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创新激活水管理单位发展

以改革创新激活水管理单位发展

一、用改革与创新激活水管单位发展之路(论文文献综述)

吴秋菊[1](2016)在《论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理论内涵与制度完善 ——基于农田水利治理的经验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理论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实践探索中产生的,后为党和国家的农业、农村发展制度所确立的制度理论。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理论于1999年被写入《宪法》,成为了指导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性制度理论,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范畴。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理论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虽然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该理论却并未真正走向完善。事实上党的十一届八中全会关于农业发展制度的争论就已经为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理论的曲折式发展埋下了伏笔。1991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八中全会关于农业发展问题的讨论中,一个争论的焦点是,农业发展是应当进一步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还是应当加强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1999年双层经营体制被写入《宪法》,然而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制度体系中,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已经失去了其重要位置,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取而代之成为发展重点。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均一亩三分,户均不过十亩”是对我国小规模经营农业的基本描述,小规模经营农业是我国农业转型的基本背景和条件。因而,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转型需要回答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就是小规模经营农业如何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的问题,不论是农村双层经营体制还是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其基本的理念都是要实现小规模农业与大生产的对接。然而,单纯地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并不足以解决小规模农业与大生产对接的问题,近年来农田水利发展中曝露出的问题即是说明。本文对中部地区农业与农田水利发展典型县——沙洋县——的考察发现,随着小型农田水利治理市场化、社会化改革的实施,沙洋县农田水利的发展反而陷入了困境——高成本并高风险的井堰式微型灌溉系统兴起,以及低成本且低风险的规模水利遭遇瓦解。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理论的意涵也包含了农业生产性公共事务治理的面向,它表明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生产性公共事务治理的可能。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理论相比一般的公共事务治理理论体现出一定程度的优势,一方面在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下,生产性公共事务的治理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本身也可以看做是社会化的公共事务治理主体,但是组织与其成员之问的经济关系已经相当明晰;另一方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本身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自治的经验,这些经验都可以转化成为其治理资源。所以,农田水利的治理制度建设依然应当选择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作为其理论依据。本文以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理论为依据探索了农田水利的治理之道,这部分的内容也相当于是对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理论现实意义的阐述。所以,在我国健全农业发展制度体系的当下,应当认识到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制度规范建设的重要性。本文的研究表明了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理论完善的基本路径:一是要明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二是要完善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建设。

张维康[2](2015)在《农民农业水费支付心理决策机理 ——基于心理账户视角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农业节水对化解中国日益严峻的水资源危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农业节水已从仅强调技术节水转移到了技术节水与制度节水齐头并举的发展格局。其中,征收农业水费是目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农业节水的重要经济制度之一。但不争的事实是,很多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农民支付意愿较低且支付率不高的困境。这一现象在中国则尤为突出与特别,2006年国家全面完成农村税费改革,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农业补贴力度,在这之后农民农业水费支付遭遇了更大困境。这突出体现在农业税取消以后,农民水费支付率骤然降低,农民支付意愿下降。近年来农民对农业水费的抵触、拒缴心理依然明显,并且还带有不满、抱怨或生气等消极情绪等(本文将其称为农民农业水费异象支付行为)。但考虑到农民人均收入逐渐提高,农业补贴力度不断加大,农民负担不断降低,农业水价较低等因素,农民这一行为现象着实令人费解。目前,农业水费已成为农村唯一带有行政性质的收费项目,农民对农业水费的支付行为和态度已成为当前阻碍农村工作顺利开展的难题之一。同时,这也是正在大面积推广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现有研究并未对这一行为现象进行专门的系统研究,一些零散研究也未全面和深入的解释其原因。本文致力于从心理决策机理出发,以行为经济学中融合了经济决策与心理学的心理账户理论对农民这一经济决策行为进行系统和深入的剖析,并提供原因解释、数据验证和解决方案。本文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阐明农民农业水费支付的内在心理决策机理,从微观决策心理角度对农民这一行为现象做出解释与数据验证;二是从农民心理决策视角找出改进该行为的解决方案,并提供数据验证,以期为正在大面积推广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提供一个基于农民心理决策视角的研究与决策参考。基于上述目标,本文的核心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解释与论证篇,即本文的第三至第六章。结合样本区的调研数据,利用卡方检验和因子分析检验心理账户在农民群体中的存在性与结构性。然后进一步利用调研数据,采用统计分析、对比分析和文献分析等方法,对农业水费在心理账户的分类编辑和心理预算这两个决策阶段中的决策机理进行详细分析,阐明农民农业水费异象支付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并提出研究推论。然后,继续利用样本区调研数据,运用统计分析、Logistic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对上面提出的农民农业水费心理决策结果的推论进行数据验证和分析。第二部分:策略篇,主要为本文的第七章。借鉴心理账户理论的相关规则(非替代性与享乐编辑规则),设计出针对农民这一行为改进的策略方案,对其进行实验与数据验证,并给出相应的实施方案。全文分析用到的数据主要来自四川省20个县区中33个灌区农民的调研或实验数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农民农业水费异象支付行为的心理原因。研究认为,农业水费在农民支付决策过程中会依次经历心理账户的分类编辑和心理预算这两个心理阶段的心理决策。在分类编辑阶段中,农民可能会潜在的形成三个与农业水费相关的心理账户:一是联结农业水费与农村税费的心理账户,即JRA心理账户(Joint Rural Tax and Fees-Agricultural Water Fee Mental Accounting);二是联结农业水费与农业补贴的心理账户,即 JAA 心理账户(Joint Agricultural Subsidies-Agricultural Water Fee Mental Accounting);三是单独的农业水费心理账户,即SAWF心理账户(Single Agricultural Water Fee Mental Accounting)。农业水费在经过这三个心理账户的心理预算后,均可能会导致农民对农业水费形成一个较低的心理参照点。这是到目前为止农民农业水费支付意愿不高,抵触心理较为明显的重要心理原因。同时,农业水费在JRA心理账户的心理决策还解释了 2006年农村税费改革完成以后,农业水费收取率突然骤降和农民支付意愿降低的心理原因。另外,JRA心理账户在心理预算中,还可能会使得农民形成农业水费也能享受与农村税费同等待遇(即取消农业水费)的潜在期望,但这个期望与现实不符,因而农民出现了不满、抱怨或生气等消极支付情绪。农业水费在JAA心理账户的心理决策则解释了到目前为止农民农业水费支付意愿不高,抵触心理较为明显的心理原因。另外,农业在JAA心理账户的心理预算中,还可能会使得农民形成了农业水费也能与农业补贴享受同等待遇(即补贴农业水费)的潜在期望,但这个期望与现实不符,因而农民出现了不满、抱怨或生气等消极支付情绪。农业水费在这三个心理账户中的心理决策机理可以总结为如图5-1所示的模型,其解释了农民农业水费异象支付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这些心理账户不仅以自变量的形式发挥作用,而且还与外界环境变量(农村税费取消与农业补贴)互动,并以心理中介变量的形式发挥作用。同时,目前诱发农民农业水费异象支付行为的主要外界原因与政府及政府相关政策紧密相关。(2)农民农业水费心理决策结果的实证检验。样本区的统计数据分析表明,大多数农民(92.06%)的农业水费支付心理参照点低于现实情形,这进一步以实证数据论证了农民农业水费异象支付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这是因为支付意愿表征了人们的心理参照点,当心理参照点低于现实情形时,其就可能出现拒付或抵触等行为。同时,在不愿意支付农业水费的原因中,与政府政策相关的因素占比高达93.73%,这进一步证实了政府与政府相关政策可能是农民农业水费异象支付行为诱发的主要外界因素。样本区的数据回归分析则表明,农民的一些个人特征与经济特征变量等非心理因素也会影响农业水费的支付决策。例如教育水平与水稻收入有正向影响,家庭开支有负向影响,女性的水费支付意愿倾向比男性好等。另外,这些影响因素与农民支付心理参照点还具有动态变化关系。(3)农民农业水费异象支付行为的改进方案。研究认为,可采用近年来行为经济学提出的轻推思想,并以心理账户的非替代性和心理账户的享乐编辑规则设计出得失兼具的选择框架来改进这一行为,如通过提高水价和增加收入这两个选择框架方案的综合配套来解决。但是收入增加方案需满足的条件是:采用补贴这一转移性方式,与农业水资源紧密相关,并由国家层面专门设立等。同时,两方案在配套时也有特定的实施要求,这包括两者间分离实施的时间跨度与先后顺序、相对大小关系、实施的方式与频率等,且这些因素对两个方案配套实施的效果尤为重要。两方案在实施时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需以反享乐编辑规则对农民进行反向激励。这些方案的具体实施措施大致如下:①收入方案可将现行补贴由暗补方式改革为直接补贴农民的明补方式,但该补贴项目需与农业水资源紧密相关,并由国家层面专门设立。例如,可将该收入项目设定为国家专门设立的直接补贴农民的农业水费补贴项目。②两个方案应该分离实施,而不是同时进行,但两者分离实施的时间跨度不应过大。另外,应当先提高水价激发其损失心理,再实施补贴。③农业水价的提升幅度与补贴幅度均不能过大。补贴幅度可稍大于或等于水价的提升幅度。从近年来我国财政用于农业补贴的情况来看,本文设计的农业水费补贴方案是可行的。④现有的一年一收的水费收取频率过低,在本文提出的选择框架条件下,可适当增加现有农业水费的收取频率,但考虑到水费收取的交易成本问题,收取频率不能过大。⑤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两个方案均应采取实际货币交易的方式。即使补贴难以采用实际货币,水费收取也应沿用实际货币,并提供清晰票据或电子讯息告知农民。⑥应减少政府性单位(例如乡政府、水管单位等)收费的比例,增加非行政性单位(如农民用水者协会)收费的比例。还应缩短现行收费与用水的时间间隔,将两者间目前的时间跨度(一到三个季度)改革成为同时进行,也应将先用后付的方式改革成为即用即付。改善农民的收入结构,尤其是与农业种植相关的收入,这也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农民农业水费支付行为。同时,应加大宣传力度,更正和提高农民对农业水费缴纳的本质性与重要性的认知。⑦上述方案仅适用于采取终端农业水价的地区。因此,在现有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加大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力度和范围,扩大终端农业水价的实施区域。(4)惠及主体的政策可能会导致主体对后续政策执行产生心理负外部性。长期来看,这种心理负外部性对农民或其它民众履行后续的相关义务是负面的。因此,不论是政策制定,还是农业水费改革,注重遵循受体对政策的心理响应机理至关重要。(5)我国民众的素质总体不高,非理性行为表现尤为突出,今后应尤其加大行为经济学相关理论在农民群体、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行为中的研究与运用。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本文将行为经济学相关理论运用于农民决策行为的心理发生机理分析,拓展了现有研究关于行为经济学在农业经济领域的研究视角与范式,也为农民行为研究提供了 一个来自心理决策的新证据和决策参考。(2)本文将行为经济学相关理论用于资源经济(尤其是水资源)领域研究,也为国内行为经济或资源经济领域研究提供了一个行为决策心理与资源经济交叉研究的新视角与范式。

刘婷婷[3](2010)在《基于全成本模型的我国水价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建国以来,我国水价制度的发展呈现出种种弊端和不足,到今天俨然已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改革成为必然之路。近年来,我国各大、中、小城市已纷纷加入水价改革的浪潮,水价上涨更是此起彼伏。本文正是以水价上涨为切入点,着重介绍了全成本模型下我国水价存在的不足,探讨了全成本模型在水价制定运用中的科学性,旨在为我国水价改革探寻出路,促进水利事业长足发展。首先,阐述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在水价方面的研究,并对水价的基本构成作出界定,简要说明了水价与全成本模型结合应用的基本原理,为下文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介绍了建国以来我国水价制度的数次改革及成效,在大量收集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我国水资源的供求及水价现状,深入剖析了隐藏在数据之后的南北水资源需求差异和供水水价差异。从全国来看,我国水价普遍偏低,无法反映水资源的稀缺性,改革已成为大势所趋。再次,是本论文的重点,基于第二章的全成本核算模型,选取水价在全国居于中等水平的秦皇岛市为例,在大量收集数据的基础上,对其2008年供水水价进行了全成本核算分析,结果表明秦市供水企业收不抵支,成本大于支出,笔者进而又对例证进行推广,选取北京和内蒙古集宁市水价进行全成本核算,结果同样证明,我国水价偏低、水价制度欠合理这一现状。秦皇岛市恰于2009年年末对水价制度进行了改革,作者对这次改革做了简要的介绍和分析,以供其他研究者参考。最后,针对制约我国水价制度发展的种种因素,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促进我国水价制度可持续发展的改革建议。

张佳丽,李坤,张曼志[4](2010)在《圣地水歌》文中研究指明“运河之都”“孔子故里”“江北小苏州”,这一连串闪耀的名字属于同一个城市——鲁西南名城济宁。 济宁的治水历史由来已久,早在几千年以前,大禹就曾依兖州西部水势导河入海;被封为“功漕神”的明代着名民间水利专家白英在这里留下了“白英点泉”的佳话;清代运?

徐向阳[5](2010)在《灌溉节水激励模型研究》文中提出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对水的需求急剧增加,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水资源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瓶颈。中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水资源严重缺乏。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四分之一。农业用水是我国用水的大户,农业灌溉用水量占全国用水量的65.1%。由于中国农业灌溉方式落后,农业灌溉用水浪费惊人,全国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只有0.46,而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可以达到0.8,我国每立方米水的粮食生产能力只有1.1kg左右,而一些发达国家每立方米水的粮食生产能力已超过2.3kg。我国农业水资源面临严峻挑战,建立灌溉节水激励机制,大力推广灌溉节水技术,是解决我国农业水资源短缺和浪费并存问题,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管理学、技术经济学、水资源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博弈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等知识构造政府灌溉节水投入激励模型、灌区水管组织灌溉节水激励模型、农户灌溉用水行为模型、农户用水协会激励模型,讨论灌溉节水合作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以湖南邵东县灌溉节水情况为例说明灌溉节水激励机制的构建。本文在吸取有关灌溉节水研究的优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以及比较分析的方法,讨论了我国灌溉节水面临的主要问题,指出我国灌溉用水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是灌溉水资源管理涉及的利益主体政府、灌区水管组织、农户、农户用水协会之间没有建立同时满足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的节水激励机制。通过建立政府灌溉节水投入激励模型分析和借鉴以色列、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印度农田水利建设政府投资的经验,指出我国要加大各级政府灌溉节水投资力度,建立以中央政府为主导的灌溉节水投入激励机制。通过建立灌区水管组织灌溉节水激励模型,提出要充分考虑灌区水管组织参与约束条件和节水改造实际效果,建立满足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的灌溉节水建设激励机制,鼓励灌区水管组织积极努力做好节水工程建设;要加强灌溉节水工程建设监督管理,确保工程质量;要积极稳妥推进灌区水管体制改革,建立适应发展的改革激励机制。通过建立农户灌溉用水行为模型,指出建立可交易农业水权制度是促进灌溉节水的有效机制,提出建立农户可承受的科学农业水价体系,是促进我国灌溉节水的现实选择,农业水价的形成可采用政府最高限价下灌区水管组织与用水户协商确定的办法。通过建立农户用水协会模型,指出灌区资产剩余控制权份额对灌区水管组织和用水者协会提供直接的经济激励。灌区资产的联合拥有应该是一种合理的剩余控制权安排,农户用水协会成为灌区配套工程的所有者,能够激励灌区水管组织和农户用水协会加强灌区维护和管理。根据政府灌溉节水激励模型、灌区水管组织灌溉节水激励模型、农户灌溉用水行为模型、农户用水协会激励模型分析的基本结论,以湖南邵东县灌溉节水情况为例,探讨灌溉节水激励机制的构建。湖南邵东县采取加大灌溉节水工程建设力度,深化灌区水管组织改革,建立水权、水价激励机制,积极组建农户用水协会等措施,灌溉节水取得初步成效。最后本文在总结研究结论基础上提出要加大国家财政的投资力度,实行鼓励灌溉节水信贷和税收优惠政策;要加强灌溉节水工程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质量;要积极稳妥推进灌区水管体制改革,建立适应发展的改革激励机制;要积极组建农户用水协会;要逐步建立可交易的农业水权制度和可承受的科学农业水价体系;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等政策建议。并指明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曹国建[6](2009)在《东安县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方案设计与实施》文中认为我国是水利大国,水利建设任重道远,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近年来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中呈现的一些问题,使得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和维护受到干扰,导致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威胁广大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改革非常重要和紧迫。本文在分析国内外水利行业改革基础上,重点研究了组织变革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产权理论等相关理论基础,并以东安县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总结出东安县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存在的问题,进而在全国水利机构改革环境背景下,提出东安县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从产权、组织结构、人事、财政四大方面进行改革,并设计了相关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措施。在改革实施上,东安县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改革的实施主要从准备阶段、实施阶段以及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展开讨论;然后探讨了东安县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改革实施可能遇到的阻力,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在文章的最后,提出笔者的几点建议和展望。本文可为我国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改革在理论和方法上提供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

韩东[7](2009)在《当代中国公共服务的社会化改革研究 ——以参与式灌溉管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国家具有双重性质,即阶级性与公共性。国家必须履行公共职能才能保证政治统治上的稳固,也就是说只有为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国家权力才具备存在的必要性。因此,公共服务是国家权力生长的缘起,是国家权力存在的价值。但是随着历史发展,国家必然走向消亡,所以由国家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并非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在国家走向消亡的过程中,国家最初因为要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而拥有的权力也将逐步回归社会。在政体层面,国家权力回归社会的基本表现是人民民主的实现,而实现人民民主的必要手段是扩大公民参与。在此基础上,如果重新审视公共服务社会化,就会发现公共服务社会化实际上就是国家权力回归社会的表现形式。在现代民主政治过程中,扩大公民参与的基本途径就是结社,实现社团参与,而公共服务社会化改革中不可或缺的组织载体就是民间组织,因此公共服务社会化就构成了对扩大公民参与的有效回应。可以说,研究公共服务社会化问题在认识国家本质和民主的实现过程特别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政治发展的道路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现实中,公共服务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农业灌溉就是其中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在农业灌溉服务体制改革中普遍将实现参与式灌溉管理确立为基本的目标模式。由于参与式灌溉管理从内容上看,实现了农业灌溉服务组织机构的社会化、运行管理的社会化、资源投入的社会化、绩效评估与问责的社会化。所以,参与式灌溉管理在本质上就是公共服务社会化在农业灌溉领域的具体体现。从全球化的视角来看,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参与式灌溉管理的探索上要领先于我国。因此,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参与式灌溉管理经验会对我国的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开展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的既包括发达国家也包括发展中国家,这说明实现参与式灌溉管理在世界范围内是各国灌溉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共识。当代的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首先出现于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各发展中国家普遍遭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政府公共财政明显不足,因此大幅度削减对国有灌区的投入,进而造成农业灌溉服务效率的低下,这也是近30年以来各发展中国家实行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一个共同的历史背景。当然,以世界银行为首的国际援助机构在参与式灌溉管理理念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传递的过程中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国际援助机构的要求下,墨西哥、土耳其、哥伦比亚、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都陆续走上参与式灌溉管理之路。在中国,台湾地区也早于大陆地区实行参与式灌溉管理体制,农田水利会是台湾地区实行参与式灌溉管理的基本模式。总体来看,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有得也有失,将这些经验总结起来会对我国的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并不是突然发生,而是一次与改革之前的灌溉管理体制之间有着承接关系的制度变革。要理解我国为什么会走向参与式灌溉管理,就必须了解在此之前我国灌溉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根据历史资料显示,我国早在封建时期的灌溉管理中就已经存在有民间自主治理活动。到了民国时期,我国基层农田水利管理中依然延续了封建时期民间自主治理的传统。尽管在这一历史阶段,国家已经开始着手统一全国水政,试图通过法制建设将旧有的民间自主治理机制纳入到国家管控制之下,但是却没有能够获得成功。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历经了封建时期和民国时期的民间水利组织被视为封建残余而遭到全面清理,取而代之的是由国家主导建立的各种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当然,这些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社会组织,尤其是人民公社更是明确具备了“政社合一”的制度特征。这就导致了人民公社在农田水利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更多地是为了贯彻国家的意志,用水户不再具有自主参与的环境和能力。因此,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灌溉管理体制呈现出国家化的基本面貌。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改革的主导旋律。为了增添我国农田水利事业发展的活力,市场机制在这一历史时期被引进到灌溉管理中来,一般被称之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在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小型水利工程的经营权、管理权被承包给个别村民或联户。从公共管理理论的角度来看,这就是公共服务民营化。所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灌溉管理体制与之前的国家化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个变化就是开始呈现出民营化的特点。上述三个历史阶段从总体上构成了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历史前提。1994年开始,通过世界银行的援助项目,我国得以正式引进了参与式灌溉管理理念并在实践中开始进行试点工作,由此正式拉开了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序幕。试点工作首先在湖北和湖南两地展开。但是2000年以前,我国的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主要还是依附于外援项目,外援项目决定了实施改革的具体地区。也就是说,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成为一种基本的政策导向。2000年以后,由于在试点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开始得到了中央政府的明确支持。中央政府支持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具体表征就是各项为参与式灌溉管理理念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构建有利环境的政策文件陆续出台。截止到2006年,我国已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改革,组建了2万多个各种形式的农民用水户协会。这些协会所管理的灌溉面积近667万hm2,参与农户6000多万人,在大型灌区由协会管理的田间工程控制面积达到32%。从具体实践来看,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基本模式就组建民间组织性质的农民用水户协会。通过10多年的实践,我国农民用水户协会在发展过程中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也遭遇了诸多发展困境。而在这些表面困境的背后其实在隐藏着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在分析了制约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进一步推进的深层次原因之后,论文的着重点正在于对深化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提出总体设想和政策建议。

杨彦勤[8](2007)在《陕西关中灌区斗渠管理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又严重短缺对一个农业大国来说无疑是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正是这种自然严峻条件促使了我国灌溉事业的不断发展,而且在不同时期,灌溉发展的重点不同,灌溉用水管理的方式不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过程中,我国灌溉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审时度时、因地制宜,对灌区传统管理模式实施改革已是当务之急、势在必行,这不仅是灌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巩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同时也是改善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之一。关中灌区是陕西省主要粮、棉、油生产基地,更新改造和体制改革任务十分紧迫和繁重。近年来关中灌区利用世行贷款项目,在对灌区工程更新改造的同时,对灌区基层管理体制的改革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创新,并在实践中已总结出了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社、农民用水者协会等五种改制模式,为关中灌区的可持续发展及项目区的农民增产增收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本文借助于“关中灌区管理体制改革监测评价”研究课题,通过对关中灌区连续六年(2000-2005)大量调查资料的比较分析,分别从监测指标、典型灌区、典型管理模式、管理学角度等四个不同侧面总结评价了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效及五种改制模式的特点、优势及局限性,并对关中灌区今后的改制工作提出了改进意见和努力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及分析结论如下:1.对关中灌区不同改制模式的改革成效进行了分析比较,并与未改制相对照,论述了五种改制模式取得的成效、适应条件、优缺点、发展状况、发展潜力与趋势等。通过比较,五种改制模式成效明显,改制的均优于未改制的,农民协会模式优于其他四种模式。2.各种改制模式的相应配套政策和制度建设仍需要进一步完善,由其他模式向协会模式过渡和转型是关中灌区下一步改制工作的重点。努力完善改制模式的配套措施、促使灌区的良性发展及农民的增产增收才是灌区改革的最终落脚点。3.综合国内外灌区改革实践经验,农民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是当前比较理想的灌区管理模式,是灌区今后发展的方向;现阶段五种不同改制模式并存是必要的,采用符合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模式,才有利于灌区改革的健康发展和农民的增产增收。4.监测评价并非目的,监测的结论也要考虑其特定背景条件。关中灌区管理体制改革仍有不足,监测评价网络仍有缺陷,监测调查数据尚需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监测的方法和手段也有待于改进和提高。而关中灌区体制改革先行一步的试点经验,对我国其他灌区的改革提供了参考和借鉴。5.管理体制改革是灌区摆脱目前困境的根本出路,也是灌区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的客观需要。最后论文还从管理学角度加以说明了五种不同改制模式的发展进程、发展前景、发展潜力以及转换变化过程等。论文共分5章,1-3章是对灌区管理基本情况、研究背景介绍,论述了国内外灌区管理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关中灌区改革概况;第4章是论文的具体研究方法,是本文的核心内容,从四个方面对比分析了各种管理模式的成效、优势、局限性;第5章是论文的结论、问题讨论及展望。

周晓平[9](2007)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治理制度与治理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在国内外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下,提高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治理绩效,既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又是促进其作为农村重要的基础设施可持续利用的手段,也是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的有效措施。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就不断进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治理制度创新,工程的治理模式也不断随之改变,但是实践中工程的治理仍然存在种种困境。因此,为了提高灌溉用水效率、保障粮食安全和解决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利用,本文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为研究对象,找出其治理绩效的影响因素和提高办法。论文以制度相容为视角,对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治理制度、治理模式以及组织架构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在政府投入减少背景下如何制定有效的治理制度、选择合适的治理模式和构建参与性强的组织架构来达到工程可持续利用目的,以期完善农村公共物品治理理论。论文的大致结构为:首先,对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特性进行分析,指出工程的特性主要体现在工程属性、经济属性和社会性;其次,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从制度变迁的历史轨迹动态分析利益相关者关系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治理状况,为目前的既存利益关系进行纵向梳理,并对工程的产权制度改革的缘由、实践成效和制度冲突进行分析;再次,基于制度相容视角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治理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研究,认为工程治理变迁成功的关键是主要相关正式制度之间以及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之间的兼容性,本文的正式制度层面研究内容是水权制度、水价制度和农村税费改革,非正式制度层面研究内容是农民意识形态和农村社会资本;接着,论文研究了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治理模式和组织架构,在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投入模式、运行方式和驱动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工程的政府、市场和社会化多中心治理模式,并针对我国专业用水合作组织的缺乏,对我国的用水合作组织——农民用水者协会进行系统研究;最后在对治理制度和治理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治理绩效评价体系。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0](2007)在《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山西省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予印发。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用改革与创新激活水管单位发展之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改革与创新激活水管单位发展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1)论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理论内涵与制度完善 ——基于农田水利治理的经验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综述
    1.4 本文的结构布置与研究方法
2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制度设计与理论意涵
    2.1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实践探索
    2.2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制度设计
    2.3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理论阐释
    2.4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功能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农村经营体制变革与农田水利治理模式之变
    3.1 集体经营体制时期的“统管统用”模式
    3.2 双层经营体制时期的“公有共用”模式
    3.3 新双层经营体制时期的“公有私用”模式
    3.4 本章小结
4 农村经营体制变革中的农田水利治理困境
    4.1 沙洋县农田水利情况简述
    4.2 农田水利的系统困境
    4.3 农田水利的工程困境
    4.4 农田水利困境的机制分析
    4.5 农田水利困境的体制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集体统筹经营的农田水利治理模式
    5.1 农田水利的公共物品属性
    5.2 农田水利的统筹治理模式
    5.3 农田水利的统筹主体
    5.4 启示: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5.5 本章小结
6 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制度建设
    6.1 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理论基础
    6.2 巩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制度建设
    6.3 坚持农村集体土地公有制的改革底线
    6.4 本章小结
7 结语
    7.1 全文总结
    7.2 若干政策建议
    7.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二:沙洋县水务局《关于在全省试行农业灌溉水费统筹的建议》

(2)农民农业水费支付心理决策机理 ——基于心理账户视角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农民
        1.3.2 农业水费
        1.3.3 农业水价
        1.3.4 农业水费异象支付行为
        1.3.5 农村税费改革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范围与数据来源
        1.5.1 研究范围
        1.5.2 数据来源
    1.6 技术路线
    1.7 研究方法
    1.8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农民物质承受能力
        2.1.2 农民心理承受能力
        2.1.3 农业水费制度执行
        2.1.4 理性人与经济人
        2.1.5 研究评论
    2.2 理论基础
        2.2.1 大脑双决策系统理论
        2.2.2 启发式决策理论
        2.2.3 分类启发式决策理论
        2.2.4 心理账户理论
第三章 农民心理账户的存在性与结构性检验
    3.1 研究回顾与研究假说
    3.2 问卷设计
    3.3 数据分析与假说验证
        3.3.1 研究方案与方法
        3.3.2 存在性检验分析
        3.3.3 内隐结构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业水费在农民心理账户分类编辑过程中的决策机理分析
    4.1 心理账户的分类编辑规则
        4.1.1 一般的分类编辑原则
        4.1.2 心理账户的分类编辑原则
        4.1.3 简要评论
    4.2 农业水费的代表性特征——农业生产性投入
    4.3 农业水费的代表性特征——政府行政性收费
    4.4 调查的情境依赖性
    4.5 农业水费与农村税费及农业补贴的代表性相似
        4.5.1 农业水费与农村税费的代表性相似
        4.5.2 农业水费与农业补贴的代表性相似
    4.6 农业水费的分类编辑
        4.6.1 JRA心理账户
        4.6.2 JAA心理账户
        4.6.3 SAWF心理账户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业水费在农民心理账户心理预算过程中的决策机理分析
    5.1 心理预算定义
    5.2 心理预算的适用性
    5.3 心理预算规则
        5.3.1 非替代性
        5.3.2 享乐编辑
        5.3.3 双通道心理账户
        5.3.4 参照依赖期望
        5.3.5 标准理论
        5.3.6 开启贬值
        5.3.7 禀赋效应
        5.3.8 损失规避
    5.4 农业水费的心理预算
        5.4.1 农业水费的背景属性
        5.4.2 农业水费的心理预算
    5.5 农民农业水费支付的心理决策机理模型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民农业水费支付心理参照点决策机理分析
    6.1 心理参照点与支付意愿
        6.1.1 心理参照点
        6.1.2 支付意愿
        6.1.3 心理参照点水价
    6.2 问卷设计与问卷改进
        6.2.1 问卷设计
        6.2.2 问卷改进
    6.3 数据分析
        6.3.1 农民心理参照点水价的描述性分析
        6.3.2 农民心理参照点水价的回归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农民农业水费支付行为改进的心理决策机理分析
    7.1 轻推理论
    7.2 选择框架
    7.3 心理账户计算规则——享乐编辑
    7.4 选择框架的研究假说
    7.5 实验设计与假说验证
        7.5.1 实验方案设计
        7.5.2 数据分析与假说验证
    7.6 选择框架方案讨论
        7.6.1 收入方案实施要求
        7.6.2 水价提高与补贴方案配套的实施条件
        7.6.3 方案适用区域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简要结讼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8.3.1 研究不足
        8.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农民农业水费支付心理决策机理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与学术活动情况
致谢

(3)基于全成本模型的我国水价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水价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水价的基本构成及核算
        2.1.1 水价的基本构成
        2.1.2 水价核算
    2.2 与水价制定有关的几个经济学模型
        2.2.1 供求定价模型
        2.2.2 平均成本定价模型
        2.2.3 边际机会成本模型
        2.2.4 全成本定价模型
    2.3 水价征收方式分类
        2.3.1 单一计量水价
        2.3.2 固定收费(包月制或包年制)
        2.3.3 两部制水价
        2.3.4 阶梯式水价
        2.3.5 递减水价
        2.3.6 季节性水价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水价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3.1 历史沿革
    3.2 我国现行水价的基本状况
        3.2.1 我国水资源供求现状
        3.2.2 我国水价制度现状
    3.3 我国现行水价存在的问题
        3.3.1 水价构成不完整,水价计量方法单一
        3.3.2 水价体系不科学,水价定价偏低
        3.3.3 水价审批程序不科学,供水企业制度不健全
        3.3.4 水价与其价值相背离,现行水价难以形成有效的节水机制
        3.3.5 水价调整力度不足,成果不显着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全成本模型的我国水价问题分析—以秦皇岛、烟台、北京为例
    4.1 秦皇岛市概况
        4.1.1 自然状况
        4.1.2 社会经济状况
        4.1.3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4.1.4 实例选择原因
    4.2 利用全成本模型对秦皇岛水价的分析
        4.2.1 秦皇岛市水资源供求及水价问题现状
        4.2.2 利用全成本模型对秦皇岛水价的计算
        4.2.3 供水工程年运行费用核算
        4.2.4 外部成本的确定
        4.2.5 结果分析与评价
    4.3 秦皇岛市水价改革现状
    4.4 基于全成本模型的烟台及北京水价问题分析
    4.5 全成本模型应用启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水价制度改革建议
    5.1 建立健全水价管理机制
        5.1.1 建立科学的水价构成体系
        5.1.2 运用全成本模型确定水价
        5.1.3 健全水价制定审批机制价
    5.2 加强供水单位管理
        5.2.1 改革水价计征方式
        5.2.2 加强供水单位自身管理建设
    5.3 加快出台配套社会保障制度
    5.4 提高民众思想意识
        5.4.1 增强公民水商品意识
        5.4.2 客观认识外资企业进驻水务市场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灌溉节水激励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水资源短缺
        1.1.2 我国水资源情况
        1.1.3 我国农业用水面临严峻挑战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水平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5 研究框架和内容
        1.5.1 研究框架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我国灌溉节水现状分析
    2.1 灌区的特点和作用
        2.1.1 灌区的特点
        2.1.2 灌区的作用
    2.2 我国灌区建设的历程
    2.3 我国灌溉节水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2.4 小结
第三章 政府灌溉节水投入激励模型
    3.1 灌溉节水博弈分析
    3.2 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和政府投资的关系
    3.3 国外农田水利建设和政府投资关系借鉴
    3.4 政府灌溉节水投入激励模型
        3.4.1 中央对地方灌溉节水投入激励模型
        3.4.2 中央对地方灌溉节水投入与分配激励模型
    3.5 灌溉节水政府监督博弈模型
    3.6 小结
第四章 灌区水管组织灌溉节水激励模型
    4.1 灌区水管组织的性质
    4.2 灌区水管组织灌溉节水建设激励模型
        4.2.1 灌区水管组织灌溉节水建设离散激励模型
        4.2.2 灌区水管组织灌溉节水建设连续激励模型
    4.3 灌溉节水工程建设监理单位和施工企业激励模型
    4.4 灌区水管组织员工激励模型
        4.4.1 单委托代理框架下灌区水管组织员工激励模型
        4.4.2 多任务框架下灌区水管组织员工激励模型
    4.5 小结
第五章 农户灌溉用水行为模型
    5.1 农业水资源配置博弈分析
    5.2 农户灌溉用水行为模型
    5.3 农业水权制度对灌溉节水的影响
        5.3.1 我国农业水权制度对灌溉节水的影响
        5.3.2 国外农业水权制度的借鉴
        5.3.3 可交易农业水权制度
    5.4 农业水价制度对灌溉节水的影响
        5.4.1 水量与水价关系模型
        5.4.2 我国现行农业水价制度对灌溉节水的影响
        5.4.3 国外农业水价制度的借鉴
        5.4.4 农户可承受的科学农业水价体系
    5.5 小结
第六章 农户用水协会激励模型
    6.1 农户节水合作行为博弈分析
    6.2 农户用水协会对灌溉节水的影响
    6.3 农户用水协会激励模型
    6.4 小结
第七章 灌溉节水激励模型应用-邵东县灌溉节水案例分析
    7.1 邵东县水资源利用现状
    7.2 邵东县灌溉用水现状分析
    7.3 邵东县灌溉节水激励机制构建
    7.4 邵东县灌溉节水绩效评价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之处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果

(6)东安县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方案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水利改革研究现状
        1.2.2 国外水利行业改革相关研究
    1.3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和思路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组织变革理论
        2.1.1 组织变革的定义
        2.1.2 组织变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2.1.3 组织变革的内容
        2.1.4 组织变革的阶段
        2.1.5 国内外组织变革的研究状况
    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2.3 事业单位相关理论
        2.3.1 事业单位的界定
        2.3.2 事业单位的组织特征
        2.3.3 事业单位的研究现状
    2.4 产权理论
第3章 东安县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现状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3.1 前期调研问卷设计
    3.2 东安县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现状
    3.3 东安县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存在问题
        3.3.1 产权不清晰、责任不明确
        3.3.2 组织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3.3.3 人员流动难,单位缺乏活力
        3.3.4 水利工程管理认识不足
        3.3.5 资金缺乏、经费落实不到位
        3.3.6 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职工医疗、养老问题日趋突出
    3.4 问题原因分析
第4章 东安县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方案设计
    4.1 东安县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目标及原则
    4.2 东安县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流程
    4.3 东安县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内容
        4.3.1 水利工程单位产权改制
        4.3.2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组织改革
        4.3.3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人事改革
        4.3.4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财政改革
第5章 东安县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方案实施
    5.1 东安县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的实施准备
        5.1.1 在组织领导方面
        5.1.2 在思想工作方面
    5.2 东安县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的实施过程
        5.2.1 加强组织领导
        5.2.2 建立激励机制,奖优罚劣,推进改革均衡进展
        5.2.3 加强宣传沟通,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
        5.2.4 学习外地先进经验,指导和推进改革工作
    5.3 东安县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改革的配套措施
        5.3.1 落实社会保障政策
        5.3.2 给予各种经济实体优惠政策
        5.3.3 公益性效益补偿
        5.3.4 开展多种经营,妥善安置分流人员
        5.3.5 规范资金支付,严格资金管理
    5.4 东安县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风险管理
        5.4.1 东安县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改革存在的风险
        5.4.2 东安县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改革的风险对策
第6章 东安县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遇到阻力及政策建议
    6.1 东安县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的制约因素
    6.2 东安县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的展望
    6.3 东安县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结论
    7.2 本文创新之处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调查问卷处理结果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7)当代中国公共服务的社会化改革研究 ——以参与式灌溉管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意义
二、相关基本概念界定
    (一) 公共服务
    (二) 公共服务社会化
    (三) 参与式灌溉管理
    (四) 农民用水户协会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一)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二)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四、论文研究方法
五、论文框架设置 第一章 公共服务社会化的理论分析
一、公共服务:国家权力生长的缘起
    (一) 公共服务:早期国家权力产生的基础
    (二) 公共服务:现代国家权力扩张的借口
二、国家权力回归社会:国家与社会关系发展的历史必然
    (一) 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分立
    (二) 社会决定国家,而不是国家决定社会
    (三) 国家权力最终将回归社会
三、公共服务社会化:国家权力回归社会的形式
    (一) 人民民主:国家权力回归社会的基本条件
    (二) 扩大公民参与:实现人民民主的必要手段
    (三) 公共服务社会化:对扩大公民参与的有效回应
四、参与式灌溉管理:公共服务社会化在农业灌溉领域的具体实践
    (一) 农业灌溉是农村社区最为典型的公共服务项目之一
    (二) 参与式灌溉管理:农业灌溉服务社会化的实现形式 第二章 其他国家和地区参与式灌溉管理的经验及其启示
一、发达国家的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
    (一) 美国的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以哥伦比亚流域工程为例
    (二) 日本的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土地改良区
二、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
    (一) 墨西哥的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
    (二) 土耳其的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
    (三) 哥伦比亚的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
    (四) 菲律宾的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
三、我国台湾地区的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农田水利会
    (一) 台湾农田水利会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 台湾农田水利会的组织结构
    (三) 台湾农田水利会的运行管理
四、其他国家和地区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的经验总结与启示
    (一) 其他国家和地区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的经验总结
    (二) 相关启示:保障权力转移是改革的关键 第三章 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历史前提
一、建国以前我国灌溉系统管理中的民间自主治理传统
    (一) 封建时期我国灌溉系统的民间自主治理
    (二) 民国时期我国灌溉系统的民间自主治理
二、国家化: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灌溉管理体制的确立
    (一)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灌溉管理国家化的历史背景
    (二)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灌溉管理国家化的组织基础
    (三) 我国在灌溉管理国家化条件下所取得的农田水利成就
    (四)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灌溉管理国家化所产生的弊端
三、民营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灌溉管理体制改革的初始选择
    (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灌溉管理民营化的历史背景
    (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灌溉管理民营化的基本模式
    (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灌溉管理民营化所取得的成效
    (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灌溉管理民营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四、从历史前提中看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必然性
    (一) 参与式灌溉管理是对我国民间灌溉自治传统的扬弃
    (二) 参与式灌溉管理是对灌溉管理国家化的超越
    (三) 参与式灌溉管理是对灌溉管理民营化的补充 第四章 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发展历程
    (一) 世行"长江水资源开发项目"与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试点的启动
    (二) 2000年以来:中央支持下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全面铺开
二、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基本模式:农民用水户协会
    (一) 我国农民用水户协会的组建程序
    (二) 我国农民用水户协会的组织结构
    (三) 我国农民用水户协会的运行管理
三、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成效与问题
    (一) 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成效
    (二) 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四、出现上述问题的深层原因探析
    (一) 原因一:各级政府职能转变的滞后
    (二) 原因二:灌区专管机构改革的滞后
    (三) 原因三:相关法律框架建设的滞后
    (四) 原因四:政治文化基础建设的滞后 第五章 深化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总体设想与政策建议
一、深化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 有效节约农业用水,促进两型社会构建
    (二) 有效促进农业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三) 有效实现增收减负,改善农民经济面貌
    (四) 有效促进基层自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二、深化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总体框架
    (一) 深化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价值取向
    (二) 深化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目标设定
    (三) 深化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基本原则
三、深化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 加快推进农民用水户协会的法律框架建设
    (二) 加大国家对灌区末级渠系的财政投入
    (三) 加快推进农业终端水价改革
    (四) 加快推进灌区专管机构管理体制改革
    (五) 其他的配套措施 参考文献 后记

(8)陕西关中灌区斗渠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灌区管理研究动态
        1.3.2 国内灌溉管理体制改革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国内外灌区斗渠管理模式
    2.1 国外灌区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
        2.1.1 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
        2.1.2 发展公私合作模式
    2.2 我国灌区管理体制历史演变
    2.3 我国灌区斗渠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种主要模式
第三章 关中灌区斗渠管理现状与改革模式
    3.1 关中灌区基本现状分析
        3.1.1 关中灌区概况
        3.1.2 关中灌区斗渠管理存在的问题
    3.2 关中灌区斗渠管理发展状况与改革模式
    3.3 关中灌区斗渠管理体制改革监测网络情况
第四章 关中灌区斗渠管理模式改革绩效分析
    4.1 九大灌区各种管理模式监测指标对比分析
        4.1.1 关中灌区不同改制模式各项参数对比分析
        4.1.2 各种模式定点农户收入情况对比分析
        4.1.3 水费投资情况对比分析
        4.1.4 发展进程对比分析
    4.2 典型灌区评价分析
        4.2.1 冯家山灌区
        4.2.2 泾惠渠灌区
        4.2.3 交口灌区
    4.3 典型管理模式对比分析
        4.3.1 股份合作供水社管理模式
        4.3.2 关中灌区承包管理模式
    4.4 试用管理学理论方法分析五种改制模式
        4.4.1 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
        4.4.2 政策指导矩阵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5.1 主要分析结论
    5.2 问题讨论与建议
    5.3 对我国及关中灌区管理改制形式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9)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治理制度与治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关系研究综述
        1.2.2 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综述
        1.2.3 社会资本研究综述
        1.2.4 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1.2.5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治理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特性分析
    2.1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及其自然属性分析
        2.1.1 相关概念界定
        2.1.2 我国“小农水”自然属性分析
    2.2 “小农水”经济属性分析
        2.2.1 “小农水”的一般经济属性
        2.2.2 “小农水”的公共物品属性分析
    2.3 “小农水”社会属性分析
        2.3.1 “小农水”社会价值分析
        2.3.2 我国“小农水”利益相关者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小农水”治理制度变迁与现状分析
    3.1 我国“小农水”治理制度变迁分析
        3.1.1 计划经济时期的集体化治理(1949年~1985年)
        3.1.2 转轨时期的产权逐步放开治理阶段(1985年~1996年)
        3.1.3 市场经济初期的产权多元化治理阶段(1997年~2006年)
        3.1.4 治理制度变迁分析结论
    3.2 我国“小农水”治理制度现状分析
        3.2.1 “小农水”产权制度改革的原理分析
        3.2.2 “小农水”产权制度改革成效分析
        3.2.3 “小农水”产权制度改革形式分析
        3.2.4 “小农水”产权制度改革的制度冲突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小农水”治理正式制度分析
    4.1 制度相容与“小农水”治理制度变迁
        4.1.1 强制性制度变迁中的制度相容分析
        4.1.2 “小农水”强制性制度变迁中的制度相容
    4.2 基于制度相容视角的“小农水”治理正式制度分析
        4.2.1 “小农水”相关正式制度识别
        4.2.2 水权制度与农业水权的界定、分配和转让
        4.2.3 农业水价制度与“小农水”治理研究
        4.2.4 农村税费改革对“小农水”治理影响与对策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小农水”治理非正式制度分析
    5.1 我国“小农水”治理中的农民意识形态分析
        5.1.1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民意识形态发展轨迹
        5.1.2 我国农民意识形态与“小农水”治理
        5.1.3 我国“小农水”治理中农民意识形态提升措施
    5.2 农村社会资本与“小农水”治理分析
        5.2.1 我国农村社会资本研究
        5.2.2 社会资本存量高低与政府治理强度
        5.2.3 农村社会资本对“小农水”治理影响
        5.2.4 农村现代社会资本提升措施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小农水”治理模式与组织架构研究
    6.1 “小农水”治理模式分析
        6.1.1 “小农水”投入模式
        6.1.2 “小农水”运行方式与适用性分析
        6.1.3 “小农水”治理驱动模式
        6.1.4 “小农水”多中心治理模式
    6.2 “小农水”自主治理组织架构
        6.2.1 我国组建用水合作组织的必要性
        6.2.2 国外和台湾地区用水者(户)组织实践经验
        6.2.3 我国用水合作组织特征
        6.2.4 我国农民用水者协会功能提升策略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小农水”治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7.1 “小农水”治理绩效评价内容
    7.2 “小农水”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7.2.1 “小农水”治理目标
        7.2.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7.2.3 “小农水”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7.2.4 “小农水”治理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7.2.5 “小农水”治理绩效评价方法
    7.3 治理绩效的社会化评价主体选择
    7.4 案例分析
        7.4.1 案例背景
        7.4.2 承包个案治理绩效评价与分析
        7.4.3 启示和建议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和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四、用改革与创新激活水管单位发展之路(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理论内涵与制度完善 ——基于农田水利治理的经验考察[D]. 吴秋菊.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8)
  • [2]农民农业水费支付心理决策机理 ——基于心理账户视角的实证研究[D]. 张维康. 四川农业大学, 2015(01)
  • [3]基于全成本模型的我国水价问题研究[D]. 刘婷婷. 燕山大学, 2010(02)
  • [4]圣地水歌[N]. 张佳丽,李坤,张曼志. 中国水利报, 2010
  • [5]灌溉节水激励模型研究[D]. 徐向阳. 中南大学, 2010(01)
  • [6]东安县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方案设计与实施[D]. 曹国建. 中南大学, 2009(04)
  • [7]当代中国公共服务的社会化改革研究 ——以参与式灌溉管理为例[D]. 韩东. 华中师范大学, 2009(10)
  • [8]陕西关中灌区斗渠管理模式研究[D]. 杨彦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7)
  • [9]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治理制度与治理模式研究[D]. 周晓平. 河海大学, 2007(06)
  • [10]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J].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山西政报, 2007(04)

标签:;  ;  ;  ;  ;  

以改革创新激活水管理单位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