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收发器的设计

无线收发器的设计

一、无线收、发信机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管优[1](2020)在《OVGPSR协议:一种改进型GPSR协议及其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ITS)中,VANET(Vehicular Network,VANET)是支撑ITS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VANET通过无线终端、传感器等设备实现车辆的信息传递。车辆可以与道路辅助通信设施建立通信,车辆间也可以用无线通信的方式直接通信。VANET高效和安全的数据传输,是ITS系统搭建的基础。在未来ITS系统中车辆可以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任何事务建立连接,这是未来VANET发展的难点和挑战。而路由协议是VANET的技术基础,也是实现车辆组网的难点,影响VAN ET网络的性能。VANET与其它网络相比具有:车辆高速移动、车辆结构布局变化快、分布不均匀等特点。这些问题无疑增加了VANET路由协议设计的难度。本文将针VANET环境下的路由协议展开相关研究,对VANET路由协议设计的需求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种基于GPSR协议的改进型协议:OVGPS R(Optimize Vehicle Greedy Perimeter Stateless Routing)。该协议将车辆的速度与位置信息,节点能耗,信道负载,中间节点与源节点及目的节点的偏转角度,考虑进路由计算中去,在非基站辅助的模式下使用启发式蚁群算法结合上述相关参数预测中间节点,能有效的预测VANET网络拓扑的变换,进而让车辆网络拥有动态组网的能力;节点能耗加入路由计算,能将通信负载进行均衡,减少车辆能耗负载。在应用场景方面根据网络布局和组成的不同将OVGPSR协议应用场景分为两种:车辆不依靠路边基站进行全自组网通信;车辆借助道路基站进行辅助通信。车辆可以利用北斗、GPS和车辆传感器等收集位置、速度、能耗等相关车辆信息,用来辅助路由建立。在路由协议设计过程中,通过仿真进行实现和实验研究是重要的一环,本文利用OPNET软件对OVGPSR协议进行实现与实验研究。搭建进程、节点、网络和无线信道模型,并对建模方法和过程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在V2V(车辆间组网)与V2I(车辆与路面设备间组网)两种场景下应用协议。通过仿真平台将OVGPSR路由协议和AODV(Ad Hoc On-demand Distance Vector Routing),GPSR(Greedy Perimeter Stateless Routing),GRP(Geographic Routing Protocol)协议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仿真证明,设计的OVGPSR路由和传统的协议对比,具有更优良的性能。

张晴[2](2019)在《面向多业务的空间光交换网络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多媒体信息爆炸式的增长,传统的地面网络已无法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通信需求,建设天基网络、空基网络、地面宽带网络和移动通信系统相结合的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将是提升我国整体通信能力的有效途径。考虑到天基网络大容量、高速率的特点,通过空间组网技术构建一个灵活高效的卫星通信系统变的尤为重要。为了支持空间多种业务的透明转发与高速传输需求,本论文针对空间光突发交换网络进行了深入研究,具体的工作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单波长信道设计了一种具有流量自适应功能的集中式资源调度机制。由于空间骨干网节点的缓存容量有限,主控节点通过动态调整子波长级的带宽粒度,对网络流量进行统筹管理,有效降低了全网平均丢包率。其次,针对控制信息与其所对应的数据之间存在一定的偏置时间问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在源节点调整业务的发送时刻来降低资源冲突的可能性,实现突发数据分组的无阻塞交换。2、基于集中式资源调度机制设计了一种支持多业务的空间动态带宽分配算法。首先,针对“跨主节点”冲突问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其次,设计了基于优先级原则的动态带宽裁剪算法,以及按序配置原则的时隙映射算法,实现了网络数据分组的无冲突交换,使系统能更快速地响应突发性业务需求,进一步提高了空间光交换网络的带宽利用率。3、基于OPNET Modeler搭建了一个面向多业务的空间光突发交换网络仿真平台。首先,针对集中式资源调度机制,仿真平台重点分析了GEO缓存容量、帧长、DBA周期等系统关键参数对网络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验证了空间光突发交换网络资源调度机制的合理性。其次,仿真平台验证了动态带宽分配算法的可行性,仿真结果表明基于优先级原则的DBA算法可为高优先级业务抢占带宽资源,面向多种业务时可满足高优先级业务的优先传输需求,提高了系统的综合处理能力。

邓恬[3](2017)在《传感器数据收集卫星系统低功耗接入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传感器数据收集卫星(Sensor Data Collection Satellite,SDCS)系统作为地面传感网的重要补充,能有效填补偏远地区信息搜集的空白,形成天、空、地一体化的信息获取与传输系统。传感器终端一般部署在恶劣、无人值守的区域,能量补给困难,故在SDCS系统中设计低功耗接入协议具有重大实用价值。SDCS系统中的介质访问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协议设计受到卫星信道特性、终端低功耗等限制,面临节点能量有限、系统接入用户数量多、低轨卫星通信时间短的问题,而现有卫星接入协议不能很好的适用于SDCS系统。针对上述问题,论文对SDCS系统低功耗接入技术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首先阐述了卫星数据收集系统的发展概况与接入技术研究现状,介绍了低功耗广域网(Low Power Wide Area Network,LPWAN)的几种代表技术,指出LoRa(Long Range)技术及LoRaWAN(Long Range Wide Area Network)协议的优势,并分析了其物理层、MAC层的特性。然后论文介绍了OPNET仿真平台的应用,包括网络域、节点域、进程域三层模型域,以及基于离散事件、数据包、接口控制信息的通信仿真机制。在该仿真平台上,论文设计了基于OPNET的SDCS系统模型,包括卫星轨道与无人机覆盖模型、系统物理层传输模型、系统节点模型。接着论文根据应用场景不同,设计了两种低功耗SDCS系统网络结构,包括基于空天接入和基于地面网关接入的SDCS系统网络结构。在空天接入的SDCS系统中,从基于位置信息自适应控制方案、自适应动态调整占空比方案、基于网络规模的重传机制三个方面来降低系统的能量消耗,延长网络的生存周期,有效提高网络的性能。在基于地面网关接入的SDCS系统中,相比空天接入架构增加地面网关,提供不间断通信机制,降低传感器终端的负载压力。在该架构中结合802.11的点协调功能(Point Coordination Function,PCF)和LoRaWAN的CLASS B模式,设计了一种基于可预见延迟的综合接入协议。在协议中分析了移动场景下的地面网关时间分配方案以及传感器终端开启的短接收窗口数量与信息中心的数据包生成速率的关系。论文的工作围绕SDCS系统的建模、协议设计展开,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提出不同的MAC接入协议,并通过仿真验证协议的有效性。

栾鹏[4](2016)在《基于小卫星接入的浮标卫星通信系统MAC协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未来水下信息网集通信、远程控制、数据采集、预警等功能于一体,既要能收集水下环境信息特征数据,又能保证水下通信系统有效运行。基于天基信息网的空海一体化传感/通信网能有力提升海洋环境中的信息探测、通信保障能力,满足未来海洋信息传输体系能力的应用需求。提高基于小卫星接入的浮标卫星通信系统的卫星接入能力是天海一体化网络中增强水下探测预警信息有效上传的关键技术。但由于浮标卫星接入系统MAC协议设计受到卫星通信信道和传感器网络流量双重限制,面临大容量用户与信道资源有限的矛盾,且需要满足多种类型信息的传输需求,常规卫星接入协议不能很好的适用于浮标卫星系统。论文基于OPNET设计了浮标卫星接入系统模型,包括卫星轨道与覆盖场景模型,浮标卫星物理层传输模型,浮标卫星节点模型。并介绍了OPNET网络仿真平台的应用,包括OPNET三层模型域,子网域、节点域、进程域,以及OPNET建模机制,基于事件的建模机制和基于包交互的建模机制。论文提出了基于TDMA的双信道浮标卫星多业务融合方案,设计了适合多业务融合的超帧结构,以及基于位置信息的开环时间同步方案,并使用OPNET设计了浮标卫星节点进程模型。论文提出了基于位置信息的时隙分配协议,能有效提高浮标卫星接入系统中单信道与多信道下的网络性能。提出了改进的固定竞争接入协议,实现竞争接入协议在不同负载下始终保持最大信道利用率或最短时延。提出了海量浮标不稳定网络负载下预约接入时的退避算法和多包处理方案,能有效减少冲突,提高信道利用率。

赵越[5](2016)在《编组站推峰机车的无线通信系统信道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编组站是铁路系统重要的生产运营单位,负责对到达的货物列车进行解体和编组,所以也被称为“列车工厂”。编组站最主要的作业设备是调车驼峰。在编组站驼峰作业过程中,无线通信是保持各部门协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车地之间无线数据传输、调度人员和司机间的移动通信是编组站作业过程的“神经中枢”。然而,随着近年来我国铁路货运的不断发展以及功能需求的不断深化,编组站目前采用的JWT、TY5型机车遥控电台,已经很难适应目前的大宗货物车列长时、安全、高效的解体需求。首先,老式电台存在可靠性比较差,以及不能用于传输复杂海量文件等缺点。其次,由于当前调车机车仍大量装备该型电台,导致新型数字移动通信基础理论研究动力不足,尤其是基于铁路站内车地无线通信仿真测试平台在我国仍未设计成熟。根据以上情况,本文将编组站推峰机车无线通信需求与铁路目前常用的两种通信制式GSM-R(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railway,基于铁路的全球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及WLAN(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无线局域网)相结合,提出并设计了编组站推峰机车的无线通信仿真系统。并从无线通信的信道入手,利用OPNET无线信道仿真平台,搭建了无线信道的传播模型并分析其物理层特性。通过分析信道特性、通信过程中的干扰因素以及仿真结果,表明这两种通信制式可以解决上述现有JWT、TY5系统存在的传输信息量小、信道保密性差、抗干扰能力弱的特点,而且还有利于提高编组站驼峰场推峰机车的实时控制速度,从而减少了调车人员伤亡和重大事故,并且提高了业务办理效率。而在实际中,勘测人员设计之初获取的有关参数往往都是电平、功率信号或增益、衰耗等原始物理信号,这些信号量与衡量网络信道的服务质量如:传输延迟、误比特率、吞吐量等是不能直接对应的,这些因素导致通信设计过程减缓。因此,本文着重设计并建立基于铁路环境下的OPNET无线信道仿真平台可以部分解决上述问题,通过分析原始物理信号与网络信道Qo 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将该模型应用于GSM-R和WLAN进行仿真测试,最后直接得到网络信道的Qo S,该结果方便不同通信制式之间的互相比较。从而得到信道层面上的性能差异。因此,该仿真过程和数据结果对铁路通信前期的设计决策和施工方案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贾梦媛[6](2015)在《UHF波段微波机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社会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通信过程所产生的数据量也在迅速增长。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不论在基础层次还是系统层次都取得了许多世界先进的成就。光纤通常会成为考虑首选在国内大都市的通信主干道上,而在偏远地区或者地形较复杂还或者在应对紧急突发情况如自然灾害时,无线通信就显得非常重要。数字微波通信作为一种无线传输方式,跟光纤通信相比较,无论在灵活性、抗灾性还是移动性发面都具有其所无法比拟的特点,这也正是它最大的优势所在。本论文介绍的UHF波段微波通信设备是组成微波通信系统最重要的通信设备,其主要由数字处理单元、收发信机单元、双工器单元、功放单元、监控单及电源单元组成,主要完成群路业务、工程勤务和网管数据的无线视距传输,可以实现点对点、点对2点~7点的通信,并在结构上兼容点对多点微波通信设备。该微波通信设备能够通过电调滤波器实现工作频率的改变,具有良好的抗干扰特性,并且采用低概率截获、前向纠错、全频段内工作频率可变、DSSS等措施,实现抗衰落、抗截获功能,采用交织、纠错等措施来实现信道误码的纠错功能。该设备提供一路工程勤务信道和两路中继数字勤务通道,在设备的开通和维护时可以不依赖于业务信道进行通信,设备还提供一路对控信道,在两台无线连接的微波设备之间,通过对控信道,可以得到对端设备的误码率、接收电平、发射功率以及故障告警等参数,这样可以实现对端设备参数查询和低截获概率功能。设备监控还支持参数设置、参数预览、故障告警、故障查询、基带自环、中频自环、射频自环以及声光告警提示等良好的BITE功能。本文根据设计指标,参考各种国内外微波通信系统设备设计方案,结合自身条件,首先对设备进行了总体技术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对设备从ECCM、收发隔离、接收门限、系统余量等方面进行了整体设计,接着以各功能化模块单元为单位对组成该微波通信设备的各功能模块分别从其实现的功能、满足的技术指标、组成及工作原理到最后的实现以及结构特征进行详细阐述,尤其对重要插件数字处理单元和收发信机单元更是重点介绍其组成、工作原理及实现方法,最后给出了整机测试方法及其数据,测试数据表明该方案设计较好的满足了系统用户需求。

孙汗[7](2014)在《金属矿井超宽带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无线传感器网络是当前国际上备受关注、多学科高度交叉的一个前沿热点研究领域,其综合了传感器、嵌入式计算、网络与通信技术,具有成本低、布置灵活、维护方便等优点,在现代矿井智能化监测系统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金属矿井井下环境特殊,巷道交错联通、空间狭小、倾斜有拐弯、巷道表面粗糙等,因此,井下无线通信监测系统不同于地面,要求井下监测通信设备具有体积小、强的抗衰落能力与抗干扰能力等特点。超宽带(Ultra Wideband,简称UWB)是近年来发展非常迅猛的一种新兴无线通信技术,它拥有强的抗多径能力与干扰能力、数据传输速率高、系统复杂度低等优点,对进行金属矿井这种特殊环境下的无线通信具有独特的优势。江西省金属矿藏丰富,钨矿和铜矿等资源位居国内前列,本文结合地方资源优势,开展超宽带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矿井下的应用研究工作,具体内容如下:(1)在研究超宽带信号调制技术、超宽带无线传输系统基础上,给出了超宽带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框架,阐述了各部分的功能与实现方式,并对超宽带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路由技术与媒体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简称MAC)协议进行研究,提出了适合金属矿井超宽带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路由技术与MAC协议。(2)在比较超宽带通信系统两种常见技术方案基础上,研究了超宽带通信系统脉冲波形的特征,给出了适合金属矿井这一应用环境的超宽带通信系统方案与脉冲波形。(3)金属矿井井下环境与地面广阔空间有很大的不同,井下有多种因素影响电磁波的传输,在研究井下电磁波传输的固有损耗与附加损耗基础上,建立了金属矿井超宽带路径损耗模型,预测超宽带信号在金属矿井下传输过程中的路径损耗。(4)利用三极管的雪崩效应来产生近似一阶高斯超宽带脉冲信号,采用射极跟随器来检测超宽带脉冲信号,天线设计采用超宽带微带贴片天线来提高井下超宽带信号辐射的全向性。通过仿真分析,设计出满足金属矿井这一应用环境的超宽带脉冲信号产生电路、超宽带脉冲信号检测电路以及超宽带微带贴片天线,最后提出了超宽带无线收发系统的设计方案。综上所述,论文将理论研究与仿真分析相结合对超宽带无线传感器网络在金属矿井环境监测中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在金属矿井下应用的可行性。

谭勇[8](2014)在《基于IEEE 1451的UHF RFID系统多标签防碰撞算法研究》文中提出RFID是物联网四大关键技术之一,具有快速多目标识别、读写距离远、穿透力强、信息存储量大等特点,广泛运用于物流供应链、智能制造、智能交通和资产管理等领域。论文针对UHF RFID系统内多标签频繁碰撞问题,研究基于IEEE1451的RFID多标签防碰撞方法,研究对促进现代智能传感技术和推动物联网的发展有一定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论文将IEEE1451和RFID结合,从IEEE1451标准和RFID多标签防碰撞算法两个方面论述了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确立了研究内容。论文主要工作包括:(1)结合IEEE1451和RFID系统各自特点,提出一种基于IEEE1451的UHFRFID系统架构,具有智能化、部署灵活等特点,并指出多标签防碰撞算法是系统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2)探讨基于IEEE1451的UHF RFID系统多标签防碰撞算法,以提高多标签识别效率。针对树形算法中动态二进制算法和多叉树算法不足,提出一种基于标签估计的自适应多叉树(CEAMS)RFID防碰撞算法,通过基于搜索深度的标签估计方法和自适应多叉分裂策略以实现多标签的快速识别;(3)对CEAMS防碰撞算法进行OPNET建模与仿真,采用三层建模机制建立网络级模型、节点域模型、进程域模型。OPNET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搜索深度的标签估计方法准确率接近80%;当标签数目在5-1000时,CEAMS算法较动态二进制树形算法平均总时隙数可减少65%,系统平均吞吐率接近0.52,且在标签数量大的情况下维持稳定性能;(4)构建UHF RFID多标签防碰撞算法实验测试平台。提出一种由AS3992射频芯片和C8051F340主控芯片为核心的硬件设计方案。软件程序根据模块化和层次化思想,设计物理层、传输层、中间层和应用层的4层分层设计方案。测试结果表明,CEAMS算法能有效提高多标签防碰撞性能;(5)将本文研究的UHF RFID防碰撞算法应用于智能机房监控与管理中。通过相关软硬件模块设计,搭建基于UHF RFID的智能机房资产管理系统平台。利用RFID读写模块及多标签防碰撞算法,读取附着在设备表面的标签信息,实现设备电子标签的生成与销毁,新增设备资产信息入库登记、维护、报废、盘点等功能,应用结果表明本文算法提高标签有效读取数和识别率和准确性。

卢寻[9](2014)在《基于OPNET的分布式光载无线网络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分布式光载无线(Radio-over-Fiber,RoF)网络通过光纤将模拟射频信号透明地传输到密集分布在远端的天线,实现对服务区的无缝覆盖。中心局通过分布式的远端天线收集各个区域的无线环境信息,可以集中掌控无线资源。在分布式光载无线网络中,传统的无线协议可能会丧失其应有的性能,而新型的认知功能正等待着我们去发掘。本文从分布式光载无线网络中的关键技术出发,结合OPNET仿真,分析了低负载场景下分布式光载无线网络对IEEE802.11gDCF的影响,并用OPNET仿真了分布式光载无线网络的认知功能。本文的主要工作有:1.基于OPNET的仿真平台搭建使用OPNET搭建分布式光载无线网络。基于OPNET中现有的Wireless LAN模块和无线管道模型,创建接入点(Access Point, AP)节点模型、远端天线单元(Remote Antenna Unit, RAU)节点模型和光纤链路(Fiber Link, FL)模型,并最终搭建了一套基于OPNET的分布式光载无线网络仿真平台。2.分布式光载无线网络对IEEE802.11的影响研究了IEEE802.11协议应用于现有分布式光载无线网络会受到的性能影响。重点使用OPNET仿真分析低负载情况下分布式光载无线网络对IEEE802.11gDCF的影响,同时给出了量化的网络配置方案。3.具有认知功能的分布式光载无线网络介绍了具有认知功能的分布式光载无线网络架构和功能,包括认知无线电能力、负载均衡、多用户MAC机制以及TCP性能提升几个部分。使用OPNET实现了分布式光载无线网络的认知功能,并从频率资源调度、负载均衡、自动功率调配和切换四个场景仿真分析了具有认知功能的分布式光载无线网络的相关特性。

李敏[10](2013)在《陆上战术通信无线信道仿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陆地战术通信是地面部队作战过程中使用的最主要的通信手段,是军事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化的战术通信网基本都是采用无线通信的方式,无线信道是无线通信系统中最基础的部分,信道的建模和仿真对于研究无线通信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中通过对所设计的模型进行多次实验分析,并不断地进行改进,最终设计了符合战术通信网的信道模型。本文从无线电波的传播机制、传播特性出发,研究了几种常见的电波传播模型,如自由空间模型、Longleyrice模型和Hata模型以及信道描述的参数,并讨论了对于同一个网络模型在不同的传播模型中,在不同的地形环境下对收信机接收信号的影响。由于无线通信不像有线通信那样做到可预测,并且影响因素也非常复杂,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通信设备两个大的因素。地形地貌、河流覆盖、森林覆盖、山体的遮挡等因素,这些都属于自然环境因素;无线通信设备包含发射机/接收机相对于地面或者子网位置的高度,天线的方向性,传输过程中的损耗,工作频率,无线发信机功率等因素。无线信号在复杂战场环境中的正常传播都会受到上述这些因素的影响,导致无线通信设备失效,增大了作战遭受重大损失的可能性。运用OPNET这个网络仿真软件,预先得到各种复杂地形环境下的无线通信信道特性,从而做到有备而战。

二、无线收、发信机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线收、发信机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OVGPSR协议:一种改进型GPSR协议及其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1 应用背景
        1.2.2 本文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车联网技术研究现状
        1.3.2 车联网路由技术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工作和创新
    1.5 论文架构组成
第二章 车联网相关技术
    2.1 车联网相关技术概述
    2.2 车联网路由协议
    2.3 基于拓扑路由协议
        2.3.1 先应式路由协议
        2.3.2 反应式路由协议
    2.4 基于地理位置路由
    2.5 基于广播路由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OVGPSR路由协议设计
    3.1 协议设计需求分析
    3.2 协议设计过程
        3.2.1 协议改进思路
        3.2.2 协议过程
    3.3 协议算法和帧结构
        3.3.1 启发式蚁群算法
        3.3.2 协议帧结构组成
    3.4 协议实现
        3.4.1 协议实现工具
        3.4.2 协议进程状态机实现
        3.4.3 节点模型建模实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OVGPSR路由协议实验研究
    4.1 OVGPSR协议实验设计
    4.2 仿真实验过程分析
        4.2.1 仿真参数配置
        4.2.2 数据包发过程
        4.2.3 数据包收过程
    4.3 实验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分析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面向多业务的空间光交换网络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介绍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空间激光通信研究现状
        1.2.2 空间信息网络研究现状
        1.2.3 空间光交换技术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空间光交换网络运行机制的设计
    2.1 空间光交换网络系统架构
        2.1.1 拓扑结构
        2.1.2 节点结构
    2.2 空间光突发交换网络控制机制
        2.2.1 控制平面
        2.2.2 GEO帧结构
    2.3 空间光突发交换网络资源调度机制
        2.3.1 集中式资源调度机制
        2.3.2 偏置时间的设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空间光交换网络动态带宽分配算法
    3.1 DBA算法设计原则和目标
    3.2 基于优先级原则的动态带宽裁剪算法
    3.3 基于按序配置原则的时隙映射算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空间光交换网络仿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4.1 OPNET仿真环境简介
    4.2 仿真平台功能需求分析
    4.3 仿真平台设计与节点结构解析
        4.3.1 仿真平台总体设计
        4.3.2 LEO卫星网络节点模型的实现
        4.3.3 GEO卫星网络节点模型的实现
    4.4 系统仿真与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传感器数据收集卫星系统低功耗接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卫星数据收集系统发展概况
        1.2.2 卫星通信系统接入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于Lo Ra的 SDCS系统接入系统
    2.1 低功耗广域网概述
        2.1.1 低功耗广域网概念及类型
        2.1.2 LoRa技术及LoRaWAN协议
    2.2 低功耗SDCS系统网络结构设计
        2.2.1 基于空天接入的SDCS系统网络拓扑结构
        2.2.2 基于地面网关接入的SDCS系统网络拓扑结构
    2.3 基于LoRa的 SDCS系统接入技术研究
        2.3.1 SDCS系统接入协议设计主要问题
        2.3.2 基于LoRa技术的SDCS系统协议总体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OPNET的 SDCS系统建模研究
    3.1 OPNET网络仿真平台
        3.1.1 OPNET建模机制
        3.1.2 OPNET通信仿真机制
    3.2 基于OPNET的 SDCS系统建模
        3.2.1 卫星轨道与无人机覆盖模型
        3.2.2 SDCS系统物理层建模
    3.3 基于OPNET的 SDCS系统节点模型
        3.3.1 空天接入模式下节点模型
        3.3.2 地面网关模式下节点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空天接入的SDCS系统接入协议设计
    4.1 基于空天接入的SDCS系统接入协议总体方案
    4.2 基于空天接入的SDCS系统协议建模
    4.3 基于位置信息的自适应控制方案
        4.3.1 自适应控制方案
        4.3.2 仿真分析
    4.4 自适应动态调整占空比接入协议
        4.4.1 指标定义
        4.4.2 协议方案
        4.4.3 仿真分析
    4.5 网络规模的重传机制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地面网关的SDCS系统接入协议设计
    5.1 基于地面网关接入的SDCS系统接入协议总体方案
    5.2 基于地面网关接入的SDCS系统协议建模
    5.3 基于可预见延迟的综合接入协议
        5.3.1 工作流程
        5.3.2 网关时间分配方案
        5.3.3 改进CLASS B阶段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4)基于小卫星接入的浮标卫星通信系统MAC协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浮标卫星通信系统体系发展
        1.2.2 卫星接入技术概述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浮标卫星接入系统技术研究
    2.1 浮标卫星通信系统网络结构
        2.1.1 浮标卫星通信系统网络拓扑结构
        2.1.2 浮标卫星通信系统多业务传输需求
    2.2 卫星多址接入协议技术研究
        2.2.1 卫星接入MAC协议关键技术
        2.2.2 卫星接入典型MAC协议设计
    2.3 浮标卫星接入协议主要问题
        2.3.1 浮标卫星接入协议设计主要问题
        2.3.2 浮标卫星接入协议总体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OPNET的浮标卫星接入系统建模仿真
    3.1 OPNET网络仿真平台的应用
        3.1.1 OPNET三层模块域
        3.1.2 OPNET建模机制
    3.2 基于OPNET的浮标卫星系统建模
        3.2.1 卫星轨道与覆盖场景模型
        3.2.2 浮标卫星系统物理层建模
    3.3 基于OPNET的浮标卫星节点模型
        3.3.1 浮标卫星全双工模式下节点模型
        3.3.2 浮标卫星半双工模式下节点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业务浮标卫星通信系统MAC协议设计
    4.1 浮标卫星系统业务融合方案
        4.1.1 浮标卫星接入系统业务融合方案
        4.1.2 业务融合中超帧结构设计
        4.1.3 业务融合中时间同步方案
        4.1.4 基于OPNET的多业务融合协议建模
    4.2 基于位置信息的时隙分配协议
        4.2.1 单信道模式下基于位置信息的时隙分配方案
        4.2.2 双信道模式下基于位置信息的时隙分配方案
    4.3 改进的固定竞争接入协议
        4.3.1 不同负载环境下的最大信道利用率
        4.3.2 一定成功接收概率下的最短时延
    4.4 海量浮标不稳定负载网络下的预约接入协议
        4.4.1 浮标卫星预约接入时的退避方案
        4.4.2 浮标卫星预约接入时的多包处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编组站推峰机车的无线通信系统信道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论文的选题背景
        1.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1.2 编组站调车机车无线通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铁路无线通信系统物理层分析
    2.1 无线通信系统物理层概述
        2.1.1 信道概述
        2.1.2 频段概述
    2.2 影响无线信道数据传输的主要因素
        2.2.1 多径效应
        2.2.2 多普勒效应
        2.2.3 同、邻频干扰
    2.3 无线信道传播模型
        2.3.1 自由空间无线传播模型
        2.3.2 奥村(Okumura Hata)模型
    2.4 GSM-R系统
        2.4.1 GSM-R系统概述
        2.4.2 GSM-R物理层特性
    2.5 WLAN系统
        2.5.1 WLAN系统概述
        2.5.2 WLAN物理层特性
        2.5.3 二者异同点
    2.6 衡量网络通信的技术指标
        2.6.1 误码率
        2.6.2 吞吐量
        2.6.3 延时
    2.7 小结
3 编组站无线车地通信信道设计
    3.1 网络仿真的必要性
    3.2 系统仿真的本质
    3.3 OPNET Modeler网络仿真
        3.3.1 OPNET软件介绍
        3.3.2 OPNET Modeler网络建模原则
    3.4 进程层设计
    3.5 节点层设计
        3.5.1 发信机模型
        3.5.2 干扰模型
        3.5.3 收信机模型
    3.6 小结
4 网络仿真环境的设计
    4.1 网络场景层的设计原则
    4.2 编组站环境下的参数设定
        4.2.1 两车会车
        4.2.2 双推单溜
    4.3 网络仿真的驱动力
    4.4 小结
5 仿真结果分析及优化
    5.1 两种场景下的GSM-R与WLAN信道仿真结果
        5.1.1 两车会车
        5.1.2 双推单溜
    5.2 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方案的提出
    5.3 一种跟踪定向天线的设计及仿真结果
    5.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UHF波段微波机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2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微波通信设备总体技术分析
    2.1 主要功能与性能指标
    2.2 设备组成
    2.3 工作原理
    2.4 应用方式
        2.4.1 典型方式
        2.4.2 中继方式
        2.4.3 组网方式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波设备整体设计
    3.1 设备勤务、网管组网设计
    3.2 ECCM设计
        3.2.1 LPI设计
        3.2.2 遇干扰手动改频
        3.2.3 交织纠错设计
        3.2.4 DSSS设计
        3.2.5 FH设计
    3.3 收发隔离
        3.3.1 收发频率最小隔离
        3.3.2 发信谱旁瓣落入收信机带内
    3.4 接收门限设计
    3.5 系统余量
    3.6 电波传播可靠度
    3.7 电磁兼容设计
        3.7.1 屏蔽设计
        3.7.2 电源设计
        3.7.3 布线设计
        3.7.4 电路设计
        3.7.5 印制板设计
    3.8 可靠性设计
    3.9 维修性设计
    3.10 设备功耗
第四章 微波设备各功能单元的实现
    4.1 数字处理单元
        4.1.1 功能
        4.1.2 技术指标
        4.1.3 监控量
        4.1.4 组成及工作原理
        4.1.5 实现
        4.1.6 结构特征
    4.2 收发信机单元
        4.2.1 功能
        4.2.2 技术指标
        4.2.3 监控量
        4.2.4 组成及工作原理
        4.2.5 实现
        4.2.6 结构特征
    4.3 双工器单元
        4.3.1 功能
        4.3.2 技术指标
        4.3.3 监控量
        4.3.4 组成及工作原理
        4.3.5 实现
        4.3.6 结构
    4.4 功放单元
        4.4.1 功能
        4.4.2 技术指标
        4.4.3 组成及工作原理
        4.4.4 实现
        4.4.5 结构特征
    4.5 监控单元
        4.5.1 功能
        4.5.2 技术指标
        4.5.3 控制总线
        4.5.4 组成及工作原理
        4.5.5 实现
    4.6 电源
        4.6.1 功能
        4.6.2 技术指标
        4.6.3 组成及工作原理
        4.6.4 实现
        4.6.5 结构
第五章 测试与分析
    5.1 功能测试
        5.1.1 群路信息传输功能、勤务功能测试
        5.1.2 设备自环监控功能测试
    5.2 性能测试
        5.2.1 输出功率
        5.2.2 门限接收电平测试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金属矿井超宽带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课题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现状
        1.2.2 超宽带技术的研究现状
        1.2.3 矿井超宽带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现状
    1.3 WSN 与 UWB 通信的优点
        1.3.1 WSN 的优点
        1.3.2 UWB 通信的优点
    1.4 本文解决主要问题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矿井超宽带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理论
    2.1 超宽带技术简介
        2.1.1 UWB 定义
        2.1.2 UWB 无线传输系统
        2.1.3 UWB 信号调制技术
    2.2 WSN 的基本概念
    2.3 UWB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2.3.1 UWB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系统基本结构
        2.3.2 UWB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优点
    2.4 UWB 无线传感器网络支撑的关键技术
    2.5 矿井超宽带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系统方案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矿井超宽带无线传感器网络脉冲波形的研究
    3.1 矿井UWB 通信系统方案的确立
    3.2 UWB 系统脉冲信号波形的研究
        3.2.1 高斯函数脉冲波形的特征分析
        3.2.2 脉冲信号传输距离与数据传输速率及发射功率的关系
    3.3 适合矿井UWB 通信系统单脉冲波形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矿井超宽带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路径损耗模型
    4.1 金属矿井环境描述
    4.2 矿井下电磁波的传播方式
    4.3 矿井巷道中电磁波传输的固有损耗
    4.4 矿井巷道中电磁波传输的附加损耗
        4.4.1 巷道壁粗糙度引起的损耗
        4.4.2 巷道倾斜损耗
    4.5 矿井UWB 的路径损耗模型
        4.5.1 路径损耗模型传播性预测分析
        4.5.2 矿井超宽带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布置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矿井超宽带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收发信机的研究
    5.1 脉冲UWB 发射机的设计
        5.1.1 UWB 脉冲产生技术
        5.1.2 电路工作原理分析
        5.1.3 电路仿真与结果分析
    5.2 脉冲UWB 接收机的设计
        5.2.1 并行检测 UWB 接收机基本原理
        5.2.2 UWB 脉冲信号检测电路设计
        5.2.3 电路工作原理分析
        5.2.4 电路仿真与结果分析
    5.3 矿井UWB 天线的设计
        5.3.1 UWB 天线设计要求
        5.3.2 矿井 UWB 微带贴片天线结构设计
        5.3.3 矿井 UWB 微带贴片天线性能分析
    5.4 脉冲超宽带系统模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基于IEEE 1451的UHF RFID系统多标签防碰撞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提出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RFID 技术概述
    1.3 相关研究内容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IEEE 1451 标准研究进展
        1.3.2 UHF RFID 多标签防碰撞算法研究进展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
第二章 基于 IEEE 1451 的 UHF RFID 系统构架
    2.1 引言
    2.2 基于 IEEE 1451 的 RFID 系统总体架构及特点
    2.3 RFID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2.3.1 RFID 中间件
        2.3.2 EPC 信息服务模块设计
    2.4 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2.4.1 RFID 传感标签技术
        2.4.2 多标签信息快速获取技术
        2.4.3 IEEE 1451 TEDS 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UHF RFID 多标签防碰撞算法研究
    3.1 引言
    3.2 DBS 与多叉树算法机理分析
        3.2.1 DBS 算法
        3.2.2 多叉树算法
    3.3 CEAMS 标签防碰撞算法工作机制
        3.3.1 算法基本思想
        3.3.2 基于搜索深度的标签数估计方法
        3.3.3 自适应多叉树分裂策略
        3.3.4 CEAMS 算法具体流程
    3.4 CEAMS 防碰撞算法 OPNET 建模与仿真
        3.4.1 CEAMS 标签防碰撞算法 OPNET 三层建模机制
        3.4.2 仿真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UHF RFID 防碰撞算法测试平台构建
    4.1 引言
    4.2 基于 IEEE 1451 的 UHF RFID 系统硬件设计
        4.2.1 主要功能模块选型
        4.2.2 系统硬件结构及双协议兼容模块设计
    4.3 系统软件设计
        4.3.1 系统主程序功能架构设计
        4.3.2 RFID 标签操作功能实现
    4.4 UHF RFID 防碰撞算法性能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RFID 防碰撞技术在机房监控与管理应用例
    5.1 引言
    5.2 基于 RFID 的智能机房监控与管理系统概述
    5.3 智能机房监控与管理系统整体架构
    5.4 资产管理系统工作流程
    5.5 基于 RFID 的资产管理系统运行结果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9)基于OPNET的分布式光载无线网络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1.2.1 分布式天线系统的研究
        1.2.2 光载无线技术的研究
        1.2.3 分布式光载无线网络关键技术研究
        1.2.4 分布式光载无线网络与认知无线电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于OPNET的RoF-DAS仿真设计
    2.1 OPNET仿真平台介绍
        2.1.1 OPNET Modeler开发环境介绍
        2.1.2 OPNET仿真建模方法
        2.1.3 OPNET常用编辑器说明
    2.2 RoF-DAS在OPNET平台中的仿真设计
        2.2.1 OPNET Wireless LAN节点模型介绍
        2.2.2 OPNET无线管道模型介绍
        2.2.3 RoF-DAS的实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RoF-DAS的IEEE 802.11协议性能分析
    3.1 IEEE802.11协议概述
        3.1.1 物理层
        3.1.2 MAC层
        3.1.3 管理操作
    3.2 RoF-DAS对IEEE 802.11 MAC性能的影响
        3.2.1 光纤时延对网络吞吐量的影响
        3.2.2 接入光纤长度对竞争公平性的影响
        3.2.3 分布式结构中的隐藏终端问题
    3.3 低负载下RoF-DAS中IEEE802.11g DCF网络性能分析
        3.3.1 仿真环境设置
        3.3.2 仿真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认知RoF-DAS关键技术研究
    4.1 认知RoF-DAS网络架构
    4.2 认知RoF-DAS网络功能
        4.2.1 认知无线电能力
        4.2.2 负载均衡
        4.2.3 多用户MAC机制
        4.2.4 TCP性能提升
    4.3 基于OPNET的认知RoF-DAS仿真研究
        4.3.1 认知RoF-DAS在OPNET平台中的仿真设计
        4.3.2 仿真场景与仿真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10)陆上战术通信无线信道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和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发展现状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论文组织结构安排
    1.5 本章小结
2 战术通信网与OPNET Modeler研究
    2.1 战术通信网概述
        2.1.1 战术通信网的特性
        2.1.2 战术通信网体系结构
        2.1.3 战术通信网络建模
    2.2 OPNET Modeler
    2.3 OPNET三层建模机制
    2.4 离散事件仿真机制
    2.5 数据包的通信机制
    2.6 本章小结
3 无线信道的可视化建模与仿真
    3.1 无线信道
        3.1.1 无线电波的传播机制
        3.1.2 信道对无线信号的影响
        3.1.3 干扰
    3.2 可视化建模与仿真
    3.3 仿真统计的收集和结果输出
        3.3.1 仿真统计的收集
        3.3.2 仿真统计结果输出
    3.4 本章小结
4 战术通信网仿真平台的建立
    4.1 仿真平台的建模流程
    4.2 仿真建模
        4.2.1 节点模型
        4.2.2 进程模型
        4.2.3 网络模型
        4.2.4 包格式
    4.3 OPNET管道阶段
    4.4 本章小结
5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5.1 仿真实验参数设置
        5.1.1 自由空间模型下的正确接收包的百分比
        5.1.2 三种模型下正确接收包的百分比
        5.1.3 三种模型的SNR比较
    5.2 仿真结果分析
6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无线收、发信机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OVGPSR协议:一种改进型GPSR协议及其实验研究[D]. 管优. 吉林大学, 2020(08)
  • [2]面向多业务的空间光交换网络设计[D]. 张晴. 北京邮电大学, 2019(09)
  • [3]传感器数据收集卫星系统低功耗接入技术研究[D]. 邓恬.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4]基于小卫星接入的浮标卫星通信系统MAC协议研究[D]. 栾鹏.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6(01)
  • [5]编组站推峰机车的无线通信系统信道性能研究[D]. 赵越. 兰州交通大学, 2016(04)
  • [6]UHF波段微波机的设计与实现[D]. 贾梦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5(04)
  • [7]金属矿井超宽带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研究[D]. 孙汗. 江西理工大学, 2014(07)
  • [8]基于IEEE 1451的UHF RFID系统多标签防碰撞算法研究[D]. 谭勇.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1)
  • [9]基于OPNET的分布式光载无线网络关键技术研究[D]. 卢寻. 北京邮电大学, 2014(04)
  • [10]陆上战术通信无线信道仿真研究[D]. 李敏. 西安工业大学, 2013(04)

标签:;  ;  ;  ;  ;  

无线收发器的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