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赶时间没用

ERP赶时间没用

一、ERP着急也没用(论文文献综述)

毛民生[1](2020)在《对话句法共鸣视域下现代汉语对话省略研究》文中认为省略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而对话省略则是诸多省略现象中较为常见的类型,但以往学者重视静态的线性省略结构的研究,而对动态的复杂的对话省略鲜有关注。对此,本文对对话省略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并以现代汉语对话省略为研究对象,基于对话句法的理论基础,结合事件域认知模型(ECM)、“图式—例示”观(SI)及交互主观性的认知观,建构起“基于对话句法的事件域对话省略认知模型”(DEDE模型)。同时立足现代汉语事实,将现代汉语对话省略的结构成分划分为主位共鸣所指与述位共鸣成分。通过使用跨句图谱和共鸣可及度的分析工具与测量工具,并结合定性分析与量化研究相统一的方法,对现代汉语对话省略进行分类和描写,从而得出现代汉语对话省略交互主观性与立场表达的认知机制、语义驱动与事件要素突显的加工动程以及共鸣可及与语词提取的形式路径,以期对对话句法理论进行补充和验证,进而为现代汉语对话省略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梁依睿[2](2020)在《个人读写能力对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使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们普遍认为,语言的使用方式(口语,书面语)会影响语法结构。具有书面形式的语言和没有书面形式的语言的语法有着明显的差异,而对于前者来说,口语和书面形式的常用语法结构也具有很大的差异。读写能力对个人语言运用的影响,以及日常阅读是如何影响个人语法等问题还有待考究。本研究重点从普通话引语结构方面来回答这一问题。直接引语在口语中比在书面交际中更为常见,并且在非书面语言的语法中更为突出。没有书面形式的语言被证实大量使用直接引语,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没有使用间接引语。我们研究的问题是文盲说话者的语法结构是否类似于这些语言的语法?或者识字和不识字的话语者是否以同样的方式使用直接引语,证明直接引语的使用差异不是由读写能力的差别,而是由特定的语言方式(例如双向交流或者单向书面表述)引起的。我们通过开放性采访,采集对比文盲和非文盲被试在个人叙述中选择直接引语和其他描述方式的频率和用法,以及他们的形式与功能。本研究发现:1)文盲话语者和非文盲话语者在日常交流中最常使用直接引语作为最生动、最有效的方式来表达某人的言语、思想或情感。2)读写能力对个人口语交际中的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使用没有显着影响。3)与文盲话语者相比,非文盲话语者使用更多的语法结构。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直接(而非间接)引语的使用与交流方式(对话而非独白)关系更密切,读写能力会影响个人口语交际中的语法结构和句法嵌人形式。

陆璐[3](2018)在《团体正念认知疗法在强迫症治疗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强迫症是一种引发强烈痛苦并严重影响社会功能的精神疾病。正念认知疗法被称为“认知行为疗法的第三浪潮”,在国际上运用于多种精神疾病的治疗。本研究探索参与团体正念认知疗法的治疗师和患者的主观体验,描述治疗疗效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归纳有助于患者获益的策略。方法:选取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3位心理治疗师和其带领的2组强迫症正念认知治疗团体(共11人完成治疗,2人脱落),团体成员皆为轻至中度强迫症患者。研究者在干预前、中、后采用耶鲁-布朗强迫症状量表(Y-BOC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席汉评残量表(SDS)和正念五因素量表(FFMQ)进行量化评估和统计。同时,研究者对10周治疗进行参与式观察,并在治疗前后对治疗师和来访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所得录音转录成逐字稿进行编码,运用解释现象学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Y-BOCS量表减分率显示,干预后1名患者临床治愈,4名患者有效未治愈,6名患者无效。干预前、中和后三次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Y-BOCS总分差异显着(F=4.560,P=0.023),其中强迫思维的分数差异显着(F=5.238,P=0.015),HAMA三次测量差异显着(F=5.03,P=0.017)。FFMQ总分三次测量差异并不显着,其中觉知地行动分量表分数差异显着(F=10.514,P=0.002)。2.团体在前期、中期、后期呈现出不一样的互动氛围和依从性,前期呈现出信心强动力足,中期呈现出焦虑甚至愤怒的情绪,后期团体成员呈现出对团体和治疗师的依恋和不舍。3、强迫症患者对团体和治疗师的主观体验较好,对正念认知疗法技术的运用仍存在一些困难。疗效体现在症状减少、个人状态、情绪管理、家庭关系和社会功能的改善。举例讲解、治疗方案的改进以及治疗师的共情和指导是使患者获益的有效策略。4、治疗师对正念认知疗法技术的主观体验较好,对团体和治疗关系仍有不确定感。治疗方案适时调整、多元策略、促进治疗关系、觉察和增强教学技术是使患者获益的有效策略。结论:1、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结果相呼应,表明正念认知疗法对强迫思维的疗效显着,患者普遍反映除了症状减少之外,个人状态、情绪管理、家庭关系和社会功能都有改善,正念练习带来的益处、个人生活中的积极事件、团体治疗中的积极氛围和实际运用正念时的困难影响了患者的获益。2、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在应用正念认知疗法治疗强迫症时的有效策略:对治疗方案适时调整,运用多元策略,促进治疗关系,促进治疗师对团体和反移情的觉察,增强教学技术。这一研究结果为接下来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和大范围的应用推广做出了准备,是心理治疗方法本土化之路的一次有益尝试。

张秀敏[4](2016)在《基督徒祷告的神经生理基础及个体心理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祷告的心理学研究是宗教心理学领域的重要内容。祷告是个体在与一种更强大的力量联结过程中与这种力量的双向沟通与对话,它是双方关系维系的媒介。本研究对祷告这一社会心理学现象从生理基础和心理功能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主要包括两个部分:首先,基督徒祷告的神经生理基础研究(实验研究)。(1)实验研究方法。研究采用2×2两因素混合设计进行实验室研究。被试内变量为文章类别,主要有祷告文和科普文两个水平。被试间变量为信仰状况,包含有信仰和无信仰两个水平。实验任务是让被试按照顺序出声阅读祷告文和科普文,两类文章的呈现顺序为ABABA(A代表科普文,B代表祷告文),以科普文作为基线水平。在被试依次出声阅读实验材料的过程中,通过Spirit NeXus生理记录仪器采集各项生理指标,主要有脑波(delta、theta、alpha、SMR、beta、gamma)振幅、肌电、皮温、呼吸波振幅、心率变异性的时域指标(RMSSD、SDNN)与频域指标(HRV-LF%),运用BioTrace+系统保存并离线分析实时记录的各项生理数据,使用spss20.0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分析“信仰状况”、“文章类别”两个因素的主效应和交互作用,若交互作用显着,则进一步进行简单效应分析,进而得出研究结果并进行讨论,最终形成研究结论。(2)实验研究结果。一方面,基督徒阅读祷告文和阅读科普文相比,阅读祷告文时 RMSSD、肌电、脑电波振幅(delta、theta、alpha、SMR、beta、gamma)显着高于阅读科普文时的相应值;HRV-LF%显着低于阅读科普文时的相应值。另一方面,基督徒与非基督徒相比,在阅读祷告文时,基督徒的肌电及脑电波振幅(delta、alpha、SMR、beta、gamma)显着高于非基督徒。第二,基督徒祷告的个体心理功能研究(访谈研究)。(1)访谈研究方法。研究依据目的性抽样原则,运用强度抽样方式和综合式抽样策略,抽取14名访谈对象。研究者以“局外人”身份采用逐步暴露方式进入研究现场进行客位研究。采用开放式问卷和深度访谈收集资料。运用扎根理论对收集到的资料依次进行初步分析、类属分析和理论建构。初步分析和类属分析采用Nvivo 10.0质性分析软件进行。初步分析登录原始资料产生了 327个码号(即一级编码)。类属分析进行主轴编码(二级编码)和核心式编码(三级编码):二级编码建立了 24个意义单元;三级编码建立了 5个树状节点,形成3个核心类属(“祷告的果效”、“人神关系”、“祷告状况”)。理论建构是在类属分析的基础上对资料做进一步分析概括,通过主题探索,自下而上逐步建构理论。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效度检验和伦理道德检验,形成研究结论。(2)访谈研究结果。①基督徒祷告分为三个层次:初级、中级、高级,祷告水平由初级向高级渐进性提升。初级祷告是为自己的需求而祷告,对上帝的信靠偏理性,信靠度不稳定,与上帝的关系时密时疏。中级祷告既有为自己的祷告,也有为别人的需求而进行的祷告,对上帝的信靠兼有理性和非理性成分,信靠度较初级祷告有所增加,基督徒已通过祷告与上帝建立起亲密关系,能感受到上帝的回应,与上帝的亲密度增加。高级祷告以上帝赋予的使命为中心,为他人灵魂得救而祷告,对上帝的信靠是超越理性的、绝对的信靠,在圣经启示和圣灵带领下感受到平安、喜乐,感觉与神同工、联结融合。②基督徒祷告有两种心理功能:工具性功能和关系性功能。初级祷告具有工具性功能,是基督徒满足自己需求的手段,;高级祷告具有关系性功能,以增进基督徒与上帝的亲密关系为目的;中级祷告处在初级祷告和高级祷告的中间水平,两种功能兼而有之。随着祷告由初级层次向高级层次渐进发展,祷告的功能也随之由工具性功能向关系性功能转变。③随着祷告由初级向高级发展,基督徒的个体心理发生很多重要变化。在心理过程方面,基督徒对祷告的认知进行了解构和重构,由视祷告为满足自己需求的手段转变为将祷告作为其生活的重要内容;情绪体验上,由关注自我需求时产生的焦虑、痛苦等消极情绪的释放转变为积极情绪的维持、增强;意志上,由初期意志力的逐渐增强转变为后期意志的参与度逐渐降低;行为上,由非理性的盲目崇拜转变为超越理性的自主行动。在个性心理方面,在自我方面,由关注“旧自我”的需求,转变为以上帝为中心,将自我纳入到彰显上帝的工作和计划的框架中,建构“新自我”;性格上,由暴躁、易发怒、骄傲转变为平和、有爱心;兴趣、爱好上由关注自己的兴趣、爱好转变到愿意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做与信仰有关的事。④基督徒与上帝的亲密关系是祷告发挥心理功能的前提。祷告始于“信”,祷告的心理功能取决于基督徒与上帝关系的亲密度,基督徒与上帝关系的亲密度越低,祷告功能的工具性越强;亲密度越高,祷告功能的关系性越强。实验研究与访谈研究所得出的结果具有一致性,互为解释和补充,共同加深了我们对基督徒祷告这一社会心理学现象的理解。首先,实验研究所揭示的基督徒祷告过程中神经生理反应与访谈研究发现的认知和情绪变化具有一致性。其次,实验研究中基督徒肌电值显着上升;RMSSD显着上升;HRV-LF%显着下降,他们在祷告过程中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之间有良好的相互作用,产生情绪启动效应,可以解释访谈研究中个体在祷告过程中情绪的转变;实验研究所显示的基督徒读祷告文时delta、theta、alpha、gamma波振幅的显着上升又对访谈研究中基督徒祷告过程中的神秘体验做了解释。第三,访谈研究对实验研究的结果起到深化、补充作用。本研究最终得出以下结论:基督徒祷告过程中自主神经系统反应和脑电反应具有特异性,表现为RMSSD、肌电值显着增高;HRV-LF%值显着降低;delta、theta、alpha、SMR、beta、gamma等脑电波的振幅显着上升。基督徒的祷告具有初级、中级、高级三种水平,祷告水平由初级向高级渐次提升;基督徒祷告具有工具性功能和关系性功能;随着祷告由初级向高级发展,基督徒的意义系统和自我发生显着变化,表现为由“以自我为中心”向“以上帝为中心”转变;祷告过程中基督徒与上帝的关系由不稳定到稳定,由时密时疏到日渐亲密,向着联结融合的理想状态发展。

彭金磊[5](2014)在《基于业务流程再造的MON公司信息系统规划》文中提出日益增多的输送机订单促使MON公司暴露出众多问题:生产管理矛盾突出,信息孤岛众多,计划执行拖期,交期延迟。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业务流程重组和信息化技术相关领域研究的成果为基础,结合公司实际,对MON公司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并对信息化建设方案进行规划。主要完成以下工作:1.公司信息系统整体规划设计。对公司业务现状和信息化现状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公司项目型生产的特点,针对企业存在的业务流程混乱、信息孤岛众多和管理理念落后的问题,提出了建设覆盖订单项目管理、快速报价、产品研发、工程设计、生产制造、现场安装全业务生产周期的信息系统,辅以业务流程的梳理和再造的改善思路,并对信息系统进行了整体规划设计,提出了整体规划方案。2.系统核心业务流程再造。结合对公司现有ERP、PDM系统之前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针对实际业务运行的需求,依托信息系统支撑,运用BPR技术对企业核心业务的流程进行了规范设计,为信息系统的实施奠定基础。3.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规划。结合对当前使用的产品数据管理系统应用现状的分析,通过对业务部门PLM实际需求的调研,在整体信息系统规划方案的框架下,对PLM系统建设目标和功能进行了详细的规划,提出了公司PLM系统应涵盖基础数据管理、变更管理、项目管理、产品结构管理和销售支持插件等功能。4.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规划。公司ERP系统当前规划待实施的功能主要是针对基本的进销存管理和基本的制造计划管理,在此基础上,结合PLM规划方案,进一步将ERP规划扩展到车间现场,提出增加制造管控功能,实现企业对车间现场的实施管理,并明确了实施要点。5.办公自动化系统(OA)规划。针对公司项目型生产特点带来的业务复杂程度高、办公成本高和项目管控难度大的问题,并考虑管理层对项目管理的需求,在PLM和ERP系统规划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OA系统规划方案,并制定初步实施计划。

聂含聿[6](2013)在《指导性音乐想象对缓解硕士三年级学生学业压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主要目的是了解硕士三年级学生的学业压力状况,并通过实验了解指导性音乐想象技术对缓解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三年级学生学业压力的影响,以探讨音乐缓解压力的有效方式,为音乐减压的研究提供参考性意见。本研究涉及的主要研究方法有:文献分析法、实验法、问卷法。本研究通过分层随机抽样选出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三年级的16名同学作为受试者进行实验,实验共2次,每人每次实验40分钟,间隔一周后进行第二次实验。受试者可从《小溪》、《高山》、《草原》三个音乐场景中选择一个作为实验所用音乐场景。每次实验过程中通过脑电仪采集受试者的脑电信号。实验前后受试者分别填写《基本信息调查表》、《研究生学业压力调查问卷》、《状态焦虑量表S-AI》、《附加调查问题》。研究意义:目前高校学子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定的压力,尤其是对于硕士三年级学生而言,学业论文和就业的同时进行,加大了这个群体心理压力的强度。如何选择一种行之有效且操作简单的减压方法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近几年来,国内关于音乐的实证研究中很少有音乐专业的研究者同时用生理、心理两种方法研究音乐治疗,为了加强本实验的说服力、也为了填补我国音乐专业在此方面研究的空白,笔者有意尝试该方面研究。希望本研究可以为音乐缓解大学生压力的研究贡献自己一份力量。研究结果:本实验通过心理、生理两种方法测定指导性音乐想象对缓解受试者压力均有效。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男女生、文理科生在《S-AI》中不具有显着性差异;在脑电EEG中存在显着性差异,且女生效果好于男生、文科生效果好于理工科生。在脑电EEG中男女生、文理科生存在交互作用。

刘亚林[7](2013)在《桃园纪事》文中认为上部追捉财富1鬼节添人丁我知道,我是不喜欢奶奶的。有关奶奶的记忆原本就不牢实,历经岁月的磨蚀,留存下来的多是一些朦胧的画面。可是很无奈,故事还不得不从奶奶那里说起。"明儿是鬼节,你可觉料着!"奶奶目光凶狠,口气严厉,在门槛外向妈掷进话来。觉料着,是我老家的土话,意思是估摸着事情的严重性。屋里。水湿的煤泥被红红的火苗激出一卷一卷的烟气,灶台的光线黯淡下来。黯淡中,妈下意识摸摸自己凸鼓的肚子,深深叹了口气,吹熄了洋油灯。黯淡顿时加浓成漆黑。漆黑里,妈在土炕上听到奶奶拐棍的声音

冯彦东[8](2013)在《基于脑电信号分析的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框架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风险社会的发展阶段。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频繁爆发是这个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些事件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此背景下,突发公共事件及其应急管理近年来逐渐成为政府和相关科研机构关注的热点领域。在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救援中,除了需要决策者审时度势、快速做出救援决策之外,事件当事人的行为也同样对应急救援能否成功开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众多当事人既可以是一盘“散沙”,在求生本能的驱使下各自为政,相互拥挤、踩踏、抢夺,也可以是积极响应各种救援指令、行动一致甚至共同参与救援行动的积极力量。许多因素可能影响突发事件当事人的行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当事人对之前救援工作效果的感知、评价以及由之产生的对救援主体的信任。行为决策研究表明个体的判断决策会受到许多认知偏差的影响,进而导致许多非理性的决策。框架效应便是其中一种典型的认知偏差。以“牛肉产品问题”为代表的属性框架效应研究表明,个体对事物或事件结果的评价会受到事物或事件结果关键属性呈现框架的影响,即使相关事物或事件在本质上是等价的。那么,在突发公共事件的问题背景下,信息的属性框架效应是否也会发生?其背后的神经加工机制又如何?这些都是本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也是当前急需回答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的重要基础科学问题之一。从管理实践的角度来讲,本研究的实施也有助于回答“在突发公共事件中,为了更好的实施救援,政府、施救者应如何有针对性的选取相关信息的发布框架?”的问题。本文以着名的“亚洲疾病问题”为背景,基于属性框架的框架控制(即,依然以“亚洲疾病问题”为背景,但将其中的风险决策问题修改为对相关突发公共事件的结果的评估问题),设计了三个紧密联系、层层深入的研究,结合传统的问卷调查和神经认知科学研究的工具与方法,从行为到神经加工层面对信息的属性框架效应(以下均简称“信息框架效应”)及其发生机制做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发现在突发公共事件情境下,个体对事件的评价显着地受到信息属性框架的影响:与负性框架信息相比,正性框架呈现的信息更容易激发个体对事件的正性评价。此外,信息框架对个体判断决策的影响不会受事件规模、决策者性别、实验设计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了非常稳健的特征。重要的是,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个体的行为层面,也体现在大脑神经加工层面:研究观察到了显着的框架的反馈相关负波(Feedback-related Negativity, FRN)效应。FRN是决策神经科学研究领域被大量关注的一个ERP成分,被认为反映了位于大脑前扣带回皮质(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的一个行为监控、评估系统的活动。FRN发生在刺激呈现250ms左右,是一个非常快速的活动,可能代表了一个自动加工过程。根据FRN的情感激活理论,FRN体现了大脑对相关结果或事件的情感意义的评估。从这个角度来讲,本研究进一步从神经层面支持了属性框架效应的联想理论,即信息框架所激发的自动情感反应是信息框架效应发生的根本原因。在考虑了情绪因素的研究中,我们则进一步发现信息框架的FRN效应只在负性情绪条件下发生。结合突发公共事件中个体的情绪体验是以负性情绪(如害怕、悲伤等)为主的事实,以上结果进一步表明本研究所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综合而言,我们认为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信息发布中应尽量选用正性框架,避免负性框架的出现。这样,可以尽可能的激发事件当事人对事件结果的正性评价进而产生对救援主体的信任并积极配合救援工作的开展。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本研究将属性框架效应研究引入到突发公共事件的问题中,不仅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更好的认识“框架如何影响个体的判断决策”的问题也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已有以突发公共事件为背景的研究大多采用风险框架的框架控制(即个体被要求在具有不同风险水平的采取不同框架呈现的决策选项中做出选择)不同,本研究采用了属性框架的框架控制。属性框架控制被认为是一种最简单的框架控制,仅仅涉及框架因素的控制而排除了其他因素(如风险框架效应中的风险因素)的干扰,对于我们更好的认识“框架如何影响个体的决策判断”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从属性框架效应研究的角度来讲,已有的研究大多涉及对特定商品或其他事物的评价问题,很少以生命问题为背景展开。本研究的实施则是对已有研究不足的很好的补充和扩展。(2)基于神经认知科学研究的工具和方法(即ERP技术),采用属性框架的框架控制,本研究从大脑神经加工层面揭示了框架效应背后的神经机制。关于框架效应的已有研究大多属于行为决策的研究范畴。这些立足于行为观察的框架效应研究确实很好的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也取得了大量有启发性的研究成果。但同时,这些研究也得到了一些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结论,并产生了多种不同的、相互竞争的框架效应解释理论。这实际上是行为研究的一些先天缺陷所致。采用神经认知科学的研究工具和方法,从大脑神经加工层面进行的研究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些不足,帮助我们打开大脑“黑盒”,让我们更深入、客观地认识框架效应现象。(3)从决策研究的角度来讲,本研究基于框架效应现象研究了决策结果评估的神经机制。在已有的决策研究中,相关研究大多基于简单赌博任务的问题背景展开,这些研究发现代表损失的负性结果与代表得到的正性结果有着不同的神经加工机制,具体体现在脑电成分FRN的活动上。需要说明的是,这些研究中的正性和负性结果不仅有着不同的效价(框架),对个体效用而言也有着完全相反的影响。然而,在框架效应现象中,不同框架(效价)的结果或事件的表述实质上是等价的。从这个层面来讲,本研究则很好的延伸了已有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大脑对决策结果评估具有的情景依赖性和主观性。

张妍[9](2012)在《地震亲历者创伤后压力反应的神经生理机制》文中指出创伤后压力反应(post-traumatic stress reaction)不同于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PTSD是个体在遭遇或对抗重大创伤性事件后,其心理状态失调产生的症状。而创伤后压力反应是普遍存在于创伤个体中的现象,并且强调这种现象是经历创伤所产生的合理结果,而非病患心理状态。虽然大多数个体在经历创伤性事件后都会出现程度不等的症状,但只有一部分人最终成为PTSD患者。由于汶川特大地震的影响面极大,使得相当数量的人出现了创伤后压力反应。从已有研究来看,多数研究者以PTSD患者为被试,探讨创伤性经历对其认知加工神经机制的影响,而少有从预防和发展的角度关注没有表现出PTSD症状的非临床被试。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已有研究中,多数研究都局限于探讨表现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地震亲历者的脑区激活情况,而少有运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 related potentials, ERP)技术从加工时程方面分析地震亲历者的认知特点。本研究在前期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主要运用ERP实验技术,在汶川地震两年后,考察没有出现PTSD(?)临床症状的地震亲历者对威胁性信息认知加工的特点。本文共包括7个研究,19个实验,从创伤后压力反应的主要方面:注意、记忆、情绪加工,分别在两个维度上:不同灾难暴露程度(经历组和未经历组)以及不同年龄阶段(中学生和大学生)比较分析了地震亲历者创伤后压力反应的神经生理机制。(1)不同灾难暴露程度(经历组和未经历组)地震亲历者创伤后压力反应的神经生理机制第一部分(包括研究1、研究2和研究3):地震亲历者对威胁性刺激注意偏向的ERP研究。研究1运用线索提示范式(cue-target paradigm)考察了地震亲历者对威胁性刺激注意资源的空间分配特点。行为结果以及P3潜伏期和峰值上的效应发现,不论是地震词还是中性词,中学生经历组都比未经历组更加警觉。行为和N1峰值的效应发现,大学生经历组比未经历组对地震词更加回避。但是,研究1并没有发现地震亲历者在地震词和中性词上注意偏向的差异。这可能与线索刺激与靶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有关。鉴于此,研究1采用阈上呈现威胁性刺激的方式考察注意的定向和维持,而研究2则运用视觉点探测掩蔽任务(masked version of the dot probe task),通过阈下呈现刺激的方式考察地震亲历者的注意从威胁性刺激到探测点位置的注意转移过程中认知加工的时程动态变化特点。通过比较一致条件和不一致条件下早期成分N1、P1和P2潜伏期与峰值的特点发现,中学生经历组比未经历组对地震词更加警觉。研究1和研究2从注意的成分理论探讨了地震亲历者对威胁性刺激的注意偏向及其神经机制,然而,我们仍不清楚是否地震亲历者对中性刺激也存在同样的认知加工特点。因此,通过研究3对此进行了探讨。研究3通过经典的oddball实验范式研究发现,在后部脑区,中性靶刺激对中学生经历组比未经历组诱发的P1和P300波幅更弱。由此可以推测,地震亲历者可能存在注意加工的缺陷。这也与临床上PTSD的症状一致。尽管PTSD患者集中注意力的能力降低了,但轻微的创伤性刺激就能够诱发闯入性记忆和闪回现象的出现。为此,研究4考察了地震亲历者是否对地震威胁性刺激存在记忆偏向。第二部分(研究4):地震亲历者对威胁性刺激记忆偏向的ERP研究。研究4采用学习-再认(study-test)范式中新/旧测试的实验任务发现,地震图片与中性图片相比,引起了地震亲历者更长的反应时,更高的正确率,以及更大的P3和LPC峰值效应。对负性刺激认知偏向的研究可以很好地解释地震相关图片比中性图片会诱发更大的ERP效应。另外,根据Brewin提出的双向呈现理论(duel representation theory)(?)阳记忆-视觉神经认知模型(neurocognitive model of memory and imagery),与自我密切相关的创伤性经历在情景记忆加工的神经机制中可能是至关重要的,这促使被试在回忆灾难场景时在大脑产生了生动的画面,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闪光灯记忆”(flashbulb memory)或者闪回现象。此外,还有可能是创伤性记忆对地震亲历者的情绪性记忆造成了影响。有研究表明PTSD患者主诉记忆障碍并不能真正反映记忆损害,相反它提示了共病情绪障碍的危险性。根据多重记忆系统说(multiple memory systems view),脑内存在着结构和功能不同的多个记忆系统,通过启动效应使得存在于这些记忆系统中的图示被激活。那么,这些情景性记忆或者情绪性记忆以何种方式储存在记忆系统中的?又如何对认知加工产生作用?因此,研究5和研究6考察了威胁性刺激启动效应对地震亲历者情绪加工的影响。第三部分(研究5和研究6):威胁性刺激启动效应对地震亲历者情绪加工影响的ERP研究。研究5采用阈上情绪启动(supraliminal emotional priming)的实验范式,从行为和ERP结果来看,并没有发现显着的启动效应。这可能和启动-靶刺激的时间间隔(stimulus onset asynchrony, SOA)有关,研究表明情绪启动效应大部分是在较短的SOA内出现的。为了说明个体是否受到了阈下,即无意识情绪启动的影响,研究6采用阈下情绪启动(subliminal emotional priming)的实验范式考察了威胁性刺激阈下启动效应对地震亲历者情绪加工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于中学生组,地震图片启动下经历组对恐惧面孔的反应时更短,对高兴面孔的反应时更长,且对于中学生和大学生经历组,对恐惧面孔的反应时均比未经历组更短;同时,地震图片启动下,恐惧面孔对中学生经历组诱发的N1、P1、P2和LPC效应比未经历组更大。可见,地震图片启动下,地震亲历者对恐惧面孔的敏感性增强。那么,是否可以通过认知和神经生理的训练改变心理和行为的反应呢?研究7对此进行了探索。第四部分(研究7):地震亲历者认知与脑功能修复中的神经可塑性研究。从研究5和研究6可见,创伤性经历对地震亲历者的情绪功能产生了影响,使其对负性情绪信息的敏感性增强。因此,研究7以生物反馈训练调节地震亲历者焦虑情绪为例,开展了应用神经可塑性原理修复脑功能的探索性研究。结果表明,生物反馈训练能够有效缓解地震亲历者的负性情绪,通过脑电指标证实了地震亲历者认知与脑功能修复中的神经可塑性。这也为从神经生理层面对地震亲历者进行干预和治疗以改善其心理和行为问题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现实可能。(2)不同年龄阶段(中学生和大学生)地震亲历者创伤后压力反应的神经生理机制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表明,年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年龄越小者,越容易出现创伤后应激症状。因此,本文对不同年龄地震亲历者的注意偏向、记忆偏向、情绪加工的神经生理机制进行了比较。在研究1和研究2中,行为结果和ERP早期成分P1效应显示,中学生经历组比大学生经历组对地震词更加警觉;在研究3中,中性靶刺激对中学生经历组比大学生经历组诱发的P300波幅更小;在研究4中,中学生经历组在旧的地震图上P3成分的潜伏期短于大学生经历组,旧的地震图对中学生组诱发的P3峰值和LPC波幅大于大学生组;在研究5和研究6中,行为结果和N1、P1成分的ERP效应表明,威胁性刺激对中学生情绪加工的阈下启动效应更大,且中学生经历组比大学生经历组的情绪敏感性更强,尤其是对负性情绪。这些结果表明地震创伤性经历对中学生经历组有更大的影响。这可能与中学生群体脑与认知的发展特点有关。基于以上研究,我们发现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反应是大脑各个部分协同运作的结果,因此,构建了基于地震亲历者对威胁性刺激认知加工的创伤后压力反应合作认知模型(Post-Traumatic Stress Reaction Cooperation Cognitive Model, PTSR-CCM)。PTSR-CCM是反应地震亲历者对威胁性刺激认知加工特征的模型,包括三个模块和一个原理,即本研究考察的四个方面:注意功能、记忆功能、情绪功能、神经可塑性,试图揭示威胁性刺激对非临床被试创伤后压力反应作用的神经生理机制。

杨思梁[10](2011)在《陈立与20世纪中国工业心理学》文中指出陈立的工业心理学生涯跨越70年,但主要活动集中于1935至1937年,1977至1990年代中期,中断40年而再续,可谓波澜起伏。除了1935年撰写的《工业心理学概观》,陈立的主要贡献源于后一阶段,其中包括:恢复了中断多年的中国心理学教学和研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与管理有关的专业(工业心理学)和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了国内第一批工业心理学硕、博士、继承和发扬了实地调研—实验室研究—理论学习相结合的工业心理学传统;陈立还通过写作和其他形式的呼吁,促成了中国管理学的兴盛。但他晚年却觉得自己一生是失败的,主要是因为他认为工业心理学没能做到"指导人走向最适宜的机会,并在此过程中实现最高的自我"。

二、ERP着急也没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RP着急也没用(论文提纲范文)

(1)对话句法共鸣视域下现代汉语对话省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省略研究综观
    二、现代汉语对话省略的研究现状及不足
    三、省略概念的再界定
    四、选题意义
    五、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六、本章小结
第一章 现代汉语对话省略研究模型——DEDE模型
    第一节 DEDE模型的理论基础
        一、元理论基础与形式路径:对话句法理论
        (一)DS概述
        (二)共鸣的再认识
        二、认知生成机制:交互主观性
        三、语义认知驱动:事件域认知模型和“图式—例示”观
    第二节 DEDE模型的理论框架
        一、底层心理认知框架
        二、深层语义驱动框架
        三、表层对话句法框架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现代汉语对话省略的类型
    第一节 分类依据:结构成分
        一、主位共鸣所指(省略)
        二、述位共鸣成分(省略)
    第二节 分类系统
    第三节 描写工具:跨句图谱
    第四节 测量工具:共鸣可及度
    第五节 实例分析
        一、B+A(+A_n,-B_n):T+R(+V,-N)
        二、B-A(-A_n,-B_n):T-R(-V,-N)
        三、-B+A(-A_n,+B_n):-T+R(-V,+N)
        四、-B+A(+A_n,-B_n):-T+R(+V,-N)
        五、-B+A(+A_n,+B_n):-T+R(+V,+N)
        六、对话省略的混合形式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汉语对话省略的认知成因
    第一节 交互主观性与立场表达
    第二节 语义驱动与事件要素突显
    第三节 共鸣可及与语词提取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与学术经历
后记

(2)个人读写能力对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使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Acknowledgement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Introduction
    1.2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1.3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1.4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2.1 Overview
    2.2 Literature Review on Literacy
        2.2.1 Current Figures and Situation of Illiterate Speakers
        2.2.2 Previous Research on Literacy and Language Processing
    2.3 Literature Review on Reported Speech
        2.3.1 Definition and Basic Knowledge on Reported Speech
        2.3.2 Research on Direct Speech and Indirect speech
    2.4 Reported Speech and Literacy
        2.4.1 Languages with and without a Writing System
        2.4.2 Language Used in Different Modes: Speaking vs. Writing
Chapter 3 Research Methodology
    3.1 Overview
    3.2 Participants
    3.3 Study Plan, Stimuli and Preparations
        3.3.1 The Frog Story
        3.3.2 The Pear Film
        3.3.3 Interviews of Personal Experience
    3.4 Protocol
    3.5 Problems with the Elicitation Data
    3.6 Codification
        3.6.1 Object of Study
        3.6.2 Transcription and Codification Process
        3.6.3 Categories of Speech
        3.6.4 Features of Quotations
Chapter 4 Results
    4.1 Overview
    4.2 Results of Direct and Indirect Speech
    4.3 Source and Meanings of Quotations
    4.4 Functions of Quotations
    4.5 Results on Fictive Speech
    4.6 Results on Other Alternative Constructions
Chapter 5 Discussion
    5.1 Overview
    5.2 The Impact of Literacy on the Use of Direct Speech and Other Alternatives
    5.3 Features,Source or Meanings,and Functions of Quotations
    5.4 Cognitive and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Chapter 6 Conclusions and Future Work
    6.1 Summary
    6.2 Limitations
    6.3 Future Research
References
Appendix 1 Data Transcription and Symbols
Appendix 2 Codification(Illiterate group)
Appendix 3 Codification(Literate group)
Appendix 4 Transcripts

(3)团体正念认知疗法在强迫症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传统的强迫症心理治疗的发展与局限
    1.2 .正念认知疗法研究
    1.3 .正念认知治疗在强迫症治疗中的研究
    1.4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采用解释现象学分析方法之理由
    2.2 研究对象
        2.2.1 强迫症正念认知疗法治疗方案
        2.2.2 强迫症患者组
        2.2.3 治疗师组
    2.3 研究工具
        2.3.1 研究者
        2.3.2 协同编码分析者
        2.3.3 知情同意书
        2.3.4 访谈大纲
        2.3.5 观察录音和笔记
        2.3.6 研究者反思日志
        2.3.7 量化评估工具
    2.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2.4.1 一般人口学资料收集
        2.4.2 量表评估
        2.4.3 质性资料的收集
        2.4.4 量化数据统计分析
        2.4.5 质性资料分析
        2.4.6 质性研究效度检验
    2.5 研究流程图
    2.6 研究伦理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人口学资料
    3.2 量表评估分析
    3.3 交互中前行——团体治疗历程
    3.4 强迫症患者眼中的团体正念认知疗法
        3.4.1 进入 MBCT 团体的原因
        3.4.2 强迫症患者对正念认知疗法的主观体验
        3.4.3 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3.4.4 有效策略
    3.5 治疗师眼中的团体正念认知疗法
        3.5.1 治疗师的主观体验
        3.5.2 有效策略
第四章 讨论
    4.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4.2 参加团体正念认知疗法的主观体验
    4.3 正念认知疗法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4.4 有效策略
    4.5 研究不足与后续研究工作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强迫症患者版访谈大纲
附录2 治疗师版访谈大纲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4)基督徒祷告的神经生理基础及个体心理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研究源起与研究背景
    1 研究源起
    2 中国基督教信仰状况
        2.1 信仰人数难以统计
        2.2 信仰群体的特殊性
        2.3 信仰动机的多样性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祷告概念的心理学解析
    2 祷告的生理基础研究
        2.1 祷告的自主神经系统反应研究
        2.2 祷告的脑电反应研究
    3 祷告的功能研究
        3.1 祷告与身体健康
        3.2 祷告与心理健康
        3.2.1 祷告与情绪、情感
        3.2.2 祷告与压力应对
        3.2.3 祷告与夫妻关系
        3.2.4 祷告与生活满意度
        3.2.5 祷告与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4 问题的提出
第二部分 研究设计
    1 总体思路
        1.1 研究目标
        1.2 研究内容
    2 技术路线
第三部分 基督徒祷告的神经生理基础
    1 实验目的
    2 实验假设
    3 实验方法
        3.1 被试
        3.2 实验设计
        3.2.1 自变量
        3.2.2 因变量
        3.2.3 无关变量的控制
        3.3 实验准备
        3.3.1 调查问卷
        3.3.2 被试
        3.3.3 实验材料
        3.3.4 实验仪器
        3.4 实验程序
        3.5 数据的记录与分析
    4 结果
        4.1 读两类文章时间的差异
        4.2 自主神经系统反应结果
        4.3 脑电反应结果
    5 讨论
        5.1 自主神经系统反应
        5.2 脑电反应
        5.2.1 祷告过程中认知加工的脑电反应特异性
        5.2.2 祷告过程中放松体验的脑电反应特异性
        5.2.3 祷告过程中积极情绪体验的脑电反应特异性
        5.2.4 祷告过程中神秘体验的脑电反应特异性
    6 结论
第四部分 基督徒祷告的个体心理功能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设计
    3 研究准备
        3.1 抽样
        3.1.1 抽样标准
        3.1.2 抽样策略
        3.1.3 抽样方式
        3.2 研究者身份反思
        3.2.1 局外人
        3.2.2 性别
        3.2.3 个性特点与形象
        3.3 建立研究关系
        3.3.1 建立研究关系的方式
        3.3.2 填写受访者信息表及签订知情同意书
        3.4 进入研究现场
        3.4.1 进入研究现场前的准备
        3.4.2 进入研究现场的方式
        3.4.3 研究对象的反应及参与动机
    4 资料的收集
        4.1 开放式问卷
        4.2 深度访谈
        4.2.1 访谈过程
        4.2.2 访谈结束
        4.2.3 访谈资料的转录
    5 资料的分析
        5.1 资料的初步分析
        5.1.1 整理归档
        5.1.2 阅读原始资料
        5.1.3 登录(一级编码)
        5.2 类属分析
        5.2.1 主轴编码(二级编码)
        5.2.2 核心式编码(三级编码)
        5.3 类属分析的结果
        5.3.1 心理过程的改变
        5.3.2 个性心理的改变
    6 理论建构
        6.1 理论建构的方式
        6.2 理论建构的结果
        6.2.1 基督徒祷告的三种层次(初级、中级、高级)
        6.2.2 基督徒祷告的两种心理功能
        6.2.3 基督徒祷告过程中个体心理的变化
        6.2.4 基督徒与上帝的亲密关系是祷告发挥心理功能的前提
    7 效度检验
        7.1 研究过程中效度风险的规避
        7.2 效度检验的方法
        7.2.1 非参与者检验法
        7.2.2 参与者检验法
        7.3 效度检验的结果
        7.4 对反馈意见的处理与反思
    8 伦理道德
        8.1 坦诚原则
        8.2 尊重个人隐私与保密原则
        8.3 公正合理原则
        8.4 公平回报原则
    9 结论
第五部分 总讨论
    1 宗教崇拜作为一种非理性的精神体验
    2 科学对于解决宗教问题的局限性
    3 来自社会建构论的解释: 两种不同的意义系统
    4 祷告的生理反应和心理功能之间的关系
        4.1 生理反应与心理反应之间的一致性
        4.2 祷告的生理反应是其发挥心理功能的基础
        4.3 祷告的心理功能赋予生理反应以意义
第六部分 结论、意义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2 研究意义
        2.1 研究选题和结论对宗教心理学的意义
        2.2 量化和质化混合设计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2.3 研究结论的社会实践意义
        2.3.1 对于研究对象的意义——促进参与者的成长
        2.3.2 对于群际交往的意义——促进群际沟通
        2.3.3 对于社会稳定的意义——促进社会心理健康
    3 研究展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宗教态度刻度表
附录2 基督教正统性量表
附录3 祷告多维调查表
附录4 部分实验材料
附录5 实验用知情同意书与协议书
附录6 受访者信息表
附录7 深度访谈用知情同意书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业务流程再造的MON公司信息系统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业务流程再造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企业信息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MON公司信息系统总体规划
    2.1 MON公司业务现状分析
        2.1.1 MON公司介绍
        2.1.2 MON公司面临的问题
    2.2 MON公司信息化现状
    2.3 MON公司信息系统整体规划
        2.3.1 MON公司整体分析
        2.3.2 MON公司信息系统整体规划
第3章 MON公司业务流程设计
    3.1 PLM系统核心业务流程设计
        3.1.1 PLM产品设计开发流程
        3.1.2 PLM设计更改流程设计
    3.2 ERP核心业务流程设计
        3.2.1 ERP总体业务流程设计
        3.2.2 ERP采购管理业务流程设计
        3.2.3 ERP采购入库业务流程设计
        3.2.4 ERP系统采购退料流程设计
        3.2.5 ERP系统采购结算及应付款流程设计
        3.2.6 ERP生产领料流程设计
        3.2.7 ERP产品入库流程设计
        3.2.8 ERP生产物控整体流程设计
        3.2.9 ERP物料新增和修改流程设计
        3.2.10 ERP系统BOM管理流程设计
    3.3 OA系统核心业务流程设计
        3.3.1 OA项目立项申请流程设计
        3.3.2 OA系统项目预排产流程设计
        3.3.3 OA系统输送分拣报价流程设计
        3.3.4 OA系统输送分拣合同评审流程设计
        3.3.5 OA系统输送分拣订单移交流程设计
第4章 PLM信息系统规划
    4.1 MON公司PDM系统现状
    4.2 MON公司PLM需求分析
    4.3 PLM系统功能模块规划
        4.3.1 PLM图文档管理功能规划
        4.3.2 PLM产品结构管理功能规划
        4.3.3 PLM工作流程管理功能规划
        4.3.4 PLM变更管理功能规划
        4.3.5 PLM系统管理功能规划
        4.3.6 PLM项目管理功能规划
        4.3.7 PLM销售支持插件功能规划
        4.3.8 PLM其他功能规划
    4.4 PLM系统其他规划要点
        4.4.1 明确PLM涉及的部门范围
        4.4.2 明确PLM数据、流程范围
        4.4.3 PLM与其他系统集成
        4.4.4 PLM设计业务场景描述
第5章 ERP信息系统规划
    5.1 MON公司ERP系统现状
    5.2 MON公司ERP系统功能规划
        5.2.1 ERP系统物料管理功能规划
        5.2.2 ERP系统制造管控功能规划
    5.3 ERP系统实施规划要点
        5.3.1 明确项目目标和项目范围
        5.3.2 明确ERP项目双方职责
        5.3.3 ERP项目培训要求
第6章 OA办公信息系统规划
    6.1 MON公司OA办公系统分析
        6.1.1 MON公司办公现状
        6.1.2 MON公司OA系统需求分析
    6.2 OA系统功能规划
        6.2.1 OA项目管理功能规划
        6.2.2 OA企业文化功能规划
        6.2.3 OA工作流功能规划
        6.2.4 OA共享登记功能规划
        6.2.5 OA个人工作功能规划
        6.2.6 OA系统管理功能规划
    6.3 OA办公系统实施规划要点
        6.3.1 OA项目目标分解
        6.3.2 OA项目实施原则
        6.3.3 OA项目执行分析
        6.3.4 OA项目计划规划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指导性音乐想象对缓解硕士三年级学生学业压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
    第二节 研究目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步骤
    第四节 研究范围与限制
    第五节 名词解释
第二章 关于音乐和压力的文献综述
    第一节 压力
    第二节 音乐治疗
    第三节 音乐缓解压力的相关研究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框架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资料分析与处理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第一节 受试者学业压力现状
    第二节 受试者心理压力状况——《状态焦虑量表S-AI》数据统计结果
    第三节 受试者生理压力状况——脑电波数据统计结果
    第四节 受试者《附加调查问题》数据统计结果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建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附录七
    附录八
    附录九
    附录十
    附录十一
    附录十二
    附录十三
    附录十四
参考文献
后记

(8)基于脑电信号分析的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框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基本概念及理论
        1.3.1 突发公共事件与个体决策
        1.3.2 框架效应
        1.3.3 决策神经科学
        1.3.4 脑功能成像及事件相关电位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论文框架和内容安排
2 文献综述
    2.1 突发公共事件及其相关研究
        2.1.1 突发公共事件概念
        2.1.2 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类
        2.1.3 突发公共事件的特征
        2.1.4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
    2.2 框架效应及其相关研究
        2.2.1 框架效应的定义及分类
        2.2.2 框架效应的相关理论
        2.2.3 框架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
        2.2.4 框架效应的神经基础
    2.3 决策相关的ERP研究
        2.3.1 FRN成分
        2.3.2 P300成分
    2.4 决策的情绪研究
3 以往研究总结及本研究构思设计
    3.1 以往研究总结
        3.1.1 突发公共事件及其应急管理研究
        3.1.2 框架效应及其研究
        3.1.3 决策的ERP研究
    3.2 本研究的研究构思
        3.2.1 研究一的研究构思
        3.2.2 研究二的研究构思
        3.2.3 研究三的研究构思
4 研究一:突发公共事件下信息框架效应行为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方法
        4.3.1 研究样本
        4.3.2 实验设计
        4.3.3 实验过程
    4.4 研究结果
    4.5 结果讨论
5 研究二:突发公共事件下信息框架效应神经机制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假设
        5.2.1 行为数据研究假设
        5.2.2 ERP成分研究假设
    5.3 研究方法
        5.3.1 研究样本
        5.3.2 实验设计
        5.3.3 实验过程
        5.3.4 脑电数据记录
        5.3.5 脑电数据分析
    5.4 研究结果
        5.4.1 行为数据
        5.4.2 ERP数据
    5.5 结果讨论
6 研究三:情绪因素对信息框架效应的影响研究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假设
    6.3 研究方法
        6.3.1 研究样本
        6.3.2 实验设计
        6.3.3 实验过程
        6.3.4 脑电数据记录
        6.3.5 脑电数据分析
    6.4 研究结果
        6.4.1 行为数据
        6.4.2 ERP数据
    6.5 结果讨论
7 结论与展望
    7.1 整体结论
        7.1.1 突发公共事件情境下的信息框架效应
        7.1.2 信息框架效应的影响因素
        7.1.3 情绪因素对信息框架效应的调节作用
    7.2 研究的理论贡献及实践意义
        7.2.1 理论贡献
        7.2.2 实践意义
    7.3 研究局限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9)地震亲历者创伤后压力反应的神经生理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概念界定
        1.2.1 创伤性经历
        1.2.2 创伤后应激障碍
        1.2.3 创伤后压力反应
        1.2.4 注意偏向
        1.2.5 记忆偏向
        1.2.6 启动效应
        1.2.7 负性偏向
        1.2.8 生物反馈
    1.3 理论基础
        1.3.1 注意偏向的理论
        1.3.2 创伤记忆的理论
        1.3.3 启动效应的理论
        1.3.4 情绪加工的理论
        1.3.5 神经可塑性原理
    1.4 研究范式
        1.4.1 线索提示范式
        1.4.2 视觉点探测掩蔽任务
        1.4.3 Oddball实验范式
        1.4.4 学习-再认实验任务
        1.4.5 阈上/下情绪启动实验范式
    1.5 相关研究综述
        1.5.1 创伤性经历对亲历者心理与行为影响的相关研究
        1.5.2 创伤性经历对亲历者神经生理机制影响的相关研究
        1.5.3 汶川地震创伤性经历对亲历者神经生理机制影响的相关研究
第2章 问题提出
    2.1 已有研究的不足
        2.1.1 研究的被试
        2.1.2 研究的内容
    2.2 本研究的设计与思路
        2.2.1 前期基础研究
        2.2.2 不同受灾区地震亲历者创伤后压力反应的神经生理机制
        2.2.3 不同年龄地震亲历者创伤后压力反应的神经生理机制
    2.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3.1 研究目的
        2.3.2 研究意义
    2.4 研究的创新之处
        2.4.1 理论上
        2.4.2 研究对象上
        2.4.3 研究方法上
        2.4.4 研究内容上
        2.4.5 成果的应用上
第3章 地震亲历者对威胁性刺激注意偏向的ERP研究
    3.1 引言
    3.2 研究 1:地震亲历者对威胁性刺激认知加工过程中注意资源空间分配的ERP研究
        3.2.1 引言
        3.2.2 方法
        3.2.3 实验 1:中学生地震亲历者对威胁性刺激认知加工过程中注意分配的研究
        3.2.4 实验 2:大学生地震亲历者对威胁性刺激认知加工过程中注意分配的研究
        3.2.5 实验 3:中学生和大学生地震亲历者对威胁性刺激认知加工过程中注意分配的比较研究
        3.2.6 讨论
    3.3 研究 2:地震亲历者对威胁性刺激认知加工过程中注意转移的ERP研究
        3.3.1 引言
        3.3.2 方法
        3.3.3 实验 1:中学生地震亲历者对威胁性刺激认知加工过程中注意转移的研究
        3.3.4 实验 2:大学生地震亲历者对威胁性刺激认知加工过程中注意转移的研究
        3.3.5 实验 3:中学生和大学生地震亲历者对威胁性刺激认知加工过程中注意转移的比较研究
        3.3.6 讨论
    3.4 研究 3:oddball范式中地震亲历者对中性靶刺激注意加工的ERP研究
        3.4.1 引言
        3.4.2 方法
        3.4.3 实验 1:中学生地震亲历者对中性靶刺激注意加工的研究
        3.4.4 实验 2:大学生地震亲历者对中性靶刺激注意加工的研究
        3.4.5 实验 3:中学生和大学生地震亲历者对中性靶刺激注意加工的比较研究
        3.4.6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地震亲历者对威胁性刺激再认记忆的ERP研究
    4.1 引言
    4.2 研究 4:地震亲历者对威胁性刺激记忆偏向的研究
        4.2.1 方法
        4.2.2 实验 1:中学生地震亲历者对威胁性刺激记忆偏向的研究
        4.2.3 实验 2:大学生地震亲历者对威胁性刺激记忆偏向的研究
        4.2.4 实验 3:中学生和大学生地震亲历者对威胁性刺激记忆偏向的比较研究
        4.2.5 讨论
    4.3 小结
第5章 地震亲历者情绪加工的ERP研究:威胁性刺激的启动效应
    5.1 引言
    5.2 研究 5:威胁性刺激阈上启动效应对地震亲历者情绪加工影响的ERP研究
        5.2.1 方法
        5.2.2 实验 1:威胁性刺激的阈上启动效应对中学生地震亲历者情绪加工的影响
        5.2.3 实验 2:威胁性刺激的阈上启动效应对大学生地震亲历者情绪加工的影响
        5.2.4 实验 3:威胁性刺激的国上启动效应对中学生和大学生地震亲历者情绪加工影响旳比较研究
        5.2.5 讨论
    5.3 研究 6:威胁性刺激阈下启动效应对地震亲历者情绪加工影响的ERP研究
        5.3.1 方法
        5.3.2 实验 1:威胁性刺激的阈下启动效应对中学生地震亲历者情绪加工的影响
        5.3.3 实验 2:威胁性刺激的阈下启动效应对大学生地震亲历者情绪加工的影响
        5.3.4 实验 3:威胁性刺激的阈下启动效应对中学生和大学生地震亲历者情绪加工影响的比较研究
        5.3.5 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认知与脑功能修复中的神经可塑性研究
    6.1 引言
    6.2 研究 7:应用神经可塑性原理修复地震亲历者情绪功能的研究
        6.2.1 方法
        6.2.2 结果
        6.2.3 讨论
    6.3 小结
第7章 总讨论和结论
    7.1 总讨论
        7.1.1 不同受灾区地震亲历者创伤后压力反应的神经生理机制
        7.1.2 不同年龄地震亲历者创伤后压力反应的神经生理机制
        7.1.3 创伤后压力反应合作认知模型的构建
    7.2 结论
    7.3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量表
        1.1 创伤后应急障碍自评量表(PTSD Self Scale,PTSD-SS)
        1.2 PTSD检查表平时版(The PTSD Cheeklist-Civilian Version,PCL-C)
        1.3 焦虑自评量表(SAS)
    2 实验材料
        2.1 词语材料
        2.2 地震图片样例
        2.3 中性图片样例
        2.4 情绪面孔图片样例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及获奖
后记

(10)陈立与20世纪中国工业心理学(论文提纲范文)

1 管理学的兴起及其与心理学的因缘
2 早期生涯, 知行并重
3 超常的间断, 沉重的挫折
4 迟到的春天, 灿烂的业绩
5 传道授业, 解惑为先
6 失败的努力, 崇高的目标
7 世纪老人的遗产

四、ERP着急也没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对话句法共鸣视域下现代汉语对话省略研究[D]. 毛民生.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7)
  • [2]个人读写能力对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使用的影响研究[D]. 梁依睿. 浙江大学, 2020(08)
  • [3]团体正念认知疗法在强迫症治疗中的应用[D]. 陆璐.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
  • [4]基督徒祷告的神经生理基础及个体心理功能研究[D]. 张秀敏.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4)
  • [5]基于业务流程再造的MON公司信息系统规划[D]. 彭金磊. 浙江工业大学, 2014(05)
  • [6]指导性音乐想象对缓解硕士三年级学生学业压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D]. 聂含聿. 华东师范大学, 2013(12)
  • [7]桃园纪事[J]. 刘亚林. 中国作家, 2013(08)
  • [8]基于脑电信号分析的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框架效应研究[D]. 冯彦东. 浙江大学, 2013(08)
  • [9]地震亲历者创伤后压力反应的神经生理机制[D]. 张妍. 西南大学, 2012(11)
  • [10]陈立与20世纪中国工业心理学[J]. 杨思梁. 心理学报, 2011(11)

标签:;  ;  ;  ;  ;  

ERP赶时间没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