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学范畴与分类简述

应用文学范畴与分类简述

一、应用文范畴及分类论略(论文文献综述)

武超[1](2021)在《清末民国骈文批评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不同文学研究者关于文学批评的定义或许会有些许差异,但学界普遍认为的文学批评活动,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批评主体、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批评对象、批评方法、批评主体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这其中,批评主体身份主要与批评活动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密切关系;批评者所遵照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主要与当时时代大背景下的文学思潮、文学观念密不可分;批评对象是批评活动的焦点;批评方法是批评活动的外在具体表现;而表达批评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则是批评活动的最终目的。以上各部分之间都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按照这样的逻辑理解,所谓文学批评转型就是指构成文学批评活动的上述要素均发生实质性变化的过程。本论文的选题为“清末民国骈文批评转型研究”,是立足于清末民国历史变革时期的特殊社会文化背景,将此期文学批评之一的骈文批评作为研究重点。清末民国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学发展的总结期,而且也是中国文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重要时期。在这一特殊时期,不仅骈文批评的主体身份发生了改变,由传统封建儒士变为了现代知识分子,而且作为骈文批评转型核心动力的“文学”观念,其内涵和外延也在古与今、中与西的错综交织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变化,这也直接导致了骈文批评转型几种不同的路径选择。在具体的骈文批评转型过程中,此期出现的大量骈文研究类论着除了在批评形式、批评媒介等外部形态上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特点外,而且在批评框架、批评内容等内部体系构建上呈现出现代性的特征。当然,清末民国骈文批评的转型对当代骈文研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以上思路,本文拟在介绍清末民国特殊社会文化背景的基础上,从骈文批评主体、文学观念变革下的骈文批评、骈文批评的外部形态、骈文批评的内部体系构建以及转型对当代骈文研究的意义等几个方面对骈文批评的转型进行一番综合研究。论文共分六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章为绪论。考虑到清末民国不仅是历史发展的转折期而且也是文学发展的转型期,所以论文首先拟对清末民国骈文研究的整体现状进行一番综述和总结,并针对研究现状的成绩和不足提出自己的思考,另外对本论文的研究范围进行一个时间界定。第二章为清末民国骈文批评转型的背景。骈文批评在清末民国发生转型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当时的主、客观因素促成的。清末以来的西学东渐思潮以及白话文运动,一方面加速了中国传统文体——骈文的衰落;另一方面也推动了骈文整理与总结活动的开展。而且,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此期骈文批评的主体身份也发生了转换,由传统的封建儒士转变为受过新式学堂教育或者具有留洋经历的新型知识分子。这些新型知识分子认识到了骈文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因而在继承传统文学批评成果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文学理论知识对骈文进行了一番整理和总结。这不仅直接导致二三十年代骈文整理和研究活动的兴盛,而且间接促成了骈文批评的转型。第三章为“文学”观念的变革与清末民国骈文批评转型的路径,主要从清末民国“文学”观念变革的角度出发,对此期“文学”观念演进下骈文批评转型不同的路径选择进行梳理和论述。文学观念作为骈文批评发展的核心动力,它的变革会直接导致不同时期持不同“文学”观念的批评者对待骈文的立场和价值取向的差异。从骈文批评形成的六朝开始一直到清末,骈文批评一直围绕传统文章学观念展开;到了清末民国,“文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在古与今、中与西错综交织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变化,这也直接导致了骈文批评转型几种不同的路径选择。以刘师培、章太炎、黄侃等人为代表的学者仍旧希望通过挖掘传统文学资源来构建中国式“文学”观,因而他们在尝试过程中不仅对骈文这一典型的传统文体进行了重新阐释,而且赋予了其新的意义和价值。以胡适、陈独秀为代表的白话文倡导者则试图构建白话文学观,他们主张将由文言文构成的古代文学彻底摒弃,因此作为文言文学典型代表的骈文无疑受到了严厉的批判,但是这种做法也遭到了一些新文化运动内部成员的质疑和反对。当然,清末民国中国文学观念的演进与西方“纯文学”观念的引入是密不可分的。西方“纯文学”观念引入的初期,因其强调文学审美的属性与讲求语言之美属性的骈文“不谋而合”,所以谢无量等人直接将受西方“纯文学”观念而形成的“美文”概念与骈文进行对接阐释。此外,也有像李详、孙德谦等人继续着旧的批评模式而有所发展。到了二三十年代,随着中国现代意义上文学观念的逐步确立,学者对于骈文的整理和总结也呈现出现代性特征,这也标志着骈文批评现代化的开启。第四章为清末民国骈文批评转型的外部形态表现,主要对骈文批评的外部形态转型进行研究。清末民国“文学”观念的逐步现代化,不仅促成了骈文批评现代化的开启,而且在具体的批评活动中,其批评的外部形态也从传统注重直觉感悟的文话、选本、评点式批评向着逻辑清晰、结构严谨、论证充分的论着式批评发展。当然,骈文批评外部形态的转型不仅包括骈文研究论着的产生,而且诸如文话、选本这两种传统批评形式借助高校骈文讲义和新式骈文选本实现“旧瓶装新酒”式的转换过程。此外,这一时期报刊的出现不仅直接促成了骈文专题论文的产生,而且极大开拓了骈文批评的公共领域。第五章为民国骈文批评转型的内部体系构建,是在第四章骈文批评外部形态分析的基础上由表及里地深入研究,着重探讨民国骈文批评如何在体系构建上向现代逐步转型。清末民国以前的传统骈文批评多侧重于在选本、文话中对骈文具体体裁进行单独且零散的总结,并没有形成宏观且系统的骈文批评体系。民国以来出现了大量的骈文作法、骈文概论类着作以及骈文专题式论文,虽然这些论着作者并没有明确提出构建骈文批评体系的口号,但却在客观上做着骈文批评体系现代性构建的努力。他们不仅在实际研究过程中逐步确立了骈文批评的框架,而且使得骈文批评的内容逐步理论化和科学化。这不仅是骈文批评在民国转型成功的标志,而且也对现代骈文批评的构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六章为清末民国骈文批评转型的意义。骈文批评的转型对当代骈文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清末民国骈文批评的转型为当代骈文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过一大批骈文研究者的努力,不仅使骈文研究独立为一门专深的学问,而且其形成的多维研究方向和研究范式为当代骈文研究指明了路径。另一方面,清末民国先辈学者在骈文批评转型路径方面所做出的探索,对我们当下骈文研究极具借鉴和启发意义,他们的经验表明“贯通古今,融会中西”才应该是我们当下骈文研究的恰当选择。

雷丽[2](2021)在《高中语文实用文写作教学研究》文中认为纵观写作研究,文学类写作已有许多前辈涉足,并取得可观的成果。对学生生活和未来工作影响极大的实用文写作却鲜有研究,在实际教学中实用文写作教学也常常备受冷遇,尤其是高考应试条件下的实用文写作教学更是如此。为了改善高中实用文写作教学情况,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实用文写作能力,本文从课标、教材以及高考的角度研究总结出实用文教学内容与要求,从社会生活需要、实用文写作教学现状以及实用文写作教学相关文献资源中发现问题,明确教学内容,从而针对课标、教材、学生终身发展的要求提炼相应的写作教学策略,最后给出相应的教学设计以及实施案例。论文具体内容如下:首先,绪论部分围绕研究缘起、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本研究的创新点进行阐述。第一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针对本研究涉及到的“实用文”“实用文写作教学”以及“例文”三个相关概念进行了概述。第二部分针对高中实用文写作教学的研究情况,从文体概念、读写结合以及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写作教学要求是确定写作教学内容的依据。因此从第二章起展开对写作教学要求与内容的研究。第一节分别从课标、教材、高考三个视角窥探实用文写作方法与要求。最后总结出实用文写作教学内容。明确写作教学要求后进入第二节对实用文写作教学内容和写作知识的研究。第三章研究高中语文实用文写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本章在第一章第二节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对高中阶段语文实用文写作教学当前的现状进行了反思,总结出高中语文实用文写作教学问题,分别为:第一节实用文写作教学难以应对社会生活需要;第二节实用文写作教学难以应对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第三节实用文写作教学难以应对高考考试。第四章在前几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实用文写作教学策略。分别针对课标、教材以及学生的终生发展提炼出三大写作教学策略:情境写作教学、“以教读促写作”的读写结合教学、任务驱动型写作。第五章第一节根据第四章实用文写作教学策略,分别针对课标、教材、学生终身发展给出一则实用文写作教学设计。第二节针对实用文写作教学备课和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几点注意事项。结语部分是对本文的论述进行总结和反思,并再次强调实用文写作教学对高中学生的重要性。

苟靖[3](2021)在《基于六层次阅读能力系统的小学实用文教学内容研究》文中提出一个合格的读者需要同时掌握阅读文学文本和实用文本的能力,这二者不可或缺。帮助学生形成和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数不胜数,语文教学便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将以上两种阅读能力放置于相同的地位。但是在我国的阅读教学中,很多老师喜欢和重视文学类文本的教学,遇到实用类文本便草草了之,这样的做法既与课程标准的内涵相违,同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新闻、报告、演讲稿等实用文频频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因而实用文的阅读能力对现代社会公民来说已经愈发重要。同时国外的课程和教材对于实用文的重视程度都较高,如NAEP、PISA等国际知名的测试中明确提出信息类文本,也就是实用文的测试要求,其他国家对于实用文阅读的重视从中可窥见一二。适宜的教学内容是有效教学的先决条件,为此实用文教学内容的呈现对于实用文教学来说显得尤为关键。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基于对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实用文的筛选和整理,对实用文的数量和亚类进行统计,教材中一共有科普文、新闻、议论文、演讲辞这四中实用文亚类,本研究按照年段、类型选取八篇课文分析其教学内容。基于文献研究法理清实用文和阅读教学的概念,并构建本文的内容分析框架——六层次阅读能力评估框架,并利用该框架对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学习提示和课后练习进行分析,以得出教材中提示的教学内容,同时搜集关于每篇课文的十份公开发表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等,统计在教师的教案中每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所出现的频次,以从整体上了解教案中实用文的教学内容。研究发现:教案与教材中所提示的教学内容的一致性较高;六层次阅读评估框架中不同实用文亚类差异性不大;不同来源的实用文教学内容所指向的阅读能力结构一致;实用文的教学内容更为关注对复述、重整和评鉴能力的培养;第二学段的教学内容更为关注低阶能力的培养以及个别实用文教学内容有待商榷。依据本文的研究结论,对实用文的教学提出的建议:第一、把握实用文的文体性质;第二、关注高阶能力的培养;第三、兼顾文体和学情确定教学内容。

阮仁平[4](2020)在《现代汉语排除范畴研究》文中指出排除范畴的研究较少,主要分为讨论单个词语和从汉语史角度分析历时变化两类。本文重新界定了现代汉语的排除范畴,通过对其语义、语用、句法平面的研究,明确排除范畴的构成要素,探究排除范畴的表达方式,厘清排除范畴与其他范畴的联系和区别,利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工具,解释排除范畴的形成机制。研究认为,排除范畴是表示排除的语义关系的聚合,排除义包含排除对象、排除方式和排除结果三个基本要素。排除的本质是凸显,通过一定的标准,凸显排除对象或结果。排除对象与结果可以不具有形式上的联系,但是必须具有深层语义或逻辑上的关联。二者的联系,可以是约定俗成的,也可以是临时的。根据语言形式的构成、使用频率、专一性等方面的不同,排除范畴分为核心成员四种构式——“除(了)……(之)外”、“没有A比B”、“非A不B”、“不是A而是B”,和边缘成员三类词语——“除”类、“不”类、“剩”类。构成排除句时,名物类、性状类和动作类词语及它们的组合构成了排除对象和排除结果,排除范畴成员充当排除方式。在排除句中,排除方式必须出现,排除对象和结果出现一个即可。与排除句经常搭配使用的特殊成分——“其他”类代词、范围副词等,只具有指示排除对象或结果、指示排除方式的作用,不参与构成排除句。排除句也可以通过副词或连词与其他句子结合形成一个新的复句,比如排除句常常作为递进复句的分句。因此,这些副词或连词也不属于排除范畴。根据排除句的焦点和凸显成分的不同,可以构拟出“对象→结果”和“结果→对象”两种认知图式,前者的凸显成分与句子焦点重合,后者与句子焦点不重合。此外,排除对象与结果的确定过程是动态的,受说话人交际意图影响。

李晨茜[5](2019)在《《发展汉语·中级综合》和《登攀·中级汉语教程》课文编排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材可以体现语言教学“教什么”和“如何教”这两个根本的方面。而课文作为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材的质量以及教与学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关联作用。为了推动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我们应当对对外汉语教材课文的编排给予充分的重视。目前,针对对外汉语教材课文编排进行的研究还比较少,这个领域仍存在一定的研究空间。因此,本文以两部当前使用较为广泛和较为权威的对外汉语中级综合教材为例,对其课文部分进行对比研究。通过研究分析,我们将更好地了解这两部教材的课文特点,发现不足,为今后相关教材的编排提出建议,为汉语国际教育教材的不断优化贡献一己之力。本论文以《发展汉语·中级综合》(I)和《登攀·中级汉语教程》(I)为研究对象,从话题、体裁、可读性和文化项目四个方面对这两部教材的课文进行了对比分析:首先将课文话题数量、分布和编排顺序的情况进行了对比,总结出了两部教材话题编排上存在的问题;接着对比分析了课文体裁的数量及分布情况,总结了课文体裁选取和编排顺序上存在着的一些问题;然后又从甲级字、难词比、虚词角度对比分析了课文的可读性,总结了教材在课文字词分布和可读性设置上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大文化项目和具体文化项目方面对比分析了两部教材课文文化项目的特点,并总结了教材在文化展示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分别从话题、体裁、可读性和文化项目等方面给出了相关建议。

张丽华[6](2019)在《基于HSK作文语料库的韩国高级阶段留学生话语标记语使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话语标记语是一种常见的话语形式,具有突出的语用功能,在话语连贯和交际互动上发挥关键作用。话语标记语是留学生汉语语用习得不可或缺的内容,留学生话语标记语的使用研究能够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通过对韩国高级阶段汉语留学生写作中话语标记语使用情况进行系统的调查,全面了解留学生作文中汉语话语标记语的使用特征和问题,并进行原因的分析,最后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建议。调查结果表明,韩国留学生具备一定的使用话语标记语进行话语组织和监控的元语用意识。韩国留学生作文中话语标记语的使用特征:首先,从功能来看,以衔接连贯型和表达型的运用为主,熟练掌握的话语标记语个数少,在表达中偏爱使用熟练掌握的话语标记语;其次,从文体来看,不同文体不仅存在使用数量上的差异,也存在功能类型使用倾向上的差异,其中,议论文文体最需要借助话语标记语实现语篇的构建和观点的表达;最后,从不同水平来看,成绩越高的学生使用话语标记语的频率越高,但高级阶段不同成绩的学生对不同功能类型话语标记语的使用倾向基本一致。韩国留学生作文中话语标记语的使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段落格式问题”“形式结构问题”“错用”“过度使用”和“口语倾向化”。从这些问题来看,留学生对话语标记语的掌握程度存在不同层面上的欠缺,从最基本的音、形知识到语用规则掌握不够。因此,为改进对外汉语话语标记语教学,本文从“分类教学”“语体辨析”“语形对比”和“输出训练”四个方面提出了教学建议。

徐勤[7](2019)在《中、泰、印尼学生汉语写作语言特征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考察了“高级汉语写作”课的泰国、印尼留学生写的汉语作文与中国学生的语文作文在汉语语言特征使用上的差异,并根据研究发现提出了针对以泰国、印尼为代表的留学生的汉语写作教学建议。本研究基于语料库,以泰国和印尼留学生的105篇记叙文、104篇议论文、66篇应用文(求职信)作为样本语料,并以中国学生的同等数量的语文记叙文、议论文、求职信范文作为对比语料,建立了六个对比语料库(共12个子语料库)。分别为:①中、泰学生记叙文对比语料库;②中、印尼学生记叙文对比语料库;③中、泰学生议论文对比语料库;④中、印尼学生议论文对比语料库;④中、泰学生应用文对比语料库;⑥中、印尼学生应用文对比语料库。基于总结的4项语料库常规分析项目和104项汉语语言特征项目,通过语料分析工具和计算机编程,分别统计出各语言特征在各子语料库中的标准化现频(每一百字出现的频率);并根据各对比语料库的样本大小,用SPSS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n≥30)或曼·惠特尼U检验(n<30),来考察各对比组在汉语的各项语言特征上的现频是否具有显着性差异;根据显着性差异结果,结合作文文本,辅以定性分析考察语言特征在留学生作文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最后归纳出泰国、印尼学生汉语写作特点的共性和特性。研究发现,泰、印尼留学生的汉语书面表达与汉语母语者存在较大差距,存在词汇量缺乏、词汇和语法表达多样性不足、偏误等问题;泰、印尼留学生在汉语书面写作方面的问题既存在共性,也存在特性(国别化差异);印尼学生的汉语写作情况总体上优于泰国学生。对此,本文提出了相关的汉语写作教学建议。

史淼[8](2018)在《双音节形容词宾语位置指称化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现代汉语形容词宾语位置指称化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在全面考察形容词指称化表现的基础上,通过对各指称格式内部演化方式和语义特征的分析,找出汉语形容词在宾语位置指称化现象的特点,进而为汉语形容词指称化机制与动因找到事实和理论依据。首先,文章全面系统的考察了现代汉语形容词宾语位置指称化的情况,从形式上将各指称格式进行分类,主要分为五种模式,分别是“V+A光杆模式”、“的+A情景化模式”、“M+A量化模式”、“P+A介化模式”、“A+的转指模式”1,同时讨论了一些影响指称的句法因素以及辨别的方法,从动态视角分析各指称化格式与其相邻格式之间可能存在的演化路径及演化方式。其次,文章在全面句法考察的基础上,从语义相互选择关系的角度对形容词宾语(形宾词)本身和与之搭配的动词(形宾动词)作系统的语义类型分类,并通过检验对“感到”构式相关形式的代入能力,检验各形宾词语义类型主观性的强弱,从而进一步解释双音节形容词,特别是性质形容词,在宾语位置上可指称化和不可指称化语义差异及成因。最后,文章在前文全面考察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认知语言学相关知识,尝试通过意象图示的方法解释形容词的概念结构方式,以及形容词宾语位置指称化过程在概念结构上的表达。本文认为词类的本质是范畴化的结果,而指称化在认知上的本质是再范畴化的结果,形容词指称化后的标记性明显强于其各谓词用法,这一点可以从重新分析机制在共时演化的不同阶段看出。不同形容词在不同模式中指称化的方式不同,从形容词本身来看,指称化机制是认知转喻和隐喻,其指称化后的结果为指称事件或指称概念实体,二者具有多条实现指称化的路径。概念隐喻是指称化机制进行的前提,来自于人类基础的范畴化认知能力,为指称化机制提供了先验的完型框架,从而保证了指称化的正常运行。其中表“情感”类形宾词本身可作为一种特殊的“内化事件”具有多重特征,其指称化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王丹阳[9](2016)在《海外华文教材课文研究 ——以初中版《中文》《汉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初中版《中文》《汉语》两套海外华文教材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统计、对比分析等方法,对两套教材课文题材、体裁、文本长度、生词、语法项目的选编进行了对比,探讨了它们在这些项目选编上的优点和不足,提出了海外华文教材课文选编的具体建议。在题材方面,题材要有一定的广度,既要立足中国社会,又要关注海外华人华侨社会;既要介绍中国历史文化,又要注重时代性;既要新颖有趣,又要经典实用。题材要有一定的深度,要思想深刻、耐人寻味,引导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和世界观念。在体裁方面,体裁形式要丰富多样,记叙文应是首选,应用文、说明文、议论文也要配套出现;诗歌、词、曲等其他体裁可以穿插出现,供学生欣赏学习,但数量不宜过多。文学作品的选用应慎重,对于文化背景复杂、超纲词多、实用性弱的作品,应果断舍弃。在文本长度方面,海外华文教材课文的篇幅以700-1500字为宜,可搭配出现少量700字以下的短课文和1500字以上的长课文;中高级海外华文教材课文的平均句长应控制在两行(40字)左右。课文的文本长度设置还要考虑到学时的问题,要因教学形式、教学对象而异。在课文生词方面,各课生词量不能过多,供全日制华文学校使用的教材每课生词量应控制在40个左右,供周末制华文学校使用的教材每课生词量应控制在20个左右;各课生词量之间的增幅跳跃性不能太大,以5个左右为宜。词汇的选编要有一定的华文特色,适当加入华人华侨社会特色或国别化特色词汇。在语法项目方面,海外华文教材语法项目的选用要“质”“量”兼优,语法总量要适中;中高级海外华文教材每课语法量在4个左右为宜;要以乙、丙两级语法项目为主,并逐步增加丁级语法项目比例;“其他”语法项目的比例应控制在30%以内。语法项目的编排要考虑语法自身的难易程度,遵循由少到多、循序渐进的规律。最后,从宏观上看,海外华文教材的编写存在的问题是:缺乏统一的教学和教材编写大纲、课文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明显、课文的质量参差不齐、配套课文编写不足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编写统一的教学和教材大纲、尝试组合式教材、建立课文评估系统以及尝试多媒体教材的编写等宏观上的改进建议。

王澍[10](2016)在《文体自觉与文学自觉》文中提出自20世纪末起,中国文学的自觉问题又被屡屡提起,且发生诸多争议。其实,应该用"文体"自觉论代替"文学"自觉论。这符合中国文学发展的实情;也符合中国文论的实情;理论上也可行。否则易生弊端。文体自觉主要包括诗歌自觉、文章(古文)自觉、戏剧自觉和小说自觉等。我国诗歌的自觉期是建安时期;文章的自觉期是中唐;小说的自觉期也在中唐;戏剧自觉于元代。

二、应用文范畴及分类论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文范畴及分类论略(论文提纲范文)

(1)清末民国骈文批评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1.1.1 民国时期的清末骈文研究概况
        1.1.2 1980 年以后的清末、民国骈文研究概况
        1.1.3 台湾、香港地区的清末民国骈文研究概况
    1.2 论文的研究范围界定以及理论与现实意义
        1.2.1 论文的研究范围界定
        1.2.2 论文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 清末民国骈文批评转型的背景
    2.1 清末民国骈文文体的衰落
        2.1.1 西学东渐对传统骈文的冲击
        2.1.2 白话文运动对骈文地位的挑战
    2.2 清末民国骈文的整理与总结
        2.2.1 保存国学与清末民初骈文的整理
        2.2.2 民国中后期对骈文的回顾与总结
    2.3 西学东渐与骈文批评主体的转型
        2.3.1 骈文批评主体身份的转变
        2.3.2 新型骈文批评者的特点
3 “文学”观念的变革与清末民国骈文批评转型的过程
    3.1 清末以前传统文章学观念下的骈文批评概述
        3.1.1 六朝至隋唐:作为一般文章形态下的骈文批评
        3.1.2 宋、元、明:作为专门文章体制的四六批评
        3.1.3 清代以来:骈散相对观念下的骈文批评
    3.2 建构中国式“文学”观的尝试与骈文批评
        3.2.1 刘师培“藻饰”文学观与骈文正宗论
        3.2.2 章太炎“泛文学”观与骈文的归属问题
        3.2.3 黄侃“文质兼备”文学观与骈散互融论
    3.3 “五四”白话文学观下的骈文批评
    3.4 西方“纯文学”观念的传入与骈文的嫁接阐释
        3.4.1 审美超功利文学观的传入与“美文”“实用文”的形成
        3.4.2 “美文”与骈文的嫁接阐释
        3.4.3 “美文”与骈文嫁接阐释的利弊得失
    3.5 主流“文学”观之外的传统式骈文批评
        3.5.1 李详的骈文批评
        3.5.2 传统式骈文批评的殿军之作《六朝丽指》
    3.6 现代文学观念的确立与骈文批评现代化的开启
        3.6.1 现代文学观念范畴下骈文的逐渐缺席
        3.6.2 骈文批评现代化的开启
4 清末民国骈文批评转型的外部形态表现
    4.1 清末之前骈文批评的主要形态
        4.1.1 清末之前的骈文批评形态
        4.1.2 清末之前骈文批评的特点
    4.2 清末民国骈文批评的主要形态
        4.2.1 传统骈文批评形式的新生
        4.2.2 新式骈文批评形式的出现
    4.3 报刊与骈文批评形态的转型
        4.3.1 报刊与骈文批评专题论文的产生
        4.3.2 报刊与骈文批评公共领域的开拓
5 民国骈文批评转型的内部体系构建
    5.1 民国以前传统骈文批评的内部形态
        5.1.1 六朝至唐代骈文批评的内部形态
        5.1.2 宋、元、明三朝骈文批评的内部形态
        5.1.3 清代骈文批评的内部形态
    5.2 民国骈文批评框架的逐步确立
        5.2.1 骈文作法类文本中骈文批评框架的初步构建
        5.2.2 骈文论着类文本中骈文批评框架的逐步确立
    5.3 民国骈文批评内容的理论化和科学化
        5.3.1 骈文发生原因的探讨
        5.3.2 骈文发展史的探讨
        5.3.3 骈文与其他文体关系的探讨
        5.3.4 其他方面的探讨
6 清末民国骈文批评转型的意义
    6.1 为当代骈文研究奠定了基础
        6.1.1 使骈文研究独立成为一门专深的学问
        6.1.2 为当代骈文研究指明了路径
    6.2 为当代骈文研究提供了启示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2)高中语文实用文写作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性
第一章 实用文写作教学及研究情况
    第一节 实用文写作教学相关内容概述
        (一)实用文
        (二)实用文写作教学
        (三)实用文“例文”写作教学
    第二节 实用文写作教学研究情况
        (一)对实用文文体概念的研究
        (二)对实用文读写结合的研究
        (三)对实用文写作教学方法的研究
第二章 实用文写作教学要求与内容
    第一节 实用文写作教学要求
        (一)基于课标视角的剖析
        (二)基于教材视角的剖析
        (三)基于高考视角的剖析
    第二节 实用文写作教学内容
        (一)观念性知识
        (二)陈述性知识
        (三)程序性知识
第三章 实用文写作教学问题探究
    第一节 难以应对社会生活需要
    第二节 难以应对学生终身发展
    第三节 难以应对高考
第四章 实用文写作教学策略
    第一节 针对课标要求的情境教学
    第二节 针对教材要求的“以教读促写作”
    第三节 针对高考的任务驱动型写作教学
第五章 实用文写作教学设计与实施案例
    第一节 实用文写作教学设计
        (一)针对课标要求的实用文写作教学设计
        (二)针对教材要求的实用文写作教学设计
        (三)针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实用文写作教学设计
    第二节 实用文写作教学实施案例
        (一)教学实施案例分析
        (二)教学实施注意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学语文实用文写作教学情况调查问卷(学生版)
附录2 中学语文实用文写作教学情况调查问卷(教师版)
致谢

(3)基于六层次阅读能力系统的小学实用文教学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 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1.1 实用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引起了广泛的重视
        1.1.2 实用文阅读教学目前在语文教学中处于羸弱的境地
        1.1.3 教学评一致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1.2 研究问题与意义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六层次阅读能力系统
        1.3.2 实用文
        1.3.3 阅读教学内容
第2 章 文献综述
    2.1 阅读能力
        2.1.1 阅读能力的构成
        2.1.2 阅读能力的评价
    2.2 实用文的相关研究
        2.2.1 实用文的概念
        2.2.2 实用文的文体特点
        2.2.3 实用文分类
    2.3 实用文教学的相关研究
        2.3.1 实用文的教学价值
        2.3.2 实用文的教学目标
        2.3.3 实用文的教学内容
        2.3.4 实用文的教学策略
第3 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思路
        3.2.1 研究方法
        3.2.2 研究思路
    3.3 研究工具
        3.3.1 分析框架构建依据
        3.3.2 基于六层次阅读系统的教学内容分析框架
第4 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4.1 实用文篇目分析
        4.1.1 实用文篇目统计及分类
        4.1.2 实用文亚类分析
    4.2 实用文亚类的教学内容分析
        4.2.1 科普文教学内容分析
        4.2.2 新闻教学内容分析
        4.2.3 演讲辞教学内容分析
        4.2.4 议论文教学内容分析
    4.3 实用文的能力指向分析
        4.3.1 指向复述的教学内容分析
        4.3.2 指向解释的教学内容分析
        4.3.3 指向重整的教学内容分析
        4.3.4 指向伸展的教学内容分析
        4.3.5 指向评鉴的教学内容分析
        4.3.6 指向创意的教学内容分析
第5 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教案与教材中提示的教学内容的一致性较高
        5.1.2 六层次阅读评估框架中不同实用文亚类差异性不大
        5.1.3 不同来源的实用文教学内容所指向的阅读能力结构一致
        5.1.4 实用文的教学内容更为关注对复述、重整和评鉴能力的培养
        5.1.5 第二学段的教学内容更为关注低阶能力的培养
        5.1.6 个别实用文教学内容有待商榷
    5.2 研究建议
        5.2.1 把握实用文的文体性质
        5.2.2 关注高阶能力的培养
        5.2.3 兼顾文体与学情确定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致谢

(4)现代汉语排除范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汉语语法范畴研究
        1.2.2 汉语排除范畴研究
        1.2.3 汉语排除范畴与其他范畴交叉研究
        1.2.4 研究思路
    1.3 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语料及其他说明
    1.5 排除范畴的概念
        1.5.1 排除
        1.5.2 排除范畴
2 现代汉语排除范畴的外部表现
    2.1 与排除义相关的实词
        2.1.1 动词
        2.1.2 代词
    2.2 与排除义相关的虚词
        2.2.1 介词
        2.2.2 副词
    2.3 与排除义相关的短语及构式
        2.3.1 短语
        2.3.2 构式
    2.4 排除范畴的成员
        2.4.1 典型性与原型
        2.4.2 排除范畴的典型性划分
        2.4.3 排除范畴的原型与典型成员、边缘成员
    2.5 小结
3 现代汉语排除范畴的内部构成
    3.1 排除的对象
        3.1.1 对象的种类
        3.1.2 对象的特点
    3.2 排除的方式
        3.2.1 凸显结果
        3.2.2 凸显对象
    3.3 排除的结果
        3.3.1 对象与结果的联系
        3.3.2 与对象无关
        3.3.3 与对象相关
    3.4 小结
4 现代汉语排除范畴与其他范畴
    4.1 排除范畴的层次
        4.1.1 排除范畴的上位范畴
        4.1.2 排除范畴的下位范畴
    4.2 排除范畴与量范畴、条件范畴
        4.2.1 范畴间的联系
        4.2.2 范畴间的差异
    4.3 排除范畴与否定范畴
        4.3.1 范畴间的联系
        4.3.2 范畴间的差异
    4.4 排除范畴与递进范畴
        4.4.1 范畴间的联系
        4.4.2 范畴间的差异
    4.5 小结
5 现代汉语排除范畴的焦点研究和认知解释
    5.1 排除句中的焦点
        5.1.1 焦点
        5.1.2 排除句中焦点分析
    5.2 排除范畴的隐喻解释
        5.2.1 隐喻理论
        5.2.2 排除范畴的图式
    5.3 排除范畴的主体-背景解释
        5.3.1 主体-背景理论
        5.3.2 排除范畴的舞台模型
    5.4 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发展汉语·中级综合》和《登攀·中级汉语教程》课文编排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教材研究
        1.3.2 两本教材的研究
        1.3.3 对外汉语教材课文的研究
    1.4 研究对象和范围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范围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性
第二章 课文话题对比
    2.1 话题的定义及分类
        2.1.1 话题的定义
        2.1.2 话题的分类
    2.2 课文话题内容选择情况
    2.3 课文话题数量分布对比
        2.3.1 课文话题数量对比
        2.3.2 课文话题分布对比
    2.4 课文话题编排顺序对比分析
    2.5 课文话题方面存在的问题
        2.5.1 话题种类欠缺多样性
        2.5.2 话题顺序编排不太合理
        2.5.3 课文话题分布稍显失衡
第三章 课文体裁对比
    3.1 体裁的定义及分类
        3.1.1 体裁的定义
        3.1.2 体裁的分类
    3.2 课文体裁对比分析
        3.2.1 体裁分布情况
        3.2.2 两本教材课文体裁对比
    3.3 课文体裁方面存在的问题
        3.3.1 体裁选取比例较失衡
        3.3.2 体裁选取忽视应用性
        3.3.3 体裁编排顺序较乱
第四章 课文可读性对比
    4.1 .可读性统计标准说明
        4.1.1 “可读性”定义及说明
        4.1.2 “可读性”统计说明
    4.2 课文可读性对比分析
        4.2.1 课文甲级字对比
        4.2.2 课文难词比对比
        4.2.3 课文虚词对比
        4.2.4 课文可读性系数对比
    4.3 课文可读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4.3.1 课文字数差异较大
        4.3.2 超纲词词占比较大
        4.3.3 可读性设置不太合理
第五章 课文文化项目编排对比
    5.1 “文化”的定义以及分类
        5.1.1 “文化”的定义
        5.1.2 “文化”的分类
    5.2 文化项目情况
        5.2.1 《发展》的文化项目情况
        5.2.2 《登攀》的文化项目情况
    5.3 两部教材课文文化项目对比
        5.3.1 大文化项目对比
        5.3.2 具体文化项目对比
    5.4 课文文化项目存在的问题
        5.4.1 文化项目欠缺实用性
        5.4.2 文化项目欠缺多样性
        5.4.3 文化项目欠缺对比性
    5.5 欠缺正确的文化展示姿态
第六章 课文编排的相关建议
    6.1 话题编选建议
        6.1.1 丰富话题的多样性
        6.1.2 合理编排话题顺序
        6.1.3 使课文话题平衡分布
    6.2 体裁编选建议
        6.2.1 课文体裁注重平衡
        6.2.2 增强课文体裁的应用性
        6.2.3 合理安排不同课文体裁编排顺序
    6.3 课文可读性建议
        6.3.1 合理控制课文篇幅
        6.3.2 合理安排课文词汇
        6.3.3 注重教材课文的可读性
    6.4 文化项目编选建议
        6.4.1 增强文化项目编排的务实性
        6.4.2 增强文化项目的多样性
        6.4.3 增强文化项目的对比性
        6.4.4 摆正文化展示姿态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HSK作文语料库的韩国高级阶段留学生话语标记语使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价值及创新
    1.4 相关理论基础
    1.5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2 话语标记语界定和分类
    2.1 话语标记语界定
    2.2 话语标记语特征
    2.3 话语标记语分类
3 韩国留学生话语标记语使用特征
    3.1 韩国留学生话语标记语使用的功能特征
    3.2 韩国留学生话语标记语使用的文体特征
    3.3 韩国留学生话语标记语使用的水平特征
4 韩国留学生话语标记语使用问题分析
    4.1 韩国留学生话语标记语使用的主要问题
    4.2 韩国留学生话语标记语使用问题的成因分析
    4.3 针对高级阶段话语标记语教学的建议
5 结语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中、泰、印尼学生汉语写作语言特征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理论基础和研究问题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基于语料库的英语语篇语言特征的研究
    第二节 对汉语语篇语言特征的研究
    第三节 对留学生写作语篇的语言特征研究
    第四节 文献综述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二节 语料来源和语料类型
    第三节 研究调查和研究步骤
    第四节 数据呈现和分析方式
第四章 中、泰、印尼学生汉语记叙文作文语言特征对比
    第一节 语料库常规项目对比分析
        一 词类占比
        二 平均句长
        三 平均词长
        四 型符比
        五 小结
    第二节 语言特征项目对比分析
        一 中、泰记叙文对比和中、印尼记叙文对比的共性
        二 中、泰记叙文对比的特性
        三 中、印尼记叙文对比的特性
        四 泰国、印尼记叙文的语言特征项目对比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泰、印尼学生汉语议论文作文语言特征对比
    第一节 语料库常规项目对比分析
        一 词类占比
        二 平均句长
        三 平均词长
        四 型符比
        五 小结
    第二节 语言特征项目对比分析
        一 中、泰议论文对比和中、印尼议论文对比的共性
        二 中、泰议论文对比的特性
        三 中、印尼议论文对比的特性
        四 泰国、印尼议论文的语言特征项目对比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泰、印尼学生汉语应用文作文语言特征对比
    第一节 语料库常规项目对比分析
        一 词类占比
        二 平均句长
        三 平均词长
        四 型符比
        五 小结
    第二节 语言特征项目对比分析
        一 中、泰应用文对比和中、印尼应用文对比的共性
        二 中、泰应用文对比的特性
        三 中、印尼应用文对比的特性
        四 泰国、印尼应用文的语言特征项目对比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
    第一节 泰、印尼学生写作特点的共性及共同教学建议
    第二节 泰国学生写作特点的特性及教学建议
    第三节 印尼学生写作特点的特性及教学建议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双音节形容词宾语位置指称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及目的
    1.2 研究综述
        1.2.1 指称化问题研究综述
        1.2.2 形容词宾语指称化问题研究综述
        1.2.3 小结
    1.3 “指称”与“陈述”的相关问题
        1.3.1 语言哲学对“指称”与“陈述”问题的讨论
        1.3.2 语言学中的“指称”与“陈述”
    1.4 研究范围及对象
    1.5 理论基础与方法运用
第二章 形宾词句法模式分析
    2.1 形宾词句法分布状况及功能考察
    2.2 “形容词指称能力的相关界定
第三章 形宾词指称模式分析
    3.1 “V+A”光杆模式分析
        3.1.1 “V+A”格式分析
        3.1.2 光杆模式内部演化路径分析
    3.2 “的+A”情景化模式分析
        3.2.1 “的+A”格式分析
        3.2.2 情景化模式内部演化路径分析
    3.3 “量+A”量化模式语义特征分析
        3.3.1 量化模式特征分析
    3.4 “介+A”介化模式语义特征分析
第四章 形宾词语义模式分析
    4.1 形宾词语义特征分析
    4.2 形宾动词语义特征分析
    4.3 形宾动词与形宾词相互选择关系的形式化特征
    4.4 形宾词主观化层级分析
第五章 形宾词指称化的认知机制分析
    5.1 “A+的”转指模式定指性对指称化的影响
    5.2 “A+的”转指模式指称化图示识解
    5.3 指称化的概念浮现机制
    5.4 形容词指称化的转喻、隐喻机制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海外华文教材课文研究 ——以初中版《中文》《汉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方法
    1.4 研究综述
    1.5 理论基础
    1.6 研究设想
第二章 课文题材研究
    2.1 题材及分类
    2.2 题材的统计与分析
    2.3 海外华文教材课文题材选编建议
第三章 课文体裁研究
    3.1 体裁及分类
    3.2 体裁的统计与分析
    3.3 海外华文教材课文体裁选编建议
第四章 课文文本长度研究
    4.1 研究要素及统计标准
    4.2 文本长度的统计与分析
    4.3 海外华文教材课文文本长度选编建议
第五章 课文生词研究
    5.1 生词统计依据
    5.2 生词的统计与分析
    5.3 海外华文教材课文生词选编建议
第六章 课文语法项目研究
    6.1 语法项目统计依据
    6.2 语法项目的统计与分析
    6.3 海外华文教材课文语法项目选编建议
第七章 海外华文教材课文编写问题及延伸性建议
    7.1 存在的问题
    7.2 延伸性建议
第八章 结语
    8.1 本文的主要结论
    8.2 本文研究的不足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文体自觉与文学自觉(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学自觉问题近期重被热议
二、应该用“文体自觉”代替“文学自觉”
    第一,符合中国文学发展的实情
    第二,符合中国文学理论的实情
    第三,理论上可行
三、诸体自觉期初探
    (一)诗歌的自觉期——建安时期
    (二)文章(古文)的自觉期——中唐
    (三)小说自觉于中唐
    (四)戏剧的自觉期是元代

四、应用文范畴及分类论略(论文参考文献)

  • [1]清末民国骈文批评转型研究[D]. 武超. 辽宁大学, 2021(02)
  • [2]高中语文实用文写作教学研究[D]. 雷丽.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2)
  • [3]基于六层次阅读能力系统的小学实用文教学内容研究[D]. 苟靖.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现代汉语排除范畴研究[D]. 阮仁平.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5]《发展汉语·中级综合》和《登攀·中级汉语教程》课文编排对比研究[D]. 李晨茜. 河北大学, 2019(04)
  • [6]基于HSK作文语料库的韩国高级阶段留学生话语标记语使用研究[D]. 张丽华. 暨南大学, 2019(02)
  • [7]中、泰、印尼学生汉语写作语言特征对比研究[D]. 徐勤. 厦门大学, 2019(08)
  • [8]双音节形容词宾语位置指称化研究[D]. 史淼.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9]海外华文教材课文研究 ——以初中版《中文》《汉语》为例[D]. 王丹阳. 暨南大学, 2016(03)
  • [10]文体自觉与文学自觉[J]. 王澍. 社会科学家, 2016(01)

标签:;  ;  ;  

应用文学范畴与分类简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