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胺催化合成N-正丁基-3-苯基丙烯酰胺

苯胺催化合成N-正丁基-3-苯基丙烯酰胺

一、苯胺催化合成N-正丁基-3-苯基丙烯酰胺(论文文献综述)

李曼[1](2021)在《钯催化Heck环化串联反应构建稠氮杂环化合物》文中指出稠氮杂环骨架是很多药物分子和天然产物的核心骨架,尤其是具有吲哚骨架的多环化合物,在药物研发和材料开发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由于其良好的生物活性和应用前景,有机化学家们一直在致力于开发一种高效、原子经济性、操作简单的合成路线来构建各类含氮稠杂环化合物。相对于传统的有机反应来说,过渡金属催化的串联反应可以通过一步反应同时构建两个或多个C-C或C-N键,具有操作简单和环境污染小等特点。近年来,分子内Heck反应可以作为串联反应的理想启动工具,因为其原位生成的瞬时σ-烷基钯(Ⅱ)中间体缺乏β-氢原子而足够稳定,可进一步功能化并引发一系列串联反应,成为构建多环复杂化合物的有效策略。本文的第一部分我们根据串联反应的终止步骤的不同,对分子内Heck环化反应原位生成的σ-烷基钯(Ⅱ)中间体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第二部分,在前面课题组的工作基础上,我们发展了一种高效的分子内Heck环化串联反应,该反应以N-二取代烯烃作为底物,合成了含吲哚骨架的稠环化合物,构建了两个C-C键和一个季碳中心。该反应具有以下特点:(1)条件较为温和,底物的官能团兼容性较好;(2)一步法以中等至优良的产率得到复杂的稠杂环化合物。

卢海燕[2](2021)在《钯催化合成二硅基化吲哚并异喹啉及吲哚酮的反应研究》文中认为有机硅化合物因独特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特性,不仅被广泛应用于材料、生物和药物化学等领域,还可在有机合成中进一步修饰和转化。传统合成有机硅化合物的方法是通过有机金属试剂与氯硅烷发生亲核取代反应来实现,但是受氯硅烷易水解,有机金属试剂性质活泼、官能团兼容性较差、不易操作等条件的限制,为其合成带来较大的局限性。在过去的几十年,由于六甲基二硅烷具有便宜易得、稳定性高、毒性低等优点,已经作为一种理想的硅试剂应用于有机硅化合物的构建,包括过渡金属催化芳基卤化物的偶联,与不饱和烃的加成,定位基团协助导向的C-H键活化等方法,尽管这些方法对于有机硅化合物的合成奠定了基础,但是有些方法存在预官能团化,定位基团的安装和移除困难,难以在一步反应中实现多个化学键和复杂分子的构建等缺点。因此,如何以更加快捷、高效的方法实现硅基化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钯催化串联Heck/C-H键活化形成环钯物种,再通过六甲基二硅烷对其捕获的方法逐渐发展,但是利用该合成策略实现更多复杂化合物的硅基化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在查阅和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利用六甲基二硅烷作为硅源,发展了钯催化合成二硅基化吲哚并异喹啉和吲哚酮的反应研究。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几个部分:1.综述了钯催化以六甲基二硅烷(TMS-TMS)作为硅源的硅基化反应研究进展。2.钯催化合成二硅基化吲哚并异喹啉衍生物的反应研究。该反反应以烯烃取代的2-(2-卤苯基)吲哚为底物,依次经历分子内高度化学选择性Heck反应、C-H键活化形成稠合环钯物种,最后由六甲基二硅烷捕获,高效的构建一系列二硅基化吲哚并异喹啉类衍生物。3.钯催化合成二硅基化吲哚酮衍生物的反应研究。该反应以烯烃取代的氨基甲酰氯作为构建吲哚酮骨架的新型前体,依次经历分子内Heck反应、C-H键活化形成螺环环钯物种,最后由六甲基二硅烷捕获,合成一系列二硅基化吲哚酮衍生物。

郭全平[3](2021)在《光诱导下基于单电子转移策略的自由基氟烷基化反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有机小分子中引入含氟官能团通常能赋予化合物特殊的性质,特别是在药物分子中引入含氟官能团能极大的增强药物分子的脂溶性和代谢稳定性,提高药物分子的生物利用度。因此,利用廉价易得的原料,开发通用性的方法向有机小分子中引入含氟官能团是药物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受到了科研工作者们的广泛关注。在过去几十年里,这一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和研究成果,然而仍然缺乏行之有效的通用性方法在有机小分子中系统的引入含氟官能团。光能是自然界最清洁的能量来源,与传统过渡金属催化的热化学相比,光催化往往具有条件温和,底物兼容性好等优点,在含有敏感基团的功能有机化合物合成,特别是药物合成及后期修饰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利用光催化自身的优势结合含氟药物分子的重要性,发展具有通用性、实用性和可预测性的光催化策略实现含氟有机化合物分子的高效构建可以为含氟药物分子的合成提供可靠的方法。本论文主要围绕光诱导的单电子转移策略实现自由基氟烷基化展开,发展了全新的方法利用廉价易得的氟烷基碘化物为氟烷基自由基来源,在光照条件下产生氟烷基自由基,实现了烯烃氟烷基氰化转化,并经过深入的研究实现了烯烃不对称氟烷基氰化转化,并成功的将该方法运用到了奎宁、雌酚酮等药物活性分子的氟烷基化修饰中。此外,我们发展了无金属、氧化剂及光敏剂参与β-萘酚氟烷基去芳构化方法,为构建氟烷基取代的环烯酮骨架提供新的可选方案。该论文主要包含以下五个部分:第一章对光诱导的自由基氟烷基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的概述。第二章,我们从紫外光诱导的单电子转移策略出发,以铜作为单电子氧化还原催化剂参与光氧化还原循环中,将氟烷基碘化物还原为氟烷基自由基和碘负离子,避免了碘自由基的产生,实现了三组分烯烃氟烷基氰化双官能团化转化。第三章,在第二章研究基础上,我们将紫外光诱导的自由基氟烷基氰化反应成功扩展到以清洁丰富的可见光为反应光源,同时还进一步实现了不对称氟烷基氰化转化。更重要的是我们发展了一种新的双功能光氧化还原手性铜催化剂,为有机小分子及药物分子的手性构建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方法。第四章,我们首次报道了可见光诱导下β-萘酚与氟烷基碘化物形成电子给受体(EDA)复合物,之后通过单电子转移途径形成氟烷基自由基,在不需要额外光敏剂、氧化剂及金属催化剂参与的条件下,实现了β-萘酚氟烷基去芳构化转化,该方法还可以实现克级规模的制备,显示了该策略在大规模工业合成中的巨大潜力和优势。第五章,我们对本论文及该领域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王勃[4](2021)在《钯催化异腈参与多组分反应合成酰亚胺和二酰胺的研究》文中提出酰亚胺和二酰胺的衍生物是重要的药物中间体,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潜在的药用价值,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中。因此酰亚胺和二酰胺的合成备受有机工作者的关注。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是异腈在钯催化剂作用下发生亚胺化,经酰基亚氨酸酯中间体合成一系列芳基/烷基酰亚胺和不对称二酰胺。首先,本文研究了异腈、卤代芳烃、羧酸三组分在钯催化下经酰基亚氨酸酯中间体,“一锅法”合成非环状的酰亚胺。经过一系列反应条件筛选得到最优反应条件,将异腈化合物缓慢的添加到甲苯和水的两相体系中被证实是该合成方法的关键。在最优条件下,对异腈、卤代烃、羧酸三个底物分别进行底物拓展,对其适用性和官能团兼容性进行检验,以良好的产率得到一系列酰亚胺衍生物(39个)。这种异腈参与的钯催化合成酰亚胺的方法具有原料易得、原子经济性、步骤经济性、良好的官能团兼容性和克级合成能力等特点。该方法成功地应用于卡洛芬、洛索洛芬和氟比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的后期功能化中。此外,在最优条件下选用邻卤代的羧酸与异腈反应,可以成功的将其应用于5环至7环的环状酰亚胺的合成,包括邻苯二甲酰亚胺、二氢异喹啉-1,3-二酮和2H-2-苯并氮杂-1,3-二酮衍生物等八个环状酰亚胺。其次,随着对钯催化异腈参与合成酰亚胺研究,发现当邻位含烯基长链取代的碘代芳烃参与反应时,可以在配体的控制下化学选择性地合成酰亚胺。邻位含烯基长链取代的碘代芳烃在Pd(dba)2为催化剂与大体积单齿膦配体Ad2PnBu的作用下会发生分子内Heck加成。继而异腈插入形成烷基亚胺钯(Ⅱ)中间体,与羧酸结合经酰基亚氨酸酯中间体得到烷基酰亚胺(“环化”产物)。另一方面,在轴手性双齿膦配体BINAP的作用下具有含烯基长链的碘代芳烃并不会发生分子内Heck加成,而是异腈直接插入到芳基Csp2-Pd键中形成芳基钯(Ⅱ)中间体,再与羧酸结合经酰基亚氨酸酯中间体得到芳基酰亚胺(“未环化”产物)。本文对各个底物进行适用性研究,均以良好到优秀的产率分别得到了烷基酰亚胺(“环化”产物)三十多个和芳基酰亚胺(“未环化”产物)四十多个,也由此表现出该方法高度的化学选择性。该方法首次实现了钯催化、配体控制的酰亚胺的化学选择性合成。与此同时,应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这两种配体在该方法中的高化学选择性的根本原因也可以得到解释。最后,研究了钯催化异腈、2-碘苯胺和羧酸Ugi型多组分反应合成不对称二酰胺。通过对催化剂、配体、异腈的滴加速率、温度等因素进行调控,得到反应的最佳条件为异腈:2-碘苯胺:羧酸的当量比为1:1.5:1.5,2.0mL异腈的甲苯溶液两小时滴加。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分别对异腈、羧酸、邻碘苯胺三个底物适用性逐一进行考察,以良好到优秀的产率得到了四十多种未报道的不对称二酰胺。该方法表现出良好底物适用性和官能团兼容性。该方法提供了一种“一锅法”快速高效合成不对称二酰胺的新途径,具有良好的原子经济和步骤经济性。与此同时,该方法也成功地应用于药物氟比洛芬和洛索洛芬的后期功能化,这也能说明该方法具有很好的适用性。本文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多种类型酰亚胺的合成方法,发展了异腈作为C1合成子通过多组分反应合成酰亚胺和二酰胺衍生物的应用,丰富了酰亚胺和二酰胺衍生物的分子库。

卢茂健[5](2020)在《可见光催化碳氢键官能团化及三氟甲基化反应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主要介绍本人硕士在读期间所做的四个研究课题:1)α-芳基-γ-甲基亚磺酰基酮类化合物的合成;2)含腈基吲哚酮和异喹啉二酮的合成;3)α,β-不饱和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4)含三氟甲基吲哚酮和异喹啉二酮的合成。在过去的十几年里,由可见光催化的有机反应因其独特的优势迅速发展成为有机化学的研究热点,已经在有机合成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C-H键的官能团化反应是有机化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为拓展可见光催化在C-H键官能团化反应中的应用,2018年,本文发展了一种可见光催化二甲基亚砜(DMSO)与二芳基烯丙醇构建出α-芳基-γ-甲基亚磺酰基酮类化合物的方法。该方法开辟了一种采用C-H键活化的方式直接将二甲基亚砜转化成相应亚砜烷基自由基的方法,进一步拓宽了二甲基亚砜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吲哚酮与异喹啉二酮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有机化合物。本文推测常用溶剂乙腈与N-芳基/苯甲酰基丙烯酰胺在合适的条件下,也可以通过C-H键官能团化反应合成吲哚酮与异喹啉二酮类化合物。幸运的是,在可见光和二芳基碘鎓盐的协同作用下,N-芳基/苯甲酰基丙烯酰胺确实可以经过氧化脱氢/自由基加成/环化反应高效生成含有腈基基团的吲哚酮与异喹啉二酮类化合物。不饱和酰胺结构片段是生物活性分子和药物分子中广泛存在的结构单元。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展出许多关于不饱和酰胺的合成方法。但是,这些方法都存在着一些弊端,如需要激烈的反应条件以及使用有毒金属试剂等。因此,对于不饱和酰胺化合物的合成迫切需要发展出绿色的合成方法。2019年,本文报道了以α,α-二芳基乙烯和二烷基甲酰胺为底物,在可见光催化下反应氧化脱氢偶联生成一系列不饱和酰胺。该方法也可以直接合成出杀菌剂——N-甲酰吗啉。将三氟甲基基团引入到有机分子中能够显着提高有机分子的稳定性。近年来,已经报道了一些以CF3SO2Na和N-芳基丙烯酰胺为反应底物合成三氟甲基吲哚酮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需要使用过渡金属催化以及强氧化剂等。为了避开上述的不足,本文发展了一种氧气促进可见光催化CF3SO2Na与N-芳基丙烯酰胺制备三氟甲基吲哚酮的方法。另外,应用该方法还可以高效地合成含三氟甲基的异喹啉二酮类化合物。

罗喜爱[6](2020)在《Pd催化N-邻卤苯基丙烯酰胺类化合物的反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含氮杂环化合物,例如吲哚酮、异喹啉酮等,是很多药物和天然产物的核心骨架,在合成化学、药物化学和材料化学等领域应用非常广泛。N-邻卤苯基丙烯酰胺类化合物是含氮杂环化合物的重要合成子,通过钯催化串联反应可以简洁、高效构建含氮杂环化合物。本论文以N-邻卤苯基丙烯酰胺类化合物为底物,通过钯催化的串联反应,构建含有吲哚酮和异喹啉酮骨架等含氮杂环新型化合物。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钯催化下,利用N-邻碘苯基丙烯酰胺和碘苯反应,开发了一种合成螺环吲哚酮衍生物的方法。在该反应中,N-邻碘苯基丙烯酰胺通过Heck反应形成了σ-烷基Pd(II)物种后,发生分子内远程C-H活化形成两次五元螺环环钯中间体,实现了与一分子碘苯的偶联和一分子碘苯的插入。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区域选择性及底物适用性,可为合成螺环吲哚酮衍生物提供新方法。2.钯催化下,利用N-邻碘苯基丙烯酰胺和碘苯反应,开发了一种形成吲哚酮螺苊衍生物的方法。在前一个工作的基础上,该方法将与双键相连的苯环变换为萘环,通过形成五元和六元环钯中间体,依次实现了萘环的C2-H芳基化和C8-H烷基化。该反应条件简单,底物适用性良好,并能以理想的产率获得吲哚酮螺苊结构单元。3.钯催化下,利用N-邻碘苯基丙烯酰胺、4-苯甲酸吗啉酯和丙烯酸酯三组分反应,开发了具有多官能团吲哚酮衍生物的合成方法。该方法实现了螺环环钯中间体的烯基化和苯甲酰氧基化。值得一提的是,在该反应中4-苯甲酸吗啉酯被发现提供氧源而非氮源。4.钯催化下,利用具有烯炔的邻碘芳基丙烯酰胺和芳基苯硼酸反应,开发了具有全碳四取代烯烃结构的吲哚酮螺二氢吲哚类衍生物的合成方法。该过程中,N-邻碘苯基丙烯酰胺通过引入炔基,发生Heck反应形成σ-烷基Pd(II)物种后,通过化学选择性形成烯基钯中间体,再被苯硼酸捕获。此反应具有条件简单,区域选择性良好以及底物适用性广等特点,并能以理想的产率得到具有全碳四取代烯烃结构的吲哚酮螺二氢吲哚类衍生物。5.钯催化下,利用丙烯酰胺类芳基碘化物和邻溴苯甲酸反应,开发了一种合成稠合的二苯并异喹啉二酮和二苯并异喹啉酮类化合物的方法。该过程中,丙烯酰胺类芳基碘化物在钯催化下发生Heck反应形成σ-烷基Pd(II)物种,实现了C-I键邻位的C-H活化形成稠环环钯中间体、经过邻溴苯甲酸的脱羧偶联插入,以良好的收率合成了稠合的二苯并异喹啉二酮和二苯并异喹啉酮类化合物。该反应具有良好的底物适用性和官能团耐受性,烯基上被芳基取代的底物也能表现出良好的区域选择性。

代泽树[7](2020)在《盐酸咪唑催化芳氨基化合物的迈克尔加成反应及应用》文中认为无毒、无害、反应条件温和以及催化活性高的催化剂,一直是绿色化学的追求。芳氨基保护和七元杂环的合成是有机及药物合成中的重要内容,而研究芳氨基的保护和七元杂环的催化合成则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主要围绕绿色催化剂盐酸咪唑催化芳氨基化合物的迈克尔加成反应及其逆反应而展开,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咪唑盐酸盐催化迈克尔加成反应及其逆反应保护氨基咪唑盐酸盐催化芳胺与丙烯酰胺衍生物反应,形成氨基取代物。然后,再进一步用咪唑盐酸盐催化氨基取代物的C-N键断裂反应,即逆迈克尔加成反应,进而进行氨基的脱保护。在实验过程中,以苯胺与N,N-二甲基丙烯酰胺为底物,考察了催化剂的种类、催化剂用量、溶剂以及反应温度等因素对反应活性的影响。获得了最优的条件:催化剂为咪唑盐酸盐,催化剂的量为0.3eq,温度为120°C,无溶剂。在最佳催化条件下,对底物进行了拓展研究,以15种取代胺和6种丙烯酰胺衍生物为底物,合成了一系列迈克尔加成化合物。结果表明,具有给电子基团或者弱吸电子基团的芳香胺,获得了中等至良好的收率;而含强吸电子基团(如硝基)的芳香胺却没有发生反应;各种脂肪胺也在较短的时间与丙烯酰胺反应,收率较好。然后,以N、N-二甲基-3-苯基氨基丙酰胺为底物,依次考察了催化剂的种类、催化剂的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溶剂等因素对氨基取代物的逆迈克尔加成反应的影响,在最佳催化条件下,研究了催化剂对14种氨基取代物的逆迈克尔加成反应。结果表明,各种氨基取代物的逆迈克尔加成反应能够得到中等至良好的收率。第二部分:咪唑盐酸盐催化取代邻苯二胺与丙烯酰胺类衍生物反应合成七元杂环化合物七元杂环(苯并二氮杂?类,苯并硫氮杂?类等)是一类重要的有机物,有些七元杂环有着重要的药理作用。但其合成方法较为有限。论文研究了咪唑盐酸盐催化取代芳香胺与丙烯酰胺类衍生物的反应,从而形成七元杂环类化合物,该反应先经历迈克尔加成形成取代胺产物中间体,再转酰胺化进行分子内关环。实验开始时,通过对催化剂的种类、催化剂的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溶剂等因素进行筛选,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催化剂为咪唑盐酸盐,催化剂的量为0.3eq,温度为140°C,溶剂为二甲苯),合成了一系列收率为中等至良好的七元杂环类化合物。

孙亚玲[8](2020)在《过渡金属催化下酰基导向的碳氢烯基化和胺化反应研究》文中指出碳碳键和碳氮键构建是有机合成反应中常见且重要的合成方法,通过过渡金属催化合成的共轭二烯和胺基化产物在生物、农业、医药、高分子科学等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而通过酰基导向对特定位点进行选择性C(sp2)-H键的烯基(或者炔基)化反应来合成丁二烯骨架以及由胺基化反应获得胺基化产物是高效的合成方法。本文总共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近年来在导向基团作用下过渡金属催化的sp2碳氢键活化反应,包括以酰基、酯基、氨基、羧基、羟基导向的烯基化和芳基化反应,以及酰胺导向的胺基化反应。其中,酰胺导向的烯基化和胺基化反应的研究进展是本章的重点介绍内容。第二章,发展了一种铱催化下以酰胺为导向基团通过烯烃-炔烃间交叉偶联,来构建1,3-丁二烯骨架的方法。该方法条件温和、高效、操作简单,并且不需要任何外部氧化剂和添加剂,收率良好,立体选择性好,底物范围广。该方法还可实现紫苏酸和青蒿酸酰胺衍生物的化学修饰。第三章,介绍了一种通过钌催化下以酰基硅为导向基团的胺基化反应。在催化体系下活化芳基邻位碳氢键,分别以叠氮化物和N-OTs邻苯二甲酰亚胺酰作为氮源,成功合成邻位胺基化偶联产物。该方法条件温和,底物兼容性强。

姜浩竣[9](2020)在《基于CDC策略的C(sp3)-H键与C(sp2)-H键偶联反应》文中指出近十几年来最热门构建有效的C-C键的反应策略当属于交叉脱氢偶联(Cross-Dehydrogenative coupling,CDC)反应,该反应从概念上,达到了绿色、环保、原子经济性高且步骤经济性高等优势。因此,我们也尝试基于CDC反应策略,利用过渡金属催化,活化C(sp3)-H键与C(sp2)-H键来构建C-C键,合成苄基砜类化合物及二氢喹啉酮类化合物。我们选用了2-(甲基磺酰基)-1,1’-联苯作为基础底物,活化甲基C(sp3)-H键与苯环C(sp2)-H键从而实现关环反应,分别在醋酸钯及铑的催化体系下,利用强碱参与反应,可以分别得到20%与29%的分离产率。比较遗憾的是,在需要活化的苯环上加入一些吸电子或者给电子基团,都不能很好的促进反应的进行。在第二个研究中,我们设计了N-异丙基-N-苯基新戊酰胺作为基础底物,结合杂原子的电子效应以及叔丁基的多反应位点,通过活化叔丁基的甲基C(sp3)-H键与苯环C(sp2)-H键从而实现关环反应,目前在醋酸钯的催化,酸性体系下,仅能得到4%的分离产率。尽管反应的收率并不理想,但是工作本身附有很大的创新性与意义,我们也是不断地处在研究当中,渴望早日突破。

郁万雷[10](2020)在《可见光促进的烯烃脱氢硅化反应及含氮杂环化合物合成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一种环保、无污染的绿色清洁能源,可见光在太阳能电池、水的光解制氢等方面得到大量应用。不同于煤炭石油这类不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是自然界中储量最为丰富最易获取的可再生能源。植物亿万年来源源不断地通过光合作用利用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生命所需的碳水化合物。人类利用可见光能进行化学合成的探索起始自二十世纪初,现在可见光氧化还原催化作为一种新型催化模式蓬勃发展,已成为有机光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同时也让有机合成化学焕发了新的活力。将光催化同其他催化模式结合的协同催化策略,近年来已经逐渐发展出一系列新的反应体系。其核心思想是克服单一催化模式在反应类型,底物适用范围等方面的局限性。基于此,我们希望设计新的光化学协同催化模式并实现有重要合成价值产物的简洁绿色高效合成。本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章:光化学合成中的协同催化策略。本章首先回顾光化学发展历程并介绍可见光氧化还原催化的基本原理,常用光催化剂种类以及光化学协同反应的研究背景和相关进展。主要介绍多种过渡金属与光催化协同催化模式的特点并进行归纳总结。第二章:可见光催化、氢原子转移和钴催化协同作用下烯烃脱氢硅化合成取代烯丙基硅烷。含硅化合物在有机化学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其中烯丙基硅烷是合成小分子和聚合物的重要基石。开发绿色高效、原子经济和步骤经济的碳硅键偶联策略是有机合成化学领域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然而高选择性脱氢硅化合成烯丙基硅烷仍具有挑战性。在本章我们利用协同催化模式在可见光催化、氢原子转移和质子还原催化作用下实现了烯烃与硅烷的化学选择性脱氢硅化反应,成功合成了多种取代烯丙基硅烷和α,β-不饱和γ-内酰胺骨架。该反应具有区域选择性高、官能团耐受性好、底物适用范围广、无氧化剂存在、反应条件温和等特点。第三章:烯烃官能团化立体专一性合成取代氮杂环丙烷含氮三元环骨架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药物分子和许多生物活性化合物当中,同时氮杂环丙烷的高张力骨架也常见于多种化合物合成和官能团转化,鉴于此,我们发展了一种可见光促进的烯烃官能团化反应,以高非对映选择性合成多种取代氮杂环丙烷类化合物,容易制备的氮磺酰基吡啶盐被用作一种有效的氮自由基源。另外,以此方法我们还可以发散合成出亚氨基噻唑啉,α-氨基酮,恶唑啉类化合物。第四章:双环[3.2.1]辛烷和吖庚因骨架的简洁高效构筑我们发展了一种新型可见光催化的[2+2+1]和[6+1]环化反应,通过使用2-烯基苯甲醛和容易制备的氮自由基前体N-胺基吡啶盐,经简单的一步途径获得双环[3.2.1]辛烷和吖庚因类化合物。该反应在室温条件下进行,操作简单,并展示出优异的化学选择性和区域选择性,且具有良好的官能团耐受性,为简洁高效合成具有此类骨架的生物活性分子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苯胺催化合成N-正丁基-3-苯基丙烯酰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苯胺催化合成N-正丁基-3-苯基丙烯酰胺(论文提纲范文)

(1)钯催化Heck环化串联反应构建稠氮杂环化合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σ-烷基钯中间体直接被捕获终止反应
        1.2.1 σ-烷基钯中间体发生Heck/离子捕获反应
        1.2.2 σ-烷基钯中间体与炔烃等发生经典的交叉偶联反应
        1.2.3 不饱和分子插入后与σ-烷基钯中间体偶联
        1.2.4 其他
    1.3 σ-烷基钯中间体发生1,4-Pd迁移
    1.4 环钯中间体的C-H功能化串联反应
        1.4.1 环钯中间体直接还原消除
        1.4.2 环钯中间体与亲核试剂反应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钯催化Heck环化串联反应构建稠氮杂环化合物
    2.1 前言
    2.2 反应条件的优化
    2.3 底物适用性研究
    2.4 手性尝试
        2.4.1 反应条件的优化
    2.5 推测可能的反应机理
    2.6 本章小结
    2.7 实验部分
        2.7.1 实验试剂和测试仪器
        2.7.2 原料的制备
        2.7.3 钯催化制备稠杂环化合物实验步骤
        2.7.4 钯催化制备手性稠杂环化合物实验步骤
    2.8 化合物表征
        2.8.1 原料表征
        2.8.2 产物表征
        2.8.3 产物2a单晶结构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2)钯催化合成二硅基化吲哚并异喹啉及吲哚酮的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钯催化以六甲基二硅烷为硅源的硅基化反应研究进展
        1.2.1 基于交叉偶联的硅基化反应
        1.2.2 基于定位基团协助导向C-H键的硅基化反应
        1.2.3 基于捕获环钯物种的硅基化反应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钯催化合成二硅基化吲哚并异喹啉衍生物的反应研究
    2.1 引言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条件优化
        2.2.2 底物适应范围的研究
        2.2.3 对影响化学选择性因素的探究
        2.2.4 可能的反应机理
    2.3 总结
第三章 钯催化合成二硅基化吲哚酮衍生物的反应研究
    3.1 引言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条件优化
        3.2.2 底物适应范围的研究
        3.2.3 可能的反应机理
    3.3 总结
第四章 实验部分
    4.1 实验仪器
    4.2 实验试剂
    4.3 钯催化合成二硅基化吲哚并异喹啉的反应研究的基本实验操作
        4.3.1 原料的合成
        4.3.2 二硅基化吲哚并异喹啉目标产物的合成
        4.3.3 化合物结构与表征
    4.4 钯催化合成二硅基化吲哚酮的反应研究的基本实验操作
        4.4.1 原料的合成
        4.4.2 二硅基化吲哚酮目标产物的合成
        4.4.3 化合物结构与表征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部分化合物的核磁谱图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光诱导下基于单电子转移策略的自由基氟烷基化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光诱导自由基氟烷基化反应概述及相关研究进展
    1.1 前言
    1.2 紫外光诱导的自由基氟烷基化反应概述
    1.3 氟烷基碘(溴)化物作为氟烷基自由基源
        1.3.2 Langlois试剂作为氟烷基自由基源
    1.4 可见光诱导的自由基氟烷基化反应概述
        1.4.1 金属络合物光敏剂诱导的自由基氟烷基化反应研究进展
        1.4.2 有机光敏剂诱导的自由基氟烷基化反应研究进展
        1.4.3 基于电子给受体复合物的自由基氟烷基化反应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紫外光诱导铜催化的烯烃三组分氟烷基氰基化反应
    2.1 前言
    2.2 课题的设计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反应条件的优化
        2.3.2 底物适用性研究
        2.3.3 合成运用研究
        2.3.4 反应机理研究
    2.4 小结
    2.5 实验部分
        2.5.1 仪器和试剂
        2.5.2 标准反应操作步骤
        2.5.3 合成运用和产物转化
        2.5.4 产物6e单晶结构鉴定
        2.5.5 产物结构鉴定
    2.6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可见光诱导铜催化的烯烃不对称氟烷基氰化反应
    3.1 前言
    3.2 课题的设计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反应尝试与配体筛选
        3.3.2 反应条件的优化
        3.3.3 底物适用性研究
        3.3.4 合成运用研究
        3.3.5 反应机理研究
    3.4 小结
    3.5 实验部分
        3.5.1 仪器和试剂
        3.5.2 标准反应操作步骤
        3.5.3 合成运用和产物转化
        3.5.4 机理实验
        3.5.5 产物3h单晶结构及绝对构型的鉴定
        3.5.6 产物结构鉴定
    3.6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可见光诱导下基于电子给受体复合物单电子转移引发β-萘酚氟烷基去芳构化反应
    4.1 前言
    4.2 课题的设计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反应尝试与配体筛选
        4.3.2 底物适用性研究
        4.3.3 合成运用研究
        4.3.4 反应机理研究
    4.4 小结
    4.5 实验部分
        4.5.1 仪器和试剂
        4.5.2 反应底物β-萘酚的合成
        4.5.3 氟烷基去芳构化反应步骤
        4.5.4 合成运用和产物转化
        4.5.5 机理研究实验
        4.5.6 产物3m单晶结构
        4.5.7 产物结构鉴定
    4.6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附录 Ⅰ:典型化合物核磁谱图
附录 Ⅱ: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钯催化异腈参与多组分反应合成酰亚胺和二酰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注释
1 绪论
    1.1 多组分反应的概述
    1.2 异腈化学简介
        1.2.1 异腈的结构
        1.2.2 异腈的性质
        1.2.3 异腈的制备
    1.3 异腈作为C1合成子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1.3.1 异腈参与的氰基化反应
        1.3.2 异腈参与的酰胺化反应
        1.3.3 异腈参与的亚胺化反应
        1.3.4 异腈参与的羰基化反应
        1.3.5 异腈参与的经典多组分反应
    1.4 酰亚胺的合成
        1.4.1 酰卤参与的酰亚胺的合成
        1.4.2 酸酐参与的酰亚胺的合成
        1.4.3 羧酸参与的酰亚胺的合成
        1.4.4 一氧化碳参与的酰亚胺的合成
        1.4.5 异腈参与的酰亚胺的合成
    1.5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2 钯催化异腈、卤代苯、羧酸三组分反应合成酰亚胺的研究
    2.1 引言
    2.2 设计思路
    2.3 反应条件筛选
    2.4 底物普遍适用性研究
    2.5 可能的反应机理
        2.5.1 非环酰亚胺的可能反应机理
        2.5.2 环状酰亚胺的可能反应机理
    2.6 实验部分
        2.6.1 仪器与试剂说明
        2.6.2 底物的制备
        2.6.3 底物的表征
        2.6.4 产物的合成
        2.6.5 产物的表征
    2.7 本章小结
3 钯催化异腈参与配体控制的高化学选择性合成酰亚胺的研究
    3.1 引言
    3.2 设计思路
    3.3 反应条件筛选
    3.4 底物普遍适用性研究
        3.4.1 关环产物3-4的普遍适用性研究
        3.4.2 不关环产物3-5的普遍适用性研究
    3.5 反应机理的探讨
        3.5.1 密度泛函理论(DFT)对化学选择性的研究
        3.5.2 可能的反应机理
    3.6 实验部分
        3.6.1 仪器与试剂
        3.6.2 底物的制备
        3.6.3 底物的表征
        3.6.4 产物的合成
        3.6.5 产物的表征
    3.7 本章小结
4 钯催化异腈、2-碘苯胺、羧酸三组分合成不对称二酰胺的研究
    4.1 引言
    4.2 设计思路
    4.3 反应条件筛选
    4.4 底物普遍性适用研究
    4.5 可能的反应机理
    4.6 实验部分
        4.6.1 仪器与试剂
        4.6.2 底物的合成
        4.6.3 产物的合成
        4.6.4 产物的表征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可见光催化碳氢键官能团化及三氟甲基化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可见光催化有机合成反应概述
        1.1.1 可见光催化剂
        1.1.2 可见光催化剂催化有机合成反应的基本原理
    1.2 可见光催化的C-H键官能团化反应研究进展
        1.2.1 可见光催化的C(sp~2)-H键官能团化
        1.2.2 可见光催化的C(sp~3)-H键官能团化
    1.3 可见光催化的三氟甲基化反应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多取代α-芳基-γ-甲基亚磺酰基酮的合成
    2.1 引言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2.1 反应条件的优化
        2.2.2 底物适用范围
        2.2.3 反应机理研究
    2.3 本章小结
    2.4 实验部分
        2.4.1 实验底物的制备
        2.4.2 亚砜类化合物的制备
    2.5 产物的结构表征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多官能团吲哚酮和异喹啉二酮的合成
    3.1 引言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反应条件的优化
        3.2.2 底物适用范围
        3.2.3 合成转化研究
    3.3 反应机理研究
    3.4 本章小结
    3.5 实验部分
        3.5.1 底物的制备实验
        3.5.2 吲哚酮和异喹啉二酮的合成
    3.6 产物的结构表征
    参考文献
第四章 、α,β-不饱和酰胺的合成
    4.1 引言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1 反应条件优化
        4.2.2 底物适用范围
        4.2.3 合成转化研究
    4.3 反应机理研究
    4.4 本章小结
    4.5 实验部分
        4.5.1 实验底物的制备
        4.5.2 肉桂酰胺的合成
    4.6 产物的结构表征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三氟甲基化吲哚酮的合成
    5.1 引言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5.2.1 反应条件优化
        5.2.2 底物适用范围
        5.2.3 合成转化研究
    5.3 反应机理研究
    5.4 本章小结
    5.5 实验部分
        5.5.1 三氟甲基化吲哚酮的合成
        5.5.2 三氟甲基化异喹啉二酮的合成
    5.6 产物的结构表征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
附录
致谢
硕士期间参与发表的论文

(6)Pd催化N-邻卤苯基丙烯酰胺类化合物的反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亲核试剂与?-烷基Pd(Ⅱ)物种偶联的反应
        1.2.1 通过杂原子直接与?-烷基Pd(Ⅱ)物种偶联
        1.2.2 通过形成有机金属化合物与?-烷基Pd(Ⅱ)物种偶联
        1.2.3 通过不饱和分子的插入后再与?-烷基Pd(Ⅱ)物种偶联
    1.3 环钯中间体的C-H功能化串联反应
        1.3.1 环钯中间体的分子内直接还原消除
        1.3.2 环钯中间体的分子间C-H官能团化
    1.4 本文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钯催化N-邻碘苯基丙烯酰胺和芳基碘苯涉及三重C-H活化的串联反应研究
    2.1 引言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反应条件探索
        2.2.2 底物适应性范围的研究
        2.2.3 反应机理研究
        2.2.4 实验小结
第三章 钯催化N-邻碘苯基丙烯酰胺和芳基碘苯的C-H活化形成吲哚酮螺苊的串联反应研究
    3.1 引言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反应条件探索
        3.2.2 底物适应性范围的研究
        3.2.3 可能的反应机理
        3.2.4 实验小结
第四章 钯催化Heck环化/C-H活化/双官能团化的串联反应:吲哚酮衍生物的合成
    4.1 引言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反应条件探索
        4.2.2 底物适应性范围的研究
        4.2.3 反应机理研究
        4.2.4 实验小结
第五章 钯催化N-(2-碘苯基)-(2-(苯基乙炔基)苯基)丙烯酰胺与苯硼酸的串联环化研究
    5.1 引言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反应条件探索
        5.2.2 底物适应性范围的研究
        5.2.3 可能的反应机理
        5.2.4 实验小结
第六章 钯催化Heck/ C-H活化/脱羧偶联的串联反应:快速合成异喹啉二酮和异喹啉酮
    6.1 引言
    6.2 结果与讨论
        6.2.1 反应条件探索
        6.2.2 底物适应性范围的研究
        6.2.3 可能的反应机理
        6.2.4 实验小结
第七章 实验部分
    7.1 实验主要仪器和试剂
        7.1.1 实验仪器
        7.1.2 实验试剂
    7.2 钯催化N-邻碘苯基丙烯酰胺和芳基碘苯涉及三重C-H活化的串联反应研究
        7.2.1 钯催化N-邻碘苯基丙烯酰胺和芳基碘苯涉及三重C-H活化的串联反应研究基本实验操作
        7.2.2 化合物结构与表征
    7.3 钯催化N-邻碘苯基丙烯酰胺和芳基碘苯的C-H活化形成吲哚酮螺苊的串联反应研究
        7.3.1 钯催化N-邻碘苯基丙烯酰胺和芳基碘苯的C-H活化形成吲哚酮螺苊的串联反应研究的基本实验操作
        7.3.2 化合物结构与表征
    7.4 钯催化Heck环化/C-H活化/双官能团化的串联反应:吲哚酮衍生物的合成
        7.4.1 钯催化Heck环化/C-H活化/双官能团化的串联反应:吲哚酮衍生物的合成典型的实验操作
        7.4.2 化合物结构与表征
    7.5 钯催化N-(2-碘苯基)-(2-(苯基乙炔基)苯基)丙烯酰胺与苯硼酸的串联环化研究
        7.5.1 钯催化N-(2-碘苯基)-(2-(苯基乙炔基)苯基)丙烯酰胺与苯硼酸的串联环化研究典型的实验操作
        7.5.2 化合物结构与表征
    7.6 钯催化Heck/ C-H活化/脱羧偶联的串联反应:快速合成异喹啉酮和异喹啉二酮
        7.6.1 钯催化Heck/ C-H活化/脱羧偶联的串联反应:快速合成异喹啉酮和异喹啉二酮的基本实验操作
        7.6.2 化合物结构与表征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Ⅱ 典型化合物的核磁图谱
致谢

(7)盐酸咪唑催化芳氨基化合物的迈克尔加成反应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咪唑盐酸盐催化迈克尔加成反应及其逆反应
    第一章 迈克尔加成反应条件的筛选和优化
        1 不同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
        2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3 催化剂的量对反应的影响
        4 溶剂对反应的影响
    第二章 氨基保护反应的底物拓展
    第三章 逆迈克尔加成反应条件的筛选和优化
        1.1 催化剂的类型和温度对逆迈克尔加成反应的影响
        1.2 催化剂的量和溶剂对逆迈克尔加成反应的影响
    第四章 氨基去保护的底物拓展
第二部分 七元杂环的合成
    第一章 反应条件的筛选和优化
        1 催化剂的类型和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2 溶剂和催化剂的量对反应的影响
    第二章 底物适应性验证
第三部分 实验部分
    第一章 化学反应的一般操作
        1 仪器与化学试剂
        2 氨基保护的一般操作
        3 氨基去保护的一般操作
        4 七元杂环合成的一般操作
    第二章 目标产物的结构表征
结论
附录 目标化合物的1H-NMR和13C-NMR谱图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8)过渡金属催化下酰基导向的碳氢烯基化和胺化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导向基作用下芳基碳氢键官能化
        1.1.1 导向基作用下芳基碳氢键胺基化
        1.1.2 导向基作用下芳基碳氢键烯基化
        1.1.3 导向基作用下芳基碳氢键环化
    1.2 导向基作用下烯基碳氢键官能化
        1.2.1 导向基作用下烯烃与烯烃的偶联
        1.2.2 导向基作用下烯烃与炔烃的偶联
    1.3 小结
2 过渡金属铱催化下烯炔烃偶联反应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烯烃和炔烃的偶联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烯烃间氧化交叉偶联
    2.4 小结
    2.5 实验部分
        2.5.1 实验仪器
        2.5.2 原料的制备
        2.5.3 共轭二烯类化合物的合成
        2.5.4 克级反应
        2.5.5 氘代实验
        2.5.6 竞争实验
        2.5.7 衍生实验
        2.5.8 共轭二烯类化合物的合成
        2.5.9 竞争实验
        2.5.10 Hammett方程
3 过渡金属钌催化酰胺导向的芳基邻位胺基化反应的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 小结
    3.4 实验部分
        3.4.1 实验仪器
        3.4.2 胺基化合物的合成
        3.4.3 氘代反应
        3.4.4 竞争实验
        3.4.5 克级反应
4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NMR谱图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基于CDC策略的C(sp3)-H键与C(sp2)-H键偶联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C(sp~3)-H键活化反应研究进展
        1.2.1 基于C(sp~3)-H与C(sp)-H的CDC反应研究
        1.2.2 基于C(sp~3)-H与C(sp~2)-H的CDC反应研究
        1.2.3 基于C(sp~3)-H与C(sp~3)-H的CDC反应研究
第二章 苄基砜类化合物的合成
    2.1 苄基砜类化合物的应用价值
    2.2 现有的合成方法研究进展
    2.3 利用CDC反应策略合成苄基砜类化合物
        2.3.1 钯催化的苯砜α-甲基C(sp~3)-H与苯环C(sp~2)-H的C-H键活化
        2.3.2 铑催化的苯砜α-甲基C(sp~3)-H与苯环C(sp~2)-H的C-H键活化
        2.3.3 电催化体系的苯砜α-甲基C(sp~3)-H与苯环C(sp~2)-H的C-H键活化
    2.4 总结
第三章 二氢喹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
    3.1 二氢喹啉酮类化合物的应用价值
    3.2 现有的合成方法研究进展
        3.2.1 近年五元含氮杂环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3.2.2 二氢喹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3.3 利用CDC反应策略合成二氢喹啉酮类化合物
    3.4 总结
第四章 实验操作与数据
    4.1 实验操作
    4.2 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附件

(10)可见光促进的烯烃脱氢硅化反应及含氮杂环化合物合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光化学合成中的协同催化策略
    1.1 序言
    1.2 可见光催化反应的原理
    1.3 光催化剂的种类
    1.4 光化学合成中的协同催化策略
        1.4.1 光催化与铜催化结合
        1.4.2 光催化与钯催化结合
        1.4.3 光催化与金催化结合
        1.4.4 光催化与镍催化结合
        1.4.5 光催化与其他金属催化结合
    1.5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烯烃脱氢硅化合成取代烯丙基硅烷
    2.1 氧化剂参与的脱氢偶联反应
    2.2 无氧化剂参与的脱氢偶联反应
        2.2.1 过渡金属催化的无氧化剂脱氢偶联反应
        2.2.2 可见光诱导质子还原催化
    2.3 脱氢硅化反应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条件优化
        2.4.2 反应底物拓展
        2.4.3 克级反应和机理验证
        2.4.4 反应机理
    2.5 结论
    2.6 实验部分
        2.6.1 仪器和试剂
        2.6.2 合成步骤
        2.6.3 产物表征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烯烃官能团化立体专一性合成取代氮杂环丙烷类化合物
    3.1 氮杂环丙烷类化合物及其合成进展
    3.2 光催化生成氮中心自由基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条件优化
        3.3.2 底物拓展
        3.3.3 反应的进一步应用
        3.3.4 Stern-Volme荧光淬灭研究
        3.3.5 可能的机理
    3.4 结论
    3.5 实验部分
        3.5.1 仪器和试剂
        3.5.2 起始原料的合成
        3.5.3 产物表征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可见光催化双环[3.2.1]辛烷和吖庚因骨架的简洁高效构筑
    4.1 氮杂双环[3.2.1]辛烷和吖庚因类化合物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条件优化
        4.2.2 反应底物拓展
        4.2.3 反应机理
    4.3 结论
    4.4 实验部分
        4.4.1 仪器和试剂
        4.4.2 合成步骤
        4.4.3 计算量子产率
        4.4.4 产物表征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苯胺催化合成N-正丁基-3-苯基丙烯酰胺(论文参考文献)

  • [1]钯催化Heck环化串联反应构建稠氮杂环化合物[D]. 李曼.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8)
  • [2]钯催化合成二硅基化吲哚并异喹啉及吲哚酮的反应研究[D]. 卢海燕.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3]光诱导下基于单电子转移策略的自由基氟烷基化反应研究[D]. 郭全平. 兰州大学, 2021(09)
  • [4]钯催化异腈参与多组分反应合成酰亚胺和二酰胺的研究[D]. 王勃.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1)
  • [5]可见光催化碳氢键官能团化及三氟甲基化反应研究[D]. 卢茂健. 闽南师范大学, 2020(02)
  • [6]Pd催化N-邻卤苯基丙烯酰胺类化合物的反应性研究[D]. 罗喜爱.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盐酸咪唑催化芳氨基化合物的迈克尔加成反应及应用[D]. 代泽树.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8]过渡金属催化下酰基导向的碳氢烯基化和胺化反应研究[D]. 孙亚玲.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9]基于CDC策略的C(sp3)-H键与C(sp2)-H键偶联反应[D]. 姜浩竣.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20(02)
  • [10]可见光促进的烯烃脱氢硅化反应及含氮杂环化合物合成方法研究[D]. 郁万雷. 兰州大学, 2020(01)

标签:;  ;  ;  

苯胺催化合成N-正丁基-3-苯基丙烯酰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