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航空压缩机CFD设计系统

小型航空压缩机CFD设计系统

一、小型航空压气机CFD设计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李紫良[1](2020)在《高负荷离心压气机串列叶轮构型机理与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离心压气机由于其结构紧凑、零部件少、压比高、可靠性高、稳定工作裕度宽等优势在中小型航空发动机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客观存在的流道折转剧烈和离心力、科氏力的作用,离心压气机内部流动的三维性较强,导致叶轮出口气流不均匀性增加,直接恶化叶轮与下游扩压器的匹配关系,限制了扩压器乃至压气机整级性能的提升。同时,在高压比和高负荷的发展趋势下,离心压气机内部流动不均匀、流动超音、叶轮与扩压器匹配困难等问题进一步凸显。基于流动控制思想的串列叶轮气动构型是一项有望突破高负荷离心压气机设计瓶颈的新技术,本文根据现阶段高负荷离心压气机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围绕离心压气机串列叶轮构型流动机理、关键参数影响规律和设计方法等问题,以某航空发动机高负荷离心压气机为研究载体,借助经过校核的数值模拟手段,深入细致地开展了以下4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离心压气机串列叶轮周向布局机理研究。设计了具有不同诱导轮和工作轮相对周向位置的串列叶轮,详细分析了周向布局在串列叶轮设计中的决定性作用,明确其对离心压气机性能和内部流动影响规律,深入辨析了跨音速和亚音速来流条件下串列叶轮气动构型带来的气动性能收益,揭示了跨音速来流下Kutta条件和Conada效应主导的工作轮叶片位势作用对诱导轮通道激波的调控作用,探讨了串列叶轮构型对叶轮通道内二次流动的组织与调控效果,明晰了诱导轮叶片脱落涡与科氏力主导的横向二次流动相互作用机制,阐明了串列叶轮出口流场品质和扩压器性能提升机理,提炼了周向相对位置参数的选取准则。(2)离心压气机串列叶轮轴向布局机理研究。设计了具有不同诱导轮和工作轮轴向相对位置和子午分割位置的串列叶轮,详细分析了串列叶轮轴向布局参数对离心压气机性能和内部流动的影响规律,探讨了不同轴向布局下Kutta条件和Conada效应主导的诱导轮/工作轮叶片位势作用,及其对离心叶轮内部激波系和低能流体等典型流动特征影响,揭示了不同轴向布局下诱导轮叶片脱落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对比了其与科氏力主导的横向二次流动作用关系,提炼了轴向布局参数的选取准则。(3)离心压气机串列叶轮全三维诱导轮设计方法研究。借助串列叶轮构型带来诱导轮新的设计自由度,设计了具有不同弯掠特征的诱导轮叶片,通过复合弯掠设计使得设计转速下离心压气机效率提高了2.11%,揭示了诱导轮叶片前掠调控诱导轮激波和抑制低能流体径向迁移的机理,探明了诱导轮叶片负弯对诱导轮叶片脱落涡与离心叶轮内部固有涡系间相互作用的促进效果,得到了串列叶轮诱导轮弯掠参数的最佳取值范围,建立了耦合全三维诱导轮的串列叶轮设计方法。(4)离心压气机串列叶轮普适性设计方法研究。以离心叶轮进/出口直径比D1t/D2为标准设计了具有不同子午流道和周向布局型式的串列叶轮,深入辨析不同叶轮进/出口直径比下串列叶轮构型优越性,探明了不同离心叶轮类型下串列设计对离心叶轮激波系的控制效果,对比了诱导轮叶片脱落涡对叶轮出口流场品质和下游扩压器性能提升作用的范围,提出离心压气机是否适合采用串列叶轮设计的判据,破解了现有串列叶轮研究结论不统一的矛盾。通过本文研究,揭示了串列叶轮内部复杂流动调控机理,明晰了串列叶轮构型关键设计参数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制,总结了耦合全三维诱导轮的离心压气机串列叶轮设计方法,为我国航空发动机用先进高负荷离心压气机的设计提供了基础性理论支撑。

张彪[2](2020)在《微型涡喷发动机组合式压气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新世纪,当代战争以局部冲突为主并且各种武器装备也朝着无人化、低成本和高效等趋势发展。微型涡喷发动机作为各种无人装备的主要动力,其压气机的运行性能决定着整个装备的性能指标。目前微型涡喷大多数采用单级离心或多级轴流的方式,其效率、制造成本、设计周期和流动损失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微型涡喷发动机的发展。为了改善单级离心和多级轴流带来的短板以及整合其优势,在控制轴向和径向尺寸的前提下,本文提出了采用组合压气机的方式提升微型涡喷发动机的运行指标,该组合压气机的设计指标流量3.2kg/s、压比4.8、转速44000r/min和等熵效率80%,主要由自行设计的轴流压气机、离心压气机和无叶扩压器组成,其核心内容如下:首先对自行设计的轴流压气机在100%设计转速下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并绘制了特性曲线,主要分析了设计点的典型流场结构和对比了非设计点工况下的运行性能。结果表明:设计点的流量3.229kg/s、压比1.39和等熵效率84.12%;设计点的流场结构分布较好,流动损失主要集中叶顶区域和叶根区域;非稳况下运行性能差,流动损失大,并且近堵塞点和近失速点的等熵效率分别为66.05%和82.41%。其次以自行设计的离心压气机为对象,旨在研究分析离心压气机的流动机理和损失情况,对100%设计转速进行了数值计算并分析设计点和对比非设计点的运行性能,研究表明:离心在设计工况下的计算值为流量3.363kg/s、压比3.678、等熵效率84.15%,离心压气机在设计工况下的流场情况较好,运行效率高;非稳况下离心压气机的运行效率有所下降,主要由于出口背压的降低和增加,引发了气流攻角和激波的变化。最后基于轴流压气机和离心压气机的流动特性,对其进行组合得到了一款全新的组合压气机,以此为本文的最终研究对象,分别计算了90%、100%和110%转速的全工况点,并绘制了组合压气机在不同转速下的特性曲线。通过计算分析得知:设计点的流量3.131kg/s、压比4.822和等熵效率81.85%,计算值与设计指标基本吻合,符合设计方案;100%设计转速下各典型运行工况流场结构分布各异,设计点和最高效率点的运行情况较好,在中部叶高位置无明显损失,而近堵塞点和近失速点的流动情况极其恶劣,主要原因是偏离设计工况,出口背压和进口气流角的变化,导致离心力、吸力面和压力面之间压差、激波和哥氏力的变化,这四者之间的耦合作用失衡,造成了非设计工况下组合压气机在叶顶和叶根区域的流动损失加大;90%和110%设计转速下最高效率点运行情况较好,等熵效率分别为84.24%和80.45%,主要差别来源于转速的增加,引发激波强度和负载增加,导致流动损失也逐渐加重。

董烁[3](2020)在《两级轴流压气机气动性能及其扩稳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轴流压气机作为流动系统中大流量工况下的增压部件,被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中,其安全稳定运行关系着整个流动系统的性能表现,故小流量工况下的防喘和扩稳技术研究一直是行业关注的热点。本文采用实验测试和数值模拟方法,对某两级工业轴流压气机进行气动性能和扩稳研究,可以细致了解该压气机匹配性能及环形机匣处理技术的有效性,具体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别建立压气机的单通道和四通道模型,对比实验测试性能验证数值模拟结果可靠,同时发现四通道模型结果可有效捕捉周向非均匀现象,有助于研究流道内部流动参数变化特征。2.采用非定常四通道模型,观察到小流量工况下流动参数在叶顶间隙附近的变化特征,并解释了压气机失速的成因,验证了动叶叶顶吸力面的流动分离为该压气机失速的主要原因。3.分别采用实验测试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转速下动静叶匹配特性,找到该压气机最佳匹配角度结构为SR_65_65结构,并解释了级间匹配的气动性能规律。4.针对某级间匹配结构,设计了不同周向槽机匣处理模型,其中全覆盖式模型的扩稳效果及性能提升最明显,能够提升13.5%工作裕度、20.2%的静压升和2.9%的效率。进一步通过分析流场流动参数,解释了周向槽机匣处理结构的扩稳机理。本文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多级轴流压气机内部流动结构,为多级高性能压气机气动设计提供依据。

黄程[4](2020)在《航空压气机叶片抛光振动特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叶片是航空发动机的重要零件,航空发动机的性能很大程度取决于叶片型面的设计制造水平,所以叶片又被称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由于叶片是典型的自由曲面零件,抛光型面曲率变化大且无规律,实现自动化抛光难度较大,目前仍然主要以人工打磨抛光为主。2017年,空客和波音公司飞机订单达到2021架,需要组装大量叶片,开展自动化叶片抛光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叶片在抛光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振动,振动会导致抛光表面纹理不均甚至出现鱼鳞状波纹,研究叶片的振动特性对于自动化抛光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本文以某型号压气机叶片为研究对象,综合开展了叶片逆向建模、基于Ansys Workbench的叶片模态仿真分析、基于锤击法的叶片模态分析实验、压气机叶片抛光过程振动特性分析、压气机叶片抛光过程优化。主要内容如下:基于逆向工程、曲面重构理论对现有的压气机叶片进行三维扫描,利用天远三维扫描仪获取点云数据,得到叶片的三维模型。根据叶片三维模型与实际叶片模型进行尺寸对比并进行误差分析,证明所得叶片三维模型符合研究要求。基于结构动力学理论,对压气机叶片夹持状态下进行了模态分析并得到压气机叶片的固有频率和振型。利用LMS振动测试设备对叶片进行模态实验,得到压气机叶片的固有频率,阻尼比。通过阻尼比验证实验的准确性,通过与有限元仿真结果的对比验证有限元模态分析所得结果是正确的。在模态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谐响应分析,分析外界激振力影响下叶片的共振频率变化,优化电机转速。搭建砂带抛光系统,利用LMS振动测试设备和激光位移传感器分析叶片抛光过程中的振动特性。通过改变夹持状态下的夹紧力测试叶片的振动情况,得出26 N状态下最佳,并优化夹持方式,对比改变前后振动情况,研究不同的抛光速度下,抛光的效果差距,利用超景深三维扫描仪扫描叶片抛光后的抛光效果,研究发现不同区域下,叶片抛光的最佳转速不同。对叶片不同区域进行高倍镜扫描,得到表面形貌数据,对比分析验证上诉方法优化有效。提出抛光中振动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

吕锋[5](2019)在《基于CFD/CAA的轴流压气机噪声预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大涵道比涡扇发动的广泛采用,风扇和喷流的噪声水平大幅下降,压气机噪声所占的比例逐渐上升,特别是飞机进场的时候,压气机噪声水平跟风扇相当。针对压气机的噪声设计,已经成为改善发动机噪声性能的重要举措之一。研究噪声预测方法,了解压气机气动性能与声学特性,探索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压气机降噪设计的前提。文章以NASA试验用的QF-1型压气机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流体力学和计算航空声学相结合的方法,计算了压气机地面试验时的声压级,并在地面试验噪声的基础上,通过声传播修正,得到压气机在飞行状态下的噪声辐射特性。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压气机流场和声场数值计算理论和方法研究。介绍了直接数值模拟、雷诺时均、大涡模拟湍流计算模型,以及Lighthill声类比、Moring声类比声场计算模型,对比分析这些模型组合在声学计算方面的优缺点。研究压气机几何模型建立、计算域划分、网格生成和边界条件配置的要求和策略。总结压气机声学混合数值算法的工具和操作流程。(2)压气机飞行状态下噪声修正方法研究。分析飞机噪声适航性审定的基本要求,并据此推导飞机进场航迹的计算模型。研究了噪声球面扩散模型、多普勒效应修正模型和大气吸收衰减模型。(3)压气机流场特点和静态声学特征分析。根据流场的特点,分析了压气机声源类型,以及声源位置。分析了多个工况下的压气机噪声辐射特性,包括离散单音和总噪声级的指向性特征,以及三分之一频程带宽的频谱特性。将计算值与试验值进行比对,验证了混合数值方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可以用于压气机的噪声评估。(4)压气机飞行噪声计算及分析。计算了波音737-300飞机的进场航迹,基于航迹参数,将静态的压气机噪声修正到飞行状态。对比了压气机多个转速下的进场噪声级,结果表明,在中等的转速下,压气机的噪声辐射更加显着。

于盟[6](2019)在《离心压气机气动性能分析及分流叶片的改型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离心压气机由于其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单级压比高、制造工艺简便,并且不用专门的防喘振调节系统等特点,在微型燃气轮机的设计研发过程中,普遍采用离心压气机作为主要的增压装置。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高性能离心压气机的需求不断增加,要想进一步提高离心压气机性能,首先需要对压气机的内部流场及相关的优化改型技术作出系统研究。本文根据叶型相关参数建立压气机模型,再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针对某微型燃气轮机用离心压气机的叶轮部分进行三维数值模拟计算,更为全面、深入地分析了离心压气机内部流场特征,主要针对分流叶片作出优化改型并得出相应结论。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根据资料详细介绍离心压气机的工作原理及主要结构,总结国内外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阐述离心压气机内部流场特征的相关研究进展,总结离心压气机优化改型的相关方案。2、针对本文所要研究的离心压气机,利用UG软件进行三维模型建立。并提取单个流道模型作为研究对象并划分网格,再利用ANSYS-CFX进行边界条件设定与求解。通过对比文献中的实验参数,验证数值模拟的准确性。3、对离心压气机原始叶型的内部流场进行分析,得出内部流场的二次流和尾迹射流结构的形成机理及发展趋势,为进一步优化改型提供基础。4、分析不同叶顶间隙对于离心压气机性能和内部流场的影响,分别设计了在额定转速下的3种均匀间隙。研究了在不同间隙下压气机的性能变化情况,同时对内部流场特征进行分析。5、对分流叶片进行优化改型,主要针对分流叶片周向布置位置、分流叶片的叶片长度以及分流叶片的前缘安装角等参数作出调整,并与原始机型作对比,进一步优化压气机内部流场,得出相应结论。

周伟[7](2019)在《压气机叶顶脉动压力场测试技术与测量系统》文中认为近年来国内外航空压气机时常出现叶片通道堵塞、非定常气动恶化、噪声加剧以及转子叶片非同频振动并导致叶片断裂的现象,普遍认为与叶顶间隙流动密切相关,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由于测试手段的局限,当前对实际压气机尚不能有效捕捉叶顶涡流分布特性,使研究遭遇瓶颈。针对此问题,拟研究一种压气机叶顶脉动压力场测试方法,以有效测量叶尖涡流分布特性。本文设计一种基于压电薄膜材料的宽频响、高空间分辨率的传感阵列,开发一套传感器专用标定系统,以解决压力场的准确测量问题,最终搭建完整的压气机叶顶脉动压力场测量系统,测量并研究分析测试数据,为压气机设计提供支撑。主要研究工作如下:研究PVDF压电薄膜材料的压电特性、主要参数以及结构。针对压气机叶顶脉动压力场的测试需求,开发设计具备宽频响特性、高灵敏度、抗干扰性强的传感器阵列。首先建立传感器机电耦合的多物理场有限元模型,获得传感器压电电势随材料力学参数与结构尺寸的变化规律以及其频响特性,依此设计压电薄膜传感器阵列。开发设计一套压电薄膜传感器阵列的专用标定系统,以解决压力场的准确测量问题。并对PVDF压电薄膜传感器进行实验标定,以获得传感器灵敏度值以及非线性误差、迟滞性误差、重复性误差、频响特性和灵敏度随温度变化等特性。针对压气机叶顶脉动压力场测试环境,建立完整的压气机叶顶脉动压力场测量系统。测量研究分析压气机在正常工况和非稳态工况时叶顶脉动压力场的特性,通过与Kulite传感器的对比,验证系统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代小强[8](2019)在《侧风及反推气流对发动机进口流场综合影响的数值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民航客机与大型运输机的不断发展对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推力装置是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中特有的一类机构,反推力装置打开后,反推气流会对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气动稳定性产生明显的影响,尤其在遭遇侧风的情况下,发动机进口所面对的气流环境更加复杂。为了探究侧风及反推气流对发动机进口流场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开展了反推力装置开启状态下单台发动机以及飞机整机的三维流场细节的研究,分析了无侧风、不同风速侧风以及不同角度侧风状态下反推气流对发动机进口流场影响情况。无侧风状态下,单台发动机计算结果表明,反推气流没有被发动机重吸入;飞发一体化计算结果表明,当滑跑马赫数减小到0.1时,反推气流被发动机重吸入。进口气流的总压损失随滑跑马赫数的减小而增大,进口截面的周向稳态总压畸变指数也随之增大。不同风速横向侧风状态下,单台发动机计算结果表明,当滑跑马赫数减小到0.05时,发动机重吸入了反推气流。当飞机滑跑马赫数大于0.1时,发动机进口气流的总压损失随横向侧风风速的增大而增大,周向稳态总压畸变指数也随之增大。在不同的滑跑马赫数下,不同的侧风风速对发动机进口流场影响不同,而且影响最大的侧风风速随着马赫数的减小在变小。当滑跑马赫数较小时,很小的横向侧风风速就会对发动机进口流场产生很大影响。飞发一体化计算结果表明,当滑跑马赫数减小到0.1时,反推气流被发动机重新吸入。滑跑马赫数越小,反推气流越容易被发动机重吸入;横向侧风风速的增加,进一步加大了反推气流被发动机重吸入的可能性。不同角度的15m/s侧风状态下,单台发动机计算结果表明,当滑跑马赫数减小到0.1时,反推气流被发动机重吸入。当滑跑马赫数不小于0.1时,发动机进口截面周向稳态总压畸变指数随着侧风角度的增大而变化不大;当滑跑马赫数为0.05时,周向稳态总压畸变指数随着侧风角度的增大而增大。当滑跑马赫数较小时,较大的侧风角度对发动机进口流场的影响更大。飞发一体化计算结果表明,当滑跑马赫数减小到0.1时,反推气流被发动机重吸入。总体上来说,同一滑跑马赫数下,发动机进口气流的总压损失随着侧风角度的增大而增大;同一侧风角度下,总压损失随着滑跑马赫数的减小而增大。滑跑马赫数较小时,较大的侧风角度对发动机进口流场的影响较大,总压畸变程度较严重。

李扬[9](2018)在《基于数模参数化生成的压气机叶片优化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在压气机设计过程中存在反复修改数模和生成计算网格的带来严重耗时的问题。凭借参数化表达数模的优势,尝试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制作一款可进行轴流压气机的压气机叶片设计与优化的软件。本文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四方面:首先,根据相关背景知识可知一维设计与通流设计能够得到了轴流压气机叶型与叶片的数据。故叶型先采用任意多项式方法得到中弧线,再使用直接参数化方法得到叶型数模;对叶片采用积叠线弯掠参数化方法得到叶片数模。其次,对压气机设计过程中的关键计算技术进行研究,其中一维计算采用流量连续方程、能量方程、热力学第一定律与广义伯努利方程;通流计算采用曲率流线法。计算结果表明一级轴流压气机的总压比与总效率为1.4848和83.35%。而对压气机进行全三维计算时所需质量较好计算网格通过定制的O型拓扑制作,既能够保证计算网格的质量又便于优化网格质量。在网格计算时采用单通道计算可以较大的缩短网格生成时间和计算时间,并且计算精度与全环计算差距较小。然后,采用遗传算法对一维设计采用总压比和总效率为目标,以流量系数、进口总压系数、进口导叶系数、载荷系数为设计参数,设计参数分别取1.01、0.96、0.96、0.32时,总压比和总效率提高最多;对通流设计选取环量分布、脱轨角、转子叶片效率、前缘半径和后缘半径为设计参数,设计参数分别选取2%,1%,0.96,10%,5%时,总压比与总效率提高最多。最后,依托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的现有技术储备,利用编程语言C++实现了一维设计数据与通流设计输入、通流设计数据与参数化数模生成、数模与网格生成等的接口函数,从而完成了航空发动机设计/评估系统软件平台(AIFS)主要功能,即压气机叶片自动化设计与优化。并对软件生存的压气机叶片进行数值计算,得到设计的叶片气动性能良好和软件具备良好的鲁棒性。

夏俊[10](2017)在《水空两用发动机压缩机水下模式性能分析》文中提出飞行器需要实现空中飞行,必需依靠其所装备的动力装置。目前所有的航空器装备了满足各自需求的航空发动机。航空发动机的性能直接决定了飞行器的总体性能。随着飞行器的不断发展,飞行器不仅要能够实现空中飞行,还需要有更多的功能。各国也在逐渐探索研究其他具有更多功能的飞行器,尤其是能够在空中飞行,又能够潜入水下的新型飞行器,该种飞行器需要具备水空两用的能力。为了实现飞行器的水空两用能力,则需要探索研究出一款在空中与水下均能使用的水空两用发动机。根据该要求,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发动机,该发动机基于目前的涡扇发动机进行适当改进,同时将涡扇发动机与水冲压发动机进行结合,在水空两种不同的环境中分别使用两种发动机的工作原理特性。同时为了发动机结构的简单,需要使发动机的压缩机部分能够在空中与水下两种环境工作。使得压缩机能够实现空中压气,水下泵水。燃烧室部分则可参考使用目前研究过的水空两用发动机燃烧室的设计。该发动机空中飞行时与现有发动机类似,靠航空燃油燃烧产生推力,当潜入水中,通过携带的水反应金属与水进行反应产生高温高压燃气,产生所需要的推力。针对水空两用发动机需要满足水空两种环境下的工作条件,且发动机的压缩机部分能够实现空中压气、水下泵水,对现有的空气压气机工作环境进行调整,直接置于水下环境下进行计算,以研究分析水空两用发动机水下推进模式时的压缩机工作性能。通过商用CFD软件对现有空气压气机直接置于水环境下的水下泵水模式进行数值仿真,并对计算结果进行数值与流场分析,以研究发动机压缩机在水下环境的工作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未经过修改的压气机结构和叶片叶型在水环境的额定工况点下,该压气机水下泵水效率满足一般条件下的使用要求,该压气机能够初步具备作为水空两用发动机压缩机的使用要求。通过对水下模式的参数性能分析和流场分析,由于其流道结构特点及叶片的叶型对水流的流动存在一定的阻碍,导致水下性能的欠缺。为了获得更好的水空两种模式下的性能,其结构还有待进一步改进优化空间,为将来进一步的水空两用发动机的压缩机总体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小型航空压气机CFD设计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型航空压气机CFD设计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高负荷离心压气机串列叶轮构型机理与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离心压气机研究进展及评述
        1.2.1 离心叶轮设计及内部流动研究进展
        1.2.2 叶轮/扩压器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1.3 串列叶轮研究进展及评述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目标
第2章 全三维数值计算方法及校核
    2.1 全三维数值计算方法
        2.1.1 流动控制方程组
        2.1.2 湍流模型
        2.1.3 动静干涉面处理方法
        2.1.4 定常计算收敛准则
    2.2 数值计算方法可信度验证
        2.2.1 跨音速压气机数值方法校核
        2.2.2 亚音速压气机数值方法校核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串列叶轮周向布局机理研究
    3.1 研究对象及串列叶轮设计
    3.2 串列叶轮数值计算方法
    3.3 串列设计及周向布局对离心压气机性能影响
    3.4 跨音速来流下串列叶轮周向布局机理研究
        3.4.1 周向布局对诱导轮与工作轮匹配影响机理
        3.4.2 周向布局对叶轮流场结构影响及机理
        3.4.3 串列设计及周向布局对叶轮流动控制机理
        3.4.4 串列叶轮性能收益随转速变化机理
        3.4.5 串列设计对叶轮通流能力影响机理
    3.5 亚音速来流下串列叶轮周向布局机理研究
        3.5.1 串列设计及周向布局提升性能机理
        3.5.2 亚音速串列叶轮性能收益随转速变化机理
        3.5.3 串列设计提升离心叶轮稳定裕度机理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串列叶轮轴向布局机理研究
    4.1 研究对象及串列叶轮设计
    4.2 串列叶轮轴向相对位置影响机理研究
        4.2.1 轴向相对位置对离心压气机性能影响
        4.2.2 轴向相对位置对叶轮内部典型流动影响及机理
        4.2.3 轴向相对位置对叶轮出口流动影响及机理
    4.3 串列叶轮子午分割位置影响机理研究
        4.3.1 子午分割位置对离心压气机性能影响
        4.3.2 子午分割位置对叶轮性能影响及机理
        4.3.3 子午分割位置对叶轮流场结构影响及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串列叶轮构型设计方法研究
    5.1 串列叶轮构型普适性研究
        5.1.1 离心叶轮分类方法
        5.1.2 叶轮进/出口直径比对串列叶轮性能影响
        5.1.3 叶轮进/出口直径比对叶轮出口流动影响及机理
    5.2 串列叶轮全三维诱导轮设计研究
        5.2.1 研究对象及全三维诱导轮设计方法
        5.2.2 诱导轮叶片掠型影响及机理
        5.2.3 诱导轮叶片弯型影响及机理
    5.3 串列叶轮设计方法与准则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微型涡喷发动机组合式压气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涡喷发动机压气机的研究历程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数值计算方法与设计理论
    2.1 数值计算理论
        2.1.1 控制方程
        2.1.2 湍流模型
    2.2 压气机气动设计原理
        2.2.1 叶型设计方法
        2.2.2 压气机设计流程
    2.3 本章小结
3 轴流级定常数值计算
    3.1 研究对象
    3.2 计算方法
        3.2.1 初始条件设置
        3.2.2 网格拓扑
    3.3 设计转速下的特性分析
    3.4 设计工况点流场分布
        3.4.1 S1 面相对马赫数
        3.4.2 S1 面极限流线
        3.4.3 型面压力分布
    3.5 非设计工况点性能比较
        3.5.1 S1 面相对马赫数比较
        3.5.2 S1 面极限流线比较
        3.5.3 轴向加载比较
        3.5.4 熵增比较
    3.6 不同静叶数的影响
        3.6.1 特性曲线分析
        3.6.2 内部流动比较
    3.7 本章小结
4 离心级定常数值计算
    4.1 研究对象
    4.2 计算方法
    4.3 特性曲线及总体性能
    4.4 设计工况下流场分布
        4.4.1 S1 面相对马赫数分布
        4.4.2 S1 面的极限流线
        4.4.3 型面压力分布
    4.5 非设计工况下的性能比较
        4.5.1 S1 面相对马赫数比较
        4.5.2 S1 面极限流线比较
        4.5.3 轴向加载比较
        4.5.4 熵增比较
    4.6 本章小结
5 组合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5.1 研究对象
    5.2 定常计算方法
        5.2.1 计算网格
        5.2.2 边界条件及计算方法
    5.3 组合压气机特性分析
        5.3.1 不同转速下的特性曲线
        5.3.2 设计转速下的总体性能
    5.4 设计转速下流场分布
        5.4.1 S1 面相对马赫数
        5.4.2 轴向加载分布
        5.4.3 S1 面极限流线分布
    5.5 非设计转速下性能比较
        5.5.1 S1和S2 面的相对马赫数比较
        5.5.2 轴向加载的比较
        5.5.3 熵增的比较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两级轴流压气机气动性能及其扩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轴流压气机性能特点
    1.3 不稳定流动现象
        1.3.1 旋转失速和喘振
        1.3.2 失速先兆
    1.4 压气机失稳控制技术
        1.4.1 主动控制
        1.4.2 被动控制
    1.5 机匣处理扩稳技术的发展和现状
        1.5.1 轴流压气机机匣处理技术的发展
        1.5.2 周向槽结构的扩稳机理探究
    1.6 当前研究情况总结
        1.6.1 课题组对压气机扩稳技术研究现状
        1.6.2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数值模拟及实验理论基础
    2.1 数值模拟方法介绍
        2.1.1 数值模拟方法选取
        2.1.2 数值计算的湍流模型
        2.1.3 离散格式
        2.1.4 交界面的处理
        2.1.5 收敛残差分析
    2.2 叶轮通道数值模型建立
        2.2.1 本文研究对象
        2.2.2 定常计算的边界条件设置
        2.2.3 网格划分及无关性检验
        2.2.4 收敛判断准则
        2.2.5 定常计算的空间离散格式的选择
        2.2.6 多通道与单通道模型对比
    2.3 实验探究方法介绍
        2.3.1 两级轴流压气机实验台简介
        2.3.2 实验测量方法
        2.3.3 实验测量初步结果
    2.4 实验与计算性能结果对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两级轴流压气机流动特性分析
    3.1 整体气动性能表现
    3.2 定常计算结果分析
        3.2.1 轴流压气机两级不同叶高处流场表现
        3.2.2 轴流压气机两级动叶二次流情况
        3.2.3 轴流压气机第一级动叶流场细节
    3.3 非定常计算结果分析
        3.3.1 计算模型建立
        3.3.2 收敛判断方法
        3.3.3 流体内部流场表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两级轴流压气机动静叶匹配特性研究
    4.1 级间匹配角度实验探究
        4.1.1 不同级间匹配角度的实验模型
        4.1.2 不同级间匹配角度的实验结果
    4.2 级间匹配角度数值模拟
        4.2.1 不同级间匹配角度的计算模型
        4.2.2 不同级间匹配角度的计算结果
    4.3 实验结果与计算结果对比
    4.4 不同级间匹配角度内部流动分析
        4.4.1 主流通道速度矢量分析
        4.4.2 冲角&落后角在不同级间匹配角度模型上的差异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两级轴流压气机扩稳研究
    5.1 不同周向槽结构模型
    5.2 计算模型设置
    5.3 整机性能分析
        5.3.1 低转速下性能表现
        5.3.2 高转速下性能表现
        5.3.3 高低转速结果对比
    5.4 内部流动情况分析
    5.5 全覆盖式周向槽内部流场特性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本文工作与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4)航空压气机叶片抛光振动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叶片逆向建模相关研究
        1.2.2 叶片有限元分析相关研究
        1.2.3 叶片模态实验相关研究
        1.2.4 叶片振动特性方面相关研究
    1.3 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压气机叶片逆向建模
    2.1 引言
    2.2 叶片模型构建方法
        2.2.1 逆向工程
        2.2.2 曲面重构方法
        2.2.3 三维点云数据的获取
    2.3 逆向建模方案提出
        2.3.1 压气机叶片尺寸模型
        2.3.2 压气机叶片建模方案讨论
    2.4 叶片模型构建
        2.4.1 天远三维扫描仪
        2.4.2 相机参数调试
        2.4.3 拼接模式的选择
        2.4.4 获取点云数据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压气机叶片模态分析
    3.1 引言
    3.2 结构动力学理论及模态分析实验理论
        3.2.1 结构动力学理论
        3.2.2 模态分析实验理论
        3.2.3 频相函数的幅频特性与相频特性
        3.2.4 频向函数的实频特性与虚频特性
        3.2.5 频向函数的矢端特性
    3.3 压气机叶片模态仿真及求解过程
        3.3.1 仿真流程
        3.3.2 结果分析
    3.4 压气机叶片约束模态仿真及求解过程
        3.4.1 网格无关性证明
        3.4.2 设定约束力及仿真结果
        3.4.3 结果分析
    3.5 模态测试系统
        3.5.1 模态分析实验流程
        3.5.2 硬件系统
        3.5.3 软件系统
    3.6 实验过程以及结果分析
        3.6.1 压气机叶片自由模态实验
        3.6.2 压气机叶片约束模态实验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压气机叶片抛光过程振动特性
    4.1 叶片谐响应分析
        4.1.1 谐响应分析方法对比
        4.1.2 模型建立和载荷施加
        4.1.3 谐响应结果及分析
        4.1.4 抛光过程电机转速优化
    4.2 叶片抛光振动实验
        4.2.1 叶片抛光振动实验方案
        4.2.2 抛光方法选择
        4.2.3 砂带抛光系统搭建
        4.2.4 抛光振动测试实验台搭建
        4.2.5 振动测试方案
        4.2.6 测试结果
    4.3 压气机叶片抛光振动特性验证方案提出
        4.3.1 验证系统
        4.3.2 方案提出
    4.4 压气机叶片抛光振动验证测量
        4.4.1 测量过程
        4.4.2 数据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压气机叶片抛光过程优化
    5.1 夹紧力优化实验
        5.1.1 实验目的
        5.1.2 夹紧力与叶片振动关系
    5.2 装夹方式优化实验
        5.2.1 叶片装夹方式变化
        5.2.2 方式改变前后叶片的振动对比
    5.3 砂带机不同转速下叶片抛光对比实验
        5.3.1 抛光实验方案
        5.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叶片不同区域抛光结果比对
        5.4.1 比对方案提出
        5.4.2 测量过程及对比分析
        5.4.3 振动原因与解决
    5.5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4 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基于CFD/CAA的轴流压气机噪声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叶轮机械噪声研究发展
        1.2.1 叶轮机械噪声理论研究
        1.2.2 叶轮机械噪声实验研究
        1.2.3 叶轮机械噪声预测方法研究
        1.2.4 叶轮机械噪声应用研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案
第二章 压气机气动噪声基本理论
    2.1 噪声基本参量及评价方法
        2.1.1 噪声的物理评价
        2.1.2 噪声的主观评价
    2.2 压气机噪声源及产生机理
        2.2.1 压气机离散单音
        2.2.2 压气机宽频噪声
        2.2.3 压气机组合单音
    2.3 压气机管道声传播及辐射
        2.3.1 压气机单音噪声传播及辐射特性
        2.3.2 压气机宽频噪声传播及辐射特性
    2.4 小结
第三章 压气机静态噪声数值计算
    3.1 压气机非定常流场计算
        3.1.1 湍流计算模型
        3.1.2 流场计算域及网格
        3.1.3 流场边界条件及求解设置
    3.2 基于声类比的静态声场模拟
        3.2.1 声场计算模型
        3.2.2 声场计算域及网格
    3.3 CFD/CAA混合求解方法
        3.3.1 压气机静态噪声计算流程
        3.3.2 流场与声场的耦合
    3.4 小结
第四章 飞行状态下压气机噪声估计
    4.1 飞行航迹的计算
        4.1.1 飞机进场航迹要求
        4.1.2 飞机进场航迹计算
    4.2 球面扩散修正
    4.3 多普勒效应修正
    4.4 大气吸收修正
    4.5 小结
第五章 算例结果及分析
    5.1 流场计算结果及分析
        5.1.1 声源类型分析
        5.1.2 压气机声源强度及位置分析
    5.2 静态声场计算结果及分析
        5.2.1 模拟值与试验值对比
        5.2.2 压气机声场的指向性特征
        5.2.3 压气机不同转速下的噪声频谱特性
    5.3 飞行噪声计算结果及分析
        5.3.1 动态噪声计算的前期数据处理
        5.3.2 压气机动态噪声特征
    5.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6)离心压气机气动性能分析及分流叶片的改型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离心压气机的工作原理与基本结构
        1.2.1 离心压气机的工作原理
        1.2.2 离心压气机的基本结构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离心压气机气内部流场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分流叶片优化改型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与内容
2 数值模拟计算方法
    2.1 基本控制方程
        2.1.1 连续性方程
        2.1.2 动量方程
        2.1.3 能量方程
    2.2 湍流模型介绍
        2.2.1 标准k-w模型
        2.2.2 SST k-w模型
    2.3 湍流模型的选择
    2.4 控制方程离散化及求解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建立模型与划分网格
    3.1 研究对象的介绍
        3.1.1 建立几何模型
        3.1.2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的设置
    3.2 数值方法验证
    3.3 本章小结
4 离心压气机原型气动性能分析
    4.1 引言
    4.2 离心压气机总体性能分析
    4.3 离心压气机内部二次流形成分析
    4.4 变间隙对于离心压气机性能影响
        4.4.1 变间隙设计方案
        4.4.2 性能曲线分析
        4.4.3 内部流场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离心压气机分流叶片的优化改型分析
    5.1 引言
    5.2 分流叶片长度变化对于压气机性能的影响
        5.2.1 改型方案与建立模型
        5.2.2 性能曲线分析
        5.2.3 内部流场分析
    5.3 分流叶片周向位置变化对于压气机性能的影响
        5.3.1 改型方案与建立模型
        5.3.2 性能曲线分析
        5.3.3 内部流场分析
    5.4 分流叶片前缘角度变化对于压气机性能的影响
        5.4.1 改型方案与建立模型
        5.4.2 性能曲线分析
        5.4.3 内部流场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压气机叶顶脉动压力场测试技术与测量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新型压电薄膜材料研究现状
        1.2.2 传感器标定方法研究现状
        1.2.3 压气机叶顶流动测量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PVDF压电薄膜材料及其压电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压电效应原理
    2.3 常见压电材料及应用
    2.4 PVDF压电薄膜材料结构及压电机理研究
        2.4.1 PVDF压电薄膜材料结构
        2.4.2 PVDF压电薄膜材料压电机理
    2.5 PVDF压电薄膜材料主要性能参数及特性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压电传感器频响及抗干扰特性多物理场分析研究
    3.1 引言
    3.2 传感器阵列力电耦合仿真计算及分析结果
        3.2.1 多物理场有限元建模
        3.2.2 材料力学参数对传感器性能的影响
        3.2.3 各层材料厚度对压电性能的影响
        3.2.4 频响特性
        3.2.5 相邻电极信号干扰仿真分析
    3.3 PVDF压电薄膜传感器阵列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声激励的PVDF压电薄膜传感器标定实验
    4.1 引言
    4.2 标定实验原理及目的
    4.3 标定实验方案
    4.4 PVDF压电薄膜传感器标定测试
        4.4.1 灵敏度
        4.4.2 非线性误差(L)
        4.4.3 迟滞性误差(H)
        4.4.4 重复性误差(R)
        4.4.5 频率特性
        4.4.6 温度特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航空压气机叶顶脉动压力场测试及分析
    5.1 引言
    5.2 脉动压力场测试系统搭建
    5.3 实验对比验证
    5.4 稳定工况下脉动压力场分布测试分析
        5.4.1 时域分析及滤波
        5.4.2 频谱分析
        5.4.3 基于空间插值方法的压力分布
        5.4.4 级联图分析
    5.5 非稳定工况下脉动压力场分布测试分析
        5.5.1 时域分析及滤波
        5.5.2 频谱分析
        5.5.3 基于空间插值法的压力分布
        5.5.4 基于时空插值法的压力分布
        5.5.5 级联图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8)侧风及反推气流对发动机进口流场综合影响的数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反推力装置的发展及类型
        1.2.2 反推力装置的试验研究现状
        1.2.3 反推力装置的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2.4 侧风影响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第二章 数值方法
    2.1 数值计算方法
        2.1.1 控制方程组
        2.1.2 湍流模型
        2.1.3 稳态侧风模拟方法
    2.2 计算模型
        2.2.1 物理模型
        2.2.2 边界条件的给定
        2.2.3 网格划分
    2.3 算例验证
    2.4 进气畸变评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侧风及反推气流对单台发动机进口流场的影响
    3.1 数值模拟方案
    3.2 无侧风状态下反推气流对单台发动机进口流场的影响
        3.2.1 气流流线分布
        3.2.2 发动机进口截面总压恢复系数
        3.2.3 发动机进气畸变评估
    3.3 侧风风速及反推气流对单台发动机进口流场的影响
        3.3.1 气流流线分布
        3.3.2 发动机进口截面总压恢复系数
        3.3.3 发动机进气畸变评估
    3.4 侧风角度及反推气流对单台发动机进口流场的影响
        3.4.1 气流流线分布
        3.4.2 发动机进口截面总压恢复系数
        3.4.3 发动机进气畸变评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侧风及反推气流对安装状态下发动机进口流场的影响
    4.1 数值模拟方案
    4.2 无侧风状态下反推气流对发动机进口流场的影响
        4.2.1 空间流线分布
        4.2.2 空间总温等值面
        4.2.3 发动机进口截面总压恢复系数
        4.2.4 发动机进口截面周向总压畸变指数
    4.3 侧风风速对安装状态下发动机进口流场的影响
        4.3.1 空间流线分布
        4.3.2 空间总温等值面
        4.3.3 发动机进口截面总压恢复系数
        4.3.4 发动机进口截面周向总压畸变指数
    4.4 侧风角度对安装状态下发动机进口流场的影响
        4.4.1 空间流线分布
        4.4.2 空间总温等值面
        4.4.3 发动机进口截面总压恢复系数
        4.4.4 发动机进口截面周向总压畸变指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9)基于数模参数化生成的压气机叶片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
        1.2.1 CAID研究现状
        1.2.2 CAID的发展趋势
        1.2.3 CAID与压气机叶片结合
    1.3 压气机叶片概况
        1.3.1 压气机叶片设计现状
        1.3.2 压气机叶片优化设计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结构
2 多级压气机数模参数化构造方法
    2.1 前言
    2.2 叶型造型参数化
        2.2.1 直接参数化方法
        2.2.2 基于修改量参数化方法
        2.2.3 二维叶型案例
    2.3 叶片造型参数化
        2.3.1 积叠线弯掠参数化
        2.3.2 叶片曲面参数化
        2.3.3 三维叶片造型案例
    2.4 机匣和轮毂参数化构造
        2.4.1 NURBS曲线说明
        2.4.2 机匣、轮毂生成案例
    2.5 小结
3 压气机若干关键环节的计算
    3.1 前言
    3.2 压气机一维计算
        3.2.1 一维设计介绍
        3.2.2 一维计算方法
        3.2.3 一维计算实例
    3.3 压气机通流计算
        3.3.1 通流计算方法
        3.3.2 通流计算结果
    3.4 网格拓扑生成方案
        3.4.1 数模信息获取方案
        3.4.2 拓扑结构设计
        3.4.3 网格生成案例
    3.5 单通道流场计算
        3.5.1 单通道计算方法介绍
        3.5.2 边界设定
    3.6 小结
4 压气机叶片优化设计技术探索
    4.1 前言
    4.2 多目标优化算法
    4.3 一维设计优化
        4.3.1 选择设计参数
        4.3.2 优化结果
    4.4 通流设计优化
        4.4.1 选择设计参数
        4.4.2 优化结果
    4.5 基于参数化的压气机设计与优化流程
    4.6 小结
5 航空压气机设计/评估系统软件平台研制
    5.1 前言
    5.2 软件概述
        5.2.1 软件功能模块介绍
        5.2.2 各模块接口
    5.3 压气机生成实例
        5.3.1 三级压气机生成
    5.4 验证与分析
        5.4.1 转子叶片计算结果
        5.4.2 单级压气机计算结果
    5.5 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论文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水空两用发动机压缩机水下模式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轴流压气机发展设计历程
        1.2.2 轴流泵的发展设计历程
        1.2.3 叶轮机械设计发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水空两用发动机总体设计
    2.1 水空两用发动机总体结构方案及工作原理
        2.1.1 水空两用发动机总体结构及功能
        2.1.2 水空两用发动机工作原理
    2.2 水空两用发动机压缩机工作模式及参数
        2.2.1 压气机增压工作原理及性能参数
        2.2.2 压缩机水下工作原理及性能参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空两用发动机压缩机CFD软件与计算模型
    3.1 CFD计算软件
        3.1.1 NUMECA软件
    3.2 流体力学基本方程
        3.2.1 质量守恒定律
        3.2.2 牛顿第二定律
        3.2.3 能量守恒定律
    3.3 湍流模型
        3.3.1 粘性湍流模型
        3.3.2 Spalart-Allmaras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压缩机空中性能模拟验证
    4.1 模型建立
    4.2 网格划分
        4.2.1 y_(wall)的计算
        4.2.2 网格参数设置
        4.2.3 网格质量检查
    4.3 压缩机空中性能计算
        4.3.1 边界条件设置
        4.3.2 计算结果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压缩机水下性能计算分析
    5.0 水下模拟网格调整及边界条件设定
        5.0.1 水下模式网格调整
        5.0.2 边界条件
    5.1 水下性能参数分析
    5.2 水下流场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内容及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一、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三、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基金项目
致谢

四、小型航空压气机CFD设计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负荷离心压气机串列叶轮构型机理与设计方法研究[D]. 李紫良.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20(08)
  • [2]微型涡喷发动机组合式压气机研究[D]. 张彪.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3]两级轴流压气机气动性能及其扩稳技术研究[D]. 董烁.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4]航空压气机叶片抛光振动特性分析[D]. 黄程.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
  • [5]基于CFD/CAA的轴流压气机噪声预测方法研究[D]. 吕锋. 中国民航大学, 2019(02)
  • [6]离心压气机气动性能分析及分流叶片的改型优化[D]. 于盟. 沈阳工程学院, 2019(01)
  • [7]压气机叶顶脉动压力场测试技术与测量系统[D]. 周伟.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8]侧风及反推气流对发动机进口流场综合影响的数值研究[D]. 代小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9]基于数模参数化生成的压气机叶片优化设计研究[D]. 李扬. 西南科技大学, 2018(08)
  • [10]水空两用发动机压缩机水下模式性能分析[D]. 夏俊. 南昌航空大学, 2017(03)

标签:;  ;  ;  ;  

小型航空压缩机CFD设计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