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第三届全国中小学计算机生产活动的秘密

探秘第三届全国中小学计算机生产活动的秘密

一、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探秘(论文文献综述)

周芮[1](2021)在《农村小学图书资源配置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重庆市W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随着图书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国家发起了“推进全民阅读,构建书香社会”的号召,阅读被提升到影响国民综合素质的高度。“书香校园”也是“书香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由于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农村小学长期处于教育资源配置的弱势地位,农村小学图书室建设情况更加值得关注。本研究旨在立足于客观现实,发现农村小学图书资源配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农村小学图书资源合理配置的对策,以满足农村小学师生的使用需求、提高学校的育人实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首先,采用调查研究法、实地观察法,通过对重庆市W区教育局和I、J、O三个农村小学进行访谈、问卷调查、现场观察以及相关实证资料搜集,对农村小学图书资源配置情况进行仔细分析,发现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生均图书不达标,图书更新太缓慢;馆舍面积太狭小,基础设施未配齐;图书内容不适切,需求匹配不到位;运行模式不科学,开放时间被压缩;图管员素养偏低,服务质量待提高;信息化建设滞后,电子阅读推广难。其次,结合访谈文本和实证材料探析农村小学图书资源配置存在问题的原因,从政府层面发现:图书配置单向化,忽略使用者需求;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影响图书硬件配置;阅读推广后续乏力,书香校园难以建成。学校层面发现:过度依赖上级部门,主体责任意识不足;传统教育观念束缚,图书室地位边缘化;习惯和技术双重限制,信息化发展受阻;管理制度不健全,人员缺乏培训与约束。社会层面发现:城镇化进程加快,教育资源配置滞后;农村文化氛围不浓,阅读习惯趋于保守;休闲方式泛娱乐化,学生阅读行为弱化。最后,针对农村小学图书资源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从四个方面提出促进农村小学图书资源合理配置的对策:其一,地方政府加大对农村小学图书资源的投入与指导,具体要增加财政投入力度,激发图书室发展动能;完善图书配置机制,精准匹配阅读需求;加强统一指导与监督,保障图书室高效运行。其二,农村小学发挥图书资源完善和优化配置的主体作用,具体要自主购买部分资源,及时填补阅读缺口;完善图书室管理制度,规范图书室运行状态;加强图管人员培养,促进图书室服务升级;积极开展相关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完善阅读空间建设,促进图书功能发挥。其三,农村社区配合农村小学营造良好的图书阅读和利用环境,具体要大力推广图书功能,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加快建设农家书屋,引领农村阅读风尚;社区教育同步展开,爱心关怀留守儿童。其四,社会组织给予农村小学力所能及的物质支持和爱心帮扶,具体要切实关注农村教育,积极开展社会捐赠;开展进校志愿服务,共同推动阅读建设。

闫佳伟[2](2021)在《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文中研究表明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意义在该意见中得到了明确规定,并将其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21世纪以来,课程改革不断推动着教育体系的深化,使我国的教育既满足时代性又具有规律性。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有力推动着育人方式的不断变革,使我国在提高育人水平的同时也能提升国民素质,对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教育发展的前瞻性与人才培养时代性具有重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中学阶段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学校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与长远意义。因此中学的教育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旗帜,在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上严格遵循党的教育大政方针,秉持学校的立校文化与育人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本研究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学阶段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要性,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首先,本研究从正本清源的角度,对立德树人进行历史溯源与理论研究,基于传统文化及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的发展研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与育人导向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时代责任、具体内涵与价值意义。其次,基于现实审视的角度,对本研究中的个案F中学立德树人实践进行研究,并将实践工作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进行对标分析,从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个维度,将该校德育工作进行归类梳理。从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实践落地、管理效能三个角度对个案进行研究,总结该校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方面的有益经验与成功做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中的目标、内容和协同机制三方面,反思出当前该校主要面临的德育目标体系建构不清、大中小幼德育体系衔接不畅、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不全、德育综合实践创新力度不大、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程度不高等亟需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从《指南》指要求的六个维度出发重构该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实施路径。最后,本研究继续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诸多要素中核心的三方面内容,即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以及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给出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完善建议。

李元元[3](2020)在《C-STEAM中医药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STEAM教育因其跨学科理念培养创新人才的特点引入中国,但缺乏教育育人的功能。C-STEAM教育模式是传统文化引领的STEAM教育,是现阶段实现教育育人急需的工作。新课标强调学科间的联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这与C-STEAM教育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相契合。综上所述,C-STEAM中医药文化课程是在中医药文化引领下的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增强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的学科融合课程。本研究实施的学校是广州市首批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之一,研究得到了广州市增城区“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重点课题立项(课题编号ZC201816)资助,保证了研究的正常开展。在高一、高二开展为期两学期的C-STEAM中医药文化课程的教学实践。主要开展的研究工作及获得的结果如下:1.通过文献阅读梳理,对STEAM、C-STEAM、中医药文化课程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STEAM教育、C-STEAM教育和中医药文化课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梳理。研究发现中国引入STEAM教育后,没有很好与传统文化结合,缺少育人的价值;C-STEAM教育是强调传统文化引领的学科融合教育,但研究时间短缺乏案例;中医药文化课程是国家大力推进的课程,但出现课程缺乏系统性和可持续性的问题,往往昙花一现。2.课程需求分析包括:学科核心素养的需求;课程实施学校环境分析;学生学习需求分析三个方面。依据核心素养和调查问卷分析所得的学生学习需求选择中医药文化课程内容,匹配合适的课程形式。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和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开发了C-STEAM中医药文化课程结构、课程模式、课程资源包,保障课程有效、可持续的进行。3.教学实践分别选取高二平行班中选修和未选修中医药课程的学生做实验组和对照组开展两学期的教学实践研究,以《芳香中药艾草精油提取及其应用研究》作为案例分析,通过在具体教学情境下的实践应用,检验已开发的课程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探究C-STEAM中医药文化课程对传承中医药文化、培养学生利用跨学科知识解决真实问题能力的作用。通过对教学实施效果调査问卷、成长记录、学生访谈等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结果表明:本研究开发了C-STEAM中医药文化课程开发可持续性的课程模式,并通过教学实践证明课程可以达到学生传承中医药文化的目的;课程可以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中医药文化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王沛文[4](2020)在《适应小学阶段“性教育”活动的教学空间环境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其未来人格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而性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现阶段中国青少年的性教育严重缺失,特别是小学阶段系统的性教育几乎为零。因为缺乏防范性侵知识,不能正确看待理解性行为及两性关系,而导致青少年性侵案件频发、堕胎比例增高等,产生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严重阻碍青少年健康成长。我国的性教育开展已刻不容缓。但性教育不同于传统知识的讲授,由于课程内容涉及大量敏感词汇,按照传统方式讲授会使人感觉羞涩、难过。缺乏适合性教育开展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空间是导致性教育无法开展的重要原因。本研究以降低学生在性教育过程中的羞涩程度,提高性教育授课参与度为目的,通过实验等方式,探讨适合小学阶段儿童的性教育教学组织、空间模式及教学空间物理环境。首先对国际颁布的性教育文件和国内的性教育政策进行了整理,分析整理了国内外性教育的理论和空间方面的研究。在总结性教育的相关概念界定及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国内现阶段较权威的性教育课程课件进行梳理,整理出课件的主要知识点和课程的羞涩程度,并针对于羞涩内容进行了课程敏感度研究。进而在小学进行性教育授课实验,通过对性教育中儿童情绪反应和行为特征的研究,观察并总结小学阶段儿童在性教育课程中情绪反应和行为特征,提出小学阶段性教育教学空间上存在的问题。接着分别从小学阶段性教育的教学组织及空间模式和教学空间物理环境两个方面,通过在西安地区部分小学进行性教育教学实验,研究适合小学生的性教育教学组织、空间模式(包括人际关系距离和性别区分、班级规模、游戏空间面积等)及教学空间物理环境(包括教学空间色彩环境、教学空间的边界围合程度、教学空间的边界透明度和教学空间的光照环境等)。最后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小学阶段的性教育教学空间设计提出相应的策略,归纳了适应不同教学情况的两种性教育教学空间模式。本研究在小学阶段的性教育没有全面展开的情况下,与性教育发展同步或超前,运用环境心理学,探讨适宜的性教育模式与教学环境。研究可推动我国性教育的开展,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很好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研究可降低儿童羞涩度的性教育教学环境,促进性教育教学环境研究,具有很好的理论意义。

焦芳芳[5](2020)在《初中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晋中市中小学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开展的研学旅行活动为例》文中指出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的延伸,通过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独特价值,是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对研学旅行工作的推进提出明确要求,将其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但是,研学旅行课程实施尚未达到理想状态,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对初中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现状与对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对晋中市中小学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开展的研学旅行活动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经验为:创建研学旅行安全保障体系、开发主题式研学旅行路线与课程、创新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模式、创新研学旅行课程评价方法。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部分学生、教师及家长对课程认识不到位、课程整体规划不足、课程实施主体的专业能力较低、课程实施方式单一、课程评价体系不健全。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不当、专业研学导师的欠缺及学生主体性缺失。为改善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现状,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明确研学旅行课程的价值追求;完善和丰富课程资源,加强课程整体规划;建立专业化研学导师团队,构建合作指导共同体;凸显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地位;引入项目学习,改革研学旅行的实施方式;创建科学的评价机制;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开发研学旅行的新方向。

周莹[6](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指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储娟[7](2020)在《幼儿科普App优化设计研究》文中指出信息时代下,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无疑是全世界都在争取的资源。科学作为幼儿发展的五大领域之一,在国内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对于其未来接受科学教育的效率和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科普App作为科学教育与信息时代结合的产物,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幼儿科普App的开发仍然存在较多问题,而且相比语言类、游戏类、益智类等儿童App,幼儿科普App的发展和研究都较为滞后。本文首先以当前学龄前儿童科普教育的发展为背景,结合幼儿科普App在移动智能设备上的应用与发展,阐述了当前幼儿科普App的发展现状。继而引入交互设计及用户体验理论,结合用户分析和调研,总结出幼儿科普App优化设计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优化幼儿科普App设计的两个方向,即内容设计和功能设计。最后从内容设计和功能设计两个角度,结合列出的问题详细探讨优化设计的方法。本文结合了技术接受模型,探讨如何通过设计解决幼儿科普App存在的各方面风险性。此外,本文除了从传统的界面和交互设计的角度探讨幼儿App设计之外,还提出了从内容设计出发的设计原则。

李丽[8](2020)在《项目式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项目式教学是融合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论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作为理论指导,在综述国内外关于项目式教学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项目式教学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项目式教学四大要素,概括出项目式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模式的特征,在项目式教学三个基本阶段的基础上得出了项目式教学的一般流程。基于对项目式教学四要素的研究和理解,对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阶段增设的六个“微项目”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利用课堂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了解项目式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针对目前项目式教学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项目式教学的三大阶段入手,提出了项目式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项目准备阶段的教学策略包括精选项目主题、了解研究学生、合理规划项目、潜心教学研究;项目实施阶段的教学策略主要讨论项目式教学“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项目评价阶段的教学策略强调评价的主体多元、标准合理、内容全面。将提出的高中化学项目式教学的策略应用于具体的项目式教学案例的设计和实践中。选取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中的“微项目”《科学使用含氯消毒剂》和新开发的项目《探秘长效缓释阿司匹林》进行项目式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两个实践案例均从项目主题分析、项目教学目标、项目任务及教学流程、项目实施过程、项目成果评价、项目反思及改进建议六个方面入手,全面呈现了项目式教学设计、实施及评价过程,充分体现了本文提出的项目式教学策略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案例实施完成后,通过访谈法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项目式教学作为一种探究型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周婷[9](2020)在《小学高段网络素养微课程资源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以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要在互联网时代更好地学习生活,需要具备优良的网络素养。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小学四至六高年级段群体由于处于身心发展特殊敏感时期更需要网络素养教育,但是经过研究发现,目前存在大多学校无课程、现存相关资源零散,资源形式单一、家庭教育缺位等诸多问题,网络素养教育严重受阻。微课程以其网络性、广泛性及短小精悍突出特点成为解决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要突破点。本研究利用问卷法和访谈法调查重庆市某小学1082名四至六年级学生及5名教师,分析小学四至六高年级网络素养水平现状与教育需求;使用“评价标准-网络素养能力-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分析流程,挖掘网络素养课程知识地图及教学内容,设计研发含12节微课的网络素养微课程资源,并且选择案例开展教学实践,获得学生、家长及教师的一度好评与积极支持。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所示:1.提出问题,论述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思路与方法;2.相关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界定并辨析网络素养、媒介素养、数字素养、信息素养四者间的概念与关系,微课和微课程的概念与关系,概述理论基础及对研究的指导意见;3.小学高段网络素养教育现状与需求调研。总结我国已有的小学高段网络素养相关学术与社会调研情况,自主调研重庆某小学高段学生、教师的网络素养水平现状与教育需求,并对数据进行具体分析及总结思考;4.小学高段网络素养微课程资源的设计。包括设计理念、原则、思路、特色,重点对设计的思路进行绘制课程知识地图、需求与选题确定、教学设计、教学评价四部分论述;5.小学高段网络素养微课程案例的设计与实施。以“网络谣言那些事儿”为案例进行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获得优良的教学评价与积极的教学反馈;6.研究的总结与不足。本研究为网络素养学校教育提供科学系统、易懂易学、有趣创新的微课程资源,为网络素养家庭教育提供家长参与渠道,为网络素养教育的发展提供新颖的课程资源,推动我国网络素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张欣[10](2020)在《基于VR技术的中学地理探究活动案例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大数据及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教育信息化是推动教学改革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而信息技术手段正在不断更新,自虚拟现实技术产生以来,其对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教育领域的关注。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地理教学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探讨利用VR技术进行中学地理探究式教学活动的问题。通过对地理课程标准、教材内容、VR技术特点、地理探究式教学之间关系的分析,探讨了VR技术在中学地理探究式教学内容方面的适宜性与必要性,进而归纳出适合利用VR技术的初中和高中地理探究活动的教学内容。通过对文本教学设计案例和教学视频案例的分析,研究探究活动方案的组成、目标设计、VR技术的作用和运用VR技术进行探究活动设计策略等内容,进而总结提炼出基于VR技术的中学地理探究活动的设计策略。从适宜运用VR技术进行探究活动的地理教学内容中选出6个主题,设计了6个基于VR技术的中学地理探究活动方案,初中2个、高中4个,并选取2个教学案例进行了实施。通过案例分析、案例设计和案例实施,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归纳出70个适宜利用VR技术进行的中学地理探究活动教学内容。根据VR技术的特点与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教育特性和功能的要求,以中学6本地理教材为载体,提出适合利用VR技术的初中地理探究活动教学内容有34个,适合于高中地理探究活动的教学内容36个。第二,基于VR技术的中学地理探究活动方案由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对象、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评价、活动总结与反思九大部分组成。第三,设计了6个基于VR技术的中学地理探究活动方案,分别为初中两个,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和走进美国;高中4个,包括探秘地球演化的轨迹、影响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探究热力环流原理和自然灾害的自救与逃生。第四,基于VR技术的中学地理探究活动的设计策略6个:以教学内容实景化和地理实践模拟化为出发点设计活动主题,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地理信息素养能力为目的设计活动目标,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及VR技术操作注意事项进行活动准备,以任务驱动方式进行VR技术的交互体验设计活动过程,创设VR技术真实情境结合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活动整体设计,基于VR技术提升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进行活动评价与总结。

二、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探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探秘(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小学图书资源配置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重庆市W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1.图书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
        2.农村小学处于教育资源配置的弱势地位
        3.国家提出“全民阅读”建设的号召
    (二)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概念界定
        2.理论基础
一、农村小学图书资源合理配置的必要性与基本要求
    (一)农村小学图书资源合理配置的必要性
        1.发挥图书教育功能、促进师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2.完善学校资源配置、提高学校育人实力的需要
        3.改善农村教育条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
    (二)农村小学图书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要求
        1.符合国家制定的图书馆建设标准
        2.符合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3.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
        4.满足农村小学师生的使用需求
二、农村小学图书资源配置的主要问题
    (一)生均图书不达标,图书更新太缓慢
    (二)馆舍面积太狭小,基础设施未配齐
    (三)图书内容不适切,需求匹配不到位
    (四)运行模式不科学,开放时间被压缩
    (五)图管员素养偏低,服务质量待提高
    (六)信息化建设滞后,电子阅读推广难
三、农村小学图书资源配置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一)政府层面
        1.图书配置单向化,忽略使用者需求
        2.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影响图书硬件配置
        3.全民阅读推广乏力,书香校园难以建成
    (二)学校层面
        1.过度依赖上级部门,主体责任意识不足
        2.传统教育观念束缚,图书室地位边缘化
        3.习惯技术双重限制,信息化发展受阻
        4.管理制度不健全,人员缺乏培训与约束
    (三)社会层面
        1.城镇化进程加快、教育资源配置滞后
        2.农村文化氛围不浓、阅读习惯趋于保守
        3.娱乐消遣方式泛滥,学生阅读行为弱化
四、促进农村小学图书资源合理配置的对策建议
    (一)地方政府加大对农村小学图书资源配置的投入与指导
        1.增加财政投入力度,激发图书室发展动能
        2.完善图书配置机制,精准匹配阅读需求
        3.加强统一指导与监督,保障图书室高效运行
    (二)农村小学发挥图书资源完善和优化配置的主体作用
        1.自主购买部分资源,及时填补阅读缺口
        2.完善图书室管理制度,规范图书室运行状态
        3.加强图管人员培养,促进图书室服务升级
        4.积极组织相关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5.完善阅读空间建设,促进图书功能发挥
    (三)农村社区配合农村小学营造良好的图书阅读及利用环境
        1.大力宣传图书功能,改变传统教育观念
        2.加快建设农家书屋,引领农村阅读风尚
        3.社区教育同步展开,爱心关怀留守儿童
    (四)社会组织给予农村小学力所能及的物质支持与爱心帮扶
        1.切实关注农村教育,积极开展社会捐赠
        2.开展进校志愿服务,共同推动阅读建设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1: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2: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3:教育局领导访谈提纲
附录4:校领导访谈提纲
附录5:图书室管理员访谈提纲
附录6:W区教育局工作文件
致谢

(2)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以“立德树人”回应青少年成长时代挑战
        (二)用“落实机制”破解立德树人关键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立德树人
        (二)关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三)关于中学德育工作
        (四)关于中学德育工作的国际比较
    三、研究问题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立德树人
        (二)落实机制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一章 正本清源: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与发展探寻
    一、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
    二、党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的发展探寻
        (一)党的历史实践赋予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
        (二)关于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研究
第二章 现实审视: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实践梳理
    一、个案F中学的基本情况
        (一)F中学办学发展历程与区域影响
        (二)F中学建校以来课程与教学改革历史梳理
    二、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实践研究样例
        (一)以“1247”工作模式为载体的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二)以贯通式架构为依托的思政一体化课程实施
        (三)以在体验中提升为追求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四)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五)以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的家校合作工作
    三、依据《指南》分类梳理F中学工作实践
        (一)基于课程育人维度
        (二)基于文化育人维度
        (三)基于活动育人维度
        (四)基于实践育人维度
        (五)基于管理育人维度
        (六)基于协同育人维度
第三章 积极支撑: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有益经验
    一、基于顶层设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解读
        (二)坚持学校改革规划的设计
        (三)统筹学校改革资源的协调
    二、以管理效能服务立德树人工作实施
        (一)强化制度建设
        (二)强化师资培育
    三、以实践落地保障立德树人工作效果
        (一)以五育并举为导向的全学科融合
        (二)家校社会的全过程协同
        (三)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全方位评价
第四章 内视反听: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问题反思
    一、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证分析
        (一)教师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二)学生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三)面向师生家长及居民的访谈与分析
        (四)基于实证研究的问题小结
    二、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目标机制问题
        (一)立德树人系统化实施有待加强
        (二)应重视立德树人诸多要素的良性互动
        (三)需强化全面响应育人方式变革意识
    三、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内容机制问题
        (一)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的双线融合契合度不够
        (二)“五育并举”培养体系中德育路径创新还需拓宽
        (三)需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活动的深度融合
        (四)应更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宽视野
        (五)需强化破“五唯”背景下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四、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协同机制问题
        (一)需加速提升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
        (二)德育一体化纵向衔接与横向融合还需提升
        (三)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四)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发展不均衡
第五章 完善之路: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新建构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指导与内在逻辑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于《指南》六个维度重构F中学立德树人实施路径
        (一)课程育人: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二)文化育人:学校德育文化传承与创新
        (三)活动育人:主体性德育活动体系
        (四)实践育人:依托团·队学生工作体系开展综合实践
        (五)管理育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六)协同育人:多要素协同育人体系
    三、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构建议
        (一)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
        (二)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
        (三)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一、F中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
    二、F中学家校委员会工作制度
    三、F中学教育综合改革自评报告
    四、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调查问卷报告
    五、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C-STEAM中医药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
        1.2.1 STEAM
        1.2.2 C-STEAM
        1.2.3 中医药文化课程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STEAM在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C-STEAM研究现状
        1.3.3 中医药文化课程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1.6 教学理论
        1.6.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6.2 实用主义学习理论
        1.6.3 项目式学习理论
第二章 课程需求分析与课程开发
    2.1 课程需求分析
        2.1.1 新课标学科核心素养的需求
        2.1.2 课程实施学校需求分析
        2.1.3 学生学习需求分析
    2.2 基于C-STEAM理念的课程开发
        2.2.1 选择课程内容
        2.2.2 匹配课程形式
        2.2.3 设置课程结构
        2.2.4 构建课程模式
    2.3 基于C-STEAM理念的课程资源开发
        2.3.1 开发家庭教育资源
        2.3.2 利用社会资源
        2.3.3 借助高校资源
    2.4 课程资源包
        2.4.1 走近中医、走近中药
        2.4.2 C-STEAM让中医药焕发新生
        2.4.3 播下健康的种子
    2.5 教师学习培训
第三章 基于C-STEAM理念的中医药文化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3.1 实践方法
        3.1.1 研究思路
        3.1.2 教学对象
        3.1.3 教学案例分析
        3.1.4 数据收集与分析
    3.2 结果
        3.2.1 问卷结果
        3.2.2 成长记录结果
        3.2.3 访谈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结论
        4.1.1 C-STEAM中医药文化课程开发可持续性的课程模式
        4.1.2 课程可以达到学生传承中医药文化的目的
        4.1.3 课程可以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4.1.4 中医药文化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4.2 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 C-STEAM中医药文化课程开设调查问卷
附录Ⅱ 探秘广陈皮
附录Ⅲ 中医药文化课程的生物发酵课程课例
附录Ⅳ “C-STEAM中医药文化课程暖社区”社团活动
附录Ⅴ C-STEAM中医药文化课程问卷
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研究生期间本研究相关教研及获奖

(4)适应小学阶段“性教育”活动的教学空间环境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政策
        1.1.2 社会需求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性教育发展现状
        1.2.2 国内性教育发展现状
    1.3 国内外关于性教育空间的建设及研究
        1.3.1 性教育博物馆
        1.3.2 韩国性教育空间上的启示
        1.3.3 适应性教育的空间设计研究现状
    1.4 我国性教育开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研究意义
        1.4.1 我国性教育现状
        1.4.2 性教育的特殊性
        1.4.3 学校缺少性教育教育空间
        1.4.4 研究意义
    1.5 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5.1 研究对象相关概念界定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目标
        1.5.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其可行性分析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1.6.3 可行性分析
    1.7 研究创新点
        1.7.1 研究内容的创新
        1.7.2 研究思路的创新
2 性教育相关概念界定和儿童心理行为
    2.1 性和性教育
        2.1.1 关于“性”的概念研究
        2.1.2 性教育的内涵
        2.1.3 中国性教育发展历史
        2.1.4 性教育的阶段和内容
    2.2 儿童性教育的相关概念
        2.2.1 青少年儿童的定义
        2.2.2 儿童性教育和全面性教育
        2.2.3 全面性教育的内容
    2.3 儿童心理健康和“协同教育”理念
        2.3.1 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与儿童性教育
        2.3.2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分析和“协同教育”理念
    2.4 心理驱动下儿童在空间中的行为与引导
        2.4.1 人的情绪能力
        2.4.2 心理驱动引发儿童的行为
        2.4.3 儿童对于建筑空间的认知
        2.4.4 儿童在建筑空间中的行为特征
        2.4.5 儿童在教学空间中的行为引导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性教育课程的小学教学环境现状调查
    3.1 国内性教育课程分析
        3.1.1 小学性教育课件内容和《国际性教育指导纲要》对比研究
        3.1.2 小学性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组成对比研究
        3.1.3 小学阶段性教育课程空间模式研究
    3.2 性教育课件的性敏感度调查研究
        3.2.1 对社会和学校问卷调查
        3.2.2 学生对于性教育课程羞涩表现
        3.2.3 小学中性教育课程实验调查结果
        3.2.4 现有性教育课件羞涩程度分类
    3.3 性教育教学与现有教学空间的矛盾
        3.3.1 学生在性教育课程中课堂参与表现
        3.3.2 小学性教育教学空间中教学组织及空间模式问题
        3.3.3 小学性教育教学中教学空间物理环境问题
        3.3.4 小学教学空间在性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其他问题
    3.4 本章小结
4 适应小学阶段“性教育”活动的教学组织及空间模式实验研究
    4.1 适应性教育教学空间的人际关系距离与性别区分
        4.1.1 性教育课程中人际距离关系的影响
        4.1.2 性教育课程中性别的影响
        4.1.3 小学阶段性教育课程人际距离与性别实验
    4.2 适应游戏教学的性教育教学班级规模
        4.2.1 游戏可提高性教育授课教学的参与度
        4.2.2 游戏与讲授结合模式课程参与人数研究
        4.2.3 性教育课件时长与班级规模的研究
    4.3 适应性教育教学的游戏空间设计
        4.3.1 性教育游戏的空间需求
        4.3.2 自由活动式游戏空间
        4.3.3 活动空间与展示空间结合
        4.3.4 围坐组团式空间
        4.3.5 小组讨论空间、展示与分享空间结合
        4.3.6 固定座位游戏空间
    4.4 本章小结
5 适应小学阶段“性教育”活动的教学空间物理环境实验研究
    5.1 适应性教育教学空间的色彩环境研究
        5.1.1 色彩联想实验原理
        5.1.2 色彩联想实验色彩选择
        5.1.3 色彩联想实验
        5.1.4 性教育空间色彩环境验证实验
    5.2 适应性教育教学空间的边界围合程度研究
        5.2.1 空间边界围合程度影响
        5.2.2 小学阶段性教育课程空间边界围合程度实验
    5.3 适应性教育教学空间的边界透明度研究
        5.3.1 空间边界透明度影响
        5.3.2 小学阶段性教育课程空间边界透明度实验
    5.4 适应性教育教学空间的光照环境研究
        5.4.1 光照强度对心理舒适度影响
        5.4.2 对于学生心理健康中心的调研
        5.4.3 小学阶段性教育教学空间光照环境实验
    5.5 本章小结
6 适应小学阶段“性教育”活动的教学空间模式及其设计研究
    6.1 性教育教学组织模式及空间设计
        6.1.1 人际关系距离与性别组合
        6.1.2 班级规模控制
        6.1.3 适宜班级规模下座位布局与面积
        6.1.4 适宜游戏空间面积
        6.1.5 适宜性教育的教学空间模型
    6.2 性教育教学空间物理环境设计
        6.2.1 色彩环境设计
        6.2.2 空间边界围合程度设计
        6.2.3 空间边界透明度设计
        6.2.4 光照环境设计
    6.3 小学阶段性教育活动教学空间模式
        6.3.1 共享游戏空间与单元授课空间组合模式
        6.3.2 运用性教育隔板改造传统教学空间模式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结论
        7.1.1 论文主要工作
        7.1.2 论文结论点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初中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晋中市中小学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开展的研学旅行活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政策导向
        1.1.2 现实诉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研学旅行与研学旅行课程
        1.3.2 课程实施
    1.4 理论基础
        1.4.1 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1.4.2 生活教育理论
        1.4.3 课程实施相关理论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对象的选择
        1.5.2 研究思路
        1.5.3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相关研究
        2.1.1 研学旅行历史发展脉络
        2.1.2 研学旅行研究现状
    2.2 国外相关研究
3 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现状调查
    3.1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1 研学旅行课程认知
        3.1.2 研学旅行师资情况
        3.1.3 研学旅行课程内容
        3.1.4 研学旅行管理方式
        3.1.5 研学旅行课程评价
        3.1.6 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效果
    3.2 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案例分析
        3.2.1 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案例
        3.2.2 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案例评析
4 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经验与问题
    4.1 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经验
        4.1.1 构建研学旅行安全保障体系
        4.1.2 开发主题式研学旅行路线与课程
        4.1.3 创新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模式
        4.1.4 创新研学旅行课程评价方法
    4.2 研学旅行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
        4.2.1 部分学生、教师及家长对课程认识不到位
        4.2.2 研学旅行课程整体规划不足
        4.2.3 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主体的专业能力较低
        4.2.4 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方式单一
        4.2.5 研学旅行课程评价机制不健全
    4.3 研学旅行课程实施问题成因分析
        4.3.1 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
        4.3.2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不当
        4.3.3 专业研学导师的欠缺
        4.3.4 学生主体性缺失
5 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优化策略
    5.1 明确研学旅行课程的价值追求
    5.2 完善和丰富课程资源,加强课程整体规划
    5.3 建立专业化研学导师团队,构建合作指导共同体
    5.4 凸显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地位
    5.5 引入项目学习,改革研学旅行的实施方式
    5.6 创建科学的评价机制
    5.7 借虚拟现实技术开发研学旅行课程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A 初中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现状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附录 B
附录 C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7)幼儿科普App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课题源起
        1.1.2 STEAM科学教育起源与发展
        1.1.3 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1.1.4 优化幼儿科学教育的必要性
        1.1.5 信息时代下幼儿科学教育的新形式
    1.2 概念界定
        1.2.1 幼儿
        1.2.2 移动智能设备
        1.2.3 幼儿科普App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访谈研究法
        1.5.3 逻辑研究法
        1.5.4 跨学科研究法
    1.6 论文框架
第2章 信息时代下幼儿科学教育
    2.1 国外幼儿科学教育现状
    2.2 我国幼儿科学教育现状
        2.2.1 家长对幼儿科学教育的态度
        2.2.2 幼儿园科学活动课程的开设
        2.2.3 幼儿科普类图书的多样性
        2.2.4 社会各界对幼儿科普教育的重视
    2.3 我国幼儿科学教育趋势
    2.4 信息时代下幼儿科学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2.4.1 机遇
        2.4.2 挑战
第3章 幼儿科普APP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幼儿科普APP种类多样
    3.2 幼儿科普APP的科学性
        3.2.1 科学探索类
        3.2.2 数学认知类
    3.3 幼儿常用移动智能设备
        3.3.1 儿童学习机
        3.3.2 智能平板
        3.3.3 智能手机
    3.4 幼儿科普APP态势分析
        3.4.1 态势分析
        3.4.2 战略分析
    3.5 存在问题分析
        3.5.1 市场与科技
        3.5.2 设计问题
    3.6 小结
第4章 以用户为中心——需求分析
    4.1 生理因素
    4.2 认知因素
        4.2.1 感知觉特征
        4.2.2 思维特征
    4.3 情感因素
    4.4 幼儿自身的需求梳理
    4.5 家庭环境因素
        4.5.1 教育类移动应用技术接受模型
        4.5.2 家长目标用户研究
    4.6 用户需求的梳理与整合
        4.6.1 用户需求的梳理
        4.6.2 用户需求的整合
    4.7 风险性分类
        4.7.1 风险性的主要内容
        4.7.2 与应用内容相关的风险性
        4.7.3 与应用功能相关的风险性
    4.8 解决问题的方向
第5章 合理的应用内容设计原则
    5.1 幼儿科普内容设置的目标
    5.2 高品质的科普内容
        5.2.1 科普内容的丰富性
        5.2.2 科普内容的严谨性
    5.3 满足幼儿认知发展水平和情感需求
        5.3.1 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
        5.3.2 从生活出发的理解基础
        5.3.3 适应幼儿语言发展
        5.3.4 满足幼儿情感需求
        5.3.5 适当的“挑战”
    5.4 幼儿科普知识的导?方法
        5.4.1 幼儿科普信息导入方法的重要性
        5.4.2 案例分析一:白泽儿童科普视频的知识逻辑
        5.4.3 案例分析二:人体探秘App的科普信息导入
        5.4.4 幼儿科普信息导入的方法
        5.4.5 科普内容与叙事性
        5.4.6 科普内容的趣味性
    5.5 降低与内容相关的风险性
        5.5.1 减少不适宜的内容
        5.5.2 减少注意力陷阱
        5.5.3 建立正确盈利模式
        5.5.4 树立正确价值观
第6章 合理的应用功能设计原则
    6.1 适应幼儿认知发展水平
        6.1.1 适应幼儿视觉发展
        6.1.2 适应幼儿听觉发展
        6.1.3 适应幼儿动作发展
        6.1.4 适应幼儿语言发展
        6.1.5 适应幼儿思维发展
        6.1.6 适当的“挑战”
    6.2 降低与应用功能相关的风险性
        6.2.1 身体健康
        6.2.2 操作性条件反射
        6.2.3 社交陷阱
        6.2.4 分散注意力
    6.3 突破家长矛盾
第7章 展望与总结
    7.1 本研究的成果
    7.2 主要新见解
    7.3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学前儿童使用电子移动APP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 B 学前儿童使用电子移动APP状况调查结果
致谢

(8)项目式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项目式教学符合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1.1.2 项目式教学顺应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1.5.1 理论意义
        1.5.2 实践意义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
    2.1 理论基础
        2.1.1 发现学习理论
        2.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1.3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2.1.4 多元智能理论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项目式教学的定义
        2.2.2 项目式教学的要素
        2.2.3 项目式教学的特征
        2.2.4 项目式教学的设计流程
第3章 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部分增设的“微项目”分析
    3.1 基于项目式教学四要素的“微项目”分析
        3.1.1 “微项目”情境分析
        3.1.2 “微项目”内容分析
        3.1.3 “微项目”活动分析
        3.1.4 “微项目”结果分析
    3.2 “微项目”的功能及特点总结
第4章 高中化学项目式教学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4.1 高中化学教师开展项目式教学的课堂观察
        4.1.1 《科学使用含氯消毒剂》的课堂观察与分析
    4.2 高中化学教师应用项目式教学的问卷调查
        4.2.0 调查目的
        4.2.1 问卷的编制
        4.2.2 调查对象及方式
        4.2.3 调查结果及分析
    4.3 高中化学项目式教学的应用现状总结
第5章 高中化学应用项目式教学的策略
    5.1 项目准备阶段的教学策略
        5.1.1 精选项目主题
        5.1.2 了解研究学生
        5.1.3 合理规划项目
        5.1.4 潜心教学研究
    5.2 项目实施阶段的教学策略
        5.2.1 真实复杂情境下融合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
        5.2.2 设置驱动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5.2.3 整合驱动性问题实现学生能力进阶
        5.2.4 引导学生真活动,真探究
        5.2.5 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取长补短
    5.3 项目评价阶段的教学策略
        5.3.1 评价主体多元化
        5.3.2 评价标准合理化
        5.3.3 评价内容全面化
第6章 高中化学应用项目式教学的实践案例
    6.1 《科学使用含氯消毒剂》“微项目”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6.1.1 项目主题分析
        6.1.2 项目教学目标
        6.1.3 项目任务及教学流程
        6.1.4 项目实施过程
        6.1.5 项目成果评价
        6.1.6 项目教学反思及改进建议
    6.2 《探秘长效缓释阿司匹林》新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6.2.1 项目主题分析
        6.2.2 项目教学目标
        6.2.3 项目任务及教学流程
        6.2.4 项目实施过程
        6.2.5 项目成果评价
        6.2.6 项目教学反思及改进建议
    6.3 应用案例效果评价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反思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作者简历

(9)小学高段网络素养微课程资源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框架与方法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相关研究综述
    2.3 理论基础
第3章 小学高段网络素养教育现状与需求调研
    3.1 我国小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现状已有调查分析
    3.2 某小学高段学生网络素养水平现状调研
    3.3 某小学高段教师网络素养教学现状调研
第4章 小学高段网络素养微课程资源的设计
    4.1 设计的理念
    4.2 设计的原则
    4.3 设计的思路
    4.4 设计的特色
第5章 小学高段网络素养微课程案例的设计与实施
    5.1 案例的需求分析与选题确定
    5.2 案例的教学设计与开发
    5.3 案例的教学实施与评价
第6章 研究的总结与不足
    6.1 研究的总结
    6.2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某小学高段学生网络素养水平现状调研
    附件2 某小学高段教师网络素养教学现状调研
    附件3 “网络谣言那些事儿”微课视频设计
    附件4 某小学高段学生、家长、教师微课评价反馈问卷
致谢

(10)基于VR技术的中学地理探究活动案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二、适宜VR技术的中学地理探究教学活动内容分析
    (一)适宜VR技术的中学地理探究活动内容必要性分析
    (二)适宜运用VR技术的中学地理探究活动内容适宜性分析
    (三)基于VR技术的中学地理探究活动内容选择
三、有关VR技术与中学地理探究活动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分析说明
    (二)案例分析呈现与汇总
    (三)案例分析的启示
四、基于VR技术的中学地理探究活动案例设计
    (一)基于VR技术的中学地理探究活动案例组成
    (二)基于VR技术的中学地理探究活动案例设计
    (三)基于VR技术的中学地理探究活动案例设计策略
五、基于VR技术的中学地理探究活动实施
    (一)“探秘地球演化的轨迹”的探究活动案例实施
    (二)基于VR技术的中学地理探究活动实施的总结与反思
六、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一)适于运用VR技术的初中地理教学内容
    (二)适于运用VR技术的高中地理教学内容
附录2 20 个案例分析一览表
附录3 20 个案例分析表
附录4 基于VR技术的中学地理探究活动案例设计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探秘(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小学图书资源配置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重庆市W区为例[D]. 周芮.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2]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D]. 闫佳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C-STEAM中医药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 李元元. 广州大学, 2020
  • [4]适应小学阶段“性教育”活动的教学空间环境模式研究[D]. 王沛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5]初中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晋中市中小学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开展的研学旅行活动为例[D]. 焦芳芳.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6]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7]幼儿科普App优化设计研究[D]. 储娟.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8]项目式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李丽. 鲁东大学, 2020(01)
  • [9]小学高段网络素养微课程资源设计研究[D]. 周婷. 西南大学, 2020(01)
  • [10]基于VR技术的中学地理探究活动案例设计研究[D]. 张欣.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探秘第三届全国中小学计算机生产活动的秘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