康市的地理概况、建置沿革和人口状况。第二部分对三类发音人声韵调系统进行客观描写,比较不同类型发音人的声韵调差异,探究形成差异的原因。另整理出马尔康的声韵调配合表和同音字汇。再根据调查的词汇语料整理出马尔康汉语方言的音变规律,包括两字组连读变调和儿化的音变规律。第三部分将马尔康汉语方言与中古《广韵》音系进行对照,总结出其音系的发展演变规律。第四部分是将马尔康汉语方言与西南官话仁富片代表方言自贡话和成渝片代表方言成都话的声韵调进行对比分析。第五部分是结语。

何思颖[4](2019)在《四川青川方言语音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元市青川县地处川北部边缘,位于四川、甘肃、陕西三省的结合部,是川北地区汉语方言研究的薄弱区域。本文实地调查广元市青川县乔庄镇、青溪镇、房石镇、关庄镇、沙州镇、竹园镇六个方言点的语音情况,结合方言地理学、实验语音学、历史比较语言学方法,从共时层面对这六个方言点的音系特征进行总结描写,根据其中呈现出的关系,再从历时层面比较分析青川地区方言音系,比较其与《广韵》及《蜀语》音系之间的历史对应关系,发现它们音韵结构的演化和变迁,揭示出汉语方言在这一地区语言发展的继承性与渐变性。本文共五章。第一章,绪论,介绍青川县地理概况、建制沿革以及前人对青川方言研究的成果,说明本文的使用材料和设备以及相关研究方法。第二章,发布最新调查的青川县乔庄镇、青溪镇、房石镇、关庄镇、沙州镇、竹园镇六地方言的音系,对其声韵调作一个全面的共时描写。第三章,横向比较青川方言内部各镇,及其与“湖广话”、“南路话”之间的语音系统异同;同时纵向比较青川方言与中古音之间的联系,揭示其继承性,发现其演变规律。同时将青川方言音系与《蜀语》音系进行对比,推测出青川方言的大致来源。第四章,结合移民史的资料分析青川方言的历史来源,揭示青川方言与相关方言的共性及差异,探寻移民史和语言史之间的相互影响。第五章,结语。通过对青川六镇方言语音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青川县方言内部具有一致性,都归属于成渝片,与“湖广话”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但其内部各镇的音韵特征又呈现出较大不同于一般“湖广话”的差异。

龙国治[5](2017)在《汉语语音地理类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语言类型学,必须以大量的语言材料为前提,因为从个别的语言材料是归纳不出类型来的。语言地理类型学,除了大数据的前提以外,还必须要有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因为这些条件的限制,语言类型学,特别是语言地理类型学在中国会姗姗来迟。我有幸在上海师范大学攻读学位,我的导师积二十几年的努力,建立了庞大的汉语方言数据库。他给我提供了1283个汉语方言音系库,可以做汉语方言语音的共时类型分析。又给我提供了1000个汉语方言字音库,每个库包括几千个汉字的读音,可以做汉语方言的音变类型分析。我导师完成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汉语方言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又为我提供了研究平台,光是空间数据库就有四百多万个方言点的地理数据,使我有可能绘制精确的语言地图。更重要的是,他提出的新的音位观、音节理论、记音规范、历史层次分析、共演区概念、汉语方言的形成模式、从地理视时还原历史真时的方法,是本文最基本的理论框架。不过数据库的材料来源良莠不齐,各人的记音方法也各不相同,尽管我们做了几年的校对,规范,材料还会有不少的错误。不过,我们是在海量的材料当中,进行类型归纳、规则提取,本身就是一项大数据的分析,大数据的核心思想就是统计,以量的规模来弥补质的不足。本文最重要的创新。1、以音节为基本内容的语音类型学分析,这与西方以音位为基本内容的分析不太一样。2、引入音变类型的概念,从而使语音类型进入到历时的领域。3、首次公布了汉语方言的一些类型特征。全文共分三个部分十章。第一部分即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现有成果,研究方法、章节安排、材料来源以及使用符号等内容。第二部分是共时篇,从第二章到第五章。第二章是从音系理论上把汉语音系结构同西方音系学理论统一起来。第三到第五章分别从声、韵、调三个方面对汉语语音的共时地理类型进行研究。第三部分是历时篇,从第六章到第十章。第六章阐述音变类型及语言接触与语言演化的同演区理论。第七章到第九章分别提出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历时地理类型:百越语时期、三国时期、唐五代十国时期不同地理类型,并依据音变类型,得出它们的同演区,把它与历史行政区相比较,客观分析汉语方言形成的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王奕[6](2016)在《昆明话的语音特点及其对普通话习得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云南省昆明市位于中国西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虽然我国一直大力在推广普通话的应用,但是在昆明,70%以上的居民还在使用昆明方言进行交流。昆明方言虽然是属于北方方言下的西南次方言,但它在发音方法,语音语调上与普通话还是有很大的区别。这影响了昆明方言区的居民更好地学习普通话并用普通话进行交流。本文从昆明方言的语音特点:声母、韵母、声调三个方面分析了昆明方言与普通话的语音差异,得出昆明话声母发声摩擦更明显、不存在后鼻音、没有儿化音和声调普遍偏低等特点。又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昆明话语音对普通话习得的影响,从而针对昆明居民提出了学习普通话的方法。

徐雁[7](2015)在《从语音平面探讨马关话的属性》文中研究表明傣语马关话属于红金方言(论文中简称为“马关话”)。红金方言是傣语四大方言中唯一没有自己文字的语言。当地傣族以汉语进行书面交流,加之民族迁移、融合,语言中已有相当一部分汉化,但马关话语音系统保留十分完整。不过迄今对马关话的专门研究薄弱,较全面的研究文献尚不多见。周耀文、罗美珍先生的《傣语方言研究》(2001)是至今能看到的最详细、最精到的记录。马关的摆衣人之前被归为壮族。1956年进行的第一次民族识别工作时,认为傣语只有西双版纳和德宏两个方言,1979年云南省委民族工作组到文山检查民族工作后,经省政府批复,马关人恢复了傣族的名称。但这只是恢复了马关人的民族归属,并没有解决马关话的语言归属问题。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壮侗组对全省傣语作了重新调查,确定将境内傣语分为西双版纳方言、德宏方言、金平方言和红金方言四大方言。后来,周耀文、罗美珍先生(2001)对马关话作了初步调查,并将之归为红金方言中的马关土语。本文对马关话作了更为详细的全面调查。希望能在周、罗二位先生的基础上,对马关话的性质等许多方面作出新的探索。论文共分为七个章节。主要从共时描写和历史分析二个方面对马关话进行全面研究。内容包括:绪论、傣族族称考、马关话音系、与韵律相关的词法现象、马关话与壮傣语支语言比较、马关话汉语借词的历史层次、结语这几个部分。并附上相关参考文献及语料、资料。本文深深得益于此前专家的研究,特别是周耀文、罗美珍先生的着作,以及潘悟云先生近年提出的音变类型概念,在类型学中引进了历时的类型内容。在此基础上,才有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和结论:1、周耀文、罗美珍先生的《傣语方言研究》(2001)词表中收有马关话约2100条词,本文把调查扩充到5586条词语,首次用斐风录音软件对马关话进行调查。此外,笔者还走访傣族村寨,用录音笔记录下了八万多字的61个傣族民间故事。应该说,本文是至今为止对马关话规模最大的一次调查;2、通过文献与语言的历史比较,论证了傣族自称“傣”与他称“白夷、摆夷”同出一源:“夷”字的古代读音*b-li在汉语中演化为“白夷、摆夷”,在傣语中演化为“傣”。这是首次从语言学角度对“白夷、摆夷”的历史来源作出的解释;3、马关人曾经划归为壮族。本文是首次通过族称、语音类型与核心词的全面比较,论证了马关话的傣语性质。特别是类型论证上,引入音变类型的概念,把类型分析置于动态语言演化的框架下进行观察;4、首次对马关话的浊塞音进行了实验语音分析,发现有内爆音、鼻冠塞音、前置鼻音加塞音的复辅音三种变体,反映了mb->?b->?-的音变过程,从而为侗台语内爆音的历史来源提供了重要线索;5、首次发现了复辅音,此前傣语调查中还没有复辅音的发现;6、首次对马关话的汉语借词进行历史层次分析,对马关话的特殊音变进行了解释。还对其中的一些与汉藏同源的词进行了历史分析,从而证明了傣语与汉藏语之间的发生学关系;7、运用潘悟云先生的语素切分程序,首次对傣语作了全面的语素切分。

贾媛,李爱军,郑秋豫[8](2013)在《中国方言区英语学习者语音库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语内部方言众多,不同的方言具有特定的语音系统和发音规律,方言区英语学习者的发音受汉语方音(Chinese dialectal pronunciation)的影响,会不自觉地将方言(母语)中的语音规则,套用到英语发音中,往往造成发音偏误,偏误的类型因方言差异而不同。为解决中国英语学习者面临的语音问题,研究提出构建大规模方言区英语学习者语音库AESOP-CASS,语音库方言点涵盖中国十大方言区,语料内容包括英语语料,方言语料和方言普通话语料,基于语料库可以对方言区英语学习者语音进行系统研究,将语音学中的参数VOT、共振峰、语调音系模式等特征用于英语学习者偏误分析,可针对不同方言区学习者提出不同的矫正方法。

钱睿[9](2013)在《《云南农村戏曲集》动态助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云南农村戏曲集”是附于《云南农村戏曲史》中的十五个云南(昆明)花灯剧本的集汇。《云南农村戏曲史》成书于1940年,是徐嘉瑞先生根据其在昆明期间搜集、整理的云南花灯剧本为基础所撰写出的云南地方戏曲史研究论着。它既是一部研究云南花灯剧源流、演变和当时发展状况的专着,又是我国第一部研究地方戏曲并为之写史的书。它更是一部及时将“行将消亡的民间文艺”花灯进行抢救和发掘的专着。而这个全方面的反应了那时候昆明方言面貌的文献也恰巧给我们提供了研究上世纪三十年代甚至更早的昆明方言的语料样本。本文以1958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再版的《云南农村戏曲史》中“云南农村戏曲集”所录的十五个共计十二万字的花灯剧本为语料来源,在尽可能多的占有所搜集到的语言材料的基础上,以其中出现的所有动态助词为研究对象,进行穷尽性的搜索并将其录入电脑制作成一个语料库。用比较、统计的方法,全面系统的描写了昆明方言的九个动态助词“着、了、过、将、得(的)、起、掉、定、倒(到)”的用法。并在描写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统计分析,将分析结果分别与近代汉语、西南官话、现代昆明方言做历时上及共时上的比较,力求揭示出昆明方言动态助词系统的发展及其源流。

陈希[10](2013)在《云南官话音系源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研究云南官话音系的源流问题。云南官话作为西南官话的一部分,虽然具有西南官话的一般特点,但其音系还存在一些与其他西南官话的不同之处,云南官话的来源与形成也与周围西南官话有差异。本文通过对云南官话四个代表方言点的调查研究,结合历史移民和详细的卫所军籍资料,将云南官话与相关韵书材料及今西南官话、江淮官话等方言进行历时和共时比较,讨论了云南官话音系的形成,包括传入的时间和源头的考察,并分析其传入后发生的变化。目的在于细致全面考察由于驻军形成的近代官话——云南官话在历史、移民、少数民族语言等多种力量影响下的方言源头和流变情况。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云南官话概况及前人对云南官话的研究,并对文章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加以说明。第二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之上,详细描写了昆明方言、宜良方言、腾冲方言和丽江方言的音系及特点,同时对四处方言点做历时和共时的音系比较。第三章通过对云南移民和明朝卫所历史相关文献资料的考察,结合韵书反映的明代官话音系,我们发现移民资料和军籍来源统计的结果均表明云南官话的形成与明朝来自南直隶地区的军籍移民密切相关,而且今天的云南官话与明代的通语音系也存在对应关系。第四章主要通过方言的共时对比分析云南官话的流变。云南官话与周围四川、贵州等方言的接触影响,使得其语音系统在自身演变的同时也受到了四川官话的影响。导致今天的云南官话在声调系统上与四川西南官话相同,但在声母系统和韵母系统上保留了一些与今天安徽、江苏等地的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类似的语音特点。第五章讨论了云南官话的内部差异,通过对丽江老派汉语方言和新派汉语方言来源的案例研究,发现云南官话内部不仅存在语音方面的方言差异,同时也存在不同源头的方言差异。第六章总结了云南官话的源头和流变及由此而形成的语言特点。

二、昆明话音系系统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昆明话音系系统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里呼壮语的中元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对象和范围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范围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际价值
    三、壮语中元音及壮侗语中元音研究现状
        (一)壮语中元音研究成果综述
        (二)其他壮侗语中元音研究成果综述
    四、理论与方法
        (一)所用理论
        (二)研究方法
    五、语料来源
        (一)田野语料
        (二)文献语料
    六、体例说明
第一章 里呼壮语音系系统
    一、声母系统
        (一)声母表
        (二)声母例词
        (三)声母说明
    二、韵母系统
        (一)韵母表
        (二)韵母例词
        (三)韵母说明
    三、声调系统
        (一)声调表及例词
        (二)声调说明
第二章 里呼壮语中元音的分布与对应
    一、元音e、?的分布与对应
        (一)元音e的分布与对应
        (二)元音?的分布与对应
    二、元音o、?的分布与对应
        (一)元音o的分布与对应
        (二)元音?的分布与对应
    三、元音?的分布与对应
        (一)单元音韵母?的分布与对应
        (二)含?的复合韵母的分布与对应
    小结
第三章 里呼壮语中元音的最小对立
    一、e与?、o与?的最小对立
    二、e-与?-、o-与?-的最小对立
        (一)e-与?-的最小对立
        (二)o-与?-的最小对立
    三、其它壮侗语中元音的最小对立
        (一)壮傣语支
        (二)侗水语支
        (三)黎语支
        (四)仡央语支
第四章 里呼壮语中元音的来源与演化
    一、里呼壮语元音系统与原始台语元音系统的比较
        (一)单元音
        (二)复元音
        (三)三合元音
        小结
    二、里呼壮语中元音的来源与演化
        (一)e、?的来源及演化分析
        (二)o、?的来源及演化分析
        (三)?的来源及演化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里呼壮语调查词汇表
    附录 B:里呼壮语同音字表
在学期间的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后记

(2)柳州方言和昆明方言语音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柳州概况
    第二节 昆明概况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柳州方言的研究现状
        二、昆明方言的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意义
    第五节 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第六节 发音人及材料基本情况
第二章 柳州方言和昆明方言语音系统
    第一节 声母的比较
        一、柳州方言的声母系统
        二、昆明方言的声母系统
        三、声母系统的比较
    第二节 韵母的比较
        一、柳州方言的韵母系统
        二、昆明方言的韵母系统
        三、韵母系统的比较
    第三节 声调的比较
        一、柳州方言的声调系统
        二、昆明方言的声调系统
        三、声调系统的比较
        四、两地方言声调图对比
        五、轻声与变调
第三章 中古音韵比较
    第一节 两地方言声母的今读类型
        一、古全浊声母
        二、古非组声母
        三、古泥组声母
        四、古知庄章三组声母
        五、古精组、见组、晓组声母
        六、古日母
        七、古影组声母
    第二节 两地方言韵母的今读类型
        一、阴声韵
        二、阳声韵
        三、入声韵
    第三节 两地方言声调的今读类型
        一、中古平声
        二、中古上声
        三、中古去声
        四、中古入声
第四章 语言接触对两地方言语音系统的影响
    第一节 语言接触对语音变化的影响
        一、移民方式与人口成分的变化
        二、普通话或书面语的影响
        三、方言人口的年龄层次与文化程度、职业
        四、语言使用心理
    第二节 两地方言不同点形成原因的分析
        一、古精知庄组章组的分合问题
        二、古日母字的读音变化
        三、古蟹止臻三摄的变化问题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马尔康汉语方言语音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西南官话分区研究
        1.3.2 四川省内的西南官话分片研究
    1.4 马尔康地理概况、建置沿革和人口状况
        1.4.1 地理概况
        1.4.2 建置沿革
        1.4.3 人口状况
    1.5 本文的调查及研究方法
        1.5.1 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
        1.5.2 研究调查所用设备和材料
        1.5.3 发音人的选择和具体情况
    1.6 本文所使用的符号说明
2 马尔康汉语方言音系
    2.1 发音人甲的语音系统
        2.1.1 发音人甲的声调系统
        2.1.2 发音人甲的声母系统
        2.1.3 发音人甲的韵母系统
    2.2 发音人乙的语音系统
        2.2.1 发音人乙的声调系统
        2.2.2 发音人乙的声母系统
        2.2.3 发音人乙的韵母系统
    2.3 发音人丙的语音系统
        2.3.1 发音人丙的声调系统
        2.3.2 发音人丙的声母系统
        2.3.3 发音人丙的韵母系统
    2.4 三类发音人语音系统差异比较
        2.4.1 声调的比较
        2.4.2 声母的比较
        2.4.3 韵母的比较
    2.5 马尔康汉语方言声韵调配合表和同音字汇
    2.6 马尔康汉语方言的音变规律
        2.6.1 两字组连读变调规律
        2.6.2 儿化音变规律
3 马尔康汉语方言的语音历史比较
    3.1 声调的对比
    3.2 声母的对照
    3.3 韵母对照
4 马尔康汉语方言与成渝片、仁富片方言点的比较
    4.1 声调的比较
    4.2 声母的比较
    4.3 韵母的比较
        4.3.1 韵母的开合
        4.3.2 韵尾
        4.3.3 韵母
    4.4 小结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四川青川方言语音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综述
        1.1.1 四川方言研究简况
        1.1.2 青川方言研究现状
    1.2 地理概况、建制沿革及人口
        1.2.1 地理位置与交通情况
        1.2.2 建制沿革与人口情况
    1.3 本文使用材料、符号及设备说明
        1.3.1 本文方言数据材料来源
        1.3.2 使用符号及绘图说明
        1.3.3 调查方言及设备说明
        1.3.4 研究方法
2 青川方言的语音系统
    2.1 乔庄镇音系
        2.1.1 乔庄镇声母系统
        2.1.2 乔庄镇韵母系统
        2.1.3 乔庄镇声调系统
    2.2 青溪镇音系
        2.2.1 青溪镇声母系统
        2.2.2 青溪镇韵母系统
        2.2.3 青溪镇声调系统
    2.3 房石镇音系
        2.3.1 房石镇声母系统
        2.3.2 房石镇韵母系统
        2.3.3 房石镇声调系统
    2.4 关庄镇音系
        2.4.1 关庄镇声母系统
        2.4.2 关庄镇韵母系统
        2.4.3 关庄镇声调系统
    2.5 沙州镇音系
        2.5.1 沙州镇声母系统
        2.5.2 沙州镇韵母系统
        2.5.3 沙州镇声调系统
    2.6 竹园镇音系
        2.6.1 竹园镇声母系统
        2.6.2 竹园镇韵母系统
        2.6.3 竹园镇声调系统
3 青川各方点音系特征与湖广话(成都)及南路话(崇州)对比
    3.1 声母结构特征比较
        3.1.1 古非晓组读音
        3.1.2 古泥来母读音
        3.1.3 古影疑母读音
        3.1.4 古微母读音
        3.1.5 古云以母读音
        3.1.6 古知庄章组读音
        3.1.7 古日母字读音
        3.1.8 古精组字读音
        3.1.9 古见组字读音
    3.2 韵母结构特征
        3.2.1 阴声韵
        3.2.2 阳声韵
        3.2.3 入声韵
    3.3 声调结构特征
        3.3.1 调位系统
        3.3.2 调值差异
    3.4 与湖广话及南路话的对比
    3.5 青川方言与《蜀语》对比
4 青川方言与历史移民、地理位置的关系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同音字表
致谢

(5)汉语语音地理类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方言地理学在国内外研究综述
        1.1.1 语言地理学的产生
        1.1.2 语言地理学的发展
    1.2 语音类型学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1.4 材料来源说明
    1.5 符号的说明
    1.6 绘图软件说明
    1.7 章节安排说明
共时篇
    第二章 汉语的音节结构
        2.1 音节的起源及发展
        2.1.1 西方音节音系学的发展
        2.1.2 音节学说在中国的发展
        2.2 西方语言音节结构
        2.3 东亚语言音节结构
        2.4 汉语的音节结构
    第三章 汉语声母地理类型研究
        3.1 汉语方言声母数
        3.1.1 声母数量的分类
        3.1.2 地理分布
        3.1.3 讨论
        3.2 汉语方言声母的发音部位类型
        3.2.1 双唇音
        3.2.2 唇齿音
        3.2.3 齿间音
        3.2.4 龈音
        3.2.5 龈后音
        3.2.6 卷舌音
        3.2.7 前腭音
        3.2.8 硬腭音
        3.2.9 软腭音
        3.2.10 喉音
        3.2.11 零声母
        3.3 特殊辅音音类
        3.3.1 内爆音
        3.3.2 音姿性辅音
        3.4 汉语方言声母其他类型
        3.5 浊音类型
        3.5.1 双唇及软腭部位的浊爆发音
        3.5.2 浊龈音
        3.5.3 浊唇齿音
        3.5.4 浊喉擦音
    第四章 汉语韵母地理类型研究
        4.1 汉语方言的主元音类型
        4.1.1 主元音数类型
        4.1.2 鼻化元音数类型
        4.1.3 音节性辅音数类型
        4.1.4 辅音元音比
        4.2 主元音的地理类型
        4.2.1 最高前圆唇元音
        4.2.2 高元音
        4.2.3 低元音
        4.2.4 儿化音
        4.3 汉语方言的介音和滑音
        4.3.1 介音
        4.3.2 滑音
        4.4 汉语方言的韵尾类型
        4.4.1 塞音韵尾
        4.4.2 鼻音韵尾
        4.4.3 元音韵尾
        4.4.4 近音韵尾
        4.4.5 边近音韵尾
        4.5 汉语方言中的音节类型
        4.5.1 音节数
        4.5.2 音节类型
    第五章 汉语方言声调地理类型研究
        5.1 汉语的声调数
        5.2 汉语的调形类型
        5.2.1 平调
        5.2.2 降调
        5.2.3 升调
        5.2.4 升降调
        5.2.5 降升调
        5.2.6 促调
历时篇
    第六章 历时地理类型学基本理论
        6.1 音变类型
        6.2 语言接触与历史演化
        6.2.1 音位的统计学概念
        6.2.2 语言演化
        6.3 克里奥语和同演区
    第七章 百越语的底层
    第八章 东吴同演区
    第九章 唐五代的音变类型
    第十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材料来源
致谢
博士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7)从语音平面探讨马关话的属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地理概况
    1.2 人口
    1.3 族群起源
    1.4 前人的相关研究
    1.5 研究方法、理论意义及创新点
    1.6 语料来源
    1.7 发音人信息
        1.7.1 马关话发音人信息
        1.7.2 泰语发音人信息
    1.8 相关调查设备及软件
        1.8.1 调查设备
        1.8.2 专业软件和程序
第2章 从历史音变考证傣族族称
    2.1 傣族的自称与他称
        2.1.1 自称
        2.1.2 他称
    2.2 侗台与东夷的发生学关系
        2.2.1 百越文化基本特征的地理分布
        2.2.2 东夷地名中侗台语的特征
        2.2.3 侗台语语言特征与东夷区的一致性
        2.2.4 东夷区方言中的侗台语底层词
    2.3 “夷”字考源
        2.3.1“夷”的历史音变
        2.3.2 侗台民族与“夷”
        2.3.3 傣族与“夷”
    2.4 小结
第3章 马关话音系
    3.1 声母系统
        3.1.1 声母概况
        3.1.2 发音特点
        3.1.3 马关话声母表
    3.2 韵母系统
        3.2.1 韵母概况
        3.2.2 声学元音图
        3.2.3 声学元音图的结果分析
        3.2.4 马关话韵母表
    3.3 声调概况
        3.3.1 侗台语声调概况
        3.3.2 马关话声调概况
        3.3.3 马关话声调表
第4章 韵律现象对词法的影响
    4.1 音步与韵律词
    4.2 双音节化
        4.2.1 从单音节词演化来的双音节词
        4.2.2 汉傣合璧词
        4.2.3 双声、叠韵联绵词
    4.3 四音格词
第5章 马关话与壮傣语支语言比较
    5.1 民族识别与语言分类
    5.2 族称与语言性质
    5.3 语音类型
        5.3.1 元音系统
        5.3.2 声母系统
    5.4 同源词比较
    5.5 马关话与泰语的语音对应关系
        5.5.1 声母的对应关系
        5.5.2 韵母的对应关系
        5.5.3 声调的对应关系
第6章 马关话汉语借词的历史层次
    6.1 历史比较法
    6.2 马关话汉借词的主体层次
        6.2.1 声母的主体层次
        6.2.2 韵母的主体层次
    6.3 马关话汉借词的非主体层次
        6.3.1 原始语中的前置辅音
        6.3.2 以母的非主体层次
        6.3.3 遇摄的非主体层次
第7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1、傣语、壮语斯瓦迪士100核心词词表
    2、同音字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后记

(8)中国方言区英语学习者语音库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语音库建设方法
2.1 方言点选取
2.2 发音人数量及分布实验材料及设计
2.3 发音文本
2.4 录音设备及方法
2.5 语音库标注标准
2.6 可开展的研究
3. 研究进展及成果
3.1 山东方言对英语发音的影响
3.2 镇江方言对英语发音的影响
4. 结语

(9)《云南农村戏曲集》动态助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云南农村戏曲集》及语料性质
        一、 《云南农村戏曲史》简介
        二、 《云南农村戏曲集》语料的性质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 昆明方言动态助词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二、 近代汉语及其他方言动态助词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三、 从语言学角度对花灯进行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汉语时体范畴理论和《戏曲集》动态助词系统
    第一节 汉语时体范畴理论
        一、 汉语的时、体、貌
        二、 汉语时体范畴与情貌系统
        三、 汉语时体系统的表达手段
    第二节 汉语的动态助词与《戏曲集》动态助词系统
        一、 动态助词的界定
        二、 《戏曲集》的动态助词系统
第二章 《戏曲集》中的持续体动态助词
    第一节 《戏曲集》中的“着_1”
        一、 《戏曲集》中“着_1”的用法
        二、 《戏曲集》中“着_1”的历史考察
    第二节 《戏曲集》中的“倒”
        一、 《戏曲集》中“倒”的用法
        二、 《戏曲集》中“倒”的历史考察
    第三节 《戏曲集》中的“起_1”
        一、 《戏曲集》中“起_1”的用法
        二、 《戏曲集》中“起_1”的历史考察
    第四节 《戏曲集》中的“定”
        一、 《戏曲集》中“定”的用法
        二、 《戏曲集》中“定”的历史考察
    第五节 《戏曲集》中的“得_2”
        一、 《戏曲集》中“得_2”的用法
        二、 《戏曲集》中“得_2”的历史考察
第三章 《戏曲集》中的完成体动态助词
    第一节 《戏曲集》中的“了”
        一、 《戏曲集》中“了”的用法
        二、 《戏曲集》中“了”的历史考察
    第二节 《戏曲集》中的“掉”
        一、 《戏曲集》中“掉”的用法
        二、 《戏曲集》中“掉”的历史考察
    第三节 《戏曲集》中的“将”
        一、 《戏曲集》中“将”的用法
        二、 《戏曲集》中“将”的历史考察
    第四节 《戏曲集》中的“得_1”
        一、 《戏曲集》中“得_1”的用法
        二、 《戏曲集》中“得_1”的历史考察
    第五节 《戏曲集》中的“着_2”
        一、 《戏曲集》中“着_2”的用法
        二、 《戏曲集》中“着_2”的历史考察
    第六节 《戏曲集》中的“过_1”
        一、 《戏曲集》中“过_1”的用法
        二、 《戏曲集》中“过_1”的历史考察
    第七节 《戏曲集》中的“起_2”
        一、 《戏曲集》中“起_2”的用法
        二、 《戏曲集》中“起_2”的历史考察
第四章 《戏曲集》中的经历体动态助词
    第一节 《戏曲集》中的“过_2”
        一、 《戏曲集》中“过_2”的用法
        二、 《戏曲集》中“过_2”的历史考察
    第二节 《戏曲集》中的“着_3”
        一、 《戏曲集》中“着_3”的用法
        二、 《戏曲集》中“着_3”的历史考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云南官话音系源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云南官话概况
        1.1.1 云南官话总体特点
        1.1.2 云南方言研究概况
    第二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选题缘由
        1.2.2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三节 材料来源及发音人基本情况
        1.3.1 田野调查材料
        1.3.2 书面材料
第二章 云南官话的音系特点
    第一节 昆明方言的音系特点
        2.1.1 昆明话的声韵调系统
        2.1.2 与中古音比较
        2.1.3 音韵特点
        2.1.4 同音字汇
    第二节 宜良方言的音系特点
        2.2.1 宜良方言的声韵调系统
        2.2.2 与中古音比较
        2.2.3 音韵特点
        2.2.4 同音字汇
    第三节 腾冲方言的音系特点
        2.3.1 腾冲方言的声韵调系统
        2.3.2 与中古音比较
        2.3.3 音韵特点
        2.3.4 同音字汇
    第四节 丽江方言的音系特点
        2.4.1 丽江老派方言的声韵调系统
        2.4.2 丽江新派方言的声韵调系统
    第五节 云南官话音系近七十年的发展变化
        2.5.1 昆明方言历时对比
        2.5.2 宜良方言历时对比
        2.5.3 腾冲方言历时比较
        2.5.4 丽江方言历时对比
        2.5.5 小结
第三章 云南官话的源头
    第一节 云南官话的发端与形成
    第二节 云南官话的方言源头考察
        3.2.1 明代军队移民概况及卫所制度
        3.2.2 明代云南地区的军籍移民情况
        3.2.3 小结
    第三节 云南官话的明代源头
        3.3.1 云南官话与《韵略易通》音系对比
        3.3.2 云南官话与《西儒耳目资》音系对比
        3.3.3 小结
第四章 云南官话的流变
    第一节 共时比较的方言点概况
        4.1.1 江淮地区的移民和方言概况
        4.1.2 西南官话的形成与移民情况
    第二节 声母系统的对比分析
        4.2.1 知庄章的类型
        4.2.2 尖团的分混
        4.2.3 泥来的分混
        4.2.4 [f]、[X]声母的分混
        4.2.5 日母的读音
        4.2.6 影疑母开口呼洪音读法
        4.2.7 小结
    第三节 韵母系统的对比分析
        4.3.1 撮口呼的有无
        4.3.2 鼻音韵尾的分混
        4.3.3 中古山摄合口一二等的读音
        4.3.4 鼻化韵的有无
        4.3.5 入声韵尾的读音
        4.3.6 小结
    第四节 单字调格局的对比分析
        4.4.1 各方言点单字调格局对比分析
        4.4.2 西南官话单字调格局对比分析
        4.4.3 云南方言单字调对比分析
    第五节 连读变调对比分析
        4.5.1 云南方言连读变调对比
        4.5.2 云南方言连读变调分析与解释
        4.5.3 各方言点连读变调对比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云南官话内部差异与语言接触
    第一节 云南官话的内部差异
        5.1.1 云南官话的内部差异
        5.1.2 小结
    第二节 丽江方言的源流与纳西语的接触问题
        5.2.1 丽江新老汉语方言音系概况
        5.2.2 老派汉语方言的历史来源
        5.2.3 老派汉语方言的历史演变
        5.2.4 小结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第一节 源自军籍移民语言的云南官话
    第二节 创新与不足
        6.2.1 创新
        6.2.2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昆明话音系系统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里呼壮语的中元音研究[D]. 卢春. 云南民族大学, 2020(06)
  • [2]柳州方言和昆明方言语音比较研究[D]. 黄利.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2)
  • [3]马尔康汉语方言语音调查研究[D]. 陈柳蓓.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4]四川青川方言语音调查研究[D]. 何思颖.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5]汉语语音地理类型研究[D]. 龙国治.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5)
  • [6]昆明话的语音特点及其对普通话习得的影响研究[J]. 王奕. 大众文艺, 2016(20)
  • [7]从语音平面探讨马关话的属性[D]. 徐雁. 上海师范大学, 2015(08)
  • [8]中国方言区英语学习者语音库构建[J]. 贾媛,李爱军,郑秋豫. 中国语音学报, 2013(00)
  • [9]《云南农村戏曲集》动态助词研究[D]. 钱睿. 云南大学, 2013(01)
  • [10]云南官话音系源流研究[D]. 陈希. 南开大学, 2013(07)

标签:;  ;  ;  ;  ;  

昆明方言音系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